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1:24:52

投融资方法

投融资方法篇1

    融资市场“粥少僧多”的现状,导致了目前混乱的市场秩序。自2002年以来铺天盖地的“海外投资企业”在北京、上海纷纷设立代表处,他们打着海外集团的旗号,以巨额资金作为诱饵,将一个个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引入“陷阱”,掠财后逃之夭夭。他们骗取的数额特别巨大,令人难以想象,已成为“猛于虎”的人祸。据一位知情人透露,某国外公司北京代表处的负责人,一年内就敛财1亿多人民币。天灾是不可避免的,人祸是可以预防的,并且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挽回经济损失,所以受骗后的投诉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接触过的融资投诉案件,谈谈投诉的技巧和注意事项,供阅读者参考。

    一、固定证据。投诉之前要充分整理好证据,比如,与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之间签署的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支付款凭证和收款单据、发票,往来车船、机票、住宿费、招待费等,这些是主张赔偿损失的直接证据,所以至关重要。在与投资公司和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交易时,要尽可能采取银行付款的方式,避免现金交易,并且所要发票收据,防止因证据缺失而吃哑巴亏。

    二、注意时效。如果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87条“法定最高刑不满五年,经过五年不再追诉”的规定,一般追诉时效不会存在问题,但时间久了会给侦破工作带来麻烦;如果追究行政责任,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9条“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于行政处罚”的规定,超过2年法律不再保护;如果追究民事责任,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时效为2年。所以,受害人一旦感觉到情况不妙,应当机立断马上通过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防止因程序上的法律障碍,导致实体上全盘皆输。

    三、委托律师。有的受害人受到挫折和打击后,为撒泄怨恨,在网上受骗的信息,公开曝光,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可以提醒他人避免上当,但不能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有的受害人向外经贸部门投诉,有的向工商部门投诉,最后都是石沉大海,不了了之,这是因为中国的行政部门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特别是一个行业被多个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时,更是“你推我,我推你”相互扯皮,没有哪个部门切实地为投诉人解决问题;还有的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被告知不予立案,把刑事案件当作民事案件处理,让当事人去法院起诉。

    以上现象虽然都有个别因素,但普遍的原因是当事人的证据不足,适用法律不准,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怎能说服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来处理呢,而这方面的法律问题正是律师的专业强项,因此委托律师介入融资纠纷案件,能仔细吃透案件并准确定性,随后按照法律规定收集证据,最终选择正确的投诉或起诉机关;必要时,律师会采取刑事、行政、民事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帮助受害人避免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投融资方法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投融资企业;财务报表

运用融资行为来使企业壮大经济实力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投融资企业运行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从而优化企业经营模式。而使得这种结构得以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财务管理。全球化经济的交融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会计职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计职能的性能也将发生本质改变,即从核算型过渡为管理型。破除传统守旧的观念,使财务会计管理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贴合现当代的经济发展趋势。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财务会计报表,同时也是投融资企业制定方针政策的主要参照物。它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投融资企业的财务报表只有通过详细审核,才能使企业账目具备精确性,如此才能为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精确的保障依据。

一、企业运营中的财务会计报表审核工作

工作任务决定工作性质。因为财务审核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因此其内容也十分的细密,它审核内容主要有:内容、形式、呈报数据、相关资料等。这种非常严谨的状态与行业本身有关,说句玩笑话,只要关乎到钱财,大家的态度都会比较严肃。投融资企业本身对于每项资金的把控力度要求就甚高,因而在财务报表审核上越严格,企业各项环节的质量才会越高,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正比关系。企业在财务报表审核工作时难免会出现汇总和合并的重复性的现象,因此,只有科学、精准的的财务报表,才能对这些潜在现象做出很好的风险规避。众所周知,投融资企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它的运营和发展全靠优良的信誉、企业形象作支撑。而财务报表审核的科学性、公开性、透明性则是赢得社会支持与信任的有力依据,只有良好的口碑才能为投融资企业带来更多更大的收益。

二、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分类

1.具体审核方式的分类

(1)财务会计报表审核工作进展的主要依托来源于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若没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与监督,缺乏企业约束力,业务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因此,在这点上要求企业法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框架内才能更好的发挥审核作用。

(2)投融资企业在财务报表审核时,需要层次分明,具备相应的层次性。将相关资料进行有序的整理,使人一眼明了,这样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具体步骤如下:一、先将各类报表及其附件资料进行细分比较;二、审核资料,检查资料准确性;三、审核财务会计报表备份资料的准确性。

(3)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重复审查的重要性重复审查有利于查漏补缺,排查出不合理部分。这项工作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相关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靠或缺乏这方面知识,因而导致财务会计报表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加上对这种因素又没有及时的解决,并且还将这种错误的方式进行了延续使用,所以在企业进行年度审核时,会出现目标与效益发生偏差的现象。因此,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重复审查对投融资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审核内容分类

(1)汇总式的财务会计报表。投融资企业审核的基础是对财务会计财务汇总报表,优良的报表可以使企业在相关问题上的处理有明确的方向,这样能够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具有可控性。

(2)审核财务会计利润报表。现阶段的公司主要有几大类,一类因承担责任不同,所以有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一类因组织形式不同,分别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而投融资企业大部分都为股份制有限公司,所以,企业权利的划分是根据其性质而定的。例如,根据股东所持有的股份而分红原则。企业的财务会计在进行利润报表的审核时,需要考虑到对各股东权益科目的审查,在保持股东既得利益的情况下,确保审核的精确性。

(3)审核会计报表间的勾稽关系。勾稽关系是指相互间存在一种可检查验证的关系,与报表相对应,和会计科目本身无关。企业在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的经济经营活动中所创造出的全部利润,应该具体匹配到企业的盈亏、现金流转方向以及利润划分等方面。

三、财务会计报表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审核

1.比例的突然好转性

对于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判断比例突然好转,一般是根据企业的标准值区间来进行衡量与划分。通过和中间固定值的对比,确认审核中所存在的异常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分析出目前的经济情况。假如两者之间的一个标准差值等于2时,就代表是比例突然好转。这时就需要引起重视,分析其详因,并且检查它对投融资企业的正常运行是否存在阻碍。举个例子,比方说一家公司在最近几年的财务会计审核报表都显示为盈利,但在这一年的极差值与较低值远远超出区域标准值2的范围,这就证明这时它实际上的资金出现了问题,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检查与分析。但是在没有引起重视的情况下,使得这家公司在资金链上出现了断裂问题,而公司最终的走向也再次证明了财务报表审核时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投融资企业对成本费用利用率、流动比率等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查。

