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07 02:38:57

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范文第1篇

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诗歌的画面。将古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艺术化。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范读,并且用心想象老师读到得每一处。然后回答问题“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仿佛听到了瀑布巨大的声音,看到了千丈青山,感觉到了咆哮翻腾的瀑布……我知道接下来,我该带着学生神游在这美丽、雄壮的景色之中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因此,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当学生读完了,我问:“同学们自己读了诗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们从字里行间已经体会到了瀑布的美丽、雄壮。这是文章理解的奠基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三、创设情景,感受诗美。

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瀑布材料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1、创设情景,改变学生学习的角色。开始欣赏诗歌时,我就注意把学生“拉进来”,在教学中我多次使用“我们”。听到瀑布的声音我们什么感受,看到瀑布的全身,我们要怎样去描写等等。把学生带进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赏诗歌。而不是以旁观者、学习者的角度去欣赏。这样更加拉进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更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准确恰当的理解诗歌。

2、感性认识,合理联想。只有想象力才能给诗歌添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张力。引导学生根据可闻所构成的感官画面进行合理的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深刻地理解诗句。比如在第一小节中,“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帮助学生在领会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我用语言创设情景:“瀑布的声音就像那一层一层的海浪,凶猛的冲上来,撞击着岸滩上的沙石,发出了巨大的声音。哄……哗……”随着我声音的感染,与手势的配合,学生仿佛已经感受到了瀑布响亮的声音。继而,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真实地听听瀑布的声音,并且让学生听后思考“你觉得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学生充分的展开了想象。有的说瀑布的声音想一车石头滚下山,有的说瀑布的声音想万马奔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思维、积累了词汇、理解了诗句,而且再现了美、感受到了美,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我说:“听到瀑布的声音,我们的心情如何?接下来你最想干什么?”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真想快一点看到瀑布”。很好,我顺利的导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中,远看瀑布的全身,近看瀑布的壮丽。

3、欣赏美,创造美,感性到理想的升华。欣赏是古诗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在我的不断的图片展示于意境的创设中,学生和我都陶醉在这美丽的瀑布景色之中。最后我发自肺腑的说:“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简直陶醉了,我真想说,大自然,你可真神奇啊!”还没等我的问题提出,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心情。又一个同学很入情地说:“大自然多美丽啊,我们可千万不要破坏他!”我听了很惊讶,学生能想到这里是多么难能可贵。在此,也是我们诗歌的理性升华,自然恰当的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的。

4、回忆品味,重塑诗歌。诗歌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定的思想情感的抒发。读者之领会其意,而难懂其神。欣赏完了《瀑布》优美的语言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填空练习,————的瀑布。从而依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到的、欣赏到的重塑诗歌,创造艺术美。学习诗歌,教师的情感激发是尤为重要的。想打动学生那么自己首先要打动自己,想感动别人那自己先感动。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教课的时候,教师自己要充分的、深入地理解课文,用自己丰富而真实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要,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如此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语言含蓄、凝练,节奏感强。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通过朗读和背诵等形式,可以让学生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诗歌又是形象思维的结晶。学诗,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诗歌教学范文第2篇

一、创设意境法

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创设,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学生不难找出全诗总计五句二十八字,一共描写了九个事物,那么也就是九个意象。我又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请同学们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学生纷纷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并用自己的话把本诗的意境表达出来。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我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后,请同学们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象,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二、深入内心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诗人的内心深处,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李白的内心,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通过深入内心法,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吟咏诵读法

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诵读诗歌,增加文学积淀,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或教学媒体)声情并茂地朗诵,不仅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情感上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杜甫的《春望》,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诵不仅可把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深刻忧虑和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表达出来,而且可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诗人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教师在范读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朗读,主要对朗读技巧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朗读技巧。如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读到“谁言”和“报得”之后略作停顿,要做到声断气连:声音停止,气息不断,这样既突出重音,又表现游子思亲之情。这样学生诵读中不仅能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而且能在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感情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激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四、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地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在教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总结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在教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拿来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不同点。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仅让学生熟悉了这两首诗词,对坡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写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诗歌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累;感悟;推敲;自我修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73-1

