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食品范文

时间:2023-03-20 21:55:26

生态食品

生态食品范文第1篇

食品产地的生态布局是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重要保障。

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表现为绝大多数企业提供无毒无害、绿色、有机食品,这要求企业必须对食品产地及周围的空气、水源、土壤等采取严格标准。如果食品生产企业的外部环境缺乏生态布局,企业可能无法生产出安全食品,即使企业创造条件生产出有机、无害食品,也必将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成本高昂,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多将绿色、有机食品卖到国外或港澳地区。即使有企业在国内销售有机食品,由于价格较高,远超过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蔬菜支付的质量溢价,也会导致安全食品的市场份额有限,有限的市场份额是难以改变现有的食品安全状况的。同时,在外部生态环境不能保证食品绿色、有机、安全的情况下,当监管不严时,有些企业会虚假标注甚至违规生产,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会减少对有机食品的购买量,逆向选择导致真正做绿色食品的企业最终会因市场萎缩而无法持续生产。

如果缺乏生态布局,规模化的食品生产基地将难以持续。食品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是保证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产业组织基础,但如果仅是建立大型生产基地,没有构建有效的生态循环体系,也可能导致大型生产基地的非稳定性生产,为食品安全留下隐患。据报道,2013年开封市西瓜种植基地的大量西瓜滞销,原因是缺乏区域性的生态布局,大型养殖场远离农业生产基地,使得远距离运输农家肥不划算,所以农户大量使用化肥,导致西瓜大而不甜,虽便宜却卖不出去。如果能够在种植基地的合理范围内建立大型的动物养殖场,使它们形成有效的生态循环体系,不仅能够解决大型动物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实现动植物养殖大户的互利双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添绿色、有机食品的可信度,提高安全食品的市场供给量。

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政府食品监管的根本。

美国行政学家奥斯本和盖布勒认为,以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管理绩效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以少量的钱去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去治疗。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从监管过程上可分为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事前监管主要是监管立法和风险分析;事中监管主要是监管执法机构制度化的日常执法;事后监管则是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立体防护网,但食品安全监管的事故预防是治本,事故处理是治标。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重事故处理轻事故预防,重事后监管轻事前和事中监管。这样的监管不能保证长久持续的食品安全,因此政府的侧重点应转向食品安全的有效预防。

食品产地的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集中于食品生产开始之前和食品生产结束之后。事实上,产业链前端的厂商准入制度只能对厂商的生产能力进行监管,并不能对厂商的努力程度进行监管,而产业链之后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质量信息公布制度和行政问责制是一种产品质量既成事实后的监管制度,这种忽略供应链生产过程本身的质量干预,并不能从根本上控制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监管的侧重点必须转移到食品生产本身。产地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起点,食品生产周围大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本身的生态化、有机化种植或养殖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食品规模化生产和食品产地的生态布局是破解目前政府监管低效率的重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公众倾向于把原因归咎于政府监管不力。政府监管不力的根本原因是在财政分权、官员锦标赛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角色异化,政府关注点对食品安全等不能直接带动GDP增长的产业的偏离,同时又存在多重委托困境、行政问责制度弱化、食品安全标准不健全等诸多现实问题。但公众也要认识到,政府的监管手段还受到监管环境的强制约。面对当前食品业小、散、多的产业组织状况,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分析,政府很难对食品安全进行常态持续的有效监管。在土地大流转的情况下,食品的规模化种植、生态种植将是未来的大趋势。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的出现将减少政府的监管对象,降低监管成本,这些新状况将为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提升提供重要的产业基础。

生态食品范文第2篇

现在的看法是,生态蔬菜和传统蔬菜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气候、气象和土壤条件对蔬菜来说要比种植方法更重要。不过,生态蔬菜似乎含有更多的铁元素,铁元素对人体血液非常重要。经过初步检查,生态蔬菜含的植物特有物质似乎也更多。此外,生态蔬菜含有的水分也比较少,所以口感更浓一点。

西红柿

含有的热量很少。它富含维生素C和钙质。钙质对人体神经和肌肉的功能十分重要。生态西红柿所含的菌脂色素好像也要多一点。

土豆

一般来说,土豆是有益健康的,只要不是以炸薯条的形式出现在餐桌上。在所有的植物食品中,土豆含有最多的氨基酸。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础原料。土豆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和钙质。生态土豆多含10%的多酚。另有研究显示,使用农家肥的土豆口味也要更好一点。

莴苣和菠菜

含有很多的纤维,也是钙质的重要来源。生态方法种植的莴苣和菠菜含有的硝酸盐比传统方法种植的少一半。硝酸盐在人

体内会转化成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蔬菜色拉中所含硝酸盐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胡萝卜

是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重要来源。烹饪时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常常被破坏很多。生态胡萝卜含有的类胡萝卜素更多。这种胡萝卜也更加可口。

花椰菜

生态花椰菜含有的异硫氰酸盐是传统的6倍。异硫氰酸盐是一种植物含有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

谷物

谷物是我们日常所需热量的来源。除此之外,谷物还能提供有助于消化的纤维素。谷物含有的铁元素和镁元素也很丰富。铁元素是构成血液中红细胞的重要原料,镁元素对肌肉的作用也不小。

生态谷物含有的氨基酸要更多。但是只有全麦谷物才包括所有的营养物质。

牛奶

牛奶提供维生素B、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还有钙质、氟化物、磷元素。这些矿物质对人体的成长发育有关键的作用。牛奶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易消化的脂肪。

生态牛奶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会更少一点,因为产奶的奶牛吃的干饲料更加少。对一些奶牛场的研究显示,生态牛奶中有益健康的脂肪酸的含量稍微高一些,因为奶牛吃的新鲜饲草也要多些。

肉类

肉类经常因为含有抗生素残留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自从规定饲料中不允许加入抗生素以后,传统方法生产的肉类基本上可以摆脱抗生素残留的影响。瘦肉含有许多蛋白质,是维生素和铁元素的重要来源。比较肥的肉,含有非常多的饱和脂肪酸。

