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急救常识范文

时间:2023-11-30 11:17:39

生物急救常识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医学健康常识 渗透方法

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学生基本卫生知识、保健知识、疾病知识的培养是当前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高中生,本调查研究对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常识做初步探讨,以便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相关素质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1.医学健康常识教育的相关概念

根据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学生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最基础的是生理健康教育。医学健康教育从属于生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认知层次,即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了解基本医疗、保健知识,卫生知识、保健知识、疾病知识、急救知识等。当前,我国中学生医学健康常识主要借助生物学科的知识教育进行传播。

2.高中生医学健康常识教育状况调查

2.1高中生获得医学健康常识途径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高中生获得医学健康常识的主要途径,笔者对随机抽取的大埔县四所中学的200名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图1。

图1

通过图1可以看出,当前高中生获得基础医学健康常识的途径主要是生物课堂教育和家庭影响,而生物课堂是实施医学健康常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完全有条件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加强该项素质教育。

2.2目前高中生医学健康常识掌握的情况调查。

采用问卷的方式对大埔县四间高中的高二理科班384名学生(已学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2、3课程)对医学健康常识的知晓率、掌握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参考医学健康常识相关资料和实际情况编制。

调查发现,学完高中生物必修本(人教版)的高中生的基础医学健康常识知晓率总体偏低,学生对于一些简单日常医学常识普遍缺乏。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学生对于生物教材中未出现的医学健康常识知晓率极低。例如“感冒的防治”、“抗生素的正确使用”、“禽流感的传播途径”等这些日常生活中人们迫切需要了解的常识,由于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未能涉及或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学生的掌握程度相当低。这是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所造成的。

2.3教师和学生对医学健康常识教育态度调查。

为了了解当前高中生物教师和学生对医学健康常识教育的态度,笔者对随机抽取的大埔县四所中学的10名生物教师和20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通过这次访谈我们发现:虽然初中生物教材涉及医学健康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但高中学段同样需要此类教育,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高中积极开展该项教育均表示赞同,在高中学段大力加强该教育是切实可行的。教师普遍认为高中教材有很多渗透、拓展医学常识的切入点,应该利用生物课这个平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但一定不能偏离教学,影响教学任务。学生方面则表现出更积极的一面,普遍反映学校应多开设讲座和第二课堂活动。

2.4调查活动的初步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完全有必要加强“医学健康常识教育”。首先,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学习医学常识具有浓厚兴趣,而生物教师也普遍认可加强“医学健康常识教育”的必要性。其次,高中教学应以人为本,要以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和情感目标。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虽有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医学常识的学习需求,教师有必要就相关教育作进一步的强化拓展。

3.关于加强“医学健康常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3.1紧扣教材,适时渗透。

高中教材中有很多医学健康常识渗透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切入点,紧密联系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渗透。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健康有关的内容大部分以“与生活联系”、“与社会联系”等课外拓展的形式出现,生物教师可以紧扣教材进行适时拓展渗透。

3.2联系社会,开展活动。

加强“医学健康常识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既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常识,增强健康意识。

3.3创设情境,拓展途径。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 生命意识;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50-001

前不久,我的一名已上大二的女学生,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跳楼自杀;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在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心情非常沉重。作为一名中学生命科学的教师,我陷入了沉思: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应当把培养人的“生命意识”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泰戈尔的话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信息。

一、用生物学知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它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它类一切生命。

1.认识、热爱自我生命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自我生命意识。例如,我在教学《人的生殖》一节,在讲“受精作用”时,我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精卵结合的过程:成万上亿的历经阴道、子宫,最终到达输卵管,其中也有很多的在途中就被淘汰,即使到达输卵管的历经了千辛万苦,但最终赢家只有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那么多兄弟姐妹中的幸运者,优胜者。既然我们成了那场竞赛的冠军,赢得了那个至高无上的奖杯——生命,既然生命如此来之不易,那我们就该珍惜、热爱自己的生命,好好生活。

2.尊重、关爱它类生命

人类和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唯一家园——生物圈中,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生存,共同发展。我在教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时,跟学生讲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在遗传的同时也在变异,所以生物界中就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生命体,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即使将来生物工程能“克隆”出另一个你,那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你”了。因为时间不能倒流,他不可能回到你生活过的从前,无法取代你去经历你所做过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他们和我们有多大的差异,我们都必须尊重他们,悦纳他们。

二、用生物学知识教育学生如何珍爱生命

国家颁发的《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更要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去珍爱生命。

1.教育学生安全的常识

教学中可适时利用教材教育学生以下安全常识。首先,食品安全常识。在教学《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一节中,让学生懂得食品安全常识:不吃过量使用杀虫剂、食品添加剂或不合格添加剂的食品;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未经实践的转基因食品、保健品等。其次,家居环境安全常识。提倡家居环境简单装修和选择安全环保装修材料;保持家庭清洁卫生,室内禁止吸烟,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使用安全环保生活用品,重视室内绿化等。再次,医学常识。在教学《学当小医生》一节时,让学生学会一些救护技能,提高自己的医学常识:学会拨打“120”急救电话;学会紧急止血法;学会人工呼吸的急救方法;学会科学用药和安全用药等。

