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课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7:32:47

趣味课堂论文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1.“90后”学生的特点使模式改革成为必要。

现在的大学主要以“90后”学生为主,他们个性鲜明、思想前卫。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刷新着信息更新的频率,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讲,网络的发展为有条件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但同时也不可小觑网络游戏等良莠不齐软件对他们的诱惑。面对“90后”,如何让专业课的学习在与网络游戏之间的魅力抗争中获胜,使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开展课后学习,这必须依靠教师主观努力“与时俱进”,通过整合网络资源,提高课堂趣味性,培养学习兴趣。

2.日语教学的基础内容要求使然。

日语能力考试(JLPT)作为衡量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权威考试之一,其内容由“文字、词汇;语法、阅读;听力”三部分组成。以笔者所见,若想将这几块内容逐一攻克,基础在于词汇学习。文字、词汇涵盖于词汇学习中;日语的语法究其源头即为词汇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固定用法,而阅读是语法的汇集;听力选择时最让人头疼的往往是纠结于某个词汇的含义。因此,立足词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发散到各区块内容的学习,养成主动记忆单词的好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3.外语学习中“三心”培养的需要。

语言学习本身枯燥,需要学生具备“三心”———“决心、信心、恒心”。日语专业学生已有了学习专业的“决心”,因此需要引导其发现日汉语同为汉字文化圈的学习优势,帮助其树立“信心”,而基于词汇教学的“创意课堂”能从一个小小的词汇追本逐源,帮助他们做到触类旁通,于是便可培养努力思考、坚持钻研的“恒心”。简言之,“三心”兼具,是外语学习的内部动力所在,而教学模式改革则是实现的途径之一。

二、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及具体教学模式的尝试

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依托教学理念的创新。在笔者尝试打造趣味课堂时,主要针对两个方面进行思路的转变。第一,是教学内容,即切入点的寻找。与以往以语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同,笔者将词汇教学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从音、形、义角度对日语中的汉字词汇与汉语边比较边教学。抓住两国语言中微妙的关系,呈现给学生,以活跃课堂气氛。举例而言,日汉语中有同形同义词,如“料理(りょうり)”,这个词的日语发音甚至与汉语谐音;又如有日汉同形同义的,如“生活(せいかつ)”,此类发音日汉不同,但有规律可循;当然还有含义完全不同者,如“心中(しんじゅう)”一词,日语中念此发音时无中文“心中”之意,多指男女为情自杀,此类词语须督促学生切不可望文生义。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古汉语知识来帮助记忆,例如日语中的汉字“走”是汉语“跑”之意,日语“妻子”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第二,笔者结合当下的流行元素,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补的角度展开互动。

1.教师为主导的“我爱记单词”环节。

模仿某卫视的“我爱记歌词”节目,由教师主导,以学过的内容或者当堂布置的新内容为出题范围,在短时间的记忆过程后,教师出题,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参与“抢答”,挑战记忆力,加深其对单词的印象。

2.学生为主导的“每日一词”任务。

这是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的深度查阅作业,让其在范围内自由选择一词,通过课下各种途径查找后完成词汇作业,并在课堂上发表。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组织归纳及表达能力,第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站在讲堂上的胆量。

3.师生互补的“每周一歌”板块。

所谓师生互补,主要体现在所学歌曲的选择上,由教师介绍经典,学生推介流行,利用好每周专门安排的15分钟课堂时间学歌词并唱歌曲。好听的歌,学生课下都会主动练习,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也可以巩固语法。不妨鼓励学生期末去KTV试试身手。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词汇学习“大爱”,才能爱屋及乌,爱上学日语,打好扎实的学习基础,进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的实效

笔者所在学校日语专业2012级有2个平行班,笔者担任了12(2)班的基础课。通过两年教学实践,单从成绩来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学校的转专业和选课制度,学生存在个别流动,但从各学期期末成绩来看,笔者执教的班级其平均分均高于另一个班。这与课堂上重视词汇教学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并且,词汇的学习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综合成绩也有所提高。如果说期末试卷出卷、改卷等可能存在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影响比较时的客观性,不妨来看2014年7月的日语能力考试成绩。从日语能力考试通过人数来看,笔者执教班级高于另一班,且已有2人通过更高水平的N1考试;平均分后者高出6.62分;语言知识中的词汇参考获得A等级的人数高于另一个班,但语法参考获得A等级者少1人,这说明词汇和语法讲解时的授课时间比例还有待调整。除了上述成绩中可以看到的成效之外,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还进行过两次问卷调查,在2012-2013-1学期的问卷中,针对“你认为在现阶段的基础日语教学过程中,哪部分的内容最吸引你,最让你觉得有兴趣?”的提问,笔者执教班级25名学生中有18人选择了“词汇”。可见,注重词汇的课堂教学获得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学课堂的教学改革也一直都在推进。现如今,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些新鲜词汇伴随着新的教学模式也不断涌现。但笔者认为,无论今后教学模式发生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仍然十分重要,换言之,课堂教学这种讲授形式依然会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手段。而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外语课程更是离不开课堂教学。于是,教师们的课题就变成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帮助提高学习者的实际运用水平。以日语学习为例,中日交流几千年的历史,在尚无大量培养两国间交流时不可或缺的翻译人才的机构时,笔谈或许是最为便利的交流方式,而笔谈的内容无外乎是一些词汇。换言之,语言不通的两国交流时,词汇是基础。总之,在大学日语基础课堂教学中,利用汉字文化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致,这不失为激励其学习主动性的好视角。通过打造趣味课堂,利用师生课堂角色的转换,让学生爱上词汇学习,以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事实上,从成绩比较而言,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平时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时代在发展,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针对学生特点“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将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这是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情境教学法是能够实现高效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已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如何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调动起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之高效率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师就必须创设学生熟悉,喜欢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实际。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准备几个动物头饰,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或者通过儿歌、口诀朗朗上口的意蕴来提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便高效课堂的实现。

