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

时间:2023-11-17 17:11:28

农业机械化概论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一步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生产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也顺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就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作肤浅的论述:

一.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句名言,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依靠于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机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转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作措施之一。只有把农业机械化的科研成果采取示范推广或其他的方式,向农业机械的使用者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才成为第一生产力。所以,农业机械化的新技术、新机具只有通过技术推广应用后才能被人们所认识,新的农业机械才能被农民所接受,新的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若没有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最好的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只不过是一件陈列品,没有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对人类就没有贡献,就没有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切实地把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做好,农业机械化的科研成果才能真正成为农业的生产力,农业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

二、目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在新机具的使用性能或者新技术研发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农机化推广应用方面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完善,有的地方没有专职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只是由基层农业服务中心派员负责,缺乏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从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使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较难开展。而且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的办公条件亦比较简陋,普遍存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的方法和技术比较落后,推广设备已经严重老化,以及没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等问题,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方面带来了诸多难题。

另一方面,作为农业机械的使用者,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农民心理是因循守旧,这种心理直接导致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难以被农民所接受,农民存在对农业机械新机具、新技术保持观望甚至怀疑和抵触的态度。这种传统落后的思想和抵触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变得困难,妨碍了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先进生产力集中地表现在农业机械化应用上。要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发展现代的农业机械化,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建设更具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在生产力以及生产质量的水平,必须通过现代农业机械化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使农民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转移,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加强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的办公设备和条件,培养一支具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稳定农机化专业技术推广人员,使他们更好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二)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方法

由于农业机械化技术主要是面向农村推广应用,推广对象主要是农民,所以,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要认识到农民思想比较因循守旧,对新生事物的认识以及接受方面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推广的渠道上,应该利用现场示范或者视频播放等比较直观的方法进行推广,同时也可以结合样机展示和图片教学等方法。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农业作物、农艺要求等具有适应性的农业机械进行针对性地推广,以引起农民对农机化新技术或新机械的重视,让农民或者机手直观地认识到新技术的效果,从而引发他们对新技术或新农业机械的兴趣。同时,把建立实验示范基地作为地区推广的重点,通过示范基地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使他们亲眼见到农业机械新机具或者新技术使用后的实际效果,从而转变传统的观念和心态,自觉改变农业生产行方式,主动将新农业机械或者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去。

(三)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广大农民是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主体,因此在选择新技术和决策的时候也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在这方面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技术培训,着重在农村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农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转变农民传统的观念,使农民对新事物、新技术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增强他们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四)加强农业机械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相互配合。

农业机械化技术科研开发单位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要做到密切配合,把科研开发以及推广服务进行有机结合。尤其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要建立示范推广基地,科研开发与技术推广通力合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负责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工作,同时把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或新机具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地向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单位反馈,使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单位更好地对新技术或者新机具作出技术改进。并有针对性地对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发新的农业机械和新技术。两个部门相互配合,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提高农业机械新技术和新机具的使用性和适应性,研制出地区适应性广的农业机械,做到优势互补,协调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农业机械化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结语

为了能够全面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须加强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建立具有专业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方法,使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应用,使我国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爱莲,丁春梅,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王庆云,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08

[3]巴拉提・阿斯木,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进一步促进新疆现代农业建设[J],新疆农机化,2010

[4]刘孟成,浅谈实现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结合[J],安徽农学通报,2010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2篇

教师在开发数字样机的过程要注意开发出来的实物务必要与现实中的实物一致,包括参数与运动方式、状态等,以免对学生未来工作中造成误导;开放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通过网络共享给每一位使用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提交建议、上传作品的许可认证接口,尤其是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核认定,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层次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方便进行课程或知识体系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个性化定制潜能。

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

1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数字样机改造是把现行教学中使用的载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模型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包括两大类:(1)教研室和实验室原有成熟的实物教具、机构模型、零部件结构挂图等;(2)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创作的机械机构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等。可以筛选一批典型资源设立学生设计研究计划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兼顾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数字样机开发技术,许多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借助产品数字样机进行功能和行为的仿真模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研究对象反复仿真分析和评价。开发完成的产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典型科研产品设计和仿真过程进行录制、编辑等,形成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这要求任课教师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捕捉可用于教学的信息,及时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学素材,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提高。

3将调研产品数据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调研数据主要包括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等。这些农具或农机产品是目前教材中没有的产品类型,但它们对了解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目前农村使用农机的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用

1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教学应用。农业机械学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003年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我们建立的各种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件中采用的数字样机模型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

2“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应用。“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该教学网于2009年5月开通试运行,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和业务素质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体内容,以省级精品课农业机械学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核心,兼顾农学、园艺、畜牧、植保等非机化专业的农机化概论、草业机械化、植保机械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工程;人才培养;教学资源;数字样机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eaching resourc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Yang Xin, Li Jianping,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connot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 of the digital prototype instructional resource were put forward through digital prototyping method. Th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of the typical components, mechanisms and machines were founded with the digital prototyping for th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simu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se digital prototype models were carried out such as mechanical structure learning, the mechanism motion analysis,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demo.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digital prototyping

