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06-08 17:15:26

数字艺术课程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数字媒体设计;研究

1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艺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数字媒体设计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兴专业具有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的新兴专业。近些年我国艺术院校进行热门兴办的专业之一,但是大多还是停留在苦苦探索的初级阶段,没有符合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且对这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的内涵也缺乏统一的规范,造成这门专业目前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各大院校呈现出各自为阵的状态。由于社会上主流设计的数字艺术设计的形式、手段、存在方式和传播载体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而课堂上却没有调整到合适的位置,造成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应用的严重脱节。艺术课程在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聚力革新新型多维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艺术课程教学之改革

数字媒体设计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兴专业具有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的专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朝阳”部分――数字媒体设计的诞生和飞速发展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趋势。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具有使命感的大环境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应该首当其冲敏锐地把握数字媒体设计发展的走向,并立足于丰富多样的实践,归纳其发展规律,为生产实践的“新分子”提供人才上的支持和理论方面的指导。作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2.1 教学目的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依据影视、游戏和动画等数字文化产业对专业设计制作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面向网络的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

2.2 教学模式和要求

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结合课程教学,课外和课内结合,有计划地在课外举办“研讨会”等多层次教学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的不同应用的学习、研究兴趣,实现知识交叉与融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果评估方法;学生采取探究式、经验式、体验式等主动学习方法。以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整合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依托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课程、团队项目、个人项目、竞赛项目等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快速推进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促进“教”“学”互动,强化学生中心导向。

2.3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数字媒体专业的艺术课程教学不仅要有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且还要有研究性的实践训练。这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艺术课程教学上具有的知识性、技能型、创新性等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将在造型基础、色彩原理、视觉表现、艺术创新、综合考察等几大教学课程下,进行全面构建具有艺术和技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也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实践,进入研究室、工作室和项目组,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在模式教学过程中,熟练地掌握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适应于本专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1)造型基础:众所周知,艺术作为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创造精神与物质产品。造型基础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中是熟识已久,也是人们最先的设计意图初始化的表现方式,进而对所表现的对象来分析、整理、提炼、归纳,并且以素描形式加以视觉化呈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如素描是我们教学的最普及的艺术基础课程,还有速写、平面和立体构成,包括二维和三维软件等形式以达到设计造型的学习目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在对大自然观察能力的传授和培养过程中,以造型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去融会设计的创造理念,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学领域的探索。

(2)色彩原理:从教学实践出发,把色彩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出发点,帮助学生熟悉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训练不断寻求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以及色彩冷暖的设计能力,捕捉光色变化和形色结合等能力,以能够灵活表现丰富的色彩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去深入课程教学和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

(3)视觉表现:使学生能够掌握视觉语言的发展、演化,以及视觉语言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对各个设计领域的视觉表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并通过对视觉生理特征的理解,按照视觉习惯去指导设计。每一位艺术家再创作之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最终选择最能表现自己创作意图的角度去观察表现自己最想表现的东西。想象自己要表现什么,再确定表现的重点。开展评价活动,便讲评边强化从不同的视角表现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在视觉表达方面的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在理性思维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设计。

(4)创新能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是和技术结合相当紧密的一类设计。缺乏将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能力,是目前中国的多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与国际专业人才相比最大的不足之处。近年来,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构建适合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理念,全力打造和搭建一个开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普及活动的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长期参与并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选拔优秀的学生组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特别是行业和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的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两者相互促进,形成长期健康发展的创新型队伍。

(5)综合考察:通过借助作品会来激发学生的才华和潜力;保障学生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学生对作品充满热情,在制作作品中感到充实,制作精良的作品是他们的一种使命,完成一件自己喜爱的作品是一种恩典,而不只是一个人物。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去寻找有意义和挑战性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够享受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

3 结束语

数字媒体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研究,是师生共同努力探索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教学的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具有开放和灵活性的综合化特点。艺术课程通过合理的配置和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以提高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艺术创新的基本能力,促进了学生艺术设计中个性的发展。此外,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对于这种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教学创新,也需要教师不断实践和尝试。数字媒体设计专业艺术课程教学还不够成熟,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待我们共同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周至禹.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苏.数字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一体化”;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基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时代形势下,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有大约120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涉及领域广泛,包括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建筑设计、美术和音乐、影视等。因此,数字媒体技术的课程设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于各个高校的教学目标与定位不同,其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如何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效率,是当前教育教学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其独有的优势条件,近年来逐渐被引入高校教学中,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高校若要提升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1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设备不完善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教学设备则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时,应当完善教学设备,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提供基本保障。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特点,涉及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游戏开发、影视后期、CG造型制作等,因此这些课程实践都需要高配置的实验室,这对资金投入的要求较大。但目前,部分高校由于缺乏教学资金,对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设备投入较低,导致教学设备不完善且许多课程实践无法完成,无疑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率。

1.2 缺乏师资力量支持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飞速进步与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各个领域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相关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作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主要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调查显示,当前许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的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产研“一体化”的教学需求。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要求其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传媒科学技术。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但却未能掌握必要的现代科技手段,这使得产研“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开展。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师虽然具备传媒技术,但是缺乏艺术文化底蕴,其知识结构体系单一,同样无法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中准确把控教学进度和计划。

1.3 实践与理论不统一

当前,许多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未能与时俱进,导致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现象。尤其在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或用人单位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其多将学生安排在缺乏创造性的固定工作岗位上。这无疑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根本无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不利于提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率。

