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20:40:06

青年医生论文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1篇

发生此次事件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论文成了我国医学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和金标准,不管是医生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把论文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结果对评价医生的体系发生了偏差。

一直以来,我们把给老百姓看病的医生叫临床医生。我个人理解,临床就是在病床旁边,就是医生围着病人转,住院医生要24小时住在病房,真正陪在病人身边,病人有什么需求能随时找到医生倾诉。但现在,临床医生呆在病人身边的时间却很少,他们的身影往往出现在老鼠、兔子等动物身边,出现在实验室,他们在玩试管、在统计数据……所有的忙碌,都为了一个目标:写SCI,发表到国外去。

SCI是英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译为中文叫“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它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数有重要影响的刊物,被收录的刊物每年都要进行评价和排序。其中最为重要的参数为IF值(影响因子),即该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用来评估某篇论文在同一领域的相对重要性。业界通常将刊载于SCI刊物上的论文简称为SCI。

据笔者了解,按照现有政策规定,研究生没有SCI,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医院的医生、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没有SCI,申请不到国家课题和基金,晋升无望;相反,若是发表了一篇高分SCI,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头顶光环,身价倍增。久而久之, 形成“有了SCI就有了一切,没有SCI就会丧失一切”的价值导向,导致临床医生无分科室、不分老幼,被逼无奈向SCI用劲。

过度追求SCI的“光环效应”,容易诱人造假,形成恶性循环。目前,SCI对研究生的影响首当其冲,他们一方面忙着临床实践,另一方面要忙于写SCI在国外期刊上。但时间有限,他们为了顺利毕业,完不成了的实验便在统计数据上玩猫腻,造假技巧竟成了研究生共同研究的“课题”,这给研究生的品德及今后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其实不难发现,近些年学术界急功近利、抄袭造假等浮躁之风盛行,国内期刊因缺少稿源做无米之炊而发展受限,进而造成科研质量整体下滑,很大程度上与过度追求SCI相关。

过度追求SCI的“光环效应”,容易占人精力,无心专研医术。SCI并不只影响年轻一代,老一代也不能幸免。有些教授已是研究生导师,但为了指导学生发表SCI,必须抽出时间去学习那些与临床不沾边的东西,进而与病人交流沟通时间少了,医患矛盾也就可能增加。而其他临床医生想当教授、主任医师,也要求有SCI,这又必须有实验研究,只能从临床实践挤时间。有的人上午上班,下午做实验;白天看病,晚上去做实验。有时人在开刀,心里可能想着老鼠、兔子。一心要二用甚至三用,时间长了,医术难以提高,发生差错事故的概率有所增加。

我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将SCI引入科技人员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与国际接轨,拓宽视野,加强竞争。这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科技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政策理应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变动。其中,“SCI就是人才,人才就是SCI”的评价体系亟需进行调整。

当下,国内评价医院学科实力的标准仍是以科研为主而不是医疗,测评学科年度成绩也主要看课题、基金、成果、论文,基本不看医疗质量,考评到个人也基本相同。在这种评价体系的作用下,潜心专研医术但缺少SCI的人员未免心寒,积极性受挫,大大影响了其从业状态。

那么,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来测评医生才是科学、合理、公正和用的呢?笔者认为,一是要看是否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真正能从测评结果中看出人才的优劣。二是要看能否让测评对象受到激励。实践证明,真实可信的测评结果能让医生更加热爱本职、钻研业务,自觉为广大病患服务,进而使医疗质量和整个医疗行业总体水平得到提升。三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医学工作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专业,包括医学科学院、各医学院校的基础部和医院内部不接触病人的实验室研究人员;第二类是诊断专业;第三类是治疗专业。第一类人员在没有更好评价方法之前,仍可借用SCI评价体系;而对从事诊断的医生们而言,他们的肯定诊断率和诊断准确率是评价其工作优劣的准绳;“治愈率包括近期疗效和5年生存率则是评价治疗专业医生的根本标准”。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考风问题,因为考风对青年的引领作用非常强烈,你考什么,他就会去学什么。长期以来,医生的培训、考评方法与医疗工作严重脱节,专门考那些与专业无关、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用不上的东西,所以他们也就必须去学那些根本没有用的东西,严重影响医生临床能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医疗质量的下降。具体考评的内容应该是被考者从事专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医疗工作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医生在临床干什么,就考什么。这样,他们不会把考试当作负担,更不会为考试去做假。考出的结果是真实的、可靠的,这个考核的结果又与他的晋升和利益挂钩,慢慢地形成良性循环。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2篇

1

调查别人的举动最初是从调查自己开始的。

“中大学子”是两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中一位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今年1月,两人的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因为担心自己论文中的引用部分被当作抄袭,他们找到一款反抄袭软件进行比对。发现没有问题之后,“出于好奇”,他们查对了本院部分师生的文章。

结果有了意外发现。一篇由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玉萍等发表在四川《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年8月第23卷第8期的论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4例临床分析》,涉嫌抄袭中大医学院侯红瑛、李小毛、郑军生等发表在辽宁《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年8月第15卷第8期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6例临床分析》一文。“中大学子”比对后认为,“抄袭率超过90%”。

另一篇是山西保德县人民医院王弘发表在《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第14卷第30期的《产钳术失败7例分析》一文,涉嫌抄袭中大医学院李小毛、沈宏伟、李大慈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年第12卷第3期的《产钳术失败8例分析》一文,“抄袭率也超过90%”。

有了最初的发现之后,“中大学子”从几名涉嫌抄袭的医生入手开始调查,结果发现,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檀德馨和浙江省平阳矾矿医院潘芝芬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年第13卷第6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以下简称“檀文”),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形成了一起“连环抄袭案”。

“中大学子”通过查阅比对发现: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妇幼保健院的王净等发表在《当代医学》2009年7月第15卷第19期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35例分析》一文和四川省宣汉县双河中心卫生院白晓红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9月第6卷第18期《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粘连临床分析》一文,都涉嫌抄袭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玉萍发表在《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7期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一文。“中大学子”认为,“除了一些数据外,王净等几乎是一字不漏地抄袭宋文。而白晓红这篇文章,只是去掉了宋文的前一段和后一段,整个文章与宋文中间部分,几乎一字不差。”

――宋玉萍这篇《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除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其余文字涉嫌抄袭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谢芳文发表在《职业与健康》2002年8月第18卷第8期的《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一文。

――谢芳文的这篇文章,涉嫌抄袭同单位吕继华发表在《宁夏医学杂志》1999年第21卷第11期的《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同名论文,只是在收治病例的起止时间上做了变动,其他原样照抄,连数据也是一样的。

――山西长治潞安集团王庄医院吴雪芳发表在《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3月第46卷第9期的《79例流产及刮宫术后官腔粘连分析》一文,多个段落涉嫌抄袭吕继华文。其结尾的体会部分,则涉嫌抄袭檀文。

――吕继华的论文涉嫌整段抄袭檀文。虽然在许多地方不同,但文章主体部分的抄袭仍然超过一半。

――江苏省金坛市水北中心卫生院郑玲娣发表在《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18期(综合版)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46例临床分析》一文涉嫌抄袭檀文。

