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24 10:54:13

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1篇

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李宁,刘培磊,连庆,付仲文

3.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班明辉,樊廷录,周晶,吕迎春

4.加强青年思想管理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服务农业科技管理 刘金文,高显彬,陈欣

5.我国政府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重构朱方长,徐小琪,ZhuFangchang,XuXiaoqi

6.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模式分析蒋和平,崔凯,JiangHeping,CuiKai

7.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万筠,姜学海,WanJun,JiangXuehai

8.国外立法情况对我国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丁自立,焦春海,郭英,王艳明,DingZili,JiaoChunhai,GuoYing,WangYanming

9.构建"宝塔蜂窝煤"模式共推食用菌产业发展张鸿,彭建华,郑林用,ZhangHong,PengJianhua,ZhengLinyong

10.加强管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王福军,吴志刚,于少新

11.关于破解蚕茧交易"瓶颈"的探索罗坤,杨凯迪,徐明,李宏,徐兴才,LuoKun,YangKaidi,XuMing,LiHong,XuXingcai

12.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科研持续健康发展——浅析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关世武,张淑华,王翠,周通,GuanShiwu,ZhangShuhua,WangCui,ZhouTong

13.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体会与思考王劲松,张富国,WangJinsong,ZhangFuguo

14.地市级农科院所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以湖北省恩施州农科院为例黄光昱,李卫东,杨承富,李必钦,HuangGuangyu,LiWeidong,YangChengfu,LiBiqin

15.浅议地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量化考核体系建设薛晨霞,姜永平,袁春新,唐明霞,朱娟

16.对创新省级农科院专业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王节萍,WangJieping

17.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宋红艳,曾霞

18.浅议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毕保良,郝一沁,吕霞,BiBaoliang,HaoYiqin,LvXia

19.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性状、标签及多种信息闫石,杨东霞

20.关于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科普工作的思考宋新元,宋贵文,徐世艳,张明,SongXinyuan,SongGuiwen,XuShiyan,ZhangMing

21.河南省"三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障的机制与建议蔡世忠,CaiShizhong

22.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实证分析李晓,赵颖文,LiXiao,ZhaoYingwen

23.农业市场风险防范的微观困境与防范策略——以河西走廊地区实际调研为例李玉忠,胡广远,胡秉安,LiYuzhong,HuGuangyuan,HuBing'an

24.论农村行政执法文明建设张旭日,ZhangXuri

25.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方向任禾,臧薪宇,李月英

26.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王延锋,WangYanfeng

27.依靠科技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赵春莉,ZhaoChunli

28.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姜仁华,JiangRenhua

1.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致辞岳德荣,YueDerong

2.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讲话段武德,DuanWude

3.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讲话李仕宝,LiShibao

4.金融资本的趋利性与农村金融市场建设郭庆海,GuoQinghai

5.农业科技管理 转型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廖西元,LiaoXiyuan

6.我国农业新闻传媒的发展对策丁麟,DingLin

7.新时期平度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结构优化——基于236个农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庞英,孙巍,PangYing,SunWei

8.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

9.河北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滞后因素分析郭利朋,苏艳娜,张军英,GuoLipeng,SuYanna,ZhangJunying

10.河北省太行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李晓娜,李彤,王乡华,刘艳靖,LiXiaona,LiTong,WangXianghua,LiuYanjing

11.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物流SWOT分析张平,ZhangPing

12.对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钟改荣,侯有良,郭盛,卢保红,魏荣业

13.基于烟农视角的烟叶生产稳定发展调查与分析苏新宏,郭三党,蔡宪杰,SuXinhong,GuoSandang,CaiXianjie

14.泰安市供销社"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情况调查毕红霞,薛兴利

15.关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青岛地区为例房桂芝,董礼刚

16.农业高校如何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依托单位黎伟,王铁良,马云启,管艺飞

17.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科学管理对策张利,李强,ZhangLi,LiQiang

18.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卢广远,LuGangyuan

19.江苏农户增收新模式研究郑建初,周建涛,甄若宏,李娜,徐胜

20.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王劲松,张富国,WangJinsong,ZhangFuguo

