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扶贫范文

时间:2023-12-04 17:44:03

农业技术扶贫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1篇

我国农业的巨大进步离不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产量的提高、产品品质的完善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农业技术不断的被认可和应用之后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成为了连接技术与技术应用之间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成立了专门的政府组织,根据农业产品的分类、种植、方法等形成农业推广体系。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农业技术推广也有着重大的改变。技术的多样性、专业性、简便性等让推广方法更加的丰富。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应该对推广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推广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如何提高推广效率的组织方法。

1 农业推广的形式

农业推广在我国农业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中形成了很多有效的推广方法。现有的推广形式中,商业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农业技术推广,帮扶性农业技术推广和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很多的推广体系。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推广形式在不断的涌现,这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几种农业推广形式进行论述,研究其推广的意义。

1.1 商业性农业技术推广

以产品销售或者产品收购为目的的农业推广模式。推广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其他农业服务相关联。这种技术推广的主要目标是现代化产品,对技术开发、技术传播、市场销售的能力都要求比较高。销售的方式,一般是由专业公司来研究、推广和投入,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让农民了解到产品的具体技术,最终把产品发放到农民手中。产品的推广过程中,推广人员应该以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夸大产品功能只能是误导农民购买,在产品的推广方面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才能预防此现象的发生。

1.2 项目专项农业技术推广

是根据专题项目合作开展的推广模式。在特定的区域内,组织相关的单位根据影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目的是促进当地农民生产发展的一种推广。这种推广的主要推动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的新方法。其推广的意义有可能改变农业生产的格局。让农业项目得到国家的重视,进行全面的开展农户推广服务。

1.3帮扶性农业技术推广

扶贫一直是我国政府提倡的重要任务。帮扶性农业技术推广是政府、机关、企业等共同扶贫的任务。在扶贫的过程中一般都包括技术支持,请专家来对先进的技术进行讲解。这种方式虽然比较陈旧,但是对于农民来说非常有利。在对农业技术推广时,给贫困单位一些资金支持,让农业技术推广更有效果。但是这种推广方式也存在着缺点,很多时候没有对扶贫单位进行细致的了解,盲目地进行资金支持,提供给农民技术支持,但是农民的认识程度不够,投资的新技术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先进的技术却没有实用性。

1.4 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

这种推广模式主要是指单位以及其研究成果紧密连接。在生产中不断研究,进行实践,最终完善技术。许多的研究人员和机构主动地寻求技术推广,推广的对象要求有一定的技术,如果没有较高的技术能力,需要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能获得技术。其推广的主要特点就是需要技术新,专业性强。参与者需要有意愿去了解专业知识,接受技能培训。但是在科研型农业技术推广时,还是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推广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农民,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就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才能培养出专业的、实用性的人才。该推广模式是很多农业技术的重要来源。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都在不断的研发自己的农业产品,在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开始对其产品进行推广。

2 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及意义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仅仅的形成简单的技术管理,而是建立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下,形成经济、社会和生态相统一的农业环境。推广机构的建立需要让农民了解到如何使用生态资源,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来保持农村的生态平衡。目前,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为了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打破传统的技术推广体系的禁锢,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目标。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技术,用新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培养出新型的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才能够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农业实力。很多国家的重要政治力量就是农民,国家成立农业组织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为农民服务。在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为农户家庭经营服务,为农户增加收入,关心农民的经济利益。对于推广体系来说,能为农民创造利益,维护农民权益,表明了农业推广的意义。

结束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需要不断发展,和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不仅仅是把技术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是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将推广技术放到农户的手中,让农户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推广信息,定期为农民进行技术推广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通过政策的扶持以及项目的推挤,不断的为农民组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满足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洪军.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与方法[J]. 吉林农业. 2014(23):26.

[2] 李俏,王建华,张波. 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社会化:衍生逻辑与推进对策[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7-13.

[3] 贾磊. 面向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分析――以交易成本理论为视域[J]. 怀化学院学报. 2013(07):40-41.

[4] 朱烨,吴贤荣,张俊飚. 基层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价值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18):31-35.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南石漠化区 晴隆模式 Logistic模型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X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98-03

1 研究背景及问题缘起

1.1 研究背景

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该规划,我国西南石漠化区属于典型的限制、禁止开发区。这里集生态脆弱、极端贫困、民族矛盾交织为一体,农户原有生计难以持续,生计转型迫在眉睫!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滇桂黔石漠化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强调滇桂黔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2012年后再次锁定农业科技,加大科技驱动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何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促进石漠化区农户生计顺利转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现实课题,研究石漠化区农民参加农技培训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有效提供科技支撑。

1.2 问题缘起

(1)西南石漠化区的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性难题。近几年,我国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可观的成就,但高海拔极贫困的少数民族石漠化区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至2011年8月,贵州省石漠化面积达3.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高海拔极贫困的少数民族石漠化区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正如回良玉所说:“滇桂黔石漠化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贫困与石漠化交织是新一轮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推进,区少数民族农户面临艰难的生计转型。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推进,西南石漠化区低效的、不适应环境保护的传统农业生计难以持续,农户生计转型迫在眉睫,但转型难度大且风险高,特别是对于生态极端脆弱的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户来说,生计转型犹如更进一步靠近“绝境”。

(3)科技采纳状况事关农户生计能否顺利转型。Theodore Schultz(美·舒尔茨·西奥多)在人力资本论中认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1]我国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在农业方面的投入,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作出重要部署。可见,科技的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农户生计转型的成败,是生计转型的核心支柱。

(4)晴隆模式:石漠化区科技扶贫的“希望之路”。该模式把石漠化治理、生态调节和反贫困扶持有机结合,成为西部地区治理石漠化的一面旗帜,吴邦国、曾庆红、范小建和一些国外研究学者都给予了“晴隆模式”极高的评价。虽然“晴隆模式”走出了石漠化区科技扶贫的希望之路,但连片特困地区的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仍然面临着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双向缺位”等严重的现实问题。为了能让现代科技服务于石漠化治理与扶贫攻坚,对转型农户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重要而且紧迫的。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农户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农户价值观、性格特点、经营能力、认知水平等;外因主要指技术供给、技术价格、信贷条件、自然资源、商品市场价格、商品运销条件、政策、科研、推广和教育等因素等。[2]Khanna、Atanu Saha 以及Green、林毅夫、孔祥智等人认为,经营面积是影响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3~7]这就意味着种植面积、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家庭,越有可能 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另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信息传播途径、家庭资源禀赋等也是影响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信息渠道等因素将会影响转型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8]

