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2 09:34:24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1.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2004年2月,教育部启动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具体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农村实用性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组织全国37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近千个县级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点参与实施,参加项目学习的主要是具有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退伍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村干部,以及农民企业家或农村地方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等。目前已有30多万人注册学习。

2.农村职业学校、农村化技术学校是开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等9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11]13号),明确了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实现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该意见特别提出要“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要办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指导县域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该意见实施后,在农村职业学校、农村化技术学校里,农民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工作特点的需要,选择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学历继续教育的远程培训,也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接受家庭生活教育、娱乐教育、健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这样农民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自己想要的学习。相关部门可以将先进的、适合农村的、农民朋友需要的、喜欢的各类优质资源和大量有益的社会教育活动内容通过此渠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送到农民身边,为农村居民营造一个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环境。

二、目前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农民远程

教育培训在中国的实践时间不长,各级政府对其认识不够,现代远程教育在目前中国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重要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公共产品的属性更是鲜为人知,这导致了政府对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在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没有到位,协调管理与政策法规缺失。目前,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只是由一些部门(行业)来推行,国家没有统筹的规划和制度安排,在各地开展的情况与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密切相关,受到地方政府重视的就发展得好些,否则就步履艰难。

2.各自为政,缺乏资源整合统筹协作、共享机制

就目前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实践项目看,均属于行业、部门分块实施管理,独立运行,相互间几乎没有合作,缺乏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整合、统筹协调共享机制。单一的教育资源无法在时空、形式和内容上形成立体教育资源,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学习需要。

3.长效机制未形成,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开展的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多是由相关实施部门(行业)的职员负责组织落实。他们往往肩负多个工作职责,经常被一些突击任务所牵制,深入基层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的时间、精力有限,下村的时间有限,跟农民接触的时间不多,往往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目前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缺乏持久有效的贴心支持服务。

4.培训内容实用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学习

真实需求把握农民学习的真实需求,是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见成效的重要保证。农民个体的学习需求、发展方向、能信任的就业领域是千差万别的,其学习动机、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也是大相径庭的。只有了解掌握了农民学习的真实需求,选择、整合优质的、适合的教育培训资源,才能吸引农民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受农民的欢迎。目前,一些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项目缺乏适合农村的知识产权成果和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集成创新能力,导致远程推广的农业技术与实际生产脱节;在立足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农民需求方面调研不够,针对性不强,远程培训的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构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有效机制的思考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民现代远程

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各种历史原因导致农业相对其他行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现代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中国农民科技应用水平落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具有物理边界模糊、培训效果外溢、消费计量困难,农民对其消费不具排他性和竞争性等特点,符合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是公益性、基础性事业[1-3]。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就目前国内实际情况而言,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建设责任。各级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在其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在政策法规、资金支持、协调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法规和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构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2.构建切合实际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支持服务系统

(1)统筹协作、有效共享,搭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适合农民学习的远程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是开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基本条件。为进一步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系统平台,必须打破过去以单个项目工程和部门单打独奏、自成一体、不兼容共享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格局,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和渗透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的高度融合带来的农村远程教育环境的有利变化,促进各部门(行业)间农民远程培训服务平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兼容共享,整合多机构资源,形成合力,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的、宽通道、大容量的远程教育培训服务平台,以“超市式”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农村受教育者选用,高效率、个性化地开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实现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农民的各种学习需求。

(2)建设好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基层服务队伍。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得好坏,最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人。因此培养一批掌握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熟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层服务队伍,利用现代的技术教育手段和方法,整合各种本地农民需要的优秀资源,更贴近农民开展培训,是做好当地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必须创新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实现地方、部门和行业的高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化、开放有序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队伍建设机制。

(3)发挥农民大学生的示范、辐射作用。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为各地农村培养了近30万的农民大学生,这些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农民大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的村村寨寨,他们来自农民,又是农民中的知识分子,是农民身边信得过的能人、精英,在村民中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利用创业成功的农民大学生学员的农业经济实体以“公司(合作社、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广本地特色种养殖技术,带领本村农民发展特色的种养业,为农民找到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种利用本村农民大学生的成功事例以点带面的培训,能影响更多农民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达到广泛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示范效果佳,辐射作用大。

3.农民需求是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整合优质资源,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整合优质的、能吸引农民学习兴趣的、贴近农民生活的资源,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展示方式,以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的现实需求,是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可以让农民在家就能看到(听到)到全国优秀专家、学者的授课,享受到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公平的红利;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其所需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学习资源,还可提供其他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农民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发展。随着有支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教与学的实时、非实时互动沟通的实现,农民在家也能跟老师、专家进行个性化沟通交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问题和难题。

(2)创新培训理念,适应新时期农民学习培训要求。新时期的农民更加关注学习培训的实用性。他们参加学习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出于自身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是为解决眼前的急需,期望学习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农民远程教育培训要在通过比较分析农村现有各类培训教育形式适用性的基础上,综合各种远程培训项目特点,创新培训理念,从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经营、服务、娱乐等内容的培训和实践;提出全新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农民培训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实训环节、质量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教学理论体系,采用网络教学与实地实训相结合、媒体资源教学与专家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培训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期农民学习的现实需求,使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更具实用性和有效性。

(3)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新需求。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任务和特点,紧扣时代脉搏,适时增加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与时俱进,随时满足农民学习的新需求;同时不断地引导农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成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特别要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要适时地将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介绍给农民朋友,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先进技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要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了政策、掌握政策,让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及时地传播到千家万户,让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巨大优势凸显出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远程教育;现状;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集成的教学平台,采用灵活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无线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与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相比,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教育规模,降低教育成本。然而,农业远程教育面临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却出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现状和问题。为了探索和创新适合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的模式,本研究对农业人口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制约我国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壮大的问题所在,为农业远程院校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壮大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1农业远程教育的现状和特征

农业远程教育依托现代高校的力量,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凭借学习形式和时间灵活机动,学习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势头良好。但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来讲,农业远程教育的受教人群相对较少,如何加快农业远程教育大众化进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和管理人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发展带头人,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农业远程教育新模式,从而力图构建农民终身教育的体系。

1.1农业人口基数庞大,但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偏低

到目前为止,本研究课题针对杭州地区农民总体层次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和统计,将农民分成了普通农民和实用人才两类,针对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培养对象,将全市128880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数据统计。从调查结果来看杭州市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64.6%,高中24.7%,中专1.4%,大专6.7%,本科及以上2.6%。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人才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进程的智力支撑。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很大,说明相当一部分职业农民还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整个需求很大。同时,通过对以上人群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从目前的培养渠道来看,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培养人员仅占0.7%左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新型农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通过推出合适的培训专业,整合合理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培养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很多困难,但大力发展大农类远程教育是解决农村成人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2政策引导积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向良好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大体分为三类: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经营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的,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农业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要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

1.3软硬件条件日趋成熟,农业远程教育大有可为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实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教学资源研发、教学平台开发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支撑,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各农业高校远程教育在线教学网站日趋完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等分布式远程教育综合运行平台逐渐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包括远程教育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师生之间在不同时空(或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或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空间)内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1.4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新模式助推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

大农类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自主招生类、有与政策扶持的基层农技人员免费学历教育类、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类,以及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合作的,如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班等。经过多年的大农类远程教育自主招生,自费生源逐渐萎缩,但与现有农业扶持相关政策相契合的农业行业、农业企业合作培养模式需求空间较大,发展势头逐渐显现。“农业科技示范户大专班”、“农业科技带头人大专班”等层出不穷,高等农业远程教育实践已显示出勃勃生机,培养了一小部分农村亟需的高级实用人才,为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于进一步探索和建立面向农村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新模式,建立大农类远程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业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农类远程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的学员走进远程教育的课堂。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结合大农类远程教育的紧密度还是有所欠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专业设置过于综合性,针对农业远程学生特性不强