2.相关比例优秀程度

相关比例优秀程度过于极端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对于本行业的相关优秀值的衡量,这一观点是基于同行的报表数据而言的。以当前的市场轨迹来看,如果投融资企业的一项指标明显大于行业中的优秀值,且最大优秀值比(该指标值除以该行业优秀值)减去11,结果大于百分之40时,就能够判定此指标出现了问题,若结果小于40%,则说明这个指标在正常的优秀范围之内。例如,某企业的利润指标同比去年增长了1%,但当其所得数据在与同行进行对比计算后,发现它的增长点实际上大于40%,这就表明该投融资企业的会计报表存在虚假问题。所以,投融资企业在考察指标时应对其成本利润率等方面加强审核。

四、在工程核算方面的管理与应用

金融企业在工程核算方面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对投融资项目的管理、对融资计划的编写、对工程付款的核算、对日常公用费用的管理,下面进行详细介绍:

1.投融资项目管理上的实施应用

投融资项目管理上的实施应用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投资项目上,它在项目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需要将财务管理的规则作为主要依据。在这里需要将一个特殊项目除外,那就是举债资金,除此之外,其他的都需要按照财务管理规则严格执行。

2.融资计划编写的目的及重要性

有了计划好办事。融资计划编写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融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理有据,有了计划之后,一切工作的开展都会变得清晰明确。就像写企业的年度计划一样,对于下一年融资工作的规划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而且还要将写好的规划交呈上级部门审阅,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修改后,再与企业管理者进行综合分析,最终敲定来年的融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成本的掌控,如果贷款利息过高,而利润不显,这时就需要通知相关领导与部门进行开会研讨并进行最终的方案确定。

3.工程付款核算的概念及意义

工程付款核算实际上就是工程结算。在一项工程当中,需要的资金费用有多种多样,比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等。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众多,人员结构也相当的复杂,而每一个环节所涉及到的资金流又大,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如果不对工程付款进行详细的核算,就容易丧失对资金流向的把控,而且对于下一步的工程量也没办法给出准确的预算。因此,工程付款结算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结果而已,它还是下一个项目的奠基者。

4.日常公用费用管理上的分类

所谓日常公用费用管理上的分类实际上就是指日常琐碎开销,包括租赁费、电费、水费、物管费等。在这项管理上应该采取总额控制法,对专项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与记录,并制定一个合理的范围。五、结束语通过本篇文章的描述,可以得出融资企业在资金的筹集与应用方面,财务管理带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投融资企业进行目标设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投融资企业在管理中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用以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付景艳.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及内容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216+218.

[2]应申易.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和内容研究[J].会计师,2016,(03):21~22.

[3]李云芳.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内容分析与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201.

[4]曹云丽.试析投融资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核方法和内容[J].现代商业,2013,(06):271~272.

[5]张萌.浅谈财务会计报表审核的方法和内容[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84.

[6]胡元林.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0.

投融资方法篇3

【关键词】金融投资;风险;收益;投资产品;投资方式

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得金融投资国际化,再加上各种金融投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以及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层出不穷,极大促进了金融投资市场的繁华,但是因为金融投资受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环境、经济规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投资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实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一直是各位金融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

一、浅析金融投资的定义和种类

(一)金融投资的定义

金融投资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概念,指的是自然人或单位利用可支配的资金购买金融商品,从而获得与风险成正比的经济收益,也是现资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投资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着不同的金融投资类型。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按照时间长短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按照性质划分为固定收入投资和非固定收入投资。

金融投资区别于实物投资,金融投资的投资主体是间接投资者和资金供应者,以存款或有价证券等各种金融资产为投资对象,实现金融资产的增值收益,是资本性投资,而实物投资的投资主体是直接投资者和资金需求者,将各种实物投资资产作为投资对象,包括厂房、原材料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生产经营利润。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实物投资是金融投资收益的来源,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是当前投资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金融投资的种类

国内的金融投资产品有银行存款、基金、股票、债券和外汇投资以及贵金属投资等十多种,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金融投资种类: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分为个人银行存款和企业银行存款,指的是将金钱放在银行里,银行定期给予相应的利息利率,银行存款是所有金融投资种类中风险最少的,便于操作,但是收益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

2.基金。基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等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狭义的基金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又叫集合证券投资方式,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方式,流动性比较强,收益比较客观但是也伴随着不少的金融投资风险。

3.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金融投资者在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差价巨大的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要共同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高风险,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除此之外,投资者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因此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金融投资种类,又因为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是当前很多居民选择的金融投资商品。

二、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

(一)金融投资风险

金融投资风险指的是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受经济市场的影响而对投资者造成亏损或者盈利的现象。金融投资风险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金融投资风险会让一部分的投资者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也会让一部分的金融投资者蒙受损失,无论哪种情况的发生都是在各种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生的结果。根据对金融投资造成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证券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证券市场风险指的是因受证券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金融投资产品价格的变动,从而让金融投资产品价格上升或下降;利率风险指的是因为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密切和各个国家经济情况的日益变化,因此各国不同的货币在进行兑换的时候会出现升值和贬值的情况,从而带来利率上的的变化,因利率的变化造成金融投资产品价格上升或者下降就叫利率风险。

(二)金融投资收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通过金融投资产品的收益情况可以从侧面展现出金融资产的现状。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收益率是衡量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度量的是金融投资业务的受欢迎程度和收益情况。收益率指的是运用不同的数据模型去计算不同的产品,因为产品不同所以收益率也存在着不同,根据时间长短将收益率分为年收益率和月收益率。一般情况下,投入资金的多少和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成正比,投入的资金越多获得巨大资金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资金收益的可能性越大而不是实际资金收益越大,因为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因此各种预测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的。

