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19 11:25:51

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的中央农广校曾一春常务副校长、省农业厅庄文忠副厅长、省农广校姜维良校长、烟台市政府张广波副市长、烟台市农业局高延庆副局长、烟台农广校赵家福校长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招远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今天召开的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刚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镇政府对各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做了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夏甸镇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推广。下面就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充分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三进村”行动做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要象夏甸镇政府那样,早认识,早发动,统筹安排,抓组织、抓制度、抓落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动化。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开展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服务行动就是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民增收致富难,除了自然条件、市场价格、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因素制约外,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通过不间断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难的根本途径。我市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大都是通过农业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夏甸镇臧家村原来是一个穷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组织下,在市农广校的帮助下,通过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草莓和甜瓜生产,全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现已成为全镇学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就是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绿色证书学员1万人,种养加生产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2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

今年的任务是:

(一)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为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业、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全市将培训中等专业技术实用人才200人,每镇20名。

(二)以培养骨干农民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今年全市将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000人,每个镇(街道)要确保150人的培训任务。

(三)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力量为重点,大力开展青年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全市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由市农广校统一组织进行系统培训。

(四)以培植创业农民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今年将从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中,选拔500名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将他们培植成为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五)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训转移农民工5000人。各培训单位要切实做好用工信息调查,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农民工的安置和就业后服务工作,使他们出得来、留得住、富的快。

三、组织开展“三进村”行动,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决策和最近农业部做出的在全国百县万村开展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进村入户方式方便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负责联系1-2个村,包帮3-5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农业科技讲座,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每年进村开展技术指导或服务要达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大篷车、广播电视、多媒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农业科技光盘、录音、电话等媒体资源进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广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栏目科技节目的宣传和播放,对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节目要制成光盘或录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播放。配合招远电视台《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做好农业科技宣传,联系村要建立一处农业科技书屋,使农业科技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业局和农广校要管好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业科技大篷车,使两部车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车、农业教育培训车和农业技术服务车,保证直通车每周下乡进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进村活动。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费用,要尽量到村办班,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点村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要达4次以上,培训农民300人次,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人。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每个重点村应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实用人才3-5人。

实施“三进村”行动,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对于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三进村”行动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工作中要坚持高标准,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整体打造,全面发展。要按照我市“十一五”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年初制定的培训任务,落实好培训内容和工作措施。农业局要制定好实施方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教师联户责任制和考核方法保证“三进村”活动按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镇(街道)政府要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做好“三进村”活动的组织领导,人员安排和示范村、户的选择安排等。在资金,人力和培训场地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生产发展,生产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和“三进村”活动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重点,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进行培训,开展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真正看到“三进村”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由于缺少教育培训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1]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发展能力。当前,政府开展了以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培训项目,但培训效果并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培训没有充分考虑该类教育培训的特殊性。我国失地农民具有分散性、广泛性、多层次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培训时间安排具有灵活性、培训内容设置具有差异性等。[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设置内容丰富及多层级的教育培训项目。凭借其开放性及共享性等,可以让尽可能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受教育人员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取信息资源。教育培训的信息化能针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性克服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欧美发达国家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与借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开始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3]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通过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偏远乡村)的教育信息化欧美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灵活教育的模式。灵活教育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地点、时间、进度、学习方式成为可能。(2)打破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分离的局面。如:“应用技术增进学习”的概念在瑞典已经被普遍认同,该概念意味着技术已经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各种场所(工作地点、学校、家庭等)学习提供便利的手段,使得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真正问题,并解决问题。(3)实行在线学习和基于数码游戏的学习。这种寓学习于娱乐的方法使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基础较差的受教育对象能够对远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4)应用层次具有广泛性。如:美国的远程教育不仅用于鼓励幼儿园、基础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还应用于解决偏远地区的成人教育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5)发挥技术和多媒体的多样化优势,使得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6)促进资金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2.通过项目来开展信息学习(1)建立教育行动区。教育行动区非常重视社会力量对教育的参与,从社会、社区与学校合作角度出发,致力于提高教育标准。(2)建立农村学园。英国林肯郡成立农村学园,对其实施特殊计划包括利用多媒体通讯工具开发新的学习方法,支持外语教学,指导家庭学习以及提高成人基本技能和关键技能等。(3)“明星学校”计划。1988-1997年由美国教育部发起,指通过远程学习课程,改善未受到政府足够关心地区的教育。(4)教育折扣项目。教育折扣项目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针对城市与偏远乡村地区间数字鸿沟而启动的国家项目。3.通过学校与社区合作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强调农村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是美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弥补由于地理位置或财政资源短缺造成的城乡不平等,联邦政府设立电讯优惠措施资助农村教育信息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涉猎企业活动和社区网络,从而有利于它们建设并维护自己的社区。4.注重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以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通过发展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来促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尤其是将因特网的使用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的能力。

