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28 11:08:31

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教育部工作要点》;词频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064-06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普通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既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其上影响高等教育,其下影响基础教育,横向上联系职业教育,又关系学习型社会建设,是教育分流的关键阶段,处于国民教育体系健康运转的“枢纽”位置和中心地段。尤其是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宏观背景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主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要达到11.2年的严峻形势下,应该说,高中阶段教育成为了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点。那么,国家教育政策层面是否对高中阶段教育有足够的关注,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相比,国家是否给予了相应的重视,这迫切需要研究。

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本纷繁复杂,我们选择以教育部每年年初的《教育部工作要点》①(以下简称《工作要点》)为分析对象。其理由有三:一是《工作要点》主要是为将来一年国家的教育发展制定规划,并对全年重要教育工作进行重点部署,涵盖了国家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完整、全面和系统,这样我们既可以找到高中教育这个点,也可以涉及教育系统这个面;二是通过对近30年《工作要点》的分析,可以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在这近30年的发展演变和地位变迁,既可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现在,也可追踪它的过往;三是《工作要点》是教育行政部门每年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直接引领教育实践,但在这些具体工作指示的背后,也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政策“隐蔽地配置价值观,是对价值观的可操作表述” [1 ]。

对《工作要点》的解读,我们选择的是词频分析法。所谓词频分析,是指对文献正文中重要词汇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以选出频次最高的词汇来表达文献的主题内容。选择该方法的理由是:其一,政策文本中对不同事物的言说构成政策的不同关注点 [2 ]。即政策是如何言说事物,言说的频次如何,言说的方式怎样,反映出政策对该事物的关注点和关注度,反映出特定的价值取向。其二,某一年度工作要点中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言说有其偶然性,但如果对近30年的工作要点进行连续性的追踪分析,从这条纵向的信息链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规律性走向。

基于此,本研究以教育部近30年的工作要点为素材,以词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提取并统计《工作要点》中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关键词词条、出现年份、密集度和词频,并结合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词频的对比分析,以考察我国教育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整体关注和地位变迁,反思过去,启迪现在,昭示未来。

二、数据统计

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又与基础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出现方式大体有两种:一是直接呈现,即以 “高中”或“普通高中”“高中教育”等专门表达②,对该阶段的教育工作有明确指向性、针对性的部署与安排;二是间接呈现,即将普通高中与“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捆绑使用,高中教育泛化在“中小学教育”和“基础教育”中来笼统安排。因此,笔者采用了两种方式进行词频统计:一种是将直接提到高中教育或其相关词语作为统计对象,例如高中、普通高中、高中教育等;另一种是将间接提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等关键词作为统计对象。统计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

除了剖析近30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纵向变迁,我们也分别对同一时段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词频进行了统计,并通过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词频进行对比,横向把握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与比重(见表2、图2)。关于高等教育的词频统计,笔者以“高校”“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作为统计依据,所得结果是上述四个词组的总和。义务教育的统计是以“两基”“普九”“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中小学”为标准,所得结果是上述五组词语的总和。

三、结果与分析

1. 专门论及普通高中教育的词频较少,普通高中教育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彰显不够

《工作要点》直接提及普通高中教育的次数少于间接次数,普通高中教育大都捆绑在“基础教育”或“中小学教育”里面笼统论及。从1987年开始到1999年的十多年时间里,《工作要点》中直接提及“高中”“普通高中”和“高中教育”的字眼少之甚少,在1988、1994、1995、1996等年度《工作要点》中,仅提到了一次。原文表述分别为:“广泛开展以在乡初、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实用技术培训活动(1988年)”“积极发展初中后和高中后的多样化教育与培训(1994年)”“研究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针和办学模式(1995年)”“拟定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实施意见和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1996年)”,显然,1988、1994年尽管提到了“高中”,但并不是直接针对高中本身。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工作要点》具体到各种类型教育的工作统筹时,基本都是按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这几个大的类目来分别阐述其改革发展目标与任务,普通高中教育几乎完全是捆绑在“基础教育”中零星论述或附带提及。以1991年《工作要点》为例,其中“关于基础教育”部分涉及的改革任务有:“继续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积极推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加强学校管理,整顿校园秩序”“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基本上没有太多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门论述。一方面,普通高中教育夹杂在基础教育中泛泛而论;而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大类目下,义务教育又是绝对的论述重点,普通高中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即使论及高中,也主要涉及的是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关于普通高中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性质与任务,目标与内容的相关表述基本没有。

2. 《工作要点》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低于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在一些年份,普通高中教育甚至成为了政策文本的盲区

从每年的《工作要点》来看,国家一般都会分门别类地拟定年度发展目标并作出工作部署。从词频来看,近30年来,高中教育出现的频率几乎都低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就具体分布来看,《工作要点》在近30年的工作部署中,有11处将高等教育作为一级标题给予重点关注,近70处关于高等教育的工作安排出现在《工作要点》的二级标题。义务教育共6处出现在一级标题,近40处出现在二级标题。而高中教育仅有4处出现在一级标题,仅近20处出现在二级标题。可见,国家对高中教育关注远远低于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而且在一些年份的《工作要点》中,普通高中教育甚至直接被忽略。如2006年的《工作要点》提到的工作重点具体包括: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校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专门的年度改革目标设计,但普通高中教育完全空缺,而且这绝非偶然。2007年《工作要点》的工作重点有: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普通高中教育也基本缺席。再看2008年《工作要点》: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2009年《工作要点》是: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等。都未见有普通高中教育的相关部署。2011年《工作要点》,普通高中教育也再次遭到冷遇,“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设,实施国家重大教育发展项目”的大类目里,具体提到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仍旧未提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而在“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组织开展教育改革试点”中,改革试点项目包括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也唯独没有关于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论述和工作安排。

3. 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程度呈现阶段性差异

纵观近30年的《工作要点》,国家政策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关注经历了四个阶段:

(1)混沌期(1987~1999) 这一时期,《工作要点》并没有太多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门论述。除了1993年,《工作要点》在关于基础教育的论述中提及要“改革高中阶段教育,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召开高中工作会议”。其他基本上都是混杂在“基础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泛泛而论,形式上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

(2)发展期(2000~2005)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两基”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和“九五”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普通高中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受关注程度有所增加。“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2001年)“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2002)“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2003)“继续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2004)“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巩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成果”(2005)等话语表达陆续出现。与20世纪相比,21世纪的《工作要点》开始对普通高中教育工作进行独立安排,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工作再到扩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范围,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提出,再到更加注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有一批新鲜词汇的涌现,譬如民办高中、特色高中、新型综合高中等,都表明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加开放化与多样化的时代。

(3)低迷期(2006~2011) 短暂的关注过后,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重新走入低谷。这一时期有关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专门论述基本没有,除了2010年《工作要点》二级条目中提到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其他年份《工作要点》中,几乎很少涉及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即使零星提及,也基本是围绕2004年开始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而展开,具体的论述包括:大力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2006)、进一步扩大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2007)、大力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范围(2009)等。

(4)黄金期(2012~) 到2012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格局有所扭转。2012年《工作要点》关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中,除了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还有专门条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自此,普通高中教育开始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平起平坐,成为《工作要点》中专门论述的重要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2013年的《工作要点》基本延续了前一年的发展思路,其年度改革重点包括: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2014年的《工作要点》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

