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5 17:41:33

农业种植知识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 农业; 种植模式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拿起工具开始农业生产的那一天开始,如何减轻劳动强度、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就成为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再到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石油农业,最后发展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标志的生态农业。人类在不断探索着、前进着。我国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人增地减趋势仍在继续,尤其是在山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一地多种、一地多收,发展间作、连作、混作等多熟制是必行之路。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发展有机农业种植中的植保技术、养分管理、蔬菜、果树栽培技术等。多种高效模式,多种科学技术,不仅挖掘了光、热、水、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还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最终达到增产增收。

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生物学科,而这个科目是与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更多的掌握生物科知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这样强化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实用人才和未来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所以本题目设计了学生到农家乐或农户家中进行几项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以事实检验中学生所学知和生产实践的结合,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学生对未来在农业发展的意识,树立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

1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方法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高中生在生物科现学的知识点中,有关农业的主要是植物方面,植物最为重要的是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我们的农业种植模式联系最为紧密的。种植作物就是为了农业产品,要获取更多的产品,必须得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方法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指植物将照射到植物上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它由植物叶片吸收光能的能力、及将吸收了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力决定。

(2)提高光能利用率:植物将一年中投射到该土地上的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效率。它由该土地上植物的多少、进行光合作用时间的长短及植物吸收利用光能的能力决定。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矿质元素等有密切关系。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温度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光能利用率与复种指数、合理密植、作物生育期、植株株型、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矿质元素等都有密切关系;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如复种),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加强光合作用效率等途径。阳光、温度、水分、矿质元素和CO2等都可以影响单位绿叶面积的光合作用效率。

运用这些学过的知识点,可以指导学生的生产中的运用情况如何。对于大田作物,可调整作物间距,使气流通畅及扩大受光面积。同时可在田间适当燃烧秸秆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对于温室大棚,可在晚上补充光照,或点燃碳火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当然控制昼夜温差也很重要!以下是几种种植的实践。

间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成带(多行)间隔种植或在同行内混播或在株间点播。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还能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危害。如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最为普遍、甘蔗与花生、小麦与豌豆、高粱与黑豆、大豆与芝麻、棉花与豆类或芝麻混作等。由于混作会造成作物间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的矛盾,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

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增加作物的单位面积年总产量,增加地面覆盖,减少土壤的水蚀和风蚀,充分利用人力和自然资源,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如麦――棉一年两熟,麦-稻-稻一年三熟,地多为小麦-玉米(或大豆)一年二熟,春玉米-小麦-粟二年三熟等。复种是集约栽培的重要方式之一,一年内不同生长季中,作物搭配种植的方式或类型,因纬度、地区、海拔和生产条件而异。而结合山区降雨量少、海拔高、土地少、生产条件艰难等特点,本地区更适合应用于玉米-大豆一年二熟作物,早辣椒―秋黄瓜―小白菜―莴苣,早辣椒―早大白菜―秋黄瓜等。

除了以上的种植模式外,还有套种是在前一茬作物即将收割沿未收割之前将后一茬作物种入前茬的行间株间。如在棉花尚未收完前种入豌豆,还可利用棉花秆作豌豆的支架。轮作是几种作物轮流种植,如稻田在冬天种萝卜或绿肥;也可今年种水稻、明年种玉米,后年种棉花等许多种植物轮流种植。三者通称为“复种”。其中间作、套种:增加光合面积;轮作:延长光合时间。三者都是为了提高光能利用率,而不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2增强植物根部吸收营养成分能力的措施

植物所获得的养分大部分是通过根系的吸收获得的,根部营养使作物获得高产的前提与保证。根部吸收养分的过程,通过根部细胞表面的正负离子(主要是细胞呼吸形成的CO2和H2O生成H2CO3再解离出的H+和HCO3-)与土壤中的正负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将土壤中的离子吸附到根部细胞的表面,再进入植物体内部的过程。

影响植物根系吸收营养成分的因素:1、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根系吸收速率下降。2、土壤通气状况 根部吸收矿物质与呼吸作用密切有关。土壤通气好,增强呼吸作用和ATP的供应,促进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3、土壤溶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根部吸收离子的量也随之增加。但当土壤浓度高出此范围时,还可能造成根系吸水困难。因此,农业生产上不宜一次施用化肥过多,否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导致“烧苗”发生。4、土壤溶液的pH值,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在微酸性(pH5.5~6.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也有些植物(如甘蔗)的根系适于在较为碱性的环境中生长。5、土壤水分含量 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pH值等,从而影响到根系对矿物质的吸收。6、土壤微生物 菌根的形成可增强根系对矿物质和水的吸收。固氮菌、根瘤菌等有固氮能力。而反硝化细菌则引起N损失。当土壤偏酸(pH值较低)时,根瘤菌会死亡,固氮菌失去固氮能力。当土壤偏碱(pH值较高)时,反硝化细菌等对农业有害的细菌发育良好,这些都会对植物的氮素营养产生不利影响。要增强植物根部吸收营养成分能力,就应力求避免上述因素的发生,定时为植物松土、施肥,灌溉,改善根部的生长环境,从而增进根的吸收力。

3充分利用微生物功能,合理施肥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一方面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支撑者,同时又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空气和水分,所以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的作物的产量、品质,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土壤的肥力,其有效的措施是施肥。而化肥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供肥强度大等优点。其致命缺点是不能为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机物质,对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活性物质等较为不利,由于其养分浓度高,施用不当容易造成肥害。长期以来,大量施用化肥,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普遍,这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还会降低其肥效,而且对生态环境有潜在污染压力,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如何科学合理施肥将是一项技术性强又需要长期坚持的基础性工作,有效传授并普及相关基础知识是合理施肥得以贯彻的关键。

