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初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1 11:08:42

国际初中教育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学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3-0047-04

【作者简介】武和平,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

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它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必将长久地影响21世纪世界教育的变革走向,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江苏省无锡市东林中学的前身是110年前现代教育家侯鸿鉴先生创办的无锡私立竞志女学,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女校之一,也是无锡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所中学,可谓“开风气之先”。而这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铸成了今日东林中学追求卓越智慧和完美人格的文化品性,并促使学校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展国际化的视野,赢得新时代的发展先机,走出一条特色化的学校发展之路。

一、确立“开放办学,合作强校”的思想

众所周知,在知识信息时代,国际各种各样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数量多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广泛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基于以上认识,无锡市东林中学2000年确立了学生培养目标,即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学业优良、外语基础扎实、艺术特长鲜明、具有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的新一代。同时,作为无锡市第一批进行教育国际化探索的学校,学校较早地认识到,只有立足办学特色,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交流,选择适应国际新形势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才能让师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达到高质强校的目的。

东林中学按照“开放办学,合作强校”的思想,通过外语特色办学的深入实践,逐渐探出一条富有个性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学校被无锡市教委确认为唯一一所无锡市外语特色学校,并被江苏省命名为日语课程实验学校,开始进行日、俄、英等多语种教学。学校1995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无锡地区唯一一所参与国际GAP项目的学校,2001年成为日本协力事业团友好合作项目学校。2007年1月,学校被命名为无锡市双语实验学校,并被推荐为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候选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东林中学不仅成为无锡最早引进国外师资的学校,而且成为最早选送本校教师赴国外交流的学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做法,让学校在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中,实现了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踏步迈进。

二、开设“基于传统,融贯中西”的课程

东林中学始终把培养能够秉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发展的国际视野和现实能力,以及充满智慧、人格健全、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作为目标。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十分注重民族化与国际化的整合提炼延伸。一方面,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序列之外,开设了礼仪课程、古诗文诵读课程、书法课程等,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民族文化滋养,让礼仪之邦的内涵融入学生的血脉,让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凝聚成学生彬彬的气度和强烈的自豪感,让民族的智慧成为学生现身国际舞台时身上最明快的亮色。学校还开设了民族乐器、民族舞蹈、剪纸等民族艺术课程,通过教授竹笛、二胡、古筝、扬琴等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的演奏以及民乐史话的讲解,使学生接受中国民族艺术的熏陶,并在广泛的国际往来中进行表演,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和魅力,传播中华文明。另一方面,为强化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除了充满东林特色的英语课程,学校还开设了由外籍教师任教的英语口语课、日语和法语的第二外语拓展课、数学和计算机等的双语课、国际文化课等课程,希望在强化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拓展语言的使用范围,提高实际使用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国外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的了解,加强国际理解。另外,学校还组建学生铜管乐队,使学生在学到技艺的同时,通过接触西洋乐器来了解西方文化。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文化理解课程的建设和建构,力图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有关教材的引进和自主开发,立足民族土壤,强化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体验、理解,进一步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学业优良、特长鲜明、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公民;让学生在一个多种文化共存、人人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学会和平健康地学习和生活;科学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生态、环境生态、国际关系生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培养学生善良、无私、公正、民主、包容、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振兴使命感和放眼全球的责任意识。

三、搭建多形式、多内容的国际交流平台

1.构建国际协约合作机制

多年来,东林中学先后与韩国首尔仁寿中学(Seoul Jenshou Middle School),新加坡永青中学(Evergreen Secondary School),美国印第安纳蜜河中学(Honey Creek Middle School)、公园高中(Park High School),英国埃塞克斯郡林地中学(Woodlands School)、马克霍尔学校(Mark Hall School)等学校签订了交流协议,通过富有成效的合作往来,不断开拓办学思路,携手在教育国际化道路上共同前进。美国教育代表团对我校进行访问,美国印第安纳坡金斯公立学区中学教育副学监克兰奇博士盛赞:“参观你们的学校和国家是一次奇妙的经历,我将永远记住并珍惜。”美国校长盛赞:“东林中学是一所富有敬业、勤学精神的学校,没想到东林中学内涵这样深、理念这样新,办学成绩令人惊讶。”韩国百所学校教育课程研修团对我校进行访问,韩国教育界专家盛赞:“东林中学具有世界性的办学眼光,理念先进,特色鲜明。”

2.建立国际师生互访平台

学校通过与国外姊妹学校互派学校管理者挂职、参加国外各类教育高峰论坛等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近年来,学校先后有四位校级领导出境访问学习,其中,2009年新加坡永青中学与我校互派一名副校长进行挂职学习,她们在挂职中各自全面参与所在学校的各项工作,对对方国度的中学教育有了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进的目的。如:新加坡学校办学的人本理念、管理的程序性、每天课后的CCA(相当于兴趣小组)活动、教师的校本培训给我方很多启示;而我方的全面育人理念、艺术特色、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校园周边丰富的人文资源亦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十多年的教育国际化推进,东林中学按照有关合作项目协定,先后接纳了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二十余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同时,学校也先后有30名教师受江苏省教育厅指派赴日本、美国、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进行中文教学和培训。艺术组教师参加了江苏省的英国埃塞克斯郡昆曲-莎士比亚项目交流,赴英国进行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培训,学校“银杏艺术团”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加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内容;我方教师也为埃塞克斯郡姊妹学校开展了中国昆曲教学的培训。目前学校每年均有2~3名教师赴国外进修或学习。学校还选派多批师生分赴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交流考察或留学深造。

3.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东林中学“银杏艺术团”不仅活跃在国内各种舞台上,而且在各类出访中,担负起文化使者的责任。在韩国、英国等国舞台上,他们通过民族器乐、舞蹈等的演奏演出,演绎出民族文化的大气磅礴的特性,并且通过演出充分展示了中国学生以及他们这一代中国人整体的精神风貌,让所到之地的外国友人深深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所吸引、所倾倒。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先后有两名学生被选拔为特奥会志愿者,在国际青年高峰论坛会上作为特奥青年领袖的代言人参与国际对话交流。学校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仅发展了综合实力,而且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2009年4月15日,瑞典温德勒中学教育访问团访问东林中学,对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进行学习考察。学校的艺术教育氛围、艺术教育深度以及艺术教育装备,都令访问团歆羡不已。