纵观普通高中教育在《工作要点》中的词频分布和地位变迁,不难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高中教育实际上是在义务教育的‘下推’和高等教育的‘上拉’中得以被动式发展” [3 ],普通高中教育是被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裹挟着前进的,其独特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关注,其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与义务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也属基础教育阶段,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应该是当时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义务教育的强调是必然的,必须的。我们从每年《工作要点》中有关义务教育的具体用词和措辞来看,也不难发现,这是项压倒一切的工作,类似表述有:要继续坚持“两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1999);坚持“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完成本世纪的“两基”任务(2000);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2001);继续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各地不断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质量水平(2003);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2007)等。有所强调,就必然有所忽略。在此背景下,同为基础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没来得那么紧迫和至关重要,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忽略就显得有些在所难免了。其二,与高等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也直接为大学输送人才,但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与经济腾飞,与拔尖人才培养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因而,也更容易引起重视与关注。其三,从普通高中教育本身来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似乎陷入了一种高考招生制度不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很难迈出实质性改革步伐的瓶颈。显然,目前的高考要想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几乎是不太现实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有些停滞不前。一般来说,某一教育问题如果要上升到政策层面,要引起决策部门的足够关注,那么这一问题应该是“社会教育现实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需改变’的问题,以及建立在教育现实基础上的‘需实现’的教育价值和利益诉求” [4 ]。而相比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没那么“需改变”,同时,也不太“需实现”,政策的关注度自然就不那么多。

四、思考与建议

如果说,在一定时期,国家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给予了足够多的关注,这是教育性质和特定时展的共同要求,那么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一度被忽视的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重新被认识,被重视。高中教育一如人体的腰,上连高等教育,下承义务教育,“腰”若不健康,不硬朗,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就很容易坍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实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5 ]的关键所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1. 充分认识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教育是向所有国民实施的非定向的最低限度的共同基础教育,而普通高中尽管也属基础教育阶段,但进入高中阶段后,开始具有一定的职业定向性。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尽管都属于基础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国民性、大众化等特征,但普通高中教育无论在基础的程度和性质上都不同于义务教育,它除了更好地奠定“基础”,还需要“进行具有一定分化性质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 [6 ]。因此,它既不是义务教育在基础层面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单纯的大学预科教育。恰如《纲要》的阐述:“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显然,高中阶段教育无论对学生个性的形成还是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它属于基础教育,但却是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决策部门不能把普通高中教育简单混同在基础教育中笼统设计。高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其特殊价值,都需要有专门的政策安排和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2. 宏观规划普通高中教育的战略发展方向

如果把2000年作为分水岭,那么在此之前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捆绑在基础教育中笼统规划的,进入2000年后,普通高中教育开始渐渐地以独立面貌而被政策关注。具体而言,2010年前的政策关注点更多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推广,2010年后的政策焦点更多集中于普及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显然,无论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应该都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迫在眉睫的改革任务。但笔者以为,这些更多都是当务之急,现实之需,眼下之要。政策的关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除此之外,我们似乎缺少了对高中教育的长远谋略和战略规划,缺少类似于《为了21世纪的高中》(法国国民教育部,1998年)《机会与卓越:14~19岁青少年教育》(英国教育与技能部,2003年白皮书)、《高中学生肩负的国家使命》(美国,2001年)的宏观筹划。未来的高中教育,尤其是21世纪的高中,究竟向何处去,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长、宏观、整体性地来谋划。

3. 着力抓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

从近3年《工作要点》中有关普通高中教育的具体部署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一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关于前者,《纲要》中设定了具体的改革目标,即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2020年达到90%。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自《纲要》提出已近5年,一些省份也就高中多样化进行了试点,但到目前为止,高中究竟如何多样化,如何在高中阶段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 [7 ],如何特色化,如何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等 [8 ],对这些高中教育领域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和重点改革领域,缺乏国家层面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建议,也没有相关配套的举措或制度出台,致使各地落实起来困难重重,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推动与进展。因此,就普通高中教育而言,一方面要长远规划,而另一方面,需抓住当前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狠抓落实,切实推进。

注 释:

① 目前能查阅的最早《工作要点》是1987年的,因此,本文以1987~2014年间《工作要点》为研究资料,共计28份。

② 《工作要点》中一般都将职业高中,中职学校等放入职业教育类目中来专门论述,因此,一般论及“高中”“高中教育”,基本上是指普通高中教育。

③ 1998年的《工作要点》是一个例外,该年度的专项工作是教育审计,所以基本未涉及各类教育的具体安排。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王玉秋,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谷平,余源晶.近30年来政策话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J].教育研究,2012,(4):35-40.

[3]刘复兴,刘丽群.明确定位、多样发展、体制创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3,(4):34-37.

[4]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2010-03-01.

[6][日]新海英行,寺田盛纪,的场真美.现代高中教育改革――日本和诸外国[M].东京:日本大学教育出版,1998.

[7]刘丽群,彭 李.普职融通: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5):64-67.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战略地位

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从教育事业发展的格局看,它承担着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以及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任;从学生个体发展看,它是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趋向确立、个性培养、人才层次定位的最重要阶段;从社会发展看,它事关人民群众生活与社会和谐。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有助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财富,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所以说,高中教育无论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还是在国民素质教育以及城乡关系上,都有其特殊的战略地位。

一、普通高中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枢纽

1.普通高中对义务教育的影响。普通高中作为义务教育的出口,它的发展趋势势必影响着义务教育的发展,尤其是我国的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总体上讲,普通高中是我国应试教育表现最为突出的部分,功利化教育、投机教育等不良倾向越演越烈。在这种背景下,普通高中在道德教育、实践教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既丢掉了我国教育的特色,同时也远离了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普通高中教育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义务教育中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也影响着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普通高中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普通高中是高等教育的生源地,高等教育是普通高中的进一步延伸,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高度的正相关: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普通高中教育提供了升学的未来选择,选择空间越大,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得越好,否则普通高中教育会受到严重制约;普通高中教育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稳定的、充分的、多样化的生源,生源越充分,高等教育发展越稳固。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遍提升了全社会和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期盼,在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对未来接受高等教育进行预期的投资和准备,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化。

3.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所以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它们的发展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时也在相互竞争。在新的形势下,在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使命需要发生变化的同时,职业教育同样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需要减少或者削弱普通高中教育。因此,需要从学校内的课程类别而不是学校类型的角度出发,建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思考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规划。

二、普通高中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石

普通高中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枢纽,无论是下对义务教育,上对高等教育,还是横对中等教育,都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普通高中对国民教育体系中影响。

首先,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在当今社会,普通高中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更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担负着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基本知识,提高其技能,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作准备的重任。

其次,大众化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与基础性相对应,大众化是基础教育的另一本质属性,而且它也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它的普及性与普及质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所以,高中教育要面对大众,而且必须要高质量地普及,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第三,教育终身化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新人本主义”等思潮的影响,高中教育的双重功能越来越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在人的自身发展面前,就业和升学只是一种手段,最终应追求的内在价值在于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从高中教育的性质我们不难看出高中教育对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所以,普通高中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石。

三、普通高中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农村从业人口素质较低,经济效益也低,要想使我国经济全面发展起来,就要把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其他行业,而要实现这个转移就需要对农村人口进行更高水平的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通高中可以说是县域内最高的教育机构,它发展好与坏、快与慢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又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和农村建设。所以说,普通高中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从以义务教育为主要动力的初级开发向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主要动力的中等层次转变。虽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不难看出,一方面,发展高中教育不仅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有利,也利于城市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发展高中教育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可以推进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战略需要重新定位[J].中国教育报,2007-12-04(05).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择校;优质教育资源;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当今反映教育公平的热点之一就是普通高中择校问题。择校实质上就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和争夺,普通高中择校是指初中毕业生未达到学籍所在区域理想的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而选择学籍区域外的其他普通高中就读的现象。它通常通过交纳高于学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择校费”来获得进入该校的资格。据“国家教育公平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比例超过在校生的10%,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了25.2%,有的重点高中甚至达到40%以上。普通高中择校费动则上千,甚至上万乃至几万元,大大超过了许多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但也有一些家长乐此不疲。有人批评普通高中择校“择苦了家长,择富了学校,择坏了风气,择丢了公平”。

一、为何出现“择校热”

(一)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占有的不均衡

1.重点学校制度的实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

我国重点学校制度的实行使得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家集中大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了一批学校,它们拥有最好的基础设施,最优秀的老师、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是在牺牲其他普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学校制度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了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拉大。

2.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导致了消费的竞争性

重点学校政策使得有限的教育资金向重点高中倾斜,从而挤压了非重点学校的教育经费,少数人侵占了多数人的公共资源,目前,各地教育部门形式上已经取消了重点学校政策,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的校际差距。