无机化肥中的不足,可以用有机肥来补充。施加有机肥,可采用堆肥,将生活垃圾,农作物枝叶堆积在一起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功能,产生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等养分。堆肥不仅养分完全,供肥持续稳定,而且能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活化土壤养分。有机肥的这些优点,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协调的水、肥、气、热环境,为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施用有机肥可把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再归还土壤,是一种封闭的物质循环,要大幅提高作物产量还必须投入新的物质,因而单靠有机肥不能满足大面积大幅提高作物产量的。

因此,有机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使有机肥的“容量因子”与化肥的“强度因子”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机肥养分完全、长效稳定持久的优点和化肥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势,在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气候、作物品种及田间生长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施用化肥,既满足了作物高产稳产的养分需求,又保证了土壤肥力的继续提高。

4农药的使用与选用抗病虫品种

农药的使用可以杀灭昆虫、真菌和其他危害作物生长的生物,但在动植物及人体中不断积累,对人畜的危害很大。这个是两面性的,没有农药,就会发生病虫害,产量就有可能降低。那时,菜就会很少,绿色食品,但很贵,一些城里的人就会又在报怨菜贵。喷了农药,若是科学合理地用药,那问题是很少的。滥用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流失到环境中的农药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之中,并随风扩散,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通过降雨,流入水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对人、畜,特别是水生生物(如鱼、虾)造成危害,大家吃到了,农药残留对人健康的肯定影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最终会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除草剂对地表的破坏,影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除草剂与杀虫剂混配不当直接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选用抗病虫品种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为寄主植物和病原物,害虫在长期斗争过程中,有些寄主植物对一些病原物,害虫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抗病虫性。因此,种植抗病虫品种防治病害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特别是对一些难以防治的病害,效果更佳。由此看来,利用抗病虫品种在作物病害的防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是唯一的。在利用抗病虫品种时,还应考虑品种抗病虫性持久性的问题,避免单一大面积推广某一抗病虫品种,应合理布局,及时轮换品种,并注意提纯复壮。

5种植模式的生态循环化

生态农业模式是指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优势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和规范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农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贫困山区应采用独特的“种、养、加”立体种植的生态模式,该模式能够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立体种植就是指充分利用时间、立体空间等多方面种植(养殖)条件来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就是中国传统的“四位一体”的庭院农业模型(例如:将鸡、猪、菜、沼等生物组分整合成一个生态微循环系统),简单的例子就是“玉米(蔗)―牛―沼”种养结合。

“玉米(蔗)―牛―沼”种养生态模式技术,就是利用玉米中(蔗叶蔗尾梢)饲养肉用牛和奶水牛,用牛粪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提高玉米(蔗)综合利用率,构建以玉米(蔗)产业为龙业,以养牛为纽带,以沼气为热点,形成互动联动的,循环式的“玉米(蔗)―牛―沼”三个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链。该模式对促进玉米(蔗)生产、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

图示所示如下

注重生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推广应用农业种养模式中,着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严格控制化学品的投入。要根据作物、畜牧和水产的实际需要投入,严防过多过滥投入而影响环境,同时要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替代品的引进开发和使用工作;二是要大力推广应用养殖业排泄特循环利用的种养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物间的降价和利用作用,减少面源污染;三是大力推行传统的耕作方式,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深耕中耕培土、种植绿肥以培肥地力、冬耕冻融等,实践证明,这些传统的方式对改善和提高地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减少连作障碍、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实现都市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和生态建设目标。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了解到科学管理和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到农民靠科技致富的劲头,看到了我国未来新农村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另外,这次调查使我有机会为家乡瓜农出谋划策,在努力用科技文化知识服务于民的同时,我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加强了实践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思维,重新认识了自己,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像我们中学生更要倡导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教兴农,更不忘要以所学知识为家乡献计献策,把家乡早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李菡;孙爱清;郭恒俊. 《农田不同种植模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2010

[2]马建庄;程朝忠. 《小麦、朝天椒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 中国农技推广;2010

[3]杨红.《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机制研究》. 重庆大学,2009

[4]张贺. 《增施二氧化碳的几种方法》. 北方园艺, 1991

[5]李建魁. 《如何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 河北农业科技,1989

[6]李丽雅. 《我国大城市地区现代都市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种植因素;种植结构;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34

引 言

农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空气、土壤、肥料等,这些因素给农业种植结构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种植结构模式,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1]。

1 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已经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但主要还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收入较低;受到城市工业化脚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存在不足。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我国年轻人,由于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诱惑,很少有人专业的种植农业,导致很多地区,土地闲置,我国农业规模化经济还存在不足,农业机械化竞争力低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

2 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着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壤,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在种植过程被使用,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因大量农药的使用而出现板结的现象,造成农作物容易出现营养缺失;由于肥料的过多使用,给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带来严重的破坏,还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目前,我国农药使用数量正在逐渐增加,这就造成在一些农作物检查中发现农药残留,化肥也造成了一定的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给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破坏,还给周围的水体带来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病虫害增加,进而出现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如开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尽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农药、化肥。这样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我国农业种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的模式就十分必要。如可以发展有机农业,主要是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肥料等,在无污染的环境中种植,其次,还要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把控农产品的质量,还要注意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种植技术,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在农作物种植时,要根据农作物种类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土壤湿度,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植物内在的潜能。相关的研究人员还要把农作物种植结构考虑到实际种植当中,不断提高种植的方式,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科学种植,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加强科学种植的宣传,从源头出发,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空间,从而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4 依靠先进栽培技术,调整农作物种植

