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19 00:37:07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篇1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政府投融资形式多样化;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行为,落实偿债责任,建立政府投融资“借得来、用得好、管得住、还得起”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政府投融资平台自我经营、自求平衡、滚动发展;健全考核评价制度,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企分开,风险可控、良性循环的投融资格局,为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做优做强、滚动发展”的原则;明确县投融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县投融资中心”)为全县投融资工作管理部门,其下属单位县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为县投融资主要平台,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市场手段,搭建融资平台,建立融资、投资、偿还的运营机制,盘活资产,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

二、整合资源,壮大投融资平台

为实现我县经济快速跨越发展,突破资金制约瓶颈,必须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全力整合资源,做实并壮大投资公司这一骨干投融资平台,开创投融资工作新局面。

(一)整合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将全县分散的融资平台及部分国有企业整合为投资公司的子公司,壮大投资公司资产规模,提高融资实力。

(二)实行分类投资建设模式。对全县非经营性建设项目,由县政府与投资公司签订代建协议,或将项目资金拨入县投融资中心,再将资金划入投资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根据项目进度,由投资公司按计划将资金支付到建设单位,增加投资公司现金流。对经营性建设项目实行自建制,由投资公司直接投资实施项目建设,增加投资公司的收支规模;对属于财政和专项资金拨款方式兴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在项目竣工经资产评估后划入投资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由投资公司与使用单位签定租赁协议,壮大投资公司规模。

(三)改革国有土地储备经营方式。完善重点项目与土地收储、运营、开发一体化运营机制,授予投资公司特许经营权,根据县政府规划,由投资公司负责土地的整理、开发和经营。

(四)整合资源性资产。根据县政府授权,投资公司经营城市无形资产,并管理其它优良资产。一是将河沙、水库、林场、矿山、道路广告等资源性资产进行整合包装,适时投资开发;二是将泉林泉群、黄山林场、大云寺林场、圣源湖等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包装运作,争取国家文化产业资金扶持。

(五)完善公司经营方式。县直党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现有的土地、房产原则上作为投资公司资产。由投资公司与使用单位签订资产租赁协议,其租赁费由财政集中支付,以增加公司营业收入。投资公司将该收入单列科目全部用于支付政府确定的建设项目。

(六)建立预算补偿机制。投资公司将每年国有股权分红转为国有资本金。同时,县财政每年从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额资金注入投资公司,充实公司资本金,弥补投资公司因政策性、公益性投融资业务而承担的费用。

三、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

(一)建立项目储备机制。各单位要十分重视项目包装和储备工作。每年12月底前须将续建项目、新建项目等及时提报县政府,经县政府审核后,移交至县投融资中心。由县投融资中心根据项目性质和规模与银行对接,开展项目融资工作。

(二)银行贷款。加强同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形成以银行贷款为基础,其他金融机构为补充的信贷融资格局。

(三)债券融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公司的自营性经营收入,提高可持续经营能力,降低公司债券融资成本,不断优化资本结构,充分利用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四)与企业合作融资。一是广泛与大企业交流合作,由投资公司向企业拆借资金进行融资;二是为企业融资担保,根据我县企业需要,由投资公司为其贷款担保,支持我县企业发展;三是通过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等方式进行项目融资;四是灵活运用存放银行的财政性间歇资金,通过财政性存款与银行贷款挂钩,调动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

(五)完善项目平衡机制。对经营性的建设项目,可采取转让产权或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回收资金;对政策性、公益性项目,可采取政府回购、财政补贴、拨付项目资本金、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确保回收项目建设资金。

四、加大投资力度,获取经营收益

投资公司要在县政府的指导下,兼顾效益,防范风险,选择优势产业和公益事业进行投资。

(一)投资开发房地产。利用投资公司现有土地资源,做好房地产开发工作,实现经营收益。特别是廉租房、安居工程等公益性项目要优先考虑安排由投资公司组织建设。

(二)服务全县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公司所取得的信贷资金、投资收益、经营收益等资金优先用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支持全县发展大局。

(三)培育上市公司。积极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服务,投资参股优势企业,使其具备上市条件,待企业上市后将适时分期出售股权实现盈利。

(四)投资参股金融服务业。一是以国有银行为基础,参股合作银行。二是积极参股投资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扩大经营业务范围。三是积极筹备组建县小额贷款公司,拓展业务覆盖面,力争用3-5年时间组建村镇合作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

五、完善监管机制,控制财务风险

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各项以融资、投资、债务风险控制为核心内容的项目评估、运行预警机制。加强风险控制,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通过增加土地增值收益、项目开发收益、处置变现政府性资产、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增加财政还债准备金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实现公司净资产与负债、现金流、投入与产出“三大平衡”,形成“借、用、还”的良性循环机制,真正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县监察、发改、财政、国土、建设、交通、环保、人行、审计、水利、国资委、招投标办公室、投融资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投融资管理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政府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审批政府投融资年度计划,确定政府建设性资金的投资方向和融资方案;审定政府投融资政策和管理制度,决定政府投融资重大事项,审议政府投资项目的预决算报告。

(二)明确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多方收集、整理、包装项目,做实项目库,不断完善投融资管理配套政策,强化审计监督,防范债务风险。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篇2

从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型来看,国际上主要存在两种发展模式:

1.纯粹性的金融控股公司﹙PureFinancialHoldingCompany﹚其主要特征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仅仅是公司经营策略的决策者,负责从事投资运作和产权管理,本身不从事具体的经营业务,通过收购、兼并、转让和对子公司的控制权,达到控制其重大决策和经营活动的目的[2]。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为:美国的花旗集团、中国的平安集团和台湾地区的金融控股公司。

2.经营性的金融控股公司﹙OperatingFinancialHoldingCompany﹚其主要特征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不仅拥有自己特有的经营领域,而且通过控制股份的方式影响金融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其中经营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又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即全能银行的模式和母子公司的模式。全能银行模式既可以直接从事全方位的金融业务,又可以通过所控股的金融机构从事专业化的金融业务。母子公司的模式是指母公司除了从事一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外,还通过控股从事其他金融业务,如:工业、商业、贸易、建筑、运输等,具有典型代表的英德两国的金融控股集团。

3.管理型的金融控股公司﹙AdministeringFinancialHoldingCompany﹚其主要特征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在投资设立金融子公司的同时,又投资设立了若干个金融机构,投资控股管理业务集中委托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进行管理,而金融控股公司和下属若干个金融机构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股权关系,严格意义上他们都是母公司并列投资的两类公司。重组后的中信集团就是这种模式,2011年12月,中信集团整体改制并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信集团将其子公司金融机构的管理权限委托给金融控股公司,但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股权结构、管权关系、资本纽带,具有灵活运作的管理模式特征。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立法现状