(二)教育权力的寻租

所谓寻租就是指利益主体为了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寻求由于制度、权力、组织设置形成的各种超额利润,导致社会浪费的行为。而教育寻租泛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寻租行为,它是指教育领域中的利益主体通过各种非生产性的方法手段(如走后门、贿赂等)获取教育领域中的租金的行为,教育寻租本质上是利益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与一般学校相比,重点学校具有供给优质教育机会的垄断权,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它可以将它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任意一个愿意且能购买这种教育服务的需求者,这种教育供给的垄断权使优质学校存在大量潜在的权力租金,能给学校带来巨额、超额利润,学校为了获得这些租金(超额利润)就会采取一些手段来进行寻租活动。 而同时教育需求者为了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也心甘情愿的花巨额资金挤进优质教育的大门,这样教育寻租得以实现。

在寻租的过程中,一方面,拥有特权的重点学校的校长及其教职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这种教育供给的特权,它可以形成权力租金,他们希望将其拥有的优质教育以高于市场均衡的价格与教育机会的需求者发生交易,这样他们拥有的这部分潜在教育租金便可以转换为现实的利润和好处。另一方面,教育机会的需求者也清楚地了解优质教育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也看到了重点学校所拥有的以教育供给的垄断权呈现的教育租金,于是教育寻租便浮出水面,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寻租活动,以获得优质的受教育机会,择校因而产生。这种寻租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权钱交易来支配优质的受教育机会的,重点学校通过其对优质受教育机会的垄断的特权来获取额外的收入,而受教育者也乐意为这种优质的受教育机会进行额外支付。因此只要择校的市场供求两旺,择校现象就只会愈演愈烈。

(三)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和“经济人”理论——择校的助推器

1.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通常被定义为“那些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

从目前中国教育实践来看,重点学校和能够支付高额择校费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即公共选择中的小集团,而非重点学校和支付不起择校费的家庭占多数,则相应地称为大集团。虽然非重点学校想改善自身低劣的教育条件,非富裕家庭希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但因为大集团的特征使其影响力很小。而小集团则有较大的影响力:首先,重点学校占较多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它们不愿意失去优质资源带来的收益,从而容易联合起来,影响教育改革进程,其次,支付的起择校费的家庭希望通过更多的投入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选择“择校”。

2.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经济人在面临选择时,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依据成本-收益分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首先,由于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攀高,他们不但要求自己的子女能上学,而且要求能上好学校,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成本越高,收益越大。这样在预期教育收益的吸引下,人们花费巨额“择校费”选择那些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其次,重点学校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上优质资源供小于求,收取择校费是获利的捷径。择校现象因而产生。

二、择校有悖于教育公平

首先,普通高中择校有悖于教育机会均等,造成入学机会与权利的不平等。它尊重了少数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却损害了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根本利益。普通高中择校就是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选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意愿和家庭的承受能力,通过缴纳一定的择校费,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可以看出普通高中择校尊重了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高中教育资源是有限,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更是稀缺的,所以人人都应该拥有的选择权不可能存在。那些拥有更多经济资本、权力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通过缴纳一定的择校费进入重点高中就读,大多数没有经济能力的家庭就享受不了优质教育,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学生和家长都拥有自由平等的择校权利。

其次,普通高中择校造成教育效果的不同。有钱人家的子女由于择好学校就读,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其学识、能力发展都会达到较好的水平,从而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享有极大优势,而贫家子弟永远达不到这一水平。

最后,有择校就会有择校费,巨额的择校费成为学校牟取暴利的途径,加剧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国家允许高中收取一定的择校费的初衷是为了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然而许多学校却将其视作敛财的“金矿”。巨额的择校费严重影响了高中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引起了资源流向的“马太效应”:重点高中凭借优秀的师资、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较高的升学率吸引了大量的择校生,学校会获取大量的择校费;这些学校凭借巨额的择校费可以进一步地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吸引更多的择校生就读,会收取更多的资金。而一般普通高中情况恰恰相反。

三、解决普通高中择校公平性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1.政府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投资多元化,充分满足不同阶层子女的教育需求。

择校现象出现根源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供小于求,要使得择校热降温,政府有必要加强在教育上的财政支出。而普高教育是义务后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另外,鼓励创办民办高中,特别是优质民办高中。

2.政府统筹普通高中择校费,采取积极的补偿措施,大力改造和扶助薄弱高中,缩小学校间的差距,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

普通高中校际差距的存在,使得学生及家长的“择校”成为可能,通过统筹所有的高中择校费,按一定的比例返还部分资金给收取择校费的学校,剩下资金则全部补贴给其他薄弱高中。这样,不仅没有打消重点高中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全面均衡发展。采取积极的补偿措施,加强对薄弱高中的改造和扶助,也是解决普通高中择校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地政府要加大对薄弱高中的治理力度,在资金投入、教职工配备和政策执行适当向薄弱高中倾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扶助薄弱高中上来。

3.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和教育信息公开系统。

要有效地抑制择校中的寻租活动,还要依靠制度建设上,要依靠健全的体制和完备的法制和有效的社会监督。在现行的高中校长负责制中,应进一步明确校长的责、权、利内容,对校长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权等权力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并置之于有效的社会监督(社会、主管部门、家长及新闻媒体等)之下。同时,对行使每项权力所应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实现校长的权责对等。

促进教育信息开化、透明化,杜绝暗箱操作。教育信息的封闭、垄断、不畅通是产生教育租金,诱发教育寻租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消散教育租金就必须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促进教育信息的公开、透明传递,逐步形成高效、有序的教育信息系统,让每一个教育的需求者都能掌握比较真实、有效的教育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二)引导教育的需求者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择校,虽说是家长望子成龙,却也正是这一社会性功利教育价值观的典型反映,他们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因此,淡化过于现实、过于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提倡人生价值的多元实现是解开择校症结的一副药方。

参考文献:

[1]范忠伟.义务教育中择校问题的寻租经济学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3):193-194.

[2]颜学勇,周美多.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困境与出路:准公共产品的视角[J].教育文化,2008(2):228-229.

[3]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源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4]吴远芳,吕正军.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当前的择校现象[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7-8.

[5]付卫东,唐丽静.教育公平视野下普通高中择校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30-33.

[6]裴利萍.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制度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3):5-7.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4篇

去年高考前夕,央视新闻频道播发了《冲刺高考:393班的普通一天》,跟随着记者的镜头,观众目睹了河北衡水中学高三393班学生从晨跑到晚自习一整天争分夺秒、近乎麻木的备考学习、生活状况。众所周知,衡水中学是蝉联全省高考升学率魁元已十余载的名校,其办学经验曾被权威的教育媒体多次报道,誉称为素质教育典型,先后接待过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逾16万参观考察者。央视新闻特写发出的不同声音引起了新的争鸣。有人认为,衡水中学的做法绝对不是理想的普通高中教育,其科学性与价值追求都值得反思;而有人则认为,衡水中学的做法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不能简单地贬斥为应试教育,而是适应现实、对学生未来负责之举。争议的实质已然超越衡水中学的具象,而是叩问:普通高中教育使命到底是什么?

