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范文

时间:2023-03-20 22:29:25

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1篇

进入2013年,金融体系释放出的资金总额仍在逐步攀升。1月,该数据冲破机构1.9万亿的最高量预测,奔向2.54万亿元。去年全年,该数据已达历史最高水平,15.76 万亿元,这与2002年的2万亿元相比,已扩大了7倍多。

这个数据就是被央行和经济学家们密切关注的“社会融资总量”。2013年恰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中央确定投资与消费的两轮驱动以及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后,实体和政府的融资需求巨大。

经济学家们提醒,当前需要警惕的是:这种由投资带动的融资需求以及债务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债务最终将会转化为通胀。

央行在2月6日的《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示,国内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部分领域投资冲动持续较强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相对不足并存,结构不平衡问题仍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需要特别关注预期变化可能对未来物价产生的影响。在经济转轨发展阶段,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强调防范通胀风险。

此外,还须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短期内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并不高,2013 年中国经济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但要警惕金融风险缓慢而持续上升。

飙升的融资总量

春节前后,迅速飙升的社会融资总量让经济学家们吃惊。

2月8日,央行公布2013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5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

“市场在去年底开始预测今年1月的融资规模是1.8万亿,我们预测是1.9万亿,这已是很大的量了,但最后是2.54万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表示。

“1月同比增速达160%,环比增速达近70%。这种情况是史无前例的,而且过去社会融资总量受中国新年的影响很小。”2月17日,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在其新浪微博中写道。

“1月份社会融资总量是央行公布该数据以来最大的单月规模。”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处长付兵涛对《支点》记者指出。

其实,自2012年5月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已连续八个月超过万亿并高于上年同期;从2002年的仅2万亿元发展至2012年15.76 万亿元的规模,11年的时间,扩大了7倍多,已达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伴随融资总量的扩张,去年以来企业债券融资活跃,信托贷款同比大幅增多。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2.25万亿元,同比多8840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29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

“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2008年的时候占72%,去年到12月降到52.1%。五年降了20%,这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结构性变化。”1月18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中国宏观经济季度分析会首次会议上表示。

作为观测宏观经济趋势的重要指标,社会融资规模为什么在近几年得以迅速膨胀?多位经济学家向《支点》记者反映,这首先与近几年来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2009年,社会融资规模较上年几乎翻倍。

此外,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中国金融结构改革的方向,在此方向下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各种融资渠道增多。

而今年1季度的数据则充分说明了新年伊始市场对经济形势预期的好转。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尽管中央确定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5%,但提出投资与消费的两轮驱动以及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社会融资需求巨大。“今年1月,中长期信贷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改变了去年短期占绝大比重的现象,这都反映了融资的中长期需求。”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研究部预计,2013年货币政策将稳中略松,货币信贷增速将有所提升,社会融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负债融资

经济学家们认为,社会融资规模的逐渐上升与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相关。2012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在2011年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继续呈下滑态势,实体经济对金融的有效需求急剧萎缩。2012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之后,货币政策开始明显放松,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企稳回升,社会融资总量也大幅增加。

央行2012年第4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在投资回升带动下,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年末中长期贷款增长9.0%,其增速自2012 年4 月份以来一直稳定于9%左右,呈平稳增长态势,比年初新增2.9 万亿元,在全部贷款中占比为35%,比年内最低点回升2.7 个百分点。

其他融资渠道上,来自安邦咨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12年 11 月底,中国信托业受托资产规模达6.98 万亿,已接近 7 万亿,2012年以来扩张了 45%;此外,委托贷款近年的比重也在增加,2011年占比达 10.1%,2012 年为 8.1%。

投资带动的总需求扩张得到整体宽松的流动性支持。“货币市场利率即便在春节期间也没有出现飙升,宽松的流动性加上总需求扩张明显,这样就使整个融资规模大幅度上升。” 连平对《支点》记者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整体宽松的流动性支持下融资规模的迅速膨胀并没能抚平各地方政府的融资焦虑。

“其实这两个貌似对立的现象,统一在一个共同的根源上,就是企业跟政府都欠了更多的钱,都已经背负了很高的负债率。”鲁政委指出,中国经济正在以负债的形式增长,上演着经济学上的“刀锋理论”,上一轮与下一轮经济之间只有通过成倍的扩张才能避免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避免经营状况的恶化,避免经济出现萧条。

对此,安邦咨询将之归结为“债务经济”模式:国内依靠大量的负债来支持投资和经济增长,这在地方政府体现得尤其明显,也表现在中央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在市场和企业层面表现为企业债务增多,而且企业债务往往与地方政府相关联。

据鲁政委介绍,近年以来,国内企业负债率持续上升,从最初不足50%到2010年超过86%,资产负债率排前的两类行业是公用事业和工业企业。

而政府债务,据银监会统计,地方融资平台对银行的负债曾达到 10.7 万亿元。安邦咨询报告显示,2012 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与其他相关债务三类共计 1.84 万亿元。

地方融资纠结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无疑对地方政府形成新的融资压力。

城镇化过程中将产生对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大量需求,相应的建设资金保障是一个重要环节。综合大多数国家情况,其来源都与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提升,以及土地、房产带来的未来收入有关。

但目前的情况是,房地产调控已打乱了“土地经济”模式,过去地方政府得以依赖的财税及融资渠道出现萎缩。据安邦研究团队的跟踪,2012 年 1 至10 月,全国 306 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合计 14027 亿元,与 2011 年全年相比减少 37.10%。

财政收入方面,央行的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速比上年低12.2 个百分点。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 万亿元,收支相抵,支出大于收入8502 亿元。2012 年税收收入为10.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上年低10.5 个百分点。

财政增收减速对中央和地方的冲击不同。根据中央预算,2012年中央的税收增长目标大约是9.2%。而各个地方所定的税收增长目标则较高,不少地方的税收增长目标为25%甚至 30%以上。但地方财政实际增收与目标相去甚远。

在今年1月18日的中国宏观经济季度分析会首次会议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平新乔指出,中国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速度高度敏感,财政收入增速的变化,相对于GDP增速变化有着三倍左右的倍增或倍减效应。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下了一个台阶,来到7%-8%的主轴的新阶段,财政支出增长应合理缩减以适应这种改变。

但如何缩减财政支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行政支出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地方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很多产业发展需要地方资金配套。土地财政收缩后,地方官员为融资已焦头烂额。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发展较晚,前两年经济刚起步就碰上宏观调控,这两年刚有起色又碰上经济下滑,再加上政府整顿融资渠道,如何发展经济是个难题。

2012年,地方政府已开发出信托、地方债、企业债、金融租赁等各种融资方式。但去年底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显然比近两年整顿地方融资平台的银行信贷问题更加严厉。

平新乔认为,2013年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最主要的窟窿可能集中在营改增、社保和保障房三个方面。

融资扩张风险

任何金融活动短期内加快扩张都会蕴藏一定风险。经济学家们指出,融资总量的快速上升将对通胀形成压力。

2012年,全年CPI同比涨幅为 2.6%,较前一年的 5.4%明显回落,顺利实现且大幅低于 4%的预期控制目标。不过,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2012 年的低通胀水平与中国经济处于“调控状态”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稳定或已受控制,中国现有的债务经济早晚将转变成为通胀。

“货币政策调控松紧两难。当前经济面临产能过剩的挑战,其次企业负债率高,但央行往往迫于短期资金需求压力向高杠杆率屈服。”鲁政委认为,从这轮金融危机来看,央行的独立性遭遇挑战。

此外,鲁政委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的工具和目标不匹配,央行控制融资的方法基本上还是数量控制,企业更多的抱怨融资难正是因为价格杠杆丧失了它的功能。从西方的货币政策演变的过程来看,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数量的工具越来越不足以胜任它的管理能力。需要更多地转到价格调控方式上来。

但连平提醒,西方国家总需求的扩张对融资带来的需求始终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中国总需求始终较大,因此,数量型调节和价格型调节需交替配合使用。

目前央行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思路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融资扩张的另一个风险是政府调控范围内,在监控视野之下的信用活动越来越少。

李扬从201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以及流通中货币M0的增长走势中发现,货币供应显得紧,但货币融资总量显得松,松是来自正规体系之外的,且能够真正支撑国民活动比较小。

“这揭示出一幅极为复杂的中国金融局面,货币政策这一块很难自主。”他在上述中国宏观经济季度分析会首次会议上说。

付兵涛指出,目前尚没有足够的信息分析融资流向,但从结构上看,增加较多的几个渠道,银行承兑汇票一般主要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需要,信托贷款则相当一部分是流向基建和房地产。

从安邦咨询的调查研究可看出,2012 年,信托贷款融资利用矿产项目、房地产项目承担了较大的融资额度。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也发现,2012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发债流向房地产企业或涉房企业的量不低,而且2013年会有明显增加。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债;M2;社会融资规模;向量自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8日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三种: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者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对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是国债,所以公开市场业务与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的发行与交易密切相关。中国的国债称为国库券,专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由国家财政信誉作担保。相对其他债券,其信誉度非常高,一般属于稳健型,投资者喜欢投资的债券,其种类有凭证式、实物券式、记账式、电子式。我国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投资的主要投向是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正外部性的长期项目。国债是国家弥补财力不足的主要手段,在人民银行法禁止财政在中央银行透支后,国债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高利率成为引导居民将银行储蓄转化为国债的主要手段,因为国债的安全性和拥有强大国家信誉担保的银行存款并没有区别。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也把国债作为优质资产。国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货币政策角度看,国债的可操作性很强,而且短期国债利率起到了基准利率的作用;从财政政策角度看,发行国债可以起到回笼资金的作用,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手段之一。

社会融资规模在2011年被我国中央银行确定为新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票据、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社会融资规模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国债的发行与回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通过发行或回收国债,可以起到减少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通过发行国债,财政收入增加,进而财政支出增加,可以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那么,央行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对社会融资规模进行影响的话,可不可以选择国债的发行与回购这一手段呢?

