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09 11:02:05

品质教育

品质教育范文第1篇

在《国王、武士、祭司、情人》一书中,作者罗伯特・摩尔界定怎样的男人才算是「成熟男人。他认为成熟男人应该沉稳、临危不惧,给人安全感、可靠感,乐于帮助别人,有使命感,并坚毅、乐观。

成熟的男人应该优雅,而这种优雅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的。

1. 着装得体。着装是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特殊情况,一个成熟而优雅的男人,应该避免穿着宽松的西装、肥腿西裤、老头皮鞋、颜色花里胡哨的T恤,而金丝眼镜、宽领带也早已经不流行了,同时要避免以运动手表搭配正装。

2. 注重个人卫生。夏天每天换不同的衬衫、T恤是对别人的基本尊重。适时使用止汗喷雾;出汗多的时候,要注意香水味不要与汗味混杂起来。

3. 热爱运动。这当然不是指热爱体育赛事,而是说要有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形象。可以跟人聊聊美国盐湖城的球馆比其他球馆球迷席倾斜度更大,从而造成山谷效应,并使观众的加油声更响亮;然后再结合美国地理和历史分析一下盐湖城这座城市的特点以及摩门教的故事。但更应该有规律地做运动,去健身跑步、做器械,或者参加一些户外运动。

4. 有自己的收藏品。现在才去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淘宝贝的话,「捡漏儿的机会已经很少。收藏前要多做功课,无须急躁,收藏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有条件的话,可以收藏一些欧洲的葡萄酒;而各国明信片、打火机、阿拉伯水烟、肩章等小物件,不在于是否珍稀、宝贵,够多、够有特色就行。

5. 不断学习。要保持开阔的视野,多读些好书,看些有营养的电影;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专注研究某一个领域。当你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对某个行业、领域如数家珍时,优雅、从容不迫的腔调就会慢慢养成。

6. 自信、自重、自爱。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装是个很高的境界,不装高端,也不装高富帅。自信地与人交往,给人尊重感,就是很好的自重与自爱。

7. 避免沉溺于网络名声,做生活中的领袖人物。如果因为网络上有一定知名度,而觉得自己像个「皇帝一样「批阅奏章了,那可能是被网络蒙蔽了。关键是要回到现实,回到与身边亲人、朋友的亲切交往中,认可的事情要在现实生活中执行下去,这样才能逐渐积累起卓越、优雅的人格魅力。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既然有能力承担起责任,就要脚踏实地做下去。

品质教育范文第2篇

1.1调查对象随机发放[2]

调查问卷650份,发放对象为陕西(50份)、北京(50份)、天津(220份)、吉林(65份)、内蒙古(65份)、湖北(50份)、沈阳(50份)、浙江(50)、重庆(50份)9个地区的农业高校。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1∶1[3],即在校大学生、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及学校教师等。共回收问卷514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率81.71%。

1.2调查内容

为了解现代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质量品质,找出现存问题,调查问卷共设68项题目,其中,1~12项是个人基本信息,13~58项是各种教学服务品质,59~65项是各种教学服务品质排序,66~68项是主观题对存在问题的意见建议。笔者通过调查,将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划分为7种品质,其中,13~15题属于学科专业品质类型题;16~23题属于教育服务品质类型题;24~32题属于环境品质类型题;33~39题属于管理服务品质类型题;40~47题属于保障服务品质类型题;48~50题属于品牌服务类型题;51~58题属于人才培养品质类型题。将这7种品质贯穿于调查问卷中。调查问卷设计了“期望的教育质量品质”和“感知的教育质量品质”2项问题,且使用变量={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4],数字化对2项问题的评价标明等级,最终根据期望和感知的对比对每种高等教育品质进行点评,找出在每种品质所存在的问题,以意见和建议的形式提出来,最终实现其意义。

2调研结果及统计分析

2.1符号说明X1、X2、X3、X4、X5分别表示“很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A表示题目总量;“1”表示学科专业品质,“2”表示教育服务品质,“3”表示环境品质,“4”表示管理服务品质,“5”表示保障服务品质,“6”表示品牌品质,“7”表示人才培养品质;i,j=1,2,3,4,5,6,7;dij表示i与j之间的最短距离。

2.2调查结果统计由于调查问卷是随机发放到各个地区的农业院校,为了对高等高校教育质量品质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则需要整合9个地区的调查结果。为了精确得到研究结果,该调查问卷将高等教育质量品质分为7种,最后综合整理得到7张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品质的表格,笔者仅进行人才培养品质和教育服务品质分析。

2.3教育服务品质分析

教育服务品质在问卷中的设计主要采用内容多元化的方法,即涉及面广,因此该品质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教师业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和实践教学。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处理得到教育服务品质总表。由表1可知,教育服务品质的期望值和感知值差别较大,差值在-19.48%~28.57%。通过分析问卷发现期望和现实感知之间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由于现实教育服务品质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更想拥有期望中的教育服务品质;②由于现实教育服务尚未认识到其在学生群体的重要性,减弱了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③由于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未及时采取新的教学方法等,使得当代大学生认识不到现实教育服务品质的重要性。由此进一步说明教育服务品质下的教育业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师授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针对这5方面的内容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以及新的教育措施。

2.4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对问卷进行分析

2.4.1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利用聚类分析定义分类后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找出具有最小距离的类型合并,合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直到所有样品归为一类,最后绘制聚类谱系图。笔者利用MATLAB编程语言,使用聚类分析函数库[5]提供的函数进行编程求解。(1)数据变换处理:使用MATLAB聚类分析函数库提供的zscore()使数据标准化。(2)计算各变量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2个品质并成一类,其中,Gi与Gj之间的最短距离公式为:dij=minxi∈Gi,xj∈Gjd(Xi,Xj)使用pdist()函数实现最短距离的计算。其中,Xi与Xj也表示7种教育品质;Gi与Gj为Xi和Xj的子集。(3)选择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如果类的个数大于1,则继续并类直到所有变量归为一类,其过程如下数学描述:设xik为Gi中的第k个变量,ni为Gi中变量个数。某一步,Gp和Gq合并为Gr,则Gr与Gk(k≠p,q,r)距离drk=min{d(xrl,xkm)/l=1,…,nr,m=1,…,nk}=min{min[d(xp1,xkm)],min[d(xql,xkm)]}=min{dpk,dqk}使用cophenet()函数计算由距离返回向量的相关系数。(4)绘制系统聚类谱系图,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或不同的分类原则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使用dendrogram()函数绘制聚类谱系图。

