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17 07:58:03

厨房对联

厨房对联范文第1篇

2007年2月17日天气:晴

除夕

今天是除夕,妈妈和奶奶一直很忙,在厨房忙里忙外的,我也时不时的帮她们干些活儿。吃过早饭,我和妈妈贴对联,我和妈妈先把旧对联撕掉,再贴新对联,然后把福贴在正中间。我最喜欢贴窗花了,因为窗花既好看又很精致,那一个个小猪剪的可逼真了,看着那各种各样的小猪窗花被我贴到玻璃上,那红彤的小猪好像在玻璃上跟我打招呼说:“新年好!”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作文库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厨房对联范文第2篇

————我家的除夕夜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确,家家户户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丰富都是各式各样的。但,在我认为,我家的风俗是最有趣的!

在正月初一的前一个星期,我们就会回到老家,准备过新年!除夕的这一天早上,大人们就要出街去买对联,然后用米熬成糊,来贴对联。每当这个时候,就是最忙地时候,就要出动“全家总动员”了。小孩子们涂浆糊,大人们就来往上贴,全家人忙的不亦乐乎。

除夕的夜晚,爷爷、奶奶见我们吃完饭,就把我们“赶”出厨房,自己在厨房里做炸猪肉。其实,我们都明白,爷爷、奶奶是怕我们被烟熏到。爷爷、奶奶准备这一些菜是来给我们做夜宵吃的。刚出炉的炸猪肉可香了!我们都爱吃,特别是小孩子。

我们洗澡的谁,是用橘子皮熬成的,爷爷说这能洗掉晦气,给新的一年带上喜运。一切都准备好了,在看钟,已经8点多了,我们就坐在电视钱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晚上12点我们就要放鞭炮,放烟花,来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厨房对联范文第3篇

堂屋:

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师”。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面挂字画。

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傧相公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厨房对联范文第4篇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家里生活非常艰苦,我们弟兄三个正长身体,食量大得惊人,父母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度日。一年到头吃饭桌上几乎顿顿是清淡的南瓜稀饭,或是金黄的玉米面加少许白米饭,我们形象地称为“花花饭”。汤呢,只有放了盐的苦菜汤,很少沾腥。清楚记得,那天同样是大年三十,空气中同样游动着一股浓烈的年味,可我的家里却冷清清的。太阳西坠了,母亲搂着我们弟兄仨坐在门口急切地瞪着入村的路口,等待着父亲的归来。父亲一大早就出门了,他临出门时说工钱还没有要到手,主人家说了,要大年三十才结算,只有再坚持一天了。“怎么还不回来?”母亲自言自语地说着,起身又转回厨房添柴火去了。母亲把早已煮熟了的米饭热了又热,那唯一的一道菜――清汤萝卜炖得几乎成稀粥了。村里不时零零星星响起鞭炮声来,我们的肚肠也不知羞地跟着“呱呱呱呱”炸开声来。母亲听见了,摸摸我们的头安慰说:“再忍忍,你爹他马上就回来了,他说要给你们买肉买鞭炮的,啊?”

终于,父亲佝偻的身影出现了,我们弟兄仨疯狂地迎上去。父亲果然没失言,带回来一坨猪肉来,有半斤多。父亲还笑眯眯地从怀里掏出一纸包来,颤抖着手打开给我们看,里面是鲜红的对联和三挂鞭炮。父亲说:“快,把对联贴上,大过年的,图个吉利,鞭炮一会儿祭献祖先时再放。”过年是什么?过年就是吃肉、放鞭炮。我傻傻地想着。贴对联、祭献祖先等仪式是父亲的事,仿佛跟我们无关,我们就围着厨房转来转去,不停地咀嚼口水。母亲盯我们很紧,不准我们偷嘴,她一再叮嘱:“不能动,要先献过祖先才能吃的,不然祖先怪罪可不得了。”