生态肉类增加了对人体更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因为家畜吃的新鲜食物比较多。

蛋能提供丰富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有矿物质如钙质和磷。

放养的母鸡产下的生态蛋含有的维生素A和类胡萝卜素也更多。不过放养的母鸡有可能在吃新鲜食物时吃到更多的二恶英。二恶英是一种不易分解的有毒致癌物质。

水果

和蔬菜一样,水果也含有同样丰富的维生素和植物物质。水果含有的糖分要更多,能够为人体提供热量。生态水果最大的好处是,它们像生态蔬菜一样含有较少的水分,所以口味也更好一点,闻起来也更香。

生态食品范文第3篇

一、加强领导和扶持,形成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合力

几年来,铁力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农业发展思路,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政策上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龙头企业和农户充分发挥生产主体作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同唱一台戏。一是市委、市政府摆上应有位置。市委、市政府在制定《铁力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铁力市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把绿色食品产业确定为立市产业之一,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于2000年成立了由财政、计划、工商、水务、农技等各部门组成的市绿色食品领导小组,下设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市委、市政府与各成员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状,主要领导每年组织召开5-7次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协调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各有关单位倾力支持。财政、农委、水务、农技等成员单位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思路,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强化对化肥、农药、饲料和兽药市场的监管,严格投入品管理;加大对农产品包装标识的监管,规范绿色食品市场秩序;强化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绿色食品的产品品质;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几年来,我市共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培训730场次,培训农民和企业员工4.1万人次,累计投入41686.8万元。三是发挥企业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企业和农民是主体。引导企业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激发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的内在动力。通过典型宣传和生产对比的方式,强化绿色食品生产效益宣传,调动了农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等形式面向龙头企业和农民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培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生产技能,使两大主体对绿色食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参与更加主动,为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标准和规程,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

对绿色食品产业来说,坚持标准就是抓住了根本。2007年我市种植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2%,畜禽标准化养殖率达到53%,北药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1%。一是坚持投入品标准化。严格品种标准。通过调查研究,结合生产实际,我们逐步确定了种植、养殖和北药的主导品种,使全市三大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96%以上,畜禽优良品种率达到90%。通过选用优良品种,绿色食品水稻亩产达到了502公斤,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800.1公斤,创我省第三积温带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千头奶牛小区奶牛日产奶达到21.3公斤,比普通品种每天增产6.6公斤。严格施肥用药标准。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施用生物肥、有机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20元以上。农委、畜牧局加强对农药和兽药市场的监管,引导农民科学、安全地用药,杜绝了高毒、高残留药品流入生产环节。严格饲料标准。在加快引进绿色无公害饲料的同时,进一步推广青贮饲料专用玉米,2007年全市的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制作青贮饲料7万吨。二是坚持生产过程标准化。制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我市制定了绿色食品水稻、奶牛、平贝等生产和加工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11个,将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使之贯穿于生产到加工全过程。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我们以实施农业部“四项工程”、开展院市共建、“科技之冬”活动为契机,在普及良种的基础上推广良法,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机械插秧、钵体抛摆、平衡施肥、奶牛冻配、全日混粮饲喂、北药高产栽培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了绿色食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市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个,占全市村屯总数的10.5%,秋翻整地面积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1%。市千头奶牛养殖小区新进奶牛全日混粮机械并新建了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三是坚持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对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政策倾斜力度,引导企业制定生产加工标准和产品标准,加强管理,严格质量检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对上争取资金570万元,九河泉米业、集佳牧业、盛中乳品、华威乳业、桃山人参果有限公司等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自筹资金2800万元用于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铁力市农产品加工的整体实力。

三、建设龙头和基地,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

全市现有规模企业16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伊春市级龙头企业3个。初步完善了以九河泉米业为龙头的A级绿色精制米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体系,年加工精制米16万吨;建立了以盛中乳品厂、农垦华威乳业为龙头的绿色奶牛养殖、绿色奶制品加工、销售产业化体系,年加工奶粉1520吨;建立了以市粘玉米协会为龙头的无公害粘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体系,产量达到2200万穗;建立了以桃山人参果有限公司、兴安神力有限公司、伸龙五味子公司、四宝生物科技公司等为龙头的绿色北药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化体系,年产无公害生晒参100吨、干贝母300吨、林蛙油5吨、五味子282吨、刺五加800吨。

我市围绕绿色水稻、奶制品,无公害蔬菜、粘玉米、北药等主导产业,建立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规模较大、运行稳定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种植、养殖小区。全市先后建立了30万亩国家A级绿色食品水稻基地、4.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万头绿色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千亩五味子裸地人工种植基地、1万亩平贝栽培基地、10万亩刺五加人工改培基地、百万平方米无公害人参种植基地。共签订订单1.6万份,逐步形成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条。

四、重视认证和推介,拓展绿色食品产业市场

我市一直非常重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申报工作,确定专人帮助企业和基地做好标志申报的准备工作。市财政对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证书的企业,每个品牌奖励1万元。目前我市拥有森格牌林蛙系列产品3个有机食品标识、映康牌中老年奶粉等5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及玉双牌速冻粘玉米等2个国家无公害食品标识的使用权,铁力市兴安神力药业生产的平贝母获得国家中药材GAP认证,铁力的平贝母、北五味子和林蛙油三个品种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桃山人参果有限公司人参生产基地同时通过了欧盟、日本、美国的有机食品认证,目前集佳牧业系列仔鸡产品和九河泉米业系列精制大米等6个A级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申报工作也已进入尾声。这些本土绿色食品标识的认证大大增强了铁力市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实力,是其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为了扩大市场,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洽谈会、博览会,宣传我市的绿色食品品牌,2005年投资1,700万元建设小兴安岭山特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绿色食品品牌的知名度。九河泉牌精制米、映康牌奶粉、森格牌林蛙系列产品、玉双牌速冻粘玉米相继打入了北京、广东、深圳、上海等地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飞龙牌松仁销往韩国和日本,我市的人参由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际标准而全部被外商包销。我市协调和组织同类生产企业组建了米业协会、粘玉米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以拓展市场,这些协会在产品营销中坚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将各自为战转化成群体优势。

