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3 10:45:36

农业管理知识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芦笙村群众在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拥有了丰富的林业管理知识,但由于政策的变化及群众对森林的依赖程度在降低,且在利用过程中有时保护不够,该村传统森林管理知识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种植技术的变化

(1)选种技术的变化通过调查和访谈3位老人得知,以前当地苗族人在选树种子时的经验是要选粗大的种子,这样的种子出芽率才高,长出来的树也高而茂。落在地下的野种子一般不用,因为这样的种子出芽率很低,即使长出树苗来,移栽后树长得也不好,如果是果树,有可能不结果或者结果了果子不甜,如杨梅、柚子、白果。现在当地苗族人很少自己去买树苗,几乎都是直接从政府那里得到树苗,或者自己在春天去市场上购买果类树苗,选择的余地较少。很多中年人及老年人都知道如何选种,但是很少再有人去选种培育树苗,年轻人更是几乎没有了这种选种的知识。

(2)育苗技术的变化据村里白岩山禁林守护员介绍,以前他们在育苗时一般选择靠近水源、土壤肥沃、地势较平缓的荒山草坡上,且都是在自家地上,也有很少一部分是几户一起育苗。在育苗过程中要刨土,有的还平整土地,施足农家肥和草木灰后,才均匀撒上树种,一般还要拿杂草盖在上面遮荫,等树苗长出来后要注意除草,在施肥时不可过多,这样树苗一般都长得好。现在村里在育苗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青壮年都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留在家守护这几亩田地或树林,自己育苗种树的越来越少。

(3)树苗移植技术的变化以前群众在移栽树苗时非常讲究,不仅要选择适当的季节和天气,对于不同树种在选择移植季节和天气方面也是不同的。如果在树苗种植时没有选择正确的季节和天气,就会导致树苗死亡或者成活后长得缓慢和不茂盛,且地形、土壤和水分等对其也有重要影响。现在的人们开始熟悉一些科技知识,懂得了不同的树种在种植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去种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外出务工潮的影响,村里大部分青壮年都不懂传统的种植技术。直到2002年村里开始退耕还林,因为退耕还林的补助款与树苗成活率挂钩,促使青壮年开始学习种植技术。退耕还林的实施教会了很多青年人如何在不同的土地种植不同的树种和种植密度及挖坑的深浅等等。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有乡里林业站技术人员到场指导和帮助。现代种植技术(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主要是由凯棠乡林业站技术人员现场传教,而传统种植技术(非退耕还林树种)主要是村里五六十岁的人教,主要方式是家庭亲授式及交流式。现在村里的青壮年大多数都懂得一定的现代种植技术,传统种植技术和现代种植技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2.林木用途的变化

在当地林木的使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林木时有苗族自己的经验和需求,这些都与苗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信仰相关,且树崇拜在村里依旧盛行。以前的杉树多,经常砍伐用于烧柴,现在一般用于建造房屋,舍不得乱砍伐,很少对外出售。洋槐树一直都主要用作薪柴,洋槐树生长速度很快,它的质地也不符合建筑用途。村里的竹子一般用来编箩筐等,以前都是群众自用,会编的人比较多。由于受外出务工潮的影响,现在会篾编技术的人很少,且大多数是60多岁的人,青壮年中会篾编技术的也就只有一位35岁的男性,他是村里唯一靠该技术获得部分经济收入的群众。篾编产品主要用于喜事及走亲时装糯米、红鸡蛋和衣物等的礼篮;去田里捉鱼时装鱼用的竹篓;蒸饭时用的蒸笼;防晒防雨淋的斗笠;挑肥的箩筐等等。在当地的红、白喜事或一些其他法事如占卦等时都需要青竹,据村里鬼师说是神灵祖宗选择了竹子,村民只有尊敬和服从才能消灾获福,才能驱除妖魔鬼怪。以前一般用桑叶来养蚕,现在村里几乎没有人养蚕了。老杏子树的树干在从前经常被用作村里妇女苗族服饰的染色原料,而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这样用了。在建造木屋时,从古至今枫树是村民必须要有的木材,至少要有一个卯或者一条?,因为他们不能忘记祖先“蝴蝶妈妈”是从枫树里出来的,他们的子孙要永远尊敬和崇拜枫树。

3.集体林地和家庭承包林地的管理知识及变化

芦笙村在1982年林业“三定”时大部分集体林地都承包到户进行管理,现在集体林主要包括白岩山岭上的林地和“守寨树”及“祖宗树”。

(1)“守寨树”及“祖宗树”