2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美学和艺术理念影响下,积极探索数字理念、技术和创意的结合点,进而开展一系列艺术创造活动,可见,数字媒体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必须重视技术掌握。因此,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应当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将课程作业、综合练习和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实践、综合练习与毕业设计都是相互独立的环节,未能形成相互支撑的实践课程体系,这显然不符合“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内在要求。高校若要促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知识,具备艺术创新思维与能力,则必须构建“一体化”教学体系。首先,要整合、梳理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实验课程,并思考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其次,还要根据大学各个阶段专业课程的不同层次,将实习、创意和艺术认知等引入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中,促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对实习形成正确认识,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制作项目;进而使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一项目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研究和专业技能训练,将这一项目制作延伸到毕业设计,最终经过长期积累和训练形成毕业论文和设计项目。再次,要依据课程体系,科学地安排这些环节,使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在保持独立的同时,紧紧围绕课程体系有序开展。具体而言,要确认实践项目,在大学二年级的认识实习阶段,高校就应安排选题的综合训练,组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专业讲座、参观实习基地等。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学习兴趣、专业基础,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并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计划地完成这一设计项目,并鼓励学生认真探究虚拟现实、动漫、网络、影视等方面的知识,进而确立毕业实习、创意实习、毕业设计的项目。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学生的技能融合训练,鼓励学生在创意实习阶段自主选择项目,并依据相关要求进行技术组合训练。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专业知识,打破单一的知识认知,进而产生相关的创意。最后,高校还应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与设计理念。在毕业设计、实习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积累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并积极探索与制作项目相关的设计理念、资料与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制作方案,进而促使其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

参考文献:

[1] 韩华静,黄心渊.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方案的一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

[2] 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教学探索[J].A章,2009.

[3] 田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3篇

一、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一)数字技术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人才首先要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数字艺术是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或部分使用数字技术作为形式手段或传播途径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美术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美术教学的各个领域。数字艺术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数字输入设备、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数字输出设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特定形式,它与传统艺术种类最大的区别是这门艺术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信息革命造就了这门新的艺术,而数字艺术也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壮大。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掌握关键的数字技术理论与应用,培养利用这些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二)艺术教育的精神

培养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人才要注重人文素养的积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程度上和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人文的发展,技术与人文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协调技术与人文的发展,促使两者在发展中真正产生互动,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数字技术与美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强调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的不断相互渗透。数字技术发展使技术本身走向人性化、智能化,进一步拓展自由化、个性化的精神,使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数字艺术作品,在塑造真实、形式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优秀的数字艺术作品,能用真善美陶冶人的感情,塑造高尚、纯洁的人格,弘扬人文理想。数字技术与人脑的区别在于:计算机长于分析和数字计算,擅长客观分析。而人脑在判断力、想象力、直觉反应、模糊思维以及用非逻辑性的方法进行创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长于主观感受。数字艺术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本体是艺术,不是数字。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主观意识,只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供的人机交互优势,技术与情感的互动,才能构成更为强大的创造力。数字艺术教学要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体现科学的教育思想。要做到知识层次化递进,由浅到深、从低到高的进度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人机交互性,注重从知识到效率的转化。

(三)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人才还要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之快是毋庸置疑的,摩尔定律由戈登•摩尔经过长期观察发现: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其所阐述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且仍不同寻常地准确。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数字艺术的内容内涵和形式技巧不断更新,昨日的主流技术被现有技术更新或抛弃,现行理念和内容结构亦会被今后的发展调整和补充。从1990年Adobe公司正式发行Photoshop版本1.0.7开始,到现在的Photo-shopcs4,这个软件已更新20多次,软件功能由MacintoshPlus机上显示灰阶图像变成现在的数字图像处理,在静态、动态、交互、多媒体领域大显身手。数字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必然迫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数字艺术教育者来说,具备知识更新的能力尤为重要。将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更新、转化、导入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发展是每个数字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二、学习型数字艺术教育者的培养途径

(一)转变观念

只有确立从传统的绘画技法和审美的培养到具有学习能力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思路的转变,从狭义的美术教育观转变为广义的美术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法国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说,“与过去相比,这一社会有许多的改变,但最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2]4。当一个漫长的时代的惯性还在一个新的时代往前冲,我们要承受比经济、制度等外在的东西更多的斗争,这种斗争的过程就是如何在传统上创新。对于数字艺术来说,创新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从教育、社会、文化与伦理等方面作更多的改变。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的数字艺术的创新观念与机制还远远不够。数字艺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获得与传统艺术相媲美的艺术魅力。开设数字艺术课程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视觉文化素养和掌握数字技术的能力,将技术与人类的创作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虚拟的工具和材料以非物质的形式创造的图式,虽非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实体,但创造的视觉形象却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传统视觉基础被冲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已从有形的物资领域扩展到了无法触摸的程序领域。”[3]55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意味着人们的观念与思维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这种思想观念和思维又在更高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加强和扩展,“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其影响所及,并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技术领域,还波及到哲学和认识领域。”[2]2生活的数字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态、艺术观念,数字艺术化的趋势是越发显现了。随着生活形态的变化,整个社会形成了对数字化的认同,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艺术形态的存在。数字艺术是否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艺术,目前尚难定论,但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到整个社会文化语境对数字文化制品需求的不断加强。如今,数字艺术以不同形式进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游戏、DV、影视广告、数码摄影、数字音乐、FLACH、CG等已深入大众生活之中。网络游戏的叙事性、交互性、竞争性,信息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被改变了,多人交流、新的集合这些方式,剪去了人们所认为传统艺术的经典文化脐带,数字艺术时代转型时期,人们在虚拟的数字网络中,形成一种崭新的生存体验,互动的影响使大众在虚拟状态中对实体艺术进行集体反叛,而这种关系其实就是从书籍时代转到电子时代。在网络空间里,非永恒的艺术形式以新的集合形式出现,自由的激情、灵感、创造都在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境和艺术形式,也大大适应了时代的进步。