21.发展种烟专业户的实践与思考屈晓然,薛庆梅,张要旭

22.青岛市库区移民村扶持项目的监管机制研究李视友,李树超

23.高职院校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李瑞生,张玉珍,任金珍,耿全义

24.科技基点:一个"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的最佳范式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欧阳作富

25.吉林省农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路立平,徐世艳,刘志全,李万良

2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许海涛,XuHaitao

2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的探讨——玉米新品种"潞玉13"成果转化剖析栗建枝,LiJianzhi

28.浅议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易小平,林华

29.泰安市农村实用人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商霄,ShangXiao

30.美国博士后科研训练体系与启示崔明秀,孟晨,冯文宇,CuiMingxiu,MengChen,FengWenyu

31.植物育种人测试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杨旭红,吕波,YangXuhong,LvBo

32.泰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和生物安全管理陈波,ChenBo

33.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获奖名单

1.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现状及其政策性建议信乃诠,XinNaiquan

2.中国植保机械化:困境与出路杨曙辉,宋天庆,欧阳作富,陈怀军

3.浅析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框架的现状与发展李景明,LiJingming

4.再论发展生态农业刘伟明,LiuWeiminghHTTp://

5.论东太湖水生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庾钰荣,盛建泉,胡宁霞,王杨,赵言文,YuYurong,ShengJianquan,HuNingxia,Wangyang,ZhaoYanwen

6.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进程、问题及建议农业科技管理 孙国兴,李瑾,张蕾

7.关于京津冀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探讨王俊凤,崔永福,路剑,WangJunfeng,CuiYongfu,LuJian

8.新时期加速新疆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与措施任红松,叶凯,姚艳玲,徐卫,王磊

9.政府在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的作用探讨王亚萍,WangYaping

10.兰州市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王保福,马丽荣,李红霞,郑立龙,钟新榕,沈慧,王润琴

11.我国农业科研性质定位的思考梁任繁,LiangRenfan

12.我国农业科研效率的区域比较李仕宝,蔡彦虹,LiShibao,CaiYanhong

13.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加快科技创新的对策探讨段仁周,DuanRenzhou

14.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开拓种子市场余飞,YuFei

15.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顾双平,GuShuangping

16.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蔡健,钱剑林,王薇,华景清

17.充分发挥综合档案馆作用开展针对林淑芳,吴桂荣,翟季,尚丽霞

18.浅析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胡俊鹏,HuJunpeng

19.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分析衣保中,张凤龙

2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主要成效与体会张鸿,郑林用,ZhangHong,ZhengLinyong

21.广西1986~2006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分析韦昌联,邱泗杰,龙罡,张天,陈予丰,WeiChanglian,QiuSijie,LongGang,ZhangTian,ChenYufeng

22.从山东省获部级奖励分析其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王芳,汪宝卿

23.依托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超市"——江苏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探索周振兴,巫建华,韩梅,王卉卉,ZhouZhenxing,WuJianhua,HanMei,WangHuihui

24.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措施分析田东良,郝桂琴

25.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探讨冯艳春,杨微,郑金玉

26.刍议现代农业推广中的农民行为问题曹彬,张德仓,李颖丽,张建军,CaoBin,ZhangDecang,LiYingli,ZhangJianjun

27.青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高道才,GaoDaocai

28.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狄开民,DiKaimin

29.强化团队攻关意识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郭元平,GuoYuanping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信乃诠,XinNaiquan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透析杨曙辉,宋天庆

3.失地农民的现行安置措施浅析江胜蓝,王明卓,JiangShenglan,WangMingzhuo

4.对影响失地农民非农就业几个因素的思考——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王春花,张敬华,王国华,WangChunhua,ZhangJinghua,WangGuohua

5.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崔凯,姜轩彬

6.农户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雷娜,赵邦宏,郑红维,LeiNa,ZhaoBanghong,ZhengHongwei

7.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刘芳,LiuFang

8.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服务"三农"罗群英,LuoQunying

9.一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流程刘培磊,汪其怀,李宁,程金根,LiuPeilei,WangQihuai,LiNing,ChengJingen

