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创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04-11 11:08:42

农业创新技术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7-01

1 生态农业建设的概念与特征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农业走上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投入大量的能源、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以获得农业的高产高收。该种做法在实现农业高产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新型生态农业,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创造出更具效益的农业价值,既能对农业发展起增长作用,解决现在面临的“三农”问题,又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农业对生态平衡的效益作用[1-2]。

2 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对生态农业建设的作用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多个因素、多个个体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其中必然会有一个因素、一个个体起着主要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整个事物的运动、发展方向。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它关系到生态农业建设步伐、质量、效果及其生命力,甚至于成败。从现阶段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明显地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不够,除平原地区外,大部分的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很落后,投入和产出严重不符,严重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前进的步伐。因此,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的长期性、阶段性、战略性需要和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发展不平衡性,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特殊位置和决定作用,对于从根本上实现生态农业建设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3 对策

3.1 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生态农业建设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

3.2 改进灌溉方式,建立节水型农业

总的来说,在大农业的范畴内,种植业是最重要的,灌溉对于种植业至关重要。传统的灌溉方式受季节地域条件影响,浪费严重,容易破坏土壤环境,造成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向节水型农业发展。灌溉方式的改进要求灌溉系统设计合理,注意工程、管理与农业措施的相互配套,对畦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同时良好的灌溉技术也较为关键。

3.3 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发展绿色种植业

种植业除了要改进灌溉方式,还应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走绿色种植业的道路。近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着高产出进行。这不仅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生态安全。有关病虫害、农药中毒和各种食物污染的报道接连不断,给人类的生态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必须推行生态耕作,禁止使用矿物肥料,少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对上市产品贴生态标签。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来实现生态系统内闭合循环、防止土地退化、增加农作物品种、防止转基因新产品,使农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

3.4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

4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建成生态农业注入强劲动力。

5 参考文献

[1] 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智囊,2009(5):74-78.

[2] 康绍忠,蔡焕杰,冯绍元.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6.

[3]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3):1-3.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模糊前端参与;网络结构形态;技术创新性;市场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F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1-0081-08

新产品开发通常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战略最关键一个环节,然而在规划初期由于市场需求较为模糊以及不确定性较高,因而被称为模糊前端 (fuzzy front end,FFE)。模糊前端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却是改善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和提升产品创新能力的引擎和推动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在模糊前端阶段能够及时、有效地“去模糊化”,促进以知识转化和知识螺旋为特征的技术知识创新,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品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1]。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从组织内部独立完成转为与外部伙伴协作完成[2]。供应商作为产品模块主要提供者和外部合作重要对象,能提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所需的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获取并利用供应商资源成为提升自身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3]。由此,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的研究热点。

由于非常规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增加了模糊前端参与管理协调的难度,因此,有效提升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的成功率是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4]。模糊前端参与过程中不同供应商在技术路线、知识存量和文化等因素不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充分理解各个供应商能力和相互兼容性等情况,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产品的开发。然而目前学术界缺乏对模糊前端阶段如何整合供应商资源提升产品创新性这一问题的研究,且还未能深入分析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在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背景下对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产品创新性的作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另外,阐明网络结构形态在模糊前端参与产生的实际作用,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模糊前端这个重要而薄弱环节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模糊前端参与和产品创新性

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是指新产品进行实质性开发前的阶段,包括从产品创意产生、创意评估、甑选到产品概念形成的过程。模糊前端参与的实质是跨组织的知识集成,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产生大量具有新颖性的创意,并营造适合新想法形成的组织氛围[5]。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有利于调整和重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效解决创新活动中出现的复杂问题。其中,模糊前端阶段获取相似配的供应商创新性可以有效克服企业知识短板,增加企业内部知识的异质性,并有助于这些异质性知识之间的相互激荡与碰撞,有利于一起解决由于新产品开发中模糊前端阶段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模糊前端参与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知识、增加知识存量,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模糊前端参与使得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能更早利用供应商的知识,与供应商之间能建立强而紧密的关系,合作伙伴间深层次和频繁地进行互动使得合作伙伴熟悉各自的强项和能力,有利于新产品开发所需技术知识的转移,减少产品概念形成所需要时间,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从而提高新产品上市速度,进而提升新产品开发活动的市场创新性[6];第二,模糊前端包含大量隐性技术知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难于全部拥有,选择创新型供应商可以尽早发现潜在问题,有效整合这类供应商创新性有利于设计新产品创意或者对于现有产品概念进行重大改进[7]。有效利用供应商的相关技术知识,增加技术工艺过程的有效互动,减少新产品设计过程中变化,进而提高产品开发活动的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假设1:

假设1a: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有正向影响;

假设1b: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有正向影响。

(二)网络结构形态的调节作用

网络结构形态作为供应商网络刻画的关键,其不但能够反映企业改变网络的物料流、知识流、信息流等资源影响网络资源配置效率,也能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对战略供应商管理效果,代表供应商网络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规模和质量。基于现有研究,学者借助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嵌入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网络结构形态,主要包含网络结构和网络位置,深入到基于新产品开发活动所组建的供应商网络特定情境下研究发现,网络结构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网络中心性体现,网络位置主要通过供应商弹性反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中心性位置有利于整合和利用创新型供应商所提供技术、生产工艺、产品功能等方面的技术知识。Capaldo[8]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网络位置对主导企业在知识共享网络中获取动态创新能力有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强化信息获取、技术研发所需的信息及其管理效率,同时指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越接近网络中心,其所能获取的网络经验、信息越丰富,便能加速概念的形成,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大提升新产品的上市及时性[9]。因此,网络中心性高的情况下,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更能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接近和获取较多互补性资源,从而使得新产品开发更具有市场创新性。

当主导企业的网络中心性越高,则其所能获取的网络内外部资源越多,越有可能及时获取所需资源、知识和技术,并成为知识流动的中介。Tsai[10]通过网络理论探讨组织学习层面的知识转移,指出组织越接近网络中心性,则拥有越多的途径获取网络其他成员所开发的新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创新其技术研发的发展成果。因此,网络中心性高的情况下,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模糊前端阶段构建强势的技术地位,并强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潜力,进而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中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a:网络中心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的关系;

