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闻范文

时间:2023-03-11 00:10:45

三农新闻

三农新闻范文第1篇

当前,“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政治机遇、社会发展机遇、“三农”发展机遇、新闻改革机遇。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应该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给予强力的推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近两年,我国新闻媒体加强了“三农”方面的宣传报道,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做出了贡献。但是总起来看,现在的“三农”宣传还没有形成新的突破,与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让给“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亟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媒体既记录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不同的时代为新闻媒体提供着不同的宣传报道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三农”新闻宣传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机遇期,一是以及其后的、时期,再有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可以说,当前,“三农”新闻宣传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期,这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关系大变革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抓住这一重要的机遇期,加大“三农”新闻宣传力度,提高“三农”新闻宣传质量,开拓“三农”新闻宣传领域,创新“三农”新闻宣传方法,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政治机遇。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从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到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以及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和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等等,力度空前。这为我们新闻媒体加强“三农”宣传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政策环境。“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各地区各部门迎难而上,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如户籍制度改革、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尝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为新闻媒体的“三农”宣传提供了很大的报道空间。

社会发展机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达到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通常将工业化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级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一般而言,工业化中期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有关专家对我国人均GDP或GN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四项工业化发展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可以判断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广大农村和9亿农民的小康是不可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基本国力达到一定程度,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了现实的可能。这使得新闻媒体所报道和反映的关于“三农”的意见和呼声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最终落脚点。

“三农”发展机遇。自从80年代初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建立以后,我国“三农”工作主要是围绕着调节“三农”内部关系来进行的,包括完善家庭承包与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以及村民委员会直选等等,真正触及“三农”外部大的发展环境的举措很少。应该说,现在,我国“三农”工作已经处在攻坚阶段,很多长期困扰“三农”问题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正在破解当中,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坚冰正在打破,道路曲折漫长。在这种除旧布新的时代,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碰撞,会涌现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社会生活如此富于变化,人民群众的创造丰富多彩,为新闻宣传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天地,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报道题材。

新闻改革机遇。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服务大局的同时,普遍加大了新闻改革的力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是新闻工作自身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新闻媒体社会价值和赢得受众市场所必需。我国是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而且,有1.3亿农民已经走进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到处可见农民的身影。关注农业、农村,满足在乡农民和离乡农民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是新闻媒体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一种都市化的浮躁现象,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热衷于追逐明星、炒作新闻,为了追求卖点,大家互相转抄转载,甚至不惜夸大新闻事实。这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最终也有损于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真正有社会责任感、有市场远见的新闻媒体,不妨加大“三农”报道力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领域,把自己的媒体推向更有潜力更值得开拓的市场,把大量有力度、有深度、可读性强的“三农”新闻推向全社会。

“三农”新闻宣传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三农”宣传究竟该从哪里着手,怎样才能做好、做新、做出成效?笔者以为,当前,做好“三农”宣传,应该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

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一方面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另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各界人士的认识。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推动全社会关注“三农”,我们新闻工作者本身首先要关注“三农”。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主要应该包括对“三农”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以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三农”内部和“三农”外部同时想办法的认识。提高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包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认识,对农民是具有平等权利的国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认识等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总产量连年下降、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权益屡遭侵犯等问题有待彻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需要长期努力、多种措施并举。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解决“三农”问题,要靠政策、靠科技,也要靠信息。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作用更加明显。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以来,如何实现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大市场的衔接,一直是个问题。在农民不知道种什么的同时,市民也不知道吃什么,因为农产品市场空前活跃,人们要吃得有滋有味且有益健康,各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等,名目繁多,难以搞清。人们特别需要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新闻媒体为“三农”服务,主要应该包括政策信息服务、经济科技信息服务、社会文化信息服务和健康生活服务等等。政策和科技,本身也是信息,也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到农村和农民中去。同时,新闻媒体也要把“三农”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全社会,以引起决策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服务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要。因为,更仔细地看,“三农”新闻宣传实际上有两个层次,即“三农”内部层次和“三农”外部层次。在“三农”内部层次,新闻宣传主要解决信息服务问题;外部主要解决为“三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问题。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主要在“三农”以外,大的宏观环境的改观,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是“三农”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三农”新闻宣传的落脚点。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组织化程度又很低,所以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新闻媒体的力量来自它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维护社会公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为农民说话,维护农民权益,呼吁全社会平等、公正对待农民,新闻媒体义不容辞。农民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民利和政治权利。农民的经济权益最主要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以及合法劳动获得报酬的权益;农民的民利主要是在农村社区内部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农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是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及这个群体在国家决策中所处的位势。

以往,我们关注的多是农民的经济权益和民利,对农民的政治权利关注不够。经济权益要靠政治权利来保障,维护农民权益(权利)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三农”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而维护农民政治权利则是维护农民所有权益(权利)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

需要注重和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人们常说,要带着感情才能做好“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宣传工作,同样需要带着感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对农民的命运视而不见毫不关心的人,能够写出有感染力、能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作品来。农民工工资和待遇问题,经过众多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引起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公众的关注,终于在2004年的春节前,带来兑现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待遇的热潮,并带来一系列建立保障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讨论。这是新闻媒体在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当中的成功之举,体现出新闻媒体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力量,而媒体的力量是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广泛的人文关怀为前提的。

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很多新闻工作者一直非常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创造,写出了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但是客观地说,以往的新闻报道,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变化宣传较多,对农民的创造关注不够。而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农民都在进行着新的创造,关键是要发现它,挖掘它。新闻工作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农民是实践的主体,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三农”新闻的不竭源泉。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高兴、什么事情让他们发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多新闻线索,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上累积形成的矛盾,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既有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基层干部工作上的原因。既有“三农”内部的因素,也有“三农”外部的因素。“三农”问题牵涉面很广,往往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看,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版权所有