4.1 使用良种良法配套措施

有些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上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不重视农作物结构对其产量的影响,只是通过提高种植面积和密度来提高产量,这些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同样产量也不会得到提高,因此,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等方面做出调整。利用农作物自身的优势潜能,重视标准化生产,从源头提高农作物产量。

4.2 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提高农作物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是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措施,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损失。国家应该重视农作物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缺少降水等,造成农作物缺水,从而降低产量,国家可以通过节水节能措施,提高农业灌溉举措,针对一些地区缺少的现象,要修建水利工程,从而提高农业的应对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农业产量。

4.3 提高农民专业知识

农民作为种植业的主要群体,其思维意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对农民的专业知识传播的重视程度,农业专家可以深入到田间,现场传授农民种植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农民对知识的掌握。农民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的学习农业知识,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了解农业种植技术,优化种植结构,从而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发展。

5 结 语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农业种植结构还不合理,因此,要从学习和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山东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山东省的农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山东农业经济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1山东农业发展现状

1.1山东的耕地面积减少

近年来随着山东农业的发展,在山东的耕地中,地下水的开采量在不断增加,导致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些耕地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其余的一些耕地会经常受到旱涝的灾害,还有一些耕地由于长期使用过多的化肥,导致土壤质量受损,严重造成农田沙化现象,使粮食产量降低,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山东的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1.2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低

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农业投入上,无论是财政方面,还是信贷方面,又或者是农民的自身投入都比较低,这就导致在农业发展中缺乏一定的种植技术,基础设置不够完善,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降低

山东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1个产粮大省,然而现阶段随着山东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山东粮食产量在不断降低,限制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限制了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1]。

2发展山东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优化山东农业的产业结构

山东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合理控制成本,现阶段山东的农产品种植成本普遍偏高,这就导致山东农产品的价格偏高,不利于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山东要通过控制种植成本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山东农民在种植农产品时对肥料、水量以及具体的用药都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有效地将种植的成本降低;要在资本结构上进行改革,即要对山东的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加快速度去建设山东农村的资本市场,有效地将外来的资金吸引到农业建设中,尤其是要吸引外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农产品的开发;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农业人员是农业种植的直接参与者,农业人员的种植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素质建设,通过经常对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种植专业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山东的农业人员中普遍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这就导致他们不会很好地为自己创造收益。所以需要加强对山东农业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种植技术的培训,也包括一些经营的管理知识,让山东人民开始拥有经营和自主创业的精神,从而提升山东的农业经济[2]。山东的种植业受到耕地的限制,整体的调整空间并不是很大,但山东的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因此山东可以增加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产业以及畜牧业产业的重视,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培育特色农产品种植区

在山东的农产品种植上,每个地区种植的产品都比较类似,没有特色的产品种植区,这就限制了山东农业经济的特色发展。因此,在山东种植业方面可以注重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产业区,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产品,可以结合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优势,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区,这个区域的种植产品一旦确定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3大力发展无公害的农产品

现阶段,很多地区并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种植情况,就盲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然而如果大力种植有机产品,农田会有一定的还原期,在此期间无法使用化肥和药物,这就会极大地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山东种植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的技术相对简单而且能够满足当下人们追求食品安全健康的要求。

3结语

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新形势下有效提升山东的农业经济水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因此,山东省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优化农产品的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3(01):10.

[2]张尤稳.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商品与质量,2016,5(03):90.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山东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1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经济是山东省所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山东省的农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山东农业经济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1 山东农业发展现状

1.1 山东的耕地面积减少

近年来随着山东农业的发展,在山东的耕地中,地下水的开采量在不断增加,导致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些耕地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其余的一些耕地会经常受到旱涝的灾害,还有一些耕地由于长期使用过多的化肥,导致土壤质量受损,严重造成农田沙化现象,使粮食产量降低,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山东的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1.2 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低

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农业投入上,无论是财政方面,还是信贷方面,又或者是农民的自身投入都比较低,这就导致在农业发展中缺乏一定的种植技术,基础设置不够完善,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3 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降低

山东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1个产粮大省,然而现阶段随着山东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山东粮食产量在不断降低,限制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限制了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1]。

2 发展山东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 优化山东农业的产业结构

山东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合理控制成本,现阶段山东的农产品种植成本普遍偏高,这就导致山东农产品的价格偏高,不利于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山东要通过控制种植成本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山东农民在种植农产品时对肥料、水量以及具体的用药都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有效地将种植的成本降低;要在资本结构上进行改革,即要对山东的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加快速度去建设山东农村的资本市场,有效地将外来的资金吸引到农业建设中,尤其是要吸引外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农产品的开发;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农业人员是农业种植的直接参与者,农业人员的种植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素质建设,通过经常对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种植专业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山东的农业人员中普遍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这就导致他们不会很好地为自己创造收益。所以需要加强对山东农业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种植技术的培训,也包括一些经营的管理知识,让山东人民开始拥有经营和自主创业的精神,从而提升山东的农业经济[2]。

山东的种植业受到耕地的限制,整体的调整空间并不是很大,但山东的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因此山东可以增加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产业以及畜牧业产业的重视,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培育特色农产品种植区