2010年4月7日,英国埃塞克斯郡昆曲-莎士比亚项目交流团官员、专家一行分2批对我校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访问。英国友人折服于学校的锡剧表演,更惊奇于东林中学学生的莎剧小品演绎。英国友人还对我校音乐教师进行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培训。英国埃塞克斯郡交流团的来访,开启了东林中学参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新篇章。2010年7月,学校6名师生在为期10天的赴英交流中,凭借优良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得一段国外学习生活风生水起;而他们生动的中国文化介绍,行云流水般的莎剧表演,以及二胡、钢琴、吉他等乐器演奏,更是给英国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0年6月4日,新加坡裕华中学修学团一行32名师生来到东林中学。裕华中学的29名学生随机进入东林中学三个班随班上课。课堂上中新两国学生互助学习,共同探究各科知识及其中的奥妙。两校还通过这次访问,建立起师生互访以及利用现代科技交流办学、教学、发展等方面信息的互通共享渠道,进一步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为促进两校教育合作以及两国间的友好交往作了深入的探索。

2010年9月,日本教育专家余湖三千雄等一行慕名来到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学校领导介绍了我校在外语和艺术特色教育上的办学理念和最近取得的教育教学成果。不久,日本鹿岛学园派专人来我校为全体初三学生介绍日本高中和大学的办学情况,真诚地希望我校学生把该校列为他们出国留学的首选学校之一。

四、开展“校本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赖以发展的生命之“魂”,它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解决的是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问题。它是在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理性思考及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是基于学校本身的个性化的办学思考,是对先前办学的总结提升和概括。而办学理念一旦形成,又将优化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促进学校科学持续地发展。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军凤等指出:“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模式与发展趋势方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如平等提出,合作办学模式、扩展国际业务模式、项目合作与交流模式、境外教育消费模式、专业研修模式应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五大重要模式,而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中小学国际的相互交流、学生与教师的国外流动,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发展,只有做实学生的发展,教育国际化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东林中学始终把推进教育国际化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身上,放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整体提高上,放在学生发展平台的构建以及激励机制的探索上。

2002年起,学校吸收国外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从学生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初中学生素质评价为突破口,建立起一套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融合了国外先进的评价理念,而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发展的激励导向功能,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观念行为,使得师生都以一种更开放的观念、更有效的教学、更扎实的过程去全面重构教与学。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教师、学校都收获了累累硕果。

学校把教育国际化作为一项重大的发展命题来做,并通过系列的校本化课题的建立和研究,来不断丰富其实践内涵。

学校根据新课改以来本校的发展历史,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开展省级课题“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初中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研究”“初中教育国际化校本推进实践研究”和市级课题“学校艺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研究。学校希望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通过科学的评价途径和评价机制,发挥其在培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中的独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整合和积极利用各类资源,构建中西交融的科学、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是建构“渗透―整合―沉浸”双语教学模式。

学校在起始年级、起始学科的第一学期实施渗透型双语教育。采用低限度的方法,教师在上课时某些部分固定使用第二语言或在讲述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时使用第二语言,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双语学习的第二学期就进入整合型双语教育。采用较低限度的方法,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外文,让学生学会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最后是双语沉浸层次,采用较高限度的方法,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教师在某一个年级全部使用第二语言来上课,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和解答问题。双语教学的基本课型有师生互动型、活动型、讨论型等。学校开设了数学、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科学等双语课程。

二是建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育模式。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确立本土意识与全球视野有机整合的宗旨,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国际理解教育的素材,从学校优势资源中寻找国际理解教育的素材,试图立足民族和校本,面向世界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我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通过两个媒介来实施。其一,学科媒介。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分散渗透在思想品德、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课程和教材中。思想品德学科渗透世界人口教育、国际消费者维权教育、禁毒教育等内容,历史学科渗透国际和平教育内容,音乐、美术学科渗透多元文化教育(昆曲与莎士比亚戏剧、中国画与油画的专题理解教育)内容。其二,校本媒介。为使国际理解教育收到系统教育的功效,学校编写了《国际视野》教师读本,帮助相关学科教师将国际理解教育内容与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独立的综合实践课程来实施;开发了七、八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的《国际视野》教材,该教材安排七年级学生学习“科学与科学家”“西方的重大节日”两个科目,八年级学生学习“全球环境保护”“我国的海疆”“文明的陨落”三个科目。课程从全球视角,引领学生观察世界发展,思考未来生存。

五、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考

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更新观念是一个前提。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不应仅仅是学校领导所有,而应该让所有教师成为这个理念的拥护者和实践者。只有如此,教育国际化才能无声无痕地渗透进基础课程之中,而不是仅仅依靠个别的国际化课程。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能忽略。如果忽视了教师的发展,仅仅靠理念是不可能推动学校这辆大车前进的。

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这句话的深刻性。教育国际化提供的不是一个只有竞争的平台,它提供的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展示、对话、交流、合作、共赢、互补的体现教育多样性的平台,是优势教育方式、模式、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方法的同时,做好自己富有特色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正因为如此,东林中学对于学校今后的国际化发展有着一种务实的设想,即在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形式的基础上,创设一种能够展示和交流不同国家教育文化的机制――东林国际教育论坛。通过论坛的形式,来促进各国教育的深层对话,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碰撞,来进行更直接的课堂教学观摩、比较与研讨。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学科的教师、学生走出国门,更深入地体验外国文化,更广泛地推广民族文化;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东林中学,走进东林中学;在艺术教育、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2篇

