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范文

时间:2023-02-26 01:43:56

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1篇

1.1研发人员储备充足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说,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想缩小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产业现代化,必须推动专业精、技术好、层次高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集聚人才体质机制,营造用好用活人才的良好环境,使当前较齐备的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发展更好地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现代化建设需求。

1.2产学研合作效果显著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主体众多,有企业和政府,有科研院所和产品基地,还有金融、商贸及用户和消费者等,各方积极参与、密切合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成的产业链。应用生物技术的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提出研发需求,组建研发团队,向政府申请并使用研发经费;科研院所和产品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研发、前沿技术、试验检测等方面与企业密切配合,在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着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未来方向

2.1生物技术产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从政府将生物技术产业当作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大力发展后,我国生物制造业的步伐也在加快。在2010年,由Science杂志评出的位列第二位的合成生物学因其能通过人工设计和构建自然中不存在的生物系统解决能源、材料和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而被科技部列为专项研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只有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不懈努力,才能取得累累硕果。

2.2产业生产效益波动

现阶段,主要用数学计算法对生物技术的成本和盈利进行计算,这样生物技术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通过图像便可一目了然,但需要注意的是,生物技术产业的盈利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就像日出日落、潮涨潮汐一样也有高低起伏。也正是基于这种实际发展现状,要时刻关注同期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上的动作,主动学习,积极借鉴,在对生物技术的成本和盈利进行计算时要综合考虑计算精度等影响因素,根据变化规律,调整运行模式。

2.3技术研发的民用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管多么高端的科技,最终只有服务于民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生物技术的研发也开始向民用化方向倾斜,正如说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放在生物技术的研发中也同样适用。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想,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易被忽视的冷点问题,大面积推广生物技术的应用服务范围,包括医疗卫生、食物制造、交通运输等,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的行业。生物技术水平发展再好,如果不服务于民,以人为本,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

3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3.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上,包括简政放权、搞好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创新积极性等等,促使广大应用生物技术的企业更愿意下大力气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同时,政府还可适时给予普惠性的减税政策和产业引导政策,减轻积极从事技术创新研发的企业的财务压力。

3.2积极筹集多方资金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政府资金投入略显单一,因此要广开融资渠道,鼓励国外投资和民间投资行为,加强多方融资的协调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促发展。例如,金融方面,为积极研发生物技术产业的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融资的资金支持,通过保险与再保险帮助企业将研发风险降至最低;商贸方面,促进研发成果市场化,使资金尽快回笼,使企业能在一种良性循环的市场运行环境中享受技术成果带来的喜悦。

3.3扩大集群产业规模

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道路决定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依托国家制度,充分利用一切可为之服务的资源,重点建设发展较快的产业地区,扩大集群产业规模,形成区域性发展态势,由点到线再到面,向四周辐射衍伸发展开来,促进周边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整体的现代化。

3.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开放合作,积极调动国内外的优秀研发人才围绕生产技术产业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用人工作机制,加强专业精、技术好、层次高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研发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岗位设置管理,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使研发人员主动投入到生物技术产业实践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将创新人才潜力转化为“人才红利”。

4结语

征程万里云鹏举,敢立潮头唱大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现在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后发追赶型国家,我国要强化“官产学研用金贸”等环节的完善,努力提高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以提高经济水平、提升综合国力。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2篇

一、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2008年,台湾生技产业总营业额为新台币2010亿元,比2007年增长5%。其中新兴生技产业为新台币(下同)530亿元,制药产业为690亿元,医疗器材产业为790亿元(见表1)。2000~2007年,台湾生技产业营业额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为11%。2008年,台湾生技产业总家数达1184家,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

另据台湾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 IS的调查结果推估,2008年台湾生技产业的产值约393.7亿元,比2006年234亿元增长68.24%。其中:食品生技产值比重为49.8%;医用检测为13.6%;生技,制药服务业为12.0%;农业生技为10.8%;特化生技为6.0%;再生医疗为3.9%;环保生技为2.9%:生技药品为1.1%。依据历年统计,医疗器材是台湾生技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1992年的营业额仅为新台币72亿元,到2008年增长为新台币790亿元。

2、产业分类。

广义上,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分为新兴生技产业(生物制剂医药品工业、生技特用化学品工业、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环境生物技术工业、食品生物技术工业、相关技术服务业)、制药产业(西药工业、中草药工业、原料药工业)、医疗器材产业(一般医疗用辅助器材工业、预防疾病与健康促进工业、诊断器材工业、治疗器材工业、复健器材工业)。根据台湾“经济部”生技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的分类,2008年台湾新兴生技产业的领域和产品细单见表2。

3、投资金额。

台湾生技产业投资分为官方投资、民间投资和公开发行股票筹资三大部分。2007年台当局投资生技产业金额为新台币25.8亿元,2008年民间资金投入生技产业金额为新台币250亿元,其中投入制药产业的金额较高,达到新台币110.80亿元。2008年共有4家生技公司上市上柜。

4、厂商产业分布。

2008年,台湾生技产业厂商产业分布情况为,新兴生技产业320家、制药产业320家、医疗器材产业544家。其中,新兴生技厂商的产业分布为,生物制剂业44%,食品生技业23%,农业生技业10%,生技服务业14%,特化生技业4%,环境生技业5%。在制药产业中,西药制剂业为148家。

5、厂商地区分布。

目前,台湾生技厂商主要集中分布于台湾的北部地区。以2005年为例,台湾生技厂商(狭义含义,指新兴生技产业)总数为240家。在全台的分布情况为:北部地区141家,占比58%;中部地区40家,占比17%;南部地区53家,占比22%;东部地区6家,占比3%。在北部地区的141家生技厂商中,台北市79家,占比56.12%,台北县占比39.28%,桃园县占比9.6%,新竹市占比7.5%,新竹县占比7.5%。

6、公司上市(柜)情况。

2007年台湾生技产业上市柜总数为35家,总营业额为400.03亿元,比2000年上市柜总数增长约9倍,总营业额增长1倍。至2008年底,台湾生技产业上市柜总数为39家,包括11家上市公刮、28家上柜公司,总营业额为新台币440.98亿元,比2007年增长10%。登陆于兴柜市场交易的有19家生技公司,营业额为85.09亿元。兴柜市场按领域别区分,以生技制药领域厂商家数最多,共计有8家,医疗器材厂商有7家,其它分别为从事保健食品、抗体生产、委托生产的生技公司。