2.4.2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应用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将基于问卷的7种高等教育品质进行分类。通过对高等教育品质的期望值和感知值的系统聚类分析的比较,找出期望分类与感知分类之间的差异。根据图1将大学生现实感知到的7种高等农业教育服务品质分为两大类,即{1}和{2,3,4,5,6,7};分为三大类,即{1}、{2}和{3,4,5,6,7};分为四大类,即{1}、{2}、{6}和{3,4,5,7}…不同的分类结果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由于我国贫富差距较为严峻,对于不同地区在教育经费的投资也会有不同。若将大学生期望的7种高等教育品质分为两大类,即{6}和{1,2,3,4,5,7};分为三大类,即{1}、{6}和{2,3,4,5};分为四大类,即{1}、{6}、{2,7,5}和{3,4}…不同的分类结果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教育服务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保障服务品质以及品牌品质,这说明在大学生期望的教育品质中,期望所在学校是品牌学校,或是希望学校的保障措施精细。综合分析图1、2,得出期望分类和感知分类之间的不同点:①感知的分类无论分为几类,学科专业品质都被分为一类,而期望的分类则是品牌品质,被分为一类;②感知的分类最多分为6类,而期望的最多分为5类;③感知的分类无论被分为几类,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始终为一类,而期望的分类,不仅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始终为一类,而且教育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品质也被分到一类。

3提升高等农业教育品质的策略

3.1统计分析模型的新策略

3.1.1提升教学品质、业务和方法,培养优秀人才。学生要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职责就是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①诚聘优质的教师,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结构;②稳抓教学质量,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注重改进授课方式,授课应与教师专长相符合等;③多开设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特别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内容;④定期对教师进行质量评估,作为评量依据;⑤建立教学奖励制度,每年遴选教学优秀教师,定期予以奖励,以此激励等。

3.1.2追求卓越的研究方向,提升自身的真正优势。①建立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引进优秀科研人才,提升自身优势,打造自身品牌。②建立系统化的学术指标。为了提升各个大学的竞争力,吸取各个大学的特色,以策略性规划集中资源,构建基础建设等。总之,在知识社会,组织的目的在于使事实变得更有生产力,亦即有效地让知识具有更大的能量,以开创大学崭新的形象。

3.2系统聚类分析模型的新策略对于大多普通高校来说,可提升弘扬学科专业品质,使该校具有独具特色的专业。同时,稳定招生规模,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另外,还应注重诸如保障服务、环境规划等其他品质的培养。由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可知,分类的多少取决于各个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的大小,相关性越大,越容易被分到一组,因此,若想提高高等教育品质需要,应将7种品质紧密结合共同管理,如:①改善教育服务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品质;②在增加精品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等;③改善管理服务品质,以提高环境品质,例如在加强管理学校校园卫生时,提高环境素质,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在环境品质和管理服务品质都做好的前提下,对于高等教育品质比较薄弱的高校,应将教育服务质量与人才培养品质相结合,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品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提升;教育品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28-03

【作者简介】李建成,江苏省洪泽中学(江苏淮安,213000)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不再只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应为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成长方式,促进其生命健康发展,让他们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当下的教育由于受应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其本质要求相距越来越远:教育工作者更多把目光盯在如何提高升学率上,很少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教育生活单一――教教材、做练习、考试,很少按照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建构教育活动。应该说,造成这一教育品质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缺乏思想引领,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没有遵循基本教育规律,而是凭着传统经验教学。教育要想走出制约自身发展的困境,必须探寻前瞻思想,用思想指导活动,促进其品质不断提升。

一、“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意义

1.“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是社会发展的企盼。

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人才类型看,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从人才结构看,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人才素质看,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迫切要求教育通过改革提升自身的品质。从客观现实看,这种改革不能盲目地实施,而应按照人的成长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可见,社会发展需要用思想引领教育改革。

2.“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是教育发展的呼唤。

近年来,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施,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从现象上看,这场革命带来了教育手段的变化,但是从本质上看,并未能促进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办学思想不端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教育要想得到真正发展,不能仅凭经验实施,必须要用思想引领发展,这需要有丰富价值内涵的精神陶冶,需要有前瞻思想境界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发展呼唤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

3.“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是学校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近年来,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施和教育均衡的不断推进,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办学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当下学校发展不应再追求教育设备的改善,最为重要的是学校文化的建构。通过学校文化建构,提升学校内涵,创建学校特质,促进人的发展。从本质上看,学校文化建构首先需要重塑学校核心价值,提炼学校教育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发展催生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

4.“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是师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对自身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每个人都企盼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发展还应有更高的要求。就学生发展而言,不仅要考虑他们自身能否得到应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还要看学校是否能够帮助其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形成终身发展能力;从教师发展来看,不仅要考虑他们自身能否得到应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还要看他们是否具有找到适合学生发展路径和方式的能力,檠生终身发展服务。可见,教育的发展应从师生发展需要出发,建构其思想,提升其品质。

二、“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内涵

1.“思想”的意蕴。

所谓“思想”,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事实的逻辑形象即是思想”。心理学家认为,“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亦称“观念”。现代科学解释:“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这样表达:思想是我们对事实的描述、解释和预言,是诱导、申述、劝说、暗示等言辞的集合。笔者认为,“教育思想”是在人们大脑中形成的体现前瞻教育理念、符合教育规律的认识。

2.“教育品质”的含义。

如何定义“教育品质”,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学校教育看,“教育品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文化建设、学习品质和教育质量等诸要素所达到的水平。就教育活动来说,“教育品质”主要指学校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效等诸方面所显示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用系统的观点考量教育,不只是考量办学质量,还要考量提升办学质量的方式、策略和途径;它是用全面的观点考量教育活动,不只是考量活动本身的成效,还要考量活动的效率,以及活动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3.“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意旨。