以上研究多是在常规农作物区进行的,主要涉及到水稻、棉花、蔬菜等种植区,或者常规的草场养殖区等。但在石漠化区,生态脆弱、资源稀缺、人口众多、极端贫困,普通的科技支撑往往难以凑效,农户科技采纳需要考虑灾害风险、生计风险、环境保护、民族地区发展等多重因素,因此,本文便被赋予了研究意义。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农户作为相对独立的农业经营主体,其行为可以用行为理论理论进行研究。关于农户科技采纳行为的研究,主要的理论依据有两种:一种是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小农学说”,认为农户采纳农业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到收益的最大化;[9]另一种是以蔡雅诺夫为代表的“自给小农学说”,认为农户在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时组要以满足自家生计为目标,不存在或者存在非常不明显的“理性”行为,主要决策标准是“规避风险,安全第一”。[10]

本文基于这两种观点,假设农户是“相对理性”的,具有有限的理性,即很多时候为了实现消费平滑或者收入平滑,常常会选择放弃最优决策,表现为:理性但缺乏效率。另外,本文还假设在政府主导的条件下,科技培训市场是完全自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完全;在短时间内,农户的行为是相对稳定的。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本文也假设石漠化区农户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减少农业经营风险的现代农业技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考察西南石漠化区“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

3 实证分析

3.1 模型构建

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一个二元问题(0-1类型),因变量值为“参加培训”或者“不参加培训”。本文运行SPSS19.0软件,使用经典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不断踢出影响不显著的因素,最终得出石漠化治理背景下影响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在此将“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赋值为1,将“不参加农业技术培训”赋值为0,作为二元因变量。将可能影响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尽可能列举定义为Xn,n为1、2、3···。具体的模型式子如下:

其中,P为“农转牧”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可能性(即概率,在0~1之间取值);ei表示随机扰动项;α表示回归截距;β表示影响因素的系数;X则表示影响因素(自变量);n表示自变量的个数,当n较大时,一般令Z=-(α+βnXn),n=1、2、3···,通过比较βn的大小以及符号,便可知道各种因素对石漠化区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方向及程度。

3.2 数据来源及实证过程

根据统计学原理,本文将可能成为转型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影响因素的变量设置如表1。

通过比较各变量的Wald值,踢出影响程度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循环进行回归,直到所有的解释变量均达到显著水平为止,最后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4 回归结果分析及所得结论

依据模型估计结果(表2),结合实地调查了解的实际情况对影响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户主个体特征中性别与文化程度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较明显的影响。分析发现,男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更为强烈,这跟农村中传统的男女分工和男性心理、生理特征等有关。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情况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对科技需求更为迫切。通过调查发现,文化程度高的一般的村里是有所作为的,他们属于弱势中的强势群体,在科技的采用上处于领先地位,般会考虑靠科技技术的潜在利益,就会考虑到相应的较为高层次的科技。

第二,村里是否有中心示范点(典型户)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显著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参加培训的养殖户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非养殖户几乎没有参加过培训,这也可能是现代农业模式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农户通常都有害怕承担风险的心理,因此不敢尝试新的科技。中心示范点或典型户就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农户在“看到他们成功了”的情况下,对科技的信赖度和采用度急剧上升。这说明示范点或典型户的示范效应越大,越能够降低农户科技采用的“试错成本”,农户对科技的需求也就越强烈。

第三,农户转型运作模式是影响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重要变量。在晴隆县的种草养羊项目中有主要有五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基地带动模式、滚动发展模式、集体转产模式、小额信贷发展模式、自我发展模式。不同转型运作模式对农户转型中的科技需求及采纳有不同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基地带动等四种模式均比自我发展模式更利于农户对科技的采用。作用最为明显的应该是“基地+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能够有效带动转型农户对科技的采用,扩大农户的科技需求。

第四,政府资金扶持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具有重要影响。依据结果分析,是否有小额信贷、是否有补贴及补贴的金额与农户各项科技需求均成正相关。这表明,资金的扶持对农户采用科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户在转型中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不足。可见,资金不足是阻碍农户转型中对科技的需求和采纳的重要因素,农户往往对科技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但购买力却很有限。

第五,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传播途径直接影响农户参与培训的情况。实证结果显示,科技的推广机制和传播途径与农户对科技的需求及采纳息息相关。调查发现,通过自己主动了解科技信息的农户往往主动采用科技,与此具有相同现象的是:技术专员的科技推广对农户采用科技也有较大的影响。农户没有采用自己有需求的科技,多数原因是对该技术不够了解、不信任而不敢去尝试。经调查发现,信息来源离自己越近、传播的机构越权威,农户对该科技的需求也就越大。这可能是因为农户更相信专家、媒体或专业机构的权威信息。这一结果反映出了不同的科技推广需要采用不同的适合的宣传方式,科技需要更专业的推广机制。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吴珠华.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池泽新.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特点与制度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5).

[3] Khanna A.Sequential adoption of site-specific technolo-gie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nitrogen productivity[J].Adou-ble selectivity model.Amer J Agr Econ,2001,83(1).

[4] Atanu Saha,H.Alan Love,Robeit Schwar.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der Output Uncertainty[J]. Amer.J.Agr.Econ.76(November)1994.

[5] Green G.Explain irrigation technology choices:A micropa-rameter approach[J].Amer J Agr Econ,1996(78).

[6]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 孔祥智,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2).

[8] 韦志扬.我国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 9714-9716.