(三)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如果要理清金融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我们需要首先明白金融风险包括金融投资系统风险和金融投资非系统风险,金融投资系统风险主要和整体的金融市场有关,包括政策性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金融投资非系统风险主要指的是某个公司因公司内部管理等原因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较小,通过一定的有效措施可以进行回避,包括生存经营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其次应该明白金融投资的实质就是对金融市场上资本的重新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一般的经济规律而言,金融投资风险和收益之间呈正比的关系,金融投资风险越大获得的收益往往就越大,金融投资风险越少,所获得收益往往就越少。这种规律显示的是金融投资风险和收益的一般规律但并不是绝对的,高收益是以承担高风险为前提的,所获得的收益也只是在承担高风险后给予投资者相应的报酬,因此金融投资者不能因为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在投资时就简单的认为将资金投资给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获得的收益就越大,很多投资者都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收获高收益,实现一夜暴富,而忽略与高收益相伴的高风险,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十分谨慎。

三、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经济市场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资金,再加上人们理财理念的转变,从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手中资金投资给金融产品,在带来金融投资市场繁荣的同时也让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存在一些问题。

(一)投资具有盲目性

当前我国专业的金融投资者比较少,大部分金融投资者是随着自己的猜测或者网上的一些数据分析以及跟随别人进行投资,因此大多数的金融投资具有盲目性,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深思熟虑的考虑,并没有根据商品价值规律进行合理科学的投资,从而使得很多金融投资者血本无归。这种盲目的投资不仅给投资者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也会扰乱金融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投资具有集中性

为了规避金融投资的风险,我们应该在金融投资时将资金投资在不同的金融产品上,实现金融投资的分散性,最大程度上规避金融投资风险,但是当前很多的金融投资者既想通过金融投资市场获得一些收益,又希望金融投资是方便简单的便于操作,因此很多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时为了图方便将投资集中化,将资金投资在一种或几种很少的金融投资产品上,从而增加了金融投资风险。

(三)长短期经济收益比例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时存在着侥幸心理,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的金融投资收益,缺乏对长期金融投资收益的规划和分配以及风险的规避和承担,从而造成两种投资情况的发生,一种是只要金融市场有一点变化就会结束自己的投资行为,完全跟随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另一种是完全忽略金融市场的变化,即使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但是总想着奋力一搏仍然进行投资,对自己金融投资行为极度不负责,人为的增加了金融投资风险。这两种类型的投资者容易被一些金融资本家利用他们的心理实现暗箱操作,破坏了金融投资市场的经济秩序。

四、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投资的监管,规范金融投资市场秩序

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投资市场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一方面,金融投资者是根据金融投资市场的情况进行投资,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金融投资市场的发展和秩序,因此需要加强对金融投资市场的管理,为金融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维护金融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帮助金融投资者进行合理的投资,促进金融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主要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第一,国家需要制定和完善金融投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架构“一行三会”即“一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三会”是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提高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金融投机分子和暗箱操作者的违法行为,让不法分子无法律漏洞可钻,保障金融市场环境的安全;第二,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理性投资,让投资行为变得科学化、理性化,避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扰乱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合理选择金融投资产品

金融投资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自然会受到环境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颁布的一些政策是在立足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现状的基础上颁布的,因此很多政策的变化都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因此通过对政策环境变化的关注,可以从侧面了解当前金融投资的一些发展前景,例如当银行利率变高的时候可以选择银行存款,当银行利率变低可以减少银行存款选择其他的金融投资种类,还有CPI指数变化、外汇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变化等都可能对金融投资收益产生影响,因此金融投资者需要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合理选择一些金融投资产品,从而规避一些金融投资风险,提高金融投资收益。

(三)依据资深投资者的经验,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

金融投资行为虽然有着很大的随机性,但是在看似各种随意的表面,其实蕴含着很多的经济规律,而很多资深投资者之所以可以从金融投资中收获高收益就是尽可能的在依据这些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金融投资,这些经济规律的掌握并不只是通过一些理论知识的指导就可以掌握的,需要的是长期的金融投资的实践,因此对于很多刚入门的金融投资者而言,可以借鉴和学习一些资深投资者的经验,提高金融投资行为的科学性,制定出合理的投资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投资风险。

(四)根据实际情况投资,采用分散型投资方式

当前的金融投资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夜破产的公司和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金融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过分注重金融投资的高收益,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承担相应的高风险,因此金融投资者当真的要承担相应的金融投资风险的时候又无力承担,最终造成破产,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其他的人的生活如家庭亲人、企业员工等,因此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金融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考察和风险评估,因此对一些金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导致金融投资失败。更重要的是,金融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应该采用分散型的投资方式,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解风险,以免孤注一掷失败之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五)运用技术分析法

技术分析指的是对市场行为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去判断市场趋势并跟随趋势的周期性变化来进行股票及一切金融衍生物交易决策的方法的总和。技术分析法包括指标类、切线类、形态类、K线类和波浪类五类,代表的理论有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等。道氏理论认为关注股票市场可以从主要趋势、次要变动与日常变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响股票市场的动力包括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投资者的模仿投资信息以及股市信息传播时的视察效应等,因此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时应该约束自己投资行为,运用技术分析法中的有效的市场信息和市场趋势去指导金融投资行为,从而规避一些投资的风险。技术分析法认为股市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和规律,金融投资者只需要掌握一定时期内股市的规律,“顺势而为并及时纠错”,技术分析法对市场的反应比较快,但是考虑对象的范围相对较窄,对长远的市场趋势难以进行有效的判断,因此技术分析法更加适用于研究股市价格长期走势与短期变动,为金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寻找交易点,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增加金融投资的收益。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化,金融投资不仅仅是一种金融投资活动,居民在通过金融投资活动增加收入的同时会带动居民的消费,因此应提高对金融投资的重视,我们在加强对金融投资的监管,规范金融投资市场秩序,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合理选择金融投资产品,依据资深投资者的经验,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投资,采用分散型投资方式的基础上要拓展金融投资渠道乃至加快金融业的发展,降低金融投资的风险,提高金融投资的收益,从而更好的发挥金融投资在社会上的价值,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蕙.金融投资中的收益与风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2).

[2]徐贵彦.关于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分析与研究[J].当代经济,2010,(14).

[3]王洋.浅析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评估[J].商业时代,2011,(13).

[4]梁承天.浅析商业银行金融投资业务的创新[J].中国投资,2013,(S1).

[5]苏倩.关于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22).