教育需要思想,需要用思想去解释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真谛,预见教育未来;需要用思想指导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探寻教育规律;需要用思想去创造教育生活,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旨在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用高尚的教育价值追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规划,开发教育资源,组织教育活动,创造教育生活,促进教育“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三、“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的实践

1.用思想武装大脑。

在教育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引导教师建构思想?首先在学习中建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规律、宗旨、目标、方法、途径及评价等等的基本价值判断,教育者必须加强教育思想的学习。一方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等理论书籍;另一方面,学习他人的成功实践经验。通过学习,认识教育的价值、理解教育的意义、了解教育的理念、感知教育的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其次在实践中建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既是共性的教育价值,又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代表着个人的教育素质、实践智慧。前瞻的教育思想只有通过个体实践,内化为个性智慧,其价值才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我们应对他人总结出来的教育原则和基本教育规律等进行实验,在实验中验证和发现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我们应在他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探寻新的观点,并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在实验中发现新的方法和规律,由此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最后在反思中建构教育思想。人的教育思想的建构需要对自我原有思想内省,需要对他人观点斟酌,需要对自己实践总结。一方面,我们要反思自己在学习中所习得的观点和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想法,探寻其普适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反思自己建构思想的过程,从思想探寻过程中发现教育思想建构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究策略。

2.用思想创建环境。

虽然大家都知道环境育人,但是在教育工作中,人们很少去研究如何创造育人环境,应创造怎样的育人环境。有一点可以肯定,建构不同的环境和以不同的建构方式建构同样的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应该说,要想提升教育品质,必须探究环境育人的方式;要想提升环境育人的实效,必须探究用思想创建环境。一是围绕思想系统规划环境。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校环境打造得特别高档。“品质”不只是建筑的豪华,学校环境规划和设计不应只追求美观,更应体现自己的办学思想。学校提炼出自己的办学思想以后,应该围绕自己的办学思想对其进行整体规划。例如:学校以生态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其环境应“回归自然”;学校以人本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哲学,其环境应体现人性化等等。二是按照思想整体建构。学校环境建构既要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也要体现教育的本质。学校环境是为学生建构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环境建设应基于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学校环境建设的核心思想确定后,应让学生按照其思想寻找建设内容、建构方式,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实现其教育价值。三是对照思想全面运用。环境不只是点缀,更要发挥其教育作用。学校环境建好后,应引导学生去“读”环境,去“用”环境,努力将环境内容作为课程进行学习,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课程内容。

3.用思想建构课程。

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虽然按照课程改革需要开设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但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往往更多的基于“学校需要”,并没有围绕或体现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学校教育哲学。应该说,课程是实现办学目标的载体,围绕培养目标建构课程是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方式。第一,用思想规划课程。课程是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的建构不能凭主观臆断,而应围绕学校办学目标确定。学校建构自己的教育哲学以后,应围绕校本价值追求提出办学目标。学校准备开设什么课程、怎么开设课程都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进行设计。第二,用思想建构课程。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确定后,应让学生按照自己成长需要、学校教育目标和课程建设思想开发课程资源,设计课程建构方式,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开发资源和建构课程,形成校本课程框架。第三,用思想评价课程。课程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它集中反映了课程设置的取向和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课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理念的确立。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考察被评价者有没有实现既定的评价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评价需要我们围绕课程建构思想展开。一方面,评价课程建构思想是否科学,是否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评价课程目的是否实现,是否体现了基本教育规律。

4.用思想改造课堂。

课堂是教和学的重要途径,提升教育品质关键是提升学生学的品质和教师教的品质。其一要将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学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基于基本理念展开的;教学理念又源于学校或教师自己的教育思想。学校明确自己的办学思想后,便要围绕自己的教育哲学、培养目标等核心思想提炼自己的教学理念,寻找自己对教学所特有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其二要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学校形成群体教学观点后,便要引导每位教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通常情况下,首先,引导他们理解教学理念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其次,让他们对这一核心思想进行吸收和内化,将其建构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再次,激发他们根据理念生成教学目标、路径、方式和策略;最后,按照设计的教学要求进行实践,将这一基本教学设计外化为教学行为。其三要将教学行为转化为教育理论。教师带着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实践后,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找到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对教学理念进行丰富和创新,为进一步改进课堂和建构思想奠定基础。

5.用思想指导活动。

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需要什么拥木神生活,我们便应开展什么样的课外活动。基于以上认识,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必须用思想指导课外活动。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需要规划活动。学校要想全面提升活动的教育价值必须像制定教学计划一样对学校活动进行系统筹划。通常应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培养目标、学生成长需要结合各种节庆纪念进行顶层规划和设计。其次根据活动计划和学生身心特点开展活动。组织活动便是实施教学,在活动开展时,组织者应结合预先设计好的活动计划和学生身心特点实施,尤其需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活动,以此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最后根据活动实施和学生发展情况反思活动。活动结束后,应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提升。一方面,要让学生反思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活动组织情况,总结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得到历练与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

品质教育范文第4篇

最近,在美国,一本名为《孩子是怎么成功的》书引起家长和关心教育人士的热烈讨论。书中通过引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孩子要成功,智商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孩子身上具备的某些品质。这个话题也许对家长来说并不新鲜,不过因为这本书,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讨论与思考:

1. 哪些品质对于一个人很重要,究竟哪些品质需要家长着力培养?

2. 对于还没上学的孩子来说,品质培养这个话题是不是太早?

3. 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品质呢?

