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9:28:35

社区体育论文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社区体育有如下特点:

①社区体育的娱乐性。

社区体育所针对的对象是社区内的所有居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也比较明确。

②自控性与个人针对性。

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主要是在其业余时间自愿参与其所喜欢的体育活动。虽然有时候社区也会组织居民参与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增强邻里间的感情。但在多数情况下,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所选择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等都是由居民自主控制的。

③参与的随意性。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形式多样,运动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在森林公园、社区广场,只要人们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就可随意选择与之相应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身体锻炼。

二、烟台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

(一)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是以锻炼身体和塑造形体为主,其次为休闲娱乐、提高家庭凝聚力、满足兴趣等。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锻炼身体(27.16%)和休闲娱乐(24.02%)占参与调查居民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因为以上两项。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与心理、生理、年龄、性别、经济条件、兴趣等有关,因此,参与的动机会有不同。在动机的选择上年轻人倾向于休闲娱乐和兴趣满足,中年参与者偏重锻炼身体和塑造形体,年长者偏重锻炼身体和加强交流。由此可见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样的。

(二)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

对于居民活动频率的调查统计中,将调查表设计为不参加(0次/周)、少参加(1-2次/周)、参加(3-4次/周)、积极参加(5次以上)等四个层次。通过调查,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与年龄也有很大的关系。如老年人退休后,时间较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中年人工作、家庭生活压力较大,同时他们也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一般先一周参与1-2次体育运动。年轻人大部分都是刚刚参加工作或是上学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集中在周末。

三、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一)经费少,健身器材、场地不足

在对烟台市社区进行调查中发现,社区体育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的问题,经费不足造成体育器材设施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目前社区内的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学校中,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建设设施是不对居民开放的。因此居民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社区内。

(二)对于现有的体育建设器材设施保护意识差

对于目前烟台市多个社区内的体育建设设施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社区健身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有的健身器材明显缺乏日常保养维护造成油漆脱落,锈痕斑斑;另外还有些体育设施已经损坏,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损坏的体育器材或是被人故意破坏,或是因管理不善导致损坏,更有甚者一些健身器材成为人们发泄的对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仅仅将责任归结到管理部门,我们市民的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健身意识薄弱

目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并不是很高,能够积极主动参加锻炼的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年人、年轻人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比重较低,特别是中年人能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占中年人调查总数的7%。在调查过程中,能明显感觉目前大多数居民对健身活动作用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整体上偏低,有些居民对健身的认识尚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因此产生了“既然身体是健康的,就无需浪费时间去进行身体锻炼”的错误观点。目前大多数居民将业余时间用于、逛街、看电视、玩电脑等活动上,仅有很少的居民在闲暇时间内进行体育锻炼,总体上揭示了当前居民的自我健身意识相当薄弱。全民健身活动要得到广泛发展,提高全民的体育意识是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提高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意识,培养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意识

尽快建立一个规范化的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加强体育功能的宣传,建立愉悦的体育健身氛围,增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强体育锻炼方法的科学指导。在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中,烟台市政府对于小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保护等问题,已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并已颁布开发配套政策,并贯彻到小区体育设施修建工作中。这一政策的充分落实,体现了烟台市政府对于群众体育开展的支持力度和决心。现在已建成的小区体育设施配套方面,总体规划是规范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在今后的社会体育运动发展中要逐步完善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的体育健身管理网络,使大众体育逐步迈入良性循环发展,组织引导好广场体育、公园体育的开展,吸引社区成员参加体育活动,努力扩大体育人口。

(二)加强体育设施购置,增加场地的建设

更应突出普及化的问题,避免为健身面积达标而修一些脱离大众体育的设施。即使修建有偿服务的健身设施,在现阶段应特别注意有偿与公益的比例。小区体育设施的修建,可考虑分层、分区、分段的布局,进而形成小区内各种体育设施完善的服务网,并从数量上合理增加。在开展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修建时,应考虑修建环区“跑道”的项目设立,(在小区内公路旁修建1.2-1.4米的塑胶跑道)以使跑步爱好者长期无路可跑的问题得以解决。重视在市民住宅周围留有足够的绿地或建设简易实用的体育健身场所,特别是新建生活小区和旧城改造拆低建高更应引起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住房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把体育健身场所设在自己家中,这既有利于锻炼,又安全可靠,在今后的住宅楼房设计时,增加运动器材摆设地方,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三)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

