投融资范文

时间:2023-03-09 05:30:54

投融资

投融资范文第1篇

从宏观层面分析,1996年宏观经济“软着陆”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需求疲软和通货紧缩迹象持续交互强化的态势,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为遏制经济下滑,中央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中财政投资的力度尤其大,1998年8月,由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同时相应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定向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实用房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据国家计委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998年12月31日,拨付到基础项目的投资资金总额为2210.5亿元,其中,国债专项资金627亿元,银行贷款533.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050亿元。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率为1∶2.53。1999年国家又增发600亿元的国债资金,除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外,采用财政贴息的办法,增加对重点工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支持。由此可见,为扩大内需,启动经济,财政筹集大量资金不断注入经济运行中,这部分投资运行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引发社会后续资金陆续进入经济运行中,经济步入良性循环;二是财政投资启动效率低,政府不得不继续注入财政资金,加大财政债务负担。针对我国经济运行现状,要形成第一种局面,必须创新财政投资体制,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从微观层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所有制构成和规模构成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国有经济的产出份额越来越小,非国有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支撑经济增长和有效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始终是以倾斜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间接投融资为主,产生一系列矛盾。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实现的经济增长和投资绩效不匹配。如全国75%的工业产值、90%以上的就业、80%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非国有部门,但效率。如对近年来国家预算内投资进行分析,政府投资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1995年涉及92个大类中的86个大类,1996年涉及88个大类,1997年仍涉及87个大类,其中约40%左右分布于竞争性、盈利性产业,甚至连餐饮业、娱乐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高竞争性行业也大量占有资金。国有企业的效益下滑严重,亏损严重,1998年比1997年,全年工业企业利润下滑17.0%,亏损企业多亏21.9%,年末产成品库存增长5.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下降4.2%。三是银行呆坏帐增加。80年代以来,在以财政为主转向以银行为主的投融资体制下,国有银行成为集中低成本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信用工具,政策性贷款占国有银行贷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70%~80%的贷款给了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也因此背负了沉重的不良资产。据官方估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贷款总额的20%~25%,其中已确定不能收回的呆帐为贷款总额的6%~8%。针对以上问题,为适应企业所有制结构和效益结构的变化,促进国有企业(包括银行)的改革和走出困境,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势在必行。

二、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实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投融资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利用和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投融资和调控手段。如日本,财政投融资始于明治时期,二战后,日本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即如何尽快实现经济独立和解决大量失业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大量资金,这仅仅依靠民间投资的力量,是难于满足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来说,由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当时还较分散弱小的私人资本无力顾及,而政府的财政预算能够用于投资的部分也很有限。为此,政府开始通过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投资,从而使财政投融资得以很快发展。从1953年的3228亿日元扩大到1993年的36兆日元,财政投融资计划总额相当于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总规模的1/2,与一般会计预算中一般支出的规模接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对日本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着眼长期经济发展,贯彻国家政策,调整产业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二是通过大量认购国债和地方债券,有效弥补国家财政预算资金的不足;三是调整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四是通过对基础产业、公共设施等部门的贷款,成为民间资本的补充,通过扶持开发新产业和新工业基地建设,为民间金融资本投资开辟了新市场。

借鉴日本的财政投融资经验,首先,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不是回归“大财政”,而是在重视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基础上,发挥财政投融资的独特作用:(1)发挥财政直接投融资的杠杆作用,即用财政对基础产业等的适度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人们普遍认为,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资本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但这适应于竞争性领域。对于投资收益小、社会效益大的非竞争性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直接投资搞基础建设,如通路、通电和通水等,减低企业的创业投资成本,就不可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从这种意义上讲,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投资,对社会投资具有“挤入效应”。(2)发挥财政投融资的先导作用。即要通过政府作出统一的财政计划和投资等手段,促进国家高科技的发展。如美国政府在二战中组织实施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耗资20多亿美元,动员了12.5万多工作人员参加。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政府投资达300亿美元,40万人和近万家公司以及120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80年代以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共同体的“尤里卡计划”,日本政府制定的“振兴科技发展计划”等,这些计划的开发和组织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又带动国家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造。一个国家的领先科技和先导产业,往往需要利用政府统一的90%的资产、70%的贷款仍给了国有企业。二是国有企业投资布局广,缺乏财政计划和投资来领航,否则,分散的社会资本自身是无法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换代的历史任务的。(3)发挥财政投融资促进产业优化的作用。产业的优化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产业合理化,中心是解决现有产业的重组和关联产业的协调问题;二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中心是解决新兴产业或先导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技术结构问题;三是产业组织合理化,中心是解决企业规模结构,特别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产业优化的主体应是企业自身,但一定要得到政府的扶持,政府要加大对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资金支持,如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财政贴息和贷款担保;适当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值税税率,或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固定资产设备投资实施抵扣;有选择地使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优惠等,引导原有企业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等。

其次,创新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不同于计划体制下的投融资体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财政投融资的功能定位上,创新的财政投融资的规模和范围被控制在不妨碍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性手段的限度内,成为矫正和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二是财政投融资活动方式上,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虽然也要借助于政府的威力,但要尽可能采用市场方式运作,如招投标、资信等级管理等。三是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上,创新的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要突破单一的财政预算安排,拓展多元化的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国内外债券、国内外贷款等。

第三,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支付活动。虽然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也是从属于财政收支活动,但只有以资金支付为起点,以厂房建成、设备安装完毕、生产经营活动开始等资本新增,或者说是生产条件的具体形成为结束的过程,才算是财政投融资活动,否则,如果只有货币价值形态的支付活动,而没有形成社会生产条件,只能算是一般的财政的支付活动,而不是财政的投融资活动。

第四,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信用活动。虽然财政投融资是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以政府信用筹集资金,在资金运用上体现出政策性和有偿性的高度统一。即财政通过发行各种公债和金融债券、国家预算安排等来源筹集到的资金,在投资上主要是贯彻实施政府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要求收回本金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内容

1.财政投融资制度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财政”,名义上的集权管理,已被实质上各地区、各部门所肢解,各部门、各地区在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的驱动下,投资盲目扩张,并倒逼中央政府投资的扩张。在转轨时期,财政的不断“放权让利”,不但削弱了财政对国民经济的投融资能力,也使财政和金融职能错位,国有银行成为“第二财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盲目投融资,不断积累着“投资取向与市场需求相悖———企业效益降低———银行呆坏帐增加”的过程。尤其是目前,在政府预算投入不足,专业银行转向盈利性投资的空缺中,更是没有哪一方能承担起统筹经济建设的重任。因此,财政投融资制度的创新,在于重建集权化的财政投融资体系,即严格按照公共需要和宏观政策意图,把每年的各项财政投融资来源,及资金使用规模、具体使用项目、各项资金使用的条件和使用收费等等,都象国家预算一样,明细编入计划,即财政投融资预算。这种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不同点在于,财政投融资预算编制计划后,只送国务院批准,呈人代会备案,人代会只对计划实施日常监督,而不审批,以保持投融资运作的灵活性。同时,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实施,要通过资金委托———资金管理———资金运用三分离的投融资体系,明确委托———关系,确立人格化的投融资主体和监督主体,使资金的供、管、用之间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任何一环都不能无偿动用资金。