本研究课题组对部分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远程学生发放了调查表,对现有学员的职业进行分析,农民(从业人员)只有4.5%,主要是农业事业单位的人员和其他人,但是在一项针对短期培训农民学员的调查显示农民又很愿意接受农业高等学历教育(80.9%),意愿和实际现状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和距离,通过我们对学员的调查来看,阻碍这一意愿实现的主要原因有远程专业的设置跟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农民从事的种植、养殖、经营或维修的专业性很强,他们渴望从大专院校学到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但目前由于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不断精减,都变成了综合性的专业,针对性的专业缺乏,这成为阻碍农民进入大学的最大障碍。以从事茶叶的农民为例,他们需要的是茶园管理、茶树栽培、品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叶企业管理以及无公害栽培等方面的具体技术,但目前大农类的专业中,涉及这些专业技术的专业和课程很少,因此影响了他们入学的积极性。

2.2课程设计仍然套用传统教学形式,缺乏融合性和应用性

目前由于实际操作存在困难,大农类远程教育设置操作和实践环节对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职业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来说实用性不足,大部分的课程都在网上直接学习,而职业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所需要的很多技能都需要现场指导或交流。大农类远程教育结合农村和农民自身素质设计课程和教学等方面针对性和综合性不足。很多已毕业的学员就表示,学院设置的课程深奥的理论知识过多,而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则过于缺乏。大农类远程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使学习者具有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良好文化基础和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适用技能,为农村培养高层次、用得上的适用人才。

2.3沟通和交流渠道较少,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

目前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学习为主,虽然可以在主题和自由讨论区给老师留言,但及时性就很难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实时在线沟通只在考试前的几天在网上答疑时进行沟通,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不能直接交流,导致很多学生有疑不能问,有惑不能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发展大农类远程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部分学员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少、学习氛围差的问题,就更需要老师的辅导才能完成学习。尤其是有些农业学习者,底子薄、自学能力差,没有教师辅导会导致学习过程中断,学习积极性下降。

2.4学习途径单一,知识面狭窄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已经相对完善,但大农类远程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想享受进入大学学习的氛围,想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特别是从事农业人员遇到的问题往往和实际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差异性,必须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才能得出答案,但依托高校的图书馆服务是不对远程学生开放的,大量的学习资源只能遥想不能解惑,这一环节对远程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缺憾。

2.5大农类远程教育评价手段单一,综合评价指标缺乏

远程教育质量是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生命力和活力保证,虽然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大力开发在线教学系统、实现多途径的学习方式,加强在线学习时长、监督和评分,强化作业占分比重等多方面的努力来提高教学质量,构建相对完善的学习服务支持体系,但是整体还是通过传统的课程学习成绩来评价和衡量大农类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的有效手段和评价方法传统和单一,降低了大农类远程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和社会认可度。另外,从学生选择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习的主要因素看,工作需要、距离和名校因素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2013年开始,全国正在逐步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国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在职业标准、职业教育与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四个方面有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随着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出台,必将从侧面极大地推动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发展。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成人教育的对象将实现重大的转变,由以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为主向以农民为主转变。只要浙江大学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发挥自身优势,教学形式的改革上做好准备,一定会迎来一个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的高潮。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是30多年来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事业的重要单位,省内共有1所省校、18所市级学校(其中12所独立办学,6所与农业部门合办)、123所县级学校(其中98所独立办学,25所与农业部门合办)、2500个教学班。我省有中央学校命名的“育才兴农示范校”12所,省级命名学校7所。各级学校之间除业务督导关系外,彼此间相互独立,分工明确。省级学校的职责在于选择并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辅导大纲,编制课程教材,课程考录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市级学校的职责在于根据上级省校的统一部署领导、组织、协调县级分校的教学工作,并制定细则,相当于教学中介。县级学校负责聘请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学环节。乡镇教学班是县级分校在各乡镇或村庄的办学点,承担具体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任务。截止2011年,山东省农广校系统学历教育总计招生13649名、毕业9813名、在校生24959名。到2011年初,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固定资产达到14523.79万元。共建有校舍面积67771平方米,建有教学示范实习基地35631亩,拥有约2287.74万元的教学设备,1000元以上教学设备3193台,还包括10056.74千册图书。在全省各地市有19个单位拥有卫星接收点,并且以平均每年建设卫星小站18个的速度在全省分校普及卫星接收设施。

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教学辅导体系和管理制度,开设中央学校专业14个,省校自开专业57个。围绕“一报一刊一网”,即《农业广播电视报》《农业科技培训》杂志和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以其他图书教材资料、配套光盘、农广天地和致富早班车为辅,借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播出各种教学课程资源,包括编制151种文字教材,约116800册;播放广播电视节目716讲,约36600分钟,录音带6785盘;播放电视节目1252集,约41206分钟,录制VCD/DVD11735张;还先后开发计算机课件702个。平均每年播放广播2683小时,播放电视节目38608.5小时,建设网站或网页15个。同时,省校建设有声像制作中心,可以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编制、发送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了“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民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三进村”行动等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11年初,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136个,其中省级中心1个、地市级中心17个、县级中心118个,培训专业农民人数达到188927人,其中取得绿证人数有50502人;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数达到1143569人,职业技能鉴定获证人员8760人,其中女性获证人员有2884人。山东省“三进村”项目实施县123个、实施村1549个,新建科技书屋273个,送科技图书162900册,送科技光盘34250张,培训教师进村27820人次,进村办设中专班132个,培训人数4476人,进村办设培训班4013个,培训人数436410人。同时省校还专门印发出版了《农民应知应会千条知识》,对活动取得实效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当前农广校系统取得的主要成就

1.构建起了省、市、县、乡四级“三农”教育培训的办学服务体系和天网、地网、入网三网合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省级学校提高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的指示下,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市县分校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使整个农广校系统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山东省有40多所县级分校被认定为全国A级校,12所县级分校被评为“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全国百强校,数量和比例均列全国第一,进一步巩固了省、市、县、乡四级办学系统。2009年,省校和临沂、淄博等7所市分校被省农业厅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系统通过组织农民创业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系统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教育资源。省农广校和全省42所市县分校在当地电台、电视台积极开办农业科技栏目,建成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农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无缝隙覆盖。山东省农业现代远程教育网不仅是我省农广校系统“三农”远程教育资源的平台,同时还是全省农广校系统传递经验、交流信息、探讨发展的平台,对各地上传的信息及时修改上挂,平均每年信息达700余条。省农广校也继《致富指南》《山东农广校之窗》栏目开播后,成功地在山东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开播《农事》栏目,节目质量不断提高。

2.强化了省及地市农广校系统的队伍建设,“三农”服务能力水平整体得到提升。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队伍建设结构合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不断优化。山东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每年围绕农村教育发展积极参与全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师资高级研修班。以2009年为例,我省农广校有13名省校办学人员及61名市、县(市、区)分校校长共计74人参加了研修班。系统研修了农民教育发展形势和农广校的任务、校长能力建设与农广校事业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创新应用、农业科技创业培训模式探究等专题。研修班开展了拓展训练、参观考察等活动。崭新的研修模式、良好的研修环境、顶尖的师资力量、完善的保障体系,保证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全省农广校系统通讯员培训班,不仅聘请高等院校教授和专家讲授论文写作和新闻报道等相关知识,还方便了各地相互交流宣传通讯工作经验。目前,省内建立了由128名通讯员组成的农广校通讯员队伍。除此之外,2010年,山东省农广校系统开展了三次教学能手评选活动,1000多名我省各地市农广校专职教师参加了评选,推出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各级分校也以教学能手评选为契机,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竞技活动,提高了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3.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我省实际的“三农”教育新模式和新思路。山东省农广校充分发挥体系办学优势,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农业部农民创业培训规范要求、适合创业农民需要并具有农广校特色的培训模式和流程,得到厅领导的充分肯定。2008年成功举办了全省出口型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出色地完成了整个培训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使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再上新台阶;积极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扎实推进“三进村”行动,同时在全省范围大力开展了“农民读书月”活动。2010年,省农广校在全省10个市、19个县(市、区)分校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脱产班试点工作,共计招生1293人。为落实全日制脱产班教学环节,省农广校多次召开全省农广校全日制中职办学管理研讨会,专题研究职业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探讨适合农民学习特点和要求的新路子。省内各项农村教育工作的展开不断拓宽我省的农广校农村教育新思路,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显著。