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社会事业、保护农村干部积极性和维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安排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利益冲撞。所以,“三农”宣传在强调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另一面的问题,要照顾到前后左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

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三农”宣传面广线长,难度较大。在大农业领域、宏观层次上,有农业、林业、水利甚至包括气象、电力、机械、金融、保险等等;中观层次上,有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资、贮藏、运输业等等;微观层次上,有粮食、棉花、油料、肉蛋奶鱼以及瓜果蔬菜茶叶等等。在农村领域,除了农业、乡镇企业等经济内容,也有乡村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等社会内容。在农民领域,内容则更宽泛了,在当今的中国,农民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把中国的“三农”问题弄通吃透非常不容易,有很多“三农”战线上的干部、专家,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或解决其中的一两个问题。搞“三农”报道,要比从事其它方面的报道复杂得多、费心费力得多。况且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不高,到农村采访避免不了吃苦受累。所以,搞“三农”宣传没有点吃亏吃苦的准备,没有点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三农新闻范文第2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新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新闻报道中,三农新闻所占的比例逐日提高,这从客观上对记者在三农方面的采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浅谈一下在三农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技巧。

一、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任何性质的采访,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都必不可少,特别是进行一些重大策划报道、技术性强的报道以及名人访谈时,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要找相关资料,通过上网搜索等途径,找到与采访对象有关的大量资料,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根据已掌握的材料,结合自己需要,制作采访提纲,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

有些记者觉得,进行与三农相关的采访,采访对象大多是农民,即便是与领导或者专家直面交流,也没有过于难以把握的语言,只要心里有个大框,临时发挥也完全能应付。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不可否认,进行与三农相关的采访时,由于采访对象和采访事情的独特性,语言上尽量简单朴实、通俗易懂,但如果提前没有做好准备,一旦出现思路混乱,且不说记者这时候会忘记采访中的一些重要情节,那些想象中的“简单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也会出现无法驾驭的局面。

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采访中,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当时觉得,采访粮食产量,不就是问一下今年产量如何,与往年相比增收了多少等数字问题。结果在采访中发现,自己所想的问题过于肤浅和简单,当农民说到虽然高产,但由于投资大、价格低,其实农民收入相对降低,由于自己对此了解不足,无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只能充当了半个小时的“倾听者”。此后,笔者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二、注意提问的技巧

提问是记者与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还可融洽双方感情,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如果记者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仅令采访对象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

记者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有的人比较健谈,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记者提出问题,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采访对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不善言谈。特别是对农民采访时,由于部分农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面相对较低,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唯恐回答不当,他们往往只做简单的回答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采访对象进行良好的沟通,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让采访对象彻底放松,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氛围,然后记者再逐一提出问题。

三、要善于观察和倾听

观察,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及时调整谈话内容,学会捕捉细节,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倾听,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让其打开话匣子,并从其叙述中找到新闻亮点。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可用温和话语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记者理解他的意图时,可帮助他梳理思路,使谈话顺畅。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可以采访周边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渠道、多方面了解第一主角,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记者职业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采访一定要讲究技巧、方式、方法。一名优秀的记者,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和方法,必须加强学习,关心政策,视野开阔,眼光远大,知识广博,阅历丰富,并具备纵横驰骋的思考能力和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生活实际,深入到群众中去,对于三农新闻采访,更应如此,只有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

环境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只有这样才能采访到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作品。

四、要多记录好材料,积累“记”的经验

记者采访要做记录,或是脑记、手记,或是用录音机采录。采访用录音机具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一些不适应性,全凭脑记不用本,那是不可想象的。

笔记的内容要选择,笔记的方法要讲究。比如交谈时笔要简记,侧重于心记,既可多听多想,又不至于影响谈话的气氛。交谈后要追记,侧重于把谈话的情况补充上,以免忘掉。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机械地“记”,要记“实”,真实准确。在新闻采访中,首先要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不要漏掉这新闻五要素。二是理解地“记”,要记“情”,真情实感。包括记基本情况,脑要记全貌,笔要记概况;记住重点人物的身世。脑要记印象,笔要记特长;记故事梗概,脑要记情节,笔要记主线;记特色,如至理名言、风土人情、秘闻轶事,脑要先记,笔要补记等。三是分析地“记”,要记“点”,观点明确。着重记好要点、难点、疑点,上级精神和群众情绪的交汇点,采访者容易忘掉的易忘点。

笔记是采访的记录,是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灵活运用各种笔记的技巧,把采访本变成“活档案”,对于提高记者采访业务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五、要学会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

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是记者采访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想方设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三农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多数是平民百姓,记者与采访对象本来是不熟悉的,甚至很多时候和采访对象是第一次见面。陌生人交谈不可避免地有所保留,而采访任务又要求采访对象无所保留,这就要求记者和新闻当事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

采访时,记者应怀着一颗平常心和平等意识,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灵沟通,在较短时间内消除陌生,建立起融洽的采访氛围。要注意把问答变为交谈,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容易使气氛紧张,如果设法把问答变为交谈、聊天,在和谐的氛围中将会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遇到采访对象紧张时,要学会从侧面入手,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聊聊题外话,以缓和采访对象的紧张情绪,遇到其难言之处,更要巧妙地进行引导。

六、语言要有“农”味

作为采访农民的记者要多点“农”味,采访时,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华丽辞藻。比如“果树萌芽”,农民听起来,可能就不大顺口,如果用“果树发芽”,听起来就比较朴实自然。记者不应该把问话看成自己表现能力的机会,应该少用或者不用长句,多用短句,既简明扼要,也便于理解。所以,采访农民的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应该是记者采访农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农新闻范文第3篇

一、要提炼新闻主题,善于发现新题材

新闻要做到新鲜,对上就要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正确领会文件精神;对下勤跑基层,及时搜集基层的新问题、新经验、新做法。在摸透两头的情况下,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20字方针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这些年,包头市各乡镇各部门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三农”宣传提供了非常大的报道空间; “三农”在发展改革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这又为 “三农”宣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那么我们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应如何去反映和体现“三农”呢?