﹙一﹚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立法背景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动下,台湾地区财政部于2001年初开始进行多项金融改革,同年立法院于6月陆续制定并修订了6部金融法律法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重建基金设置及管理条例》、《存款保险条例》、《营业税法》、《票券金融管理法》以及《保险法》[3]。其中《金融控股公司法》的颁布,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并为台湾金融机构从事跨业经营、扩大金融版图、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实践证明,在台湾规模最大的十家企业中,有九家是金融控股公司。从整体上看,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整合当地分散的金融资源和分割的金融市场,有利于优化各子公司的资源、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品质,从而体现股权的集中化、组织的大型化和经营的多元化,更好的提升公司整体经营的绩效。

﹙二﹚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的主要结构

纵观台湾地区2001年6月出台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共六章,69条。第一章为总则,主要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目的、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条件、金融控股公司主要子公司的定义规范、设立方式等;第二章为转换及分割,主要包括金融控股公司的营业让与、股份转换、简易合并及公司分割规定;第三章为业务及财务,是本部法律的核心,主要规定了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金融控股公司转投资的原则、资金的运用、资本适足性、共同营销以及利害关系人交易等问题;第四章为监督,主要包括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维持子公司健全经营、增资协助银行保险及证券子公司责任的规定;第五章为罚则,其处罚方式包括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纠正及罚则,对公司负责人员及职员的民刑事责任等;第六章为附则,主要规定不适用该法的调整期间。

﹙三﹚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的主要内容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特点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金融控股公司投资子公司的规定。根据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6条第1项的规定,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业务以投资及对被投资事业的管理为限,除此之外,不得经营任何金融商业活动。因此台湾的金融控股公司属于纯粹控股公司。根据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的规定,从金融控股公司投资的目的角度不同可将金融控股公司分为四类,第一类为长期投资金融相关事业并将其纳入为子公司,第二类为非金融相关事业的投资,第三类为短期资金的运用,第四类为不动产投资。为了规范金融控股公司以更透明、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并购,台湾地区又于2010年12月31日了《金融控股公司投资管理办法》,该办法的重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在:1.首次投资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商应取得控制性持股,台湾的控制性持股的比例原则上是在25%以上。2.金融控股公司申请投资时,应检附表格及相关书件,包括购足股份计划书和整并方案。

3.金融控股公司的关系企业投资时,应由其代为申请核准,这是向主管机关进行申请的严格要求。4.金融控股公司应建立被投资事业的投资管理和风险控管机制,并应确保于所核准投资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不得偏离本行业。第二,有关金融控股公司运营架构的法律规制。从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来看,其运营架构主要可以区分为两种:分别为策略规划管理模式和策略控管模式。其中,策略规划管理模式主要倾向由总公司集中化管理,再结合其他金融相关事业和创业投资。追求的是内部子公司的协调与管控,强调长期竞争优势。策略控管模式倾向于子公司负责规划及建议,由总公司检视并附加价值的建议。追求的是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的均衡发展。第三,有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法律规制。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7条第1项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向主管机关申请核准投资法定业务以外的其他事业,但不得参与该业务的经营。而金融控股公司对前述其他业务的投资金额,不得超过该被投资业务已发行股份总数或实收资本总额的5%;其投资总额不得超过金融控股公司实收资本总额的15%。2009年1月修正后的金融控股公司法,为了考虑到净值较能反映公司实际经验状况,修正金融控股公司对金融相关业务以外的投资总额计算方式,由现行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实收总额,改为以其净值为计算基础,并删除了“但不得参与该事业的经营”的内容,规范了金融控股公司对第1项其他业务的投资总额为:不得超过金融控股公司净值的15%。另外,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7条第4项有关持股比率的规定为,金融控股公司对其他业务的持股比率,不得超过该被投资事业已发行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5%。此外,为了有效分散金融控股集团的投资风险,其《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7条第5项规定: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有关其他事业的持股合计,原则上不得超过该被投资事业已发行有表决权股份总数的15%的限制。第四,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问题。在监管方面,台湾地区于2004年7月1日公布的《金融监管管理委员会组织法》,标志其金融监管方式已由多元监管转变为一元监管。目前,台湾设立为其主要的监管机关,在内有银行局、保险局、证券期货局、检查局分别负责不同的权责。在机制统一的前提下,各职权相互合作,与将职权分属于不同机关或机构来说,是一种金融监管上的进步。

我国大陆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立法困境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目前,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然而这些按照机构属性和行业类型为区分标准的立法将金融控股公司排除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此外,虽然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金融控股公司运行的作用,如《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等,但这些规定,均没有明确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的法律地位,可以说目前为止,法律层面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系统界定尚未形成。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较大

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之下,金融控股公司还面临着难以避免的经营风险。这些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关联交易的风险、资本重复计算的风险、系统性风险以及垄断的风险等。首先,关联交易风险是金融控股公司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通常表现为金融控股集团成员之间的交叉持股、交易往来、互相担保和抵押、以及为了避税和逃避监管而相互转移利润等,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公司内部结构与合作关系的协同效应,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增加盈利,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然而一旦母公司之间的资金与经营产生的关联交易过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又无法抵御这种风险时,集团的正常经营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风险如果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常常会形成控股公司内部的暴险,并最终危及整个集团的经营安全。

其次,资本金制度是世界各国公司法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和资本不变原则被誉为公司法的“三大法则”,其目的就是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然而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机制,增加了金融控股公司重复计算资本的风险。基于金融业务的共性,金融控股公司的每种业务都会以自有资本或资金的某个财务乘数进行,但与单一业务的金融企业不同的是,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资本以资金的运作,可能会产生比单个金融机构更大的杠杆乘数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资本或资金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金融控股公司的正常经营,甚至导致流动性衰竭而破产。

第三,金融控股公司因其占有的金融资源庞大,在各种金融业务中其系统性潜在的风险危害较大。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所控制的金融资源占据了金融和经济活动的绝大部分,同时金融控股公司在银行和产业之间建立的联系也较为紧密,所以当风险时可能导致金融控股集团的系统性风险。同时由于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在金融控股公司委托关系中,可能会导致委托人和受益人的利益难以保护。第四,就金融控股公司而言,由于其具有资金、规模、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协同优势,极易可能通过协议等方式,利用其优势地位限制、排挤或妨碍其他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从而在某一局部市场或某些行业中形成垄断。例如:对关联企业提供低于市场标准的优惠贷款或要求其客户购买关联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即“搭售”行为作为取得信贷资金的前提条件。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主体缺位

在我国目前“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模式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其各行业负责监管,但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根据《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中的解释,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采取主监管的模式,但对于如何鉴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性质,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的协商问题均没有具体的规定。同时,该备忘录从法律渊源上既不属于法规,也不属于行政规章,因此法律层级较低,其所确立的金融协调制度在平级的三大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法》对大陆的启示