生态食品范文第4篇

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一般要求有:能源(资源)消耗量及回收与再利用的可行性、污染物排放量(如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排放及固体废弃物等排放)以及废弃物的产生量等方面的定性要求。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特殊要求除有EUP强调的能效要求(以能源投入/绩效产出作为计算单位,其具体指标需要根据具体的食品包装用统计方法确定)外,还应有对食品包装最重要的食品安全限制性指标,主要有食品包装材料中铅、汞、镉及六价铬等四大重金属的最高浓度限值应小于100mg/kg(100ppm);污染物从与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或容器向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的总迁移极限要求不得超过60mg/kg(对容器可换算为10mg/dm2);应采用水性环保油墨,其中二苯甲酮和四甲基二苯甲酮的含量不得大于600µg/kg,等等。

2食品包装生态设计体系

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工具—技术—方法”三步。首先利用生态设计工具(生命周期评价)及其相应的软硬件平台,对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影响(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设计技术(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原材料选用技术等),按照一定方法(程序)实施生态设计。由此构建食品包装生态设计实施体系,见图1,包括软硬件平台(工具)系统、技术支撑(技术)系统和设计程序(方法)系统三大系统。

2.1食品包装生态设计软硬件平台软硬件平台系统是实施生态设计过程的基础,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应构建起相应的生态设计软硬件平台系统[17],包括生态化设计管控措施、绿色材料供应链、生态化并行设计平台、LCA软件和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等系统的建立。

2.1.1生态化设计管控措施系统企业为了改进产品的生态特性和降低产品成本,确保其符合具体的食品包装生态设计实施要求,应根据EUP指令的一致性评估要求,选择1种自我评估模式建立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的生态设计管控措施系统。EUP指令的自我评估模式有“内部设计控制”和“环境管理体系”2种[7],企业可以任选择1种进行自我评估,以提交相关技术文件和检测结果来验证其一致性评估的真实性。欧盟要求企业主要采用自我评估的方式进行合格评定,根据其产品生态设计实施措施,对产品进行合格评定后加附CE(CONFORMITEEUROPEENNE)标签,则制造商就具有了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而被认为符合EUP的生态设计要求。给产品加附CE标志是制造商或其授权代表的自觉行为,具有一系列步骤及多种合格评定程序模式。另外,也可以参照欧盟EC/1980/2000法规的《生态标签授予计划》。内部设计控制是企业(或授权代表)自检和自我申明的评定方式,是企业自我申明其产品满足生态设计要求相关条款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是食品包装生产企业须建立食品包装生态档案(即产品清单数据)[1]。可针对生态设计要求,根据正常的使用条件以及设计用途,对食品包装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优先考虑通过设计可以得到显著改善的因素),并建立相应的生态档案。生态档案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也是生态化设计管控措施系统建立的关键。这对于我国食品包装企业来讲,也是实施生态设计最为困难的环节。通过生态诊断(即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其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及安全卫生造成较大不利影响的因素,即确定生态设计的一般和特殊要求的参数,再根据确认的设计参数,在设计源头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确保其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应的生态设计要求,并提供技术文件证明通过了一致性评估。通过ISO14000认证是实行生态设计、生产生态产品的最基本保证,因而也可通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具有生产符合EUP指令要求的生态产品的能力。

2.1.2生态化并行设计平台系统按照源头设计的生态设计内涵,食品包装企业必须构建满足生态设计要求的并行设计平台系统,将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影响因素集成一体系统考虑,达到实施生态设计必须的人员集成、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19],从而建立产品寿命周期中各个阶段性能的继承和约束关系以及产品各个方面属性间的关系,以追求产品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其性能最优。传统串行设计无法从设计源头控制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能在设计源头一并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所有环境影响因素[7],不能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所有必要措施提高产品的生态特性。

2.1.3绿色材料供应链系统食品包装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主要来源于包装材料,建立和完善绿色材料供应链系统对是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重要措施。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源头措施就是限制使用存在有害物质的原材料。近年来,我国为应对欧盟相关绿色壁垒,已建立起有关产品的绿色材料供应链,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必须以上游企业原材料的生态设计为前提,只有密切与上游企业合作关系,才能真正实施食品包装的生态设计。

2.1.4LCA软件及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系统生态设计是面向全生命周期寻求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需在设计阶段对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全过程对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以便于在设计源头找到资源环境性能最佳的设计方案。因此,LCA(lifecycleassessment)既是进行产品生态设计的重要工具(方法),也是进行生态设计的重要原则[7]。为了实现设计环境性能优良的生态产品的生态设计目标,必须运用LCA软件系统,将食品包装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过程,对所有可能的环境及其安全卫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行系统输入与产出的综合平衡,从而寻求减少影响的方案应用于产品设计之中。LCA软件系统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引进如Boustead4.2、SimaproVer.4.0等LCA的商用软件,或自行开发LCA软件;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产品清单分析数据库,供LCA影响评价使用[20]。另外,实施生态设计企业还应建立内部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15],对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生产的各环节加强管理。例如,应建立企业内部设计、原材料采购和营销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关系制度,为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提供保障。

2.2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程序

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须满足食品包装的生态设计要求,传统食品包装设计主要考虑经济参数的设计,因而对食品包装生态设计来讲,仅是前期的产品初步设计,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生态参数设计,从而设计出对环境友好又能满足功能要求的食品包装产品。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基本程序有5步,见图1。包括[9,15]根据经济参数进行初步设计,除了考虑产品的有关标准、法规及生产、成本和使用等因素外,还应按生态和卫生原则选用原材料和进行相应的结构、工艺等设计;分析生态参数建立生态档案;根据生态档案进行生态诊断及设计开发;依据生态设计的一般及特殊要求对开发方案进行再次评价、再次改进设计,直到满足生态设计要求;利用绿色成本核算技术进行绿色成本分析并评估产品的环境绩效。