先说说农民吧。笔者仔细观察了身边的农民,结果发现,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再只懂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离开家乡,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在他乡创出了自己的一番新事业。有些农民进城从事大众贸易,有的办起了具有家乡特色的餐饮酒店,有的在异地创立自己的品牌,成立家族式企业,等等,这些农民在外或在家乡创业所取得的业绩让人赞叹。所以,以这种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为主体,反映包头当地农民崭新的形象、非凡的胆略和全新的追求,展示新世纪农民的新理念、新追求的报道就很让人们关注。这些人物专题片播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观众说:农民已今非昔比啦!这些事例值得大家去学习和借鉴!

二、要把握好角度,寻找最佳切入点

对“三农”工作进行报道时,目光还是重点要投向农村和农民。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民是改革的先行者,这30多年来,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系列专题《党旗在新农村飘扬——甲尓坝村的变化》、《党旗在新农村飘扬——王大汉村的变化》就是从一个个小村说起,从一个个小村子的变化, 看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他们的做法切合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甲尓坝村是包头市近郊农村中率先发展起来的村子,村里的花卉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村民们都住进了阔绰的小二楼,提前跨入了小康行列。而位于东河区南部的王大汉村,地处南海湖与飞机场的北边,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从发展村集体经济入手,他们的仓储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壮大,并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村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均年收入也在不断提高。这些专题报道就是从观念大转变促使农民大创新、农村大发展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映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和在市场经济中游刃有余的新型农民。

三、报道“三农”,要反映出国家的有关“三农”政策

利用电视新闻报道“三农”,应传播宏观信息。在对基层农业部门、各乡镇党政机关开展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进行报道的同时,能够传播宏观信息,能够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三农”政策方针,所谓“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电视新闻以它可变的小视窗上演“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图像、声音、文字等组织元素去记录现场,推动新闻叙事。记者亲临现场,用最佳的位置、视角、距离去获得准确的、真切的、独特的资讯,以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准确、有据、公正、客观,让“三农”状况得到摹写,丰富观众对“三农”的感知,进而促动农村干部对“三农”政策的普遍贯彻落实等积极行动,使事实、思想、感情的变得平易流畅、水到渠成。宣传报道“三农”人物事件只是一种形式,其主题、灵魂、统帅是宣传报道国家的“三农”政策方针,因此,材料的选择、使用都应以表达主题的有效性来确定。?

四、要贴近“三农”实际,做好宣传服务

贴近“三农”实际,做好宣传服务,首要的是实现宣传报道的指导性、实用性,就是要能给“三农”的思想、行为以方向性的启迪和影响。报道内容必须有的放矢,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既要考虑到政治需要,又要考虑到群众的需要。针对“三农”做好宣传服务,就是要加强宏观指导,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宣传。农牧业的季节性很强,农牧民在不同的季节里,所需要的科技和产品供销服务、农牧业信息、产业政策等应该成为地方电视新闻媒体“三农”报道的主旋律。

在贴近“三农”实际、做好服务“三农”宣传的同时,地方电视新闻媒体还必须要立足于地方特色,宣传报道要贴近群众生活。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观众,比较感兴趣的是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要想使宣传报道充满地方特色,就必须抓住当地的经济文化特征、特貌,必须给宣传报道注入当地历史文化的色彩,必须热情讴歌当地的经济建设成就,必须敢于善于触及当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尽可能吸纳普通观众广泛参与节目,使之更好地贴近百姓生活,这样的宣传报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转换视角,讲究“三农”报道的采访技巧

在从事多年的编辑记者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同一个题材的报道,每一个编辑记者做出来的采访报道是不一样的。有些编辑记者的节目做出来总感觉枯燥,采访乏味,这是大家都感觉苦闷的问题。就涉及到“三农”采访的方法技巧问题,一些优秀的编辑记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有两点笔者认为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首先,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以前我总以为,有关“三农”采访对象大多是农民,即便是与领导或者专家直面交流,也没有过于难以把握的语言,只要心里有个大框,临时发挥也完全能应付,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次采访中,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当时觉得,不就是采访一个小村子的经济发展嘛,问一下村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今年产量如何,与往年相比增收了多少等数字问题就行了。结果在采访中发现,自己所想的问题过于肤浅和简单,与之前设计的写作思路完全不一样,由于了解不足,无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这些都在告诫我们要引以为戒,无论多匆忙,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语言要有“农”味。作为采访农民的记者本身要多点“农”味,采访时,要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专业术语、华丽辞藻。采访农民的问题要给对方一种浅显的感觉,以浅显的提问方式来挖掘表现新闻主旨的材料,应该是记者采访农民时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农村采访过程中,使用当地方言采访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和笔者一样,不会使用当地方言,就要多下功夫,多了解当地实际情况以及风土人情,这些都会给采访带来便利。同时作品语言风格也要有“农”味,这样更接近读者,感染力与亲和力也更强。

总之,对地方电视新闻媒体来说,加强新时期“三农”报道大有可为。多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为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是一种责任,也是更好地践行“三贴近”要求的具体体现。

三农新闻范文第4篇

守望的苦与甜

甘肃地域狭长,东西跨度千余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差,许多乡村不通汽。举一个子,我到北京采访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乘飞机近3个小时,而我从兰州出发,到庆阳市正宁县采访,乘汽得整整10多个小时,如果:再到某个偏远村子采访,时间没法计算。这意味着我在甘肃从事“农口”新闻报道,要比跑时政、经贸、文教、工业等行业新闻的记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

