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是什么范文

时间:2023-03-12 07:37:54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1篇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条涓涓小河,一条流着欢乐也流着痛苦的河,一条凶险而又兴味无穷的河。苦难里可以找到生活的密汁;困境里可以发现真正生活的通途;失败里可以求得避免失败的经验。生活得最具有价值的人,不是那些年龄很大的老者,而是活得最有感受的人。生活中既然有阳光,当然也就会有阴影。但是阴影会带来凉爽。知道生活的价值,就是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自己美好的未来。只有看得更远,才能发展的最快。只有每一天,每一时,都笑一笑,才是美好的生活。仅仅活在世上并不值得称道,值得称道的是生活的美好,有价值,当然,还有快乐。一个好好地过生活的人,他的时间应该分为三部分:劳动,享乐,休息或者消遣。朋友们,站起来,去勇敢的面对生活吧!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附诗一首:

生活是多么广阔 作者: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

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其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

就有快乐和宝藏。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2篇

培养学生个性,展现学生自我,仅凭几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第二课堂中的个性化作文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名著、名作以及一些同龄人最能体现个性的作品,从中找差距、弥不足。注重摘抄,多写赏析文,为自己的写作仓库蓄积能量,同时鼓励学生投稿,充分展示自我,学生多能从中品尝到“因个性鲜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带来的喜悦。

用每节课前的五分钟,鼓励学生大胆说、抢着说。说自己的烦恼,述自己的乐事,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每每孩子们都能从彼此稚嫩但又充满个性的话语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老师也从中知道了学生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最愿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同时,说也带动了写,写就能写出具有独特自我的语句来。

同志指出:“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练习写随笔文,充分借助随笔文的特点,展示自己的个性,随之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第二课堂中随笔的优处主要有如下表现:

1、语言的个性化。学生写随笔文,不但语言更加丰富,而且逐渐富有个性化。

2、思维的个性化;在随笔文中学生逐渐形成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有的学生总是善于用记叙的方式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有的学生总是用审视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并将自己的看法用议论的方式诉诸笔端;也有的学生用诗歌的理性和情感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这些都说明了学生经常性的随笔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

3、思维认识的个性发展。经过随笔的写作实践,学生开始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独到感悟和认识,并通过随笔写作的形式将其认识表达出来。

4、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通过随笔的写作实践不仅对生活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人格个性。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孩子一下子长大了,他们学会了宽容、理解,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合作,眼里有活儿了,心中有情了,说话也中听了。总而言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朝着健全的人格发展。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3篇

蒋蓝:我在《一个随笔主义者的世界观》一文里承认,我倾向于以穆齐尔的随笔主义来看待和处理生活与文学——尽管他不使用散文一词,但我认为更接近散文真义。随笔主义不但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向内心纵切的思考方式,闪烁玻璃的碎光。就一个作家而言,它已经意味着一种明确的、有意识的试验精神:差不多就像一篇随笔按段落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同一个事物却并不从整体上去把握它一样。

杨献平:你对当前散文整体印象如何?其原因是什么?

蒋蓝:我对当前汉语散文写作几乎不抱任何希望,原因是超迈的宏大叙事与琐碎的私人写作彻底败坏了我的散文胃口。我说“几乎”的意思,是留了一点余地,毕竟还有极少数独立的散文写作者如钟鸣、敬文东、周晓枫等等在默默耕耘,可惜他们谁也代表不了汉语散文,其峭拔的风格只能成为度量当代散文微小身量的严峻尺度。

杨献平:你对自己的散文创作有何认识?局限和突破点有哪些?你本人解决的方法或者打算是什么?

蒋蓝:散文是文学空间中的一个格局;随笔是思想空间的一个驿站。散文是明晰而感性的,随笔是模糊而不确定的;散文是一个完型,随笔是断片。

这没有高低之说。喜欢散文的人,一般而言比较感性,所谓静水深流,曲径通幽,峰岳婉转;倾向随笔者,就显得较为峻急,所谓剑走偏锋,针尖削铁,金针度人。

面对一棵果树,我的朋友使用了一个类比,散文会对这棵果树的生长、开花、果实、色泽、气味等等进行全方位描绘,并勾连自己的情感记忆,得出情感性结论;随笔是掰开果实,品尝味道,让果酸在味蕾上找到那些失去的,并获得理性品析的结果。如今,汉语人文随笔已逐渐出现一种趋向“打通”的努力,这是值得期许的。所以,不能结果的花,自然是花;但剑身的锈,却不能叫锈。