投融资方法篇4

一、浅析金融投资的定义和种类

(一)金融投资的定义

金融投资是一个商品经济的概念,指的是自然人或单位利用可支配的资金购买金融商品,从而获得与风险成正比的经济收益,也是现资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投资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着不同的金融投资类型。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按照时间长短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按照性质划分为固定收入投资和非固定收入投资。

金融投资区别于实物投资,金融投资的投资主体是间接投资者和资金供应者,以存款或有价证券等各种金融资产为投资对象,实现金融资产的增值收益,是资本性投资,而实物投资的投资主体是直接投资者和资金需求者,将各种实物投资资产作为投资对象,包括厂房、原材料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生产经营利润。金融投资为实物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实物投资是金融投资收益的来源,二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是当前投资市场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金融投资的种类

国内的金融投资产品有银行存款、基金、股票、债券和外汇投资以及贵金属投资等十多种,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金融投资种类: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分为个人银行存款和企业银行存款,指的是将金钱放在银行里,银行定期给予相应的利息利率,银行存款是所有金融投资种类中风险最少的,便于操作,但是收益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

2.基金。基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等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狭义的基金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又叫集合证券投资方式,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方式,流动性比较强,收益比较客观但是也伴随着不少的金融投资风险。

3.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金融投资者在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差价巨大的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要共同承担公司运作错误所带来的高风险,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除此之外,投资者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因此是高风险和高收益的金融投资种类,又因为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是当前很多居民选择的金融投资商品。

二、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

(一)金融投资风险

金融投资风险指的是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受经济市场的影响而对投资者造成亏损或者盈利的现象。金融投资风险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金融投资风险会让一部分的投资者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也会让一部分的金融投资者蒙受损失,无论哪种情况的发生都是在各种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生的结果。根据对金融投资造成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证券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证券市场风险指的是因受证券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金融投资产品价格的变动,从而让金融投资产品价格上升或下降;利率风险指的是因为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密切和各个国家经济情况的日益变化,因此各国不同的货币在进行兑换的时候会出现升值和贬值的情况,从而带来利率上的的变化,因利率的变化造成金融投资产品价格上升或者下降就叫利率风险。

(二)金融投资收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通过金融投资产品的收益情况可以从侧面展现出金融资产的现状。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收益率是衡量金融资产的收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度量的是金融投资业务的受欢迎程度和收益情况。收益率指的是运用不同的数据模型去计算不同的产品,因为产品不同所以收益率也存在着不同,根据时间长短将收益率分为年收益率和月收益率。一般情况下,投入资金的多少和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成正比,投入的资金越多获得巨大资金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资金收益的可能性越大而不是实际资金收益越大,因为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因此各种预测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的。

(三)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如果要理清金融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我们需要首先明白金融风险包括金融投资系统风险和金融投资非系统风险,金融投资系统风险主要和整体的金融市场有关,包括政策性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等,金融投资非系统风险主要指的是某个公司因公司内部管理等原因对证券市场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比较小,通过一定的有效措施可以进行回避,包括生存经营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

其次应该明白金融投资的实质就是对金融市场上资本的重新的合理分配,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一般的经济规律而言,金融投资风险和收益之间呈正比的关系,金融投资风险越大获得的收益往往就越大,金融投资风险越少,所获得收益往往就越少。这种规律显示的是金融投资风险和收益的一般规律但并不是绝对的,高收益是以承担高风险为前提的,所获得的收益也只是在承担高风险后给予投资者相应的报酬,因此金融投资者不能因为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在投资时就简单的认为将资金投资给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获得的收益就越大,很多投资者都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收获高收益,实现一夜暴富,而忽略与高收益相伴的高风险,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十分谨慎。

三、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经济市场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拥有更多可支配的资金,再加上人们理财理念的转变,从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手中资金投资给金融产品,在带来金融投资市场繁荣的同时也让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存在一些问题。

(一)投资具有盲目性

当前我国专业的金融投资者比较少,大部分金融投资者是随着自己的猜测或者网上的一些数据分析以及跟随别人进行投资,因此大多数的金融投资具有盲目性,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深思熟虑的考虑,并没有根据商品价值规律进行合理科学的投资,从而使得很多金融投资者血本无归。这种盲目的投资不仅给投资者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也会扰乱金融经济的正常发展,阻碍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投资具有集中性

为了规避金融投资的风险,我们应该在金融投资时将资金投资在不同的金融产品上,实现金融投资的分散性,最大程度上规避金融投资风险,但是当前很多的金融投资者既想通过金融投资市场获得一些收益,又希望金融投资是方便简单的便于操作,因此很多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时为了图方便将投资集中化,将资金投资在一种或几种很少的金融投资产品上,从而增加了金融投资风险。

(三)长短期经济收益比例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时存在着侥幸心理,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的金融投资收益,缺乏对长期金融投资收益的规划和分配以及风险的规避和承担,从而造成两种投资情况的发生,一种是只要金融市场有一点变化就会结束自己的投资行为,完全跟随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来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另一种是完全忽略金融市场的变化,即使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但是总想着奋力一搏仍然进行投资,对自己金融投资行为极度不负责,人为的增加了金融投资风险。这两种类型的投资者容易被一些金融资本家利用他们的心理实现暗箱操作,破坏了金融投资市场的经济秩序。

四、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投资的监管,规范金融投资市场秩序

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投资市场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一方面,金融投资者是根据金融投资市场的情况进行投资,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金融投资市场的发展和秩序,因此需要加强对金融投资市场的管理,为金融投资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维护金融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帮助金融投资者进行合理的投资,促进金融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主要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第一,国家需要制定和完善金融投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中国现行金融监管架构“一行三会”即“一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三会”是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提高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金融投机分子和暗箱操作者的违法行为,让不法分子无法律漏洞可钻,保障金融市场环境的安全;第二,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理性投资,让投资行为变得科学化、理性化,避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扰乱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合理选择金融投资产品

金融投资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自然会受到环境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颁布的一些政策是在立足当前的市场经济的现状的基础上颁布的,因此很多政策的变化都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因此通过对政策环境变化的关注,可以从侧面了解当前金融投资的一些发展前景,例如当银行利率变高的时候可以选择银行存款,当银行利率变低可以减少银行存款选择其他的金融投资种类,还有CPI指数变化、外汇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变化等都可能对金融投资收益产生影响,因此金融投资者需要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合理选择一些金融投资产品,从而规避一些金融投资风险,提高金融投资收益。