2.培养学生保健的习惯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保健的习惯,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关注自己的健康》一节时,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教育学生及时地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养成不吸烟、不喝酒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用生物学实验让学生实践珍爱生命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中学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的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接触小生命的机会,借此机会可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实践珍爱生命。

1.从正面珍爱生命

我在教学《水中的动物》一节“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设计探究方案时,有的学生说把鱼鳍依次剪掉,观察各鱼鳍的作用。我对学生说,鱼也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能不能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设计探究方案呢?此时,学生都赞同我的观点,一个个都设计出其它方案。

2.从反面珍爱生命

俄国哲学家、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那么生命就丧失意义。”

我在教学《地面上的动物》一节,观察家兔的内部结构时给学生播放了解剖家兔的一段录像,不少女生不敢看那血淋淋的场面,我就对她们说,很多生物学家真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才真正地了解了哺乳动物的结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医学界也正是通过类似的实验才研究出很多医治人类疾病的方法,从而解救了更多的生命,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生命。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同学无法接受亲人的离开或自己养的宠物的死亡。其实生物界的任何一个生命体,都要经历生长、发育、死亡的过程,只有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一去不复返,才会更加珍惜生命。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新概念;公民素养;生物学;课堂;家庭;社区

健康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生的第一财富。长期以来人们把健康理解为“不生病”,只有在感觉到健康有了问题,才去寻医问药。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新概念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其核心是由消极被动地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地呵护健康,由治疗躯体性疾病发展到治疗心理性疾病、社会性疾病、道德缺损性疾病等。

如何实现和转变新健康理念呢?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提出的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健康教育落实在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对大众媒体的调查结果突出地反映出社会对生物学教育需求集中于人类的健康,所以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也做了很大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和日常生活对生物学教育需求的增加。教师要精心组织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并形成良好的健康态度和生活习惯。

以下是我在生物学课堂上针对健康教育开展的教学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如,在第5单元第15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以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为依托,要求学生理解遗传病和优生优育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盲、血友病、先天性聋哑和先天性智力障碍等,了解这些遗传病带给人体的痛苦和危害。在此基础上我重点强调遗传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近亲结婚,这样学生就有了劝阻自己及亲朋好友近亲结婚的强烈意识和正确的观念。(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在“感知信息”的教学中,我将“养成良好的用眼用耳习惯”作为一个教学重点。(3)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传染病”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讲述自己生病(流行性感冒)的痛苦经历,引导学生以此展开探究。(4)专题讲座。如,青春期卫生讲座(男生、女生分开)。(5)利用学校橱窗,开展宣传活动。如,“的危害、拒绝”专栏、“预防艾滋病”专栏、“春季传染病预防”专栏等,全校师生都从中受益匪浅。

二、让健康教育走进家庭

根据近几年来我国有关健康教育的学术论文,专家认为社会公民的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培养青少年具有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素养是生物学课堂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还要让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每一个家庭的健康教育宣传小能手,让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重视健康。

就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培训的家庭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有:(1)家庭环境卫生。室内干净整齐,物品分类摆放,请开窗通风。(2)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作息时间要有规律,保证充分的睡眠;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注意食品安全,不吃垃圾食品等。(3)加强体育锻炼。家庭成员要按年龄和作息时间的不同进行有规律的锻炼,同时要防止肥胖等。(4)防病知识。常见疾病的预防,不滥用抗生素,有病及时看医生,家庭急救常识,建立家庭小药箱等。(5)特殊人员(老人、小孩)。注意小孩的饮食安全,如不要过早吃花生等大颗粒食物。多关心老人,尤其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家人要有急救常识。

三、走进社区,共同普及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查阅和走访附近社区,得知每个社区都有周密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且结合季节、性别、年龄等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以下是学校附近社区的健康教育计划:(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2)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的健康教育。(3)普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4)利用“爱卫月”“科普宣传周”进行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5)宣传卫生常识、“慢四病”的防治等知识。(6)利用活动室等健身场地,定期开展老年健身、赛等活动,组织开展秧歌表演、健身晨练活动。(7)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组织妇女体检。(8)做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配合学校组织开展寒暑假公益活动、法制教育工作计划、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等活动。

从中我高兴地看到社区也是很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也很乐意和学校配合,一起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利用寒暑假走进了社区,开展多项有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活动。

只有当课堂、学校、家庭、及社区的健康教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的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就会被体现出来,我们的健康教育才是成功的,最终我们才会实现新课标总目标――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 医学知识 渗透