在山东的农产品种植上,每个地区种植的产品都比较类似,没有特色的产品种植区,这就限制了山东农业经济的特色发展。因此,在山东种植业方面可以注重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产业区,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产品,可以结合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优势,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区,这个区域的种植产品一旦确定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3 大力发展无公害的农产品

现阶段,很多地区并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种植情况,就盲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然而如果大力种植有机产品,农田会有一定的还原期,在此期间无法使用化肥和药物,这就会极大地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山东种植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的技术相对简单而且能够满足当下人们追求食品安全健康的要求。

3 结语

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新形势下有效提升山东的农业经济水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因此,山东省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优化农产品的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3(01):10.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5篇

王昌红,泗阳县致远中学,宿迁市高中地理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2014年江苏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致力于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地理感性可视化教学,指导学生应用系统思维建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管理。

一、情境引入

师:首先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美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课件展示我国南北方代表性美食图片)大家喜欢美食吗?

生:(齐声)喜欢。

师:而要吃到正宗的地方美食,需要知道我国美食分布的基本特点(课件展示)――南米北面,为什么?

生:环境差异。

生:饮食习惯。

生:农业分布差异。

师:对,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格局(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段)。

师: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生:南稻北麦。

师:南稻北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地理环境的差异。

师:由于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我们这节课就一起学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点评: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有效促成学生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连接,进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熟悉的话题之一“美食”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美食”迁移到“主食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到教学的场景中,进而自然地开始探索“南米北面”的产生原因,同时也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地域类型”。】

二、知识建构

师:(课件展示一组水稻种植景观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发挥我们无穷的想像力吧。

生:人们在插秧。

生:水稻,杂交稻(教师问:怎么看出来的?学生笑)

生:人多。

生:降水多。

生:气温高。

生:气候湿润。

生:平原地形,地形平坦。

生:水源丰富。

生:人们喜爱米食。

……

师:同学们想像力很丰富,思维发散性很强。从地理角度来看,我们常常会思考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作物?分布在哪?为何形成?有何特点?(板书)

师: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名称是什么?

生:水稻。

师:水稻有什么生长习性呢?

生:喜温喜湿。

生:劳动力需求量大。

师:(展示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具体来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里?(同时展示亚洲气候资料图)

生:亚洲季风区。

师:具体有哪些气候类型?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师:水稻种植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亚洲季风区有哪些优越条件?

(学生自由表达)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区位条件一般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教师板书)

师:自然条件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教师板书)

师:社会经济从哪些方面分析?

生: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教师板书)

师:根据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一般思路,结合导学案材料,思考亚洲季风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并将结论总结在导学案上。

(学生自主阅读导学案上对应材料,并初步建构出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优越条件的知识体系)

师:下面各小组讨论一下,互通有无,1+1>2,互相评价,汇集小组智慧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

(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共同绘出知识体系图)

师:请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我们小组讨论总结的结果是作物种类是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影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从自然条件上看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等。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刚才没有把市场因素表达清楚,亚洲人口众多,所以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水稻属于高产作物,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水稻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亚洲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亚洲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师:(展示亚洲季风区气候资料图表)亚洲季风区的气候为什么适合水稻的生长?

生:亚洲季风区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喜温喜湿的水稻生长。

师:(展示亚洲人口资料)亚洲人口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人口密集。

师:人口多意味什么?

生:市场广阔。

生:劳动力资源丰富。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的优势条件,那我们辩证思考一下,有没有不利条件?

(学生讨论)

生:水旱灾害频繁。

师: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又是什么?

生: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

师:还有哪些不利条件?

生:人多地少,耕地面积小。

师:总体来说,亚洲季风区具有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越条件,那亚洲水稻种植业又有哪些生产特点呢?结合导学案上的案例《李强家的农业故事》,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

(学生自学阅读,自主总结)

师:(展示李强家的人口和农田面积数据与美国大农场面积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

生:人均1.4亩。

师:与美国大农场相比,亚洲水稻种植业有什么特点?

生:生产规模小。

师:(展示水稻的单产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计算一下,李强家水稻亩产是多少?

生:亩产是600公斤。

师:与美国大农场的小麦和玉米单产数据对比,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单产高。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经验丰富,精耕细作。

生:自然条件优越。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高产还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谁呢?

生:袁隆平。

师:(图片展示)这位朴实的老人,却感动全中国。请一位同学朗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写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一学生朗诵)

师:(展示李强家的农业机械资料)这段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机械化水平低。

师:(展示李强家的粮食销售数据)与美国大农场相比特点是什么?

生:商品率低。(教师补充商品率概念)

师:(展示亚洲水稻种植区的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反映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是什么?

生: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工程量大。

师:请同学们将以上特点进行自我总结,建构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学生自我总结)

师:以上我们以水稻种植业为核心,学习了水稻种植业的作物、分布、条件和特点,那么这些知识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各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组长总结整理,画出知识链)

师:请哪个小组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成果投影到屏幕上)作物的习性决定了它的分布,分布决定了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决定了生产特点。如:亚洲季风区决定了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的特点,而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也决定了水旱灾害频繁和水利工程量大等特点;经验丰富、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教师适当补充)。

师:亚洲各国的水稻种植业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生:不是。

师:(展示日本的水稻种植业资料)请同学们分析日本水稻种植业又有什么特点?

生:商品率高。

生:机械化水平高。

生:单产高。

师:通过对日本水稻种植业特点与亚洲季风区水稻种植业一般特点的比较分析,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要注意个别差异。(教师点拨补充:分析地理问题时要注意区域差异)

师: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一直是这样的吗?