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于区分旧时期的应试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纠正的是过去的历史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将历史教育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中学的历史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无一不是让学生对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些条件也证明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之上,从而更加精确地阐述了在新时代的情况下从事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我国中学历史课程发展的进程中,早期的课程设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带有主观色彩的偏差。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初中中学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强调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由阶级斗争而形成的。这时的世界史内容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意识,为的是要与帝国主义划清界限,导致学生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缺乏了全面客观的了解。那一时期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具有极大的意义,但也同时片面理解了国际意识,与真正的国际意识还未能接轨。到了60年代后期,对于历史课程的内容出现了极左思想,导致了中学历史课程“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花”的狭隘排外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和世界逐渐融为一体,因此必须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以及历史的发展进行了解。随后中学历史教育的课程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认为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里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成就,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这时在中学历史中的世界史部分对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加客观的评论。学生在后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上更多的是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形成了逐步面向世界、未来的意识。

二、国际意识教育推动了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改革

课程专家叶澜曾经说过“21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千百万教师天天进行着的教学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在历史课程中,实现国际意识教育这一目标必须要从教学出发。每每问起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读书死记硬背”“、做题千锤百炼”为主。由此看出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是单一的,守旧的,也很容易看出学生缺少自主的发现、了解问题本质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老师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前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等都缺乏系统化的设计。在现今的21世纪,过去的备课式教学已被教学设计的理念所代替。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前拟定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的结构、内容、节奏以及最终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全面系统化的设计。因此,提高历史课程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学设计都必须以国际意识教育为目标,都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体化国际意识。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等,都要具体的按新课标分为不同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例如凡是课程内容的表述中出现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字眼,就为运用的层次。如上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时候,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古今中外,通过二战胜利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理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正义、合理性,体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感情等,让学生在中学历史教学阶段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第二、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教改后的历史课程教学注重的能力的培养、方式方法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三位一体的理念。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凸显了历史的学习是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探索性的方式,多层次多角度的看问题、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学习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与其兴趣相关的课程内容。教改后的教学目标从以前的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变成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差距,以及学生的个人情感准备等,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枯燥的理论原理及概念,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国际意识教育丰富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的来源

在校本教学提出以后,不同学校在不同的条件下,按照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更加丰富的有特色的课程目标、内容体系,也提供了课堂外的选修、课外时间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有一部分的学校还纷纷开展一些主题日的活动,在特殊的日子里开展特殊的教学活动、举办重大历史的讲座等,形式多样,让学生用生活化的方式来记忆历史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等。另外,学生们通过学习的内容从身边出发,从校园出发,了解校园历史,提高校园文化。例如在某学校在对学校建校以来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每年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现校园的风采。因为校园文化不仅包括了精神文化,还包括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学生在校园中成长,校园文化起到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而今,我们早已踏进了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是个开放性的无国界的小世界,在这个更加便捷的国际交流平台上,只要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便能促使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

四、总结

总之,国际意识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成绩是显著的。理想的美好铸就了我们为其努力在不断改革的路上发展,中学历史的教学促进了国际意识教育的发展,国际意识教育的发展更加促进了构建我们的和谐美好世界的梦想。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国际理解教育;内涵;体现;问题;对策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题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指引》中明确界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的目标,即“培养和平处事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国际具有国名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际、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世界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

《国际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强调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把国际理解作为其基本内涵之一。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国际理解教育很有必要。

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体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除了是一门工具外,还应该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在新课标的九级目标体现中,五级是9年级或者初中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第五级的分级描述中,就提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分级标准中的五个方面里,其中文化意识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比如在文化意识的第五级分级标准就要求学生要能够“了解英国国家中的人际交往习俗,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关注中外异同,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三、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现

初中英语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选题广泛,题材包括体育、文学、自然、饮食文化、他国文化和习俗等。笔者所在的省份统一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Goforit》教材。初中英语教学内容除了对语言技能的强调,还特别要突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以初中七年级下册为例,我们来粗略看看初中英语教材是如何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册书的国际理解教育一般主要体现在SectionB的阅读文章中。如第五单元阅读文章是以泰国学生的口吻讲述的关于拯救泰国大象的问题,这篇文章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了解异文化,关注环境问题。第六单元的阅读文章是关于一名在美国学习的深圳学生在美国如何度过端午节。文中有对中国家庭过节的描述和美普通家庭的生活描述,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了解他国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第10单元的阅读文章则描述了世界人民的生日食物,进行了各国生日食物的比较和对比,体现了国际教育中的关注多元文化,理解他国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

四、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成绩

初中英语教师深刻意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教授英语的听说读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授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生和外国人交往时,教师会告知学生在西方文化里,在刚认识他人时尽量不要询问其婚姻状况、收入等,对政治和宗教等话题尽量避免谈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不愉快。在讲授中国节日的时候,同时向学生讲解西方的一些节日,进行对比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风俗文化习惯等。初中英语教师基本形成了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队伍,能够共同研讨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形成学生国际理解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英语考试试题中,适当考察学生对其他文化和国际重大时事的了解,真正达到语言和文化的相结合。

2、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理解较为狭隘。比如谈到国际理解教育,很多老师会认为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习惯等,他们忽略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联,或者存在偏差,从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有些教师缺乏一定的国际视野。英语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和思想,对世界文化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理解。但是,现实是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疲于帮助学生应试,缺乏对自身国际视野的提升。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视野宽阔与否影响到学生的视野。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情况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和设计缺乏国际理解教育元素。由于现今的英语教学还是以应试为主,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和应试紧密相关,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语法的讲解,忽略了阅读文章的内容,更不用说内容后面所体现的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五、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探究

1、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不同文化里的角色,让学生体验“异文化”,通过角色间的交流与沟通,冲突与合作,让学生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从而获得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和情感。

2、自主调查学习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英语作业中和国际理解教育相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理解“国际”方面的知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课堂无法传授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对“国际”知识的兴趣。

3、体验法

体验式的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是能够达到学习效果的一个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实地实景的亲身体验,学生会对国际理解有更深刻的体验。比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学生去有外国人服务的正宗的西餐厅,一是可以在真实场景中学会用英文点菜,同时可以真实品尝正宗的西餐。或是带学生参观国际博览会或者国际化的企业,感受世界各国文化多元融汇,传递给学生国际化的理念和价值观。

4、交际法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大的缩短。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国外的学生结成一对一的笔友,通过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进行交流。由于初中生英语水平有限,教师可以设定学生交流的主题,并且给出相应的语言指导,让学生可以通过在和国外学生的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异文化”。

六、结束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之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更加紧密,教育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远大目标,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值得重和关注的内容。现今,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不足。同时,国际理解教育的实现不是仅仅通过英语教学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程梦颖.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 吴晶晶.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问题[J].中华少年,2016.11.