――江苏省南通市狼山医院张凤琴发表在《交通医学》2003年第17卷第2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85例分析》一文,涉嫌抄袭檀文,数据也只是略作调整,整数部分一样,只有小数点后不同。

2

记者通过比对上述论文后发现,这些论文从格式、研究方法到内容和结论,的确很相似。

尽管有涉嫌抄袭者指出,临床医学的手术都是一样的,研究过程也是一样的,研究成果难免出现雷同。但问题在于,上述论文的文字表述也都大同小异,有的甚至原封不动。

“中大学子”注意到,上述论文连某些细节都很一致,有的改动反而更让人觉得荒诞。比如在原作檀文里,有一句“其中1例治疗一年后妊娠”,于是多数涉嫌抄袭者的病例中,都出现这个情况。宋玉萍和白晓红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后一年妊娠”,吕继华和谢芳文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一年后妊娠,足月顺产1男婴”,吴雪芳写的是“其中1例治疗一年后妊娠,足月顺产一女婴”。

“中大学子”还发现,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只在数据上做了变动,且仅仅是在原数据上下略有加减:你30例,我就20例;你是22.7%,我就是22.5%;你是1年后妊娠,我就两年后妊娠;你流血500毫升,我就流血600毫升……

由于举报材料涉及的医生众多,记者只能试图联系上述各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核实情况。

被“中大学子”认为有3篇文章涉嫌抄袭的宋玉萍医生称自己没有抄袭,也不打算追究抄袭自己的那些同行。她表示自己的论文是通过临床观察得来的成果,写完就完了。“网上的东西是乱炒作。”她说。在回答“为什么很多地方整段文字都完全相同”时,她表示,“不排除对方也引用了同一篇文献。”但记者发现,在被宋玉萍引用的有限的几篇参考文献中,并不存在和宋文文字完全相同的情况。

白晓红医生称,“没参考”别人的文章,一切等自己核实后再联系。

被认为“连数据都原样抄袭的”谢芳文医生称,“没什么要解释的,这个论文我也不想要了。”她说,自己的同事吕医生知道这个情况。

吕继华医生证实,她的确知道谢芳文发表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论文,并表示“过去大家一个科室的,以前在一起做过这项研究”。实际上,根据学术界的规范,每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必须存在唯一性,这也决定着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特征。至于自己是否抄袭了别人的论文,吕继华称,“都过了多长时间,来龙去脉我都忘了,我已经退休了。”她认为,既然手术都是一样的,过程也是一样的,难免会有雷同。

此外,吴雪芳医生因出国未能联系上。记者也通过114找到王净、郑玲娣、张凤琴等医生单位的电话,但连日来都无人接听。

记者联系上的医生中,只有一位承认自己确实抄袭了。据“中大学子”查对,该医生有5篇论文涉嫌抄袭。在与记者的通话中,她表示对自己的做法非常后悔,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据她介绍,“周围许多人都是这样弄的,大家都说,又不是什么研究成果,随便抄抄就能行”。她表示,自己在投稿时会找一些边远地方的刊物,通常随便寄过去就能发。

3

在这份举报材料中,这些医生涉嫌学术不端的行为还只是冰山一角。最先发现被抄袭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6例临床分析》以及黄荷风等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4年10月第29卷第10期的《卵巢妊娠的临床分析》这两篇论文,也分别被数个单位的十余名医生连环抄袭过。其余个案更是无法一一列举。在一周的调查里,“中大学子”发现涉嫌抄袭的医生总计达70余人。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3篇

既为“秘密”,就须瞒人。事需瞒人,足见非法规、政策所允许。做这样的事,一旦被发觉,很可能是要被查处的。所以,只能瞒着人,偷偷做。然而,“秘密”偏偏又能“公开”:也就是说,本该瞒人的事,却又能堂而皇之地做。这其中就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在。

有些现行的法规、政策,失之过苛,缺乏可行性。结果,逼良为娼,你做我做大家做,法不责众,本需瞒人的事,便也无需瞒人了。譬如花钱,绝非研究生所心甘情愿,但发表不了就无从毕业。眼下需要的研究生日渐增多,能的刊物却依然是那么几本。僧太多,粥太少,要想发表,只有不择手段。对“钱文交易”的刊物,研究生们不仅不恨,还心存感激。这“秘密”尽可“公开”,各得其所。

有些相关的法规、政策,药不对症,形同虚设。虽然文件不少,禁止这个禁止那个,看似卖力,不断出招;但打的是三岔口,花拳绣腿,招招落空,小家雀也就不在乎稻草人的吓唬了。譬如降低药价,一次次公布药品目录,一次次只见药价飙升。你降什么药的价,医院就从药柜上撤什么药,药厂就将什么药换点配方,改点剂量……新药新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药品降价的次数越多,从病人那里搂得的药钱也就越多。出招,还招都在明处,当然没有“秘密”可言。

有些出台法规、政策的部门本来就首鼠两端,进退失据,要放不敢放,真禁又舍不得禁。结果,牛栏关猫,蛛网囚鹰,看起来这栏与网都是有的,但实际上谁都知道,猫与鹰从来都是自由的。譬如医生走穴,主客医院都得利,医患双方都情愿,所谓“规定”也只是说外出行医要“批准”,每周“原则上不得超过一个工作日”……可“批准”能保证什么?“原则上”一个工作日又能制约什么?稍有一技之长的医生,没有不走穴的。也许正是这放不像放,禁不像禁的“规定”,才逼得走穴医生“萝卜快了不洗泥”,闹出不幸的“宿州眼球事件”来。

至于花钱买驾照也能成为“公开的秘密”,实在是因为有些部门的法规、政策,着眼的就是钱财。驾驶培训的收费,劝辄数千元;合格与否的尺度,却全在一念间;再加上技术好的驾驶员不一定不出事,技术不好的驾驶员也不一定马上出事;而且,出了事也没见谁找到发驾照的头上……如果经济有收益,地方政府还能分杯羹;那么,只要驾照卖得出去,不“开只眼闭只眼”才怪。要是新手上路,一年内出了车祸,真要问责驾校;而且使培训与考核在收益上彻底脱钩,让依法考核的交警部门,在核发驾照过程中无利可图――“花钱买驾照”的事,就不会发生。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4篇

矢志从医

华琦教授回忆说,1969年8月,年仅16岁的她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支边。当地的农民和“盲流”生活贫

困,缺医少药,小病只能忍着,大病需要坐拖拉机颠簸几十里路到团卫生所,甚至竟有孕妇发生胎死宫内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的情况发生。看到很多人因为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抢救,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她决心要读书,要做一名医生,用自己的知识为人民服务。

于是,1978年赶上高考末班车的华琦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校,并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医生涯。立志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华琦,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深造的机会,1987年,她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991年,她又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临床医学博士。读博士期间,华琦承担了大内科住院总医师及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工作,并提前完成了课题。1993年博士毕业的她,成为当时首都医科大学唯一的一位三年学制两年毕业的统招博士研究生。

