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9-01 11:24:43

生物知识点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点 记忆技巧 规律记忆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7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中文”的学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繁杂,这需要有良好的记忆技巧。在此,笔者介绍几种常用的记忆技巧。

一、联想记忆

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比如,《果酒和果醋的制作》中提到,摘除葡萄梗时,需要先清洗,再去梗,以防止微生物感染。这一知识点可以联系生活中洗菜的方式。洗菜时也应当先洗,再择菜,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又如,在记忆糖被具有、保护的功能时,可联系平时吃火锅:很烫的食物进入有糖被的食道后,并未将食道烫伤,这可能就是食道表面糖被的保护作用。再如,记忆胡萝卜素是橘黄色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胡萝卜是橘黄色来记忆。但这种方法需要注意选择好联想的中介,且有时并不完全准确,但可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此外,这种方法还需要注意生活经验的积累。

二、口诀记忆

把识记材料编成“顺口溜”,通过口诀形式记忆。比如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滤纸条上的颜色从上到下可记为:胡(胡萝卜素)叶(叶黄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在记忆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时,可采用以下口诀:甲携来一本亮色书。而微量元素的口诀可用:铁很凶猛(锰),碰(硼)上了新(锌)买的木(钼)桶(铜)。

又如,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可描述为:前期,仁膜消失现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规律记忆

通过总结规律进行记忆。例如在“必修一”中学到:凡是大分子物质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就肯定需要水,该过程释放能量,是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储存在ATP中。故放能反应与ATP的合成相关。

以上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零散知识的记忆。但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还必须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及时归纳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解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四、图示记忆、列表记忆、概括记忆

图示记忆,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知识画概念图。通过绘制概念图,了解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每学完一章后,将这部分的内容回顾一遍,系统地梳理出大致的内容和结构。比如在记忆蛋白质一节的内容时,可绘制以下概念图帮助记忆。

列表记忆的方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如比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概括记忆。对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要学会概括。例如总结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再如概括仅含有C、H、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有糖类、脂肪、固醇。又如在课本“必修一”中首先学到构成细胞的元素,它们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故紧接着就学习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再由化合物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再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以及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

五、通过实验现象增强记忆

记忆是靠多途径输入信息的。输入大脑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来完成。在学习中,若我们把知识点与实物、挂图等直观手段结合起来,通过调动我们的多种感官来获得生动表象,就会形成牢固的记忆。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洋葱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通过直观的感受,可增强记忆的效果。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2篇

生物学科的考查偏重于基础知识,这一考试特点使得生物学科带上了“理科中的文科”的色彩。如果我们了解了影响记忆的因素,掌握了记忆规律,采取科学的记忆方法,就能在生物考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1记忆的形成——记忆三存储模型

学习中的记忆主要是指人脑对知识的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理解、运用和创造力的培养,都必须以记忆为前提条件。

根据当前公认的记忆三存储模型,把记忆加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瞬间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受到注意,经过编码获得意义,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如果不被注意,信息就会自动消退。短期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进入短期记忆的信息经过进一步加工,才会成为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期记忆。

2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曲线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艾宾浩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是拿自己作为测试对象的,他得出了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复习要赶在没有大量遗忘的时候进行,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具体的讲,每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在复习时都应遵循第1,2,3,8,12,15,30天的顺序进行重复,其他日子可以安排记忆其余的知识点而不需要再次重复该知识点,这样的复习安排下记忆效率最高。

当然,这一记忆规律不单单适用于生物学科复习,其他学科也是一样适用的。

3知识的处理方法——删繁就简,联想记忆

“少则得,多则惑”。在记忆过程中,材料少了就容易记住,多了就很难记住;条理清楚容易记住,内容繁杂不容易记住。因此,我们在记忆过程中要对学习材料加工处理。具体地说,可采用这样几种做法:

一是提纲挈领,抓住要点,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只记在大的纲目,把握知识的框架,舍去细节,在回答问题时,只要有了大纲,其他内容就能联想起来,“举一纲而万目张”。《细胞膜》的相关知识就可以通过“成分、结构、功能”三个方面构建知识框架。

二是压缩句子,删繁就简,即抽取句子中的关键词,把复杂的长句变成简单句,或者仅记住一些提示性的词,这样也能降低记忆难度。如蛋白质的功能可记忆成“催、运、免、调、结”。《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中,难点是判断植物生长趋势,只需抓住3点:长不长看有没有,弯不弯看均不均,均不均靠光和力。细胞分裂过程的识图一直是生物复习中的难点,记忆时只要抓住3点即可:没有同源是减二,(同源)联会分离是减一,有丝同源不配对。