二、合理评价,评价要“就题论题,就话论话”,不能一概而论

语文评价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形式的,一种是书面形式的,也就是笔头的。很多语文教师的语言评价在课堂上频繁使用,但是评价语言十分单一,如,“你真棒”“你说的太对了”“你真是个好孩子”等等。书面作业或是作文上的评价也很单一。这样的评价并不是真的有效果。评价要合理,如果学生回答对了一个老师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老师单单只说一句:“你说得真好。”学生们会云里雾里,不知道该生回答的到底好在哪里。因此,教师要跟上学生的思考思路,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回答问题的想法、回答问题的导向和主观意识方面去评价。这样其他学生也就明白了,大家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种问题,要这样考虑、要这样着手、要这样完成才可以^因此评价,不只是评价一个学生,而是通过评价一个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能给所有的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和指引,一个全班性的鼓励和牵引。这就是就题论题,就话论话,这就是合理评价。

三、利用多媒体,把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莲锊说:“如果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因此,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舞台上"^卩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于一身,可以将枯燥、死板的语言文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整节课都能保持髙度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四、设计有效问题,根据小学语文的教材特点

把题目设计的有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问题。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图文对照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这些问题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感悟。教师要设计有整体性的问题。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应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让提出的问题能起到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呈现文章全貌及文章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面向全体设计梯度问题。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语文基础有好有差,智力有高有低,语文的能力有强有弱,如何让学生乐于高举手臂,重要的一环在于教师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兼顾全体学生,体现难易和梯度性,要注意让“尖子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适当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总之,在教学工作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性格以及知识储备情况,从各方面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创设出更精彩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力。使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儿童喜闻乐见的情景中认识汉字。在连、涂、画、拼等活动中,巩固汉字。在课文联系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识字的信心。教学中,我才教材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兴趣。

例如,汉语拼音第11课中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符号的敏感性,激发他们对识字的兴趣。我先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读儿歌: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街道弯弯到校园。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圈一圈,把儿歌中“弯”字圈出来,然后连一连,把儿歌中的几个“弯”分别与月牙、小溪、大河、街道连起来,借助相像加深记忆,字形轮廓和特征就与其意义自然连在一起了。

汉字是象形文字,在儿童识字的初级阶段,这种音、形、义综合感知的办法是一种效果明显的好办法,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识字兴趣,非常符合儿童的识字规律,而且巧妙地把汉字学习和口语发展结合起来。

教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低年级的学生有时每天要识字十多个,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

如何教学“乌”字,可以画一只没有眼睛的小鸟,“鸟”字去掉一点为“乌”。教学“灭”字时,做个小实验,在一个小铁盒里点燃纸,用一块合适的小板子盖住小铁盒,稍候拿开板子,试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变化,讲述一些有关灭火的知识,最后总结,用一块板子把火盖住,可以“灭”火。

此外,可以在“猜谜语”游戏中让学生识字,如:“一个力气很大的人在田里劳动”是什么字?(男),“八只脚”是什么字?(趴),“两个人在土地上”是什么字?(坐),“王姑娘和白姑娘同在一块石头上”是什么字?(碧)……许多孩子都可以用这种形式来学习,这种识记不是机械的识记,而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

教师如何为低年级学生布置既轻松又有创意的识字作业呢?“个性卡片制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可以分几个阶段,一年级上学期,教师做卡片、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制作卡片;一年级下学期,学生自己制作卡片;二年级下学期,引导学生根据生字的音、形、义配上装饰拼图并组词造句。在每个阶段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进行生字教学,每人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然后教师选择最难的生字,请几位同学上台做示范,教师适时点拨。学生通过这样三钟分层式的学习,就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而且,学生动手,动脑,编排画面的过程正是自主识字的创造性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走进语文,走进汉字,逐步学会感性地欣赏汉字。教师还可以定期评选最佳制卡奖,并把优秀的生字卡片组成一期墙报。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目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工作主要是根据英语考试的形式而制定的,而英语考试主要是考察写作,涉及一点听力部分,对于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没有考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读、写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十分薄弱,学生有知识却说不出来,形成“哑巴英语”。此外,由于长期不锻炼说的能力,造成学生心理胆怯,不敢说也不会说,慢慢地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把英语看成学习的负担。

二、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途径

1.初中英语选择内容新颖、难度适中的教材

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要选择内容新颖、丰富而生动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英语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根据学生英语的学习和掌握的程度,选择难度适中的初中英语教材,能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教学环境,太难的英语教材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无法获得成功的自我效能感,产生消极态度,应付英语的学习和考试。

2.营造愉悦、轻松地英语学习的氛围

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与汉语在语法、形式、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学生既要学习汉语,又要学习英语,同时学习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对于学生是一种挑战,两种语言一直在碰撞和摩擦,学生很容易混淆,对于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产生了阻力。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直接灌输,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知识的背景、由来,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营造愉悦、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第二门语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注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层次,引入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提供一些师生互动交流的话题,选择学生感兴趣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作为话题,布置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参与话题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地课堂教学活动,比如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口语练习的机会;还可以组织观看国外人文、科技、历史、地理等资料片,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学好英语。

4.开展情趣化的教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因素,经常播放一些相关的英文歌曲,组织学生观看原声电影,感受纯正地道的英文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选取电影的经典片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对话,重复播放精彩片段,让学生掌握人物的英语发音和说话的语态,并且加强模仿,争取说一口地道流利地英语。此外,英语的名言警句和格言是练习口语的好素材,教师要抓住这些英语名言警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练习语音和语调;还可以在课堂上共同分享学生摘抄的名言名句,在相互交流中锻炼英语的听、说能力,增加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总之,克服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需要教师以趣味性教学为主导,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的信心与热情。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通过选择趣味性强、难以适中的教材,营造愉悦、轻松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才能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乐趣,才能让英语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