目前我在非虚构写作一域用力,采用案头考证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历史的脉络、文学的呈现,最后一点是我孜孜以求的,那就是对独立思想的彰显。

杨献平:你在当前这个文学大环境中个人写作呈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

蒋蓝:第一,它的价值立场是高扬理性自由的。在前行过程中尽管有无限的可能,但关注每一个可能就是打通靠近自由的路途。

第二,它的文体意识具有实验精神,具有不确定的文体特征。断片是思想的犁沟,构成一种逶迤放射的隐喻文体。

第三,无须架空形象来梳理思想。把理念还给思想,让理念流动在思想之中。

第四,鉴于随笔的主题私人性、结构随意性、感情亲和性,就无须回避在思想演绎过程中对情绪的接纳。

杨献平:你对当前散文批评满意吗?你认可的有哪些散文评论家,为什么?他(们)的哪些观点你觉得正确或者有益?

蒋蓝:我从不拒绝理论,但我不大看当下散文批评,所以说不出来。目之所及,彭学明、王兆胜、王冰等先生的一些评论有一语中的之锐。

杨献平:你对当前乡村散文的基本看法是什么?其缺点或者说优长有哪些?

蒋蓝:有置身其中的写作者,有经历了乡村生活的旁观者,也有虚拟身份的,这些写作者细节功夫做得很足了,但为什么要写这些?仅仅是对桃花源的憧憬或者憧憬的失意么?也许我们尚未发达到侈谈自然主义写作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弄马拉松游记,现在美其名曰“人文地理”、“私人地理”、“饮食地理”,并逐渐成为当前散文的主力军。写这些“地理”,到底跟散文有无关系,与真正的关注自然是否有关,这分明是明摆着的。乐观地说,这总比以前的游记动辄“歌颂大好河山、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要好吧。我们需要假以时日,我还是相信,中国会逐步出现徐刚、苇岸一类的自然主义作家。

杨献平:你认为优秀的散文应当具备哪些因素?你本人写作的信心和勇气源于什么?

蒋蓝:“优秀散文具备的因素”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这个问题不好说。

看看周围风起云涌的文学党人,还在忘情修造一些走向空中的巴别塔,但他们的装修策略过于简单,一些取自海德格尔麾下的诸种词句,墙体的瓷砖拼贴,塔身在低云的掩护下,得到了遁词般的呵护。想起来,他们既然无法向叶芝那样独守巴利利塔,把头颅埋入星群和回忆,那就不妨听听诗人杨炼的话,他说的可能更接近现实:他的塔是向下修筑的,一级级通向地心深处。

杨献平: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某些个体性的散文走红现象?

蒋蓝:散文如果可以走红,就一定是个体性的。但我心中喜欢的个体散文,又往往是难以走红的。

杨献平:你认为现在国内散文评奖真的公正吗?原因是什么?

蒋蓝:这个世界无所谓公正。因为公正是他者(柄权者)给予你的待遇,你承受了就公正,你叫嚷起来就显得不公正了。文学评奖与一个单位评比先进的不同之处在于,单位上下毕竟都是认识的,领导和同事考虑到各种面子,也可能下次轮到你。但文学奖似乎不需要考虑这些低级因素,它们往往注意那些更超级、更幽深的关乎宏旨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说,还算靠谱。俄罗斯作家索洛乌欣在《掌上珠玑》里提到的一则掌故: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评价一个无才华的诗人时说:“他这个可怜的人,一生总是在旱地上拖着小船!”我们身边大树圭臬的人才华甚多,反而是那些入其彀中者,在旱地拼命拖着小船冲向“获奖”地带。

杨献平:你认为当前散文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和变革?你本人的下步打算有哪些?