10.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朱方林,吴魁,沈奇,ZhuFanglin,WuKui,ShenQi

11.优质专用水稻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践与思考李春生,叶元林,张小惠,毛一剑

12.国家农作物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与管理杨普,YangPu

13.加强科研管理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张丹,刘娟娟,ZhangDan,LiuJuanjuan

14.浅谈高校科技查新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王重阳,陈玉江

15.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风险识别与防范张玉兰,王秀果

16.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宁夏大学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识田真,TianZhen

17.吉林省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任力达,李海生,沈刚,RenLida,LiHaisheng,Shengang

18.陕西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与对策赵武军,ZhaoWujun

19.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创新内涵郑小六,张凤莲

20.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支撑姜会明,郭庆海

21.河北省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概况与发展胡春芳,杨香菊

22.广东生物能源发展的科技对策香小敏,XiangXiaomin

23.高等农业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张俊杰,刘育生

24.农业科技融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修复策略张凤莲,张梅申,刘振宇

25.农业科技支撑巴州棉花稳产高产张孝峰,ZhangXiaofeng

26.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高校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谢恩魁,侯沛,张俊杰,王军,XieEnkui,HouPei,ZhangJunjie,WangJun

2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高校科技推广蓝孝新,王芳棋,颜世超,赵龙群,王永军

28.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刘有全,LiuYouquan

29.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环境的SWOT分析李红军,LiHongjun

30.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努力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竞争力程晓萍,ChengXiaoping

31.谈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层面临的税收问题王秀果,王金明,张玉兰

32.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政工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张京慧,ZhangJinghui

33.论农业科研单位实施聘任制后的绩效考评丁芬,邓媛,王艳华

1.农业科技管理 关于农业科技改革的哲学思考朱新民,朱斌

2.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薛春玲,张晓虎,陈翠,杨冬梅,侯亚男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霍文娟,李仕宝

4.试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如何发挥科技教育功能赵鹰,彭建华

5.农业技术创新选择中的社会认同分析朱方长,ZhuFangchang

6.激活内部机制的做法与思考李盛霖,LiShenglin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2篇

《农业科技管理》(CN:22-1143/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业科技管理》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融探索性、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于一体,始终把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学科建设奉为最高宗旨。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3篇

1长三角农业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体系不完善,专业技术不高

现阶段,虽然长三角地区在不断发展,农业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长三角地区的农业依然是该地区的“弱势产业”,该地区的农民还处于弱势地位,平时很少开展农业方面的科技培训,且农业科技管理方面的费用也很难得到保障。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趋于弱化和边缘化,很多农民不能从正面接触到农业科技培训,更不能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当中去[3]。长三角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基层农业管理部门没有发挥带头作用致使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出现了断层,没有将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目前,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以及工作待遇还不高,致使农业科技管理部门不能够留住人才,现有的员工年龄普遍偏大加上专业素质不高,使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很难得到满足[4]。

1.2资金匮乏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充裕的经费,但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存在私自挪用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现象,这导致长三角地区基层的农业科技管理经费不能得到有效使用,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经费主要用在了行政事业的支出上,这种情况的存在制约了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农业科技的见效周期比较长,一些高新技术农业如果不能够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就很难继续发展,使人们很难看到农业科技方面的成效。

1.3宣传不到位

离开了农民的参与任何农业科技都只是摆设。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的土地种植方式还是一家一户模式,这种种植模式规模较小,很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很多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较低,对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另外,长三角地区的农业科技管理是以政府作为主导的,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农民很难接受农业科技知识,这就使得农业科技转化出现了困难。

1.4产业化、规模化不高

长三角地区的农民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采用的种植方式还是一家一户式(为主),这种土地种植方式不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制约了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在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提高,还制约了长三角地区的农业发展规模。

1.5科技骨干缺失

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骨干人才,农业发展也不例外。长三角地区的很多农民也很希望利用农业科技来进行土地种植。但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缺少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骨干人才,农业的科技发展缺少带头人。虽然长三角地区存在一些上了规模的种植户和养殖户,但这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和养殖户数量并不多,且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生产的农产品也缺少科技含量,这主要是因为种植户的农业科技素质不高。