从改革开放初,就有大量的学者研究国债的现状以及趋势,并且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刘溶沧、夏杰长认为国家应该调整国债政策,完善国债市场,更好的释放国民经济。姚少梅认为我国国债和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国债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依靠改革国债发行机制来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是不现实的,不但起不到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反而会增加财政负担和通胀的压力,因此人民银行要寻求公开市场业务之外的方法来发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杨文奇、李艳认为国债的发行会产生挤出效应,但是效应不大。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课题组在文章中提出2011年央行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并且对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与社会融资规模之间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

二、发行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发行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

第一,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国债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影响社会融资规模。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发行国债,由于国债较高的利率,很好的安全性,稳健性的个人或者公司包括商业银行都会进行购买,从而M2减少,收回了商业银行部分流动资金,减少了银行可贷资金,贷款会下降;M2减少也会引起流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资金相应地减少;最终导致了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

第二,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发行国债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进而财政支出增加,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我国学术界做了大量的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际传导情况,得出了在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下的不同理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理论:一种是存在挤出效应:即发行国债这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社会闲置资金的减少,使得社会总体金融资源的供应量变小,即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另一种理论是对私人的挤出作用较小:由于国家的财政支出(包括国债)投向领域为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高,收益率低的领域,民间资金一般不会进入,因此国债资金对私人部门的挤出作用较小。但是,对于第一种情况来说,社会总体金融资源的供应量变小,导致社会融资规模变小;对于第二种情况来说,虽然财政支出大部分都是投向实体经济,导致了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增加,但不属于从金融部门获得的资金,即不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畴。总体来说,发行国债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社会融资规模的下降。

三、国债与社会融资规模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1、公开市场指标。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央行操作国债,因此公开市场业务工具选取国债作为工具,为流量数据。

2、社会融资规模。选取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指标,为流量数据。

3、M2。广义货币本月和上月差值,为流量数据。

4、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各类数据采集2006年四季度到2014年四季度的季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债券信息网、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5、本文选取指标。ZFZQ为国债,RZGM为社会融资规模。M2为广义货币的变化量。

(二)实证分析

1、各变量平稳性检验。(表1)由ADF检验结果可知,在1%显著性水平下,社会融资规模(RZGM)、国债(ZFZQ)和广义货币(M2)是平稳的,因此可以使用VAR模型直接实证分析,且通过LR,SC,AIC等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为一阶。

2、Granger因果检验。(表2)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国债(ZFZQ)是广义货币(M2)的格兰杰原因。国债(ZFZQ)也是社会融资规模(RZGM)的格兰杰原因。广义货币变化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RZGM)互为格兰杰因果。这表明国债对M2是有影响的,M2又对社会融资规模有影响,所以国债通过M2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了影响。社会融资规模中贷款、股票融资和企业债券的变化也影响国债的发行与回购的数量。

3、脉冲响应分析。(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响应图有纵向的截距,表明国债发行的变化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即期的影响。国债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高峰,产生最大的影响,之后慢慢减弱,到第6期后完全消失。

4、方差分解。(图2)从图2可以看出,在社会融资规模的波动中,不考虑社会融资规模自身的贡献率,国债的发行与回购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贡献率可以达到9%。由方差分解的结果可知,国债的发行与回购对社会融资规模波动的方差贡献率在即期影响较小,而在第2期之后可以稳定达到9%左右。

四、政策建议

与准备金率不同,存款准备金率只适合用于短期调控,不适用于长期调控。而国债在6期内都与社会融资规模有负向关系,且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以前学者也做了国债流通市场的一些实证分析,表明国债流通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大,在长期来看影响较弱,短期内也无明显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还无法担当货币调控重任,主要原因在于国债流通市场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沪深交易所市场,不同的国债投资主体被限制在了不同的国债流通市场内进行交易。国债只能单边从交易所市场流向银行间市场,不能逆向流通。两个市场的分割,降低了国债的流动性,所以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较弱。对现在而言,由于全国统一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各个市间的垄断和分割,中央银行对货币供求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尽管公开市场业务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强,但是现在还不可以独立担负起调节社会融资规模的重任,需要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才可以。

由于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要对象是国债,所以公开市场业务与国债,特别是短期国债的发行与交易的相互配合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一是国债的发行规模要与公开市场的业务需要相适应。如果国债发行规模过大,就容易造成大量国债挤兑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使中央银行难以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反之亦然;二是继续发展完善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和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没有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公开市场的货币传导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三是完善金融市场等。如果要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是不行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曹龙骐.金融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溶沧,夏杰长.中国国债规模:现状,趋势及对策.经济研究,1998.4.

[3]姚少梅.对国债发行与公开市场操作关系的理论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5.8.

[4]杨文奇,李艳.国债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

[5]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海南金融,2011.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3篇

为满足各地区各部门需要,2012年人民银行建立了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季度统计制度。2014年2月20日,人民银行正式2013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数据。

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社会融资规模是2011年起中国金融宏观调控引入的一个新的监测分析指标。过去较长时期以来,金融与经济关系一般都是指银行体系通过其资产负债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近年来,中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

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

上述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提供主体由传统的银行机构,扩展到证券、保险等其他非存款性金融公司。二是融资工具多元发展,非信贷金融工具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不断下降。三是金融调控如果只盯着贷款就会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变量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和信贷,也包括信托、理财、债券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资产。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个社会融资的状况。因此,理论研究与政策操作都需要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统计指标。

2002年时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融资占比很小,当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1.9%,其他融资占比仅为8.1%,统计社会融资规模的意义不大。但是到了2010年情况完全不同了,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下降至60%以下,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51.4%。并且随着金融创新快速发展,未来人民币贷款占比有可能更低。为了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同时关注人民币贷款和其他方式的融资。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每月、每季或每年)和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即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一定时期内金融体系对某一地区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增量概念,即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或当期发行或发生额扣除当期兑付或偿还额的差额。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当地金融机构通过表内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二是当地金融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是当地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四是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和贷款公司贷款。

为满足各地区各部门需要,2012年人民银行建立了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季度统计制度。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由十项子指标构成。省(市、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该地区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口径和内涵与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一致,即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年汇总的31个省(市、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总额为17.33万亿元,比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多370亿元,误差率为0.2%,比2011年下降1.6个百分点,明显低于汇总的地区GDP数据与全国GDP的误差水平。这表明,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质量较高。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金融体系对特定地区的资金支持情况。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利用各种渠道吸纳资金、配置资源是双向互动的,因此,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也反映了一个地区资金配置的能力。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区域特点

1.近年来,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为9.04万亿元、3.40万亿元和3.79万亿元,分别比2011年多1.39万亿元、1.10万亿元和1.29万亿元。

2.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最多的前六个地区集中于东部,但集中度明显下降。2013年,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最多的前六个地区集中于东部,即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和上海,融资额合计占全国的37.9%,融资集中度分别比2012年和2011年下降1.5个和6.2个百分点。

3.东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份额占全国一半以上。与2011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份额明显上升,东部地区份额下降较多,融资的区域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别占同期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总额的52.2%、19.6%和21.9%;东部地区占比比2011年下降6.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占比分别比2011年上升2.0个和2.7个百分点。

4.地区融资结构有所优化,但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中、西部地区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仍然较高,东部地区直接融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13年,中、西部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其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分别为51.8%和54.6%,分别比东部地区高2.4个和5.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直接融资(即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和境内股票融资合计)占其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13.5%,分别比中部和西部地区高1.5个和3.0个百分点。

5.中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率明显低于东、西部地区。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分别为25.9%、22.0%和30.1%,其中中部地区该比率分别比东部和西部地区低3.9个和8.1个百分点,比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率低8.4个百分点。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探寻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区域融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融资规模为分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指标。

利用2011年三季度以来的季度地区面板数据,对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主要经济指标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如下:

1.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和物价关系紧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也较高。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一是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45和0.56,而与物价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二是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和因果关系。协整和因果统计分析显示,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和CP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且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GDP增长存在显著的互为因果关系,区域投资和消费是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格兰杰成因(见表1)。