4.积极承担“三农”科研课题,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山东省农广校省校以及各地市分校、山东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以及各级分会积极争取和公开招标,先后承担的课题项目众多,主要有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下达的《山东省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2009年)、省卫生厅下达的《山东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09年)、农业部下达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调研》(2009年)。承担的农业部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济南17号、济麦20精量、半精量播种、垄作高效栽培及氮肥后移技术》和《无公害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分别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和农业厅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和成果,出版了《农民教育问题研究》等专著。各地市也积极参与省校级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的课题研究工作。每2年举办1次的农村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推动了全省农广校系统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远程技术优势逐渐弱化造成社会竞争力下降。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教育技术手段普遍落后,“三农”远程教育教育没有获得足够的政策支持,教育手段单调,技术水平偏低的时代背景下,农广校以其多部门联合办学、多层次办学、多学科教育和多功能服务在“三农”远程教育开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优势。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教育掀起一股热潮,农民教育已经不再是农广校系统一家独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民办教学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积极参与到“三农”远程教育工作中来,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发展。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已覆盖全国大多数基层乡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过不到十年的时间也已全面普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也取得了长足进展。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服务“三农”在不断市场化和社会化,农广校曾独有的远程教育优势逐渐弱化,再加上农广校办学机制不够灵活,远程教育招生专业面窄,使农广校系统远程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遭受巨大的竞争压力。

2.远程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广校办学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部门集资、学费和学校创收。一方面,当前农广校中专在校生中非全日制学员占90%,也就是说,以接受远程教育作为学习手段的学员占绝大多数,这部分学员仍不属于享受国家助学政策和免学费政策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农广校开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培训班和农民创业培训班等大多数都是免费教育,学费收入有限。因此农广校的远程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当前农广校办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足够教育经费投入的需求更加迫切,资金紧张问题更加突出,这与地方财政支持政策的不稳定和地区财政收入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农广校在财政立项独立开展“三农”远程教育培训难度很大。

3.远程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由于我省有超过90%的农广校学员接受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和质量高低就成了教育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2010年全国县级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我省A级以下还有83所县级分校,占总数的67%。县级以下农广校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及其他资源依然薄弱,远程教育手段也极为落后,远程教育资源的匮乏现状迫切需要改善。经过调查,长期以来我省农广校系统基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也相当有限,造成基本的教学、培训活动不能有效开展。比如相当一批分校没有在所属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设固定栏目,当地媒体资源利用程度不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不足;学校教师接受更高层次业务技术培训的机会偏少等。即使是A级校,一系列的远程教育资源匮乏现象依然明显。

另外,我省农广校整体还存在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教学督导检查不够规范,教学质量受到社会质疑等问题。对此,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同时存在,但主观原因影响颇重。一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办学态度不够端正,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教学质量督导意识薄弱,缺少长远规划和自主培训意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省农广校系统的困局。

三、有利条件和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我省农广校系统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分析现有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1.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力度强,保障性作用明显。“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首要问题,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陆续出台了各种文件。《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制度的相继出台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府对“三农”及其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持。

2.农民学习积极性高,职业教育需求不断上升。各种调查显示,农民对于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收入的愿望逐年强烈,因此对通过短期培训或中高等教育学习来使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提高的需求也随之不断上升。这将有利于农广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农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研究课题增多,专项资金不断增加。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三农”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和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不断提升,关于“三农”教育培训方面的课题研究也不断增多,国家以及省市地方政府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项资金数额不断增多,教育培训投入越来越大。这有利于解决当前我省开展农广校教育工作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4.多部门单位参与,工作氛围良好。当前我省各级各部门共同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他各项工作。在基层乡村,广大农民群众也踊跃参与农广校开展的各项涉农项目,接受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全社会上下形成了开展“三农”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对策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已经走上正轨,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广校远程教育是我省“三农”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三农”水平、造福社会的重大责任。因此,农广校系统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抓住机遇,借东风,谋发展,努力搞好中等职业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全省的“三农”远程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远程教育人才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我省农广校系统“三农”远程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要以远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系统内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传统农广校远程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三农”远程教育的迫切需求,对精通先进网络通信技术和远程教育媒体技术的人才引进问题迫在眉睫。(1)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为了满足远程教育的技术要求,农广校系统有必要对行政人员、专兼职教师和教辅人员进行远程教育培训,努力构造“双师型教师”成长平台,使师资队伍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省级学校要定期开展对县级分校校长的培训,以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分校的综合服务水平。(2)成立省、市、县级“三农”远程教育专家团。省级专家团负责全省远程教育工作和对下级专家及各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市级专家团负责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和部分县级分校师资等高层次的远程教育培训;县级专家团则主要针对“创业农民”开展远程教育咨询工作,培养新型农民。(3)广泛吸纳远程教育人才。各分校应该根据所属地区的“三农”远程教育需要,积极聘请农业专家、农村创业人才、农村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等参与农广校系统开展的远程教育工作,不断壮大本系统的远程教育师资人才队伍。

2.加大资金投入,构筑远程教育资金保障体系。资金是农广校顺利开展“三农”远程教育的重要保证,尤其针对当前系统内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着力构筑远程教育资金保障体系。一方面,各地政府要提高认识,在各地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农广校远程教育专项资金。随着各地的财政收入的增加,专项资金也要逐年增加。同时,在农业发展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广校的远程教育培训专项。不断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资金投放制度,探讨有效的资金使用形式。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三农”远程教育专项基金。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加入“三农”远程教育资金链,支持“三农”远程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三农”远程教育实践活动,表彰“三农”远程教育培训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最后,借助政府倾向性政策,积极开展农广校远程教育建设项目。县级及下级农广校主要依托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农业是弱势产业,各地政府均对农业发展制定倾向性政策,农广校应该从改善办学条件出发,从提升远程教育培训能力出发,积极争取财政投入。

3.灵活发展,积极参与我省各项“三农”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在我省“三农”’远程教育系统中,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均已形成规模发展,尤其是党员干部培训已经覆盖了全省100%的行政村。农广校系统应积极参与省内开展的其他“三农”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已经完善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包括基层站点、资源平台等,同时借助其他远程教育服务,实现一定规模的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开展农广校的“三农”远程教育培训。参与的方面包括远程教育资源的制作、远程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远程教育培训活动的实施等。积极参与的同时,也应努力塑造农广校特色,凭借体系健全、队伍完整、较好专业素养的农民培训骨干力量,使农广校在“三农”远程教育培训工作中拥有真正的主体地位。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民 远程教育 途径 效果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33-01

一、影响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因素

1.自然客观条件制约着远程教育的发展

我国三分之二的的区域为山区,由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多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开展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难度较大,例如建昌地区,有的村庄虽然有有线广播,但受到到大山的阻断与影响,调频广播农村基本收不到,信号弱,很难正常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有的村庄还没有有线电视,收不到中央7套的农广天地节目,我们利用网络资源宣传科教视频,信号不好,速度缓慢。

2.没有建立农民远程教育有效机制

农民远程教育有效机制的建立,是需要科学的精神来完成的,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建立实用的体系和机制,远程农民教育从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乡镇,要体现区域内农民培训的完整性,如果在同一区域内,有多条支线同时在决策、实施农民远程教育,势必会有所混乱,形成不了合适的农民远程教育的统一管理有效机制。

3.农民远程教育效果反馈

当前农民远程教育,主要以培训数量人数指标来衡量,脱离了深入农民群众的实际,许多地方总结远程教育的效果,经常强调完成了多少数量,而无法提出更有效果的评价指标。对农民远程教育效果没有评价准确,将会引起农民远征教育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重要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远程教育培训效果缺乏实际的反馈,这种远程教育,让农民产生不适用的观点。农民远程教育不同于其他领域,不可以用量化的指标,单有普教率、收听人数就可以考判定农民的远程教育效果,因此远程教育的效果反馈要以达到教育目标为基准。

二、农民远程教育新途径

1.制定规划,建立机构

在开展农民远程教育之前,要制定一个实施发展计划或者实行方案,目标明确,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在贫困的或者跳进不好的乡镇,能够与农民自发建立提倡小组,积极带动组织农民收听收视,实现农业技术真正送入户,建立远程教育活动小组,确保远程教育落到实处,与农民做好沟通交流,形成相互相接、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远程教育模式,确保了农民远程教育工作的力度。

