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02-22 13:41:50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1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的出现意义重大,它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双重保障,该组织一方联系市场,一方深入农民,为农民提供丰富可靠的市场信息、教育培训、资金供给及各项惠农服务。农民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提高。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2篇

(一)市场经济深入变革的需要。在我国相当多的地方,农业生产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调整这种生产方式便成为必然。同时,需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支撑、重要内容。

(二)保农业从业人口的需要。城市化导致农业生产者迅速减少,预计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将超过60%,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城市,使得农业从业人口数量迅速减少,达到最低极限值,可能很快出现农业从业人口不足的现象。

(三)自给自足型大国战略的需要。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对我国而言更为重要,关系国家安全与稳定。

(四)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已经明朗: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精准农业和转基因农业(其产品是否为人类普遍接受尚需时日,但其技术研究不能因噎废食)正引领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倘若我国农业不进行深入变革,我国农业将大大落后于世界农业。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分析

(一)向集约化发展,走产业化道路

我国农村以单家独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大量存在,这种形式包括家庭以传统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家庭以农业机械化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下的生产方式构架未来农业的竞争力,农业的发展需整合农业涉及的资源——重组整理土地、应用资本化货币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以商品化为基础,通过规模生产和服务,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将农业的生产主体逐渐公司化或类公司化,增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机械化与信息化推进农业向精准农业发展

当今世界最为领先的农业生产方式即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就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等机器设备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接收器和控制器将各种信息传递给计算机,并由计算机给出合理指令,进行精确施肥、精确作业和精确估产等活动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特色化与生态化推进农业向庄园农业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多样,地理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方式多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特色化与生态化的农产品成为人们需求的重要内容。发展庄园农业或许能在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条件下,承载人们的此种需求。庄园农业是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以市场为向导,以特色化和生态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将生产、休闲、生态、旅游、观光和科教等融入农业经济形态。此类生产方式的推行,主要应用在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等的生产领域。

(四)提高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增强国际竞争力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产能出现局部过剩的现象;但由于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未随之提高,且市场本身具有的“柠檬效应”,在市场监管缺失或者不到位的情况下,消费者面临不对称的市场信息,更多选择价格较低的残次伪劣农产品,使得诸多的残次伪劣农产品大量存在,让合格的农产品没有生存空间。伪劣农产品影响消费者的健康,甚至危及人身安全,这便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集中爆发的根本原因。政府应当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构建农业生产的诚信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设计

(一)制定适度超前的农业发展规划

“三农”问题多年被列为中央工作的“一号文件”,但现实仍是重城市轻农村,尤其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过分集中配置于城市,导致农业发展乏力。农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农业发展规划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以及基础设施整体考虑,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盘棋,统筹城乡综合布局,针对全域农村、整链农业进行规划,推动各种资源集约化、专业化的配置。根据农业生产分布的特点,遵循三次产业互动的原则,适度超前的农业规划,能为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推出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形成集约化的土地资源,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种养基地,避免农业的无序建设,并且实现农业一定时期的持续发展。

(二)理顺产权关系,促进合法流转,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是事关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处理不好土地问题,就解决不好农业发展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初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这种高度分散的经营方式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就必须从土地入手,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理顺土地产权关系,促进土地合法流转,建立集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土地利用制度,为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创造条件。同时,在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推动下,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整体推进田、地、水、路、林、产、宅等的综合整治,为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提供集约化的土地资源。

(三)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组织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现代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增强农业的融资能力,必须进行抵押制度改革,赋予农业新的生命力,比如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在确权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有证抵押贷款。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产品保险,扩大畜牧产品、森林草场等的保险范围,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在现有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农业金融应当结合农业的需求,培育创新农业金融组织,丰富农业金融服务内容。

(四)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生产技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它既能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保障制度,同时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劳动力。社会与农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农业产业规范、培养产业工人、提高生产技能,顺应新的环境,建立新兴技术服务体系,逐渐培养适合新兴农业发展的产业工人。强调产业技能培训,重视农业生产者技能和素质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未来的农业,科技含量将大大提高,社会与政府应当未雨绸缪,为科技农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现代农业培养科技人才,为农业发展准备人才资本。