三、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

1.社区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在失地农民相对聚居社区内,建立社区学园并以其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中心,以“服务社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为宗旨,在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培训信息化中发挥核心作用和辐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学园的作用和功能,必须加强其信息化所需的硬件建设。如:培训机构与社区积极合作,开发新型的硬件采购商业模式,配备足够的计算机及其他多媒体设备;加快社区学园培训的内部及外部网络建设;完善配套设备设施的建设等。使社区学园成为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载体,成为内外部信息资源交流的网络平台。(2)建立适应社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软件资源体系。首先,相关培训机构应积极和社区合作,从社区内失地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实际出发,了解其培训需求。其次,依据社区失地农民文化技能水平不一及需求多样化特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建立涵括基础文化教育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系统等在内的软件资源体系。在培训方式上,建立基于WEB的网络课程的教育培训、实时交互式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及基于点播的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最后,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教育培训形式和培训技术,增加教育培训时间的灵活性,如远程培训、在线教学、离线教学及混合教学等模式。(3)建设涵括“政府、教育部门、社区及社区学园、培训机构、社会各界”的教育培训运作管理模式。社区培训模式信息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新型合理的运作管理模式。新型社区教育培训运作管理模式由政府统筹领导,政府不仅可以对社区的教育培训给与信息技术等支持,还可以宏观指导社区学园与社区学园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及相关软件资源的共享。由教育部门指导,有关部门配合;由社区及社区学园与培训机构通力合作,参与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培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新型管理模式中,政府和教育部门处于宏观统筹地位,负责管辖区域范围内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并指导各个社区学园开展教育培训交流、资源共享等。社区学园及培训机构为微观元素,负责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4)加强内部师资队伍的培训,促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培训机构作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实施者,在信息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培训人员的自身学习,提高其素质。在掌握相关信息化技能基础上,使其充分了解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所具有的特征,如文化水平低下且差异较大等,设计多层次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及多样化形式,将所掌握的技能应用到所授课程或技能中,即将自身知识技能和课程技能传授相融合。

2.基地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建立信息化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与社区培训模式相比,基地培训模式的培训对象相对分散。为了更有效管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失地农民的管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管理系统,记录每个失地农民的具体信息,如年龄、岗位、收入、文化水平及培训情况等信息,根据记录的信息数据,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数据库,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农民开展特色培训,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及培训计划。此外,利用该管理系统,对失地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并提供后续就业服务,可以反馈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效果,为培训学校改进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同时实现弹性教育培训。培训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网络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培训的灵活、直观、形象、开放和互动的特点,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习活动的自主化。依据失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及文化水平设置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培训层次及组织形式,实现多层次、非线性及交互性教育培训。根据失地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合理安排时间,在培训时间上实现弹性教育培训。此外,将各项教育培训内容阶段化,利用教育培训上的信息化手段衔接各阶段内容并轮流传授,使培训周期具有较大灵活性。(3)充分利用培训学校的局域网资源,构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利用局域网,建立基于WEB信息网站的网络教学。可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终建成一个包括授课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作业系统、题库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电子图书馆、教育培训评价系统组成的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4)加强培训者信息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加强其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才能顺利实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进程,提高培训效果。

3.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从失地农民的实际出发,甄选适用性信息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培训信息化资源,提高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水平。但是,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与一般的高校学生教育不一样。因此,校内培训机构必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从失地农民的实际出发,甄选适用性信息资源,探索出适合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及培训方式。(2)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以便衔接,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培训效果。应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和企业内建立失地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此外,校企还应建立共同的教务管理系统,让企业及时准确了解失地农民在学校的受教育培训情况,并根据所学状况提供内容和实践方面的补充及强化。(3)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培训信息化,在硬软件建设方面给与相应支持。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等信息化资源日新月异,学校应不断更新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企业可以在高校硬软件建设方面给与支持。探索开发出校企新型商业合作模式,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开展合作,最终保证信息化进程顺利进行。