2.多种资源相结合

与科技光盘相结合,利用广播进行农民教育,掺在不直观、优势难于理解和不能入户的缺陷。由于有的村镇不能看到中央7套的农业节目,需要农广校利用农村的有线电视,乡镇电视台转播,利用村委会或者农户中的VCD等媒体设备,发放中央校《致富早班车》绿茵节目相对应的农业科技光斑机播放设备,以乡镇为主,建立农业科技音像资料库,在设备齐全的乡、村建立科技光盘播放站。这样通过广播香农民播放农业科技知识的音频,还可以通过电视播放科技致富的视频,形象直观,使广大农民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庭院都能收听、收看到科学技术的看木,不仅增加了农民远程教育的阀盖面,使更多的农民受益,还从中提高了农民远程教育的效果。近些年葫芦岛农广校利用多种方式结合远程教育,收效显著,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大欢迎,创建了农民科技书屋35个,村级大喇叭988个,全市覆盖率高达90%,在各个乡镇调查收听收视情况,调查农户12040户,10030农户收听收视过“农广天地、致富早班车、农广天空、农广课堂”,收听收视率高达60%以上,发放各类科技书籍18万套,发放科技光盘3万多套。在各个乡镇农广校的学员中。为进一步搞好农民远程教育及培训,让没有建播放站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不完善的乡村也能听到、看到农业科技的音视频节目,用扩音器、大喇叭、移动供电设备等转杯组建科技大篷车,科技培训直通车,形成流动的科技播放站。让知识下乡,活跃在山村,扩大农广校的影响,吸引更多的学员参加到远程教育培训中来。

3.发挥模范作用,促进远程教育,首先可以选择有一定规模且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基地作为远程教育平台的演练场和实践地,从乡镇抽出专人负责,根据产业基地群众的需求,随时随地查找相关农业信息,组织群众收听收视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发挥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高群众科技水平。还可以选择一些经过远程教育培训的示范户起带头作用,积极鼓励他们热心为群众服务,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远程教育,接受远程教育培训,让信息技术走向农村,把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与提高农民生产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结合起来,创造出的是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农民远程教育效果

1.提高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出现了忙充电的现象。由过去不动技术,盲目施肥、大药,产量上不去,经过远程教育培训后,坚持科学的选用品种,合理施肥和用药,科学管理,产量明显上升,而且远程教育也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2.丰富了农村科普文化生化,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随着农民院教育力度不断加大,采用多种资源,吸引了大批农民主动学习科技知识,主动加入远程教育中来,学知识,用知识,已成为农村的新时尚。

四、农民远程教育的思考

农民远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很高的收听收视覆盖率,在农村也得到了很高的认可,但是远程教育还是存在出多问题的,必须要理性的看待和思考,并逐步解决。同时,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坚持而又漫长的过程,应清醒的认识到农民远程教育的复杂性、长期性、必要性,效果可能不会显现的立竿见影。我们需要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规范,去实践做好农民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何玲.叙永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1,(6).

[2]徐泷,徐建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农民培训[J].农业科技2010,(12).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一、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 中国农村开展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有近8亿农民,4.05亿农村劳动力。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3800万人,占5.94%;小学文化程度1.6亿人,占24.67%;初中水平的有3.5亿人,占52.68%;高中水平的有0.81亿人,占11.74%;中专水平0.19亿人,占2.87%。大专以上仅1600万人,占2.1%。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0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面对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需求多样的现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和市场信息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是多快好省解决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应用信息通讯技术,是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缩短城乡教育差距,进而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农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支撑。

2. 中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

1980年以农业广播学校的诞生为标志,开启了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的新篇章。由于资源的稀缺,2002年前,我国农村地区实际参与远程教育的主体是广播电视学校。在此期间,国家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集中建设,如2000年我国建成“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是其代表之一。该平台的开通,使中国卫星电视传输方式从模拟传输方式,改造为数字压缩传输方式,从只能单纯传输电视节目改造为可以同时传输电视节目、多媒体等十几个不同速率频道的节目。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开展卫星因特网接入服务的实验,提供双项远程服务。

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对农村教育给予关注,指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到2006年底试点工作扩大到9个省区,整个试点工作基本结束。

从2007年到现在,网络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农村远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10年底,覆盖全国农村的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已经建成,基本解决了远程教育进村的问题,但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网络教育行业仍是不赢利的公益事业,农村网络教育仍然以政府为主导。

3. 基层农村网络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现有的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模式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手段创新。目前,依托基层农广校的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模式要求将培训对象集中在基层培训点开展培训,这在农闲季节比较容易实施,但在农忙季节很难实施,因此,教育培训不能贯穿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而且对于不断变化的农技需求也很难及时得到满足。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网络。依托新型远程教育与服务信息平台,基层农技人员不仅能实时地提供经验指导,还能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手段的创新。

基层农业远程教育管理落后,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线上模式在线下的有效支撑,但他们分布广泛,野外作业多,流动性强,一方面现有的远程教育模式使得他们难以及时回答学员的问题和及时开展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难以实现对他们的量化管理和业务考评。利用新一代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村基层远程教育平台,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化技术以及智能终端,可以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动态管理,实现对基层农技人员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的科学考评, 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需求脱节。由于长期得不到系统的、适时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一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技术知识陈旧,结构简单,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远程培训和自主学习平台,基层农技人员利用基于新一代移动通讯、WIFI以及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多媒体培训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而提升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现有农村远程教育体系的附加功能得不到发挥。基层动态农情信息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数据,是政府决策机构作出科学决策和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但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随机性,基层动态农情采集难,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时时活跃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农情信息,是农技推广网络中的“智能信息终端”。但由于各个农业信息系统被人为的分割,作为农业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的他们,却不能发挥出远程教育体系的附加价值,实现农情的采集等工作。利用新一代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作为农村现代远程培训平台的辅助系统,基层农技人员可以实时采集与监测农作物生长动态、农业突发事件等多种农情信息,并可根据管理部门的需要定制采集相关信息,为我国农情信息的定向采集和调查提供有效手段。

二、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体制和模式产生了冲击,改变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评价标准,推动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繁重艰巨

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人的统筹与发展。农民是发展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发挥作用。必须加快培育出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韩长赋部长提出“今后必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此大基数的战略性人才培养任务,涉及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复杂繁多的内容,不依靠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不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将难以支撑。

2. 教育培训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目前,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受基础条件、师资素质和工作经费等因素制约,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培训资源进村入户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存在着与农民之间联系环节的脱离和断裂。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让农民低成本、方便快捷的获取农民教育培训优质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全程教育培训服务是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央农广校是部属六大媒体之一,依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开展惠农政策宣讲,农业经济信息,专家咨询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央农广校从2011年起,承担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任务——为农民提供网上免费音视频培训节目。数字化音视频资源全部通过“农广在线”网站实现在线点播收听、收看。依托农广校卫星网络大讲堂开展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现在是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开展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主要手段之一。农业部办公厅2013年印发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方案》,农业部政务网站在首页为大讲堂专门开设了《农科讲堂》栏目。2013年,中央农广校被评为农业部八家农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团队之一,成为农业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排头兵。

三、中央农广校信息化发展建设成效

1. 形成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农广校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共有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365所地(市)级分校、2337所县级分校和15462个乡(镇)、村教学点,专兼职教师6.2万人,办学范围覆盖了90%以上的全国广大农村。

一直以来,农广校始终重视抓现场教学和远程教学相结合,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方针,发挥远程教育与体系健全的优势,依托广播、电视、网络、卫星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形成了上下贯穿的远程教育传输体系,综合开发利用覆盖全国,延伸到县、乡、村,开创了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果。

2. 建设了广播、电视、网络、卫星多种媒体综合应用的远程教育平台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率拥有《致富早班车》栏目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频率拥有《三农早报》和《乡村大讲堂》两档栏目,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年播出节目5000小时。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每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最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目前,中央农广校卫星网是农业部唯一的卫星通信系统。卫星网广播式的传送方式能够解决互联网覆盖不足的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广漠草原等非城市地区接受培训资源的问题,特别适合农广校这种体系庞大、植根基层、覆盖范围遍布全国的教育培训单位。建有 “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英文版)”、“中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网”和“农广在线”、“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等网站,开通了全国省级农广校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分站。