怎样进行我的诗歌教学?如何教好经典诗歌,不仅仅是为了中考,同时也是延续我的所爱,我不断地思索和实践着自己的诗歌教学,多年时光飘逝,我不能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云彩,却总想把我的一些教学感想化成文字投下剪影。

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学会积累,重在沉淀

古人曾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语已是入木三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学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花环上魅力四射暗香缭绕的花卉,我们实在找不到拒绝接纳和不去欣赏的理由。为了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我首先尝试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去做好诗词的收集和积累工作。这些活动,有分诗词小组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举行诵诗会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诗歌之星”评比,开展诗歌“沙龙”让学生品鉴交流自己涂鸦的诗歌等等。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日的坚持,长期的强化,这样在初中三年结束时较为突出的同学基本上都可以掌握三四百首诗词,“熟读,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年的初中生活,大多数学生都积累了大量古诗词这一知识财富了。

除了用记忆去积淀,用活动去强化,平时训练也须多加重视归纳分类的技巧,我在训练中从三方面有意识地加以培养:(1)有意识地选择包含古诗中常用意象的诗歌。如“柳”、“月”、“杜鹃”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积累古诗的常见意象并理解这些意象的深层次象征和内涵。(2)有意识地选择能体现诗人不同风格的诗歌,对“风格”进行较为广泛的感性积累与体验。如对唐诗中“山水田园”、“边塞”、“李杜”等,宋词中“婉约”、“豪放”等诗派的代表作品。(3)选择包含古诗常见技法的诗歌,如从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表达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归纳和分类,使学生对古诗常见技法有一定的感性积累等等。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复吟诵,重在感悟

诗歌教学过程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让学生反复吟诵,体验感悟“细雨”“微风”之妙,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我们的诗歌教学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吟诵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韵味来。而在吟读之前,必须做好以下准备:(1)让学生读准字音;(2)划分好节奏;(3)把握准感情,从而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倘若我们教师能先做好示范,加上学生在课外学习阵地如电视等媒体上有意无意地感受过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学生一般也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很感兴趣。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三味的。而诵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李白《行路难》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揣摩朗读时的语气需要,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之惆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豪迈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关键词句,重在推敲

写诗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作品中,倘若我们能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就会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这样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如赏析宋祁《木兰花》“红杏枝头春意闹”,可从“闹”字入手,体悟其境,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盎然春意入手,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一“闹”而生读者想象无限——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相谈甚欢,亦有可能是红杏身旁翩翩起舞的蜂蝶炫舞其间……声色动静境界全出。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溅”一“惊”都是传神之笔——泪溅于花,心惊于鸟,满腹悲怅却只为神州风雨飘摇百姓流离颠簸。移情于物,触景生情。学生若能体悟这些关键字词,感于妙字,情动于心,对诗歌的喜爱之情也必油然而生,这对诗歌教学是有很大裨益的。

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修炼自我,重视感化

诗歌教学范文第4篇

其一,诗歌乃是性情突现,情感冲动之作。其构思并非精雕细琢,而且也没有必要过多雕琢。创作之时,作者一般都选取最易而又最直接地表现自己情感的语词,由于诗歌本身字数不多,选词是最容易的事,所以构思之时无须考虑技法炼字的问题。

其二,欣赏诗歌过分纠缠于词句及构思,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体美。诗歌讲究语言精练,注重内容的高度集中,也考虑整体的音韵美,这样完美的组合最终构筑了诗歌浓缩的整体美感。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就会破坏这种整体的美感。就如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整首诗无非通过写自己的生活,表现可以吃上荔枝的南方生活的惬意。其本身的语言、内容理解并无障碍,音韵自成一体,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词句分解。