2.3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相关技术

实施生态设计必须利用相关的支撑技术进行生态特性评价、原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卫生安全设计等设计开发[21]。

2.3.1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根据国际环境毒物学和化学学会权威性定义,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一种通过对能源、原材料消耗及废物排放的鉴定及量化来评估一个产品、过程或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担的客观方法[22]。生命周期评价被ISO14000列为子系统之一,是评价从原材料采集开始,直至再循环和最终废物处置整个生命周期阶段有关的环境影响的工具,能够进行科学全面的量化计算,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分析方法对产品环境性能评价具有权威性,因而也是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LCA能对产品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投入及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寻找出污染最严重的阶段及其生态设计参数,为设计和改进产品提供依据。目标和范围界定、数据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等4部分组成了LCA的技术框架[19],为了避免运用LCA技术评价时的计算量大,应注意评价范围的界定、准确采集投入及排放数据和设计或选择好评价软件。

2.3.2生态材料选用技术食品包装是个系统工程,材料是基础,其生态设计强调选择生态包装材料。生态包装材料的选用原则是生态性、经济性和必要功能性的综合效益最大原则,应在保证产品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综合比较,择优选择。对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生态性应重点考虑:一是满足安全卫生要求。这也是生态包装材料的首要要求,有毒有害的材料及添加物应尽力避免选择或替代,或考虑材料中毒性物质的稳定性并采取措施解决其迁移和释放问题。目前食品包装材料的主体仍是塑料软包装材料(复合材料),另外包括纸、金属、玻璃和陶瓷等,其成分含量在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必须满足不对人体造成危害的要求,有毒有害物质均需严格控制在限量范围内。例如,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浓度总量,铅、镉、汞和六价铬,以及氯乙烯单体、多氯联苯、偶氮等。即应满足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相关特殊要求的规定。二是满足轻量化(减量化)要求[23-24]。轻量化(减量化)是实施生态设计的重要途径,能降低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并减少废弃物排放。为此,在保证实现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利用生态包装材料,以减少污染排放、资源(能源)消耗少和便于回收利用;应解决好产品与包装的合理定位,过度包装对生态无益;应采用自然、无害和节省能的材料来满足食品包装产品功能的需要;应选择科技含量高的复合材料替代传统包装材料,如采用纸塑复合材料和无菌包装技术包装如牛奶、果汁饮料等食品,其生态特性和保持食品的风味和质量方面都优于传统包装材料。三是满足可再生或可回收要求(不破坏生态和可持续原则[25]。生态设计注重不破坏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使用不可再生或需很长时间才能恢复的原材料;为方便回收利用,原材料尽量品种相同及可再循环。目前纸塑料复合的包装材料在食品包装中应用较多,但纸塑复合材料不易回收处理;倡导使用再循环的材料[6],降低新材料用量。

2.3.3生态结构设计技术食品包装结构设计关系包装必要功能的实现以及包装材料的用量和包装废弃后的回收等问题,对其资源环境效益有直接影响。生态结构设计技术面向节约能源(资源)的生态设计目的,是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重要支撑技术。(1)减量化(减少化)设计[26]。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包装设计的合理化及包装整体的减量、轻型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食品包装生态设计应根据食品所需要的保护性等必要功能要求进行减量化(减少化)设计(包括容器形状、结构形式、尺寸、封合方式等),尽量减少多余功能,避免过分包装和欺骗性包装,以节省材料、节约运输空间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欧洲包装业按照欧盟“包装与包装废弃物指令(94/62/EC)”对消费者可以接受且相对安全的最小包装质量和体积实施减量化,每年减少了50万t材料的用量[5]。食品包装在减量化(减少)设计上,可以通过去除多余功能,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设计包装体量或限制1次用量(如以1周消费为单位的包装体量)等实现包装产品的减量化,注重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用、再生或降解进行设计;采用轻质材料,减轻产品质量;通过减少异形结构等达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目的,异形结构的包装在用料及印刷、印后加工等后加工方面对资源(能源)消耗更多。确需进行异形设计,也可通过尽量减少折叠线、面的数量,减少壁板等来减轻用料、印刷以及印后加工等的负荷[27]。另外,从印刷及后加工角度,分体包装盒结构设计一般会增加制版费用,后加工裁切也将增加工序,既造成了浪费,也增加了成本。采用盒体一体成型设计(如锁底式、摇盖式、姐妹式纸盒设计等),纸盒可以折叠起来,能够节约后加工、堆码、运输和储存等费用[28]。例如,在牛奶、饮料和水果等包装纸箱中,采用一体成型结构设计在印刷、堆码和销售等方面都有好处。(2)色彩适量化设计。采取简约化、“简而美”的色彩适量化装潢设计,避免有害原料成分、生产过程以及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有害成分向食品的迁移。包装印刷中使用的油墨、黏合剂等材料很多都含有有机溶剂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渗透、迁移而污染食品。统计显示[27],目前国内还没有可食用油墨,纸质食品包装材料都具有可渗透性,色彩种类越多,油墨印刷面积越大,更容易地转移到食品中而造成污染,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在食品包装生态设计中,应运用色彩适量化设计措施,避免过分装潢,减少油墨材料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可以在以下方面考虑色彩适量化设计[29]:一是尽量避免多色印刷设计,多采用单色或双色印刷,以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成本,提高食品包装的环境性能;二是充分利用食品包装材料本身的色彩及文理条件,用局部色彩设计方案,适量化设计装潢图案、标识和品牌名称等必要元素,以减少油墨的使用量;三是尽力减少油墨与内装食物的接触,根据不同的情况(如即食性食品包装、包装与人的口部直接接触位置等)可以不设计色彩,或尽量减少用色。(3)节能化设计。节约能源是EUP指令的核心,减量化和可回收设计等可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但更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提高食品包装材料的生态特性。由于食品行业的发展,我国食品包装行业已经成为能源消费的大户,“碳足迹”的踪影贯穿食品包装材料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低碳包装”成为食品包装发展的必然方向。为减少CO2和有害物质排放,应选用清洁、可再生的资源(能源),同时采用各种节能技术,开展节能设计,发展节能低碳包装。天然材料的开发使用是低碳化食品包装材料的重要发展途径[30],目前在食品包装中,塑料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材料而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软性的食品(药品)用复合材料发展最快。近年来,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量占了塑料总产量的1/4左右,塑料包装产量平均年递增11%[31]。但目前大量石油基塑料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且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突出。为了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和保护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减少消耗,非石油基塑料已成为目前研发的热点。利用植物秸秆等为原料得到的非石油基塑料(生物基塑料),可降低30%~50%的石油资源消耗,实现数亿吨CO2的净减排。降解型生物基塑料主要包括微生物合成、天然合成和化学合成3类,其中,化学合成的聚乳酸(PLA)由玉米、木薯、甘蔗等天然材料经微生物发酵方法得到乳酸,再经过化学合成而形成,是规模化生产最早和目前产量最大、应用最广、价格最低的合成降解塑料。聚乳酸(PLA)比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等塑料材料的优点更突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包装材料,目前国内PLA的大型生产商产能达1万t/a[33],在食品包装领域,全降解型食品包装材料代替非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另外,非降解型生物基塑料虽无法降解,但其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CO2的排放。