在探究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集中话题中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出学生对该问题、时间或现象的最初看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要求去做实验,学生的探究被抹杀,学生的创新被扼制。《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试验”。可见,我们的实验要以探究为主

二、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激发兴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如果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又不能够保证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

例如,三年级一节科学课《周围的空气》,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我问,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拿气球吹一些空气、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气氛非常热烈,效果明显。例如,《电灯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学习科目,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人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学生将经历一次高度开放的探究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实际情况,学生将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灯泡亮起来,并设法控制电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电线等。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让学生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是他们新接触的学科,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没有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味同嚼蜡。而科学实验则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最好的途径。特别是在讲新课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前面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边看,而且坐在后边的学生有的还看不见,看不清,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没有亲身参与其中,长期下去,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起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给孩子每次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在平时课堂中,一些老师经常感叹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更有一些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中,常常出现拖堂、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课后,执教教师还非常惋惜地认为自己遗漏了重要的环节,好几个得意的教学环节还没展示。恰恰在学生调查中,上课拖堂总是排在最不喜欢的事情之中。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演变为学生探究实验,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准备一些器材并根据需要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动手参与探究,不再作旁观者,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和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6篇

1.导入设趣一堂好课导入方式非常关键,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做好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体现趣味课堂的理念,这里我们可以采用设趣导入法.传统的复习以往所学知识的导入法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上课一开始思维就容易游离走神,对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形成阻碍.开堂设趣导入,要求教师善于将课程内容有关的富有娱乐性、启发性的知识、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愉悦、轻松的心情迎接新课.案例列举:当学生学习抛物线原理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与抛物线有关的事物列举一二,再让学生列举一二.比如篮球运动,篮球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经常打篮球的同学就应该知道,投篮这个动作用到的就是抛物线的原理.老师在新课导入时,请同学分享本身的打篮球的经验,切磋“如何投篮命中率才更高?”等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从本身的兴趣爱好着手寻求学习抛物线原理的动力.

2.悬念生疑处于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大都具有好奇心强、善于生疑的性格特征.好奇心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精神境界,往往会给人以超乎想象的动力和勇气.因此教师可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多用悬念生疑的方法,调动学生深入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案例列举:在应用题的解答技巧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设计一个暗藏玄机的脑筋急转弯,八戒与悟空相约在花果山聚会,悟空不在家.小猴子就以100个仙桃热情招待了八戒,八戒看山中共有30只猴子,就在地上列出了数学算式100/30=3.八戒兴奋地说:“你们一人分得3个仙桃,我就吃最后那一个就满足了”小猴子对八戒的慷慨之举感激涕零,每人领完仙桃后各自回去.悟空回来后,小猴子对大圣讲了八戒分桃的过程,还口中满是对八戒的赞美之词,说它如何大方得体,自己吃1个,我们每人吃三个.悟空看到地上八戒列的数学算式,大叫:“好你个八戒,自己多吃了仙桃还嘴硬,看我怎么收拾你”.一则悬念迭出的小故事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还驱使学生执着地去探索答案.

二、拓展知识和视野,使趣味课堂多彩化

1.跨学科讲解执教中职数学的教师不需要在单一的数学领域一味的钻研怪题、偏题,不需要将数学理论知识推理解释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个人理解能力还未成熟,讲解过于高深、艰涩难懂的知识,往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将数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参杂到数学课堂中来,比如数学课上可适当引入语文文字游戏,历史小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执教教师必须拥有超前的教学学科视野和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积累,做到信手拈来.

2.课外补充仅限与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其设计的知识面是非常狭窄的,要让一堂课充满趣味性,适当引入课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课外知识包含天文、地理、影视、文学、体育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知识他们涉猎的内容非常之少,平常的获取渠道只是通过电视、书籍、报纸等,倘若由教师来转述,通过教师的幽默语言的转化,更增添课堂娱乐性.案例列举:在讲授《概率》这一概念时,教师列举了现在风靡全球的世界杯比赛,2014年6月巴西世界杯比赛如期而至,在疯狂球迷看球的同时,文化和足球日益风行.现在很多体育市场、市场凭借猜测世界杯输赢赚取了高额利润,今年的世界杯赔率中,西班牙赔率最低(1赔3.10),其次是巴西(1赔3.25),赔率最高的是新西兰(1赔1000).从足球的赔率看夺冠的概率.本次世界被最有望夺冠的便是西班牙和巴西两只球队.此时笔者可列举巴西这支球队的赔率,计算出其夺冠的概率.