生:是变化的。

师:对,是不断变化的(课件展示过去与现在农业机械的变化),这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生: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问题。

师: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种不一样的水稻种植业(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贵州省江侗乡“稻鱼鸭”生产模式视频)

师:这种“稻鱼鸭”生产模式有什么优点?

生:绿色无污染。(教师追问:是不是完全无污染呢?学生把表达改为污染很小)

生:对环境破坏小。

生: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所以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点评:对于城市学生来说,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较少,但是他们对农业场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呈现水稻种植业的农业场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从图片中看到和自己所知的有关水稻种植业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什么作物”“分布在哪”“形成条件”“有何特点”等四个方面来建构地理思维模型。对于上述每个方面,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促进了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中还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在分析水稻种植业区位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同时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如亚洲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对水稻种植业特点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关注到地理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水稻种植业的一般特点,同时结合日本水稻种植业的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不同区域中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加深了对“因地制宜”地理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建构

师:(展示一组商品谷物农业景观图片)大家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地形平坦开阔。

生:图中有许多大型机械,说明机械化水平高。

生:生产规模大,像大农场。

师:最可能是哪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呢?

生:商品谷物农业。

师:哪个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最具代表性?

生:美国。

师:对。那我们能不能借鉴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析思路,写出有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知识体系呢?

(学生阅读导学案材料,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师:大家都写好了吗?小组内部再交流一下,互通有无,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给大家展示一下学习成果?

生:(将小组讨论形成的知识树投影到屏幕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央大平原,区位条件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从自然条件看地形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从社会经济条件看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劳动力少;生产特点是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师:其他同学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还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美国对农业实施补贴政策,实施农业区域化,提供技术支持。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如劳动力少是优势吗?

生:不是(教师补充:可以总结为地广人稀)。

师:哪位同学能再分析一下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生:玉米、小麦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而中央大平原又决定了地形平坦,地形平坦开阔又决定了机械化水平高,生产规模大。(教师引导补充:玉米、小麦的生产过程比水稻要简单,所以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由于美国中部地广人稀,所以决定了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又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高所以商品率高)

【教学点评:教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一组商品谷物农业的图片进行思考,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回答也更加贴近教学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思维模型,自主地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思维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建构的知识逻辑上也有不同,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知识树,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互相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综合应用

师: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前面我们学习了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展示世界农业分布图),它们都属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那它们又有什么差异呢?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表达一下?

生:分布不同,生产特点不同,作物不同。

师:(展示比较表格)请比较一下两者的差异。

(生比较说明)

师:下面我们从世界回到家乡,一起走进家乡的田野。

师:(展示家乡农业景观图)在希望的田野上麦粒日渐饱满,翠绿的稻苗正在茁壮成长。(展示泗阳县粮食生产现状材料)当然我县粮食生产也有一些不足,请你借鉴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你觉得家乡农业应如何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指导答题角度)

师:下面请同学将交流讨论的结果总结到黑板上。

生:从政策角度――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制度。

生:从政策角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民管理水平、完善科技发展体系。

生:从农民角度――参加学习培训、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生:从农业科技人员角度――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高产的农作物品种。

师:以上各位同学多角度、多层次提出了我县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也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播放视频《美丽的泗阳》,在歌曲声中结束本节课内容)

【教学点评:从生活经验走向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思维方法的过程。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思维形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农业类型的差异,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一直是高中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念。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活化知识,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家乡的农业发展条件进行分析,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有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运用。】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种植类专业 课程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25-01

中职学校种植类专业,肩负着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专业――农学、林果、蔬菜等种植类专业,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日渐萎缩,甚至在不少地方已经停办,与当前形势极不相符。究其原因多方面的,仅从学校内部教学改革角度而言,教学模式陈旧、专业和课程安排设置欠合理以及重知识灌输、轻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加快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是使种植类专业重焕生机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改革专业结构,形成综合性大类专业

中职学校的种植类专业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搞好种植业的教学,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培养实用人才,专业设置很重要。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往往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设置的专业比较单一,这与过去农村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生产主要是为解决人们温饱问题这种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而不适应目前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和特色产品。为了适应当前要求,中职学校在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具体作物种类的教学,更要重视农业生产的综合知识和多项目的生产技术知识。因此,中职学校种植类专业设置就需要按职业群归类,形成综合性的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种植技术大类专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程度和支柱产业来进行选择学习,增加选择性,“通”“专”兼顾,学生毕业后学以致用,自然就能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种植专业办学也就有了的活力。

二、改革课程结构,开发乡土教材,增加选学课程

种植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随着我国农业逐渐实现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的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面对这一新变化,直接培养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农业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要随之调整,打破原来单一的课程结构,开发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适应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知识、技能需求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打破学科体系,设置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原来种植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仅门类多、内容交叉重复,而且以理论知识为主,影响了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传授。要改革专业教学,就必须要突破原来的学科体系,设立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如种植技术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间的交叉重复,精简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数,又能教给学生全面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从事农业生产打下基础。

2.加大技能型课程的课时比重。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课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加大技能型课程的课时比重。改革后的种植类专业,可适当增加如育苗技术、嫁接技术、整枝修剪、保鲜等技能型课程,同时可以适当开设农用机电、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等与种植业产中产后紧密相关的课程。同时,课程的内容与范围要尽量涵盖本区域内种植业的主要生产项目,并以生产项目为单元构建模块式教材。