生物学这门学科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因为小学阶段没有开课生物学。所以在对初学者讲授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我认为培养学生生物学习兴趣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就是学生所掌握和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比如:初中生都有过感冒的经历,有的患过其他疾病,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初中阶段生物学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关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知识,人体结构及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对于多种疾病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甚至身边就有亲戚朋友患有某种疾病,而生物学知识在讲解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对于相关的医学知识的渗透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初中生物课本中能够渗透医学知识的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1],讲述了病毒的种类、结构和生活,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部分讲述时,很自然地就和医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了。七年级下册,整册书讲述了生物圈中的人(第四单元),按照人体的几大系统来编排的[2]。首先是人的由来,接着是人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废物的排除、生命活动的调节,最后是人类整体对生物圈的影响。除了最后一章外每一章都有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顺势联系医学知识讲授[3]。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遗传病方面的医学知识联系自然流畅;第八单元中“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和“了解自己,增进健康”三章内容就是讲述医学常识[4]。

二、生物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的结合

整个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能够与医学知识联系的知识点有很多。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2],此节内容若能够很好地结合医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首先从导入环节来看,课本的开始部分以医学方面的知识为问题,作为本节的导入部分,也可以这样引入:“生活中常出现意外事故,很多人因为一时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如果能够及时输血,他们可能会恢复健康。可见,血液对人体非常重要。”一针见血又切合实际,同时涉及医学知识“输血”。正文讲解过程中,课本的“资料分析”部分也是以医学方面的知识展示,以“医学检验科报告单”分析入手讲解血液的成分、功能。三种血细胞的讲授更能涉及较多的医学知识。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吞噬病菌的功能,它的数量多了可能就有炎症;红细胞具有运输O2和部分CO2的功能,少了就会患贫血;血小板能够止血和加速凝血,少了会出现异常出血,多了则会出现血栓。所以医学上通过检验三种血细胞的多少为参考依据来诊断某些疾病。讲解的过程可以提问同学们自己或身边的亲朋好友是否患过这些疾病,让同学自己找出这些病的成因,从而加深印象。最后复习的时候也是以提问医学知识的方式来进一步巩固知识。

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医学知识。而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患过这样那样的病,在课堂上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渗透一些医学常识,从而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学才生动、贴近生活。

三、生物课堂上渗透医学知识的益处

首先,每个人都有关注自己健康,了解自身的愿望,尤其是患过疾病,感受过病痛折磨的人更想了解自身,更关注自己的健康。从这个角度来讲,生物课堂上医学知识的渗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需要老师强迫学生去学,而是学生自己想知道,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贴近学生了,学生自己关心了,也就有了积极性。初中学生成长到十几岁,最普通的感冒都亲身经历过,知道被病痛折磨的痛苦。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就要了解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将生物课堂变成学生渴望知道的有关保障自身健康的知识的一个渠道,从而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再次,医学知识就像一座桥梁,将课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但凡在课堂上提到关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同学就非常有兴趣,很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因为他们想知道其中的缘由。有的同学下课后还追问老师,他家的某某得了什么病是咋回事,该注意些什么,等等。可见学生对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是很渴望知道的。那么我们为何不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乐意、自愿地去接受课堂上的知识呢?

最后,可以增加学生在医学方面的常识,对促进国民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课本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专门讲述一些医学常识,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等内容。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若能将学生在生活中涉及的医学知识进行渗透,就能有效达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人教版,P72-75.

[2]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人教版,P59-64.

[3]生物学(八年级上册)[M].人教版,P55-76.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5篇

很多时候,影视剧在知识传播方面有着比书籍更广泛的影响力。然而,如今的影视剧中却总充斥着种种常识性错误,有些甚至背道而驰,如果一味地迷信影视剧里的“狗血”剧情,很有可能将人带入健康误区。

毒物咬伤,用嘴吸急救

无论是古代宫廷剧,还是武侠影视剧,被蛇、蜈蚣等毒物咬伤都是较为常见的镜头,《天龙八部》《宫心计》《甄嬛传》等电视剧中都有类似的镜头。在影视剧中,剧中人物被毒物咬伤之后,为之急救的人往往都是采用用嘴吸的方式,帮受伤的人把体内的毒素吮吸出来。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急救方式是错误的,很有可能给施救的人带来伤害,严重者可能会丧命。

野外被蛇等毒物咬伤时,不提倡用嘴吸毒,这是因为如果施救者口中有溃疡或存在嘴唇皮肤破损等情况时,毒液可能通过溃进入人体,从而危害到施救者。有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人也不适合使用这种施救方法。

被蛇等毒物咬伤后,正确的施救方法是:被咬后,立刻让伤者原地坐下或躺下,迅速用鞋带、腰带等绑扎住伤口近心端,然后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还可用冰块、冰水等冷敷伤口的周围,这样就能减缓毒素的扩散和吸收。同时,应尽量向专业急救人员求助,最好是将伤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生吃鸡蛋,身体更健康

