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闻范文

时间:2023-09-24 03:53:25

三农新闻

三农新闻篇1

今年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粮食总产八连增、猪肉涨价、7・23动车事故、农村义务教育营养午餐改善计划等三农领域内的年度大事,究竟能否入选十大年度三农新闻事件,是本场晚会最大的悬念,现场将一一隆重揭晓。据悉,今年的揭晓晚会将在多方面创新意、出亮点。

评委阵容强大,事件权威。历时三个月,由国内顶级“三农”研究专家、经济学家和资深媒体人士组成的推介委员会权威评选,以及活动官方网站如火如荼的广泛征集,究竟哪些三农大事能够脱颖而出,在中国三农史诗上留下或辉煌或深刻的一笔,晚会现场将一一揭晓。今年,作为历年晚会亮点之一的“部委环节”仍然备受瞩目,公安部、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和文化部等12个国家部委代表将集体亮相,向人民报告2011年各部委的涉农成绩。

年度新闻人物增添年度属性。本次揭晓晚会将分成5组揭晓10个入选事件,每组揭晓嘉宾除了一位推委会委员,还有一位具有年度标志意义的人物,共同揭晓十大年度三农新闻事件。本年度“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刘醒龙,电影《袁隆平》主演、第13届华表奖影帝果静林,中国女排国家队前队长冯坤,“最美妈妈”吴菊萍等知名人士的加盟,将与三农权威专家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杨宏将亲临晚会现场,揭秘神奇航天技术与三农密不可分的关系。央视名嘴张泉灵、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将与“三农记忆”资深点评专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一道,组成点评“三剑客”,现场激情点评。

众星真情演绎。本届揭晓晚会上,著名歌唱家张也将首次倾情演绎“三农记忆”主题歌《我们的记忆》;歌星沙宝亮将现身晚会现场,带来一首《那么爱你》为《2011三农记忆》助阵。央视著名主持人鞠萍带领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朗诵一首感人至深的叙事诗《种下爱》,将催人泪下。

“三农记忆”鼎神秘亮相。凭借“告别田赋鼎”一鼎成名的河北农民王三妮,今年受晚会之邀,专门制作了“三农记忆”鼎,该鼎由青铜铸就,高62厘米,象征着新中国成立62周年。在设计上巧妙融入了多种三农元素,如底座由刻有粮食总产量的八级台阶组成,寓意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产,寄托着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现场,活动主办方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的党委书记、主任傅玉祥将鼎赠与首都博物馆收藏,将《三农记忆》的史册意义永久铭记。

《三农记忆》年度三农新闻事件推介活动,是由CCTV-7农业节目推出的大型年度三农大事盘点活动,每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该活动从百姓视角看三农、高端眼光解政策,权威梳理年度中国三农发展的脉络与走向,深度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政策背景,温情展现新闻大事中的人文关怀,被业内称为“忠实记录中国三农进程的年度电视史诗”。本届《三农记忆》经国家广电总局报批准,成为全国惟一申报通过的“三农”新闻事件电视推介活动。因此,无论是活动规格、定位,都较往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CCTV-7《2011・三农记忆》将于2012年开年首日与您相约!

三农新闻篇2

要贴近农民生活

目前的电视“三农报道”,常常是离农村生活,离农民生活太远。特别是部分县市级电视台的“三农”节目,有的纯属是领导到乡村检查工作的行踪式展示。这样的“三农”报道观众会有兴趣看吗?农民也不会感兴趣。其实,不是农民群众不关注你的“三农”报道,而是你的“三农”报道没有什么吸引力。从事“三农”报道的电视记者要明白,当前的农业及农村经济和传统的农耕方式时代已完全不一样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天的电视“三农”报道,记者要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也要深入市场,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要贴近农民生活,关注农民所关注的问题,做好热点引导,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服务意识、切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简单拍几个画面,就出新闻。如果电视“三农”报道只是年年“四季歌”年年大丰收的报道,广大农民群众看不到他们想看的新闻,得不到他们盼望得到的消息,那么电视肯定会失去这部分观众。

