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缴费范文

时间:2023-03-11 11:42:57

社保缴费

社保缴费范文第1篇

其实像小陈这种情况不少人都遇到过由于不是很清楚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人就凭“大概、差不多”就和企业办理了交接手续。在这里我们将社保缴费基数的常识告诉大家,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缴费基数如何确定

各项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主要是由缴费职工的上年工资总额确定的。政策规定,当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收入低于上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时,以上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职工本人上年月平均工资高于本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本市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超过300%的部分,不作为用人单位和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也不作为计发社会保险待遇的基数。根据以上的政策,去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808元,月平均工资为2734元,因此2006年北京市职工社保月均缴费工资基数为2734元。如果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为8202元,按照各险种政策规定,如果职工月均工资超过8202元的,则以8202元作为缴费基数;同样,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1640元,按照相应险种的政策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外地农民工和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的所有职工在核定缴费基数时,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1640元的,以1640元作为缴费基数。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1640元的,按实际工资额来缴费,但不能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工资总额包括哪些内容

那么在岗职工的工资总额都包括什么呢?根据统计部门有关规定,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六部分组成。一般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过节费、旅游费、交通费、洗理费、书报费、伙食补贴(出差人员在途的误餐补贴统计在工资外收入中)、住房、租房补贴以及由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住房基金、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房水电费等。

在统计工资总额时,不管是预算内资金还是预算外资金;不管是单位自筹的资金还是上级(或政府财政部门)下拨的资金;在财务账上不管是工资科目还是其他科目,只要符合工资统计指标的规定,就应统计在工资总额中。(例如单位发放的住房提租补贴、通信工具补贴、以各种名义发放的现金和实物等,只要属于劳动报酬性质并且现行统计制度未明确规定不计入工资的都应作为工资总额统计)因此,陈明原公司没有将过节费和补助列入缴费基数内是不合理的。

社保缴费范文第2篇

专家解答:发生这种情况,多是因企业经办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细造成的。

处理的方法之一:在企业缴费之后没有发生退休及转移人员变动的情况下,可以到地税部门办理退费:第一步,持离职员工的离职证明、缴费票据到地税申请退费,并由地税部门重新确定缴费基数;第二步,到企业参保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当月做实账户删除;第三步,到市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企业处办理申请退费手续(退费材料中必须包括地税出具的认定缴费基数错误的证明、缴费票据、退费申请表);第四步,办理完上述的手续之后到地税退费,并向地税申报正确缴费。

处理方法之二:企业恰好有新增人员漏保的,可重新报盘,将当月做实账户删除,按正确的缴费人员做实账户就可以了。

在工作实践中,第一种处理方法退费、再缴费时间长,企业履行手续又麻烦,实际按此方法操作的企业也比较少。企业还需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企业和职工也可通过沟通协商自行解决。

企业注销期间,职工可以办转出吗

来信咨询:我单位被相关部门列为非正常缴费户,各项保险不再继续缴纳,企业在未办完注销手续之前,最后一个职工是否可以办理停保转出手续?

专家解答:根据《社会保险登记暂行办法》登记和注销登记的规定,缴费单位在解散、破产、撤销、合并以及其它情形,依法终止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登记机构申请办理注销社会保险登记。

在实际经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不能及时提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税务机关的注销手续,企业未注销前不允许养老保险登记空户,这样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职工缴费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而企业按规定办理完注销手续,涉及地税、工商等多个部门,办理周期较长。针对这种情况,为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及时办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停保及转出手续,企业在工商、地税无法注销的情况下,除单位法人外所有职工都能办理转出,地税列为非正常缴费户企业也允许养老保险登记空户管理。

定居国外还能领取养老保险吗

来信咨询:我今年66周岁,1998年正式退休,享有养老保险待遇,加入外国国籍后,是否继续享有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定居国外后,还能不能领取养老保险?

专家解答:根据国家省市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只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按月领取退休养老金。至于退休后在哪里居住,是本人的权力。已经出国定居的退休人员,在取得永久居留权或加入外国国籍后,可以继续享受国家对获准出国定居的退休人员规定的养老保险待遇,标准与国内退休人员相同。

社保经办机构按照本人提供的银行卡号或存折每月及时注入养老金,遇到国家对退休人员待遇调整政策时,由市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统一调整并注入退休人员的银行卡(或存折)。无论退休人员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居住,社保经办机构每年将对所有退休人员进行生存认证,防止冒领养老金,一旦发现冒领养老金,将依法追缴并追究刑事责任。

来信咨询:

社保缴费范文第3篇

一、社会保险缴费与劳动报酬的关系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有三方: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和职工社保缴费,其中企业和职工的专项缴费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企业和职工缴费通常是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来缴纳的,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0%,职工按照个人工资收入的8%来缴纳养老保险费。工资总额是劳动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报酬的多少与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直接相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劳资分配比例也就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险缴费。

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来看,1996―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3.4%下降到39.7%,与此相对的是企业的营业盈余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由1996年的21.23%提高到2007年的31.29%。

在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下降的同时,不同行业间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前者平均工资是后者的4.75倍。通过对1978―2008年不同行业平均工资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不同行业间的工资排序日趋稳定,且高工资行业与低工资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在不断扩大。由于社会保险缴费工资总额对上限的规定,使社保缴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累退效应。例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超过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缴费,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计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不断侵蚀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劳动报酬内部结构更加失衡,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未能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拉低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