7、产业竞争力。

台湾一些生技产品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如电子体温计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中八成为代工,二成为自有品牌。电子血压计以家用产品为主,1/2为自有品牌,1/2为代工,主要销售欧美市场。电动代步车、MIT(台湾制造)产品市场占有率早已是全球第一。隐形眼镜、运动健身器材等也挤进全球前五强之列。台湾农业生技产品,如蝴蝶兰、蓝绿藻、纳豆激酶等世界闻名且为全球主要供货商。用于干细胞治疗发展的脐带血储存产业在全球也名列前茅。

二、台湾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首先,建立并不断修订完善生技相关法规与政策,为生技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自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颁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以来,生技产业就成为台湾当局重点推动项目。“方案”的目的是让台湾成为国际生物技术社群研发与商业化的重要环节和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及营运中心。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与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推动生技产业的发展。诸如:成立“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制订《药品优良临床试验规范》;实施《投资生物技术产业五年计划》(1998-2002年);推动药害救济制度,并建立药品副作用申报制度,全面推动并执行药品CGMP制度;实施“罕见疾病防治及药物法”、“药害救济法”;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两兆星产业之一;推动《生医科技岛计划》;2007-2008年台湾出台《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及其《营利事业适用生技新药公司股东投资抵减办法》、《生技新药公司研究与发展及人才培训支出适用投资抵减办法》,提供投资抵减、鼓励人才培养、允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经营等优惠措施。台“行政院”在2009年11月中旬召开“专利法”修正草案会,其中对动植物将全面实施专利保护,对药品专利保护给予20年期限,有利于生技产业的研发。2008年底《两岸中草药产业搭桥专案》,鼓励两岸产官学研界交流合作,共创双赢,以提升台湾中草药产业竞争力。2009年3月《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强化产业价值链第二棒产业化研发角色、成立生技创投基金、推动整合型育成机制、以及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TFDA)建构与国际衔接的医药法规环境等四大重点。

台湾当局相继出台优惠措施,来鼓励生技产业的发展。比较系统、全面的优惠政策体现在《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和《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中。前者如“设备加速折旧”的优惠项目规定:公司购置专供研究与发展、实验或品质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得按2年加速折旧。对生技产业等“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则可以享受股东投资抵减和公司五年免征营业事业所得税的优惠。后者如“投资于研究与发展及人才”的优惠项目规定:支出金额35%限度内,自有应纳营业事业所得税的年度起5年内抵减各年度应纳营业事业所得税额;生技新药公司当年度研究与发展支出超过前2年度研发经费平均数,或当年度人才培训支出超过前2年人才培训

经费平均数者,超过部分得按50%抵减之。

其次,建立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分工体系,并实施重大生技计划。台湾经过20多年的生技产业的推动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推动架构。其中之一就是建立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分工体系,并实施重大生技计划。行政层面的组织架构为“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基因改造跨部会工作小组、干细胞研究跨部会工作小组、实验动物资源体系跨部会工作小组、生医科技岛跨部会工作小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推动办公室,以及相关“部会”等。生技产业分工体系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上游由从事生物技术基础与创新研究;中游除承接上游初期研发成果进行后续研发及试量产外,还通过各项科技专案,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并转移给产业界;下游产业界则负责产品生产和市场行销。

实施的重大生技计划主要有:《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88-1992年),总经赀新台币12.9亿元,重点发展领域为花卉/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疫苗、农产保鲜俐用、环境保护、保健,蓍芍用植物等;《基因体医学科技计划》(1991-1993年),总经费新台币74.8亿元,重点发展领域为基因体医学、生物资讯、蛋白体与结构基因体、医疗伦理、基因体医学相关核心设施及研究团队、培训人才等;《制药与生物技术计划》(1988-1992年),总经费新台币5.2亿元,主要用于推动生物技术与医药的研发,建立基本架构及设施,推动成果商业化;《中草药产业技术发展五年计划》(1990-1994年),总经费新台币5亿元,重点发展领域为草药基础与创新应用研发、建立临床试验环境及檀协培植、草药产业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投资生物技术产业五年计划》(1998-2002年);《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生医科技岛计划》;2009年3月的《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等。

第三,官方投资扶持与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台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扮演了岛内生物技术产业重要投资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该基金自1984年开始投资生技产业,截至2009年2月,已经批准投资境内外36件生技投资案,累计批准投资金额达到130.61亿元,其中直接投资生技公司为12家,批准投资金额达到新台币46.81亿元,投资岛内生技创司为14件,批准投资金额达到50.43亿元。2000-2008年,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投入生技领域的经费合计达1157亿元,约占台湾科技计划总预算的20%。累计投入生技产业达127亿元(包括直接及间接投资)。2006年,台湾官方投入生技经费为215亿元,投资领域包括技术研发、推广辅导、人才培训与引进、环境建设、园区等,其中生技经费的60%投入到技术研发项目。2008年台湾创业投资投资总金额为136.35亿元,投资金额最多的产业依次为光电产业(28.8亿元,占比21.16%)、生物科技(19.0亿元,占比13.98%)、电子工业(18.5亿元,占比13.58%)、创投事业(18.19亿元,占比13.34%)、半导体(16.03亿元,占比11.76%)。另外,根据2009年《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未来5年将由“行政院发展基金”投资240亿元,民间筹募360亿元,共同成立规模600亿元的生技创投基金投资台湾生技新创公司。

第四,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双重发展模式。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高科技特质,同时大多攸关人类健康安全,因而产业技术要求有别于其它产业。台湾在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上,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双重发展模式。如在生技医药领域方面,通过“中研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卫生研究院”、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高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中技术力量对生技药品的研发,许多产品处在研发及临床试验阶段,一些产品通过技术授权与合作开发方式获准欧美上市。2008年,持续推动研发补助计划,台湾“经济部技术处”通过42项生技医药的SBIR业界科专,补助金额约6740万元,带动厂商再投入经费达新台币1.24亿元。另一方面,生技研发机构和医药厂商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境外技术回台再进行研发、吸收消化,或与岛外公司建立合作联盟,象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与荷兰CrucelI公司技术合作,转移其蛋白质药物生产细胞株。