普通高中是我国现行学制中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基础教育使命——实施素质教育。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具体阐明、并在同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得到重申的素质教育内涵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显然,素质教育理想标准的全面达成非朝夕之功,需要若干代人前仆后继、坚韧不拔地探索与奋斗。因此,无论是衡水中学还是别的学校当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都只不过是一种试验、探索,其不够稳健或偏离标准甚至跌跤,都是可以理解的。

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命,既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又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选择。当前,探讨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无法回避高考升学率问题。有学者坦言:“不提高升学率学校就会被边缘化,只谈升学率学校就会庸俗化。”显而易见,升学率是一把双刃剑,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如何把握、拿捏是很纠结的。在现行高考制度的大背景下,只谈升学率,以其主宰学校的一切,必与普通高中教育使命背道而驰;不努力提高升学率,势必脱离现实,背离公众期待,阻滞社会下层民众子女向上流动的通道,从而给构建和谐社会埋下隐患。毋庸讳言,现行高考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及现阶段劳动就业制度的局限,是造成普通高中学校追求升学率的重要原因。尽管近20多年来高考以“有利于中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目标进行了多项改革,但因高考制度影响面广、关注度高、敏感性强,任何改革措施出台都要经过严谨论证、科学试验,故而进展相对缓慢。因此,不能将解决高考升学率问题全都寄希望于高考改革,而要面对现实,有所作为。

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既要直面问题和困难,更要看到前途和希望,不可陷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悲观,要振作精神,焕发斗志。当前,尤其要抓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机遇,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本,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地全面规划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步骤和措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共同探索、不断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径,创造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为此,必须切实地将提高升学率的价值追求置于素质教育麾下,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科学和人文素质、学习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去促进高考升学率的提高。唯有如此,普通高中教育才能不辱使命,学校才有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锦绣前程。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5篇

一、____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概况

目前,____县有普通高中1所即____一中,在校学生1666人,29个班级。2010年招收新生675人,比2006年增加了近300人,翻了一番;初升高(中专)比例由2006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40.4%。有专任教师132人,师生比为1:15.47;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

近几年来,____一中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2008年,高考600分以上考生数和一本上线率居全市二级完中前列,总上线率为84%;2009年,高考上线率居全市二级完中前列,总上线率为87.72%;2010年,高考一本上线率为13.4%,本科上线率为62%,总上线率达97.92%,三项指标均超过云南省平均水平,是全市唯一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区,在全市二级完中排名第一。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移民先移校、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建好____一中”的发展思路,提出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并将____一中创建省一级完中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用科学的规划为____县高中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无偿将原烟厂旧址划拨给____一中发展教育事业,并先后迁出宾馆、酒楼、烟草公司、社区办事处和1家养殖场。2006年以来,投入1000多万元将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改建为教学用房。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1.2亩扩大到120亩,生均占地24平米,建筑面积达20平米,并逐步完善了体育场、游泳馆等各类设施建设。招生规模也从原来每年招300人上升到700人。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4%,高出全市14.5个百分点。

(三)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建档等形式,多渠道招聘高中紧缺教师。积极开展老教师帮扶新教师和高、中级职称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的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实施“三年争当合格教师、五年争做优秀教师、八年成为骨干教师、十年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使教师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目前,____一中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5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1.5%;一级教师职称有3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5.6%。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加强薄弱学科建设,

特别注重学生在音、体、美特长教育上的全面发展,形成设施完备、训练有方、管理到位、自成一体的特长教育体系。加快对特长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让学生在特长方面得以发挥。

(五)着力构建教育质量支撑体系。实施“上管下延”的管理模式,着力提高义务阶段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夯实高中阶段教育教学基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常规》和《课堂教学常规》,做到以突出学生发展为重点,规范教学行为,加强学法指导,搞好分层教学,让优秀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六)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安全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增加了学校保卫力量,设立了校园警务室,配备了专兼职保卫干部,并安装了视频摄像头,有效落实了技防、人防措施。强化校园外部管理,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大排查,严厉查处涉校案件和违法行为,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开展法制副校长及相关部门定期举办教育法律法规、禁毒防艾等专题讲座,提高学校治校水平。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人口与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

三、____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发展存在办学条件不足、教师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制约着____县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

(一)____一中离标准

化学校差距较大。近年来,尽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办学条件有效改善,但____一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又属于向家坝电站移民搬迁学校,为避免重复建设,各级减少或停止了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办学条件短期内得不到全面改善,离标准化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办学条件不足。因教室紧张,存在大班额现象。同时,生均图书占有量不足,无电子阅览室、电子借阅系统和电子图书,生均电脑占有量也达不到要求,缺乏音乐、美术器材以及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等。

(三)高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____一中教师专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合理情况。由于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高中紧缺学科教师,如心理辅导、通用技术的教师仍很难招到,制约了高中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同时,教师结构老龄化,有较高学术造诣,知名的高中教师少。

(四)优质生源流失较大。受周边县、市一级完中招生和部分家长观念的影响,每年____中考前100名学生多数去了云天化、昭一中或者宜宾等重点中学读书。优质生源的流失,导致每年____高考上重点、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不多,亮点不突出。

(五)____一中新校址建设资金缺口大。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和高中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____一中需新建校舍面积54462平方米,建设缺口资金都高达6721.35万元(未含其他附属设施)。

(六)高中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了“两免一补”等一系列贫困生资助的优惠政策,而普通高中属非义务教育,对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加之____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县和移民大县,贫困面大,存在部分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情况。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学生未得到有效资助。

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____县结合县情实际,及时制定了《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____—2020)〉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____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20年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以及到2015年高中阶段适龄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具体目标。同时,向家坝电站建设也给____县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____一中将实施整体搬迁,规划占地面积167亩,建筑面积54462平方米,将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标准学校,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创新理念,切实增强发展活力。____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2010—2020)〉的意见》也为全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确定了工作目标,我们将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促成教育管理与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管理能力和管理幅度相适应,教育质量与老百姓的心理预期相适应,进一步突破高中教育发展瓶颈。通过提升学校办学管理水平,出台和完善教育政策,推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增强发展活力,实现高中教育跨越发展。

(二)发展内涵,积极创造品牌效应。通过发展内涵、挖掘潜力,加强内部管理,将学校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精力集中到学校的良性、高效发展上。在打造教育品牌上大做文章,坚持政策扶持,集中力量把____一中办成品牌学校。通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破尖子生培养的瓶颈,留住优质生源,赢得家长和社会的信任,使规模扩大和质量提升齐头并进。

(三)优化管理体制,逐步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继续深化以校长负责制、考核奖惩制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依法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完善高中教育质量奖励办法和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增强“质量立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治校能力。按照“稳定总量、提高质量、强化培训、优化结构”的队伍建设思路,采取“三条腿走路”方式引进教师,即到高校招聘紧缺学科教师、选调优秀学业达标的初中教师、采取建档方式引进优秀教师。加快培养在全县乃至全市教育教学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鼓励高中教师继续提升学历,在政策上予以优惠扶持,争取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达到相当比例。推进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培养一批精于管理、甘于奉献、素质过硬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增强校领导治校管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并逐步提高,加快步伐、加大力度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留住优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为____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五)加快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各类设施配置。尽快完善新校区周边的“三通一平”工程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完善各种功能设施设备,达到省一级完中的要求。同时,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更多的支持。结合新的学校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力争把____一中建设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办学理念先进、内部管理科学、师生关系融洽的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学校。切实加大高中教育投入力度,优先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配齐配足图书、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建好学生宿舍、食堂、体育馆等功能性用房,规范后勤管理,确保师生安心工作学习。

(六)完善助学体系,解决贫困生上不起学问题。与团县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协商联动,建立完善高中阶段贫困生助学体系。大力开展“希望工程”、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活动,以及县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普通高中 教育 弊端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专业而又有组织性的教育活动已延续4000多年。教育被视为治国安邦之本。罢百家,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定科举制度1300年之久,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十分重大。新中国成立后,奠定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83年起,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此后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步伐不断加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来临,教育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无论个人还是国家,甚至国际社会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凸现。它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之一,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正随着社会的进步朝着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普通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口,是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环节,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构建教育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以普通教育为主的现代中学教育中,教育的作用和最终目的是确保学生获得进一步升学及学习的资格和能力,也是促进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中学教育不仅要为中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中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虽有几千年的重教传统,政府也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与科学技术,但是中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足和如人文、公民教育的缺失等,甚至,在教书育人的理念和方式上,更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育人模式的倒退现象等等。

1. “格式化”教育: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极差,也就是创新教育的巨大缺陷,这一点广受诟病。走进中国的教学课堂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所有的学生都在拼命记忆僵死的公式,用同样的模式思考问题,做有标准的答案的题目,于是“生产”出了大量思维僵化、创造力枯竭的学生。曾经有外国学者不无调侃地说:“很佩服中国的教育,竟然能把学生都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产品’!”