上述分析表明,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区域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区域经济资金支持的合适指标。合理提高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水平,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同时,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能够改善融资环境,增强金融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差异,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依赖程度最高。东、中、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52和0.72,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中部地区。这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依赖程度最高。

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区域性差异,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要高于东部。利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区域GDP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变化一单位,GDP变动0.18个单位;东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变化一单位,GDP变动0.14个单位。中部地区由于面板数据时序太短,没有通过模型检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实体经济对社会融资规模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东部地区由于企业效益普遍较好,自有资金较为充足,同时民间融资和外资直接投资活跃,企业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此外,东部地区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3.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第三产业相关性最强,其次为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相关性较弱。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77),与第一产业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为0.2)。这表明,从产业结构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高低主要取决于二产、三产的规模和占比。

分区域看,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三大产业的相关程度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三产相关程度最高,二产次之,与一产相关性不显著;中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二产相关程度最高,三产次之,与一产相关性不显著;西部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二、三次产业相关性较强,与一产间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见表2)。

4.地区融资结构反映不同融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地区 、外币贷款、表外融资、企业债券、股票、保险赔偿以及其他融资(小额贷款公司及贷款公司贷款)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79、0.82、0.71、0.70、0.87和0.63,投资性房地产与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见表3)。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与除投资性房地产外的各类融资相关性均较强;中部地区人民币贷款和表外融资与经济增长间存在较强相关性,股票和保险赔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弱于前两项,外币贷款、企业债券、投资性房地产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贷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不显著;西部地区外币贷款和投资性房地产与经济增长关系不显著,其余融资方式与经济增长间均存在较强相关性(见表3)。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监测分析的重要意义

与人民币贷款相比,地区社会融资规模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地实体经济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利于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有利于改善地区融资环境,增强金融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具体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大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在传统的经济金融关系分析中,通常以新增贷款反映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但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较快,金融结构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态势,特别在部分沿海发达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已降至50%以下,该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利于全面反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

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利于利用不同融资工具,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有利于满足不同地区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区域金融发展特点。例如,有的地区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企业融资结构有待改善。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利于研究融资结构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优化融资结构,培育和发展区域金融市场,满足不同地区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四是有利于从金融视角寻找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策略。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差异较大。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有利于针对不同区域融资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从金融视角寻找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策略。

五是有利于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包括了各类融资工具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分析,能够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例如,有的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比例较高、增速较快,可能需监测其蕴含的金融风险;有的地区与政府有关的融资增长较快,该地区政府债务风险可能需加以关注等。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融资;货币政策框架;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2-0004-08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2.01

随着我国金融规模的扩张、金融机构发展日益多元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社会融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有明显的替代效应,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手段愈来愈成为企业融通资金的重要手段之一,直接融资额在社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大幅度增长,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日趋减少,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如果仅关注新增贷款这种融资方式,而忽略债券、股票等融资方式,很难全面评估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情况,而且难以对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向。相对于新增贷款,社会融资规模是更广义的货币流通量统计指标,即除了包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外,还涵盖了股票、债券融资等,从而使货币流量统计延伸到股市和债市等渠道的融资来源,能够全面监测社会整体融资情况[1]。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融资规模的引入对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影响,具体分析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终目标、政策工具的影响,研究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完善和调整的方向与路径。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组成部分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2]。这里实体经济为居民部门中的非金融企业和个人,不包括境外企业、个人等非居民单位。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投资性房地产+保险公司赔偿+其他。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主要包括银行融资、证券融资、保险融资和其他融资。银行融资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五个部分;证券融资包括企业债券净融资和股票融资两个部分;保险融资主要指保险公司赔偿;其他融资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和投资性房地产两部分。

(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趋势

2002—2011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87%,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6.10个百分点。十年来,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在2009年达到峰值,高达40.80%,比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之比高12.67个百分点。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27.10%,比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 之比高11.37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10.4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增速明显快于人民币贷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显著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三)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特征

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融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

1.人民币贷款占比明显下降,商业银行表外融资功能增强。2011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为58.30%,比2002年降低33.70个百分点。2011年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融资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0.1%、1.6%和8%,分别比2002年提高9.2、1.6和11.5个百分点。从2006年开始,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规模快速增长,但是波动较大。

2.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0.6%和3.4%,分别比2002年提高9.00和0.4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企业债券融资所占比重显著提高,2011年为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的三倍多,而在2002年,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仅为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的一半。这主要得益于企业债券品种的不断丰富,目前已经有企业债、集合债、公司债、可转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品种。

3.其他融资方式不断涌现。主要有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投资性房地产贷款等。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935亿元,相当于一家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年的新增贷款。投资性房地产这种新型融资方式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成为社会融资规模的组成部分之一[3]。

二、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的基本架构如图3所示。本文重点对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三个方面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关系展开研究[5]。

(一)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使用较多的几种货币政策工具为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本文也将重点针对这三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研究。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和调控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M2)和人民币贷款规模,每年都会为这两个指标设定增长目标。由于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直接相关,改变信贷规模是改变货币供应量的重要途径。关于利率是否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讨论相当激烈,实际上利率应该属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而非中介目标。本文中也将利率作为操作目标来处理。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其中,稳定币值包括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对内稳定指物价稳定,对外稳定指人民币汇率稳定。从长期来看,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是统一的,两者能够互相促进。因此,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稳定币值、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多数时期都是把经济增长作为重点目标。

三、货币政策工具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本部分将使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分析社会融资规模的引入将会对央行选择货币政策工具造成哪些影响,央行将优先、侧重选择哪种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宏观调控。选取从2002年至2012年6月的全国社会融资规模(SHRZ)、货币供应量(M2)、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YP)、新增人民币贷款(LOAN)、法定存款准备金率(FZL)所有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中经网和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月报。

(一)序列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在构建SHRZ与M2、YP、LOAN、FZL之间的VAR模型前,首先需要上述5个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在ADF检验时,依据检验方程是否含有常数项及时间趋势项可以将检验方程分为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含有常数项和两者都不包含。本文选取的SHRZ、M2指标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其他指标都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SHRZ、M2、YP、LOAN、FZL都属于一阶单整序列,符合构建VAR模型前提条件。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SHRZ、M2、YP、LOAN、FZL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还需要进一步对其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协整关系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一般有Engle-Granger两步法和Johansen检验法。Johansen检验一般用于多变量协整关系的检验,本文采用Johansen检验法来检验上述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3个协整关系。这也进一步说明SHRZ、M2、YP、LOAN和FZL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均衡状态。

其最优的协整方程式为:

SHRZ=0.9696*LOAN-1847.220*YP+2114.148*FZL+

(0.72635) (1369.27) (641.438)

0.00744*M2

(0.01430)

(三)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的主要逻辑是,如果一个事件X是另一个事件Y的原因,则事件X可以领先于事件Y。Granger因果检验前提是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但是本文中的SHRZ、M2、YP、LOAN和FZL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且都含有单位根,那么可以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以此来避免计量分析偏差。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得到,YP、FZL、M2是SHRZ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YP、FZL和M2对SHRZ的影响是主动且领先的。

(四)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接下来分析SHRZ对M2、YP、LOAN和FZL四者之间影响程度,构建上述五个变量的VAR模型,并将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揭示出M2、YP、LOAN和FZL对SHRZ的响应时滞。

从图4和图5中可知,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在一年的时间内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正向影响逐渐衰减至均衡值,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年内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持续正向,上述结果说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所以我们在监测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仍然十分有效,且影响的时间分布较长,而一年期的央行票据利率水平在目前效果比较有限,但短期内不失为货币政策组合工具之一。

从图6和图7可知,新增人民币贷款在一年的时间内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强正向影响快速衰减至均衡值,而货币供应量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仍然对社会融资规模产生持续的强正向影响,这说明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增人民币贷款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将逐步减少,而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需要结合货币供应量,综合运用多项货币政策工具,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五)实证研究小结

1.在短期内,利率对社会融资规模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但是一年内该影响基本消失。这可能与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还未有效建立,以及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有关。从灵活性角度考虑,利率工具是央行比较青睐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利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短期影响十分显著,央行可以频繁进行操作,而不用担心效果叠加对经济造成负面的影响。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融资规模有持续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传统的数量型传导机制仍然处于主要地位,存款准备金率仍然是较好的货币政策工具,但是由于该政策工具的影响程度过于持久,影响力较大,使用时需要谨慎操作。

四、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需要满足“三性”原则,即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我们针对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可测性分析

可测性是指中介指标要有明确的定义,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获得该变量的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社会融资规模有具体明确的定义,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可以准确获得该数据,因此具有可测性。

(二)可控性分析

可控性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能对该中介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通过对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基础货币、利率)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是否具有可控性。

1.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由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自2007年1月开始运行,时序数据较短,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CHIBOR)从1996年开始运行,数据的时序较长,因此,选择7天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平均利率(CHIBOR)和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样本区间为2002—2011年的季度数据,基础货币数据来源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7天CHIBOR利率、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2.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基础货币的相关系数为0.79,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与基础货币的相关系数(0.61);社会融资规模与CHIBOR的相关系数为0.12,也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与基础货币的相关系数(-0.05)。