4.远程教育培训模式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已在教育培训信息化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具有面广、量多、经济、方便、灵活、开放及多样化等特征。[4-5]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不仅能为失地农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提供适时有效的服务,而且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但远程教育培训技术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费用过高、培训时间仍受较大限制及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培训机构、失地农民及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失地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四、结束语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不仅得到了国家相关政府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事业单位以及社团组织等支持,他们均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给予支持。目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2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缺乏较主动学习的意识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主体对象为农民,不仅需要传授于他们文化、技术知识,而且还需要指导他们将这些文化、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效益与经济成果;同时,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活动中需要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教学目标,但有些农民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难以接受新事物,以至于给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2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趋于形式化

有些事业单位过分注重教育培训的形式,而并没有对教育培训的内容加以重视,加上培训教育的计划缺乏系统性以及其时间安排也不尽不合理,导致没有获得较高的实效。

3农民鉴于培训工作问题的相关措施

为了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活动的质量以及水平,首先,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以及评价系统,围绕着农民的满意度以及接受程度来评定;其次,对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单一形式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以拓宽和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形式以及增加培训教育机构。

3.1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及丰富其教育机构

3.1.1不断地发展农村农民培训教育为了实现农科教结合的目的,需要不断地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并且完善农民职业教育网络;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以及水平。此外,需要不断地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以及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3.1.2积极引导农村培训教育发展首先,当地政府需要充分的发挥其投资主导地位,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所需要投资的地方给予充足的支持,以保障农民培训教育工作正常开展与实施;其次,当地政府还需要重视引导农民转移就业的问题,从而为农村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3.1.3提高农民参加培训教育的积极性首先,需要提高当地农民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以提高他们的新农民意识;其次,通过教育使他们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使农民很好的参与到培训教育活动中;最后,提高受教育培训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且加强对农民从事生产与多种经营技术的指导与信息科技支持,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培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3.2坚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与其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教育实效

坚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与其内容相结合,并且根据农民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来安排培训内容且做好培训规划工作;同时,不断地丰富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授课形式,不仅能够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到培训教育工作中,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培训教育的实效。

4结语

对目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以及建议,有助于全面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及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利益。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一)农民教育培训参与主体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发展和改革、财政、扶贫开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相关工作。但是,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中,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具体负责的培训任务由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动员和组织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资金和资源投入分散,培训的次数多,内容和形式多样,占用农民的生产经营时间多,影响农业生产,农民疲于应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育培训的资源利用率低。

(二)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效果不明显

甘肃省区域产业发展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高低差别大,各地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不一样。所以,在开展教育培训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有些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教育培训工作敷衍了事,流于形式,信息不公开,培训过程和资金使用监管不力,存在教育培训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培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三)教育培训机构基础条件差,职业教育职能发挥不足

目前,甘肃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相对发达地区滞后,大量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依靠各级农广校、农技推广部门和乡(镇)化技术学校具体实施,基础条件相对差,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限,教育培训内容和当地产业发展结合的不够紧密,生产实践指导性不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缺乏吸引力,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同时,缺乏政府的统筹协调,县级职教中心和农业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职能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助推地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产教融合不突出。

二、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参与主体职责,全方位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水平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和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水平。农民培训主要由中高职院校承担,其他培训机构承担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培训。同时,要明确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按照培训目标由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实行分类培训,主要由教育、农牧、人社三部门主体管理推动,减少培训内容重复与缺位,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

1.教育部门的培训要以农村职业教育和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为主。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教职成厅〔2014〕1号)精神,依托涉农中高职院校、乡(镇)化技术学校和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进行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育,侧重推进农民职业化。重点教育培训对象是农村初高中毕业的“两后生”、中青年农业从业者、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通过弹性学历教育,使他们成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及农业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骨干,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

2.农牧部门的培训要以现有职业农民技术提升与现有农村成人实用技术推广为主。依托各级农广校、农技中心、农业中高职院校,针对各地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短期技能培训、技术咨询与指导,侧重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教育培训对象是专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驻村干部等,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培训,使他们更好地在农业产业链上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大领域提品和服务,成为现代农业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培育富民特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的领跑者。