三、个人魅力和创意色彩渲染课堂

个人魅力往往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和形象气质表现出来.幽默是一种艺术,给人带来欢乐.课堂中教师语言倘若缺乏幽默,好似枯死的鱼塘,缺乏活力.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学,跳出课本知识的牢笼,不概念化,不枯燥乏味,在本质规律的指导下灵活使用教材,既可以将理论知识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还能发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关注力的作用.比如:当课堂中发现有人睡觉时或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便机智地喊出:“同学们,现在开始我们进入有问答环节,被搜索的同学没有回答上来就要获得10分钟深蹲跳的奖励”.教师倘若拥有一个健康活力、阳光向上的形象和内在气质,往往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举止,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现阶段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与日俱增,因其招生“门槛”低,生源的质量就无从保证.中职学生年龄偏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在中职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创建生动有趣的课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建趣味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将数学课本中抽象、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公式、法则转变为充满创意、趣味的内容,并将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以趣味化、情景化导入数学课堂,以渊博的知识积累为底蕴,创建充满个性色彩、创新色彩的趣味课堂.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7篇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人力求认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主动地感知事物,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创新历史教学活动也必然如此。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创设一种和谐欢乐的氛围,使学生具有一种自由、快乐的心态,使他们主动参与,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进行思考和创造。例如在上中国近代现代史《红军长征》这一课之前,我会要求学生们做一下准备:找到自己身边的老红军或者革命前辈,听他们讲真实的革命故事,写下自己的感想。有了亲身的体会。在历史课堂上,我的教学将继续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长征的精神,长征的意义。往往这时学生们都会争相发言,联想丰富。这时,我告诉学生,学习历史,要从生活中发现历史,只有切实感受到一段历史,我们才能从中得到体会!就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了学习的要求,学会了真实的表达。这样,历史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启发想象,求异创新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时代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发展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而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故事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留下诸多让人寻味、想象的空间。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去体味,去思考,展开想象去再创造是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方式。比如,让学生给《昭君出塞》写一个续篇,比如昭君出赛后的生活情况,和对家乡的想念。这样既有趣味,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想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鼓励学生一意多叙,改变所谓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答案和僵化思维的现状。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只能看哪种答案更合理,更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这时候老师就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自己如果在场会怎么办?这样学生们就能认识到创新原来就是身边的一点一点,无处不在,学生以后也会强调创新,注重创新了。

三、注重兴趣培养与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

赞可夫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使之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认识知识中克服困难的喜悦。”兴趣是创新先导,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就会主动积极身体力行,这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极为重要的前提。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力求把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有时课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如在上《秦朝的统治》一课时。打破常规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熟悉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像写一篇“秦朝灭亡后,二世皇帝见到始皇嬴政他们的对话,比如儿子怪老子太暴力,老子说儿子太无能等等。”,写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换阅读,认真与课本史实对照,找出优缺点,阐述理由,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相把一些好的对话和见解读出来,并结合课文加以阐释;宋代学者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历史教学活动重点在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关键。如讲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时,书上的评价是“一次成功的无产阶段革命”,有学生提出问题“现在的俄罗斯不是回到资本主义制度吗?是不是说明十月革命最后也还是没有改变俄国的命运?”尽管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偏激,但它代表了学生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疑惑……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发散。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赏识和激励,强化学生创新的兴趣和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历史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语、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历史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是潜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思维创新。鼓励实际上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就等于拔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而赏识则会给学生送去快乐,使之产生兴趣,增强干劲。所以在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就会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成功感对每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应该对所有学生都寄予同样深切的期望,并满怀爱心地注视他们的成长,让人人都能享受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面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考方法,面对学生五彩斑斓质问,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站在你自己的角度,以一个成年人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思维,也许在你的眼里学生的思想是很傻很天真的,可在学生们的眼里这些问题都是非常严肃的。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立场对学生思考加以指责。特别是一个历史教师,更不该如此。面对学生创造性的提问,我们要加以肯定,一句表扬并不是很难的事,对学生来讲确实最大的肯定。

五、加强训练作为增强创新思维的添加剂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泰国;汉语教学;趣味教学

H19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泰国政府对汉语教育限制,1992 年,泰国政府放宽汉语教学政策,汉语教育走进国立中小学,和英语、日语、法语等发达国家的语言地位并重。随着近年来泰国皇室、政府及人民对汉语教学高度重视,泰国教育部和中国国家汉办积极合作,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不断增多,汉语受到泰国教育界和泰国民众的热烈欢迎,泰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成为泰国民众普遍选挥的第二外语。

与此同时,大量的问题随即显现:教材不规范、教学大纲没有系统性、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教学质量低下、生源汉语基础薄弱、学习过程缺乏连贯性等。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导致的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兴趣消减这一问题。因此维持并提高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探索出有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更适用于泰国教育模式的新式教学方法显得尤为必要。随着对泰国学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研究的不断深入,趣味教学模式逐渐进入泰国汉语教师的视野。

李艳娟在其《趣味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提到:趣味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多样的教学技巧、惟妙惟肖的教学情境、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恰到好处的表演、灵活运用的身势语,营造出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据笔者经历,多数泰国学生愿意主动与汉语教师接触,对学习汉语有较强的动机,但在开始学习后,多表现出畏难情绪。因此,针对泰国学生和教学特点,设计出一些适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减轻对汉语的畏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体验学习汉语言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泰国学生性格活泼,善于表达,表现欲强,课堂上无拘束感;具有很强的艺术天赋,擅长各种形式的表演和活动。趣味的活动和简单的游戏能够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活络课堂氛围。如吹纸片区分部分声母、字谜记忆汉字、你画我猜复习生词、学唱中文歌等简单的活动帮助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对汉语课堂进行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拯救出来,优化教学效果,增强汉语教学的吸引力。

泰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多依存于教师课堂讲授。因此,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适宜的授课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对汉语学习抱有热情,自然而然的习得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杨里娟的调查问卷中指出泰国学生认为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活动有:布置词汇、语法等课堂作业;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操练;看电视、录像,播放磁带练习听力;阅读中文书籍、报纸或杂志;背诵对话或课文;角色扮演、表演戏剧、唱中文歌和做语言游戏;让学生朗读课文或其他文字等。通过笔者实践,教师为主导的反复操练、影视音乐、课文表演以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游戏受到学生广泛好评。

需要注意的是,趣味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在对学生的国别、年龄、个性气质以及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加以全面评估后,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教学对象的趣味教学方式。但是,趣味教学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切莫本末倒置,教师教师既要适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要注重教学内容和质量,主导课堂整体走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游戏活动中有所习得。