我校省级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多年来一直坚持“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实验不能探精微”的教学理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1-3]。但在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作业方式正向保护性耕作、精准作业、设施栽培等现代化作业方式转变,农机装备也随之向高效、精细、节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若干年,是传统的农业机械化工程逐步向现代农业机械化工程提升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不仅要发展外延,更要着重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出高水平成果[4]。考虑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的服务面向,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不增加教育成本,开发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构建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络平台,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工程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与开发原则

1.1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技术内涵

数字样机开发(Digital Prototyping)是把一个创意变成一个可以向客户推销的数字化产品原型的全过程,是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可使得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制造、销售和市场部门在产品制造之前虚拟地体验完整的产品[5]。工业造型师、设计工程师和制造工程师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设计、优化、验证和可视化。市场人员可以使用数字样机技术在产品制造之前创建产品的真实感,渲染和在实景环境中的动画模拟。目前,数字样机技术在机械、电子、航空、汽车、动力工程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指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数字化教学材料。按处理的对象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等;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图像、投影、视频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等。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有开发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特点。数字样机教学资源是一种动态的教学素材库,基于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可以在不同教学单元间和教学平台上共享数字样机模型数据。

1.2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开发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遵循教学性、科学性、开放性、通用性、层次性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数字样机开发技术本属于科学研究中新产品设计开发手段,将其用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中,与科研产品开发有着本质的区别。科研产品开发的目的是得到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而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满足教与学的需求。

(2)科学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正确反映科学知识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所构建的样机模型应该尽量按实际设备进行1:1建模,按实际工作原理进行运动、动力仿真参数设置。

(3)开放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师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数字样机作品纳入其中,可以通过网络论坛设置不同身份的会员机制,给每一位使用者(教师、学生等)提供提交建议、上传作品的许可认证接口,尤其是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审核认定,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资源库。

(4)通用性原则:在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能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多种形式的学习,适用于针对不同专业而设置的同门类学科通论类课程,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

(5)层次性原则: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使学习者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方便进行课程或知识体系的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个性化定制潜能。

2 农业机械化工程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开发

2.1 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

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改造是把现行教学中使用的载体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数字化模型资源。现有教学资源包括两大类:一是教研室和实验室原有成熟的实物教具、机构模型、零部件结构挂图等。二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师生创作的机械机构作品,包括展示型作品、师生交流作品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作品等。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样机设计,建立虚拟教学模型,主要是三维立体模型的制作和开发。图1所示是根据几种典型农机部件实物教具建立的数字样机模型。

(a)典型零件模型

(b)典型部件模型

图1 实物教具数字样机模型

可以筛选一批典型资源设立学生设计研究计划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并借助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对现代数字化设计软件的应用能力,将学生技能教育融于教学中,并兼顾提升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提前熟悉一些主流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

2.2 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

在农业机械化工程诸多核心课程教学中,除了加强理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外,更要体现学科前沿知识,在实践环节中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将学科前沿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和定位。如今农业机械产品开发已经采用了数字样机开发技术,许多产品生产之前需要借助产品数字样机进行功能和行为的仿真模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更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研究对象反复仿真分析和评价[6-9]。开发完成的产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一些新机构、新部件的结构原理、动态特性等。图2所示是在科研项目中开发的新型机械装备和核心部件运动仿真分析模型。

(a)果园风送喷雾机 (b)零速投种运动仿真

图2 科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典型科研产品设计和仿真过程进行录制、编辑等,形成用于课程教学的素材。这要求任课教师在参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捕捉可用于教学的信息,及时收集科研工作中的教学素材,这也有助于科研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提高。

2.3 将调研产品数据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

调研数据主要包括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等。这些农具或农机产品是目前教材中没有的产品类型,但它们对了解农业机械发展历史和目前农村使用农机的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搜集到大量旧式农具、农民自制农具和新型农机产品的数据信息。筛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机具产品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如图3(a)所示是我国北方农村现存不多的小麦播种开沟农具,这种农具曾在我国小麦播种区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改革开放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图3(b)所示是目前北方农村玉米播种区域广泛使用的一种勺轮式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适用于对包衣后的优质玉米种子进行精量播种。

(a)播种开沟旧式农具 (b)玉米精量免耕播种机

图3 调研产品数字样机模型

3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应用

3.1 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教学应用

农业机械学是我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2003年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我们建立的各种数字样机教学资源在农业机械学省级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课件中采用的数字样机模型包括耕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植保机械等。各种模型素材在各个理论教学单元中以图片、动画等形式体现,其中动画素材与理论教学课件素材占总量的50%以上。尤其是对于结构认知课,学生通过逼真的数字样机模型分解视图和生动的三维动画模拟演示,很快理解了在理论课程中所讲的基础知识。

