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22:07:10

农民教育论文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确立了为承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为“三农”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教育规定,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学员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充分体现了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确保了远程教育始终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中发展。

二、提供教学服务,培养学习意识

针对广大农民学员知识水平偏低,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相关知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比较差等特点,学校本着“一切服务学员”的办学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努力办好农民远程教育。

1、提供学习资源与课程学习服务

由东北农大负责向广大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科目主讲教师的讲课视频、教学课件、习题与作业、经典课程等,学习中心专业教师负责为学员进行网上学习与操作的讲解,通过电话、短信、QQ群、辅导教师和校园网等形式督促学员上网学习,按时完成了作业。辅导教师对各门课程进行辅导答疑,包括课程难点的讲评、学习重点的汇总和课程作业的讲解等,确保了学员的课程学习效果。

2、及时进行信息与咨询服务

学习中心配有专业的咨询服务人员,咨询渠道畅通,记录完整,能够及时与东北农大网络学院沟通,解决学员的问题与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话、E-mail、QQ群、学校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学员和传达各类辅导信息,确保了网络教学工作各环节的正常开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

农民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取决于本身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习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教师的“导学”“助学”。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员自主学习意识:一是注重“两个教育”的组织。新生开学前及时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端正学习态度、网上学习指导、各项规定、学习任务等,使学员尽快适应网络教育这种学习方式。此外,加强毕业前教育,对学员进行守法守纪、职业道德、学以致用、岗位奉献的教育,为社会做出新贡献。二是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助学”、“导学”功用。学员可随时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每学期均安排面授辅导,及时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三、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农民学员时间和精力主要都放在田间地头和家庭上,学习时间比较少,管理者和学员面对面接触时间少,教学管理难度大。学习中心采取各种规范化教学管理手段,促进远程教育有序、持久、健康发展。

1、教学与教务管理有序

严格执行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程表,面授辅导安排合理,特别加强了辅导环节管理。一是辅导教师聘用坚持责任心强、辅导经验丰富,每门课均有辅导计划和课程要求;二是开设开篇辅导和期末的面授辅导;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员面授辅导的出勤率,如学员每次参加辅导时数计入平时成绩,对于不足规定时数70%的学员不允许参加本门课程的考试,只能补修补考;四是加强对面授辅导的检查与跟踪,了解辅导的具体情况并做出及时处理;五是督促学员进行上网自主学习并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成情况、网上学习记录与参加辅导情况组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2、考务管理严格规范

考试是保证教学质量、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学习中心始终秉承“对教育事业、社会、学生负责”的信念,按照《考务管理文件》严格组织和开展考务工作,制定了《考试环节管理办法》,规定考试实施程序、监考教师规则、考场规则等。每次期末考试,都由主管校长担任考试领导小组组长,选派有责任心、原则性强的监考老师,召开考务工作会议全面布置考务工作,对监考教师进行培训,以保证学员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考试。在多年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中,学习中心经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逐步予以完善和落实,指导思想明确,教学设施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人员负责,严格辅导和考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不断消除了影响农民培训的不利因素,保障了远程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职业农民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农民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

1.1促进教育公平农民职业教育在保障农民受教育机会

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不能说有了农民的职业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没有它是绝对不能有农民教育公平的。美国有正规的多类型的中等农业教育、多层次的高等农业教育,也有非正规的各种类型的、短期和长期的培训和面向全社会的农业推广教育[5]。为了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经济基础学习者的需要,美国除了公立职业学校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在农村广泛举办培训班,利用冬季和农闲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向农民传授新的科技知识,帮助农民学习各种专业技术。美国多形式的农业技术与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促进了教育公平,不仅提高了美国农民的素质,还使各阶层农民受教育权得到了保障。

1.2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引领农村和谐风尚中,农村职业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往农民学习新的文化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职业教育带给农民新知识、新思想,提高农民的精神涵养。20世纪60年代末,韩国工农业发展失衡、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为改善这一状况,韩国政府开展了“新村运动”。

通过建立村民会馆、培养新村领袖和成立各种村民组织等方式,向农民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灌输正直、诚实的价值观,培养农民勤勉、自强、团结和奉献的主人公使命感、集体荣誉感和生活态度,并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6]。

农民职业教育通过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明的精神风尚。

2农民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

2.1文化传承与创新

农民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农村文化系统的传递给农民,并引导农民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并产生出更适于新时代的文化思想。农村发展的历史久远,在农村和农业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各地的地方戏、民歌、饮食、服装、民风民俗、历史遗迹等文化表现形式都带有很深的农业社会痕迹,是传承文化的依托。因此,农民职业教育不仅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还是创新农业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法国建立农科知识普及推广站、通过电视、广播、函授、刊物等多种手段向农业劳动者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迅速提高了从事农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使法国农业文化得到了很快的传递和整合[7]。文化发展和创新使得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不局限于传统的内涵,“一村”可以延伸到“一县”乃至“一国”;而“一品”也不仅仅指农产品,还可以是工业产品或特色文化和旅游等服务性产品,使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一流的农村开放模式[8]。