三是化整为零,步步为营。吃馍要一口一口地吃,记东西要一点一点地记,我们可以把长篇材料分成若干小段或层次,一段记熟以后再记下一段。《细胞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物、产物、场所环环相扣,可以通过可视化视图将三个阶段的反应物和产物结合细胞结构简图来完成知识的记忆。

四是分类记忆,即把知识按照某一属性或特点分成若干类,使分散的趋于集中,零碎的组成系统的,杂乱的构成条理的。如《细胞器》的知识点记忆,就可以通过列表比较“形态、膜结构、功能”进行分类记忆。

4记忆的时间安排——提高效率,防止疲劳

大脑是记忆的本钱。我们除了搞好身体锻炼,加强营养以外,关键是科学用脑,发挥脑的最大潜力。

科学用脑最重要的是劳逸结合。连续用脑时间太长,就会头晕,注意力不集中,不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实验证明,大脑的记忆活跃时间是20分钟,超过20分钟记忆效率会大幅衰减。所以每记忆20分钟后,要适当地休息10分钟。休息的方法可以是闭目养神,可以是进行体力活动,还可以是半脑休息——即文理知识交替复习。

我们还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重要的内容放在早醒睡前等记忆效率高的时刻,下午或其它精力不旺盛时则记忆需要动手来熟悉的内容复杂的材料,零星时间用来记较短的材料。

5结论

为了使记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还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记忆时一定要有信心,因为心理暗示可以决定你的大脑是处于兴奋状态还是抑制状态;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清楚要记什么,记多少,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注意力;另外,要恰当的使用记忆方法,才能使记忆效率更高,使记忆成为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总的来说,记住记忆的十点要诀:兴趣是记忆的前提,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整理是记忆的助手,联想是记忆的桥梁,想象是记忆的翅膀,背诵是记忆的根本,重复是记忆的窍门,应用是记忆的土壤,遗忘是记忆的契机,疲劳是记忆的敌人,音韵是记忆的媒介,信心是记忆的手杖。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进化,基因,生命,物种

生物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也是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综合进化理论,深入地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下面从基因突变、物种选择、无意识思维进化论等角度对生物进化的知识进行介绍和总结。

一、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上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内部的可遗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原基因的一系列异质性等位基因,因而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基因碱基对的局部变化导致遗传信息变化,外因则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由于稳定的DNA分子结构在复制解旋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DNA分子复制时是外因诱发基因突变的时机。基因突变既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又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而只有突变,才能经过自然选择出现此基因的多态性基因――即等位基因,然后才可能在自然选择下,此等位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即有利于环境的等位基因变化,会很快频率上升,从而改变基因库,发生进化。所以说突变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料,对生物进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生物进化中的必然与偶然

基因组的研究表明,人类产生语言中枢纯属偶然的意外,大约600万年前,一类猿猴的相关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发生了变异,使它的后代意外的有了语言活动能力,所以人类是幸运的、意外的获得了使思维迅速发展的语言中枢。相应的基因突变后,人类大脑边层上语言中枢的产生和发展也就成了必然,人类的思维和认识得以提升也是必然的。

在生命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条件下由极偶然事件向极严格规律的转化,或者说,由极大偶然性向严格必然性的转化。生物进化就是一种极大偶然性与各种必然性的高度的统一。在外部干扰和内部变化占支配作用的时候,偶然性决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前途和方向,成为必然性的基础和源泉,而必然性则表现为偶然性的放大、选择和延伸。

三、物种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到目前为止即使受到过质疑,依然被承认和认可。生物的进化沿着怎样的规律,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对物种灭绝和各种生物的进化演变提供理论依据。那么生物进化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意义呢,这就主要从物种方面开始讨论:

(1)物种形成是生物对不同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

生物生存的环境具有变化性和异质性。环境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物的适应进化,环境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导致生物的分异(性状分歧),分歧的结果是不同类型的生物,即物种的形成。不同的物种适应不同的局部环境,不能设想有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一种生物。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分化,歧异产生更多的物种意味着也能够占领更多的生存环境,生物的不连续性是生物对环境的不连续性(异质性)的适应对策。