3.2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应用

“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是河北省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该教学网于2009年5月开通试运行,其内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课和业务素质课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主体内容,以省级精品课农业机械学的实验和实习教学为核心,兼顾农学、园艺、畜牧、植保等非机化专业的农机化概论、草业机械化、植保机械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学生实名注册为会员后可选择相应内容学习、下载资料、参与师生互动交流等,实现网络教学。图4所示是农业机械化工程实验实习教学网首页,通过链接数字样机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方学习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4 数字样机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应用

4 结束语

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向内涵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时代要求,利用数字样机开发技术建立了大量数字样机模型作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数字样机建模、将科研产品数字样机进行教学型转化和将调研产品作为数字样机资源补充的途径,完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典型零部件、典型机构和典型样机的数字化模型。并把这些模型应用到了农业机械学等课程教学和“农业机械化实验实习教学网”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仿真教学和网络教学,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工程教学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实践性参考。

参考文献

[1] 冯晓静,刘俊峰,杨欣.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中国农机化,2004,3:67-68.

[2] 杨欣,冯晓静,刘俊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CAD教学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5:275-277.

[3] 冯晓静,刘俊峰,钱东平,等.面向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农机化,2007,5:87-88.

[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 吴菌.数字样机真的是老生常谈吗?[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7:60-62.

[6] Yang Xin, Feng Xiaojing, Liu Junfeng.Virtual Assembly Associative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 Proceedings of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7: 426-431

[7] Xin Yang, Junfeng Liu, Jin Tong. Virtual Assembling Associative Design for Digging Spade of Potato Harvester [C].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2005.

[8] 杨欣,贾静霞,佟金,等.农业机械典型部件装配关联设计[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6,18(1):156-159.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4篇

1.1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名专业课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农业机械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讲授该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电工电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还需要掌握农学概论、农机新技术、农业机械化管理学、汽车拖拉机学和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同时,还要熟悉农机实验与农机生产实习的各项基本技能与操作规程。为使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与时代性,任课教师需要经常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会议与各种农机博览会,把握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多渠道拓宽学术视野。

1.2精选教材

优秀教材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常见的农业机械学教材主要有2个版本:一是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主编的《农业机械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主要介绍农机轮子、拖拉机牵引力学、耕整地机械、水稻插秧机、植物保护机械的相关内容;下册主要以收获机械、播种机械、分选机械,以及干燥机械为主。教材内容比较全面,信息量较多,但篇幅较长。二是李宝筏先生主编的《农业机械学》,此书前半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与工作过程等;后半部分主要讲授农业机械的设计构思、计算方法、试验数据处理等。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李洪文教授主编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和丁为民教授主编的《农业机械与设施》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综合考虑教材的内容信息量以及授课的实际需要,海南大学农机专业确定以李宝筏先生主编的教材为主讲教材,其他3本教材作为主要参考读物。同时,考虑到内容的完整性与地域要求,还选择一些学报期刊和海南特色作物种植与收获方面的专著作为辅助参考资料,让学生在全方位接触农机知识的同时,能时刻了解行业研究动态。

1.3取舍教学内容

在教学课时不断缩减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学》课程所有内容是比较困难的。从教学经验看,力学理论推导与数学建模是学生弱项,如农机轮子受力分析、拖拉机牵引曳物线方程、风机理论等,而铧式犁、圆盘耙、旋耕机等实际应用相对容易;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移栽机械以及现代农机新技术等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农业机械学课堂教学一般采取如下做法:抽象的理论分析少讲;传统的耕作机械铧式犁、圆盘耙和旋耕机等内容略讲;收获机械、播种机械、农机的应用,以及GPS定位的精确农业、节能环保的喷滴灌技术、蔬菜移栽机械和农业机器人技术等现代农业机械新技术精讲。另外,还增加橡胶、香蕉、甘蔗、木薯、剑麻和胡椒等海南地方特色农业装备的内容。这样既不失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也体现出教学内容匹配的合理性,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1.4教学方法的革新

目前,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授课、实验教学与农机生产实习3个部分,其中理论授课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8学时,生产实习3个星期。

1.4.1理论教学

理论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满堂灌输教学方式,采用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为:在课堂上老师先进行问题设置,在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鼓励学生发表看法,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体现师生平等。同时要求学生对农机工作原理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这种授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对那些没有实物参考的农机具,通过三维造型、动画制作、拍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也能起到异曲同工的教学效果。借鉴其他院校的专题教学方式,安排学院农机专业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并定期举办农机行业内知名专家学术交流,利用榜样力量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行业发展动态。

1.4.2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方面,利用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进行机器构造和原理部分的教学,如混合物分离原理;利用农机具结合测试仪器进行农业机械的性能参数测试,如犁曲面参数测量;利用废弃农机具进行拆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小型联合收获机的拆装实验与柴油发动机的拆装实验等。由于实验教学主要根据实物进行讲解,比较直观,简单易懂,教学效果明显。