“一村一品”不仅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活力,还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2.2文化交流与融合

文化是一定时期特定地域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共同方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文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封闭性。农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接受先进文化和思想的机会相对较少。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的全面普及,各类信息和资讯在覆盖城市并深刻影响城市受众的同时,也在越来越深地影响农民。日本开设的乡村旅游课程促进了20世纪后期绿色旅游的发展,使农村除了提供食品和木材之外,又承担了公共游憩场所的功能。日本政府为了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从农村内部调动村民积极性发展绿色旅游,还积极开展城乡对等交流和互动。如“乡下的亲戚”制度的创办,村民对这些“城市亲戚”进行农业指导;与此同时从亲戚处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并在互动过程中实现城乡文化的交流。日本通过“绿色旅游”开辟了城乡交流通道,文化使其在交流过程中渐趋融合,改变了村民的价值观,提高了村民收入[9]。

3农民职业教育的生态功能

合理的农业生产必然伴随着土壤、水利、气候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良性循环,农业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生态作用。农民职业教育的另一综合功能便是从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科技农业等角度出发,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为了从市场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建立推动环保农业的市场机制,一些国家建立了环境标签和审查制度,并为有利于环保的农产品加注特殊的“生态标志”。例如,瑞典的有益于环境的“KRAV”(有机农业检测体系)标志被消费者广泛认可。美国通过科技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美国国会拨发专款,责成美国农业部在全国大农业区建立为过剩农产品寻找非农用途的研究开发部门,建成的4个研究中心取得了数以百计的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澳大利亚农业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这也是其农业竞争力强、效益性高、持久发展的重要原因。

水是农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础。澳大利亚对水的管理严格,国家层面有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水资源规划、水资源定价和水权交易。一般情况禁止采集地下水,大力提倡和鼓励对雨水的收集利用。与此同时,澳洲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仍坚持不断地改良草场,发展优良牧草,严格规定载畜量,实行轮牧、体牧、围牧,严禁过度放牧,促进草畜生态良性循环[10]。

发展可持续农业、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农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使命。农民是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直接实践者。因此,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农民接受更多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使农业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更快更好地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态素养,能够使他们自觉抵制那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成为农村生态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内在可持续的动力。

4国外多功能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业、农民、农村发展的重视,我国农村与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在承载人口、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但由于农村在资源配置上的先天不足和现实发展上的相对弱化,加之历史、经济、体制、观念等方面原因,农民职业教育发展仍相对滞后,经济功能发挥不全面,大部分农民并未真正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技术;政治功能局限在维持社会稳定上,农民职业培训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主要靠政府下文件推动;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淡漠,新闻媒体极少宣传,民众普遍不理解、不认同,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功能未显现出来;生态功能还有很大挖掘潜力。

4.1培养大量适应现代化生产的新型农民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现代新型农民。把农村经济的增长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以充分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农村职业教育是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现代新型农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型农民培养的结合点。在全面贯彻科教兴农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2增强农民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能力

通过充分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公平、维持社会稳定、丰富农村精神生活,进而增强农村职教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

必须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城镇化需要,以及农村劳动力由“简单劳力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就业行业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的特点来培训农村劳动力,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永久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以适应和满足农村发展的新需求。

4.3促进农村文化的革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农民职业教育文化功能发挥程度对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我国农村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具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科学系统地培训我国农民事关我国农村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职业教育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走出封闭:一是通过农村和城市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教师、互相进行农业技术交流等,促进城乡之间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理解;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学习,如介绍前沿理论流派、最新研究成果等,选择和判断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对已有的文化进行反思、变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

4.4提高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导致在城市无法立足的污染企业向环保标准相对较低的农村转移;加之城市规模过快扩张,开发区和厂房建设严重失控造成了耕地的大量减少,当地政府片面追求GDP,在利益驱使下,默许类似有损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是认真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和学前培训。为了让所有新生了解远程教育的基本知识,熟悉远程教育的学习和教学管理特点,以及本专业教学要求,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顺利地获取高等院校、农广校等农民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各种支持服务,对每批次的新生均进行入学教育和学前培训,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并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培训,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高等院校、农广校等农民培训机构的教学支持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二是结合成人特点加强和规范导学、助学工作。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主体是基层干部、农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也面临学习与工作、生活的矛盾。我们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农时安排某一周为辅导周,或者在培训中不定期的安排各种形式的助学,指导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体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等等。坚持聘请教学水平高并经过东北农业大学聘任的教师进行面授辅导,这样既解决了远程网络教育学习师生不见面、缺乏交流的局限性,又提高了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对要求必须参加的辅导时数达不到总时数70%的学员做出不准参加相应课程考试的规定。通过运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了学习效果。