(五)完善农业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

为满足市场化的需要,农业发展应从研发、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程领域,根据农业规划和农业发展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道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农业面向市场的通道,通畅的道路能及时满足市场的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完善水利设施,满足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为生产建设科技型示范基地、生产厂房、加工厂房和仓储基地以及流通设备,树立良好的示范效应,创造条件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农副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大型生产工具,提供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如卫星定位、集成计算器和数据中心等,这些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需要。这些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社会的有力支持;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将无从谈起。

(六)系统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当前农业的生产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的健康生活。发展农业,必须实行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在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实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制定土壤治理办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地轮作;逐渐减少和控制无机肥料的使用,推广和鼓励有机肥,使得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在农业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应当重视农业用水的治理,加大工业污水排放的治理力度,防范农业用水的水体污染。推行环保的生物技术,控制污染较重农药的使用,逐渐增加农药的禁用品种,淘汰污染较重的农药、化肥,控制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污染处罚力度,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

(七)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

我国的农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交易随着交通的改善变得日益通畅,天南地北的物产异地交易成为现实;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日益丰富的农副产品,需要各地优质农产品得到充分的交换。农业生产正逐步面向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某些产品甚至要面向国际。因此,各地的农业生产应当尊重这个客观事实,迅速做出调整,结合各地自身的优势产业重新组织生产。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八)调整补贴方式,加大保障力度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产品流通性和差异性上落后于工业产品,这就决定了农业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议价能力较差,即使未来农业采用了新兴的生产模式,其农业在市场中能赚取社会平均利润的能力照样不足,这就要求农业必须实行长期的补贴政策,以保障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倘若农业得不到补贴,CPI的增长幅度将居高不下。在农业发达的美国,农业依然享有较高的财政补贴。我国重视对农业生产的地方政府和中间环节的法人进行的财政补贴,这种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应当在建立农业诚信系统的基础上,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以表彰和鼓励那些直接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与组织。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水 农业 水资源 管理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

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第四,建立我国节水设备研制、开发和推广技术体系,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服务方便到位。第五,建立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根据区域性水资源特点,建立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因地制宜地采用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加快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为节水农业重大科技工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4篇

一、上海发展总部农业的战略意义

1. 为上海农业的发展造就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区域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上海人均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较快,人地矛盾突出,本地农业发展的空间资源严重不足。总部农业应立足国内国际资源和国内国际市场,突破上海农地资源的瓶颈制约,在更大的市场空间奠定市场实力,必将大大拓展上海农业的传统发展空间,同时本地的地域农业也可以依托农业总部经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 为上海农业融入全国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上海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降低,2009年农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0.76%;农业从业人员48.53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56%。虽然农业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因为如果简单地把上海封闭起来从产值看,上海的农业一点都不重要。但是上海能封闭吗,中国农业如果衰败,上海能不受影响吗?不能。上海需要全国的农业支持,全国农业也需要上海发展城市农业,把上海建设成为农产品贸易中心,通过农产品加工、营销、品牌、质量标准化等,实现大农业的全面发展和价值提升。

3.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转型

总部农业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拓展了上海都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选择范围,使上海都市农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本地的资源,而是跳出本地,通过与周边及其他区域的合作,使总部农业垂直价值链不同区段之间实现协调、互动式的发展。同时,在总部农业的发展模式下,企业总部的大量聚集将带动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知识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的转型,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可见,总部农业的发展为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思路,有利于实现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上海发展总部农业的优势条件

1. 知识信息、交通资源优势

总部农业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知识信息、现代交通、通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近年来上海知识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据全球知识经济排名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则在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增长速度上位列世界第一。上海自2004年以来世界知识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提高了一倍多,成为全球知识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提出成为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的建设目标,这进一步稳固了上海作为亚太地区物流枢纽的地位。据上海市建交委统计,截至2009年底,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5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空运方面,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254万吨,位居全球机场第三位。

