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汇报范文

时间:2023-03-02 21:03:21

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汇报

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汇报范文第1篇

一、 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概述

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运用多种资源与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和过程[1]。社会管理创新,是指要用全新的思维和理念来谋划,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2]。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对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即: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监督监管场所依法、文明、科学管理,协助做好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积极参加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积极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加强检察网络建设和检察宣传工作六项内容。本文主要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展开。

当前深刻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创新社会管理途径和手段是监所检察部门面临的新挑战,按照理念人性化、机制社会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寓社区矫正工作发展与完善于服务社会管理的创新之中,充分发挥监所部门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切实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二、参与预防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社区矫正是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我国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需要,减少监禁刑,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积极探索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新途径。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方面。社区矫正的五类对象,这些人在形式上没有被监狱等监管场所看管,是活动于社会的“自由人”,但其行为、活动等均要受到执行机关的制约和限制。对这些矫正对象开展有效的帮教和管理,帮助其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对于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解决好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问题,并将此作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列入三项重点工作之中。因此,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保障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工作依法、顺利进行,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刚刚入刑法,相应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以下简称“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现象在某些地方有所抬头。开展矫正人员重新犯罪预防,可以将社会管理和权力监督的关口前移,促进社会化大预防格局的形成,促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水平,以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三、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和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特点分析

(一)厦门市某区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1.为组织、协调与指导全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区政府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镇街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社区矫正工作站形成了政府牵头,司法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区政府每年都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汇报,并进行专题研究与布置,及时解决工作涉及的人员、经费等问题,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保障。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要求,区综治委把镇(街)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年度综治考评内容,有力推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门、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工青妇联组织都积极参与,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化。

2.成立了全市首家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这是一个公益性社会组织,该组织的设立为进一步参与探索社区矫正工作规律,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提供了重要平台[1]。

(二)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特点分析

本文以厦门市某区2009-2011年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现象为实证研究。根据笔者对该地区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呈上升趋势,如2009年累计接收152 名,累计解矫 8 名,没有发现重新犯罪现象;2010年接收128 名,解矫96名,其中矫正人员再次犯罪的案件有2起;2011年以来接收80名,解矫46名,其中矫正人员再次犯罪的案件有3起。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情况已逐步成为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在此对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粗浅的预防对策。

从社区矫正工作实践看,重新犯罪的矫正人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被判处缓刑的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多,因为大多数缓刑罪犯在刑事诉讼中没有羁押过,对刑罚的严厉性认识不足。二是年龄偏低且均为男性青少年。“80后”重新犯罪的矫正人员有1人,“90后”有4人,占重新犯罪总数的80%。三是文化程度较低。重新犯罪的矫正人员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较差,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自我控制力。四是缺少在社会立足的技能,没有正当的职业,有些甚至没有生活来源。五是犯罪类型以侵犯财产犯罪和侵犯人身权犯罪为主。六是矫正期间常常不积极主动配合社区矫正管理。在社区矫正期间经常不报到或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找不到人,在面对矫正工作人员的教育劝导时态度唯唯诺诺等。

四、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剖析

一个人犯罪或者重新犯罪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犯罪者本人,但与家庭、社会因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面从矫正人员个体角度和社会角度对矫正人员犯罪原因进行分析。

(一)个体原因

1.缺乏必要生活技能。由于部分矫正人员在犯罪前已经养成了游手好闲、贪图享乐的恶习,很少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因此,当他们回归社会后,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而找不到工作,不能及时顺利地融入到现实社会中,不能获得基本的生活条件和保障,感觉自己已经被社会抛弃,继而开始逃避生活、仇视社会,甚至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重新走上人生的不归路。

2.反思不足、悔罪不深。有的矫正人员对所犯罪行没有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忏悔,没有真正吸取教训。特别是一些缓刑对象,由于没有受到过监禁刑的惩处,没有亲历失去自由的滋味,体会不到政府宽大处理和人性化措施的可贵,领悟不到重在教育挽救的法律精神,认为犯罪判刑也不过如此,满不在乎,又重蹈覆辙。如同安区西柯镇1992年4月出生的林某某因寻衅滋事罪于2010年12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1个月,缓刑两年,期间年幼无知、不知悔改,又因贩卖,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3.成长环境较差。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品性、行为不加以正确引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乃至无限制地攀比,缺乏自我担当的孩子长大后必然会通过包括偷盗抢等各种途径去满足自己的贪欲;有的父母由于长时间工作在外或者父母离异导致的单亲家庭,客观上对孩子缺少监管,在孩子实施越轨行为时不予充分重视、教育, 使孩子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如同安区大同街道的苏某某,与父亲一起生活,母亲下落不明。家中无耕地,也无低保,其父靠捡垃圾为生,苏某某本人也无工作。苏某某从小没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其父也不懂得教育他,致使苏某某生活习惯不好,找工作不能坚持,往往半途而废,还沉溺网络游戏,其父无法满足他对金钱的需求,所以苏某某养成小偷小摸的陋习。2009年12月因盗窃罪同安法院判处拘役四个月缓刑十个月,2010年3月再次因盗窃被判刑。