2012年春节,正好在甘肃天水市甘谷县过年,这里正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掐辫子”的故乡。“掐辫子”是草编工艺品的传统手工艺,“掐”的“辫子”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编草帽、编花篮、编壶垫、编草鞋、编茶座垫等。于是我便想利用这一探亲的机会对此进行采访。

但当我来到甘谷县魏家新村时却发现,随着近年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这里已看不到往昔农民“掐辫子”的热闹情景了。一位老人告诉我:“魏家新村自从2006年搬迁到新农村居住点后,大部分农民逐渐到城里打工去了,不种地了。不种麦子,哪来麦秆?没有麦秆,农民怎么‘掐辫子’?”另一位老人介绍:“要采访‘掐辫子’,要到北山地区,那里的土地大部分种小麦,山区农民把‘掐辫子’作为一项家庭副业收入。”还有人说:“你就近采访一下魏家新村的奶奶、姑姑们,‘掐辫子’都曾经是她们的‘拿手好戏’,你没必要跑远路去采访。”

但我心里明白,新闻必须靠事实说话。问清采访路线后,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是乘公共汽从魏家新村先到县城,再换汽盘山绕岭到北山的谢家湾乡,由于春节期间普降大雪,路上时有翻事故发生;另一条即从魏家新村爬山走到谢家湾乡。

于是,我选择了步行去采访,由魏家新村一位老乡带路。陡峭的山路布满积雪,阴坡处雪很厚,走上去吱吱作响,阳坡处融化成泥路,路上很难走。一些羊肠小道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从上午loA50分出发,经过魏家新村经过魏家湾村、阴山村、春树坪村、赵家岘村等许多小村落,一直走到下午2点20分,才到达目的地――谢家湾乡东庄村,走这么K时间的山路,累得够呛。但我看到东庄村许多农家房前屋后堆放着黄灿灿的麦秆,以及用麦秆编织的一捆捆草编,年迈的老太太、年轻的小媳妇大姑娘、五六岁的小女孩,三五人聚在一起,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用麦秆在她们灵巧的手指间“掐辫子”。顿时我的累意全无,为这些第一手素材而兴奋。

当我采写的《黄灿灿的麦秆里“掐”出新生活》(《甘肃日报》2012年2月4日)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后来我把这篇报道的相关报纸寄给采写的农民丁金顺时,他看到这篇报道后高兴地说:“‘掐辫子’是我们山畔畔里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很普通的事,但你写出来,把它变得很高档了!我们要继续‘掐好辫子’”。

守望的记忆

甘肃是一个2600万人口的农业大省,但比是一个农业穷省,连续多年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国末位。但无数次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新闻报道实践告诉我,只要能吃苦,深挖掘,思考问题,捕捉亮点,陇原大地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蕴藏着“三农”新闻的“金子”。

作为甘肃长期跑“农口”的记者,我最为关注的就是“一方水土能否养活一方人”的粮食问题。同时,粮食问题也_是影响国际政治民生的重大问题,国际学者早就发出“2l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中国北方地区连年干旱,粮食问题倍受国际关注。由我采写的《甘肃旱农技术探索出北方农业发展新路》(2010年12月7日《甘肃日报》二版头条),全方位报道了甘肃科技人员独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探索出中国北方农业跨跃式发展的新路子。这篇新闻被评为2010年度甘肃新闻奖一等奖。相关领导、农业专家称赞我为这项技术推广在新闻宣传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农民通过这项技术能够多打些粮食,能够增收致富,则是我最大的欣慰。

记得采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时,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村民王明道高兴地说:“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于挖了集雨窖,天上只要下一点小雨,就能把雨水聚汇在地里,保住土壤墒情,种庄稼不用发愁了”。农民们的语言十分朴实,让人听了十分感动,他们对这项科技成果的认可,成为我采写这项农业科技新技术的原动力。女儿和事业都是我的最爱

作为一名女记者,在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新闻采写时,我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自信。然而,作为一位孩子的母亲,在采访背后,心中总有那么一丝苦涩、一点遗憾。

2001到2002年的青藏铁路建设采访,是我从事新闻采写生涯中最为艰苦的一次采访。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设举世瞩目,要在沉睡了上万年的青藏高原冻土上铺铁轨,是一项世界性难题。2001年10月,我乘汽来到青藏高原,采写的《四十年心血解秘万年冻土层/两代人智慧奠基千里青藏线》,向外界宣告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成功攻克了在冻土层上铺铁轨的世界性难题,获得2002年度全国党报新闻三等奖。

当时,我与中科院冰川冻土专家们来到青藏高原,一路上感到身体极度不适,头晕、恶心、呕吐,快走几步,感到头痛欲裂,心脏急跳得像要蹦出来。那时,正值给女儿断奶,每每想到仅11个月大的孩子时,眼泪时常滑落。结束采访后到了拉萨,同行者都去旅游了,我急急乘飞机回兰州,见到女儿变瘦了,哭着不肯让我抱她,心中有的不仅是伤痛,更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愧疚。

有了第一次到青藏高原成功采访的经验后,2002年7月,报社再次派我前往青藏铁路建设现场采访。记得出发时,报社司机送我到火站,1岁8个月的女儿离开我怀抱时,急得哇哇大哭喊妈妈。那时那景让我肝肠寸断,但强烈的新闻使命感又催促我要加紧行进的脚步。

现在女儿快12岁了,不会再为我出差采访而哭鼻子,但我仍觉得愧对女儿。可是作为一名记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什么,那些父老乡亲劳作的背影,让我无法停止采访的脚步。