2.财政投融资活动创新。财政投融资活动范围不限于国有经济,而是不论经济成分,只要是公共需要或宏观政策调控需要,都可以直接投融资或间接投融资,具体为:(1)纯公益性的项目,如国防、生态、环保、防洪排涝、文教、医疗保健、城市道路等,属于按国家预算安排项目,产出服务无偿提供,连日常经营费用和修理费用也要从外部补充。(2)提供准公共品的项目,财政投融资的原则是,内资以债券、BOO(建设—拥有—经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移交)和PPP(私人建设—政府租赁—私人经营)为主,外资以TOT(移交—经营—移交)为主。如以巨大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发行行业(电力、水利、交通等)债券;以特许权经营方式向民间或国外开放基础设施市场等。(3)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先导产业、自然垄断、风险和不确定性大的领域,财政要直接投融资于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活动,同时扶持大企业,推动科研院校与大企业的合作开发,建立起以国有大企业为依托的投融资体系。(4)一般性行业,财政的投融资要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紧密相接,国有企业要依托大公司、大集团的力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即要退出资金规模和技术要求不高、进入壁垒较小的行业和产品生产领域,要扶持支持并把资金集中到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自然垄断型和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大公司、大集团。但应注意,在一些衰退产业,特别是资源枯竭性产业,但又是国计民生需要的产业,应主要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融资,扶持企业重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3.财政投融资机制创新。在市场经济中,投融资的低效率是制约经济高效益运行的源头。因此,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率,是财政投融资创新的核心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起效率型的财政投融资机制:(1)动态的资金流动机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财政投融资活动范围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目前的一些垄断企业,可能是未来竞争激烈的非垄断行业,所以,财政投融资的领域不能固定在某一行业或产业,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如对一些新兴的产业或先导产业,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其基础性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融资,等新兴产业或行业一旦形成生产能力,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要让位于以企业为主的市场投融资,政府要依托已经进入该产业或行业、并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企业进行投融资,并创造条件和扶持社会资本的规范进入。而这时,财政投融资的重点又要转移到新的新兴产业或先导产业。(2)多层次的财政投融资风险责任分担机制。财政投融资最大的风险源自财政投融资的产权责任模糊。财政投融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融资主体,是来源于政府的政权行使者和国有经济的代表者双元身份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双元身份和双重职能在具体实施中,容易被简单地运用行政手段所混淆,致使财政投融资活动与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低效率和腐败。因此,为减小财政投融资风险,要通过委托和关系,明确资金托管、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三个层次的产权关系,落实各个投资主体的责权利,形成E.C.菲吕博腾所定论的产权机理,即“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对与他人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它与其他之间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3)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财政投融资活动要严格遵照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对财政投融资资金进行流动性、安全性管理。具体在现实中,财政投融资不能唯成分论,凡是国有经济,就“撒胡椒粉”式地实施平均主义投融资,或对已经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仍一味地“扶贫帮困”,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等。而要以社会经济效益高低来决定投融资领域,凡是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无论是什么经济成分,只要是符合财政投融资扶持的条件,财政投融资都可进入,尤其要选优择强扶持,从整体上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虽然财政投融资体制强调自上而下一致的政策导向机制,但必须借助市场投融资体制,实施市场化的投融资活动。同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导向,要对市场投融资的方向、规模、时间发挥引导效应,使市场投融资逐步纳入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减少盲目性和短视行为。三是在投融资项目选择上,市场投融资活动要优先参与竞争,凡是适应从其他来源获得资金的项目,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应向其提供资金,要把有限的财政投融资集中安排到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但经济效益外溢、投资规模巨大、风险高、个别资本难于或不愿意承担的低效益或根本无效益的领域。而且,在必须使用财政投融资扶持和发展的领域,财政投融资要注意更多体现政府的经济长期战略,注重宏观平衡和结构均衡领域。

四、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基础条件

我国传统的财政职能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财政统收统支、统一调度社会资源与统一分配生产成果,在具体实施中,往往采用行政命令手段贯彻财政政策,相应,财政投融资以行政导向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投融资效率低。

投融资范文第2篇

四大类型

从全国看,地方政府组建的投融资平台公司都具有鲜明的功能特征,既是融资主体,也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公共平台,主要有4种类型:

一是融资平台类。这类平台公司大多是城市建设前期成立的,主要职责是依托政府注入的各类资源,面向各类金融主体融资,承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职能,为各类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输血”,但是不参与具体项目的建设开发。

二是片区开发类。对政府规划的一个或多个片区内进行整体经营运作,按照自我平衡的初始涉及,以片区内可运作的政府资源、公共资源为依托,全面负责该区域的融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在加快片区开发的同时,实现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是功能开发类。主要是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设立的平台公司,如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型文化或体育公共设施管理运营、土地储备整治与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及相关地面的投资建设平台公司,以及水利建设、教育设施或学校改造建设等支持相关事业发展的各类平台公司。

四是综合发展类。此类公司既承担政府安排的重大项目、公共设施的建设开发任务,又在多个领域经营市场化业务,如房地产等,或代表市政府持有大型企业、上市公司股份,既有实业项目,也有资本管理、投融资等金融业务,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很多已发展成为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临困难

上述4类平台公司,综合发展类由于经营多元化、市场化运作程度高或资产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高。其他3类公司均不同程度地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

一是资源分散。很多公司由于隶属不同主管部门,资源难以统筹。有的平台公司投资主体与融资主体不一致,花钱的不负责融资,管理上不好协调,资源、资金等难以统筹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债务风险。同时,对融资平台公司在项目立项、融资及资金使用等方面造成了障碍。

二是资产限制。按照当前信贷政策要求,如果平台公司没有土地等有效资产,不能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公司无法融资。随着土地储备成本越来越高,土地交易管理不断规范,新成立平台公司受到注入土地等资源制约。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影响,各级市场土地变现能力减弱,公司偿债压力不断增大。

三是项目制约。很多政府投资建设类平台公司主要承担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该类项目由于自身不能产生收益和现金流,不能满足银行融资、还本付息的需要,持续运营需要政府注入有效资产或财政给予输血,运营的难度不断加大。

四是债务负担重。各类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近年的建设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欠账已基本弥补,而由于城市建设投入产生的大量债务又到了还账的高峰,投资建成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自身无法产生现金收益用于还款,债务风险加大。

可行性发展

以建立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四位一体”的投融资体制为目标,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依法规范、严格监管”的要求,着力打造责权利相统一的市场化运作主体,促进投融资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整合归并相关资源,构建专业化投融资主体。整合归并现有的政府投融资和建设开发类公司,统筹相关资源,按照城市发展需求,搭建功能定位清晰的专业化投融资主体。现阶段,可参照重庆等地按职能整合公司的做法,归并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公司,进一步梳理明确各公司承担的建设任务,并赋予片区开发任务,更好地统筹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严格限制新公司设立,今后项目或片区开发,原则上依托现有平台公司或设立分公司运作。对受条件所限未开展业务的公司,及时进行清理,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转型或注销。

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打造市场化运作主体。改革现有投融资运作模式,依法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在确保净资产与负债、现金流、投入与产出“三个平衡”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运作模式上,根据各公司职能,实行分类管理运作。

对承担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平台类公司,按照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的模式,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契约经营、持续发展”的原则,平台公司按照地方政府确定的建设计划,接受政府委托,承担项目业主责任,负责项目资金筹集、资金管理使用、委托建设等工作,接受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平台公司承担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政府与平台公司通过契约方式,明确企业的责、权、利,通过平台公司与政府签订回购协议、租赁协议、补偿等方式,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政府财政资金流入平台公司,保障平台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持续发展,真正实现项目投资、融资、建设、还款一体化。

对片区开发类、功能性和发展类公司,前期政府注入一定资金或资源,公司通过招商、运营、管理、开发、建设,实现独立运营、自求平衡、自我发展。

三是强化资源支撑,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地方政府可通过契约化方式,匹配必要的资源和优惠政策,保障承担公共项目的投融资主体可持续发展。当前,土地仍然是城市建设资金和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款的基本来源,政府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储备土地价值,加快储备土地变现,通过出让储备土地实现的收益全部用于回购平台公司项目投入或占用公司资源的补偿,以满足继续融资、建设和偿还债务的需要,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需要积极拓展资源运营的视野。目前,城市中有大量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比如特许经营权、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无形资产,包括公共停车场、公共设施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各级应认真研究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探索运作方式,用好资产组合、资源整合、经营权转让、置换收购、租赁拍卖、融资贷款、投资参股等现代手段,以资源换收入,放大聚财的“乘数效应”,加快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

四是强化考核激励,全面激发运营发展活力。针对各平台公司不同情况,分类制定公司经营目标,以及详细的绩效考核方案,分别设置一般性考核指标与特殊性考核指标,重点对建设项目完成与预算控制情况、公司运营和现金流情况、自主经营项目盈利能力等进行考核。实施激励性薪酬制度,考核结果与薪酬、奖惩和职务任免挂钩,充分调动发展活力。同时,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监管部门可通过实施外派董事、监事的方式,履行董事、监事职责,确保“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

五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公共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各异,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强化政府的投入责任,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能够通过市场满足的社会需求,首先要创造条件,鼓励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不愿或不能提供的由政府承担;对经营项目,要完全推向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当前,应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政府通过降低准入门槛、给予特许经营权、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可以提高建设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合理分配风险,是一种现代融资建设模式。地方各级政府可以道路交通、供水供气、垃圾处理、保障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为重点,遴选一批适合PPP的项目,统一推出去招标招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投融资范文第3篇

本文尝试从财政部门的角度和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出发,认真分析了当前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了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规范做法的基础上,以明确投资主体、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政府融资负债管理、建立科学的财政资金拨付制度等为突破口,提出了一些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状况的具体对策。

一、现状分析

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投融资主体来看,决策主体地位未得到尊重。政府投资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清,形成目前政府投资各行其是、多头管理、无效失控的不合理状况。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又不撒手,距离公共财政的要求甚远。

2.从投资管理来看,风险约束机制尚未建立,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形成。建设单位同时也是受益单位,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建设单位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潜意识地为扩大投资而在建设过程中“不懈努力”的局面。临时性建设单位大量存在,由于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使得机构效率低下,漏洞百出,也为管理失控造成腐败埋下祸根。