(二)动态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中心、以书本中心的“传递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和发展需求。这种教学严重抑制了学习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要体现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钟启泉对广义的“学校知识”有如下解释:“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大体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识’,一般称为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是同克服知识的非人性化、同知识的活用相关的。‘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标尺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这是一种从‘实质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的重心转移。一种广义的‘学校知识’概念。”[4]5传统的教学模式,“传递者”仅仅将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不仅没有方法论知识,更谈不上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了。数字艺术课程是较新的课程类型,“知识技能”涉及到多个学科,其知识构成都是动态的,“传递式”教学的讲授法,谈话式单向的灌输很难胜任教学。教师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的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参与或极少参与,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兴致很高,学生却兴趣索然。要改变这种静态的教学,课程模式必须改变,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知识“传递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学生随之也转变成课堂的主体,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师利用数字信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把握课堂节奏,调节课程的进程。教师和学生建立的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对话”平台,信息得到即时交流与反馈,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方法论知识”。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发展,双向的交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主观认识,强调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才能孕育出创新精神、共享精神和发展的源动力。#p#分页标题#e#

(三)成长的课程内容

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以教材为主。教材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广义的教材既包括课堂教学的教科书,也包括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数字艺术课程是建立在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影响到知识技能的更新,数字艺术课程的内容是发展的,是成长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计算机科技发展的速度,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教学资源更新周期长,根本没办法满足学科的发展,只能做教学的参考,作为辅助教学资源。数字艺术课程内容动态的发展,致使课程内容紧跟前沿知识发展的步伐,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数字艺术导入美术教育专业时间不久,学科本身仍在探索之中,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多,课程的管理实施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经验。现有的教育体制导致拿来的东西本土化进程的缓慢,现有的教学模式依然是按照传统学科的设置进行管理,比如课程需要既定的教学大纲,既定的教学进度,既定的教材。要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具有数字艺术素养教育人才,必须打破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创造学科发展的和谐环境,针对学科的特点建立灵活的、可发展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体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艺术创作规律为纲,以科技发展为导向,积极导入前沿科技,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完善数字艺术课程的管理和建设。

2.教师首先是学习者数字艺术课程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学习者。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知识更新迅速,要想靠以前学的知识“应付”课程教学,已完全不可能了。对于数字环境中大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教师要想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必须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要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扩大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及时更新完善知识内容,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给予正确的方向导航。面对庞大的信息网络冲击,课程教师还必须学会甄别、遴选科学有效的信息。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最新的数字艺术信息资源,对其分类整理,充分利用,建立起个人的数字艺术信息资源库。数字艺术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要坚持三点。(1)权威性:在遴选数字艺术资源时,必须要选择和利用学术水平高、权威性强的信息资源。对各种信息充斥的网络资源,要准确的判断和严格的挑选。(2)系统性:数字艺术资源库的建立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对收集的数字艺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不断补充完善,使资源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3)多样性:在数字艺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上要注意内容、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比如静态的图片、动态的图像、多媒体类的资源等。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4篇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

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二、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

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四、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数字艺术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数字艺术的教育还并不成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待于大胆革新,突破前进。广大数字艺术教育者应把握住数字艺术教育的时代主流,深入研究数字艺术的内涵和特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数字艺术学科,为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5篇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教学过程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合作来完成,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应拥有适当的活动空间。互动模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师生教学相长,相关课程之间的互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程学科之间互动的教学理念。教育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在培养数字艺术设计人才方面,想象力、创造力和计算机技能的培养是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艺术的技术含量更高,知识更新速度也更快,因此从教学上讲,教学方法不能单单地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来学习知识。艺术是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它本质上是一种人创造的美,而艺术创造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数字艺术是通过计算机这一新的知识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新知识构架专业领域,以基本艺术理念为基础强化艺术表现,用前沿的学术信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适应职业的变化。

2 互动模式教学在三维设计教学中的方式

我校开设的三维艺术设计课程是在学习MaYa这一三维动画软件的基础上,运用绘画艺术等相关的知识来进行艺术创作。MaYa这套软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绘画、摄影、电影学、建筑学、雕塑以及物理学、数学等相关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突破以教师唱“主角”的“讲授型”和“单一型”的模式,更多地采用“问答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形成立体的“互动教学模式”。

2.1 结合专业,软件与其他相关艺术课程互动

Maya软件是一个“壳”,软件学习的目的是为数字艺术设计服务的,如果学生只是单独地学习软件知识,而不与其他艺术课程互动,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数字艺术市场需求的。在欧美国家的著名设计学院对于手绘训练和计算机辅助设计都同样重视。因此,笔者认为三维软件的学习的初级阶段首先要将绘画艺术、摄影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教学中,针对数字艺术的学科知识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Maya课程中的每部分内容与相关的艺术课程相关联,确定教学重点,如角色建模课程,要融入基础绘画和速写的环节、平面软件的手绘环节,如图一是一个三维人物。

我们可以看出所设计的角色在用三维软件的制作过程中首先要有一定的绘画造型基础,这样才能够合理的安排人物的结构,而角色模型制作成功以后,在做人物的贴图时,一般都是采用平面软件(如Photoshop)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使用平面软件,更需要有一定的绘画知识,这样才能自如绘制出人物的皮肤纹理、头发,等。可见三维设计课程的动手过程是需要与其他课程互动的。