[9] 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3篇

我国通过近30余年的扶贫攻坚,在扶贫问题了有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在扶贫实践中我国各地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难发现,扶贫不准是问题的集中体现。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扶贫的现象,严重浪费人民大众钱财物。首先,完成的扶贫数相当难以准确掌握。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规模9899万人。该数据并非实际数据,而仅为抽样所得,也就是说,实际数据远高于此。如湖南湘西自治州完成了扶贫人数的1958年156万,2009年92万,这个扶贫人数是基于原国家贫困标准为1196元以下。而根据不断变化的标准,其扶贫数有所变化,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该地区贫困人口应该达到150万左右,占全州人口一半以上。其次,农村家庭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不明。从湖南湘西地区来看,不同时期,国家驻湘西各村落所反馈的贫困原因,认为是自然环境恶劣所致的占60%,认为是农村思想落后的占31%,认为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占12%。究其原因是没有把准农村贫困的根源。再次,针对扶贫所建立的产业项目其效益很难以持久性地发挥作用。从我国已有的扶贫项目经验可知,项目安排总是存在着“虎头蛇尾”、“一阵风”、“雨过地皮湿”等怪象,落地时一声巨响,实施时销声匿迹。存在这些问题,其根本性原因还在于扶贫不准,“谁真贫困”、“为何贫困”、“如何扶贫”、“是否脱贫”等问题一直未正面厘清。

二、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基本定位

农业科技特派员是最近几年,农业推广领域所出现的一个专有词汇,指的是农业院校、科技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特意选择一批懂技术、有项目,有意愿深入基层农村的科技人员。他们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农村发展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以多种形式服务于民、服务于农、服务于农业产业。科技特派员农业推广模式是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农民与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满足农村科技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化解为第一目标,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推广模式。科技特派员农业推广模式提高了农村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是有效化解“三农”问题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创新型变革,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利剑。

三、精准扶贫对科技特派员的新要求和新使命

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至今为止该项工作已开展了15年,覆盖了全国多数县(市、区),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三农”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至今为止,科技特派员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并坚持执行,其效果较为明显,科技特派员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所推行的科技扶贫工作已逐步走向攻坚,“啃硬骨头”已成为当下之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又必须稳步推进,但其工作难度却在不断加大。而科技的推行需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促进事业发展。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实行点对点帮扶,可形成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的综合效应。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本等新的要素向农村聚集,丰富农业建设人才队伍,用科技发展“三农”,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四、精准扶贫过程技特派员发挥作用的困境与对策

当前精准扶贫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特派员在实施对点扶贫、专项扶贫、精准扶贫方面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却未得到全面落实,效果始终得不到体现,存在的原因较多,如工作停留于形势,实效性不强,前期调查不够深入等。受制于资金、场地等条件,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弱,他们的工作难度随之加大,作用发挥不理想就成为必然。要破解以上难题,必须立足于人才建设,发挥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

作者:刘斌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雪英,吴海霞.对欠发达地区实施产业化扶贫增收的一些思考——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8(19),25-29.

[2]段应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农业经济问题,2009(11),4-8.

[3]王邦祥.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4]朱贵芳.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5]李季,任晋阳,韩一伟.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综述[J].农业技术经济,1996(6):48-51.

[6]高启杰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1996(2):10-13.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返贫;减贫新模式;整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破”新疆返贫困境,“立”可持续减贫新模式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日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的反贫困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全疆累计有284万人越过当年低收入贫困线,稳定解决温饱问题;3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0元提高到2009年的3,426元,增加了2,446元。然而,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贫困人口减少速度趋于缓慢、脱贫和返贫现象同时并存交织发生的现象,如此严峻的返贫形势,使新时期新疆的减贫工作充满了挑战。新疆未来减贫工作的关键在于如何促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遏制返贫现象,实现农村减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解析农村脱贫人口返贫根源,深入研究现有减贫模式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构建可持续减贫新模式是当前新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新时期新疆的减贫策略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透析新疆脱贫人口返贫的根源

(一)自然环境的不可持续性。新疆的贫困地区人口多处在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的干旱地区、高寒山区等地。这些地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自然灾害极其频繁,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较弱。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当地的贫民养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局面。为了生存他们毁林开荒、伐薪取火、毁林倒木,使当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进而侵蚀了贫困农户的生存基础,使贫困人口陷入了“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更加贫困”的困境。为了满足短期的生存需求,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开发行为,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自然环境不断退化、水土严重流失,风沙、冰雪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2010年全疆受灾面积达137,545公顷,仅南疆三地州受灾面积就达47,165公顷,占全疆受灾面积的34.3%,受灾最为严重的往往是那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可见,自然生态的不可持续是导致减贫效果越来越不明显,脱贫速度趋于缓慢,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贫困人口素质的不可持续性。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与自然生态有关,而且与人文环境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以及社区的文明开化程度,直接决定着人们是否能摆脱贫困的命运。(1)一些贫困人口在获得扶持后,不仅没有认识到脱贫需要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反而把脱贫看成是党和政府天经地义的工作和任务,认为自己只需要等着救济就行了。这种“知足常乐”、不思进取、缺乏发展后劲的“等、靠、要”思想与自身的素质有着很大关系;(2)由于新疆的贫困地区多属于边远、高寒地带,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医疗、养老保障制度也不健全,导致“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有的人至今还认为“人多好办事”,结果导致 “多生超生”现象屡禁不止,在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贫困家庭的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更加低下,形成了“越穷―越生―越穷”,“贫困―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据调查,在新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拥有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全年总收入比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要少861元,比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年收入要少924元。

(三)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平等是实现可持续减贫的必要条件,它的有效供给和平等分配对新疆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概括起来,导致新疆贫困人口返贫的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扶贫政绩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在扶贫过程中只重脱贫数量,不重脱贫质量;在扶贫绩效的考核中,只重经济扶贫,不重文化、教育、生态扶贫,人为割裂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联系。扶贫项目的实施,不仅没有形成脱贫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反而因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加剧了贫困;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脱贫人口一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或者生一场大病,就会重新沦为贫困人口。新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普遍较低,贫困地区更是处于一种落后的、分散的低水平状态。脱贫户一旦生病,就会因缺乏医疗保障、支付不起医药费而再次陷入贫困,而日益抬高的教育费用也使得一部分农民一筹莫展,相当一部分农民因支付高昂的子女教育费用而重新沦为贫困之中。因病返贫、因学返贫成了新疆贫困人口居高难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新疆现有减贫模式中无法回避的两个问题