3.开发乡土教材。农业产业化的特点之一是特色农业,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必然选择。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产品,加快特色产品的生产,提高特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职业学校教学服务的目标。通过实施这一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就业后的收入,使广大学生及家长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不仅可以增加办学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直接体现。

三、改革原有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的主要手段。中职学校的种植类专业,要尽可能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进行现场教学。实践性强是种植类专业教学的显著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自做一做、看一看,掌握其操作技能,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行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把专业组办成教学实体、管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在专业实体化办学中,师生共同承担基地的生产经营任务,在教与学的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教师既传授知识,又指导生产、经营;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彻底改变黑板上种庄稼的教学方式,将实践环节的教学落在实处。

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实行能力水平考试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评价学生技能水平高低的常规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多是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自然围着考试内容转,学生高分低能成为必然。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要改变职业学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办学方式,就需大力进行考试制度改革,推行专业能力水平考试,既考专业知识,又考专业技能。可以由学校根据国家的专业能力考试大纲自行自行制定并组织实施,把考试评价的权利交给学校。学校在制定专业能力考试标准及实施考试时,要充分吸收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参加,并且与学生的生产实践情况挂钩,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合格要求。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7篇

一、 准确把握国情、民情,提高对职业教育中种植专业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我国行政区划的80%以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75%,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农民。农民所从事的产业绝大部分是种植业。种植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的生产方式主要依赖种植业。我国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4亩,而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低下。我国农业生产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低,文化科普素质差。在3.2亿农业劳动力中吗,文盲占29%,小学文化程度占40%,大多数农民缺少科学技术知识。我国农村急需一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则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种植专业教育。

二、 加强种植专业教师的修养,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现有农村职业学校中,种植专业大都是近年来从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在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及教学实践中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很不成熟,想要培养高素质的种植专业技术人才,对种植专业教师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第一 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塑造高尚的师德。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新任国家主席关于中国梦的阐述。培养自己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忠诚党的职业教育事业,克己奉公,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紧迫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学生充满爱心。治学严谨、言行一致,当好学生的楷模,使学生心服口服,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第二 利用各种途径深造。

1.参考自学考试。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学历达标率,鼓励报考研究生。

2.不断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以使专业课教师不断丰富更新知识,改变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

3.不断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工作,督促专业课教师加强业务自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面。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种植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较吃力,但他们积极向上,要求进步,渴望学习使用的农业新技术。同时思想上有压抑感。由于世俗的偏见,社会上不人对职业学校尤其是种植专业缺乏应有的理解,以为上种植专业是“白搭工”“庄稼活不用学”。学生上学学习要顶着社会的压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较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就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材体系改革。

目前教材体系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多偏深,知识内容陈旧、滞后,重理论,轻实践等,这些特点明显与种植专业的学生实际不相适应。其改革主要是删去淘汰的植物品种和已经落后的传统耕作方式。增加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按照“需用为准,够作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组织,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化与完整,突出技能的培养,便课程内容精简而实用,形成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技能为主线的组合型综合化课程。通过改革,理论内容减少了,增强了专业课的实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使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成立兴趣小组,组建第二课堂。根据学生的爱好不同,成立若干兴趣小组。我校种植专业二年级就建有:食用菌、花奔、中药材、大棚蔬菜、作物食种繁育等兴趣小组,每周抽出一定时间活动,每一兴趣小组都有指定导师精心指导。

第二 组织知识技能竞赛。每月坚持一次,结合课本理论和农事进行,强调技能的培养。我校种植专业学生就进行多次的果树嫁接修剪、化肥鉴定、果实品种识别、病虫识别等各种竞赛,每竞赛一次,对学生的学习都是一次促进。

第三 把农业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改编成多种文艺形式,让学生自编自演,使学生在娱乐中增长知识。

四、积极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种植专业生命力和前途。

1.加强政府行为,实行政策倾斜。

在用人制度上,职专毕业生享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待遇。政府部门要认真实施执行《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实施政策倾斜。在劳动用工方面,劳动部门要严格实行国家关于就业准入制度,认真落实未经必要培训不得就业的规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书制度。使毕业生持“双证”直接就业。

2.动员种植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实展才华。

党和政府文件规定,农村土地延包三十年不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普遍实行的退耕还林补贴和种粮补贴,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荒山开发、农副产品加工、大棚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食用菌开发、花椒种植、辣椒种植、中药材种植等项目都前景看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哪里大有作为。学校要因势利导,动员种植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发展和施展才华,并为他们提供信息,提供技术服务,大力培养毕业生典型,确实能够使一生富一户。

3.有序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务工。近年来,从我校和郑州市劳动局协议安置和学生到南方打工情况来看。形势不错,今后更应该加强联系,广交朋友,和当地劳动部门与农业企业建立长久的用工协议,扩大就业范围,提高种植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浅谈;技术推广;适应;规模化;种植

一、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落后,由于乡镇农技人员更换频繁,农技人员对推广知识掌握的少:另外大多农技人员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培训,知识陈旧,不了解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实际操作。2,推广手段严重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较少,推广手段落后,无固定的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技术跟不上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规模化种植的步伐。

二、面对农作物规模化种植以及农技推广的现状

(一)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以适应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发展的需求。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转化靠推广,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的推广到实际生产中与推广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必须有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1,要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使其了解掌握新技术的原理、操作规程等,成为“专家”更好地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2,要增加乡站农业技术人员职数,将一些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乡站,使老、中、青农技人员相结合,各自发挥特长,提高乡站人员整体素质。3,要提高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全局观念和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加强农业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借助互联网更好的为农业规模化种植服务。