2建议对策

2.1实施产业布局,推进科技发展

长三角地区要想切实实施产业布局,推进科技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基层每个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农村发展蔬菜生产、养殖业或者是发展特色种植也,使各地的农业能够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以及资源优势,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基层政府要深入到一些农村进行调研,了解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和对农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进行。

2.2积极引进科技成果

长三角地区只有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够让广大农民普遍接受的经济效益才是最实在的,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的基层政府起到牵线人的作用,大胆引进农业方面的先进科技技术,通过一些比较有实力的龙头农业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户建立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成可见的经济效益,发挥龙头农业以及规模化种植农户的种植作用,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行。

2.3培养带头人

长三角地区要培养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带头人,这就要求长三角地区的各级基层政府在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方面要实施科技带头人战略。要培养一些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并且热爱科学技术的年轻青年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带头人,对这些农村的有志青年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专业技术以及农业科技管理知识的新型农民。

2.4建立现代化信息平台

长三角地区应该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将社会中的各种农业科技以及信息收集起来,建立方便农民查询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长三角地区的各级基层政府应该对信息平台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多媒体手段对这些农业科技信息进行传播和推广。

2.5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定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长三角地区应该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各级基层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的科技发展战略,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不断完善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大对农业方面的科技投入力度,促进该地区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结语

21世纪,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全球化的竞争力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革命同样推动了农业的发展,科技进步在农业领域催生出了一些新型的知识、技术和管理方式。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管理的分析可以得知,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不断培养新型的专业技能以及管理水平较高农业科技人才,促进长三角地区农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 原因 解决办法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合理组织、策划各项农业技术活动,在最合理、最有效的经济和时间范围内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实行的是以农促工的策略,大力促进工业化生产,完成大量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不受重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范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但是因为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尚待改进。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业科技管理主体不明确。现代农业就是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子,依靠科技、人才、资金、管理走新型农业发展的路子。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都是各级政府,但是管理主体地位一直没有有效实施。与此同时,部分科技投资主体、收益地位不明确,就很容易导致管理上出现问题,制约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缺乏。国家政府在新时期虽然不断重视农业的投入和发展,都会将农业发展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下面各级政府也会加大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但是我国依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地方的主动权不是很大,用于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不多,因此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管理的投入效果就不明显,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就会因为缺乏资金错过良好的机遇。

3.农业科技宣传不到位,农民采用新科技的热情不高。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素,科技的具体实施还是要靠农民的支持和推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管理依然是政府主导,政府并没有加大农业新科技的宣传,这样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农业科技难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同时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规模化农业发展程度不够,也使得农业科技难以推广。

4.农业资金匮乏,总体机械化水平较低。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研发,也影响了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就难以发挥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对策

1.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的制定,进行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为农业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明确科技管理主体,打破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管理体系,有效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其次还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加强成果转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后还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将科研投入作为农业发展持久的内在动力

2.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转化。科技转化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机制,所以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科技转化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必须建立良好的利益关系,有效发挥科研成果的推动作用。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企业的有效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避免中间资源丢失,信息误差。

3.不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农兴国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农业人才。现代社会,人才是竞争、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同各级人才机构的联系,加强科技转化力度,实现“政、企、校、研、资”良性互动。政府还需要建立人才储备库,在这种长效机制下建立一支文化、技术、管理兼备的现代化农业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人才发展机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现代农业体制改革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程度。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即使有一些农技站,也早已变成了空壳子或者变成单纯的营利性机构。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推广体系,积极应对加入世贸后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冲击;其次还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尽力挖掘各地农业发展潜力,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风险抵御机制,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5.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信息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于现代信息平台,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各县市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还要转变政府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科技科技管理机制;最后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和有效的农业预警机制。

四、总结

在新时期,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新社会的需要,为此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体系。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加强科技的有效推动力,建设一个生气盎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1(01)

[2]曲军;胡胜德.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5篇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2】叶兴庆.未来中国农业政策走向分析[EB].http://whinado.Cn/ReadNews.8sp?NewsID=270.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现状与成因新体系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科技管理;因素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新一轮土地承包制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也要看到,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基层农业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农业的真正现代化。