3.平稳性检验。对社会融资规模(SHRZ)、新增人民币贷款(LOAN)、CHIBOR和基础货币(JCHB)分别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这四个变量非平稳,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CHIBOR和基础货币为一阶单整序列。

4.Johansen协整检验。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我们将社会融资规模与基础货币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6)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两个协整方程,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同样,社会融资规模与CHIBOR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

5.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取滞后期为2期,对社会融资规模与基础货币和CHIBOR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表7可见,社会融资规模与基础货币互为因果关系,CHIBOR与社会融资规模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利率是引起社会融资规模变化的Granger原因。

综上,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关系密切,可以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来影响和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所以社会融资规模具有可控性。

(三)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是指中介目标必须和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控,能够促使最终目标的实现[6]。前文已经介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经济增长,稳定币值对内表现为物价稳定,对外表现为汇率稳定,因此我们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RATE)作为反映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指标。通过对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GDP、CPI、RATE)的相关性分析,说明社会融资规模与最终目标之间相关性的强弱。

1.趋势分析。图8为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的走势图,2002—2010年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走势一致,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略有回落,GDP依然保持强劲上升势头。

图9为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走势图,2002—2008年间,社会融资规模与CPI的走势具有较强的趋同性,但是2009年CPI大幅下滑至-0.7%,因此2009—2011年间,CPI与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趋势相反。

图10为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人民币汇率(RATE)的走势图,2002—2009年间,社会融资规模与汇率的走势相反,2009—2011年间,两者的变化趋势趋同,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这是由于我国采取的是直接标价法,人民币升值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下降,所以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汇率之间是负相关,这在相关性分析中可以进一步说明。

2.相关性分析。根据趋势分析,对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CPI、RATE作相关性分析时选择的样本区间有所不同,GDP和RATE为2002—2011年的季度数据,CPI为2002—2008年的季度数据。

相关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68,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的相关系数(0.49);社会融资规模与CPI的相关系数为0.61,也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与基础货币的相关系数(0.24)。社会融资规模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系数为-0.82,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系数(-0.67)。

3.平稳性检验。前文已对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人民币贷款进行了ADF检验,因此这里我们只对GDP和CPI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CPI和GDP非平稳,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RATE非平稳,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也是一阶单整序列。

4.Engle-Granger两步法。Engle-Granger两步法主要运用于双变量协整关系的检验,在此我们使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E-G两步法是先建立两个变量间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再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平稳则说明两个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

首先,对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进行OLS回归,并对残差项进行ADF检验,结果表示残差平稳,说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新增人民币贷款与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方程如表10所示。

再具体分析这两个回归方程,把它们称为方程(1)和方程(2):

(1)GDP = 36451.1717 + 1.6597*SHRZ

(5.8761) (5.7082)

(2) GDP = 44601.7506 + 1.7928*LOAN

(6.1228) (3.4993)

方程(1)R2为0.4616,高于方程(2)R2的0.2437,并且方程(1)的AIC值和SC值为22.97和23.05,低于方程(2)AIC值和SC值的23.31和23.39。因此,方程(1)拟合优度明显好于方程(2)。这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比新增人民币贷款对GDP有更高的解释力度。

然后,对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CPI进行OLS回归,并对残差项进行ADF检验,结果表示残差平稳,说明社会融资规模与CPI、新增人民币贷款与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方程如表11所示。

再具体分析这两个回归方程,把它们称为方程(3)和方程(4):

(3)CPI = -0.5827 + 0.0003*SHRZ

(-0.6503) (3.9474)

(4)CPI = 1.3329 + 0.0002*LOAN

(1.1952) (1.2716)

方程(3)R2为0.3747,高于方程(4)R2的0.0585,并且方程(3)的AIC值和SC值为4.30和4.40,低于方程(4)AIC值和SC值的4.71和4.81。因此,方程(3)拟合优度明显好于方程(4)。这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比新增人民币贷款对CPI有更高的解释力度。

最后,对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与RATE进行OLS回归,并对残差项进行ADF检验,结果表示残差平稳,说明社会融资规模与RATE、新增人民币贷款与RAT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回归方程如表12所示。

再具体分析这两个回归方程,把它们称为方程(5)和方程(6):

(5)RATE = -0.0047*SHRZ + 835.0721

(-8.9178) (74.1319)

(6)RATE = -0.0057*LOAN + 819.2968

(-5.6072) (56.4262)

方程(5)R2为0.6767,高于方程(6)R2的0.4528,并且方程(5)的AIC值和SC值为10.34和10.43,低于方程(6)AIC值和SC值的10.87和10.95。因此,方程(5)拟合优度明显好于方程(6)。这说明社会融资规模比新增人民币贷款对RATE有更高的解释力度。

综上,相比较于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更强,调控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币值稳定,社会融资规模更适宜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五、对完善货币政策框架的建议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以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在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信贷过度扩张的时候,考虑采取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进行调控,并且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结合,形成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银行承兑汇票、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增长过快的时候,考虑采取利率等价格型工具进行调控。在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的传导渠道比较完善的时候,就可以考虑以利率等价格型工具调控为主,数量型工具调控为辅。另外,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中央银行还可以考虑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例如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工具,制定更加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

相比较于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与操作目标、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更强,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合适的和可行的。但社会融资规模是作为单一的中介目标,还是继续保留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地位?可以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来解释为何中介目标缺货币供应量不可。

货币政策的传导应该从货币观点(负债方)和信用观点(资产方)同时考察。信用观点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来影响银行贷款,最终使得总支出发生变化。货币观点是指资产负债表中负债一方(如活期和定期存款)的变化,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由于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波动幅度较大,货币观点只能部分解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货币观点依然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主流。社会融资规模是从信用角度反映货币政策的传导,而货币供应量是从货币角度反映货币政策的传导,两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因此,社会融资规模应该与货币供应量共同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反映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币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由于社会融资规模在统计口径中包含了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所以,社会融资规模的引入将使央行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资产价格暂时还不具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独立调控目标的条件,但是有必要将其作为货币调控的辅助监测指标。在具体政策操作中,有利于央行结合虚拟资产的价格对宏观经济的走势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决定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货币工具的组合类型,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货币政策框架。

因此,未来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逐渐从单一的实体经济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转移到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金融资产价格与收益率),这表明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会考虑到金融资产价格与收益率,同时兼顾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8]。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研究[J].海南金融,2011(9).

[2]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是符合金融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的中间目标[N].金融时报,2011-03-08.

[3]王守贞.海南省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特征及政策建议[J].海南金融,2011(10).

[4]赵海云.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框架研究--基于中国特殊经济条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5]尹继志.社会融资总量与金融宏观调控新目标[J].上海金融,2011(9).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 M2 统计口径

我国最早在201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的议题。2011年1月5日召开的2011中国人民银行年度工作会议上,周小川行长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从社会融资规模深入探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强对其的检测和统计。自此,激起了业界对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广泛关注。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经济主体资金融通总量,包括金融机构向其它经济主体获得的资金及实体经济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金融机构的融资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对宏观调控政策没有有效的指导意义。人民银行给出社会融资规模定义仅指整个金融体系给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总量指标,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类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社会融资规模更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了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经济支持,有助于我们判断未来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随着我国近几年金融市场各种融资渠道的涌现,使M2已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我国流动性的现状。

M2政策指导地位下降

我国M2增长迅速,2010 年的增长高达19.7%。至2011年末,我国的M2 余额达到70 多万亿元,其中40%中长期贷款,外汇占款30%,企业流动资金贷款30%。通过作图发现货币供应量M2与M1之间的喇叭口有逐步扩大的趋势,说明M2的货币乘数高于M1的货币乘数,乘数增加反映了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效应增强。近年来经济增速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深化、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手段多样化,M2的政策导向性地位正在逐步降低。以往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为市场提供资金,近几年股市融资、债券融资、信托市场、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民间融资等各种融资方式地迅速崛起,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现实中存在着许多流动性超出了M2的统计范畴。以M2和银行贷款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已经不能真实的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张立栋(2011)的研究表明M2这一指标偶尔与股市的涨跌有一点关系外,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联系。

通过我国的2001年至2011年的数据,对M2和GDP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如下:

(一)平稳性检验

考虑到研究数据是时间序列性的,在分析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可能出现不平稳的现象,而数据的平稳性是模型的检验和预测的前提,所以在之前,先对其稳定性进行检验(见表1)。

检验结果显示GDP与M2各自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它们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是平稳,因此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接下来要检验它们的线性组合是否平稳。