整村推进作为我国新阶段扶贫最基本的模式,已经成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应该说,整村推进在引领新疆贫困地区兴村富民的道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给贫困地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随着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疆的扶贫开发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和困难。

(一)以政府为单一主体,农户参与度低。参与式整村推进作为新疆新时期重要的扶贫方式,吸取了新疆扶贫开发六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是一种确保扶贫开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扶贫开发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的扶贫方式,对于集中有限的扶贫资源,有重点地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增强贫困农户及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有明显的作用。但应该注意的是,整村推进模式在具体的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在新疆贫困地区,由于农户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低,扶贫工作“多数是政府行为而不是社会行为”,有限的资金并没有发挥出充分的作用,从而影响扶贫的进度。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中,仍然是县、镇、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如此决定的扶贫项目,更多反映的是上级政府部门的主观要求,规划决策的盲目性较大,往往并不符合贫困村的实际,也不符合当地农户最迫切的需要,其更多体现的是有关部门的政绩。

整村推进的理想效果是广泛征求贫困户的意见,通过农户的深度参与,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但目前的扶贫,由于农民的参与程度低,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没有形成某种形式的组织,因而在项目完成后,农户往往又恢复了原来的分散状态,组织化程度没有提高。因此,不仅没有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很容易因为各种天灾人祸返贫。

(二)缺乏载体,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高。长期以来,物质扶贫作为新疆扶贫开发的首选战略,通过贴息贷款、财政发展基金和以工代赈专项基金等扶贫方式不同程度地满足了贫困地区的物质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但是,这种纯物质的大包大揽的扶贫方式,一方面增加专项扶贫开支而导致更严重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扶贫对象自身创新能力和奋斗精神的培养,无益于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窘境,也难以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新疆扶贫开发应该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目前,贫困户种植的作物主要包括粮食、蔬菜、瓜果、棉花等,按理说提高收入应该不难,但是由于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低,单一品种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较低,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当遇到丰收的年份,又因为信息闭塞不知道市场行情,而导致“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面对新疆这样的特殊情况,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为农户建立一个顺畅的需求表达渠道,将农户对于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的多元化需求进行整合。如此,上级部门才有可能透过这个组织载体进行专业化的农业技术培训、示范、咨询等,既能够使政府的技术供给与农户的技术需求匹配,也能够节省面对分散的单个农户的技术推广成本。同时,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通过参与县、镇、乡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规划和农业政策制定,既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公共决策和资源分配,提高农户的积极性,也能够在参与中提高农民的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贫。

三、构建可持续减贫新模式――“整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承担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社区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任务,是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重要载体,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新疆虽然在不断加大扶贫投入的力度,但由于农民的参与程度较低,扶贫资金投入的效应正在迅速递减。而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但在边远的贫困地区,由于资金、资源等原因发展较为迟缓。如果将政府投入农村扶贫资金与推进合作社发展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在新疆的贫困地区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减贫模式:整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在进行整村推进扶贫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在扶贫项目中的参与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以合作社为单位进行扶贫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上级政府就可以成为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政府仅仅承担指导、仲裁和监督等职能,而不必直接进行项目的操作。合作社是农民自主治理的组织,合作社内有规范的章程,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农户对扶贫项目的参与程度也会随之提高,真正贫困的农户也能参与其中。从而可以改变目前整村推进扶贫对政府的依赖,解决现有扶贫模式在实践中主要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进的问题,真正调动广大贫困户的参与积极性。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的盈余依赖于成员产品的集合和成员对合作社的利用,本质上属于全体成员。可以说,成员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效果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效益情况。因此,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实施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二)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与合作社“自下而上”的运作方式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技术推广成本高的问题。以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可以消除扶贫资金“投放难,回收更难”的弊端。在整村推进扶贫的项目完成后,农民合作社也会发展得比较成熟,将会成为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且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组织者和执行者,能够重塑贫困地区的农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可以改变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县、镇、乡政府与合作社共同制定农业技术的推广计划,协同工作,合作社可以利用其优势对农户形成较强的影响力,通过各合作社之间的技术交流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学习先进经验等,不断促进农业技术在农户之间的扩散,这样不但节约了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成本,也提高了农户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整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是由政府以行政力量将整个村庄变为一个合作社,这样的合作社官办色彩太过浓厚,既对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隐患,也难以真正提高农民对扶贫项目的参与程度。政府在这个减贫新模式中所要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农民根据自己的情况成立合作社,通过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项目运行机制,进行项目竞争申请或公开招标,合作社将成为项目规划、实施和评估的主体,成为农民参与扶贫工作的主要载体,强化竞争与监督。这种方式可以通过竞争的压力使各个合作社迅速提高其内部治理水平,也会使项目资金的投入效益迅速提高。

四、结论

通过“整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减贫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政府在贫困地区的资源投入,提高减贫的效率。同时,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开展竞争性的整村推进扶贫,能够让贫困农户真正地参与进来,提高农户参与扶贫项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扶贫资金的效益。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形成村内部合作社之间,以及村与村、乡与乡乃至县与县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促进农民合作社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最终达到推动新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中国60年新疆人民生活[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辛秋水.建设新农村、改造贫困地区人文环境[J].福建论坛,2006.6.