3. 开发了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

中央农广校从2009年起,为满足数字化音视频节目存储、管理需求,累计投入400多万元,逐步建设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并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中心大楼内铺设了媒体资源管理专网,实现了高标清格式资源、网络流媒体资源的制作、存储、管理、检索、出版同网运行,数字化处理,最大限度发挥“媒体资产”的价值。目前,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总存储容量为184TB,编目存储了近100TB的媒体资源。

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是中央农广校专门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开发的移动数字终端,预装大量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内容涉及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能源生态、就业培训、经营管理、储藏加工等门类,支持音频、视频、文本、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连接电视机、投影仪等显示设备直接播放使用。其操作简单、移动性强,适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适合乡镇、村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广校和农业职业院校开展涉农培训。

4. 创新机制 合作开发

2009年起,中央农广校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农广在线网站。网站以中央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基础,集农业科技信息资讯、远程教育培训、媒体资源传播、技术咨询及推广普及等综合服务为一体,开设了农业视频、农事广播、农技文库、农家书屋、网上课堂、专家咨询等十多个栏目。合作开发了腾农系列农民教育培训移动终端产品,包括适合村级教学点等公众场合使用的多媒体触摸屏产品——腾农星,适合农家书屋使用的平板电脑产品——腾农派,适合农民使用的农业智能手机产品——腾农风。丰富的产品线能够满足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各环节需求。

2012年,中央农广校与农业部信息中心在农业部网站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合作开办“农科讲堂”栏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相关内容。《农科讲堂》栏目获得2012年度中央国家机关网站特色栏目荣誉称号。

2012年起,中央农广校又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利用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开展针对大中型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的高端专业技术培训。

四、对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思考

1. 要加快建设在线学习教育培训平台

信息化条件下,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远程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赋予教与学新内涵,推动了远程教育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集中力量开发适合农业领域特点的在线学习教育培训平台,积极探索在线教学发展之路,探索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方法。采取专业试点、分省试点的方式推进工作开展,利用全体系集体智慧建设、丰富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在线教学管理规范,叫响农广教育品牌。

2. 要加快发展移动传媒

互联网手机是一个消费门槛低、大众普及型的产品,技术成熟、商品化程度高,应用服务研发经费低廉,其伴随性的特点适合基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快建设农民手机学习终端,打造一个以手机在线移动学习平台、手机媒体资源信息查询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手机报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高伴随性的农民手机学习终端,帮助农民随时接受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农广校还计划选取条件成熟的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县,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移动传媒手段, 开展农民与专家交互的试点工作。

3. 要加速推进送资源下乡

要以农家书屋、乡村教学点为主阵地,要针对不同条件、不同对象选择最具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有互联网宽带、有线电视信号接入的乡村,可以通过机顶盒、通过互联网站传送资源,没有条件的、偏远的乡村可以建设卫星远端站,配备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播放器。从2012年起,中央农广校已经开始下沉工作重心,为安徽大浦、才纳村等部分实训基地、乡村教学点建设了卫星远端站、资源接收点,真正实现了教育培训资源“进村入户”。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源送下去了,谁来管理、谁来服务的问题,媒体资源再好再多,没人结合产业、结合需求来引导农民观看、学习,也是不行。这个责任必须由农广校来承担,要建立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

4. 要探索农广校体系资源整合

目前,中央农广校媒体资源的主要来源是CCTV-7《农广天地》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三档节目、中组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和网络大讲堂的节目。受制作能力、节目时长等条件制约,中央农广校只能做到现在这种程度。要提升质量、要满足不同需求,需要整个体系共同开发,要实现资源整合。农广在线网站从上线开始就有一个交流共享栏目,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下载教育培训资源的地方,我们下一步要投入经费,研究合理的模式把这项工作做起来,把体系、农业系统和社会力量调动起来。中央农广校的媒体资源库应该是整个农广校体系的媒体资源库,应该大家共同去使用和管理,农广校要为有热情、有能力的基层教师免费、便利地提供素材、提供空间、提供设备,让他们去进一步开发有地域性、有针对性的课件,再反哺给大家。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一、农民学习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是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且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本质仍然是农民,其职业化进程是资源聚集和再学习的过程。新型职业农民是新生概念,对其开展教育培训,首先要了解农民的学习特点。

对农民而言,学习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生产资源。目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仅1.4亩左右,排在世界120多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影响了农民生产经营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育培训资源。近年来,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纷纷转制、合并,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又深入不到基层,凸显出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不足。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骨干和主体的县级农广校,实力与农民教育培训要求相比却力不从心,据2012年统计数据表明:县级农广校固定资产平均125万元,教学设备平均5.6万元,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教育培训需求。三是经费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教育培训资金虽然逐年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足,基层单位的设施和条件还比较落后,不仅不能适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也成为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障碍。

农民本身的问题依然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以及家庭生产活动条件差等方面。在外部环境、自身问题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殊性。一是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弱。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农民对一些比较高深的理论知识理解困难,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期望获得通俗易懂的讲解。二是思想局限性,学习主动性不强。受历史因素、生产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较为严重,对发展前景期望不高,影响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在岗学习,学习时间少。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属于在岗学习,不仅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还要负担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繁杂,学习精力分散,集中学习的时间较少。四是学习目的明确,期望实际。农民是生产经营者,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当生产上遇到了问题或寻求进一步发展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期望能接受到与他们的需求相一致的教育培训,学习后就能用得上,用上就能获得效益。

面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形势、新任务,不仅要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量大面广问题,还要解决职业农民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问题,远程教育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很好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远程教育学习质量,需构建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核心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体系构建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环境等,服务的核心是新型职业农民,要以方便农民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为目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2. 实用实效原则

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是保障高效的远程学习质量的主要措施。支持服务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做好支持服务工作,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实际需求。

3. 导向性原则

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中心,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导向,针对不同学习需求、知识水平、学习动机以及信息素养等,提供特定的服务内容。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

4. 服务产业原则

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以提高学习质量和农民综合素质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急缺人才和急需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三、落实主要环节

1. 学员组织管理

针对农民开展的远程教育培训是开放式教育,学员的组织是开展远程教育培训的首要环节。由于农民对接受教育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自律性较差,造成了农民学员组织困难。如何把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有效组织起来,是摆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县级农广校具有扎根基层,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先天优势,一方面熟悉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另一方面能经常开展“三下乡”、“送教下乡”等活动,与农民关系密切。充分利用政策支持,采取基层组织推荐、自主招生等多种形式,将真正有学习愿望、积极性高、有生产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组织起来,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

2. 学习合理规划

县级农广校按照远程教育培训的总体要求,根据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及时掌握有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远程教育培训规划。在原则上,农忙季节根据作物生长状况安排生产技术课程,农闲季节根据教育培训需求,组织开展农民创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县级农广校进一步落实责任分工,制定长效机制,使远程教育培训逐步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经常化的规划轨道。

3. 理论答疑辅导

设立农民教育培训“教学点”,在每个教学环节配置相应的教学人员、场所、设备等,围绕学习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工作。教学辅导采用“导师制”辅导方式,将培训农民学员按专业分组,辅导教师分派为培训小组“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农民教育培训导师”送教下乡,开展学习过程全程辅导。“导师制”方便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交流,面对面答疑释惑,解决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4. 技术实践指导

远程教育培训仅仅讲解理论知识,农民学员难免存在难以理解或困于直接应用的难题,需要加强技术实践指导服务,满足农民在远程学习中实践性教学、生产实习与现场操作等方面的需求。技术指导服务以农民实践技能培训为主,把课堂搬到农民生产现场,根据远程学习反映的问题和需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入社,深入农民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打造“农民田间课堂”。加强学员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开展后续跟踪技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学员回访,了解并协调解决学员在技术上遇到的困难,有效保障教育培训质量。

5. 创新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是远程教育培训的必要环节,是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员的考试考核应当以能力提高和技能培养为导向,强调对学员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一是过程管理,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组织实施作业和检测,体现职业农民学习的态度和过程;二是考试考核,在课程结束时进行专业测试,实现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考核的统一;三是第三方认证,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等有关证书的认证,实现不断改善和提高内部质量的目的。

四、强化质量保障

建设远程学习服务体系,需要创造更良好的远程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远程教育学习的满意度,提高远程教育核心竞争力,保障远程教育培训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支持服务”认识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需要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不断加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制度,为开展学习支持服务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保障,落实服务过程,加强服务评价,建设服务文化,为远程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加强“空中课堂”建设