蒋蓝:对我而言,远没有诗人雪莱《西风颂》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昂扬乐观,因为,有很多人是没有春天的;我也没有像波伏娃在《人总是要死的》当中体现出来的那种生死观,那个得到永生的、经历了欧洲六百年风云的人物——雷蒙·福斯卡,他在漫长的生涯中明白了永生乃是一种天罚。既然如此,死固然是一种解脱,那么活着,活着思考,就是我热爱的工作。

最后一点,如果一个巨大的意外命令我终止自己的工作的话,因无法抗拒,我也会终止。我会想起“和光同尘”的气息。使事物变得熟悉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让熟悉的事物再度陌生。就如同我向落日举行柔术一般的鞠躬,然后从胯下看出去,就发现那些巍然的巴别塔,顶着一个球,塔居然是向下修筑的,一级级通向大地的黑暗……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4篇

有时候,总会想到死亡,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认为我很奇怪吧?我自己也认为我很奇怪。可是想到死亡的时候,心里的恐惧很少,甚至会有一点点放松。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进入天堂,还是坠入地狱?这些总会成为我空暇时所想的事。“人生的死亡是必不可免的,死神与每个人都签下了这一张无法违背的和约。结果一样,过程却可以截然不同”这是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话。我很赞成这种说法。因为每天哭哭啼啼的生活也好,每天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罢,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曾经有一个人认为:“我什么都能忍受,只有失明不能忍受。”可当他真正失明的时候,他却想:原来失明也是可以忍受的!

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的主题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因为是随笔,所以想说什么都不一定,但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好好活着就划得来!快快乐乐的活着,更划得来!

OVER:随笔到此结束》0《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5篇

一、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特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随笔训练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写作形式上,非常灵活和多变。语文随笔的题材和选材是随意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无一不可,选材可以来自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体验而来的,在学习中思考而来的,都是可以的。二是在字数上,语文随笔并没有一定的要求,体会和感知的多就可以多写,认识和理解的少就可以少写,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小篇幅的甚至几句话。三是在情感表达上,对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要求比较高,侧重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和表达,提倡直抒胸臆反对矫揉造作,甚至无病。四是在语言表达上,形式也比较丰富和活跃,可以说是“随意”的,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可以平铺直叙也可以百转千回,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曲径幽深,可以自然流水也可以跌宕起伏。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思路方法

(一)提升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由于语文随笔大多是基于教材内容中的一个部分、一套思路或者是一个故事引发的思考,并通过一定的思路凝聚和精华提炼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地把课堂的氛围调节起来,把学生们更多的思考激发出来,让学生们真正通过教师的讲述或引导能够产生一定的思路或想法,能够实现有感而发,有悟可写。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们实现想象力的极大焕发,也可以让学生们针对一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充分交流探讨,在学生们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多有益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比如,在课文《孔乙己》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们思考孔乙己的行为算偷吗、算赖吗?偷盗行为与赖账行为在性质上有什么样的区别?造成孔乙己悲惨下场的原因是什么?并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分组开展讨论,最后为学生们制定了《偷盗》和《赖账》两个随笔主题,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写作,由于写作之前笔者进行了充分的引导也让学生们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讨,学生们的固化的思维被极大地解放,写出来的随笔大多都形象生动。

(二)强化随笔的经常性和长效性

语文尤其是作文成绩和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经年累月长期汇集、凝聚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语文随笔的练习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时间去写,如果时间不够长可以“长话短说”,但尽可能地像写日记一样每天都在写保持不间断。古人讲:“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就是要鼓励学生们长期地坚持写语文随笔。笔者带过的七年级一个班,刚开始时要求学生们每天写语文随笔,但学生们执行起来往往打折扣,以数学或英语作业还没做完为由,不愿意写。后来,笔者与其他科目教学老师进行了充分沟通,在最后一节课的自习中留出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写随笔,可以是任何一个题目的随笔包括英语或者数学,学生们这才没有理由推脱了,不管是基于哪一个学科的随笔总要经过思考提炼和语言表达两个过程,而随笔训练的重点和目的也是在此。这样每天坚持写,学生们的作文水平长进非常明显。

(三)强化随笔的点拨和评价

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李木林教授认为: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两点上,一是写作之前的材料整合和思维酝酿,另一个则是作品出来之后进行的反复修改和不断润色。所以,上品佳作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教师应当定期对学生们的随笔进行阅览和批改,特别要注重随笔的“改正”过程,一方面要对学生们随笔文章中的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和文章结构体系进行批阅和修改,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们的思维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给学生们基于一个事物应当怎样去想象、如何去实现“思维”和“文字”的贯通。在学习完鲁迅先生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文之后,我为学生们出了二个随笔题目,就是《如何做个聪明人》、《如何不成为奴才》,有的学生在《如何做个聪明人》的随笔中写到:“奴才在z举傻子为自己‘出头’上做了个聪明人”,要想做个聪明人就得巴结好上级,不管是对还是错,按照他的意思办就准错不了,就能在他面前证明自己是个“聪明人”。这样的随笔文章,写作的语言运用再恰当终究都是应当批判的。教师必须在学生们“怎么想”、“如何做”的大方向上做好校正和指导,让学生们思维上“不离中心”。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随笔;观察;用笔“聊天”