假设2b:网络中心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的关系。

供应商弹性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好的重构、协调和管理供应网络的能力导致更优的供应基[11]。在供应链情境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必须竭尽全力适应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通过更好地配置和重塑供应来源,网络化结构通过获取不同渠道的外部资源有效补充组织内部资源。由于技术创新周期变短,为了快速应对环境的变化,供应商弹性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12]。因此,当供应商弹性较大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更有能力通过模糊前端参与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活动中的市场创新性。

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其本质是一个技术学习的过程,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并不等同于对其充分掌握,只有将这些新技术知识在企业内部被充分吸收和消化,并与现有内部的技术知识有效整合,转化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技术知识并利用其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才能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性。供应商弹性越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网络内外供应商的联系越多,网络结构越多元,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在每个模块化中越能掌握供应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13]。因此,供应商弹性高的情况下,企业越有可能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其他开发需求,通过外部合作中开发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跨组织合作能力越强,越有能力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性。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3:

假设3a:供应商弹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市场创新性的关系。

假设3b:供应商弹性正向调节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性的关系。

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概念模型。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从2014年1月到2014年4月,课题组对浙江、河南、陕西、山东、江苏、重庆、安徽、上海等8个省市106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现场填写、邮寄和电子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发放530份问卷,为确保问卷回收质量,课题组通过2轮的问卷发放和多次沟通联系,收回385份问卷,剔除其中数据不全的21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3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8.68%。问卷调查所涉及各类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均衡。样本数据中,部门经理(21.98%),项目经理(4.67%),技术管理人员(15.93%),采购经理(33.24%),采购人员(24.18%),其中参与供应商管理活动较多的采购经理、技术管理人员和采购人员占总和的73.35%,对于模糊前端阶段管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满足本研究调研所需。

(二)构念的测量

为确保调查问卷量表设计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构念主要采用已有研究中被广泛认可、成熟的测量量表,并根据研究内容进行相应修改形成初始问卷,为确保问卷的质量,邀请专家和学者对初始问卷进行完善和修订,最终形成用于大样本调查的正式问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其范围从数字“1:完全不同意”到“7:完全同意”来反映题项对企业实际的代表情况(见表1)。

1.模糊前端参与。模糊前端参与是主导企业为整合供应商创新资源而通过与供应商相互协作促进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过程[14]。参考Wagner[15]的量表,共3个题项。

2.市场创新性。市场创新性是指新产品相对于市场上现有产品的新颖程度Swink和Song[16],Danneels和Kleinschmidtb[17],共4个题项。

3.技术创新性。技术创新性是指新产品所嵌入技术的创新程度,借鉴Kock等[18]和Antoncic等[19]的量表,共6个题项。

4.网络中心性。网络中心性主要指主导企业通过与供应商网络成员连接,并以较快速度获取和控制资源,并取得重要影响地位的程度。其中网络中心性借鉴Gnyawali和Madhavan[20]、Rowley等[21]的量表,共有5个题项。

5.供应商弹性。供应商弹性是企业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的能力,测量采用Chu等 [12]和Liao等[13]的量表,共有4个题项。

6.控制变量。为了了解其他外生变量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加入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作为控制变量,以期获取更完整的观察,其中采用企业人员总数取对数代表企业规模。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效度检验分为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两个部分,收敛效度检验常用三个指标来检验,第一,各个题项的因子载荷必须显著大于0.5,而本研究的因子载荷最低值为0.770;第二,Cranach’s α系数都超过0.8,组合信度(CR)超过0.7;第三,构念的平均变异抽取量(AVE)应大于0.5。如表1所示,本研究数据均满足上述三项收敛效度的基本研究。区别效度常用各构念的AVE平方根值大于任意两个构念相关系数证明构念具有区别和显著不同,即具有区别效度。如表2所示,各构念AVE平方根值(表对角线数值)显著大于相对应的两项构念最大相关系数值,具有很好的区别效度。

问卷法是一种自述式(selfreport)收集同一调查者的主观衡量的调查方法,极有可能导致对变量之间关系过低或过高的评判,形成共同方法变异问题。为避免共同方法变异,采用harman单因素测试法,将模糊前端参与、网络中心性等所有变量题项以最大变异法进行因子分析,数据通过限定单一因子方法不能提取单一因子,其第一个因子方差解释总方差的20.83%,因此可以推断共同方差变异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不大。

(四)假设检验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本文的研究假设。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诊断,对所有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计算各因素的方差膨胀因子的最大值为2.208,远低于10的上限值,表明多重共线性问题不显著。如表3所示,首先,模型1和模型4加入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两个控制变量;其次,模型2和模型5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主效应模糊前端参与,模型3和模型6;最后,加入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项。

模型2和模型4表明,模糊前端参与对企业市场创新性影响(β=0.42,P<0.001)和对企业技术创新性影响(β=0.199,P<0.05)显著,假设1a和1b获得支持。模型3表明,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的交互作用对市场创新性起到一定程度的负向调节作用,拒绝假设2a;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市场创新性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β=0.202,P<0.001),假设2b获得支持。模型6表明,模糊前端参与与供应商弹性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性起到显著负向调节作用(β=-0.173,P<0.001),与假设3a相反;模糊前端参与与网络中心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性调节作用不显著(β=0.062,P>0.1),拒绝假设3b。