做有生命力的科研

“我希望青年医师们做科研时要以临床为基础,因为只有密切结合临床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谈到科研,华琦认为临床经验的积累是进一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早在住院医师期间,在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监护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各个科室轮转时, 华琦就注意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总结临床所见所闻,撰写读书笔记。以至于在轮转期间,华琦几乎每到一个科室,都会总结出新的病例报告。更值得称赞的是,她还把这些病例都整理成论文,并分别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上,与同道共同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至今她发表的论文已经有100多篇。

就科研如何结合临床,华琦认为首先要学会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要学会观察、注意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科研意识和对创作的激情,及时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从中找出自己论文的切入点。

华琦在心内科病房工作期间,曾发现有一位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次晕厥,心脏超声证实有严重的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而心导管检查并无肺部疾患和肺动脉高压的迹象,于是就结合病历复习文献,撰写了《原发型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性心肌病》一文,在《中华内科杂志》上以个案报道形式发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每发现有同样的病人,她都一一予以记录,并总结为论文。

其次,要学会利用病案室查找资料。病案室是一个丰富的医学宝库,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华琦在综合科轮转期间所接诊的病人中,有一患者黄疸、腹水、肝脾进行性肿大,生前未能确诊,尝试多种治疗无效,死因不明。出于对医学的探索精神,华琦动员家属进行尸体解剖,结果证实是较少见的“无反应性结核病”。华琦立即到病案室查阅了有关病例,发现医院自建院以来有4例类似情况,于是总结病例并撰写了论文《尸检确诊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四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全文发表。

“除此之外,年轻医生们还要学会刨根问底。”华琦认为临床医生做科研,除了要具备以上两种基本素质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做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时,华琦遇到一位患者,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次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在呼吸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最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而转入心内科病房。半年后患者哥哥也因扩张型心肌病来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由此追问病史,该患者的父亲于20世纪50年代死于阜外医院,病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其长兄亦于50年代猝死于朝鲜战场,并非是战斗死亡。华琦决定顺藤摸瓜,究查到底。由此,她对这两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子辈及孙辈均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其子孙辈中虽未发病,但均有明显的心脏扩大、心肌运动普遍低下,有普遍的发病倾向。于是,她撰写了论文《扩张型心肌病一家系四代调查》,发表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并由此追溯到不少扩张性心肌病病人,首发症状往往是由于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肺部瘀血而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先至呼吸科就诊,甚至有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肺心病”而长期在呼吸科治疗。华琦经与呼吸科主任切磋后,引起同感,联合查阅病历,撰写了《扩张型心肌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病例分析》一文。

在刨根问底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华琦感觉自己既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了临床分析和思维的能力,又解决了临床的实际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难忘的三次出国经历

对于青年研究人员,华琦主张为他们的学习深造和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国门,加强学术交流,尽快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一流人才。随着时间的流逝,华琦出国的机会和经历越来越多,但最令她难忘的,却是最初的三次出国经历。

1991年,华琦按照在韩国召开的亚太地区超声心动图会议的要求投了十余篇稿件,当时只想论文摘要能在相关杂志发表,没想到大会筹办中心对其中两篇非常赏识,并邀请华琦参会发言。因为不具备经济实力,华琦以届时另有安排为由谢绝了,不料很快接到了大会资助的往返机票和喜来登饭店住宿的邀请。那是华琦第一次出国和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心中的激动和喜悦可想而知。

1997年,华琦又和科里两位年轻的同志给美国高血压年会投了几篇文章,大会接受并给予500美元注册费资助。三人心中实在难以割舍这次得来不易的国际交流机会,最后决定自费到纽约参会。由于经济拮据,他们住在新华社纽约分社,每天交2美元住宿费,早晚就吃自己从北京带去的方便面和咸鸭蛋,每天坐地铁去开会,虽然很清苦,但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所感受到的学术气氛却令他们终生难忘。

有了以上两次经历,华琦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英语交流水平更加自信。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东京召开肥胖问题研讨会,因为有肥胖相关论文和成果,卫生部相关部门邀请华琦和他们的一位官员一起,代表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参加,那次他们珠联璧合地在大会上作了多次即兴发言。那位官员经常出席国际会议,知道国际会议按惯例应该如何发言,而华琦知道发言所需的数字性资料和每一个单词如何准确拼写,他们根据每天的会议日程随时制作和更新幻灯片。

除了积极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华琦笑说自己是在不懂什么是SCI论文时竟发表了SCI论文。1994年,华琦在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这是她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那时候没有人要求,自己也不懂什么是SCI论文,只是有一种理想和激情,希望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们。”她在宣武医院图书馆看到这本英文杂志,根据杂志的格式要求修改论文,按照地址寄去。经过几轮修改,论文得以发表。“我体会到SCI论文的发表取决于工作的扎实、创新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采访过程中,华琦教授谈话内容涉及更多的不是自己如何刻苦努力,勇攀医学高峰并取得骄人学术成就,而是更注重于向年轻医生传授临床和科研经验,她希望青年医师们能从自己的经历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她说,她想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自己,除了是一名医生外,还是一名老师,而且她更注重自己的老师身份。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一种概括和解释。同时也说明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为人师者,当不吝所学,倾囊相授。

专家简介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5篇

好青年,苦练济世基本功

金健民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金方荣是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骨病研究所所长,专攻骨伤科疑难杂症。家业的传承,父辈的影响,使他从小就钻研医技,并将创业的阵地移到了江西景德镇。在长期的行医历程中,金健民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新路子,并辅以手法整骨,屡见奇效。在临床中,他主张“筋骨并重,动静结合”,使众多不幸骨折的病人,不论是单纯性还是复杂性,也不论是刚骨折还是陈旧性骨折的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

金健民好学上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他多次自费到各大医院学习先进的医疗方法,并到天津医院骨科进修学习一年。在医疗实践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撰写出10多篇医学论文,相继发表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杂志上。其中《骨质增生的治疗研究与实践》一文获“华佗杯”医学论文大赛一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与临床应用》一文在第二届世界中医骨务科学术交流大会上,荣获“尚天裕”科学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草药治疗急慢性骨髓炎的探讨》一文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金健民也被评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创伤学组“优秀人才”,并受到前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的亲切接见。2005年他又光荣地当选为第五届瓷都十大杰出青年。

好医生,一肢一骨总关情

在临床诊疗中,金健民常常遇上严重的开放性重度污染的骨折病人,这个时候总有人说截肢才能保全生命。金健民的意见却是,肢体截一只少一只,能不截坚决不截。为了保留伤肢,他总是千方百计给患者清创固定修复,并采用祖传中药方式,内服外敷。为了确保治疗效果,他还经常不惜通宵达旦亲自煎熬中药汤膏。患者郑某不慎跌入路边臭水沟中,左踝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和跟距骨折,创面布满泥土杂质,骨质外露,软组织大面积撕裂,外院说必须截肢。然而经金健民接诊后2个多月,奇迹发生了,郑某保全了肢体痊愈出院。患者程胜才车祸致双下肢严重开放性多发性骨折并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撕裂挫伤,失血性休克,经过金健民的精心治疗,他半年就恢复了行走功能。南昌进贤县范某股骨头缺血坏死,到了晚期,经多家医院治疗,医生建议置换骨头,经人介绍来到浮梁县洪源正骨医院,金健民医师采用中药活血化淤、温经通络、滋肝补肾、健骨生髓,药物治疗几个月后,他就能下地走路了,拍片显示股骨密度接近正常,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让普通群众看得起病,是金健民从医的又一宗旨。作为医院负责人,他要求全体医护人员严格按公示的标准收费,不开大处方,对特困患者还予以减免。都昌县大树乡烽火村家村李喜柿从屋顶摔下致腰椎压缩粉碎性骨折,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金健民将其接到了医院后与弟弟金剑飞一道成功为他施行脊髓解压和AF手术,术后又辅以中药内服、针炙按摩,在这个被一些大医院宣布下半辈子必“瘫痪”的病人身上创造了奇迹,现在李喜柿已能做一些轻便的农活了。考虑到李喜柿家庭贫困,医院对其4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全免,临走时还送给他2000元,用于恢复营养。