2.3.4卫生安全设计技术食品包装的卫生安全是指食品包装的原材料及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材料(油墨、黏合剂等)中不应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食品包装卫生设计,一是原材料安全无毒和无挥发性物质产生,具有稳定的组织成分。应使食品的特性与材料的性能相适应,以及食品的保护条件与材料的适用条件相适应;掌握添加剂等成分向食品迁移的情况,以及食品中某些组分向包装容器渗透、被吸附等情况在流通过程中对食品的影响,以确保在包装工艺实施过程中不会产生与食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和化学成分。食品包装材料中有害物质潜在的迁移值应满足总迁移和特定迁移极限的规定;二是原材料在贮藏和转移的过程中不会因气候和正常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化学变化。被包装食品的生物、化学、物理学特性及其敏感因素(光线、氧气、温度、微生物及物理、机械力学等)决定着包装材料及包装工艺技术的选择;三是应选择环保型的油墨、黏合剂及涂料等辅助材料。美国严禁在食品包装上使用有机溶剂型油墨,而以水基型油墨取代;四是注重应用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及技术。目前,一些特殊功能材料和技术成为包装材料和技术的研发重点,如防光污染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化学污染及重金属消除包装技术和纳米包装材料等在国内外已有所突破。

2.3.5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清洁生产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已将清洁生产相关内容作为重点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之中,食品包装相对于其他产品包装更需要实行清洁生产。食品包装生态设计应采用节省原材料和能源、不使用有毒原材料、减少“三废”排放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清洁生产首先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即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应以最少的包装材料满足包装必要的功能。如简化图案设计突出功能要求,印刷工序就可以减少颜色数和墨层的厚度,节约油墨消耗;另一方面应通过提高食品包装生产设备的精度或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等,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损耗的目的。另外,应实施食品包装生产企业相关认证,这也是实现“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实施清洁生产关键在于清洁的生产工艺过程,应通过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审计,选定最佳方案[9]。

2.3.6绿色成本核算技术食品包装生态设计通过前述生命周期评价、原材料选用和结构设计等技术提高了其产品及其制造设计方案的生态技术性能,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绿色成本(效益)分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绿色成本核算就是在传统成本项目基础上考虑资源环境得失后的核算[36]。联合国环境与综合经济核算体系提出,绿色成本核算应考虑资源耗减、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等3个变量。具体来看,就是在进行传统项目核算的基础上,还应核算能源资源节约等的收益,回收材料的收益,污染减少带来的生态成本节约的收益,以及材料再生、废弃处置的环保支出等。绿色成本核算可以运用基于作业的成本分析(activity-basedcosting,ABC)等方法,在综合分析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成本与收益基础上,建立成本核算与评估模型,最终从经济上选择效益最佳的生态设计方案。

3结语

欧盟EUP指令将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主流理念的形成,也将掀起新的绿色环保设计浪潮。基于EPU指令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成为最大限度提高其生态特性最为有效的方法,能从源头破解食品包装的绿色环保安全问题。为了尽早适应产品生态设计理念及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卫生的迫切需要,应研究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追求生态效率最高是实施生态设计的核心内容,需将生态参数引入食品包装设计阶段,从传统包装向生态包装发展。食品包装生态设计需把握全生命周期设计、源头设计、生态参数设计、节约能源(资源)设计和生态包装材料设计等5方面的设计内涵,并从系统角度寻求食品包装经济与生态性能平衡,力求生态效率最高。生态设计要求是实现EUP指令目标的重要保证和实施产品生态设计的设计标准。应主要从食品包装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要素制定定性的一般要求;从食品包装的能效及材料(含印刷油墨与粘结剂等)的有毒有害成分及其迁移、碳排放等制定定量的特殊要求。按照“工具—技术—方法”的思路,构建由软硬件平台系统、技术支撑系统和设计程序(方法)系统三大系统组成的食品包装生态设计体系。食品包装生态设计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是企业实施食品包装生态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通过生态设计提高食品包装的生态特性,应对欧盟新绿色壁垒,适应生态设计主流理念的发展要求,和谐我国生态环境与食品安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食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市场

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重要前提,同时绿色食品作为生态农业构建成果的重要载体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1生态农业是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提