[3] 王瑞杰.论我国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D].河南大学,2006.

[4] 姚治松.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皎月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 周金雅.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作者简介】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4篇

在教育领域,英语成为发展的重点,将英语国际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我国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国内和国外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从而使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缺乏热情与活力。初中英语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更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分析

随着我国总体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教育领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尽管这样,我国在教育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这要求教师在完成英语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将英语进行国际化,适应全球化的总体要求。通常所讲的国际理解教育,其实就是指将英语学习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外文化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化可以对国外进行吸收借鉴,让学生在不同文化交融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其各个方面得到锻炼,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要对学生进行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是以外国文化为基础,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不能够对国际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在英语学习中没能跟中国文化很好的结合。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英语的这种特殊性,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注重结合本国的文化,使我国文化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越来越注重与国外进行合作交流,这使得英语教育在我国初中教育领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此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教学在国家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了技巧,忽视了对于语言应用的教育。其实,外语和汉语存在相同点,都是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对于语言实用性方面的教育。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我国在初中教育上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足,从而让学生对英语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而已,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们在国际教育和理解方面并未予以关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国际相融合,无法对国外文化进行充分地了解。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单单把它看成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英语,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上缺少国际教育和理解,会让学生降低学习的热情,从而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英语技巧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作用,最终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展现英语教学的魅力。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自身进行角色扮演来切实体会不同的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多加入一些本国的文化,通过文化交叉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对国外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一定的认知,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教师学生共同的改变和进步,提高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实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上通常只注重课本的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涉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时候可以多利用课外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更加全面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区分好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在对文化进行学习的时候做到准确恰当。设定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切实进入到一个拥有国外文化的氛围中,在真实情况下对英语进行学习。除了运用以上这些方式以外,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资源,那就是我们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他们是完全在一个英语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国外的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在英语学习方面拥有很高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英语国际教育,必定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在枯燥的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给他们放映经典的英语电影,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英语进行学习。

2.3革新教学方法:

作为中学教师要有国际化的意识,所用的教学手段要与世界接轨。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国家理解教育理念融合与课堂教学之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搭建高效、科学的教学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将西方发达国家的风土人情制作成课件,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的无限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通过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在我国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发现,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完全弥补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就是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发现国内和国外文化所存在的差异,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在一种新模式下进行英语学习,找到更合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迎合了当前我国在教育上实施改革的要求,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更好地对国外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也为我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它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作者:吴晶晶 单位:杭州市拱宸中学

参考文献

[1]金万锋,邹云敏论“国际理解教育”视闺下的英语文学教育[J].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5),29一30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5篇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在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嗣中,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意识,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自我指导、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学习者。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课前预习、及时复习、独立作业和课外自学几个方面。其中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瑞士教育家亚美路曾经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教师在学生预习的时候,适当给与针对该单元内容的提问作为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快速的了解到本单元学习的方向,也可以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有自己动手提前准备去学,比单一的课堂上的学习是有效得多的。比如,在九年级讲到“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知道本章的重点是定语从句。如果教师直接就讲“先行词”、“关系词”等,学生必然感到什么的枯燥、难懂。如果教师能在本单元开始之前,就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什么是定语从句?”、“定语从句的位置在哪里?”、“定语从句有哪些部分构成?”等,让学生在开始之前,就对定语从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讲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一些。而且,部分学生还会因为发现自己了解的和教师所讲的一样,而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甚至有时候,完全可以交由学生来讲解这些知识,有必要教师进行补充即可。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而学生感觉知识掌握了,才会更愿意去复习。课后复习是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记忆,把所学内容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是搞好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业其实就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是查漏补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过程,必不可少。做好这三点,有助于养成学生在初中阶段英语知识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为其课外自学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英语思维是许多英语学习者都希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这是用英语流畅地表达思想的基础。由于东亚和欧美的差异很大,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对我们于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的中国中学生来说,要尽量学会用英语而不是汉语的思维来理解英语。

首先从我们初中英语教师的日常教学而言,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我们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实物、图片、投影、多媒体电脑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我曾经在讲到八年级“How to make banana milk shake?”这个单元的时候,为了帮学生更好的理解制作橡胶奶昔的步骤,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根据课文现场演示了一次其制作过程。并且在讲到该课涉及的“turn on”、“turn off”这样的词语时,也通过采用开关收录机、电灯等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这样的方式比文字的方式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理解,是适合于国际化教育的有效教育方式。

其次,语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不如帮助学生培养好的语感。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而英语语感是语言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所自然产生的激活效应,是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考的语言敏悟性。但是语感并不是一下就可以培养起来的。语感的培养,要有大量的模仿作为基础。所以,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应该从模仿开始。

三、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新时代世界性主题的背景下,一切创新研究都将是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合作与创新,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己经成为人们的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各国的教育都将面临着加强学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共同任务,合作与创新也将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我们教育国际化的主旋律。《新课标》前言部分在谈到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时指出:"……强调课程从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因此,我们广大的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中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以期达到较好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体系。要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个不错的方式。比如,七年级“What color is it?”的这个单元,有一次教学观摩让我印象深刻。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在情景中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颜色词准确描述物品的颜色。在学习颜色单词时,这堂课的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配色的小实验,目的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操作试验,获得在真实情景中用所学语言功能进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获得一些美术知识。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 方法分析