为了更加清楚地揭示供应商弹性和网络中心性的调节作用,本文图解对其分析。由图2a可见,在高网络中心性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明显大于低网络中心性水平时的情形。由图2c可见,网络中心性对模糊前端参与对技术创新性的影响不明显。从图2a和图2c可以看出,网络中心性仅对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于对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并不显著。原因在于企业网络中心性越强,其收集和掌握不同供应商创意的能力越强,其产品概念的差异化程度也越高,有利于推出与竞争者有差异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由图2b可见,在高供应商弹性的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明显低于低供应商弹性水平时的情形,由图2d可见,在高供应商弹性的水平下,模糊前端参与对市场创新性的影响显著低于低供应商弹性水平时的情形。从图2b和图2d可以看出,供应商弹性对模糊前端参与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创新性和技术创新性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与本文所提的假设3相反。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新产品开发活动中模糊前端参与需要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进行频繁的创意互动、意见反馈和知识共享,因而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相当重要。然而在技术交换风险程度高的情境下,供应商会权衡技术交换所共享的程度。供应商弹性通过重塑供应基的有效性来响应外面环境变化,增加网络的不稳定性,降低网络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供应商往往不愿在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中提供关系专用资产投入,从而无法取得应有的效益。此外,通过图解分析发现,模糊前端参与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是不同的。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下,其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倾向于低网络中心性和高供应商弹性。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高的情况下,其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倾向于高网络中心性和低供应商弹性。

三、结论

1.本研究提出并验证模糊前端参与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性的关系。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可分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风险,提升机会辨识分析的准确性和创意想法的优良性,产生更多优异的产品概念,降低新产品开发失败概率,通过对供应商创新能力降低市场和技术层面上的模糊性,减少研发的时间和成本,以便新产品的研发更快进入市场。基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范式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转变的背景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显然不同于以往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有组织内部独立完成的管理认知,市场竞争不再只是单一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向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竞争,传统的企业独立竞争理念和做法,已无法再适应新环境发展需要。

2.探索供应商网络结构形态对模糊前端参与和产品创新性的关系的调节作用,清楚揭示不同程度模糊前端参与所组建的网络结构形态的差异。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所组建的网络具有松散耦合的特点,通过保留一些弹性选择较多数量的供应商之间竞争可以减少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促使企业与提供高品质产品供应商合作、迅速有效率取得关键或互补性资源,发挥网络所带来的效应。其网络的特征是开放性较强,网络间成员流动性较高,成员间的嵌入性和粘性较弱,主导企业借助于外部市场力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创新速度和效率。在供应商模糊前端参与水平高的情况下,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与供应商所形成的一个紧密且稳定的网络。企业需要强有力的控制使得新产品开发的模糊前端阶段能够按照既定轨迹运行,协助降低新产品开发初期的不确定性,从而缩短新产品面市的时间。其网络的特征是网络开放性较低,成员间的嵌入性和粘性较高,在产品开发中更广泛利用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强调与少数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导向关系。本研究结论充分描述现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运行的实际情况,为探索企业对组织间关系提供参考。

3.尽管本研究结论得到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的支持,但企业的产业类型有限,未来研究针对更多行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普适性。此外,本研究是从网络结构形态角度出发,但现实中有许多因素例如网络关系形态也会对产品创新性的组织管理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GriffithsHemans J,Grover R.Setting the Stage for Creative New Products: Investigating the Idea Frui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6,34 (1):2739.

[2]Alam I.Removing the Fuzziness From the Fuzzy Frontend of Service Innovations Through Customer Interaction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6,35 (4):468480.

[3]Azadegan A,Dooley K J,Carter PL,et al.Supplier Innovativeness and the rol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Enhancing Manufacturer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8,44 (4):1435.

[4]Kurkkio M.Managing the Fuzzy Frontend:Insights From Process Firm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14 (2):252269.

[5]Adner R,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0,31 (3): 306333.

[6]Acur N, Kandemir D, Boer H. Strategic Alignmen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Drivers and Performance Effect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2, 29 (2): 304318.

[7]Azadegan A, Dooley K J. Supplier Innovativenes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tyles and Manufacturer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28 (6): 488505.

[8]Capaldo A. 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The Leveraging of A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ctive Relational cap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 (6): 585608.

[9]Thomas R W, Fugate B S, Koukova N T. Coping With Time Pressure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1, 47 (3): 2242.

[10]Tsai W P.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 (5): 9961 004.

[11]Jayant A, Ghagra H S.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Configurations: Perspectives, Empirical Studie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3, 2 (1):2128.

[12]Chu PY, Chang KH, Huang HF. How to Increase Supplier Flexibility Through Social Mechanisms and Influence Strategies?[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2012, 27 (2): 115131.

[13]Liao Y, Hong P, Rao S S. Supply Management, Supply Flexibility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0, 46 (3): 622.

[14]裴旭东, 李随成, 黄聿舟. 模糊前端参与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5, 33 (3): 460470.

[15]Wagner S M. Tapping Supplier Innovation[J].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12, 48 (2): 3752.

[16]Swink M, Song M. Effects of Marketing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im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25 (1): 203217.

[17]Danneels E, Kleinschmidtb E J. Product Innovativeness From the Firm’s Perspective: Its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Project Selection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1, 18 (6): 357373.

[18]Kock A, Gemünden H G, Salomo S, et al. The Mixed Blessing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ness for the Commercial Success of New Product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 (s1): 2843.

[19]Antoncic B, Prodan I, Hisrich R D, et 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nes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Slovenia and Romania[J].Postcommunist Economies, 2007, 19 (3): 281298.

[20]Gnyawali D R, Madhavan R. Cooperative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A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 (3): 431445.

[21]Rowley T, Behrens D, Krackhardt D. Redundant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in the Steel and Semiconductor Indust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3):369386.

Research on Impact of Involvement in Fuzzy Front End on

Product Innovativeness of Hightech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HUANG Yuzhou, PEI Xu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effects of involvement in fuzzy front end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ness and market innovativeness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network structure configuration. 364 survey data from Chinese agricultural hightechnique enterprises are used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hypothe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fuzzy front e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duct innovativeness. Network centrality positively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olvement fuzzy front end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ness. Supplier flexibility negatively aff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olvement fuzzy front end and product innovativeness. The study conclusions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传播