当地人称寨子周围或者村口的百年老树为守寨树,其归全体村民所有,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和理由买卖村里的守寨树。当地的村民都对守寨树充满着敬畏,有的守寨树由于年代久远,掉下来的枯枝树干都没有人敢去捡来做柴。据当地人解释,因为守寨树在守护全寨安全的时候身上难免会吸收了一些想入侵本寨的邪气蛊毒,正是那些吸了邪气蛊毒的树枝或者树干才枯死掉下来,如果谁捡那些来烧柴或者作为其他用途都会给他自己或者家人带来不利,小则身体不好,家畜不旺,大则有生命危险甚至灭门之灾。通过与村里一位95岁的奶奶交流得知,村子在两百多年前从贵州省天柱县搬迁过来,以前的老人说他们是从江西省那边一路迁徙过来的。据她介绍,迁来这里的原因是这里有十多棵几百年的枫树,在古枫树下边还有清泉、绿竹,枫树上有白鹤成群,当时的风水师告诉他们此地是人杰地灵,因此他们就迁来此地居住了。之后村里的人把寨子上的百年枫树称为祖宗树,这在其他苗族地区十分普遍。村里一直有不成文的村规民约管理“祖宗树”,全村一直有这样的共识:对于偷砍伐祖宗树或者破坏祖宗树者罚“3个120”即120斤肉、120斤酒、120斤鱼,从以前到现在从来没有人违反过。枫树上的白鹤每年的4月份都会飞回来在上面筑巢繁殖,冬季又飞去暖和的地方去,老人们说是飞回江西老家去了,所以对祖宗树上的白鹤也是不允许去扑捉的。枫树下的绿竹是允许砍伐利用的,由于没有人去祖宗树下种竹子,祖宗树下的竹子渐渐变少了。2008年枯死的老枫树倒在地下至今一直都在,村里没有任何人去捡来烧柴,即使缺乏木柴的人家也不例外。另外,祖宗树是不会外卖的,2006年时有木材加工商想来购买村里的一株枫树,出价80万元,但是村里不卖,全村的人都不同意,村委会也不敢卖。村里人们的信仰和传统意识观念在保护祖宗树中起了主导作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村里的人都会用糯米、肉、酒等祭拜其中的一株祖宗树,这样的传统管理知识一直未变,即使现在的人们知道那是信仰,但还是一直像对待祖宗一样尊敬和保护祖宗树。以前在祖宗树的保护上没有明文规定,现在村里制定了明文规定禁止砍伐或者倒卖祖宗树。

(2)白岩山集体林管理知识的变化

在1982年芦笙村也实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林权属,划定自留山和确定山林管理责任制,这明确了当地农民营林的责任、权利及义务。但是,当地的森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加之缺少严格的监督管理体制,到1992年集体林中的白岩山岭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为了保护白岩山的林木,保护当地村民集体利益,芦笙村制定了《芦笙村守护白岩山禁岭决议(草案)》的村规民约。其中,第十条规定:禁岭区春游学生、旅游人员要求进山丛中观山玩水,可让其进去;第十六条规定:禁岭区几十年后,繁荣茂盛,在有利的条件下,谁有能力谁向群众申请在内办旅游事业,即旅游区,可让他自费收益,这都体现出集体林是允许村民共享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芦笙村在集体林管理知识上经过了纯粹依靠当地苗族民俗习惯和信仰管理到村规民约及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变化过程。当地苗族的传统信仰对于保护百232农业考古2015•1年老树有着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充分利用资源方面难免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具有一定的负面性。而在集体林的保护上已经看到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身影,如对白岩山进行的封山育林,这说明苗族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变化与苗族林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息息相关。

(3)家庭承包责任林地管理知识的变化

自1982年实行“林业三定”政策之后,村里的林地比较稳定,林地的产权明晰,每户的责任林地都有政府颁发的林权证。村里99%的林木都是自用,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是松树林和杉树林。杉树林是在2003年时才种的,树苗是政府发放的退耕还林杉树树苗用不完剩下的,大概有80亩。林地也非常稳定,全村只有一户因为要建造房屋而私下用林地换其他农户的宅基地。由于现在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主要为老人和小孩,加之现在村里经济条件都比以前好,所以大部分人家在煮饭煮菜时都是用电器,只有煮猪食才烧柴。在私有林里,会看到农户为引天然雨水灌溉而在荒山野岭挖有沟渠,由于和林权改革等其他原因造成农户承包责任林地的沟渠灌溉的不是自家田,但是村里习俗和传统都是允许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当然在挖沟渠的时候所挖的沟渠宽度和深度不能过大,原有的自然沟渠一般不允许再进一步挖大,这一方面很好地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他人林地不受损,目前这样的管理方式依旧保持。退耕还林的前5年,人们在退耕还林地上依旧可以种植玉米和花生,这期间由于人们为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而进行刨土、施肥、浇水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活动,这对新栽种的小杉树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村里的这一传统林业管理知识也得到了乡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在外出务工潮流的影响下,现在很少有人在退耕还林地种植庄稼了。

二、苗族传统林业管理知识变化带来的影响

人们在空间资源禀赋下所采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对空间资源的选择和适应。由于空间资源的差异,生存在特定空间中的民族或族群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凭借创造的文化维系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在国家的变化和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背景下,芦笙村的传统林业管理知识也发生了类似变化,并且对林业生产管理和当地的文化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1.对当地林业发展的影响

芦笙村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村里发展空间小,人口持续增长,大量青壮年为了谋生和发展都纷纷外出务工,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断层,但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受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影响,从而有利于现代和传统林业管理的融合。该村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变化既是该村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选择和适应,也是现代林业管理知识和苗族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相结合的结果。苗族人的风俗、习惯等要素组成的苗族文化对森林资源产权安排具有重要影响;苗族文化对林地产权的占有及部分树木产权占有具有重要作用。村规民约是依照法治精神,适应村民自治要求,由共居同一村落的村民在生产、生活中根据习俗和现实共同制定、共信共行的自我约束规范的总和。一方面该村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村里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些村规民约。这一变化有利于保护森林产权的稳定,使得当地在解决林业纠纷时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该村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变化有利于提高森林覆盖率,为日后发展林业提供基础,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村里的传统林业管理知识在传承上缺少继承人,很多人都不愿留在当地,这不利于该村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对该村的林业管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与现代林业管理知识融合的变化提高了村民对现代林业法制法规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在林业方面的法律意识观念。如以前村里有的人放火烧山烧草从事农业生产,当时他们只知道放火烧草后有草灰具有很高的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种植后的农作物不需要再次除草,省事省力。现如今在乡政府和村委会大力宣传相关森林防火和保护政策条件下,村民已知晓这是违法行为,放火烧山烧草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已经不存在。