国际理解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领域中比较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国际理解教育在“二战”以后不断兴起,特别是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国际理解教育取得重大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等国际理解精神,培养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价值观和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关注对话与平等,重视文化的理解与被理解,倡导可持续发展,关切教育回归生活。国际理解教育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国际理解不足,英语教学上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进行英语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外国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中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国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对英语知识技巧的讲解,从而忽视对英语这种语言文化的实际通用性。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师生应该重视英语教学的环境性和应用性。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初中许多学科都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他们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本国现状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清国际局势,最终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师生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技巧,忽视英语的交流性和应用性。因为对国际教育和理解重视不足,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时不能及时地与世界接轨,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无法实现桥梁之间的衔接。真正的英语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能够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门考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与世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应的国际教育和理解意识,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有所偏差。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对于初中老师来说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英语技巧的讲解,还要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性,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正确态度和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国际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这里所说的交流是指交流国际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人,从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增强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目的性。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更了解国外文化,接受外国文化,并且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时就要对该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正确把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同时学校要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在专业的培训下更好地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克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师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推行下,教师要利用好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多样的校园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辨别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在这样的辨别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增强自身对文化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文化的交流,学会运用英语实现对本国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除此之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外教,加强学生与外教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彼此间的介绍加强文化交流。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座,积极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们对国际动态的了解,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英语,为今后文化的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在影片和英语的语言中找到与中国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学生可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友谊,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最终达到英语课外交流的目的与效果。

3.结语

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国际文化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今后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对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尹立柱.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拓宽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6(8):6-7.

[2]粟莉.适应国际理解教育需要改革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7,25(3):23-24.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7篇

这项课题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与教学环境的较全面的比较研究,是当今规模最大、测试技术最新的一项国际教育研究项目。参加的有我国、美、前苏联、英、法等19个国家的21个总体(我国台湾作为一个测试总体参加此课题研究)。我国大陆仅参加对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实际情况,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习和掌握国外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组织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处理等定量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写的课题研究报告很快就会出版。

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大陆13岁学生(主要是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数学答题正确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比我国台湾也高出7%。但是我国科学测试平均正确率为67%,在20个总体中居第15位,成绩偏低。这同当前世界各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注重联系社会和生活,特别是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的发展方向不甚一致。

从数学和科学两科教学内容平衡的角度考虑,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测试结果值得注意。韩国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分别是73%和78%,我国台湾是73%和76%,两科总平均正确率比我国大陆高。我们还注意到,除我国科学成绩远远低于数学成绩以外,其他所有总体的科学成绩都高于数学成绩。这说明我们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很不平衡,有必要调整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及其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以适应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此外,本课题对于影响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的社会、家庭和教学环境因素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比较符合实际的、可供我们参考的重要结论。例如,学生看电视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成正相关;学生的兄弟姐妹人数与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成负相关(我国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数学和科学测试正确率分别高出5.6%和7%);家庭藏书数量与数学和科学成绩成正相关;等等。

这项研究历时三年有余,我国课题抽样和测试工作涉及20个省市,居住的8.7亿人口的地区。测试地区广,任务紧,经费和设备短缺,但课题组克服了各种困难,跋山涉水,深入农村山区进行测试,日以继夜地工作,保证了各阶段科研任务准时完成。在课题取样和测试过程中,各地教育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各县市协助本课题工作的同志以及测试学校的师生,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和科学教育同社会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数学和科学教育不仅给学生以实际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由于各国数学和科学教育有许多共同点,教学改革的成果往往会超越国界影响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出于这些原因,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组织了多次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在各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87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同英国、加拿大、韩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研究课题,对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学习成绩进行国际比较研究。1988年发表了研究报告《不同的世界--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评价》。

报告发表以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因为在12个总体中美国的数学成绩最低,科学成绩名列第九。

1989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组织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研究(简称IAEP)。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成绩,以及获得优秀成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测试的学生分为两个年龄组:9岁和13岁。岁学生测试数学和科学,13岁学生测试4个项目:数学,科学,操作,地理。先后有19个国家(包括我国和美、加、英、法、前苏联等)的21个总体参加这项研究。考虑到我国地大人多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只参加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教育的研究。

这项课题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与教学环境的较全面的比较研究,是当今规模最大、测试技术最新的一项国际教育研究项目。对于我们了解国外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实际情况,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习和掌握国外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组织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处理等定量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测试结果 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各总体于1991年3月完成正式测试和问卷调查。

经数据处理和统计后,测试结果见表1。

表1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测试平均百分正确率数学科学总体 9岁13岁 9岁 13岁中国 80 67巴西福塔莱萨 32 46已西圣保罗 37 53加拿大 60 62 63 69英格兰 59 61 63 69法国 64 69匈牙利 68 68 63 73爱尔兰 60 61 57 63以色利 64 63 61 70意大利 68 64 67 70约旦 40 57韩国 73 73 68 78莫桑比克 28葡萄牙 55 48 55 63苏格兰 66 61 62 68斯洛文尼亚 56 57 58 70前苏联 66 70 62 71西班牙 62 55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尊重;发展;兴趣爱好;记录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25-02

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韩国学生问我:“老师,我们现在学相似图形、概率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什么用啊?学这么多门功课又有什么用啊?等我们工作了也用不到啊!”我说:“学习理科,主要是培养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你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学习文科,则重在培养你的文学修养,塑造你的人格魅力。”学生并没有从我的话里悟出什么,反而更加疑惑了。