第五,创立生技产业聚落园区。目前,台湾拥有十大生技产业聚落园区,成为亚太地区生技业发展极具指标意义的产业地标。十大生技园区分别为南港生技园区、新竹生技园区、南部科学园区、彰化花卉园区、屏东农业生物园区、竹北生医园区、台南兰花生技园区、宜兰海洋生技园区、嘉义香草药草生技园区、高雄生物科技园区。目前以南港生技园区和新竹生技园区的产业群聚效应成效最优。南港生技园区依托“中央研究院”、生技中心等有实力研究机构和国防医学院、北部7家医学中心以及2个生技育成中心等生技人才群居地,发展环境优良,截止2008年底共计有49家生技厂商和研发型公司落户,形成了生技新药、中草药、生技药妆产品、生医材料与基因体医学等特色的生技产业群落。新竹生技园区开发比较早,依托台大竹北分校、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卫生研究院、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等研发力量,加速生技新创技术商业化。园区内落户30多家生技厂商和生医中心,形成医疗器材、检验试剂、生医材料为主的产业特色。

第六,重视生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发展生技产业,提升竞争力,除了技术和资金要素外,关键是人才。台湾采取的策略是自己培养,台湾最优秀的人才素有念医学系的传统,每年均有2万生技相关专业学子毕业,足以满足台湾生技产业的发展需求。以2008年为例,台湾大学以上生技相关系所毕业生达到21241)人,其中硕博士毕业生达4541人,占生技相关毕业生的21%。为提升生技人才素质,台“教育部”于2005-2009年投入7.2亿元,实施“生物及医学科技人才培育先导型计划”。同时,台湾也十分重视引进海外杰出的华裔人才和海外留学生。许多在基因体、醣类、干细胞、蛋白质、癌症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和美、英、欧留学人员,放弃海外优厚的待遇回台效力。

三、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一是生技研发投入面太广,力量分散。台湾生技产业发展了二十多年,但2007年生技产业只占全球0.6%的市场,生技医药产业仍以学名药和健康食品为主。健康食品大部分台湾销售,市场太小。学名药是指专利过期的药物,其生物相等性与专利药相同,不同的是生产的厂商多,价格战激烈,利润薄。目前台湾有近160家学名药厂、GMP药厂,但规模小,平均每家药厂营业额不足新台币3亿元。难与国际接

轨,在全球学名药每年1千多亿美元的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少。关键原因是没有发挥台湾优势,投入生技领域面太广。台湾的优势在于癌症、传染性、免疫疾病等新药、结合电子工业优势的医疗器材,以及品种改良和以基因体技术研发的基改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生技。台湾“中研院”获得的生技专利占全台湾113,但没有将专利商品化,将技术产业化。

二是投资行为短视,偏好投资可短期获利、风险可测可控的产品。由于高端生技产品智力密集、研发支出大,尤其是新药产品要经先导药物的创新研究阶段、动物实验,再经三期人体临床实验,最终到产品上市的全程时间平均约10-15年,研究经费约9亿美元,成功率却不到1%。因此,台湾生技产业投资项目呈现偏爱保健食品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科技含量相对低的领域,而对需长期资金持续投入、风险较高、科技含量高的新药开发的自主创新投资领域,投入出现递减趋势。2002年,台湾生技投资金额为204亿元,2006达到210亿,元,同期保健食品的投资金额由21.26亿元增加到64.46亿元,台湾生技投资金额比重从10%上升到30%。而新药开发投资金额从2003年91亿元逐年下降到2006年27亿元。

三是市场规模太小。根据2005年IT IS的《台湾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厂商调查》问卷资料分析,台湾生技公司在经营上所遭遇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市场面,占受访厂商的64%,其中

“内市场过小”所占比例高达38%,说明台湾生技产业主要瓶颈之一在于自身市场规模太小。而台湾厂商多属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欠缺。

四、展望

未来台湾生技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愿景,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侧面观察:一是1995年出台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该方案期望台湾成为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的重要环节,以及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制造与营运中心。二是2009年《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该方案预计在5年内,要将台湾生技产业的产值提升2倍,达成每年4200亿元的目标,10年内将为万亿元产业。在2010年7月22日台湾“2010年生技月暨生技大展”开幕式上表示,台湾生技要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让“台湾的生技发展世界发光、发热”。

从以上三个不同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台湾生技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愿景。但要达成目标与愿景,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1、保障有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持续投入生技产业。

2、发挥台湾优势,加强自主创新研发,真正掌握生技医药关键技术。

3、健全产业发展环境,尤其是如何突破“生技技术产业化”的薄弱节点。

4、培养生技产业发展分工体系的中游层面的优秀人才,即除承接上游初期研发成果进行后续研发及试量产外,还通过各项科技专案,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并转移给产业界的人才。

5、如何开展两岸生技产业的合作,生技产业市场规模太小的发展“瓶颈”。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3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局长朱桢、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王宏广、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刘亚清、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等各界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

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指出,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而农业作为体现生物技术的产业,正迎来新世纪的春天。

农业生物技术风起云涌

在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生物技术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近期内能提供新的产业,而且在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方面(如人口和食物、能源和资源等等)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科学的主体在于研究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通过与现代生物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交融,未来农业在人工塑造新物种、构建栽培与养殖环境、开辟食品和资源利用新领域等方面,必将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一批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群,从而带来一场新的农业产业革命。

经过20多年发展,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这些转变使得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已经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开始由在杂交育种技术、基因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农业生物技术是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差距最小的优势领域,而中关村地区更拥有全球最为密集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资源。在研究创新和技术支撑方面,聚集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研究机构;在成果转化实体方面,汇集了大北农集团、奥瑞金种业和中农大康种业等行业知名企业;在产业政策方面,可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优惠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诸多优势条件的具备,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中关村园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化进展成绩斐然

目前,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转基因农作物和超级杂交水稻、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兽用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用材料等方面。