第一个问题,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供参考,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列格曼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提到24种品质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通过研究,量化,测试,最终浓缩为7种重要的品质:坚韧不拔、自制、热情、社交智商、感恩、乐观、好奇心。

第二个问题,品格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太早,取决于父母怎么做。我的看法是品质的形成肯定不是通过老师或父母灌输的,而是需要通过孩子自己的体验,在经历中逐步形成。那这么说,家长是不是就无所作为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我就用我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来现身说法吧。

作为心理学博士,我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品质

第一步:在具体的事例中帮助孩子理解自制力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是具体思维为主,所以我们要在具体事情里介绍品质的概念。在我们家,自制力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从孩子3岁多起,我就一直在向孩子介绍自制力。举个例子,滑滑梯时,大家都想滑,你推我挤,谁都玩不好,而且不安全。所以你要等一等,等轮到你的时候再去玩。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是大家的,很多你想要的,你想做的,可能不能马上得到,可能不被允许做,所以有时候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这就叫自制力。当然,我不是凭空介绍,当孩子在一些情况下表现出自制力时,比如,买冰激凌的时候排队等待,和小朋友轮流玩玩具等等,我就对他们说:“对,这就叫自制力。”这对他们理解自制力,以及将这样的行为发扬光大有帮助。

第二步:积极强化,帮助孩子建立联系

孩子在生活中逐渐学习,我们要在具体的事件里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为和过去成功体验的联系,自己的具体行为和抽象概念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性循环,孩子能逐步在行为上体现一些品质。有一次,3岁多的小宝发烧了,我们去看医生。做常规检查时,耳鼓看不清,被耳屎遮住了(医生需要排除中耳炎)。医生拿来工具要把耳屎挖出来。小宝在医生看耳朵时就不高兴了,有点不配合。医生把工具递给小宝,让他拿在手上玩一会儿,让他把手指握成一个圈,把挖耳朵的工具放到圈里,轻轻地挖,告诉他:“我待会儿在你的耳朵里就这样轻轻挖。你不要乱动,你要是乱动,可能会把你刮伤。坐着别动,我很快就挖好了,不疼。”(好的儿科医生都是这样,通常会告诉孩子我将要做什么,让他了解并且有心理准备)小宝居然听进去了,点了点头。医生开挖了,小宝明显很紧张,肩膀、手臂都有点抖。我一边抱住他,一边鼓励他:“你做得太好了!谢谢你一动不动地这样坐着。这个就叫做自制力啊,我想你会是今天最好的病人。”小宝虽然紧张,但是一直没有发出声音,也没有乱动。终于挖好了,医生也看到耳鼓了。小宝含着泪提醒我们说:“我是今天最好的病人!”我赶紧夸他:“是的,你这次真的表现出非凡的自制力!”

我的鼓励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很具体地告诉他:“你这样的行为表现出自制力。”这相当于给他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定义。一个3~4岁的孩子体验并认识了:“哦,医生挖耳朵时我有些疼,但我能够不动,这样做是有自制力。”

陈博士笔记:

总结、解释孩子的行为并鼓励,原本很抽象的概念就和孩子具体的行为联系起来了,孩子不仅理解了概念,他的行为也受到了鼓励,当下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情,家长再提到这个品质,他会回忆起这次成功的经历,自我激励,进入良性循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品质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在行为上也会越来越得到体现。

3个早餐故事,教你发现品格教育的机会

基本方法了解了,接下来就是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教育的机会。我一直很赞同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人如果有积极的态度和品质,会从积极的角度去解释困难和挫折,并从错误中学习,解决问题,下次会做得更好。所以我很想培养我的两个孩子有积极的态度和品质。这个目标很大,也是长期的,关键得在平时。

有一次早餐时间,大宝喝牛奶,他心不甘情不愿地抱怨:“妈妈,我讨厌凉牛奶!”(写在纸上觉得没什么,但当时他的语气是很不好的)我说:“你这么说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你不喜欢喝凉牛奶,想让妈妈帮忙拿去热一下,你就要好好说:妈妈,麻烦你把牛奶热一下。”孩子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明白不同的言语和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感受是不同的,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积极的言行才能解决问题,才有好的结果。

一天,还是在分秒必争的早上,两兄弟起纠纷,小宝冲着大宝喊:“我讨厌你把盘子放到你那边!”我在百忙之中冲过去,跟小宝说:“请你好好说话。”小宝也知道这么说不对,改口说:“能不能请你把盘子放中间?”于是大宝就把盘子放中间,并且把自己的椅子往中间挪了挪。(有时候我会一人一个小盘子,有时候会忘了,但与其我再找一个盘子直接平息战火,不如引导他们自己解决。)

我立刻总结、解释他们的行为并鼓励他们:“妈妈很高兴看到你们能这么做。小宝,如果你有任何要求,请你好好说出来。你看,你好好说话,就能解决问题。大喊大叫,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大宝,我很高兴你把盘子放到中间,而且你把椅子也挪过来,这样你们两个都能够得到盘子,我很为你高兴,你积极解决了问题。”别嫌我嗦,这可是为以后好的行为播下种子。

再举一个培养孩子感恩的例子,感恩也是一个很抽象的品质和情感体验,怎么通过生活中细微的事情去实现呢?还是吃早饭的时候,大宝说:“谢谢妈妈给我做面包。”通常我会说:“不客气。”那天我说:“我真高兴你这么说。”这个回答和平时不一样,大宝问:“妈妈,你为什么很高兴呢? ”我说:“我很高兴你感激我的劳动,你这么想我觉得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两个孩子纷纷过来感谢我,拥抱了我。我高兴地说:“孩子们,我感到了爱。”在这件事情里,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妈妈是普通人,妈妈也需要鼓励,也需要被认可。很多时候,承认自己是普通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来体贴自己,所谓爱的教育,感恩的教育也就在这样的生活点滴当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陈博士笔记:

品质教育范文第5篇

一、让教育更有理性实践

“三生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提升教师本人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的追求,让教师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生存、生活的光辉。具体讲,教师要正确处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尊严、生存的价值、生活的真谛。树立“三生教育”的教师观,建立新型的互动与交流的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三生教育”的教学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直面人生;树立“三生教育”的课程观,课程的设置、内容的取舍也要遵从“生命、生存、生活”发展的规则;帮助学生树立“三生教育”的学习观,真正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二、让教育更富成效

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品质,开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人享受良好的教育,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生教育”是一种关注学生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生命潜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教育。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认为,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要突出三个方面的教育: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心怀祖国,有报国之心,报国之志。