不知有多少次,金健民放下手中的饭碗,关掉正在看的电视,匆匆走上手术台;也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别人已进入甜香的梦乡,他却被病人唤醒,去面对一张张被痛苦扭曲的面孔……可每当看到经过全力抢救、精心治疗的病人脱离危险,恢复健康,满意地走出医院时,金健民觉得这就是自己作为一位医生、一名共产党员最大的心愿!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6篇

梁晓春,4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科主任。

出诊时间:每周二、三上午,每周四下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197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8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5名,在读3名。1999年~2000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发展基金等重点课题9项。90余篇,获优秀论文5篇。曾获卫生部、北京市、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9项(2003年、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2005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的书著12部。1997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获北京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医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北京中医》、《糖尿病新世界》等十多种杂志的编委。

专业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相关科室信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5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要方向,中西医结合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曾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北京市科技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及世界传统医学成果等多种奖项。数百篇,获优秀论文多篇,主编与参加编写的书籍40多部。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科室成员在全国学会担任理事、常务委员、委员及部级杂志担任编委的人数达15人以上。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

于康,38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每周五上午

地址: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帅府园1号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

邮编:100730

个人简介:现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席营养专家、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食品安全与健康顾问》杂志编委、《糖尿病天地》杂志编委、《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编委会顾问。

在中国核心医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营养治疗学》和《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副主编学术专著《临床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诊疗手册》和《临床营养学》等。作为编委参加16部学术专著编写。主编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临床营养解决方案》、《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小食物大功效》、《糖尿病高血压高血糖饮食自疗法》、《代谢综合征的营养治疗》、《营养门诊》、《宝宝的第一口食谱》等45册。

先后获2004年度日本外科代谢和营养学会青年研究奖、2003年度中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研究成果奖、1997年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1997年度和2004年度北京协和医院优秀科研论文奖等。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7篇

这一次的撤稿风暴,比以往任何一次来得都要强劲。

2017年4月20日,国际著名科技图书出版集团施普林格(Springer)一份撤稿通告,其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刊登的107篇文章遭撤。原因是“这些论文的作者提供虚假的审稿意见。部分冒用本领域专家的姓名申请邮件地址,并在该专家不知情的情况下,从虚假邮箱向期刊提供正面夸赞论文的审稿意见”。

截至4月26日,这篇通告的下载量已达11.6万次。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财经》记者统计这批论文发现,107篇撤稿文章中,共有38篇标记了资助方。其中,有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项、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此外还有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部门以及各省市的科技专项。

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涉及项目总经费达1009万元。

此次524名学者遭撤稿。国内学者中,有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担任过“973”计划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至少10人担任医院的院长或副院长职务,2人担任研究机构的所长或副所长职务。此外,不乏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学术新人奖”等奖项或人才计划的获得者。

中国医学界既失荣耀,又损经费。学风、科技工作者的学术道德、出版方的流程控制、第三方公司的逐利介入、医生的职称与晋升评定制度、科研主管部门的监管与引导等,皆被舆论轮番过堂。

各方都难辞其咎,但如何避免类似撤稿风波再次来袭? “内部关系”包上国外期刊

在施普林格官网上,仍然挂着被“撤”的107篇论文,并以高价在出售,每篇论文20欧元到40欧元不等,有的论文下载量已经过万。

作为其中一篇论文的作者之一,湖北某大学教授林佳(化名),“日常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林佳对所有有关撤稿的询问都小心翼翼。

他对《财经》记者回忆,自己的时间实在不够用,在完成论文的中文写作后,他想到可以找第三方服务公司进行翻译。

经过百度搜索,很容易找到一家论文翻译公司。“本来只想让他们把文章翻译成英文,结果他们说有内部关系,可以包上国外期刊,就答应了。”原本这篇文章林佳只打算投“低端一点”的期刊,“翻译公司”画出一个SCI“大饼”。SCI是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收录的文献覆盖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林佳被打动了,交费后,果然“中”了。当得知论文刊登在《肿瘤生物学》,林佳有点惊讶。他拒绝透露第三方公司的名称与收费金额,但他告诉《财经》记者,“我们的做法肯定是有问题的。”

《肿瘤生物学》是一本SCI核心期刊,属于国际肿瘤及生物标记物学会的会刊,在全球213个肿瘤学期刊中排名第104,属于中等期刊。

此次撤稿不是施普林格的第一次。在2015年-2016年,施普林格多次对旗下的多家期刊进行过核查。仅2016年一年,就有58篇论文因违规操作被撤下,其中25篇来自《肿瘤生物学》。

施普林格大中华区总裁安诺杰称,此次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续。《肿瘤生物学》利用2015年撤稿事件掌握的虚假同行评审信息,反查了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所有论文,从而发现这批“违规”论文。

被撤的107篇论文,涉及524名作者,除了美国威斯康辛州血液中心、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爱知医科大学、芝加哥大学的7名学者外,余者皆来自中国大陆。

据公开报道统计,施普林格如今撤稿总数量已经达到450多篇。频繁出现大规模撤稿事件,施普林格内部存在审稿流程漏洞。4月18日,中国科协就撤稿事件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会谈时指出,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存在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

2016年12月,SAGE出版公司接手《肿瘤生物学》的出版事宜。在与国际肿瘤及生物标记物学会签约时,SAGE承诺重组编辑团队,杂志的同行评议流程也将进行调整完善。

这次被撤的107篇论文,正是在同行评议这一环节“栽了跟头”:投稿人与第三方公司根据真实的同行专家姓名,伪造了电子邮箱并提交给期刊;在来回的稿件修改中,期刊编辑与投稿人推荐的“假专家”进行稿件沟通,并最终刊发。

完全依赖投稿人推荐的专家作为审稿人,这给投稿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留下了制度漏洞。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方唯硕,曾为该杂志审稿,他出于科研的谨慎,只从杂志社连连发来的审稿邀请中选了一篇审,可编辑部此后还是源源不断地发来其他领域论文。“于是我只好给编辑去信,请他们不要再找我审稿。当时我觉得这个杂志有点不负责任,不愿意再和他们合作。”方唯硕说。

一名科技类出版社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选择审稿专家时,完全选择投稿人推荐的专家,起初可能是因为杂志自身的专家库有限,但如果一直这样做,是一种偷懒行为,或故意而为之。