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已进入大面积产业化推广阶段。高产优势两系杂交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因水稻劣质造成的积压问题,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累计种植371万公顷,每公顷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750kg以上,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增加社会效益近30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国家,已有转基因耐贮藏番茄、改变花色的矮牵牛、抗病毒甜椒和辣椒、抗病毒番茄、抗虫棉等6种转基因植物通过了商品化生产许可,并有20余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环境释放阶段。其中在抗虫棉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进展最为迅速: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等办法,2004年全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70万公顷,占当年棉田面积的66%,其中国产抗虫棉占市场份额的60%。每公顷抗虫棉能节水增收2100元左右,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50亿元以上。此外还极大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在动物生物技术领域,我国转基因鱼已进入控制性生产,中国科学家培育出的三倍体鱼湘云鲫(鲤)已推广至全国23个省、直辖市,中试期间共生产湘云鲫(鲤)鱼苗1.9亿尾和复花鱼种3580万尾,获纯利457万元。

在农业微生物技术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分离了一批杀虫新基因,构建了一批多功能工程菌。北京大学等单位研制出新型高效多功能固氮菌肥3个,并获得肥料登记证和AA级绿色食品认定推荐证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研制的单胃畜禽用植酸酶和中性植酸酶2002年7月获得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总局等6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产品证书(2002ED326007)。“利用基因工程酵母生产植酸酶”技术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建成了一个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的饲料用植酸酶生产基地。产业化基地建设正逐步带动一个以保持我国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的新型农药、肥料和饲料微生物产业群的形成。

面临挑战,重任在肩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

自主创新成果少。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特征是公益性强,以公共机构为投资主体,公众受益,知识和成果全球共享。而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却带有明显的垄断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特点。由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较差,科研导向有些偏差,致使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跟踪模仿的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缺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目标的研究意识。这使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面临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

科技投入不足,且急功近利。在美国支持生物技术研究的政府部门至少有13家,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农业部、能源部、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其生物技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总投资在70-150亿美元,其中国家投资保持在40亿美元左右,用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大约在15%以上,且近几年有明显增加趋势。而同期我国“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平均每年投资生物技术研究仅人民币1亿元左右,用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比例在20%左右,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投资力度太小。

国家缺少对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扶植政策。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对有风险的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能力较低。国内有竞争势力的农业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迟迟难以出现,而国外有实力的农业生物技术知名大公司却趁此纷纷进入中国,强占中国市场份额,使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面临一个严峻的国际竞争势态。

缺乏转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的有效机制,产业化渠道不畅通。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科研水平在很多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大,但因成果无法转化或不能及时转化,而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五年工作规划

2006初,由大北农集团、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奥瑞金种业、伟嘉集团、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试室、中牧股份、德青源农业科技公司、德农种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锦绣大地农业公司等联合发起,开始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分会成立的筹备工作。首批加入协会的会员单位有70多家。此次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首届理事会,推举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为理事长。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农业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更体现了从农业向生命农业的方向发展。我国需要两村牵手,就是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和引领广大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更加坚强有力,更加体现了我们企业的联姻、联合,特别是企业在从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特点,更体现了高新技术如何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要推出一批在高新农业中做给农民看,更重要的是农民能学新型的实用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想科技是企业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当中一定会以市场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委基础,以效益为纽带,它将使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立足根本,为将来的发展方向设计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2007年度:奠定基础,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建立信息网络体系;成立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专家委员会;建立发展论坛;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树立“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协会”形象。

2008年度:论证“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欧盟、北美地区生物技术行业协会建立联络机制。

2009年度:在国内联络3――4个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促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龙头产品3――5个;与国内主要农业省建立有效地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互动机制;拟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行业标准。

2010年度: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为国家“十二五计划”如何做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提供科学、系统论证;在国内及北京促进建立2――3个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

2011年度:建立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产业、销售、服务、宣传等一体化网络体系;力争使中关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生物技术创业基地。

2007年的春天来了,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春天也悄然在路。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诚如邵根伙博士所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也必在这个新世纪的春天里播种,开出灿烂的花。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生物技术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学者均认为生物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我国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10几年来,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产业链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投融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均制约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着重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二、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生物、生化制品行业为例,2000年的总产值为135.6亿元,经过10年的发展,2010年产值高达到1208.0亿元,增长了近8倍。近年来,生物、生化制品行业的产值大体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2005-2010年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27.9%,然而,从2006年开始,产值的增长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普遍存在着低技术转让率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于产业的稳定发展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实现其健康发展须深入探析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生物技术产业内市场竞争不能有效促使企业创新。以生物、生化制品行业为例,本文收集了1995-2010年的专利申请数(见表1)。可以看出,从1995-2009年大致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2009年的专利申请数为1074件,是所统计的9个年份中最多的,是2008年的4倍多。与此同时,2009年召开了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会上提出了生物育种等方面的建言献策,可以发现我国的政策支持对驱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创新有较大的影响。2010年,我国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但是2010年的专利申请数相比较2009年来说呈现出了骤然下降的现象。本文认为驱动企业进行创新的主要因素为市场竞争,此现象可以反映出我国虽然对生物技术产业进行了大力的扶持,但是整个产业内的市场运行环境不尽如人意,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也不能驱动企业创新。

表1 生物、生化制品行业1995―2010年专利申请数(件)

资料来源: 《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生物技术产业化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5年左右。我国虽然研究成果丰硕,且初具一定的产业化基础,但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部分研究技术难以产业化。对于科研结构来说,由于资金原因,无法进行中试、产业化等一系列操作;从产业化角度看,上游和下游产业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缺乏可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专业化人才。从企业角度看,陈继勇和周琪认为,中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的缺陷,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1]总之,生物技术产业化在诸多的环节均处于薄弱地位。

3.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管理体制不够健全。2010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2012年印发《“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之后,各地政府均把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出现了盲目建设的现象,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导致了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整体优势缺乏。汤国营指出,我国生物医药最好的品种其销售额不过几千万元,而同样的药品在美国销售收入达20多亿美元(如促红细胞生成素)。[2]上述现象的发展,我国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难辞其咎。

三、政策与建议

上述现状分析表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化水平滞后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