(三)依据资深投资者的经验,制定合理的投资方案

金融投资行为虽然有着很大的随机性,但是在看似各种随意的表面,其实蕴含着很多的经济规律,而很多资深投资者之所以可以从金融投资中收获高收益就是尽可能的在依据这些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金融投资,这些经济规律的掌握并不只是通过一些理论知识的指导就可以掌握的,需要的是长期的金融投资的实践,因此对于很多刚入门的金融投资者而言,可以借鉴和学习一些资深投资者的经验,提高金融投资行为的科学性,制定出合理的投资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投资风险。

(四)根据实际情况投资,采用分散型投资方式

当前的金融投资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夜破产的公司和个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金融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过分注重金融投资的高收益,而没有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承担相应的高风险,因此金融投资者当真的要承担相应的金融投资风险的时候又无力承担,最终造成破产,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其他的人的生活如家庭亲人、企业员工等,因此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金融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的风险考察和风险评估,因此对一些金融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导致金融投资失败。更重要的是,金融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应该采用分散型的投资方式,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分解风险,以免孤注一掷失败之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五)运用技术分析法

技术分析指的是对市场行为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去判断市场趋势并跟随趋势的周期性变化来进行股票及一切金融衍生物交易决策的方法的总和。技术分析法包括指标类、切线类、形态类、K线类和波浪类五类,代表的理论有道氏理论、波浪理论和江恩理论等。道氏理论认为关注股票市场可以从主要趋势、次要变动与日常变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响股票市场的动力包括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投资者的模仿投资信息以及股市信息传播时的视察效应等,因此金融投资者在投资时应该约束自己投资行为,运用技术分析法中的有效的市场信息和市场趋势去指导金融投资行为,从而规避一些投资的风险。技术分析法认为股市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和规律,金融投资者只需要掌握一定时期内股市的规律,“顺势而为并及时纠错”,技术分析法对市场的反应比较快,但是考虑对象的范围相对较窄,对长远的市场趋势难以进行有效的判断,因此技术分析法更加适用于研究股市价格长期走势与短期变动,为金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寻找交易点,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增加金融投资的收益。

五、结语

投融资方法篇5

如果按照传统的金融理论指导金融投资,很难起到对投资者正确指导,使投资者更为理性地进行投资活动。所以,传统金融理论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对传统金融学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理论的补充,积极研究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拓展金融学研究范围。目前,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关于投资的诸多问题。行为金融学是集心理学和金融学于一体的相互融合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中交易者非理性投资行为。具体分析,行为金融学是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以此为基础评价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投资者心理因素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结合传统投资理论在金融市场的投资范式,分析评估交易者在金融市场中投资决策时犯系统性错误的原因,指导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而对非理性投资行为进行修正,达到科学理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行为金融学融合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金融市场上投资决策可得出如下结论:基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时容易犯下主观判断失误,使得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活动变得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严重影响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所以,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动因,结合金融学的有关知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理论体系,为投资者在金融投资活动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理性化、科学化。

二、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最为常用的投资分析法有两种,即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所采用的分析依据是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以及经济发展形势;技术面分析法针对经济市场走势进性数据统计,并编制图表,根据图表定量分析未来投资的方向以及前景。而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投资者心理因素的探究,依据心理学原理及相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对金融投资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从金融学角度分析,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投资者对金融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主观判断和客观地对金融市场走势进行分析、估测。然而心理分析法是传统分析法的补充和改进,心理分析法是主要是以传统分析法为依据,将心理分析法融合到整个金融市场投资环境中,强调以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突出投资者的主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然而过于强调投资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而忽视机械交易的客观性,会导致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受到人性弱点的干扰。因此,基于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法还应以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为依据。

三、健康的心理范式利于正确投资决策的形成

行为金融学强调的是提高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良好心理的形成,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金融投资决策,对规避投资风险和降低投资风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应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加强对行为金融学中心理学科的探讨,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范式,帮助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形成良好的金融投资心态,确保金融投资者投资受益最大化。具体来讲健康的心理范式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提高情商。

按照投资心理层次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理性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智商,而非理性层面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情商。投资心理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智力的高低,投资心理非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情绪的控制把握力度和体验深度。从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更多的还是考察投资者的情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理性层面的影响。所以,提高投资者情商是避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出现错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思路。应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2.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是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在金融市场中有关投资的虚假信息无处不在,如果投资者不能正确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而是盲目地、不理性地进行投资,很有可能会增加投资风险,收益受损。所以,作为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投资的收益,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第一,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息认真地主观客观地分析鉴定,甄别。避免偏听偏信,对客观的信息融入过多的主观色彩,导致对信息错误判断。不能因为信息同自己的主观思路相符就愿意相信,愿意接受,愿意投资,而对于那些同自己主观思路不相符的信息就不予理睬。第二,投资者不应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羊群效应”;不能人云亦云,受别思想、意见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是个复杂的环境,同其他社会活动不同,具有较大的风险。其他人对金融投资的判断结果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第三,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要心态平和,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因反应不足或者反应过快做出缺乏理智的投资决策,进而增加投资风险;第四,投资者要对投资收益期望值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学会等待,从等待中获得应有的预期收益,而不是急于求成。对于各类利空或利好的信息投资者都需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对待。这是因为投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是动态的市场,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如利空向利好转化,利好向利空转化等。第五,投资者应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投资问题,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对原来的决策做出调整。因为只有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同市场的动态发展实际相符,其投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3.学会远离市场上的投资氛围。

金融市场环境复杂万变,影响投资者心理范式形成的因素众多,比如投资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投资经验等。如果作为一名投资者不能同金融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势必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认识和投资决策。所以,为了能够避免金融市场投资群体的思想观念、投资习惯以及投资经验对投资主体造成影响,投资主体应学会远离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氛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独立地对金融投资活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判断,而不是以从众的心理进行盲目性地投资,这样会加大投资风险,难以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

投融资方法篇6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8-0045-04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在分税制导致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情况下,在当前法律制度规定下解决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一种现实选择。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通过投融资平台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启动内需和扭转经济过快下滑趋势,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但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前体制、法律、自身经营和监管等现实制度安排。容易导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出现诸多风险。本文根据当前投融资平台现实情况,探讨投融资平台易发风险,深度剖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易发风险的缘由,并提出若干建议防范和化解融资平台风险。