因为社区居民的年龄层不同,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要根据他们的各自情况及需求来开展运动,来满足他们科学锻炼、科学健身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学校里的专业体育教师和培养的体育特长生都可以深入社区帮助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校与社会的接触,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锻炼机会,这对社会和学校都大有益处,学生可以经常进入社区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多参加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在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与企事业单位、机关的联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加强,社区体育活动还可以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如校运会,各种球类比赛,社团活动等,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五、建议

第一,构建科学的社区体育管理体系,加强体育功能的宣传,增强愉悦的体育健身氛围,增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强体育锻炼方法的科学指导。

第二,由于在现阶段应特别注意有偿与公益的比例,可考虑形成小区内各种体育设施完善的服务网。在开展小区体育设施的配套修建时,应考虑修建环区“跑道”的项目设立,以解决跑步爱好者长期无路可跑的问题。

第三,社区可以利用本社区内学校体育教师的力量对社区居民的健身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使居民在锻炼的过程中得到科学化的指导,更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锻炼的热情。第四,通过宣传能提高居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公共场地管理部门对现有场地的重视程度。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为研究对象,调查二者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提出建议。

1.2、研究方法

(1)调查法。科学研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的调查法,是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有计划的、系统地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一些历史状况以及现实发展状况的资料的方法。而本文则是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以走访或者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从而在对信阳市的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做出更准确的了解之后,针对二者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2)逻辑分析法。在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分析、讨论之后,运用现代逻辑学的原理和知识分析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状况,并提出解决方案。(3)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明确的研究目的的指导下提出完整可行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在辅助工具的辅助下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而本文通过对信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发展问题的观察,发现二者协调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以便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4)数据统计法。对走访和问卷的调查结果在统计之后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得出相对科学的结论。

2、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也基本实现了小康的目标,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当温饱已不成问题,对健康的追求就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更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体育工作也坚持以全民健身为基础,这就要求体育不能再局限于学校,要体育社会化,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系起来,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一体化,使二者在资源方面相互补充,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构建终身体育的发展模式。

3、学校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问题

3.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并未充分利用

(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能很好地融入社区体育工作。以信阳市为例调查发现,零散的分布在各地区的体育教职工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强大的体育健身指导队伍,他们接受过科学的体育理论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并掌握科学的教学以及训练方法,除此之外,他们接受过正规的教师资格培训以及思想道德的教育,所以,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完成社区体育的管理工作。但是,这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却没有很好的与社区体育相结合,学校体育的教育对象在目前还只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且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便无法继续进行学校体育的学习,因此学校体育没有很完美的与社区体育接轨,因此体育教职工只能在学校内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没有参与进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却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信阳市现有的五所大学,约三十所高中,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运用,平时并不对外开放。而这些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条件相对好于各个社区的体育设施。在全国,学校系统拥有的体育场馆更是占到全国的68%。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或自愿或在家长督促下写作业、看书,而剩余的为数不多的时间才参加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例如羽毛球、乒乓球或篮球等,而大多数时间学校的各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是闲置的。所以,虽然高校用有丰富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许多场馆仍然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3)没有普及科学的体育理念。深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影响,体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虽然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并没有从全民族素质的角度去全面的认识体育教育的真正意义,而体育教育也并不像文化课教育一样被人们认为不可或缺,而现代的学生们因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更是无法与七零后、八零后的国民相比,而肥胖、近视等现代文明疾病的发病率却是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科学的体育理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3.2、学校有专业的组织体育活动能力

学校体育拥有大量的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以及足够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来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能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范本,为社区体育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等帮助,但是,由于学校对于将体育场馆设备外借而引起的设备清洁等方面的种种顾虑,使得这些资源还不能得到充分运用。

3.3、社区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源缺乏的制约

以信阳市为例,社区体育尚处于发展时期,以公园、广场、公共场所空地以及住宅小区内的健身点等非正规的场地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健身器材不但种类稀少,数量也少,并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健身需求。另外,信阳市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二线城市,工业并不发达,经济也并不十分发达,从而每年投入到社区体育中的经费和用于体育建设的资源十分有限,这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4、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严重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现在的人口呈老龄化趋势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但是在本世纪上半叶,我国中年人口仍占50%以上,社会的主要人口仍处于工作、学习的黄金时期,而且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家庭负担较之以前加重,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在体育人口总量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中年人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参加社区体育的人群老龄化现象严重。