﹙一﹚制定专项法规,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

纵观世界各国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规制,均是采取立法先行的方式保证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的框架下稳健推进,完善的法律制度不仅能够防止投机违规行为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地降低风险因此,在借鉴台湾地区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大陆地区应当尽快制定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在立法过程中,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修改现有法规的相关条款,如在我国的《公司法》对各种类型的控股公司做出补充规定,在整合各个法规的基础上,协调《金融控股公司法》与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信托法》等相关法律的关系,从而减少立法与现有法规的冲突,达到与整个金融体系相协调的作用。同时在立法时应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界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和法律地位。借鉴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的规定,若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模式,对照台湾限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投资对象的限定,必须是以银行、保险公司或证券商为限,并不包括证券投资信托公司、证券金融公司、期货商以及信托业等其他金融事业。其次,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法律关系。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以及相互持股产生的债务问题、对外担保问题等。其三,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的规定。以兆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台湾企银为例,因兆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未依核准期限完成处分台湾中小企业银行持股,台湾金管会对其做出停止并购及相关处罚决定。在实践中,金融投资控股公司的退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金控公司及被投资公司均有不利影响,因此,金融控股公司的退出机制应成为立法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完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根据科斯的观点:企业通过扩大内部交易使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活动是通过其内部机制完成,而不是通过与外部订立契约来协调。如果将金融控股公司中母公司层面的风险防范看作是企业内部交易,而子公司的风险防范看作是市场化交易,那么风险风范通过子公司之间的契约实施将会成本过高,所以在母公司集团内部实施是最有效的形式。

首先,金融控股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规定金融集团下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和业务的比例限制,可以借鉴台湾相关立法的经验,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分散化、合理化。合理配置母子公司董事会之间的权利以及董事会成员的比例,建立健全母子公司的董事会职能。同时建立公司的激励制度,实现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平衡,另外还完善公司内部的收入分配机制,设立荣誉激励机制,通过以公司的股份或期权奖励的方式,使高管人员的薪酬和公司的业绩相挂钩,避免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其次,金融控股公司除了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外,还应建立各个关联公司之间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明确规定金融控股集团下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和业务的比例限制。各子公司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资本金、会计标准、财务核算制度、管理队伍等以防止风险在公司内部的传播。

特别是银行类的子公司对金融集团成员机构的贷款和其他信用延期方面必须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同时还要防止银行因过度借贷或购买不良资产而直接承担其相关证券部门的风险,此外,各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必须保证决策上的自主性,使得金融控股公司只能通过股权的方式对各个子公司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机构分离、交易数额限制和业务形式限制等诸多方面的保证。

第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由于股权的相对集中,势必要加强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的透明度。通过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披露金融集团的业务关联交易情况和风险控制情况,提高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取鼓励的措施,对于能够将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披露的金融控股公司给与政策上的优惠。第四,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金融控股公司大多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融子公司,控股公司可能利用、操作其子公司的破产来规避法律责任,应当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0条的规定,引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理论,通过对控股股东身份的强调,明确金融控股公司在其子公司滥用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时,作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将承担连带责任。第五,引入风险预警机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经营领域的不同,因此导致各行业会计准则的差异较大,从而带来财务信息披露的风险,针对此情况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引入风险预警机制,从监督大额内部交易、防止集团内不良关联交易以及金融控股的内部控制等方面建立一整套风险预警机制。

﹙三﹚立足本土发展现状完备监管体系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选择是困扰金融控股公司立法的一大难题,从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来看,以台湾设立为其主要的监管机关,在内设有银行局、保险局、证券期货局、检查局分别负责不同的权责的伞式监管模式[10]。因此,我国大陆地区可以一方面借鉴台湾地区的伞型监管模式,建立有绝对权威的主要监管机构,行使最终裁判权和规则制定权。另一方面加强监管的合作,完善各监管部门相互沟通的机制,协调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举措。另外,监管的内容应实施对整个控股公司的风险监管,首先应严格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对内部交易的种类、交易条件等做出限制性的规定。其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应加以监管。监管的内容包括控股公司本身的资本充足率、控股公司和其他持股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按照1999年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联合的《对金融集团的监管原则》的相关规定,对避免资本重复计算、评估资本充足程度的基础审慎法、基于风险的累积法和基于风险的扣减法,值得我国借鉴。第三,设置金融控股公司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由于金融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必须设立比一般金融机构更为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金融控股公司的市场准入实质是对公司实体的资格审查,其设立条件应该符合国家金融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在借鉴台湾相关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当改变以往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准入审批标准不统一、审批权分散的现象,由法定监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明确的量化标准指标,如资本总额及其计算办法、资本充足率及其计算方法、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对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影响等。同时,对不符合条件的金融控股公司应设置相应的退出机制。没有退出机制的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当金融集团的经营状况恶化时,监管机构可先行通过组织行业支持或提供央行贷款等方法,向一些出现危机且地位重要的控股集团提供适当的援助,防止由于分支机构的风险扩大而导致母公司的破产。

结语

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中,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既是市场竞争推动的结果,也是金融业综合变革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顺应国际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潮流,探索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应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台湾地区已率先颁布实施了相关法律,并构筑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律制度体系,通过借鉴台湾地区相关立法的精髓,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大陆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的规范和发展。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政府投融资 政策措施 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17-02

近年来,合肥市在加强政府性投融资管理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投融资机制,以合肥市为主体,推动城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新老城区建设得到快速提高,互促共进态势进一步增强。

一、合肥市投融资管理的有关措施

1.创新政府投融资管理模式。实行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分离。成立合肥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作为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对投融资实行统一管理,负责审定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决策投融资工作的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委员会主任和第一副主任,市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成立合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府债务统一收归市投融资中心,实行统借统还,归口管理,同时负责编制市本级年度政府投融资计划。强化执行机制,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负责政府性项目的统一融资。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合肥市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作为投融资管理的监督层,负责对投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全面跟踪审计。

2.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2006年5月,合肥市通过资源整合,将原分属不同部门的合肥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建设投资公司、合肥市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具体从事城市建设资金筹集、使用、管理,代表政府运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市财政注入现金5亿元,通过整合,市建投集团注册资本达到96.03亿元。随后,政府又采取不断注入优质资产等方式,提高建投集团融资能力。截至2011年底,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达478.11亿元,净资产267.16亿元,下辖合肥百货、丰乐种业两个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同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成立合肥市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整合组建市招标投标管理中心,作为市政府统一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及国有资产交易必须通过市招投标中心办理,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有效最低价”制度。成立合肥市土地储备中心。由政府直接管理土地一级市场,对经营性用地出让一律拍卖,确保土地增值收益集中在政府手中。严格工程建设过程中变更审批,所有工程变更,必须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实行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实行责任追究,实行“黑名单”制度。

4.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六分开”管理体制。对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建设实行“六分开”。市规划局具体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建委负责项目综合设计,发改委审核立项,市招投标中心统一负责项目的招标建设,市建投集团统一核拨资金,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组织施工,审计局负责决算审计。六环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大大提升了城市基础实施项目的可控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5.建立数字模型预测政府债务风险。合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创新设计一套债务风险控制模型,通过分析未来年度还本付息总额与未来年度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财力总额,计算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进而建立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测算模型。模型按照每年综合财力安排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量,结合当年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政府债务年限、具体的债务期限结构、利率水平,对全市的总体债务规模进行测算,以此指导政府年度投融资计划安排,科学预估未来年度政府债务合理规模与控制规模,从而为政府提供动态评估和预测。