绿色食品的生产研发尤其注重市场导向原则,并且严格检测产品安全、监督生产环境。在整个研发环节中必须始终依靠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规范的耕作技术作为绿色食品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前提。生态农业在国内的广泛推行,给绿色食品的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有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其次,借助对农村地区科教文卫等多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农民自身素养的提升,为绿色食品项目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条件;最后,借助对“因地制宜”准则的落实,对生产结构及农业整体布局进行科学优化和调整,从而令农业生产更加有序、合理,最终有助于农业生态的改善与提升。除此之外,有助于全面展现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而全面增强农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深加工、精细化作业等方面进行拓展。当前,我国越来越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同时注重对农药、化肥等的科学利用,大力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展开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上述各项策略满足了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需求。

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功的载体、纽带

2.1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两者间存在紧密联系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获得更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目标。之所以要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不断改善,并营造更佳的生态环境是为了给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凸显出两种基本倾向,具体而言:①不注重农业生态效益,仅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由此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加剧,通过破坏环境换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行为在今后势必会遭到自然的报复;②尽管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了生态效益,却对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分析。绿色食品不仅是有效提升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的关键渠道,同时也是把生态效益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成果的重要载体。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两者间存在紧密联系:前者促进了后者的研发生产;反之,后者又推动了前者的建设和发展,两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因此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功的载体和纽带。

2.2推广绿色食品有助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进程

良好的生态环境、严谨有序的质量标准及生产操作规范对于绿色食品的开发至关重要。施行绿色食品的相关标准与规范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削弱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等环境的破坏力。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能够起到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普及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有助于推动生态农业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对绿色食品有益

国内劳动者在悠久的农业耕作中,有效应用并归结出不少典型的生态模式。比如:采取措施提高抗灾害能力的生态模式。这一模式注重农业生物的有序性及多样性,进一步有效防治了病虫害的出现,也有助于控制因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又如,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是养殖业、种植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利用;清洁工艺模式:各工厂排放出的余热,释放出硫、氮化合物等经由回收与净化加工利用,此兼顾环境与生产的工艺即为“清洁工艺”,很多工艺共同组成了整个工程体系,从而成为“清洁工程”。上述各模式给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但能够直接运用到某种食品的开发上,同时还可按照普遍原理及某些特殊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重组设计,最终构建起崭新的生态模式。

4结束语

综上,文章主要对生态农业建设与绿色食品的发展、两者的作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论述,指出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绿色食品的生产、研发提供了技术、物质等条件;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又对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不断推动生态农业向更高水准演进,并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玉香.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4(8).

[2]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5).

[3]武秀玲,刘淑衡,仲伟升等.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J].南方农机,2016,47(9):56+60.

生态食品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市场

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重要前提,同时绿色食品作为生态农业构建成果的重要载体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1生态农业是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提

绿色食品的生产研发尤其注重市场导向原则,并且严格检测产品安全、监督生产环境。在整个研发环节中必须始终依靠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规范的耕作技术作为绿色食品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前提。生态农业在国内的广泛推行,给绿色食品的研究提供了必要保障,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首先,有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两高一优”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其次,借助对农村地区科教文卫等多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农民自身素养的提升,为绿色食品项目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条件;最后,借助对“因地制宜”准则的落实,对生产结构及农业整体布局进行科学优化和调整,从而令农业生产更加有序、合理,最终有助于农业生态的改善与提升。除此之外,有助于全面展现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土地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力水平,进而全面增强农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并且在深加工、精细化作业等方面进行拓展。当前,我国越来越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同时注重对农药、化肥等的科学利用,大力推动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展开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上述各项策略满足了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需求。

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功的载体、纽带

2.1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两者间存在紧密联系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获得更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目标。之所以要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不断改善,并营造更佳的生态环境是为了给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凸显出两种基本倾向,具体而言:①不注重农业生态效益,仅考虑短期的经济利益,由此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加剧,通过破坏环境换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行为在今后势必会遭到自然的报复;②尽管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了生态效益,却对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分析。绿色食品不仅是有效提升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的关键渠道,同时也是把生态效益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成果的重要载体。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两者间存在紧密联系:前者促进了后者的研发生产;反之,后者又推动了前者的建设和发展,两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因此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功的载体和纽带。

2.2推广绿色食品有助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进程

良好的生态环境、严谨有序的质量标准及生产操作规范对于绿色食品的开发至关重要。施行绿色食品的相关标准与规范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削弱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等环境的破坏力。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能够起到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普及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有助于推动生态农业建设进程的加快,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对绿色食品有益

国内劳动者在悠久的农业耕作中,有效应用并归结出不少典型的生态模式。比如:采取措施提高抗灾害能力的生态模式。这一模式注重农业生物的有序性及多样性,进一步有效防治了病虫害的出现,也有助于控制因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又如,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主要是养殖业、种植业内部的物质循环利用;清洁工艺模式:各工厂排放出的余热,释放出硫、氮化合物等经由回收与净化加工利用,此兼顾环境与生产的工艺即为“清洁工艺”,很多工艺共同组成了整个工程体系,从而成为“清洁工程”。上述各模式给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但能够直接运用到某种食品的开发上,同时还可按照普遍原理及某些特殊需求因地制宜地进行重组设计,最终构建起崭新的生态模式。

4结束语

综上,文章主要对生态农业建设与绿色食品的发展、两者的作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论述,指出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绿色食品的生产、研发提供了技术、物质等条件;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又对生态农业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不断推动生态农业向更高水准演进,并获得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玉香.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4(8).

[2]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5).

[3]武秀玲,刘淑衡,仲伟升等.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J].南方农机,2016,47(9):56+60.