1.4.3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机理论知识,在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习的第1个星期主要对动力拖拉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讲解,同时进行拖拉机驾驶训练;第2个星期主要进行铧式犁、圆盘耙、旋耕机、稻麦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以及海南特色农业机械的操作技能实践;最后一个星期安排学生在校外农机生产实习基地参观实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1.4.4考试形式

以往农业机械学课程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等)。这样的考察方式无法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综合掌握程度,往往是期末考试决定该课程的最终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加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从2008年开始,课题教学团队通过讨论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期末成绩占50%,平时课堂讨论表现占20%,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30%的分配方式进行期末综合评定,农机生产实习单独记成绩。采用此种计分方法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的质量也得到较大改善。

2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效果不仅跟老师自身水平以及教学方式相关,也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关。作为一名农机专业的学生,学好农业机械学课程,扎实掌握农业机械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明确学习目的

农业机械学课程是农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在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首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专业,端正态度,摒弃对农机专业的误解和偏见,努力培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其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农机学生而言,农业机械学是立足农机行业和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掌握并学以致用是根本要求。

2.2合理选取参考资料

农业机械学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面广。在学习该课程之前,要学好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等专业基础课。另外,还需要掌握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生物工程、人机工程学基础、农学概论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农业机械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因此,要通过阅读与农机行业有关的期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2.3重视课堂学习在开课初期,要重点复习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各种农业机械的工作特点。同时,学习过程中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做笔记,多思考问题,对不了解的内容要积极提问,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课后多阅读相关的参考资料。

2.4优化实践与实习

农机生产实习与实验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检验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实习或实验课上,学生要认真听老师讲解,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熟悉实验程序。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不要擅自做主,不明白的地方多与老师沟通。同时,要做到推陈出新、举一反三,在实习与实验中提升创新能力。

3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要求的改变,农机专业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社会作用也在不断变化。专任教师应根据科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依托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农机专业技术人才。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S4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090-01

1 国内环境及国家政策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中国传统的粗放型作业方式正向“高产、优质、高效、持续"的精确节约型方向转变。瑕不掩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农业仍面临着不小挑战――农田除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平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对株间除草应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优先采用农业、物理防治,积极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合理应用化学防治技术。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研发无污染、低能耗、智能化的机械式机器人。

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暨农机化工作座谈会召开,其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13年农机化工作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研究农机化发展重要问题。关于当前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在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促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绩,得到了长足发展。

2 产品及技术介绍

产品为可拆卸的智能株间除草装置。图(1)为一个简易模型,仅供参考。

图(1)

可拆卸的智能株间除草装置可安装在家用拖拉机上,由多关节机械臂、末端执行器、雷达、嵌入式开发板、电机等组成。通过各部分的配合与响应,进行株间、行间的除草以及冠下的清耕等作业。

本组采用可安装在拖拉机或其他农业机器上的可拆卸装置,利用单片机原理进行控制,通过传感、识别等技术利用机械臂、刀片等装置进行除草,具有极大优势:(1)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即在作业部进行除草机或中耕机的更换。所以, 很容易对应于不同的栽培方式,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2)不仅可实现多方面的株间、行间的同时除草,而且可完成树冠下清耕等管理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精准农业[1](Precision Agriculture)是20世纪80年代初,从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精准农业中的智能化农机具[2]在农田中指装有全球卫星定位仪、产量传感器及监视器的联合收割机及带有自动装置的播种机、施肥机以及其他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

精准机械式除草技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课题之一,其核心是获取农田中杂草的位置信息,通过除草执行机构,将杂草的茎铲断。此过程没有了农药的使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智能化的除草执行装置,实现了除草作业的低能耗和低碳化,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除草机器硬件部分由主体、多关节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等组成。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导航控制和杂草检测。各种部件的联系极为重要,其中主体由客户已有的家用拖拉机担任。将可拆卸的智能株间除草装置安于主体上便可进行工作。由雷达检测装置周围植株并判断距装置的距离,将数据传到控制核心(由运行XP系统的嵌入式开发板承担)后进行分析,再由电机控制主体自主行走和机械臂升降,伸展与收缩,从而达到除草目的。另外,装置中的下位机系统采用稳定性高的 PLC 和人机界面搭建,中间继电器和一些开关、按钮等。车辆行进过程中装置周围环境的检测由雷达检测。

3 发展方向

杂草综合治理体系的主要环节[3]有:增强作物群体生长势;减少杂草密度;削弱杂草群体生长势等。由此,许多方法应运而生。如覆盖治草、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化学除草、生物治草等。传统的人工除草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化学除草广泛被人们接受,其带来高效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消极影响[4]:农田杂草抗药性明显增强,抗性杂草的数量增多,抗除草剂的杂草种类明显增加;除草剂混用不合理,从而药效差、造成药害;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对后茬作物造成药害。这些已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并严重影响了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同时也违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宗旨。为了在对环境污染最小,低碳排放,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除草效果,对机械式田间除草机械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所以说智能株间除草机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桂芬等,《数据挖掘与精准农业智能决策系统》,科学出版社,2011