1 制约乡镇农业科技管理的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科技管理是根据农业科技发展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便在时间和经济上达到合理、有效地技术发展目标。我国不少乡镇受制于体制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制约,农业科技管理总体水平还不高。

1.1 主体地位不明确 在我国,乡镇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法律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尊重;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严重制约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1.2 管理资金匮乏 虽然国家每年都会拨付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农业科技投入少之又少,加之农业科技见效期长,因此高新农业缺乏政府财政支持而得不到较快发展。

1.3 宣传不力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要有农民的支持,但是由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农业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由政府主导,政府对农业科技宣传缺乏力度,同时由于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

1.4 机械化水平不高 虽然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采取了补贴政策,但是也要看到,受农民收入和传统一家一户耕作制约,农业机械化还处在低水平层面,运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

1.5 缺少科技骨干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农村缺少农业科技骨干,科技致富带头人人数不多,专业化、规模化、品牌意识不强,一般性生产的多,高技能、专业化生产的少,一部分种植、养殖户基本上是简单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的少,缺乏打造精品的意识,大多数产品连商标、名称都没有,不能直接进入市场。

2 完善乡镇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的举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水平决定了农业产量、农业效益,因此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革传统的农业科技管理尤为必要,要采取科学措施,完善乡镇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2.1 制订长远战略 每个乡镇有每个乡镇的农业优势和特点,要想实现农业生产的突破,就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作出长远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确保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2.2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各乡镇政府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和高校、科研院所做好合作,实施科技联姻,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动员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使其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2.3 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科学是关键、农业科技人才是核心,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因此,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

2.4 改革推广机制 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农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毋庸置疑,农业发展离不开基层推广站,科学合理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从而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2.5 建立信息平台 农业科技信息平台能够快速合理地利用农业科技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一个可随时查询利用的农业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农业部门牵头,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切实转变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借鉴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2.6 培养科技骨干 致富带头人 各乡镇政府要积极做好农业科技教育,加快新型农民培育,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致富带头人,每个行政村要培养 1-2名懂技术、会管理、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将国家的惠农工程落到实处,选定符合当地生产需要的项目和技术,建立起适应区域农业生产的培训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层层举办培训班,对广大青年农民进行技能培训,确保农业科技推广建设的技术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愈加显现和突出,各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方向,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7篇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最先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m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现状与成因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完全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最优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

(三)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最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全面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耀邦.在稳定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强新世纪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J].中国农技推广,2001,(1).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管理;胡萝卜;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3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76-02胡萝卜是全球性十大蔬菜作物之一,也是厦门市翔安区大宗农产品之一,每年种植面积近2 666.67 hm2。将农业科技管理应用到胡萝卜生产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对于提升胡萝卜品质与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1 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效益分析

将农业科技与科技管理应用于胡萝卜生产中,可以有效提升胡萝卜的品质与产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厦门市翔安胡萝卜表皮光滑,颜色深红,有光泽,红心率高,品质优良,根长约2.33 cm,均匀一致;味甘微温,富含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及其他维生素、矿物质等。近年来,翔安胡萝卜种植效益逐年提升,种植户逐年增加。厦门市翔安区已成为我国冬、春季胡萝卜最大的出口基地,年出口量近8万t,销往美国、加拿大、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出口占全国的90%以上。据统计,2011—2012年产季,翔安胡萝卜克服国际经济不景气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实现出口3 145批、10.85万t,产值5 621.5万美元,较上一产季同比分别增长23.4%、19.2%、14.1%,刷新历史纪录。2011年11月15日,翔安出口胡萝卜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验收,是全国唯一的出口胡萝卜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胡萝卜价格高出其他区域20%~30%,平均增收4.5万元/hm2,共增收过亿元,在翔安区种植胡萝卜农户有近20万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 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2.1 科学组织引种推广