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明确提出要建成全国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其中金融中心建设有助于突破金融服务领域的制约,为发展国际采购、国际订单交易等功能提供资金结算、汇兑等必要保障,而航运中心建设将构筑跨国贸易的通道,为举办国际展示、扩大贸易规模提供物流服务等重要支撑。因此,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将为建设农产品贸易中心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2. 科技、人才资源优势

在世界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能力。上海紧紧围绕“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加强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增加了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通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农业科技进步对于促进上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生物技术、种质资源及育种技术创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工业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已在种源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初步形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技术体系。上海农业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提出,上海要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加快培育具有上海农业优势的原创性品种。近几年来,上海市种源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在种质资源库、良种繁育、种源技术创新、优良种源更新换代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 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优势

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正中,面向东海背靠长江。通过黄浦江及其他主要河流同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水系相连,使上海在近现代以后逐步成为我国沿海南北贸易的枢纽。近年来,上海对交通运输的设施建设投入始终保持较大的力度。2009年,上海市铁路和公路的营运里程(通车里程)分别达到309公里和11671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14.87%和43.91%,大大提升了陆路交通的运输能力,便于各种物资在上海周转。从货运周转量的增幅来看,公路运输在这一指标上已经超越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显示出强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而且其2005年至2009年的增长率较2001年至2005年有大幅提高。虽然上海内河航道的运输里程并未显著增长(2005年为2110公里,2009年为2138公里),但从货运周转量结构来看,水运始终保持总量的97%以上,其中远洋货运周转量在2009年就占有73.4%的份额。因此,水运尤其是远洋货运的发展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是上海农产品市场优势的重要保障。

4. 农业要素集聚的优势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集聚优势。上海的金融、资本和要素市场较为成熟,为了充分发挥农业要素集聚的优势,推进农村产权及农业要素市场化运作,近年来积极探索将资本市场与农业要素结合起来的尝试,农业要素集聚的平台----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于2009年已正式揭牌,加快农业要素流转,使农业要素充分为现代农业服务。该交易所充分依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把发展现代农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依靠科技创新和各类资本集聚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信息、金融产业应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资本与农业对接,农业的市场潜能和要素能量就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该要素集聚平台将依托其产权市场完备的交易制度规则体系和遍布全国的信息服务网络,以推动农业产业化、服务林权制度改革为主旨,打造集农业和农村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交易服务为一体的公益平台。

三、保障上海总部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制定总部农业发展的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总部农业发展的关键。通过总部农业的规划,分析上海资源禀赋情况,吸引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在市场发达、信息丰富的区域加强市场型农业总部经济的培育。如在上海郊区的奉贤、浦东、金山等农产品生产、加工相对比较发达、交通物流比较便捷的区域集聚生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在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上海水产大学等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构建科技型农业总部经济的平台;在构建市场型农业总部经济的同时,可以考虑与加工型或科技型农业总部经济区域相融合。

2. 落实农业企业落户的优惠政策

农产品的生产及消费具有区域性广、季节性强、自然及政策风险性高的特点,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土地供给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品牌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真正做到“招得进,留得住,养得大”。要继续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或加工基地,成立分支机构,寻找合作伙伴。

3. 构筑总部农业发展的平台

长期以来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龙头企业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远不如其他产业。因此,上海在建设农业总部经济时,一定要充分发挥上海所具有的科技、市场、品牌、金融、信息、物流等城市资源的优势,在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方面做足文章,并在合理的区域内构建起上海农业总部经济的平台,逐步实现上海农业从传统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5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党的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什么途径、依靠什么力量、采取什么办法来推进和实现“一体化”“四化同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集群作用就是重要的现实选择和可靠力量。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将龙头企业和城镇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与农村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原料等资源相互结合,形成工农互动、城乡互促格局,有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顺势而为,鼓励、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鹤壁市培育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集群已成为对接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重要途径,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依靠,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生力军。