2.对当地人文化生活的影响

该村传统林业管理知识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与村里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如过去村民在生病时只拜“祖宗树”,现在更多的是去医院接受治疗,但是生病拜“祖宗树”的现象依旧存在。村民依旧敬畏古枫树的意识观念和形态亦有利于保护几百年的枫树,有益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文明建设。总而言之,苗族当地的管理知识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任何一种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和发展,苗族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传统林业管理知识与社会变迁和现代科学知识相融合,从而使苗族传统林业管理知识继续发挥作用,更有利于林业生产的可持续经营和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这个主题,着眼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现代农业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运用经营管理知识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二、目标和任务

至**年,全镇要分期分批抓好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80%以上的党员、基层干部系统掌握2—3门种养技术知识或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农村经济管理和科技管理知识,40%左右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通过培训获得各类技术职称、绿色证书或相当于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占60%的行政、村领导干部具备农民技术员以上资格,占60%的乡镇领导干部、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获得大、中专学历,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各种专业人才,逐步建设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队伍。

三、内容和方法

1、培训内容: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围绕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如下培训:

1)、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教育。对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进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

2)、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围绕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化需要,开展新一轮种植养殖、加工和生态建设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宣传教育,普及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用科学揭露迷信和“”组织。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玉米栽培;知识模型;系统构建

作物生产本就受到气候、地质、病虫害以及栽培技术等多重因素影响,具有地域性与季节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物栽培也逐渐与科技结合,呈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方式发展。玉米的栽培过程受到空间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为了促使玉米栽培管理更加的科学,需要对玉米栽培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变异进行分析,构建一个满足不同空间环境需要的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以解决传统玉米栽培管理动态性与适应性差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了科技在玉米栽培管理的应用。

1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组成

1.1 数据库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数据库主要包括行政区划数据库、环境数据库、品种数据库以及社会经济数据库,这些数据构成了模型系统的基础。行政区划数据库涵盖了主要的玉米产区的区划名称以及相应的经纬度等地理信息,可以作为玉米栽培选址的参考信息。环境数据库则记录了气候以及土壤信息,气候数据库主要储存玉米栽培地区的气候数据,包括气温、降雨量、日照等信息,土壤数据库则主要储存玉米栽培区域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类型、土层厚度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等信息。品种数据库中主要是记录玉米的品种类型、品质性状以及适应性等情况[1]。社会经济数据库记录了玉米在栽培过程中施用的肥料、农药以及种子等投入量以及栽培过程中耗费的金额,作为后续玉米栽培的管理参考。

1.2 知识模型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组成除了系统数据库,便是知识模型,知识模型中主要表述了玉米栽培的条件、目的、管理要求与环境措施间的定量化关系,是玉米栽培管理付诸于实践的理论与技术。在开发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时首先需要建立玉米生产管理流程,在明确系统的功能性以及存在问题的前提下,以实现播前技术方案设计以及栽培动态调控指标预测为目的,确定相应的玉米品种、播种量、管理调控指标等等,在明确这些栽培要素后,再根据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对玉米栽培的相关知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搜集专家的相关经验,借助系统对玉米栽培管理的分析方法,对玉米栽培进行优化[1]。最后通过编程,将原本定量的数学模型具体化,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模型系统,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况中检测模型系统是否符合要求,通过反馈的信息,对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实现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优化。

1.3 人机交互界面

人机交互界面是将模型转为实际操作的方式,系统采用了“模型―文档―用户界面”的体系,使系统更加简洁,并融入了问答式对话、菜单技术、图形表示等组织方式,使界面设计更加地简洁直观,操作更加的便捷,对用户的操作和交互具有积极意义。

2 模型系统的设计思路

2.1 确定玉米的产量目标

在制定玉米栽培管理措施前需要确立玉米的产品目标,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首先要计算决策点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将其作为产量目标的上限,而后根据决策点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以及近几年的产量与管理情况,确定目标产量的下限,在明确上限与下限后,用户便可以结合栽培目的以及施肥等栽培要求,在上限与下限的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产量目标。

2.2 品种选择

在明确玉米栽培的产量后,需要对品种进行选择,在选择品种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具有生产潜力且品质特性好的品种,应从用户角度考虑,然后再根据用户对品种抗逆性、适应性的要求,为用户提供适合的品种选择[2]。

2.3 确定播期

适宜的播期可以保证玉米正常成熟,这样其生长发育才能与季节同步,确保玉米在主要的生育期可以达到预计的生育目标。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需要具备为用户提供播期参考的能力,根据所选玉米品种的生长特性,确定最早播期与最晚播期,这样用户便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从中选择合适的播期,调控玉米的播种时间。

2.4 玉米栽培肥料的运筹

在玉米的栽培过程中肥料的施用极为重要,玉米栽培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对肥料进行综合运筹,对氮、磷、钾肥施用总量及比例有一个调控,系统采用养分平衡法,计算玉米栽培生长全过程所需的氮、磷、钾肥总施用量,并根据产量需要以及品质的要求计算有机氮与无机氮的比例,并能确定施肥的时间[1]。

2.5 水分管理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最后需要对栽培中的水分进行管理,水分管理包括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系统需要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对玉米生长初期的储水量、生长中期的降水量以及蒸散量进行分析,根据玉米在不同阶段成长中的需水量推荐玉米栽培时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