笔者认为,除了家庭教育缺失外,部分学校对差生的放弃态度以及矫正人员结交的游手好闲之友,也是对矫正人员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原因

1.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在监外执行工作中未按规定送达法律文书。根据2009年6月25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规定,人民法院对罪犯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宣告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的,应将相关法律文书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将相关法律文书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均未将有关罪犯的相关法律文书抄送本区监所检察部门,而经调查了解,实际上有的机关已有需要社区矫正罪犯却未将有关罪犯的相关法律文书抄送本区监所检察部门。本地区的几起矫正人员重新犯罪案中,审判机关均未将矫正人员第一次犯罪和重新犯罪的裁判文书抄送本区监所检察部门,显然违反了上述规定。

2.社区矫正教育制度未落实到位,导致矫正人员改造质量不高。社区矫正教育的本意就是让矫正人员纠正错误,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矫正因犯罪给社会和个人留下的阴影,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所以社区矫正制度中规定了许多教育矫正内容,如组织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集中学习,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矫治,为矫正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以落实就业安置等等,但在实践中,限于条件,这些制度都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完全落实到位,导致矫正人员虽然经过社区矫正却不能得到真正改造。

3.监外执行日常检察机制有待进一步细化完善。虽然监所部门能够按照高检院《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和本省市社区矫正相关文件规定,开展监外执行法律监督工作,按规定制作业务台账,在收到有关单位关于监外执行罪犯的法律文书后亦及时予以登记。由于平时是实行日常重点信息交互、定期或不定期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核对监外罪犯台账,以致未能及时梳理发现漏管的问题并及时履行监督职责。

4.社会上对犯罪人员普遍的歧视效应,造成矫正人员产生不良的社会归属感。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犯过罪的人员心存鄙视和厌恶,产生所谓“一朝偷窃终身是贼”的心理和看法,更多地是给贴上罪犯的标签,使矫正人员在社会人际交往上处于被边缘化状态。这样的社会歧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把他们推向不良的社会交往领域,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规律,形成狐朋狗友的交际圈,为他们日后重新犯罪埋下隐患。

五、参与预防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美国犯罪学家威尔逊(James Wilson)与柯灵(George Kelling)于1982年提出“破窗理论”,原指在建筑物窗户上的玻璃被打碎之后,若不及时予以修复,久而久之,就有可能给人以暗示性纵容,认为该社区无人关心而破坏更多玻璃,继而各种涂鸦及垃圾便会铺天盖地[1]。对于矫正人员而言,如果对矫正人员早期犯罪或偏差行为不予及时预防和矫正,那么久而久之就可能重新犯罪甚至发展成为更严重的团伙犯罪甚至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因此预防和治理矫正人员重新犯罪,不仅要惩戒教育犯罪人,更要防微杜渐,从根源上治理矫正人员的种种偏差和犯罪行为。

(一)加强对矫正人员的帮教工作,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1.加大对矫正人员的培训力度。创造条件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劳动技能的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班,建立劳动实验基地,通过劳动技能培训使之改变好逸恶劳的恶习,掌握一技之长而立足于社会。如我区在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下,祥平司法所在祥福市场建立同安区启航公益劳动基地和启航过度安置基地,作为安置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公益劳动和就业场所,为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提供更好的平台。

2.加强对矫正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公安机关可以在矫正人员到案时或者采取强制措施前教育;检察机关可以利用审查批捕、阶段,法定人可以到场的机会,加强情感教育;法院可以充分利用法庭组织庭审教育,拓展教育的形式、拓宽教育的载体,在判处监外执行的同时,宣明监外执行的法律意义和违背相关规定的法律后果,让矫正人员充分认识到监外执行的宽容性和严肃性;司法行政机关在矫正人员的平时汇报、利用走访进行法制教育,同时加强对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正,通过心理学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组织专业力量对社区矫正对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疏导心理,树立自尊、自强、自信的健全人格。