习作教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既能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但是,当前的习作教学很不乐观。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学生面对习作不知道从何下手,没方法,没素材,没兴趣。一听习作就害怕,每次习作也只能是勉强应付。

大多数教师过早过多地要求学生掌握作文技巧,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谋篇布局,怎样按作文的统一格式去写,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想在习作起步阶段,就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是十分平常的事,像每天读书、写字一样自然,因此我把“不把作文当作文写”当成我的作文教改理念。

“不把作文当作文写”能减轻乃至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还能激发学生的冲动、兴趣和积极性。于是就有了“作文,就是用笔聊天”等一系列的具体做法,随笔作文也随之产生。当然,我们在组织、引导学生用笔聊天时,也不能放任自聊,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一、营造宽松、自然的氛围

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的脑子里装着说不完、盛不下的奇思妙想,只要给他们合适的话题,适当的思维引擎,他们就会有更活泼、更灵动的想象,这种状态下的习作就不是一种强加的负担,而是一种心灵需要的自动生成。我们老师最好设一个“局”,营造一种自然、宽松、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没有意识到已经在上习作课,更不要让学生意识到等一下是要写作文的,要让学生处于放松状态,只感觉到自己是在和老师聊天、和同学聊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作文。

如,写人的习作,让学生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神态、动作、语言等;写事的习作,校内的、校外的、家里的、菜场的事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写物的,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当然,教师要注意设计有顺序的问题,即所聊的内容、环节要有机联系,还要针对学生的话题相机拓展、引导,即聊天要有目标。

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要使学生的观察形成习惯,指导他们随时观察、全面观察、细致观察、有序观察,抓特征观察、抓重点观察,在比较中观察,多种感官协同观察,边观察边联想,发掘观察对象的意义。

二、利用生活,挖掘聊天、练笔资源

生活是丰富而宝贵的材料库。指导学生学会对生活中各种现象进行观察并写好观察日记,是积累素材最好的方法。我们组织学生用笔聊天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内容与学生聊天,如,谈动画片、谈吃零食、谈电影、谈游戏、谈脑筋急转弯、谈爸爸妈妈等。可以集中在课堂中聊,也可以分散聊、小组聊,可以下课继续聊,可以自由聊,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爱上聊天,喜欢习作。

如秋天到了,看看秋风,听听秋雨,尝尝秋果,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变化,把观察到的说给同学听并写下来;冬天到了,看看寒风、冰块、大雪是什么样子,写下来,读给老师、同学听;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这学期的收获……每天开辟一个固定的时间,在班上交流;回家后给家长读一读,记下家长的看法;还可以把写得出色的随笔贴在墙上,学生自由欣赏,老师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这些内容,一定要是孩子们有感而观、有感而记,否则就会增强他们的负担感,挫伤孩子对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如,老师在干什么、同学迟到了、老师今天的打扮、教室的变化、咱班新来的同学……从平凡小事入手,不拘一格,随时随地进行习作。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写“随笔”的行列,不断促使学生养成写的习惯,感受写随笔的需要和乐趣。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写身边普通事的道理,淡化了学生畏惧习作的心理。

三、人人参与,感受聊天的畅快

在习作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做到眼观、耳听、鼻嗅、嘴尝、手摸、心感、脑悟,多种感官协同观察。聊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聊得起劲,还要聊得有序,尽量要人人参与其中,感受聊天的畅快。如,在一个大雾天,我把学生带到马路边,选择一个观察点,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先让学生把马路四周的景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整个地观察,要求学生边看边想,然后说说:“雾天的景物跟平日相比,有什么显著不同?”接着,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景物的各个部分,如,“这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远处、稍近处、近处的景物与平时比较,各有什么不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像什么?”再安排学生自由走走、摸摸、看看、听听、议议。最后,又把学生集中到原来的观察点,再整体看看,注意浓雾渐渐散退时景物的变化,全面地说说,学生兴趣盎然。在饶有兴趣的真实的随感中让学生感受“写随笔”其实很容易、很轻松,学生萌生了自己也想写“随笔”的冲动。

习作就是说话、游戏、聊天……习作就像生活中平常得如洗脸、吃饭一样的事,看起来好像是学生上了老师的“当”,实际上是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上了习作的“道”,学生怕习作的心理消除了,也突然醒悟到自己已经能作文了,那种渴求上习作课的眼神让我有说不出的滋味与快乐,他们爱上了习作。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04.