而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来看,三维艺术作品能够打动和吸引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艺术性、社会价值性,而形成这样的三维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初稿的设计,角色形象的设定。这其中,徒手作图、快速而流畅的勾画草图等能力都是体现创作者素质的重要方面,因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正是通过大量的草图比较,才能发展成为一个的优秀设计作品的。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初,设计者往往需要对若干设计构思进行反复对比,不断推敲和调整,直至比较完整和满意。由此可见,整个创作过程需要设计者具有很强的草图绘制能力,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捕捉创作灵感。这里的草图绘制能力体现在教学环节中相关艺术课程如速写、色彩等知识能力,而构思能力体现在三大构成等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的敏锐感觉,让学生在具象摹拟、实际写生的同时,懂得抽象地表现和创作构图,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这些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三维艺术设计的基本素质。

在三维设计的教学中,将三维软件课程与其他相关艺术课程相互融合、互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2.2 立足于生活,艺术设计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实践互动

数字艺术实际是集艺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由于具有跨学科的边缘性,因而单一的思维方式不能满足复杂的功能与审美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来源于生活,数字艺术设计在创造艺术形式的思维过程中需要运用美学规律,但形式的最终确定还需要考虑社会需求,市场成本和技术条件的可行性,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参与。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人是作品的创造者与设计者,同时是最终的使用者,艺术作品最终对人们心灵的净化,提升作用和对社会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因而,在数字艺术教学中,有必要将先进的艺术理念与计算机技能、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需求互动。笔者认为,除了兼容计算机相关的艺术课程和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设计理念,对生活的事物的美学规律有整体的把握和洞察力,这样才能通过设计建立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使设计成为影响生活文化的一种活动。这里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理念是设计成功的根本,一个没有完整理念的设计必定是没有灵魂的设计。

数字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车的,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在强调数字艺术设计的艺术性的同时有它的科技特性,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应运而生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的高新技术时刻影响着当代年轻的学生,从社会实践和市场需求的层面来讲,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动漫、影视、广告、时装、网络等各类商业性的现代视觉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都市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大众消费文化和传媒文化。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年轻的学生更是对视觉文化的模拟充满了无法抵御的诱惑力。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兴趣引导学生,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把这些兴趣和先进的技术因势利导地转化到学生的三维设计中。例如,当今网络世界和电子游戏文化受年轻的学生的喜爱,可以说,网络游戏具有很大的市场,在教学中,将游戏中的故事题材转化为动漫的内容和主题,如图二就是游戏“星际争霸”的一个兽族造型,而游戏中的人物造型,特殊光色效果渲染及手法借用到三维设计的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表现手法和视觉语言,而且三维软的先进技术的运用也改变着学生设计的“创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对三维创作起到启示的作用。

可见,理念与技术、市场的互动模式的建立有利 于数字艺术教学的完成。

2.3 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作为成人职业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从师生关系上来说,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与说教式教学方式,它主要以合作性和互动性为课堂教学特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本领。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艺术的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而不是相对静止的物,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已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互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只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

在互动式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学习方式是发现式学习,目的是学生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中建构性地获取知识;它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合作性、建构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数字艺术的课堂教学中,成人学生的特点是接受能力不同、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社会实践能力各不相同,如果教师以同样的教学进度和呆板的灌输式与说教式的授课方法宋教授这些学生,必然造成一部分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厌学,或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境地,进而丧失了自信和勇气,致使教学进度无法正常进行。互动式教学法突出了“以生为本”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和互动性,即通过教师创设各种不同的课堂情境,开展活动式教学,点击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课堂环境可以通过实践创作的方式,比如基础绘画课程安排学生户外进行实地写生,在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这样的寓教于境的互动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三维创作的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收集资料、初稿设计、形象设计及最终通过计算机完成三维动画效果等环节进行完整的艺术创作。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加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方互动的模式来完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答式”、“师生讨论式”、“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鼓励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交互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启迪、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分小组创作的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有效地解决学生间自身条件的差异问题,使学生之间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力互补,这样互动加实践的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同时,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艺术实践创作,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角色,达到在差异中求同一的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适应社会的实践创作能力。

3 结语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 公共艺术 教学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2

1 前言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的功能是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艺术当中对美的定义、艺术的个性化以及艺术的独创性对于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拥有复合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师资力量有待于提高;教材教学设备缺乏;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校园的顺利推进,也无法发挥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效用。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了创新式教学模式的开发,为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下面将以《歌剧欣赏》公共艺术课程为例,介绍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发挥的作用。

2 《歌剧欣赏》课程介绍

歌剧起源于西方国家,它属于戏剧的一种,但是与传统戏剧不同的是,它是以歌唱和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戏剧的内容。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唱出来的戏剧。歌剧中融汇了多种艺术形式,包括歌唱、舞蹈、演奏、戏剧等艺术元素,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歌剧欣赏》是各大高校中开展的一门音乐基础公共选修课,主要是通过对歌剧的鉴赏,介绍一些歌剧的基本知识,欣赏和教育歌剧内的经典曲目及其发声方法进行接受。它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的乐理知识,在艺术的气氛中熏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对于学生崇高理想的树立、健康审美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 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的融合逐渐成为趋势,信息技术的特点是能提供形象、快捷、丰富的教学资源。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有插图的文章比没有插图的文章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正确掌握文章要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人脑加工语言信息的时候,往往需要表象的辅助,表象其实是一些形象化的图片,因此通过建立图像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基于这一点,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当中。

3.1 WebQuest网络专题调查理念

WebQuest是B.Dodge等人提出的一种课程计划,WebQuest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一种网络专题式调查,国内的学者一般将其理解为“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学习”。WebQuest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互联网,它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互联网搜集整合信息,进行自主的专题学习。一个完整的WebQuest教学模式包含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与结论六个部分,它的特点是解决的问题是现实性的;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的能力;利用脚手架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方向明确,任务有趣。 WebQuest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知识,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搜索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判断等信息运用方面的能力。[1]