“顶级的期刊通常是由主编选择审稿人。”该人士表示,著名科学期刊《自然》《细胞》的审稿人是由主编决定的,《科学》则是兼有作者推荐制与主编决定制。 追责不能“雷声大雨点小”

尽管施普林格一再声明,撤稿不是针对中国作者,可中国论文的超高比例,仍然令公众唏u不已。除了国内学术道德再遭重创外,这些论文背后,由纳税人贡献的科研经费也可能受损。

《财经》记者统计,被撤的107篇论文,共有38篇标记了资助方。按照相关规定,如果学者将作为课题成果的一部分,需要在文后标注研究资助方。

在这38篇标注资助方的论文中,其中有2篇获得“973”计划资助,1篇“863”计划项目,27项/次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此外,还有1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卫生计生委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以及25项省级、2项市级、6项其他科技项目资助了相关论文。

从资助资金看,其中一项“973”计划项目的资助总金额高达2900万元。2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资助金额超过1000万元。

“一篇文章出问题、被撤稿,并不能否定一个科技项目整体的完成,但是一旦完成对被撤文章本身学术价值的评估,资助项目主管部门可以估算出经费损失。”一位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对《财经》记者分析,梳理出项目资助方与金额,至少可以让公众看到哪些机构要参与撤稿的后续调查,“目前看,基金委、科技部、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及一些地方的科技部门,是有调查的权力和义务的”。

在欧美国家,如果科学家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一般视情节处理,轻者撤稿、禁止在该期刊投稿,资助基金停止拨款、追缴拨款;处罚重的,会终身禁止申请科研项目、停职、解聘;更重者,会追究刑事责任。

2014年6月,旅美韩国科研人员韩东杓因伪造研究数据、提交不实报告以获得政府资助等联邦项重罪被,最终获刑57月,罚款720万美元,出狱后还要接受3年的管制。

在中国,鲜闻学者因为研究数据造假、同行评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获刑,即便是被开除的也极为少见。2015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与2007年开始施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并未涉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

“至少也应该要求这些作者退回涉事资助项目的科研经费,挽回国家的损失。”上述北大教授说。

2015年1月30日,多部门联合印发《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印发该通知的起因,正是当年发生多起论文被撤稿事件。“五不准”具体指:不准由“第三方”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该通知要求,“各单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被撤稿作者开展调查,对违反‘五不准’的行为视情节作出严肃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但,通知中没有明确“严肃处理”的形式是如何。

方唯硕曾撰文称,在追责学术不端的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似乎已经是“标配”。其实在撤稿事件上管理者要想有所作为,就是增加追责学术不端者的意志和行动力,“很多时候无非是因为难做就不做罢了,也有根本不想做的情况”。

其实,针对2015年3月开始的撤稿事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有所行动。2016年底发通告称,对于2015年的4批、117篇集中撤稿,基金委对其中涉及科学基金项目的28篇被撤论文展开集中调查。对13项处于评审状态的申请项目终止评审程序,对52位相关责任人和1个依托单位作出严肃处理,并追回了相关基金。

这次施普林格撤稿事件,有6名涉事作者所在的机构――武汉大学已经启动调查程序。“我们只能等着结果,我估计肯定有处罚。”林佳说。 论文“绑架”医术

107篇撤稿均来自医学界,文章的作者绝大多数就职于医院或医学院附属医院。大面积的学术造假,源自于国内医疗学术界对登上国外期刊的饥渴,而这份饥渴背后,“论文至上”的职称评审机制影影绰绰。

让拿手术刀的医生抽身做科研、发论文,这源自中国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南通大学副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高建林在评价此次撤稿事件时认为,撤稿跟职称晋升制度有关系。

林佳将自己被卷入撤稿风波,就归咎于职称评审的压力。“按照现在医生职称评审制度要求,我们恨不得天天写论文,哪有时间做手术啊?”林佳说,“写文章的医生和做临床应用的本来就不是一样的方向,现在都混一起了。”

全国的医疗系统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定的硬标准。论文,不但决定晋升之路,且与医务人员的收入紧密相连,因为随着职称的上升,收入也随之增长。

2015年2月,丁香园网在约2000名三甲医院医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26.87%的医生表示,在中级职称的评定中需要1篇核心期刊的论文;23.55%的医生表示,需要2篇核心期刊论文。

在副高级职称的评定中,对论文要求再上一个台阶。31.54%的医生表示需要2篇核心期刊论文;23.08%的医生表示需要3篇核心期刊论文,而18.41%医生表示必须发表SCI论文。高级职称对论文的要求更加严苛,多数机构规定必须发表2篇以上的核心期刊论文。

“我是一个一线医生,不是大学教授,评定我工作的标准应该是临床判断水平、手术实施水平、挽救危急病人的数量吧?但实际上,论文才是命脉。”广州某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位陈姓医生向《财经》记者抱怨“身份尴尬”。

在医疗领域,教学医院和非教学医院划分非常模糊,对这两类角色的医生职称评定要求没有明确区分。工作侧重方向的含糊,加上职称评定的论文“死标准”鞭打,非教学医院的医生也在这个死循环中奔跑。

“对于一个临床型一线医生来说,合理的职称评审标准有两个:执刀手术数量与患者综合评价。”林佳说。

与林佳不同,南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张一心并没有太多的职称评审压力,他参与的一篇论文也在107篇中。1983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医疗系的张一心,已是南通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南通市医学重点人才,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首席专家。“我算到头了,该评的都评了。”张一心说,“虽然我本身没压力,但我认识的不搞科研的医生们,论文压力实在太大了。”

《财经》记者查询涉事的524名作者简历发现,有近百名作者是副主任医师,很多论文的署名作者搭配是,一个主任医师、配上若干个副主任医师。

职称评审制度对于医生来说像一道枷锁,职位的晋升、好医生的评价,不完全看医术,主要看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而在美国,“一个医生医术的高低,主要是从他的患者转诊量评判”。上述北大教授告诉《财经》记者。

纠偏医生的“唯SCI论”,国内的学者有过不少呼吁,相关的部门也出台了有关法规。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人社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不再将论文作为基层医护人员职称评审的必须条件。

虽已有明确规则,但是现实中并没有严格执行。“(职称晋升制度)近年来有所改进,但尚未到位:不论医院等级,不论医生特长,过于追求SCI。其实国内对医院、学科、学术、人才的评价体系与制度都是如此,真正能量化评价、予以采信的大都是科研指标。”高建林说。

山东省一名乡镇医生,现在是普通医师,他告诉《财经》记者,如果要升级职称,他必须得发两篇论文才有机会。

舆论质疑医生的职称与晋升制度,甚至认为制度本身存在“逼良为娼”的现象,但仍有不同声音存在。“制度永远都会有漏洞,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关键是人们在制度下如何行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并不是逼良为娼,而是逼得坏人现形。”

尽管为身边的同事抱不平,张一心仍然认为传统的医生职称评定有一定道理,“论文、科研成果和执行项目三方面缺一不可,但非教学型的医生,论文要求可以放松点”。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8篇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方针,以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和社区责任医生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快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励广大医护人员爱岗敬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人性化的星级医疗和护理服务。