[2]袁志勇.袁老师教你写作文 小学中年级.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01.

[3]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03.

[4]姚春杰,陈荣艺.作文有效教学招招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7篇

为了锻炼我们班同学的写作能力,云雅老师让我们每人每天写一篇随笔,主要是写社会见闻,真衰……

作业一布置下来,同学们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大家竟然都很积极地搜集资料,甚至连平时看都不看一眼的蜜蜂采花粉都能观察半个多小时!

同学们的积极准备得到了云雅老师很高的评价。下节就是语文课了,老师要我们带来随笔本,估计要讲评作文了。

不出大家所料,云雅姐要我们轮流上台读一读自己最满意的两篇随笔。同学们写得可谓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啊!

李淑羽写得像公文,用四个字形容她的随笔:一本正经!

第二个上台的是萧文轩,他写得可逗了,写的什么《九万方交响曲》,听了半天也没听懂他写的是什么,这徒弟,真给他师傅我丢脸!唉……

[萧文轩,初中时宇明和我因为微机比赛认识他。我们班的物理课代表,电学学得超棒,和我们班的韦阳合称“电工二人组”,班上什么电灯电扇都被他们拆了个遍!萧文轩特多变,有时候腼腆得像个女生,有时候又特调皮。后来因为语文学得不好,便拜我为师。]

之后,Ocean上台了。就Ocean那作文水平,简直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我的老师是个女的(不说大家也知道啦),他(她)长了一张爪(瓜)子脸,他(她)可真漂亮啊,真漂亮啊真漂亮,真漂亮啊真漂亮……”

台下“轰”的一声爆笑如雷!一年级小朋友写得都比他好!唉……孺子不可教也!

“笑什么,笑什么啊!就凭咱这作文,投给杂志社都能马上录用!”

“录用?你投的是《中国婴儿协会杂志》吧!?”

“徐灏泽,出去了千万别给别人说三件事!”云雅老师已笑得前俯后仰。

“哪三件?”

“第一,别给别人说我认识你;第二,别告诉别人你是我的学生;第三,别说你是涵清班的!”

云雅姐话音未落,台下早已人仰马翻!

最后一个上台的是郭小弟,小弟就是小弟,写出的文章就是“不一般”,文学气息太浓厚了:“今天,阳光普照大地,我漫步在阳光中,在阳光中沐浴,啊,多么美好啊!忽然,我看到前方有盛大的婚礼仪式,就疾步走过去,打听了才知道,这原来是文成公主和宋朝干部的婚礼,怪不得这么盛大呢!”“狂晕!”坐在我后面的雅雅和前面的乔乔几乎同时喊出了这两个字。

云雅姐特温柔地笑笑,轻声问了句:“你穿越时空了?”这更是引得台下同学爆笑。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8篇

上星期英语测验之前几分钟,我还在翻书,“老萝卜”厉剑走了过来,有点二地说道:“哎哟,不错哎。你敢和我打赌吗?”我惊讶地说:“赌什么?”他接着说:“赌这次英语考试谁得高分。如果我赢了……”“赌就赌。如果我输了,我背你从一楼爬到四楼,你输了也这样。”“老萝卜”眼睛一亮,很有自信地说:“一言为定!”这时身边的同学都笑嘻嘻地说:“我压厉剑……”

第二天,陈小鹏从办公室带回了一叠英语试卷,他一边走上讲台一边“奸笑”着说:“你准备好背她吧!厉剑!”“老萝卜”有些难以接受现实,问道:“啊?她几分?”陈小鹏笑答道:“刚才我看过的,94分。你89分,哈哈。还好,我没参加。”此时,“老萝卜”的神情,真要用黯然神伤来形容。