三农新闻范文第5篇

当前,“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政治机遇、社会发展机遇、“三农”发展机遇、新闻改革机遇。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应该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给予强力的推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近两年,我国新闻媒体加强了“三农”方面的宣传报道,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做出了贡献。但是总起来看,现在的“三农”宣传还没有形成新的突破,与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让给“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亟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媒体既记录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不同的时代为新闻媒体提供着不同的宣传报道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三农”新闻宣传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机遇期,一是以及其后的、时期,再有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可以说,当前,“三农”新闻宣传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期,这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关系大变革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抓住这一重要的机遇期,加大“三农”新闻宣传力度,提高“三农”新闻宣传质量,开拓“三农”新闻宣传领域,创新“三农”新闻宣传方法,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政治机遇。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从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到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以及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和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等等,力度空前。这为我们新闻媒体加强“三农”宣传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政策环境。“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各地区各部门迎难而上,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如户籍制度改革、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尝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为新闻媒体的“三农”宣传提供了很大的报道空间。

社会发展机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达到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通常将工业化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级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一般而言,工业化中期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有关专家对我国人均GDP或GN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四项工业化发展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可以判断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广大农村和9亿农民的小康是不可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基本国力达到一定程度,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了现实的可能。这使得新闻媒体所报道和反映的关于“三农”的意见和呼声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最终落脚点。

“三农”发展机遇。自从80年代初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建立以后,我国“三农”工作主要是围绕着调节“三农”内部关系来进行的,包括完善家庭承包与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以及村民委员会直选等等,真正触及“三农”外部大的发展环境的举措很少。应该说,现在,我国“三农”工作已经处在攻坚阶段,很多长期困扰“三农”问题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正在破解当中,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坚冰正在打破,道路曲折漫长。在这种除旧布新的时代,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碰撞,会涌现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社会生活如此富于变化,人民群众的创造丰富多彩,为新闻宣传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天地,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报道题材。

新闻改革机遇。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服务大局的同时,普遍加大了新闻改革的力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是新闻工作自身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新闻媒体社会价值和赢得受众市场所必需。我国是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而且,有1.3亿农民已经走进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到处可见农民的身影。关注农业、农村,满足在乡农民和离乡农民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是新闻媒体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一种都市化的浮躁现象,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热衷于追逐明星、炒作新闻,为了追求卖点,大家互相转抄转载,甚至不惜夸大新闻事实。这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最终也有损于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真正有社会责任感、有市场远见的新闻媒体,不妨加大“三农”报道力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领域,把自己的媒体推向更有潜力更值得开拓的市场,把大量有力度、有深度、可读性强的“三农”新闻推向全社会。

“三农”新闻宣传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三农”宣传究竟该从哪里着手,怎样才能做好、做新、做出成效?笔者以为,当前,做好“三农”宣传,应该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

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一方面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另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各界人士的认识。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推动全社会关注“三农”,我们新闻工作者本身首先要关注“三农”。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主要应该包括对“三农”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以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三农”内部和“三农”外部同时想办法的认识。提高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包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认识,对农民是具有平等权利的国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认识等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总产量连年下降、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权益屡遭侵犯等问题有待彻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需要长期努力、多种措施并举。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解决“三农”问题,要靠政策、靠科技,也要靠信息。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作用更加明显。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以来,如何实现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大市场的衔接,一直是个问题。在农民不知道种什么的同时,市民也不知道吃什么,因为农产品市场空前活跃,人们要吃得有滋有味且有益健康,各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等,名目繁多,难以搞清。人们特别需要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新闻媒体为“三农”服务,主要应该包括政策信息服务、经济科技信息服务、社会文化信息服务和健康生活服务等等。政策和科技,本身也是信息,也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到农村和农民中去。同时,新闻媒体也要把“三农”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全社会,以引起决策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服务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要。因为,更仔细地看,“三农”新闻宣传实际上有两个层次,即“三农”内部层次和“三农”外部层次。在“三农”内部层次,新闻宣传主要解决信息服务问题;外部主要解决为“三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问题。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主要在“三农”以外,大的宏观环境的改观,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是“三农”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三农”新闻宣传的落脚点。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组织化程度又很低,所以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新闻媒体的力量来自它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维护社会公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为农民说话,维护农民权益,呼吁全社会平等、公正对待农民,新闻媒体义不容辞。农民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民利和政治权利。农民的经济权益最主要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以及合法劳动获得报酬的权益;农民的民利主要是在农村社区内部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农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是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及这个群体在国家决策中所处的位势。

以往,我们关注的多是农民的经济权益和民利,对农民的政治权利关注不够。经济权益要靠政治权利来保障,维护农民权益(权利)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三农”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而维护农民政治权利则是维护农民所有权益(权利)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

需要注重和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人们常说,要带着感情才能做好“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宣传工作,同样需要带着感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对农民的命运视而不见毫不关心的人,能够写出有感染力、能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作品来。农民工工资和待遇问题,经过众多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引起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公众的关注,终于在2004年的春节前,带来兑现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待遇的热潮,并带来一系列建立保障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讨论。这是新闻媒体在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当中的成功之举,体现出新闻媒体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力量,而媒体的力量是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广泛的人文关怀为前提的。

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很多新闻工作者一直非常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创造,写出了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但是客观地说,以往的新闻报道,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变化宣传较多,对农民的创造关注不够。而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农民都在进行着新的创造,关键是要发现它,挖掘它。新闻工作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农民是实践的主体,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三农”新闻的不竭源泉。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高兴、什么事情让他们发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多新闻线索,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上累积形成的矛盾,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既有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基层干部工作上的原因。既有“三农”内部的因素,也有“三农”外部的因素。“三农”问题牵涉面很广,往往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看,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版权所有

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社会事业、保护农村干部积极性和维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安排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利益冲撞。所以,“三农”宣传在强调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另一面的问题,要照顾到前后左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