要抓住农村中的亮点、特色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电视媒体在“三农”报道上,要增强责任感,要把握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感受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抓住亮点,抓准典型,及时加以采访报道,用鲜活、生动的新闻宣传推动农业各项事业的发展。电视媒体要想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三农”报道,就要站在新时期的历史制高点,敏锐地捕捉农民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解读好中央的有关精神和重大部署。突出报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新进展、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等迈出的新步伐、农村各项事业的新发展,以及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同时,新闻记者要运用各种活泼的新闻手段,在强化与农民利益的相关性和提高受众观看的兴趣等方面下工夫,把新闻转变为农民的语言、群众的语言,使之入脑入耳入心。

要关注城市务工的农民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大批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城市的“农民工”。关注在城市里谋业的农民,毫无疑问,应成为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很长时间以来,媒体上常常就是关于农民工务工路上致了富或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类似的报道。实际上,与农民工有关的新闻源是很丰富的。农民工他们作为还无法完全离开土地,而又已在城市干活的农民,他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既有别与城市居民,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如劳动安全保障问题、劳资纠纷问题、子女教育等问题,尤其这些农民工在日趋现代化的城市夹缝中生存,他们遇到的情况可能比城市居民更复杂。

不管怎样,民工以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关注他们,是电视这一最直观、最生动的媒体的责任。电视工作者要满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到广大农民工当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呼声,同时,要采取生动的电视语言,为广大农民工宣传好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总之,“三农”报道是县级台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只有真正从农民视角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才能采写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三农”新闻,提高在农民中的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农新闻篇3

《南平寓言》,又名《中国农民问题是个“球”?》,是《南风窗》主笔章敬平在考察南平十个农业县区后,推出的一部为中国三农问题寻找出路的力作。与披露三农危机的三农题材的作品不同,该书屏弃了煽情的叙述,用理性建设性的笔调,将人们的视线从农民讨说法过渡到为农民想办法。书斋里想不出良策,作者将目光到一场执政党主导的中观层面的新乡村实验。半年后,出版本书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宣称,这本必将引起政界、知识界和新闻界瞩目的新书,提供了一种求解中国农民问题的新思维,是继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后又一部“三农”题材的力作。

南平在地图上是一个涵盖武夷山风景区在内的农业大市,一个典型的中国欠发达农业区域。考察南平现实,作者发现,附着在画像上的关于过去的留恋,渗透在村民言行中的朱熹理学的痕迹,无不表明2004年的闽北,依旧是计划经济色彩浓郁的乡村社会。大山里没有市场经济,20余年前,他们告别了计划经济体制,迎来的却是小农经济的回归。牛前人后的农民需要科技的支持,走不出大山的他们需要外部世界的信息,但政府这只“皮球”却在自己的循环体内,以计划的方式做市场的事,或者以帮助农民的名义,浮在“水”面上,看着“水”下另外一个循环体内的农民,和他们各干各的。南平实验,就是由执政党主导的将“皮球”坠下水的实验,它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和政府各干各的”的悖论。

作者希冀经由人物命运的沉浮,故事情节的冲突,淋漓尽致地将南平实验的细节呈现无遗,以期效仿者品咂借鉴。显然,作者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此。他还将南平实验所折射的中国乡情,延展开来,演绎为一则需要政界、学界和新闻界共同检讨的寓言。

古代,寓言是臣子们写给皇帝看的。章敬平的“南平寓言”是写给谁看的?

致力于改善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官僚们,是章敬平写作时假想着坐在他对面的人。中国的官员有时候很有意思,在制度不太可能发生根本变革的时候,他们老将做不好的事情大而无当地归因于体制或者说制度。他认为,主张破解中国三农问题应从制度入手,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技术和制度并非二律背反的悖论,再好的制度,也离不开技术上的精进。技术是由细节叠合而成的。他不敢让笔下的南平实验,流于空洞或者虚假。也不想任意拔高它的探索价值,只是期待能够还原南平实验的真实,让学习它的人们觉得可学,让实验的正面成果被人吸纳,负面的内容被人避免。

知识界居庙堂之高的御用大学士,以及从他们那里寻找理论支持的,明知非农化有害而为之的县域经济执行者,也是章敬平贪图的读者对象。中国77%的农户的经济生活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这是中国农村最为普遍的“乡情”,是无法与西方理论照搬的上层建筑相适应的现实生产力,是我们考虑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然而,过去的十数年里,居庙堂之高的部分御用大学士,以及明知非农化有害的县域经济执行者,并没有在意我们面对的“乡情”,他们在谋划农民问题时也没有尊重我们应该尊重的“基础和前提”。