通过交流发现,越来越多的在泰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择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法进行日常汉语教学,正是因为由于趣味教学同泰国教学理念、泰国学生特点紧密贴合,因而具有其它教学法不可逾越的优势。纵然游戏教学法还有一定的不足,但通过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关游戏教学法在泰国应用的论文的发表,笔者认为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泰国对外汉语课堂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永华,杨寄洲(199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王巍,孙淇(2011)《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技巧教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杜宗景,缑广则(2011)泰国汉语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七期

[4]李艳娟(2009)趣味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期

[5]刘越(2011)基于学习效果的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研究,黑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乔柠(2011)对外汉语趣味教学法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应用写作课程 有效教学 三个方面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已不是中文系学生的专利,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非中文专业都开设了写作课程,如“实用写作”、“应用写作”等。在近十年的教学论文中,有不少教研论文从课件制作、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方向。我认为,这些探讨固然是有益的,但实际上,无论何种层次的高校,都存在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许多教研论文中的理论都缺乏普遍的可行性。根据我近5年的教学体会,要实现高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有效教学,必须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1](P2)文字表达本应源自内心的触动,但应用写作不是文学创作,其写作动力与情动于中的文学创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某种程度上,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是一种被迫学习,仅靠学生自己领会是很难挖掘出应用文本身的趣味性的。因此,教师展示应用写作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至少以下两个方面是可以进行趣味设置的。

1.趣味性课堂导语

在学习某一种文体之前,教师通常会介绍该文体的相关知识,如文体概念、特点、功能等,如何使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以轻松的面貌进入学生的脑海,让学生不望而生畏呢?根据我的经验,可以根据不同文种的职业环境来挖掘文种所蕴含的趣味点。例如在讲授行政公文之前,我联系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学或朋友,了解她们常规的工作内容,请她用某种动物或植物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询问工作中与文书有关的有趣事情,了解男性与女性在从事公务员的工作中是否有明显差异,等等。经过这一前期探寻,再当这些信息以一种调侃、聊天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领会了行政公文中的十三种文体各自代表着怎样的事务角色。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及时洞悉各文种在日常工作中的写作面貌,就能不断挖掘这些信息中蕴含的趣味性元素。这样,我们在讲解任何一种文种之前,都会让学生对使用这一文种的职业角色有生动的认识,对这些应用文所应该具有的面貌有生动的认识。

2.趣味性教学案例

应用文的写作必须以规范的范文作为学习对象,因此,案例教学是所有应用写作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应用写作而言,有趣的导语固然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内容有趣的正确案例才是维系学生写作热情的重要力量。我校将写作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长期工作的经验,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因此,如果范文内容过于职业化,就缺乏共鸣的基础。实际上,范文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强化记忆文种的基本面貌,对于应用文体而言,格式和文体中的固定用语无疑是最能反映文种特征的地方,也是最没有自由发挥空间的部分,完全可以将一些格式非常规范,但内容比较严肃的案例修改为能够让学生感同身受的校园生活内容,如校园恋情、大学生就业等话题,都是校园里长盛不衰的话题,如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这些话题渗透到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等各类文书的范例中,将能有效地吸引学生。

趣味性案例,除了教师自己精心编写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情感的案例外,还包括那些被错误使用的案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面教材。就行文较为僵化的行政公文来说,它们有时比完全正确的例子更能展示文种的实际运用情况。其实只要留心观察应用文在各地各行业中的使用情况,就不难发现应用文写作的错误案例,如一些旅游景区乱用“公告”,一些行政单位滥用“通知”,等等。正确的范文固然在该文种所要求的各方面都是正确的,而错误的案例则各有各的错误,正是这些错误,提供了更多的趣味元素。我们在给学生寻找学习范文或选择写作材料的时候,必须注意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二、写作训练的持续性

我们强调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主要还是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的欢笑只有化为一篇篇合格的应用文,才算笑出了价值。而应用文的语言风格大多平实、精炼,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在很多时候没有用武之地。要想切实提高写作技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坚持写作训练。由于每节课课时有限,写作训练必须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1.要保证课堂内的文体格式训练

无论哪一类文书,都存在基本格式,不依照体式写作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毕竟文体格式是在文化积淀下约定俗成的,社会性很强。但文体格式的训练却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多找几篇范文模仿,就能依葫芦画瓢。因此,在课堂上进行文体格式的模仿和强化训练,是完全可行的。但文体格式的课堂训练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要加强课外的语文基础训练和逻辑思维训练

就应用文而言,遣词用句,远比“格式”训练重要。在应用文教学中,格式完全正确,而内容错漏百出的作业很常见。要让学生准确地遣词用句,比文体格式的训练更艰难。我们面对的虽然是大学生,但许多学生在中学时期,甚至小学时期的语文基础就很不牢靠。事实上,无论哪一个层次的高校,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的写作基础都是参差不齐的。就文体格式的训练来说,无论入学前语文基础如何,大家都在同一个起点上。但就那些具有一定篇幅要求的文体(如总结、求职信、毕业论文等)来说,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记叙、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运用自如,那么,大学阶段的应用写作只需要强化格式训练和积累写作经验。相反,若一个学生自小学以来就缺乏基本的文字运用能力,大学阶段就必须再次进行基础训练。一些教师抱怨没有好的应用写作教材,其实,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兼顾所有学生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写作基础,才能因材施教,基础好的进行深化训练,基础弱的进行基础训练。