三、让教育更添智慧

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注意挖掘学科教育中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文科教学要强调突出人文性,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他人的人生境界,欣赏他人的高尚情操,从而加深学生个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艺术学科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之美、世界之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教学要注意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和宇宙无穷的奥秘,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合理的关系。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参与,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活动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3.教育的形式要让学生乐于接受。要做到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喜闻乐见。

四、让教育更有品味

学校要努力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精神氛围,来促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传统,统一的文化认同的形成;应组织个性化、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应开展系列化、开创性的知识文化活动,来扩大学习的认知领域,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才能,使学校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一部和谐优美的“协奏曲”,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让教育更有力度

品质教育范文第6篇

对中国来说,20世纪上半叶显然是一个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代:严复、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张伯苓、陈鹤琴、叶圣陶、黄炎培、经亨颐、钱穆……60多年过去了,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依然影响着我们,他们思想的光辉至今还照耀着中国教育。比如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比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

相比之下,20世纪下半叶则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全国上下都在呼唤教育家,连国务院前总理也多次呼吁“教育家办学”,于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推出了诸如“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之类的举措。

蔡元培、陶行知们当然不可再生,所以,人们呼唤教育家,其实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说到教育家的品质――也可以换一个词,叫“素养”。这当然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很难统一,更不可能通过“红头文件”来规定。但关于“教育家”,总还是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的。

笔者认为,教育家首先是教育者但又不是一般的教育者,也就是说,他除了应该拥有爱心、理想、激情、责任感、扎实的学科知识、过硬的教学技能等一般教育者起码的素质之外,还应该具备成长为教育家所特有的一些品质。纵观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家,笔者认为,他们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品质――

1.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把教师当作职业还是事业?这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教育家对教育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身体力行,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放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说:“只要是为老百姓造福,我们吃草也干。”这种面向社会底层而又超越世俗的精神,正是陶行知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原因之一。

2. 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严复、蔡元培,还是张伯苓、晏阳初,可以说所有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思想家。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而“创新”首先是“思想创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是不可思议的;而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教育者要成为教育家,更是不可能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尊重并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即使是向当今公认的教育专家学习,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而应经过自己的头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消化、吸收;甚至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新的理论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乐于思考,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是教育家不可缺乏的思想素质。

3. 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无论是对传统的国学精华还是对当代的世界文化,都缺乏深厚的功底。的确,就学养而言,我们现在很难找到一位蔡元培式的大学校长、朱自清式的中学教师或叶圣陶式的小学教师了。这也是我国60多年来至今没有涌现出一流教育家的原因之一。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同时应该是一棵“文化大树”。回望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他们的学养堪称“百科全书”,他们往往能够担任中小学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那时候,一个小学教师去教大学,或者说一个大学教师去教小学,进退自如――一来不存在知识的障碍,二来社会也不会认为有什么怪异。因此,当时所有大教育家无一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巨人。因为只有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峰,才可能有恢宏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和创新的平台。

4. 有长期在教育一线的经验。我们往往把“教育学家”或者说“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家混为一谈。客观地说,中国不缺乏“教育学家”,几十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涌现出的各种教育观点、教育理论不可胜数。但是,教育家首先是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者,他往往有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因此许多教育家往往总是与一所学校相联系,比如严复与北洋水师、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张伯苓与南开学校、陶行知与晓庄师范、经亨颐与春晖中学、陈鹤琴与鼓楼幼稚园、黄炎培与中华职业学校……即使没有自己固定的学校,也必须有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比如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钱穆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生活,等等。书斋里也许可以产生“教育理论”,但是绝对产生不了教育家。没有和教育对象――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教育家的品质当然还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说出更多,但至少包括了这四点。

那么,为什么在1949年以后,中国再没有出现大教育家呢?――当然,不能说一个教育家都没有,但像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那样的大教育家,的确至今没有诞生。近几年,人们爱用“教育家”来称呼一些教育专家,还说既然办了个工厂的人都可以叫“企业家”,唱红了一首歌的人都可以叫“歌唱家”,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办好一所学校的人叫“教育家”呢?对不起,在笔者心目中,“教育家”这三个字,其含金量远远高于“歌唱家”、“企业家”。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希望和所有事业兴旺发达的可持续动力在教育,因此,“教育家”的标准或者说门槛,就是应该比其他“家”要高一些。

那么,为什么中国现在出不了大教育家?原因可以找到很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等。笔者认为只有一种原因,那就是自由的社会环境。自由,是教育家产生的第一社会土壤。

有个现象似乎难以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据说是“万恶的旧社会”,经济凋敝,战火不断,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却教育家辈出。其实,那个时代,对于蔡元培们来说,办学条件虽然艰难,但相对而言――只能说是“相对”,他们却拥有一个可贵的条件:自由。当然也有反动政府干涉学校的时候,但总体说来,那时的校长可以独立办学――可以自己设计校舍,可以自主开设课程,可以自由聘请教师,可以不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脸色决定学校一切事务,可以……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现在,哪个校长能够做得到?

所以,今天的中国,如果要让更多未来的教育家健康成长,还有比投入巨额经费提供物质条件更重要的,那就是为一切有教育家追求的教育者提供宽松的土壤、自由的气息和创造的天空。

在教育家所拥有的所有的自由中,“思想自由”是第一位的。教育家无一不是心灵自由的人,培育教育家就应该尊重教育者的心灵自由。创造性总是与个性相联系,没有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凡是具有创造性实践精神与能力的教育者往往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有自己“标新立异”的思想,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做法。如果我们扼杀了教育者的个性,也就扼杀了教育者成长为教育家的可能。

“偏激”一点说,只要尽可能地给教育者以思想和创造的自由,中国的教育家自然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多年前,笔者写过一篇文章 《我的“春晖梦”》,谈经亨颐和他的春晖中学。文中,笔者深情地呼唤着今天的“春晖”――

校舍完全按我的想法设计,典雅朴素,依山傍水,晨跑的孩子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而傍晚,他们能够在倒映着夕阳的湖畔一边散步一边捧读自己喜欢的书。到了春天,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到野外上课,或躺在草坪上,看着风筝在蓝天写诗。到了暑假,我们打着赤脚走在田埂上,一直走到森林里。晚上住在小木屋里面,听着淅淅沥沥的夏雨,从树叶上滴落下来,敲打着屋脊的声音……