不仅在中国,韩国、日本……其他国家的父母也都希望孩子的成绩是出类拔萃的,各门功课都能均衡发展。在学生的时间表上,除了5天在校学习,周末两天还要排满各种文化课补习班。这种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情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了,有的甚至开始怀疑学习的价值。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但如何抓住遥不可及的梦想?学习对实现梦想有什么帮助?对于这些,孩子没有时间去思考,或者说连思考的方向都找不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里这样写道:“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和学生给予社会的一切,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具有清醒的理智,高尚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人,能以尊重态度对待其他社会成员的,善于珍惜、爱护和尊重他人的劳动、精神尊严、智慧和优美之点的人。”笔者经过深刻反思才意识到,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在以“梦想”为主题的班会上,韩国学生A说她的梦想是当一名服装设计师,日本学生B说他想当一名工程师,中国学生C说他想当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进入NBA……突然韩国学生D说:“既然是梦想,当然是很难实现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努力呢?到最后我们发现根本实现不了梦想,那会很伤心的,那还不如不要有梦想呢!”中国学生C说:“我也知道我能去NBA的机会几乎为0,但是我喜欢打篮球,也为了我的梦想,每天都努力练球,我很开心,因为我有梦想。”说着说着,激动的泪水就流了出来。全班一下没有了声音,好大一会儿后,大家一起鼓掌鼓励这位有梦想的同学。

听着学生的话,笔者忽然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在中学学习阶段,教师是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擅长的学科,并将该学科知识拓展甚至超越课程标准的高度,以至为今后发展成为专业、职业做准备,为家庭、社会创造财富。

班会上,笔者接着问大家:“你最喜欢的学科是哪一门呢?”韩国学生A喜欢美术,日本学生B喜欢物理,中国学生C喜欢体育,韩国学生D说不知道……笔者紧接着问:“如果一位服装设计师不会用画笔画出她心中的完美衣饰,一位考古专家不知道一件青花瓷器的出土年代和花型特点,一个记者不知道一篇新闻稿件如何写,一位制药师弄不清楚两种化学试剂能否一起使用……那他能做好本职工作吗?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下去吗?”大家都知道答案。有一半学生都举手发言,意识到自己喜欢的学科跟梦想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开始发现学习是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也是帮助大家发现自己的兴趣。因此,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将特长发挥到极致,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能一直保持这种热忱和兴趣,那么总有一天,他一定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一、寻找梦想的途径

1. 发展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滋长梦想的肥沃土壤。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在做什么,看什么书,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多和他们讨论交流。由此,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尝试接触,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2. 随时记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准备一本便签本,用于记录每天的点滴生活,包括看到的、体会到的,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通过记录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真正地了解自己,发现梦想。

3. 不断追问

在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后,教师就应要求他们思考:在这些兴趣、爱好的背后,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一个大的梦想可以分成几个分目标去实现?实现每一个目标又需要做哪些准备,学习哪些知识?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找寻实现梦想的方法,在学习中向梦想一步步靠近,直至最终实现梦想。

二、实现梦想的方法

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笔者班上有一个中国学生E的梦想是做与动漫有关的职业,但他只是天天拿着“飒漫画”在手里看,而班级开展文化展示时,他却畏首畏尾,不愿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了。笔者认为,如果只将注意力停留在看书上,那兴趣就永远只是兴趣而已,不可能发展成为特长,而只能作为一种娱乐。对此,笔者鼓励学生E放下书本,通过画漫画,写漫画故事,让他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画漫画的能力,从而拉近与梦想实现的距离。

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学生觉得梦想很遥远,且无法实现的时候,教师应引导他们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以发现新的学习方法,找到新的思路去进行研究,由此便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上一个日本学生F很喜欢踢足球,总是梦想着能踢出个名堂来,所以他每天都到操场上去踢球。有一天,笔者发现他放学后留在教室里看书,而没有像往常一样去踢球,便问他:“你今天为什么不去踢球呀?”他有些丧气地回答道:“我很喜欢踢球,但是发现每天这样踢球,都没有进步,太打击我的积极性了,所以不想踢了。”笔者又问他:“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踢足球的啊?”他回答:“三年级。”笔者惋惜地说:“既然都踢了这么多年了,说明你很喜欢踢球,为什么这么快就放弃了呢?你有没有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呢?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到网上搜索中学生练习踢足球的视频,然后每天按照要求进行常规训练,定时定量,先坚持两周,你再想是不是要放弃这个爱好。”他眼睛顿时有神了,用力地点点头。

这个学生给笔者带来了不小的启示:这不就是我们的教育所期待的吗?陶行知先生说过,“你期待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就让他去过什么样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发展兴趣,并坚持下去,把兴趣变成优势,把优势转化为能力。

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孩子的梦想很宝贵,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他们对梦想的追求,使之在追求梦想的征途中,做到不放弃。此外,教师还要把教育细化到每一天,于无形中渗透相关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无意识地努力中离梦想越来越近。

不同肤色,不同国家,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各个都有梦想,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寻找梦想,并且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发展梦想,实现梦想。梦想是遥远的,但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帮助学生把梦想细化为几个阶段的分目标,并一一实现,那梦想就会悄悄地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

参考文献: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渗透教学 国际意识

初中英语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育工作者将英语教学的的语言性和国际性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化、多方位的世界观,为其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意识基础。因此,采取何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与途径加强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国际意识的渗透教育,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意识的必要性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浪潮推动之下,初中英语教学已初见成效,但是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与渗透形式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教师侧重于对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英语教学的实效性不明显,因此,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应成为当前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强对学生英语教学中国际意识的渗透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国际意识作为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要求人才对世界问题的分析、思考上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宏观整体意识,不断拓展自身的学习世界。同时,作为情感和思想的价值观念,国际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现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将文化教育、意识培养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意识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我国素质教育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与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国际意识的途径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国际意识的渗透教育做出重要的思想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素质教育的任务,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进学生国际意识思维方式的转变。例如,在人教版“My name is Gina?”这一内容的讲解中,教师要对学生词汇、语法等内容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此为教学计划的制定出发点,从功能、文化、认知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就文化教学目标而言,要侧重于对学生国际意识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明确中西方名字的不同表达方式,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所了解。