二、社会保险缴费标准与劳资利益平衡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保缴费基数和缴费率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我国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社保缴费基数减少,对缴费率提高形成倒逼压力。企业营业盈余比重的增加促使我们思考:能否通过提高企业缴费来增加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这将对企业竞争力和劳动者就业产生什么影响?社保缴费新标准的制定需要统筹考虑对劳动者和企业的影响。

(一)社保缴费率变动及其影响

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是劳动报酬的组成部分,职工缴费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者负担的增大。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最终也成为劳动者获得的再分配收入计入劳动报酬部分,但企业的缴费负担并不一定完全由企业承担。如果由企业独自承担,则提高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会减少企业收入,降低营业盈余,那么在我国目前劳动报酬下降,职工工资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缴费率来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而且还能起到调节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关系的目的。

我国养老保险缴费是一种工薪税,是对劳动征税。如图所示,假设政府制定的养老保险缴费为b,由企业支付,那么企业对单位劳动力支付的劳动报酬就会增加b;劳动力供给曲线由SS1平移至S,S,1,如果原来企业支付的工资为w0,则现在的工资支付水平变为w0+b,但是职工仍只能得到w0。企业会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在图中沿需求曲线DD1由L0减少到Ld。多余的职工被解雇,在总工资为w0+b的水平上,出现了劳动力剩余(L0-Ld),于是工资下降了。新的工资水平为w1,这是职工得到的工资,而企业的实际支付则为w1+b,相应地,职工提供的劳动力供给为L1。

比较养老保险缴费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养老保险缴费,企业支付w0,而有了养老保险之后则要支付w1+b;如果没有养老保险缴费,职工得到工资w0,而有了养老保险之后,工资变为w1。职工负担的份额为(w0-w1)L1;企业负担的份额为(w1+b-w0)L1。

企业和职工负担纳税额的比例大小取决于劳动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在劳动力需求弹性一定的条件下,劳动供给弹性越大,企业负担的份额越多;反之,劳动供给弹性越小,企业负担的份额就越小。如果劳动供给弹性为零,那么所有的税收负担将全部由职工承担。我国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55.6%的劳动者劳动力供给弹性非常小,另有21.6%缺乏弹性,而且国有企业等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人群供给弹性普遍缺乏。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很容易转嫁给职工,减少就业,降低工资水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部分企业利润,但相对于对劳动者的损失来说并不大,缴费负担主要承担者是职工。无论是企业还是职工缴费率的提高都意味着增加了职工的缴费。

现有我国五项社会保险的缴费率大约占到工资总额的40%,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率大约占到工资总额的30%,其中,养老保险负担最重,约占工资总额的20%。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高居世界前列,比一些发达国家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OECD国家中只有意大利的企业缴费率达到了23.46%。我国养老保险费的负担与国外相比不大,但我国目前的人均GDP只及发达国家的3―4%左右,在这样一个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背景下,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负担是沉重的。较高的缴费率使企业通过想方设法虚报工资总额、采用两种用工形式等来减少社保缴费,助长了企业和个人的逃费行为,少报、漏报缴费基数的现象比较普遍,反过来又进一步侵蚀了社保缴费基数。

(二)社保缴费基数变动及其影响

1、社保缴费基数的制度安排

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通常为工资总额,仅仅根据计算工资规模来征收养老保险费,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公平,而且没有效率,这将导致一个企业雇佣的人员越多,高薪者晋升的机会越多,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就越多,相反,一个企业解雇的人越多,工资、生产性投入越少,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也就越少,对促进就业显然不利。而且,在我国工资货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单纯以职工工资总额为费基的征缴方法很难满足养老金开支的增长要求,不能发挥企业间互济作用。

许多已有研究证明,在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的同时,把企业利润也作为缴费基数的一部分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例如:罗宾・布莱克本指出,将相当于企业利润10%的股份交由养老保险基金拥有,将会在经济效率及职工福利方面产生更大优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顿也曾指出:“用政府的一般财政收入为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筹资的最大好处是它不像养老保险缴费那样仅对工资收入课征,从而可以在各要素之间分散风险”。

在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的同时,把企业利润也作为企业缴费基数的一部分可以达到以下目的:第一,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制度设置企业缴费的初衷。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要求企业缴费,是因为企业是劳动力的使用者,而劳动力的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养老保险在保障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保障了资本的安全。一个能够有效地实现其初衷的养老保险计划,必须从制度安排上很好地保证企业和职工在养老保险中的责任,既有利于促进就业,又促进缴费基数做实。企业以工资总额和利润总额两个基数缴费,两基数此消彼长,可以对企业缴费形成制约,有利于落实责任。第二,引导资本收益向劳动报酬倾斜,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在劳动报酬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企业营业盈余比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变部分企业缴费为以企业利润为基数的征税,可以扩大养老保险的征税基数,从而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加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规模。第三,有利于促进就业。在我国劳动供给弹性大大小于需求弹性,工薪税的大部分由职工负担,资本税对就业的影响较小。企业利润和工资总额共同作为企业缴费基数会降低企业缴费与其雇佣人数之间的关联度。第四,强化社会保险反经济周期的作用。在缴费基数中增加对企业利润的考虑,将使社会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映更为灵敏。第五,有利于协调新企业和老企业、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缴费负担不公平的问题,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2、社保缴费基数的上下限规定

养老保险缴费规定了应缴费工资的最高限额,超过最高限额的那部分工资可以不纳税,由此可见,养老保险缴费实质上具有累退性质。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规定的计费限额虽然体现了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却削弱了其收入再分配功能,影响了制度的公平性。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应适当提高对缴费上限的规定。