三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做好学员的学用结合教育,培树学以致用典型,促进培训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比如2011年秋季学员刘振彪,参加学习时担任宽城县独石沟乡蓝旗地村村支书,蓝旗地村经济落后,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交通闭塞,长期以来由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通过农广校组织的东北农业大学网络专科学习,刘振彪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发动村民们靠科技致富,在种植板栗的基础上又搞起了网箱养鱼,年收入达到35000元。之后免费为村民提供种养殖技术,搞开发跑资金、找优惠政策、成立了移民养鱼协会,使全村的渔业在产、供、销上都有了保障,全村已有网箱养鱼500箱,继而又开办占地60亩具有现代休闲旅游意义的满族文化风情园。通过不断的深造学习,刘振彪用他的智慧,用他致富事业的执着,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至今90%以上农民掌握了两门以上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带领村民踏上了致富路,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和好评。

四是开展好学员的毕业前教育。各批次学员在完成学业后除举行毕业典礼外还应组织毕业前教育,进一步提升学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专业技能服务意识。引导学员以在校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契机,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五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操作流程,加强对咨询服务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控制管理,处理好学生的各类咨询、查询等问题,做到有记录、有反馈。

二、逐步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远程开放教育成功的基础,构建功能完善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是对远程教育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管理和监控的根本保障,是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是改善教学条件,提供优质资源。落实教学需要的学习场地、配备必要的辅导学习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及其他必要的条件和设施是办好远程教育的前提。承德市农广校先后建立数控软件实训室一个、图书资料室一个、大型电子阅览室一个、农化实验室一个、电工电子实验室一个、中级电工维修实训室一个,电气控制及PLC一个,数控实训车间一个,并建设成集电子商务、会计、物流、金融等专业实习、实训、考核为一体的部级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服务于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属八个县分校均配备有办公场所、教室、计算机房等,有专职老师负责远程教育的辅导、管理、服务,学员可以就近进行网上学习、实践,方便培训、交流、降低学习成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远程教育各教学环节的正常有序开展。

二是建立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动态网络信息资源系统。为了满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实用性、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为农民提供大量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资源,高校不断重视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制作。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依托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农业大学等专门机构建立完善的学习资源库,实现农民教育的终身性。资源库的建设在符合农民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的同时,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征,突出地域特色,结合承德的自然、历史及社会条件,促进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发展。

三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以农民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特点,辅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对学习效果实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与学生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检查学生制定的自主学习计划,利用网络平台登录次数、作业、撰写学习笔记等形式督促学生按时并独立地完成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扫清学习障碍,促使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为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校采取了结构记分法,每门课程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作业、参加辅导时数、笔记三部分组成。其中网络学院安排的作业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网上作业,一种是纸质作业,分别在每门课程的期末总分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我们还提出学生必须撰写网上学习笔记,将每一次学习的时间、课程、重点记录下来,每学期不少于32次,最后科学汇总出学员的平时成绩。通过对平时成绩的严格管理,学员对网上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技能。

四是为农民提供有效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服务。作为直接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承德市农广校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提供通俗易懂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不断满足农民对实用技术的需求。农民是现实生产者,学习科学技术基本上是利用业余时间,只能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得有效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因此,针对农民培训服务的网络课程,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能够尽快用于生产实践。

三、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村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但是农民教育培训与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不协调,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资源匮乏和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各种影响农民应用网络教育的障碍因素,通过实施远程教育来推动农民教育现代化,有利于职业农民的培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学习中心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确立了为承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为“三农”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教育规定,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学员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充分体现了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确保了远程教育始终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中发展。

二、提供教学服务,培养学习意识

针对广大农民学员知识水平偏低,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相关知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比较差等特点,学校本着“一切服务学员”的办学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努力办好农民远程教育。

1、提供学习资源与课程学习服务

由东北农大负责向广大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科目主讲教师的讲课视频、教学课件、习题与作业、经典课程等,学习中心专业教师负责为学员进行网上学习与操作的讲解,通过电话、短信、QQ群、辅导教师和校园网等形式督促学员上网学习,按时完成了作业。辅导教师对各门课程进行辅导答疑,包括课程难点的讲评、学习重点的汇总和课程作业的讲解等,确保了学员的课程学习效果。

2、及时进行信息与咨询服务

学习中心配有专业的咨询服务人员,咨询渠道畅通,记录完整,能够及时与东北农大网络学院沟通,解决学员的问题与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话、E-mail、QQ群、学校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学员和传达各类辅导信息,确保了网络教学工作各环节的正常开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