(二)构建阶段性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要构建阶段性英语教学模式,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国际意识的渗透教育做出重要的教学指导,为渗透国际意识奠定重要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在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之中,正确看待、分析和思考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传统,将初中英语放置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之中,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例如,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情况为基础,分阶段和层次进行,对于七年级的初级极端薛恒,教师要将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现结合,让学生对国际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与了解,对于其中的文化要重点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年级相对较高的学生来说,要注重加深文化意识和国际意识的教育,对不同地区的价值观念、、国际局势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对国际意识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其国际交往能力。

(三)创新多元化教育方式

教师要创新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国际意识的渗透教育提供重要的教学途径,实现初中英语国际意识渗透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重要的形式基础。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之下,教师要将引导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模式作为学生国际意识渗透教育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初中英语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教育模式。例如,在人教版“Where’s my backpack?”这一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辅,营造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播放专业的英语教学音频,为并学生播放生活大爆炸中相应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认识相关物品的词汇,并明确认识不同回答方式中礼貌性用语的应用,利用良好的视听效果,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

(四)高效整合英语教学内容

教师要高效整合英语教学内容,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国际意识的渗透教育提供全面的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初中人教版英语教材为基础,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范围,进一步加深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内涵了解,进而提升自身的国际意识,实现英语渗透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中西方的打招呼习惯进行专题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正确引导,一般情况下,西方国家打招呼通常以天气、体育、健康状态为主,因此,学生要明确“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 about your body?”等语句的正确使用,并通过实践模拟指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得体的语言交流,如对话比赛、小组讨论、英语晚会等形式,檠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载体,每个语言的背后都是该民族、该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蕴含其在发展过程中独有的文化底蕴,英语作为语言形式的重要内容,要重视英语教学在学生国际意识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从方式、模式和内容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良军.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04).

[2]叶晓燕.试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海外英语,2014,(02).

[3]周丽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之文化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12).

国际初中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厌学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04

一、引言

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关注和发展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主题。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很多农村孩子都能上学,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广西农村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学生不愿读书,小学因为外界影响不是很大,但到了初中阶段后,出现了很多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影响学生正常学习,造成农村初中生容易出现厌学问题甚至辍学。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仅仅依靠一亩三分地是很难维持生计的,为了更好地生活,当前农村到处都是“农民工”潮,随之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厌学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又不在身边,疏于管理,而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自我约束力比较差,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如不良少年、网络游戏、色情暴力等等,造成大量农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当前广西农村初中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影响

1.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

长期以来, 考上大学、跳出农门, 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愿望, 也是多数农村孩子读书的目标和追求。但这些年,高等学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不再实行包分配政策, 而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这些劳动力资源,农村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 毕业即失业。就业难的现实使大部分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读完初中就要打工”的思想比较流行。

因此,建议以区域为主体推动教育国际化。如上海市浦东新区立足于浦东国际化的战略定位,制定了《浦东新区教育国际化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5)》,积极构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支持系统。着力在教育国际化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学校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设、涉外教育能力建设、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六个方面加以推进,为中小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明确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广西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探索和实践普通高中国际课程是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为了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经验与方法,解决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和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周南照教授所说:“如何把我国已经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与引进的优质课程资源融合起来,按照国际标准打造中国课程品牌或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并使学习这种国际课程的经验获得国际承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国际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国际化的本质意义和政策目标。”

(三)组织专业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广西普通高中国际班管理

当前,广西普通高中从事教育国际化的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因此,提高学校专职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升广西普通高中国际班的办学层次,是广西普通高中国际班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环节。可通过加强与国家汉办合作,依托知名高校和国际学校建立双语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国际班教师,构建多样化的教育合作学习交流平台等;选派校长、国际部主任赴境外学习进修,通过高层次培训,拓宽校长、国际部主任等管理人员海外交流进修渠道,鼓励学校与境外知名学校双向交流,提高校长、国际部主任的办学意识和管理水平;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计划,多渠道、多形式选拔优秀教师在境内外研修,积极输送教师赴海外任教,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意识与教学能力,进而整体提升广西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2.网络对农村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农村学生对网络还是非常有兴趣的,现在的农村中学基本都在乡镇,学生都住校,有了相对的自由,而且乡镇也基本上有网吧,网吧对农村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大多乡镇网吧管理都不规范,未成年初中生可以自由进入这些场所,自控力不强的初中生,很容易沉迷网络游戏以及一些色情暴力网站,陷进虚拟的世界不能自拔。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时候,农村学生内心会有自卑感,也会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在课堂上,更加无法集中注意力,学校举行的一些活动也没有兴趣去参加。

3.校外同龄人的影响

有的初中生经常和校外年龄相仿的群体四处游荡,形成所谓的“帮派”“哥们”。久而久之,就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产生反抗态度,而对那些不良群体却产生羡慕、追随的心理,认为可以得到所谓的“保护”。还有,现在比较普遍的是中学生打寒暑假工,原本正常来说是没什么影响的,在为父母分担生活压力之余能体会工作的艰辛。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体会不到,反而觉得那是一种自由,是早点走出大山的一个途径。因此,打工回来后无心上学,厌学随之出现。

4.农村教育资源紧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的巨大差别,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低,教育质量自然也跟不上。有些农村中学的很多教师还是中等师范学历或大专学历,本科学历教师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教师的教学重点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对于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无法运用,例如素质教育的开展。同时,由于教师待遇不高, 导致很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没有流失的教师,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普遍不能去接受新课程培训,所以,仍在使用旧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农村初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方面与城市初中差别较大, 很多都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课外的文体活动也很少,甚至有些学校不开展文体活动,仅仅靠课堂内授课,这是很难使学生提起学习兴趣的。

很多学校实行实验班和差班的分流,这样的分流使学校和教师对于不同的班级,态度和关注也自然不同。对于差班,所花的教师资源和时间相对更少一些,在差班的学生本来就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加上教师花的心思不多,上课所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造成这些班的学生自己也不重视,得过且过,放任自流,抱着“听不懂宁愿不听”的态度,厌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有时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恰当,语言过于尖刻,甚至少数地方还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更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引起对某个任课教师或班主任的抵触情绪,从而,不仅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原因