在一些电视剧中,生吃鸡蛋是一个经常可见的镜头,而且较为巧合的是,喜欢生吃鸡蛋者在影视剧中饰演的一般都是身体强壮的人,如《天下无贼》里的黎叔,《武林外传》中的李大嘴,《乌龙山剿匪记》中的钻山豹等。不少痴迷影视剧的人,由此推断生吃鸡蛋对身体有益,能让人变得更强壮。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事实上,生吃鸡蛋经常会使营养得不到充分吸收,而且还常常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生鸡蛋中的蛋白质结构比较细密,它不容易被人体吸收,绝大部分的蛋白成分只是在消化道里“转悠”一圈就被排出体外,这对蛋白质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当鸡蛋被煮熟后,蛋白质的结构就会变得松软,从而更利于人体去吸收。另外,生鸡蛋的蛋清当中还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碱性蛋白,叫作抗生物素蛋白,它会与食物中的生物素结合,进而阻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如果常吃生鸡蛋,可能会诱发生物素缺乏症,出现食欲下降、全身疲倦、肌肉酸疼等症状。同时,生鸡蛋中含有抗酶蛋白,会阻碍肠胃中的蛋白酶与蛋白质结合,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一旦把鸡蛋炒熟或者煮熟,这两种有害物质就会被破坏,就不会给人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了。

此外,生鸡蛋有可能会受到霉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污染,生吃鸡蛋可能会将这些细菌、病毒等带进人体,引起肠胃炎或者食物中毒,引发恶心、发热、腹泻、腹痛、胃寒等症状。假如一些鸡蛋携带有寄生虫,生吃鸡蛋还会把这些寄生虫或者虫卵吸收入人体,可能引起包括弓形虫病在内的一些急性疾病。同时,生吃鸡蛋还会加重肝脏的解毒负担等。生吃鸡蛋不仅营养价值降低,而且不卫生,容易引发疾病,因此,鸡蛋不宜生吃,此外,用开水冲鸡蛋喝也不宜提倡,因为仅靠开水烫一下并不能将蛋中的病菌或者寄生虫卵杀死,会给人的健康带来隐患。

常流鼻血,会罹患重症

影视剧情中,剧中人物在生大病之前,往往会有一些征兆,其中无缘无故“流鼻血”是最为常见的镜头之一。事实上,流鼻血跟得大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认为常流鼻血就会罹患重症,其实是一种健康误区。

流鼻血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干燥,而人鼻腔黏膜中的微细血管分布很密,非常敏感脆弱,容易破裂而致出血。从临床上来看,90%的流鼻血现象都属于血管破裂导致的血管性流血。对此,患者不用太紧张,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处理,及时止血即可。专家进一步解释,许多电视剧中出现的情节,比如“流鼻血是绝症的预兆”之类的,基本都是无稽之谈,可以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大多是编剧出于剧情冲突的需要自行编造的,观众看电视剧时,不应该完全相信,更不应该把电视剧当作自己健康的参照。

溺水后不判断直接人工呼吸

影视剧中常常见有人落水,救上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进行人工呼吸。这些溺水者施救镜头,很多都会忽视重要的第一项,即立刻检查溺水者的呼吸道是否畅通,如果是在野外池塘等地溺水,还应该立刻清除口腔、鼻腔内的泥沙或水草等杂物。

正确的方法是:在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后,还要看是否有心跳。如果没有,应在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情况下,立即让其仰卧,头部后仰使下巴抬高,进行胸部按压,并实施人工呼吸来进行现场施救,然后迅速将溺水者送到附近医院继续抢救。另外,也不是所有溺水者都需要控水,如果溺水者还有呼吸和心跳,就用不着控水。

影视剧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医学常识错误。如有的剧中,一旦心脏停止跳动,旁边的仪器上就会立刻显示一条直线。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仪器显示出一段不规则的颤动,之后才会出现一条直线来表明心跳静止。因为心跳停止主要表现为心室纤颤、心跳骤停和室性濒死节律,它们在心电图上可呈现为频速、不规则的颤动波,或宽大畸形的波形图等。

还有些影视剧中,在他人突发疾病或遇险时,会先去搭手腕查看脉搏。其实,未受过专门训练的普通人很难通过脉搏来判断问题严重与否,因为你自己的脉搏可能导致感觉混淆,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应先拍肩和呼喊,看其是否能回应。如果毫无意识反应,再从有无呼吸等情况来推测心跳是否已经停跳。普通人对心肺复苏法的掌握程度不一样,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保持被救者的呼吸道畅通。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 急救技能 可行性分析 实施途径

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意外伤害成了一个日趋加重的社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自救互救知识相对缺乏,应急救护意识也比较薄弱,导致意外发生时无法达到减轻受害者的伤残和痛苦,甚至挽救生命的目的。因此加强应急自救技能的学习,应对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事件,是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1.体育教学中加强急救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据民营经济报2007年7月6日报道:儿童、青少年每年在意外事故(溺水、触电、昏厥、中暑、运动受伤等)中伤亡的达7万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由于心脏病突发或溺水、触电等原因引起呼吸、心脏停止的。这时,如果其他人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如采取"心肺复苏术",对呼吸、心跳停止的青少年进行现场抢救,则有一些人的生命是完全可以挽救的。而这些急救知识的教育是在课堂教育无法学到的。而体育课恰恰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因为体育课会使学生发生肢体冲突的可能性加大。如踢球、打篮球等,意外伤害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在体育课中传授学生必要的急救知识教育很必要。这样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生就可以及时有效实施急救,从而赢得最有价值的抢救时机。而且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也可以为其他人服务,对普及全民急救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急救知识与体育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2.1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急救知识,丰富体育教材内容