其三,诗歌因为语言精练而朴实,往往浅显易懂,手法也比较单一,读者一看便知,对诗歌进行分析完全是枉费时日的事。下面举李白的《静夜思》为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若将李白的《静夜思》采用分析法赏读,恐怕太难为人了。这首诗用语朴实,并无难懂的词句。从技法来看,无非是先景后情,借景抒情,通过写眼前的月色引起感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句的比喻也是很自然的修辞运用。四句话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表现一个寂静的月夜游子思归的意境,构成意境的意象只有三个:床、人、月。其实这些特点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即便要分析延伸也不过十分钟的事,若是用上一节课来分析这篇诗歌,有必要吗?

其四,即便是较长篇目的古代歌行诗或现代新诗,也没有必要在词句和技法上过分纠缠。就如舒婷在听完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分析她的《致橡树》后所说的那样,老师的讲解“像一把手术刀,把我的诗弄得支离破碎”,“把‘我’剁成肉酱,包成了各种各样的饺子,喂给了学生”。为什么诗人会这样来嘲讽讲课的老师呢?那是因为诗人写诗往往一气呵成,中间并没有太多地考虑,而老师们(或者是评论家)非要说成有这样的讲究、那样的雕琢,这不是“包饺子”是什么呢?

也许有人会举出贾岛的例子来反驳我的看法,甚至罗列出李清照“绿肥红瘦”、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等例子来佐证自己的看法:还得分析。我要说,李、王等人的诗句中有经典词句,那并不能说明他们构思时就有多少讲究。古人写诗一般都才思敏捷,像曹植那样能在七步之内成诗的可以说不在少数,而曹植虽是七步成诗,不也写出了经典之作吗?贾岛推敲用词,实际是因为拿不准造就怎样的意境好,因为使用“推”和“敲”,诗歌本身的意境会产生变化,而哪一种意境更能体现自己所思也一时拿不定主意。其实,他当时用哪一个词都可以,而且都会写成好诗,这一点美学家朱光潜也有过论说。

诗歌教学是一个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教师多用“细雨”“微风”去熏陶学生,也许比那种灌输式的分解要有用得多。我们的诗歌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通过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若是在诗歌教学中再贯穿一些仿写诗句、语段或整篇的练习,那更好,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勇气,进而增强他们文学的整体鉴赏能力。要知道,会写诗的人肯定更会欣赏诗歌。

诗歌教学范文第5篇

诗词进校园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而中华诗词进校园非常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诗教兼融了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古诗文中蕴含着宽厚谦和、勤劳朴实的美德,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的精神,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胸怀,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能够塑造出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朱光潜说:“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正因为有了这一点所“见”,才有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恬淡意境,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人生,才能“在树叶间/看到空气的无形的舞蹈,在树叶的闪光明灭里/觉察天空秘密的心跳”。 

“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机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诗。”小说的精髓是诗,同样我们的生命、我们生活中最精华的部分也凝聚为一种诗的纯然境界。 

然而,处于诗一样的年华的学生却在学业的压力下,一天天失去了对人生世相的好奇之心,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就在身边却视而不“见”。没有了诗意的生命,他们的阅读趣味无法提高,他们的个性日益丧失,他们的生活逐渐变得暗淡无光。于是,本应生机盎然的语文学习无形中成了一种负担。 

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第一单元设为诗歌单元可谓别具匠心,开篇不凡。这一单元入选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若干作品,这些诗歌都自有其可取之处。对初为人师的我来说,如何利用这一单元,使之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良好开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成为我不懈努力的目标。通过不断的摸索,我总结了以下教学方法: 

一、纵观诗史,以读诗促读诗

这一方法就是以课本中入选的诗歌为基点,向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诗歌辐射,挖掘人类的优秀文化,以这些优秀的作品去阐释教材中所选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整体所传达出的一种审美取向。传统的一字一句的解释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字面所传达的意思,但诗歌整体传达的意境学生却不容易把握住。作为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以语言来引导、启发学生,而一般的语言在诗歌这一人类智慧的火花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选用一些既好懂又韵味无穷的小诗,来阐释要解读的诗人及诗歌,则显出了优势。 