1.加大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我国政府机构应加大对企业创新的研发补贴,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压力,促进企业创新积极性。还应逐步建立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展我国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来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

2.整合生物技术产业内部资源,实现快速产业化。首先,要鼓励同一产业链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攻克核心技术,促进创新要素的集聚,进而加速产业发展。其次,产业内部资源要形成有效的协同网络,促进企业间专业化分工合作,增强上下游产业的协调发展能力。最后,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力量,使生物技术产业快速产业化。

3.完善生物技术产业管理体制,加强法律保护。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就决定了有关生物技术产业立法、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使管理职能更加专业化,并建立有效的投资与决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继勇,周琪.新兴技术产业化演进及其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2(11):66-69.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一、生物技术概论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制造产品的科学与技术,虽然生物技术这项专有名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但生物技术应用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例如,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植物在医药应用上的最早记载,足见生物技术观念与应用早已存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为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把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另外,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生物技术生产发展快速,涉足领域不断深入。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80年代,到2000年销售产值已经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长33.58%。同时,生物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还再继续扩展深入。

其次,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世界上出现了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人类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或蛋白芯片或组织芯片、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另外,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知识产权过少,产业化能力很低。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与装备还相当欠缺。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比较起来,我们的技术还很低,并且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是在实验室,还没有走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大门。如何加快将开发研究出来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产业化能力,是当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要充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投入严重不足,并且投入渠道单一。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因此,资金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加大生产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五种。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上面所说的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他们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最后,产业化人才缺乏,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此外,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常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其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加强企业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部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地方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培养专门的企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开发生产企业或机构。就生物技术来说,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四个环节中,研究和开发环节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需要下力气建立一只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

再次,以市场为主导,重点突破。努力开拓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开发和生产符合生物技术市场需求的产品。生物技术市场对生物技术产品的需求将会极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生物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就以我们中国来说,中国的生物技术最有权威的是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植物快繁和脱毒苗生产等植物生物技术上。发挥我国的优势,保持技术的最前沿,可以大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域。

最后,加大政府投资,完善建立产业政策扶持

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制定法律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还可以通过融资渠道来实现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其中包括拨款或资助,大公司出资、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政府直接投资的变化是调整研发投入结构,提高民用研究与发展投入,特别是民用高技术开发投入,以提高经济竞争力。投入的重点是风险大、民间投资有困难的重大长期研究课题。另外,政府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合作研究开发。政府可以将国有研发成果下放,鼓励产、学、研合作。

参考文献:

[1]林桂芸关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2]段丽霞,向梅梅现代科技与21世纪的植物保护[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分析

近几年,我国科研方向的重点逐渐往生物方向偏移,主要原因就是生物研究所具备的优势,及生物研究成果的应用对于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小,对于资源的要求不高,对于环境的污染几乎没有,以及取得的成果较好,达得到预期成果。而合成生物技术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其逐渐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引导方向的作用,因此,在各国会由于发展环境以及伦理观念的不同等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相应研究的限制。其在我国的发展就制定了相应的与国家发展状况相一致、对于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方向相符合以及对于我国现有的技术相适应的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政策。

1.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包括医药、农业、生物能源等,其对于我国的影响较为巨大且深远广泛,我国对于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影响发展较为严重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限制措施[1]。我国在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进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合理适用的发展战略,下面对其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1.1.我国发展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原因

我国发展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发展以及满足人们现阶段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主要是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及自身寿命的长短和身体的健康状况等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于严重污染的环境需引进和采用相应的新技术进行改善,在这样的环境中,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就不断的壮大起来,逐渐成为我国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加之人们对于人类本身以及动植物等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该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当中,使得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各种生物的重大作用以及生理记住,发育生长原理等,从而使得其在我国各方面的实际发展中有改变方向以及优化的作用。

1.2.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

我国制定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自然进化的绝对性,进行了人为的直接干扰,从而使得物种的进化方向化、物种出现的异常化现象来源于生物实验以及人工生命体的出现等,这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以及生命进化法则,对于环境的进一步自然进化产生相应的破坏作用,由于人们对自然改造的过度,会产生自然平衡被破坏的严峻后果[2]。因此,需要对其研究的程度以及研究的方向进行相应的限制以及方案制定,即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1.3.我国合成生物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制定的合成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基于我国环境的现状、自然规律的稳定性以及自然繁衍规律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于产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主要原因是发展该产业,使得该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并且起到实质性的推进作用。我国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战略制定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发展规律、资源有限利用原则以及实际计划原则,在这些原则的限制下进行发展战略的制定,现阶段我国所制定的主要该方向的发展战略就是推进农业、工业以及能源等方面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制定方向就是减少环境的污染、有害物质的增加、能源消耗的增加以及可持续发展[3]。

2.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政策

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发展该产业的正面发展,以及在各产业的实际发展中起到辅助健康发展的作用。其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是对其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政策出现的问题以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相应的结论以及主要改进方向和发展方向,使得产业政策的制定符合现阶段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实际应用过程以及制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主要存在的影响因素是技术限制较之国外较为落后,在该方面的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产业较为分散、规模大小差距大以及该产业存在较大的发展风险等[4]。在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我国主要采取的合成生物技术产业政策就是风险预估化、产业规模集中化、借鉴先进的技术、相关资源配置合理化进行相应的计划等,在这些改进政策的不断运用中进行进一步的加大改进,从而使得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与自然演变规律不产生相违背现象。结束语:合成生物技术的出现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适应人们对该时期的特定需求,如解决人们出现的各种危及生命的疾病、环境中出现的化学物质使用出现的污染以及动植物生长受到严重限制等问题,其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也有相对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人们常识相违背以及与伦理等不相符合的现象,其直接导致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等规律受到挑战以及冲击,对于自然生态的危害就会十分的严重。因此,我国为了在与逻辑规律相符合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发展以及相关需求满足,制定了相关的合理发展战略与政策。

参考文献:

[1]宋凯.我国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及政策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何武国.安全视域下的合成生物技术伦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3]杨旸.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伦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4]翟晓梅,邱仁宗.合成生物学:伦理和管治问题[J].科学与社会,2014,4(4):43-52.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产业发展 问题 对策