针对农民数量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推进“空中课堂”建设。将农民教育培训视频、语音或课件等资料搬到网络上和栏目中,农民学员接收端只要能上网或接收电视信号就能进入课堂听课。教育培训机构与学员之间通过语音网络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通过卫星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农广在线”互联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山东电视台《农广校之窗》、山东广播电台《致富指南》、山东党员远距离培训网《农事》等栏目作用,实现空中课堂立体化。

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保障远程教育培训实践效果,结合本地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和分布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托和整合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重点扶持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基地,打造出具有较高水准和地区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实训基地主要功能是技术技能的实践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岗位和技能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员的技能操作得到充分锻炼,制订“菜单式”培训制度,突出实训基地教育培训针对性和科学技术先进性,为“技能落地”提供平台。

4. 加强 “流动课堂”建设

为了方便农民就近培训,通过农广校配备的“科技培训直通车”,以巡回课堂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等服务。在汽车上配备电视、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以及适合当地农民需要的图书、光碟等技术资料,在农民方便的地点设置课堂,进行生动形象的视频培训,再配合培训教师的答疑,使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技术。

5. 加强“办学队伍”建设

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明确教师在学习支持服务工作中的职责,激发教师开展支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支持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设立农民教育培训讲师团、导师团和辅导团,切实提高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105-02

引言

党的十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为做好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我校是坐落在茂名市的一所农业中专学校,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农业专业人才和基层干部,为推动茂名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科学持续的发展,最终关键是靠人才,如何才能方便快捷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使农民增产增收。结合学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通过调研和参考文献资料,探索如何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

一、 远程教育的概念

远程教育也成为远距离教育,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字面上看,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非面对面的、有看见距离的教育活动。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定义是:国际远程教育权威专家、爱尔兰远程教育研究和应用中心主任德斯蒙德.基更(Dsemond Keegan)的定义,他指出远程教育是具有如下特征的教育形态:1.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远程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不同地域上的人际间的交流学习;2.教育组织通过规划和准备学习材料以及向学生提供支助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支助服务包括:函授指导、批改作业、电话、计算机通信、音频、视频或计算机会议以及必要面授辅导等;3.应用各类技术媒体―印刷媒体、视听媒体和计算机媒体,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并以此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4.提供双向通信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从对话中受益;5.在整个学习期间,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结果人们通常不在集体中而是作为个人在自学,为了教学的目的或社会性的需要,有可能召开必要的会议。而我国学者丁兴富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认为: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因此,远程教育就是教育机构借助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而实施的超越传统校园时空限制的教育活动形式。远程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伴随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的教育活动形式。称它为教育活动形式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教育信息传输和交流手段,有着适应远程教育方式的信息资源,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方法,有着特定的教育管理机构等。

二、 远程教育的特点

与常规的学校教育相比,远程教育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这是远程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远程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对学习者来说,教育的门槛被降低,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增加,教育信息资源得以共享。远程教育就是应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而诞生,远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一切有意愿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2.延伸性。这是远程教育的功能特征。远程教育把教育信息传送给四面八方的学习者,借助各种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向外传输,实际上就是把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远程教育就是通过这种扩散,将自己的教育功能向整个社会延伸。这种延伸性符合现代教育的终生学习的理念。3.灵活性。远程教育一般面向成人,承担了在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工作。于是,远程教育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领域得到迅速发展。这样一来,远程教育在课程设置、学籍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要比常规的学校教育更灵活多样,充分适应成人学习者的特点。4.手段中介性。远程教育是基于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其活动的,只有借助信息工具才能构成远距离的教育活动。所以,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如注册报到、教学活动、作业的布置与提交、评价和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等,都离不开有关媒体的中介作用。5.管理性。远程教育是在一定制度下,有目标、有管理、有评价、有反馈、有调控的教育活动。

三、 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技术支撑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支撑技术主要包括课件资源建设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技术、课件资源远程传播载体形式及远程传输和接收技术等。

1.课件等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源头活水”,海量、丰富、针对性强、高质量的课件资源直接关系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成败。要开发制作出高质量受欢迎的远程教育课件,则需把握好选题策划、摄制等环节。

2.目前,声像课件制作是通过数字化的非线性编辑系统来完成,它是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音视频、图像、文字等素材进行编辑操作,并加上过渡、特技,最终合成输出课件的工艺过程。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低成本自建非线性编辑系统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建立了适合自身需要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3.课件经非线性编辑系统编辑好后即可根据需要合成输出为多种编码格式的媒体文件,由于编码不同,各种媒体文件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视频图像清晰度、图像幅面大小、声音质量等方面,最终体现在媒体文件大小上。不同格式媒体文件都可在计算机上播放,且能以光盘或网络为载体远程传播用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非流媒体文件须全部下载完后才能播放,流媒体则可边下载边播放。

4.在远程传输和接收技术方面,目前信息传输的主干网有“天网”和“地网”,“天网”指卫星网,“地网”包括固话网、城域网、有线电视网,通过“天网”和“地网”中任一网络,都能将课件信息内容传送。但每个主干网均各有优缺点,在各地的建设规模也各不相同。现在无论是城郊、乡村有线电视网、固话网及光纤宽带网络都较为完善,因此远程教育的传输主要依靠“地网”。农民家中只需有“地网”中的任何一根线入户,就能解决看电视、上网、打电话的全部功能,因此基于“地网”传输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组建模式将变得更加简便、高效。

因此,要实施开展好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需要涉及到一系列配套技术支撑,可能配套的各单项技术在其他领域应用均较为成熟,但将其综合配套集成服务于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就需要参与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各领域、各项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对涉及的各项技术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地遵循相关标准、技术来操作,才能达到小投入大产出的效果,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远程培训的数字化进程。

四、 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深远意义

1.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稳定新型农民安居乐业。在新型农民工中开展“提升自身技能、创造美好生活”“为家乡建设出力、为党和国家分忧”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开阔创业思路,依靠自身努力克服面临的困难。通过有关专家利用远程教育视频对话系统与农民群众进行视频交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有话跟我说、有难找远教”等主题活动,化解农民群众的思想疑虑,了解最新动态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信息等,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发挥思想教育功能,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2.发挥技术培训功能,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3.发挥信息采集功能,指导农民群众积极创业。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信息采集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搜集整理各类创业项目、用工信息,并对外农民群众的求职信息,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就业、创业。

4.发挥文化娱乐功能,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文化娱乐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终端站点,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倡树和谐友好的文明新风。加强对农民群众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总之,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工作,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农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项基础工程,在新形势下开展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和培训,是造福农民群众的一项富民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创新工程。实施好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工作,有助于推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群众教育培训的思路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拓宽教育领培训质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有助于大幅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和农村党员群众的致富技能,促进产业富民战略的实施和劳务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助于提升农村的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康. 远程教育理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 2003(15).

[2] 刘凡丰,徐辉. 当代远程教育理论发展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2(3).

[3] 纪东华,王旭升.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 2003(11).

[4] 李忠民. 现代远程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J]. 农村经济, 2007(4).