(二)协整检验

采用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首先,运用EVIEWS对数据进行OLS估计,然后对回归模型的残差进行ADF检验,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残差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平稳的,即两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GDP与货币供给量M2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要进一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特征,还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格兰杰检验(见表3)可知GDP是M2的单向格兰杰因果检验,意味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涨跌发生在货币发行量增减之前,GDP的变化对M2有倒逼机制,而M2的变化对GDP没有显著的传导效应。货币供应量M2的统计口径不能真实反映宏观经济状况,因此以M2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说服力已经渐渐降低。由以上检验的结果,通过GDP的增加来判断货币是否存在超发这样一个倒逼过程显得比较合理。

社会融资规模成为中介目标需面对的问题

如图1统计结果所示,2010年企业债为1.2万亿元,是2002年的36.8倍,2010年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达到了5787亿元,是2002年的9.5倍。2010年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保险等)对实体经济的资金运用合计约1.68万亿元,相当于2002年的8倍。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也大量增加。2010年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融资2.33亿元、委托贷款融资1.13亿元、信托贷款融资3865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更好的代表了社会总需求,通过它调控经济政策也会更加科学合理。但是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统计口径不全面

1.国债。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并没有包含财政部发行的国债,而中央政府是一个重要的消费投资主体。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我国为救市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4万亿的投资规模占我国当年GDP的近五分之一。我国近几年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巨大的政府支出,这对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国债又是政府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因此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有效的中介目标,国债应当纳入其统计范围当中。

2.外汇占款。一方面,我国国际贸易份额稳步增长,使得出口企业收入不断增加,我国实行的银行结售汇,企业赚得外汇出售给商业银行换的人民币,商业银行以外汇向中央银行换得人民币,这使得大量人民币流入市场。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国际热钱的涌入,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我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市场上购买涌入的“热钱”,这又会促进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市场,近年来中央银行为收购热钱已付出上万亿元的人民币资金。同时,外汇储备作为一项金融资产,其增加即相当于基础货币的增加,外汇储备越多,则人民币增长越快。官方储备一般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其在账目上的对应反映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图2表示 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量月度统计量,从图2中可以看到我国的外汇储备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外汇占款数量的增大,使其创造基础货币的数量不断增大,外汇占款逐渐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因此在描述我国流动性时,没有外汇占款这一项显然是不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将其纳入其中。

(二)三性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可测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表示由于不同的工具掌握在不同部委手中,是否能做到及时的统计是一个问题。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主要负责统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据,其中人民银行负责信贷收支统计而银监会负责的是监管统计。证监会、保监会分别负责证券业和保险业的数据统计。企业债的统计涉及到发改委、证监会、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一套统计方法和体系,而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数据是各个部门简单的统计相加后进行简单的调整得到的,这缺乏合理性。同时,没有一套统计的统计标准和制度,这使得各部门的统计缺乏一致性,从而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

2.可控性。社会融资规模涵盖的几项指标当中,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是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控制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例如银行为增收等会尽量增加放贷量,这势必会阻碍央行调控工作的开展。保险公司赔偿和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是最难控制的,因为它们基本独立于央行政策,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融资,因此政策是很难涉及到这方面的。这使得社会融资规模这项指标的可控性面临很大的挑战。

3.相关性。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消费、CPI、工业、投资等几项最主要的经济指标的相关度较人民币各项贷款更高,但是与GDP 0.85的相关度不是特别高,说服力不强。而且几年的统计当中,融资总量与GDP比率并没有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我们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其与各项经济指标的具体相关性还有待考究。而且以上统计指标只显示的是同期的相关性,相关性最重要的是能作为前期的一个预测变量,这都是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金融行业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程度逐年增强的背景下,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地位已渐渐下降。2010年底首次正式提出了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相对于M2作为货币政策盯住目标有很多优势。与各项重要的经济指标关系更加密切,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更加有效地反映流动性现状。

然而,在其具备如此多优势的前提下,我们要客观的看到它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加强的地方。首先在统计测量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分业经营的大背景下,各项数据是由不同的部门统计的,统计后再合计在一起,因此为了使得结果准确有效,一套统一的标准是必须的,同时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应该更进一步加强,确保工作的及时性和同步性。其次,我国中央银行应将国债、外汇占款等对我国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数据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当中,使得其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从而让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指标更加准确,更加全面有效真实的反映整个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陈涤非.关于社会融资规模的几个问题[J].货币政策.2011(3)

2.殷剑峰.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J].中国金融,2010(23)

3.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的内涵及实践意义[N].金融时报,2011-02-18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译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闫立良.社会融资规模与CPI关联度高[N].证券日报,2011-04-15

6.钟俊.关于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内涵的深度剖析[J].宏观经济,2011(11)

7.许道文.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统计计量—关于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思考[J].中国货币市场,2011(10)

8.张涛.中央银行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0(16)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6篇

(一)理论基础与实证模型本文基于货币理论构造了一个三层级的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证模型,第一层级是以存准率和央票操作为代表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第二层级是以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规模和同业拆放利率为代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三层级是以经济产出与物价水平作为代表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在技术上,本文采用Blanchard和Quah(1989)提出的SVAR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表示如式。其中yt=(RRt,CRt,M2t,FSIZEt,SHIBORt,GDPi,CPIi)′,该变量包含第一层级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代表变量为存准率RR与央票利率CR),第二层级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代表变量为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总规模FSIZE以及市场利率SHIBOR),第三层级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代表变量为经济产出GDP与物价水平CPI);Γi是待估系数矩阵;ut表示作用在各变量上的结构式冲击残差。

(二)数据来源长期以来,存准率调整是我国的一种常规货币政策调整工具。从2003年9月至201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共计39次(未考虑2015年2月5日的降准,因为相关经济数据尚不充分)。同时,在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之外,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流动性与引导市场利率波动。我们在研究中使用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与央票操作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代表。存准率与央票操作的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资料,其中央票数据选择发行量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3月期央票,从2012年之后,由于央票相关数据的缺失,我们选取91天回购利率代替央票利率数据。在市场利率数据的选取上,采用交易量大且市场性较好的7天利率。由于省级GDP数据的缺失,我们用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来代替经济产出,物价则用居民价格消费指数替代。以上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数据样本期为2003年7月到2013年6月。

(三)经济区域划分为进一步对比研究不同变量作为中介目标所产生的不同的区域效应,我们参考熊启跃和张依茹(2012)的相关成果,将31个省(自治区、市)根据经济发展的程度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经济次发达地区(河北、辽宁、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新疆、山西、重庆)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考察不同地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

(四)平稳性检验为避免季节波动对分析的影响,我们首先利用X12法对所有指标进行了季节调整,然后检验了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

二、实证结果

(一)中介目标变量对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脉冲响应1.存款准备金率的冲击效果图1的数据显示,存准率1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峰值,然后陡然上升,在第7期达到最大正值,此后影响逐渐弱化;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最大负影响值,然后迅速上升在第3期达到最大影响值;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最大影响值,然后逐渐下降直至第5期达到最大负影响值。数据检验的结果显示出两个特点:首先,各中介变量对存准率的响应速度都非常迅速,说明存准率调整的货币政策明显地对所有的中介目标都产生了影响;其次,中介目标变量对存准率的响应幅度最大的是社会融资总规模,响应幅度最小的是市场利率,这说明作为一类典型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存准率调整更容易影响货币的“量”,而不是货币的“价”。数据显示,1标准差的央票利率的正向冲击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峰值,此后一直为负响应值,慢慢趋近于零。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最大负影响值后迅速上升,第3期达到响应峰值,此后一直在正负值之间反复波动。对于市场利率,在第1期便达到最大响应值,之后逐渐下降趋近于零。显然,央票操作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比对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要大、反应速度要快,持续时间也更长。这说明目前在我国,央票更多体现出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特点,它更可能的传导路径是,央行先通过央票操作改变央票利率,然后央票利率作为一种基准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走势,因此数据显示作为中介目标的市场利率会较另两个变量反应速度更加敏感。