(2)物种间的生殖隔离保证了生物类型的稳定性

物种在种间生殖隔离的存在下能保持物种相对稳定的基因库,没有种间的生殖隔离就会使已获得的适应因杂交而溶化丢失。所以物种的存在使得生物及保持遗传的相对稳定,又使进化不致停滞,保持进化的不可逆性,成为进化的基本途径。

(3)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物种具有可变化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这只是相对的,一个物种不能永远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当环境变化的速度范围超出原有物种的适应能力,灭绝就会发生,这时新的环境也有待新的物种去占领。生态系统也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物种的更替(种形成和灭绝)和种间生态关系的改变可以使生态系统适应变化的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从不平衡又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推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在这种宏观大进化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由物种进化所推动,物种是小进化的终点,同时又是大进化的起点,所以说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挝弧

(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不同的物种因其不同的适应特征而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不同的生态位。因此,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转移和转换的环节,是维持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键。

四、无意识思维进化论

无意识思维进化论指出:①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低等生物是南单分子蛋白质生物个体演化而来,单分子蛋白质生物个体由化学反应直接生成。进化在生物个体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过程,在生物种类上是一个从少数到多数的发展过程,生物多样化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多样化和可变性。②生物进化包括微进化和宏进化两个方面。微进化主要指生命有机物质在种类和功能上的发展;宏进化主要指生命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在结合方式上以及生物个体结构和功能上的发展。③生物进化起源于生命的诞生,现有一切非单、分子蛋白质生物个体都是单分子蛋白质生物个体的各种复杂共生体。④生物进化的起因是生物的变异,变异主要通过生物自身的无意识思维由环境的变化来影响。变异经历了一个从随机变异到受自身无意识思维影响和指导的变异的发展过程,遗传物质经历了由蛋白质分子到蛋白质和核酸共同承担的发展过程。⑤生物进化有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⑥生物进化的过程因生物体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了多个阶段,进化在不同的阶段遵守不同的进化法则。⑦生物进化的进程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是一个渐变和巨变交替出现的过程。⑧生物进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五、进化是永无止境的

生物进化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微进化,新种的生成和大进化。微进化是指生物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种生成和大进化是指从一个类型到另一个类型的跃变,比如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现代综合学说认为,由微进化和新种生成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大进化。最近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种基因的表达速度变慢,就会使鱼鳍变成肢足。而在这形形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突变、环境的选择、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扮演了主要的角色。环境的变化是永无休止的,生物的进化也将一直持续下去,而人类的存在,无疑加速了其他生物进化的速率。

总之,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以整合未知新经历和诠释过往旧经历的交替进行为媒介,在“他者调节”与“自我调节”形式上的互相转化与内容上的更新换代中,生物进化的痕迹一代代被人类文明冲淡,旧文明的痕迹又一代代被新文明稀释。了解生物进化的理论,珍惜生命,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罗辽复著.生命进化的物理观[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 郝柏林,张淑誉编著.生物信息学手册[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 科仁.生物进化中 奇迹进行时[J]. 青年科学. 2006(04)

[4] 李珙.如果生物进化重演一次[J]. 大科技(科学之谜). 2015(07)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4篇

某DNA中含有40个腺嘌呤,复制3次需要( )个腺嘌呤,第3次复制需要( )个腺嘌呤。

解析:280 160

复制三次,DNA由一个变成23个,新形成的DNA为23-1=7,所以复制3次需要(23-1)×40=280个腺嘌呤;而第三次复制,是在复制了两次形成了22 =4个DNA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复制,新形成了22 个DNA,所以第3次复制需要2(3-1)×40=160个腺嘌呤。

二、白化男孩与男孩白化的区别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他们的父母也正常各有一个白化的兄弟,他们生一个白化男孩的概率( ),生一个男孩白化的概率( )。

解析: 1/18 1/9

夫妇的父母基因型都是Aa,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2/3Aa,他们的子代患白化的概率是2/3×2/3×1/4=1/9,白化中一半男孩,一半女孩,因此白化男孩的概率是1/9×1/2=1/18;由于白化是常染色体遗传病,男孩与女孩白化的概率相同是1/9。

三、起始密码子和启动子的区别

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的首端与RNA聚合酶结合片段是起始密码子

B起始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C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D启动子是mRNA上启动转录的三个相邻碱基