跳过一天的等待,吃完晚饭,我们便开始践行赌约了。陈小鹏这两天当路人当得棒极了,给自己加了不少戏。他把厉剑连拉带拽拖到了一楼。我一跨就跳上了厉剑的背,他痛苦地一声后,大步向上跨去。他背着我居然还能一步两阶!我在心里默想:“老爷子腿脚可真利索,上楼梯气都不喘一下。”刚刚给他点了赞,由于速度太快,我栽倒在地,和楼梯来了个深拥。一抬头便看到楼梯口挤满了围观的人,我坚强地从地上爬起来,走回了教室……

读完后,我非常惊讶,毕竟她是女生,而文中的厉剑是男生。但我相信她写的全是事实,因为如果是虚构,孩子们一般都会注明“纯属虚构”的字眼。当时,我只给了简单几个字的评语:“真的吗?让人忍俊不禁呢!”但我心里却有其他想法,我想拿这篇随笔和全班同学分享,理由有二:一是在中考复习繁忙而紧张的日子里,让孩子们借此笑一笑,放松放松;二是想借这篇随笔做点关于育人的文章。都说学生走出学校后印刻在脑子里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也已经习惯于将随笔当作学生思想教育的载体,它既是我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我们师生间情感交流、解决班里同学间矛盾的重要方式。

每当有随笔分享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异常兴奋,听得也特别投入,但每次我都会让他们在笑过甚至哭过后能明白些什么。这天也不例外。当我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们或前仰后合,或笑趴在桌子上。等他们稍稍平静些的时候,我把目光投向小作者:“你写的全是真的?”“嗯!”施心竹的眼里除了兴奋,明显地还有为自己的随笔引起轰动而自豪。我说:“好。刚才大家都笑得有些累了,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趴在厉剑背上的不是我们熟悉的大大咧咧的施心竹,比如是她的双胞胎姐姐施心雨,我们会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吗?”大家都摇起头来。我继续问:“假如背心竹的不是我们一向不拘小节的厉剑,我们还会觉得这事情很好理解吗?”大家又摇头。“我们经常做到一类题目,那就是词语在句子里一般都有‘本义’和‘语境义’,其实,事件也是一样的。如果脱离了原有的语境去看待,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看法。大家认可吗?”这回他们都不由自主地点起头来。我继续说道:“那么,这件事已经被很多外班的同学看到了,而且出现了一些有失偏颇的看法,如果我们听到他们议论我们的同学,怎么办呢?”“我们就去替他们辩解。”这是很多人的声音,当然,也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孩子喊出“打过去”之类的话,但我故意充耳不闻,因为,我相信他们只是纯粹调皮一下而已。我又问道:“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经验呢?”学生中有的回答“要正确看待、全面了解某件事”,有的说“不能随便议论他人”。我赶紧接着道:“是啊,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事件,但未必就是真相!记住这个道理,应该对我们一生都管用。”孩子们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我就趁热打铁:“那么,我们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这篇随笔里的当事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别人不正确的议论呢?让事实说话,千万别冲动,对不对?总有被理解的一天的。”

到这里为止,这篇随笔的分享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但我想着这么好的资源放在眼前,不充分利用就太可惜了。于是,我又叫起了本文的作者施心竹:“心竹,老师问你一下,假如你妈妈看到厉剑背着你的情景,会是什么结果?”

施心竹笑眯眯地答道:“她会打断我的腿的。”

孩子的话,并非只是一时玩笑。上文提到过心竹的双胞胎姐姐心雨,是另外一个班的学生,成绩比心竹优秀。其实,有双胞胎的家庭,家长稍不小留心,就很容易给其中一个造成心理障碍,那个优秀点的孩子就常常会被当作批评另一个的依据。从施心竹平时的作文中,我知道心雨就是父母常常拿来批评心竹的理由。有一次,心竹犯了点小错,她母亲在我们教师办公室指责她,惹得心竹将心中郁积多日的不满全发泄出来,而且哭到抽噎。

心竹还写过一篇题为《爱是猜忌,爱是怀疑》的随笔,里面有这样的文字:

她的目光一直停留在我的身上,欲言又止。最后,她还是忍不住问了:“你老实说好了,你在学校是不是和男女生打打闹闹,不用心学习了?你现在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你正处于青春期,很容易走歪路的,你现在是不是有那些倾向了?比如说……”母亲的眼神变得犀利,似乎想在我身上看穿了一个洞。

我惊讶地看着她,停下了脚步。“妈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在怀疑我吗?”也对,上初中以后,我们之间连信任也荡然无存了。