3.从投资环境来看,缺乏必要的社会法制环境和面向市场经济的建设市场。政府投资建设市场工程造价的确定还是沿用“量价合一,固定费率”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旧的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1)工程投资方不能通过市场竞争选取理想的报价;(2)施工企业也不能根据项目特点按具体施工条件、施工设备和技术专长来确定报价,企业个体优势无法在竞争中体现;(3)特别是在招标时,按“量价合一,固定费率”算出一个预算标底,再按招标文件规定的浮动范围来圈定中标价和中标单位,这是一种模糊定价,企业投标报价是“非实质性”的,往往远远超出实际造价,能否中标只是看预算编制人员的编制水平,不能很好地体现招投标的“诚实信用”原则和“竞争定价”原则,不利于建设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更不能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政府融资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1)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基本依靠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2)地方政府担保、承诺形成了大量隐性债务,将成为以后形成财政风险的不利因素;(3)部分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的项目实际操作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4)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融资负债,没有债券发行权,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性的发挥。

此外,没有根本改变行政性项目审批制度、配套资金到位率不高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充分发挥的问题也是存在的。

二、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方面

(一)明确投资主体,改革投资管理方式。

1.强化竞争性项目投资的市场调节。竞争性项目投资主要指投资收益比较高、市场调节比较灵敏、竞争性比较强的一般性项目投资。对于此类项目,应确立企业为投资主体,将其全面推向市场,逐步用项目登记备案制代替现行的行政审批制,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通过市场进行筹资、投资、建设和经营。对现有政府已经参与投资的竞争性项目,应创造条件逐步向企业转让产权,产权转让收入用于基础性投资项目建设;已批准尚未开工的投资项目,原定由政府承担的建设资金,也尽可能改为按新的方式筹措资金,今后政府对这类项目投资主要是加强政策指导。

2.拓宽基础性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基础性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而收益低的基础设施和需要政府重点扶植的一部分基础和支柱产业项目的投资。这类项目多数属于政策性投融资范围,具有超前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等特点,政府在这一领域中仍应起主导作用。政府应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成立一个代表政府投融资的经济实体��政府投资公司或发展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应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性项目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政府主导的内容:一是制定和执行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确定这一领域的重大项目;三是统筹预算内、外政府专项资金,在引导社会各类资金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四是制定市场运作所需要的各项配套政策;五是根据发展的要求,管好价格水平与服务质量;六是协调解决下一级行政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共享性问题;七是一些没有回报的项目仍由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基本要点是:(1)凡是有一定回报的基础设施和社会项目均应纳入市场化运作范围;(2)政府投入均应委托政府投资公司或发展公司运作,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均按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运作;(3)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进入这些领域;(4)加大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市场化融资比重。这样就形成了总体政府主导,分层(政府层、企业或项目层)市场运作的格局。

3.完善公益性项目投资管理制度。公益性项目投资包括科技、文教、卫生、体育和环保等事业的投资,公、检、法等政权机关的建设投资,以及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办公设施、国防建设等投资。公益性项目主要由政府用财政资金安排,并根据政府财政状况量力而行,应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投资管理制度。我们的设想如下:(1)形成大业主的概念,成立政府投资办公室(常设机构),该办公室的职能定位是:作为政府投资主体,全权甲方,负责专业化运作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项目,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2)分离建设单位和受益单位,政府投资办公室对政府投资工程实行“交钥匙工程”,即在受益单位提出使用功能要求后,其他所有建设工作由该办公室按照规范运作程序完成。(3)撤销各部门的基建办公室和各工程业主委员会,非专业人员原则上回归原岗位,部分人员可以充实到政府投资管理办公室。(4)配合新《会计法》的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委派制的实行,对建设资金实行财政全过程监督。

(二)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只有增强投资主体的风险意识,严格投资决策责任制,才能真正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益,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1)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就是由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筹划、筹资、建设、经营、还贷、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2)实行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规范项目投融资行为。(3)建立严格的投资决策责任制。投资体制必须在明晰企业产权和明确政府经济职能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三)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投资建设领域市场调节的范围。

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政府投资建设市场存在问题的方法是积极推行政府投资工程政府采购制度,在政府投资工程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方面,我们提出以下思路:(1)工程设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以便能选择施工设计最合理、投资最节省、最能确保工程质量的设计单位中标,从而从源头上堵塞工程投资上的漏洞。(2)采取“控制量、放开价,由施工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和企业经营成本自主报价,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合理低价中标”的方式确定中标价;作为过渡,可以按现行北京市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下浮15%编制参考值,作为控制投标报价的上限,凡高于这个上限的报价作为废标处理。(3)建筑市场要全面开放,不得以种种理由实行地方保护主义。(4)请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包括建设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尽快拿出工程设计深度要求和工程实物量计算规则等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5)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工程监理要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并实行监理区域回避制度。(6)先在部分项目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最终所有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都要纳入政府采购预算。

(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政府投资基础性和开发性项目建设。

事实已经证明,仅仅依靠资本积累并不能保证物质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改善投资环境更重要。这不仅是针对那些跨国公司和国外直接投资者,更重要的是针对本土那些小企业家、小商人或农民。政府的一项根本职责就是要保证那些播种者的日常工作不会被任意干扰,或被掠走收获。这甚至比保护现有财产更加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保护投资与回报的联系,才能创造新的财富。(1)解除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歧视,为非国有经济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2)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一个适应其需求的多样化的融资服务体系。应考虑开放二板资本市场,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3)加快政府机构改革,清理各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

(五)加强政府融资负债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就债务的管理效率而言,以水平低下来描述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水平显然并不为过,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说清楚地方政府到底有多少负债,融资总量都难以把握,也就不要奢谈对债务的有效管理了。

(1)当务之急是对以前形成的债务,要严格划分责任,该由政府负责的,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逐步列入政府以后年度财政预算安排;对于纯商业性的,由企业负责。从长远来看,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公共财政下的政府融资体系。(2)由地方政府指定的部门牵头,负责政府各类债务的管理协调工作,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公债制度,形成地方债务风险预警体系。(3)对于地方政府的担保、承诺行为,必须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严格的项目风险评估,然后由财政部门出具财政评估报告,根据地方政府实际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安排。

(六)建立科学、严密的财政资金拨付制度。

一是建立政府性投资项目财务支付与质量进度相一致的制约机制,加大财政支出预算、工程概预决算审查、效益分析报告制度等基本建设“三项制度”的落实力度,从而避免财政建设资金被浪费、挤占,挪用、甚至贪污。二是研究配套资金按比例到位的约束机制,避免套取政府财政资金的情况发生,杜绝财政资金随意拨付的行为。三是加快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国库直接拨付制度,改变以往建设项目资金层层拨付、层层“把关”的做法,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增加政府财政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融资手段方面

(一)盘活存量资产。

1.土地是城市的最大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应以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为突破口。针对有偿转让和无偿划拨“双轨制”下,部分存量土地自发人市,土地供应的口子较多,土地经营效益不佳的问题,必须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成立国土储备中心,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供应土地,调节城市土地的供给,确保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具体运作中,要把握好土地供应总量,注重营造卖方市场;注重“卖”“养”并举,优化土地开发环境;注重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搞好土地的综合开发;大力推行竞价拍卖,以提高土地融资效益。

2.灵活运用拍卖、有偿使用、股权转让、租赁、抵押、授权经营、企业分立等方式从国有企业改制中筹集建设资金。

(二)搞活增量资产。

要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放眼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大胆尝试各种现代融资方式,拓宽融资领域。

1.债券融资。债券融资相比股票融资具有投资风险小的优点。国内实践证明,只要将债券利率贴补到比同期贷款利率低1~2个百分点,便可极大地增强企业债券融资的吸引力。

2.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性的金融工具,具有90%以上的股票属性和100%的债券属性。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双重属性,不仅汇集了股票和债券的全部优点,而且还回避了股票和债券的某些缺陷,是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融资工具。国家计委已于近期选择一部分重点国有企业中未上市的公司进行试点,待试点成功,必将出现一个大力发展的局面。

3.上市融资。目前我们要把股份制改造的重点放在对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大中型企业上来,特别是现已初具规模并已占有一定位置、享有一定声誉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要不惜花大本钱、下大力气进行重点培植、组建成大企业集团,最终采用捆绑、借壳的方式上市,带动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4.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指投资者将募集到的风险股份向具有专门技术但缺乏自有资金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其特色在于甘冒高风险来追求较大的投资效益。

风险投资在起始阶段不可能有大量的风险投资者。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发挥政府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建立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政府的资金投入应依技术本身的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风险性最高、具有超前性和明显的外部经济效果的高新技术,应由政府承担,也可以委托有研究能力的民间组织参与开发;对于风险性次高的种子技术,应由民间和政府联合承担,政府和民间共同分担一半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对于风险性较低且企业有一定研究与开发能力的项目,政府资金应以参投股权方式参与投资,并分享相应的收益。

5.项目融资。调整政府与企业的产业准入政策,适当扩大企业的投融资权限。不能把社会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的产出特征,就简单地归到财政投融资范围,而应当发挥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的优势,确保对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稳定增长,以腾出资金,发展调整经济。