3 结语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相较于原有的玉米栽培管理系统加强了玉米栽培对气候与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分析,使玉米栽培管理更加地具有时效性与操作性,将原本经验性、半定量化的管理模式转为定量化、模式化的系统管理,并运用科技手段,使农作管理系统呈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玉米栽培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米湘成,敖合军,邹应斌,石纪成,蔡盛.可视化技术及“模型-文档-视”结构在水稻生长模拟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03(04):112-115.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在职业农民培养体系方面,可以借鉴韩国、德国等国家办学经验,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提倡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办学理念。职业农民培训应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为主要目标,培训方式可以结合“一村一品”的农业专业化改造项目,进行包括种植业技术、养殖业技术、设施农业等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把农民的需要与培训活动统一起来。组织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以及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方面的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等,让更多的农业劳动者接受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种植大户,应考虑其对市场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迫切需求,以把他们培养成农村社区的示范带头人为目标,采用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应以培养农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识为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协作型农民,激发他们成立和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通过软件和硬件支持,加强他们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

对于农村经纪人,可按照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人员和农副产品营销人员两种类型,以培养业务熟练的农村经营中介为目标,开展市场知识、物流管理、农业法律法规、产品营销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这部分人在发展商品经济方面有较多经验,在他们身上存有成长为高素质经营型农民的巨大潜力。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知识化 问题 对策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2009年在全国13.35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53.41%。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所谓农民知识化,是指广大农民经过多方面培养、影响、锻炼,逐步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具有一定政策法规、科学文化、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等知识修养和技能的新型农民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推进农民知识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中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农民知识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元素。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唤醒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农民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农民致富需要新思维,乡风文明、环境整洁需要促进公民美德的生长,民主管理需要一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能力,这一切离不开知识型农民。可见,农民知识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知识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素质在不断提高,农民知识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但依然不能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民知识化水平的低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农民知识化水平低下带来的问题

(一)文化水平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据《2009中国人口》显示:在我国,2009年6岁及以上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为7.38年,城镇为9.46年,农村比城镇低2.11年。在劳动力年龄组人口中,即15-64岁年龄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为8.02年,城镇为10.22年,农村比城镇低2.10年。15岁以上文盲率农村为9.79%,城市为4.22%。另据2010年《河南统计年鉴》结果看,2009年农村中每百个就业劳动力文化程度(人),初中程度占61.8,高中程度12.5,中专2.7,大专及以上1.8,不识字或识字5.0。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全国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嘟/百户):城镇135.7,农村108.9。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部/百户):城镇65.7,农村7.5。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城镇12.0,农村8.5。农民文化水平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农业难以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从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要求来讲,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而我国农村目前的状况是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思想道德观念落后,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思想道德观念既是一定的社会存在在思想道德领域里的反映,也是人们长期知识积累和修养锻炼的结果。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具有极强的惯性。在新时期,尽管科学的、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占主流,但某些落后的思想意识、腐朽思想也会不时地侵蚀农民的思想。例如近年来农村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宗法观念有所抬头,“黄、赌、毒”在一些地方也曾泛滥一时等。另外,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承载新的思想道德内容的基础不够牢固,对许多事物尚缺乏鉴别力。在思想观念转变过程中,部分农民,既可以接受科学的、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容易受各种各样的思想糟粕影响。总理曾指出:“在现段,农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旧思想和习惯,农村中有一些愚昧落后的现象,农民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三)市场经济知识欠缺,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差较远

目前,农民市场经济知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兴起各类经济合作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高了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为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组织条件。但总体上,农民市场经济知识水平仍较低,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差较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捕捉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变化的能力低

目前,我国农民大多仍采取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市场经济知识主要来自生产经营中的感性认知和经验总结,捕捉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变化的能力低。由于信息意识不强,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搜集、开发和利用技术与市场信息,造成生产上的盲目性。在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面前,往往有无所适从感,导致生产与市场脱节、经营决策失误。

2 小农意识严重,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

由于自然经济的长期封闭性和小农经济的自身脆弱性,导致农民不能正确处理和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缺乏主动进入市场,承担风险的勇气。由于农业风险大、生产周期长、农民投资能力小,某些农民存在小富即安观念,缺乏进取和竞争意识,创业冲动和投资意识不强,加上信息和市场观念的缺乏,生产经营目标过于求稳。

(四)经营管理知识缺乏,影响农民管理水平的提高

人们所具备的经营管理知识包括经验是经营管理能力的基础。目前就绝大多数农民而言,还不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经营管理方法仍靠传统经验和相互间的仿效,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多数农民对经营管理知识的需求不足,相对于经营管理知识,多数农民更注重对科技知识的学习。在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中,大多为文化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和科技宣传教育,几乎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培训。对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农民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政策法规观念不够强,影响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

政策法规观念主要是人们掌握政策法规知识情况的具体反映。例如,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

程重点推进。”近年来,农民的政策法规观念和参政意识的增强,为农村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基础。但是,现阶段农民的宗法意识依然较强,不少地方的农民在参政过程中,还受宗族势力的左右,致使一些地方的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带有明显的乡土色彩,影响了农民的参政议政能力。

另外,当前农民对政策法规的学习不够系统、深入,用政策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较弱,用政策法规约束自身行为的自觉性还不够高。不少农民不能正当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有的甚至错误地采取违法、违规手段去处理问题。

(六)农村人口身体素质较低

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是农民知识化的必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身体素质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农民知识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总的来看,农村人口医疗保健水平仍较低。全国农村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及孕产妇死亡率都要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的医疗保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另外,农村饮食结构尚不尽合理,饮食习惯还不够科学,河南省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城市为1.8%,农村为2.5%;再加上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所有这些,严重影响着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的对策