1农业技术创新概述

农业技术创新是在农业科技者、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生产经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发展新的技术的过程,是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改善以及农民增值增收的一项农业活动,从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上看,农业技术创新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技术的相对优越性,既然是创新的农业科技技术,必然在技术上与传统技术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设备,改进农业生产的步骤、程序等多个方面,在优越性的结果方面,主要体现在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在农业生产实际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能够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其中一项或者几项的改进,就说明农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农业创新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通用技术的优越性。在农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中,重点应体现在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越性方面,如果仅仅是改变原有的技术,使用另一种技术的农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对的优越性,则不能称之为农业技术创新。二是利益的一致性,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容、过程、结果应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相一致,换言之,应符合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使创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这种一致性主要是农民认为创新的农业技术同现行的价值挂念、以往的农业生产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求、需要程度的吻合度,吻合程度越高则对于创新的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越有利,更能够为众人所接受,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与传统的农业技术的吻合度与提醒的效率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中国最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几千年形成的农业生产习惯、农业生产认知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方面应从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入手,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的角度出发,确保农业创新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需求的利益保持相对的一致。三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技术的复杂性,相对于传统的相类似技术,在创新技术的研发、掌握、实施过程中,创新技术必然具有相对于传统技术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认知的难易程度、掌握与应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研发的系统性复杂程度等多个方面。技术掌握的复杂性,对于新技术而言,由于知识程度的差异、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差异,导致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理解、掌握、使用、操作的不同,这直接体现在农业技术创新接受者对于农业创新技术认知的复杂性上,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与传播过程中应对创新技术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才能够真正的将农业技术扩散和传播。四是创新活动的可试验性,农业创新技术在生产和应用环节中具备了一定的可试验性特征,在农业创新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中,接受者从认识、理解、掌握到应用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直接应用显示是不可取的推广方式,因此在实践中多是采取试验性推广的方式,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中可试验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通过试验能够使农业创新技术的受众者较为直观、直接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特性、特点、优势、效益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从而利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和传播。五是创新活动的可观察性。农业创新技术的可观察性是在农业创新技术的可操作性技术上的又一特性,通过农业创新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试验性应用,从而直观的让农业创新技术受众能够看到新技术到来的优势和机遇,从而激发农业创新技术的受众者积极的学习创新技术、掌握创新技术,从而使农业创新技术更为广泛的扩散和传播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2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认知与应用的过程

农业创新技术归根结底是要为农民认知和采用,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传播过程中,农民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认知和采用一般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和应用等几个阶段。一是认识阶段,对于农业创新技术,在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首先应从农民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感性认识入手,使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概况、性能、特点、优势等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兴趣阶段,通过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感性认识,从新技术的优势、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使农民对于新技术产生兴趣,为进一步的传播和扩散打下基础,三是评价阶段,对于新技术在感性认识、兴趣培养阶段后,应从技术的推广者与技术的接受者两个角度分别对新技术的优势、特点等进行客观评价,从而赢得农民的信任;四是试用阶段,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试用使受众能够切身、真实的学习、体会、感受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益处,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可农业创新技术;五是应用阶段,在前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完成后,作为真正符合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农业创新技术将在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从而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3农业技术创新认知与应用的建议

农业技术创新的认知与应用对于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应遵循认知与应用的步骤,逐步推广,从而实现农业创新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4篇

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存在困境,技术创新缺乏政策资金支持,经营模式受到制约,需要市场化经营导向,提高创新技术推广率。首先,新型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上农民缺乏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目前以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政府关注较少,在政策与资金上缺乏支持。新型农民在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的都是自行承担试验费用。只有农业创新技术成功后,才能获得相应经济效益。这对于新型农民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于无法从发明和专利中获得必要收益,又没有其他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发明家的发明之路总是走得格外艰难。”

其次,农业经营模式制约了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的意愿。美国的夏威夷大学研究表示,只有规模在120亩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才符合经济合理性原则。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削弱了新型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动机。再次,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缺乏引导。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应该以生产力强实用性强的技术为主,以适合市场化经营为导向。最后,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推广率过低。“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阶40%,其中,获部级、省部级奖励的成果推广率也只有60%左右,平均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与应推广规模之比)为43.6,而德国、英国、法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率平均为50%一60%,美国己达80%一85%。”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推广普遍采取自下向上,周边辐射的方式。由个人向周边村镇扩散,推广速度较慢。还要受到区域、文化、市场、政府等影响。

二、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的举措及当代阐释

针对当前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政府从给予政策资金支持、推进规模经营、引导经营导向、完善推广方式这四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对新型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上给予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政府应着重新型农民创新技术,增放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投资力度,为农民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重视乡土知识,将农民纳入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国家承担起农民自身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从制度上进行保证,使有创新能力的农民能够得到创新资金”技术的保障,促进农民的农业技术创新。”

其次,政府应该适度推进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提高新型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政府应该增进宣传力度,宣传土地流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政府应该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如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和“土地银行”等。再次,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提高新型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供给。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中,政府应该起到支持、协助和激励的作用。新型农民对于科学以及农业知识掌握较少,这就造成农业创新技术上的盲从性。政府应起到引领作用,协助新型农民解决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正新型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差错,提高农业创新技术的实用率。最后,政府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加快农业技术扩散。政府应当通过社会网络,将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内容传播给其他农民,逐步引导和激励新型农民学习农业创新技术、用农业创新技术。政府应该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学习提供现场观摩教学和操作训练,让新型农民学会并掌握技术。提高农业创新技术转化率。我国的农业在中国经济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的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起到重要性的作用。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5篇

1.1机器人技术

工作强度大,且环境复杂的地方,人为操作非常不便。因此,利用机器人成为瞩目的新技术。农业作业的环境及操作复杂、多变,对机器人的要求很高,要求机器人自动收集、处理农业信息和作业。在收获成果时,要求机器人自己辨别成果成熟度,区别杂草与作物。

1.2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图像处理操作技术及传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学等重要技术,为机械与操作者提供一种交互体验的新技术。农业虚拟技术主要以农作物、市场等为研究核心,利用高科技的先进技术研究如何对产品进行改良,对环境进行改造等。通过虚拟技术,可模拟生产,且生成虚拟结果,将结果用于研究,分析并调整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降低生产损耗,提高生产率。

2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推广的策略

农业办公条件简陋、办公人员不足,对基层情况不是很了解,推广新技术经费不足,限制了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且很大一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敢尝试使用新技术,甚至有抵触情绪,使得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推广存在困难。