比如在讲解先锋派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关于作者的生平我侧重介绍了海子的生和死。海子一生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中,他在单调和孤独之中写作。但他一生短短的二十五年,却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绚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灵遗产。而他的这首诗写于他死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做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经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基于海子的这些情况,我给学生介绍完他的这些基本情况之后,引用了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两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一方面简短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海子的一生,另一方面也为这首诗讲解中情感基调的把握、幸福的理解等奠定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讲解这首诗显得顺理成章。事实证明,学生在理解时也很容易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

这一诗歌教学方法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以一个单元诗歌的阅读带动了一批诗歌的阅读,以诗歌阅读促诗歌阅读,利用诗歌间的互通关系,旁征博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读诗趣味。 

二、三言两语,以习语、典故促诗歌理解 

这一方法即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所表达的意思时,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语言略加点拨。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适当点拨,以讨论促思考 

这一方法是针对适合以多角度来理解的诗歌而言的,可以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然后把对诗歌的理解交给学生自己,通过他们之间的互相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如:在讲解卞之琳的《断章》这一小诗时,我提示学生可以从“装饰”、相对性等方面理解这首诗,经过学生讨论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谈这首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谈到了人生的无奈,谈到了人生中的主角与配角的转换,谈到了为他人做嫁衣,谈到了人生就象一场戏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得出感悟,一方面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也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比如在教授一些篇幅较长、意象比较晦涩的诗歌时,如《赞美》、《致大海》,就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学习和摸索。 

总之,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考虑到古诗与学生的“距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摸索每首诗的教学方法,有的古诗词可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乐,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诗词教学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咏柳》《咏鹅》等诗,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丽画面之中,真实去感受古诗的和谐意境。随着古诗词教学的深入,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破析其在画面、意境、哲理、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的美,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诗歌教学范文第6篇

诗歌是一种文学作品形式,它因其本身语言的高度浓缩和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而令人喜爱。我们都知道:“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语言再精炼,它都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毫不夸张地说,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

在今年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以现代诗歌为独立板块构建了一个探究、学习诗歌的平台,使师生们对诗歌的鉴赏有了更深的把握。这学期教材提供的现代诗歌有四篇,分别是名家名篇《我爱这土地》《乡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纸船》。每篇诗歌都以其深刻的蕴意告诉学生,诗歌是可以用多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不管诗歌所蕴涵的感情有多深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孤零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的。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前,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有关知识,其中把理解诗歌的意象以及领会意象的一些方法作为诗歌课堂教学的提前步骤来处理。课堂中,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介绍给学生。我对学生说,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其实就是作者用来营造诗歌意境的形象,和古代诗歌是有很多相似点的。因为不管是古代或是现代的诗人都喜欢以一些景或物来塑造形象。通过给学生介绍诗歌的意象,我将《我爱这土地》和古代元曲《秋思》两首诗歌拿来做例,叫学生们分别在诗歌中找到我所介绍的意象,学生很快就把诗歌中的“河流”“桥”等意象找了出来。从他们的学习表现来看,我发觉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是热爱的,或许是因为诗歌比较短小,易于朗读,易于在朗读中领会深义等优点令他们对诗歌产生了好感。尽管,在领会诗歌意境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不同感受,但这种学习中的求异思维却反映了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思考,不由让人感到振奋。