(二)加强对矫正人员的监管,运用科技手段做好重点预防

1.建立全程化网络管理和监控制度。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矫正人员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其他分支作为支平台,信息中心应该将全国所有矫正人员的资料输入,包括犯罪分子个人的基本情况、犯罪的性质、罪名、所判的刑罚种类、刑期或罚金数额、审判机关、前科、主要社会关系情况等等,并与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信息预警网联通,刑罚执行过程不断形成和收集资料。且资料是动态的,随着执行的发展不断得到增加和充实,实现资源互动,便于监管监控,有利于破解社区矫正漏脱管难题。

2.运用电子手段加强对被判处禁止令和有再犯可能性的矫正人员的监管力度。在这方面,上海地区推行酷似腕表的“实时监管器”,浙江省海宁市采用类似手机的LBS手机定位系统。在国外,也有类似的社区服刑人员定位设施,监管部门会给社区服刑人员手腕上套上一个电子环,这个环必须经监管人员的专门工具才能解下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八)》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四家颁布了《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为了使禁止令得到有效实施,可以推广上海地区的做法,人民法院对被判处适用禁止令的矫正人员强制配发“实时监管器”警报系统,实时监控是否涉足被禁止的区域、场所或禁止接触的人,在矫正期内必须随身携带“实时监管器”,不得人机分离并保持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如接到矫正机构发送的短信、指令和电话后,必须及时回复或接听,否则将被视为不服从教育监管而受到警告、记过、延长实时监督管理期限直至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的处分。需要强调的是,该“实时监管器”警报系统的使用,不能妨害被宣告禁止令的矫正人员的正常生活。

对虽未被判处禁止令但矫正期间行为异常、有重新违法犯罪势头 的矫正人员,评估其再犯可能性,采用电子定位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实时方位监控,掌握其行踪,同时对矫正人员起到威慑作用,反思自身行为再次构成犯罪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必要时采取相应处罚手段,防止其继续滞留社会造成更大危害。

(三)构筑社区、学校及家庭对矫正人员的关爱、帮助平台,减少矫正人员心理与行为不良趋向的时间与空间死角

1.据调查,家庭对矫正工作的实施非常重要。矫正人员家庭是否配合矫正机构对矫正人员的工作,是矫正工作是否有效实现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要在对矫正人员进行矫正的同时,让家庭成员也积极配合,对其关怀、爱护和诚恳的帮助,以消除其各种心理适应障碍。

2.社会上要保障矫正人员的权益。建议从立法上规定,工厂、企事业单位、非国家保密单位和要害部门,对本单位犯罪人员, 一般不予开除,解矫后可改变其工种和待遇而继续留用,这种接收矫正人员工作的义务,类似有关单位须履行接收残疾人工作的义务; 社区(村)可安排矫正人员从事社区环保等工种,使矫正人员通过合法收入养活自己;学校不得轻易开除在校生,特殊情况也应征得司法机关的同意,做好教育工作,“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1]。对矫正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要做出明确的规定,防止具体工作存在打折扣的现象。

(四)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形成社区矫正强大工作合力

1.立法机关:完善立法,为规范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2009年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虽然对社区矫正工作有了若干规定,但条文原则、笼统,有的权威性不足、层次不高,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规定也不甚详细和科学。《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社区矫正制度也尚未规定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的程序、方式等。为了顺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矫正的有效性,实现刑罚的目的,有必要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及其配套的《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2.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及时准确送达法律文书,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加强配合协作,做好衔接工作,杜绝本该纳入社区矫正的罪犯脱离教育改造而造成漏管现象。建立社区矫正联席会议制度,为多部门定期探索刑罚执行监督的新思路、新途径,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共同分析交付执行、监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改进工作措施提供沟通交流平台。

3.司法行政机关:认真落实帮教安置各项措施。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及时向公安、法院、检察、监狱等部门进行通报矫正情况,积极开展帮困扶助。把矫正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社区矫正工作的首要标准,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分类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矫正人员,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其纳入低保范围;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生活困难和就业需要的矫正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