(二)中介目标变量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1.各区域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图3的数据显示,对于发达地区,货币供应量1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经济增长在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值,然后迅速下降到第5期达到最大负值,此后影响逐渐弱化;对于次发达地区的影响同样在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值,然后逐渐下降,到第8期达到最大负响应值;对于欠发达地区,对货币供应量的最大响应值则出现在第3期,然后迅速下降,直到第7期达到最小响应值。三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都形成了正向的响应,且持续时间也基本相同,说明货币供应量对不同地区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图4的数据显示,1标准差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带来的冲击使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第2期达到了最大的负影响值,经过较大的波动后在第4期达到峰值,随后影响逐渐趋于0;对于经济次发达地区,1标准差社会融资规模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样在第2期达到最大的负响应值,并且在下一个时期迅速上升到峰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值,随后在第4期迅速上升到达峰值,在第5期后影响逐渐趋近于0。各地区经济增长对存准率的响应速度基本相同,但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一开始并不一致,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与另外两者一开始受到的作用方向完全相反。另外,社会融资总规模对发达地区与次发达地区影响的持续期要长于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3.各区域经济增长对市场利率的脉冲响应函数对比图5的数据我们得到,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利率1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第2期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到第3期引起经济增长最大响应;对于经济次发达地区,响应值也在第2期达到最大,然后迅速下降,在下一期降为最大负值,此后缓慢增加直至趋近于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值,然后在下一期变成最大负响应值。数据结果表明,市场利率的冲击对于三个地区的作用时滞相同,都在第2期达到冲击效果的最大值;同时货币政策效果在欠发达地区持续时间不长,第9期便趋于平缓,而发达地区与次发达地区的政策效果可以持续到第18期左右。4.各区域物价水平对货币供应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图6表明,货币供应量1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在第1期便达到最大的负响应值,此后在第4期达到最大正值,然后下降直至收敛至0点;次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同样在第1期就达到最大负值,此后快速上升,在第3期达到最大响应值;对于欠发达地区,同样在第1期响应值为最大负值,然后在第3期达到最大响应值。数据检验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对三个地区的影响都是相似的,但是经济次发达地区达到冲击峰值的时滞较另外两者稍微多一个时期;其次,次发达地区物价水平对货币供应量的响应幅度最大,最小的是发达地区。5.各区域物价水平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响应函数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冲击使其物价水平在第3期达到最大响应值,随后响应值逐渐上升在第6期转变为正数,此后慢慢趋近于0;次发达地区也在第3期达到最大响应值,然后快速上升到第4期的峰值,此后在0附近徘徊;欠发达地区物价水平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响应在第1期便达到最大响应值,然后向0点收敛。整体来看,社会融资规模的脉冲冲击效果的趋势相似,但各区域间存在着差异,欠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响应速度最快,在第1期便达到首次冲击的极值;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受到社会融资规模变动影响最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影响最小。6.各区域物价水平对市场利率的脉冲响应函数图8显示,对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利率1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使物价水平增长在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值,之后响应值下降,第5期开始转负,并在第7期达到最大负值;对于经济次发达地区,在第1期便达到了最大响应值,下降至第5期开始转负后逐渐收敛于0;欠发达地区同样于第2期达到最大响应值,然后缓慢转负后又收敛于0。对比数据可知,经济次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对市场利率的响应速度稍快于另外两个变量一期,但对经济发达地区作用时间明显长于另外两个地区;另外,市场利率的增加对物价水平的刺激在次发达地区亦最为明显,发达地区次之,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则略逊一筹。

(三)异质型经济环境对中介目标的脉冲响应将以上6组货币政策的冲击效果按三组地区分类综合进一步比较,得到图9至图11。其中SHOCK1代表经济变量对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M2)的脉冲响应;SHOCK2代表经济变量对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规模(FSIZE)的脉冲响应;SHOCK3代表经济变量对中介目标市场利率(SHIBOR)的脉冲响应。每一组图的第一幅表示物价水平的波动,第二幅图表示经济增长的波动。1.发达地区的脉冲响应图9显示了经济发达地区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对不同中介目标的脉冲响应对比图,可发现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对市场利率的波动有最显著的反应,货币供应量次之,社会融资规模最为缓和;而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同样对市场利率的变化最为敏感,货币供应量次之,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影响最微弱。图9不同中介目标对发达地区脉冲响应对比图2.次发达地区对不同中介目标的脉冲响应函数图10为经济次发达地区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对不同中介目标的脉冲响应对比图。分析相关数据可知,物价水平对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变化的最大响应值明显大于社会融资规模,经济次发达地区不论是物价水平还是经济产出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较大,货币供应量次之,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最弱。图10不同中介目标对次发达地区脉冲响应对比图3.欠发达地区对不同中介目标的脉冲响应函数图11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对不同中介目标的脉冲响应对比图。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价水平对货币供应量的响应值最大,市场利率次之,社会融资规模微弱;经济增长水平则受市场利率冲击的响应值最大,与货币供应量差不多,且均稍长于社会融资规模。以上三组图显示出中介目标变量在异质型经济地区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效果。图11不同中介目标对欠发达地区脉冲响应对比图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的技术方法,对中国近年来常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等)的传导效果进行了比较与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规模与市场利率都能对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做出响应,并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产生有益的影响,这说明三个变量在相关性方面都有比较好的表现效果。但是从可控性方面来说,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中介目标相对于货币供应量与市场利率的脉冲响应更加稳定,冲击效果也更大;从可测性来看,市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较另外两个变量更加显著。在经济异质型地区,中介目标变量体现出了不同的传导效果。针对以上实证结论,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经济背景,我们提出以下政策主张:首先,从操作工具对中介目标的影响来看,现阶段社会融资规模不论是从响应效果还是作用时滞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目前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社会融资总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变量。其次,从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影响来看,市场利率对最终目标的冲击效应不论是在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是最显著的,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市场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变量的使用力度。再次,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和市场利率等中介变量在可控性和可测性上都具有各自的相对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绝对,所以多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应当相互协同起来使用。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7篇

争夺的新阵地――现金管理

后危机时代,提高资金管理效率、降低财务成本、加强与银行现金管理业务合作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意义得到广泛共识。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现金管理业务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据统计,已有27家国内商业银行陆续开展现金管理业务,15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现金管理品牌。尤其是对于业务转型有迫切需求的中小银行来说,现金管理业务已成为其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和争夺高端企业客户的新阵地。

房企2012年资金缺口或逾万亿

12月18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与10月相比,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有49个,持平的城市有16个,环比价格下降的城市增加了15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2%。二手住宅价格显示,与10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1个,持平的城市有12个,环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涨幅均未超过0.3%。

央行: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12月14日,央行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全面部署了2012年及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和主要任务,对于继续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切实化解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对澳元加元交易启动

11月28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启动了人民币对澳大利亚元和人民币对加拿大元的交易。截至目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包括对澳元和加元在内,人民币还有对美元、港元、日元、欧元、英镑、林吉特和卢布的交易,目前可交易货币已增至9种。

外资行发力小微企业专营支行

12月13日,根据对外资银行进入12月份以来的监测,三天之内,分别有两家外资行成立了小微企业专营支行,分别为:渣打上海闵行广通路支行和东亚上海张江支行。两家外资行在国内设置小微企业专营网点的获批,表明了中国在入世十年以来,对待外资法人银行,早已不存在中资和外资的区别,而是根据银行业统一的标准来制定和执行政策。

11月CPI4.2%创14个月来新低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中国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2%。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3%;食品价格上涨8.8%,非食品价格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4%。与此同时,2011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环比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5.1%,环比下降0.7%。1―11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7%。

我国银行业私人银行业务步入快车道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革,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创业、消费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同时,居民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各家银行均发现我国的富裕阶层越来越多,以至于这个群体开始变得不能与其他层级享用相同的服务,而必须单独对其提出特殊的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业务。种种迹象表明,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继续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高净值客户与管理资产规模快速健康发展,成效显著。

杭州102个银行网点周末轮休

浙江银行业协会决定,2011年12月10日起,在杭州城区(不含萧山、余杭)部分银行营业网点试行双休日轮休制度。涉及的有工农中建交以及招行、华夏等12家银行的102个银行网点,其中周六休业的网点有46个,周日休业56个。

银行揽储战场:“投联贷”成突击队

随着银行揽储压力的加剧,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的托管正成为商业银行争食的战场。而为了获得资金托管,银行正加快与私募股权基金进行“债权+股权”的合作,在企业初具上市意向时便展开“公关战”。近年来,VC/PE投资发展越来越活跃,在有限的投资项目资源条件下,不少VC/PE将投资端不断向企业发展早期延伸。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银行与PE合作再现热潮。“投联贷”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银行“收买”客户的有效手段之一。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1月30日,央行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2008年12月以来,央行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准备金率的下调将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此次央行没有动用利率工具,正是考虑到了全球流动性反弹会加剧通胀预期,一方面央行手中需预留更多政策工具来调整预期,另一方面央行趁此机会下调准备金率,为未来政策调整预留空间。

我国金融外汇占款近四年来首降

11月2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外汇占款负增长248.92亿元,为2008年1月份至今近4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增加了流动性紧张局面,或加速货币政策调整,下调存准的可能性加大。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为254869.31亿元,而9月末为255118.23亿元。此前,3月份中国新增外汇占款达4079亿元,创出2011年迄今为止月度外汇占款增量的高点;2011年8月,新增外汇占款曾从7月份的2195.64亿元大幅增加至3769.4亿元,但9月份的新增额降至2472.63亿元。

邹平农商行

成功进行科技应急演练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应急能力,邹平农商行于近日组织全县44个网点进行科技应急演练。该行高度重视此次演练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安排专职值班人员,分工合理,组织有效。演练期间,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确保了演练的成功进行。此次演练测试的系统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办公系统,ESB系统和网络系统,各项测试均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科技信息系统的整体应急能力。 (赵书红 张 鹤)

农发行阳谷县支行

国际结算业务创新高

今年以来,农发行山东省阳谷县支行充分利用优质客户出口结算量大的优势,不断加大客户营销力度和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增加在我行的结算份额,国际结算业务取得稳步增长。到10月末,该行累计办理国际结算业务137笔,结算金额3313万美元,实现外币汇兑收益48.46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净增24.55%、53.31%和70.33%,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结算目标任务。 (王守勇 张东文)