1.农村家长对孩子成长引导的缺乏

大部分农村家长的文化意识比较淡薄, 对子女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甚至放手不管。特别是目前农村的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孩子基本就是自己生活或者和爷爷奶奶生活,形成了较多“留守儿童”,父母缺少对孩子的监督和关爱。由于初中生的叛逆意识较强,爷爷奶奶根本就管不住他们,在外的父母也鞭长莫及,慢慢地,这些孩子就形成了放纵自由的习惯。家里给他们的生活学习费用,很多可能就花费在网吧或其他地方,因此,他们对于学习更加不予重视了,厌学的情况也就日益凸显。

2.初中生年龄阶段容易受外界影响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不高,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现在很多农村的初中生都有手机,易于获得外界的信息,但是外界的信息有好的也有坏的,对于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由于好奇,就会打开一些黄色或暴力的信息浏览,这极大地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还有,由于初中生内心孤独寂寞,所以渴望让别人了解自己,遇到烦恼能够得到安慰,他们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聊天,这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有些学生晚上玩手机到深夜,白天的课就无法集中注意力听,不听就不懂,不懂就不想学,不想学就等同于厌学。

3.初中生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

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学进入初中,对社会还不完全具备认知能力。有一些社会上的人士鼓吹读书无用论,或者一些高工资招聘信息,导致初中生深信这样的言论和信息,看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引起对学校生活和现在状态的不满,听课不认真,更加不想学习了。

4.青春期的心理影响

现在的初中学生比较早熟,刚刚好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受青春偶像剧或言情小说的影响,会使其萌发很强烈的对异性的好奇心,有些可能还会明目张胆地早恋。对于家长教师的劝告,他们全然听不进去,将所谓的“爱情”变成信仰,心思不在学习上,心理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特别是学习,因为谈恋爱成绩一落千丈的案例比比皆是。

三、广西农村初中生厌学转化策略

(一)社会和学校的努力方向

1.加强舆论宣传

政府或职能部门可以通过标语、电影等形式宣传读书的意义,让学生身边的人认识到读书的价值,从而减小他们对初中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板报、课外活动,教师可通过讲道理、举例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穷力量。可以请一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班上去做演讲,介绍大学生活是如何的以及中学毕业后的感想。宣传教育对于未来的出路,让学生正确认识高等教育,也让他们有奋斗目标,提起学习的兴趣。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前来听心得分享讲座。这样,很多的学生和家长都会消除一些“读书无用论”的误解,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学生也会对学习更加有信心,对知识能改变命运会更加肯定。

2.对家长开展培训

政府或教育相关部门,可以邀请专家为在校生的家长举办一些教育培训,普及一些科学常识,让家长学会如何和叛逆期的初中生沟通以及怎样科学管理孩子。这样不仅从学生方面出发,还从家长方面出发,让家长也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就不至于有那么多家长劝自己的孩子放弃学业去就业。

3.加强对农村中学教师的培训

教师的素质、管理能力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当前广西农村初中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不高、热情不够、创新不足的现象。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当前的农村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素质和教育理念,以达到切实提高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各职能部门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不断完善农村教师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等,吸引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投身到农村的教育事业中。

4.革新课程设置,创设多样化的教育目标体系

农村中学生绝大多数都要留在农村、服务当地,这是客观情况决定的。基于此,农村初中教育就不能把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应试人才上, 而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学,不应把目光集中在升学有望的“优等生”上。要构建起既能使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又能使学生进入职高或者技术培训中心的多样化的目标体系,科学安排课时,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合理设置课程,严格控制书面作业量和家庭作业量,适时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5.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避免教师用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的教育方法,而应采用宽容、理解、关怀的态度, 允许学生出错,要多沟通和交流,在班上建立互动、互助、互查、互促小组,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多鼓励少批评,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从心灵上关爱学生,温暖学生。教师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学习新课标的上课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教学方法,实行素质教育,不以成绩高低来判别学生的好差,多发掘学生的长处。恰当鼓励,与学生保持良师益友的关系,通过各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家庭的努力方向

1.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

在物质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给子女一间明亮、安静的居室,在房间一角放一张书桌和一个书架。但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居室打扫干净,布置得体即可,也可以为孩子购买一些书刊供其阅览。精神方面,可在居室内张贴一些名言警句,劳动之余陪子女看书读报、欣赏音乐、看看电视等以陶冶情操。如果父母外出务工, 应当将孩子委托给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平时要多打电话回家给孩子,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现状,增强与孩子的沟通,一个学期回来一两次看看孩子,关爱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爱的力量和温暖,这样,孩子的学习动力就更强,学习兴趣就更浓。

2.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初中生已开始进入青春期,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证书”。此时,父母在教育的问题上就得更加注意,既不能什么都管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又不能什么都不管,放任自由。应建立科学的现代化规范家庭,形成一种民主的家风,家长要尊重子女的人格,鼓励子女去关心、参与家庭事务,要经常与子女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使家庭关系更加亲密融洽。

3.要对孩子寄予合理的未来期望和目标

家长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一些工厂看看,用事实的对比让孩子明白好好学习和不好好学习的结果是什么。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孩子分析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自觉地确定对未来的目标和理想,有动力,才能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广西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很复杂,这也将是一个长期要面对以及解决的问题。不管原因来自哪里,相信有问题的出现,就会有相应的解决办法,一点点地解决当前现实面临的问题,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真正落实好相应的对策,才能有效地缓解当前严峻的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更进一步来说,能够有利于九年义务基础教育的落实,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教育公平,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未来才能在当前科技竞争剧烈的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钊兴.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学文摘,2012(10).

[2]刘南坚.农村初中生厌学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3]范厚凯.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初探及解决对策[J].学园(教育科研),2013(6).

上一篇:农业创新技术范文 下一篇:跨境证券投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