三农新闻篇4

关键词::“三农记着”; 做好三要素

记者是个大概念,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既可分为纸媒记者、电视记者、电台记者,也可分为财经记者、时政记者、娱乐记者等等。在职业素养方面,不同类型的记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侧重点。“三农”记者是指专职从事农业、农村、农民领域报道的新闻记者。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9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推动“三农”工作快速发展,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也为“三农”新闻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时期,当好“三农”记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1 爱农情结是当好“三农”记者的基本要求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不良习气,说起农民就有一种鄙视、不屑的意味;谈起农村就有一种落后、愚昧的感觉;议起农业就有一种边缘、轻视的傲慢。当然,这种不良社会风气正在逐渐缓解和改变,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当好“三农”记者,笔者认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农民要有深厚的感情;二是对新闻事业要由衷地热爱。

1.1 对农民要有深厚的感情

有真情,才有实感,才能做好工作,写好文章。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从某一角度来看,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农村社会的历史,一部农业发展的历史,一部农民不断发展不断奋斗的历史。鄙视农民,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祖国的历史。与现代大都市市民相比,农民有不够开放,不够文明等诸多不足,但农民有勤劳、善良、惜家、爱乡、质朴等优良品质。“三农”记者担负着传播“三农”文化的职责,只有从心底深处热爱“三农”,愿意为“三农”服务,才能切实担当起“三农”记者的光荣使命。

1.2 对新闻事业要由衷地热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追求科技创新的,有钟爱学术研究的,也有喜欢创造财富的。作为一个“三农”记者,是他所处那个时代“三农”领域点点滴滴变化的观察者、记录者,要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他必需具有文人的清高,不能迷恋财富,也不可贪婪于权势。换句话说,“三农”记者工作对象主要是农业、农村、农民,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职业,升官发财莫入此门,只有甘于清贫,由衷地热爱新闻事业,才能将“三农”记者列为一生职业。

2 专业知识是当好“三农”记者的必备素养

“三农”新闻报道从本质上说,是一门“技术活”,当好“三农”记者仅有主观的愿望还远远不够,还必需具备专业涉农知识,具备扎实新闻采访专业技能。

2.1 专业的涉农知识

近年来,因为记者的不够专业,做出不客观报道,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新的科技产品,就连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将它们列为不需要进行毒性管理的清单,然而,一些媒体记者将“膨大剂”西瓜、“催熟剂”香蕉、“添加剂”草莓、“催红剂”西红柿、“避孕药”黄瓜等进行一些“妖魔化”的扩大报道,严重地冲击相关产业,也最终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由此可见,没有专业的涉农知识,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三农”记者,更不用说成为出色的“三农”记者了。

2.2 熟练的新闻专业技能

与所有的新闻记者一样,“三农”记者一要掌握采访艺术,通过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以确保新闻的准确性,抓住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细节,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二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培养孩童般的好奇心,灵敏的注意力,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见微知著,敏锐地识别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有意义的新闻;三要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有深厚的文字表达能力,扎实的语法修辞功底,熟练地掌握消息、特写、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

3 深入基层是当好“三农”记者的必经之路

好的新闻作品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体验”出来的。涉农新闻报道一头牵着千村万户的农民,另一头系着关注“三农”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大众。如何采写准确、鲜活的涉农报道,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既要说会说农民的话,更要替农民说话。

3.1 说农民的话

“三农”记者的采访对象更多的是农民,与农民交谈不能有太多“官话”、“套话”,也不能有太多“社交语言”、“书面语言”。这就要求“三农”记者在基层采访时,要善于使用农民语言与农户交谈,只有这样农民才会与你拉近距离,才愿意与你说实话,如果摆着一幅“官腔官调”或“诗人文人习气”,农民只会与你产生距离,因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本就不善表达的他们,要么不愿与你说心理话,要么“顾左右而言它”,让你无法得到农民的真情实感。不会“说农民的话”的记者,很难采写出感人的涉农报道,更难成为一个合格的“三农”记者。

3.2 替农民说话

马克思新闻观指出,新闻机构在新闻活动中会表现出阶级倾向、阶级立场,维护一定阶级的利益,为一定阶级服务。“三农”记者从某种程度而言,了解农民,也代表着农民的利益,要学会替农民说话,农民需要什么,面临什么急需解决的困难,各惠农政策在基层执行得怎么样?都需要“三农”记者在田间地头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基于客观事实,通过公正新闻报道为农民鼓与呼。此外,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在这一过程中,“侵农”、“害农”、“坑农”事件屡有发生,怎么通过公开新闻报道,适度、准确反映问题,替农民说话,也是“三农”记者的基本功。

参考文献

[1] 吴培明. 浅析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 新闻爱好者,2009(24).