鹤壁市农业产业化集群能够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大用集团提出的“富裕农村农民”的理念、中鹤集团不忘“根本”的责任意识、永达集团遵循的“心中有农路自宽”的宗旨等,都表明他们树立了只做龙头,带领、引导农民共同致富,而不与农民抢饭碗的互利共赢全新发展理念,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收益。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发展壮大,这是农业产业化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核心,也是生命力之所在,更是带给我们的启示。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培育、做强、做大的任务还很艰巨,发展的路还很漫长。今后要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业产业链构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工作指导和服务等,着力打造、完善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使之在服务农业发展、服务农村繁荣、服务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先进理念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为提高组织化程度而创建的一种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组织的出现意义重大,它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双重保障,该组织一方联系市场,一方深入农民,为农民提供丰富可靠的市场信息、教育培训、资金供给及各项惠农服务。农民的自主性也得到了提高。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发展质量;方法

一、布拖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没有当地特色经济作物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困境就是农村农作物的种植较为普遍,在有限的良田中,种植的还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都是按照季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地理地形条件的限制,使得补尔乡的农业生产还是呈现出较为传统的特征,缺乏相应的特色经济作物。布拖县作为农业大县,布拖县的苹果在全国知名,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是对于补尔乡来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布拖县的特色苹果产业也不能在本地开花结果。

(二)农业种植主要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现代农用机器较少

对于补尔乡来说,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多数还是采取人工种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补尔乡的农村在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还是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插秧、人工翻地、人工收割等。在农村,人均占有地很低,再加上田地较为分散,没有实现集中化,这也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机械化。当地的农民年收入较低,他们也不愿意把钱用在机械化的种植上,一亩地从种到收,加上施肥打药,如果在采用雇佣机器的话,是一个不小的开支,所以当地的农民也不愿意支取更多的费用来从事农业生产。

(三)粮食种植没有实行规模化生产,产量低

在补尔乡,农民的土地是较为分散的,不利于开展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当地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的种植上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收到气候、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种植技术的落后,造成农作物的产量较低。

二、导致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补尔乡的农业发展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正视。具体来说就是外出务工人数多,劳动力少;当地政府重视度低、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够玩善;受气候、水利、土壤、地形等条件限制;农业种植技术落后,生产工具较传统化等等。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针对上述补尔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必须客观理智的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为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一)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在补尔乡,农田的总数量是固定的,农业的生产发展,无论是生产数量还是生产技术上来说,农民的素质和生产技能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所以,要想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就必须提升农民的素质,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政府引领,组织培训。补尔乡作为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客观事实,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在生产种植中,接触到的科学技术较少,先进的思想较少,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政府强化认知,做好自身的服务,采取各种方法,加大ε┟竦呐嘌怠@用好种子站、农村村委会等,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的下乡指导农民科学种植。设置农业生产培训场所,有组织有计划的强化农民的培训工作。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当下,全国各地都在解放农村生产力,无论是在种植技术还是在生产技术上都要力求创新,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的发展关键是发展技术,提升产量。这里的技术包括育种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等。在水稻的种植上,要选择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作为育种的母种,育苗后选择长势较好的苗株,在插秧的时候可以采用机械插秧,实现机械化作业,收割的时候也是如此采用收割机进行作业,这样不但可以加快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地的肥力。在施肥的时候,讲究科学施肥,按照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酌情适量的追肥,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

(三)利用资金投入、税收、财政补贴等激励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的农村人更加的务实,他们会比较种地和外出务工等其他活动的效益,当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外出打工挣的钱远远大于农田种植带来的收益。为此,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可以是物质性的奖励,也可以是思想上和政策上的鼓舞。在免除农业税之后,当地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实际,酌情的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种田补贴发放给农民,让他们感受到种田带来的利益,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上都给与一定的支持,让他们尝到种田带来的田头。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当地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把调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来做,只有专业才能加快补尔乡的农业发展。