科学规划新品种引种,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更换速度,优化品种结构。统一规范引种渠道,防止假种、劣种流入。从1995年至今,厦门市从日本、美国等国和国内其他省份持续引进胡萝卜新品种,经翔安、同安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有关专家现场考察鉴定,最终筛选出一批产量高、熟期适中、外观光滑鲜红、商品性好、成品率高的坂田七寸等良种,示范种植品种为坂田七寸、助农冠军、因卡、新黑田五寸等10余个。最受农户认可的坂田七寸(sk4-316)来自日本坂田公司,最适宜厦门市的气候条件,不仅生长期长,而且品质优良,根正芯红,深受出口市场的欢迎,并经过了省农业部门的认定。其播种至收获135~160 d,10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播种,翌年2—3月采收。肉质根整齐一致,表皮光滑鲜红,近圆柱形,长23~26 cm,心、肉深红,无黄色髓心条纹,平均单根重350 g左右,品质优,纤维少,肉质细嫩,韧性好,味甜,耐储运,适宜加工出口。经福建省亚热带生理生化重点公共实验室测试,每100 g鲜样含VC 27.7mg、类胡萝卜素15.5 mg、V■ 0.093 mg、V■ 0.042 mg,蛋白质含量0.465%,纤维素含量0.599%,碳水化合物含量5.46%。区植保站田间调查表现较抗白粉病和根线虫,不易抽薹。平均产量87 495 kg/hm2。

2.2 制定实施种植环境测土配方计划

种植前严格土壤、水、空气等环境检测,完善速测仪器设备建设。胡萝卜要求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重土壤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容易发生歧根、裂根,甚至烂根,对长根型品种尤为不利。耕作层一般不应浅于25 cm,含水量为60%~80%。土壤过干,肉质根细小、粗糙,形状不整,质地粗硬。土壤湿度过大或干湿变化过大,则肉质根表面多生瘤状物,裂根增多,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要求土壤pH值为5~8,pH值低于5时,胡萝卜生长不良。翔安区位于厦门市的东部,三面临海,地处南亚热带,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通过测土,该地区为砂质土壤,土层深厚,土壤pH值5~8,非常适宜胡萝卜生长。结合整地,指导农户掺无污染的海土15.0~22.5 m3/hm2、海沙60~75 m3/hm2进行土壤改良后,再施用商品有机肥3 000~4 500 kg/hm2,或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0~22.5 t/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硫酸钾375 kg/hm2。施肥后深耕25~35 cm,晒白、耙平后做畦。

2.3 统一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及资质管理

对种植农户纳入专业技术培训计划,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并进行资质登记管理[1-2]。指导农户选择肥沃、土层深厚、松软、保肥保水力强、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下足基肥,畦带沟宽110 cm,畦面宽约80 cm。播种量150万粒/hm2,采用条播,每畦播5行,行距13 cm。播种后25 d左右进行间苗,35 d左右定苗,定苗株距10~13 cm,定苗45万株/hm2左右。播种后20 d应开始除草,采用人工拔除杂草,严禁使用除草剂。进行3次追肥,第1次在出苗后15 d进行。推广微喷灌技术,可采用水泥(石)柱架空式微喷灌、PVC管微喷灌、喷水带微喷灌等固定或半固定式节水灌溉技术,不但节水省工,而且栽培出来的胡萝卜生长均匀、产量高、商品性好。成熟后期控制水分,防止肉根开裂。宜在肉质根充分膨大、符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时收获。

2.4 建立病虫害监测、预防、预警、防治防控系统

对每个联合体至少配备1名植保员,统一配药、统一防治,并实施相应的资质管理。2009—2010年,经厦门市植保植检站对翔安区种植地的胡萝卜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系统性地调查研究发现,翔安胡萝卜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蚜虫、黄曲条跳甲、蓟马、粉虱、美洲斑潜蝇、尺蠖等,主要病害有黑腐病、黑斑病、白粉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病。因此,针对胡萝卜病虫害的防治,要及时监测,预警,并指导农户采取相关措施:一是选择抗病、优质丰产、适应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二是加强水肥管理、中耕除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条件;三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杀菌剂[3]。