当然,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除了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来作为切入点之外,教学生如何朗读也是解决诗歌思想感情之前或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句话说得好:“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的,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和背诵都是我们在教学中一个必须要开展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把握朗读的技巧,我们首先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其次要学生懂得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次就是要学生在多次朗读中领悟并概括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在这期间,教会模仿是一个培养学生朗读技巧的有效方式。模仿可以凭借老师的范读,也可以通过录音范读找到朗读的方法。实际操作中,我根据实际情况,通常用录音范读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在听读中找到朗读技巧的源泉。同时,通过反复地放听不断地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让他们在模仿中找到成功的乐趣。课堂中学生彼此间有了朗读竞争的意识,这对于提升他们理解诗歌的层次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帮助其实也就验证了俗语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个道理。诗歌朗读得多了,背诵诗歌也就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教学生们背诵熟了诗歌,我们还要善于在他们的头脑中及时地灌注诗歌比较学习的意识。通过在课堂中列举相似的诗歌作为例子,以问题设计的方式深入到诗歌学习的更深处,让学生寻着课堂学习诗歌的方法去分析、比较更多类型的诗歌,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加深他们对关于诗歌问题的思考,从而在训练中不断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让学生试着写写诗歌,用诗歌表达他们的情感。在《纸船》一文学习结束后,我让学生写写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很多学生从《纸船》一诗中得出感悟,写出了《千纸鹤》《纸飞机》《彩色的梦幻》等小诗,有很多都挺感人的。从这些学习效果来看,是课堂的基本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初步学会写诗歌的方法,懂得通过诗歌把自己的情感释放得淋漓尽致,这都是我们学习诗歌的最大收获。

诗歌教学范文第7篇

一、让学生认真、细致、全面地朗读诗歌

学习诗歌首先得从感受语言特色入手,然后再去感受诗歌的意蕴和思想感情,在日常教学时,虽然我们留下了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读,学生在读时要么只关注诗歌的文本内容,对于其他内容全然不顾,虽然学生读了数遍,却没有感受到诗歌的特点。要么在读的时候,过分关注于重点词句,然后依据这些重点语句来推敲全诗的意思,这些情况归根到底还在于学生不会读诗。

(一)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读诗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开始,读诗首先得读懂题目,诗的题目往往是诗的主旨所在,学生读懂题目,对诗也就有了大致的理解;二要了解诗歌的背景材料,三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四要让学生读注释,因为诗歌当中的一些内容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如果按书面意义来理解,就无法真正领悟诗歌的意义。五要让学生去完整地理解,先整体诵读,然后再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关键内容。

(二)抓住关键内容,深入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动词方面,其实有些诗歌当中的副词也包含着很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理解与否对于学生理解整首诗歌是起决定作用的。全方位、多角度理解诗歌,诗歌记叙内容虽然比较少,但却是作者情感的集中表达,如果在理解诗歌时只是将目光集中于诗歌的文本内容方面,那对于诗歌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而要深入理解诗歌,首先得全方位、多角度去理解,诸如诗歌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诗歌记叙内容与当时社会关系,诗歌的隐含意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二、广泛联系,增强体验

“言有尽而意无穷”对于诗歌的把握不能仅仅从字面意义入手,虽然诗歌当中所描述的内容都能从现实生活当中找到具体事物,更要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能将诗歌当中所描述的内容当成静态的、独立的元素,而要将这些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一)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诗歌虽然内容简洁,但是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尤其对于具体事物的描述,更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在学习中,要将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更要与诗歌的背景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深入理解诗歌的目的。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在此时作者笔下的秋天绝不是秋色家人,而是秋风萧瑟,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凄凉,而这些内容就需要将景色的理解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同时也就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了。

(二)归类对比,加深理解。随着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对于不同体裁或者形式的诗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诸如把诗歌分为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等不同类,在学生理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来给学习内容分一分类,然后再找一首与之相似的诗歌来对比一下,看一看异同,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可以将同一作者的诗歌进行对比,因为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于社会、人生等会有不同的认识,再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写作风格也会发生变化的,通过对比,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更可以感受作者心境变化的历程,从而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

三、身临其境,感受意境

诗歌内容虽然简短,但是蕴含却非常丰富,如果单单从诗歌所描述的内容当中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往往很难获得一个全面的体会,而要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好是能让学生将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在大脑当中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身处其中,这样对学生感受诗歌意境是很有帮助的。