3.人社部门的培训要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培训为主。依托各级各类专业对口的中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进行非农化农民工岗前和在岗培训,侧重推进农民工非农岗位转移就业。重点教育培训对象是愿意从事非农产业的中青年和非农在岗人员,通过一至六个月的中短期工业或服务业技能培训,获得岗位技能鉴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在企业直接上岗或创办小微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助推者。

4.扶贫、科技、文化、卫计、司法等部门的培训形式以集会发放书籍、资料、咨询、科普宣传为主,不再搞专项的中短期培训。针对特殊群体(如残疾人)的培训,由相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依托专业对口的中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以精准到特殊群体人的岗位技能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中短期培训为主,培训后可以在企业直接上岗或创办小微企业。

(二)创新运行机制,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

科学编制全省各级各类农民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借鉴国外和发达省份的先进经验,研究出台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以教育培训“代金券”的形式将政府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对象和内容等有效衔接起来,政府凭券购买“服务”,农民领券、交券参加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机构凭券申请拨付培训经费。通过这种机制,农民能够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特长及从业需要自愿参加教育培训,培训机构按照农民的实际技能需要分类、分级、分班开展教育培训,政府主管部门能更好地监督和管理,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效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应该成立“一把手”农民教育培训提升与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督查培训提升与转移中的政策落实情况,协调财政合理拨款,注重发挥中高职院校教育培训的优势作用,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共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与“三农”良性互动发展。省级财政部门应科学制定各部门、各行业培训经费的标准,强化监管和效果评估,将培训经费直接下拨农牧、人社、教育三部门统筹使用,其中新生代职业农民系统学历培训费用由教育部门统筹,农民技术提升和创办农业企业短期培训费用由农牧部门统筹,非农产业转移培训经费由人社部门统筹,其他部门不能以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申报经费。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进一步改善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增添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用途,实行专款专用,避免截留、挪用。

(四)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水平

结合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实际,重视制度建设,创新监督检查工作机制,落实教育培训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各中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承担的教育培训工作实行年审制,并进行等级评定和“星级”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布检查情况,积极引导、扶持一批承担农民提升与转移培训的骨干中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同时,加强对各级政府落实《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巡查及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不断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水平。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必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27-01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泰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30多年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农业远程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近10年来,全市农广校共培养大、中专学员近万人,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近2 0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数万余人,培养致富创业典型100余人。农广校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农民教育培养的必要性

(1)农民教育培训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民自身的素质是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的决定因素,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作用,才能提高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农民教育培训是村民自治和“乡风文明”的需要。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严重制约村民享有正常的民利,妨碍农村民主管理。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政策理论辅导等,可逐步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乡风民规不文明、不健全现象普遍。开展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政治理论等多内容的教育培训是改变旧观念、树立新思想的重要措施,培养农民重科学、讲文明的良好风尚,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新理念,实现思想进步、乡风文明[1-2]。

(3)农民教育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城镇建设、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密切相关,农民工已成为二、三产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才能稳固。

2 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务农者多为老弱妇幼,其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相对较弱,务农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偏低。

(2)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实用技术,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与市场衔接不密切。培训形式主要是集中办班,实例教学、现场操作少,学习应用效率差。

(3)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被动接受培训和教育。“庄稼活不用学,人家种啥咱种啥”和传统观念制约了农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主动性。

(4)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不富裕,降低了他们接受教育的能力。培训经费投入少,受培训人数众多。同时,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自费,农民继续教育机会减少,能力提升受到阻碍。

(5)教育培训机构的队伍素质待提高,条件待改善。

3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1)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农民教育培训是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能,要确保工作落实[3]。

(2)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培训能力。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已经,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把农广校办好。

(3)教育培训的内容要丰富,形式可多样。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体系优势,开展符合农民需求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工作要下沉,沉到乡村、田间、农户、乡村企业。要延长办学链条,既教书育人又推广技术,既传递信息又普及科技,使办学工作紧密地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由单纯的教育培训向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结合转变。

(4)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事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必须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各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检查,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5)改革教育培训评价机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考核,重在考核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少,培训农民的效果。摈弃只看论文量、看成果获奖层次的评价标准。

4 参考文献

[1] 杨天宏,杨华.对施甸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11):18-19.