6.民间融资。鼓励个体私营单位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放开个体私营单位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限制;鼓励个体私营单位参与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建议从个体私营企业每年上缴的地方税收中提取5%,建立个体私营投资发展基金,用于对个体私营单位投资发展的担保或贷款贴息。组建个体私营单位投资、信用担保基金,为个体私营单位投资提供贷款担保。可以考虑在经济开发区划出一部分土地开辟为个体私营单位投资的工业园区,也可以专门划出一小块土地,由个体私营企业建设多层次或标准厂房,然后出租经营。对土地使用,还可以采取招标、投标、拍卖等方式,允许不同所有制单位在竞争中取得使用土地权。

7.利用外资。一是利用外资在数量上要有所突破,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建设能否更快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利用外资是否有更大的作为。要舍得推出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好企业、好资源来吸引外资,使外商确实有利可图,保持利用外资的数量持续增长。二是利用外资要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强产业导向,突出重点,提高质量。争取多用、用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外国政府的优惠贷款,突出加强与外国大公司、大厂商的合作,真正做到引进一批资金、壮大一批企业、形成��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三是引进外资的形式、方式要有所突破。不应局限于一些大型经贸洽谈会,应充分加强政府有关对外开放职能部门的力量,选调一些近年来在招商引资中渠道较广、客户较多、经验丰富的基层人员,给他们一个施展才能的大空间、大舞台,采用小队伍、多出击的办法,把招商引资工作搞上去。

8.采用广告补偿方式。以人行天桥建设为例,即由企业出资兴建广告天桥,企业拥有若干年限的广告经营权,产权则归政府所有。这一投资方式还可拓展到公共汽车候车亭等地的建设。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投资小、回收快、公众利用程度高的中小型市政基础设施,是通过社会力量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的有益补充。

9.使用社会保障基金。可借鉴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扶持政策,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让社会保障基金优先进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既降低了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成本,又保证了社会保障基金的本金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投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投资主体也并非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经济环境和项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进行合理的组合配置,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

投融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投融资;转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1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2-58-2

0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因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自身存在着缺陷,使其弊端不断暴露出来。近年来,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发展的转型,传统的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逐步改变,粗放的投融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再加上平台债务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政府融资平台运行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避免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不太全面的数据对融资平台或地方债进行风险分析验证,以及对融资平台的融资、运作、内部控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进行宏观研究,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转型发展路径进行较为系统性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此种状况,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探析,希望能够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1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前世今生”

要想解决转型问题首先要先了解平台公司的成立背景及产生的影响!所谓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在中央和地方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为了在分税制改革中重新平衡事权关系的产物。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而国家有关预算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举债,所以各地政府无一例外地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向金融机构融资搞建设。客观讲,地方投融资平台扭转了宏观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有效缓解了地方民生投入的财政压力,推动了中国城镇化建设并完善了基础设施,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回避的风险,具体如下。①经济波动风险,平台公司强化了地方发展对投资依赖度的程度,容易放大经济波动幅度进而导致实体经济受损。②产业结构失衡的风险,平台公司发展和地方土地相关收入紧密相连,容易造成地方经济一房独大的格局;③金融风险。某些平台公司通过信托等“影子银行”渠道完成融资,这很可能会造成某些不良贷款,积累起来极有可能造成局部的金融风险。④财政风险。平台公司举债不列入预算,没有上级部门的监管,很可能造成地方财政困难,使“地方政府”实质性破产。所以剥离平台公司的融资功能是势在必行!

2 转型所面临的困难

各类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按照相关意见的规定与政府融资职能切割的变革,向“市场化”和“实体化”转型,首先面临着财务方面的制约:

一是资产负债率高。平台公司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帮助地方政府融资,根据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平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于85%。平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这么高依然还能继续融资或者正常经营是因为背后有政府信用作为担保,一旦与政府脱钩,就会失去进行继续融资的能力。

二是到期偿付债务的比例高。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所借债务一般用于城市建设和投资于回收期较长的公益项目,所以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较高,长期债务偿付就有明显的周期性。据国家审计署于的一份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将在2014年后达到偿付高峰。(包括政府负有偿还义务的债务、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三是资产的流动性低。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融资平台公司在组建的时候实收资本就没有完全到位,或者虽然出资到位,但是以存量土地资产作价、非经营性市政资产抵充,导致平台公司资产流动性普遍不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差。平台公司流动资产不足尤其是货币资金不充足就会产生短期债务的兑付风险,一旦债务逾期,就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公司就有可能破产,由此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经济纠纷,甚至造成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四是经营性现金流量满足率低。很多平台公司没有或者只有少部分经营项目,企业自身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较弱。该比率较低说明企业用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难以满足投资活动的资金需求,企业再投资能力不强。

五是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由于融资平台公司长期在体制框架内运作,名义上是公司制企业法人,实际上在运作上更像事业单位,隶属于财政局或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单位由政府的副市长或副县长挂帅,局长或副局长兼任公司的负责人,具体管理公司的日常事务,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如何培育和提高适应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层、真正符合企业利益的战略规划,也是平台公司实现向“实体化”和“市场化”转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市场主体的关键因素。

3 面对新形式如何应对

3.1 债务置换

按照2014年43号文规定,区分新债和旧债,对于2014年年底之前的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不管是用什么方式举借的,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清理。经过甄别,全国存量债务中有15.4万亿元属于地方政府债务。对于这些债务,允许地方在3年左右过渡期内,逐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置换,纳入预算规范管理,分别到期偿还。

3.2 市场化经营

对于平台公司原有的经营性项目,例如商业房地产开发及配套的物业管理,文化旅游,燃气热力等经营性项目,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经营,政府只负责监管,债务转化为一般企业债务,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3 平台公司整合

根究相关统计数据,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平台公司主要集中在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而且每一县或市都有数家平台公司,这样本来就有限的资源又被分配到好几家平台公司,每家平台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都较弱。如果将本市或本县范围内的平台公司整合成为一家公司,它的现金流,抵抗风险的能力就会成倍增加,应对经营性到期债务时也可以有更多的资金错配。

3.4 积极参与PPP项目

对城市公交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有一定收益的社会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PPP模式融资建设,其债务由中标项目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举借和偿还。政府按照双方协商约定的协议,承担财政补贴、合理定价、特许经营权授予、以及政府监督等责任,不承担偿债责任。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可以积极参与PPP项目,完全市场化运作,继续为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3.5 对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实行封闭运作

地方政府建立土地储备机构名录、严格控制土地储备总规模和融资规模,专款专用、封闭式管理,不得用于城市建设。

3.6 对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需要政府举债的进行融资

对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实需要政府举债的重大基础设施的修建,公益性项目投资,应由政府通过公开发行专项债券的形式进行融资,所借债务列入政府预算,平台公司不再参与融资。

3.7 通过注资增强偿债能力

对平台公司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出资不实导致资产“空心化”,转型有困难的,可以通过注入一部分的优质资产,增强公司的偿债能力。

4 总结

总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息息相关,在地方债务风险加速积累的当下,约束债务扩张需多管齐下,不仅要以正规的融资渠道代替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职能,使地方政府债务全额纳入政府预算合理控制,还要推进财税改革,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纠正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的现状,这样才能使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文照明.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3(01).

[2] 李玮.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3] 赵西龙.我国地方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1.

[4] 王建军.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及监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 李经纬.新预算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实施背景下的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与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2).

投融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 投资融资 模式探讨

一、城市基础设施传统投融资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城市中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形式是不断发展的,传统的模式是由政府作为投资以及融资的主体,它适应了计划经济这一体制,这些资金通常是用过财政收入来实现的。在传统模式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政府部门,从工程的规划、决策到建设以及资金的筹集使用一系列过程中,包括后续施工项目的管理等都是政府一手包办的,但是由于单独利用政府投资渠道具有一定的限制,使得城市中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充分,将其了这些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对社会的有序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城市基础设施新投融资模式的出现及其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投融资的新模式,第一种模式的主体是政策性的投融资公司,这种模式叫做政策性投融资公司,如果按照项目的区分理论来进行区分,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为经营性质的、公益性质的以及准经营性质的,但实际上这三者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新的投融资模式具有很多特点,首先,它能够通过政府的财政部门,把一些存量的资产、现金等输入到这些政策性的投融资公司中,委托这些公司对其投资进行管理,并将基础设施资产的经营权转移给他们。这些投融资公司可以通过金融等各种中介机构,可以进一步获得各种项目的融资、政策性的贷款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扩大投融资公司的融资规模。其次,当政府将投资的具体项目确定之后,政策性的投融资公司就能够根据具体的要求,提出相关的项目执行的方案,在经过政府部门等的商榷之后,决定最终方案。在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投融资公司的主要责任是对三种类型的项目进行投资以及管理,而政府部门则负有监督管理投融资公司行为的责任。最后,对于项目所获得的收益应该将其交给政府的财政部门,财政部门进行投资,来为投融资公司偿还各种成本,确保投融资公司能够进行增量投资。

第二种模式。全称是资产支持证券化模式, 它的基础是目标项目中的已有资产,并将这些资产在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作为保障,通过在市场上发行各种高级债券,来对资金进行筹集。这种投融资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国外应用该种模式的时间较长,应用范围很广,能够应用在一些大规模且具有较多汇报的环保、电力等领域中。