3.5、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单一

以我国中老年人为主的社区体育发展并不迅速,还因为社区体育的活动项目过于单一,且大多集中在传统休闲、韵律表现那些更适合女性居民的类型,例如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广场舞,并不能吸引很多男性居民的注意。体育活动项目的单一有悖社区体育的初衷,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快速发展,只有建设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才能吸引居民的注意力,从而加快社区体育的发展。

4、信阳市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建议

由此可知,学校体育同社区体育相互协调,互动发展不仅具有深远意义,还是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二者相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下面有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4.1、构建学校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服务管理体系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开设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招收自愿服务大家的热心市民,并请专业的体育教练予以培养,逐渐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团队,帮助并指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以学校为主要的活动场地,以社区居民和在校学生为主要的活动对象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学校与社区加强各自内部管理,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4.2、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

各地的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拥有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学校应主动向周围的居民开放自身所拥有的体育资源,例如,向附近的居民提供锻炼场地,体育设施;并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或服务人员。为了不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冲突,各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安排,分时段、分类开放体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学校体育人才的优势,体育院系学生可在空闲时间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社区方面则要建立必要的管理体制,并倡导大家爱护体育器材,注意运动安全,遵循管理制度。

4.3、构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信息网络

利用大众媒体加强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的宣传,让社区居民与在校学生认识到双方互动发展对自身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每个人参与进去的热情,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体育事业的发展。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通过职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理论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能够进行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组织指导工作。而更为重要的是社区体育的硬件设施明显的匮乏,需要借助于职高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同时,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要加大对社区体育的研究力度,促使社区体育具有教育性,而职高体育具有社会性。

2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资源共享策略

2.1将职高学校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

要将职高学校体育资源对社区开放,这样丰富社区体育资源。职高学校的体育教师和技术人员向社区输送,去培养和指导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弥补了社区体育的教练不足问题。也职高体育组织机构服务于社区体育,以便逐步构建社区体育的组织机构。要鼓励职高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创造活力,也为职高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也能够为职高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2.2加强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组织机构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应建立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制定发展方案,职高学校和社区选派代表负责进行资源共享的合作事宜,使双方的互动合作更加紧密和有更多的收获。

2.3社区体育为职高学校的体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体育组织机构可以动员社区内企业单位进行捐助,改善职高学校的体育设施,促进职高体育得到社会支持发展。社区体育活动能够推广和宣传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如舞龙、跳竹竿等。这样能够丰富职高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职高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优化了职高体育教学内容。

3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两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定位的方向不同,其体育功能和结构内容也不同,这样造成对两者互动的体育功能研究不足,使得两者互动操作出现盲目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发展。这样的结果造成了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实践与理论上的脱节。另一方面,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紧密合作,缺乏社会公益性支持。

3.2建立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原则

为了能够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合作互动良好发展,必须建立两者的互动原则。一方面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原则,只有确保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作为参与的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互动。另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共享的原则。该原则是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合作的核心,双方的合作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互动促进。提高合作能更好地推广体育文化和终身体育的理念,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都能够享受资源,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

4结论

通过对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分析研究,得出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现实性,职高学校为社区体育提供了运动的器材设施和运动场地,也培养了体育教练。而社区体育成为职高体育进行实践研究的平台。要共同促进职高体育的社会化发展和社区体育的教育化发展。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合作,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支持,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社区体育要提高教育的科学指导,形成适应社区体育与职高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为了能够促使职高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结合共同发展,就需要得到社会支持,从硬件设施和软件、人力资源的投入,也需要从舆论思想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教育意识和健身的良好习惯。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虽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学科的一种,都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需要有一定的体育环境基础,高校体育需要有更多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技术以及体育设备等等,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因此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好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能有所提高,在未来进入到社会后,也可以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这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在未来都需要在社区体育环境下开展,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更优质的体育项目,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完善发展,就需要通过高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这样有利于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对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社会单位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培养也间接的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体育项目的共通性,学生们在高校时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未来也会带到社区体育环境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由于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身体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3.4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宏观调控

要使高校与社区体育充分地合作互动发展,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对体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合理地配置体育资金,使体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逐渐形成一个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景德镇被调查的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被调查社区老年人中男性相对较少一些,男性比例为47.5%,女性为53.5%;