解析: 答案C

起始(终止)密码子是在mRNA上,启动子(终止子)是在DNA上。起始(终止)密码子是mRNA上启动(终止)翻译的三个相邻碱基,启动子(终止子)是位于基因的首端与RNA聚合酶结合的片段。起始密码子编码氨基酸,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四、不同分子中A的区别

ATP中A指的是( ),图中是一条DNA单链,A指的是( ),脱氧核苷酸中的A是( ),核糖核苷酸中的A是( ),ATP失去两分子的磷酸后是( )

解析: 腺苷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 腺嘌呤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ATP中A指的是腺嘌呤和核糖的结合物,DN段中的A是它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中的A是碱基。

五、自交与自由

豌豆种子的黄粒和绿粒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黄粒和绿粒豌豆杂交得F1全为黄粒。让F1自交得到F2,将F2中黄粒种子取出,种植所得的植株自交得F3,则F3中黄粒、绿粒的比例为( ),如果将F2中黄粒种子取出自由得F3,则F3中黄粒、绿粒的比例为( )

A 1:1 B 3:1 C 5:1 D 8:1

解析:C D

只有Aa自交才能产生基因型是aa的绿粒,2/3×1/4=1/6,求得F3中黄粒与绿粒之比为5:1,答案:C。

自由可用棋盘法解答:

F2配子

F2配子 2/3A 1/3 a

2/3A 4/9AA(黄) 2/9Aa(黄)

1/3 a 2/9Aa(黄) 1/9aa(绿)

自交的含义是指基因型相同的雌雄异体;自由指在一种群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都有机会且机会均等。

六、某生物和某细胞产生配子类型

基因型AaBbCcDdEe的雄性动物,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

种,它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种,同种基因型的雌性动物,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种,它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有( )种。

解析:25 =32 2 32 1

从基因角度分析,在独立遗传时,产生配子种类为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四个细胞,两种类型。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只产生的一个配子所以只有一种。

七、转录与复制的区别

转录的模板是( ),原料是( ),需要的酶是( );复制的模板是( ),原料是( ),需要的酶是( )。

解析:DNA的一条链 脱氧核苷酸 解旋酶、RNA聚合酶;DNA的每一条链 核糖核苷酸 解旋酶、DNA聚合酶

八、细胞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的区别

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关的细胞器是( ),其内含有的液体是(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 )。

解析:液泡 细胞液 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为细胞液,与渗透作用息息相关;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完成,而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抗原与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

九、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

一片森林属于( )生命系统层次,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属于( )生命系统层次。

解析: 生态系统 群落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环境,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只包括生物。

十、细胞呼吸和呼吸运动

人体通过( )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 )合成ATP。

解析 呼吸运动 细胞呼吸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结果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复习;效果;研究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避免或减少遗忘,必须根据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初中生物学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和研究生物的基础,所以要记忆的东西占了绝大多数。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学时是很有限的,学生课余时间又大多用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上,所以学生学习和巩固生物学知识的任务只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要求,生物教师除了要完成每节课要进行的新课内容的讲授外。还要进行适当的复习。

复习按规模分分为两种类型:章节复习和总结复习。进行章节复习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本文所研究的是总结复习。对我自己所教授的班设置不同复习间隔时间,每学期都进行四次复习课,对七年级一班使用前两个月每月复习一次,后两次在最后一个月内进行;七年级三班使用等间隔进行;七年级四班使用第二个月进行一次,第三和第四个月进行三次等间隔复习。通过课堂提问检测效果和在既定的时间段内试验检测效果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复习效果。由于七年级二班在成绩上与其他三个班有较大差距,不具可比性,我没有把这个班用于试验。

1及时复习

由于遗忘一般是先快后慢的进行,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我们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

2要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复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识记的效果好。

根据学习时间分配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学习方法。集中复习,指在较长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反复学习;分散复习(又称间隔复习、分布复习),指有时间间隔的学习。

针对七年级三个班185名同学进行试验测试(表1)

表1七年级试验测试成绩表

班级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七(1) 37.71 52.30 36.00 64.38 55.80 65.00 61.50 65.30

七(3) 42.22 56.79 44.13 67.20 54.40 58.20 62.30 65.70

七(4) 47.80 52.41 45.04 65.59 56.10 62.80 60.16 65.20

注:其中第四次和第八次为全市统一的期末考试

关于各班的成绩走势可看(图1)