[2] 王中. 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新闻记者,1983(1).

三农新闻篇5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客观上是媒体竞争激烈,主观上是我们不少县台在开办农村广播节目过程中,节目定位失准、节目形式呆板,缺乏广播节目应有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节目粗制滥造,节目质量下降,受众闻之乏味。据了解,不少县级台,由于缺乏新闻源,要么把中央台、省台重头新闻拿来重播,要么剪报纸、翻杂志,只把旧闻作新闻,丧失了电有的时效性最强、最具灵动性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县级电台新闻节目还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性的动态报道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基层、反映群众实践活动报道少;浮在面上的报道多,紧贴生活、紧贴实际的报道少。这些弊病,势必影响到听众的收听兴趣。二是节目错位,弱化了对农村广播。近几年,不少县台为了求生存,盲目效伤大台和专业台的办台风格,大量开办生活类、经济类、文娱类“非农”节目,忘记了自己的受众主体是广大农民。与农民拉开了距离,也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县级广播电台要办精、办活农村广播节目,就必须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要求,明确责任,准确定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统一起来,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每天发生农业、农村、农民中的生动事件、感人场景、动情故事和农民迫切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文化精品、通过声音、通过电波传递给广大农民,切实为“三农”服务,求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适应“三贴近”要求,改进节目结构,扩大农村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媒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影响力的竞争。有影响力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存发展空间。农村广播节目要扩大影响力,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创新节目设计,“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以争取更多听众。

农村广播节目的服务主体是广大农民,因此,节目设计必须适合农民口味,适应农民需求。坚持“为农呐喊是责、为农分忧是喜、为农吃苦是乐、助农发财是福”的理念,用朴素的感情和饱满的热情关心“三农”、关注“三农”、宣传“三农”、服务“三农”。

近年来,郧县台在农村广播节目的结构设计上,首先加强和改进了新闻宣传。我们要求以贯彻县委决策,播报最新消息,关注人间万象,传承社会文明为宗旨的《郧阳新闻》,以短新闻为主,内容要全,种类要多,既有动态报道,也有深度报道,既有时政新闻,也有社会百态,既有领导活动,也有群众实践。我们要求新闻节目板块化。对国际、国内大事,中央台和省市台报道过的,全写成一句话新闻,避免浪费频率资源和听众的时间;对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去粗留精,写成简明新闻;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惜篇幅,深挖深究,形成重头报道,力争一期新闻,在群众心中打一个烙印。

为吸引更多农民朋友关注《郧阳新闻》,我们规定每一组新闻必须有八到十条新闻要农业、农村,反映“三农”的报道要占到整组新闻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较多地采用农民通讯员的稿件和录音报道,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三农”。同时,我们在新闻中增大社会新闻板块,东庄李家孵出三只腿小鸡,西村张家黄牛生出两胞胎牛犊,这些发生在农村的奇闻趣事,加上手法新颖的报道形式,都成了广大听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佳品。事实证明,我们对新闻节目的改版是非常成功的,不仅写信、打电话给我们反映问题、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多了,而且我们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在郧县”、“调水源头我的家”、“农业产业化与郧县”、“税费改革惠农家”、“行风在线”等大型系列报道,因为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关注社会民生,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好评。其次,我们立足本地人文环境,在不同时段,推出了适合不同层次听众需求的文艺节目。我们在每天早晨和晚间分别开设了《艺苑在线》和《音乐时空》两档文艺节目,以经典歌曲、戏曲、相声、小品和流行音乐为主,免费为农民朋友提供点播服务,给听众以清新舒适而精美丰富的精神享受,让听众打开收音机就欲“关”不能。同时,我们还设置了互动性专栏节目。利用热线电话、专家访谈、专业人士答疑解惑等形式,对群众的关心事、不解事、气愤事、为难事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从而在社会上树立了广播电台的良好信誉和极大影响力。