(一)还原景象。诗歌当中的景象一般来说只是抓住了其大概的特征,而要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将这些简单的特征具体化,在教学时诸如播放一些视频或者图片资料,也可以与W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引导让学生能还原诗歌所描述的情景。

(二)全面立体式呈现。诗歌的踊跃性是很强的,还原了诗歌的情境还是不够的,还应当对诗歌当中的“空白”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让整首诗歌的情境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诸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所描述的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的景象。而学生要真正地感受这样的美景,就要对诗歌进行适当的补充,还需学生与自己见到过的类似情景进行对比,并将自己再次置入其中,从而深切地感受诗的意境。

诗歌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就是要让学生针对不同的体裁的诗歌掌握相应的方法,更需要知识的积累,但是诗歌学习的积累与基础积累是不同的,而是学生在对诗歌有了具体感受基础之上的积累,诗歌的教学需理性的分析,要读懂诗意,但是诗歌的教学不能停留于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方面,更需要感悟与体会,只有学生能将自己置身于诗歌的情境当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有了交流或共鸣,这时才能说学生把诗歌学透了,学生也才会受到美的教育。

诗歌教学范文第8篇

一、花季雨季正是诗季

读诗可使人聪慧灵秀,使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中学生他们的知识、生活经验日趋丰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善于思考,善于想象的能力也处于最良好的状态之中,抓这一年龄段,进行诗歌教学是绝妙的契机。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这些都说明诗是最能激活学生想象力的金钥匙,他们也最容易进入到诗的意境和角色之中,大脑会处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状态。

想象――诗人的生命。而读者中学生想象力正是活跃时期,他们激情丰富,思维敏捷,容易与诗人的原想象不谋而合。徐志摩《再别康桥》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好诗,教学时紧扣这个特点,让学生领会意境和感受情感,在领会和感受的基础上再做必要的点拨;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意境。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者淡淡衷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极静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学习后同学们兴奋不已,有学生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太美了!”

二、写诗比读诗更令人陶醉

诗歌教学,仅停留在课堂上是不够的,写诗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我在两个平行班举行了一次诗歌大交流。教师也参与,由学生选优秀诗,学生对这个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选出的优秀作品多,下面摘抄两首以示其就:

父亲

马晓

春天

父亲是播种的把式

手里是赶牛的鞭子

眼里是希望与执着

夏天

父亲是麦地里的镰刀

手里是成熟

眼里是幸福

秋天

父亲扫帚

手里是思想的叶片

眼里是愁苦和喜悦

冬天

父亲是大地上的雪被

手里是团团温暖

眼里是沉静的遐想。

今夜无眠

――写给因车祸而死的姐姐

黑艳

今夜我无法入眠

一声噩耗

将我从梦中惊醒

我捧着极度害怕的心

在黑夜里守望

今夜我无法入眠

一场灾难

掠走了你年轻的生命

你眠在冰凉的土里

怎能安然入眠?

虽然这些诗还有些稚气,但毕竟是他们的情感写真,他们先已沉醉在诗的艺术魅力之中了。

三、诗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赫列特在《泛论诗歌》中说:“诗歌,严格地说,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这样一种技能,它不按照事物的本相变现事物,而是按照其他的思想情绪把事物揉成无穷的不同形态和力量的综合来表现它们。这种语言并不因为与事实有出入,而不忠实于自然;如果它能传达出事物在激情的影响下在心灵中产生的印象,它就是更为忠实和自然的语言了。”正因为诗有这样的语言感染能力,特别是写诗,对学生的作文语言有极大影响,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有提高,写作的进步不言而喻,先前语言的重复累赘及语言的贫乏大有改观。下面是从学生作文中摘抄的句子,从中可以略见一斑。如“让我拾起生活的瓦砾,在平静如镜的人生湖面上甩出一串潇洒的遐想。”“思念是美丽的孤独,也只有在思念的时候,孤独才显得美丽,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天悠长沉湎,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生命的过程就是站起来的过程,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爬成一队,站成一排;也许,你站不成巍峨的高山,但你却依然可以挺立成一颗松树或一枝秀竹,为生命添一份绿意,增一道风景。这样,你才能以亘古不变的微笑贯穿生命故事中的每个细节,站成你自己的风景。”……