图1七年级试验成绩走势图

通过近一年的试验研究分析发现七年级一班使用的方法学生成绩提高幅度最大,七年级四班使用的方法学生成绩变化最小。只从试验结果上得到分散复习的效果要好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分散复习的记忆效果高于集中复习,主要原因是:由于集中复习时,多次重复同一学习材料,致使单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而且,学习的时间越长、越集中,它的抑制作用也越大。相反,在分散复习的情况下,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因而学习效果高。关于每次学习的时间和各次学习的间隔时间各以多长为宜的问题,心理学家作过多次实验比较,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也有一个限度,不是越分散越好。可以从实验中得到证明。

影响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效果的其他因素是:①学习能力强的人集中学习较有效;反之,分散学习较有效;无意义材料知觉- 运动学习以分散学习较有效;文学作品等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则以集中学习为佳。②学习材料的分量越多,难度越大,分散学习的效果越好。③当学习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发现时,分散学习的优越性则趋于消失。④当问题的解决要求心理定势转向时,分散学习可能有好处。不适宜的心理定势很可能是在集中学习时发展起来的。总之,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7篇

知识点一、大肠杆菌在分类上属于细菌,原核微生物。

例题一:下列生物中,均由真核细胞组成的一组生物是( )

A、小麦、大肠杆菌 B、酵母菌、蝗虫

C、蓝藻、团藻 D、人、流感病毒

解析:流感病毒为非细胞型生物,大肠杆菌和蓝藻为原核生物。小麦、酵母菌、蝗虫、团藻、人是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故答案为B。

知识点二、大肠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

例题二:下列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厌氧型的生物是( )

A、根瘤菌 B、圆褐固氮菌 C、大肠杆菌 D、反硝化细菌

解析:根瘤菌、圆褐固氮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大肠杆菌的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反硝化细菌在缺氧环境中可以将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并最终转化为氮气,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故答案为C 、D。

知识点三、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例题三: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根瘤菌 B、蓝藻 C、大肠杆菌 D、硝化细菌

解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是消费者。蓝藻是光能自养型生物,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都属于生产者。只有大肠杆菌是分解者。故答案为C.

知识点四、大肠杆菌的细胞结构

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结构比较简单,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细胞表面有一层坚固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由糖类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与真核细胞相似,细胞质内没有高尔基体、线粒体、内质网和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有分散的核糖体、质粒,细胞内含有丝状的区域叫做拟核,DNA分子上不含有蛋白质成分,所以没有真核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和芽孢。

例题四: 大肠杆菌在生长时,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培养液的3000倍。如果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影响细胞呼吸作用的药物,大肠杆菌细胞内钾离子的质量分数立即下降,这种药物的作用是( )

A、破坏了线粒体的结构 B、抑制了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

C、破坏了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D、抑制了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

解析: 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钾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被吸收的。此药物不影响呼吸作用,则ATP可正常合成,所以只考虑载体的情况。故答案为D。

知识点五、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和基因结构: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其拟核中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控制着大肠杆菌的主要遗传性状,细胞质中含有质粒,质粒上面含有几个到几百个基因,控制着大肠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构成大肠杆菌的基因是由成百上千个核苷酸对组成的,包括能够编码蛋白质的编码区和编码区上游和下游不能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区,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例题五:下列有关大肠杆菌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只有拟核中含有遗传物质

B、大肠杆菌的基因中只有外显子,没有内含子

C、大肠杆菌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序列是位于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核苷酸序列

D、大肠杆菌基因结构中的非编码序列是位于编码区上游和下游的核苷酸序列和编码区中的内含子

解析:大肠杆菌为原核细胞构成,其拟核和质粒中都有基因,原核细胞基因是连续的,不间隔的,无外显子和内含子之分。故答案为C。

知识点六、大肠杆菌在基因工程中的作用:在基因工程中大肠杆菌可作为受体细胞,细胞中的质粒可以作为运输目的基因的运载体。例如:将大肠杆菌的质粒取出,连接上人生长激素基因后,重新置入大肠杆菌的细胞内,然后,用这种带有人生长激素基因的工程菌进行发酵,就能得到大量的人生长激素。

例题六:1979年,科学家将动物体内能够产生胰岛素的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重组并且在大肠杆菌内表达获得成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基因和大肠杆菌的DNA重组时,需要DNA连接酶

B、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人的胰岛素基因,用另一种酶处理大肠杆菌的质粒DNA

C、检测胰岛素基因是否进入了大肠杆菌,通常根据受体细胞是否具有质粒特有的某种抗性来确定

D、将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由于大肠杆菌繁殖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胰岛素