[3]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疆调查年鉴2010[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万州; 社会扶贫开发; 农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44-02

重庆市万州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之一,扶贫开发任务繁重,因此,以社会力量和单位帮扶万州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是扶贫开发工作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的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是定点帮扶万州的社会扶贫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市科委扶贫集团在社会扶贫开发中重点突出“科技特色”,即将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运用于扶贫开发,同时也让农业推广工作在扶贫开发上得到更显著的体现。

1 万州区贫困现状及近年社会扶贫状况

1.1万州区贫困现状

万州区现辖52个乡镇、街道,448个行政村,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总人口17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37万人,占总人口的68%。在全区现有117个市级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6.1%;有140721个低收入人口,占农业人口的12%。同时,每年还会因自然、市场以及农户自身原因造成新的致贫和返贫人群,贫困发生率高达8%,返贫率达到7.3%。贫困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差、山高壑深、基础薄弱,扶贫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1.2近年社会扶贫开发状况

社会扶贫工作是扶贫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重庆自直辖以来,开展集团式社会帮扶,帮扶效果明显著。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是全市18个市级扶贫集团之一,定点帮扶万州。“十一五”期间,主要从科技支撑、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政策倾斜五个方面,助推万州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万州扶贫开发再上新台阶,其中科技支撑、产业扶持和人才培训中大部分工作涉及农业推广。

2 社会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的关系

社会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是不同部门实施两项目不同的社会活动,扶贫单位是农业推广的主体,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是农业推广的目标对象,扶贫开发是农业推广的传播途径。而农业推广是社会扶贫开发的一种方式,扶贫开发是农业技术推广载体。加强在社会扶贫开发上的农业技术推广,是最直接和持续有效的扶贫方式,而农业推广也需要针对贫困群众这个对象来改变其生产经营行为,提高决策能力,达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目的,二者互相独立而又互相促进。如即将在九池乡实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扶贫部门需要帮扶该区域内的贫困群众科学规范的种植、销售蔬菜来脱贫;三峡农业科学研究院也正需要将优良的蔬菜品种、先进的种植管理模式及技术推广,因此,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既实施扶贫开发,又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达到双赢的目的。

3 社会扶贫开中农业推广情况

3.1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依托成员单位中市级科技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农业科技力量和资源,将农业科技成果或引进成果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扶贫开发项目,突显科技特色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益。如直接将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的白夹竹种植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既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也加强了贫困区生态建设。

3.2科技支撑

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利用强大的科技力量及资源支撑扶贫项目的建设。在社会扶贫开发的养殖业扶持上,建立养猪等领域的“专家大院”,通过专家的定期和按需为养殖大户和农户解决养殖技术和提供市场供求信息,通过科技支撑达到帮扶目的。

3.3产业扶持

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针对贫困区域内原有部分农产业结构及其状况,从科技、农业推广等多方面给与扶持,从基地建设、生产经营、后续加工、市场推广等产业经济链上完善产业结构和让企事业做大做强,通过项目和农业推广服务组织形式,如“公司+事业单位+农户”、“服务组织+农户”等形式来进行农业推广,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并长期持续发展。市科委扶贫集团针对万州“药食兼用”的无花果种植加工产业项目情况,从无花果栽培种植、生产管理、无花果果脯及茶叶等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营销方式及回馈机制等方面的扶持,促进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3.4人才培训

在扶贫开发上的人才培训在单个扶贫开发项目的培训形式较少,多以在培训中心或职业教育学校等机构集中培训,内容以实用农业技术为主,使受培训者在实用技能上受益较大。但该方式使受培训者对技能的接受较为被动,再加上受培训者农民基础较差和与培训老师交流、互动、实践不够等影响培训效果。

4农业推广在社会扶贫开发上的建议

4.1 农业推广途径及方式方法

社会扶贫开发中的农业推广同样要作好推广计划,并推广主体、推广对象、推广内容、推广目标、推广时间、推广方式等。重庆市科委扶贫集团拟定在万州区普子乡七曜村推广漆树林产业项目,是以帮扶部门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为推广主体,贫困村七曜村为推广的目标对象,经过多次调研基础上拟定的。具体按照充分与村社及农户勾通后,分析目标对象贫困村及农户要通过项目建设实现脱贫的问题,启发了和壮大了农户的变革意识,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该产业,采用“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建立产、供、销等信息交流网络,并且市科委扶贫集团分别下派科技推广人员驻村工作,实施该项目,且在此过程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信息交流,和巩固实施成果,避免目标对象农户因短暂利益而受损而影响推广成果,最终达到预期帮扶的目标。

4.2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拓宽成果转化领域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可以显著提高贫困群众利用科技致富的认识,带来直接效益。而拓宽其他领域科技成果在农村、农民中转化也十分迫切,在解决万州郭村镇安全村人畜的饮水问题上,就迫切需要对口帮扶单位重庆市环保局利用“屋面收水”和“水窖蓄水”的科技成果转化并在该区域推广应用,服务“三农”。

4.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效益

在传统扶贫成果指标计算上,均以直接经济效益为主要指标,侧重点不在生态效益,因此,生态扶贫建设项目计划较少。然而万州的部分贫困区正是三峡库区生态脆弱区或生态保护区,急需生态扶贫建设。如即将在渡镇沿江消落带生态治理项目,需要推广引进中山杉适生树种造林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同时建立苗木繁育基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作好资源准备。

4.4 重视市场开发

社会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共同的目都是增加收入,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扶贫开发成果的市场开发,以确保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实现预期效益。在郭村镇及周边区域通过扶贫开发等其他形式形成了肉牛生产基地,因此,科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重庆市环保局确定帮扶建设、规范牛交易市场,确保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效益。

4.5人才培养、引进及运用

4.5.1培训对象及内容

培训的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有迫切需求的群体或个人。培训内容要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受培训群体可采用分类、分批次培训,提高受培训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在重庆市中药材研究院拟定帮扶普子乡七曜村发展贝母项目上的培训,就先针对发展贝母积极性高的群众,就贝母的相关技术进行培训,并在实施过程中现场指导,交流互相,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使受培训者学一样,用一样,精一样。

4.5.2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中培训和培训后的“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相结合方式,即是在通过基础理论培训后,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在推广现场进行的指导培训。推广人员通过这种参与式培训方式,使用简易通俗的语言和现场示范等,使其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更多技术、经验和信息等方面的互动,提高培训效能。

4.5.3充分发挥“三支”人员作用。

从2009年开始,重庆市选派10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支农支教支医,大大充实农业推广人才建设。因此,要充分发挥出到万州的支农人员在农业推广上优势,为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和农业推广。