采取政府牵头,多措并举,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等各种形式建立健全直接到种植户的互联网系统。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形象逼真,易于操作和接受;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1,建立面向 种植户、农业企业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服务平台。首先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网络平台的融合。其次,通过推广服务网络平台,解决好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结合点、网络平台服务方式与农业技术人员、种植户的结合点以及农技人员技术的泛推广,须统筹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大数据库,建立区域与种植户的结合模式;第三,要解决技术传播与互联网媒体、微媒体的结合方式,使尽可能多地覆盖更多地区、更多领域、更多种植户。

2,农业科学技术的标准化信息推广与传递。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必然要求提供标准化的技术信息。第一,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要将农业技术成果变成数字化、可信息传递的网络“产品”,变为种植户、企业易于接受的图片、动画视频、标准化文字等。第二,通过平台集聚相关涉农科技成果,建立易于分类、检索与推广的农业大数据库,实行全国范围的农业大数据联网互通;第三,通过网上与网下示范,以及手机短信、微信平台载体技术,让农业技术人员、种植户知道最新技术成果,实时了解市场行情,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第四,通过种植户及农业技术人员互联网应用后的示范宣传,扩大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

(三)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和装备。

加强农机农艺的融合,对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规模化种植的农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艺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地推广,必须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集成,农机与农艺相互融合促进,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规模化种植农业的出现正是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实验,展示示范效果,以点带面引导农民自觉应用。2,注重培训指导。通过培训,使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掌握技术要点、学会技术推广方法,指导农民掌握技术要领、正确操作使用机具。发挥专家、技术推广骨干作用,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民疑难问题,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3,实行全面推进。以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加快实现瓶颈技术突破。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广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加快提升农业规模化种植和种粮大户的机械化水平。

(四)加强宣传预防为主生态防治,逐步推广有机农业种植。有机种植是一种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也不采用基因工程和离子辐射技术,而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农作、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培肥土壤、防治病虫害,以获得安全的生物及其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有机防治产品。利用微生物矿物质等灭菌;利用人工或合理轮作除草;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色纸、防虫网粘虫板等防治害虫,使用有机肥沤肥绿肥矿物肥提供养分。有机产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前景。种粮大户对于新技术有渴望又有经济条件,对于有机种植业得推广和发展提供了便利,为我们的农业技术推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结束语: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技术推广适应规模化种植,正是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需要,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关系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关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农艺 培训现状 策略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218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农业生产涌向了工业生产,导致农业生产的人才队伍逐年缩水,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人才缺口无法得到补充,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局面。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加强农民现代农艺培训进行深入研究,以改善当前农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保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农民农艺技能培训现状

农村农艺技能培训关系着农民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推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是决定因素,而农民是主体,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需要不断地进行新技能、新业务的培训。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正规的农艺培训,并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现状,尝试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这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其次,农业生产以经验种植为主。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正规的农艺培训,但是农村依靠先进技术进行农业种植的农民依旧占比较小,大多数的农民知识水平低,无法有效地掌握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体力劳动依旧是农业种植的主要部分。虽然部分农民也愿意使用现代农业技术,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使得现代农业的推广存在着较大的阻碍。

根据农业生产的现状来看,经济作物和对生产技术水平要求高的作物种植效益更高,但是此类作物的种植对农户的技术要求较高,且种植风险较高,再加上许多农业技术都是针对某一大的地域研究出来的,地方化的实践比较少,无法为本地农民运用现代技术提供必要的参考,因此愿意进行种植的农户较少。而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的农户更愿意进行大规模、高风险的经济作物种植。综合可以认定,凭借经验种植的农业生产无法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农业推广,需要进行农艺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加强农民现代农业培训的策略

(一)完善工作思路,把握基本原则

培训工作应抢抓国家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扶持机遇,坚持内抓培训,提高素质,外抓输转,提高收入,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思路,在农民现代农业培训上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市场的需求是最客观的,应根据市场对农作物的实际需求和种植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农业培训重点,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迅速转化成农民的实际种植技术能力。当然,培训也要注意专一与多样的结合,要求参训者在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了解其他技术。

2.坚持整体规划的原则。在进行培训时,要根据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地方特点,同时避免大规模的重复性同类技术培训,以免造成市场资源的浪费。

3.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内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培养农民的实际操作技术,又要考虑其理论认知层面的提高,逐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和把握能力,更要做好对培训内容的“升级”。

(二)建立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在农民现代农艺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开展、落实等多个环节上,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培训工作专门部署,培训活动定期开展,并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部牵头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要建立完善的农民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三)注重以现代化的方式来传播

向农民群体传播现代农业知识,要提高传播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运用快捷的方式把最新的知识传递到农民手中。比如在传授一些农业种植、防病虫害的新技术时,就不宜组织集中学习,这样既耗时耗力又不便于农民及时掌握,应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资源和农科知识传播体系的构建来实现农民的在线学习和现场指导,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新技术、新信息。

(四)建立完善的培训考评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制定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和体系,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管理力度,同时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民现代工艺的考核评估,要以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是否实现增收作为硬性指标,做到农民培训工作有监督、有考核、有成效,真正使农民培训工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

(五)构建长期农业农艺服务体系

要将针对农民的现代农艺技术培训形成长期有效的服务体系,确保农艺培训费用常态化和正规化,由政府出资长期向农业生产领域提供有效的技术培训,以推动和保障我国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业水平的进步。具体来说,要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农民创新运用指导中心,将农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推广价值的技术及时进行推广。

综上可知,虽然当前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在提升,国家对现代农艺培训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但是当前针对农民的农艺培训机制尚不完善,农民对现代农艺知识的认可度也不高,因此需要在培训时主要考虑农民紧缺的农艺知识,同时规范培训机制以及考核机制,从而确保农民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满足农民的需求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静.加强农艺培训工作的原则与措施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2(3).