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潜在风险

(一)融资平台公司过度依赖间接融资导致风险集中于银行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政府投融资平台应当以“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为主要融资渠道。但目前投融资平台融资主要依赖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占比极低。截至到2009年末,我国投融资平台达到8000多家。贷款余额约为7.38万亿元,其中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约2万亿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约为2万亿元,股份制银行约0.8万亿元,城市商业银行约为2.2万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约为0.21万亿元(党均章和王庆华,2010)。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融资规模较小,2008年10月至2009年末,仅有120家城投企业发行债券1830亿元(金融时报,2010)。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降低银行贷款的名义规模,在城建等项目上通过“股权信托”的方式,将银行的贷款通过信托转换成在建项目公司的股权,并通过未来回购的方式归还银行,如果项目未来难以产生收益,风险最终还是由银行承担。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过于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导致风险无法被多元市场主体分散。不利于金融机构的稳定运营。

(二)信息不对称易引发平台公司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委托理论中问题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协定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实质是受政府部门委托,作为政府的机构融集资金来满足地方资金的需求,但许多地方融资平台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银行难以获取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的全面信息,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投融资平台公司产生道德风险。部分平台公司自身并没有达到银行放贷的资质要求,信息不对称使银行难以真实、全面地评估地方政府整体偿债水平,平台公司借助信息不对称以及地方政府和人大出具的不具有法律效应的保证函向金融机构融集资金:部分平台公司借助地方政府背景,不及时或者根本不向商业银行提交财务报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准确了解平台公司融集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部分平台公司利用信息不对称。没有严格按照信贷协议使用资金,而是将信贷资金完全交由地方政府。导致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办法无法有效控制平台公司信贷风险。有些地方政府通过成立多个融资平台的多头举债和融资平台自身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信息不对称问题。另外,商业银行无法及时、全面的获取地方财务收支数据,加之地方债务情况和隐性负债极为复杂,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准确判断地方政府以及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在与地方政府的互动中相对处于弱势。信息不对称导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难以评估和监测,数据的不可得使得预警指标不能准确反映现实情况,商业银行、政府监管部门无法采取相关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容易引发市场动荡。

(三)财政收入结构可能引发担保风险

当前我国数千家地方融资平台所投资项目中绝大部分项目需要利用土地开发后出售的增值收益偿还,还有部分项目完全是用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来偿还(刘煜辉,2009)。多数地方投融资平台还款来源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收入,分税体制下的地方财政收人结构中的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短期内难以快速大幅提高,因此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土地收入成为偿还投融资平台债务的主要来源。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王利娜(2009)研究发现部分地区的房地产以及相关产业对当地GDP的贡献在60%以上,土地收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投融资平台的偿债违约风险更容易爆发,一方面土地财政会刺激地方政府推高地价,对房地产泡沫起到助推作用,不仅不利于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导致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近年来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低迷,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势必受到打击,无法履行担保承诺,再加之政府担保缺乏法律效用,导致商业银行投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信贷资金出现担保风险。另外,投融资平台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人大出具的担保函,而这些担保函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如果平台公司发生违约难以按时偿还贷款,而地方财政资金紧张,银行将面临信贷资金损失风险。

(四)平台公司盈利能力不佳可能导致违约风险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按照盈利性可以划分为盈利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定位,仅是作为政府的投融资工具,自身无法选择项目类型,导致部分平台公司融资全部用于公益性项目。无法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要求。有关部门对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调研显示,截至2009年5月底,融资平台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依靠企业自身盈利和投资项目收益偿还的比例仅为10.8%和15.6%,其余73.6%均是依靠财政预算、政府回购、偿债基金等方式偿还(张晔明,2010)。平台公司获取大量银行信贷主要是借助于地方政府和地方人大出具的还款担保承诺函,更有甚者,投融资平台公司之间相互担保,以此获取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平台公司既不满足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而且无权选择投资项目的类型,赢利状况无法把握。由于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背景,商业银行一度将其作为优质资产进行大规模放贷,平台公司自身的还款能力没有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如果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出现紧张,

极易发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违约风险。

二、投融资平台潜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现行财税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融资手段有限

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大部分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政府,留在地方的多是一些增收潜力较小和征管难度较大的税种,而且地方各级政府也效仿分税模式,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但由于大部分公共产品供给被安排到地方,导致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受到财力的约束,单纯依靠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发展地方经济、承担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等义务所需要的资金。另外,现行诸多法律也约束了地方政府融资的渠道,首先,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种法律安排决定了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其次,《贷款通则》又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向商业银行借款,杜绝了地方政府直接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渠道。最后,中央规定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必须经过中央审批并由中央代为发行,这种制度安排导致地方政府通过这种融资方式的时间成本和摩擦成本较高。在这些制度安排下,通过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贷款成为地方政府的现实选择,其既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又可以快速获取资金以供地方政府各项支出所需,

(二)制度安排缺陷,导致平台公司过度依赖间接融资

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存在“自己主办、自己监管”的制度缺陷,抗风险能力弱。投融资平台公司虽然名义上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组织,但是并没有按照现代公司制度构建。资本来源以土地注入或存量公共资产组合注入为主,同时由政府部门对平台公司的投融资工作进行管理,平台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总经理等管理人员都由政府任命,平台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工具仅仅是以市场化经济主体的名义行使政府融资功能,平台公司无法构建合理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地方政府对其定位仅是规避现行法律制度,借助公司这种“壳”资源,通过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融通资金满足地方政府资金需求。另外,地方政府承担对投融资平台的监管。这种自己经营、自己监管的模式难以确保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抗风险能力存在制度隐患。

直接融资对于融资主体的资质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除对融资主体的资本、盈利能力、项目的盈利能力等具有明确严格要求外,还要求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披露。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普遍存在资本金到位不足、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融资和投资职能相分离的特点,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未来收益状况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平台公司的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直接融资的诸多要求,只有在政府信用的强大背景下通过商业银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也将其作为优质资产给予积极信贷支持,使得投融资平台负债主要集中在银行系统。