二、评选范围

区域内公办、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医生(含检验、药剂)和护士。

三、评选等级

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三个级别。

四、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具有医务人员执业资格并注册登记,从事临床医疗、公共卫生、检验、药剂和护理工作的人员。

2.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服务热情周到。

3.医护技术精良,服务行为规范。

4.遵守医德规范,医德医风良好,无违纪违规现象。

5.医患关系和谐,群众满意度高,无群众投诉,凡被投诉并经查实者,一律取消参评资格。

(二)评选要求

参评社区卫生星级医生、护士均需提供有关部门的有效证明及论文等材料的复印件。材料提供时限为:当年的1月1日起至当年12月31日止。

本项各级达标要求,为评选各星级医生、护士的必要条件。

1.三星级医生、护士

①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两年及以上,在本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一年以上;

②参评三星级医生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评三星级护士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③严格按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相关工作要求,认真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专业技术能力较强,工作成绩突出;

④认真履行社区责任医(护)师职责,积极参与全科团队日常服务工作,每周下社区不少于1个工作日,得到患者认可;

⑤论文在区级及以上级别发表至少1篇;

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至少2次;

⑦积极参与区级或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或服务品牌创建;

⑧综合评分达90分以上。

2.四星级医生、护士

①上一年被评为三星级医生、护士;

②参评四星级医生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参评四星级护士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③医疗卫生业务好,医疗卫生工作质量高,工作成绩突出;

④认真履行社区责任医(护)师职责,带头开展全科团队服务,每周下社区不少于2个工作日,在居民群众中取得广泛好评;

⑤论文在区级及以上级别发表至少2篇,其中1篇必须在市级或以上刊物上发表;

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至少2次,其中1次必须在街道及以上范围开展;

⑦独立承担区级或以上科研课题或创建服务品牌,实验成果、服务品牌得到相关单位鉴定通过;

⑧师徒结对,指导1名青年医务工作者,有指导成果。

⑨综合评分达95分以上。

3.五星级医生、护士

①上一年被评为四星级医生、护士;

②参评五星级医师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参评五星级护士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③精通医疗卫生业务,医疗卫生工作质量高,工作业绩突出;

④认真履行社区责任医(护)师职责,带头开展全科团队服务,每周下社区不少于2个工作日,在全区具有品牌和示范效应;

⑤论文在市级及以上级别发表至少2篇,其中1篇必须在省级或以上刊物上发表;

⑥开展健康教育讲座2次,其中1次必须在区及以上范围开展;

⑦独立承担区级及以上科研实验课题或创建服务品牌,实验成果和服务品牌值得推广,并得到相关单位鉴定通过;

⑧师徒结对,指导1名青年医务工作者,有指导成果。

⑨综合评分达100分以上。

五、评分办法

在达到各评选等级达标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星级评分表》(附件一)统计申报医护人员参评分值。评定方法和奖励金额:

1.按“基本分+加分”计算总得分。

2.评定方法:

经审核,当年各级星级医生、护士人选按总得分从高分至低分排序,对照各级达标要求,按一定比例确定各级的星级医生、护士人数。

3.奖励金额:

经评审确认的星级医生、护士可享受为期一年的星级奖励金。

奖励金额分别为:五星级医生、护士每年20000元,四星级医生、护士每年15000元,三星级医生(护士)每年10000元。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奖金由区财政和所在单位分别承担50%。

星级医生、护士获奖后,必须在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满两年,否则须一次性全额退还星级奖金。

六、评审程序

社区卫生星级医生、护士每年评选一次,每年1月10日前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申报资料上交给区卫生局;第一季度公布各级星级医生、护士名单。

1.个人申报。本人申请,填写《申报表》,提交个人总结;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荐评。所在机构对申报对象进行审核、验证和医德医风考核,写出鉴定意见;

3.资格审查。区卫生局建立星级医生、护士评审委员会,根据评选条件对申报对象各方面进行资格审查;

4.星级医生、护士认定。经讨论通过,最终认定。

七、评选要求

1.宣传发动。为营造良好的评选氛围,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参评积极性,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把本通知精神传达到全体医务工作者,全面动员并使之积极参与。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每届评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要成立评审领导小组,并报区卫生局备案。评选过程中,各单位要严格掌握评选条件,每个环节做到择优评定。报送区卫生局评审前,必须对参评医务工作者予以公示。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非临床科目;住院医师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50-02

近年来,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发展迅速。2009年初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特有的阶段。它是为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人文素质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是为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积累实践经验的阶段,是造就合格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医疗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我国的逐步开展与普及.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如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笼统、缺乏有效的评估及反馈机制等。

我院在十数年的摸索探讨中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培训考核体系,于2012年被确定为全军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单位。我们认为,规范化培训不应该仅仅是对医师临床知识及技能的训练培养。一些非临床的内容如职业道德、医学相关法规、科研能力及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等对于一个合格的医师同样十分重要。以下就结合我院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问题。

1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基本模式

在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以及参与培训人员的需求以最大程度的平衡临床科室的实际需要和医师个人的发展的前提下,我院制订了“2+1+2”的培训模式[2],即整体培训时间定为5年,分3阶段进行。第1阶段为期2年,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轮转,强化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训练;第2阶段为期1年,其中半年在急救医学科进行培训,另半年由参训医师根据其所从事的专业,自行选定其感兴趣的专科及相关科室进行培训。对于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硕、博士人员则直接纳入第2阶段培训;第3阶段为期2年,在专业范围内进行专科化培训,可在专科门诊、病房间进行相关专科的个性化培训,以达到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疾病及部分疑难杂病的目标。在培训期间,1名带教老师在同一时间内只带1名轮转医师,以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医院还积极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组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举办大量的前沿讲座以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在这个模式中,突出了急救医学的培训,旨在通过提高急救技能从而提高医师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突出了专业相关科室的培训,为以后医师专科发展打下兴趣和理论基础。

2 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非临床知识技能训练科目的设置

2.1 职业道德及医学相关法律法规

2.1.1 职业道德教育:医学服务的对象是具有情感的人,医生只有具备同情心、责任感,以良好的医德为病人服务,争取病人的信任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们大部分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他们对于外界的不良风气和诱惑的抵御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培训应该尤其加大职业道德及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成长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医学人才。

2.1.2 医学相关法律法规教育:目前国内的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在做好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有关专家认为,从住院医师入院开始,即应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职业化教育,通过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让医生们从法律的层面、职业的角度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强调医生的职业行为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强化医生的责任心和基本职业素养。

2.2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仅是医生专业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也是将来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有必要在规范化培训中加强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使其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好的解决临床问题的素质,而且具有不断求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及较强的科研能力[3]。