[2]毕秀利.如何加强农民现代农艺培训[J].祖国:建设版,2013(10).

农业种植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业种植技术 农业机械化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31-01

前言:在我国,农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种植技术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经验丰富。但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将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相结合,形成农业种植产业化、机械化发展,仍需要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探讨,寻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1 发展历程

农业机械化源于工业革命爆发,机械工具和大型设备取代了传统人力耕作方式,大力推动了种植业发展。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最主要的机械设备为农用拖拉机;70年代政府将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结合,形成精耕细作的特色道路;一直到90年代基本完善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结合;到了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已经得到普及,大型设备如收割机、栽载重汽车等得到广泛使用,大田农业逐渐转换为设施农业,由传统粮食作物为核心转化为以经济作为作为支撑,种植农作品种增多,产业规模化发展,为我国人民温饱提供了基础保障。

从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农业机械化满足生产需求,为农业种植技术提供保障;二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相辅相成、互相磨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仍存在着缺陷,与农业种植技术存在矛盾;三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结合,农作物品种增多,机械化运用范围更加全面,功能更加齐全,更及适应农业种植技术要求;四是为农业种植技术配套相应机械化设施,基于相应理论指导和系统操作,实现农业种植的综合配套,其中以SPAC系统为代表[1]。

2 相关性

农业机械化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具体技术的运用,其主要内涵是将机械与技术相结合。农业种植技术是只基于农作物生长规律和种植经验进行的种植方法,在我国有着长久的理论和经验积累,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农业种植技术有着长久的发展,但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仅有半个多世纪。二者存在着辩证关系,既互相紧密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

二者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业种植技术是基于植物生态学角度,以农作物本身生长规律为依托;而农业机械化是依靠机械原理,利用机械化手段促进农业种植物质量与数量,降低人工成本。二者的结合造就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理论和配套机械系统[2]。

3 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农产品种类的增多,对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的需求更加严格。新形势下环保理念的环保措施的措施的实施使得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例如吕梁地区退耕还林,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14公顷以下,这就使得粮食作物机械化需求量减少,但同时经济作物和果树作物的机械化需求量增大,促进了农业机械技术和理论发展,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种植技术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例如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使得收割机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仅能够收割小麦,还能够收割大豆,提升了收割机经济效益和利用率,满足了大规模农业种植的机械收割需要。

3.2 存在问题

3.2.1地区差异

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土质水质也有较大差别,农作物种类不同,使用农业种植技术不同,部分地区土地类型和地势不适用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例如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势影响,不适用于大、中型机械设备。南北方种植能作物时节不同,例如北方一季稻、南方两到三季稻,对机械设备的需求程度不同,易造成农机设备资源闲置浪费。

3.2.2小农种植

小农种植是农业机械化应用的最主要问题,我国不同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属于种植园或大规模农场模式,多数地区仍属于农村小农种植,普通的种植技术已经能够满足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且农机设备价格较高,容易大材小用。使用寿命有限,农村对机械的保养和维护知识较缺乏,部分地区农户仍使用陈旧落后的机械设备,阻碍了农作物种植效率。

3.2.3专业人才匮乏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我国,农业自动化专业在高校中属于冷门专业,每年农业类高校招生率都较低,从学校毕业的人才也很少回到农村,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所以农业种植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对机械化设备技术研究和探索较落后,使得我国农业观念始终无法得到迅速发展[3]。

3.2.4农民观念陈旧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长久以来农业种植者习惯于手动耕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将种植业与农业机械化融合的便利和重要性,因此在农村无论是村乡领导还是劳动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配套设备和资金不完善,机械化在农村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4 建议

4.1 针对区域差异

农业机械化应用于种植技术中应该针对区域差异,不能盲目投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例如在东北,地势平缓,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运作,如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商品粮基地。

4.2 提高惠农政策

政府可以根据地区农业形态,适当调整惠农政策,发展“三农政策”,提高对农村农业机械设备补助。加强农机设备使用方式、保养方式和使用重要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对农机设备的传统认知,发展适合小户农民的小型机械,提高机械化设备使用率[4]。

4.3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农业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因此鼓励大学生和中高级职业技能人员投入农业生产,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不断接触最新农业种植技术,从农业机械化中寻找农业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同时培养专业师资队伍,有助于带领农业种植者进行农业生产,将自己的所学知识惠及地区劳动者,营造农业种植技术和农机技术学习氛围,实现农业发展良性循环。

4.4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广播、新闻等渠道宣传农业机械化重要性,通过示范园的形式使农民直观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的便利和高效,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发展农村职业培训是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融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者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农民能够通过自身学习将已有经验同理论知识结合,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实现“以农惠农”,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种植业和机械化生产,拓展农村人力资源[5]。

结论:综上所述,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具有局限性,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国家和农户共同努力,寻找解决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学化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3]詹金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7):81.

[4]董云秀,靳小真.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2(18):6079.

上一篇:金融经济培训范文 下一篇:茶文化科普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