我不禁打了个寒战,骨子里透着一股钻心的凉意。她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猜忌,这样怀疑我了。

这样的母女关系确实有些紧张。所以,我完全能够想象,如果她母亲看到女儿随笔里描述的情景,不说真的打断腿吧,动怒责骂是一定的了!所以,我接着问心竹:“刚才老师说过,如何看待一件事和一个人,是否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境非常重要,有时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看法。那么,如果母亲为此事动怒,你能理解她吗?”“能。”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去理解一下母亲呢?因为,很多时候她真的不知道你做事的具体情境而只是道听途说呀。”“嗯。”孩子的头点得很用力。“其实,不光是心竹要这么做,我们全班同学都有可能被父母或别人误会,那时,我们大度些,先试着站在他们的立场理解他们,然后再耐心些,等待误会解开的时机就好了。”

至此,“赌约”事件告一段落。但愿由“赌约”带来的几个“假如”,能对孩子们今后尤其是走出校门后的为人处世有所影响,这样,也就不枉我一片苦心了。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9篇

原因何在?自己喜欢语文有多深?

反思让我清醒。我发现那段经历之所以痛苦,实际是自己戴着镣铐在“跳舞”。这“镣铐”“加身”,除了考试指挥棒的辐射之力使然外,更多的原因是来自语文感觉的缺失。

语文的感觉是什么?我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但我知道,语文的感觉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语文的感觉在与人的交往中,在阅读中,在思考中,在人的喜怒哀乐中……还在表达中。语文的感觉是不能用现代科技的理性原则来界定的,“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或许就是语文感觉的最高境界。于是,我决意与学生一起寻找语文的感觉。

在谈话交流中寻找语文的感觉。我曾与初中一年级的新生探讨“什么是语文”。学生的回答大多局限于对“语文课本”的认识。我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努力引导学生从对课本语文的认识中走出来,进入另一种语文,即对生活中语文的认识。谈话目的是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语文,以这次讨论活动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语文“无处不在”、“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并在此后的课文教学、对话交流中不断复习、强化这种意识——语文的感觉:是观察,是阅读,是认知,是思考……

在随笔中寻找语文的感觉。随笔,既是学生运用语文、陶冶情操的最好场所之一,也是观察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窗口。对于学生的随笔,我每篇都看,除了在学生文后做批注外,还在我的批阅手记中做好详细的记录(教师的随笔),以供定期交流时用。在交流中,我没有对学生的随笔简单地作优劣评判,而是从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差异,对生活观察的粗与细、感受的深与浅入手分析,启发学生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在分析中努力使学生明白,随笔的得失,除了遣词造句受语文知识左右外,还在观察、分析、判断问题中深受语文能力的牵制。文笔的生动,词句的精彩,要在看到作者词汇丰富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作者思想的丰富与睿智。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词汇是显性语文,易被我们觉察,而思想修养及方法、睿智是隐性语文,却常被我们忽略。此时,学生们在随笔中的优劣得失,便成了大家深入浅出地观照语文的镜子。在与学生交流随笔中,我似乎有太多的新思维、新观点产生,也感到语文的魅力正充实我生命的活力。同时,从学生们热情的表现和爽朗的笑声中,我分明感到:我们师生正在一种快乐的语文感觉中——这种语文的感觉是感悟,是发现,是创造,是美!

在对语文感觉的共同追求中,极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孩子们把我当成了他们值得信任的朋友。一些孩子把不能向父母讲,也不能向班主任讲的心中秘密——暗恋之苦倾诉于随笔之中。我将自己批阅手记中的一段话抄在黑板上:“在少女的内心世界,相思是美丽而又苦涩的。这些感情形式总是结伴而至,谁都不能回避,也不能掩饰。我们能做的是如何让这美丽不息地映照自己的人生,让苦涩不断地敲打自己的承受力,将自己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感受形成文字,艺术地表达出来,有时会获得比相思更多的快乐。”我让学生懂得,表达是我们摆脱一些不良心理情绪的便捷途经;表达能使我们在苦恼中获得一些解脱。人生中不仅有太多的成功让我们快乐,而且还有太多的失败让我们痛苦。沉迷于快乐或痛苦中而不能自拔都不算是智慧的人生。而语文,教我们思考,教我们在迷茫时学会智慧地选择。这样,我们在语文的思考和表达中就不自觉地获得了思想修养的提高,反过来,又不自觉地增强了语文能力。有学生这样说:“语文的感觉真好——我思考,我表达,我快乐!”