二、落实“三贴近”要求,加大对农服务力度,提高农村广播节目的向心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城乡有线电视网的迅速铺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大大提高。面对众多的频道、频率,如何让广大农民对农村广播节目情有独钟,是我们必须首先考虑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我们的农村广播节目切实落实“三贴近”。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尤其在宣传报道的内容上要贴近实际,讲究实在,追求实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写农民之所需,播农民之所盼,把政策送到农民心坎上,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把信息传到农民耳里,把致富路铺到农民脚下。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上的新信息、新知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什么新问题、新情况,电台要及时给予解疑释感,或者为他们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克服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近年来,郧县广播电台针对广大农民急需了解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急需掌握种养加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实际,与县扶贫、农业、林业、科技、畜牧等部门联合开办了《郧阳农事》专栏,各单位在人力、物力和节目资源上予以配合,从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总方针到中央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实质,从郧县农业产业化布局到菜瓜果药畜的品种选择,病害防治,从国内外最新农业信息到各种大宗农产品的市场走势,我们合理整合,巧妙搭配,每周两期,有对外地经验的借鉴,有专业人士的分析,有众多农民的参与,解农民所惑,送农民所需,一下子把全县五十万农民的耳朵吸引了过来,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还有我们与县卫生局联合推出的《农村卫生》节目。根据农民群众不同季节对卫生知识的不同需求,及时向农民传播卫生保健知识,介绍医药卫生常知,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意识,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文明卫生素质。该节目由于贴近群众生活,立足生活实际,促进了农村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受到了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三、扎实实践“三贴近”,打造精品栏目,增强农村广播节目的凝聚力。

三农新闻篇6

今年初,中央下发了第9个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文件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五个用”、“三提高”的要求。应该说,围绕上述方针、目标、任务和要求,各级电视新闻媒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新闻宣传工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电视台在“三农”报道中出现了几种低俗化的倾向。一是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有的栏目以法制报道的名义,反映的多是农村土地、建房、养老、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二是伦理道德,有一个兄弟台竟然将公媳恋进行较大幅度的跟踪报道,第三者插足以及由此引起的情变、家毁人亡报道连篇累牍,这样的议程设置,观众的眼球是吸引住了,但看了以后心里真不是滋味:三是大打“眼泪牌”,不少反映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报道播出,突出报道贫困户、特困户的生活状态。四是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三农”报道的数量仍然不够,质量有待提高。

泰兴是江苏省猪、油、酒的重要产区,属农业大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20多年的今天,农村生产、经济组织、产业结构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三农”报道立足点上来说,我们应当唱响主旋律,这就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具体体现在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等方面,为新农村建设鼓与呼。只有掌握了这一大的方向,我们的“三农”报道才不至于发生偏差,也才能更加客观和真实。

注重报道试点村,先行村

农民是“三农”的主体,做好新时期新农村建设这篇大文章,必须始终关心突出农民这个主体。

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是新时期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我们从民生的角度出发,编发了大量的新闻,重点推介了好的典型,现在全市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率达到了99.5%,电视新闻宣传功不可没。《6个先行村启动劳保站建到家门口》全面报道了劳动保障工作在村、居委、社区建设的情况。其实,这个报道原来做的是泰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突出的是工作程序,我们的编辑在修改稿件时,从农民想知、应知、未知的兴趣点出发,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去掉了程式化的东西,了解补充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同时运用现场同期声突出了农民这个主体,报道后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也得到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理解。

在农民致富的进程中,我们还特别重视农民回乡创业典型、农民致富典型的报道,以身边人教育引导身边人,看得见,摸得着,形成了全民创业的氛围。今年,泰兴市隆重举行“十佳农民创业典型”报告会,记者按照以往的惯例,从会议出发,突出了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编辑感觉到没有突出主体,要求记者从“十佳创业农民”事迹材料中,重新组织稿件,把它改写成两条新闻,一是《我市举行“十佳创业农民事迹”报告会》,二是《十佳农民科技致富精彩纷呈》,形成一个小组合,既突出了市委、市政府的意图,也反映了十佳创业农民的感人事迹,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看后,也给予了好评。

在关注农民钱袋子的同时,我们还关注农民的精神食粮。每逢清明、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组织策划一系列移风易俗、尊老爱幼、文明新风户的报道,以及送文艺下乡、科技大篷车等活动。去年我们还组织了关爱农村贫困大学生的阳光圆梦行动,前后长达1个多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重视农民这个主体,从电视新闻表现手法上来说,就是要改进电视报道形式、改变新闻语态,从播新闻到说新闻,入耳入脑;少讲大道理,多讲现实案例,生动形象;注重新闻事件化、情节化、故事化、细节化,善于用画面说话,增强可视性。