周村农村信用联社

大力支持特色养殖

近年来,周村农村信用联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拓展业务品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养殖业,帮助农民走上发家致富之路。目前,该社已投放特色养殖业贷款5280万元,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

(崔 晓 薛福长)

农发行烟台市分行

超额完成全年国际结算任务

2011年以来,农发行烟台市分行加大营销力度,提供优质服务,严抓合规管理,全面推动国际结算业务快速稳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根据各家企业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一企一策”为其量身订做符合各客户需求的各类金融服务;二是努力打造高素质团队,在加强日常业务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积累和经验交流,加强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三是狠抓基础管理,规范业务操作,严格执行各项外汇政策,为全面提升国际业务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11月初,已累计办理业务970笔,金额15004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5笔,提前超额完成省行下达的国际结算任务,在全省系统业务量排名居首位。

(井小力 秦娟娟)

郧县信用联社

支农服务早行动

近日,郧县信用联社组织50名信贷人员深入农户、涉农企业和田间地头,对传统农户、特色种养殖户、农村种养加大户及涉农企业的2012年春耕备耕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掌握涉农客户春耕生产资金需求情况、资金自筹情况和资金缺口情况,认真测算信贷投放规模,确保春耕备播贷款计划早安排,措施早制定,发放早到位。为切实加大支农贷款投放,郧县信用联社安排春耕支农贷款8000万元,并对春耕支农贷款投放实行“四优先”,即对春耕所需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资金优先供应,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优先安排,对科技兴农项目资金优先满足,对农业产业化资金优先发放。同时,在担保方式上创新,通过开发涉农区域性产品、推行组合担保方式、引入愿为涉农客户担保的担保公司等方法,有效解决涉农客户缺少抵押品,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

(段白龙)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

信贷投放创历史新高

今年,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立足武汉市区丰富的业务资源,把握信贷资金计划规律,以支持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重点,1-11月共投放贷款100.27亿元,同比多投放54.95亿元,增幅121.2%,占全省农发行贷款投放总额的20.8%,贷款累放创历史新高。11月末,各项贷款余额175.5亿元,比年初增加21.72亿元。 (谢 青)

蒙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力推

电子银行业务 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蒙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把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推广电子银行新业务,先后成功推广网上银行、财富在手卡(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电话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等多种新兴电子化结算渠道,服务“三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该联社不断加强网点宣传,通过网点LED滚动显示、悬挂横幅、摆放折页及现场演示等多种渠道,加大对电子银行产品和功能的宣传推广。采取宣传走上街头、走进村镇,散发宣传彩页、现场讲解等方式,大力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方便快捷,电子银行业务推广成效显著。 (张婕 运滨)

农行余干支行

做大法人企业业务

近年来,农行江西余干支行针对全县的特色产业,面对多家金融机构激烈竞争的形势,主动迎难而上,积极组织力量,挖掘潜在法人客户,做好综合营销,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截至目前,该行已经向法人客户发放贷款3.09亿元,并带动了其它业务的发展,这类客户使用或购买的金融产品至少为4个,存款日平增加额达2500万元,中间业务收入由此增加520万元。

该行把法人业务工作中的稳户、增户、活户,当作夯实对公业务的基础。持续开展了对公账户“双提升”活动,组织公关小分队,全面清理“零余额”账户和无效账户。该行对信贷资源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到新注册局对新注册客户和到税务部门对纳税大户进行摸底,建立客户资源库,筛选优质客户,明确客户维护责任,力争把存量客户维护好,把增量客户做多、做精、做强,提升客户的价值贡献度。 (周锋荣)

蓬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积极城区取暖费代收业务

随着蓬莱市集中供暖工作的全面展开,为进一步方便广大市民就近缴纳取暖费,蓬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充分发挥网点众多、服务面广、方便快捷的服务优势,与蓬莱市滨海热力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在市区开通代收供暖费业务。市区集中供暖用户在市区任何一个信用社营业网点的缴费窗口,只需提供所要缴纳住房门牌号码,就可轻松享受方便又快捷的缴款服务。截至11月末,该社共代收城区供暖费13000余笔,5100余万元。

(张 鹏 耿国玉)

农发行章丘市支行

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近年来章丘市支行把支持农业产业化作为信贷支农着力点,依托章丘市特色农业优势,对经营规模大、管理能力强、辐射带动范围广的优质产业化龙头企业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给予了重点支持。自2007年以来累计信贷支持5.6亿元,推动了玉米深加工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成为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在企业逐步成长、稳健经营的过程中,章丘市支行也因为优质地信贷投放,获得了良好地经营业绩,实现了银企共赢。

(韩清华)

营山县信用联社

支农再谱辉煌篇章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融资 区域经济 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1.1社会融资总量的含义

社会融资总量,指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年度新增融资的总量,其中包含间接融资的银行系统,还包括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社会融资总量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从长期来看,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将发生变化,直接融资规模及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加。而“十二五”期间,推动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创新等举措的出台,也将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因此从调控银行信贷总量到控制社会融资总量是一种发展趋势。

1.2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分类

1.2.1详细分类

(1)金融机构通过自己的基金使用所有的钱对实体经济提供支持,是金融机构资产的综合运用,包括人民币贷款、信托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持有非金融企业股票、公司债券、保险公司赔偿和投资房地产等。

(2)经济实体通过使用标准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上,通过直接融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净金融企业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发行。

(3)其他融资,主要包括贷款公司贷款、产业基金等。

(4)上述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增加外省金融机构对湖北省的投资,而减去湖北省投资外国金融机构的贷款。

1.2.2分类总结

在主要考虑湖北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和各项数据可靠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指标涵盖了银行机构融资、证券融资、保险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和其他等五个类别,同时兼顾跨市区资金流动情况。

1.2.3经济发展的含义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2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及结构特点

2.1社会融资规模的现状

湖北社会融资规模达到6114亿元,位列中部地区第一,全国排名第十位。根据央行数据显示,超过6千亿的规模,人民币贷款2.756千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45%,这一数据比中央区域的整体数据6百分比低,甚至低于平均水平在东部低数据显示,2013年,中、西部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占其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分别为51.8%和54.6%。对此,本地银行人士表示,湖北地区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要低于中部的整体水平。

2.2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特点

2.2.1银行部门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的比例

银行部门通过表内、表外业务对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表内业务包含人民币、外币贷款,表外业务包含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2003-2011年银行业融资总额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从2003年的98.1%下降到2011年的94.14%,在2003-2009之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于95.66%,直到2010年,它大幅下跌,分别占76.59%和69.08%。虽然近些年来占比稍微有所下降,但湖北省社会融资规模仍然以银行部门提供融资。

2.2.2银行部分表外业务融资功能

银行部门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实体经济通过商业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负债业务融资从金融系统显著增加,从2003年到2011年银行业的表外融资规模从0增长到38.06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从0增加到25.12%其中2011年新增委托贷款35.02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152.13%,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3.11%;2011年新增银行承兑汇票3.04亿元,较2009年增长了284.81%,占到社会融资规模的2.01%。

2.2.3证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发挥的作用

现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已经超过130家,总的资本市场融资超过1500亿人民币,证券化率和直接融资占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社会融资比重的规模;全省期货成交量占8%的比例,全省总规模的直接融资达到了3000亿。

3促进湖北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全面支持经济发展

当前湖北省金融组织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功能欠完善。因此,要不断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在,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都在蓬勃发展,我们应积极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其做大做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2全面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社会融资发展

目前,从湖北省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一是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培育和引导热点消费,扩大民生相关的住房,汽车,旅游,电信等消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农民的消费结构升级。 二是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投资。三是努力保持外需稳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3.3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善社会融资结构

(1)要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给所有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为这些股份制企业上市带来更多机会。(2)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并大力推广。(3)鼓励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使之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 钟俊.关于“社会融资总量”指标内涵的深度剖析[J].新金融,2011(11).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迅速增加,金融结构日益多元,新的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大量涌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撑作用不断扩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呈现了明显的替代效应。央行调查统计司表示,传统上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并且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本文主要围绕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内涵、变化趋势以及货币政策工具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深化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及构成

“社会融资规模”定义为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融资总额。通常可以把经济主体分为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两大类。非金融机构的融资是为了投向实体经济,间接为其融资,实体经济的融资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资金融通;二是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获得融资。实体经济内部的资金融通一般被称作民间融资,是经济主体获得资金的渠道之一,但统计数据获取比较困难,故民间融资难以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范围。所以,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将社会融资规模的资金来源界定为实体经济通过金融体系所获取的融资额。

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增量概念,是当期发生额扣除当期偿还额的差额,从流量的角度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状况。社会融资规模的构成有三部分:一是金融机构向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各类融资,包括本外币贷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金融机构购买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实体经济利用金融工具在各类金融市场获得的融资,包括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债券和股票;三是其他融资,主要包括实体经济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获得的贷款,以及实体经济从风险投资基金等机构获得的融资等。