WebQuest教学模式在《歌剧欣赏》课程中一般用于培养学生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深刻认识,了解歌剧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与歌剧相关的课题,如歌剧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知识,最后通过分析整合形成一篇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又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了歌剧的相关知识,比被动地教师讲课要有更大的收获。

3.2 课程网站教学与网络虚拟技术

课程网站教学是目前流行的网络教学的一种,它的核心是课程。就是通过互联网远程进行授课,是一种集中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课外延伸。课程网站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在教学资源上,互联网展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网上的艺术教学资源来自于世界各地,囊括了各种艺术形式,提供了多样化的教材类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在学习时间上,课程网站教学和网络虚拟课堂一样能随时随地地进入学习,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最后,课程网站教学让学生从直接教师的压力中释放出来,能更好地发挥去创造力,使思维更加活跃。[2]

网络虚拟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是建立一个基于Web的仿真式网络虚拟课堂。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搬到网络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课堂中提供的丰富的工具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系统也会非常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网络课堂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节约了教学资源,解决了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缺乏、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通过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可以为学生建构一个方便的学习平台,在科学的引导与快速地反馈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3]

课程网站教学和网络虚拟技术都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课外学习平台。可以通过结合课程网站集中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网络虚拟技术创造的仿真课堂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作为歌剧欣赏课程的补充。网络学习平台的互动性,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虚拟课堂提供的工具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创作,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网络课堂丰富的歌剧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3 数字新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数字化是指将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编码,使其在各种媒介物上都能够传播,所谓的数字新媒体技术,其“新”字主要是体现在它的新型的传播媒介上。它的具体传播媒介有图像、音频、视频、可触媒介等。[4]数字新媒体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优势在于它拥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能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甚至味觉以及触觉等各种感官真实地接触艺术。学生可以动态地和艺术作品接触,这种双向传播的方式能建立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积极性。数字新媒体技术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

数字新媒体技术在歌剧欣赏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歌剧是一项包含演奏、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形式,需要受众从多个维度进行欣赏,数字新媒体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通道,让学生与歌剧表演零距离接触,充分感受到歌剧的魅力,带领学生进入艺术的世界。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参考文献:

[1]徐振祥.WebQuest:信息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视角―基于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艺术课程的WebQuest模式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7):77―80.

[2]刘晓婷. 公共艺术课程网站教学探析[J]. 大众文艺: 学术版,2013(22):223―224.

[3]孙连荣,姜元章,任玲.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石油教育,2003(3):36―37.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视觉艺术素养;评价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视觉及新媒体艺术教育逐渐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数字化背景下,视觉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视觉艺术素养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世界各国纷纷从学生学科能力入手,通过学习评价认清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调整教学与学习行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对学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学习评价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特征,极大促进了教育教学与测评的改革。2014年,我国教育部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中小学生艺术素养评价制度,旨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使之为生活而艺术。在积极施行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视觉艺术课程的同时,需要辅之以视觉艺术素养评价,使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内在结合,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一、数字化时代视觉艺术素养的内涵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数字媒体成为一种传递文化因素的重要形式。数字媒体,如数字杂志、电脑艺术、交互艺术、数字影像装置、手机微信、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形态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中,并融入艺术教育。大众的视觉感官体验变得愈加丰富多彩,思维观念、审美取向、价值感悟也随之变革。英国学者约翰•伯格指出,观看先于言语,藉由观看,人们确定自己置身于周遭世界之中。德国学者本雅明也提出“技术性观视”,导致观看行为的改变,而且观看的“媒介”都是“技术性”的。视觉艺术素养是主体在面对视觉媒介符号时创作艺术作品的把握,以及通过对视觉艺术作品的鉴赏、感悟与表现后具有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并达到理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能自觉体现和迁移的一种能力。质性评价在教育界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同,是近年来教育课程评价的新取向。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对学生的视觉艺术素养进行质性评价,将是一个新的热点。

二、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国内外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一)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目标中不再一味地注重绘画技能和造型能力,而是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等美术素养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借助数字媒介进行素材收集,透过新的艺术体验形式创作新媒体艺术作品,并进行作品展示活动。就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将成为基础美术学科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美术课程评价是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二)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国外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1.美国2014年,美国了《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将艺术分类由原先的舞蹈(Dance)、戏剧(Theatre)、音乐(Music)、视觉艺术(VisualArts)四大门类,扩增媒体艺术(MediaArts),构成五大艺术门类。美国艺术课程标准(NationalCoreArtsStandardsforMediaArts)中提到:“通过处理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媒体艺术,包括图像、声音、移动影像、虚拟互动艺术等,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情境加深对媒体艺术作品及其观念的理解,在理解和分析媒体艺术基础上进行创作,反映学生在持久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素养上的成就,以及将基础性评价模式贯穿在艺术项目、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扩展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评价能力。”针对媒体艺术的课程目标要求,《艺术标准》中对2年级(表1)、5年级和8年级的课程设置了评估重点,每个评估标准包括艺术过程和过程要素。其中,过程要素主要依据创建(Creating)、创造(Producing)、回应(Responding)和连接(Connecting)这四个方面来回答;依据持续理解、基本问题、锚定标准、关键特征和性能标准五个内容来制定。2.英国英国颁布的《国家课程—美术与设计》(TheNationalCurriculumforEngland:ArtandDesign)中明确指出:“发展和记录观念(例如,用电子笔记本),运用网络调查艺术家、手工艺者、设计师的作品,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材料的运用和创作过程,利用E-mail交流作品和思维,在网页上发展课堂画廊。”英国媒体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在广泛而多样的情境中,通过媒体艺术教学培养性情与思想。例如,通过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表现能力;通过探索发现锻炼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勇于尝试,懂得驾驭风险,无惧失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学会理解、尊重、传递文化和传统等。在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形成健康和稳健的心态,培养生存技能和产生积极的贡献。