带着责任,感情去报道“三农”

新闻因人而生动。我想,这个“人”不仅仅是指报道主体,也包括我们的记者、编辑――我们要在熟悉和了解“三农”的同时,更多地带着感情和责任去报道“三农”。

从新闻传播的理念看,新闻报道的最终落脚点是受众,要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作为农业大市,农民占受众的绝大多数,我们只有多一些“三农”意识,传播“三农”信息,才能达到宣传引导的目的,提高收视率。一段时期以来,会议及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又有所反弹,篇幅多、时间长、官腔多、套话多,观众不愿看,在电视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观众掌握着收视的“生杀大权”,当我们了解这一现象,在争得宣传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的同意后,又主动进行了调整,压缩了相关报道,加大了“三农”报道的分量,结果,节目内容丰富了,可视性强了,结构也更顺畅了,观众又回来了。

三农新闻篇7

“三农”的重要意义网络新闻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新概念。“网络新闻是指传送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传送者通过Internet或再,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具体而言,网络新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新闻指的是互联网上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各类专业性网站所的各种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而狭义的网络新闻则专指互联网上的新闻类的信息,包括传统媒体所设网站的新闻信息、其他网站设立的新闻中心或新闻版块的新闻信息、国家有关部门设立的专门网站所的新闻信息、个人主页和站点所的新闻信息等等。2004年11月5—6日,首次召开的全国农业系统新闻宣传工作会议提出,农业新闻宣传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阶段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对外开放的必要支持。农业新闻反映了农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既有最新的政策措施、先进经验、气象灾害等介绍,也有农业科技的最新进展通报,一直被人广为关注。网络新闻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对它的关注。

2网络农业新闻信息源的类型

对于网络农业新闻信息源的分类,划分的角度不同,其结果也各异。

2.1从内容划分,可分为农业科技新闻信息源、农业社会新闻信息源、农业市场新闻信息源等。

2.1.1农业科技新闻信息源。集中反映最新的科研动态,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水平。这类信息源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利用较多的部分,包括各种课题的立项新闻、结题鉴定新闻,有关新品种的育成报道、新产品的研制报道等。科技新闻信息的网站集中在一些专业的科研院所。如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另外一些高校也会本校教职工的最新科研情况。

2.1.2农业市场新闻信息源。这类信息源反映了各种农产品及生产原料的市场行情、供需情况、价格起伏变化及走向等。通过市场新闻,可以及时了解到某一农产品全国各地市场行情,从而指导销售。另外,通过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也可以对生产进行指导,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信息网上有个《批发市场》栏目,按月和周全国各大批发市场的各种蔬菜行情,比较权威实用。

2.1.3社会综合新闻信息源。这类新闻信息源是指国家及各级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一些新闻报道,如机收新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闻等。这类信息源现实意义重大,为广大农民所关注。

2.1.4其它新闻信息源。除了上述的三种类型之外,还有诸如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天气预报,旱涝灾害预报等,也为农民所关注,对现实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的新闻信息源。

2.2从新闻来源的网站划分,可分为政府网新闻信息源,教育科研网站新闻信息源,行业新闻信息源,企业新闻信息源等。

2.2.1政府网站新闻。这是网络农业新闻信息源中最具权威性的信息源,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农业职能部门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贯彻执行政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新闻信息。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由农业厅信息中心所创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在这个网上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各种权威性的新闻信息,并且它有指向各个省农业网及各农业各行业的链接。据统计数据,政府网站中,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占59.4%,在所有信息服务中列第四位。

2.2.2教育科研网站新闻信息源。各个农业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有关农业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新闻信息。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农业在线、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上都有大量的权威的新闻信息源。据统计,在教育科研网中,提供新闻的占到49.2%,在所有提供的信息中,仅次于学校和院系介绍,名列第三位。

2.2.3行业网站新闻。农业各个行业协会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有关该行业的各种动态变化,发展水平,这些新闻对这个行业往往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各个农业领域的人都可以找到几个以上的本行业网站。如畜牧兽医专业就有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中国畜牧兽医网、中国牧业网等。

2.2.4企业网站新闻。全国有许多的农业企业纷纷通过网络自己的信息,包括新闻、广告、供求等各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源也是具有较重要的价值的。另外还有一些农业商务网站,如爱农网、中国农网、九亿网等,上面也有着大量的新闻信息。