2.2.1 外语学习:在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外语学习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开设外语科目学习,其目的是为医师将来从事医疗保健服务和学习、研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医用英语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初步具备专业知识和所需信息的获取与交流能力、综述和摘要写作能力、英汉翻译能力、接诊和学术报告等方面的听说能力。另外,专业英语水平能力的提高,对于阅读外文期刊文献,获取医学前沿进展,进而开拓医师的知识面及科研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2 医学信息检索:科研的核心是创新,但是,如果不熟知以往科技成就的状况,就不可能提出“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新见解、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医学信息检索,就是医生实施医教研活动展望学术前景的巨人肩膀式平台。培养住院医师的网络医学信息检索能力,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能够更好更有效率的获取自己感兴趣领域的前沿进展,从而为以后的医疗、科研活动打下更好的基础。

2.2.3 科研论文写作技巧: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公布自己的研究工作并获取认可的必要途径。初探科研殿堂的住院医师们,撰写论文的经验不足,往往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却因为不能适当的表达而使其论文无法得到发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规范化培训中开展了科研论文写作技巧的课程,主要讲授科研论文撰写、投稿及与期刊编辑交流中应注意和避免的事项,同时规范论文的格式等,使年轻医生们能够更好的完成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工作。

2.3 教学带教能力

作为承担数所医学院校教学任务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在注重医师医疗、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其教学带教能力的培养。加快青年医师的成长,提高青年医师的教学能力,对于提高医院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4]。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高级职称和资深主治医师的带教主要局限在教学查房方面,而对于基本技能的传授做的不到位。相反,一些年轻医师在工作中担任基本技能操作带教时,能够十分仔细的讲解、示范,在此过程中,不但良好的完成了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同时对他们自身的“三基”能力也是一个复习和加强。鉴此,我们有意识的让参与规范化培训的年轻医师们适当的承担部分的带教工作,并定期开展一些课程,进行教学经验的传授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力本位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目标,需求导向亦是其本质特征[5],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个环节,都应从提高住院医师职业能力为首要出发点。住院医师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轮转培训科目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内涵,增强培训工作的宣传引导,努力建立一个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德、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发展后劲的医师的育人机制,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战培.抓好临床科室医疗组的管理,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 中国医院,2009. 13(5):12-14.

[2] 徐幻,杨国斌,易学明.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思考[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 23(8):865-867.

[3] 朱萧玲,计根林.谈住院医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 西北医学教育,2011. 19(4): 703-704.

[4] 上官王宁,曹红,李军. 青年麻醉医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 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8): 988-990.

青年医生论文范文第10篇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cal reform, public hospitals are facing increasing new challenges for development. It is of pragmatic meaning for public hospitals to obtain remarkable development i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exploring theories of well-known doctor strategy, followed by introduction of explorative practice of Wuxi No.2 People's Hospital in order to provide instructive and learnable experience in fostering well-known doctors for public hospital.

关键词: 公立医院;名医战略

Key words: public hospital;well-known doctor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171-03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服务市场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医院的竞争正由设备竞争、技术竞争向战略竞争转变,而在新形势下人才战略则直接决定着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名医”在很大程度标志着医院的发展水平,有着强大的技术辐射作用,对医院的发展乃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牵引和促进作用。而目前国内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观念定位不准、管理机制运作不活、人才成长土壤不佳、人员素质及知识结构不精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和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1]。新一代名医应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卓越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并能做出持续改进。因此,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医院更需要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人才,需要高层次人才群发挥名医效应来推动快速发展。

1 医院实施名医战略的重要性

1.1 实施名医战略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新医改已逐步渡向深水区,医疗服务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医务人员工作量大幅增加,服务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而群众对健康的期待、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及要求也越来越高,就诊时对名院、名医的选择更趋强烈,各医院几乎都存在着专家门诊 “一号难求”的现象,因而高层次人才和新一代名医的关键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新医改将人才发展放在了优先位置,要求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深入开展名医战略,培养出更多名医,提供更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才能更好地缓解“看病难”,因此适时推进名医战略是新形势的选择。

1.2 实施名医战略是推进医院品牌建设的需要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面临着更广泛、更激烈的竞争,传统的规模式发展遭遇边际效应,已显出不适应性,多元化社会办医增加了医疗行业的竞争压力。公立医院如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吸引病人就医,创建医院的品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医院最大的“品牌”在于内部的医疗技术精英,一个医院要想最终打造出一个响亮的品牌,必须培养一批专业过硬、享有声誉的名医。一位名医的影响可以辐射多个地区、吸引更多患者,可以成就一批有特色的专科,带动医院学科群和名科的建设,以“名医效应”推动医院“品牌效应”。

1.3 实施名医战略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名医”是指医学领域内的“名人”,在一定的区域内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能够诊治其他医生诊治不了的疑难杂症,一位名医必须具备高层次的学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尚的人格与医德、高超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3]

培养新一代“名医”可以加强医院高层次人才的科学管理,推动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深化医院内部机制改革,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

2 实施名医战略的实践探索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08年,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医院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江苏省首批现代化医院。近年来,医院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创新模式,在医院管理体制及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其中一些较有特色的举措被前来参观学习的国内同行称为“无锡二院模式”。近年来,无锡二院以“名医战略”为抓手,通过阶段性、层次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带动了医院医教研的全面发展。

2.1 实施“启明星计划”,培养名医雏形 无锡二院“启明星计划”将培养目标锁定在博士研究生、近3年内将晋升正高职称且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人员、拟晋升副高职称且年龄在38周岁以下的医疗技术人员、当年遴选的重点青年人才培养对象和其他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五类人员中。根据综合素质、学历、职称、英语水平、论文、科研成果、获奖情况,通过个人申报、科室推荐、理论考试、评审答辩、确定公示的程序,从全院医、技、护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启明星计划”确定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下达培养目标任务书,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学术水平、论文、科研、获奖、综合素质等。明确量化指标,使培养对象明确周期内应达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明确考核和奖惩标准。

医院从被列入青年人才库的培养对象中选拔硕士以上人员,专门聘请院内导师,实行一对一结对带教培养。双方签订“师徒一对一”结对培养协议书,通过临床实践、阅读文献、参加学术活动、专项讲座、外文学习、科研指导、论文写作等方式,对青年进行培养。对于优秀者积极推荐为省、市级重点人才培养对象。经过3年的严格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医技水平国内外领先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医学人才,为创建医学专家队伍、形成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此外,医院还设立“青年科技发展基金”,制订基金项目申报、管理和资金使用办法,明确基金资助内容,将基金的日常管理机构设在团委,实行预算管理,由申报人按规定编制项目经费使用预算,经基金管理机构审查通过后实施。在此基础上,对各培养对象共组情况实行双考制和动态管理,采取个人自评、科室测评和职能科室测评相结合的程序和方式,对表现突出、成果显著者给予实行年度和周期末双重奖励,对于业绩不明显者则实行淘汰和退出机制。

“青年人才培养启明星计划”三年周期结束后,培养对象在思想政治素质、临床业务技能和科研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一批青年人才和技术骨干崭露头角。有12人晋升为主任医师,41人晋升为副主任医师,9人通过深造成为博士,16人成为硕士,25人走上管理岗位,共991篇,其中核心期刊123篇,中华级22篇,SCI10篇。完成省、市级科研成果奖项或医学新技术引进奖43项。