缴费基数下限的规定同样如此。我国现有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这个规定将减少劳动者就业期间的收入,减少用于当期人力资本投资的费用。若制度规定在雇员的缴费工资基数达不到社会平均缴费工资基数的情况下,或者雇员收入低于某一限额时,由企业为雇员补齐缴费差额,将减弱了初次分配对再分配的影响,促进低收入阶层社保待遇的提高。这一规定不会产生过度保护效应,因为,社会保险待遇的发放与工资报酬发放不同,个人劳动力素质的差别、级别和贡献的差别在就业期间的初次分配中已经得到了体现,而社会保险待遇的发放是收入的再分配。由于企业只为雇员补齐缴费差额,并不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还有利于企业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例如:2002年,德国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工人按工资收入的9.55%缴纳养老保险费,如果工人每月工资收入低于325欧元时,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是由企业来补缴不足部分。

三、调整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的几点建议

社保缴费基数是协调社保制度与劳资利益的关键因素,社保缴费率直接影响劳资双方的养老保险负担,影响劳动力市场作用的发挥。在我国劳动报酬比重不断降低,职工工资水平较低,且企业已负担较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情况下,通过提高缴费率来提高基金收入的政策需要谨慎对待。社保缴费新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在不影响劳动力市场作用发挥的情况下,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或直接实现部分资本收益向劳动者转移,鼓励劳动以外的其他要素合理承担社保成本,由此来提高社保基金收入,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障利益。建议一是以企业利润和工资总额共同作为缴费基数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加强财政对社保的支持力度;三是适当放宽养老保险最高计费限额;四是当雇员工资报酬不足缴费工资下限时,企业为雇员补齐社保缴费差额;五是完善相关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险统计,加强缴费基数核查工作。

社保缴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费率;原因;影响

0 前言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保基金来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主要包括国家的财政支持、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而企业和个人缴费是是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来源之一,是社保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缴费费率的高低对社保制度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同时,缴费费率的高低也对企业和个人有着较大的影响。

我国目前城镇职工法定社会保险共五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五项保险中,企业需承担的社保费率总和为30%①左右,个人缴纳的社保费率总和为11%,企业和个人一起需缴纳工资总额的41%左右。这个费率在17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3位,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以福利著称的东欧五国。造成社保费率偏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带来的影响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1 社保费率偏高的原因

五项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因其普遍性和长期性而在社保制度中据有特殊地位,养老保险缴费在五项保险中所占比例最大。我国社保费率总体偏高主要表现在我国养老保险费率的偏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制度模式的原因。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即在确保当期支付的基础上,再为未来积累一部分基金。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在职职员和企业上缴的社会保险费不仅要满足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需要,还要为未来的养老需要进行积累。其中企业上缴的部分进入社会统筹,用于满足当期退休人的养老金支付,个人上缴的部分直接进入个人账户,作为未来的基金好储备。因此,所确定的费率将高于只需要满足当期支付的社保费率。

其次,是转轨成本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单位保障的养老制度,社会成员领取很低的工资,由单位为其所需要面临的社会风险提供保障。因此,这部分人没有社保基金积累。改革以后,这些没有积累或者积累很少的“老人”和“中人”在“视同缴费”期间的待遇,就变成了隐性债务,目前由单位和在职职工缴费来弥补。因为国家和财政对这部分“隐性债务”应承担的责任的缺失和不足,正在缴费的社会成员既需要承担这些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付,又要为未来的养老进行积累,因而当今的社保费率必须得处于较高水平,否则不足以满足支付的需要。

再次,是人口结构的原因。随着老龄化的加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赡养比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5:1提高到了3:1,意味着我国现在每3个在职职工就得养1个退休人员,而且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受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赡养率还将继续提高,在职职员的养老负担会更加严重。因此,在社保制度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应对老龄化的挑战,持续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我国社保费率定了较高水平。

最后,是我国统筹层次低、社保基金缺乏有效的增值保值手段的现状所致。我国的社保制度统筹层次偏低,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保资金流动率较低,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风险的互济共助程度较低。受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结构的影响,社保基金的收支压力也不一样,老工业区的支付压力偏重,基金赤字现象明显。为了满足不同地区的支付需要,我国的社保费率定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作为社保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收益率的高低影响整个社保基金的收支情况。我国社保基金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投资工具,基金投资收益率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的社保费率水平相对偏高,弥补基金投资收益偏低的缺失。

2 高社保费率造成的不利影响

偏高的社保费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首先,高社保费率导致企业负担加重、利润减少,进而导致企业综合竞争力下降和参保积极性降低;其次,高社保费率使得社会成员当期收入减少,参保积极性降低并影响就业;最后,高费率不利于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社会保险,不利于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

2.1 高费率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吸纳就业能力降低和参保意愿降低

2.1.1 企业成本增加

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是企业成本支出的一部分,较高的社保费率意味着偏高的企业成本。因此,社会保险费率偏高的情况下,企业的成本会上升,企业的负担会变重,利润空间会缩小,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的社保费率在40%左右,其中企业承担的缴费率在30%左右。根据上文分析,我国三种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社保缴费能力最弱,国有企业次之,外资企业最强。而我国现行的是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统一的社会保险费率。私营企业最大缴费率仅为19%,而目前需承担的社保缴费率约为30%,实际缴费费率约为其社保缴费最大能力的1.5倍,私营企业承担着远超于其能力的社保缴费责任;过重的社保缴费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其成本,不利于其发展;且私营企业的社保缴费约占其利润的63%,偏高的社保缴费费率挤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使得企业能够拥有的并用于发展生产的利润减少,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国企的相对负担虽然比私营企业小,但偏重的社保缴费负担仍使其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减小,使其综合竞争力下降,制约企业的发展。