(四)当地政府要加强管理、狠抓落实、让农业发展成果造福一方百姓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支持,但是并不仅仅是农民自身的事情,也需要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强化参与,完善管理,做好农业的发展规划。在补尔乡,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并且政府作为决策机构,可以从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高度去规划农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增加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政府也要增加财政投入,加快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崇善实干,狠抓落实。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农业发展,发展集约化的农业,提升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四、结语

针对补尔乡的农业发展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一定会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同时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建中.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浅谈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5(01)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向;路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种产业形式,属于第一产业。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一、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成就: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我国农业部分实现了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基本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水利设施的新建和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农业连年取得持续丰收,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达6亿吨,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的需要。

(二)特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地貌多样,高山、平原、盆地、丘陵较多,变化较大;气候类型多样,光、热、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域面积广大,高差层次显著,生物资源丰富;耕地、林地、草场、水面等农业生产场所差异明显……这些客观因素综合决定了我国农业多样性的特点。

(三)问题:农业生产环境堪忧,水、土、大气等受到不同程度且大面积的污染;农业人均产能低下,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3亩,人均谷物产量约为美国的6%;假劣农产品充斥市场,严重挤压合格、优质农产品的生存空间;农业生产主体分散,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销售模式落后,农业技术普及和推广程度低。

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

(一)市场经济深入变革的需要。在我国相当多的地方,农业生产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调整这种生产方式便成为必然。同时,需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支撑、重要内容。

(二)保农业从业人口的需要。城市化导致农业生产者迅速减少,预计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将超过60%,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转移到城市,使得农业从业人口数量迅速减少,达到最低极限值,可能很快出现农业从业人口不足的现象。

(三)自给自足型大国战略的需要。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对我国而言更为重要,关系国家安全与稳定。

(四)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已经明朗: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精准农业和转基因农业(其产品是否为人类普遍接受尚需时日,但其技术研究不能因噎废食)正引领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倘若我国农业不进行深入变革,我国农业将大大落后于世界农业。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分析

(一)向集约化发展,走产业化道路

我国农村以单家独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大量存在,这种形式包括家庭以传统劳动工具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家庭以农业机械化为主的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当下的生产方式构架未来农业的竞争力,农业的发展需整合农业涉及的资源――重组整理土地、应用资本化货币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以商品化为基础,通过规模生产和服务,走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将农业的生产主体逐渐公司化或类公司化,增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谈判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二)机械化与信息化推进农业向精准农业发展

当今世界最为领先的农业生产方式即精准农业。精准农业就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等机器设备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接收器和控制器将各种信息传递给计算机,并由计算机给出合理指令,进行精确施肥、精确作业和精确估产等活动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特色化与生态化推进农业向庄园农业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需求多样,地理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方式多样,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特色化与生态化的农产品成为人们需求的重要内容。发展庄园农业或许能在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条件下,承载人们的此种需求。庄园农业是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以市场为向导,以特色化和生态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将生产、休闲、生态、旅游、观光和科教等融入农业经济形态。此类生产方式的推行,主要应用在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等的生产领域。

(四)提高农业产品质量标准,增强国际竞争力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产能出现局部过剩的现象;但由于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未随之提高,且市场本身具有的“柠檬效应”,在市场监管缺失或者不到位的情况下,消费者面临不对称的市场信息,更多选择价格较低的残次伪劣农产品,使得诸多的残次伪劣农产品大量存在,让合格的农产品没有生存空间。伪劣农产品影响消费者的健康,甚至危及人身安全,这便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问题集中爆发的根本原因。政府应当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构建农业生产的诚信体系,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设计