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三农”宣传面广线长,难度较大。在大农业领域、宏观层次上,有农业、林业、水利甚至包括气象、电力、机械、金融、保险等等;中观层次上,有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资、贮藏、运输业等等;微观层次上,有粮食、棉花、油料、肉蛋奶鱼以及瓜果蔬菜茶叶等等。在农村领域,除了农业、乡镇企业等经济内容,也有乡村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等社会内容。在农民领域,内容则更宽泛了,在当今的中国,农民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把中国的“三农”问题弄通吃透非常不容易,有很多“三农”战线上的干部、专家,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或解决其中的一两个问题。搞“三农”报道,要比从事其它方面的报道复杂得多、费心费力得多。况且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不高,到农村采访避免不了吃苦受累。所以,搞“三农”宣传没有点吃亏吃苦的准备,没有点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三农新闻范文第6篇

首先,记者要切实增强为农服务意识。要调整好心态,带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采访拍摄制作。只有真正关心农民,才能知道农民最关心什么、最想知道什么,才能更好地发现新闻,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故事,拓宽报道面和报道深度。把自己视为农民的发言人,就能真正从农民的视角出发,采写的报道才能贴近农民生活,为农民所接受。前几年,笔者在下乡采访时,听说一个上访专业村在镇村帮助下,发展木材加工业,最终由上访专业村变为木材加工专业村。凭着对农村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由于当时粮食价格低、农村致富项目少,农民收入很低,对一些小事都斤斤计较,上访告状的多,以至于越告越荒废生产,越告越穷。笔者抓住这个选题,走访以前的告状专业户、村干部、镇领导,采写出“昔日四处上访如今置业办厂”的新闻报道,播出后反响较好,也触动了许多上访户,这篇报道也在连云港市电视新闻评比中获奖。

其次,记者要带着深厚感情,做好为农服务。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不高,在交通、通讯等方面都给新闻报道带来困难,因此,到农村采访就要多吃苦、多受累。然而,如今我们的年轻记者往往缺少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扎实作风,在采访中很浮躁,坐着轿车到乡下转一圈,拍拍图像,找当地领导要个材料,回来编一编就算完成任务。我们说,基层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更具备强烈的为农服务意识,满怀深情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生活,放下架子,与农民和农村干部“心连心”交朋友。详细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特别是深入了解农民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见物又见人”、“有真情、有思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稿件。

第三,搞好策划对做好“三农”报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基层新闻单位而言,在栏目设置、报道计划上加强策划,打好战役性报道,可以提升媒体在农民中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近年来,东海新闻在办台理念上作了大胆尝试,借助新闻栏目改版,巧做宣传新文章,新增“服务百姓,关注民生”板块,时政、经济、民生三类新闻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牢固树立为农意识,利用编前会、宣传例会、新闻评析会,发动采编播人员集思广益。搜集选题、策划每个时期的“三农”报道方案,在节目内容上,要求记者沉下去,到农家院里、田间地头,去看、去问、去发现、去感受。多摄取农民百姓的镜头,多倾听农民百姓的声音,真正把东海新闻办成东海农民心中的节目。去年夏收时,我们选择几个农业生产特色明显的乡镇作一组报道,每个点选定一个主题,采制了“丰收美景不胜收”、“千机大战米粮仓”、“科技丰产乐农民”、“农机优势显威力”四篇报道。这些报道各有侧重,基本上涵盖了我县夏收情况。每个单篇都有记者现场主持,都采访农民或技术人员或乡镇分管农业领导,有的还拍到挑灯夜战忙夏收的情景,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画面多样,播出后引起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第四,“三农”报道创新创优应注重同期声运用。在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人物同期声因其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基层新闻单位许多记者都忽略同期声,认为可有可无,或只采访领导,同期声内容也不外乎摆成绩、谈措施、喊口号,内容空洞,脱离生活。现在新闻报道强调见人见事,特别是《东海新闻》改版以后,同期声的大量运用,使节目内容精彩、亮点纷呈,让人耳目一新,观众从繁冗的解说中跳出来,从陈旧的新闻模式中解脱出来,让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说出本来解说词要说的东西,让新闻也变得好听好看,观众对新闻事实的把握更为感性,形式更为新颖,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基层台采访报道地域性强,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使受众关心新闻当事人的活动和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农民来说,乡村土语比中央台主持人甜美的声音更中听,农民发自内心流露出的话语更具亲和力。合理地运用同期声,可以迅速拉近同观众的距离,并能弥补解说词的不足,提供更多的讯息,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可视性,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者在拍摄同期声时,要消除采访对象恐惧心理,与他们拉家常,从简单问题问起,逐步深入,使他们忘记摄像机的存在,在放松的心态下完成采访。也可乘他们不注意时拍摄,以抓取采访对象最真实的状况。

基层台与农村、农民、农业距离最近,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本地“三农”工作的新发展、新课题以及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的深层次问题,及时将它们诉诸报道,拓宽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并引起农民的广泛关注。

总之,“三农”报道是县级台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只有真正从农民视角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才能采写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三农”新闻,提高在农民中的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农新闻范文第7篇

一、要选好采访的题材

三农新闻采访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和思想,要紧紧围绕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任务”、“五大目标”中,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发展县域经济来展开,这是总的主题。具体就是围绕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来采访。

在题材的选择上,一是这个采访的题材要绝对真实的,不是记者想当然出来的,也不是杜撰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农业生产中发生的。二是这个采访的题材要有推广的价值,要有报道的必要性和一定的社会价值,尽管是很小的农业项目,也能给广大农民朋友和市民很有益的启发。三是采访的题材要很新颖,还要有趣味性,无论是新品种还是新技术都要新颖、有趣味,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四是农业新闻题材播过后,一要跟踪将来的进展情况,多做几次后续的报道,在横向和纵向上都要有所延伸,这样才可以给受众更多的信息,才能发挥想象的空间,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得到连续的更深刻的思考,获得和了解更多的信息。五是采访的题材选择要有一定实现的可能性,一定要务实,切忌太大太空。