2.1.2 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社保费率偏高的情况也使得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降低。企业只有一定量的成本用于招募员工,扩大生产,而较高的社保费率使得企业招募一个员工的费用增加。因此,在相对较低费率下企业能够招募的员工会高于社保费率情况下企业有能力支付工资和社保费的员工。

2.1.3 参保意愿低,逃避缴费严重

较高的社保费率也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愿,一些企业为了减少负担,通过瞒报和少报员工人数、隐蔽工作报酬以减小缴费基数以及拒缴、拖欠的方式②逃避缴费。2006~2010年间,我国企业逃费金额逐年增加,分别为730.3亿、1076.9亿、1680.4亿、2082.7亿和3304.5亿,逃费率由最初的2006年的12.1%上升到2010年的22.9%,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企业承担的社保费率太高。与逃避缴费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参保意愿降低,一些盈利情况较好的企业也因为社保缴费负担偏重而倾向于较低的参与意愿。而盈利较少的企业因为企业没有能力承担员工的社保缴费,被动地排除在了社保制度之外。由此可见,较高的费率,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也对社保制度本身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社保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2 高费率造成个人当期收入减少、参保意愿降低并影响就业

2.2.1 个人当期收入减少

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企业员工个人承担,从员工的工资中直接扣除。偏高的社保费率会使得员工的当期收入较大程度地减少。这种影响在不同的人群中发挥作用的大小不同,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影响尤其大。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下转第151页)(上接第57页)之一,具有公平和平等的性质,通过社会分担的方式减小特定风险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其目标是保障成员的基本生活,缩小初次分配的差距。显然,较高的费率不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2.2.2 个人参保意愿低并协助逃避缴费

在较高社保费率下,个人会对参与社保要缴的费用和将来可能享受的利益进行评估和衡量,当社会成员认为缴纳社会保险费不符合其当前利益也暂时看不到参与社保制度的有利之处的情况下,员工会配合企业做出逃避缴费的行为。这使得社保基金的收付难以顺利进行,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发展。特别地,当逃避缴费的方式是员工与企业不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员工不参加社保缴费,完全没有加入到社保制度当中。这时员工所面对的风险是,他们未来遇到没有能力抵抗的风险时,社会不会分担其风险,容易陷入困境。这样,将有更加多的社会成员陷入贫困当中,需要社会的救济。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社保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避免使其陷入贫困的境地的目标,社会的两级分化更加严重;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社会救济需求的增多,使得社保制度的健康持续向前发展无法实现。高费率引发对个人参与社保的负激励效应,不利于社会风险的分担和互助共济的实现。

2.2.3 就业困难

高费率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企业为了转嫁成本会采取一些措施。在缴费能力有限而社会保险缴费负担沉重情况下,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可能采取降低职工工资、用资本替代劳动等方式来转嫁社会保险缴费负担。降低工资的措施直接影响这部分员工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导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背离第二次分配的公平目标。而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措施,必然会使得企业更多的用机器和技术等代替劳动,不利于社会成员的就业。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以资本代替劳动的措施将使我国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以资本代替劳动的措施也会导致失业人员的增多,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相当多一部分成员陷入贫困境地。失业人员的增多也会使得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人员相对减少,领取社保基金的人员相对增加,使得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减少,支出增大,收支越发地不平衡,社保负担变得更沉重。

3 适当降低社保费率

综上所述,高费率不仅加深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而且也削弱企业和个人的参保积极性,进而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应适当下调我国的社保费率,降低企业的缴费负担,降低企业不合理的过高成本,进而促进各类受社保费率偏高导致的负担过重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成员的当期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又能够降低失业率,在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上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适度的社保费率,提高社会保险对企业和个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社保制度的活力,使得社保制度逐渐趋向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适当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J].人民论坛,2005.12

[2]孙捷.我国企业逃避养老保险缴费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韦玮,刘永涛,潘瑞.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偿还及其政策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2006(02).

注释:

①我国的工伤保险费率采用浮动费率,企业缴费比例为0.5%~2%之间,生育保险单位费率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

社保缴费范文第5篇

下面,笔者以苏北某县企业及职工的社会保险负担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以企业负担为例:根据省政府的有关规定,2014年7月和2015年6月苏北三类地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是2150元。按照五项社会保险费规定,用人单位每月至少要为每个职工支付2150×31%=666.5元的社会保险费,一年支付7998元。一个用人单位招聘一个员工,即使开最低工资1200元(2013年江苏省三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是1200元),加上社会保险费支出,至少要花1800元的成本。而最低工资标准根本招聘不到员工,用人单位的实际负担会更多。但企业花了很多钱,职工的工资却并不高,用于社会保险支出是一P不小的开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不堪负重。其次,以职工个人负担为例:职工个人每月要缴纳五项保险费是2150×10.5%=225.8元,一年就是2709元。自由职业者个人参保,负担更重,仅养老保险一项,个人缴费是5160元。如果一个职工从25周岁工作到60周岁(按规定60周岁退休)退休,那么这35年中(不考虑今后每年调整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累计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包括单位和个人缴纳的部分)达到(666.5+225.8)×12×35=374766元(约37.5万元)。