现有的体育健康教材中也有与急救相关的知识,但都停留在书面的掌握,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像心肺复苏、口对口呼吸等部分内容从书本上只是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很难想象实践操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体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急救技能的学习丰富了实践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救人的技能,又让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在体育课上开展应急救护教学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升华,从健身强体向关注生命与健康的转变。课程内容从"突出竞技技术,忽视体育运动的人文价值和健康价值"的旧体系转变为"增加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强调实用化、生活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增强可参与性和可授性"的新体系,把"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教师本着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引入课程,将急救知识教育与运动技术教学和体质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急救知识教育。

2.2 体育教师对急救知识教育的普及具有优越性

从现有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看:第一,体育教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及规律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二,体育教师掌握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人体遗传学、运动保健学等生物学科知识;第三,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学品质和坚强的意志;第四,体育教师在长期的体育运动和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运动损伤和意外伤害事故,已经较好的掌握了一些处理运动损伤的急救措施,具备处理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实践经验。因此,由体育教师来承担急救知识的教学是必然的选择。

3.体育教学中急救知识教学方法探讨

3.1 理论为基础

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急救知识教育也不例外,正确的急救技能可以挽回生命,而错误的急救技能则可能加速生命的灭亡,故急救技能的基础知识教育是必要的。由于每个人身体素质、体质不同,因而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必须从共性的基础理论出发,使学生们知道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采取急救措施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增强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生理、心理、运动医学、营养学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为独立进行长期正确、科学的身体锻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2 理论联系生活、教学实践

脱离了生活实践,理论知识就失去了意义。体育教师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们的急救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急救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体育实践课不断熟练急救技能,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救死扶伤的成就感,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将使学生在遇到突发急救时能沉着应对。在教学中应加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急救小常识,让学生体验到获取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的实际意义。例如:

3.2.1溺水现场的急救

救治办法①以最快的速度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杂草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将其舌头拉出,以免堵塞呼吸道。②尽快让溺水者肺内吸入的水自然流出,将溺水者腹部垫高,胸部及头部下垂,或抱其双腿,腹部放在急救者的肩上来回走动或跳动;如溺水者为幼儿,可在水中进行倒水,可将其背向上,双手托住小儿腹部,高举过头,小儿口鼻应露出水面背向上,头脚下垂,让呼吸道的水自然流出。③把溺水者平放在平地上,解开其衣扣和腰带;如无呼吸或脉搏也摸不到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注意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为4:1。④如有脉搏,即使很弱,并无呼吸时,继续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3.2.2 昏厥的现场急救

昏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过性的意识丧失而昏倒,系因一时性,广泛性脑缺血、缺氧引起,并在短时间内自然恢复。发生昏厥,不要惊慌,应先让病人躺下,取头低脚高姿势的卧位,解开衣领和腰带,注意保暖和安静。针刺人中、内关穴,同时喂服热茶或糖水。一般经过以上处理,病人很快恢复知觉。若大出血、心脏病引起的昏厥,应立即送医院急救。

学为所用,适合学生日常的急救还有许多,掌握急救知识让自己受益,让自己的身边人受益,使学生真正在日常中运用所学是教育者、社会所乐见的。

3.3 实践巩固理论

室内急救知识与室外体育实践课程相结合的一些实践做法:利用室内课中实物投影机、图片介绍、讲解伤患搬运方式,再结合多次室外实践教学巩固掌握所学技能。

3.3.1 徒手搬运

通过接力赛形式,使用各种搬运方法,提高力量素质,学生往往乐于接受。规则也不只是速度要求,还要求符合各种搬运方法。

在使用各种搬运方法时,也可以加入情境。比如,事先让学生演示在体育课上,一学生在跳起来与人争抢篮板时落地踩上别人的鞋子扭伤了脚踝,受伤学生大汗淋漓,疼痛难忍,教师快速用袜子勒紧受伤学生的脚踝,询问并确认只是扭伤后。让别的学生搀扶爱伤的学生到水管边,用自来水冲洗受伤部位。教师这时可以设置疑问,同学们在运动中遇到类似情况会使用这些方法急救处理吗?都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活动前也可以让学生发问,进行问题讨论、意见交流。在操场实地操作练习伤患的搬运,在熟悉掌握时,安全地开展接力赛。

3.3.2 心脏复苏与口对口呼吸

可通过个人计时赛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心脏复苏与口对口呼吸是理论知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死扶伤、换救于人生命的重要体现技能。但若缺少实践的练习,则很难在突发急救事件后有条不紊且准确地施救。