由在中小学盛行的应试教育和大学狭隘的专业教育,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即重视现有知识传递和积累,缺乏创造性的培养。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简单地划分为对知识的传递和积累,在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也是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发现等,这是当前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即:只教学生已有的知识,不教学生去创新。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无奈选择

有一句话说:当学生把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但一位老师却这样总结我们的学校教育:“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学生,学校最擅长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憎恶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应试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畸形发展。在应试教育中,我们可以普遍发现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偏差的现象。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完全对立,形同水火,它们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之处。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而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选拔淘汰的教育,它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摒弃了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活动和劳动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几乎不加以重视,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是目的,应试教育是选拔手段,两者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同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与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

3. 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

我国的普通高中在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下,陷入了“重智力资源开发、轻人格培养”的误区。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拼命地实施题海战术,解析高考动向,追求升学率。从学校到教师很少有人从心理学方面完善被培养者的人格,而完善人格如诚信、毅力、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同情心等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也很少有设置“心理咨询”、“抗挫训练”、“社交礼仪”、“诚信教育”等人格培养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只有数学、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性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实行唯成绩论,一考定终身。高考录取的标准只有成绩,没有诚信、品德和健康方面的标准。

4 . 重理论素养、轻操作技能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中国的父母将孩子考上大学看做是光宗耀祖、成龙成凤的标志,将培育技术、操练技能看做是没有出息、不光彩的事。这种心理无疑给学校只抓文化课、减少实践操作技能、盲目追求升学率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理由。而我国的普通高中实验性课程课时不够、实验设备仪器落后、实验教师编制缺乏、国家财政对实验教学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也加剧了重理论素养、轻操作技能的困境。

5. 教育评价的一元和单一

长期的应试教育质量评价观对普通中学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沉积已久,一考定终身,以应试的终端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这是大多数社会群体和个体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于是,学校为迎合这种评价和趋势,不得不扭曲素质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名为素质教育,实质上仍是应试教育。这一切,无疑会严重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是中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对象,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德、智、体、美及其个性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这也要求我们的评价标准应着眼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并有利于社会的优秀人才。

6. 道德培养的缺失

很多普通高中德育把维护学校纪律和教师权威放在首要位置,学校德育和学校及课堂管理的顺序和管理颠倒,德育异化为学校管理和课堂管理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另处,道德教育内容落后、教育方法未能很好地遵循客观规律,使得学校的道德教育功能正在逐渐减弱。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地方,从古至今都讲究“传道授业”。尤其是在中学教育中,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把学生的道德培养置于首位,为其阐述做人的道理,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建如.社会变迁、教育功能多元化与教育体系的分化.全球的

视野.[期刊论文]-教育学术月刊,2010(11).

[2] 张晓霞.哲学视野的教育功能辨析.[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

学校学刊,2006(3).

[3] 王坤庆.时代精神与教育哲学.[期刊论文]-教育研究.1994(10).

[4] 颜雪梅,崔世全.再论教育的起点与终点.[期刊论文]-当代教育

论坛,2005(9).

[5]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1987.

[6] 罗培兰.浅谈教育功能、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关系. [期刊论文]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7篇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了解**教育先进地区普通高中的办学情况,学习借鉴优质高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实施的经验,解读先进地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高效率、高水平成功的原因与操作过程。通过听取教研室领导、学校校长介绍,实地考察了解、深入课堂听课,深入教研组座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等形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我市普通高中教学指导工作的基本思路与策略,全面提升我市普通高中办学效益,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

上篇概况与经验

一、重视教科研工作体系建设

**市教研室的教研、科研工作,组织体系完整,工作制度健全,常规工作开展有序。科研工作不搞纯理论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究。教科研课题坚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做到了教科类研究课题与教研类研究课题并举。教研室每年都根据教师的实际分不同的层次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二、扎实搞好市级学科基地建设

**设有市级高中学科基地9处。学科基地的主要任务为组织、承办全市的学科会议,组织试题的拟定与审定等活动,在全市学科建设中起带动与辐射作用。市教育局每年给学科基地拨付一定的活动经费,并依据高考成绩给与一定的奖励。学科基地的设置、组织管理由市教育局负责,学科基地的业务指导由市教研室负责。

三、加强高考备考的研究

1、坚持学法指导,注重优秀生示范、榜样的引领。

每年**市教研室都将部分学习品质好、成绩突出、中等生转化成优等生的学生请列市里来,让他们谈学习的思路、学习的方法、学习提高的捷径等,录像后,组织新高一、新高三学生观看学习,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

2、与考试中心同步思维,加强试题的研究。

高考试题的命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应尽量做到与其同步思维。**市教研室每年都设法参加国家考试命题中心组织的试题评价会,每年在春节前都要与考试中心的各科秘书见面,了解信息,增进友谊与感情。从不同层面了解命题的过程、思维的方式、操作模式等等,从而强化备考的针对性与方向性。

3、坚持抓知识的结合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骨干教师积极地编写“学案”、“个案”,起到引领的作用;教好第一遍,学好第一遍,搞好第一轮复习;选好资料,只用一套,用好一套;讲必精,练必批,批必评,错必纠,要保证练习的充分必要性;针对学生实际的自编练习有明确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向教学常规要质量,建立课堂教学的双目标结构,即:知识目标和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认识能力的目标。

对一些模糊点也有自己的主张,例如“校本课程”不鼓励,“地方课程”慎重进行。

〔**中学〕

一、基本情况

**省如东高级中学,1938年建校,1955年办高中,1978年定为省重点,1991年通过**省部级重点中学验收,**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学校占地240亩,现有60个教学班,师生3800人。学校追求的目标是“生态型、人文性、数字化”。高考成绩连续10年位居**省重点中学前列,有三名学生成为**省文理科状元。每年有95%以上考生入本科,其中70%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大等中国80强名校。学校为股份制民营机制。昌亚平校长说,是用自己的力量办了学校。连续11年高考位居省第4名,“二高”即平均分高,本科人数高。

学校的困难是:教学起点难以把握,平均分班,生源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特别是来自城市如南京、无锡、苏州的学生;政府投入不足,光靠学生收费,每生3万元。

学校提出: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教师要有分层教学的思想,做到分层辅导、分层作业,对优秀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辅(放,主要指增加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辅,指辅导);对中等的学生以辅为主,辅中有放。

二、特色经验

(一)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目标责任制。

每年九月下旬召开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校长与各班主任及高三年级各科备课组长签订责任状,确定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年级组对县教育局下达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下达到每个班级。同时对学科教学加强过程目标控制,每次全县统考,在全体学生参加统计的情况下,各学科要保证年级均分在全县处于领先位置。在目前高校招生规模年年扩大,社会对学校升学率的期望值不断升温的新形势下,在狠抓高分群体的培养上加大力度,加强与名牌大学的联系,把提高学生升学档次作为努力方向。扎实抓好高出本一线60分以上的高分群体,第一学期期中统考、四县联考及市一模后,召开年级前三十名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的意见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能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参加高考。加强竞赛辅导,力争一等奖人数有较大突破,为高分群体的培养奠定基础。各班对高中入学的中高档学生进行跟踪分析,确保高分层学生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学年度初制定教学工作备忘录,按时间、按部门分解工作目标。备忘录第一学期按月制定,第二学期前半段按周制定,二摸考试后按日制定。工作目标层次分明,即:明确学校高考成绩在全省的位次要求,班级本一、本二上线目标,学科高考成绩在全省的位次要求,学生本人的学习目标、要求。

(二)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

校级班子分工,每人联系一个年级抓教学,靠前指挥。配备管理能力较强的中层干部分管年级,加强对年级分管主任、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管理中的统筹、协调、督查和激励作用。对第一次做高三班主任的教师落实新老挂钩和专人指导等措施,对新接班的分管主任和班主任,做好年级或班级情况的交接工作。定期召开年级分管主任交流会,实现管理经验的共享与互补;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及时交流经验、通报情况、分析现状、研究对策、解决问题。:

(三)切实加强备课组建设

在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作用的同时,注重备课组建设,要把备课组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重头戏。各年级精心选配备课组长,加强备课组长的责任制落实和备课组的目标考核。要切实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控制,将备课组活动排入课程表,落实固定地点、活动内容和主讲教师,将教法研讨和资料使用作为备课组活动的主要内容。针对目前高中事业规模扩大的实际情况,集体备课要备好教学的起点,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做到面向中下层,课堂上教好第一遍,同时在“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夯实基础、滚动提高”上下功夫。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起点恰当,容量适度,落脚准。文科类科目强调学生背诵记忆,理科类科目加强训练和规律总结,强化应试训练,复习突出“讲、练、评”三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达成度。所有教师从研究学法入手,切切实实改革教法,认认真真指导学法,把学法指导渗透到一切教学过程中,并且有计划地进行阶段小结,促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

教学处和督导室加强对备课组活动进行督查,将备课组活动一览表交教研室,高三年级定期邀请教研员参加学校的备课组活动。加强听课交流,组织好听课后的评课活动,任课教师每学期每人听课与被听课不少于20节,至少写1篇教学总结分析文章。中层以上行政人员每月听课不少于八节,并及时将听课评价交分管校长,每月安排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校长评课。督导室充分发挥其督查、指导、参谋作用,教学处切实做好教学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全县统一的教研、科研活动,并为在本校开展活动给予支持与便利。

(四)充分发挥教学骨干队伍的作用

在统筹兼顾、优化组合的前提下,努力营造师徒结对、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落实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新教师的责任制,切实发挥他们在平时教学中的凝聚力和骨干带头作用。在努力实行循环教学责任制的同时,保证高三年级有一定数量相对稳定的把关教师,凡第一次上高中课特别是第一次上高三课的老师,都必须先听同学科其他老师的课再上课,教案要在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指导认可后再实施,尽快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新教师通过听课、说课,上亮相课、过关课、汇报课、比武课、研究课等形式,力争在1年乃至更短的时间里入门,不断提高,缩短骨干成长的周期。

(五)切实抓好教学六认真的落实

认真学习、把握和运用新大纲、新教材,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特别要研究所教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做到以新思想、新理念来统领教学,切实增强教学中的高考意识。把教学六认真落实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一是认真备课,备课要在吃透大纲考纲、教材的前提下,强调备好学生,备好教法,备好例题和练习;二是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杜绝废课,不讲废话;三是认真选编、批改、评讲作业,作业精选精编,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任课教师建立错题档案,抓实学生的错题订正,提高目标达成度,每学期每科自编专题训练与试题不少于15套;四是认真辅导,在集体辅导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个别辅导,通过辅导,实现培优拔尖和医瘸补缺两不误;特别是针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对一辅导,然后通过成绩检验,效果不行的要分析原因,查找是否个别辅导。五是认真组织考试,不断研究考试的模式与方法,从编制试卷、批改分析到整合讲评,都要以效果为落脚点;六是认真组织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让尖子学生有用武之地,让所有学生都有发展空间。

(六)切实加强考试管理,狠抓考试的三个环节

考前抓命题,确保试题的质量。指定专人出题,并由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把好质量关。要求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和前阶段作业质量情况有针对性地出题,每份试题都印上出题人和校对人的姓名,并送一份到教学处。

考中抓监考,每次考试,都按照高考的要求,全年级分科混编考场,发准考证、桌上贴号码,单人单座,不准用计算器和胶带纸,并要求教师按高考的要求严格监考,学校分管校长、分管主任正常进行督查和巡视,造成一种实战的氛围,确保考试能正确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正确反映学生的真正水平,确保学生经过训练能以平和的心态进入考场,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考后抓分析,教学处和年级组及时搞好数据分析,及时开好三个分析会,即学科组分析会、班级分析会和年级组分析会,一是对照试题的目标达成度分析学生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能力点的达成情况及主要存在问题,对学生知识掌握得不好的部分在后面的复习中有针对性的给予进一步的加强。二是分析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补差辅导的效果,针对学生试题中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缺陷的补知识,是方法问题、习惯问题的在个别辅导面批时给予点拨和指导。三是按照学校下达指标的达成情况,分析班级现状,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实行全校期中、期末、高三联考和模拟考试等交流会审制度,凡成绩滑坡的班级班主任和学科备课组长,必须亲自到分管校长和年级分管主任处汇报,年级主任每月一次向行政会或校长办公会汇报年级教育教学管理情况。自查差距找原因,落实措施促平衡。

加强对学生英语口语、听力、计算机及实验操作的教学和考试考查研究,所有年级均安排每天15分钟的英语听力时间,确保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开足开齐计算机课和所有理化生学生分组实验,确保计算机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七)积极参与各级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搜集、整理、分析和合理使用高考信息

加强与市、县学科基地的联系,积极配合教研室组织教研活动,上好教学示范课,编写参考试题,精选精用资料,学生一科一种为主,教师一科多本,每校每科都要在精选精编(特别是自编)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高考资料库,并进入学校数码工作室,实行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共享。学科教学大纲做到人手一册,高三的新教材和相关复习资料及时提供给高二、高一备课组,使高一、高二的教师提前进入状态,实行高中教学资料年级交接制度,对资料交接好的高三备课组进行奖励。

重视高考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与研究,要积极引进、消化和运用高考信息,依托全县教育信息化网络建设筛选和学科信息,实现全县资源共享。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学科专题研讨活动。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学年举行一次面向全县完中的公开教学活动,加强与挂钩学校之间的联系,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教学管理经验,促进共同提高。

加速微机管理教学和处理信息的进程,培训计算机操作人员及时做好成绩数据分析。提高教研室下发的统计数据的利用率,指导教师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和发现有效的教学研究信息,努力将信息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

(八)全面关心教师的健康成长

评优、晋级、福利、奖金、住房等等,都要向教学一线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倾斜。实行校内教师津贴考核发放制,拉开档次,做到优绩优酬。学校每年拿出一定数量(不低于65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在教育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对教师的奖励办法做到终端奖励和过程奖励相结合,针对“3+2”新高考模式下分班后出现的学生群体差异,实行高一、高二同类班级发展性评估和交接班制,每次县统考后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阶段评价,对教学效果优异的备课组给予奖励,及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实施过程调控。每年暑假将组织高三一线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和疗养。

(九)强化“三风”(校风、班风、学风)建设

将“三风”建设贯穿高三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每学年评一次十佳学习标兵,十佳优干、十佳团员、十佳爱校标兵,对各年级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激发学习动力,优化学习风气。确保学生的自学、体育、娱乐、休息时间,形成既勤奋刻苦又生动活泼的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非智力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三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关注女生的变化,要组织女教师走进女生,解决她们的思想问题。从这几年看,女生问题解决的好,成绩就突飞猛进。

(十)要加强宏观指导和部门协调

凸显“教学中心”意识,全校各部门协同作战,全校一盘棋,确保凡是教学需要的一路绿灯。校长室、教学处要充分发挥教学指导作用、桥梁作用,加强对教育教学的全程调控。行政人员每星期至少听二节课,每月向校长办公会汇报听课情况,并由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点评,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重点分析、重点调节,做好跟踪调查。每个行政人员都要联系年级或学科组,把教学质量同行政人员的工作实绩联系起来考评。

统筹使用优质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各年级任教,既要保证高三教师队伍的质量,又要保证高一、高二年级有一定数量的把关教师。充分发挥我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由教学处定期安排有关人员到各年级、各班级上课或做讲座。

坚持分管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同作战,妥善处理好领导与教师、班主任与任课老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关系,确保教学整体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捆绑考核”的力度,不断强化整体协调发展意识。根据实际,加大薄弱学科建设的力度,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学科间的平衡发展,以求整体优化与最大效益。保证和协调各学科的教学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不挤不让,统筹兼顾,平时要确保学生自我整理、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