饭菜上桌已是黑夜了。在父亲的要求下,母亲把肉切成五坨,父亲说一人一坨,这样大口大口嚼起来才有滋味。饭是白花花的大米饭,是母亲平时节省下来的。这可是一年来最丰盛的晚餐了,虽然只有两个菜,我们依然吃得油光满面。父亲说:“慢点,可别咽着。平时天天吃洋芋、南瓜稀饭,今天是一年的最后一顿饭,要慢慢吃,多吃点。”我们狼吞虎咽着,顾不上点头。父亲笑了,接着说:“这样吧,给你们讲个故事。”父亲的话一下子吸引了我们。记忆中父亲可从没这么高兴过,平时匆匆忙忙难得在家,就算偶尔不出门也是一天到晚愁苦着脸,从嗓门里发出的唯一声音就是叹气,听父亲讲故事那就更是不敢奢望了。父亲开始了他给我们讲的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故事。父亲说:“从前有个牧人,他家生活非常困难,专门靠为地主家放牛换点玉米面维持生活。他的两个孩子因为常年吃不饱肚子饿得黑瘦黑瘦的。这牧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孩子,有天晚上他冒险翻墙进入地主家偷了一小块肉皮。他将那块肉皮挂在厨房门口,每天吃饭时就用肉皮抹一下孩子的嘴皮,让两个孩子粘点荤气。那天,他像往常一样赶牛上山了。他的二儿子忽然哭着跑到山上告状说哥哥趁他不在家,将那块肉皮烧吃了,还不给弟弟吃……”“那哥哥真是的,没良心!”“那肉皮烧出来肯定很好吃!”我们弟兄三个不停地发表评论,打断了父亲的故事。父亲也不生气,怔怔地看着我们稚嫩的脸,眼角慢慢湿润了。

后来我从奶奶的口中知道,那个偷偷烧吃了肉皮的“没良心”的哥哥,其实就是我父亲。

厨房对联范文第5篇

我的中国年

欢欢喜喜过大年,我又长了一岁,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放鞭炮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对春联最感兴趣,因为寒假奥语班学了很多有关对联的知识。以前,贴对联都是爸妈的事,我从不关心;今年,我主动包揽了这项工作。

我喜滋滋地跑到门边去摘旧春联,哎呀,上下联贴反了!我又兴致勃勃地在走廊里绕了一圈,果然,有不少邻居家都把春联贴反了。看,语文没学好,闹笑话了吧。我箭一般冲进家,大声宣布道:“现在进行一场对联知识竞赛。”我现学现卖,先介绍一些对联的基本常识。“春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爸爸妈妈拍手称赞:“说的真不错,培训班没白上。”我笑嘻嘻地说道:“下面我出几道题,考考你们。对联就是既‘对’又‘联’,那么谁知道‘对’和‘联’分别表示什么?”爸爸只说出一小部分,就忙着用“??”“哈”之声做掩护(他答不上来就躲躲闪闪);妈妈补充了一些,但还是不够全面。我像老师一样郑重其事地给他们讲解:“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内容相关就是‘联’。楹联以‘副’为量词,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联脚平仄应相反,上联为仄,下联为平。”我话音刚落,从不愿洗碗的老爸好像知道了我的意图,一溜烟儿奔向厨房。我这才记起新的春联还没贴,和妈妈去贴喽!

我们就生活在语文的世界中,让我们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不断地积累生活常识,尽享语文知识的快乐吧!

五年级:谢天辰

厨房对联范文第6篇

盛康镇小学

五年级(2)班程瑞昕

一年中,我最喜爱的节日就是除夕。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的一天,它意味着出去夕日,迎来新的来年。所以,这一天也是一年最喜庆,最热闹,最忙的一天。

这天早上,一家之主起早放鞭炮。通常,我们家中就是爷爷放鞭炮。爷爷拿出一大挂鞭炮,把鞭炮点燃后立即离开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随后响起。接着,就开始升对联了。在大门两端和上方贴上红红的对联好显出万象更新的样子。并且,在贴对联时要把“福”字倒着贴,意味着福到家了。

贴完对联,女人们就赶快到厨房准备菜,准备做饭。男人们就坐在那里看电视,聊天。而我们小孩儿就到处去玩,娱乐。

中午,开始吃团圆饭了。妈妈准备了一桌子鸡鸭鱼肉菜……美味佳肴。当菜上齐后,又要放一挂鞭,表示过年了。而且,放鞭的时候,不要把门关着,要把小鞭炮放进家里。以示财源广进。就在吃饭时,还有一个规矩,坐上的鱼不能吃,因为这样意味着“年年有余(鱼)”。而且,吃饭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敬酒,祝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然后,长辈再回敬晚辈,祝晚辈身体健康。