(一)发展生产力,为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提供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到:“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可见,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首先要满足的是生理、心理、物质等初级需求,才有条件从事精神生产,才能把占有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等精神追求当作自觉目标;提高农民的知识化水平需要教育和科学的发达。只有物质文明提高了,才能给教育科学的发达提供必备的现代化设施、装置、仪器等;物质条件是农民知识化的实践基础,农业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使农民从繁重艰辛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科学文化活动。总之,物质条件是农民知识化的前提,而要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二)政府和社会重视,为农民知识化水平提供组织保障

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将农民知识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基础来抓。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重要。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应主要依靠农民的力量。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劳动技能、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一定文化水平,农民才能担当起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是,长期以来有的领导同志,对农民知识化王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仅仅看成是物质财富的增长,急功近利,只重视投资少、见效快的工作,对农民知识化这一短期内难以见效果、长期工作才见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不够重视。所以,必须加强对这部分领导者的教育工作,使他们树立起“人的发展是最重要的发展,人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建设,人的投资是最具有远见的投资”的新观念,从而为农民知识化提供组织保障。

(三)激发农民的求知欲,为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提供动力支持

必须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增强农民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观念和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农民的求知欲望,培养农民的科技致富意识,变要农民学习的被动,为农民要学习的主动,形成学科技、爱科技、用科技的良好风尚,实现中央对新型农民实现知识化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也是现阶段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实现知识化的基本目标。

(四)建立现代农民教育体系,为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撑

建立普教、成教、职教与自考教育相结合的规范化的现代农民教育体系。借鉴其他国家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到,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政府和社会都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智力投资”,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推广、继续教育,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生产与生活并重;在组织上,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措施,还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专项经费。

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民教育体系,应按照“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强化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农村成人教育,探索农村自考教育”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把发展农村教育与解决农民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抓教育来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五)加强市场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培养农村复合型人才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这必然要求农民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市场管理知识,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以“法律知识进农家”活动为载体,通过街头宣传、走村入户宣讲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村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群众依法办事和依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加大知识技能培训,培养科技型农民。开展经营知识培训,培养创业型农民。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在创业谋发展、致富奔小康道路上,施展才华,大显身手。提高广大农民的市场知识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培养一批既懂生产,又懂法律,懂市场经营,讲诚信的农村复合型人才。

总之,提高农民知识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过程中,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乡村渐渐落后于社会发展。从表面上看,农村的落后和农民弱势的原因是经济的落后,但实质上是农民的文化程度、就业环境、创造性潜能普遍落后于城市居民,是教育、政治、文化、卫生制度的滞后所致。只有提高农民知识化的程度,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有提高农民知识化的程度,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推进农民知识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荆培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知识化问题研究,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了月第4期

[2] ,关于新时期的农民问题[J],求是,1995,(24)

[3] 代俊兰,刘 娟,知识经济与农民知识化的宏观条件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

[4] 蔡日方,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5] 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L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 曾业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问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社,2006

[7] 陈吉强,彭建强,周文斌,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资本 价值 特征 风险 防范

一、知识资本概述

(一)知识资本构成企业知识资本由技术知识资本和管理知识资本构成,其中技术知识资本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管理知识资本包括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企业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由资金和物质等实体资本决定,而是由实体资本与知识资本共同形成的综合实力所决定。其中知识资本是现代企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资本,其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科技含量的高低、比重的大小,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争夺知识资源、筹集知识资本已成为现代企业筹资的战略重点。

(二)知识资本的价值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储存、使用和消费上的经济。这说明,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是构成现代企业资本的主要部分,知识资本则在现代企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高于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的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企业品牌价值对GDP的贡献率高达80%;而我国经济发达浙江省企业品牌价值对GDP的贡献率为38%。笔者认为,创造企业价值的知识资本是由技术知识资本和管理知识资本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技术知识资本是提升企业产品实体价值的关键要素,而产品技术知识含量的高低决定着产品附加值的高低,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价值就远高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价值;管理知识资本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企业管理创新会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知识资本与管理知识资本的支撑,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创造企业财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知识资本特征知识资本是无形资本,与实体资本相比具有其特有属性:一是时效性强。实体资本价值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价值变化差异较小,而知识资本价值则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价值差异变化大,其价值下降速度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成正比。二是流动性强。实体资本隶属于某一特定企业,企业对实体资本拥有充分控制权,其流动性不强;而知识资并非全部归属于某一特定企业,如专有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知识资本,会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流动,知识资本可能随时流出企业。三是价值的不确定性。实体资本的价值是相对确定的,可以具体量化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通过产品销售对等收回。知识资本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知识资本价值难以量化;另一方面,知识资本转化为生产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即企业投入的知识资本与企业产出的效益通常是不能划等号的。四是消耗的无形性。实体资本的消耗是有形的;而知识资本的消耗是无形的,通常会在知识资本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无形消耗,如果管理不当还会形成大量的无端消耗。

二、知识资本风险分析

(一)知识资本时效风险知识资本时效风险是指知识资本老化的风险。客观上某些知识特别是关于自然原理方面的知识,适用时间长,不易被淘汰。但构成企业知识资本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其更新速度往往较快。当一项技术被另一项更先进的技术替代时,或当一种管理方法被另一种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替代时,其经济寿命就结束了,价值也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知识资本的老化风险远大于物质资本的淘汰风险。知识技术创新是引起知识资本时效风险的主要原因,创新是知识资本发展的永恒动力,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是知识资本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更新周期大为缩短,尤其是构成企业知识资本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其创新程度远高于自然知识的创新程度。创新不仅是引起知识资本时效风险的主要原因,而且其速度也会加大知识资本的时效风险。