6.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政府债务动态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市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项目管理、报表统计、信息查询、经济指标及风险预警管理等,实现对全市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筹集、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预警和评估,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00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合肥市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合政〔2009〕124号),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行为,对全市各级融资平台债务举借实行计划管理,要求各级政府和融资平台公司统筹安排投资及融资活动,按照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要求,所有平台、县区的融资和债务管理必须确保在警戒线下运作。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在充分做好偿债准备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优化债务结构以降低债务负担。通过整合提升融资平台综合实力,创新融资模式等方式,实现低成本融资(低于基准利率5%~10%);实现融资结构由短期贷款为主向中长期贷款为主的转变,全面优化了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债务还款实现了年度均衡化,避免了流动性风险,科学规避还款高峰,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7.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加建投集团现金流,提升建投集团融资能力。积极争取开行、亚行、世行、外国政府贷款,共争取开行169.67亿元授信额度,亚行1.5亿美元城市环境治理贷款。2008年12月与国家开发银行又签订新一轮300亿元额度金融合作备忘录。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项目融资分别与工商银行、建行、光大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障大建设资金需求。建立偿债基金,解决县区贷款担保问题。2008年4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与徽商银行签订了偿债基金协议,采取由投融资中心在徽商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偿债基金的方式,由徽商银行给市县区基础设施建设28亿元授信额度。实行资产证券化,发行企业债券及集合信托产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09年成功发行第一期10年期10亿元企业债券、第二期17亿元企业债券和第三期20亿元企业债券。2009年先后发行四批共2.5亿元“滨湖·春晓”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惠及99户中小企业。

二、创新投融资方式取得的成效

合肥市实行投融资改革以来,针对城市建设管理集立项、建设、融资、拨付、决算一体,融资平台规模小、方式单一、主体分散,投融资规模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弊端进行了系统改革,构建了全新的投融资管理体制,为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了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分离的投融资管理体系,确立了项目规划、立项、招标、融资、建设、审计相分离、相制约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打破了建设资金瓶颈,确保了建设资金需要。合肥市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构建了城市发展的框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合肥市“十一五”期间共筹资581.62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225.92亿元,金融市场融资355.7亿元,建设支出412.32亿元,有力保障了城市建设。债务管理透明,还款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合肥市建立项目中长期融资制度,改变了过去以流动资金融资为主,财政当期还款压力过大的局面,同时通过建立科学测算模型,合理测算债务合理规模与可控规模,实现了债务还款年度的均衡化、科学化。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节约了建设资金。合肥市通过创新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实现项目融资利率下浮(总体下浮5%~10%),有效减低了资金成本。2007—2010年,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共完成2610个项目招标工作,项目预算价480.09亿元,中标金额328.95亿元,节约资金151.14亿元,极大地节约了建设资金。

三、加强河南省政府投融资管理的具体建议

1.加强投融资制度建设。借鉴合肥市政府性投融资有效管理模式和办法,河南省应及早着手加强投融资管理的有关制度建设,规范投融资工作,确保资金合理规范使用,防范、控制风险。有关制度包括项目单位的机构设置、议事规则、运行章程和项目资金筹措、使用、监督、评估等方面。同时,要统筹兼顾,着眼长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2.科学构建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为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防范财政风险,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决策机制。成立河南省投融资管理委员会,作为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对河南省投融资工作统一进行管理,同时负责审定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决策投融资工作重大事项。投融资管委会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和第一副主任,以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投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健全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政府债务统一收归河南省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资中心”)。国资中心对河南省省直单位政府性债务实行“借、用、还”一体化管理,并试行项目融资计划管理。即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单位提交的融资计划进行审核并上报省投融资管委会备案,国资中心根据投融资管委会的融资计划批复作为融资依据。把“政府主导、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理念始终贯穿城建投融资管理各个环节。三是完善监督机制。河南省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作为投融资管理的监督层,负责对投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政府投融资筹措、使用、管理全面跟踪审计。四是实行投融资资金“双控”管理。借鉴合肥市管理经验,对政府投融资资金实行省财政和项目单位“双控”管理模式。即项目单位会商省财政厅国库支付局在银行开设“双控”账户,账户及付款审核的主体为项目单位。项目单位支付款项时,经内部审批程序后送达国库支付局进行复核,省财政认定付款事项合法合规、资料齐全后加盖印鉴,由项目单位通过银行对“双控”资金进行直接支付。

3.做大做实投融资平台。一是将河南省五大投融资企业(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整合到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公司(以下简称“豫资公司”)之下,提升投融资能力和偿债水平。二是通过不断充实豫资公司资本金、注入优质资产、土地等方式提高豫资公司风险防范和盈利能力,努力拓展融资新途径、新方法。借鉴合肥市建投集团入股上市公司模式,采取豫资公司控股或入股上市公司等形式以壮大豫资公司实力、提高融资能力。三是改革投融资公司内部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企业盈利和债务偿还的统一。

4.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借鉴合肥市做法,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风险状况加大动态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债务到期偿还的管理。一是建立政府债务动态管理和预警机制。国资中心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以便实时动态掌握资金变动情况。通过对资金筹集、使用及政府性债务的全面统计分析,实现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预警和评估,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努力拓展政府债务归还渠道,规避违约风险。对财政部门直接偿还的政府性债务以及历年工程欠款,在财政预算以及超收中安排资金归还的基础上,再从土地储备中心储备的土地收益和国有资产收益中安排偿还资金,规避违约风险。三是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在充分做好偿债准备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以降低债务负担。借鉴合肥市有关经验,建议通过不断整合提升豫资公司综合实力、创新融资模式等手段,实现低成本融资(低于基准利率5%~10%)和融资结构由短期贷款为主向中长期贷款为主的转变,全面优化政府债务期限结构,科学规避还款高峰,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5.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建议河南省大力培育豫资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一是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加豫资公司现金流,提升融资能力。二是继续积极争取农开行、开行、亚行、世行及外国政府贷款。三是加强豫资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与各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障资金需求。四是建立偿债基金,解决贷款担保问题。国资中心要努力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偿债基金协议,采取国资中心在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偿债基金方式,由各银行给豫资公司筹措资金增加授信额度。五是鼓励豫资公司采取吸引信托基金、企业股权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投资补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募集建设资金。六是鼓励豫资公司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盘活资源,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和规模。

6.科学设计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模型。借鉴合肥市风险控制测算模型成熟经验,建议由河南省国资中心负责设计债务风险控制模型,模型按照河南省每年综合财力安排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量,结合当年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政府债务年限、具体的债务期限结构、利率水平,对全省的总体债务规模进行测算,以此指导政府年度投融资计划安排,科学预估未来年度政府债务合理规模与控制规模,从而为政府提供动态评估和预测。