2.1确立创新创新技术方针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基石,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新技术及新机械研究,并加快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当中的应用。同时,政府要高度配合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农业技术的创新。在教育中,灌输创新理念,提高科技、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更稳定、健康。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力,在市场需求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将加大对科技和农业机械创新的投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发展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并将科技创新与经营理念结合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

2.2实行低碳技术发展战略

低碳发展主要是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发展低能耗及低排放的节约型农业。要发展低碳农业主要靠低碳技术来实现,将低碳技术引用进农业机械发展中,有利于新技术更好地在农业机械中推广。通常低碳农业技术是指利用低碳新技术实现农业发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条件,借助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对作物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根据生产条件,建设排水灌溉的水渠,为农作物建设好交通路线,从而实现大面积统一化机械操作。实现农作物统一化低碳操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配合精准播种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开拓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发展低碳农业机械技术,有利于健全农业机械发展的科技体系,提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发展中的应用。科技不断发展,带动农业机械不断发展,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明显,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应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新技术为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有利于农业发展水平全方位提高。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户;人力资本;技术采用;技术扩散

中图分类号:F323.9;F325.15;S-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636-05

Distribution of Farmer Household Human Capital and Adop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ZHANG Ben-fei

(Leshan Normal College, Leshan 614000,Sichuan,China)

Abstract: While applying Western technology diffusion theory in adop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he question why some farmers adopted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earlier than others when they had similar conditions lik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production scales and credit constraints should be resolved firstly. The differences in adoption of agriculture innovation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 of household human capit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mechanism how household 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determining the delay betw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ts adoption was explaimed.

Key words: farmer household; human capital; technology adop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关于农业技术采用(Technology adoption)问题,国外的研究者往往强调信息的获取[1-4]、农户生产规模以及信贷约束对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5-8];国内学者应用西方的农业技术采用模型分析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的微观机制时必然会遇到此类问题:在信息的获取、农户生产规模以及信贷等约束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为何一些农户能较早地采用某项农业新技术,而另一些农户却采用较晚[9]。本研究从中国农村农户人力资本差异的角度分析农业创新技术的采用,同时解析农业技术创新与技术采用之间时滞产生的原因以及时滞长短的决定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农业创新技术采用模型

根据熊彼特的定义[10],技术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的最初商业化过程,即建立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函数和供应函数。农业技术创新扩散则指的是一项农业新技术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围传播,进而被广大农户所接受、采纳和使用的过程,该过程可以被看作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一个后续过程,也可以被看作是相对创新而言的独立的技术传播、推广和扩散过程。农业技术扩散的结果是一项农业新技术为更大范围和更多的人所接受使用。这种农业新技术有两种具体形态,一种是农业新技术方法,如适时播种与灌溉等;另一种是可以作为新生产要素投入的农业新技术产品,如新化肥与新农业机械。本研究主要讨论后一种形态的农业新技术在初期的扩散与技术采用。

我们可以从农业新技术产品供求两方面展开讨论,一方面从新技术产品供应方而言,厂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从新技术产品需求方而言,农户追求家庭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等价于农户家庭生产目标函数最大化[11]。假定农户的惟一差别在人力资本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令普通农户的人力资本hc=1,在时间t的工资率为Wc(t),农户i相对于普通农户的人力资本为hi,lnhi~N(u,σ2),人力资本hi的工资率为Wi(t)[12,13],则有:

Wi(t)=hi·Wc(t) (1)

假定农户的家庭效用函数形式为:

U=■e-ρtu[C(t)+TN(t)]dt (2)

式中ρ为贴现率,则农户瞬时效用函数为:

u[C(t),TN(t)]=lnC(t)+αTN(t),α>0 (3)

式中α为弹性参数,若农业新技术产品可替代性越小,则α越大;C(t)为农户在时间t的消费(不包括新技术产品),TN(t)为农户在时间t对新技术产品的购买(即采用某项农业新技术),由于新技术产品购买的不可分性,故有:

TN(t)=0,t<τξ,t≥τ (4)

式中ξ>0,农户在时间t=τ以价格现值P(τ)购买新技术产品,家庭需要确定购买新技术产品的最佳时间τ,农户决策问题可以表示为:

maxU[τ,hi,P(τ)]=■e-ρtlnC(t)dt+■e-ρt[lnC(t)+αξ]dt (5)

st ■e-ρt[C(t)dt+P(τ)]≤■hi·Wc(t)e-ρtdt+Wealthi(0) (6)

2 农户人力资本与农业新技术产品的购买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7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农业高新技术大规模地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动态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潜在的高收益

高新技术能给采用者带来明显高出常规技术的经济效益,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高新技术的使用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较高的投入

由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属于技术创新过程,因而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增加相应的配套生产要素投入,所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往往伴随高投入。

(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很高的风险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的风险包括:1.自然风险;2.短期内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都较小,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和大市场的背景下,单个农民的理可能导致农民总体行为的合成谬误,从而农产品市场有更大的波动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3.农业高新技术在从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的过程中,中间环节相对较多,更容易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扭曲,因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面临着更大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4.农业技术,尤其是相当一部分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而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在空间上的推广和应用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有着更高的风险;5.时滞风险,据国内外经验证明,农业科技只有渗透至其他生产资源中才能真正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一个农业科技成果到创造出产品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极强的外部性

小规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先受益者总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最初采用者。但当农业高新技术大规模地扩散以后,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外移,农产品价格将下降,全社会所有农产品的消费者都将从中获益。从这个角度说,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五)农业高新技术投入的周期性

农业高新技术项目须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要经过研发、产品试制、正式生产、扩大生产到盈利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开辟销售市场等阶段直到企业股票上市,才最终完全获得收益,这一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少则3―5年,多则7―8年,若从创新的构思开始算起则更长,通常需要15―20年。

二、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具有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其本质内涵是“投资于创业风险企业,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培育和辅导风险企业创业,以期分享其高成长带来的长期资本增值”。风险投资与传统投资的区别在于:

(一)风险资本的来源不同于传统投资

正是没有抵押和担保,风险资本无法从传统的融资渠道获得,诸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等,因此,风险资本同传统投资相比,二者出身不同。