在体育实践课中创设情境,模仿地震后的急救场面。把班级分成若干组,在规定时间内.规定的胸压与口对口呼吸次数,动作频率要求准确,计时完成。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最终熟练掌握技能,增强施救效果。急救知识的普及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急救知识的普及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宣讲过程,严格的实践操作更有益于急救技能的掌握。

3.4 急救知识的普及

笔者通过给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发放急救知识宣传,邀请部分家长观摩急救在体育课中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家庭急救意识。如果人人都能了解一些有关急救的常识,都会在紧急关头使用急救技能,就很有可能挽回一条性命。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7篇

一、联系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适宜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在不断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时,却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酸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富营养化、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两章详细地讲解了有关环保的知识,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活的环境,培养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当好环保小主人。具体措施如下:

1、 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环保宣传和干预。

2、进行环保知识测试竞赛

平时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报刊杂志和电视台上的环保知识,再加上平时讲到的一些问题,在“6月5日”环境日那天成印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分,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

3、举办环保之窗

利用黑板、墙报进行宣传环境法规、披露环境污染的危害,治理环境污染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技术。在环保之窗中尽量多联系些学生经常看到、听到的问题,使学生亲自体会环境问题就在他们身边,受到切实环境教育。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来关注。我们生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使学生了解环保知识,也是中学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4、将环保纳入实践

与学校德育部门合作,开展环保活动,到社区、街头义务清扫,义务宣传,将环保落到实处。

二、生物学教育与营养健康意识的紧密结合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了很多人体营养与健康常识,如《动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与免疫》,以及《遗传病与优生》和《生物工程制药》等章节都有关于健康营养和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介绍,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生物教学内容中与健康有关的理论,还要收集大量与健康、保健、卫生有关的知识与资料,提高自己的健康保健素养。从而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常识,并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综合而言,从课本中可以提炼缫韵录傅悖

1.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为医学、卫生事业的重大推动作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器官移植、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制药等;

2.生物界特别是病源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与对策;

3.自然界特别是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与对策;

4.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大的、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地方病等疾病,如有关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多种疾病的基本知识、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预防措施;

5.对人类健康危害大、传播广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及其预防办法; 6.传染病的防治与免疫,如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的危害、计划免疫等;

7.营养与饮食卫生的常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保健作用,食物中毒及防治;

8.青少年常见病与多发病及其防治,如近视眼、肥胖;

9.青春期卫生知识与保健; 急救知识,如外伤的急救等;

10.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远离等;

11.增强人口素质意识。在教学中本人及时介绍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遗传病、先天性疾病的状况、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政策等。在学习完“人类遗传病与优生”有关内容时,本人让学生各自了解周边有遗传病史的家族的优生工作的情况,结果显示绝大多人能正确重视生存环境、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实行优生。同时本人结合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政策,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人口问题,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学生进行人口素质教育、优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生育观,从而增强人口意识。

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中学生健康与营养调查,宣传基本的营养知识,如早餐的重要性,零食的选择,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等。

2.定期开设营养与健康的讲座或课堂。

3.在学校成立健康咨询,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干预,并与食堂等学校部门充分合作。

4.把中学生常见的健康问题与解决办法印制成册,系统科学的建立学校的健康机构和体系。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8篇

何谓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工作,如美国分别在1992年和2003年开展了两次全国范围内的成人健康素养调查,为指导国家制定和调整公共卫生政策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为切实有效地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全面提升国民的健康素质,上海市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分别在 2008年和2009年在全市19个区县全面开展市民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监测工作,并进行了数千人做为样本量的上海市市民健康素养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总评得分约66.6分,高于全国平均分7~8分。

根据2008年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的《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的概述,调查问卷包括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三个部分:

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健康与心理卫生、常见重点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等的基本常识,职业危害与职业安全,吸烟与健康,癌症的预警信号,急救常识,蚊子、苍蝇、老鼠和蟑螂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理念和观点等。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基本的卫生和健康习惯,如不共用毛巾、牙刷,正确洗手、刷牙,不随地吐痰,开窗通风,食品生熟分开,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喝生水,合理食用碘盐,注意交通安全等。还涵盖一些预防保健知识,如合理膳食,适量饮酒,限盐,控制体重,保护视力,健康体检,及时就医等。更高要求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如安眠、止痛药成瘾性和应遵医嘱服用,不滥用抗生素,吸毒对健康有危害,安全使用农药,接种狂犬疫苗,预防血吸虫病,预防禽流感,煤气中毒的急救等。

健康技能包括当自己或家人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如何拨打120电话;正常测量脉搏、腋下体温,会读药品有效期,正确理解OTC(非处方药)的含义,正确认识安全标识(剧毒、易燃、高压、易爆、生物安全和放射性)等。

问卷调查结果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健康素养水平与市民的文化程度呈正相关,文化程度越高得分也越高;