2.2 开展“主诊医师负责制”,奠定名医基础 医院从2004年8月在胸外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三科室试点“主诊医生负责制”,在取得了患者的满意同时也提升了科室的效率。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全面推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医师负责制”。①制定主诊医师负责制全面推行方案。根据各科室医生和床位数的实际情况确定设置诊疗组数,由科主任书面申请,领导小组审核确认。②明确主诊医师竞聘条件。医德医风良好、业务技术较高、工作效能高、协作能力强、身体健康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少数极优秀的主治医师均可参与主诊医生竞聘,部分科室同时设立副主诊医师。③主诊医师竞聘程序。通过个人申请、资格审查、述职演讲、民主测评、领导小组确认,科主任聘任等程序产生主诊医生。④组建诊疗组。主诊医生和副主诊医生、住院医生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诊疗组。如双向选择没能组成诊疗组,则由行政指派组成诊疗组。⑤主诊医疗组实行动态管理。从医疗质量效率、病人的满意率、工作数量等指标予以量化考核,使医务人员能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临床一线工作,更好地提高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档次。对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淘汰。⑥在分配上,由原来的“大锅饭”、“平均主义”逐步拉开了不同层次人员、同层次工作量不同人员的收入差距。按照诊疗组各级医生的总工作量统计,细化到主诊组,医护分开核算。通过两轮全方位、全员性地双向选择,建立起以诊疗小组为考核单元,实现病人选医生,医生对病人实施门诊、病房、手术一条龙全程负责的管理新模式。全院共成立47个主诊医师负责制小组,实行小组单独考核、工效挂钩,不断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机制。医院主诊组相对独立地进行运作并开展自主管理,科主任作为自由主诊医师,全面负责科室内的技术创新和内涵建设、服务管理、质量管理、发展管理、相互协调管理,更多的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科室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上。“主诊医师负责制”实施以来,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院部、科主任、主诊医师三级医疗管理框架,最大的转变就是由过去科主任统管一切,而其他高年资医生管理意识淡漠,变为现在全科上下人人关心科室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学科发展。起初每个诊疗小组平分病区内的床位,后来由于部分诊疗小组备受病人欢迎,最红火时被病人指名的诊疗小组工作量甚至达到同科室其他小组的数倍以上,于是床位的均分也被彻底打破。如今医生也有了危机感,不再被动等待,而是要积极行动,争取病人更多选择自己的诊疗小组。一年多来,已有二万余名患者受益。

2.3 探索“首席医师制度”,铺垫名医之路 自2012年8月起,医院开始开展首席医师制度,首先选择具有优势或特色学科设置首席医师,原则上各学科只评选一名。首席医师必须是省市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是省市专业学会或学组的主任与副主任,是省市级科研成果和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获得者,是省市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或名医。

首席医师的岗位目标任务主要包括:①医疗质控,具有本专业学科内业务管理和责任权,加强医疗质量监控管理;②业务指导,参加本院门急诊及病房的疑难重症会诊、查房;③科研教学,负责本专业学科的新技术、新项目和医学教研工作,参与医院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评审论证及评估工作;④人才培养,负责所在学科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培养,培养人数不少于2名,实行“一对一”导师结对,从专业方向选择、临床技术攻关、科学研究选题等方面给予指导;⑤学术交流,负责动态跟踪、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国内外的进展情况,并与国内外同行有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就所在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构想等向医院提供建议,并承担医院早、晚读课的授课任务。

首席医师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聘任制,聘期为两年,实行一年一考核。并由医院发放聘书并签订目标责任书,规定聘期及聘用双方权利与义务,明确首席医师主要任务、工作职责,对其工作实行按年考核制度。对评选出的首席医师实施开放式动态管理制度,期满后重新申报、重新评选。如首席专家出现重大医疗差错、严重学术不端、年度考核不达标者,均实行“一票否决”制,予以当年退出。

首席医生拟试行月度岗位津贴制,在原年薪制不变的基础上,加发专项津贴。首席医生每年进行医教研专项考核,列出一、二、三等奖,实行单项奖励制。首席医生两年为一个周期,实行动态管理和滚动式培养。首席医师制度的精细化设计,将充分调动和发挥医院一批顶尖医疗专家的技术创新与优质服务的引领作用。首席医师制度的精细化实施,将专家的积极性发挥与科室的效益相结合。促进了科室、学科的综合发展。首席医生制度的精细化开展,有利于建立起医院内部高效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助于实现技术与管理的有效结合,有利于促进医院学科的持续、键康、稳定发展。

2.4 实施名医战略初步成效 名医战略的有效实施推动了医院“三名”——“名院、名科、名医”总体发展战略的前行。目前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由起初的1个增至目前的9个,市级重点专科增至6个,并成功创建江苏省医学创新团队1个,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取得成效,医院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及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培养对象1名,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2人,无锡市医学领军人才3人,无锡市名医6名,省级重点人才培养对象23人,市级重点人才培养对象21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得以优化,由2009年的平均年龄38.3岁优化至36.1岁。

近年来,医院获得省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19项,获省级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2项、二等奖48项;2009年摘夺“中华医学科技奖”首个卫生管理奖,2011年荣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

3 讨论

3.1 实施名医战略需提高发展层次、明确坐标 新时期的医院不断面对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为应对新环境的严峻挑战,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医院必须注重从全局的视野对医院的未来进行总体性谋划,即进行战略管理。实施名医战略是新时期医院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医院整体发展战略出发,在对医院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与医院的整体发展方针相适应,与医院的优势特色相结合,有重点、有目标地制定出名医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实施步骤,从而实现差异发展,资源高效配置。此外,实施名医培养计划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际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才能适应全球化竞争。

3.2 实施名医战略需注重长效机制、精抓细管 人才发展,环境是根本,制度是核心。实施名医战略要遵循卫生人才规律,科学培养人才,合理评价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不能只考虑“急用”不考虑“培养”,不能注重眼前效果而缺乏培养、任用、考评的长效机制。要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名医,并无捷径可循,更不能揠苗助长,要有一个再培养、再提高的过程。要注重形成合理有效的升级提拔机制,有力促进医院与名医培养人选的长期投资,有利于医院内部人才资源的积累;同时以“名医”培养为抓手,建立全院各层级人员的激励机制,形成人人都可成为“名医”候选人的氛围,从而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展名医培养计划还应建立健全名医的考评与薪酬奖惩机制,突出要素、明确责任、形成联动,促进形成动态人才培养体系。

3.3 实施名医战略需发挥名医效应、以点带面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批技术过硬、享有盛誉的名医群体在专业技术、科研教学、医德医风等方面起到巨大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因此,实施名医战略不仅要重视发掘名医、培养名医,更要注重名医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名医效应。造就群体人才十分重要,是培养名医的基础工程之一[4],首先要注重以 “名医导师”带动青年人才培养,引领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的腾飞;以“名医领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实现新医疗、新技术、新领域的空白突破;以“名医典型”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内部凝聚力,加速科室建设、团队塑造,最终以“名医”的制高点带动医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利华.医院精细化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1.

[2]耿敏,周典,胡晓等.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品牌建设探讨[J].安徽医学,2012(3):346-348.

[3]李霁,吴桐春.培养名医是医院人才管理的重点之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80(6):31-49.

上一篇:妇科医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心理医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