[2] 刘红斌.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4):159-160.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功能,提升培训能力,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培训对象;以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科技文化“三进村”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培训农民掌握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授课到组、指导到户、培训到人,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努力营造“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和谐新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体培训任务是:在2011年内完成全乡所有村组干部和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民群众的轮训工作。其中,以村为单位,完成村组干部教育培训5期,培训人数240人次;以自然村为单位,完成农民教育培训56期,培训人数5000人次;完成劳动力就业培训250人次。

三、培训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培训。按照各村组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分布和存在突出问题等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二)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设立流动课堂,采取村组就地培训,交叉巡回授课等贴近、方便农民的培训方式,将培训重心下移,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三)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在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乡党委的统一安排,以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发挥各涉农部门的技术优势,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整村推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四)长短结合,灵活高效。长训短培相搭配,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注重寓教于乐,丰富培训内容,活跃培训形式,保证农民培训取得实际效果。

四、培训内容

(一)强化法律法规培训。以社会治安、禁毒防艾、民族宗教、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培训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愿望和诉求,保障自身权利,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训,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群众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三)开展农村政策培训。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现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四)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良种良法推广、病虫草鼠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全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景信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 长 ××× 乡党委书记,宣讲团团长

副组长 ××× 县禁毒防艾办主任,宣讲团副团长

成 员 ××× 乡党委副书记,乡挂钩联系朗勒村领导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乡挂钩联系景冒村领导

××× 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勐白村领导

×××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回俄村领导

×××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糯各村领导

××× 乡派出所指导员,宣讲团成员

××× 县疾控中心医生,宣讲团成员

×××县林业局工程师,宣讲团成员

×××县人事局科员,宣讲团成员

××× 县进修学校教师,宣讲团成员

××× 乡宣传干事,宣讲团成员

××× 乡林业站长,宣讲团成员

×××乡农业站站长,宣讲团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党政综合办,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罗娇同志兼任。

六、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2月15—22日)。成立乡村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初步工作方案,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授课等相关细节进行探讨、分析,召开乡级动员会议。

(二)村组干部培训阶段(2011年12月23日—2011年3月)。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村组干部脱产培训(对象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八在员”,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小组干部)。

(三)农民教育培训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认真总结村组干部培训经验,教师队伍进村入组,以自然村为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地全面开展农民教育轮训。

(四)总结验收准备阶段(2011年12月)。梳理总结,建档备案,抓好迎接县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全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级负责。乡党委为此项工作的责任和实施主体,在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农民的宣传发动和培训的组织、服务等工作。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村组挂钩联系领导和村党总支书记为具体责任人。为确保工作落实,各村党总支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担子的工作格局,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转型

当前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党的惠民政策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和市场教育培训,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型,探索从技能到创业培训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开发到人力资本培育的转型,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 理论教育向实践操作的转型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由于农民知识层次、学习时间、记忆能力的限制,需要将理论知识培训向实践操作的转型,或将理论知识简单化、趣味化,通俗化,便于学习掌握。一是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的转型。要求培训机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必须、够用”的原则,建设多种教学实习基地,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把理性知识和技术要点在试验、示范操作中讲授,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示范中掌握,在操作中提高,把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让群众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二是将粉笔+黑板形式的课堂讲授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型。培训机构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在教育培训中,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制作成教学课件,运用影像视听设备教学,理论知识与影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农民的听觉、视觉和大脑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2 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的转型

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农民培训由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转型。一是把农民培训向乡土人才转型。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或有基地、或有龙头、或有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能力,只要给予其必要技能提升,就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培训机构对乡土人才进行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开阔农民视野、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建设的"驱动器"。二是把农民培训向农村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特派员转型。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各地政府不断地向农村派送农业技术员或科技特派员驻村包点,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中的特派技术人员和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对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 ,发挥他们“二传手”作用,让他们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孵化器"。三是把农民培训向乡镇和农村中的会计员、计生员等职业技能型人员转型。通过对这些技术员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科技培训的二传手,或由他们帮助农民选择品种、技术、项目和市场,成为农村中破解政策法规和科技难题的“解码器”。四是农民培训向龙头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型。培训机构要对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经营,提升农民市场意识,让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成为引领市场动向的“心脏起搏器”。五是农民培训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转型。党员干部在农村是农民群众的领头雁和标杆。培训机构要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科技、市场、环保、大局和创新等意识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科技提升的“调节器”,带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改善民生、带动民富、提升民智、突出民本、赢得民心。