3网络农业新闻信息源的特点

网络农业信息源除了有着一般信息源所具有的知识性、效用性、传递性三大特征之外,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源,它还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3.1数量巨大

网络是一个海量的世界,内容之多,数不胜数。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2004年全国域名数约为185.23万个,全国网站数约为66.89万个,全国网页总数约为6.5亿个,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为1297个,全国网页总字节数约为20537GB,平均每个网页字节数为23.68KB,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字节数为30700KB。这些数量巨大的信息中,大部分是新闻。在农业网站也一样,新闻占较大篇幅。

3.2时效性更强

网络新闻由于采用了高效率的电子手段编辑和传播,省去了传统报纸的制版、印刷和发行等环节,因而其时效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快速到几乎可与事件进程同时传播。据统计,政府网站新闻每日更新量达到50%,而企业网站的行业新闻和企业动态/新闻更新频率仅在电子期刊之后,分列2、3位,频率分别达28.4%和27.3%。

3.3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过分追求时效性,网络上虚假新闻和不实新闻泛滥成灾,导致了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差,在各种新闻媒介中,网络新闻的信任度最低。但是相对其它行业,农业网络新闻的质量较高,除了部分供需新闻信息需要慎重考虑外,其它大部分新闻都是真实可信的。

3.4可获得性好

这是网络农业新闻最具优势的一个特点。只要上网,在不违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对新闻信息源都可以无偿地浏览,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利用,可以复制无限多份,这是印刷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4网络农业新闻信息源利用的思考

网络农业新闻信息源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查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农业新闻,是广大农业工作者面对的难题。

4.1根据目标不同,确定重点网站,定时查看即可了解到所需要的内容

每个行业信息用户目的不同,只要确定几个重点的网站,添加到收藏夹,平时只要点开浏览,就可以找到自己所想要看的农业新闻信息。此外,利用新闻链接也是扩大新闻信息量的一种较好途径。一般新闻下面都有相关链接,这种链接如同文献引文一样,可以指向相关的新闻,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

4.2利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SearchEngine)是利用网络信息的重要工具,它是随着WEB信息的迅速增加,从1995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技术。按照一定的策略,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中搜集、发现信息,对信息进行理解、提取、组织和处理,并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从而起到信息导航的目的。现在常用的一些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都有专门的新闻搜索功能,在输入框输入所要查找的新闻的关键词,选择新闻搜索,敲回车之后,就可以看到相应的结果。由于网络资源太多,有时会出现结果过多的情况,这时可以再输入一个检索词,经缩小检索范围,最终可以达到满意的检索效果。以百度为例,搜索新闻的技巧有以下几点:(1)想了解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搜索该事件名称即可,如“中央一号文件”,即可按时间查看“有关中央一号文件”的各个新闻动态;(2)查看某人物的最新新闻,搜索该人物名称即可。如输入“杜青林”,即得到杜青林最新的新闻动态了;(3)提供独特的阅读偏好。想要按地区浏览新闻,使用地方新闻;想要看某天新闻,可使用历史新闻,如果要看最新的新闻动态,可选择滚动新闻。(4)新闻订阅。百度新闻订阅服务可根据您订阅的关键词将相关新闻送到您指定的邮件地址,在时效上,百度提供每天一次和即时发送两种方式。

4.3加强网络农业新闻收集整理工作

三农新闻篇8

农村是中国改革的突破口,“三农”问题成为推进小康社会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既为各级新闻媒体指明了“三农”宣传的方向,又对做好新时期“三农”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闻媒体,更有责任、有义务以创新的精神,转变新闻宣传观念,转换报道视角,改进报道手段,做好“三农”宣传,为广大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和支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虽然加强了“三农”方面的宣传报道,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作出了贡献。但是总体来看,“三农”宣传还没有形成新的突破,与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我们要深刻认识“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理解中央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一重要判断。中国农村小康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任务艰巨,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应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加强“三农”报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环境,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报道,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加强和改善“三农”报道,宣传战线尤其是新闻宣传要科学、全面、准确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同时还必须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做到既从整体上把握新闻宣传的方向、基调和走势,又较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的新闻宣传收到好的效果。