午饭后,男人们就提着银币和鞭炮,给已故的亲人们上坟。女人们在家收拾碗筷。小孩又可以自由自在的到处玩耍。

一眨眼,除夕夜来临。吃完饭,大人小孩各做各的事情。大人们在家看精彩的春节联欢晚会。小孩们则都出去看烟花,放爆竹。各式各样的烟花像一样在空中绽放,五光十色,十分美丽。在这一夜,家家户户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都要守岁。到了晚上十二点,再放一挂鞭。鞭放完后,除夕之夜就过去了。

以上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

指导教师:陈晓敏

厨房对联范文第7篇

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香风善圣人清。

这副对联提出了“长寿之道”最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良好的环境和崇高的道德修养(仁、爱、善)能使人历久不衰。

莫将酒钥开愁锁:莫把心机织鬃丝。

此联指出了“要长命,莫忧愁”的道理。上联讲借酒消愁,有伤机体并非良方;下联讲过度“用心机”,容易使人早衰。

兰桂一庭勤爱曰:椿萱百岁缓延年。

这副对联涉及另一个长寿秘诀,那就是以劳动陶冶情操,既有精神寄托,又得适度运动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保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良好心境,必见延年之效。

澧水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此联告诉人们要自强自立,并要克服懒惰恶习,以勤劳为本,常舒筋活骨,促进血液循环,这种在“动中求生”的生活方式,对长寿很有益处。

得山水清,其人多寿;饶诗书气,有士长年。

上联劝人们常去游览壮丽秀美的山水风光,以景抒志,怡情养性,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求得多寿;下联告知人们读书写诗。常行不辍,在生花妙笔的魅力感染下,获得长年之乐。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

这是“扬州八怪”郑板桥自撰于江苏兴化老家厨房的门联。作者是一位“诗书画”三绝的大文人,也是一位长寿老人。此联说明他常吃蔬菜粗粮,常饮天然清洁的“天水”冲泡的茶,他从清淡饮食中获得了长寿。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

这是清末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养生名联。

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这是明朝的大军事家郑成功的对联。另一首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顾光旭的联:

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

这两副对联分别阐明了“寡欲养生”、“为善乐”与“读书香”的养生之道,这些论点对老年人应多读书,适当动脑、养智、强身、预防老年痴呆症等方面很有启迪作用。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是著名女作家冰心94岁时给某杂志撰写的养生妙联,在文化界、养生界有很高的评价。联中指出“知足”、“无求”与“心常乐”、“品自高”的因果关系,也是她94岁高龄时对自己的评价和总结,其寓意深远。

厨房对联范文第8篇

奶奶咯咯地笑着从厨房里走出来,一边解围裙一边对满屋子的人说:“饭菜好了。茜儿,叫你爸,拿酒,马上吃团圆饭。”奶奶又朝家具柜上的香炉烛台望了望,自言自语地咕噜了一句:“今年不祭神了。”然后头一扭,下决心似的回厨房端菜去了。

团圆饭结束,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刚好开始。我的任务和往年一样,扶奶奶上床睡觉。“奶奶,奶奶,我扶你去睡觉。”奶奶一甩我的手:“哎,过年,不作兴睡觉。今年奶奶要守岁。”

往年三十晚上吃过团圆饭后,奶奶总是着叫我扶她去小屋睡觉,她不是头疼,就是腰疼,反正是不舒服。我知道她有几块心病,咱家这几年不懂信息农业,庄稼丰收但收入不高,人家楼房都盖起来了,自家还住平房;人家的老人养老保险都交齐了,奶奶还有几年没续上;电视机是黑白的,有啥看头。听着孩子们唱啊跳的,奶奶在床上翻烙饼。

今年却截然不同。爸爸不准奶奶下地,只要她看家门就行。奶奶有精力帮爸妈做做饭,有空闲串串门,还托人从山东捎了几张狗皮膏药,贴了一段时间,腰腿居然不疼了。奶奶唠叨爸爸,出去向人家学学,怎样种反季节蔬菜、大棚西瓜,怎样养蚕、养鱼,农闲时节外出打工。党中央关心农民,去年又把农产品提了价,卖大豆、棉花的时候,妈妈是带蛇皮袋去装钱的。我家去年一年共积攒了八万块钱,盖了楼房,买了一台背投彩电,还把奶奶的养老保险给续上了。我哥哥也被名牌大学录取了,真是喜上加喜。人逢喜事精神爽,奶奶能不高兴吗?