这37.5万元相当于职工目前近十几年收入的总和(江苏省苏北三类地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职工实际月收入2500元左右);相当于当地2014年月平均工资2150元的员工工作15年,相当于一个只领取1200元最低工资的员工工作25年。

对于月收入较低的企业职工来说,要拿出这么多钱投入社会保险,那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但是为了将来不确定的生活保障和晚年生活,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偏高,加重了企业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负担,严重影响企业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科学统计测算企业在岗职工人社会平均工资。据了解,一些地方现行在岗职工人均工资的统计对象,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但不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职工在内。由此,一方面收入较低的个体和私营企业职工蓓剔除在外,另一方面收入较高且未执行统一社会保险政策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却列入其中。仍以苏北某县2014年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的统计为例,总统计人数为9.7万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人员5万多人,占52%,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是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的两三倍,这无疑抬高了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水平。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在统计对象中应增加城镇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更为全面科学地测算企业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

二是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可以扩大缴费基数范围征收。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由国务院决定,目前实行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是按照上年度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的,浮动范围是60%至300%,即缴费基数的上限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下限是社会平均工资的60%。为了保证企业和职工都能缴得起保险费,切实维护大多数职工的利益,对于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适当再降低浮动范围。如北京市2014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184元,采用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限位全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即15552元,下限是40%即2074元。这样扩大了浮动范围,不仅保障收入较高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也保证收入较低人员能缴得起费。当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职工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各地在确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限和下限的标准也不相同,但最低不得低于40%。

三是社会保险的最低缴费基数更贴近困难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可以将缴费基数的最低限额由现行的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比例适当再降低;也可将社保的最低缴费基数与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挂钩,并限定其差距不得超过一定的比例;还可以参照浙江省宁波市的做法,对工资收入不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增设低标准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其缴费基数按职工实际申报,最低不少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特别是对于“4050”人员、残疾人员参保,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政府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帮助困难群体缓解缴费压力。

社保缴费范文第6篇

一、财税库行系统的优势

社保经办机构借助财税库行系统,实现社会保险网上征缴,相对于其他征缴方式的优势是:一是及时。传统的支票方式,业务从受理至款项到账至少需三个工作日,即使是小额支付系统等其他网上征缴平台,也至少需两个工作日。财税库行系统可实现当日提交、当日到账。二是经济。支票方式,需支付票据费;财税库行系统,则不需支付任何费用。三是安全。支票方式,在征缴过程中,难免出现空头支票等问题;财税库行系统,所有的交易均为电子转账,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发生。四是规范。财税库行系统,实现了账款分离的基金管理要求,规范了社保基金征收。五是高效。一个地级市社保经办机构,每月的征缴业务达数千笔。如果由人工完成,从业务受理到收据打印,需多名工作人员七、八个工作日才能完成;采用财税库行系统,则仅需两名工作人员,一天即可完成。六是便捷。财税库行系统,可实现24小时在线服务,使企业可随时随地缴纳社会保险费。七是灵活。小额支付系统等其它网上征缴平台,只能在固定的日期办理征缴业务,缴款方式相对死板;财税库行系统可根据参保单位的实际情况,使用三方协议网上申报实时缴款、银行端查询缴款、银行端申报缴款等多种缴费方式。八是易推广。社会保险费由税务部门征收的地区,财税库行系统不需重新设计研发,既节约了研发成本,又更易推广应用。

二、阻碍推广财税库行系统的问题

虽然财税库行系统有上述优势,但实际推广应用率并不高。对某省进行调查,17个地级市中仅一个地级市使用该系统,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办机构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应用财税库行系统的内在动力。相对于业务量较大的地市级以上社保经办机构,县级社保经办机构,对开通财税库行系统,态度不积极。这其中有经费短缺,软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的问题,但主要是服务意识不强,认为应用财税库行系统工作效率并不明显,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眼下没有使用的必要。

(二)软件非自主研发,后续服务顾虑多。与许多地区自主研发社保专用缴费系统不同,社保经办机构并未参与财税库行系统设计研发,仅仅是改造使用,因此担心软件开发公司在对软件维护、系统升级时,不会考虑社保征缴需求,后续服务跟不上。

(三)企业认知度不高,担心强制征收。传统的缴费方式,支票由企业签发,缴费账户、金额由企业控制,但财税库行系统要求参保企业必须提交账户信息。因此一些企业有顾虑,担心账户情况被社保经办机构掌握后,自己失去缴费的决定权。(四)网络安全日益严峻,防范措施滞后。随着黑客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技术标准越来更高,同时,由于财税库行系统使用的是横向联网,所以一旦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使联网各部门都受到影响。因此如何保证网络安全已成为制约财税库行系统推广的一个技术难题。

三、推广应用财税库行系统的对策

(一)提高服务意识,注重长远发展。社保基金征缴是各地社保经办机构的重要工作。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级市,每年的社会保险征缴额达数十亿元,繁重低效的征缴方式,越来越成为阻碍社保基金征缴的绊脚石。而财税库行系统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从长远来看,以财税库行系统为核心的网上业务经办体系,必然会成为今后社保征缴工作的发展方向。

(二)签订相关协议,完善后续服务。由于各地社保费征收部门不同,建议社保费由税务部门征收的地区,可直接将其并入税费征收体系,统一管理,统一售后服务。社保费由劳动保障部门征收的地区,社保经办机构可借鉴税务部门经验,结合当地社保征缴实际情况,与软件开发公司签订完善的服务协议,及时处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完善三方文本协议,消除企业后顾之忧。建议在签订协议时,可注明企业拥有账户扣款的自,除特殊情况外,社保经办机构不得扣除企业除网上申报金额外的其他款项。