一、总体与方面。首先要牢牢把握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部署,搞好新农村建设总体报道计划和各个方面的专题策划。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不能只强调哪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新闻报道首先必须着眼于宣传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目标,全面准确地阐述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原则要求,使我们的报道体现出全局性,整体感。同时,还必须注意整体和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一个个专题,一件件具体的新闻事实,用局部、个例去反映和丰富总体的宣传;要注意到各方面的统筹,如在宣传报道中,对农村经济与文化、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农民的发家致富与观念更新、农村的自身发展与城市的反哺助推等方面,也都要注意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在具体报道工作中,只有注重各方面的统筹兼顾,才能达到既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和厚度的宣传报道的目的。

二、目标与进程。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历史性目标,把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及时反映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在组织和策划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中,新闻媒体要多用报道的进行时,少采取总结式,如在栏目的设计上,注意体现一种进行中的、变化着的态势,在报道的内容上,尽量选取即时的、鲜活的、发展的新闻事例,以充分体现出这种目标和进程有机的结合。要防止对建设新农村取得的成就随意拔高,防止把过去已经完成的工作简单地贴上标签,防止把正在做的事情夸大为已经实现的目标,防止把建设新农村等同于新村庄建设;要注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主角与配角。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当然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角。随着我国从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更大力度的实施,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和扶植作用明显增强。但政府扶持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有机的结合,不是包办代替,不是否定农民的主体作用。所以,对建设新农村的报道,理所当然地要把农民作为报道的主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报道的主角,就要反映农民意愿,启发农民智慧,倾力为农民服务;就要大力宣传农民的典型、经验、创业的成果。这些报道,都要力求用农民的视角,用农民的语言以及农民容易接受的报道方式,使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使报道体现主体性,体现尊重感。

四、求新与求真。建设新农村的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一样,要求新、创新。求新,首先是内容上的新,要紧紧结合农村各方面新变化的新闻事实,进行采访报道,不要搞形式主义。其次是时间上的新,要及时、快速地在“第一时间”传播最新的事实。再次是报道方式的创新。但是,在求新的同时,必须注重新闻的“求真”,要坚持以真实性为第一原则。“求真”要切实把握好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信息的准确性。及时为农民和乡村干部提供有用、有益、准确、有效的信息,避免在政策、生产、生活等方面误导农民群众。第二是经验的普遍性。现在,农村涌现出来各种各样新人新事新经验,其中不少具有普遍的价值,但也有少数是在特殊情况和条件下产生的个例,这就需要媒体深入采访,分析论证,加以区分,在报道时把握分寸,以免说过头话。第三是典型的阶段性。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典型,不能将过去在农村工作和农民致富方面的经验和成效,重新“包装”,穿靴戴帽作为新农村的典型进行宣传。总之,要注意防止因在真实性上的偏差而造成报道上的误导。

五、说事与说理。建设新农村的宣传要讲究报道方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在报道中一定要把握好说事与说理、政策与事实、典型与解读的关系,使报道用事实说话,以事说理,理寓事中,多说事,少说理,多说实的东西,少说虚的东西,少一些枯燥,多一些生动。

六、报喜与报忧。对建设新农村的报道,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前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除了大力加强正面宣传,也要注意加强舆论监督,把宣传党的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反映农民群众的呼声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在涉及农民利益、农村发展后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新闻媒体要敢于为农民说话,为农民撑腰,真正做农民的贴心人。

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舆论监督,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一是端正舆论监督的目的。监督是为了帮助改进工作,促进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监督而监督,更不能借批评报道谋取私利。二是把握监督的尺度。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注意把握舆论监督的力度、密度和受众的承受程度,批评报道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引发和激发社会矛盾,不适合公开报道的内容,要采取内参等方式报送信息,促进问题解决。三是要有始有终。公开的舆论监督要选取有代表性、经过努力又可以解决问题的事件,既报道存在的问题,又要注意报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从而给广大群众增添信心。

七、“先生”与“学生”。“要当人民的先生,先当人民的学生。”新闻媒体要把组织记者深入农村采访报道新农村建设,作为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成果的重要内容,作为向社会实践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改进作风,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良好契机。新闻记者尤其是涉农记者,要满怀对农村、农业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虚心学习的态度,迈开双腿,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实际、农村的实际和农业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报道真正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农业。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好“先生”与“学生”这个关系,才能不断改进作风,深入基层,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报道也才能真正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做到准确鲜明,形式多样,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上一篇:废旧物资回收范文 下一篇:服务三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