3 技能培训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

农民培训过程中,要从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向换脑、增智、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上转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要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党的惠民政策为农民素质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培训已要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教育培训领域也要向种养加、产供销并重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向集约技术转变;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转变;由农民向经理、老板转变,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二是从技能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近年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素质能力,注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大人才培养,使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要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型,从技能学习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教育培训过程中,除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科技创新、品牌建设、领导用人科学、生态安全、企业文化等有关知识培训,将农民向市民,从民工向职工或“蓝领”转变,将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变为人力资本开发。

4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的转型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转型的形式有:一是送科技文化下乡服务队。农民培训机构除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有学识渊博、爱岗敬业和奉献农业教育的教师。利用先进的师资和农村各种培训场所,组成送科技下乡服务队,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二是创办教学实习、示范基地。实践教育好于课堂说教和纸上谈兵,教学基地试验实习改变黑板上搞科研加工、教室里搞种粮养畜的局面。发挥教学基地实验、示范作用,让基地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三是成立和发展科教兴农服务组织。可以由培训机构牵头,让有能力的教师为主,毕业或在校学生加入组成专业协会或服务组织,让农民自愿加入,进行公益性、有偿。这样培训机构、服务组织和会员(农民)以服务为中心,上下联动,取长补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具有培训有师资,试验有基地,实习有场所,市场有信息,服务有信誉。四是建立职业介绍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站。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模式,实施“双证”教育,给农民外出就业发放“绿卡”,提供就业和创业保障。五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服务平台进行知识传播和信息。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设服务栏目,对农民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农民培训的有效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农民培训有效转型;只有培训模式的有效转型,才能更加高效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武装、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

参考文献:

[1]《构建培育新型农民平台,服务新农村建设》.于慎兴.《农村远教》.2007(3).

[2]《浅谈新农村建设亟待培育新型农民》.于慎兴.《农村远教》.2008(6).

[3]《推进新农村建设须发挥五种人才的作用》.黄子枫.广西农业信息网.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人是社会生产主体和第一生产力。“没有高度知识化的农民,就没有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在连续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多次把农民教育培训提到了战略高度。2012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提出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4年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农业部也连续多年把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工作。这足以说明国家对农业人才培养、农民教育培训的高度重视以及农民教育培训具有的重大意义。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留乡务农人员以妇女、中老年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过50%,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也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只有抓住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务农的农民,对他们进行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另外,只有通过对农民的综合性教育培训,才能实现对农产品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把关、规范生产,才能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的基本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我国是最大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国,但化肥、农药利用率均仅为30%~35%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加快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对能够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不经过长期的农民教育培训,有效缩短农民在技术、观念上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将无法支撑。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拓宽农业获利空间,缩小种粮、养猪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务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2底,我国家庭农场数达到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占到了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他们的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单个家庭农场的平均收入达到18.47万元,远远超出了一般农民家庭的收入水平,这些农场主就是率先接受教育培训,具有了较高技能和素养的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是构建和谐安定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直到今天亦如此。不同的是,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较过去发生了深刻变革,农业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不仅要高产出、高效益,还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营造美丽乡村……今天的农业已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民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存状态,靠力气、靠经验、靠手艺,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必须依靠农民教育培训,把务农农民培养成为有专业技术、有经营能力、有道德素养、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职业农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农民富裕了,农村稳定了,农民文化素养水平提升了,社会、国家才能呈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9篇

1.1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由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致使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又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使我国对城市和农村在体育、科技、医疗、文化、卫生等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待,导致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甚至不可以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全国80%的人口集中于农村,只有20%的学校设在农村,而80%的学校却分布在20%人口居住的城市。长期以来农村教师资源短缺、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突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职业教育、农民教育培训等因为没有教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专职教师对农民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培训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市民,制约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1.2农民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农民的教育培训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在进行农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发现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村中剩余老年人和孩子;她们不愿意参加培训或是参加也没有学会。②培训课程内容不合理,没有与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接轨。只培训农作物的种植技术,而对农副产品收获、加工、贮存、经营管理、农机修理、花卉栽培技术等技术培训极少。③总体而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仍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培训机构与市场接轨还不够密切,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效果较差。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还有待于提高。

1.3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

从我国国情来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较少,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农民收入较低,这在客观上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经验知识为基础,靠锄头、犁耙和畜力,即可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因此,农民总是墨守着代代相传的经验成规,求同从众,不思变通,安守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内,怕担风险,只顾眼前利益。这导致农民对新技术持怀疑和恐惧的态度,即使通过电视或科普宣传活动等得到了关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也不愿冒风险去采用。同时,这种小生产方式的经济产值较低,收入较少。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这部分人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这使得新技术、新品种在农村推广更难。