(二)知识资本流动风险知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的成果,人是知识资本的载体。资金和物质等实物资本属于某一特定企业,企业对其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而人不属于某一特定企业,可以自由流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随着各种限制人才流动壁垒的撤消,人才流动的空间更广、流动的频率更高。所以,知识资本具有流动性风险,因人才流失而导致企业知识资本流失,其负面效应远大于实物资本流失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人才流失已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最为严重。据联合国开发总署统计,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工作的专业人才已达50万人,并且以每年10万人的数字递增,发展中国家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每年则高达80亿美元。技术人才流失带走企业技术知识资本,管理人才流失带走企业管理知识资本,甚至使企业失去营销网络进而丧失市场份额,这些间接经济损失更难以估量。管理机制落后是引起知识资本流动风险的主要原因,引起知识资本流动的直接原因是人才流动的不可避免性。人才之所以流动是为了寻求适合发挥自身价值的更好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人文环境、用人环境、创业环境等。著名经济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划分五个层次,即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求、名誉地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人才的精神需求、名誉地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远大于生存需求。企业要留住知识资本首先要留住人才,要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营造这种环境的关键问题是建立起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机制仍比较落后,任人唯亲、用人不公,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企业。落后的管理机制是引起知识资本流动风险的主要原因,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会加速企业知识资本的流失速度。

(三)知识资本闲置风险知识资本只有被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其价值,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闲置的知识资本不仅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而且会因增加企业成本负担而成为企业的包袱。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闲置是企业最大的资源浪费。有些企业耗巨资购买专利或开发新技术,却并未转化为生产力。据国家专利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企业拥有的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最低的,绝大部分专利或专有技术被闲置,这种闲置浪费了企业知识资本资源。有些企业花高薪引进人才,却并未安排到适合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去,人才拥有的知识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存在欠缺,我国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仅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有“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可见,知识资本被闲置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不可低估的。管理观念陈旧是引起知识资本闲置风险的主要原因。企

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而资本是创造企业盈利的源泉。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业企业主要依靠土地资本创造企业盈利;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企业主要依靠资金资本创造企业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主要依靠知识的高集约度使产品附加值提高,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创造企业盈利,知识资本成为创造企业盈利的核心资本。然而,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并未形成知识资本创造企业盈利的管理观念,或者至少未在企业中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知识的管理文化。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观念陈旧、管理素质低下是导致知识资本闲置的主要原因。

(四)知识资本匹配风险企业知识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有合理的知识资本结构作保证,即保持技术知识资本与管理知识资本的合理比例关系。对企业而言,技术知识资本和管理知识资本是支撑企业良性发展的两大支柱,如果将技术知识资本视为“硬件”系统,管理知识资本就是“软件”系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离。只有确保技术知识资本与管理知识资本的合理匹配,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知识资本的整体价值功能,实现知识资本价值最大化。但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重技术知识资本、轻管理知识资本,或重管理知识资本、轻技术知识资本的情形时有发生,从而导致技术知识资本与管理知识资本比例失衡。企业这种畸形的知识资本结构,极大地抑制了知识资本整体价值功能的发挥,并加剧了企业内部技术部门与管理部门的矛盾、增加了企业协调成本、降低了企业工作效率、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这是许多企业所遇到的一种现实风险。管理短期行为是引起知识资本匹配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决策权过分集中在管理者,这些企业的厂长或经理拥有最高的管理决策权利。在一般情况下,技术型管理者重技术而轻管理,管理型管理者重管理而轻技术,平庸型管理者则时而重技术,时而重管理,其结果也是顾此失彼。这些管理者在进行知识资本筹资决策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偏重某一方面,很难保证技术知识资本与管理知识资本的合理比例关系,这是导致技术知识资本与管理知识资本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三、知识资本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优化知识资本管理环境企业要从传统的物本管理观念转变到知本管理观念上来,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而和谐发展就必须尊重知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一种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展的发展观念,这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我国企业发展与管理的指导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对知识资本的理性认识和高度重视,在企业形成知识改变企业命运、知识创造企业财富的管理理念,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管理环境。这样,企业的决策者就会自然地将知识资本的筹集、使用、更新、管理列入企业管理的战略重点,为引进知识资本开辟绿色通道,为人才成长与发展打造学习、晋升、创业平台,优化知识资本管理环境,并运用知识进行科学决策,制定有利于降低知识资本风险的管理方案;企业的管理者或执行者会用科学发展观理解决策,并坚定不移地执行决策;企业的普通员工会用科学发展观领会决策,并坚信不疑地支持决策。从而,在企业上下全方位地形成有利于知识资本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这对于防范知识资本风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建立知识资本风险防范机制防范企业知识资本风险是一项持续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立体性,过程的全面性,内容的多维性等特点。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其经营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科学确定企业目标定位,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是企业发展目标的具体化,是企业筹集知识资本和确定知识资本结构的主要依据。企业在筹集知识资本时要严格按照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引进企业所需的知识资本,避免盲目引进,以降低闲置风险;确保结构合理,以降低匹配风险。其次,建立知识资本管理系统。知识资本管理系统包括科学的引进制度、合理的使用制度、持续的更新制度、先进的激励制度等。科学的引进制度是指根据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按照合理的技术知识资本与管理知识资本比例,及时引进本行业前沿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筹资制度。通过引进为企业知识资本库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合理的使用制度指企业按照不闲置、不透支的原则,充分使用知识资本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让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财富,将人才安排到最适合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去,做到人才使用不透支、又能才尽其用;持续的更新制度指在企业内部建立起长期的学习、培训制度,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要列为企业培训计划的重点项目,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培训,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先进的激励制度指鼓励企业内部人员自主创新的激励制度,既为创新者提供优越的创新条件和机会,又对创新者的成果给予肯定和奖励。通过建立知识资本管理系统,从制度上保证知识资本的进入、使用,保留和更新发展,从而有效地降低知识资本风险。再次,建立知识资本风险监测系统。知识资本是无形资本,知识资本风险与实体资本风险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风险表现形式多是隐性的;风险损害通常是潜在的;损害程度多是难以计量的;风险表现结果一般是滞后的。因此,需要建立知识资本风险监测系统。一是设置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风险评价指标可包括知识资本比重、知识资本贡献率、专业技术人员比重。知识资本比重是指企业知识资本价值与总资本价值之比;知识资本贡献率是指企业增加值与知识资本价值之比;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是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与职工人数之比。如果上述指标比值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说明企业知识资本风险逐步加大,企业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二是建立知识资本风险预警控制区域。将企业知识资本分为完全安全、可控风险及不可控风险区域。若评价指标的实际比值落入不可控风险区域,说明知识资本风险难以驾驭,企业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会造成毁灭性损失;评价指标的实际比值落入可控风险区域,说明企业存在知识资本风险,但这种风险是企业能够驾驭的,也应引起重视;评价指标的实际比值落入完全安全区域,说明企业知识资本风险很小,企业知识资本运行安全,这是一种绝对理想的状态,但企业知识资本很难长期运行在完全安全区域。三是建立知识资本信息管理系统。知识资本风险监测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知识资本价格信息、计算方法、资料来源、实际数据、评价标准等。通过这一系统确保知识资本风险评价指标计算依据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的统一性、计算结果的可比性、评价标准的连续性,为研究知识资本风险规律提供依据。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7篇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研究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科技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到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农业科研档案如同其他科研档案一样具有专业性强、系统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农业科研成果还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比其他科研档案更具有重要性。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对农业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档案管理员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是单纯的档案保管员。