[5] 戴起伟. 现代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民培训[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01).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一、紧扣农民需求提供教育培训资源

(一)整合优质资源,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

整合优质的、能吸引农民学习兴趣的、贴近农民生活的资源,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展示方式,以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的现实需求,是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不仅为农民提供其所需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学习资源,还要提供其他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引导农民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发展。实实在在地为农民解决问题和难题。

(二)创新培训理念,适应新时期农民学习培训要求

新时期的农民更加关注学习培训的实用性。他们参加学习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出于自身社会角色发展的需要,是为解决眼前的急需,期望学习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农民远程教育培训要在通过比较分析农村现有各类培训教育形式适用性的基础上,综合各种远程培训项目特点,创新培训理念,从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经营、服务、娱乐等内容的培训和实践;采用网络教学与实地实训相结合、媒体资源教学与专家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培训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新时期农民学习的现实需求,使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更具实用性和有效性。

(三)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新需求

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任务和特点,紧扣时代脉搏,适时增加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与时俱进,随时满足农民学习的新需求;同时不断地引导农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变,成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特别要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适合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实用技术教育培训;要适时地将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介绍给农民朋友,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先进技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要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让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及时地传播到千家万户,让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巨大优势凸显出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根据农民的特点建立适合农民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农民学习平台要适合农民现状特点,页面简单、操作方便,可分为知识(课程)、交流、学习、个人工具四大模块。

(一)知识(课程)模块

提供与知识直接相关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子功能模块:(1)课程设置图,提供课程内容的导航,帮助农民获得知识内容的全貌,明确学习的目标。(2)知识文档,提供各种知识数据包。(3)参考书籍,归纳与知识点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供农民参考阅读。(4)外部链接,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重要网络资源的链接,促进农民参考学习。

(二)交流模块

提供学习交流的空间,具有交流、协作、留言、公告等多项功能,包括三个子功能模块:(1)社区交流,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生动的虚拟社区,实现农民与社区人士、教师、专家、家庭成员等各类人群的交流;形成围绕不同主题的讨论板块,支持农民对各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同时,农民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与由学习者、教师或其他群体组成的各类在线组织或团体。(2)知识论坛,即围绕知识点学习进行的异步交流,就学习中的问题、体验,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方式与教师、专家、学习伙伴进行交流,教师、专家就农民的疑惑给予及时的反馈;更重要的是,教师围绕知识内容的学习设置相关的讨论主题,引导农民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3)虚拟课堂,实现教师的在线音频或视频授课,以及通过软件共享白板进行讲稿和资料的演示;同时,提供农民同步记录工具和个人的问题收集箱,支持学习者发言、提问或演示个人作品,支持学习者与教师、学习伙伴的公开交流和发送私人信息,以及参加分组协作。

(三)学习模块

给农民学习者提供一个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场所,同时支持教师、管理者对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主要有如下子功能模块:(1)案例分析,提供丰富的典型性案例,形成多维度的学习情景。帮助学习者实现同一主题的交叉学习。(2)趣味竞赛,提供精彩、趣味性的网上竞赛功能,教师可以组织网上知识竞赛、能手竞赛等,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达到自我练习、提高学习质量的效果。(3)虚拟实验室,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支持对专家工作的示范、模仿和学习,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拽操作,用户可进行虚拟的实验,在这种虚拟实验环境中,新手可向专家、熟手学习。(4)虚拟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存放着各类电子杂志和电子报纸以及其他相关的学习资源,如部分课件的文档资料、学术性文章、会议报告、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此外,虚拟图书馆还提供其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目录以及其他大学的网址等,可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5)答疑室,它是一个集中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的地方,是一个适应性的知识库系统,分自动答疑与人工答疑两种方式;它提供问题解答布告栏,征集并公布学习者问过的典型问题以及学科教学专家关于问题的详细正式解答;同时,学习者可通过填写布告栏中的各项表单,便捷地提交自己的问题,等待来自教师、专家的解答和其他学习者的讲解。

(四)个人工具模块

提供农民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所需要的一系列在线学习工具,包括以下几方面要素:(1)电子学档,建立和维护农民学习者的电子学档,实现个人学习信息收集、管理功能,内容包括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参与讨论情况、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成绩库等。(2)电子黑板,即用于课堂学习的电子笔记本工具,支持学习者轻松记录在线学习的有关内容。(3)日程表,帮助学习者规划个人学习安排和学习进度,有效提示学习者下一步的学习方向。(4)数字收发箱,提供便捷的电子邮件列表和联系人地址簿搜索。(5)书签,学习者可标记所感兴趣的内容,以后再看。

三、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的保障机制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因各种历史原因导致农业相对其他行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业现代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在其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在政策法规、资金支持、协调管理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法规和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构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二)建立统筹协调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机制

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规划和计划、协调落实资金、监督检查,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重点负责实施教育培训规划、基本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与信息服务、组织经验交流、体系内师资队伍建设等。

(三)完善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现代远程教育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媒体,音像教材、CAI课件、宽带专用网、VOD点播系统、直播课堂、电子邮件、双向视频系统、BBS等被广泛应用,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局限性。因而现代远程教育应开发综合利用多种媒体,并提高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资源共享。

(四)建立务实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服务团队

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质量的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建立一支掌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熟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服务团队,是做好农民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依托农广校、中、高等农业院校资源优势,选聘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农民提供知识、技术服务。二是建设一支精干务实的教学管理人员,合理组织教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整理归档教学文件,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五)充分发挥农村带头人的示范、辐射作用

农民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如何让农民接受并自觉地参与,是开展好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关键环节。由于信息闭塞等各种原因,农民的思想相对较保守、落后,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往往受示范的影响,因此,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可选择创业致富成功的佼佼者作为农村远程教学培训学习的示范带头人,他们是农民身边信得过的能人、精英,在村民中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利用他们创业成功的农业经济实体以“远程+实训”的方式组织开展农民的远程培训,以“公司(合作社、行业协会)+ 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广本地特色种养殖技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农民教育培训开辟了方便快捷的通道,优质的教学资源、易于操作的学习平台、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将保障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9篇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农民远程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其管理体制比较完善、组织形式也比较有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与培训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知识化、个性化阶段。注重发挥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农民职业教育和远程培训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完善中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现代职业农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外农民远程教育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模拟农业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应用的远程设备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信息系统RS)等,这些技术具有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特征。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模拟农业系统,农业支持决策系统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和应用。美国建立了国家、区域、州3级的国家农业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支持。德国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计算机仿真和建模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都位居世界前列。法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点是实时监测技术,天气预报,病虫灾害预警,数字土壤和数据分析,农业生产、收获、储藏和加工等环节。日本信息和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服务,使每个家庭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1.1美国美国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和农民培训的国家。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接入到美国的农民家庭中,农民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得到各类农业信息。在信息技术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美国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和培训方面,一直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比如,在农闲季节广泛地在农村地区对农民进行各种系统化的农业培训,向农民讲授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出资建立了农村电话和视听教育电视台,通过这些基础设备大量的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起到了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搞活农业市场的作用。美国对农民的教育经费财年度达600亿,在2005年美国农业部就成立了专门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服务的远程教育计划。美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传统的大学组织实施,远程职业教育主要分布在“职业学院、私营企业机构和以国防部为主”的政府机构中,并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2英国英国是实施农村远程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在英国,通过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培训机构相结合方式实施农村远程教育,运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培训教育,大学、研究和咨询机构的辅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教育培训水平。目前,英国农业劳动者的30%每年都会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

1.3韩国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农村远程教育和农民培训,韩国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农民教育相结合。比如,利用远程信息咨询系统来对农民进行远程培训,采用先进的摄像机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现场演示教学,通过互联网会议系统实现农村远程教育等等。农民可以在家里接受各方面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每年12月,韩国的种田能手还能通过网上会议系统参加农业新技术的讨论。到2004年底,韩国农民网上会议系统已经发展了70个地点,在韩国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从1997年的18.7%,提高到的47%。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法律保障、有效的组织形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是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培训来促进本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虽然为农民建设了提供农业信息、电子商务、广告宣传等服务的金农网,但借助网络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在中国则是刚刚起步,借鉴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经验,加强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基础建设,使农业技术有效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网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中国农村网民发展现状及农民远程教育回顾

2.1中国农村网民及上网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了“村村通”,“金农工程”和“农村科技110”等一系列惠农信息工程,遥感数据获取,专家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监测和预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3年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中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梦想·行动”寒假社会实践之“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情况调查”,对安徽省、河南省和吉林省的4个县200户农家进行了入户访谈。调查显示,计算机普及率为32%。由此可以得出,目前中国农村手机的普及率为90%以上,计算机的普及率在32%以上。

2.2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制度和法律保障滞后等困难和问题。据测算,中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只有100万人左右。

2.3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走向了城市,融入了城市。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数量急剧减少,40岁以上为主体,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劳动者素质低[27]。

2.4农村远程教育研究现状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研究,主要涉及到培训的特点、培训体系、农民培训、技能培训、绩效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等研究。其中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和对培训的特点等进行总结,对培训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研究则研究相对较少。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又包括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远程培训和对农村农民群众的远程培训,并且在文献研究中发现更多的是偏向于对中小学的研究,对农民的远程培训研究相对薄弱。在中国发达地区的一些省市已经建立起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站,比较典型的有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徽省农村远程教育网、上海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北京农村远程教育网等等,如表1所示。通过研究这些网站,他们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功能,有农民教育动态、政策法规、技能培训、网络教育、国际合作、技术推广服务、在线学习系统、视频点播、视频直播和课件下载等栏目。但是总体表现为利用率不高,缺乏交互性。