1.2被调查老年人对体育健身服务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1.3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内容满意度的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对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存,对于健身知识的指导是否专业化,是否能够满足每位老年人的需要,大部分被调查者持有反对的意见;对于社区老年健身体系的管理是否科学可行,超过半数的老龄人表示不赞同目前的管理方式。有一半左右的老龄人认为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还存在着缺陷;部分老年人认为社区现有的体育锻炼设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对于这些设施收费也持有怀疑态度。一半以上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应该加强对于体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加强在老年人群中的宣传力度。唯一令人满意的是,社区就健身的环境而言还是得到了大部分老龄人的支持,大家也承认社区在这些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加以肯定,希望社区老年体育健身体系的不断完善,真正的使老人有老有所养的归属感。

1.4景德镇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期待的服务内容。我们都知道不同年龄的老龄人对于体育健身有着不同的爱好,并且就算是同一年龄的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都会有自己所钟爱的体育健身项目。所以为了能够了解不同老龄人的需求,从而选择需求最为强烈的项目进行建设。定期的开展各类问题活动,创建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营造出老年人群中的健身热潮。社区积极完善各类健身设施,打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为不同的老年人制定出不同的、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加强老年人群中的体育健身知识的教育,致力于提升老龄人的健康状况。有一半的老年人认为政府应当正确的加以引导,促使这一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5景德镇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老年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政府的重视度还不够,宣传的角度和力度还有待改进、缺乏体育健身知识在老龄人群中的普及以及非常重要的是相关专业管理人才的匮乏。部分人缺乏对于老年体育健身知识,想锻炼但是不知道从何做起,有些甚至因为没有合理的健身体系,而使得健身效果不佳或者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状况。缺乏专业的指导,没有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来调动大家锻炼的积极性,没有足够的体育健身设施,这些都是限制这一体系发展的原因。景德镇政府对老年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缺乏,造成社区该项服务收费也是颇受争议,也是遏制该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景德镇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老龄化趋势的要求;

(2)景德镇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活动专业性管理人才严重匮乏;(3)景德镇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服务体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的锻炼任务,无科学性的依据;

(4)景德镇社区老年体育健身没有系统性的体育锻炼知识的普及,宣传的力度角度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2.2建议

(1)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老龄人健身环境;

(2)加强对于老年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老龄化即将到来的要求;