第三种模式。民间主动融资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初在英国被提出,后来逐渐延伸,成为西方很多发达国家一种有效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投资管理等的一种模式,政府部门会依据社会城市等的实际需求,提出具体建设的项目,然后进行招投标活动,让符合要求的中标者承担该项目的建设以及运营工作,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到一定时期应该将其归还给政府,而中标的私营部门则可以从政府部门中获得各种收益。

除了这几种模式之后,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还有很多,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但是目前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应用仍存在较多问题,应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的途径。

三、投融资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政策性投融资公司来说,很多是以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存在的,其投融资的主体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同时,政府部门也是管理者,有时候也出现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同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决策和管理的现象,因此,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地将风险和收益融为一体的投融资主体,从而其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到位的缺陷。另外,目前投融资的渠道较为单一,虽然出现了很多新型投融资模式,但是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其资金主要还是来源于政府财政的支撑以及银行贷款和国债基金等。

四、优化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措施

首先,在管理中应该将更多主动权下放给政策性投融资公司,因为投融资公司中有很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专家,能够为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之前提供准确的、灵活的反应与判断。确保投融资公司能够按照相关的政策以及本行业中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战略,来对建设项目中每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分析,为其投资做出选点以及经济决策等,这样不仅能够将政府的政策以及发展的目的展示出现,还能不断提高投资项目的收益,以提高投资管理的科学程度。同时,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高效利用,以实现综合管理。

其次,改变单一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第一,可以利用存量资产来进行融资,也就是把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资产作为融资的资本,并转让这些资产的经营权,通过对存量资产的盘活,来进行融资。第二,运用政府组织增信来覆盖单个公共工程项目的风险。组织增信原理就是以特定组织的信用来提高某一企业或组织机构的信用水平,即信用度。地方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在发展市场主体、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信用体系、实施政府增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协调各方行为、弥补现存体制缺损、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城市建设到良性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三,项目组合融资。组合项目融资方式是指将风险和收益率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结合成一个新的组合项目,然后到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上为该新的组合项目筹措资金,将具有不同收益和风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进行组合以降低项目的风险。第四,以未来收益融资。现有的融资模式都是以已有资产、建设和经营权等为基础进行融资的,需要有一定的现实的资产为基础,对于一些不具备这些基础或者不打算将建设经营权转让的情况,可以采取将未来收益打包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最后,寻找新的投融资模式。第一,采用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和土地储备机制结合的融资模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轨道交通规划, 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一定范围内土地进行储备, 通过土地储备运作机制, 将土地增值收益纳入土地储备专项资金, 支持轨道交通的建设;第二,利用将房地产和地铁相互捆绑的模式,包括了地铁中的广告经营权,周边一些物业开发等等;第三,可以在城市的轨道交通中设置投资基金。这种模式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筹集到能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资金,使资金从储蓄转化为一种有效的投资,这样能够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提高资本金在基础设施项目中所占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庄焰,王京元,吕慎.深圳地铁4 号线二期工程项目融资模式研究[ J] .建筑经济, 2006( 9) : 19- 22.

[2] 栾世红.我国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融资模式的研究[J]. 沈阳建大学学报,2004,(6- 02):133- 135.

[3] 毛腾飞.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问题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黄如玉,王挺.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现状及创新研究[ J].建筑经济, 2006( 10) : 21- 23.

投融资范文第6篇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触通预算内外的长期投资资金及其它闲散资金,集中由财政部门管理,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贷款方式,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前提下支持企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财政投融资本质上属国家信用的范畴,是在财政政策导引下的融资和投资的有机统一,它综合利用了社会闲散资金,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日本肘政投融资体系评介 财政投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其中尤以日本为典型.日本财政投融资亦称‘第二预算”,是以实物资本形成为目的的政府金融活动,具体而论,即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以出资(入股)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入政府企业、地方政府、民间企业以及居民家庭的金融活动.日本经济能够成功并维持长达20年久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备的财政投融资体系,利用其筹集大量长期性资金,并把这些资金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高新技术开放,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有:(l)大藏省资金运用部资金.包括:邮政储蓄存款、厚生年金、国民年金、互助年金、回收金等资金;(2)简易保险资金;(3)产业投资特别会计;(4)政府保证侦、政府保证借入金。 日本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运物、通讯等基础设施部门提、供所需的巨额资金,积极为私人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有选择地对民间企业进行投资弥补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私人资本的不足:财政投融资运用兼顾公共性和收益性两方面,其领域包括:住宅、环境整治、厚生福利、文教、中小企业,农林渔业国工保护与灾害拯救、道路、运输通信、地域开发、产业技术、贸易及经挤合作、资金运用等。并且在不同时期、财政投融资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投资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财政投融资是由大藏省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大藏省每年要编制《财政投融资计划》,根据各项政策目标需要、并结合一般会计预算情况,确定各项用途的分配额,且大藏省直接掌管着资金,可以直接将资金调度到位确保计划的实施和各项政荤目标的落实。日本财政投融资金的使用不是委托一般金融投资机构,而是建立特殊投资机构专门从事这一工作.诸如两库旧本进出口银行、日本开发银行)十库(国民金融公库等十个公库)一基金(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以及公团,公库等专门的财政投资部门。 日本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行为,对国家财政有极大的补充作用。其一,财政投融资对国家财政预算资金方面的补充作用主要是通过消化公债来实现的。如1986年国家财政投融资认购国债50000亿日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投融资计划资金总额的1/5,占当年发行国债总额的1/4。其二,财政投融资资金在国库短期资金调度或调控国债市场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其三,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以政策实施为目标,主要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政府实施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四,在政府的经济稳定政策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政府经济稳定政策的关键是总需求调节,要求政府采取与国民经济“热”、“冷”相反的灵活的支出政策。由于一般会计预算具有支出刚性和支出调整时间滞后的缺陷,在总需求上的调节显得乏力,相反财政投融资具有灵活变动性,调整余地大、为稳定经济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建立我国的财政投融资体系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要较快地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一般金融资本投资动力不足,财政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便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一)其必要性体现在: 第一,是弥补财政资金不足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阶段,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滞后需要财政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比照日本财政投融资的作法,在不增加社会税收负担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收支规模,充分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仍具有可借鉴之处. 第二,是弥补国家财政信用不足的需要。我国的财政信用筹资规模小,领域狭窄。这些资金始终在国家预算的范围内周转,不仅资金量小,而且调度缺乏灵活性,如果采取投融资政策,把资余来源延伸到邮政储蓄资金、各种保险资金,其资金量大且稳定可靠. 第三,是加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必须以财政拥有大量资金为前提.在1992年底累计硬赤字达9.5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很难形成足够的调控能力;相反预算外资金却增长很快,1990年达2700亿元,几乎和预算资金持平,相当于社会财力的20%,国家资金的1/3,虽然这部分资金也属于财政资金,但却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且其来源渠道多,甚至改头换面吞食预算内资金不仅肢解了财政职能,还助长了不合理需求,形成国家财政由于缺乏资金而宏观调控乏力,同时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统一管理之外的畸型财力分配格局。因此,财政部门有必要通过财政投融资掌握一笔有偿性财政资金,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资金,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资金来源。 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应严格区别于一般财政资金来源,它吸收的应是有偿的长期性的资金。结合财政投融资的一般原则和我国国情,可考虑以下几个来源。 1.政府预算中用于长期产业投资的部分,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中的沉淀部分,历年积存的各项周转金,财政间歇资金,以及经常性预算的结余等.这类资金本来就属财政资金,并已在财政内部流通起来,关键是搞好统一规划,合理调动。 #p#分页标题#e# 2.发行国家中长期建设债券和地方财政建设债券.我国现在一年举债仅200多亿元,在城乡居民储蓄和手持现金高达1.3万亿元的情况下,放开一点,一年举债800亿元是可能的.目前公债发行的难度较大,关键是受股票、证券的冲击而不景气。在理顺公债、股票、证券的关系的同时,提高公债的信誉,简化券种,增加品种,提高发行频率,缩短发行周期,以各专业银行承购和企业、个人自愿认购为发行对象并要求国债利率市场化,使发行价格具有竟争性。另外,适当地发行地方财政建设债券,以弥补国家长期投资的不足。 3.将邮政储蓄、待业保险、养老金保险、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结余和房改资金的结余,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当前,要疏通这部分资金还需要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如国务院正式发文等。同时应明确,财政同邮电、保险部门不是资金“平调”关系,而是信用关系,必须设计适当的利率。之所以把这部分资金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乃异因为这部分资金稳定可靠、且数额较大,例如1991年全国职工待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沼.64亿元,滚动结余189.53亿元从1988到1”1年结余平均递增28.77%,滚动结余平均增长“.59%,其前景是相当可观的,但其使用效益却不高,通过财政投融资政策,可以正确引导其流向并提高其使用效益。 4.企业上交利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它对国家的主要贡献是纳税,由于它的财产全部或部分归国家所有,应根据盈利情况上交部分利润(实质上是一种分红)。企业上交利润是财产收入,它与税收实质不同,而且具有不稳定性和风险性。纳入经常预算并不可取,可作为国家财政融资的一个无偿的来源,一方面可投资于中长期建设,一方面也可用于弥补经常预算的不足。 5.跨地区融资。财政跨地区融资有中央的也有地方的。在国内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和部门的资金实力相差悬殊,对资金的需求和运用也大不一样,这种地区间部门间的资金余缺为财政跨地区融资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相关地区间,有共同受益的基础设施或基础产业,更应采用“放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跨地区融通建设资金。另外一种形式是利用外资、在当前形势下,财政融资可借助政府信誉,大力吸收外资,也可以财政担保方式鼓励企业和部分投资项目大胆利用外资,以此建设一些大型工程。 (三)财政投融资资金的运用.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政府财力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农业与工业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当前情况下,财政投融资首先应加强能源、交通、原材料、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发展农业和教育等,下一步则考虑中小型企业、生活环境、福利设施的建设。这其中必须明确的是,财政投融资作为拜种信用行为,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无偿拨款,但它又决不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它强调宏观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非具体的某个微观项目的投入产出问题。否则,财政投融资就无异于银行信用了。财政投融资资金可用于一定程度上弥补财政调度资金的不足。诸如在粮油收购时期的财政资金不足,短期性购销长期国愤的周转金不足等等,均可向财政投融资拆借。 另外,财政投融资资金在调节经济波动时,应采取与金融市场行为相反的步骤。在投资膨胀时期,银行和私人等民间资本必定充斥市场,寻找投资渠道。从纵向上看,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所需资金较易获得,此时财政投融资则应抽紧其资金投放量,适当地退出一部分投资领域,以防止投资过度膨胀,激化通货膨胀,相反.在民间资本投资动力不足时,财政投融资则扩大投资规模,一方面满足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正常资金需求,一方面诱发各方而的资金投入,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总之,财政投融资在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时一定得掌握其营运的最佳时机和最佳量度。 (四)财政投融资的管理。最大限度上发挥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果,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体系是成败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规和政策。因为财政投融资活动涉及面非常广,如果没有健全的法规与政策作保障,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也就缺乏法律与政策依据,其结果是不难设想的。 其次,要有统一严密合理的财政投融资计划。本着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充分考虑到计划安排与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以及国家预算安排的协调。 第三,要有一体化的财政投融资管理机构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宜在原财政部领导的中国投资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长期投资发展银行、仍由财政部直接领导、原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财政职能由其承担,将原财政直属的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并入长期投资发展银行。该银行与其它专业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管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和融通的闲散资金,而不是依靠吸收社会存款。