(十一)加速、加强科学人文环境的建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量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8篇

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分析改革展望进入21世纪,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成果举世瞩目。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高中文化的普及程度也有非常大的提高,高等教育也随着发展日益大众化。但是,在如今这个发展神速的时代,教育改革将要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普通高中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和挑战,要做出相应的改革。

普通高中在中等教育中,占着很大的比重。近些年,我们国家的高中教育规模得到了扩大,真正做到了大众化。但是,从普通高中的教育实践方面,普通高中的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还要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现状分析

1.全国普通高中发展分析

在2007年到2013年中,全国的普通高中招生总数呈递增趋势,应届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的比重从79.6%上升到91.4%。在这6年时间里,我们国家高中教育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展。高中阶段的招生率上升了16%个百分比,在校生的比率上升了5.6%,虽然在调查不够精准,但这些数字也能够大致说明了我们国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正在上升。

我们国家的教育主体一般是以公办教育为主,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以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来进行扩大。近些年,政府各级为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笔者从2007年到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各级教育的人均预算里,教育事业所产生的费用不断地提高,但是,普通高中人均预算在教育事业所产生的费用中,增长幅度比较慢。小学教育公用经费在这段时间中增长了3倍,初中增长了3倍,普通高中却只增长了一倍,中等职业中学增长双倍。

2.全国普通高中学校的实地调查

近几年,笔者走访了个别地区的一些普通高中,在这些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包括了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城市中学和乡下中学,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考虑到研究需要,笔者将以问题分析为主。

首先,考虑到外部因素,在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开始大力发展的同时,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究竟将发展定位在什么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更要面临的是实践上的挑战。

有些学校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这种行为在教育界一直受到抨击和鄙视。但是,调查发现,以升学率为目的的教学在普通高中学校是常见的,其中,以农村地区为首,其次是沿海地区,九成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围绕考试,课程的内容和宣传标语都无一例外的为了应试。但是,经过思考,笔者认为,对升学率的重视,并不仅仅是学校的想法和一厢情愿,而是根深蒂固的应试理念和当地群众一致的认同。一位省级重点中学的校长说:“没有一所学校不注重高考,这是社会默认和家长要求的,校长和教师都认识到这是不应该的,但是谁都没有办法扭转。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把精力放在高考上这是个怪现象,但是谁也跳不出这个怪圈。”其实,在这个普遍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中,学校仅仅是作为一个执行者,是一个载体,其实学校实际上是处于被动甚至被迫的环境中。如何合理的面对教育界的规则和时代背景,来创造出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仅仅靠普通高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不能够实现理想状态的。

其次,我们考虑到内部因素,这其中包括了学校的模式、政策。随着科技的发展,校园的建设和教学的电子化,似乎体现出了如今办学的质量得到了提升,教学也变得规范。在这个教育扩展的过程中,每个学校的教学特点正在一点点的消失,大家似乎认同了一种办学模式后就学习、考察,然后做出一个雷同的办学方式。数千所学校展示出同样的风采,教学设备的多样化并没有切实的转变为办学的多元化。

内部因素远远不只有学校的模式和政策,如今的教师队伍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事实上,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参与程度和作用其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没有深入地体现出来,教师应有的专业发展也没有得到落实。

其实,内部因素还包括了很多,如学生成长轨迹的单一性、地方政府给予普通高中的投入又是极其有限的,办学经费的不足也占据了一些比重。

二、普通高中的发展与改革展望

在如今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传统教育使命也随着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思考普通高中教学发展的方向、自身性质和创造价值、重新定位。这需要寻找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在这里讨论我们国家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是要否认当前的国家策略,而是研究和展望未来发展的新视角。

发展教育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个体发展和生活的需要。所以,教育权的实现是在眼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指义务教育,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加大,高中教育阶段必须要体现出教育公平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该具有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特点,而不是依附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要做有教学特色的高中,就必须做到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考虑下,确定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根据知识体系。教育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条条框框设计和实践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这显然不是群众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要和期望。教学的灵魂应以科学为核心,要符合21世纪的新的知识主体,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如今的学校制度和建设的目标,普通高中的教育需要学校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机制,要以多元化培养为发展目标,培养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专长,要更好地体现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内涵和面向社会的性质。在尊重教育平等的基础上,政府部门要鼓励普通高中形成特色,修改以行政为主导的高中学校等级评审制度,取消资源优先落实的示范建设计划,由此在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过程里不断地实现满足差异和个性需求的教育公平,竞争的基础是平等,竞争的内容是特色。

对于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作为义务普通高中教育的必要需求。教育经费的问题不应该成为政府推卸发展高中教育的借口,作为普及的高中教育,要以受教育者的经济能力考虑问题。当前,我国已经为义务教育建立了免费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业有对应的补助体系,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充分的资助保障。这使得建立一个面向普通高中困难家庭学生的支持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李芙蓉.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36(22):56-59.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宁都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大力实施高中带动战略,加大高中教育投入,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强化高中教育管理,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人文、开放、创业、平安、幸福宁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从年开始,通过4年左右时间努力,我县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万人比、考生比及优质生源上线率等各项指标都有大幅度提升。具体目标为:2014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总人数全市排名进入前6名,万人比、考生比以及优质生源(高分生)二本以上上线率全市排名进入前10名;2016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总人数全市排名进入前3名,万人比、考生比以及优质生源(高分生)二本以上上线率全市排名进入前6名。

三、工作措施

(一)优化普通高中教育网点布局

1.优化网点布局。在目前全县形成的由宁都中学、宁师中学、宁都四中、宁都私立英才学校、宁都私立春晖学校构建的“一重两普两私立”的普通高中办学格局基础上,结合永宁新城规划建设,科学谋划布局新的高中教育网点,通过5-7年努力,逐步形成“二重三普多私立”的高中办学格局。

2.提升办学品位。突出抓好宁都中学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把宁都中学办成精品重点高中;以不低于宁都中学建设标准高起点建设宁师中学,力争5-7年内把宁师中学建成与宁都中学并驾齐驱的省级重点中学;大力提升宁都四中办学水平,努力把宁都四中建成省级优质重点建设中学。

(二)强化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保障

3.确保普通高中办学经费。根据县财政实际情况,坚持“量入为出、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按时足额拨付普通高中教育财政性资金,加大学校校舍维护、福利改善、教师激励等方面的资金补助力度。取消对各普通高中学校所收学费、择校费的调控。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以及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化解我县普通高中学校所欠经济债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等,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所需资金。

4.促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每年筹集专项资金加大普通高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设施现代化。统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经费,加快各普通高中学校电教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音体美器材的装配,普及普通高中学校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

5.设立高中教育发展专项奖励基金。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资金,同时,吸引社会各界捐资,作为高中教育发展专项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一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贫困生、高考成绩突出的学校和学生、在本县就读的中考优质生源以及引进的特级教师。

6.完善一线教师激励机制。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激励政策和措施向一线教师倾斜。对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县财政给予特殊津贴,勉励教师安心一线教学。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提高班主任补贴标准,鼓励学校制订教学奖励考核措施,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三)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7.加强普通高中教学指导。针对每年的高考,县教育局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抽调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各普通高中对高考有关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围绕普通高中教育近期发展目标,细化、量化各学校每年具体目标,确保每年高考目标如期实现。

8.强化普通高中教育科研。将普通高中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校长要亲自抓科研,重视学科建设,发挥教研组科研力量,逐步形成各自学科优势和教育科研骨干队伍。要加强高考策略研究,多渠道获取高考信息,敏锐预测高考走向,不断探索高考教研的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大力提升服务应对高考的综合能力。鼓励各学校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办学模式。

9.着力抓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各学校要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坚持智力培养与人格塑造并重。要加大课堂改革力度,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10.强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各学校要管好用好现有设备及各种资源,特别是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音、体、美器材的最大效益;要建立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有机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四)深化普通高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1.创新质量提升机制。要树立全县教育“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各阶段教育的长效监督、考核、考评机制,将教育发展目标细化分解到普通高中、初中、小学,抓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衔接,建立各学段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共同研讨的机制,解决学段之间教育教学脱节问题,切实为普通高中教育振兴发展夯实基础。