3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搭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平台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主要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来承担。这些教育机构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农民开展远程教育方面,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例如,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音像教材”+“专家现场指导示范”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培训网站”+“示范户”推动模式等,这些模式尽管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在实践中己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国家已经明确的交给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借鉴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与所在区域农村相互联系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制特点和修业年限的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招生对象是“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人员。学制是“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年龄50岁以下的农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能力不高,能吃苦。

但农忙季节时间紧,家庭负担重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时有些课程采用网络平台远程学习,远程与教师交互,在网上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探讨,在网上与学校教务系统沟通完成学业,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效果,具有实用价值。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方式是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可以在集中学习的时候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的内容放在平台上,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讨论、在线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使用平台的方法。在分散学习的时候,可以将教学内容放置在网络平台,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身学习实际,在网上远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离线指导、辅导和答疑。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解决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需要。农村信息化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结构不合理,基本是单向传递,局限于把信息传递级到农民手中,不能把农民的信息反馈回来。信息资源整合不足、平台承载能力有限,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普及。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服务,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本来就包括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这两方面已经做的很好,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笔者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辽宁省十大培训基地之一,自2009年开始承担辽宁省农委的各类培训任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阳光工程蔬菜类农民创业培训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县农技人员培训班、蔬菜类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班等43期,培训学员达5261人。自2010年开始承担辽宁省科技厅下达的农民技术员培训任务以来,培训了设施农业、养禽、养猪等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1138人。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农业服务站成立于2009年,服务站下设园艺、农艺和牧医3个分站,对学校的毕业生及各类培训学员实施免费服务,并根据服务对象情况,建立了服务站定点帮扶单位。建站以来电话咨询千余次,下乡指导700余次。目前,3个专业服务站定点帮扶单位18个,其中对一些重点服务单位还实施了跟踪服务。这些培训和指导工作解决了大量生产实际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此基本上,如果搭建网络平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会使培训和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更上一层楼。中职学校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服务,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融合传统教育培训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传播方式。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职业培训方式上,一方面,要坚持做好面对面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教训班”、“基层农技人员重点班”、“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班”、“农业创业培训班”等面授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班资源,让它们成为远程教育培训的引领者,让它们在农业技术上能够“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业远程培训网站,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利用涉农职业院校的网络中心设备,在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搭建职业农民远程培训网站,构建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最终实现资源共享。(3)开发中职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农业技术网络课程。这样的网络课程有别于传统的学科网络课程,要以解决区域农村实际问题、传播农民切实需要的技术和信息为切入点,针对中职学校所在区域,有地域针对性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利用中职学校的师资优势,开发名师视频讲座。在广大农村网络硬件设备已经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开发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视频资源,让职业农民在农村点播学习。中职学校的专家级教师具有多年农民教学培训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能力开展视频讲座,也有义务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5)利用中职学校的专家资源,开展针对职业农民的网上答疑。网上答疑可以使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例如,使用已经非常普及的腾讯QQ、YY语音、飞信、微信和易信等视频、音频在线工具,采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在线答疑。也可以使用微博、E-mail进行离线答疑。解决职业农民在学习、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搭建这个平台后,农村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帮互学。(6)利用中职学校的专家级教师资源,开展农业技术问题的远程诊断。解决农业种植、养殖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产教结合,为职业农民提供远程现场教学的环境。(7)建立有针对性的论坛。中职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职业农民远程教育平台上搭建论坛,有针对性地开设农业技术专题版块,如果树栽培病虫防治、设施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栽培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育、农机具使用与维修、农村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等版块;也可开设其他相关版块,如农业法律咨询、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等版块。版主可以是职业中专的专家级教师,也可以是职业农民。(8)利用网络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民族素质是每一个教师的使命,作为教师,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农业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有责任和义务把农业学科的最新技术传播到每一位农民学生(学员)的身边。另外,农业技术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很多先进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就已经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如何在第一时间把它们传递出去,为广大农民所用,也是中职学校要解决的问题。

4讨论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正在来临,信息技术将在培养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具有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源,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借鉴国外农民培训的先进经验,结合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学校和专业的公共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长效服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培养更多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业远程教育培训范文第10篇

一、目的意义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应用能力,才能把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是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是运用现代技术,把党的农村政策、科技信息和致富技术,方便快捷地传达到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当中,实现“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农业部门担负着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职能,尤其是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办学体系和教育培训网络,成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全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农科教部门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网络体系优势以及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作用,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不断加强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新农村公益性岗位人才队伍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及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骨干队伍建设,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

三、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每年平均使85%以上的滞留农村劳动力接受3次以上科技知识培训,5年内掌握或更新2项以上新知识、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好以下五支队伍。

(一)培养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10万人。主要是培养农民群众拥护、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干部,用5-10年时间,使其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

(二)培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公益性岗位人才队伍40万人。通过培养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中高等实用型服务人才,打造一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人才队伍,如农村动物卫生防疫员、农村发展信息管理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队伍)、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员、农村会计员、农村电气管理员等。用5-10年的时间,使其中70%以上人员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尤其要建设一支10万人左右的爱岗敬业、业务熟练、保障有力、服务周到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队伍,使其中80%左右人员达到中级以上管理员水平。

(三)培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企业家队伍100万人。选拔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及进城返乡立志创业的农民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定点培养等方式,将他们培养成掌握先进文化、技术和信息,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民企业家,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来。

(四)培养适应现代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工人队伍150万人。从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出发,通过实施“阳光工程”等,大力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让走出农村的农民,适应现代城市、城镇文明和工作生活的要求。

(五)培养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骨干队伍200万人。主要是以村为基础、以户为单位,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且扎根农村的青壮年农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农业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成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十一五”期间,充分发挥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已形成的网络体系,有效整合现有各类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并完善以各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为骨干,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农业职业学校等为补充,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手段先进、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容丰富、快捷高效的全省农村现代化公共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远教平台建设。在省、市、县(市、区)三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辟农村教育专栏,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通过拓展“山东泰山网”功能、开通各市“农业远程教育网”、新建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农广校卫星远程教育网络县级接收站点和多媒体教室,构建功能强大的数字化远程教育网络平台。

辅导站点建设。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已形成的网络体系,有效整合现有各类农业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建设科学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县级教学辅导站点。

辅导队伍建设。制定实施《辅导教师评聘制度》,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辅导教师队伍。

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各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规范化建设,在全省规范建设100个集培训、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于一体的设施功能比较齐全的新农村、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示范基地。

(二)大力开发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水平、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为重点,科学规划,精心选题,开发制作质量好、数量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培训资料。“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开发制作50小时的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类课件,100小时的技术技能类课件,50小时介绍农村政策和经营管理类课件,每年整合更新涉农信息2万条以上。

(三)多形式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一是发挥远程教育传播优势,推进媒体资源进村。根据农时季节,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卫星网络、报纸、杂志、电话、科技直通车等载体,将科技知识和信息迅速送进千家万户。二是利用农广校体系健全、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有利条件,推进实用技术培训进村。配合“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按照培训进村、科技入户的要求,切实做到“培训教师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增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推进农民科技骨干培训进村。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做大、做强“农业远程教育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以及寻求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手段和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同时,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有计划、有教材、有基地、有证书、有岗位的“五有培训模式”,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五)积极实施农村中高等实用人才培养。以村组干部、乡村公共事业服务人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农户、农产品营销大户、复转军人以及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逐步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中高等实用人才。

(六)加强管理和教学辅导。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考核评估等,提出具体措施和办法,逐步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托各级农广校和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辅导队伍。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农民科技书屋的作用,多形式、多途径、经常性开展农业科技下乡进村入户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开展现场教学辅导、技术咨询、政策服务,把远程教学、现场讲授、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培训效果。

五、组织领导

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发挥农业部门和农广校体系优势,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具体措施。各级组织、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具体组织实施。要把这项工作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整体工作中去推进,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务求取得实效。

上一篇:农村教学范文 下一篇:人事档案日常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