在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思维逻辑的全面训练也必不可少。很多学生都能够参照范文写出一篇语言相似的应用文,尤其是行政公文,可一换新材料,就感觉力不从心。严格说来,应用文并非毫无审美价值,只是不如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显著。事实上,应用文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写作主体本身的职业素养、学识水平是有直接关联的。例如,就一篇通报来说,材料本身所反映的事实中,哪一些值得表扬,哪一些需要批评,表扬的理由是什么,批评的程度如何拿捏,都是需要相当的生活经验或职业阅历才能把握好的。应用文所谓的“得体”,并不是你具备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完全实现的,更不是只要你情感足够丰富就能完成的。应用文所需要的能力,是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工作能力的融合。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是否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都直接影响写作主体对现实生活中各类现象的判断与表达。“文如其人”,应用文更是如此。一个思维严密、做事谨慎的人,也许写不出一首华美的诗歌,但一定能够在请示、报告、计划、总结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有精彩的表现。一篇优秀的应用文,和一个人杰出的工作能力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因此,除了课堂上对文体格式的强化训练,以及尽可能加强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还要注重思维逻辑的训练。如教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全面培养自己的人格涵养,或指定富有价值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阅读,或以人际交往的各项内容为写作训练的基本材料。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训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持之以恒,勤学多练,这样才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应用文的写作。

三、教务机制的配合

当前,高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行业专用文书等文体,目的是为了让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也能具备基本的文书写作能力,以应对毕业后的工作及日常事务。作为一种直接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工具,应用文在各个行业中所发挥的功能是文学体裁不可替代的。因此,应用写作本是一门应用性很强、同时使人受益终身的课程。然而,真正投入激情的教师并不多,单纯依靠教师自己的力量去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显得势单力薄。平心而论,写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历史并不长,从高校恢复招生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史。非中文专业的应用写作课程的开设历史更短。应用写作能够在全国高校逐渐普及,说明教育部门已经认识到应用写作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各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随着高校自身教学目标的变化,各高校对应用写作课程的设置时有调整。据我了解,除了中文系对写作课程的设置是考试性质,其他非中文专业在开设应用写作课程的时候,基本上是当做一门选修课。至于开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一或者大二。学习时间均不超过半个学年。应用写作课程地位的变化固然与教学效果有一定的联系,教学效果并非唯一的原因。教务机制本身与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但却成为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证明,形式对于效果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尤其是课程性质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的到课率。就目前的学风而言,无论处在哪一个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较为功利。顺利拿到学位,是每个应届大学生的基本目标。那些“考试”性质的课程,学生都深知其利弊,无论是否有兴趣,学习起来都会相对重视。而只要是选修课,其严肃性就在学生心目中打了折扣,认为只是修学分的辅助,而且容易通过,不以为然。在这样的学习态度下,无论学生的到课率、专心度,还是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互动效果都不高。因此,一定的学习压力反而能够促使学生重视该课程。各高校如果真的意识到应用写作的重要性,就应该在形式上予以配合,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例如延长教学课时,改变考核性质,成立写作试验室,这些措施对实现应用文写作的有效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高校应用课程的有效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的。如果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能够做到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课后训练持之以恒、校方全面配合,学生的应用写作技能就一定能够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白话诗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5.

趣味课堂论文范文第10篇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条,文雅的说法是“此树婆娑,生意尽矣”,通俗的说法是“没兴一起来”。梁启超演讲“教育(家)”之“趣味”的20世纪20年代,旧式教育(科举考试)的流弊尚存,而新式教育(现代西方分科授学)的新弊已现。旧弊与新弊,其共通之处是远离趣味甚至摧残趣味。梁启超将当时学校教育的“摧残趣味”归结为三:一是注射式教育,二是科目太多,三是拿教育做敲门砖。一、三两条是科举教育的流弊,第二条是西式教育的新弊。科举教育的主要方式,在授者是强行灌输,在受者则是死记硬背,梁启超将二者的关系比喻为大人嚼饭给小孩子吃,小孩子吃大人嚼过的饭,还有什么滋味?还会生出丝毫的趣味?科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拿八股文去敲魏阙之门,门一旦敲开,敲门砖便弃若敝屣。一位敲门者会与敲门砖发生恋情?会从敲门砖中感受到趣味?

从现代文理分科的层面讲,旧时八股文属于文科,或者说属于文科之中的议论文写作。因而科举教育“课目单一”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20世纪初,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等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1],以新式大学教育取代旧式科举教育,其中课程设制以“多门”取代“单一”。1902年《钦定高等学堂章程》中的“政科课程”,一个星期的课程类别多达17门,授课时间高达36学时。[2]当然,从教育的通识性及多样性层面而言,现代教育课程设制的“多门”,可以救科举教育的“单一”之弊;但就教育的“趣味”而言,科目太多又会生出新的弊端。趣味的培养是要往深处引,知之愈深,趣味愈真。一个学生,一周上36节课,而且是在17个不同的类别中穿梭转换,既是走马观花,更是疲于奔命。这就像《围城》中的方鸿渐,“兴趣广泛,心得全无”,而“心得全无”之后,自然是“趣味萧条”了。

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演讲,距今已近百年。相较于梁启超的那个时代,今天的大学教育当然有很大的变化;但就“趣味”这一关键词而言,梁启超当年所针砭的三大病症今天依然存在,只是说法稍有不同。比如,“注射式教育”今天称之为“满堂灌”,“科目太多”即为“学生负担过重”,“拿教育做敲门砖”则是“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笔者在大学生活了40年(前10年当学生,后30年当教师),对大学教育的“趣味”问题真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念本科时,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必定是闭卷。动笔之前,先将试题浏览一遍,便可预知这门考试我会得多少分:题目摆在那里,自己准备过的,将已经背熟的答案默写在试卷上即可;自己没有准备的,只好硬着头皮胡诌,最后的分数可“算”而知。默写完毕,走出考场,马上将试题连同答案忘得一干二净。待自己十年媳妇熬成婆,又用同样的方法去考学生,虽觉得很没有趣味,却也无法改变,无趣又加上无奈。我将这种教育模式概括为“三写”式教学:先是上课“听写”,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然后是课外“抄写”,整理课堂笔记,到期末总复习时还要做各种模拟题,甚至一遍遍抄写标答以加强记忆;最后,就剩下走进考场“默写”一通了事。如果说今天大学里的“三写”与我们当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高科技的引入,比如,用手机拍照替代“听写”,用复印机拷贝替代“抄写”,而应该“默写”的时候却在“抄写”或者“听写”。有一次监考,学生退场后,教室里一片狼藉,各种写满标答的纸片和用过的教材散落各处。面对此情此景,不仅无趣,甚至无奈。