1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副科级以上校长及副校长由县委考察决定、县政府聘任。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充分的用人权和自,学校中层干部由学校聘任和管理(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聘期三年),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合理交流机制,大力把教学业务能力强、作风过硬、反映良好、又有管理水平的中层干部和教师选配到学校领导班子岗位。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在年度教师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学校自主对教师实行一年一聘。

1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打破年级组单一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强化校本研究。积极探索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严格管理,严格考评,严格兑现奖惩。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公开制度,扩大普通教职工对经费使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切实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14.建立普通高中教育目标评估机制。建立普通高中学校分级管理考评机制,依据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科学制定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年度目标评估方案(考核评估方案由县教育局另行制定)。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每年8月份前,县委组织部、县人保局、县教育局对各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校长业绩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告县委、县政府。对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奖励;未完成目标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学校校长诫勉谈话,相应任课教师不能评先选优、晋级晋职;连续两年未完成学校目标任务的,解聘校长及分管教学、年级分管副校长职务,相应教师不能评先选优、晋级晋职。

15.加大优质生源奖励力度。每年从县高中教育发展专项奖励基金中安排资金对中考成绩总分全县排名前100名且在宁都普通高中学校就读的优质学生进行奖励。具体奖励方案由县教育局制定,报县政府审定后实施。

16.设立“高考质量成果奖”。每年从县高中教育发展专项奖励基金中安排资金对实现年度目标的学校进行奖励。对高考应届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进入全市同类学校前五名的学校,分别依次奖励20万元、16万元、10万元、6万元、2万元人民币;获得省、市高考状元的,学生分别奖励20万元、15万元,学校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人民币;对考取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学生奖励5万元,学校每考取1人奖励10万元人民币;对考取国家排名前十名(权威机构认定)重点大学的,学生奖励5000元,学校每考取1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符合多项奖励条件的,按最高奖励标准奖励,不重复计奖。以上各项奖金奖励到学校的,主要奖励任课教师,由学校按照本意见的规定制定详细奖励办法。

四、保障措施

17.建立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普通高中学校、担任班级课外辅导员制度。县委、县政府每年听取一次普通高中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解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挂点县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到所联系的辅导班级开展活动,认真倾听师生心声,积极为学校和师生办实事、解难题,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范文第10篇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尽管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但国际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国家竞争在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跨入了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队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不仅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之一。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教育如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服务,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此,需要培养一支有建设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明道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创建社会公平正义,为此,就需要培养有素质的新一代社会公民。

普通高中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中等教育中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得到了大扩展,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但是,从普通高中的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实践来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困难和挑战。

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可借鉴的国际研究

讨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问题,显然必须基于中等教育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等教育领域往往并不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且由于中等教育系统中双轨制的存在,中等职业教育是为就业做准备,中等普通教育则主要是为高等教育做准备。在整体上,中等教育是联结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个环节,它需要受制于初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

尤其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成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并正在逐步演变成为实践,重新审视中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中等教育的研究,其在中等教育方面的战略是:第一,促进政策对话,讨论中等教育的新趋向,进一步规模扩展与中等教育的多元化和改进而需要的政策改革。第二,推进综合而整体的方法,更新和改革学习内容,以提高中等教育的适切性和质量。第三,通过各种网络,尤其是国家和地区项目,来鉴别和传播中等教育中的良好实践和革新的信息。基于这些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一系列中等教育研讨会,提出的改革建议主要关注以下方面:教师角色的变化、学习内容的新方向、ICT和远程教育的运用、对年轻人的咨询和指导、生活技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桥梁、向高等教育的过渡以及质量评估等。

**年9月,世界银行应我国政府邀请,为帮助我国制定“十五”规划而提交了《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的报告。报告强调,“中国的竞争力将由越来越取决于其人民有效地创造、获取、分享和使用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批评性思维、有效交流、团队精神、企业家精神、语言、信息技术能力、社会性技能等。为此,报告呼吁必须“继续致力于将教育体系改造成一个内容丰富、广泛和富有灵活性的体系”,要“实现各级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新的基本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明确指出,“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校的学生比例为50:50,这一比例偏高。因此,有必要大幅度降低职业学校学生比例”。而且,需要“减少教育中的过度专业化”。

综合上述国际研究和观点,不难发现,关注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新审视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向,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国际教育发展与研究的热点课题。普通高中的发展与改革,在本质上需要更多地基于整个中等教育改革的大框架之中。

三、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新的政策方向

很显然,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的传统使命需要发生变化,需要寻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新指向。

1.全民终身教育引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世界报告《从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中,明确提出了“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观点,并指出,终身教育除了经济和职业意义之外,还具有开发个人潜能的作用。因此,终身教育“可以想象是对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一种加工转化、一种再分配和一种新的协调”。

在全民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传统的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都不再具有终结性的特点;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机会将不应由于年龄增长或者离开学校而减少或者消失;对于个体而言,教育或者学习的选择将不因为选择之后而不可更改或者难以更改。

因此,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不应该只是依附高等教育的需求,或者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后果。高中教育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将是为个体发展而提供的一种过程和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得到与其成熟和社会化相匹配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高中教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过渡”型教育,向工作或者升学过渡,而应该更多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和成熟。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框架下,必须改变以升学为旨向的普通高中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全面发展的教育真正贯穿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真正面向普通高中教育中的每个学习者和参与者。由此,需要改变普通高中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学习准备的单一观念,要使高中教育成为促进个体发展和成长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准备。充分认识到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特点。

2.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个体发展的新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个体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有全球的视野,需要有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和尊重,需要有和谐相处的能力,需要有积极而主动的社会参与,包括民主的社会建设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的变化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产生了新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现代产业和企业职工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正在发生变化。美国“21世纪技能伙伴”提出了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科技的21世纪基本技能是:责任感和适应性,沟通技能,创造性和求知欲,理性思辨和系统性思维,信息和媒体素养,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我引导,社会责任感。

在新的时代,年轻人群体日益产生分化,逐步多元化。在尊重个体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基于个体发展的需求,教育必须为反映这种分化的特点和满足多元化发展而满足个体的多元化选择。因此,为每个个体提供面向未来的生活技能,是教育内容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了三种类型的生活技能:沟通和人际技能、决策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应对和自我管理的技能。在这些技能下,又分别包含了更多的具体技能。

显然,高中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在满足个体发展的新需求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义务教育是面向个体的强迫教育,个体缺少选择权;高等教育即使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高度的专业化教育。因此,必须适当淡化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步取消简单的、人为的文理分科教育;而应该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尤其是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必须增加生涯与职业指导和教育的内容,关注个体发展适应新时代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3.将教育公平与教育选择纳入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体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选择是满足个体不同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其实,基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公平不只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独有特点,教育选择也不只是指公立学校与私立教育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选择而已。事实上,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高中教育阶段同样必须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选择的特征。

要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选择,就必须创造一个公开、透明和规范的教育环境。显然,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中学校等级制度、高中阶段教育的分数选拔与分流体系、高中学校功能定位的简单划分(普通的或者职业的)以及普通高中学校内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的同一性,都不可能产生高中教育中的教育公平和实现学习者的主动选择。

4.建立基于平衡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处于区域间不平衡的背景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首先需要在地区间建立一种相对均衡发展的格局,从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角度,规划和发展高中及其普通高中教育,而不完全受制于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牵制。为此,需要在教育管理体制中更好地平衡分权与集权的关系。建议增加中央政府干预和支持措施,尤其是中央政府要优先关注和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问题。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始终与职业高中教育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形势下,在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使命需要发生变化的同时,职业教育同样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需要减少或者削弱普通高中教育。因此,需要从学校内的课程类别而不是学校类型的角度出发,建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思考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规划。

上一篇:大学实践范文 下一篇:科技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