二、要做全面的采访

一是制定周到的方案。采访的题材确定后,就开始收集资料,并制定一套非常细致合理的采访拍摄方案,然后就可以选择好的时机来采访了,但是如果遇到像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的集中采访,就要及早制定方案,并迅速采取行动。二是进行原生态的采访。对农业项目来说,要争取做到本质的真实,而不是表象的真实。一定要深入,不能流于肤浅。要善于观察、思考,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三是要注意问话的方法。通过交流沟通对受访者有了大概的了解,对那些心直口快的采访对象,就要采取直接问话的方式,绝对不兜圈子。而对于不愿意直接回答的受访者,就必须进行间接采访来达到目的。对于拒绝采访的情况,一定不要气馁,而是要坚持,有耐心地多次主动沟通,用真诚打动和感染对方,让对方知道你的意图。四是选择好切入点。切入点是采访对象的兴奋点,是感到舒心的话题。大到被采访对象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情感性格,小到乡土乡音、饮食、服饰习惯,乃至一句话等等。记者巧妙地切入,能顺利地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新闻材料,寻访到采访的真谛。五是注重采访的具体细节。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记者应该引导受访者朝采访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要及时捕捉重要的信息。有时候受访者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者是一个微妙的动作,都有可能是他内心最想去表达而没有表达出来的,记者一定要死死抓住这些细节进行深入挖掘,抓拍一些最有说服力的形象画面,同时坚持采访下去,一定会给受众一个全新的视角,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三、要带着感情采访

由于所处栏目的性质,笔者接触到的采访对象多数是农民和技术人员,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和技术人员,他们最有发言权。

一是要营造和谐的气氛。营造和谐的气氛,就是要通过一种“媒介”,比如,照片、兴趣或歌曲,这使得采访气氛活跃了起来。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让受访者如同兄弟姐妹般亲近,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还要创造轻松的气氛,以消除受访者的紧张心理,让受访者感受到氛围的自由和宽松,不受压抑,然后再进行采访,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二是要尊重对方。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尊重对方风俗习惯,以免引起对方不快。记者提问的对象大多是农民,采访成功与否,提问是否恰当,能表现出记者的采访技巧和功力,也关系着报道的成败。对农民的采访提问应有平民情结、平民视角、平民内容。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太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尤其对于三农的采访时,提问口气生硬,居高临下,显得对被采访人很不尊重,观众看了也很不痛快,这当然会影响节目的效果和质量。

三是要带着感情工作。优秀的新闻作品都是从新闻采访开始的,而采访的根本在于记者感情的投入,这种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同情或者体谅,厌恶或者憎恨等等都要表达出一个新闻从业者的情感因素,包括和受访对象达到情感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新闻素材,才能引感表达与受众互动,甚至感情共鸣,激发出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从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这种情感既不能做作也不能作秀,更不能以某种噱头来调动单方面的爱恨情仇,而要以大众情感为出发点,反映出社会和公众朴素、真实的情感因素。而情感的投入和参与,则提升了记者认知过程的速度和质量,从而达到贴切、靠近新闻事实,有利于获取全面真实的情况。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过程中,敢于用情,善于用情,但不能滥情,更不能以做作的感情表达。所以在感情的表达、语言的表述上,要得体、适中,要拿出心底与之俱来的真实感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整理录音和笔记。采访之后要花一段时间把所有录音整理成文字,每句话都整理出来。整理录音是再次熟悉采访过程,熟悉材料和细节,使脑子里充满材料的一个过程。

二是确定主题。采访结束后,就应确定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不能有多个主题。如果出现多个主题怎么办?这正是考验记者的概括能力的时候,要把几个好主题的共性找出来,提炼一个最合适的主题。

三是写稿改稿。要把采访对话体变成故事体。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要把引语变成细节或事实。写稿途中,文稿的标题和第一段,必须多花时间去好好考虑。好文不厌百回改,文稿写好后要多多修改,并寄给受访者审阅,看看有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并可适当让其修改。作品发表后,还应将最终的作品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四是要把好表述关。事实上,事件性新闻在表述上看似简单,但同样包含着很多学问。如果记者在报道的时候完全按照其过程和先后顺序进行表述,不但会使报道变得非常拖沓,还可能增加观众理解的难度。尤其是对那些农业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这就有必要在不影响整个事件的真实性的基础上,在表述的过程中作一些艺术性的处理。

三农新闻范文第8篇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广大农民无法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方向。

虽然过去10余年国家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城乡关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远未破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则为这一难题的破解指明了方向。

2.国家出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农民投入少,保险待遇高

近些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很多农民年龄逐步增大,生产能力、自理能力都成为了问题,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生存就没有了基本的保证了。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进“广播惠农”工程,开辟农民文化建设新路径

党的十提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何在农村实施好,让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文化惠民真正花开乡村?“广播惠农”工程的推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试运行,逐步探索新农合跨省就医结报试点

我国的基本医保体系目前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人口,而现行的医保报销制度仍然是不能解决异地看病报销的问题,而随着跨省就医及时报销制度的试行,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有望缓解。以后参保的农民将会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异地就医及时报销。

5.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概念,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家庭农场”将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转型,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为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创造条件。

6.异地高考政策破冰

异地高考,是2013年全国高考的最大亮点。今年作为异地高考“破冰”的首年,将有20多个省份实施异地高考,4500多人报名。在900万人的高考大军中,这个数字所占比例不高,但却是中国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进步。截至目前,除表示将在年内出台方案外,其余参加高考的30个省区、市均已相继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