(三)项目类型没有区分。各地平台公司未来收益差异较大

政府基础设施项目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未来有持续收益的可赢利项目和没有持续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平台公司融资投向不同会导致偿债资金来源不同,如果资金投向公益性项目,平台公司的未来还款能力势必受到影响,偿债资金来源只能依靠地方财政收入:如果资金投向可赢利项目,未来的还款会有一定的保证。部分平台公司承担的投资业务由政府指定,没有根据项目的类型进行区分和分工。按照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要求。投融资平台公司应该选择盈利性项目进行融资和投资,通过项目管理和资产组合,使项目未来的收益偿还贷款本息和营运支出,而公益性项目则应有政府通过发债等方式筹集资金。但由于平台公司的政府背景和功能定位。平台公司无权选择项目类型,导致各地平台公司盈利能力差异较大,应对偿债风险的能力各异。另外,部分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和项目投资的职能存在分离。平台公司只发挥融资职能,大多数平台公司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都不实施管理,融资上交政府管理使用,项目的最终受益也不属于平台公司,贷款资金实际上完全脱离借款人监控,如果出现偿还问题。商业银行实际上难以进行顺利的追偿。

(四)缺乏统一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存在信贷软约束

纵观我国地方政府融资体系发展情况,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融资一直持较为宽松的态度,没有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采取过有效的措施,对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也没有采取过严厉惩罚,这种管理格局导致地方政府融资没有强制约束。地方政府出于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加之当前以GDP作为考核地方官员在职期间工作业绩的标准,导致每一届地方政府都有强烈的投资冲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垄断性,民间私人资本难以进入,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公司又不存在任何阻碍,导致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2009年中央经济刺激政策的大背景下快速发展。

在当前没有对地方政府进行信用评级的情况下,加之地方财政收支情况没有及时、全面公开,商业银行无法获取准确的信息。另外,我国在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缺少完善的法律制度,地方政府产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的行政化方式处理,中央政府实质上成为地方政府的最后“财政安全网”。鉴于这种无形的制度安排,而且我国没有关于政府破产的法律规定和先例,地方政府作为贷款主体不会违约的观念导致商业银行敢于大规模向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放贷款,造成平台公司高负债率的现状。

三、防范和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地方信用评级制度,控制地方负债冲动

当前我国地方债务构成复杂,各类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大量存在,难以对地方政府的信用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建立地方信用评级制度。发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机构可以间接抑制政府的过度融资行为。信用评级机构对地方潜在可承受债务规模、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财政负担等情况进行量化,对地方财政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级,可以为资金供给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进而决定对地方政府的信贷政策、债券购买规模和票据融资规模。另外。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必须受到合理约束,防止过度投资导致的过度融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地区的特点和自身财政收支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在缺少外部管理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之间难免出现竟相扩大融资规模,盲目建设新项目的攀比局面,因此中央政府可以借鉴各地信用评级结果,设定各地债务总规模。

(二)拓宽财政收入来源。鼓励地方直接融资

分税制是导致当前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原因之一,通过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是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不足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需要情况下的一种现实选择。除了对投融资平台公司自身进行改革外,还需要改革现行税收体制,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的原则,做到合理分账,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做强地方的支柱财源。从而减少政府对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的依赖,同时也可以增加偿债资金来源。

在当前地方财政资金融资制度安排下,拓展融资平台融资渠道,改革现行法律规定,改变过度依靠银行信贷的融资模式。通过债券、资产证券化、票据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鼓励地方政府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地方政府采用直接融资渠道一方面可以解决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要,另一方面发行债券要求信息公开,要求地方政府不断提高信用水平,通过债券市场的刚性约束和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的非理性扩张。有助于隐性债务显性化,防止无法准确掌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而无法规避风险,也有利于防止风险过度集中。

(三)建立地方信息披露制度。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控制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原因之一。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披露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运营状况、资金流向等信息。同时,建立投融资平台信息共享系统。使商业银行、投资者等主体可以适时登录获取投融资平台关联企业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信贷信息和企业风险预警等信息,便于商业银行适时掌握情况,避免对投融资平台的过度融资。另外。加强地方财政收支情况的披露制度建设。及时公布各级财政收支信息、政府负债与担保信息、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相关政策等情况。细化地方财政收支科目,扩大信息受众范围,使投资者能够方便获取关于地方财政的相关信息。通过建设信息披露制度和信息共享系统,也可以促使地方债务显性化。

(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投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机制

吸引私人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领域,可以有效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减轻财政负担,缓解政府独立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和管理压力。PPP和PFI都是被理论和国外实践证明的有效模式,通过这些新的模式组建投融资平台公司,以此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另外,投融资平台公司是按照《公司法》成立的企业,应该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产权关系明晰、法人治理结构明晰的现代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强化责任和风险意识。在制度上监管公司的运营。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董事会、股东大会、经营管理层和监督层的设置,公司合并、分立、解散、增减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等须由股东大会决定。贯彻独立董事制度要求,从公司系统、学术界、金融界、法律界等领域选取知名人士担任独立董事,间接监督公司运营。经营管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由董事会推荐并由股东大会任命,其余经营管理层成员由总经理提名并经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批准,公司应着眼于资本运营的可行性,在政府给与必要的补贴的情况下,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收入与成本的匹配。

(五)加强风险预警系统,规避信贷风险

构建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系统,科学合理设定预警指标,综合分析地方偿债能力、负债能力以及平台公司的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因素,使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和预报地方投融资平台潜在风险。金融机构、投融资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完整、准确地向系统报送数据。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土地政策变化对土地市场的影响,加强对政府土地出让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土地出让价格和出让量的监控,跟踪监测土地出让收益变化对项目还款能力的影响,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跟踪项目建设进度、资本金到位情况、贷款资金使用和偿债资金专户管理情况,及时反馈加强贷款资金管理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党均章王庆华,201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分析与思考》,《银行家》,2010年第4期。

[2]张晔明,2010,《对现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几点思考》,《银行家》,2010年第4期。

[2]高国华,《规避融资平台风险城投债“易疏不宜堵”》,《金融时报》,2010年5月1号。

投融资方法篇7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转换

一、前言

2014年3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一长期股权投资》中规定: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核算:而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则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核算,即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进行了修订,对在活跃市场中无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不再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而是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认为金融资产。随着准则的修订,成本法核算范围进一步缩小,由原来的“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的相互转换,新增了“权益法与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和“成本法与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二、投资企业增加投资时的转换情况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

投资企业增加投资造成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转换为权益法核算。

权益法下的初始投资成本一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新增投资公允价值,计人“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追加投资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若小于,其差额计人当期营业外收入。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换为成本法