2. 46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初中文化程度以下人群、下岗及失业人群、农民工和家庭月收入较低的人群普遍得分较低,应该全面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健康素养水平;

3.在问卷调查的三个部分中,公民健康技能总评得分最低,存在的模糊认识不少:

基本急救知识是薄弱环节如仅有31.6%的人知道“加压包扎止血”,高达82.9%的人错误地认为“在对骨折伤员进行急救时,首先要进行复位”等。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9篇

食物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饮食卫生与营养卫生,细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寄生虫,地方性甲状腺肿,计划性免疫,人类的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人类主要遗传病,禁止近亲结婚,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中毒的急救;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饮食卫生和营养卫生,糖尿病的防治,呼吸系统的保健、吸烟、吸毒的危害,细胞的癌变。

二、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方法

生物学课程中健康教育知识不可能涵盖各个专门的健康教育的各领域,生物学教学活动中也有相当的部分与健康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如何将生物学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地方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多年来,生物教师与生物教育研究工作者创造出多种有效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有关生物学知识与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结合

生物学是医学、卫生与健康的基础。在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将有关生物学知识与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可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促进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如在学习感觉器官的知识时,结合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在学习骨胳的知识时,让学生理解坚持正确的坐姿,保护脊柱的道理;在呼吸系统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理解吸烟的危害等。这些健康教育的内容在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而在2000年的新课程标准中,生物学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更多了,结合的程度也更紧密了,结合的方式也更灵活了,如让学生收集与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二)健康教育促进生物学知识的学习

在《健康地生活》的教学案例中,教材对有关合理膳食的知识及食物的营养成分的知识及合理膳食的益处进行了讲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营养成分表,制定合理的食谱。在这项活动中,教师还规定一定的费用标准,学生自己调查市场上食物的价格,使制定的食谱符合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这增加了活动的难度,但也使活动与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了解社会,加强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最终使学生愿意接受合理的膳食,有些学生在活动之后改变了不吃胡萝卜的偏食习惯。而这个活动,最终也促进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健康教育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知识的学习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现在,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与健康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有:调查本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记录三天内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估算每天食物热量;有关糖尿病的调查或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调查;检查视力;收集与交流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调查本地计划免疫实施的状况。近些年来,笔者加强了实践活动的尝试,以活动课、选修课、课外科技活动等形式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三、在生物学中开展健康教育

对教师的挑战生物学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紧密结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生物学教学内容中与健康有关的理论,还要收集大量与健康、保健、卫生有关的知识与资料,提高自己的健康保健素养。因此,你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收集资料,扩展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一)从医学与健康的角度

1.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大的、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地方病等疾病,如有关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多种疾病的基本知识、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预防措施。2.对人类健康危害大、传播广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及其预防办法。3.传染病的防治与免疫,如脊髓灰质炎危害、计划免疫等。4.营养与饮食卫生的常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保健作用,食物中毒及防治。5.青少年常见病与多发病及其防治,如近视眼、肥胖。6.青春期卫生知识与保健;急救知识,如外伤的急救等。7.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远离等。

(二)从生物学角度

1.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为医学、卫生事业的重大推动作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器官移植、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制药等。2.生物界特别是病源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与对策。3.自然界特别是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与对策。对一名教师来说,你不仅要有上述的知识,懂得应用上述知识指导日常的生活,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还需要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能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确的传说或报道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对策,并能指导你的学生正确判断与决策,和你一道坚持正确的观点与做法。

生物急救常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师 医护知识 急救技能 学生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2004年9月,英国政府了《学校健康生活蓝图》。根据《蓝图》,所有基础教育的教师――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将最终获得专门培训,以确保他们掌握儿童服务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核心能力”。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医护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等),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保护儿童的安全。能够识别出那些在身体健康、个体发育以及学习能力方面遇到问题的儿童,并定期向学校的医护人员、当地的儿科医师以及健康顾问通报情况,以便及时将有问题的儿童送到专业儿科医师那里进行医治。这些看似加重教师负担的指导方针,已在英国国内逐步实施,而且也是有先例可循: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就要求应聘教师者必须要通过严格的现场急救技能考核才能最终获得任教资格。

1 教师掌握现场急救的意义和目标

所谓现场急救,是指意外或急症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以一般公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利用现场的人力、物力,在发病或受伤的现场对伤病者施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现场急救必须把握“黄金救护4分钟”(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20秒钟后,人就会意识丧失;30-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由于心脏骤停,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而4分钟内不管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情况来看,医院急救人员和救护车是无法赶到现场的。特别是在学校中,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成长时期,阅历相对简单,社会经验不够丰富,鉴别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伤害。作为第一目击者出现在现场,教师只有掌握基本的医护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争取,才能在“黄金时间”里,及时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把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还能通过急救措施给予学生极大的心理安慰。当然,在现场急救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影响力。对其它学生而言,真实环境和案例的亲身经历,比单纯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有教育意义,更能引起人们对急救的重视。