1.生物技术概论:生物技术概论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以DNA重组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融合了其他相关技术,涉及的领域有细胞工程、生化工程以及微生物工程等。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可以利用生物体来生产制造产品。尽管生物技术在七十年代才被正式提出,但是远古时代的神农氏却早已将植物应用到医药上面。虽然那时没有生物技术的概念,但生物技术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直以来,我国都把生物技术作为重要的科研项目,以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和政府都花费大量心血投入到生物技术当中。因此,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效益,更值得骄傲的是能够获得产品的知识产权。通过转基因工程将某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新基因组合在一起,使新表达系统能够运用更广泛。利用新基因生产的数十种药物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医药产业之中。转基因杂交水稻、棉花、番茄等等转基因技术娴熟,已经进入市场,实现了生物技术产业生产的目的。

动植物新品种、基因治疗和蛋白质以粮食增产和药物产业发展为核心目的,并通过深入的研究开发,为高技术生物产业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推动了我国转基因发展的前进脚步。

2.生物基因工程行业发展现状:首先,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地成熟和完善,涉及的产业领域也越来越广。自我国生物技术发展以来,通过转基因生产的产品销售产值呈不断上涨的趋势。从80年代到2000年,平均每年增长33.58%。

其次,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重要。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不仅有利于改进产品,对人类生命安全也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生物技术企业持续断发展并逐步壮大。科学技术在产业生产中无疑是最核心的有利武器,而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良好,而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很多企业便抓住契机,开始从事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生物技术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从容观上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推动生物技术地不断发展。

3.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首先,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受仪器和设备的限制,技术还不够完善,而且缺乏独立研发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无法仅依靠自主的能力开发新产品而获得知识产权。而发达国家不仅科学技术发达,而且有充足的设备及所需的产业生产条件。目前,我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企业的产业化能了。我国只有将研发成果转变成实际的生产力,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产业化的能力。

其次,投入过少,无法提高更广阔的投入渠道。生物技术产业是新兴的高收益产业,但存在着各种风险。要取得高收益,必须高投入。所以,首要的问题是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家在投资生物技术生产的同时需要确保银行贷款的可行性以及降低市场风险,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渠道,同时政府应该为其提供优惠政策。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只有五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最后,缺乏产业化技术人才,研发成果和产品不能互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人才,但是生物技术生产培养人才周期长,且优秀的人才大多选择在国外发展,造成国内人才的匮乏。因此,实验室很难生产出优质产品。

4.针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的策略: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必须依据其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其他各种因素综合考虑而建立相关制度和体制,还应运用国家对企业的优惠政策,进行内部调整,从而使企业得到最优的发展状态。在我国生物技术企业缺乏人才、设备和技术的情况下,借用政府和市场的调节方法,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使个方面的优势条件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此外,还应组织国家管理监督机构,在企业的生产运行中起督促的作用,并对企业的运营模式,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协助企业制定管理体制。

其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加强企业核心凝聚力。根据当前国内生物技术产业和其发展情况,结合现有的部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以选择投资环境好、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并且已经有一定的生物技术基础的地区作为产业化基地,对于这些产业基地给予更大的优惠政策和税收扶持政策。与此同时,要培养专门的企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开发生产机构。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已经有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研究和开发环节中,还是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因此,下大力气建立一支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是势在必行的。

再次,以市场为主导,重点突破。根据当前或者将来会出现的市场需求,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人们所需的产品是突破的重点。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物技术市场产品的需求将会极大地促进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各国的生物技术都发展迅猛,只是不同国家的侧重点和方向不同。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8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工程及杂交瘤技术的相继诞生,以及生物加工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生物技术跨入一个新时代――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时代。这个崭新的时代对发展中的中国提出了严峻挑战。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基因操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完善;转基因植物和动物技术有重大突破;人类基因组研究促进了有重要价值新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开发应用;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商业渠道,出售专项技术或全套试剂,方兴未艾。全世界每年授予的1万多项专利技术中,有近l/3出自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环保化和国际化,实现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统一。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发展将会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1.基因操作技术。为了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以及推动其产业化进程,基因操作技术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其中包括基因合成、扩增技术、基因修饰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转移技术和蛋白质工程等;新型表达载体或体系的研究中,转基因植物和动物的相关技术有突破,动物乳腺反应器等新型的生物反应器在开发中;基因工程下游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技术集成和规模化生产;同时,作物育种和动植物品种改造相关联的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推广,以基因治疗为核心的生物治疗和诊断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英国克隆绵羊的成功使动物“克隆”技术出现了始料不及的突破,甚至引起世界恐慌,如何应用体细胞核移植是当今世界各国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2.基因组学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当代自然科学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进展甚速, 2003年完成人体全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转录图的制作以及全部序列(30亿碱基对)的测定。人体内总数约为8~10万个的基因将全部定位,它们的分离、克隆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全面展开。包括水稻基因组在内的模式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也是该项计划的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的是,在DNA重组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基因组研究的系统技术(有人称之“基因组学技术”),它融会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正在成长中的基因组学及其系统技术将对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的新基因以及疾病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克隆,可直接用于基因工程产品的生产、基因治疗或人类疾病发生机理的研究,并为创新药物研制提供基础。同时,以水稻基因组研究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农作物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以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将对农作物育种以及整个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变化。

3.生物信息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是由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交叉发展而成的一门崭新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解读”,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的结构模拟和分子设计,以及基于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基础上的药物设计;与此同时,要进行生物信息的收集、贮存、管理,创建生物信息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开展相应的应用研究。它不仅对认识生物起源、遗传、发育与进化的本质有科学意义,而且可为新基因的发现、为人类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开辟全新的途径,为动植物的物种改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突飞猛进

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产业化的进程甚快,已有近50种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剂产品投放市场。销售最好的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生长激素、胰岛素和溶栓药t-PA等基因工程产品,EPO、G-CSF等产品在美国的年销售额,每种可达十几亿美元以上。美国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公司约1300家,其中较大的生物制药公司225家,工业投资达350亿美元;日本约有800家公司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已有14种产品投放市场。基因工程疫苗以乙肝病毒疫苗为主要产品,目前还注意发展针对艾滋病、肿瘤等治疗用疫苗;单克隆抗体是生物技术药物中数量最多的产品;基因治疗由遗传病转向以肿瘤、心血管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为重点。