(四)根据社保法规,对软件进行适当改造。由于财税库行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因此每一税种均可作为单一子系统,为尽量避免改动难度和减少工作量,建议社保费由税务部门征收的地区,可选择在征缴时间、比例等方面与社保费相近的某一税种为目标对象,对其进行必要改动。社保费由劳动保障部门征收的地区,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子系统,结合当地社保征缴实际情况,进行单独设计,直接与人民银行等部门连接。

社保缴费范文第7篇

一、案情简介

张兰芝是曹埠镇某企业的员工,该企业为她参加了社会保险。2013年2月,张兰芝在上班时腿部骨折,工伤鉴定为9级伤残,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规定支付了其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6146元,但张兰芝认为她的实际工资高于缴费基数,赔偿太少,到县劳动争议仲裁院申请仲裁,要求单位补偿其差额18054元(其实际月平均工资达到3800元,而缴费基数只有1794元,每月差额2006元×9=18054元)。老板自知理亏,主动要求调解。在县劳动争议仲裁院的主持下,最后达成协议,由公司补偿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差额15000元。

二、案情评析及思考

本案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工伤事故待遇享受案件,实质反映的是企业业主为了逃避应尽义务和社会责任,利用政策打球,虽然为职工参加了社会保险,其实瞒报了缴费基数。据了解,类似这样只按最低缴费基数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不按职工的实际工资缴费的用人还比较多,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1.形成不公平竞争。尽管绝大部分企业业主能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如实申报职工工资总额,但由于类似上面提到的用人单位瞒报缴费工资,造成竞争不对等,依法参保企业业主心理不平衡,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平。

2.增加不稳定因素。从整个社会来讲,由于一些企业主的“精打细算”行为,将自己置于职工的对立面,不排除有的职工有可能产生过激的行为,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企业业主因违法在先,职工随时可以炒老板的鱿鱼,而且这样的老板也难得人心,职工队伍难以稳定。

3.损害了职工合法权益。少报工资总额会严重影响基本养老金水平,损害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上述案例中张兰芝只是主张了诸多权益中的一个,其实每一个险种都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比如,张兰芝的缴费基数只是实际工资的47%,那么她这几年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上的钱也就打了同样的折扣,直接影响到其退休后的待遇。

社保缴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

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指社保经办单位为参保企业、个人该缴纳多少养老保险金确定的一个基数,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是社保经办人员的社保实务之一。一旦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申报、核定不准,必然会损害参保企业、职工的权益,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那么,如何做好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呢,笔者将对此进行简述。

1.完善社保法制体系,依法办事

在社会保险方面,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事业单位领导对社会保险不够重视,认为给员工缴纳保险是一件吃亏的事,所以他们在参保、保费缴纳方面都很不积极,这必然会加大企业社保缴费基数流失,社保中心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工作也会受到影响。此外,许多社保中心、经办人员在缴费基数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麻痹大意的思想,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工作漏洞百出。这些,都加大了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工作的难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工作也被提升了议事日程,加强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的呼声也原来越高,但是至今仍没有社会保险专项管理制度出台。因此,国家应尽快完善社保法制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将社保缴费基数管理、稽核程序固定下来,突出社会保险缴费单位依法参保、据实申报和社保经办机构依法办事的重要性,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工作打好基础。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保机构则要依照国家规定,统一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口径,做好企业职工年龄结构调查、参保指导工作,要求用单位按照职工工资总额和政府规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金,对拒不参保的单位和个人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尽可能减少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漏统、多统、错统等问题出现的几率。

2.完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稽核程序

养老保险金计算方法一般是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应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是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首先,参保企业社保经办人员必须到社保局申报结算年度的社保缴费基数,在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确认后,企业社保经办人员再到当地社保经办部门进行缴费基数的稽核审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为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工作,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人为制造障碍阻挠核查、不重视基数核定等问题。鉴于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立足于现有稽核体系,完善缴费基数核定稽核程序,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稽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如社保经办单位要将企业缴费技术核定纳入日常业务范围,规范稽核行为。然后,加强社保稽核队伍建设,提高社保稽核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社保经办人员做好社保缴费基数稽核工作,对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中的人为操作环节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规操作行为,通过刚性管理手段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问题。

3.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社会保障事业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养老保险管理作为社会保障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工作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这就要求社保中心本着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态度做好养老保险收缴、管理和利用工作。具体到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上,社保中心要统筹安排养老保险管理进度,并就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立足于调查研究完善养老保险缴费管理制度,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细则,查找、堵塞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漏洞。如在那些实行税务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地区,以社保部门确定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为标准,根据劳资、财务税收税基确定缴费基数。社保中心还要根据新时期劳动力流动速度加快、养老保险数据大增等现状,开发社会保险软硬件,共建养老保险数据库和管理平台,通过共享作业为参保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同时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的科学性,节约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成本。

综上所述,养老保缴费基数的核定工作关系到职工退休养老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稳定。因此,用人单位与社保经办人员做好配合,积极参保并确保缴费基数的真实性。社保中心则要立足于制度化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和严格的稽核程序,规范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准确核定参保企业缴费基数。唯其如此,才能确保养老保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才能切实维护参保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尹广宇.浅谈如何做好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11:50-51.