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凤台县

发达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于解决好“三农”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县域农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体系建设情况。凤台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县、乡镇2级农技推广机构构成。2006年,凤台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创新试点县。体系建设情况如下:(1)县级推广机构6个,属凤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委员会二级机构。在编人数79人,批准编制数为86人。年龄50岁以上18人,36~49岁51人,26~35岁10人,无25岁以下人员。具备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59人。(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28个,乡镇农技站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在编人数88人,批准编制数为117人。年龄50岁以上5人,36~49岁64人,26~35岁19人,无25岁以下人员。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有62人。(3)基层站所建设。自2008年起,凤台县进一步加强了乡镇基层农技站硬件建设,农技站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电动车、数码相机、电冰箱等办公设备。1.2取得成效凤台县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40个基层农技推广星级服务创建试点县之一,桂集镇和大兴镇农技站被授予全国五星农技推广机构称号。凤台县先后9次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先后2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1.2.1农业推广体系制度健全。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管理制度,完善从农技人员到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了县、乡2级农技推广服务网格。1.2.2遴选培育示范户效果明显。围绕小麦、水稻、蔬菜、生猪、水产五大主导产业,2019年推广21项主推技术,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认真遴选熟悉农技推广方法和技巧、“一专多能”、责任心强的164名农技人员参加包村工作。培育82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户,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1.2.3农业产业化形成规模全县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超60亿元,顾桥、桂集等乡镇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发展到30多家,是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朱马店全国1万hm2糯稻生产基地续报获得审批通过,糯米加工企业发展到20多家,是全省最大的糯米加工基地。1.2.4种养业扶贫突出特色成立了县产业扶贫领导小组,行业牵头全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乡镇农技站长为本乡镇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联络员,全县38个贫困村建成了40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特色种养业贫困村完成达标38个;特色种养业贫困户完成达标1385户;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车间、整合社会化服务、小额金融贷款等带动贫困户4899户,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的贫困户覆盖率达94%。1.3存在问题。1.3.1参与乡镇中心工作过多。由于实行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技推广工作需要得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主管部门在人员调配、考核和晋升等方面也要充分听取所在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政府常安排乡镇农技人员包村开展计生、创建等工作,从而挤占了农技人员的推广工作时间,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成效。1.3.2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中高级岗位职数少、职称工资长期得不到兑现等问题,影响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乡镇国土所、计生办、司法所、学校等单位横向相比,农技部门在工资、福利、经费等方面的劣势更为明显。1.3.3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青黄不接。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站进入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有的即使招入了,也因为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劣势留不住人,导致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平均每个乡镇有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人、水产专业技术人员1人、畜牧专业1人。1.3.4缺少稳定的工作经费来源。当前,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尚未纳入财政预算,只是在与上级或其他单位业务合作时,才拨给农技站或相关农技员协作经费,致使部分试验、示范、推广等业务活动开展较为困难,自身职能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对策建议

2.1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制创新。2.1.1理顺“条”“块”关系在现有体制下,要强化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条”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同时兼顾“块”在落实农业政策、实施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乡镇农技人员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农业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又要积极参与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争取乡镇政府和乡镇、村对农业工作的支持。2.1.2完善延伸队伍建设2018年,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人才是关键。重点要加强科研、推广、农村人才3支队伍建设,并有机结合起来。由农技推广服务专家组为核心,以164名县乡2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依托,每个技术员联系1个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指导5个示范户和2个贫困户每个示范户至少辐射带动5户,形成技术服务单位、专家组、技术指导员、合作社、示范户、辐射户层层延伸的农技推广工作网络。2.1.3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解决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及被乡镇中心性工作缠身的问题。公开招聘大专以上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队伍青黄不接、后续乏人的问题,满足农技推广的工作需要。2.2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育。2.2.1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扶持力度建议将局属几家科。研单位确立为一类公益性单位,鼓励和支持现有基层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基层参与科研创新,结合院士工作站和孵化器工作,推进科研成果向企业、合作社等转移。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市场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长期有效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双赢”。2.2.2加强农村人才培育。从农业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有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较高技术专长、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较强、在服务区域有较好群众基础的人员作为特聘农技员。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紧密结合起来,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机制,增加职业教育比重。2.2.3提高农技人员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农机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制定应时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计划,组织所有农技人员参加专项能力提升培训。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业科技人才培训、进修专项经费,保障基层农技人员有培训、进修的机会,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2.3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3.1加强物化平台与虚拟平台建设。以农业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物化平台和农业信息网、农业物联网等虚拟平台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县建设,落实配套资金,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设施蔬菜栽培、生猪养殖监控等物联网示范点。按照“六个一”标准,即:一处场所、一套信息服务设备、一条宽带、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处宣传栏,积极推进美丽乡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区建设。结合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推进乡镇农技站视频会议系统建设。2.3.2加强农技推广。App等应用普及积极推进中国农技推广App等应用普及,提高农技人员和示范户运用互联网学习和传播农业科技、生产经营等知识能力,并不断开发其他现代化推广服务方式方法,推进农技推广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肖晓美.永嘉县农业技术推广村庄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69-72.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7篇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问题,在国家每年的政策中,“三农”的投入总是最多。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必经之路。今年总理在2012年主要任务中指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政策。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4)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要认真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保护耕地。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8篇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

乡成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目标任务

大小春粮食面积4.54万亩,粮食产量1.348万吨,出栏优质生猪6万头,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占45%,耕牛出栏900头,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1.1万人,劳务收入1.25亿元,培训农民工28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6%,达6945元,农村城镇化率提高1.7%,造竹0.5万亩,发展农业产业化专业合作社3个,硬化乡村道路20公里,提灌机具改造20台/140千瓦,新购置农业耕种机具20台,农业机具补贴3万元。完成灵官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扫尾验收申报工作,实施好后安、宝合土地整理工程和五桂元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建章立制,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完成扶贫解困人口620人,做好农业综合统计工作。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农村房屋产权确权颁证,深化完善林权确权颁证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1、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宣传工作。

2、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3、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摸底、公示、确权、颁证等工作。

(二)抓紧做好春耕生产工作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生产是农业工作的关键,村社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间,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解决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问题,关心贫困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农资问题。一是动员友邻互助;二是协调信用贷款。帮助解决好农用物资,千方百计避免老百姓因买不起农资而延误春耕的现象发生,为农民春耕生产打牢基础。。