(二)风险投资的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由于风险投资没有抵押和担保,它看重的是投资对象潜在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潜力,因而面临很大的风险。但是,依靠风险投资建立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低、效益高、性能好、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一旦成功,其投资利润率远远高于传统产业和产品。

(三)风险投资的流动性很小

风险投资是一种中长期投资,其流动性很小,直到企业股票上市、被兼并和收购时,投资者才能回收风险资本并获得投资收益。这一过程,少则须要3―5年,多则要7―10年。

(四)风险投资需要资金与管理相结合

由于风险投资家通晓金融和市场行情,而创业家往往在技术上较为擅长,因此,他们的完美结合对风险企业的发展、壮大都是必要的。

三、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特点及不同转化机制的缺陷

(一)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在于其潜在价值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导致的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性,这一特点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基础研究早已突破多年,应用研究却被后来突破者强占先机,而研究成果在生产过程实现的途径有可能被新的占有者强占,这些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同样的问题在空间上也存在,因为基础研究一般没有保密性,应用研究只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某个地区首先在前两个阶段农业研究中取得突破,并不能决定它必然在商业化开发中成为最大获利者。发明创造被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批量形成过程、市场接受过程、技术扩散竞争加剧的过程等等,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着若干个不确定性构成的风险,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内在科学机制没有建立。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农业研究成果商品化率事实上一直是偏低的。我国每年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约为30%―40%,形成产业化规模的不足20%。

(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三种途径:其一是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主体,直接转化。这是一种封闭性的经营观念,不可能使农业科技企业高效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自我开发和转化。其二是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和农业科技企业以技术入股、买断等方式,联合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这种途径实践上效果甚微,原因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分别在两个独立且封闭的系统中完成,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性较差。其三是农业科研院所、高校自办农科企业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典型的产学研相结合。克服了第二种途径的科技成果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的弱点,但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始终是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自主开发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瓶颈问题,因此大多数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另外,我国原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缺乏协同作用。首先是农业科研、农业开发和农业生产三个子系统缺乏协同作用。其次,农业资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技术反馈之间缺乏协同作用。最后,技术、市场、企业家、和政府之间缺乏协同作用。

四、风险投资机制对原有转化机制的突破

(一)新的合约方式的达成

风险投资制度促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利用的效率机制,从经济学原理看,集中到一点就是根据成果交易的特殊性,构造一种特殊的产权认定的契约资本化机制。任何一项无形资产(例如一项发明)或准无形资产(例如一个构想)的价值在交易时都只是以潜在价值的形态存在,它不仅需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才能证明其价值存在是否具有真实性,并且往往是赋予某个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在附加值中间接地被体现出来。这就意味着,因为延时估价和间接评估的麻烦,交易双方很难在价格上取得一致。基于此,想要用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法解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可能是难以奏效的。相反,采用交易双方共同承担延时估价和间接评估所无法避免的交易成本,即用买卖双方共同组建一个创业体的组织形式,替代原来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的方式,然后在未来潜在价值赋形于新产品和新服务市场销售的真实价值确定时,计算出双方的“产权剩余收益”。也许这样的方式在微观上有助于实现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在宏观上有助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获得持续的技术创新动力。

风险投资在促成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中,正是吻合着这样的路径,形成了独特的产权认定机制。从而为知识产权这一大类特殊商品的交易活动,提供了创新的模式。

(二)风险投资机制的运作特点

风险企业组织结构对原有组织结构技术创新障碍的突破是明显的:第一,以完善的中介服务系统为支撑,对高科技成果、发明的潜在价值做更为准确的评估、定价;第二,以合约方式设定收益的延迟支付,避免即时交易的困难,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格局;第三,将技术、管理作为资本投入,形成对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报酬的期权激励;第四,根据某一项技术创新的特定需要,迅速从市场中配置资源,将劳动力、资本、技术直接组合于一个新的创业体中,形成对创业体的风险管理。

这样的突破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风险投资企业这种组织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过程的扩散,特别是过程的向前延伸,推进到实验室阶段和发明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R&D投资印证了这种新的趋势,即风险资本逐步替代政府投资,成为R&D资金的主要来源。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例,1990年到1993年政府的R&D投资占GNP的比例从2.4%减少到2.2%,到1993年60%的R&D由企业完成。风险投资机制对应用研究、基础研究领域的介入,大大加快了高科技的发展速度。二是加强了技术创新各阶段的联系,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加快了技术创新的速度。风险投资企业组织结构所表现出的开放、协同特征和快速组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创新过程的向前延伸,使技术创新与企业的商业化目标得到更好的统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转化速度得到提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化程度会越来越明显,而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科技转化机制显然不能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有效转化,这从上面的分析中已看得很明显。风险投资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独特的产权交易机制和运作机制弥补了我国原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缺陷。另外,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常规投资的缺陷,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保证,是最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方式。总之,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风险投资非常有必要。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8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及范畴

农业高新技术是由高新技术概念按照行业分类衍生而来的,指在农业科技领域处于发展前沿的、尖端核心技术群和能对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重大推动作用,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技术群。目前,按照农业高新技术的性质和应用领域,可以把主要农业高新技术归纳为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环境控制技术和农产品产后精深加工技术四大类,这四类农业技术也是当前农业科技发展领域最具有潜力的技术。

二、高新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农业高新技术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可迅速作用于生产过程,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为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改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驱动农业经济增长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降低农业经济增长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挖掘生物潜力,消除农业增长的资源约束。资源约束已经成为制约河北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高新技术,可进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化定向培育与快速繁殖,充分挖掘生物潜力,消除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运用动物胚胎的分割与移植、体细胞克隆等技术,可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培育并繁殖优良畜禽品种,实现畜禽良种的规模化生产,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畜禽疫苗等高新技术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重要技术支撑,可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专家系统、智能化决策、遥感信息采集与分析等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进行作物生长状况、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咨询,促进农业高效发展。设施农业技术与系统控制技术等的不断完善,可使农业生产实现自动或半自动化的工厂化集约生产,成倍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作物栽培、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特别是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可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模式界定。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组装和推广的平台,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律,适合当前农业高新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开发脱节、农民素质不高、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的农业科技现状,是一种适合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能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模式。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的核心功能就是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带动,通过示范基地来重组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和产业化推广,实现科技、生产和市场的有效结合,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促进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二)运行机制。