[2]刘金彤等,《精准农业概论》,气象出版社,2002

[3]王健,《杂草治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6-01

农机推广工作就是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去,以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推动农机走出困境,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农机推广历来是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其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中历来起着排头兵的作用,是农机化新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主导力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大量推广使用,但由于农机手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农机最大效益的发挥[1-2]。因此,加强对农机手的农机培训迫在眉捷。

1 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资不足

农机培训属社会成人职业教育,应该享受职业教育的优惠条件;又属涉农科技教育,应该享受支农惠农的优惠条件,农机培训应列入国家投资、农机校实施的国家全民科技普教范围。以界首市农机校为例,2013年国家财政投入9.6万元用于“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参加人数200人,使农民提高了操作技能,农机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政府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而该校的其他农机培训超过5 000人次,短期和长期农机培训班平均都按7 d计算,要想达到“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标准,学校至少要投入240万元培训费用。这笔资金仅凭县级农机校自筹,困难很大。社会重视程度低,投入资金的严重匮乏,造成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局面。

1.2 教学设备老旧,教学方式落后

教学教练设备与设施老化,农机培训大部分仍然沿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进行教练,使用统发教材编写教案,通过黑板板书、教学挂图和示教班进行授课。教练员的丰富经验体现在知识掌握全面、口头表达能力强、实际操作技能强,而使用信息化手段授课的能力不足。教学教练形式仍然是组织学员集中学习,培训地点和集中时间更加灵活,但从根本上未改变授课的教学教练形式。以界首市农机校为例,50岁以下的农民使用手机的比例超过90%,30岁以下的农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农机培训作为传授先进农机技术的阵地,应该与时俱进,但现在仍然沿用“录音机”时代的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手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1.3 培训认识不足,工作流于形式

有关负责人认为,只要引进新机具,提高作业面积,培训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培训工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殊不知技术培训工作跟不上,引进机具的使用效果及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均会受到较大影响。有的因机具安装错误,不能使用,要求退货;有的由于调试不当,机具使用效果差,降低了优质机具的生产效率。特别是培训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培训工作的质量。在现有的培训机制下,农机技术培训人员很难发挥其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农机技术培训目前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进行,且大多由于多种原因而流于形式。因为对农机技术培训的认识不足,政府派驻的农机技术培训人员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农机培训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农机技术培训。由于宣传主体的不负责,导致农民对农机培训积极性不高,对政府工作态度不满意。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规范引导,农机培训工作难免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定成效。

2 对策

2.1 增强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涉农工作支持力度仍然有很大提高空间,建议逐步加大对类似“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类似“千亿斤粮食项目”农机推广服务站项目的机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可出台对农机校教练车、电子桩考仪等农机的购置补贴政策。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须重视农业教育。农机校属于社会服务性的职业教育机构,有了资金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不重视农机教育,空喊重视农业现代化生产犹如水中捞月、缘木求鱼。

2.2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机培训影响力

各地的农机校大部分隶属于当地农机管理机关,建议将农机校、监理站、推广站、鉴定站等农机科、室、站捆绑形成农机系统向社会宣传,及时汇报工作,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的信息宣传,争取社会的认同。积极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农机培训社会影响力。避免形成“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恶性循环,要保持“人穷志不短、人穷志更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创造条件,主动地改善农机培训自身形象,把农机培训工作做大做强[3-4]。

2.3 丰富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农机校内部潜力

农机系统内部要组织省级或市级的优秀农机教师制作农机教学光盘或课件,择优根据各市县情况发放,各县农机校进行复制或转换成音频提供给学员,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农民到农机校集中学习,无条件的可在任何时间、(下转第344页)

(上接第336页)

任何地点自主学习,并集中参加考试。上级农机系统多组织农机教师、教练员进行脱产集中培训。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定期更新培训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同时建议各地农机校挖掘内部潜力,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盘活现有资产,联合其他职业学校开展多种课题的培训。农机校的教学教练设施和强大的教学教练队伍是进行职业培训的资本,应合理利用教学教练设施,发挥资产最大效益,增加机校收入,壮大农机校自身经济实力。

2.4 将农机技术培训与农机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相结合

为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围绕农机化工作中心,拓展发展空间。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机技术和装备发展推进的关键因素。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应与农机化技术推广相结合、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机职业技能培训潜能。同时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当地农机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的同时,及时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商品农业快速发展。

3 参考文献

[1] 连兴.农业机械概论(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 苏丽萍.新形势下发展农机培训教育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76,278.