2、加强抗旱,注意塘库蓄水,确保农业生产

根据气象预测,今年旱象将持续发展,各村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宣传,增强人们抗旱意识,人人参与抗旱,做到人尽其力,物尽其能,一是要对现有塘库进一步落实责任,有专人管理,注意蓄水。二是对提灌机械进行检查,该维护改造的要及时维护改造,确保春耕提灌。三是充分利用小型单项水泵的作用,千方百计保春耕。

3、政府加强监管力度,配合工商、物价、供销部门加强对农用物资市场的监管,杜绝伪劣农资流入市场,坑农害农。

4、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农技站、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农业种植技术、畜牧饲养技术的培训,确保粮食增收,畜牧增效。

(三)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农技站、水管站、扶贫开发办要组织规划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连片开发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完善工作,争取项目资金发展农业。

2、农机站做好规划,争取项目资金,对乡内提灌机具进行维修改造,确保农业生产用水。组织农机手培训,协助财政部门做好农机具补贴及时发放,做好农机管理工作。

3、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做好村道公路硬化规划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和财政奖补资金,硬化村道10公里。

4、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投入资金,建设林区公路。

5、配合国土迅速启动宝合、后安土地整理、协调工作,争取提前完成土地整理工程。

6、做好五桂元村整村推进规划的基础设施规划项目。

(四)注重产业发展,强化示范农业

各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坝区村做好生姜集中成片规范化种植,岩区村要注意脱毒马铃薯的集中成片规范化种植。

1、继续抓好专合社大棚生姜基地发展,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生姜3000亩。

2、做好以专合组织统一加强对甜橙基地的指导管理,带动整个基地全面发展,确保基地产生效益。

3、帮助葡萄种植专业户成立专合组织,争取各级支持,做大做强该项目。

4、做好马铃薯基地发展,多种“脱毒”优良品种,形成规模产业。完成造竹任务5000亩,零星植树造林9万株。

5、抓好竹产业发展,做好红岩片区绿色长廊和高速路、321国道沿线的竹产业发展。

6、做好畜牧产业发展,一是做好生猪养殖规模户、场发展;,二是做好四坪、谊合、后安村的林下养鸡产业。

(五)加强惠民工程建设,实施农业保险

1、加强宣传力度。实施农业保险,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努力完成水稻保险21500亩,玉米保险4600亩,油菜保险200亩,马铃薯保险5800亩,高粱保险1200亩,蔬菜保险1400亩,蓄水池保险134口。

2、能繁母猪保险6990头,育肥保险15500头,商品林和公益林保险73145亩,农房保险1640户,沼气池保险1000口。

3、小额人身保险参保率30%,力争40%以上。

4、及时发放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

(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一是有扶贫互助周转金的村要认真做好资金的发放、管理和账务的上报工作,切实发挥扶贫周转资金的作用。二是做好扶贫解困工作,各村要做好2013年扶贫解困规划,落实好帮扶对象和项目,责任到人,确保2013年扶贫解困人口620人。三是做好2013年五桂元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制定好实施方案。结合财政奖补一事一议,农村电网改造和其它项目,整合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的发展,确保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完成。四是做好扶贫贴息贷款工作。

(七)做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农业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致富能力有效的必要手段。畜牧兽医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要协调配合,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和畜禽养殖技术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8000人次,畜禽养殖技术培训1500人次,农民工送县统一培训280人,农业机具人员培训150人。

(八)做好农业安全防范,确保农业稳定发展

1、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确保我乡森林资源安全,发放森林防火资料10000份,发放到各农户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张贴,严防森林火灾发生。

2、做好人畜饮水安全工作,对已建立的人畜饮水站或池要严格按照消毒处理制度操作,落实专人负责,确保人民饮上安全水和放心水。

3、畜牧兽医站要加强对畜禽的防疫力度。做好畜禽四季防疫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畜禽产品进行严格检疫,严防病死畜禽产品流入市场,危害人民健康,确保人民生活安全。

4、做好疫情、灾情和防洪、防汛应急预案,出现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生产财产的安全。

5、做好农村沼气安全使用知识宣传,印发沼气安全使用常识,禁止随意下池清理,建立管理报告制度。

(九)积极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五保等民生工作,确保龙凤和谐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四、目标考核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精准扶贫 文化扶贫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064-02

前言

精准扶贫是我国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的一项方略和坚持的理念。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参与精准扶贫的职责和社会责任。公共图书馆有自身的特色文化和资源,能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利用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为贫困人员服务,改变他们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并帮助他们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一、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具有自身的优势

1.政策优势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同时,公共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免费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换句话说就是,一,公共图书馆是全民的图书馆,即,全体国民都有权力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免费的,即全体国民无论贫穷或富有都可以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无偿服务。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单位性质和实行的免费开放政策保障了其参与精准扶贫的公益性、无偿性、纯粹性、可长期持续性和稳定性。

2.资源优势

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既可以按实体与虚拟形态,分为图书馆实体资源和网上数字资源,即馆藏的各类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等资源和专供网上阅读查询的诸如联机光盘数据资源(主要是电子读物)、联机公共查询目录、Internet网上信息等资源;又可能按语言种类分为中文类、英文类、法文类、韩文类等资源;还可以将其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即可以听到、闻到、看到、触摸到的资源都是显性资源,而蕴藏在公共图书馆运营服务过程中不易被察觉和发现的资源则为隐性资源,如公共图书馆宁静幽雅的内部环境、各个角落读者专心阅读所形成的学习氛围等都是隐性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发读者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这些地方文献资源如能加以有效开发利用,对于发展贫困地区特色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特色文化产业等将大有裨益。

3.平台优势

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重大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作为参与主体之一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已深深扎入农村。无论是农村书屋、村镇图书馆建设,还是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都能看到公共图书馆的影子。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网络已经遍布农村,这为扶贫开发工作搭配建了平台,疏通了道路,保障文化资源的共享与流通的通畅。