1.管理机制。由于区域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机制。第一,政府主导型管理机制。实行政府主导型管理机制的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大都由政府各部门直接投资,政府直接参与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第二,企业型管理机制。实行企业型管理机制的示范基地的投资主体一般是企业、科研单位或其他社会力量。企业型管理机制主要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企业型管理机制实现了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产权明晰,管理机制较完善,效率也较高。

2.资金运作机制。资金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也是制约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是保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发挥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多形式的投资机制。第一,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第二,银行贷款。用示范基地固定资产作抵押担保,申请银行贷款。第三,吸引社会资金。示范基地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吸引社会上的资金,特别是吸引高新企业来示范基地投资建厂进行技术开发,兴建农业科技企业。第四,采用入股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

3.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机制是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示范基地的土地流转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政府参与下按照国家土地法,进行统一规划,把土地直接划拨为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用地;第二,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把土地使用权出租给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经营者,经营者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金;第三,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经营者与农户通过签订租赁合同,按年向农户支付租金,把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进行统一经营;第四,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法人以一定的方式把土地的使用权承包过来,然后再承包给示范基地项目的经营者;第五,把农民土地股权化,即把土地折算为一定股份,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

4.科技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是基地带动模式的关键机制,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载体和平台,区域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了自主创新、技术引进、联合创新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创新机制。第一,自主创新机制。第二,联合创新机制。第三,合作开发机制。第四,技术引进。此外,为了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引进更多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的经营者采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具有技术成果的科研单位和个人,把技术成果折成一定的股份参与到示范基地的生产经营中来,按股份分红。

(三)发展相关对策。

1.加强资金扶持。要加强资金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扶持,带动全社会资金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模式发展。

2.增强科技支撑。建议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引导科研机构与示范基地形成稳定了利益共同体,强化科技合作,增强科技支撑。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9篇

一、重点扶持方向

着重发展种源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等科技行动;突破农业生物、农业装备、农业加工、农业信息四大重点技术。

二、政策措施

1、由市科委、市农委协调组织本市企事业单位联合向科技部、农业部等进行国家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地争取扶持农业科技经费。

2、由市科委在每年科研攻关经费中拿出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力争用于农业科技经费的投入每年有所增长。

3、在市创新资金中,每年以15%左右的比例,用于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的匹配和本市对农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

4、由各区县政府设立为国家和本市项目配套的资金。对获国家创新基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市、区县两级政府提供创新基金50%的匹配资金。其中,市、区县各25%;区县无法匹配的,由市科委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匹配10%(各区县申报的非农业项目,仍按国家创新基金和市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实施)。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资助的项目,各区县与市里的匹配资金比例不得少于1∶1。

5、增加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经费和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对具有潜在市场、规模、效益的新品种繁育、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安全等现代农业创新技术及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优先予以立项。

6、优先扶持园区内农业科技项目。本市的农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市级科技园区、各类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的创新、创业项目,要真正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的试验、示范、孵化、推广和人才培训的基地。

7、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人员流向农业企业。对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农业企业,由市科委、市农委优先给予支持。

8、采取项目招标制。鼓励运用全国的科技力量推进**的农业科技化。

9、农业产业化项目经认定后,可享受《**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政策。

10、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延伸到农业企业,按市科委**文件规定,凡符合《**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规定的农业企业,均可享受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11、凡属于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可按照立项指南规定的范围,向海内外招标。鼓励不同所有制的科研、教学、科技推广单位以及生产企业投标,对联合投标、科技力量集聚、具有明显优势的单位,由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12、加快农业“四新”技术项目推广,鼓励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以及农业企业开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以下简称农业“四新”技术)。凡符合市农业“四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13、支持农业引进、消化、吸收项目。鼓励本市农业企事业单位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本市农业科技的综合水平,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凡符合条件的引进、消化、吸收项目,给予专项扶持。

14、鼓励农业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凡符合农业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项目,可优先享受市科技兴农专项资金扶持政策。

三、申报程序

农业创新技术范文第10篇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所谓农业高新技术,是指能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并能形成新型农业产业的高技术和新技术,包括国家认定的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技术等7个高新技术领域的相关内容;狭义上是指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和设施农业、农业机械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按照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基础,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产业实体或企业集团,进行专业化、系列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扩散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将使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方式存在的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生产力。

显然,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高质量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2)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手段;(3)高素质的人才结构和员工队伍;(4)多元化的产业主体;(5)崭新的运行机制;(6)健全的市场体系;(7)政府宏观指导和支持。

二、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从9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在北京地区发展迅速,据北京市农委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12月为止,北京市共建立431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区级401个,市级30个,总投资50多个亿,占地规模22.7万亩。这些农业科技园大都投资主体明确,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嫁接传统农业。在3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中,股份制形式的有20家,民营个体的有10家,总投资15.5亿元。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初具规模,已成为北京市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性和导向性工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启动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工程、生物技术和生化工程、农业生态工程、温室工程、现代农机工程、新型肥料工程、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工程、绿色食品工程等农业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获得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二)农业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科技产业得到启动

2000年北京农业重点推广10项高新技术,启动6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

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共同推进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农业企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相关政策支持、扶植下,京郊已发展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和混合所有制的农业企业5100多家。出现了锦绣大地、大北农饲料、北京顺鑫

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民营型科技企业。工业企业也纷纷介入农业成为京郊农村经济增长中的一个新亮点。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在昌平投资40亿建立农业高科技园区,主攻种苗和牧草种业。

(四)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农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已初见成效

1996年,北京地区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该工程项目以示范区建设的形式展开,在北京郊区10个主要农业区县,从试验区、示范区、辐射推广区三个层次进行实施。以顺义区三高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建立试验区;在顺义区、通州区、朝阳区、大兴县建立示范区20万亩;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0万亩的辐射推广区和200多块示范样板田。示范区经过4年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在生产中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近6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取得进展