[3] 冈本嗣男.生物农业智能机器人[M].邹诚,刘蛟龙,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物理农业;声波助长;电子杀虫灯;农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11-01

Effect on Soil Environment of Modern Physics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HAO Yu-jia ZHANG Han-si ZHANG Lei YANG Shao-qi LI Jian-fei MENG Chang-yi LI Guang-yu

WANG An LI Zi-lin

(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 Pesticide spraying and fertilizer applying wer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agricultural operations.Based on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unit,the conduct of agricultural land were plowing,planting,fertilizing,harvesting,etc.These treatment could help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yields average.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crops in the affected virtually fertilizers,pests and other external factors,which brought huge losses to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mo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modern physics applied technology not only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crops,could be beneficial to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t also promoted agricultural pollution innovative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the impact of it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n soil environment was very significant.

Key words physical agricultural;sonic fueling;electronic insecticidal lamps;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物理农业是现代农业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作为一项与时俱进,实施可持续农业为前提的新兴农业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及农用地膜使用量,作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趋利避害,将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问题减小到最小化,为现代农业技术与农业科技装备发展提供了经验。声波助长仪与电子杀虫灯配合使用,减少了虫害,降低了水分的消耗,同时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植物对水分的利用[1-2]。

1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的应用,给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了虫害,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加快了作物对土壤中水分的利用。不同耕作条件下对0~20 cm土壤水分的影响如表1所示。

2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声波作为一种机械波,刺激作物根系和茎叶,提高作物对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吸收,为作物生长提供条件。电子杀虫灯的使用,降低农药的喷洒次数,降低了虫害,降低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量,减少了农业开销[3-4]。将二者引进于温室,通过技术集成,强化2种技术在一起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如表2所示。

3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在0~20 cm土壤层,与物理农业应用技术的容重平均值比较,以传统农作技术下的土壤容重高[5-6],如表3所示。

4 结论与讨论

现代物理农业应用技术,减少了肥料与农药的使用,不但有效保护了土壤,保护了农业资源,有效地遏止了虫害的发生,而且增加了产量[7-8]。此项农业技术,达到了增产目的,同时保护了农业资源,真正实现了绿色农业,无污染农业。

5 参考文献

[1] 胡伟.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何勇.精细农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 承继成.精确农业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高焕文.农业机械化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李其昀.深松覆盖免耕沟播机械化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1996,12(4):132-136.

[6] 周勋波,吴海燕,姜德峰,等.不同结荚习性大豆株型特征与产量表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2):61-64.

[7] 吕景良,岳德荣.大豆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Ⅰ种植方式与适宜密度[J].吉林农业科学,1999,24(2):3-7.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农业;美国;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60-0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辉煌的古代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如果说要真正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就要客观、公正地把中国农业和其他国家的农业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才会了解中国农业预期世界上发达国家农业的差异与差距。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农业,才能找出中国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所需要的对策。

一、中国农业与美国农业的比较

1.农业装备水平的比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产量一直持续稳步增长,13亿人口的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农业装备可谓“鸟枪换炮”,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截至2009年,全国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小麦的机械化耕种水平达到86%,全国已执行农机具购置税补贴中央财政资金52.8亿元,补贴的机具超过112万台,受益农户逾105万户。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农机产值约480亿元,同比增长21%。中国虽然在农业装备水平取得进步,仍然与美国有着极大差距。美国拥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从而使美国在很早就取得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巨大成就。美国工业为农业提供了大量农业机械和农用飞机等先进的生产装备。美国平均农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达1.5万美元,比制造业工人拥有的机械设备多达22%。高度机械化生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美国变成世界上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早在1987年美国农业人均产值就达到了55 300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比较。目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3%,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60%以上,有些甚至高达80%)。2007年,中国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为48.41t/万hm2,而美国仅为11.71t/ 万hm2。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中国农业资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美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超过3%,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37%,而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强度却只有0.49%。稳定且大规模的农业科技投入使美国农业的农业科技含量极高,新技术和新设备第一时间应用于农业的实践生产,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美国农业科技投入中私人投入占很大的部分,而且超过国内用于农业科技资金的一半以上。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不但数额小,而且很少有私人资金在农业科技这个领域进行投资。

3.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720多万户,还不足全国的30%。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很低,没有很好地发展农业延长产业链。而美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却达到了90%以上,而中国仅有50%左右。在中国4.2万个龙头企业中,销售额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7%。发展农业产业化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是开发新型农产品的必要动力。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而中国却只有100多个。完善的市场机制是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保证。美国农业基本形式是一体化农业,公司和农户组织农业社会化生产。身份重叠时企业家就是农户,同时农业人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中国与美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仍有巨大差距,中国的商品农业还不发达,影响了产业化发展。目前中国农业市场需缺少专业性中介组织,农业的产业化还不完善。

二、美国农业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迪

中国农业的发展在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晚,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但是鉴于中国资源数量总量多个人平均较少的情况,以及中国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都各有所不同,在向发达国家学习经验时,不能盲目地学习,要根据自己自身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立足于本国实际。

(一)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借鉴

1.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农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美国农业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大力支持农业正常发展,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扩大规模,加大各种政策扶持的力度,促进农业的发展。中国各级农业部门应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内容,做好当前农业的各项工作,出台和落实各种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的政策。中国政府应该全力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进行农业的产业调整和扩大农业的生产销售规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各种补贴政策的强度,促进农业的发展。各地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等重要环节的监管,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除此之外还要高度重视农业安全生产。