可以说,没有诗歌教学,学生就不会写出这样富有诗意和哲理的句子来。

四.诗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尤为重要

因为诗人更为纯粹,更富有情感,更有正气,所以他们光辉照人的品德在他们的作品里最能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俯首皆是,从屈原“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忧伤,到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心境,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对人民同情;陆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昂扬斗志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这些优美的诗句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髓和魂灵。学生读这些振奋人心的诗句,在接受思想教育中,显然更能升华境界,陶冶情操,更能增进他们的爱国情思。所以诗歌不仅仅是她有生动形象,立意深刻,感染力极强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她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成型的最良好、最捷径的教材和方法了。

诗歌教学范文第9篇

一、日积月累,长期积淀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的重要性。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教学实践之中。

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读诗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朗读诗歌并轮流讲诗。开始可由老师为学生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一学生练读―介绍作者背景一疏通诗意一赏析诗歌一快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约5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0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300余首诗词。这样的积累,学生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我尝试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财富:有分小组每天早读时间相互背诵的活动,有诵诗会,有写诗习作小组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讲析、习作的活动。常言道“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生”,学习古诗词更要有“天天读,周周练”的毅力,所以,在早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两个时段让全体同学诵读诗词,并试写诗作及赏析作文,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长此练习,收效甚佳。

二、引之入门,培养兴趣

古典诗词简意丰。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不利于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研读能力。因此,面对传统语文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用以下四法融和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研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

1、熟知背景法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欣赏诗歌,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完全洞悉词中蕴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独处之闲愁,缺乏联系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诗意的误区,个中原因是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波折之故所致。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他们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更有罹难昔日,悲叹未来之愁,这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用了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

因此,欣赏古诗词之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诗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文化氛围等等的认识了解,将文化知识的积累,转化为社会知识的积淀,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作者的作品及该时期其他作者的作品,架了一座桥梁。

2、推字敲词法

诗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作品之中,而一首诗有“诗眼”,抓住诗眼,赏析诗词,可避繁就简,举纲收目,捕捉作者创作时进发的情感火花,体会炼词炼句之妙境。教师在赏析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举一反三,加强古诗作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此峰之玉,攻他山之石。

如:在赏析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全诗境界尽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勃勃生机的春天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窃语,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你争我夺的情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遐思万千,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意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吟诵之后令人思绪飘荡,随之联想起杜甫那绘春夜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的境界来了。还有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也浮涌心头,欣赏至此,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现于前,美不胜收。

3、领悟意境法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欣赏诗歌首先应抓住意象,品味意象特征,然后作整体理解,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意象大致分类为: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

动物类:鸦、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笙、捣砧、饮酒等。

上述意象的象征意义常常是: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泄心中忧闷之意。如,蔡伸《归园乐》中言“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在了解意象及其象征含义后,学生形成一些感性认识,便能理解诗人拟化事物的用意,从而把握意境,较为贴切地赏析诗作。

4、重塑意象法  什么是“重塑意象”?“重塑意象”就是借助原诗的文字,引导学生联想情景,揣摩诗人的创作情态,从而让学生在想像中重塑当时的创作情境。诗是语言的至高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像、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领悟诗义之后,以诗般优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像,以多变的手法,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认识水平、分析能力、实践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并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