(3)社区应适当的聘请专业的健身教师为每位老人制定出合适的锻炼计划,并在锻炼过程中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4)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宣传,营造在老龄人群中进行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注重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现象,学校现行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的内容陈旧,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不够,没有形成学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的功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体育教育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体育兴趣——体育爱好——体育习惯——终身体育”的自然过渡,而现行的学校体育还远未实现这一目标,表现出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学校体育有着丰富的人力、物力和文化信息资源,但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偏低。我国教育系统从事体育工作且受过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才约占总数的80%,学校更是聚集了大量优秀的体育人才,但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却很少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得到发挥;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报告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馆549654个,其中67.7%在学校,而学校体育场地在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并不高;以传授体育知识、指导体育技术、传播体育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学校体育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与其他学科比较起来也显得更加滞后[4]。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相对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是在校长或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各部门多管齐下,各负其责,校工会主要负责教职工文体活动;团委和学生会主要负责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校体委主要负责运动队的训练和体育竞赛的组织;体育部(教研室、教研组负责体育教学和体育相关的业务指导;教务处主要负责学生体育成绩管理;后勤处负责场地建设、器材购置、维护等;学生体育社团是在学校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社团干部组织其成员于课余时间在校内寻找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其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团委资助、企业赞助和会员缴纳的会费;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分工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工作效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类体育场馆中主要用于群众体育的只有10%,而且存在着开放利用率低、场地项目结构不合理、适应群众体育需求的场地严重缺乏等现象[5]。社区体育的经费不足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政府的资助,近几年政府资助主要依靠发行体育,每年约30%的体育发行收入用于社区体育的建设;二是市场运作和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捐赠,市场运作主要依靠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和其他商业行为,而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规模较小,对社区体育的开展只能起辅助作用[6]。因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巨大,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的经费十分有限,而社区体育自身的市场化运作尚未成熟,社区体育建设经费一直以来都严重不足,这也是阻碍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社区体育人群的年龄分布不均衡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人口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人群的年龄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老年人和儿童的人数较多,中、青年人的人数较少[7]。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过多的承担了应由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管理存在越位现象;管理体制中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管理组织的稳定度不高;以街道办事处及其相关机构为依托的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不尽合理,街道办事处在未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将会逐步被撤消,这将使社区体育管理出现断层;社区居委会目前集自治、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经营管理等多种职能于一身,使其无法全面承担社区体育的管理职能等等[8]。社区体育的人才资源不足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人才保障,包括组织管理人才、健身指导人才、经营人才等,其中组织管理人才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人才,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网络化体系尚未实现,社区体育的管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社区体育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社区健身指导人才多为兼职,其年龄结构集中、性别结构单一,其专业技术等级和文化程度都偏低,在数量上也严重不足[9]。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各市教育局和各学校体育相关机构都没有设立与社区体育相关联的组织;各市体育局以及社区也没有设立与学校体育相联系的机构,双方通常的联系和沟通都是通过体育活动的热心人促成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制存在弊端学校的体育教学体制模式忽视了学校体育在发展人的心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和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体育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严重影响到学生成年后对的体育态度,“终身体育”的理念并没有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贯彻[10];此外,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的体育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体育技术、技能毕业后在社会上几乎用不上,而与生活相关的身体锻炼的实用技能和方法在学校教学中又学不到,出现了学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运动相互脱节的状态[11]。学校与社区体育组织缺乏联系目前学校与社区之间还缺乏一个可以协调相互之间关系和利益的机构,该机构的缺失导致了二者间未能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使二者间的信息、人才、场地设施资源等不能得到高效率的共享与利用,这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体育资源未能实现互补目前社区体育的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大都依靠行政手段,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规律,社区体育的发展必须有效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将有利于社区和学校的体育资源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学校体育所提供的教学资源也过于单一,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体育的机会十分有限,而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正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育部门应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需要,改变传统思维,创造条件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互补的运行机制[10]。学校体育缺少对外开放的意愿学校的安全问题是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一大障碍,学校体育资源的对外开放会加大校内的人身、财产安全及治安问题的隐患,而事实上学校通过加强管理仍然可以有效控制风险,这需要学校方面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甘愿牺牲眼前利益以换取学校体育的长期利益;学校体育工作者为社区体育提供的指导或服务很多时候都是无偿的,这也会大大降低学校体育工作者服务社区体育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维护费用,这些都会降低学校体育对外开放的意愿。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体育学;高被引频次论文;学术影响力;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811.6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3022805文献标志码: A

学术影响力评估是衡量国家、科技机构、出版社、科技期刊、科研人员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术影响力(scientific impact)主要来自同行对科研学术论著等成果的评价,科研主体学术影响的深度与广度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1] 。

文章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某项研究工作的关注程度,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及该文章在其研究领域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目前的研究评价中,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被引频次来衡量论文的重要性[23]。高被引频次论文常常表现为该论文研究内容是某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质量水平往往也较高[4]。换言之,论文被引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一种更直接的定量指标[3],是反映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体育期刊中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分析,试图对国内体育学领域研究的论文、期刊、学者、机构、年代的影响力分布进行评价,由此来反映体育科学研究重点领域的热点和发展状况。为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期刊等把握体育科研的动态提供参考。

1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文献数据总库,在该数据库标准检索界面的主题栏中,输入“体育”“运动”和“心理”等关键词,然后点击“被引频次”排序后,删除非体育论文,截取排名前60名,共计62位篇被引频次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

1.2数理统计

1.3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

采用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的方法,对高被引频次论文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并结合其被引频次的高低分析其热点研究领域、作者、单位及期刊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以此来评价其在体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2研究分析

2.1高被引频次论文排序

在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和学术影响力时,评价学者其最有代表性、质量最高的学术论文,统计高被引频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指标可以集中反映某科研人员代表作的学术质量和数量的情况。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可获得体育学文献及学科最有价值、高影响力研究主题的重要信息,高被引论文可作为体育学的“经典文献”。