解析:基因工程中要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取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以露出相同的黏性末端,两者的黏性末端黏合时,需要DNA连接酶。作为运载体,大肠杆菌的质粒要具有标记基因。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体积小,繁殖速度快,在发酵工程中被广泛应用。故答案为B。

知识点七、大肠杆菌的鉴定:在微生物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兰,如果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有机酸)就与

伊红和美兰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例题七:如果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大肠杆菌鉴别,将圆褐固氮菌分离( )

A、无氮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加食盐培养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C、加青霉素培养基和伊红-美兰培养基 D、伊红-美兰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解析:大肠杆菌用伊红-美兰培养基鉴别,而圆褐固氮菌有固氮能力,可用无氮培养基分离。故答案为D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中学生 知识点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64

新时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也要积极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育出更多具有较强灵活应用知识点能力的人才。本人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想要有效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本文就几种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灵活应用生物知识点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生物教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意识

为了有效培养高中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点的能力,首先要求生物教师有较强的培养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点的意识,这样教师才能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切实达到提升学生有效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的目的。而目前影响高中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点能力提升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能力方面的意识不强,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有划分一定的精力用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进而影响了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要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点能力的方法

培养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教师掌握有效方法与技巧的教学活动,因此,要求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的意识,而且要求教师掌握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的方法,这样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有助教师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点进行应用的方法,作为生物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学习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三、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教师在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意识,而且也引导学生掌握了将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方法。

而在目前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而忽视了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进而影响了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点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结合知识点,积极的选择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案例,将对学生进行的知识点讲解与案例结合起来,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能力的目的。

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做练习题目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如果能够及时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练习,那么对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例如本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新的知识点讲解之后,就及时给出与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做,学生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师讲解的新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领悟到新的知识点该如何应用,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虽然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做生物题目,与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学生灵活应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一些题目,对提升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之后,要及时地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

五、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培养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也要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通过有效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达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有效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呢?

(一)将知识点的讲解与相关的实验结合起来

为了通过实验有效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能够与相关的实验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同时又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知识点是如何应用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

为了通过实验有效培养高中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实验操作的机会。应该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教师要积极的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际动手学生会真正感受到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并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鼓励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运用学习的知识点,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了提升高中学生有效应用生物知识点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应用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应用生物知识点加以解决,这也恰恰为学生有效应用生物知识点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在实际的生活中,高中学生运用学习的生物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并不强,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材;相同知识点;教法;思考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与选修3教材中有部分相同知识点,很多老师都感到不好教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以细胞工程中的一个知识点细胞全能性为例进行分析:

一、细胞全能性这个知识点,三本教材中呈现的方式不同

必修1教材呈现的是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第119页通过图片6-11,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放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一个细胞团块,继而分化出根、茎、叶,移栽到花盆后,长成了一株新的植株,之后给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必修2教材呈现的是细胞全能性的实例。第87~88页在单倍体育种中只简单讲了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这个实例,没有提出细胞的全能性这个名词,但编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到这是细胞全能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实例。选修3教材呈现的是做细胞全能性实验。第34~35页通过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相比必修1、2教材中多了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胚状体或丛芽以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等新的信息,并通过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实验来获得这一技术,达到运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特点,以提升能力。

二、细胞全能性这个知识点,三本教材的编写意图不同

必修1教材直接给出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必修2教材则通过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实例,让学生理解细胞全能性的概念;选修3教材却没有规律性的结论和表述,它通过科技探索之路、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细胞工程的技术介绍,提出问题,然后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解前沿生物科学知识。必修1、2教材注意知识的有序重现,要求学生阅读、识记、理解教材内容,层次要求比较低,对于初学者非常适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选修3教材具有开放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明显比必修1、2高了一个层次。实际上三本教材对同一个知识点的体现是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认知层次要求。

三、细胞全能性这个知识点,三本教材教学处理方式应不同

1.教学中有意让学生了解不同教材的编写意图

要从必修1中简单传授细胞全能性到必修2中,通过实例理解细胞全能性概念,再到选修3运用细胞全能性知识、动手做实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知道基础性的模块教学与深化性的专题拓展是人教版现行教材编写的特点。