生态食品范文第7篇

近年来,食品安全虽经大力整治,成效却不很明显,形势反而越发严峻。从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以及社会上“养猪的不吃猪”、“养奶牛的不喝奶”现象来看,已经发展为行业欺诈,集体犯罪。这种情况下,仅加大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必须调整思路,探寻更深层次原因,在治本方面下功夫。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食品安全事件,重点打击生产者“违法”,而“法”本身的误导问题,却未受到重视。以《食品安全法》为例。该法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而当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多数是化学合成物,因此,即使是用于“防腐保鲜”,也必须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尽量做到“能不用即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用化学合成品制造“色香味”,不过是欺骗消费者感官以增加卖点,不可能改善食品品质,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隐患。但《食品安全法》却把“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放在“防腐保鲜”前面,至少在客观上表明前者更重要,从而起到了倡导和鼓励添加的作用。

在这类错误导向下,“能不用即不用”自然会转换为“能添加尽量添加”、“千方百计添加”,自然会推动食品化学化。目前,养殖、种植、食品加工各个领域包括相关科研,都将化学品作为提高产量与“改善品质”的灵丹妙药,“民以食为天”成了“民以化学品为天”。这种形势下,生产者的滥加滥用就很难管住。

食品生产要走生态文明之路。食品化学化没有前途,比如争论食品添加剂哪个该加,哪个不该加,加多加少,虽也有一定道理,但这是个小道理、软道理。而发展模式才是大道理,才是硬道理。食品安全应以生态绿色为发展模式。应在这一原则下讨论添加问题。但我们目前是以食品化学化为前提,南辕北辙,只能是越添越乱,绝对没有前途。只有用生态文明改造工业文明,坚决走生态绿色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但鉴于生态方式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建议组织坚持生态农业与天然食品发展方向的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重新探讨农业食品工业发展道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可行性报告,作为政策依据。

农业与食品工业,关乎国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其重要性超过教育、医疗,尤其那些基础性的食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要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包括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城镇分布格局,减少流通环节和距离。彻底改变目前分配格局,农产品食品要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定价,不得恶性竞争。

特别是要给农民宽松的生存环境(补贴、降低农资成本和流通环节成本、实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等),使农民能够从容生产,能够满足子女上学、看病等等基本要求。鼓励有一定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农村劳力回归农业生产。持续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养农民种植生产技能等。

生态食品范文第8篇

人们对营养源的认识和分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深化。微生态食品被称为第八营养源。它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活菌,也包含由其产生的对人体有益的代谢产物。

婴儿从诞生起就经口腔、鼻、皮肤等部位,从母体或自然界接触到各类菌群,许多菌群在体内定居繁殖,相当一部分菌群将陪伴人一生。健康人体具有使肠道内菌群保持平衡的能力。但衰老、疾病、滥用抗生素以及某些外界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营养不良的状况,需要补充新的营养源――微生态食品。这主要包括乳酸菌和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对人体的发育、健康、免疫力及防止机体衰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双歧杆菌是由蒂瑟尔于1889年从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发现的。近百年的研究证明,双歧杆菌是人类肠道内的优势菌群。人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疾病、衰老等原因,体内双歧杆菌在数量上和总菌占有率上均逐渐下降。因此,有人将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作为评价人体健康与否的指标之一。新生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2%,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至老年临终前完全消失。接受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的婴儿的差别之一,就是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差异很大。

同其它营养成分一样,双歧杆菌在人生长发育过程中也随时被消耗。因健康人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使其重新达到平衡;但当人进入中、老年,其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就需要外源性补充。目前流行的方式是在食品或饮料中添加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低聚糖,食入后,能刺激肠道内原有的双歧杆菌生长繁殖。这比服用双歧杆菌制剂经济方便。

乳酸菌

凡可使糖类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都是乳酸菌。乳酸菌包括乳杆菌、嗜乳链球菌、酵母等。人肠道中可检出的有乳杆菌属的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短乳杆菌等。它们和双歧杆菌一起控制着人体生态菌群的平衡。乳酸菌的数量比大肠杆菌多千万倍,沿着肠管驻扎于肠黏膜,筑成了一条“万里长城”。

一个乳酸菌就是一个士兵,亿万大军严阵以待,不断清除有毒物质,抵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拮抗作用;可预防抗生素类药物的副作用;尤其对老人和婴儿,可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的生长,防止便秘、下痢和胃肠功能障碍等。乳酸菌产酸,促使肠壁蠕动、帮助消化、排尽粪渣,杀灭病原菌,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氨基酸,提高人体对钙离子等营养素的吸收。乳酸菌群具有抗感染、除毒素、协助营养摄取的独特功能,能有效地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消除致病原,大大地减少亚硝胺类和腐败细菌毒素对癌的诱发性,同时可激活免疫反应,增强人体免疫力。

生态食品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态农业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人均资源少的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我国传统农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产和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基本条件,绿色食品又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经济价值,是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载体。要发展绿色食品必须发展相应的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是发展绿色食品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种植及全过程标准化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严格控制其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使之符合国家健康安全食品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特别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无污染的原料基地为基础,以环境监测、食品检测为保障,以教育培训和宣传为推广手段。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科学合理的耕作技术为其前提条件。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和发展,为绿色食品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集中表现如下:其一,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进程。其二,通过加强农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三,通过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农业生产更趋合理,促进农业生态的改善和提高。其四,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并向深加工、精加工方面拓展,为绿色食品的开展服务。

我国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强调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些措施恰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搞好了生态农业也就为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和桥梁

2.1推广绿色食品技术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绿色食品要求有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生产基地,要求有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这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生产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发展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的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和桥梁

生态农业建设的目的:一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二是要用过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农业建设追求生态效益是前提,是正确的,但生态农业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生态效益,在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是目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是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是为了长远的经济效益。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急功近利,忽视生态效益,只顾目前的经济效益,所以导致了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牺牲环境去千方百计获区经济效益,这种效益是不会长久的,必然会导致大自然的报复。另一种倾向是生态农业建设重视了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研究不够,重视不够。而农民致富的现实矛盾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则群众对农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而绿色食品是解决生态农业建设以生态效益为基础,达到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生态农业建设将生态效益成果转为经济效益成果的良好载体。生态农业建设促进了绿色食品的发展,通过了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特点,提高生态农业试点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生态农业试点的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生态农业试点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又可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一致的。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绿色食品可以体现生态农业的成果,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成果的载体,是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连接的桥梁。