非同一控制下,投资企业增加投资造成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构成控制的,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转换为成本法核算。

成本法下的初始投资成本一原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新增投资成本,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为权益法或成本法的账务处理均可以理解为:将原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后,购入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实施共同控制或者控制的股权份额。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账面余额转出。

(三)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非同一控制下,投资企业增加投资造成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构成控制的,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成本法核算。

成本法下的初始投资成本一原投资账面价值+新增投资成本,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等到投资处置时再转入“投资收益”。

1.追加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银行存款

2.原权益法转为成本法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综合收益

三、投资企业减少投资时的转换情况

(一)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投资企业减少投资造成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权而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采用权益法核算。账务处理如下:

1.追溯认定剩余股份原投资时被投资方公允净资产中属于投资方的部分与初始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不调整:若小于,其差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相应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备注:如果追溯的是当年的贷差,则应贷记“营业外收入”)

2.追溯认定成本法核算期间被投资方盈亏的影响

对于购买日之后到丧失控制权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一方面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或投资收益。

3.追溯认定被投资方分红的影响

借: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备注:如果追溯的是当年的分红影响,则应借记“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4.追溯认定被投资方其他综合收益或其他权益变动的影响

因被投资方其他综合收益或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导致的长期股权投资价值调整,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记入“其他综合收益”或“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一般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变动

贷:其他综合收益

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

(二)成本法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投资企业减少投资造成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账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

成本法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可以理解为:将原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购入对被投资单位施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者控制的股权份额。其中:“长期股权投资”按账面余额转出。

(三)权益法转换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投资企业减少投资造成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原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账务处理如下: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贷: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收益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权益法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可以理解为:将原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后,购入对被投资单位施不具有重大影响、共同控制或者控制的股权份额。其中:“长期股权投资”按账面余额转出。要注意的是:之前权益法时引起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变动要转入“投资收益”。

投融资方法篇8

关键词:地方财政投融资 存在的问题 新格局

一、地方财政投融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的结束,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滞后尤其农业基础还较薄弱、经济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矛盾逐渐暴露。形成这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影响因素较多,缺乏有效和规范的财政投融资运作有较大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地方财政投融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财政投融资缺乏必要的运作制度。由于我市财政投融资运作目前还未成型,缺乏基本的运作制度。特别是法律规范尚未完善,制定财政投融资的法规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在许多方面出现管理上的空白,诸如投融资业务的开展、投资方向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规定,运作范围不明确,从而导致有关部门或机构行为随意性较大,财政投融资运作不规范。

2、财政投融资融资渠道的单一性。目前由财政部门管理的投融资运作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财政预算的转化资金,主要包括历年积存的各项周转金、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的沉淀部分。基本财源对财政的依赖程度过重,而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如不能适时发行地方政府建设债券(国库券主要是中央政府用来弥补预算收支缺口或用于预算内投资项目),对邮政储蓄、社会保险基金等应纳入财政投融资范围的资金部分也没有到位。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狭窄,也造成某些部门的行为严重地扭曲了财政投融资运作。

3、财政投融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对财政投融资运作现状的分析表明,目前其运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或非规范的因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两类:(1)观念上的因素,受传统经济体制的观念束缚,对发展财政投融资的基本观念比较模糊、或带有某种片面性,认为财政不能与银行争资金,信用是银行的活动范畴。在目前出现一些非规范"财政投融资运作"状况,对要否发展财政投融资的争议就更为强烈。(2)体制因素。体制上的矛盾和焦点主要体现在:一是财政投融资至今还没有从财政预算内活动脱离出来,还不能按照其自身业务要求独立进行运营,而只是仅仅依附于财政预算的一块"有偿性财政"活动。二是由于财政投融资没有形成自身的体系,因而各层面的财政投融资运作被人为地分割开来,这也是导致地方财政投融资行为非规范性和整体功能无法发挥的根本原因。

二、发展地方财政投融资新格局

地方经济的现实运行迫切要求我们从重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新格局出发,构造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符合实际状况的财政投融资运作体系,进一步改善财政投融资运作功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要有效地运作财政投融资,把政府的政策目标变为现实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财政投融资运作制度的精心设计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1、发展地方财政投融资,推进投融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发展财政投融资不仅是当前有效补充财政预算的不足、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推进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财政投融资的运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扩大当前社会投资总量,缓解投资结构矛盾,逐步解决投资体制根本性的弊端,明确界定和规范投资主体,推行资本金制度,建立微观投资主体的风险责任机制,完善具有内在约束力的投资机制,以使我省在新的经济增长中取得投资体制突破性的改革进展。

2、通过财政投融资的发展和实施,对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那些应纳入财政投融资渠道的事业单位收费和基金收入等,应由财政投融资机构来实行管理。在规范收支、强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各项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和性质,对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投融资范围,对应纳入统一管理的各类基金和专项资金,对以政府行为征收的行政性收费和有特定用途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对事业性收费和事业收入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比例。对财政专户储存的预算外资金,可以利用不同部门在资金使用上的时间差,通过财政投融资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应积极研究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分类确定各类预算外资金纳入统一管理的比例,切实建立地方政府的调控基金,逐步形成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实施能力,向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倾斜,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

3、科学地确立财政投融资的管理体制。一是应设置专门管理财政投融资的机构,负责编制财政投融资的计划、以及对财政投融资运作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对在实施财政投融资过程中的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也要逐步纳入财政投融资的管理体系,以提高财政投融资的运作效率。二是要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投融资的管理体制。地方财政投融资部门融资和投资的规模,贷款形式、利率、期限等要受中央财政投融资管理部门的协调和监督;同时向地方权力机构负责。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中央财政投融资主要承担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跨地区的、全国性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重大和关键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涉及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开发的重大投资项目以及少数需要巨额投资、或具有一定风险的基础产业投资。地方财政投融资则负责本区域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需要政策倾斜的企业等。

4、财政投融资制度建设。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来塑造财政投融资,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立法来确立财政投融资的地位,需要尽快制定财政投融资法规及相应配套措施,对财政投融资的主体、运作机构、性质和运作范围、运作方式、财务管理、监管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规范和具体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来构造财政投融资的运作制度。

参考文献:

①邵有为等:《中国金融组织体系改革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

②戴玉林:《投资结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

上一篇:图像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范文 下一篇:资金保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