4.检察机关:加强检察监督力度,重点倒查渎职失职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所部门监外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针对已经发现的监督漏洞,及时完善现有工作机制。一是在社区矫正点设立派驻检察机构。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的监督偏重于“监内执行”,对于社区矫正这种“监外执行”方式,基本没有规定派驻检察官。鉴于此,检察机关可以在社区矫正工作较多的一两个点分别派驻1名社区检察官,其他点的监督仍由检察院内设监督机构专门负责为妥。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点派驻监督机构对于有效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比较有利。二是建立督导回访制度,定期对矫正档案和台账进行检查督导,及时纠正问题。同时,对矫正过程中相关部门未做好衔接工作等执法不规范行为的,及时提出检察建议,督促纠正,确保矫正人员“不失控、不脱管”[2]。三是建立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逐案调查机制,从监外执行的裁决、交付、列管、矫正、教育等各个环节,以及监外执行罪犯在刑表现,逐一排查再犯原因,重点倒查相关部门执行监管失职失察责任等。如针对我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有所抬头的现象,区院监所检察部门加大与公诉科、侦监科的联系力度,参与对重新犯罪矫正人员的讯问工作,深入了解分析重新犯罪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遏制重新犯罪现象。

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汇报范文第2篇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

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

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五)规范执法身份

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汇报范文第3篇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五)规范执法身份

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汇报范文第4篇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

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

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五)规范执法身份

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汇报范文第5篇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五)规范执法身份

社区矫正人员工作汇报范文第6篇

大家好!

刚才聆听了张书记的讲话,我们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全体人员,深受鞭策,备受鼓舞。张书记为街道的经济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我们都感到很激动,同时,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今年来我们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区政府“三年”活动整体要求,以“选商聚智”、服务企业为重要抓手,牢牢把握当前发展机遇,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努力推动街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半年,街道税收、引进内资、合同利用外资、实到外资等主要指标完成良好,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均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指标的完成有我们经济部门的努力,但更离不开街道领导、街道各部门以及各社区每一位人员的努力付出。为了顺利实现全年工作目标,做好下半年工作,在此,我谨代表经济发展中心全体人员作如下表态发言:

一、明晰思路,认识再到位。坚持以抓好、抓实、抓紧为原则,不断深化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到有意向的重点区域上门招商,沟通洽谈建立友谊,寻求合作。另一方面主动请进来,注重寻求招商信息,充分挖掘辖区企业、招商顾问单位的招商信息,对有投资意向的客商,积极主动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实地考察洽谈,努力使投资意向变为合作项目,使客商源变为投资源。

二、抓住重心,措施再强化。把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针对街道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认真分析,积极探索,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做好对辖区内的产业进行谋划布局,发掘区域优势产业、特色经济,为街道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三、加强执行,责任再落实。按照街道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行力度,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对照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明责任、抓进度,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

四、提升服务,实效再提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为客商、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地服务,营造良好地投资软环境。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采取定人、定时、定目标,采取从政策宣传、项目洽谈、到办理手续的保姆式服务,以使引进企业“进来有信心、留下有发展”,提高工作实效。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坚信,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坚强领导,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做优秀,正卓越,一定能顺利完成全年各项经济指标,为街道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夯基础 保重点强特色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社区建设办

半年来,我们社区建设办紧紧围绕街道年初提出“提神醒脑谋发展,争先创优促移位”的总体目标,以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提高业务能力,着力增强服务本领,着力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半年度工作总体完成较好。

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基础更加扎实,劳动投诉纠纷全部及时调处解决,无群体上访事件;超额完成了600家单位的劳动保障书面审查任务;就业管理、城乡居保、企退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扎实开展。二是重点更加突出,计划生育各项指标执行情况良好,计划生育率99.58%,婚检率89.87%,孕检率94.25%。在维持低生育水平的情况下,更注重服务,“优生两免、三优工程”得到较好落实;三是特色更加明显,在条线工作烦杂、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全体同志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相互支持、互相补台,形成了较强的工作合力。四是服务有所创新,在调研的基础上,抓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女性灵活就业、建设幸福家园”这两项创新性的工作,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按照街道年度工作计划,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争先创优,努力在做实基础、做好重点、做强特色上下功夫。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服务来自责任,责任需要奉献。我们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履行好职能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位的责任,用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高效、追求卓越的实际行动,强业务,优服务,树形象,争创省级满意服务站所。

二是强化服务本领。服务需要本领,本领体现效能。社区建设办涉及条线多,工作政策性强,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此,我们将一手抓工作任务完成,一手抓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学习培训,规范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行为,提高综合履职能力,树立良好窗口形象。

今天会议后,我们将按照张书记的讲话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全办同志有决心、有信心,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确保全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2012年下半年城管执法工作思路

在认真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市、区执法局制订的年度计划,围绕年初制订的建好三支队伍、创建三条样板路、开展两大整治的工作目标,中队2012年下半年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严格执法,查处违章,努力提高执法效能