7.强化政府投融资金绩效管理。省财政、审计、监察部门根据有关制度成立绩效管理处室和跟踪审计处室,对项目单位进行绩效管理和全程审计。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工程季度每3个月进行项目绩效自评并报省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省投融资管委会进行审核并对项目单位融资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报告省委、省政府,同时将绩效评价作为项目单位及相关人员奖罚参考依据。对在绩效评价过程中成绩比较高的项目,将其做法和经验在其他项目管理中进行推广,对绩效评价成绩低、存在不规范行为的项目通报批评,并进一步追究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锐(导师:陆道平.)多元化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9

2.孔向阳,王予安等.投融资体制改革助推合肥“大建议”.决策,2009(5)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篇4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政府投融资管理工作,做实做强做大我县的投融资公司,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号)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事项的通知》(财预[]412号)及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规范政府投融资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规范政府投融资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规范政府投融资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

规范政府投融资管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深化银政合作;有利于进一步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有利于建立运作规范的投融资体系和融资、投资、建设、管理、偿债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利于推进纳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积极推进规范政府投融资管理工作

(一)规范运营,完善投融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将政府投融资公司治理成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国有资本控股的“实体化”公司。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原则,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项目建设、资本运作、资产管理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和投融资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投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提高投融资管理水平。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加强对项目单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归集还款来源,建立稳定的还款机制,实现“借得来、用得好、还得上”的良性循环,防范债务风险。加强业务培训,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一支熟悉法律、金融和资本运作的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和投融资管理水平,为投融资平台的成功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整合资源,增强投融资公司整体实力。一是将现有的县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直接改建为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全部并入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县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全资控股,并对其财务人员统一管理、财务报表统一编制,县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县建司的子公司独立行使法人资格,继续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行业支持和管理下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工作。二是上级划拨到县的涉及投融资公司建设项目的补贴资金和县财政预算安排用于项目建设的配套资金归口到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县财政按照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资本金的一定比例,安排融资风险补偿金并列入财政预算,适时注入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四是将我县涉及项目建设的土地及其他实物资产(包括县直各单位的土地及房屋)评估作价后划归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充分整活存量资产,拓宽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实物资产向银行融资的渠道。

(三)严格账户管理,建立偿债管理机制。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规定,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审批、专款专用;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认真安排建设项目,合理设定举债规模,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担保保障措施,建立科学偿债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切实避免债务危机,确保平台健康发展。

(四)加强存量贷款管理。通过审计,截至年9月份,县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县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共向多家金融机构融资5.64亿元,其中:1、交通项目共计贷款4.9亿。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通乡油路中长期固定贷款950万元;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乡油路中长期固定贷款950万元、县城西北片区农村公路长期固定贷款12900万元、东南环线电煤运输公路工程长期固定贷款34200万元。2、水利项目共计贷款7400万元。其中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供水项目中长期固定贷款4900万元,市政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大坪箐水库中长期固定贷款2500万元。县财政继续履行申请贷款时对相关金融机构作出的承诺,贷款本息偿还义务仍按还款计划分年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期偿还贷款本息。

三、加强领导,确保规范工作取得实效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 投融资平台;投融资公司;债务风险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为此,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依托原有城投公司,打造出新形势下统一的新型投融资平台。

近年来秦皇岛市投融资体系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市政府通过采取成立城投公司、建立“政、银、企”沟通对接机制、建设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整合全市担保资源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缓解了秦皇岛市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所出现的资金“瓶颈”问题,在为秦皇岛市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的投融资机制与秦皇岛市整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仍还存在直接融资比例低,投融资平台小、渠道窄,政府财政资金杠杆放大作用不明显,已有资源、资金、资产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

一、秦皇岛市投融资总体概况

(一)秦皇岛市投融资体制

2009年11月秦皇岛成立“秦皇岛市投融资管理领导小组”,对全市投融资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成员为市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环境保护局、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局、监察局、审计局、金融办等部门人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财政局,市财政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秦皇岛市投融资管理领导小组管理各投融资平台,财政部门负责财务监督,审计部门负责审计监督,监察部门负责责任监督。

(二)秦皇岛市投融资平台

目前秦皇岛共有4家投融资公司:一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该公司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为主,由城乡建设局牵头组建,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二是建设投资公司,该公司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投融资为主,重点是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和国家立项的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由市发改委牵头组建,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通过国债资金和财政资金注入资本金,获取的经营和资产收益作为资本金再投入,代表政府出资,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出资入股;三是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该公司以财政投资的公益性项目投融资为主,重点是行政机关和文化、教育、广播、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基本建设项目,由财政局牵头组建,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教育、卫生系统除外)划拨过户该公司,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四是土地储备中心,土地储备中心以土地收购储备和一级开发为主,同时为其他投融资平台提供土地资源,实现资源转化,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组建,以政府投入作为资本金,集中使用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加强土地前期开发和储备管理,确保土地有效增值。还有3家投融资公司正在建设中:一是旅游开发建设公司,由旅游局牵头,整合旅游资源和资产,搭建旅游设施建设及产业开发项目投融资平台;二是北戴河新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北戴河新区管委会牵头建立;三是****公司,由城乡建设局牵头,规范其运行管理。同时《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规范投融资管理的实施意见》还指出,可根据发展需要,组建新的投融资平台。

二、秦皇岛市投融资平台问题分析

(一)投融资公司规模小,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目前成立的4个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都很小,注册资金少,政府基本上以资产注入,资金投入很少,运作主体分散,难以承接大型项目的投资建造,所发挥的投融资能力和经营实力都有限。从目前的经营管理情况看,现有的投融资公司资产运营能力低,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二)条块分割严重

目前现有的4家投融资公司及正在建设中的3家投融资公司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投资项目按所属部门的管辖范围进行条块分割。从秦皇岛市投融资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组成亦可以看出,投融资平台涉及不同部门利益,投资公司在选项目、做决策时很容易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争项目、争利益的现象,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和存量资产闲置。

(三)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大

各投融资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了70%,这种高资产负债率一方面使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投融资平台绝大部分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投资收益率低,当投资收益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投融资平台不得不采取借新债还旧债的办法,导致风险进一步扩大,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偿还困难时,将有可能导致财务危机。

(四)融资渠道单一,后续融资压力大

秦皇岛4家投融资公司建设资金融资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上级投资补助等,在发行债券、包装上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面仍是空白,虽然政府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并着力支持该类融资途径,但受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和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约束,该类融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有较大提高。

未来秦皇岛市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大规模基础建设引致巨大的资金需求,远远超过了政府的承受能力,融资压力可想而知。对秦皇岛市来说,如果在投融资机制上未能有所突破和创新,要完成如此巨大的融资任务难度很大。

三、构建高效的秦皇岛投融资平台

(一)借鉴成功经验,搭建投融资大平台

根据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具体情况,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实力雄厚的投融资运作平台。如河南省整合政府资源,搭建投融资大平台,成立河南省投资集团,该集团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经营省政府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是省政府的投融资主体,公司注册资本120亿元,集团本部总资产220亿元,合并报表总资产504亿元,集团作为大型投融资平台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有效壮大了政府的投融资能力和对经济的影响力。