(2)可以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研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的发展相协调,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3)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效率。有效的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效的为科研服务。

二、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已使用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完成或开始了文件级的档案录入,使“案卷级管理”升级成为“文件级管理”。另有相当一批院所建立使用了“OA”系统。随着对信息化建设意识的加强,各农业科研院所还加强了档案信息化的制度建设,有的院所网站也陆续建立并开通。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较好,部属科研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而各类民办科研单位则尚未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有些甚至连计算机、扫描仪等基础设施都不配置。

三、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提高农业的科技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还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因此,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全局性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与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同步发展。二是标准化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信息标准,以有效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经济性原则。本着与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追求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四是安全性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数字档案可靠和内存的真实。加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可以从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基础实施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入手。

1.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农业科研档案作为科研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现阶段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转变档案管理意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实现资源共享。

2.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加大投入、增配软、硬件设施等基础性资源。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就要配置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软、硬件,引进资金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直接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是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同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扫描仪、刻录机、缩微复印技术和静电复印技术等现代化设备,这些基础设施的引进为建立现代化档案信息网络打好基础。

3.引进和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目前科研院所缺少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的人才,科研院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从高校档案学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建立有效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平台。第二,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促进科研档案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 经营管理人才 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才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资源,农村人才亦是如此。培养高素质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缓解等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所谓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是指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的,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的,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需要与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一类人。这类人主要包括乡村机构管理人才、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才、农业经纪人、农村能人、个体商贩、农村种养大户等。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具有时代性、知识性、指导性、创新性、责任性等多种特点,在贯彻落实农村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长期被忽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起的领导作用和管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1.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长期被忽视,总量不足

尽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资源日益受到重视,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也逐步提上了讨论的议程,农村中涌现出大量农业专业经营大户、农村技术人才、乡镇企业家,他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2轻视经营管理培训

目前,我国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人才,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比较多,而复合型、开拓型、创业型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则相对较少。各地大量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使农村技术人才大量增加,而对于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却少之又少。

1.3综合素质低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是一项业务性与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这就要求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既要精通业务,又要熟悉农村政策法规。

2.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成长机制的构建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建设不能仅靠一家之力,而是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

2.1政策保障机制

良好的政策保障机制,有利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发展。没有政策的保障、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新生事物都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没有国家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任何组织的建立都是不稳定的,对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首先要完善有关政策,为人才的初步形成和成长创造合法的环境,进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2培育机制

选拔具有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特征的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传授基础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培训。对于有一定经营管理经验而又没有技能的人才,发挥他们的专长,进行基础教育,使之形成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并传授一项或多项技能。

2.3激励与约束机制

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仅通过政策机制和培育机制是不够的,还应建立符合人才成长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更多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农民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这些激励手段包括政策激励、物质激励、目标激励等。

2.4市场组织机制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广阔的市场环境和稳定的组织环境。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进入市场后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风险,因而需要搭建市场平台,为人才的起步形成健全的市场机制,让更多农民依靠人才市场平台顺利进入市场。所以说,完整的市场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健全的市场机制,人才的成长是不稳定的。

3.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建议

3.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由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长期被忽视,首先应从政策角度,加大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认知度,改变只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思想,树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也是人才。

3.2完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围绕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专业技能,制定、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标准,规定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

3.3加强政策扶植,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政府的相关扶植政策是密切联系的。无论是人才的选拔、教育培训,还是成长环境的建立,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投入。

3.4创建人才选拔机制

要充分发挥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潜力、促进人才集聚、迅速壮大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队伍,其关键就是建立有利于优秀农村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人才的选拔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可以采取公开考试、竞争上岗、组织考察、群众测评等多种形式。

3.5建立人才管理制度,加强人才监督

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是为了人才的培养而培养,还应该建立人才管理制度,加强对人才的监督,对人才成长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随时消灭,保证人才的质量。