学校的教师,都能按自己的想法上课,甚至自主开一门自己喜欢的课,就讲自己最拿手的内容。没有繁琐的评比,没有细碎的量化管理,没有刚性的“一刀切”,让教师的个性在课堂上充分施展,让他们从心里感到,上课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因而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上课便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而每次走出教室,脸上都写满了舒心与惬意。

学生有修养有礼貌,懂得尊重他人,但没有强迫必须每天都穿着校服,没有规定的发式;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学校没有频繁的考试、排名,更不会根据学习成绩排列座位;学生每天下午四点过以后(也许还可以更早一些)就是他们自由安排的时间――到图书室去,到实验室去,到计算机房去,到足球场去……这些地方都无条件为他们开放。有晚自习,但时间不长,最多两节课,然后不超过十点他们都能上床睡觉,然后盼望第二天同样有意思的生活。

全国各行业一流的专家学者大师,都是这个学校的客座教师。也许我们可以请杨振宁来给孩子们上半天的物理课,可以请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诗人)来给孩子们开设一周的中国文化讲座,可以请钱理群来学校讲一学期的鲁迅,请傅聪给孩子们演奏钢琴并开设音乐讲座,甚至――如果运气好的话,我们还可以请到贝克汉姆来给孩子们侃侃世界杯……

这个学校不张贴什么领导人和校长的合影或为学校的题词,也不会把从本校出去的“名人”巨照挂在学校墙上,因为这个学校不只为少数杰出人才而得意,更为绝大多数学生成长为普通劳动者而自豪。

这个学校的校长没有必要成为社会活动家而有开不完的会,并且四处喝酒应酬;这个学校的老师工资不一定很高,但衣食无忧,更主要的是心情舒畅,因为这里除了上课就没有其他规定必须做的事儿了,没有论文要求,不评职称(不需要),没有评优;但是,就像当年的春晖,几乎每一个教师都像著名的学者、大师那样,这所学校的教师,也绝不仅仅是教师,同时也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比如语文教师可能同时又是作家,数学教师同时又在为攻克某个世界级猜想而冲刺,物理教师同时又获得了某项发明奖,音乐教师同时又在国际音乐大赛中载誉而归……

这个学校绝不去提什么“三年打造名校”之类的口号,更不会追逐什么“部级重点中学”、什么“校风示范校”、什么“创建×××先进单位”之类的招牌,也不刻意“打造品牌”和“彰显特色”,更不会为一个或一批学生进入哈佛耶鲁(更别说什么清华北大了)而喜出望外地四处广而告之。校长愉悦,教师幸福,学生开心,这就够了!

品质教育范文第7篇

(一)调整管理架构,组建“和顺、雅正”的管理团队

社会的快速变革,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人员的流动、管理也一直是必须要正视的事情。根据我园的发展情况,我们重新理顺了行政、园务委员会、层级组长、学科带头人等管理架构,同时深化了“五制”改革,把园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结构工资制落到实处;完善多元用人机制,通过每学年的竞争上岗,形成能上能下、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的运行机制。没有学习力就没有竞争力。对于中层干部,我们经常鼓励他们运用各种形式学习、掌握新资讯:通过杂志接触时尚、艺术,通过外出学习增广见闻、拓宽眼界,培养团队精神。每一次活动和交流,使大家像重新充了电似的,再次鼓起工作激情。培养中层管理干部要做到:(1)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取精神、敢于负责的精神、务实的精神、容忍的精神;(2)要进入角色,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要真正地到位;(3)要经常变换管理者、控制者、执行者、被监督者、普通人的角色;(4)在管理实践中要完善自己的形象,如要有良好的执行力、指挥力、应变力、决断力和感召力。大家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在工作中讲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幼儿园形成了“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融洽、和谐、上进”的管理团队,幼儿园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开展园本培训,建设“广博、文雅”的师资队伍

园本培训是改变教师被动等待、被动接受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幼教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掌握幼教改革新理念、新观点,从而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展了两个不同维度的培训,一是全员培训,每学期都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引导大家在师资、师表、师德、师心方面进行对照,自觉遵守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上、形象上、态度上、师德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脸笑、嘴甜、腰软、心热。同时,还针对实际问题开展调查、学习、讨论、达成共识。我们还认真推进质量管理考核,把工作质量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建立重贡献、重实绩、重效益的价值观。二是教师的业务培训,通过外出学习、观摩、展示提高认识和层次。我们参加了区教育发展中心的“研耕工作坊”,请来广州市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分析,鼓励和指导教师参加了区的品牌教师展示、对口帮扶、优秀课例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在享受教育、远离教训的教育过程中形成谦虚、平易、踏实的个性品质,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学习品质。做到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具有冒险的精神,热爱学习,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大胆开展工作,使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得以升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品质

(一)构建生态教育模式

生态式教育提出,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1〕〔2〕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我们融合本园的整体办学理念,以生态教育观为指导思想,着手构建“雅乐生态幼儿园”。首先,我们以生态式幼儿园建设为基点,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认真分析幼儿园教育系统的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生态环境及其对作为幼儿园教育生态主体的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与该系统中不断发展着的人的影响,从而探讨解决幼儿园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园舍建筑上,我们按照“充分、适宜、安全、保健、畅通、灵活、效率、经济、扩展、外观”的功能性特点和审美性、灵活性、开放性要求,通过有效调整颜色、光线与照明、噪音、温度等物理环境因子,以及教室布置、课程设置、教育内容选择、师往、情感发展等,按轻重缓急有序地进行园舍改造和各项修缮工程,完善了办园条件,使之成为更适合幼儿发展的“和美、雅致”绿色家园。其次,在课程构建上致力于“和乐、博雅”的体系建设,完善“和谐•快乐•自主•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建构。生态式教育是创建生态式幼儿园的最基础系统,包含了环境、目标、内容、活动、人际等各个子系统。我们把生态式教育理念运用到生态式综合活动中,鼓励幼儿自主地提出活动意向、自主地发现、自主地探究,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不仅使枯燥的活动变得有趣、生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能力都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幼儿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知识经验、挖掘了自己的潜力,对其可持续发展奠基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探索生态式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美术游戏,在原有幼儿园美术游戏重视“愉悦感”的基础上,加入关注其身体的、情感的、社会性的、艺术审美的等全面素质的发展,〔3〕〔4〕形成既注重幼儿快乐的体验,又能够提供具有个性化表现的幼儿园美术游戏活动。在一个学期的实践中,教师体会到,只有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才能够设计针对性的活动来促进幼儿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幼儿,并通过不断的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策略,初步形成了勤总结、勤思考、促发展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美术教学水平,更促进了幼儿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技能发展。