秦皇岛应整合现有4家和正在建设的3家投融资公司,成立秦皇岛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具体组建方式可采取控股合并,保持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资产、债权债务不变,以各平台公司全部资产组建成立秦皇岛投资集团,原平台公司成为集团子公司,投融资职能作适当调整,避免处理债权债务的繁杂手续和由于利益重新分割带来的改革阻力。集团负责开展城市、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隶属市政府直接管理,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实行专业化、市场化管理,解决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降低融资成本。

(二)拓宽投融资来源渠道和方式,实现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

鉴于目前秦皇岛市各投融资公司存在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笔者建议秦皇岛市建立初期投融资平台时,可以利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入股,即采用一种PPP(政府—私人—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地方政府掌控的大量公共资源基础,与市场力量有效结合的一种方式。现有的BT(建设—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TOT (转让—运营—转让)、BLT(建设—租赁—移交)模式应继续发扬光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待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之后,再通过上市进行直接融资,从而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的可持续性。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融资。目前北京国管中心已经成功发行150亿元企业债券和两期共200亿元中期票据,融资期限分为3年、5年、7年和10年不等,融资成本低于同期银行贷款2个百分点左右,为后续北京市各区的投融资平台有效融资探索出良好的途径。 转贴于

(三) 完善出资人制度,明确产权关系

目前各投融资公司还没有完全脱离政府部门,条块分割严重,难以形成完整的出资人制度,难以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因此,在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过程中,完善出资人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完善出资人制度,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使得资本层面摆脱条块分割,真正实现行政与资本分离。

(四)完善投融资风险管理机制,防范债务风险

从全国情况来看,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不透明,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贷款,债务管理也分布于不同的部门,造成地方政府不清楚不同层次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和担保状况,极易形成政府债务风险。秦皇岛市亦是如此,各投融资公司归属于不同的部门,债务游离于财政预算系统之外,且各投融资公司负债比例很高,债务风险不言而喻。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完善投融资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政府应建立一套风险控制模型。根据秦皇岛市经济增长目标、可支配财力,按照负债率和债务率风险区间测算政府可承担的融资额度,对本市政府债务实行预警机制,在加大融资力度的同时,根据政府债务余额的多少,实行动态管理,保证政府债务总额控制在可承受风险以内。

其次,建立投融资偿债保障机制。为强化投融资主体的偿债责任,确保债务的到期归还,应建立投融资偿债保障机制。各投融资公司将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益、资产转让收益和其他经营开发性收益的一定比例上交财政作为偿债基金,财政及相关部门做好监管,专款专用,确保借得来、还得起,促使投融资公司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在全国投融资平台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秦皇岛市政府应抓住机遇,严控风险,理顺投融资管理体制,为秦皇岛市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俊成.港区建设的投融资平台问题研究——以广西钦州为例[J].区域金融研究,2009(3).

[2]唐真龙,陈羽.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凸显商业银行严控“政策性”贷款[N].上海证券报,2009-12-02.

[3]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开行湖北分行联合调研组.河南省搭建投融资大平台的做法与启示[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8(8).

[4]雷汉发.河北邯郸营造“绿色”投融资平台[N].经济日报,2009-12-10.

[5]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尽快规范[N].文汇报,2009-08-05(005).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篇6

一、重要意义

2009年以来,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缓解政府有限财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我市政府通过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筹集资金的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但是,我市政府投融资管理工作在举债规模科学、偿债资金落实、债务风险控制、融资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改进和加强。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投融资体系,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国发19号文件要求,认真清理我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运营管理,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

二、目标及原则

(一)工作目标。

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规定,通过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充实资本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多元经济结构、具有运营和发展实力的经济实体,形成“低成本借入、高效率使用、严格风险控制”的运作模式,以满足政府投资需求,实现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分级负责的原则。市政府负责加强市本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工作,区、县(市)政府负责加强本地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工作。

2.分类管理的原则。按照国家政策确定的分类标准,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及其负担的债务进行分类管理。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公司建设,促进政府投融资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

清理范围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直接借入、拖欠或因提供担保、回购等信用支持形成的债务。按照国发19号文件要求,清理后区别不同类型的债务,分别进行妥善处理:

1.对于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项目本身没有经营收入的债务,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

2.对于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项目本身有稳定经营性收入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的债务,要落实债务人偿债责任和偿债计划,按照协议约定按时足额偿还债务。

3.对于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非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的债务,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要制定偿债计划,落实偿债资金,切实承担还本付息责任。

(二)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运营。

纳入规范范围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既包括专门承担政府项目融资任务的融资平台公司,也包括同时承担其他项目融资任务的融资平台公司。按照国发19号文件要求,要划分平台公司类别,区别不同类型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并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规范:

1.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且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落实偿债责任和还款措施的基础上,可采取整合、重组等方式建立能够承担项目建设和运营任务的市场经济主体;充分利用现有政府支持政策,充实资本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做大做强。

2.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同时还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运营任务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落实偿债责任和还款措施的基础上,不再保留融资平台职能,在完成政府确定项目建设和运营任务的同时,明确发展方向,确定职能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3.承担有稳定经营性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及承担非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运营管理模式,不断发展壮大。

4.其他兼有不同类型融资功能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也要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规范。

(三)完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

在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运营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我市政府投融资管理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政府投融资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完善政府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发展的政策,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督管理,使我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四、组织领导

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投融资管理中心负责日常调度和综合协调工作。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一)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责全面真实反映债务情况,分类统计债务并分别提出妥善处理意见;按照国发19号文件要求,确定平台公司类型,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自求平衡、自谋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运营模式,定位业务范围,提出完善平台公司建设、规范自身管理的方案。

(二)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主管部门:按照隶属关系,负责核实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资产负债、注册资本、业务范围等基本情况;组织协调项目计划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相关部门,审定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分类及处理意见;审定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提出的完善平台公司建设和规范自身管理的方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提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改进运营模式、明确业务范围等方面的意见。

(三)项目计划管理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负责配合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管部门或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按照国发19号文件的分类标准,认定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项目类型及债务类型,特别是对融资的在建项目后续资金要提出安排意见。

(四)财政部门:负责配合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管部门或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认定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情况,并对与财政相关的内容提出意见;拟定全市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承担政府债务有关管理工作,按照上级部门和政府要求进行债务统计,上报统计数据及分析报告。

(五)人民银行沈阳营业管理部:负责衔接金融机构,配合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管部门或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做好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

(六)规划国土和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负责配合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管部门或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核实认定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中涉及的土地、国有资产等相关内容。

(七)监察和审计部门:负责对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八)区、县(市)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方案,做好相关工作。

五、实施步骤

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明确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时限,周密部署,细致安排,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按时完成。本次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要在年底前完成,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自我检查阶段。

由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填写投融资项目债务相关表格,以及平台公司财务报表;按照国发19号文件要求,对债务进行分类并分别提出处理意见;确定平台公司类型,查找在融资项目运作、债务偿还、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提出规范管理、完善平台公司建设的方案。

(二)政府各相关部门审核认定阶段。

市本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管部门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相关报表、债务分类及处理意见、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完善平台公司建设方案等进行审定,并在征求项目计划管理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人民银行沈阳营管部等相关部门意见后,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区、县(市)政府也要将本地区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情况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