2.2从主题时段分布看体育科研的发展历程

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刊登,说明其研究的时段有新的学术研究出现,或者在其领域的研究有新的突破。图1是15年(1994—2008年)62篇体育学研究领域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发展轨迹。按年份考察,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4-1998年,高被引频次的论文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6年,体育学被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确立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这一变化,对体育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越来越强。由此,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研究。这一时期,论文的主题多是关于学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研究,相关的论文有8篇。第2阶段1999-2004年,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呈快速增长阶段,其原因有2个:新世纪的到来,对未来体育发展的预测与展望;受到申奥的影响,相关主题的论文有15篇。第3阶段2005-2008年为平稳发展期,其原因与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有关。期刊被引半衰期是指指期刊在统计年被引论文数量的最新一半论文的时间跨度,即该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的引用数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累计达到的。也就是说,最新发表的论文总是引起最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引用,时间越长,人们对其关注度就越弱。学术论文的被引率与时间是反比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期刊半衰期中。据研究表明,体育学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是4.95年。体育学属于新兴、交叉及应用型学科,属于成长中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尚在积淀过程中,研究热点持续时间短,变化速度快。第3阶段,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体育学科发展态势,预测和展望新的研究热点[5]。

2.3.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学校体育改革展开和深化的。高被引论文中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及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98—2007年,共5篇。其中曲宗湖的《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对该研究方向具指导意义。刘一民的《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最早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调查依据。最近的一篇是刘海元的《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为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新的热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教学与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8—2006年,数量为9篇,高居各研究方向首位。其中毛振明的《体育教学模式论》、蔡军的《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早在1998年阐述的观点,为体育教学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最近的一篇是邱丕相的《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说明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的重视。

随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也很广泛且持续,高被引论文分布于1998—2006年,共4篇,其中1篇被引次数比较靠前(表1序号13),还有1篇的刊登年代比较近(表1序号29),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进展。范立仁的《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表1序号3)反映出该研究方向的受重视程度。

2.3.2大众体育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着各方面对全民健身重视的不断加深,也开启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其中,对现状、发展战略及相关基础条件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居多。张发强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被引频次高,居所有文章的首位,超过600次,其权威的现状数据和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政策导向,无疑为该领域研究确定了方向并提供依据。在社区体育方面,高被引论文中的6 篇中有4篇出自王凯珍或有其参与的论文,跨度从1994年至2004年,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奠定了其在社区体育领域的权威地位。此外,休闲体育、农村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也受到持续的关注。总体来看,大众体育方面高被引文章都出现在2004年之前,也可从侧面说明研究近年来先有重大的突破,从而引发新的研究热点出现。

2.3.3竞技体育

近年来,竞技体育领域中最大的研究热点是核心力量训练,王卫星的《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发表于2007年,被引次数为275次。

从虞成干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围绕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制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共有3 篇(表1序号25、34、44),时间集中在2002-2004年,结合我国近3届奥运会的突出成绩看,此阶段的研究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趋于成熟。

专项方面的研究集中于篮球和网球。篮球的2篇高被引于2000年和2001年,说明对篮球的研究受到了持续的关注;网球的高被引于2005年,则说明其已经成为热点。

2.3.4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张力为发表于1995年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为最早的,也是被引次数最多的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论文,任未多的《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也具有很高的被引频次。此类文章的特点是发表年代较早,均为综述性。而蒋碧艳的《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因最早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锻炼心理关系的分析,而具有较高的引用频次。

2.3.5体育经济

体育经济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为体育消费和体育旅游。体育消费的文章均发表于1999年,被引频次均居前列,反映出体育消费是体育经济研究的核心和切入点。体育旅游的文章均发表于2002年,被引频次也很靠前,是体育经济研究中的一个持续热点。

2.3.6运动人体科学

2.4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2.4.1多数为综述性和评述性的文章

综述性文章是对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学科和领域的有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调查和整理归纳、分析、对比后综合而成的一种前瞻性文献,是科研工作者了解研究动态的一种重要文献源[6]。高质量的综述和评述性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热点、今后发展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许多研究表明,综述和评述性论文由于其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丰富等特点,最容易获得较多的引证[68]。一般而言,某一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也多以综述或评述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反映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引证中。本研究中列出的62篇高被引论文中,约60%为综述性和评述性的文章。

2.4.4多为体育人文领域的研究

高被引论文中体育人文方向研究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其原因有三。1)随着体育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相应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等领域。2)我国的体育科研人员中,科研院所的专职科研人员比例远远小于学校体育教师,因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学校的科研条件等因素,致使他们更多地去从事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偏人文方面的研究。3)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很多重要观点的支持均脱离不了本研究领域中最早的综述和评述性文章。