三、视觉艺术素养评价的主要策略

与美术课程标准相一致的评价应强调目标、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这种评价是一种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型,检测能力而非智力。我国教育学者崔允漷指出,“对学习的评价”依然受关注,但“为学习的评价”逐渐成为主流。教师可采用多元、分层的评价策略,包括表现性评价、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评定等;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多主体评价学生的视觉艺术学习作业等,以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内化成长;在情境、脉络学习中进行基于“大观念”的评价,使学生在面向未来社会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与多元文化理解。

四、视觉艺术素养评价案例

案例:电脑绘制—不可思议的世界(完成时间180-240分钟)②。学习目标: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尝试用电脑软件制作能刺激人们感觉的、充满奇妙和幽默感的作品。任务概述:超现实主义画家带着无限的想象力给了绘画作品独特的神秘氛围和奇妙的视觉感受。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人们不用画笔,用电脑软件同样可以制作出像超现实主义绘画那样富有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的作品。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想法搜寻合适的图片,运用电脑软件完成一幅合成或绘制的作品。任务准备:1.学生要学会操作简单的绘图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2.根据自己设定的主题和风格准备2至3幅合适的图片。任务实施:教师向学生展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超现实的奇妙世界。学生根据掌握的电脑软件绘图技能,把准备的素材按自己的创想进行合成或改造,争取达到奇妙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尝试不同的工具以达到不同的效果,绘制2-3幅,选择一幅最满意的。材料:1.电脑及相应的绘图软件。2.适合的图片。具体评价标准(表2):1.展示恰当运用电脑绘图软件基本工具的能力。2.展示运用视觉艺术元素(如色彩、线条、形状、形式、色调、协调性等)和原则构成视觉艺术作品风格的技能。3.展示恰当表现所选风格的能力。4.采用合适的方式向特定的观众群体展示作品。笔者由上文探讨及案例开发与实施,提出在认同美术学科面向未来社会与生活基础上,注重自主性、内化性,在情境、脉络学习中进行基于“大观念”的评价,进行跨文化与多元文化理解。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想法,增加体验式美术教学,选取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有联系的影像文化,强调学生自主接触并理解课堂内外的人、事、物、图像。关注网络艺术、电子游戏、广告、影像、装置等视觉文化的语境变化。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构建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62-0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十分具有就业前景的应用型学科。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当迅猛,社会近些年对高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于是,各大高校争相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此吸引更多对艺术设计工作有热情、有追求的年轻人进校深造。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因此在各大高校中普及开来,成为了热门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没有实际教学经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难以展开。如何构建一个健全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了各大高校研究探索的热门话题。

1 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

1.1 多媒体数字化

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形态中包含了各种多媒体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整合拼接成艺术创作中的各个不同领域。将艺术数字化能够弥补传统艺术形式的不足,使得艺术更加贴近时代,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将艺术创作与现代化科技相融合,还能扩大艺术的创作空间,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使各种不同的艺术特色相互交织在一起,绘制成一副更加缤纷绚丽的画卷,用全新的角度去描绘新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

1.2 互动性

数字媒体艺术采用互动性的数字平台,能够方便创作者随时随地修改作品。根据灵感或自身的情感元素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可以无限添加或删改,随时加入新鲜题材,弥补了传统艺术完成后难以修改的不足。数字媒体艺术能为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架起一架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进行角色互换,体现出极强的艺术同一性。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创作者只是一个引路人,他们为广大参与者搭建起属于他们的舞台,让参与者根据自身的想法构建出自己的创作风格,通过大家的力量丰富艺术作品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体会到了艺术创作的,分享到了作品带给他们的荣誉感。

1.3 虚拟时空性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创造了无限可能。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我们带入到虚拟时空中,去真实体验现实世界难以光顾的角落。数字媒体能够为现代人真实还原古代人民的生活场面,带领中国人民领略金字塔的雄伟、埃菲尔铁塔的浪漫,带领外国人民饱览我国的大好河山。

2 高校当前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现状

2.1 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重要板块:技术和艺术。其中技术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性,艺术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艺术素养。众多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中,对两大板块的比例划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往往是根据各大高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资源的优劣自行划分。

2.2 招收的学生艺术素养有待提升

一般来说,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多为传媒类大学、艺术类大学和综合性的院校和职校。这些高校在招生的过程中,多数是将理工科学生划分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只有少数学校招收文史类学生。多数高校在招生时不考虑学生的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入学前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艺术培训,艺术基础较为薄弱,难以胜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习。即便是以技术为划分依据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但是,缺乏灵魂的艺术作品发展不会长远。所以各大高校在招生时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味将技术当成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中心,要注重艺术的培养。

2.3 高校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使得许多临时开设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高校,一时之间难以找到专门研究该课程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往往都是临时将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两股师资力量整合在一起,进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学。这样一股拼凑而成的教师团队很难给予学生全面的数字媒体艺术知识。他们受到自身专业的影响,在教学中会无意识地将教学重点偏向于从前所教授的专业方向。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学到全面系统的知识,对他们的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不利。

2.4 学生就业不对口

虽然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大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经验,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而且,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更新慢、不能迎合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成为了广大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不仅如此,许多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明确、长远的教学定位,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3 构建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