[2]杜小敏.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定工作[J].消费导刊,2008,10:236.

[3]白灵燕.浅谈如何做好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核定工作[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06:144+148.

社保缴费范文第9篇

一、老龄化现状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1.我国老龄化总体趋势。中国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达到1.78和1.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3.33%和8.92%。老龄抚养比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已从2000年10%上升至2010年11.9%,2013年13.1%。与此相对应,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赡养比从2000年30.3%上升至2010年32.5%,2013年33.3%。经济区域划分看,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一般越严重,如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老龄化历年来一直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分别达到9.81%和10.17%。但南部沿海老龄化一直低于全国水平,2012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仅为7.4%;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地区老龄化,2007年以来一直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全国领先,高达10.22%和10.27%。东部沿海老龄化近年来大幅下降,从2003年11.99%,下降到2007年11.36%,再下降到2012年10.17%。经济区域划分看,老年抚养比经历了与老龄化类似变化趋势。北部沿海地区老年抚养比基本稳定,从2003年11.96%到2012年13.19%。南部沿海老年抚养比一直较低,从2003年11.97%下降到2012年9.73%,全国最低。长江中游和大西南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从2003年11.48%和12%,上升到2007年14.03和13.99%,以及2012年14.22%和14.56%。东部沿海老年抚养比出现大幅下降,从2003年全国最高16.6%,下降到2007年15.14%,再到2012年13.09%。1.劳动力流动对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流动,打破地区原有“自然人口”结构,改变流入地和流出地老龄化程度。劳动力迁入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出现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南部沿海、东部沿海经济区;劳动力迁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重要推力,如大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以及大西南地区。省际层面看,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劳动力流入大省老龄化出现大幅度下降,江西、河南、贵州、安徽、湖北、四川等劳动力流出大省老龄化出现不等程度上升。城乡层面看,劳动力“乡—城”流动,加剧了我国城乡间老龄化差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中非户籍流动人口从2000年1.4亿增加到2010年2.6亿。与此对应,我国城市和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从2000年9.7%和10.9%,上升2010年11.7%和15.0%,农村比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多提高2.1个百分点。由于城乡分割的遗留问题,劳动力城乡流动将使我国社保体系面临巨大改革压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极不完善,既存在严重“碎片化”,又凸显城乡分割特征。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中约56.2%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参加3项以上的只有22.5%,其中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35.6%、31.3%、12.3%和8.0%。针对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提高其社保覆盖率和社保水平是必然趋势。根据2O00和2010年的人口城市化情况,结合微观数据(如CHIP)发现,近年来非户籍人口参保率出现快速上升。

二、我国工业企业现状与企业社保缴费压力

1.我国工业企业总体特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工业企业240.91万个,占企业单位总数29.46%;工业企业从业人数13950.8万人,占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49.11%。此外,2013年我国工业总产值达21068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7%,工业是我国企业单位的重要形式。其中,采掘业89072个、制造业2251194个、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68817个,分别占工业企业总数3.70%、93.45%和2.86%。三大产业分别带动就业1034.9万人、12434.8万人、481.1万人,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分别为7.42%、89.13%和3.45%。无论是企业数,还是从业人员数,制造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2.我国制造业的地区特征。分地区看,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制造企业数最多,分别占全国制造企业总数16.2%、15.4%、13.4%和8.1%,共占据53.1%的比重;其次,河南(4.5%)、河北(4.2%)、福建(3.8%)、辽宁(3.7%)、上海(3.5%)、安徽(3.2%)、湖北(2.7%)、湖南(2.7%)、四川(2.1%),共占据30.3%比重。从就业带动视角看,制造企业较多地区从业人员往往越多。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制造业从业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制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9.57%、12.87%、16.57%和9.57%,共占据了48.57%的比重。我国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数量极少,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业带动能力较弱。3.企业社保缴费压力。社会保险作为重要的公共物品,主要有两种提供途径:政府直接提供———充足的财政投入为支撑;政府强制其它主体提供———主要出资者为个人或企业而非政府。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偏向于后者,即企业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出资者。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严峻考验。加上历史转轨成本等带来的社保基金严重缺口问题,学术界对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划分问题争议颇多。但比较一致的结论是:相比发达经济体,我国企业的社保缴费率偏高。如邓大松和刘昌平(2002)、刘鑫宏(2009)、封进和张素蓉(2012)等,认为我国社保企业缴费率过高,缴费负担过重,明显超过了其缴费承受能力。根据相关研究测算,我国工业企业社保适度缴费水平在20%~30%之间。而中国社会保险企业缴费率平均为33.3%~34.8%,即便与OECD国家相比,亦属较高水平。很多情况下企业并不能将社保缴费完全转嫁给员工。较高缴费率基础上,逐年提高的缴费基数无疑使企业社保缴费负担雪上加霜。