2.5对高被引时间的分析

学术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若某领域高被引频次文章发表的年代久,说明没有重大的突破,如“体育经济”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若年代近则说明有新的方向出现或有重大突破,如“阳光体育”和“核心力量”等。对于新兴的超前性的研究领域或热点,由于引用存在滞后期,虽然近期被引次数并不一定高,但是对以后研究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6从学者单位看机构学术影响力

从表1作者单位看,北京体育大学12篇;首都体育学院9篇,国家体育总局4篇,上海体育学院4篇,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4篇,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大学分别为2篇,其他机构各为1篇。从前3名说明,拥有一流的学术机构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且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学者群体;所以体育学机构应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巩固专家学者群,并不断挖掘新人,以此来推动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广深发展。

2.7从期刊分布看学术影响力

62篇高被引频次的期刊有15种,其中:《体育科学》26篇,约占41.9%;《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篇,约占14.5%;《体育学刊》7篇,约占11.3%;《体育与科学》5篇,约占8.1%;《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各2篇,各约占3.2%。《体育科学》发文26篇排名第一,遥遥领先其他期刊,说明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力了远远高于其他期刊。在15种期刊中,包括非体育期刊《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旅游学刊》在内,均为核心期刊。说明要想成为优质期刊,拥有高被引频次论文学者群,对提高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会产生积极影响。

3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高被引频次体育论文的分析,反映了体育科研领域15年来的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同时也反映了论文、作者、机构和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1994—1998年,为逐步上升期;第2阶段是1999—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第3阶段是2005—2008年,为平稳发展期。

2)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中:学校体育24篇,占38%;大众体育15篇,占24.1%;竞技体育10篇,占16%;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5篇,占8%;体育产业与经济5篇,占8%;运动人体科学3篇,占5.2%。

3)综述性和评述性的论文有37篇,占60%;体育人文方面的论文49篇,约占80%。

4)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机构是北京体育大学,12篇;首都体育学院,9篇;国家体育总局,4篇;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各4篇。

5)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共发表在15种期刊上。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期刊是:《体育科学》,26篇,占41.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篇,占14.5%;《体育学刊》,7篇,占11.3%;《体育与科学》,5篇,占8.1%。《体育科学》的发展遥遥领先其他期刊,说明其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及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等.试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2205.

[2]张玢,杜建,王敏,等.评价学术影响力的引证分析指标研究综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 ,31(12):4146,88.

[3]孙书军,朱全娥.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J].编辑学报,2010,22(2):141143.

[4]Aksnes D W.Characteristics of highly cited papers.Research Evaluation,2003(12):159170.

[5]白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分析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8(4):127130.

[6]周全.论科技期刊刊发综述性文章与影响因子的关系[J].现代交际,2009(11):135136.

[7]黄青,冯有为.综述论文与学术期刊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1301131.

[8]丁佐奇,郑晓南.中药类高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380384.

[9]崔建强,刘文娟.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 ,30(12):2731.

[10]赵丽红.基于高被引论文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08 (12):157160.

[11]孙向荣.图书情报学高被引论文的确定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1(6):2534.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历史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各单位职工在个单位的体育需求受到限制,出现了自发性的以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的体育活动,成立了街道联合体协。于是在天津出现了社区体育这个概念。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开始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制法规,主要有《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1997年后,社区体育发展迅速,随着国家对社区体育的重视,全国各个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轰轰烈烈,并在@一阶段以“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评定”为标志,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

(二)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进行的体育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象,这时揭开了社区体育研究的序幕。真正深入开展社区体育研究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主要讨论社区体育的概念问题;在1993年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上,共7篇涉及社区体育的论文;到1995年《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完善了社区体育的性质、功能问题;1996年举行首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整个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在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全民健身专题论文报告会上、第二届全国社区体育工作会议上以及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论文达50%,标志着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已上升到一定阶段。

到了21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构想与计划;2003年12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试点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加速推进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研究和建设。

(三)国内各学者在社区体育研究中的表述

1. 李建国把社区体育当作群众体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主要特点为:活动范围的区域性特点,活动设施的公共性特点,活动组织的民间性特点,活动方法的服务性特点,活动指导的平等性特点;

2. 肖叔伦认为社区体育主要具有体育组织的民间性,体育活动的区域性,更加广泛的群众性和体育设施的共享性等4个基本特征;