3.1 迎合时展的需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要迎合时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地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动态,注重教学的时效性,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众多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知识体系中,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中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删减,使教学工作主次分明,确保学生对知识学精学深。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存储量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这些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针对性,要给所教授的专业一个明确、长远的教学定位,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3.2 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鉴别一个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劣很大程度上要参考该学校师资水平的高低。由此看来,高校要想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水平,就应该从提高该专业的师资水平做起。高校要及时引进专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的教师,让他们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媒体艺术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中的重、难点知识,精准的划分技术与艺术在学习中的比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地跟新自身的知识内容,随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高校还可以开设教师培训班,为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不达标的教师提供一个再造平台,通过专业的指导分析帮助他们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不足之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逐渐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

3.3 教材的开发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而言,教材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有较高的知识时效性,所以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渠道之一的教材就必须要及时更新换代。使教学教材时刻保持前沿性和时代性。高校还可以自行编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材,以明确的学校定位突出该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撰的教材更具针对性。由于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实际教学经验不足,所以高校还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教材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成熟的数字媒体艺术知识,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教材中的可取之处,并适当结合国内的发展形势和特色,争取在教学上与国际接轨。

4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目前我国极度缺乏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这使得各大高校争相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此吸引更多对艺术设计工作有热情、有追求的年轻人进校深造。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相当迅猛,这也为我国各大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提出了挑战。这些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课程体系指导思想不明确、入校学生基础艺术素养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要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各大高校就必须要随时迎合时展的需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注重校内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综合实力;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材,争取与国际同步。

参考文献

[1] 曹治,郭林森.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35):228.

[2] 贺楠,李木子,赵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动画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艺术研究,2010(2):134-135.

[3] 王晓芬,陆凯,苑鹏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与软件课教学新理念[J].电影评介,2009(7):89.

[4] 王晓芬,张文胜,辛昆堂,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需建立与市场的互动关系[J].电影评介,2009(1):93.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码时代;审美素质;摄影艺术;多媒体教学

大学生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来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文学、摄影、艺术欣赏、音乐赏析等课程,并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1]。笔者从2001年起担任我校《摄影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从目前情况看,选修的人数非常多,摄影艺术课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尤其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摄影艺术课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摄影艺术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要与时俱进

1.传统摄影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摄影课程体系,一般按照摄影概论 摄影器材 摄影技术 摄影构图 黑白摄影 彩色摄影 冲洗印放 专题摄影 数码摄影等几大块顺序排列。教材中纯器材性和技术与方法类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而真正的艺术类教学内容却很少。

在传统暗房技术课程中,除要学习摄影化学外,还要了解、熟悉各种冲洗配方特性、黑白底片、彩色负片冲洗工艺流程、冲洗技术以及放大图片技术等等。这些复杂技术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学生进暗房冲洗自己胶片的可能性不大,传统暗房在实用领域已经淘汰。另外黑白摄影在非专业领域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尤其是传统相机的胶卷只有冲洗出来才能看到拍摄效果,有很大的滞后性,不利于摄影教学。

2.数码相机在摄影艺术课教学中的优势

在摄影艺术课的教学中,同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具有如下优势[2]:

(1)降低学生学习成本。传统相机使用胶卷作为信息存储载体,而数码相机是是利用磁性或半导体存储卡作为信息存储载体。存储卡存储的图像,随时可以删除,能够反复使用。而传统相机使用的胶卷则只能进行整卷一次性冲洗,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2)优化摄影教学效果。数码相机除了传统的光学取景器,还采用1.8英寸的TFT彩色液晶显示屏(LCD)作为取景器,拍摄数据(光圈、快门、EV值等)和图像通过LCD可以立即看到。每一次数据调整,都会使在LCD上显示的影像发生变化,非常直观,能够取得传统相机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而传统相机需要等胶卷冲洗、扩印出照片后,才能看到拍摄效果,具有很大的滞后性。这样既延长了教学周期,又不利于摄影教学。

(3)易于后期加工。传统摄影拍摄的胶片需经过暗房冲洗处理,费时费力,而且冲洗过程中使用的药品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数码相机将影像信息数字化,可以通过数据线直接导出到计算机中,通过专用的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平面设计,既可以修补照片的不足之处,还可以进行各种特殊效果处理,实现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1.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革命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数字化影像技术对传统摄影革命的彻底性和数字化影像技术巨大的含盖面,使我们不得不对摄影进行重新审视,重新思考。只有及时更新思想,跟上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才能更好的实现摄影教学目标。

(1)要以摄影技术和艺术作为主要内容,改变过去以器材为主的局面。现在相机的操作和使用越来越方便和简单,结合摄影公选课的现实情况(一个学期,36个学时)。因此我认为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是:①照相机的操作使用(包括数码相机)。熟悉相机各个部位(数码相机菜单)及功能,掌握摄影操作的基本原理,学会正确操作。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②曝光量的确定。准确的曝光是拍摄照片成功的基础,只有曝光量正确才能还原大自然的色彩。要掌握互易律、室内外自然光和人工光的估计曝光法。③景深。景深主要是对整个画面清晰度的把握和虚实关系的控制,利用它可以较好地表现我们的画面,突出画面主体。④摄影构图和立意。这是摄影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幅作品的成败,除能保证正确地曝光外,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构图和立意。这一部分内容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要用1/4左右的课时来讲授,让学生掌握摄影构图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并能把理论灵活的应用于摄影实践,做到“画有法,画无定法”。