(一)制定适度超前的农业发展规划

“三农”问题多年被列为中央工作的“一号文件”,但现实仍是重城市轻农村,尤其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过分集中配置于城市,导致农业发展乏力。农业要发展,规划要先行。农业发展规划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以及基础设施整体考虑,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盘棋,统筹城乡综合布局,针对全域农村、整链农业进行规划,推动各种资源集约化、专业化的配置。根据农业生产分布的特点,遵循三次产业互动的原则,适度超前的农业规划,能为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推出行之有效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形成集约化的土地资源,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种养基地,避免农业的无序建设,并且实现农业一定时期的持续发展。

(二)理顺产权关系,促进合法流转,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是事关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处理不好土地问题,就解决不好农业发展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初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这种高度分散的经营方式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要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就必须从土地入手,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理顺土地产权关系,促进土地合法流转,建立集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土地利用制度,为农村土地资源资本化创造条件。同时,在城乡规划一体化的推动下,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整体推进田、地、水、路、林、产、宅等的综合整治,为新型的现代化农业提供集约化的土地资源。

(三)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组织

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现代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增强农业的融资能力,必须进行抵押制度改革,赋予农业新的生命力,比如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等在确权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有证抵押贷款。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产品保险,扩大畜牧产品、森林草场等的保险范围,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开办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在现有金融政策的基础上,农业金融应当结合农业的需求,培育创新农业金融组织,丰富农业金融服务内容。

(四)完善社会保障,提高生产技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它既能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保障制度,同时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的劳动力。社会与农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农业产业规范、培养产业工人、提高生产技能,顺应新的环境,建立新兴技术服务体系,逐渐培养适合新兴农业发展的产业工人。强调产业技能培训,重视农业生产者技能和素质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未来的农业,科技含量将大大提高,社会与政府应当未雨绸缪,为科技农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现代农业培养科技人才,为农业发展准备人才资本。

(五)完善农业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

为满足市场化的需要,农业发展应从研发、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全程领域,根据农业规划和农业发展的方向,完善农业产业链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道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农业面向市场的通道,通畅的道路能及时满足市场的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农业发展规划,完善水利设施,满足未来农业发展的需要;为生产建设科技型示范基地、生产厂房、加工厂房和仓储基地以及流通设备,树立良好的示范效应,创造条件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农副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大型生产工具,提供大量的现代化设备,如卫星定位、集成计算器和数据中心等,这些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需要。这些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社会的有力支持;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现代农业将无从谈起。

(六)系统治理农业生态环境

当前农业的生产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的健康生活。发展农业,必须实行系统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在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的同时,实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制定土壤治理办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地轮作;逐渐减少和控制无机肥料的使用,推广和鼓励有机肥,使得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在农业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应当重视农业用水的治理,加大工业污水排放的治理力度,防范农业用水的水体污染。推行环保的生物技术,控制污染较重农药的使用,逐渐增加农药的禁用品种,淘汰污染较重的农药、化肥,控制和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污染处罚力度,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

(七)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

我国的农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交易随着交通的改善变得日益通畅,天南地北的物产异地交易成为现实;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有日益丰富的农副产品,需要各地优质农产品得到充分的交换。农业生产正逐步面向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某些产品甚至要面向国际。因此,各地的农业生产应当尊重这个客观事实,迅速做出调整,结合各地自身的优势产业重新组织生产。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八)调整补贴方式,加大保障力度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产品流通性和差异性上落后于工业产品,这就决定了农业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议价能力较差,即使未来农业采用了新兴的生产模式,其农业在市场中能赚取社会平均利润的能力照样不足,这就要求农业必须实行长期的补贴政策,以保障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倘若农业得不到补贴,CPI的增长幅度将居高不下。在农业发达的美国,农业依然享有较高的财政补贴。我国重视对农业生产的地方政府和中间环节的法人进行的财政补贴,这种方式严重地挫伤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应当在建立农业诚信系统的基础上,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以表彰和鼓励那些直接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与组织。

参考文献:

[1]冯海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1

[2]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

[3]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产业政策与宏观调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9