2.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力度。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约为620亿美元,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高过社会平均的科技投入水平很多。农业科技支持着农业发展,美国就是因为科学的农业技术和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才很早地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与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比重有着重大的关系。调整好农业科技所需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让资金严格落实到位。加强私营自己在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重视程度和其投入差距的形势下,直接影响到中美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保持农业的竞争力,美国特别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与此同时,实行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保护好自然资源,以生产足够的食物,满足当代人类及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全面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碍后代人对农业自然环境的需求。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通过适合的资源投入和科学的协调发展,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又保障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的全面发展,保持在国际地位中的农业竞争力。

(二)中国农业需要发展加强的方面

目前,中国农业的现代农业刚刚起步,既有传统农业的特征,又有现代化农业的趋势。而且中国很多地方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没有固定的形式,需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逐渐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1.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中国现在面临着人多地少的情况,随着政府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耕地数量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一味地通过增加耕地数量是不现实的。以科技和知识化的劳动投入为主,减少物质资源的投入,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大力增加农业科学的的投入,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用来加强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并不少,但是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相对较小,以至于大量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没有很快地转化为劳动生产力。应该制定有效的奖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将成果第一时间转化成生产力,使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民都能直接从农业科技的成果中得到利益。

2.增强对农产品的补贴强度。根据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世贸组织对扶持农产品的规定,大部分国家都对本国农业实行了各种不同的补贴方式。补贴力度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的需求,间接影响农业市场的供给。中国农业补贴的强度也在逐年的提高。不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农业发展的客观情况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农业直补、降低农产品流通费用等方式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是中国实行的做法。随着中国人口的持续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消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有着多元化的环境,农产品有着较大的供给压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民务农积极性,必须增加各种补贴力度,这是客观的趋势,也是实现的路径。

3.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为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寻找和探索适合并具有有自身特色的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方法推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也可采取先在某些地区试点的办法,在该地区获得一定的成绩和认可后,再继续推广到其他的地区。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健康的农业市场,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4.加大培养农业人才的力度。中国农业人才现有的数量和素质都不高,达不到中国农业发展所要求的标准。一方面要加强对偏远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也要加强建设,就是在各类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以及技工类学校多开设涉一部分与农业相关的学科专业,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目的。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需求作出决策,注重实践和教学相结合,大力推广农业人才与农业市场的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文化的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陆世宏.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刘运梓.比较农业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 王学真.农业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互发展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崔岩.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的农业发展方式 内涵 制约因素 实现机制

一、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发展方式下,密切结合十提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主要是:提高农业经济的效率和质量,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大功夫,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激发农业市场活力,目前对于农产品的消费主要是在初级农产品上,精加工的农产品还没有成为我国居民的习惯消费领域,要想激发农业市场的活力,可通过拉动内需,增强购买力,让居民的消费转向更高层次,改善民生,改变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以科技作为支撑,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开拓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

二、四川实现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分析

(一)农业从业人员问题突出

截至2013年,四川农业从业人员为1995.79万人,农业总产值为5620.26亿元,排在全国第4位,然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001元,排在全国第20位,四川作为农业大省,收入排名却在全国中下游,说明四川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效益和质量存在着问题;虽然从业人员的数量在逐年下降,但是由于农业人口基数大,素质普遍偏低,从业人员本身的局限性,对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截止2012年,四川农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其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分别为7.7%、33.8%、48.7%、9.8%。

(二)农业机械化低

2013年,四川省大中型拖拉机的数量为12.18万台,小型拖拉机为11.91万台,全国的大中型拖拉机数量为527.02万台,小型拖拉机为1752.3万台,四川农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5.8%,然后农业机械占有率不到全国的2.5%,在巨大的农业生产值背后,却隐藏着低机械化的问题,农业机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2013年,四川固定资产总投入为21049.15万元,然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只有667.23万元,在建筑工程投入373.01万元,安装工程26.64万元,设备工具器具购置23.94万元,农业主要的投入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投入相对较少。

(三)耕地状况堪忧

四川总耕地面积399.38万公顷,四川人均耕地仅有0.75亩,加上近年开始退耕还林,可用耕地就更加的缺乏,水资源分布分散且紧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降低、沙化等问题突出,由于早期农药的使用,使得土壤受到污染,截至2013年受灾的耕地面积为244.2万公顷,成灾面积125.8万公顷,成灾的土地基本呈现绝收状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秸秆焚烧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浪费了资源。

三、四川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机制

(一)培养专业农业从业人员,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方向,专业化的从业人员,能更好的接受新的农业科技,并且将新设备,新技术用于生产,更主动积极在生产过程中,探索更高效,更环保的生产方式,高素质从业人员也能更好的引导其他的农业人员,目前我国较为缺乏专业农业从业人员,为了引导更多有经验的人员学习更专业的技术,可以给相关人员学习补贴、免费培训,辅导农业从业人员从事生产、销售等。