2.5 建立一体化追溯体系

运用质量管理追溯系统,结合最新的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序列号管理、条码设备,指导种植基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基地种植记录与农药销售记录、加工厂原料验收记录相互衔接,形成追溯链。指导加工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加工厂原料验收记录、生产加工记录、入库出库记录以及出口销售记录相互衔接,形成追溯链。建立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店,实施凭处方购买农药制度,建立可精确追溯的农药入库与销售记录系统[4]。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2.6 建立统一的信息与监管平台

在种子、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资质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档案;建立农业联合体信息档案;建立农业技术人员资质认可信息档案,并到信息共享平台上。制订实施胡萝卜种子的引种、生产、经营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政府实验室、社会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等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3 参考文献

[1] 范厚明.黔西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J].华北农学报,2005,20(F12):177-180.

[2] 赵文生.如何建立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06.

[3] 王红军,张建华,陈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1)1:95-97.

农业科技管理范文第10篇

1农业科技项目的特点

1.1创新性

农业科技项目的本质属性就是其创新性。没有创新性,其立项及实施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创新性是一种具有探索性、独创性、新颖性、实践性的人类活动。农业科技项目的创新性不仅指项目的阶段或可交付成果具有创新性,还包括对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创新。任何一个项目的管理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可供参考,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实现对具体项目的有效管理,寻找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思路[1]。

1.2明确指向性

农业科技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内容是具体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农业科技项目的明确指向性贯串于论证、立项及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旨在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或某个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问题,从而有效实现农业科技项目预设的经济、社会效益。

1.3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不可预见性等多种因素,导致农业科技项目完成的不确定性。农业科技活动是一种创造和创新活动,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有些项目由于研发方向的失误或研究条件的限制,不但没有实现预设的科技目标,反而进展缓慢,甚至失败;有些项目由于研究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而需要重新变更研究内容等也时有发生。因此,农业科技活动的时间进度、成本预算以及质量都是很难把握的,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对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和不可预见。

2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立项前期可行性论证不足

农业科技性项目的重点是先进性、可行性、可靠性、适应性和经济、社会效益等,目前农业科技项目论证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急功近利,仅仅为了项目而项目;二是对项目承担单位相关的生产经营、信用状况、开发条件和组织管理能力缺少深入、客观的调研;三是项目负责人贪大求全,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等。

2.2项目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测机制

项目管理部门尚未建立有效的项目追踪、评估等动态监测手段,未能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投入情况、项目实施进度了解不细,项目实施单位存在任意改动攻关目标、不按合同要求使用科技经费、不按合同要求期限结题等情况[2]。

2.3农业科技项目“小、散、低”,无法形成链条模型

农业科技项目规模小、课题孤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考虑。项目负责人往往也是“父子兵”,或直接单干,未能形成“大兵团”作战,不能有效发挥项目承担单位原有的经济技术条件,难以体现科研在基础研究和成果开发方面的引导带动作用,更不能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实现理论或技术上的突破,难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2.4没有引进竞争机制,难以组合一流团队

传统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封闭、僵化,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缺乏竞争与交流,无法形成有效的合作关系,科研队伍组建受固有的部门隶属关系制约,不能聚合一流人才、集中科研力量、整合相关科技资源,造成农业科技项目的低水平重复,未形成项目链、产业链,项目实际效益不理想。

2.5成果评价机制倒置,导向作用偏离初衷

项目成果鉴定、验收体制不完善,评价方法不够科学、严谨,导向作用偏离生产力转化目标,项目验收结题工作不及时、不到位,无法体现对项目成果推广工作的推动作用。

2.6履行合同缺乏法律约束

惩戒措施未建章立制,签订的农业科技项目合同法律约束力不强,对如何履行合同缺乏明确、清晰、有效的规章条款。实际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监控措施来保证项目承担方严格履行合同规定,违约后的惩戒措施无章可循[3]。

3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对策

3.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增强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转变观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贯串于农业科技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的全过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农业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其管理方法也应是多层次的。如基础研究中,目前国际上通常是实行基金制,采用专家管理模式,科技攻关计划采用集中管理模式。而一般的技术开发工作应推向市场,采用招标和合同制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有相应政策和管理方法。