作者简介: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9篇

二、教学内容处理:必修3重点在于案例教学,能够灵活运用某个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地理问题进行类比分析。针对课标要求,在完成第1课时《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后,在第2课时里用一个新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如何分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教版课本选取的东北地区是属于国家十二五农业规划中的其中一个主产区,在第2课时中引入其他主产区,从中选取自然环境与东北地区相差较大的、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地区作为本课时的新案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家重点发展的农业区域进行案例迁移分析,检查学生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不同方向。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掌握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理解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

3.分析河套平原农业布局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选取、阅读河套平原地区的地形图、气温、降水、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以及中国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了解河套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不利因素;

2.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分析河套平原的农业发展有利、不利条件;

3.运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的分析思路,分析河套平原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培养学生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四、教学重点

1.河套平原的农业发展条件;

2.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五、教学难点

1.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分析;

2.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发展方向。

六、教学方法

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学生图文结合、读图说话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难点,学生的地理问题解决的思维在高二阶段还未系统形成,思路比较单一,作答方向空泛,不够具体、严谨。为此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手段,使学生进入课堂角色,运用资料及已有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学法上,指导思想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自主读图文信息、合作学习、自己归纳感悟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教学程序

知识回顾:从上一节课《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的课中,我们学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是如何?请根据课本东北地区的案例把下列分析思路填充完整:

参考答案(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纬度、海陆、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人口密度、经济、生态

从表中可见,关于区域农业发展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并且是以综合题中的简答题型为主,分值比重大,值得重视。

投影:中国十二五农业规划各农产品主产区示意图

设问:各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产品都各有特色,其中的河套灌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农产品为小麦。本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思考:1.该地区属于中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哪个分区?(西北地区)

2.应用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分析思路,你会在《地图册》中选取哪些图表来帮助自己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确定本组所选的材料。由两小组上讲台进行展示,其余小组进行评价,原则是材料有用且尽量简练。

(参考意见: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和农牧业分布图、河套平原示意图、中国气温、降水分布图、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示意图、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中国国土生态环境分布图、中国人口分布图)

一、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讨学习,运用所选取的图文信息,完成下表:(参考答案已附表中)

展示评价: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答案,进行学生间评价,教师点评、归纳

二、河套平原农业发展的布局特点、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形态,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为了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文章对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释,为文章探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

都市农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期,出现的欧洲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从目前都市农业的基本框架结构来看,都市农业主要包括“观光休闲型”、“产品消费型”等多种消费功能,基本形成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农业已经转变的传统的使用功能,都市农业逐渐向现代化方向靠拢。在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变都市农业的发展结构与发展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

二、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

都市农业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在城镇生活时间久了,心情会格外烦躁,人们通过体验农业生活,可以舒缓人们的心情,缓解人们的情操,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都市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开展活动,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空间。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关注其消费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以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重要的契机。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经济发展中,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没有那种农业可以超脱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要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为城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可以在城市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绿色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新

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都市农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促进都市农业的技术改革,从而不断推动农业技术的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与传统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应当通过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和改革都市农业的种植结构,以消费者为导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中,从而全面提高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

三、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成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依据。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城市居民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市场结构形式,改变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在以观光为主体的农业园建设时,我们需要根据季节等因素的变化,适当采取大棚种植的办法,丰富农产品种类,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观光、休闲的地方。如果都市农业以补给城市粮食需要为主体,则可以依据地理位置的优势,种植蔬菜,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带动城郊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各类农业补贴,支持农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鼓励都市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生态园。在建立可持续发展型都市农业园时,我们需要根据城市土地的发展,建立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逐步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主体,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从而促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三)增加都市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产品推动的重要渠道是增加产品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因此,在都市农业建设中,我们可以强化市场营销模式,加强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通过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增加都市农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在都市农产品生产时,我们应当提前制定好营销渠道,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种植,对农产品有个固定的生产销售渠道,从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结语:

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但是在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速。都市农业既可以为城市人们观光、休闲提供去处,又可以为城市提供粮食补给,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都市农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俞菊生,吴轶韵.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4).

[2]王振如,钱静.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

上一篇: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 下一篇:新经济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