奶奶说:“彩电多好看哪!”大家都站起来:“奶奶来坐!奶奶来坐!”“你们看,你们看。我还要为你们准备压岁包呢!”说着拿来一张红纸、一包红枣、一条云片糕,还从怀里掏出一包用手帕包了好几层的钱卷,里面全是一张一张的“工农兵”,然后把红纸裁开,每小张红纸包上六颗红枣、些许云片糕和一张“工农兵”。接着把一个个小红包放到每人床头,关照每人大年初一一觉醒来,先吃甜枣和米糕,再向别人“恭喜发财”。奶奶说这压岁包是给每人的“甜头”。我对奶奶说:“这是迷信。”奶奶却说:“不是。祭神才是。今年我不祭神,祭神没用。真正爱护老百姓的,是政府;要想发财,要靠我们自己的脑子和手。哎,茜儿,去,叫你爸把对联贴上。”

爸爸在门上端端正正地贴上对联:“梅家酒肉香,全凭共产党。”

厨房对联范文第9篇

帮助父母做事,是讲孝的一种方式,而帮父母做事,不能只做不思,也不能只思不做。父母养我们,我们要报恩。怎样报呢?最少自己心里应该心存感恩,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苦衷,不让他们为我们担心。然后要行动起来,为他们做事,小到家务事,大到父母老时,做到老有所养。

这不,今天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是我大展身手的时候,我决定帮爸爸妈妈贴对联。爸爸妈妈去别的地方贴,留下我一个人在家里。首先我把双面胶分贴在各屋的大“福”字上,但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到底“福”字是正着贴还是倒着贴呢?最后,我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大门的“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到(倒)”,其它屋的“福”字正着贴。一切安排就绪,剩下贴对联。上联:春风轻拂千山绿,下联是:旭日东升万里红。刚贴完,爸爸妈妈就回来了,妈妈说:我可帮了他们一个大忙。

时间不等人,一下子就过去了晚上,吃完饭后,我看妈妈已经筋疲力尽了,还要洗一大堆。脏兮兮的碗,我静静地想:我已经是的初中生了,应该帮妈妈做点事了,正好现在有洗碗的活儿干,嘻,我要抓住良机,大显身手了!于是,我走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妈,我看您很累了,还是去休息吧,今天的碗包在我身上!”妈妈看着我,拍拍我的肩膀说:“好吧,那就交给你了。”

于是,我把碗、勺子、筷子和盘子等用餐具整理到厨房的水池上,再把虾皮、鱼刺倒进垃圾桶。拿起抹布把桌子擦干净。好,真正的任务开始了!我走进厨房,来到水池边,我先打开水龙头,把碗弄湿,再用洗洁精往碗上滴一滴,用净的手抹一抹,搓一搓,然后把碗冲洗干净。OK!碗洗完了,该给盘子和勺子“洗澡”了,我越洗越有劲,还哼着歌儿呢!我同样滴上了洗洁精,把勺子和盘子抹一抹,搓一搓,冲洗干净。真好玩,我家的盘子不仅会唱歌,勺子也会呢,还来了个“合奏”。最后洗筷子,我还是滴上洗洁精,用手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叽咯叽咯”地仔细认真来回滚动,在水中冲洗。啊!大功告成,这一大堆餐具全被我洗得干干净净,还在灯光下闪闪发光,都能映出人影!擦干后,我把这些餐具放到消毒柜里,心里甜滋滋的,今天我太开心了,做了好多事情呢!