国际上普遍把医药领域作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突破口,这是由医药生物技术在创新性及其经济效益上的巨大潜力所决定的。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疫苗以及开创全新的基因疗法和诊断技术乃是主要方向,并且它是新药研究和创制的重要支柱技术。生物技术药物是一种高附加值产品,一个药物的年销售额就可能超过一个大型钢铁企业,所以,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仍将是现代产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国际间知识产权竞争的主要领域。21世纪,它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支柱。

三、农业生物技术市场大有进展,前景诱人

世界上进入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已增至1500种,美国FDA相继通过了棉花、玉米、西红柿、马铃薯、大豆、南瓜等经生物技术改造的农作物品种安全性检查,并颁发商品化许可证。Calgene研制的可长期贮存的转基因西红柿已投放市场,美国和澳大利亚已批准抗虫转基因棉花进入大田推广应用。分别由 Ecogen和Crop Genetics研制的几种生物杀虫剂早在1994年已获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此外,农用生长激素、疫苗等产品开发也都取得可喜的成绩。生物技术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能好的农作物、畜禽、鱼类新品种中显示出很大的潜力,其对未来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鉴于世界性的粮食短缺,各国政府都已开始重点支持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国际水稻基因组图谱和拟南芥菜基因组图谱等研究已获得重大突破,以植物基因组图谱为基础的农作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分离和克隆研究正在蓬勃兴起。基因转化已经在水稻、玉米、棉花、马铃薯、油菜、大豆和烟草等主要作物中获得了成功。许多重要生产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产量、品质及采后保鲜等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特别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会对21世纪农作物常规育种带来革命性的突破。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将作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生长点。

四、生物技术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新途径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世界各国已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围绕它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传统的污染防治技术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生物技术是环境保护的理想和武器,在处理环境污染物方面具有高速度、高效率、低消耗、低成本、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应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已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1世纪,生物技术将成为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之一。

五、经济强国在生物技术发展领域竞争激烈

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必将在最终解决人类粮食、健康和生存环境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独特的作用。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生物技术确定为21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美国在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年来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其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十分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

为加紧研究发展对策,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从1992年起接连发表了题为《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实现诺言》和《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新的方向》等发展战略报告和蓝皮书,指出生物技术在经历了第一次浪潮(医药和保健领域)后,在继续重视和推动第一次浪潮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第二次浪潮,即重点发展:(1)农业生物技术;(2)环境生物技术;(3)生物制造和生物处理工艺及能源研究;(4)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为此,除继续重视医药生物技术外,政府将加大在农业、环保等其他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并在税收、经费、专利保护期等方面制定了特殊优惠政策,以加快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制定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日本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不仅引起西欧诸国的恐慌,也造成美国的严重不安。欧盟为协调和促进各成员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整体上与美、日等发达国家抗衡,专门成立了生物技术委员会,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韩国声称要在所有高技术领域全面发展,计划21世纪争取进入世界十大科技先进国家之列。印度政府专门成立了生物技术部,全面协调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中国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对策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在863计划把现代生物技术作为关键领域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十余年来,已经在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成绩

两系法水稻杂交优势利用是我国的首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两系法品种间和亚种间杂交稻的累计示范试种面积已近 1000万亩(截至 1997年底),一般增产10%~15%,为进一步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

抗虫棉研究完成了五种抗虫基因的分离和克隆,获得了一批适用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棉区大面积应用的转基因棉花株系,进入一定规模的试种示范;抗病小麦生物技术育种有所创新;农业重组微生物的应用,效果突出;转基因动物研究培育出来的生长激素转基因猪和转基因鲤鱼、鲫鱼新品种,正在中试开发。我国水稻基因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物理图谱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医药生物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我国研制的哺乳动物细胞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于1992年获国家批准投放市场,它已逐步替代传统的血源疫苗。几年来,我国城镇婴儿的乙肝带毒率有大幅度下降;包括我国创制的一类新药――重组人alb型干扰素在内,已有七种高技术药物先后经国家批准,投放市场,其中国家一类新药两种;G-CSF等十几种基因工程多肽药物正在临床Ⅰ、Ⅱ期试验;还有几十种产品处于中试开发或实验室阶段工作。B型血友病IX因子基因治疗在国际上属首例报导;应用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治疗恶性脑胶质细胞瘤工作已完成临床Ⅰ期试验。

863计划实施十余年来,初具规模的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已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就其学术水平和开发水平,在亚洲地区名列前茅,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随着他们步伐的加快和投资量的加大,我国在整体研究和开发水平,尤其是产业化的程度上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现代生物技术的需求

发展生物技术对于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和医疗保障问题,减轻环境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要。

预计到2010年我国人口有可能超过14亿,根据人口增长趋势和当前的土地消耗率估计,到2010年我国人均拥有土地将少于0.07公顷。今后每年食物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缺口大致为:粮食2200~2500万吨,为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和满足我国人民对粮食的需求,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每5年必须增加 1000亿斤。如何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保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高科技投入。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常规育种的效率,逐步实现定向育种;设计和生产新一代高效、低毒、无污染,兼有防病杀虫功能的微生物农药,减少病、虫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间接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大减轻环境污染。

2.有效控制人口,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

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疾病病种却同时具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特征,导致死亡率最高的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病毒性传染病等疾病。我国仅肝炎病毒带毒者就达2亿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患者数千万人,以呆傻为主的遗传病患者3000万人;另外,过去已经控制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等的发病率呈回升趋势,性病和艾滋病的蔓延令人担忧;血液制品污染状况严重,已不能满足人民健康和国防的需要。它们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自身健康和劳动能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负担和障碍。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传统医药行业亟待更新改造,如何设计和生产新一代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新药,已刻不容缓。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大幅度减轻国家在卫生保健方面的负担,对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我国医药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大力治理污染,保护生存环境。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总体环境质量在下降,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飘尘等的排放量仍在上升,废水排放已超过400亿吨/年,工业固体废弃物6200万吨/年,其中100万吨直接排入河流。采用碱法造纸技术及滥用化学药品、特别是杀虫剂造成了大规模的水体和土壤污染,此外,有 60亿吨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堆放在室外,占地数万公顷以上。总之,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其治理和恢复已迫在眉睫。生物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包括江河污染、工业废水污染、生活废水污染)、空气污染(包括石油、煤废气污染)和农用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开发一个生物技术新型药物,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且耗资巨大;即使是形成了产品,对其疗效和副作用仍有很大考验,存在着很大风险;在农业上,要真正培育出高产、优质和抗逆性能好、有推广价值的新品种,过程是很艰难的。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多:

1.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威胁。目前研制和开发的医药产品,有大部分是引进国外已有或正在开发的产品,属于仿制和拷贝之列,处理不当有可能发生国际纠纷;

2.基础研究整体力量薄弱,潜在的、拥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候选产品数量少,制约着我国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3.国内产品开发存在严重的分散状况,低水平重复的产品多,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

4.下游工程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力量薄弱,产品开发能力低;

5.国家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目前尚缺乏在现有状况下如何保护我国民族生物技术产业成长的相应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现代生物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商业产品,即实现产业化。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高深专业知识,更需要善于市场开发;需要高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的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国家投入机制,建立由中央、地方、企业、投资者共同参与的风险投资机制。为把握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提出如下建议:

在定位于现有863计划的基础上,以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和开发能力为目标,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到2010年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某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农业、医药和环保等重要应用领域,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新兴产业。

主要任务是重点开展:高产、优质、抗逆农作物分子育种;高效畜禽和水产养殖的分子技术;高效、无污染农业与环保用遗传工程微生物;新型药物和疫苗研究与开发;组织器官工程和基因治疗的研究与开发;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分离和我国特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子设计和生物信息技术等七项重大关键技术和成果转化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并在水稻等重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植物、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开发、人造血液、基因治疗、中草药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我国优势。提高我国粮、棉、油的自给能力,初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和改善人民的营养水准和健康保障水平,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挑战、机遇并存。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只要政策得当,措施得力,充分注意发挥我国的优势,我们是能够在面临巨大挑战和激烈竞争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为21世纪我国的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9篇

拥有多项世界第一

一是生物技术产业规模:抗生素、疫苗和维生素产量世界第一;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等产品的生产量、消费量世界第一;食用菌生产和消费量世界第一。二是在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方面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首创的杂交水稻已推广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填满了亚洲人的饭碗”;小麦、大豆、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的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个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P53注射液、第一个进入临床实验的SARS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第一个完成了胰岛素、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第一个完成了水稻、家蚕、血吸虫的全基因组测序。

进入生物药物开发强国行列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使生物治疗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生物药的发展促使我国正在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新药物格局。目前已有近30种生物技术药进入临床应用,170多种进入临床研究阶段;SARS疫苗、禽流感疫苗等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世界上最主要的10种生物医药我国就能够生产其中的8种。中国正在进入生物药物开发强国的行列。

农业生物技术推动二次绿色革命

我国的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仅次于美国、巴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抗虫棉品种的推广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80%,每年为农民增收节支50~60亿元。自主研制的抗虫玉米已被批准进行生产性实验。据专家估计,转基因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等产业化后,每年可为农民增收150亿元以上。

我国已有100多种生物肥料、96类生物农药进入应用阶段,正在部分替代化学肥料与农药,为减少环境污染与食品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用小麦、玉米、高梁、甘薯、木薯等作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的技术日趋成熟,燃料酒精的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0万吨,正在实现产业化。生物沼气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大量农户从中受益无穷。

生命科学研究国际地位不断攀升

“九五”末期,我国作为惟一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并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工作;“十五”期间,参与并完成了“国际人类单核苷酸多态性计划”10%的工作,其数据质量是协作组成员国中最好的。目前,我国有200多个生物技术研发机构、3万多名专门的研究人员。自1999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第一篇分子生物学论文后,“十五”期间共计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30余篇;1949~2004年的55年间,在代表国际最高水平的《细胞》杂志上仅1篇,而2005年就发表了5篇。

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近年来,地方政府推动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北京已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四个重点支持的产

业之一,正在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亚洲最大的生物产业孵化器等三大生物产业工程。天津结合滨海新区的建设,与科技部联合筹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上海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张江高科技园区中50%以上的企业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园区企业年产值的一半来自生物产业。四川已决定把发展生物技术列为“科技一号”工程。广东、云南等省也在积极创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时期的发展新目标

我国明确要求,“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生物技术列为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五个战略重点之一。在《纲要》确定实施的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中,“重大新药创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生物技术产业范文第10篇

“十一五”期间,我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初步思路是:在产业布局上以成都为核心,德阳、绵阳、乐山等区域为发展重点,积极建设生物产业基地。在产业方向上以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农业生物技术、食品生物工程、环境生物技术为重点。2010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将占到当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0%。

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位于成都高新区内,初步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扩展区为成都市各区县,辐射区为德阳、绵阳、乐山等市。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基础设备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投资政策优惠、服务质量优良,一区多园模式的高成长性产业基地,使四川生物产业总体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保持西部领先优势。

核心区以地奥集团、迪康集团、康弘集团、恩威集团、蓉生药业、华神集团、国嘉制药等大型生物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学材料、现代中药三大领域,同时将生物芯片及生物新型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使高新区成为成都乃至西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的聚集区,成为西部生物医药研发的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将主要围绕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学材料、现代中药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领域进行,同时鼓励从事生物农业、生物信息、生物环境、生物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

――生物技术药物:根据“十五”已建立的基础,重点发展主要包括血液制品、预防类生物制品、治疗类生物技术产品、诊断类生物技术产品、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抗生素的基因与表达研究等方面的研发及产业化。现代中药重点开展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及产业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强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加强川产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

――生物医学材料:根据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重点发展组织诱导材料,组织工程化材料和制品,可生物降解高分子及药物和生物活性物质控释系统,心血管系统修复、替换和血液净化材料,生物活性人工骨、关节和牙替换材料、牙种植体及其配套器件的产业化,医用聚氨酯及其制品(包括介入导管和计生节育制品)的产业化,血液净化用人工器官材料,纳米生物医用材料。

上一篇:农业生物技术范文 下一篇: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