3. 李明认为经济转型期社区体育有指向性、社会性、有偿性、经营性和经济性等基本特点;

4. 周晓东对福建省城市社区体育做了调查,内容包括组织管理模式,体育人才的培养,社区体育活动的类型,活动经费和场地设施到等等,同时提出了相应对策;

5. 刘明生在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现状调查中,发现目前社区体育组织中,以居民自愿参加、自发组成的组织最具有活性。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社区体育存在着某些问题,具体可以总结为: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组织管理存在缺陷、发展社区体育的资源紧缺。

二、国外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

国外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其原因与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改革有较大关系。从欧、美、日近年来的研究情况看,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对社区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社区体育模式、社区体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多见。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9篇

>> 社区老人健身需求对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江西省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论江西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策略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探讨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推动社区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可行性研究 江西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优化策略 对发展城镇社区体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普及状况的调查研究 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模式的构建机制研究 武汉市东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运营模式研究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共享研究 浅谈健身俱乐部对社区体育的影响 全民健身路径设置对社区体育开展的影响 体育舞蹈在社区健身中的应用 关于优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2006,(7):

[4]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3

[5]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1993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7]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体育文史,1993,(3):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胡国雄.社区体育概念新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12.

[10]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8

[11]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R].

,2006,2

[12]凌翔.上海市郊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1998,3:

[1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一74

[1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15]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17]中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19]顾拜旦.体育颂.At:http:///open /milian/tys/tys.htm.

[20]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At:http:///fsgovout/Web/Article/2005/03/02/0821301382C78768.aspx.

注释: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2.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4.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5.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社区体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学生的发展

1. 改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

态度是影响个体对一类人、客体、事件的行为选择的一种习得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情感体验(Affection, A)、行为倾向(Behavior, B)和认知水平(Cognition, C)等三种构造成分。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态度的量表测试,测试结果对比如下表1。

由表1可知,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在行为认知(75.97)、情感体验(63.68%)、行为倾向(64.85)均有较大的增长,说明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在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表现出协调一致,都是积极的。原因是,校本课程开发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程度发生改变。行为倾向分值增长最小,这是由于学习压力大、经济来源少、场地资源缺乏等因素,制约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与空间。

2. 发展了学生的体能

体育与健康校本开发后,学生体能增强,体质得到改善,肥胖人数减少了;而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合作,并以极大的热情融入到活动之中,学生及家长对其的期待和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其结果见表2。

从表2中显示,实验组在实验后学生的平均身高高于对照组0.6cm、体重重了0.3kg、肺活量多 136ml,身高和肺活量的 p 值均大于 0.05,坐位体前屈多0.6cm,但没有显著性,只有1000米进步且呈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向好方向发展趋势,运动素质高于对照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余体育和社会体育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参与率;二是学生积极参与了羽毛球、乒乓球中等强度负荷的长时间的运动锻炼,使心脏肺脏及循环系统在身体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能够有效地供给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到参与运动的肌肉,提高了学生的有氧能力。

3.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与方式

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从教师为中心向课堂为中心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这不仅奠定了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还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转变。

4. 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发的过程。在基础课程中,重视体育特长生和骨干的培养,学校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发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在扩展课程中,倡导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羽毛球和乒乓球俱乐部的实践,以及学生体育文化学习(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网上搜索、欣赏比赛)、竞赛交流(课余体育竞赛、社区与家庭体育参与)等,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

二、教师的发展

1. 发展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

随着校本课程进程的深入,认识的不断提升,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发展的需要,还有待不断开发、调整。为了落实校本教材,在学校和林建强科长的领导下,参照兄弟学校广州市培英中学的《点击健康》等资料,段滔老师和覃宇老师自主进行校本化处理,分别完成了校本教材《乒乓球教学》和《羽毛球教学》;并根据实践研究所得的相关数据和我们对研究实践的认识,由林建强老师执笔写成了成果论文《试探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在海珠区体育论文评比中获奖。此外,就校本研究的教学内容分别组织课题研究课展示成果,一是由覃宇老师主讲《羽毛球正手击后场高远球》说课课例,参加了海珠区“明珠杯”评比;由苏水生老师执教的《在乒乓球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思维》公开课参加了海珠区录像课评比,均获得较好评价。教师们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逐步增强了课程的生成意识、资源意识。

2. 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上一篇:体育新闻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舞蹈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