厨房对联范文第10篇

年味儿

万 川

过了几十个“年”,总觉得小时候过年最有意思。虽然那时家里很穷,可年味儿十足,啥时候回想起来都有滋有味。

打腊月开始就有了年味。初五一早,母亲就开始捡豆子。用豇豆、白豆、扁豆、绿豆、黄豆等五样豆子煮一锅“五豆饭”,大概是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初八喝“腊八粥”、吃“腊八面”对我来说像过小年。母亲把压在面缸上的酸菜坛子搬下来,揭开一冬很少揭过的白面缸,弯下腰掂量着舀一瓢半面。不一会儿,厨房里便响起擀面杖欢快的来回滚动声。面擀得纸一样薄,晾在案板上。随后,母亲从屋檐下取出准备过年已烤得焦黄的猪头,剁下一小块来,“噔噔噔”地剁着臊子。清汤寡水一冬了,一闻见腥味儿肚子就叫唤。隔不了一袋烟的工夫,我和妹妹就进厨房伸着鼻子探一回。可在享用这美食之前,母亲总要端出红苕和包谷面馍,先让我们填实肚子。其实我心里明白,白面太少了,没法让我们尽饱吃。每年过完“腊八”,我总要升起一个愿望:啥时候能放开肚皮美美吃一顿臊子面?

从一进腊月开始就天天盼着过年。眼瞅着父亲东拉西借,求亲靠友买回了过年的粉条、豆腐、瓜子、糖果、糕点等,年味儿把胃口吊到了舌尖上。我领着妹妹把屋里的杂七杂八堆到黑旮里,刷去房梁墙壁上的陈年老灰,贴几张学大寨或红太阳的年画,屋里一下子年味十足。我身上年年穿着母亲纺纱织布缝的土布衣裳,很少掏钱穿“洋布”。上年冬天做一身套棉衣的裤褂,今冬用黑颜料一煮染,就是过年的新衣裳。腊月里,村里的鞭炮声就不断头。

三十晚年味儿最盛。村里人找父亲写对联的一拨接一拨,比“过节”还红火。父亲每写几副就直起腰来,在一片赞叹声中接过村里人点着的香烟抽一口,那美滋滋的神态一扫往日“分子”的霉气。一家人都觉得面子十足。送走那些写对联的,父亲一点不觉乏,又接着画窗花——将白粉连纸裁成四指宽的溜儿,毛笔在颜料碟里一打转儿,落笔几下就是一条小金鱼或一丛野。撕净木窗框上的旧报纸,贴上花鸟虫鱼的窗花纸,满屋子的年味儿把人醉得晕乎乎的。

包饺子是三十晚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在炕上,边包饺子边扯着各朝各代那些让人听了不瞌睡的趣闻乐事。一直熬到眼实在睁不开了,才迷迷糊糊睡一会儿。

初一天不亮,鞭炮声就响遍了整个村落。我揉着没睡够的眼睛爬起来,跟着村里娃爷婆伯婶地乱叫一通,挣来几颗糖或一把瓜子。从初二到初六,天天提着篮子串亲戚,天天吃席,肚里的油水溢得吃啥都不香,反倒觉得平日的包谷糁粥可口。

从初一到十五,村里的锣鼓声就没停过,整天敲得人心直扑腾。敲鼓那场面比戏还好看,一个人一个敲法:有的单臂敲,有的双臂擂,有的从背后反着敲,有的打着旋子车轮般地敲。敲的人和看的人,一言一笑一走一动都洋溢着满满当当的年味儿。

我对年画的记忆

刘秀英

这几年,很少看到年画。而小的时候,只要一到年根底下,家里张罗年货的同时,总会捎带着就把年画请到了家里。买年画和请财神一样重要。

小的时候,是不问年画渊源的,只觉得年画看上去很好看,能给室内增添几许喜气。那喜气,有几分是因为年的即将到来,更有几分是因为年画本身。哥总会在我们盼着过年的时候,饱蘸墨汁,在红纸上写下很漂亮的对联。手巧的哥哥还会用小刻刀刻出一沓沓的挂钱儿。

在我们北方,过年的时候,要装点室内,自然少不了年画的点缀。胖胖的娃娃骑在胖胖的鲤鱼身上,这象征着年年有余。那年画的色彩多是艳丽的。

等我长大一点了,我觉得那画“艳俗”。于是,在我单独的闺房,贴的多是摄影作品。而更改了墙面内容以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后来才明白,原来是缺少了年的味道。那是另一种味道,有关年的内容。