(三)汇总上报阶段。

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将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管部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和区、县(市)政府报送的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情况,汇总后报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

(四)总结提高阶段。

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根据全市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加强我市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建设的措施,明确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职能定位和业务领域,制定市政府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建设的政策。各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要妥善处理债务,根据自身的职能定位和业务领域,结合市政府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规范投融资行为,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做好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各区、县(市)政府要明确责任部门,尽快制定本地区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方案。

(二)密切配合、精心组织。

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多、任务交叉多、项目数量多、债务情况复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各项工作都要有指定部门和专人负责,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指导、严格监督。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资本结构;股权融资偏好;短视行为

企业资本结构安排影响融资决策,一个公司选择的融资方法直接影响到公司价值。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拥有着股权融资的便利渠道,但是只有合理地加以利用,才能在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成长的同时有利于我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从资本结构啄食顺序理论来看,如果企业需要外部融资,应当首选债务融资。但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者的共同约束下,使得我国上市公司普遍热衷于公开发行股票(ipo)、增发股票等股权融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但是在资金使用效率、管理层道德、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现状

从股权融资方式本身来看,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理论上成本应当比债权融资成本高。但是在我国政府给予上市公司大量的政策照顾,大大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加之股权融资的无偿性,无法对公司管理者形成有效的约束,使得上市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公司的管理层应当本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去市场上融资,而不是为了融资而去融资。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融资门槛较低,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经常看到许多上市公司的恶意融资行为,甚至到了非理性的程度。本着“不融白不融”的观念,在投资项目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巨额的再融资。恶意融资无异于“杀鸡取卵”,大量的资金需求对市场造成冲击,可以说是对资本市场资金供给能力的一种透支,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相关主体短视行为对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

第一,从外部市场环境来看,主要是投资者的短视行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投机行为更甚于投资,存在着严重的关联交易、机构投资者操纵市场、恶意炒作等现象,市场的投机性过强,价格波动过大,大部分投资者仅仅是为了获得短期股价波动收益。在这种充满投机氛围的市场中,公司股价时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不再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准,出现虚高的现象。与此同时,投资者甚少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及股利分红,因此上市公司就能给予中小股东偏低的分红,甚至不分配。投资者的短视行为导致对自身资本权益的忽视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这些宽松的环境构成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有利外部条件,以不符合公司价值的价格圈得大量资金。

第二,从公司内部机制来看,公司所有权与治理权相分离,一般企业都有着严格的管理层考核制度,股东考核管理层的主要指标即有公司资产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公司管理层没有或只持有很少量的股票,分红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从而使得管理层做出很多短视行为决策,如经常选择股权融资,避免债券融资。我们知道经理人的个人价值必须通过它的经理职位才能得以发挥,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上,而公司一旦破产,经理人就会失去担任经理所享有的各种好处,所以公司管理层一般都不愿意承担债务违约和企业破产的风险。由于公司破产风险与举债的关系是呈正相关的,特别是巨额的长期负债,如果采用举债融资,将导致公司破产概率增加;另一方面,债务融资还需要还本付息,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巨大的压力。公司内部激励制度不完善及管理层对债务风险的规避等原因导致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短视行为的出现,使得公司更倾向于股权融资,短期内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规避了债权融资所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

第三,从公司所有者来看,按照相关理论,过多地采用股权融资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控制权,从而减少由控制权所带来的各种收益。但是在我国,仍然是由于市场的投机性,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上市公司股东富豪,一夜暴富成为可能,成为很多企业力争上市的原因,又是并不是出于融资需要。甚至有些拥有绝对控股权的股东,不惜以持股比例稀释为代价换取上市流通的高额回报,进行资本运作。这种现象在我国刚刚成立的创业板体现尤为明显,大量高管离职套现。这已经不仅仅是公司所有者短视行为的体现,整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已经歪曲,严重的短期利益化。

三、从行为角度关于改善股权融资偏好的几点建议

上市公司过度依赖股权融资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包括上市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投资者投资积极性下降以及公司的治理水平降低等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从行为角度提出有利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针对性措施有:

第一,尽快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形成自由竞争成熟的市场文化,利用市场机制促使投资者投资意识的真正觉醒,以公司内在价值作为投资出发点,着重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第二,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将管理层自身的利益同企业本身的利益紧密联系,促使管理层更加注重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有利于提升公司内在价值的融资、投资决策。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上市公司退市或破产机制,形成资本成本的硬约束机制,使得股权融资成本回归正常渠道。

第三,为了防止股东利用控制权控制企业决策,通过上市关联交易、资本运作等方式获得高额回报却有损到公司的利益,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股东本身也要正视公司经营理念,立足于取得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立峰.企业筹资策略与筹资方式的选择研究[j].中国矿业,2010(11).

2、刘晋科.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0(9).

3、冷薇薇.论融资成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07(5).

投融资公司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投资银行;治理结构;金融监管

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美国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分析美国投资银行治理模式的缺陷以及危机发生后美国公司治理的重大改革,对完善我国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有重要启示。

一、美国投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

1 社会责任感缺失。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导致的,尤其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业。在美国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中,投资银行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稳健、保守与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为了追逐短期暴利,不惜损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投资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而推出次级贷款,同时又为了规避风险将贷款出售;投资银行将贷款打包出售给更多的投资者。如设计出各种复杂的不透明的衍生产品,未向投资者进行必要的风险揭露,而是以卖出产品为最高目标,以至于广大投资者在危机中蒙受了巨大损失。投资银行盲目的金融创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忽视了社会责任,没有发现金融创新中的不足,探寻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忘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金融风险的管理技术和制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负面影响的不断积累导致了自身经营的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样的公司文化与现代公司治理中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最终目标背离甚远。

2 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内部人控制。美国投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特点是:股权结构极为分散、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股权集中度较低。美国投行股权过于分散,形成“强管理层、弱股东”。如表1所示,在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只有一家;十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了5%的也只有3家,其中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1.72%。在这种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下,单个股东的作用有限,股东的“理智的冷漠”和“搭便车”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经理层监管的缺失,使经理层有机会投资于短期高风险的证券。当治理成本大于收益情况下,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在市场上“用脚投票”来间接参与公司治理,使投行的股权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股权过份分散直接导致了股东对公司控制力和决策权的下降,而公司内部人员持股上升则削弱了传统的委托所产生的制衡作用,导致内部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以雷曼兄弟为例,公司内部人员持有公司1/3左右的股票,为了追求短期收益,管理层和员工疯狂地进行投机套利活动,较少考虑甚至不惜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