这还不是最高级别的“摧残趣味”。试以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道程序――撰写毕业论文为例。梁启超说教育的最大趣味,就在于能将学问与职业统一;对学生而言,则是将学问与学业统一:学问是一件最有趣味的事,因此到了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应该是大学生活最有趣味的阶段,至少比“三写”有趣味。其实不然。先看毕业论文的生产程序:第一步,教师提供题目,越准确越具体越好,准确、具体到学生拿到题目就可以直接动笔;第二步,学校提供统一的论文制作模板,学生用教师的题目,用学校的模板,在上面填充文字即可;第三步,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包括学生陈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分,整个过程5到10分钟(一位);第四步,结果是预知的:没有不通过的答辩,没有不合格的论文,因为不能影响学生就业,而就业是大学的头等大事。学生拿着用毕业论文换来的学位证书,走上就业之路。再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的生态和心态: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时段,就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哪里还有做学问的兴致,更何谈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其“趣味”应该是最真最长的。就职业这一层面而言,所谓“最真最长”的趣味,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全日制、全天候的,上班与下班,职业生涯与业余生活,涵泳于、笼圈于 “趣味”;二是全过程的,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弥纶于、整合于“趣味”;三是良性循环的,问学与诲人,利己与利他,条贯于、赠答于“趣味”。

福柯说“人受制于劳动、生命和语言:他的具体存在在它们之中发现了自己的确定性”[3],人首先要活着,然后要工作,要说话(包括书写),人只有在这三种状态中方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并进而确证自己的价值和乐趣。然而,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讲,这三项活动并不是统一的,至少不能统一于“趣味”。上班时间不得不做一些没有趣味的事,只能等到下班后去寻找趣味,所谓业内无趣业外补。或者反过来,本职工作太有趣味了,下班后反觉得无趣,但又不能24小时上班。而教育这种职业(比如大学教师)大多不用坐班:就时间而论,没有上班与下班之分;就空间而论,只有到教室上课与在书房做学问之别,而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教书与问学,其实都是做学问;而“学问”则是“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大趣味之一。 梁启超给“趣味”下的定义很有趣味:“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他排比的例子更有趣味: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梁启超是做过大官的大学问家,他当然知道“做官”与“做学问”哪件事更有趣味。有官做的时候,梁启超只能在下班后做学问,趣味是不连贯的,是业余性质的。20世纪20年代,不做官了的梁启超,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地做自己的学问,全天候、全日制地享受学问的趣味,只嫌24点钟不能扩充到48点;不光是自己享受,还要“野人献曝”,让别人也享受。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做清华的专职导师,还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大谈学问和教育的趣味。品味当年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文字,目睹当下一些迷恋于做官,忙碌于做官,或者蹉跎于做官,甚至委顿于做官的学者,真不知是何滋味。

当然,学者想做官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的文化向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问题是,学问一旦成为手段,趣味便可能丢失甚至被杀死。因此,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的第一条件是“无所为而为”。梁启超承认,有所为去做学问也可以引起趣味,比如学生为了学位证书,学者为了著作版权;但到了趣味真正发生的时候,必定是无所为的。学问是趣味的主体,趣味是学问的目的,趣味之于学问,恰如康德关于“美”的定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真正的学问是有趣味的,有趣味的学问是美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是基础是出发点,“好”是过程是缘由,“乐”才是原动力。按梁启超的说法,学问这件事,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到“乐之”,其“本体”和“对境”只能是学问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非如此则无趣味可言。而我们这个时代名利俱收的学问,其问学者或“好”或“乐”的大多是与学问不相干的各种目的,又何来趣味可言。

梁启超说“生命是活动,活动是生命”,而生命这种活动,无外乎两件事:所做与所说。所作与所说的完美统一,是“趣味”之真谛所在,故稚童是有趣味的,童心是有趣味的,有童心的文章是有趣味,故卓吾先生要喟叹“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人世间有一些职业,所做与所说是不能统一的,比如官宦,比如商贾。而教育这种职业,所做与所说是应该也可以统一的。借用孔子的话,教师的所做是“学而不厌”,所说是“诲人不倦”;“学”是利己,“诲人”是利他。“学”与“诲”,“利己”与“利他”,又是互为因果、互为赠答的。而教育的趣味,正在于学与诲、利己与利他的相互赠答之间。教师拿到课堂上“诲人”的,应该是自己做学问的心得和收获。就大学的专业课教学而言,一位不好好做学问或者学问做得不好的教师,肯定不是一位好教师,至少在学生眼中不是一位有趣味的教师。梁启超曾讽刺不做学问的教师,“拿着几年前商务印书馆编的教科书上堂背诵一遍完事”,甚至长期使用“几年前在师范学校里听的几本陈腐讲义”。百年前的喜剧,仍在今天的课堂上重演:教师拿着商务印书馆或者某个不入流的出版社的教材,在课堂上背诵甚至朗读;考上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惊讶地发现导师新开的研究生课程与几年前本科生的旧课并无多大区别。不“学”的教师,“诲人”时除了照本宣科和炒炒剩饭并无他途,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教师自然是既“厌”且“倦”;年年听,月月听,日日听,学生自然是既“倦”且“厌”了。梁启超说“厌倦是人生的第一件罪恶”,故不学而诲人的教师是有罪的了。反过来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是有趣味的,而且这种趣味因着自己的既“学”且“诲”而成倍增长,即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亦如梁启超所说“教学生是只有赚钱不会蚀本的买卖”。