如:赏析宋代名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研读,引导大家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采用了意境想像重塑法,其中有位同学转换角色吟诵:“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时,泪水已从脸颊滑落,同时唱道:“窗外铅色的天空越发沉重了,天地昏暗一片,海上波涛如怒,浪头一个个掀上船板,我心也正如此水呀!山河已碎,我又身陷囫囵,孤苦伶仃,被缚于此,零丁洋啊!零丁洋!你宽阔无垠,却装不下我心中的忧愁。”接着又慷慨激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易安的这句诗又响彻我的耳边,我决心已定,决不投降,决不叛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段欣赏,得到热烈的掌声。不难看出,运用这种欣赏方法极有利于学生欣赏诗歌,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旧诗与新诗融会,赏析与习作结合

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旧体诗。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必须告诉学生,无论“旧诗”还是“新诗”,它们必须有“诗”的特质,必须有诗的“共性”,这个共性,概括起来,那就是:

1、从内容上看,是“诗言志”,诗既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从形式上看,“诗”是通过简练的“诗行”及较为固定的“诗节”表现出来的,它的结构完全不同于散文和小说。

3、从表现手法上看,“诗”主要通过“意象”的连接以及“意境”的塑造,来表现诗的主题内容,它不同于小说的用“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4、从语言技巧上看,诗要讲究节奏和韵律,讲究对仗与押韵等等。

以上四点,即是诗歌的共性,无论学习旧诗还是新诗,都要从这几方面去疏理它,去欣赏它,去领悟它,才能吸取到诗的营养。

诗歌教学范文第10篇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出现得早,比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领时代“”的时间都长,它是高雅的艺术,能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表明作者情感心声,阅读诗歌还能陶冶情操。从古到今,诗歌一直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在中学课本中,诗歌占有很大比例,在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诗歌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甚至更多。但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汇成此篇,望对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一、诗歌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诗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诗歌,泛指各种题材的诗。”其它资料的定义各有不同,有的还对诗歌下了一个绝对的评判标准: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本人汇集不同资料的观点,作了如下归纳: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相并列的、具有一定节奏韵律并分行排列的、主要以凝练、形象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发展

诗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砍伐竹子,用它制作弹弓,弹弓装上土丸射击鸟兽,从而获得食物。)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以至于五言、六言、七言……到十一言诗等。字数由少到多。

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诗歌从不定型发展到基本定型。从上古时期的歌谣,发展到奴隶社会的《诗经》,依次到战国时期的《楚辞》、秦汉时期的《汉赋》、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又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于今天的新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种诗体并存。它们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巅峰。清赵翼在《论诗》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三)诗歌的分类

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歌包括诗、词、曲,下面分别简要谈谈:

1.诗的分类: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产生的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沿用了唐代时的分类。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新诗:是时倡导的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在表现形式上十分自由,没有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只需用凝练的、具有一定节奏音韵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2)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3)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等。

(4)按表现手法可分为:托物言志诗、借景抒怀诗、写景状物诗等。

2.词的分类。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它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沁园春 雪》等。

3.曲的分类。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流行于南方的叫南曲,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如《山坡羊 潼关怀古》;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四)诗歌的主要特点

各种诗歌样式,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情感强烈;2.语言凝练;3.有节奏和韵律;4.以形象反映生活;5.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这些教师们都能把把握,下面重点说说诗歌的意象、意境,因有的教师比较模糊。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不同而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所谓意象,就是创作主体为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而选取的一种客观物象,即艺术形象;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关于诗歌教学

不少老师认为诗歌不好教,学生学习诗歌兴趣不浓,考试时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有:诗歌教学脱离诗歌特点,没很好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美的赏析,而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没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讲解感到索然无味,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如何进行为好呢?

(一)抓住诗歌本身的特点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教学目标。一般应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艺术手法(包括字词活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韵律节奏等),至于诗歌的平仄可不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教学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要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找好切入点。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诗眼切入。所谓“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中心的词句。一首诗,并非字字珠玑,往往就是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就会使全诗熠熠生辉。

2.从语言风格切入。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

3.由意象切入意境。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4.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切入。如题目中的“愁、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等。这些字词直接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上一篇:税收体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室内空间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