投融资范文第7篇

从宏观层面分析,1996年宏观经济“软着陆”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需求疲软和通货紧缩迹象持续交互强化的态势,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为遏制经济下滑,中央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中财政投资的力度尤其大,1998年8月,由财政部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同时相应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定向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实用房六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据国家计委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998年12月31日,拨付到基础项目的投资资金总额为2210.5亿元,其中,国债专项资金627亿元,银行贷款533.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050亿元。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率为1∶2.53。1999年国家又增发600亿元的国债资金,除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外,采用财政贴息的办法,增加对重点工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支持。由此可见,为扩大内需,启动经济,财政筹集大量资金不断注入经济运行中,这部分投资运行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引发社会后续资金陆续进入经济运行中,经济步入良性循环;二是财政投资启动效率低,政府不得不继续注入财政资金,加大财政债务负担。针对我国经济运行现状,要形成第一种局面,必须创新财政投资体制,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从微观层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所有制构成和规模构成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国有经济的产出份额越来越小,非国有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支撑经济增长和有效吸纳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尽管如此,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始终是以倾斜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间接投融资为主,产生一系列矛盾。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实现的经济增长和投资绩效不匹配。如全国75%的工业产值、90%以上的就业、80%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非国有部门,但效率。如对近年来国家预算内投资进行分析,政府投资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1995年涉及92个大类中的86个大类,1996年涉及88个大类,1997年仍涉及87个大类,其中约40%左右分布于竞争性、盈利性产业,甚至连餐饮业、娱乐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高竞争性行业也大量占有资金。国有企业的效益下滑严重,亏损严重,1998年比1997年,全年工业企业利润下滑17.0%,亏损企业多亏21.9%,年末产成品库存增长5.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下降4.2%。三是银行呆坏帐增加。80年代以来,在以财政为主转向以银行为主的投融资体制下,国有银行成为集中低成本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信用工具,政策性贷款占国有银行贷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70%~80%的贷款给了效益差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也因此背负了沉重的不良资产。据官方估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贷款总额的20%~25%,其中已确定不能收回的呆帐为贷款总额的6%~8%。针对以上问题,为适应企业所有制结构和效益结构的变化,促进国有企业(包括银行)的改革和走出困境,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势在必行。

二、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实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政投融资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利用和发展,成为国家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投融资和调控手段。如日本,财政投融资始于明治时期,二战后,日本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即如何尽快实现经济独立和解决大量失业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大量资金,这仅仅依靠民间投资的力量,是难于满足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来说,由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当时还较分散弱小的私人资本无力顾及,而政府的财政预算能够用于投资的部分也很有限。为此,政府开始通过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投资,从而使财政投融资得以很快发展。从1953年的3228亿日元扩大到1993年的36兆日元,财政投融资计划总额相当于中央财政一般会计预算总规模的1/2,与一般会计预算中一般支出的规模接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对日本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着眼长期经济发展,贯彻国家政策,调整产业政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二是通过大量认购国债和地方债券,有效弥补国家财政预算资金的不足;三是调整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四是通过对基础产业、公共设施等部门的贷款,成为民间资本的补充,通过扶持开发新产业和新工业基地建设,为民间金融资本投资开辟了新市场。

借鉴日本的财政投融资经验,首先,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不是回归“大财政”,而是在重视资本市场投融资的基础上,发挥财政投融资的独特作用:(1)发挥财政直接投融资的杠杆作用,即用财政对基础产业等的适度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人们普遍认为,政府直接投资对私人资本投资具有“挤出效应”,但这适应于竞争性领域。对于投资收益小、社会效益大的非竞争性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直接投资搞基础建设,如通路、通电和通水等,减低企业的创业投资成本,就不可能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从这种意义上讲,政府对公共产品的直接投资,对社会投资具有“挤入效应”。(2)发挥财政投融资的先导作用。即要通过政府作出统一的财政计划和投资等手段,促进国家高科技的发展。如美国政府在二战中组织实施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耗资20多亿美元,动员了12.5万多工作人员参加。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政府投资达300亿美元,40万人和近万家公司以及120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80年代以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共同体的“尤里卡计划”,日本政府制定的“振兴科技发展计划”等,这些计划的开发和组织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又带动国家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造。一个国家的领先科技和先导产业,往往需要利用政府统一的90%的资产、70%的贷款仍给了国有企业。二是国有企业投资布局广,缺乏财政计划和投资来领航,否则,分散的社会资本自身是无法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换代的历史任务的。(3)发挥财政投融资促进产业优化的作用。产业的优化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产业合理化,中心是解决现有产业的重组和关联产业的协调问题;二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中心是解决新兴产业或先导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技术结构问题;三是产业组织合理化,中心是解决企业规模结构,特别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产业优化的主体应是企业自身,但一定要得到政府的扶持,政府要加大对国家鼓励发展产业的资金支持,如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财政贴息和贷款担保;适当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值税税率,或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固定资产设备投资实施抵扣;有选择地使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优惠等,引导原有企业二次创业和产业升级等。

其次,创新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不同于计划体制下的投融资体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财政投融资的功能定位上,创新的财政投融资的规模和范围被控制在不妨碍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性手段的限度内,成为矫正和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低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

二是财政投融资活动方式上,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虽然也要借助于政府的威力,但要尽可能采用市场方式运作,如招投标、资信等级管理等。三是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上,创新的财政投融资资金来源要突破单一的财政预算安排,拓展多元化的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国内外债券、国内外贷款等。

第三,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支付活动。虽然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也是从属于财政收支活动,但只有以资金支付为起点,以厂房建成、设备安装完毕、生产经营活动开始等资本新增,或者说是生产条件的具体形成为结束的过程,才算是财政投融资活动,否则,如果只有货币价值形态的支付活动,而没有形成社会生产条件,只能算是一般的财政的支付活动,而不是财政的投融资活动。

第四,创新的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信用活动。虽然财政投融资是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以政府信用筹集资金,在资金运用上体现出政策性和有偿性的高度统一。即财政通过发行各种公债和金融债券、国家预算安排等来源筹集到的资金,在投资上主要是贯彻实施政府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要求收回本金并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内容