3.生态农业的模式适合绿色食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的核心可以看成是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因此结合生态农业典型模式进行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绿色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成功的运用和总结了许多典型的生态模式。如多样性、有序性增强抗灾力的生态模式:该模式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和有序性,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以减缓由于滥用化学农药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所谓“种、养”结合物质循环利用,是将“种、养、加工”三结合物质循环利用和“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科学合理、实用、配套;清洁工艺模式:工厂排出的余热,释放的二氧化碳、硫和氮化合物等通过回收和净化加工利用,这种兼顾生产和环境的工艺被称为清洁工艺,若干工艺所构成的工程体系,被称为清洁工程。这些模式为我们开发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实用技术,它们既可以直接用于开发某种绿色食品,又可以根据一般原理和某些绿色食品的特殊要求因地制宜地加以创造性的重新设计、组装,已形成新的优化生态模式。

4.结论

生态食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生态省建设 有机食品 发展

近200年来,人类征服自然的强度越来越大。人们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索取资源发展经济,积累财富,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成功征服大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人口、食物安全、能源、资源、环境等5大危机困扰着当今世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并迅速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中国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第一个正式发表“21世纪议程”的国家,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列入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

有机食品是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产物,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国际贸易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却很快成为国际上推崇的一类食品消费的主流,同时有机食品的发展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有机食品的开发与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关于生态省建设战略

生态省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寓环境建设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之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综合实力,最终实现省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0年年底,福建省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构想,成为继海南、吉林、黑龙江之后,第4个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现阶段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建设。其中,有机食品是生态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农业的内涵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特点和要求,因此生态农业应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它体现了三个特征:(1)经济的持续增长。生态农业必须在保持适当增长率的同时,长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保持农业生产的持久的经济活力。(2)维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效益的持续性。农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综合生产力。(3)体现社会公正。农业生产不能以牺牲后代、其它地区的人的长远利益为代价,剥夺它人发展生存权利,既要消除农村贫困,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

我省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以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粮食种植为主体,增加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以大农业为依托,农林牧渔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2 关于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并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3]。

根据有机食品的定义,一种食品要成为有机食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食品的原料必须是来自于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者是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产品;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的标准和要求;③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跟踪审查体系,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及档案;④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⑤必须通过独立的、经认可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4]。

有机食品的主要特征是在其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不准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质,即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解决了常规农业生产中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次,其产品不含污染物或污染物含量尽可能低,有益于人类的健康[5]。此外,有机食品还有以下不同于一般食品的特征:①生产加工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利用等问题,故有机食品的价格包含了保护环境的外部费用;②有机食品的生产与发展同区域经济、解决粮食安全等充分结合;③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需要一系列基本的法规和标准,以及第三方组织机构的认证。

3 生态省建设战略与有机食品发展

3.1 发展有机食品是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有机农业是建立有机循环体系,高效、低耗、低污染的生产体系,使系统内的物质得到最大的利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行为准则一致。

有机农业建立起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反馈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可见,发展有机食品是循环经济理论在生态农业中具体应用的结论。

3.2 发展有机食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

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开展清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指导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同时,逐步扩大推行清洁生产的范围,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建筑工程、矿产资源开采等领域以及旅游业、修理业等服务性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

根据有机食品的定义及其发展宗旨,有机食品以有机农业为基础,有机农业要求在作物种植、生长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有机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的物质,如防腐剂、添加剂、保鲜剂、色素等,这就从源头上杜绝和削减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有机农业种植符合《清洁生产促进法》里“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填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者用于造田”的相关规定,在许多方面标准甚至更为严格。发展有机农业,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杜绝农业生产外源和内源污染,追求农业生产过程中弃废物的最少化,可以极大地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从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市场质量,保证产品的有机性,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因此,发展有机食品生产,与“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是一致的,是农业领域内的清洁生产。

3.3 发展有机食品符合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有机高效农业是农业领域内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实现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核心目标的要求。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实现农村地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第一,有机农业具有比常规农业更高的附加值,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有机食品,可帮助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有机食品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

第三,当代人可享有物质和环境方面的权利,后代人同样也有这方面的权利,因此当代的发展机会不应对后代的发展造成损害。发展有机食品,可促进人们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改变了常规农业生产中污染导致的严重的生态破坏。

第四,发展有机食品,实现有机食品的产业化,可向社会提供充足的健康食品,增进人体健康,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发展有机产业可促进社会建立和实行新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充分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五,有机农业是一种集约化和持续性密切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中国人多地少,发展有机农业,是一条既高产优质(集约)又有良好资源环境生态(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发展生态农业既是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省建设重点项目之一。有机农业作为生态农业的一部分,以其严格的生产体系认证标准和生产规范使得生态农业有了具体的标准,使其更加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有效地控制了面源污染[6]。

4 结语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①宣传力度不够,广大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概念及前景了解还不够;②目前已出口的有机食品,大部分是由国外的公司在我国投资生产并进行认证的,而我国自己认证出口的有机食品数量相当少,并且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也尚待开拓;③有机食品生产的某些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④在有机转换过程中,用于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较多,但未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⑤国家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有关管理部门还未进行相应的协调,管理法规仍不健全等[7]。

有机食品的发展虽然有不少现存的问题,但发展有机食品确实是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生态省建设战略中,它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战略部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能站在全球战略的高度来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有能力找到并实施更多与自然的合理作用关系,能够将我省建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省,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予秋,肖晓琴.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有机食品的几点思考[J].江西科学, 2004, 22(5):390-39.

[2] 刘天齐.环境保护通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63.

[3] 付运芝,董丽新.发展有机食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振新农村经济[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18(1):11-12.

[4] 蒲海燕,刘春芬,贺稚非,等.我国有机食品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肉类工业,2004(8):38-40.

[5] 谢涛.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食品与机械,2001(5):6-8.

[6] 刘伟.有机食品发展与生态省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5(1):35-37.

上一篇:原生态旅游范文 下一篇:生态环境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