4.人员优势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社会教育职能,开展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长期以来,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已经培养出了一批接近地气、业务能力精湛、受广大民众欢迎和喜爱的教育队伍。这批队伍不少人曾从事过教育职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他人也在不断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中,成长壮大起来。他们能独立开展多各种类型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能熟练地进行阅读引导,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推荐活动等。将这些人带入精准扶贫队伍中无疑会使整个队伍更具活力,更有效能。

二、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精准扶贫

1.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是扶贫过程的深切体会。要富脑袋,就必须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文化扶贫工作,把教育做在了前面,尊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的现实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宣传教育与一般机构的文化宣传教育不同,它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展以精准配书为内容的送书下乡活动

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大部分通俗易懂,且种类繁多。有很多跟农业生产和现代农业相关的实用技术图书如:科学种田技术、畜牧水产养殖技术、林果栽培及保鲜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有很多扶贫类图书如:《摆脱贫困》、《反贫困行动》、《穷人经济学》等;还有很多跟休闲娱乐、养生保健等有关的图书。公共图书馆能够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和平台优势,根据贫困地区民众的需求,定期开展图书更换、新书配送等精准送书下乡活动。

3.开展劳动技能精准培训

每种劳动技能都有特定的受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全能型人才,对于贫困地区的民众来说,拥有一技之长完全足以。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施教者,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公,根据贫困地区民众的不同需求努力做到精准施教。例如: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的现实需求,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人员进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由点带面,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可以根据贫困地区转移劳动力的现实需求,开展诸如:计算机技能培训、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安全保卫培训、消防知识培训等。

4.开展以先进农业技术为主题的精准科普活动

先进农业技术的种类很多,例如可分为:先进的育种技术(杂交、太空育种等等)、先进的免耕直播技术、先进的养殖技术、先进的灌溉技术(滴灌、喷灌、大田膜下滴灌等等)、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先进的温室暖棚技术等。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贫困地区的现实需要先征集优秀先进农业技术成功案例,再在公共图书馆的科普活动中加以组织策划,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再有针对性地向贫困地区进行宣传推广。

5.开展面向基层、走向基层的精准扶贫公益巡讲

开展面向基层、走向基层的扶贫公益巡讲是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坛活动直面贫困地区、深入贫困民众的具体体现。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邀请这些技术能手、成功人士随同公共图书馆的巡讲员一起走进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公益巡讲。当然,这里需要注意语言、民风民俗及受众文化水平的匹配问题。但是,把脱贫致富的意志、把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把自立更生和自主创业的精神灌输给贫困地区的民众,改变他们现有的人穷志短的精神面貌,树立脱贫致富新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6.开展组织参观先进农业科技园区的精准扶贫活动

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与农、林、畜牧业、科技等友好合作部门一同策划和组织贫困地区民众参观先进农业科技园区的活动,让贫困地区民众能走出去,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并学习一些先进农业技术,为将来脱贫致富找路子。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打开思路,找对方向,致富之路离他们就不远了。

7.开展利用地方文献服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活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贫困地区也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如:当地风味饮食、婚庆习俗、特色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都是贫困地区的重要资源,将这些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对推动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如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乡村旅游日益升温的今天,极有可能打造出一个集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这些记录着当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特产、人物、名胜古迹等内容的地方文献,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的重要文献依据。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文文献服务,并与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加快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8.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活动

公共图书馆拥有强大的网络平台优势。在互联网已普及的今天,开展精准扶贫也需要借助互联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贫困地区家产品滞销或产销不对路等情况比比皆是,这不仅给贫困地区民众带来经济损失,而且还会打消他们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公共图书馆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活动,在本馆网页或微服务平台开辟精准扶贫专栏,定期进行农业类图书推荐、上传优秀农业产业优秀案例音像视频、更新农产品供应信息等为拓宽贫困地区民众获取知识拓宽渠道,也为社会大众参与精准扶贫提供平台。

9.开展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精准扶贫活动

当贫困地区有劳动力转移需求时,公共图书馆开展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精准扶贫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图书馆除了开展相应的劳动技能培训之外,对于适合在工勤类岗位工作的人员,如有空缺,公共图书馆可以优先接收,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向其他单位或部门推荐,等。此外,还应协助遇到困难人员做好相关的维权服务工作,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对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的思考

1.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要先准确了解贫困地区民众的真实需要

公共图书馆的精准扶贫工作侧重于文化扶贫,不能直接给贫困地区民众带来太多经济效益,因此贫困地区地民众的配合度不一定会很高,一时新鲜之后,他们就开始习惯、麻木,甚至出现情绪抵制的情况。因此,公共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时,不能受这些不利情绪的影响,一定要坚定信念,经常走村串户,多跟民众交流,将民众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需要了解准确,再适时的开展相关工作。

2.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要以贫困地区民众能接纳的方式进行

公共图书馆本身有丰富的资源优势,能开展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但到了贫困地区还是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如果书他们不愿意看书,或文盲半文盲不识字,那就播电影、播录像;如果觉得影视录像太抽象,那就拉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参观、现场操作示范活动;如果怕他们回去又忘记,那就随时带着录像机,把他们参与的细节都录下来,重复回放,定能加深记忆。总之,方法很重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3.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要有耐心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想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是不可能的。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必须要保持工作的持续性。精准扶贫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既要了解精准扶贫工作指标,又要动态地了解贫困地区民众生产、生活及脱贫情况,及时撑最新信息,更新相关信息并依据新形势开展新工作。因此必须要细心,有耐心,才能持续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四、结语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公共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作为社会一员应尽的职责。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扶贫工作,既丰富了贫困地区民众的文化生活,又加快了贫困地区民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为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楠.图书馆与农村文化扶贫[J].科技信息,2011年第33期:110

[2]李凤英,冀宪武.图书馆开展信息扶贫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04月第23卷第04期:143-146

[3]刘援军.西部贫困地区图书馆旅游信息服务与旅游扶贫[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04月第20卷第04期:130-133

农业技术扶贫范文第10篇

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千克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

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要搞好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以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深化农村改革

上一篇:医学知识管理范文 下一篇:医学档案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