中队对涉及无照经营、擅自占道、道路挖掘、违法建设等违反城市管理规定的违法行为将按规定进行处罚。案件数量和质量要有明显提升。

(二)、加大力度,实施整治,力保市容整洁有序

围绕区局制订的各项整治计划,结合辖区实际,中队要认真制订实施方案,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实施整治。针对违规占道、店外设摊、流动设摊等问题,配合各阶段中心任务,中队要相继开展夏季流动摊集中整治、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整治、学校周边市容整治、占道装修专项整治、夜排档专项整治、违章建筑专项整治、节日烟花爆竹占道经营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市容整治活动。在整治过程中,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必须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必须保持对辖区市容的管控力度,有效地遏制各种违法违规现象的反弹。

(三)、落实措施,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结合特色街区创建,深化包街包片精细化管理。

为加大包街包片示范街创建力度,中队已对洪波路、洪兴路、城北路等相关路段进行了全面摸底,加强了管理力量,并明确将示范街的检查考核纳入内部月度考核和季度考核范围,以增强队员和协管员的责任意识。

以洪兴路家居装饰装一条街、洪波路外贸服装一条街及城北路钢材市场一条街的创建为契机,中队制订了创建三条样板路的工作目标。针对存在问题,中队分别从规范店招店牌及广告设置、规范店外设摊、纠正占道堆放等方面入手,将对上述三条道路进行了全面整治,配合街道特色街区的创建。

(2)多管齐下,加强对设摊秩序的管理。

针对部分区域和路段乱设摊和店外设摊现象普遍、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中队拓宽思路,多措并举,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一是继续完善联动机制,多方合力攻难点。充分调动街道城管自治协会会员单位的积极主动性,建立由社区、市场保安、市民志愿者和执法队员、协管员组成的巡查队伍,对难点热点区域实行综合管理。通过力量整合,加强社区和市场自主管理,同时、也弥补了执法力量的不足。

二是继续坚持堵疏结合,张弛有度管摊位。中队与设摊者签订责任书,制作统一标识,加强日常巡查,督促其规范化经营,在9月15日前继续做好农民自产自销工作。与此同时加大对无证设摊的查处力度。

三是坚持罚教并举,严格依法查违章。在对热点难点问题实施集中整治时,中队注重将宣传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宣传教育先行,首先张贴整治通知,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提出整改要求。整治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老年人流动菜摊和本地农民自产自销瓜果蔬菜摊位坚持劝导教育为主,采取人性化管理,对屡教不改的无证摊贩则坚决予以取缔。

四是改进工作方法,加强长效管理。不断完善五定责任制和错时上班制。对一些设摊比较严重的社区和路段,中队一直坚持安排人员定点值勤,实行错时上班,将管理时段向早中晚延伸,重点时段实行严管,发现马路市场苗头及时打压,力争做到老问题不反弹,新热点不蔓延。同时坚持市容整治常态化、制度化。对违法违章现象保持高压态势,使辖区市容基本保持稳定有序状态。

(四)、强化服务,拓展范围,深化执法进社区工作

1、加强社区城管值勤室工作。下半年,中队将新增社区城管值勤室3个,要求执法队员定期走访有关社区,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及时处理涉及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一批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城管与社区的联系。

2、继续积极参与世博安保大巡防工作。除完成世博巡防任务,队员对社区的夜间市容秩序也加强了巡查,管理时间进一步延伸。

3、认真负责地处理群众投诉。要做到件件有回音,解决与市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五)、要加强学习,拓宽思路,开展多种形式队伍建设

1、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抓队伍观念的转变。组织全体党员和执法队员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并联系实际组织大家进行讨论。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牢固树立起为民服务、以人为本、和谐执法的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城管理念,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观念的转变。

2、通过制度建设抓队伍作风的转变。组织全体队员协管员学习市局、区局及街道制订的有关规章制度,并加强中队内部的督查考核。继续执行上班签到制度、工作日志制度,建立学习制度,分管领导和中队负责人定期组织队员开展集中学习,经常对人员的到岗情况和队容风纪进行不定时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3、通过专题学习和教育抓队伍责任心的养成。根据街道组织召开的工作思路专题汇报会,已经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管领导组织召开集体谈心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症结,加强沟通和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六)、加快进度,服务民生,继续推进老社区改造

2、完成辖区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工作,继续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七)、继续保持好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工作,多作正面的宣传报道。