3.2建立健全项目监控评价体系

保证农业科技项目遴选、评估、监管系统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需要在充分发挥现有项目管理部门职能的基础上,引入科学的专业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实施项目全程化跟踪、评估和控制。项目监控评价体系的职能包含风险管理、过程管理、费用管理、验收考核、跟踪评价、信用档案6项内容,监控评价程序包括项目论证、项目监控、项目验收和项目跟踪评价4个过程。项目监控评价体系应具备健全的农业科技项目评估与遴选功能,一方面,要健全、完善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提供咨询建议的作用,同时成立宏观政策研究组及科技管理网络系统,对实施项目进行连续、精确的定量分析,为立项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项目监管系统通过指定的中介机构参与项目的跟踪与反馈,在独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做出客观评价,以获取客观、全面的信息,以此总结项目实施运行情况的评估报告,并建立反映项目首席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及参与项目论证的专家的信用档案,为以后的项目立项提供参考信息。项目监控评价体系要严格规范合同签订、进度评价、结题验收等各环节工作,明确项目实施规程,制定项目监控管理办法,加大对执行项目的监管力度;引进中介评价体系,建立项目研究与成果推广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3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培训工作

农业科技项目的效益不仅与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有关,还取决于农业科技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是造成一些农业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定期开展有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是提高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培训包括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投资机会研究、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资金筹措、商务谈判、招标投标、设备采购安装、项目竣工运行以及项目设计能力及水平达标等各项内容,涉及行业技术、经济、财务、组织机构、社会与环境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方法。项目管理培训不但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增进项目的整体效益,而且可以促进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4]。

3.4推广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

以往项目小组往往是临时组建的,缺乏组织建设的经验和手段,工期、投资得不到有效控制,导致项目建设期一拖再拖,概算一调再调,投资一增再增,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严重影响项目的整体效益。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投资效益,实施项目承包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实践证明,通过招投标的办法择优选定承担单位,对项目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能有效地实现对项目进度、费用和质量的控制,从而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这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办法。

3.5推进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网络化

受传统沟通方式的制约,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效率难以有根本性的突破。通过网络化管理,搭建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突破地域、时间和范围的限制,提供实现信息共享和提高效率的管理手段,为项目管理提供统一、方便、高效的管理平台。推进项目管理网络化,一是需要建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库[5]。数据库不仅是系统实现各种功能的核心,而且是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基础,只有具备统一的数据平台,才能保证系统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二是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包括投标报价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质量控制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投资控制管理系统、综合文档管理及集成办公系统等在内的网络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对项目管理信息的全面控制与管理,形成网络化的项目管理平台。

3.6完善农业科技项目评估体系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项目的选择都是单纯地凭借管理者和咨询专家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致使项目选择失误率偏高。农业科技项目选择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由此而引起的项目决策的风险性,还表现在对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复杂程度、收益、费用等估计上的困难。因此,科学的农业科技项目评估体系应从科技管理的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影响因素,对农业科技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提高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经济、社会效益。

3.7引进农业科技项目风险评估系统

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加上其特有的属性,使其潜在风险性远远大于其他一般项目。一个项目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中的任务是否能如期完成、资源是否能合理有效使用等。这些潜在的风险可能会对项目的计划、成本、技术、产品的质量、项目的效益产生负面影响。风险管理是在这些潜在的问题对项目造成破坏之前进行识别、处理和排除。项目风险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制订与评估规划时,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项目规划或计划进行审核并发表意见,不断寻找可能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尝试指出各风险的管理策略及常用的管理方法,以处理随时出现的风险。

3.8建立农业科技项目承担方信用档案

现代项目管理要求人们在合作的过程中讲求信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是通过合同将项目参与各方结合起来的,农业科技项目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合同实施状况。“诚实信用”作为合同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在项目开始前要提供真实的信息,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农业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合同要求完成约定事项。但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项目合同规定的内容往往不能完全按要求得到执行。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中,进一步严格考核项目承担单位的信誉状况,建立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乃至项目评估专家的信用档案,以作为科技立项的依据之一。

4结语

上一篇:演讲主持培训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