1.财政投融资制度创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财政”,名义上的集权管理,已被实质上各地区、各部门所肢解,各部门、各地区在本部门、本地区的利益的驱动下,投资盲目扩张,并倒逼中央政府投资的扩张。在转轨时期,财政的不断“放权让利”,不但削弱了财政对国民经济的投融资能力,也使财政和金融职能错位,国有银行成为“第二财政”,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盲目投融资,不断积累着“投资取向与市场需求相悖———企业效益降低———银行呆坏帐增加”的过程。尤其是目前,在政府预算投入不足,专业银行转向盈利性投资的空缺中,更是没有哪一方能承担起统筹经济建设的重任。因此,财政投融资制度的创新,在于重建集权化的财政投融资体系,即严格按照公共需要和宏观政策意图,把每年的各项财政投融资来源,及资金使用规模、具体使用项目、各项资金使用的条件和使用收费等等,都象国家预算一样,明细编入计划,即财政投融资预算。这种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不同点在于,财政投融资预算编制计划后,只送国务院批准,呈人代会备案,人代会只对计划实施日常监督,而不审批,以保持投融资运作的灵活性。同时,财政投融资预算的实施,要通过资金委托———资金管理———资金运用三分离的投融资体系,明确委托———关系,确立人格化的投融资主体和监督主体,使资金的供、管、用之间产权清晰、责权明确,任何一环都不能无偿动用资金。

2.财政投融资活动创新。财政投融资活动范围不限于国有经济,而是不论经济成分,只要是公共需要或宏观政策调控需要,都可以直接投融资或间接投融资,具体为:(1)纯公益性的项目,如国防、生态、环保、防洪排涝、文教、医疗保健、城市道路等,属于按国家预算安排项目,产出服务无偿提供,连日常经营费用和修理费用也要从外部补充。(2)提供准公共品的项目,财政投融资的原则是,内资以债券、BOO(建设—拥有—经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移交)和PPP(私人建设—政府租赁—私人经营)为主,外资以TOT(移交—经营—移交)为主。如以巨大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的未来收益为保证,发行行业(电力、水利、交通等)债券;以特许权经营方式向民间或国外开放基础设施市场等。(3)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先导产业、自然垄断、风险和不确定性大的领域,财政要直接投融资于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活动,同时扶持大企业,推动科研院校与大企业的合作开发,建立起以国有大企业为依托的投融资体系。(4)一般性行业,财政的投融资要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紧密相接,国有企业要依托大公司、大集团的力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即要退出资金规模和技术要求不高、进入壁垒较小的行业和产品生产领域,要扶持支持并把资金集中到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自然垄断型和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大公司、大集团。但应注意,在一些衰退产业,特别是资源枯竭性产业,但又是国计民生需要的产业,应主要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融资,扶持企业重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3.财政投融资机制创新。在市场经济中,投融资的低效率是制约经济高效益运行的源头。因此,提高财政投融资效率,是财政投融资创新的核心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起效率型的财政投融资机制:(1)动态的资金流动机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财政投融资活动范围和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目前的一些垄断企业,可能是未来竞争激烈的非垄断行业,所以,财政投融资的领域不能固定在某一行业或产业,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如对一些新兴的产业或先导产业,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其基础性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融资,等新兴产业或行业一旦形成生产能力,以政府为主的投融资要让位于以企业为主的市场投融资,政府要依托已经进入该产业或行业、并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企业进行投融资,并创造条件和扶持社会资本的规范进入。而这时,财政投融资的重点又要转移到新的新兴产业或先导产业。(2)多层次的财政投融资风险责任分担机制。财政投融资最大的风险源自财政投融资的产权责任模糊。财政投融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融资主体,是来源于政府的政权行使者和国有经济的代表者双元身份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双重职能,这双元身份和双重职能在具体实施中,容易被简单地运用行政手段所混淆,致使财政投融资活动与行政权力结合在一起,产生低效率和腐败。因此,为减小财政投融资风险,要通过委托和关系,明确资金托管、资金管理和资金运用三个层次的产权关系,落实各个投资主体的责权利,形成E.C.菲吕博腾所定论的产权机理,即“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对与他人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它与其他之间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3)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财政投融资活动要严格遵照市场经济的信用原则,对财政投融资资金进行流动性、安全性管理。具体在现实中,财政投融资不能唯成分论,凡是国有经济,就“撒胡椒粉”式地实施平均主义投融资,或对已经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仍一味地“扶贫帮困”,发放“安定团结”贷款等。而要以社会经济效益高低来决定投融资领域,凡是能够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无论是什么经济成分,只要是符合财政投融资扶持的条件,财政投融资都可进入,尤其要选优择强扶持,从整体上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虽然财政投融资体制强调自上而下一致的政策导向机制,但必须借助市场投融资体制,实施市场化的投融资活动。同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导向,要对市场投融资的方向、规模、时间发挥引导效应,使市场投融资逐步纳入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轨道上,减少盲目性和短视行为。三是在投融资项目选择上,市场投融资活动要优先参与竞争,凡是适应从其他来源获得资金的项目,财政投融资活动不应向其提供资金,要把有限的财政投融资集中安排到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但经济效益外溢、投资规模巨大、风险高、个别资本难于或不愿意承担的低效益或根本无效益的领域。而且,在必须使用财政投融资扶持和发展的领域,财政投融资要注意更多体现政府的经济长期战略,注重宏观平衡和结构均衡领域。

四、财政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基础条件

我国传统的财政职能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财政统收统支、统一调度社会资源与统一分配生产成果,在具体实施中,往往采用行政命令手段贯彻财政政策,相应,财政投融资以行政导向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投融资效率低。

投融资范文第8篇

企业投融资现状

一、我国企业的投融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原因

融资基本受投资引导。从企业融资动机看,多数企业认为投资预算是企业决定是否融资的最重要因素。在对筹集资金使用的回答中,多数企业筹集资金后用途没有改变。我国企业投资引导融资的决策程序。然而,具有不同特征的企业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融资成本是影响企业负债融资的最重要因素。在对融资时考虑的主要限制因素问题的回答中,融资成本是最重要的限定因素。在影响负债数量所考虑的因素及其重要程度中,债务的成本与费用为第二重要因素。以上均表明融资成本对负债数量决策的重要影响作用。

我国企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在各种融资方式的使用中,银行贷款为最经常使用的融资方式。在各种负债方式中,短期银行贷款也占据了绝对重要地位。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短期银行贷款更容易获得。

我国企业的融资、进而资本结构,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具体政策影响较大。在融资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中,政策因素是排列于融资成本之下的第二重要因素。其他如融资成本、融资渠道的可获得性对于企业融资决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市场对企业投资有引导作用。在各种投资动机中,提高公司的总利润、实施既定发展战略等重要的市场化目标在各种目标中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完成政府推荐项目这样的非市场化目标最不重要。

二、对热点问题的理论突破

我国企业投融资领域曾一度出现固定资产投资热、并购、多元化、恶性增资等现象,课题组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有所解释和突破。

(一)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因素课题组从内外两个层次四个方面展开

1、内部因素主要是从公司财务特征和公司治理两方面进行。其中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2、外部因素是制度变迁和市场竞争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其中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I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外源融资分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外源融资是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

1、企业投资公告的市场反映;

2、建立实证模型,直接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能否依据企业现有投资对价值的影响关系,对企业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进行初步判别。

三、解决企业投融资策略

述说明企业融资难的普遍问题,以及提出了普遍的理论研究方法,但在中国投融资困难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因此针对中小企业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及策略。

(一)投融资电子商务化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征,偿债能力弱、融资规模较小、财务规范性差、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等问题,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一般较弱。因此,大型金融机构一般缺乏相关的金融服务方案,主要因为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设置了复杂的风控手续,最终实现收益一般较低。

我国提倡综合利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发放债券等方式加强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目前,国内正逐渐兴起通过网络集合多种营销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即网上融资贷款信息服务平台,比如:融众网。未来,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个人,融资贷款的电子商务化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

(二)投融资服务平台

政府背景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有如下: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中小企业投融资增值服务平台――ICON盈创动力,采用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三方创新运作模式,通过建立“企业发展咨询中心”和“金融理财中心”,实现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银行、证券、基金、专利、战略、财务、产权等交易及咨询全方面服务。同时,通过构建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创业研究所、财富俱乐部、信息化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实现和支撑服务功能,成都高新投资集团与涌金集团、申银万国、毕马威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投融资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并实现部分入驻或通过信息平台进行远程服务联系。

1、投融界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投融界以建立海量投融资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发挥多维度投融资信息展示,通过线上线下、标准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投融资信息对接和项目搓配服务,大大提高企业投融资活动及政府招商引资的成功率,破解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此外,投融界也实时关注市场变化,深入了解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问题,积极地开创各种新的融资方式,将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做到实处。

2、旭鼎资本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该投融资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及专业增值服务的投融资专业平台。该投融资平台与国内外知名的投资机构、政府及服务行业组织有密切联系和深入接触,以此来共同完成创业者创业理想,为中小企业发展铺平道路。该投融资平台有很多天使、风投的投资公司正委托该投融资平台寻找投资企业,包括红杉资本、北极光、赛富基金、IDG、软银、兰馨亚洲、KPCB、东方富海、GGV等国内知名投资机构,而且平台来自全国优秀的股权融资项目有300多个,是中国投融资服务平台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刘成立.政府审计“杀毒”功能与国家经济安全[J].财会月刊,2010(27).