(2)突出数字技术,以数码创意摄影为主。数码相机在曝光、构图等方面同传统光学相机都是相通的,而且在拍摄、进行摄影教学、摄影创作以及多媒体制作等方面比传统相机有更多的优势。因此要增加数码照相机的使用、数字存储加工处理技术、数字影像输入输出技术、数字影像网上传送技术等,取消暗房技术内容。并且要把数字技术渗透到各相关章节中去,使学生尽早地接触到数字技术带给摄影的优越性。

2.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摄影教学的需要,必须对教学手段大胆改革,进行创新。

(1)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多媒体教学给摄影课堂带来极大的方便,我们在课程讲授中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更生动、更形象的通过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摄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使用数码相机和多媒体系统相连,直接在课堂中利用数码相机的即拍即显功能演示各种摄影原理。把抽象的、很难表达的摄影语言,转化成活生生的具体形象,使学生更有兴趣,理解更容易、更透彻。

(2)佳作赏析课堂化。“不会看照片的人,永远拍摄不出好的照片”,学摄影,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对摄影技术和艺术理论加深理解的“实践”过程,也是艺术创造能力提高的基础。在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国内外优秀作品,师生一起结合内容分析其美学价值,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使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得到有效提高。

(3)实践拍摄科学化。摄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整个教学活动应该是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实践带出理论,以理论深化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拍摄要科学化,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第一,开展命题摄影。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拍摄任务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自始至终非常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主动性强,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界所具有的各种形态,发现美、创造美。

第二,在摄影作业的布置上,更多地强调各种拍摄技术的运用。布置一些特殊技法的拍摄作业,例如追随拍摄、变焦拍摄、夜景拍摄等,通过这些摄影实践的拍摄,学生能深入地理解摄影器材的使用技巧。

第三,要让同学们亲手制作。特别是对于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数字影像照片,通过使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调整和创作,拓宽画面视觉元素的多样组合,丰富画面效果。

第四,开展摄影评论。对于学生的摄影作品,首先由作者本人阐述其作品含义,其他学生再发表见解,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让同学们看到自己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摄影创作能力。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计算机系

参考文献:

[1]霍淑华.谈摄影课教学[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116-117.

[2]王凡.数码相机在非专业摄影教学中的优势[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2:58-59.

数字艺术课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推动,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都接连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一方面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促进了我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学科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作为学科建设核心部分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类专业范畴,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表现方式为数字化,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

当人类从工业社会走进信息社会后,艺术家与科学家都猛然发现艺术与科学竟然同处一个载体中,以至于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这种密不可分的现象,几乎遍及艺术与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如:舞蹈、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等。一切都离不开新技术,有了新技术,传统的艺术形式才更加绚丽多彩。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来塑造形象,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科学也同样需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证明和推销自己的新技术,依赖艺术无边的想象来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学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操作能力;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具有独立完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普遍以核心课程为主,其他课程协助的方式进行设置。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一般为:《数字游戏概论》、《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游戏原画设计》、《游戏界面设计》、《游戏引擎应用技术》、《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九大类。

《数字游戏概论》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游戏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数字游戏开发和市场运营相关的知识,初步了解数字游戏行业。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三维视觉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维建模与贴图,理解游戏建模与贴图的深入含义,了解游戏美工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三维游戏场景,道具及三维游戏角色模型的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制作游戏道具贴图和场景贴图的绘制技巧和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次世代场景与次世代角色模型课程和从事游戏美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游戏原画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场景、配饰及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美术资源的一些表现手段,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内容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行业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界面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界面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游戏用户界面设计原则,了解除游戏外其他软件用户界面设计需求,培养学生在游戏用户界面方面的设计能力等。

《游戏引擎应用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不同游戏引擎特点,了解游戏引擎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在独立游戏开发和团队游戏开发中游戏引擎的协同操作能力等。

《游戏三维场景制作技术》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游戏场景及道具的制作流程,理解网络游戏场景和次时代游戏场景的特点和区别,了解2D、2.5D、3D及次时代游戏道具及次时代游戏场景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游戏场景的模型制作,UV拆分以及贴图绘制的实践能力。

《游戏场景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场景,建筑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场景及建筑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场景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

《游戏角色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游戏角色、非人生物、配饰道具基本的造型规律、透视规律以及塑造游戏角色的一些表现手段。了解如何塑造游戏场景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创作的游戏角色更为丰满、真实,强化学生的造型基础。针对现今游戏公司中的场景及角色概念设计原画,开展此课主要针对学生独立创作游戏场景的概念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培养。

《游戏三维角色制作技术》目的让学生对游戏项目实践开发的流程进行了解,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了解传统三维游戏和次时代游戏项目生产的一般流程与各个环节之间的不同,懂得游戏美术制作方面的具体要求,掌握游戏中角色的制作方法。

三、总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和艺术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社会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这一专业的就业压力开始逐渐增大。该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有意思,特别是核心课程,实用性很强,但要完全掌握好一个软件,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大学四年的时间很难学得精深。而且由于这门课程是新兴课程,众多高校懂行的老师较少,很多都是从计算机系等其他专业调过来的,想法不够前瞻,技术水平也老套。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廖祥忠先生指出了几乎在所有院校都存在的问题:“首先,总体上还未能形成科学的体系,课程种类也存在缺失,课程之间的衔接有问题,就像是散开的珠子,乍一看都不错,却有不少雷同内容,反反复复学了,有些知识点却仍是空白。其次,核心主干课程缺少特色和绝对实力,跟国外的专业院校相比,可以体会到国外‘小而精’而我国‘大而全’的特点。”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任重道远,离不开每一位从事这项工作的学者、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丁敏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多[N].中国文化报,2010年05月24日

上一篇:工程资金监管范文 下一篇:工程体系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