(二)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完善幼儿园的基础课程质量

我园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完善幼儿园的基础课程质量。开展教育科研行动研究能使教师切实转变思维方式,主动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以新的视野和新的价值观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园坚持在实效性、针对性、科学性上下功夫,使得教育工作在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中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园在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放手发动教学骨干开展课题研究。如,近年来,我园教学骨干负责开展了部级课题“创建节约型儿园的行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新时期幼儿园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子课题“生态式幼儿美术游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以及荔湾区2011年立项小课题“大班儿童画游戏式发展评价的研究”、“大班幼儿愉快歌唱的实践研究”、“通过自主性活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实践研究”等。扎实有效的教育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转变,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利用多种资源为幼儿搭建平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随着知识社会初现端倪,现代幼儿发展的主旋律是从封闭走向开放。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和资源,为幼儿搭建平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我,培养自主、阳光、自信、健康的个性。一是结合校园文化的开展,创设本园层面的舞台。如,每月的打破班界限的快乐日活动、去年“六一”在友谊剧院进行的“夏舞•花飞扬”表演会、故乡里亲子游的表演会等,幼儿个个参与,人人是明星,自信心和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二是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如,在广东省美术馆举办“擦火柴———儿童创意思维课堂”,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童真少儿美术作品年度展2011(第二回)”,邀请10多名画家到园进行“花儿朵朵向太阳”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与市内姐妹园联手进行,有的与专业机构如广东省美术馆合办,还有的是与专业人士直接交流、面对面沟通,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开阔了视野。三是放下比拼的功利心,大胆地对外展示幼儿的实力。多年来,我园在基础课程上也比较重视特色课程的建设,特别在美术、舞蹈、武术、棋类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品质教育范文第8篇

所谓中学生“早恋”,说穿了,就是少男少女的初恋,实属人类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心理之恋,并非的本身,是伴随着人体生理、心理发展的步伐正点到达的。初恋情怀,自然、纯洁、真挚,不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充满了幻想,超越了现实,虽然未必都能走进婚姻的殿堂,s能给人留下亲切、美好、甜蜜的回忆。因此,作为青春已逝走过来的教师,该对中学生的早恋给予理解、宽容和关爱,万万不可采取羞辱训斥、勒令检查、通知家长、强行拆散等错误方式教育学生。学校教育理念和方式的陈旧与粗暴,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于事无补,只会激化师生矛盾。学生关闭了心灵之窗,任凭教师和家长百倍努力,也实难浇灌开学生闭锁的心田。

一、教育案例

张涛自从高二后,原本一直品学兼优,几乎每次成绩排名都在年级前十名,但最近,他的成绩下降得比较厉害,上课也容易心不在焉。妈妈发现,儿子一回家就会回自己房间,把门悄悄关起来,似乎很神秘。冷不丁推门进去,儿子就会很慌张,而且似乎不像在看书,而是玩手机,这和母亲心目中的儿子大相径庭。通过和老师沟通并且查看了儿子的QQ,才发现儿子“恋爱”了。妈妈很是发愁,高二是高考前的“关键期”,怎么能“早恋”呢?做家长的该怎么应对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像这个母亲一样着急、担心、害怕孩子因为“早恋”而影响学习、影响高考,甚至影响孩子的未来与前途。所以觉得在上大学之前,最好“早恋”这样的事儿不要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等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再“恋爱”也不迟,可是有的时候偏偏造物弄人。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或多或少地会对所谓的“早恋”持批判、否定、不光彩,甚至披上了不道德的外衣。

二、正确心态及应对策略

1.案例解读

高中生本来就处于青春期,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爱慕都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另外,高中的学业压力突然增大、学习生活相对单一,孩子们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他们希望在快乐的时候有人一起分享,痛苦的时候有人陪着流泪,烦恼的时候有人能够倾听,奋斗的时候有人并肩作战。而且,相对于家长和老师的关心,同龄人的支持和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精神上的动力。而一般的同学之情,还不足以满足他们强烈的情感需要,普通朋友之间又不太好意思占用人家太多的学习时间。最能给予他们情感满足的是恋爱,恋爱中的两个人能够彼此分享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能够彼此鼓励、彼此分担,所以到了高中,“拍拖”的学生会增多。

2.应对策略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着急、担心、害怕孩子因为“早恋”而影响学习、影响高考,甚至影响孩子的未来与前途。所以觉得在上大学之前,最好“早恋”这样的事儿不要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等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再“恋爱”也不迟,可是有的时候偏偏造物弄人。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或多或少地会对所谓的“早恋”持批判、否定、不光彩、甚至披上了不道德的外衣。作为家长和教师如何应对处理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爱情是道德的精华;一个人缺乏健全的道德根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恋。”

教育中学生远离早恋带来的危害,学校就应从道德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高尚情商的培育,加速学生道德品质及早成熟的步伐。学生只有心灵纯洁,才会把对心仪之人的情感建筑在高尚道德的基础之上,理性处理好早到的爱情,从道德上使内心活动变得纯洁而高尚,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首先应该理解孩子。其实,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预示着孩子的身心逐渐走向成熟。

在情感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虽说孩子逐渐走向成熟,但此时还正处在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所以内心难免会出现矛盾冲突,会面临很多课题:如何与对方相处并保持稳定的亲密关系;如果关系不如己愿,甚至破裂,将如何承担与接受;而外在如何应对周围人的评价;如何应对父母的询问和可能阻止的行为与态度;如何应对老师、学校……所以,孩子一方面在享受着“早恋”带来的发展需要的满足,而另一方面则需面临来自恋爱本身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其次,不要以“拍拖”对学习造成的后果来决定是否支持孩子恋爱,要因势利导。