然而小的时候,每每都为父亲采购回来的年画而欣喜着。总会在父亲刚一进屋,就抢过那一个大大的被卷着的纸筒,急迫地打开来,眼前一下子就色彩缤纷了。好像看到年画的那一刻,也看到了年轻的新的一年,正迈着轻松的步子,挥着手向我们走来。

喜欢家里的墙壁被年画装饰起来。上一年的年画,早黄了,卷了边了,那胖胖的小子,尽管依然灿烂地笑着,可那毕竟已属旧皇历。我们迎接新年,要用崭新的年画,那画里画外,都是新鲜的。借助新鲜的色彩吐露着我们对新的一年的期待。

那个时候,哥哥会把刻好的挂钱儿和写好的对联拿到集市上去卖。我也陪同前去,我们还会进一批年画挂在旁边一同销售。对联和挂钱儿都出自我们的小作坊,本钱不用太多。只有年画,我们画不来,那细腻的笔触,那艳丽的色彩,纵是我打小对画画那般喜爱,也临摹不了。卖到年三十晌午,只要手里还有余下的年画和对联,我们就会打折出售,如果留到来年,恐怕会失了色彩。看大家抢着来购买,我们也就把或多或少的钱装进腰包,然后紧赶慢赶地回家开心过大年。

当除夕要来临的那一刻,我们贴好对联和挂钱儿,年画每次都比对联和挂钱儿贴的早上一两天,让它们早早地为居室生辉,让进屋的人一下子就能感觉到室内的光彩,感到年的到来。

然而,年画在我们家待的年代并不长久,后来,终被那些明星的挂历和其他的装饰品所取代。再后来,明星的挂历我们仍然觉得俗气,当我们不知道再挂什么的时候,会格外留恋那个年代的年画。

更新年画,是那个年代春节前我们最热衷的事儿。因为有了年画,我们才会更真切地感觉到,年,是真的来了。

年 俗

徐仁河

可能是打小落下的毛病,总是盼过年。小的时候盼过年,自然有它的意义,意味着一个轻松惬意的寒假随之来临。那时候,对新年的印象突出两种色彩。一种是白色,在北方是饺子和蒸馍,在南方是年糕和汤圆,更主要的是在过年的时候,有可能会迎来的漫天飞雪;另一种是红色,人们马上想到的是爆竹、春联和灯笼。年俗年俗,快过年的时候,“俗气”就层层递进:做年糕、逛花市、贴春联、洗邋遢,等等,一直热闹到吃年夜饭。年俗年俗,其可爱之处也当在它的“俗”,它传承了老祖宗的传统,更让亲情凝聚,让人觉得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可是,年俗也因为太过俗旧,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地位和作用。就说“年廿八洗邋遢”吧,如今,城里的很多家庭自己跳出了扫尘的队伍,雇用钟点工来帮忙打扫和擦洗,于是“洗邋遢”这个除旧迎新的意义消失殆尽。更有各种糖果糕点和节日食品如今各大超市均有销售,一年四季供应不断,如此像年糕之类的节庆食品也不那么神秘和令人憧憬,年味儿又淡了许多。

很多地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于是春节过得悄无声息。对联和灯笼,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城市“鸽笼”,门口两壁窄得贴不上任何一张字条,更别提宽大的对联了。

年三十的年夜饭是过年的标志,也是团圆的标志,如今的人却已经懒得不肯亲自踏进厨房,而是闹哄哄地聚到宾馆饭店里去。平时也就罢了,这年夜饭本是最纯粹不过的“家宴”,怎么能到外面去应付呢?

年味儿的缺失,让我们多了许多遗憾和感慨。可我们还是忍不住点了唾沫星子去翻日历,一遍遍算着离春节还剩几天。谁叫咱是中国人呢?谁叫老祖宗要我们在年三十里放炮仗、吃年夜饭、挂红灯笼、贴春联(我们现在还发展了一样新年俗——看春晚)呢?

上一篇:有趣的对联范文 下一篇:趣味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