2.教学中有意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结合使用

在讲授必修1第119页克隆羊多利是将乳腺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养成的时,为了满足学生对克隆羊的好奇心,可向学生提问:多利羊长得像谁?多利羊是否健康?在必修1中没有详细说明问题,老师可以简单地给学生在学习必修1这个知识点中做拓展性介绍,用一个体现这个知识点的实例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并提高运用能力,在选修3的教学中教师只要起组织作用。在必修教材的教学中有选择性的将选修教材中的一些小活动和实例提前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系统地构建知识网络。

3.教学中有意在不同教材中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识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必修部分知识是以模块形式呈现的,从宏观到微观,很符合学生心理对于生命系统的认知层次。必修教材的知识是基础,常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等来组织教学。选修教材能体现生物学素养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它以专题形式呈现的,特别是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细胞全能性知识点是必修1、2知识点的深化拓展。

生物知识点范文第10篇

【摘要】生物课课时少,内容多,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物教师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文中提出了如何合理的安排课堂时间如何解决知识点多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使生物教学得以提高教学成绩。

【关键词】生物课;知识点多;课时少;矛盾

生物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内容贴近生活,是对中学生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门课。可是生物课课时少,内容多,如何在生物这门“小科”中解决好这一问题呢?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物教师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划、背,既省时又省力,或为赶进度而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需要学生思考讨论的,需要学生探究的全由老师一人代替。初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和高中生物的内容补充是需要时间做保证,在授课内容不减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知识点多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使我校的生物教学得以提高教学成绩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是这一矛盾得到较好的解决。

40分钟课堂是关键。生物课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由于不参加中考,很多学生不是非常重视这门课,所以课后通常是不会花时间的,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落实教学重点与难点,让整个课堂教学丰富厚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 引言要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起着渗透主题、引入情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精心设计一个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产生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导入的形式是多样的,一个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这节内容时,由于前面讲的常染色体还学习的不是很透彻,对伴性遗传更是不感兴趣了。开始讲课前,给同学们看了几幅检测红绿色盲的图片,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回答的很积极。接下来就给学生介绍这种病通常男性患者的比例高于女性,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开始认真的研究起来。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一个好地引言将会成为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的良好的开端。

2 课堂时间合理分配

我校的中学生白天的课程安排很是紧张,放学回去后又要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学习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上,课后花很少的时间甚至不花时间在生物上再加上一个星期两节生物课,学生很少会课后复习和预习,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一般要给5到10分钟的时间预习。这样就会使课堂的时间变得很紧,那么对于课本的内容就要采取精讲的措施。精讲不但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精讲要做到的就是,课本上学生能看懂的不要细讲,学生听不懂的较深奥的知识不用费力讲,学生不敢兴趣的课外知识不要拓展讲,超出教学目标的内容不讲。例如:初中生物中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节中介绍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内容,学生们只要自己阅读就能够理解的就不需要老师去细致的讲解了。这样可以省下3到5分钟的时间来学习后面的探究。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学习中,对于淀粉变成麦芽糖的化学式以及酶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起作用就不需要去深入地讲解,如果深入讲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学生会被弄糊涂了,同时也跑离了学习的目标了。探究性的教学本来就需要时间和精力做保障,所以对于一些较深的难理解的知识不要深讲。课本的知识点讲完后要留5分钟做课后练习,练习要在课堂上完成,这样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防止课后学生偷懒不去完成。

3 课堂提问要适中

课改后的生物课本探究型内容很多,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提问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要注意适中,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问题要有启发性,不能不思考就回答出来,也不能怎么思考也回答不出来。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提问要注意几点。问问题的时候不能只问“是不是”和“对不对”,这样的问题不能启发学生们思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浪费课堂时间。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他们就会有一种喜悦的感觉,精神上会得到很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基因在染色体上,提出“为什么白眼性状的表现总与性别相联系?”以及“果蝇的杂交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启发性问题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启发性的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太简单,浪费时间且不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太难,学生思考很长时间也回答不出,这样也浪费课堂时间而且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提问适中对于解决知识点多课时少的矛盾是很有帮助的。

4 充分利用教学媒体

课堂上利用课件可以加大课堂容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省时。比如:在学习有丝分裂内容时,如果不借助课件媒体则不能说明清楚有丝分裂的变化过程。如果用挂图,没有动感效果;如果在黑板上自己画图,花一节课时间讲解学生也听不明白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这一节内容在两个班讲授的时候,一个班用多媒体讲授,一个没用。用多媒体讲授的那个班比没有用的多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而且两个班的学生掌握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所以课堂上适当的利用课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上一篇:投资业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长期投资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