有的家长说,孩子谈恋爱后学习成绩下滑了,我一定要阻止他;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谈恋爱不影响学习甚至还促进了学习,我就可以不管甚至支持。如果这样处理,就把本该纯洁美好的爱情变成了工具,让孩子在感情中变得功利了。当家长的应该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早恋”本身导致了孩子的成绩下降,而是孩子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应付和对抗这些压力,让自己尽可能的保持平衡。所以,家长与其竭尽所能地阻止“早恋”,不如因势利导,通过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帮助孩子表达和宣泄情绪,帮助孩子学会选择与负责任,。

最后,建议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恋爱问题,将大方向和大原则规定得死一点。

比如,要求孩子在和异性同学相处的过程中,要对对方、对自己负责任,不要做伤害对方和自己的事,不要影响自己的学习和前途。至于具体细节方面,比如孩子和异性朋友打电话、见面等,就给予他充分的信任,让他自己处理。爱情是能让人成长的,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沟通和关心他人,这些都是恋爱带给孩子的成长。

总之,对于高中生“早恋”教育,要基于人性的关怀,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与异往。让学生道德的成熟走在性成熟的前列,以德制情。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从神秘和困惑中解放出来,坦然面对人生的一切奥秘,学会选择与担当,提升德育品质,才能真正还中学校园一片净土。

品质教育范文第9篇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作为赏识教育的补充,我们还必须对学生相机进行挫折教育,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大胆突破传统教育的窠臼,科学地引导他们到生活实践中去经历挫折,在挫折中学会克制和忍耐,学会为克服困难而百折不挠,从而磨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更为广义上的挫折教育。如何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激励,正面引导

观念是行动的主导。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思想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多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可广泛涉猎中外故事和历史题材,如屈原被贬乃赋《离骚》、贝多芬耳聋仍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史诗般的音乐巨作《第九(合唱)交响曲》等等,还可结合当生的重大事件,如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埋的孩子唱歌等待救援、和武警官兵历经艰辛但却愈挫愈奋成功营救被埋群众、国庆六十周年盛典等众多激动人心的事迹,以这些事迹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切实树立起自立、自信、自强的观念。

二、家校联手,强化共识

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学校教育不是真空,它脱离不了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我的心得是多开家长会,多做家访,多和家长做沟通和交流,让家长配合学校,多多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多多和孩子沟通,摆脱溺爱。只要让家长切实意识到溺爱孩子的危害性,家长就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学校周边的教育环境就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

三、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雏鹰只有在更广阔的天空中才能飞得更高!我们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如尝试暑期校外打工、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干一些农活、和父母一起起早摆摊、体会父母的艰辛和不易等等,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摔打、锤炼。俗话说得好:“先成人,再成才”,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的人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不能再听任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是应该更为积极地实施挫折教育,让他们经历风雨,让学生学会从挫折中尽快成长起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和良好身心发展的人。尽管实施挫折教育前进的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的经验需要摸索总结,但只要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就应该坚定信心地走下去。因为,挫折教育我们曾经忽视,挫折教育亟须强化!

品质教育范文第10篇

探究鼓励教育内涵,确立学校发展目标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们要理解学生的心理,读懂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自律、自省的品质。

2011年,学校提出了“鼓励教育”办学思想。学校多次组织干部、教师通过行政会、教代会研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重课堂教学轻课堂反思和反馈;重课堂教学轻校本教研;重课堂教学轻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升;重人文管理轻制度约束;重学业成绩轻知识的形成过程;重作业量的强化轻动手能力的培养等。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践行鼓励教育,紧紧围绕“励”“历”“立”三个字的内涵和外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践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专业提升搭台,为学校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理念,在“鼓励创新、历练成长、立德树人”的浓郁育人氛围中彰显办学特色。

研究鼓励教育实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分层培养,打造优秀教师团队。我们坚持“阶梯式”教师分层培养模式,即第一阶梯:三年以内新参加工作教师,采取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的方式,重点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作业布置等常规入手;第二阶梯:校级骨干教师,采取业务干部听课指导、外出交流等形式加以培养,做到能分析教材教法、独立生成及预设课堂、独立命制试卷;第三阶梯:市、县级骨干教师,走出去和名师对话,在学校和教师共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研训一体,激励教师创新发展。我们逐步完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一体化管理机制,落实校、组、班三级教研,探索跨校、跨组、跨学科等教研形式,提高校本教研的深度与广度。开放办学,让教师“走出去、学东西、长见识、提能力”,充分利用课改资源、教研室资源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拓宽学习途径,开阔教师视野。

专家引领,唤醒教师教育智慧。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名师专家引领机制,多次邀请名师专家到校讲座、走进课堂,一方面传递新的教育理念,解读课改方向,使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走进课堂对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面对面研究教学,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骨干帮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同伴互助”骨干教师帮带机制,通过骨干献课、经验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科间融合。通过同教共备、同课异构等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形成广纳言、广集智的研修氛围,养成勤思考、多动笔的习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领会鼓励教育理念,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围绕“减负提质”深挖鼓励教育内涵,领会鼓励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低年级段教育态度重“亲”,教学方法重“活”;中年级段教育思想重“赏”,教学方法重“巧”;高年级段教育原则重“尊”,教学手段重“启”。

备课“有用”,锻炼教师研究教材。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

上课“有效”,鞭策教师研究教学。深入开展高效、优质、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上教师要准确提问,充分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明确教师也是参与者和学习者,让所有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新收获。

常规“指导”,激励教师研究教法。课前深“研”、课上细“看”、课后重“谈”,把课前、课中、课后统一结合,把指导做细做准,让每节课都有所提升。

作业“规范”,历练教师研究学生。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阶段性的家庭作业;每天要布置适量的作业,每次作业都要精选、精编、分层布置,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改。

上一篇:科学概论范文 下一篇:规模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