[2]孙静华,李卫东,张冬.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实现路径:连续审计模式[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9).

投融资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在企业发展中需要保持企业投融资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一般会采用集中投资和采用内部融资为主的战略,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集中化投资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模式。在企业走向才成熟以后会采取多元化战略模式,由此可见企业投融资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策略。所以说企业必须要发展好企业投融资战略。

一、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

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提下,财务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但是从现代经济发展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看,财务管理只是适用于以往的企业发展情况,因此找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必须要从企业现实管理出发,以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为指导,对企业财务关联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完善。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管理分析

上世纪我国企业管理学家,首次提出将财务管理理论扩展到财务战略方面,要让财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相互结合。学者对财务战略的定义大体为,为了保证企业资金有效运行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提高企业财务竞争优势,要在保证企业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对企业资金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规划,以保证企业发展战略可以正常运行。在企业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和企业最为密切且效果最为明显的便是投融资战略。

(二)投融资战略分析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不难发现和企业总体战略最为密切的便是资金的筹集与投放,所以说财务战略最核心的部分便是投融资战略,但是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对投融资战略分析方面尚不全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当时的企业多数的资金都是靠国家政府拨款,所以企业很少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所以说企业在投融资战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到因为之前对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我国企业投融资战略分析存在一定滞后性。

二、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

企业战略一般包括四种类型即:企业战略一体化、企业加强型战略、企业多元经营战略和企业防御型战略这四种。企业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投融资战略,它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投融资战略可以还分为三种类型。

(一)扩张性投融资战略

扩张性投融资战略主要是实现企业资产迅速扩展为目的的,它的开展要在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前提下开展下去,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要将多数的资金进行留存,而对于在企业扩展存在的资金短缺的情况必须要及时的对资金进行筹集。在筹集过程中不是采用企业股权筹集而是采取负债的方式。

(二)稳定性投融资战略

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绩效不断提高和资金规模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扩展的性质。在实施稳定性投融资战略的时候,一般会对企业现有的资金进行优化和配置,做好提高企业资金高效利用率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一般是将企业利润的累积作为企业稳定扩展的重要基础资金来源。“适度资金负债、中度的经济收益、适度分配”等特征是稳定性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特性。

(三)防御型投融资战略

防御型投融资战略是防止财务出现危机和保证投融资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实行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主要目的是减少财务危机发生几率,防御型投融资战略一般将减少现金利用作为防御型的主要任务。可以采取削减的方式和盘活存量资金的方式,来节约企业成本,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增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这个方案的制定主要的特点为“低负债、低收益和高利润分配”。不论是那种方案的实施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案。

三、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

因为现代企业在经济发展上常常会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尤其是企业投融资战略方面,所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人们从资金投放和筹集方面对企业投融资进行分析,并且还对融资的目的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有,投资规模、投资方向以及投资结构等方面研究。并且还对投资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投资效果会影响企业目标实现。如果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和规模对所有的资金进行规划必定会影响投资目标的实现。

(一)企业投资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主要是从企业战略的投资方向以及投资规模进行分析的,并且还有符合资源优化战略目标要求,企业投资战略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它对企业的有限资源和资金分配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企业战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企业规模设定等方面,还有就是企业对外扩大投资等。企业投资战略还包括对新产品的开发。总之企业投资展览会包含很多方面。

(二)企业融资战略分析

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投融资战略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企业融资不仅是企业战略和投资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并且筹集的资金还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从而波及到企业竞争实力。企业融资战略要根据企业内外部财务环境现状和企业发展趋势,对企业资金筹集整体目标和整体结构进行筹划,以达到提高企业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实力的目的。具体资金筹集实施计划不是企业融资战略,因为企业融资战略是时刻企业发展环境不断变动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靠度,并且企业融资战略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总资产投资成本。投资战略的实施必须要在保证企业融资效益和企业整体融资的方法基础上,来完成的。

(三)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分析

投融资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很相似,企业投融资战略管理程序一般包括三部分,投融资战略规划、投融资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总体来说,企业投融资战略必须在企业战略的总目标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设计好总体战略方案。在投融资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对投资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并且还要和企业制定的目标进行及时的矫正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正确性。在企业实施投融资战略方案以后,要对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全方位控制,及时的修订投融资战略。不论怎样企业投融资战略必须要在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不能让企业投融资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中独立出来,要始终将企业投融资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管理和投融资战略的研究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本文从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现状分析、企业投融资战略类型分析和企业投融资战略主要管理内容分析等方面来帮助企业分析企业投融资战略。从这三方面看不论怎样要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采用企业投融资战略方法是必要的前提,并且整个企业投融资战略中对企业投融资形式的选用必须要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王美英.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2]戴鹤鹏.HB公司投融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8.

[3]李伯阳.大商集团大庆地区投融资战略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

[4]齐寅峰,王曼舒,黄福广,李莉,李翔,李胜楠,何青,古志辉,向冠春. 中国企业投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05,03:94-114.

投融资范文第10篇

轨道公司融资特点

由于轨道交通本身具有造价高、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以及投资资金回收慢等特点,轨道公司在项目融资上具有以下特点:

1、融资基础较弱。

项目的经济强度是项目融资的基础,贷款人能否给予项目贷款,主要考虑项目在贷款期内能产生多少现金流用于还款,贷款的数量、利率和融资结构的安排完全取决于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与传统的电厂、污水处理厂及高速公路相比,现今世界各城市地铁项目运营基本都处于亏损状态。因此,投资者对投入资金的回收必须以项目相关产业的现金流回报作为融资基础。

2、追索程度较高。

项目融资具有有限追索或无追索权的特征。所谓有限追索或无追索是指贷款人仅可以在某个特定阶段或规定的范围内,对项目借款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追索,不能追索到借款人除该项目资产、现金流量及所承担义务之外的任何财产。在已有的地铁建设项目中,由于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甚至无法回收投资,往往需政府用财政全额投资或向社会投资者承诺较高甚至完全追索权,难以充分发挥项目融资的优势。

3、风险程度高。

任何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必然存在着各种风险,地铁项目尤其突出。首先,地铁项目融资成功运作往往需要创造新的融资模式,但可借鉴案例较少;其次,地铁项目建设周期长,参与者众,融资风险种类多于普通项目融资;再次,普通项目融资的风险常通过合同分散于项目参与各方,而地铁项目因其盈利基础薄弱,往往需政府投入几乎所有的前期建设费用,风险主要由政府承担。

未来投融资模式三原则

面对轨道交通在投融资方面的特点,我国轨道公司原有的单一型投融资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为了保障资金的准时到位,各地轨道公司未来的投融资模式设计应本着三条原则:

1、拓宽融资渠道,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

轨道公司用于建设及运营的资金,除了银行贷款外,可以利用资本市场上的多种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例如向公众募集股票、发行债券等,在融资方面避免了银行垄断,通过竞争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政府财政资金从轨道交通投资中解放出来,可降低政府负债,减少财政负担。可充分引入民间资本,通过BOT\TOT\PPP等项目融资方式,以公司市场化运营为前提,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的供应充足。

2、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轨道公司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民间投资者,投资者之间通过竞争获得投资轨道交通的资格,因此获胜者本身就在经营和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上具有优势。在项目公司成立以后,投资者以盈利为目的,就会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施工和服务质量,精心经营以提高项目的收益。轨道公司、投资者和项目公司之间形成委托关系,通过激励相容机制的约束,在整个过程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和经营效率都会得到提高。

3、增加私人部门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市场份额,促进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改革。

轨道公司以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身份作为直接投资者、直接经营者、直接监管者的职能要分离,应由过去的主导角色,转变为监督者、指导者以及与私人部门合作者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轨道交通基础设施中引进和应用多种融资模式,并将其按市场化模式运作,既能节省投资,同时又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现有的轨道公司的投融资模式及策略,需要在发展中求变化,逐步由单一投资模式发展为多元化投资新格局,并开始积极推行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完善投资多元化,增加投资型成本,减少债务型资本;实施项目法人制,分别成立专业公司;完善融资租赁等。这些措施将使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逐步走向科学合理,并促使多元化资金投向轨道交通相关行业,使轨道交通得到综合发展。

轨道公司在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和开发过程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因此,从长远发展利益来考虑,要保证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轨道公司自身之间构筑明确的政策保障机制。

地方政府应是这一保障机制的推动力量,政府可以在政策、资金以及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是政府的资金和资源的提供情况,将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建设资本金筹集。金融机构可以在这一新的保障机制下,除了提供必要的银行贷款之外,还可以为轨道交通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服务。

上一篇:社会融资规模范文 下一篇:债权融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