3 董事长兼ceo制度,导致“内部人控制”。公司决策高度集中是美国投资银行治理模式的显著特点。大多数美国投资银行内部实行董事会统一领导,公司内部没有与其相制衡的内部机构,公司决策权高度集中于董事会。董事会既是监督机构又是决策机构,这样的内部组织结构使公司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形同虚设。由于美国没有从法律上限制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美国投资银行纷纷选择了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制。权力过度集于个人,在加快公司决策效率的同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即容易产生经理层(ceo)的滥权,尤其是董事或高管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而可能严重背离其应尽的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4 监管部门对投行的监管缺失。近30年来,金融创新的结果是买卖的链条越拉越长,分散的范围越来越广,交易完成后,最终的投资者和最初的借款人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例如,引发本轮危机的房屋次贷产品,从最初的房屋抵押贷款到最后的cdo等衍生产品,中间经过借贷、打包、信用增持、评级、销售等繁杂阶段,整个过程设计有数十个不同机构参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投行的奖金激励方式也极大地助长了高管层的道德风险——为追求高额奖金和红利,无视审慎性要求,盲目创新业务。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监管严重滞后。监管部门的监管模式还停留在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和风险的水平上,忽视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对这些复杂的创新产品所暗藏的巨大风险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手段。而且各部门、各产品的监管标准不统一,甚至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才发觉他们的规则完全不适应已迅速变化了的金融系统。另外,一方面美国监管体系机构太多,权限互有重叠,另一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监管盲点。例如。像cdo(债务担保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到底该由美联储、储蓄管理局,还是证交会来管没有明确,以至于没有谁去管。

5 失当的薪酬体系。薪酬制度是激励约束制度的核心。美国投资银行治理机制中董事高管的薪酬或激励机制有两大特点:一是没有立法约束,公司法一般没有关于董事高管薪酬或激励机制的强制性规则;二是薪酬奇高或激励机制配置极不合理,考核指标仅与短期绩效挂钩,而与风险无关。这种薪酬制度促使公司追求快速和看似容易的金融回报,且容易对市场过分乐观,缺乏长远的思考,无法保障对公司风险的谨慎管理,更无法充分考虑全球市场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利益。美国激励方式以股票期权形式为主,其负面效应导致公司高管根本无视股东和公司长远的发展,而更多追逐短期效益,甚至不惜突破道德底线,进行各种短期获利投资的行为。

论文联盟

二、美国公司治理的重大调整

针对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投资银行治理结构的严重缺陷,美国政府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

1 重视投资者利益。美国这次公司治理改革主要方向之一就是要重新强调股东的价值,通过股东价值的回归使投资者恢复信心。美国政府对此提出两个对策:(1)加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从原则上考虑,信息披露首先要透明,其次是要进行恰当的会计信息披露,力争能公正和准确地显示业绩;从内容上来考虑,信息披露内容有扩大化的趋势。在信息披露的时间上,主张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由定期披露制度走向信息披露制度。(2)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加强会计监督,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防止内幕交易。随着对美国公司治理监管的加强和重新树立的法律威慑力,中介机构与美国公司之间的制衡机制将逐步恢复,中介机构将踏上理性的回归之路。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再次被提升至重要地位,其有望继续成为投资者可以依赖的第一道防线。

2 分散的股权转向银行控股制。2008年9月21日,美联储批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 公司。变身后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不仅可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吸收储蓄存款,拓宽融资渠道;还可享受与其他商业银行同等的待遇,获得申请美联储紧急贷款的永久权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后,两大机构将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存款从而杠杆比率会逐渐降低,意味着更小的风险和更高的稳定性。未来美国投资银行在严格的监管框架下将不可避免地失去原有的高效率和灵活性,而银行控股模式也将使美国投行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3 金融监管架构改革。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过去曾经被人们推崇的美国分散制约式的功能型监管体系在危机面前漏洞百出。未来,随着独立投行模式向全能银行模式的转变,美国投资银行的监管者也将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转变为美联储。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是扩大美联储的权力,美联储负责监控大银行,监测金融系统风险,监管一旦倒闭将会危及整个银行体系的企业,其中包括传统的银行以及通用电气和汽车公司所拥有的重大金融业务;二是财政部将有权接管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审批美联储所发放的紧急贷款;三是推出大银行破产的可行机制,政府将有权接管倒闭机构;四是设立一个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

4 限薪和高管薪酬改革。美国在金融危机后纷纷出台高管限薪令,以期规范高管薪酬体系,平息公众指责。根据美联储的“薪酬指引”要求,28家大型银行自行设计不会引发过度冒险行为的薪酬计划,但有关薪酬计划要得到美联储批准才能实施,同时,“薪酬指引”还将涵盖其管辖内的近6000家银行,其中包括并未接受政府救助的银行。而按照财政部的“减薪计划”,接受政府金融救助的7家企业25名高管的工资削减90%,包括各种补贴、分红在内的总薪酬须削减一半;不仅如此,7家企业的175名高层执行人员的现金酬劳将被股票取代,而且这些股票不准立即出售。

三、以美国为鉴,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一方面企业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治理,将科学决策、审慎经营、严控风险、严格监督理念融入公司治理机制;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为企业不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包括政策导向、严格监管以及防止有悖市场规则的行政干预。只有内部、外部共同治理,公司治理效能才能充分发挥。

1 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化,维护其他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现代企业不仅要为股东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美国投资银行虽然股权很分散,股权集中度较低,但由于员工激励计划使投资银行内部持股比例普遍较高,且流动性差。以至于其他股东的地位被弱化,导致内部人损害其他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目前,我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美国股权结构恰恰相反,股权过度集中现象普遍存在。我国投资银行一方面要使公司股权结构合理化,改善股权过度集中的状况,减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继续实施股权多元化战略。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很成熟的情况下,过度分散股权必然会带来企业的低效率,所以引入其他大股东,形成相对多个大股东控股的股权格局是较好的解决办法,以此形成内部相互制衡的机制。另一方面在进行员工激励计划的同时应注意对内部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保护其他股东和公司的整体利益,以免产生少数人的冒险后果却由多数人承担的道德风险。

2 完善公司董事会的责任。董事会是最高的风险管理机构,对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正是董事会职能的缺位导致了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上的漏洞。董事会应对投资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定整体战略,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对风险控制政策进行审批。为保证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董事会应保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避免道德风险。加强董事的问责制度,强化董事对公司重大决策的参加和监督,同时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董事对经理层的监督,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保证决策科学公正的有效保障。制定合理的董事与独立董事比例,保证独立董事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实现治理效果最优,建立上市公司董事会运作实务体系,包括董事会职责的设计、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制度的设计、董事会评估制度的设计等方面的完善。

3 加强监管机制。我国目前正处于金融体系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和发达国家相比,金融风险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从次贷危机可以看出,即使存在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的美国。金融机构也常常为了追逐自身利益,而忽视监管规则和相关风险,总是尽可能的创造出新的规避金融管制的金融产品。这种做法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一旦经济状况变坏,积累的风险就会暴露,并向外扩散。因此,应该意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了解金融产品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等等,在整个金融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进行监督,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同时,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监管边界的问题,防止重复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标准的统一。如果监管标准不统一,就有可能出现套利的行为。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看齐。目前,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大部分都是区分开来进行监管的,所以,监管机构与央行之间的合作很重要。

上一篇:产品宣传策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公司安全培训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