2 我国教师基本医护知识和现场急救技能的缺乏及具体表现

2008年,一名小学生向同学借铅笔刀,由于同学的失误,该学生左眼被铅笔刀弄伤。事后向教师反映,但由于教师医护常识和急救技能的缺乏,并没有立即采取任何措施。后来虽经医院全力医治,该学生的左眼视力也只恢复到了0.6。还有就是在一所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几个学生突然晕倒在地,在旁的教师一时都手足无措。最后只好中止升旗仪式,由教师轮流背着晕倒的学生去医院救治。

不能说学生的眼睛受伤和昏厥是教师的责任,但是学生出事后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关的急救措施,只能全部交由医院处理,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了。目前,即使在一些教师教育中开设了《学校卫生学》之类的课程,也大都只是书面知识的讲授,几乎没有模拟训练,更别说实际情况的练习和操作了。一些调查表明,我国教师对学生易出现的伤害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匮乏,自救和互救、应急、应变能力较差。他们认为对学生伤害的急救处置是校医、专业医生的职责,他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尽快通知家长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3 教师医护知识的增强和急救技能的培训

3.1 从师范生教育课程开始,就应加大医护教育的力度

为了让教师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应对措施,就应在师范生教育中,把关于医护急救这方面内容的课程提到一个受重视的高度上来。首先,保证有足够的课时对师范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通过采用一些国内外这方面优秀的书籍和音像等资料进行教学,如《生命救助手册》,《急救常识指南》,“现场急救练习”视频等,都能帮助培养师范生的安全观念及防范意识。其次,除了传授书面上的基本医护知识外,还要经常对师范生进行模拟情景中的急救技能培训,安排固定的时间(至少一月一次)进行单人、分组演练,及时运用学习过的医护知识。最后师范生还要接受现场测试,通过者才能获得合格证,具有担任教师的资格。

3.2 对职前和在职教师进行基本的医护和急救、安全培训

在日本,幼儿园教师在入职前都需要学习儿童急救课程并通过考核。日本幼教教师的任职资格分为三级,申请更高任职资格时,教师是否掌握了更高级别的儿童急救技术是重点考核的内容之一。并设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教师的研修来提高他们的急救能力。

为了提高我国教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学校应利用假期对职前和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应在传授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救护、简易包扎的基本技巧上,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急救方法等。通过邀请专业人员通过操作步骤的讲解、鲜活案例的引用、生动图片的展示及现场演示等方式,让教职员工掌握应急救护方法,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在分组学习、实践模拟中激发教师们的学习兴趣,使教职工不只了解各种急救知识,而且要真正掌握操作徒手心肺复苏术(CPR)、创伤救护,伤者搬运等基本技术,从而提高他们的救护能力,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安全。

3.3 从政策上,对教师掌握和运用医护急救知识、技能给予肯定,及时地对反馈情况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

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在学校定期开展院前急救常识教育,针对常见现场急症的救护要领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现场指导教师进行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术等常见的现场急救演练。为了解决目前急救培训所需的场地、工作人员和使用的示范假人等工具都价值不菲等问题,政府更应给予教师培训资金补助;同时针对我国医疗急救体系起步晚,人们对急救培训缺乏热情等问题,教育部门更应制定相应的严格考核制度,把急救能力纳入教师的上岗和职称考核,从而激励教师参与急救培训,逐渐带动全民急救常识和能力的普及。

随着学校职能的转变并进一步完善,社会相关机制的日益健全,教师也应该具备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护急救知识和技能。努力转变以往对基本医护知识、急救技能的忽视或轻视态度,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有意识的进行练习。不光做到“懂知识、原理”,更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会应对,会急救”。力求在“第一时间”能采取有效措施,为随后的救治赢得时机,减少事故的危险性和对学生生命的危害,这既是对学生生命安全的尊重,也是有利于保障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必要措施。

注释

李茂. 英国:为学生描绘健康生活蓝图.全国教师网络联盟,2004-11-23.

日本急救教育――父母与孩子一起来.新民晚报,2008-3-26.

参考文献

[1] 高风,原碧霞. 校园安全事故敲响安全教育警钟. www.省略/, 2006-12-13.

[2] 辽宁海城三千学生豆奶中毒续:死者家属说原委. www.xinhuanet.co m/,2003-4-8.

[3] 李茂编译. 英国:为学生描绘健康生活蓝图. 全国教师网络联盟, 2004-11-23

[4] 减灾始于学校:国外学校多渠道进行抗灾减灾教育和培训. 教育文摘, 2008-10-20.

[5] 周丽,袁碧涛,张玲等. 深圳市中小学校校园安全状况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6.27(8):685.

[6] 李晓刚. 英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探析[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7] 李振峰. 对教师专业化认识中几个误区的辨析[J]. 教育探索, 2005(8)

[8] 杨小微. 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 华东师范大学, 2002.

[9] 刘文华. 日本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其启示[J].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12)

上一篇:初等教育理论范文 下一篇:生物信息学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