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途径

2.1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①保障适龄儿童入学,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向农民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农民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充分用于农业生产中。②政府利用农村闲置教育设施开展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工作,利用财政支农、支教,由政府出资金,高校出教师的结合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③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实施“一村一大学生村官”制,利用大学生村官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活跃的思维,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优势,向农民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精神。

2.2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

①各级政府要多渠道融入资金,加大农民技术培训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灵活性”的原则,努力建设集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科教培训、信息服务、测试、执法于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②依托当地的职业学校、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建立“专家大院”,使农业专家、教授走进农村的乡间地头,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手把手进行农业技术教育指导,使农民“学得会”“用得着“”快致富”。③大力培养农业基层科技人才。农业基层科技人才既是农民的教育者也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者。

2.3拓宽农民教育培训渠道

①随着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当前农业科技的载体发生了很大变化。除国家编制内的农业科研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外,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民自发的组织协会等都是农业科技的载体,都有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科技素质的责任和能力。因此,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送科技下乡、企业+农户、农业高校+农户、企业+高校+农户”等形式,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②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民及时获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种信息,使本地农业生产优势同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通过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等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息窗口,使农民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的有关信息,提高科技水平,掌握农业生产的主动性。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个体分散经营模式不利于应对市场的变化,抗风险能力弱。所以,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

三、小结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基数大、城乡差距日渐增大的农业大国,所以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关系着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当代新型农业必不可少的力量。目前主要工作核心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把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并加以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的21世纪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对传统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进行农业经营、农业创业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是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同时,还要继续关注国外在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中的新方法、新措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农民教育培训范文第10篇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使农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比鲜明,具体表现在:

1.1奔富愿望强烈

据统计,中央近些年陆续出台了二十几项惠农政策,各地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使农民在解决了温饱的情况下,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因而也坚定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经济发展得更快一点,就业渠道更多一点,收入更高一点,生活更富裕一点,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

1.2求知欲望强烈

正在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他们自觉地通过看电视、上网、阅报等现代信息手段来掌握市场信息,通过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班学习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一些特色产业发展比较快的乡(镇),科技致富的示范效应也有效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据统计,74.7%的农民认为教育与一个人的发展前途有很重要的关系,因此他们更加关注对子女的教育,更愿意让孩子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

1.3渴望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居住和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生活居住环境要洁净、优美,而且文体娱乐生活要丰富,这些要求将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

1.4更关注自身的权益

时下农民较以往更关注自身的利益问题,这种对利益的关注大到对公益基础上的建设,小到对一家一户优惠政策的出台,尤其是对公益基本建设的招投标、干部公正处事、养老保险、拥军优抚、私人建房等问题十分关注,并且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1.5市场经济导致利益格局多元化

部分农民的思想受到影响,不能很好地正视一些社会现象,突出表现在:社会公德意识淡化,对集体公益事业态度冷漠,艰苦创业精神不强,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讲权利不讲义务,讲利己不讲利人,讲索取不讲奉献;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虽然科技、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但对政策的断章取义和法律知识的一知半解,导致是非标准模糊。

2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人口大国,仅农民就占到8亿以上,农民教育问题一直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一个瓶颈,也是农村工作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

2.1上级部门不够重视

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没有认识到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工作。领导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致使一些正面的思想得不到弘扬,引发了一些消极情绪和行为。

2.2教育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就像古方看不好现代人的病一样,只是“开开会,讲讲课、读读报”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很难达到农民想要的效果。受教育的主体和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渠道都因环境和思维方式而改变,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是提高农民教育实效性的关键。2.3教育内容与现实不符教育内容由于缺乏对农民思想变化系统的研究而显得形式化,严重背离了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真实思想,很难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起到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如何把教育内容的理论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是目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举措,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拓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方法,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3.1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为目的,通过教育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技能。

3.2内容充实,贴近实际

要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重点开展四项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四情(国情、市情、镇情、村情)教育、普及民主法制教育、充实科技实用技能教育。

3.3围绕中心,紧密结合

教育群众要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教育党员相结合,农民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好坏的评价,是影响其思想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农民教育要充分考虑党员教育对农民的影响和作用。

上一篇:建筑技术学范文 下一篇:建筑专业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