三、测算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

1.已有研究常用测算思路。第一步,确定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首先,假设企业增加值已知,采用某种生产函数估计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设定每个劳动者的报酬等于其劳动的边际产出,则劳动者报酬占企业产出的份额E等于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当前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缴费负担的测算,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已有相关研究往往基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但2009年及以前年份数据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本年折旧2个指标,2009年以后则没有;其二,以往研究在计算生产税净额时,主要采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以及本年应交增值税三项加总,并未扣除管理费中的非生产税项目和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补贴,使得计算的生产税净额偏高;其三,以往研究在计算企业盈余时,主要直接用利润总额或营业利润代替,也有不妥之处。2.不同地区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测算。劳动力成本和利润水平,是制约企业缴费能力的两个核心要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水平不同的企业,即便相同的缴费率和缴费额也意味着不同的财务压力。但粗略地估算劳动者报酬和企业盈余,会导致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的测算存在严重误差。本文将通过统计年鉴数据,折算出不同地区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占地区增加值的比重,进而通过相对数作为测算不同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缴费负担的基础。根据已有经验,不同地区企业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60%,营业盈余比重为10%~30%,应是较为合理区间。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280356亿元,总资本形成率为47.8%。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分别占资本形成总额96%和4%。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预算资金22305亿元。由此计算的2013年企业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1%,而基于以上方法计算的各地区企业固定资本形成率差异却较大。不同地区企业增加值中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比重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比重,如图所1示。测算结果看,我国企业30%的法定缴费率,已超过大多数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仅有上海42%、浙江41.7%、江苏38.1%、山东38%、四川35.8%、江西33.8%、黑龙江33.4%等省份的企业有能力履行30%缴费率。经济较发达的北京和天津,其最大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也仅有26%和23.8%。经济落后地区企业最大社保缴费能力极低,如青海1.6%、云南8.8%、内蒙9%、宁夏9.1%、新疆9.1%。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社保法定缴费率偏高。当前社保政策下,不同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水平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越是经济落后地区其社保缴费负担越重,如贵州79.4%、海南76.5%、新疆71.1%、云南70.3%。此外,北京的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也高达58.1%,广东为47.2%,是少数几个经济发达但社保缴费负担过重的省份。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保缴费负担,如上海36.5%、浙江33.3%、江苏32.8%、山东29%。对此,郑功成(2015)也给出了解释,东部沿海部分省区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入地,人口相对年轻,使得企业实际缴费率偏低;中西部地区以及老工业基地因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使得实际缴费率偏高。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中国总体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不同经济区域,老龄化程度和老年抚养比存在较大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呈下降趋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相反。可以看出,劳动力流动加剧了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缓解了流入地老龄化却加重了流出地老龄化;加剧了城乡老龄化差异,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看出,制造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带动大量的从业人员。但我国制造业地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的制造企业数最多,共占据了53.1%的份额;四省共占据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48.57%的份额。而工业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数量极少,制造业就业带动能力较弱。通过测算也证实,我国企业法定社保缴费率偏高,已超过大多数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仅有少数省份的企业有能力履行30%缴费率。即便北京和天津,其最大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也偏弱,经济落后地区企业最大社保缴费能力极低。当前社保政策下,不同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水平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越是经济落后地区其社保缴费负担越重,经济发达地区社保缴费负担较轻。面临我国企业较重的社保缴费负担问题,应该合理划定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社保责任。总的方向应该是,理清政府责任边界,减少企业的缴费负担,增加个人的缴费义务。具体而言,政府应该努力解决“碎片化”问题,增加高收入群体的社保缴费责任,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保收入;企业应该适应老龄化提高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趋势,配合政府相关政策以减轻自身社保负担,克制社会保险欠费、逃费行为;针对个人应该逐步延迟退休年龄,提高个人缴费义务,缓解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负担。此外,还应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加强社保基金管理,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提高社保基金使用效率。

社保缴费范文第10篇

前段时间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来补充养老金缺口的讨论如火如荼。在各方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之际,有人又抛出增加个人缴费来补充养老金缺口的观点。日前,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说,弥补养老金的缺口一是增加个人缴费,把个人账户做实,另一个是增加战略储备金。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延迟退休年龄或是增加个人缴费来补充养老坌缺口都是开错了药方。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清楚造成养老金缺口的真正原因。是个人缴费比例过低?是个人缴费时间过短?是雇主缴费少?还是财政资金巨额欠账造成了养老金缺口呢?

我们首先分析我国个人养老金缴费比例是否低于其他国家。中国基本养老,企业缴费率20%、个人8%,合计为28%,这远远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10%,而国际警戒线是20%。发达国家中美国个人(雇员)缴费比例为7.65%、法国为9.9%、韩国为7.79%,社保体系最健全、世界上第一个高福利国家的瑞典,个人(雇员)缴费比例也只有7%。从金砖国家看,俄罗斯个人零缴费,巴西个人缴费只有8%。我国社保缴费比例全球居前,个人缴费水平也处于偏高水平。

而我国的个人收入水平都远远低于以上国家,在全球各国中处在100位左右,个人工薪收入是美国的1/15。收入这么低,缴费却这么高,有什么理由再增加个人缴费水平呢?从经济转型大计看,启动国内消费已成为解决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关键。启动消费的一大忌讳就是增加国内居民各种税费包括增加社保个人缴费。因此,可以说,增加个人缴费来补充养老金缺口完全是开错了药方。

中国个人缴费不但不低而且偏高,缴费时间也不短。企业(雇主)缴费比例也不低,社保总缴费率在全世界排名第13位。那为何社保资金缺口还是这么大呢?问题就出在政府财政历年来在养老金上欠账太多。

2011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2.4%,而美国社保支出占GDP比重在16.8%左右,瑞典和芬兰甚至分别达到了35%和38%。我国财政性社保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亦不到15%,远低于发达国家30%至50%的比例。因此,补充养老金缺口,双眼应该紧盯财政资金欠账这一块,而不是紧盯普通百姓,又要延长退休年龄又要增加个人缴费比例。

上一篇:建筑施工机械范文 下一篇:建筑机械设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