(二)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巩固农业基础

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好的装备作为保障,原先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不能满足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强大的生产设备,能有效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在新型农业装备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帮助培训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的从业人员,整体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才能更好的支撑四川这个农业大省继续前进。

(三)建立高效农业循环经济生产方式

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耕地开发利用制度,加强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利用,做到生产、生活的有效分配,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减少农业水污染,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并且牵头宣传生态农业的理念,使得理念深入人心。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高产出、可循环的方式为经济增长点的,技术支持对于建立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相应国家政策,做好政策性支撑

国家政策是实现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四川省在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在职权范围内,优化完善农业财税政策,可促进农业就业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对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进行税费减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农业从业人员创新;对农村信贷提供低利率贷款,快速放款,主动贷款等帮助。

参考文献:

[1]崔铁宁.循环经济概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姚寿福.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J].农村经济,2004.

农业机械化概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三农”问题;社会经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01

引言

“农民、农村、农业”就是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第一产业的经济发展,特别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近几年,中央更是明显加大了“三农”工作的力度,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一、“三农”问题在探索中前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农村来说,除继续完成和民主建政的任务外,党在农村工作的重心已开始转到如何尽快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上来,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成为以后农村的主要问题。从1953年到1957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一方面解决或缓和了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又制造了新的矛盾:集体经济的低效率、城乡隔绝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而1961年以后的调整和不间断的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则证明了在集体生产体制下,无法解决农民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从1978年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过去多年的经验教训,转换思路,开始新的改革尝试:给农民自,尊重农民的选择,不再要求为国家的工业化而影响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利益。

20世纪80年代,此时的认识基础已经不是过去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理论,而是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我国在“三农”问题的认识上已经非常成熟,完全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低等特点,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三农”发展思路,这就是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同时进一步探索降低成本、快速实现目标的方法。

二、审视“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

1.农业具有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双重特性

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农业文明曾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农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和是息息相关的,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当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增加,农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似乎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实际上,由于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即使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但不会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更加突出了。因为无论是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都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2.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建国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始终都把农民问题作为一项十分严肃而重要的问题来加以对待。原因是在中国总人口中农民占绝对多数,农民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农民问题解决了,整个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3.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农村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中国农村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村社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而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农村社会经济保持稳定和发展,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局面。如果农村社会经济不稳定,那么整个社会经济就不可能保持稳定和发展,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混乱或倒退的局面。

三、“三农”问题的分析

1.“三农”问题的原因

“三农”问题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和技术原因又有制度原因。之所以难以解决还与农业产业自身的特殊性有关。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生产成果是由自然气候条件、农业生物生产力和人的生产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

2.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分析

良好的制度对于任何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制度通过界定产权、确立社会交易规则、建立有效的经济组织、规范分工与合作、塑造有效的经济机制、影响信息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等形式,来改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状况,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良好的法制环境条件对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同样至关重要。因为现代商品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必须依靠法制来维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条件,即使有一个好的制度,也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所以,农村社会经济能否全面发展,还有赖于是否有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条件。

文化环境条件是在社会经济的长期演进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而一旦某种文化环境条件形成,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民来实现,而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又是与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的。当前的首要工作是要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利用相对先进的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来影响和诱导农业文化的变迁。

3.“三农”核心问题及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必须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来带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解决。在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中,农业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农业问题解决了,才能够为其他问题的解决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主要应当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加大对农业机械科研开发支持的力度,以研制开发出适应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适用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积极鼓励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从事农机燃油生产供应、农机零配件生产供应和农机修维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保证满足农民对农机服务的要求;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农机生产经营监督管理,保证农机产品质量和农机使用安全;建立健全农村的农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提高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农民的农机操作使用水平,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还必须大力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农业技术交流和农业生产合作,提高农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同时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服务强化管理,突出引导示范作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集约化经营。深化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问题解决与否的主要标志是是否实现农村现代化,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实现农村现代化,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够出现质的飞跃,工农矛盾和城乡矛盾才能够真正地得到解决。实现农村现代化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从发展的角度讲,其核心内容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村管理现代化和农村居民生活现代化。显然,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必须采取系统的综合性的措施来加速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就现阶段来说,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一些解决措施外,主要应当从改革和完善农村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工业发展、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搞好农村村镇发展规划与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解决的难度非常大,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拿出多个富有针对性的措施,才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比较经济学概论(修订版)2010.

[2]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2010.

[3]谭洪江.我国农业制度变革的根源与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2(7):20-24.

[4]陈锡文,韩俊.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须积极稳妥[N].人民日报,2002-09-09(九).

[5]刘永刚,黄世清,张淑会.专家挣了钱农民增了收[N].河北日报,2002-10-16(7).

上一篇:逻辑学知识范文 下一篇:武术转棍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