4.总结

关注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发展,关注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建设,关注农村管理人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开拓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冯明侠、李录堂.简述农村经营管理人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222-3223.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形势;山东农业经济;有效途径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山东省的农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展山东农业经济变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1山东农业发展现状

1.1山东的耕地面积减少

近年来随着山东农业的发展,在山东的耕地中,地下水的开采量在不断增加,导致山东沿海地区的一些耕地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其余的一些耕地会经常受到旱涝的灾害,还有一些耕地由于长期使用过多的化肥,导致土壤质量受损,严重造成农田沙化现象,使粮食产量降低,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山东的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1.2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低

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农业投入上,无论是财政方面,还是信贷方面,又或者是农民的自身投入都比较低,这就导致在农业发展中缺乏一定的种植技术,基础设置不够完善,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1.3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降低

山东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我国的1个产粮大省,然而现阶段随着山东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减,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山东粮食产量在不断降低,限制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限制了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1]。

2发展山东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2.1优化山东农业的产业结构

山东的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合理控制成本,现阶段山东的农产品种植成本普遍偏高,这就导致山东农产品的价格偏高,不利于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山东要通过控制种植成本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山东农民在种植农产品时对肥料、水量以及具体的用药都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有效地将种植的成本降低;要在资本结构上进行改革,即要对山东的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加快速度去建设山东农村的资本市场,有效地将外来的资金吸引到农业建设中,尤其是要吸引外商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从而促进农产品的开发;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农业人员是农业种植的直接参与者,农业人员的种植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素质建设,通过经常对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种植专业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山东的农业人员中普遍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这就导致他们不会很好地为自己创造收益。所以需要加强对山东农业人员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种植技术的培训,也包括一些经营的管理知识,让山东人民开始拥有经营和自主创业的精神,从而提升山东的农业经济[2]。山东的种植业受到耕地的限制,整体的调整空间并不是很大,但山东的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因此山东可以增加对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产业以及畜牧业产业的重视,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培育特色农产品种植区

在山东的农产品种植上,每个地区种植的产品都比较类似,没有特色的产品种植区,这就限制了山东农业经济的特色发展。因此,在山东种植业方面可以注重发展具有特色的种植产业区,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产品,可以结合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优势,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区,这个区域的种植产品一旦确定就要保持相对的稳定。

2.3大力发展无公害的农产品

现阶段,很多地区并没有结合实际的发展种植情况,就盲目地提出要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然而如果大力种植有机产品,农田会有一定的还原期,在此期间无法使用化肥和药物,这就会极大地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山东种植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种植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生产的技术相对简单而且能够满足当下人们追求食品安全健康的要求。

3结语

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新形势下有效提升山东的农业经济水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因此,山东省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优化农产品的结构,促进农业经济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段月琴.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3(01):10.

[2]张尤稳.试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商品与质量,2016,5(03):90.

农业管理知识范文第10篇

一、欧洲的农业推广

最早的推广机构诞生在爱尔兰,1843年~1847年马铃薯灾难事件发生在爱尔兰,当时在爱尔兰由于马铃薯歉收而导致饥荒。饥荒严重到全国马铃薯大面积颗粒无收的程度。于是1847年,根据克拉仑登伯爵的提议成立农业咨询与指导性的机构,当时有10名指导教师,后又增加30名,在农村的马铃薯种植地区进行巡回指导,这是当时农业推广工作的开端,也是近代农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农业活动。当时的主要做法是鼓励农民改革种植方式和栽培措施,以减少他们对马铃薯的依赖性,并创造一套能够大大降低马铃薯霉菌危害的栽培制度,这些推广工作并非依赖市场的力量或立法的威力而实现,而是通过信息传播、教育以及组织活动而奏效。因此,处于危机状态的小农便迅速地掌握了可靠的技术创新,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了农民培训制度,开展农业咨询、信息服务,现在在欧洲各国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民培训制度,多数国家规定:准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青年,必须接受一定的农业职业教育,考试合格后取得不同行业的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已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由于生产发展和科学进步或需要改变经营方式,也要进行重新培训,这种培训一般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领导。英国为农业局的培训部;法国为各省的农会组织;德国为区农业局顾问与农校结合,农协与农场主结合。

二、美国农业推广的现状

美国农业推广的内容包括四类: ①农业及市场技术推广项目: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技术。目的是帮助农户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规格,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场利润,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以利于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帮助农民组建合作社,组建新的企业,向农民提供消费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国际贸易和安全生产方面的培训。②农业资源利用及农业政策推广项目:目的是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并帮助农民合理规划、利用、保护土壤、森林、水利、野生动植物及旅游资源,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食品卫生程度。正确投资,改进生产设施,促进社会发展和农业增长等等,向农民提供有关公共政策,法律方面的服务,咨询,培训。③“四健”青年俱乐部项目:“四健”为脑、手、心、体。专为开发农村青年资源而设计。目的是为农村青年创造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怎样参与社会活动,增长实践知识,使其成为自我控制,关心公共事业,并具有公关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④家政推广项目:目的通过培训等活动强化家庭的作用,减少青年犯罪,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稳定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家庭生活、健康、消费发展进行指导。

具体包括以下七项:①进行公共事业、社区活动、法律的培训,教育农民处理好家庭、社区与政府的关系。②进行有关食品与营养方面的教育,改善营养、膳食和烹调技术。③进行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卫生和设施。④帮助农民家庭进行住房需求评估。⑤指导新婚夫妇和青年夫妇有效履行自己的义务,尊重长辈,抚育小孩。⑥指导农民搞好家庭预算,记好帐目。⑦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绿色包装技术范文 下一篇:语文课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