随笔是什么范文第10篇

一、课堂导入阶段的随笔

课堂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引入新课,以便能迅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传统的做法是衔接导入、悬念导入、案例导入、典故导入、名言导入、情境导入、实验导入等。虽然这些导入方式各有千秋,都有各自的成效,但他们都是教师的单独行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学习的行为。如果在这些常用的导入活动中,适当地用随笔作文的方式来加以调剂和补充,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师生互动,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

例如,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这样引入:“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梦想是梦与想的结晶。不管身处何时,身居何地,我们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是一个目标,是让自己活下去的原动力,是让自己开心的原因。特别是在花季年龄的我们,更应该有梦想。那现在就用我们的笔,把我们的梦想描绘下来吧,看看你的梦想和马丁・路德・金的有什么不同。”3分钟后,找三名学生来朗读展示,并组织学生给予鼓励和点评,然后教师再引入新课。课前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用随笔化写作的方式导入,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和做法,在语文这个特定学科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当然,我们不必为了追求这个导入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导致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或打乱了学生的注意力,这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学生的随笔可长可短,可文可白,可雅可俗,可整可散,可叙可议,嬉笑怒骂,不拘形式。

二、课堂教学阶段的随笔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也可结合具体的情境,给学生提供随笔作文的舞台。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例如,讲授鲁迅的《祝福》,师生共同探究了课文的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情节结构后,可以出一个随笔作文的题目:祥林嫂的故事。要求学生在10分钟之内写下来。学生要写好这篇随笔作文,必须要再次深入课文,对于之前预习不充分的学生来说,是再次给他们预习的机会,把课外学习变为课内学习;对于预习得相对要好一点的学生来讲,是给他们再次深入学习的时间,让他们能更深层次地学习课文,进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10分钟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成果,教师随机进行展评,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

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曾说:“学生的写作不只局限于专门的写作课,学生可以随时写,不管在课间、阅读课上、自习时间、语文课堂还是周末、假期,灵感闪现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听、说、读、写是应该同步并重和发展的。

同时,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用随笔作文的形式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当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时,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生活或时事热点来让学生说、写几个句子,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对生活的刻画,可以是对时事的评议,可以是对心理的外现,可以是对未来的憧憬,随意而为,率性而写,在内容上不受局限,也不苛求主题鲜明,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彰显文章的个性。当然,这些不宜花太多的时间,只要有效果就停下来。这样,不仅调整了学生上课的状态,加深了对课文的认知,还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也受益匪浅。

三、课堂小结阶段的随笔

很多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重视一节课的导入和过程,而对于课堂小结,只是匆匆而过,草率完成,甚至根本就没有小结。其实,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必要环节,能突出一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为学生练习和复习提供导向。将随笔作文的形式运用到课堂小结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以让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东西,得到了什么启发,收到了什么感悟;可以写自己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可以阐发对下一节内容的展望;可以是如果由你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课堂的实际,根据学生在随笔中的反映,做出总结。这样,课堂小节不再是教师的单向行动,变成了人人参与、生生合作、师生互动,效果肯定显著。

例如,讲《窦娥冤》时,教师可以这样做:都说窦娥冤,那么她到底有什么冤,她“冤”的原因是什么,这与戏剧冲突有什么关系呢?然后根据学生随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明确和总结。再如,上《雷雨》一课时,在完成内容临近下课时,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课堂小结:如果要你来讲这篇课文,你将怎样来给同学们讲?这时,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说要观看视频,有的说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有的说要读得充分,从中教师可以把相关的建议作为自己的课后反思。

在课堂的不同阶段写随笔,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不是课堂的重点和全部,我们绝对不能舍本逐末。语文课堂上的随笔写作只是零散和片断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灵活进行。当然,真正意义上的随笔作文教学远不只这些,有情境作文课、作文展评课、随笔阅读课等,语文课堂的随笔,是利用课堂的空间,给学生一个思维锻炼、写作训练的平台。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能及时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养成乐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正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

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课堂就是学生的生活,就是学生的实际。新课标也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立足课堂,辐射现实,面向生活,关注社会,合理实施作文教学,进行随笔写作训练,语文课堂将呈现别样的丰富和精彩。

上一篇:语文随笔范文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随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