(八)、积极参与街道中心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人口普查、旧城拆迁等工作。

2012年上半年Xx物业公司工作小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2年Xx物业公司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工作目标,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现向在座各位作简要的工作汇报。

一、 上半年工作回顾

1、 积极有序推进老住宅区自治管理工作。

2、 积极开展老住宅区业主委员会的筹建(换届)工作。

为使自治工作有序合法的开展,根据街道安排,上半年在各个社区开展了小区业主委员会的筹建和换届工作,物业公司在组建程序及资料方面及时给予社区指导,特别是金湖花园,在筹建过程中,本人三次组织召开业主代表座谈会,讲解有关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消除业主误解,使该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小区收费标准,收缴率已达90%以上。目前此项工作已到材料上报阶段。

3、 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以创建促考核。

今年初,市建设系统向全市建筑物业服务企业发出了创建行业先进的通知,Xx物业公司积极参与,并按照创建要求,落实责任,做好台帐。在企业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各项指标考核中考核分达95以上,顺利地被评为嘉兴市建筑行业先进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市容环境的考核工作,道路保洁工作取得了第一季度考核第三名,第二季度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

4、 配合街道综治办,做好世博安保工作。

公司积极组织人员参加街道综治办组织的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小区值班人员的作用,做好出入小区人员、车辆的登记工作,同时发动公司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值班巡逻。

5、 积极协助各自治社区开展工作

⑴ 上半年对辖区内的老住宅区进行绿化修剪工作,清运树枝约 95 车,投入经费约2万多元。

⑵ 开展应急维修工作,如清华社区的管网维修、清河小区的卫生设施添置等。

⑶ 积极协助北京路、清河等社区开展防洪抢险工作。

二、 下半年工作计划

1、 积极准备,做好迎检工作

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的迎检工作,特别是要做好辖区内的道路保洁工作,根据季节不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清扫,同时加强日常督查,

2、 认真做好街道资产的移交工作

根据街道的要求和具体部署,在移交时做到台帐清,位置明,关系顺,这项工作力争于7月底前完成。

3、 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培训工作

特别是针对道路保洁员工作环境艰苦,住宿条件差等特点,开展保洁员宿舍安全检查,同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减轻保洁员的劳动强度,确保人身安全。

4、 做好迎接世博安保工作检查

8月份西马桥社区要迎接市区两级政府考核检查。

5、 坚决服从街道领导的安排,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积极参与街道开展的各项工作。

在街道2012年上半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

司法所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刚才认真聆听了街道张书记的重要报告后,既感肩负的责任,更是催人奋进。

展望下半年,我们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将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今天的会议精神,服从和服务于街道的各项中心工作,为街道年初工作目标考核“争先移位”,为街道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辖区的“世博安保”维护社会稳定做好法律服务与保障工作。我们的基本目标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本职办好实事,为领导分忧、不让领导分心,服务社会,让居民群众满意。

为此,我们将立足本职,以“社会管理创新、矛盾纠纷化解”为重点,在认真履行(司法所十项职能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打造学习型部门,提升Xx司法所形象。

街道司法所目前承担着参与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法制宣传、普法与依法治理、法律援助等多项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具体工作。为了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我们要打造学习型司法所,加强爱岗敬业教育,增强凝聚力;加强业务学习交流,提升工作能力;强化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成效。

二是打造“护城河”工程,凸现社会化管理职能。

今年6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嘉兴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当前,社区矫正是司法行政“护城河”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另一项是归正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前一类对象是正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后一类对象是曾经犯过罪、刑满后回归社会的特殊人群。由此可见,一旦这二类人员再犯新罪,他们将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街道辖区的社会和谐稳定与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我们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各项管控措施,全力争取杜绝上述两类对象的重新犯罪,严防社区矫正对象流入上海。

三是打造“老娘舅”团队,树立Xx“老娘舅”品牌。

为社区选配“老娘舅”,是省、市、区政法综治委关于开展“世博安保”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有效推进“六个一”建设、“五百”工程的重要项目,是今年南湖区人民政府法律服务惠民实事工程的重要内容。上半年,在街道主要领导的重视关心下,经过各社区积极、认真的推荐及街道最后的审核,各社区的“老娘舅”全部到位。今年以来,新闻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们Xx街道的“老娘舅”工作。下半年,我们要通过例会等活动加强业务指导,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老娘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打造出我们Xx街道“老娘舅”品牌。

各位领导: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兄弟部门、社区及相关单位的顶力相助,我们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各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上一篇:实验室工作汇报范文 下一篇:区域经理工作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