7.国务院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18.5万个名额向中西部考生倾斜

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其中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52.5%,第一批次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45.7%。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农村学生高考录取人数所占比例与其报名人数所占比例大体相当,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基本相同,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

8.袁隆平超级稻平均亩产988公斤,再创世界纪录

2013年9月28日,农业部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对由袁隆平院士创新团队成员选育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Y两优900”101.2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测产验收。Y两优900在隆回县百亩片亩产达到988.1公斤,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最新世界纪录。

9.农业部遴选10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2013年2月,农业部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传承、文明新风培育为目标,2013-2015年,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将试点建设1000个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10.温州等地推进农村土地产权交易试点,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提速

三农新闻范文第9篇

从2004年以来,中央已连续出台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的坚定决心。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电视新闻记者无疑在三农报道方面责无旁贷,要拿出更新、更好、更贴近农村的作品。

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

当前,“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政治机遇、社会发展机遇、“三农”发展机遇、新闻改革机遇。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这就意味着电视新闻报道和电视新闻记者应该给予“三农”更多的关注,及时报道三农,及时服务三农。

一、“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

政治机遇。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从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到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以及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和5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等等,力度空前。这为新闻媒体的“三农”宣传提供了很大的报道空间。

社会发展机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达到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通常将工业化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级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这使得新闻媒体所报道和反映的关于“三农”的意见和呼声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最终落脚点。

“三农”发展机遇。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建立以后,我国“三农”工作主要是围绕着调节“三农”内部关系来进行的,包括完善家庭承包与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等等,真正触及“三农”外部大的发展环境的举措很少。社会生活如此富于变化,人民群众的创造丰富多彩,为新闻宣传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天地,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报道题材。

新闻改革机遇。我国是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越来越广阔的前景。真正有社会责任感、有市场远见的新闻媒体,不妨加大“三农”报道力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领域,把自己的媒体推向更有潜力更值得开拓的市场,把大量有力度、有深度、可读性强的“三农”新闻推向全社会。

二、“三农”新闻宣传需要“三贴近”的精神

1.贴近农村基层。全国9亿农民和他们生老病死的地方主要还是农村,生产、生活、娱乐,方方面面的信息和新闻都在这里产生。全国有上万个县,乡村更不计其数。而新闻产生的规律又决定了新生的事物,新突破,新特点也首先从基层乡村产生。所以,记者首先要贴近农村基层,对自己报道领域的状况既有全面的掌握,又有各自特点的了解。

2.贴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仅靠农民一家一户的劳作和技术投入已经远远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电视报道作为一种形象、直观、迅速、通俗易懂的媒体在为农民提供资讯,引导他们寻找新的致富项目,运用新的技术提高农业产值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除了传统农业生产的报道,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记者应该更关注那些新出现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生产合作方式。

三、“三农”新闻宣传需要深入开掘宣传主题

1.在宣传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的结合点上下工夫。党的意志与人民的愿望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电视宣传要准确地反映和体现党的意志,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本身就是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具体贯彻落实中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宣传还要充分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传递人民群众的意见。

2.在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结合点上下工夫。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以主旋律为主。坚持主旋律,就是要加强主旋律节目的分量,要给主旋律以主导的地位。坚持主旋律并非排斥其他,我们的社会生机勃勃,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面对不同的口味,要求电视节目不能是千人一面、万人一声,而应当是绘声绘色的多样化。

3.在真诚服务与正确引导的结合点上下工夫。服务群众,就是新闻宣传必须牢固树立起群众观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第一选择。电视宣传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合理精神需求,一方面要引导人们提高精神境界。

三农新闻范文第10篇

要贴近农民生活

目前的电视“三农报道”,常常是离农村生活,离农民生活太远。特别是部分县市级电视台的“三农”节目,有的纯属是领导到乡村检查工作的行踪式展示。这样的“三农”报道观众会有兴趣看吗?农民也不会感兴趣。其实,不是农民群众不关注你的“三农”报道,而是你的“三农”报道没有什么吸引力。从事“三农”报道的电视记者要明白,当前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和传统的农耕方式时代已完全不一样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电视“三农”报道,记者要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也要深入市场,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要贴近农民生活,关注农民所关注的问题,做好热点引导,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服务意识、切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简单拍几个画面,就出新闻。如果电视“三农”报道只是年年“四季歌”年年大丰收的报道,广大农民群众看不到他们想看的新闻,得不到他们盼望得到的消息,那么电视肯定会失去这部分观众。

要抓住农村中的亮点、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电视媒体在“三农”报道上,要增强责任感,要把握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感受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抓住亮点,抓准典型,及时加以采访报道,用鲜活、生动的新闻宣传推动农业各项事业的发展。电视媒体要想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就要站在新时期的历史制高点,敏锐地捕捉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解读好中央的有关精神和重大部署。突出报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新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等迈出的新步伐、农村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以及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时,新闻记者要运用各种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农民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观看的兴趣等方面下工夫,把新闻转变为农民的语言、群众的语言,使之入脑入耳入心。

要关注城市务工的农民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大批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关注在城市里谋业的农民,毫无疑问,应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很长时间以来,媒体上常常就是关于农民工务工路上致了富或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类似的报道。实际上,与农民工有关的新闻源是很丰富的。农民工他们作为还无法完全离开土地,而又已在城市干活的农民,他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既有别与城市居民,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劳动安全保障问题、劳资纠纷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尤其这些农民工在日趋现代化的城市夹缝中生存,他们遇到的情况可能比城市居民更复杂。

不管怎样,民工以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关注他们,是电视这一最直观、最生动的媒体的责任。电视工作者要满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到广大农民工当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呼声,同时,要采取生动的电视语言,为广大农民工宣传好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总之,“三农”报道是县级台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只有真正从农民视角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才能采写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三农”新闻,提高在农民中的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服务三农范文 下一篇:废旧物资回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