社会融资规模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中介目标的必要性

社会融资规模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国家一般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中间目标。较长时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重点监测、分析的指标和调控中间目标是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然而由于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一是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扩容发展,证券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如2002年证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只有4.93%,而2011年非金融企业股票和债券融资合计达1.81万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占当年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高达14.10%。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贷款、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合计近5000亿元,为2002年的10倍多,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4.00%。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领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增加,其他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三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在信贷融资中,2011年,金融机构表内贷款占比61.60%,比2002年下降了31.4个百分点;表外贷款占比22.71%,比2002年上升了23.24个百分点,表外业务的扩展并未在传统的监控指标中有所反映。

社会融资规模将金融机构表内贷款和表外贷款、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信贷资金和直接投资,以及债券、股票和票据等证券融资全部纳入到统计监测范围,因而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社会整体的融资状况。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仅为58.20%。因此,全面监测和统计社会融资规模对在新形势下构建更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如果把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监测指标和中介目标,那么货币政策能否对其进行有效调控,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试从存款准备金政策、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个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来分析货币政策对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和影响。

(一)利率政策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利率对贷款的影响较为直接,对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影响较为间接,主要通过影响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进而影响到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

1.利率政策对贷款的影响。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利率上升时,一方面,个人和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成本上升,这使得个人和企业贷款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已经按揭购房的人们每月还贷的金额增加了,这会导致人们提前还贷的意愿上升,综合而言利率的上升将直接导致银行贷款的下降。反之,利率的下降会降低贷款成本,使得银行贷款上升,两者间呈反向变动的关系。

2.利率政策对债券融资的影响。利率的变化可以从影响债券市场价格和发行成本两方面来影响债券融资。利率的下降会导致债券市场价格的上升,反之会导致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债券市场价格上升会增加投资者对债券的需求,激发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积极性;反之投资者则会降低对债券的需求,企业通过债券融资会更加困难。利率的变化还会通过影响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来影响债券融资规模。由于企业债券的利率与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往往同步变化,所以当贷款利率上升时,企业债券的利率也相应上升,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成本提高,发行债券收益会减少;相反,当贷款利率下降时,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也会随之下降,债券融资成本会下降,企业将愿意通过债券发行展开融资。

3.利率政策对股票融资的影响。一是影响不同投资工具的收益率。根据资产组合替代效应,利率上升时,存款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相应上升,一部分资金会从股票市场流入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减少,造成股票价格下降,并且不利于股票发行。反之,利率下降时,存款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下降,资金会从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流向股票市场,股市资金量增加,同时股票融资额度也会增加。二是影响上市企业对股东的分红派息。利率上升时,企业贷款成本增加,利息负担加重,企业的利润减少,股息分红也会减少,综合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股票融资规模会收缩;相反,利率下降时,企业利息负担减轻,融资成本下降,这会增加企业利润,企业能够向股东派发更多红利,股票价格将上升,融资的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二)存款准备金率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比例由中央银行决定。中央银行可以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进而展开调控。

1.存款准备金率对贷款的影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银行部分资金,银行可用资金减少,贷款的难度加大,这直接导致贷款的减少;相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增加银行的可贷资金,这导致贷款的增加,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

2.存款准备金率对债券融资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如果提高,相应的市场流动性将大为减少,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展开融资的成本将大大增加,债券的收益率将降低;反之如果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市场的流动性将大为增加,企业将愿意通过债券发行开展融资,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扩大当期的投资规模,刺激经济发展。

3.存款准备金率对股票融资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也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股票融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减少银行的信贷规模,股票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最终使得股票融资减少;反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增加股票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将上升,股票融资也随之增加。另外,货币供应量还会通过影响通货膨胀来影响股票融资。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升,持币会遭受损失,民众投资股市的积极性增加,这导致股票价格上涨,股票融资额度上升。

(三)公开市场操作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影响

为减少金融机构流动性,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进行调控,减少市场流动性可以进行正回购操作、现券卖出和发行央行票据,增加金融机构流动性则通常采取逆回购操作和现券买入,回购和央票到期作为央行的被动行为,也会改变市场的流动性。

1.公开市场操作对贷款的影响。中央银行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投放或吸收货币,既改变了市场中的资金数量,又引导了资金价格。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量和资产收益,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可以收回商业银行部分流动性,减少银行可贷资金,这可以对银行贷款造成一定影响;相反,中央银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通过逆回购操作可以注入流动性,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

2.公开市场操作对股票融资的影响。公开市场操作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股票市场造成影响。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操作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流入股市的资金增加,导致股票价格上涨,股票融资增加;相反,逆回购操作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股市资金匮乏,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股票融资减少。

3.公开市场操作对债券融资的影响。与股票市场类似,公开市场操作也会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债券市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原理就是通过推出各种期限的央票,改变基础货币供给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展开公开市场操作,其价格信号能立即传导至超短期融资券及相关债券产品上,尤其对超短期融资券的影响较大。

结论

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一般要求具备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这三个特点。从可测性看,社会融资规模是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投放的资金总量,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比较清楚,统计数据为每月、每季、每年的新增量,采集能做到及时准确。从相关性看,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M2与GDP、CPI等经济变量的相关性不断下降,相比较社会融资规模与GDP、CPI等经济变量的关系更为显著。从可控性看,我国金融方面创新不断,央行对新增贷款越来越难以严格控制。而社会融资规模在可控性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中央银行可以选择能够有效控制社会融资规模的政策工具对其进行调控。将社会融资规模正式纳入到中央银行的监测和调控范围,意味着我国将建立起一个以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为核心的更为合理的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盛松成.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N].金融时报,2011-2-18

2.沈坤荣,李猛.中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测算:1952~2008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5)

3..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刘振华.从货币政策视角看中国债券市场的功能[J].中国金融,2010(8)

社会融资规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CPI,GDP,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一、引言

社会融资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未贴现的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等等。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反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

从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由2002年的2.01万亿增长至2012年的15.76万亿。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中人民币贷款一直占据着最大的份额。虽然人民币贷款的绝对数额在不断上升,由2002年的1.85万亿上升到2012年的8.2万亿,但所占份额却从2002年的91.9%不断降到2012年的52.1%。除了人民币贷款,其余各项数额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社会融资规模与CPI、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说明。由于人民银行仅公布了2002年以来的社会融资规模,因此若选取年度数据,则数据量不够,得到的结论也不能充分说明他们的关系,故本文选取2002年至2012年的季度数据。同时,选取CPI代表物价水平,选取GDP代表经济增长。社会融资规模(SF)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CPI 和GDP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由于CPI没有月度数据,故首先将以上月为100的月度CPI转换为定基发展速度,再将每季度内三个月的数据作几何平均即得到该季度CPI的代表值。另外,因为采用的是季度数据,因此先将三组数据运用移动平均法消除季节影响,最后将各组数据取对数形式得到lnSF、lnCPI、lnGDP。

(二)单位根检验。为避免产生伪回归问题,首先采用ADF方法对三组数据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社会融资规模(lnSF)、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nCPI)、国内生产总值(lnGDP)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大于临界值,而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小于临界值。故认为这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三)协整检验。由于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两步法。

首先对lnSF与lnCPI进行协整检验,建立回归方程: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值为-5.278981,利用协整检验临界值表可以计算得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4.0258,故lnCPI与lnSF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

其次对lnSF与lnGDP进行协整检验,建立回归方程:

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值为-4.34377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小于临界值为-4.0258,因此lnGDP与lnSF协整。

(四)Granger因果检验

在分析两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之前,首先利用AIC、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3。LnCPI、lnGDP分别与lnSF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lnCPI与lnSF均是彼此的Granger原因,lnGDP可以Granger导致lnSF,反过来,lnSF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

(五)VAR模型分析

在VAR模型中,可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时,整个系统受到的影响。通过该方法可以得知lnSF的冲击,一方面会使lnCPI先正向变动,在第6期出现增长高峰,此后增长幅度开始回落,另一方面,会引起lnGDP下降,并且在较长的期间内都保持负增长的状态。反过来,lnCPI的冲击使得lnSF下降,在第4期出现负增长的高峰,直到第十期逐渐稳定;给lnGDP一个冲击后,lnSF的变动并不大,4期之后会处于较小的稳定增长状态。

方差分解方法是Sims于1980年提出的,可以定量地分析每一冲击对变量的贡献程度。其中表1是lnSF的方差分解表。由该表可知,从第7期开始,方差分解的结果开始稳定,lnSF的预测误差52.59%来自于lnCPI,46.18%来自于自身。lnCPI的冲击对lnSF预测误差的影响非常大。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社会融资规模与CPI、GDP的关系较为紧密。我国货币政策中首要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而结论显示社会融资规模与CPI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从这一方面来说,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可行的。另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同时,社会融资规模与CPI、GDP的相关性非常强,相关系数达到0.94和 0.95。总之,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与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系较强。用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更有力于央行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符合金融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 中国金融家,2011(3)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融资券范文 下一篇:投融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