近年来,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速度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北京朝阳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模式、昌平的农业高效示范区模式、顺义的“三高农业试验区”模式、怀柔的农业高新技术嫁接传统农业模式、平谷的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模式等,这些模式内容新颖、创新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尚处在起步、发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宏观上的统一指导和管理

目前,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还未列入北京市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和扶持。缺少有关推动和保护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等。这就使得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不明朗,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结构雷同化,严重影响了北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的发挥。

(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量少且分散,使得北京地区连续多年没有出现重大的突破性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启动资金匮乏、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等,无法保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顺利开展。此外,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三)北京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北京的农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而且这些企业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和研究条件,即使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农业局所属研究所、推广站办的大部分企业,也不是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弱,既缺乏科技投资、开发的能力,更缺乏把整个科研机构都接纳进去的能力,使得农业科技单位整体或部分进入农业企业不易实现。

(四)农业高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滞后和人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北京市既缺乏一些能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也缺乏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农业科技储备不足、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较慢,使得北京农业科技成果,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其它行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困难重重,缺乏强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五)农业高新技术开发人才不足

目前,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中,一方面缺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人才以及具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不高,甚至还存在人才资源浪费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领域效益比较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进入等原因,使北京农业科研机构中大量人才流向非农领域和国外高新技术企业,造成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不能适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六)农业科研体制滞后,农业创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型、行政指令性等旧体制特征仍然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开发的横向联合、分工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尽管北京有众多的中央、市属农业科研机构,但都是一个个分散独立的研究单位,并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有实力的科研体系。北京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做到合理纵深布局,人才、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七)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

众所周知,北京农业科技市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和始终如一的连续。科技推广中介组织也过分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此外,技术经纪人制度、无形资产评估、生物技术产权保护等方面也迫切需要完善和健全。

四、加快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推动北京农业产业化的升级换代。根据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

加强对北京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北京市计委、科委、农委等部门应抽调人力组成专门机构,负责编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选择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

发展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改变分散、全线缓慢推进的做法。要选择若干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带动整个北京市农业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如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种子种苗工程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温室构建和温室规模化栽培技术、生物疫苗和生物农药研制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

(三)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

众所周知,要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延长北京农业的产业链条,即运用高新技术不断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渗透。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渗透,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突出北京特色,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先进、成熟、应用面积广、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渗透、融合、嫁接和改造传统农业,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体系、畜禽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示范基地、蓝色农业基地等,促进北京农业支柱产业形成,从而提高北京农业整体科技水平。

第二层次:采用相应的高新技术成果后,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的相对独立的部分,可转化为产品、商品,并形成新的农业科技产业,其中包括种苗类、饲料类、植物营养剂类、药物类、化学调节剂类和农产品加工类等。

第三层次:引进、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四)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北京市各级政府应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特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如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1-3年减免税收的优惠,或税后返还待遇,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启动和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一批刚起步且有发展前景的农业科技企业,促成一批农业科技产品开发企业和集团公司形成;通过金融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农业科技产业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等;通过制定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保险政策,设立农业科技及高新技术开发专项基金和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提高专项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农业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的政策

对由农业科研院所转制后的农业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坚持以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中转制的农业科技企业为依托,进行商品化程度高的农业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和销售,形成种子、种苗、生物、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以联营、控股、参股、兼并、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发一批具有优势的农业高科技产业。对上下游联系紧密、接口集中的产品与技术开发行业,鼓励组建以科技为先导的有国际竞争力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六)扶持一批以“高、新、外”为特征的农业科技的龙头企业,支持民营农业科技(知识)型企业发展

把北京农业高科技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中,在发展方向上突出“高、新、外”。扶持技术高、档次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集信息、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于一体,使之成为该产业或产品的主导。采用的技术新,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注意发展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外向型,主要是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

要优先发展生物工程、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的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农药、生物制剂以及生物肥料、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把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纳入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支持现有的、培育优势的、鼓励改制的、吸引外来的、发展新办的”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进一步加大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支持民营科技企业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宽松的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引导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向股权化方向发展;引导并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开发,形成对农业高新技术投入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和民营企业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高新技术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的窗口;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农业商品信息和技术信息的交流中心,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及管理人才的培训中心,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产品的辐射源,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通过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使北京农业科技园区在小区域范围内率先实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在内的社会创新体系建设,为北京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提供“科技载体”、“加工载体”和“流通载体”。当然,加强北京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点带面,对带动北京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换代、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设

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往往是伴随着高风险,为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农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体系,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全社会增加对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保障各方面增加对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金投入。

建立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基金。一是可以考虑由北京财政部门和银行出资成立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资本市场起引导作用,并成为政策性融资机构。二是由政府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有关企业农户共同出资创立地方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基金。三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种基金组织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或投资。四是成立中外合资风险基

金。五是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可以采用股份制形式,由政府集体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居民农

户共同入股,组成股份公司,共担风险。

(九)完善和健全农业科技市场,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北京市政府应立足当前农业科技市场不健全的现状,根据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积极制定北京市动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成果和发明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大力推进北京市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建设的进程。要率先在籽种产业、疫苗产业、园艺设施产业、新型肥料及饲料添加剂、新型农药、新型农机具等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领域,制定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行业制度,并逐步过渡成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促进北京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十)加强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和开发

通过吸引外资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开发,不仅有利于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和变化趋势,瞄准国际尖端技术,快速引进和吸收,而且有利于北京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作出及时调整和优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

北京要围绕优先发展领域,进行国际合作交流。今后一个时期内北京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重点领域是:生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畜禽新疫苗、新药物,农田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环境科学和绿色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病菌、病毒的识别、检测和快速诊断等。

此外,积极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借助一些在国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研究机构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交流。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国外的留学人员回京合作、研究或进行技术指导。要积极向国外各种基金会、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申请合作交流项目,进行合作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梗概,2000.10;

2.北京市农委科教处,科教情况反映,2000.5;

3.蒋和平,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农业现代化,1999.6;

4.蒋和平,北京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存在问题与发展思路,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简报,1999.7;

上一篇:银行税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国际初中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