大学教育的“趣味”问题非常复杂,牵涉方方面面,自然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最应该关注此问题的,是作为“趣味”施授者或创制者的教师。细品梁启超专论教育趣味的三篇文章,似可见出任公的问题意识聚焦于“教育者的趣味”,其良苦用心则是期冀能以“教育者的趣味”来改变干瘪而萧条的现状,从而为大学教育创生或滋乳真的趣味。梁启超认为教育者的趣味,从消极的方面说是“不厌不倦”,从积极的方面说则是“乐”:教育家的财产就是这片“教育的快活林”。或许,做教育不如经商与做官那般有钱有权,也没有山珍海味与绫罗绸缎,但学问和教育的快乐,大到一项崭新的学术创获,小到一句独出心裁的课堂妙语,都是自体自足的真趣味,“南面王无以易也”。

所谓“快乐”,是由“趣味”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孔子讲“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其实也是教育(包括授者与受者)的快乐;孟子讲“君子三乐”,其中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苏轼《上梅直讲书》,感叹孔门师徒之乐,虽周公之富贵、召公之贤,均不能与之相比:“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苏轼坦陈“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但师者的趣味及其快乐,与或富贵或贫贱并无因果关系。师者之乐,“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这是一种以趣味为目的的趣味,一种自足的快乐,一种“乐乎斯道”的快乐:“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多年以前,笔者在给自己一位学生的新著作序时,套用孔子“益者三乐”和孟子“君子三乐”的话语方式,提出“师者三乐”。人生在世,荏苒百年,免不了会衰老,会独孤,会烦忧,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生活在“教育的快活林”,体会着持续的彻底的圆满的趣味,享受着最丰富的快乐,这么一来没有趣味的事情也会神奇般地变得有趣味,结果是:老而不衰,独而不孤,烦而不忧――此乃“师者三乐”是也。

笔者属马,甲午耳顺,他人体貌之,皆曰“看不出”,并询问“有何健身之法”,答曰:只缘身在快活林。“教育的快活林”是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永远青春做伴。问学并诲人于青春的校园,几十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师生同创青春版”。何谓“青春版”?就诲人之道而言,是指带“古”字的课目中蕴藏着现代价值和生活智慧,做教师的要将之讲出来,使古树绽放新花;就诲人之方而言,是如何用议论、叙事加抒情的方式,用诗性与理思相融通的方式,将传统文论及文化的趣味和真谛传授给青年学子,并使之融入他们的青春和性情。师生同创,授受相长,做教师的自然会“老而不衰”了。

像笔者这种年龄的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孩子大了,远走高飞,留下双亲相依为命。我自己,以及近处的同事、远处的同行,虽然早已“空巢”,却也并不孤独。原因很简单,身边总是有学生:本科生课堂的学生多达三位数,研究生课堂也有两位数;老生尚未毕业,新生早已进校;已经离校的学生,返回母校纪念毕业N周年时,总忘不了看望老师…… 独而不孤的趣味,更深一层的内涵是教学相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此多的学生与我同行,能做“我师”的该有多少。我曾让两位本科生同学编辑我的散文集,窃以为是给她们一次学习的机会;后来我无比惊讶也无比惭愧地发现:她们的散文比我写得好多了。我的普通话说不标准,尤其是四声混淆不清,每次上课,我总要发动学生纠正我的四声,做我的语音老师。梁启超将趣味比方为发电,越摩擦越出,所以需要朋友,需要朋友之间的相互砥砺,相互切磋。否则,趣味就会变弱,甚至停摆。常说亦师亦友,学生是忘年交,而且是无功利的。年年岁岁,这么多这么好的学生,“足以相乐如此”,自然是“独而不孤”的了。

教师也是凡尘中人,也有各自的烦恼人生,也要去应对一些没有趣味的琐屑之事。进教室之前,你还在为一些琐事烦心;可一旦走上讲台,面对那些略显稚气却是充满渴望的目光,和学生一并陶醉于斯,原先的烦恼便早已烟消云散。梁启超讲教育的趣味,反复强调教师的导引作用。做教师的,有责任引导学生到高等趣味的路上来,否则他们到校外找趣味,结果弄得人生无趣味。主张趣味教育的人,要有做“太子太傅”的使命感,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时,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教然后知困”,不学新知,何以诲人?只有学不厌,方能诲不倦。反过来说,将诲人当作一件正经事,拿出良心去干(今天叫“职业道德”),怎会厌倦?故只有诲不倦,方能学不厌。趣味这东西,是愈引愈深,一旦尝到甜头便可成为嗜好,所谓如痴如醉。此乃“烦而不忧”也。

梁启超自称“信仰趣味主义”,自己的人生观“拿趣味做根柢”,进而主张“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他自己也是“趣味主义”的践行者,我们看他关于“趣味”的讲演,实在是很有趣味。梁实秋认为任公是一位难得的好教授,有丰富的学识、流利的口才、动人的表情,凡是做过他学生的,莫不深受其影响,[4]故感叹:“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5]以梁公为镜便可看出,以教育为唯一趣味的师者,人生自会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一个既有根底更有趣味的境界,梁公之教学也是对“趣味”作为大学教育关键词的最好诠释。

注释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上册第151页。

[2]同上,中册第537页。

[3]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8页。

[4]张朋园著:《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51页。

[5]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槐园梦忆》,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上一篇:生态文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学观念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