农民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取决于本身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习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教师的“导学”“助学”。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员自主学习意识:一是注重“两个教育”的组织。新生开学前及时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端正学习态度、网上学习指导、各项规定、学习任务等,使学员尽快适应网络教育这种学习方式。此外,加强毕业前教育,对学员进行守法守纪、职业道德、学以致用、岗位奉献的教育,为社会做出新贡献。二是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助学”、“导学”功用。学员可随时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每学期均安排面授辅导,及时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三、强化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质量农民学员时间和精力主要都放在田间地头和家庭上,学习时间比较少,管理者和学员面对面接触时间少,教学管理难度大。学习中心采取各种规范化教学管理手段,促进远程教育有序、持久、健康发展。

1、教学与教务管理有序

严格执行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程表,面授辅导安排合理,特别加强了辅导环节管理。一是辅导教师聘用坚持责任心强、辅导经验丰富,每门课均有辅导计划和课程要求;二是开设开篇辅导和期末的面授辅导;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员面授辅导的出勤率,如学员每次参加辅导时数计入平时成绩,对于不足规定时数70%的学员不允许参加本门课程的考试,只能补修补考;四是加强对面授辅导的检查与跟踪,了解辅导的具体情况并做出及时处理;五是督促学员进行上网自主学习并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成情况、网上学习记录与参加辅导情况组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2、考务管理严格规范

考试是保证教学质量、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学习中心始终秉承“对教育事业、社会、学生负责”的信念,按照《考务管理文件》严格组织和开展考务工作,制定了《考试环节管理办法》,规定考试实施程序、监考教师规则、考场规则等。每次期末考试,都由主管校长担任考试领导小组组长,选派有责任心、原则性强的监考老师,召开考务工作会议全面布置考务工作,对监考教师进行培训,以保证学员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考试。在多年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中,学习中心经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逐步予以完善和落实,指导思想明确,教学设施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人员负责,严格辅导和考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不断消除了影响农民培训的不利因素,保障了远程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职业农民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1失学率高

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的是由于父母工作经常变动,导致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有所耽误,不能及时上学,加上家长没文化,对于孩子要求不高,抱有希望孩子尽早独立的思想,因而出现了没完成学业就出去工作的情况。即使有的孩子上了学,由于不同地区的教育有差别,导致学业跟不上,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最后导致失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1.2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质量的低下

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有着较大的差距,由于办学经费没有教育部门的支持,所以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而农民工家庭经济并不是非常的宽裕,这就导致学校的弊端很多,诸如:办学条件的缺乏、教师的素质较差、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完整、消防设施的不完备等等。这就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比,进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质量也是一个问题,好多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有的也不是教师专业出身,自身的教育水平不足,导致教师对于如何较好学生没有较大的把握,从事教师这行职业就是为了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知识储备不足的教师必然不能教好学生,这也就说明么有些农民工子弟转入公立学校后,出现成绩跟不上的情况。

1.3农民工的家庭的贫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业的收入特别是农民的收入并不高,加上有的地区政府征地或者土地并不肥沃,导致农民的收入很少,为了生存,很多农民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求“再就业”的机会,这也就导致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据研究2008年我国有农村绝对贫困人数为2820万,低收入的为5825万。并且,在农村,一半以上的人是小学或这以下,大中专以上的人数只占0.05%,因为文化水平低下,这就使得他们所从事的职业选择性不高,待遇低下,没有医疗等保障,生活的不容易使得很少有家庭能够花较多的钱在孩子的教育上,因而,很多农民工子女因为家庭的贫困导致放弃学业,很早就进入社会工作。

2对策

2.1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公办学校要承担起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在公办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不得对其进行乱收费;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

有关政府部门要树立责任意识,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和任务来执行,充分认识到共民工子女与城市长远的发展的问题。要建立适龄儿童义务教育登记制度,特别要做好流动性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的登记,防止因为农民工的流动,造成其子女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登记卡可以作为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保障,当农民工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时,就可以凭借登记卡在学校、公安部门进行登记,不仅可以减少因户籍制度带来的繁琐,还可以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有效的监管。

2.2明确政府责任

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2.3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

近年来随着出生人口的降低,学生人数也开始下降,这就导致公办学校出现教育资源的闲置,因而,可以将图书、设备等闲置不用的无偿捐给民办子弟学校。还有的学校因为学生人数的减少,而出现停办、撤销等情况,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政府部门可以进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是民办学校的教师有条件的转为公立学校的教师,从而保障教师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此外,还可以鼓励公办学校专门设立农民工子女班级,大量吸引农民工子女就近上学,还可以对与农民工子女进行有效的管理,因为农民工子女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认识上都与城市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将他们混在一起,虽然有时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等。但是,更多的实践表明,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与城市学生有不小的隔阂,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为了有效的进行教学、管理,将农民工子女安排在一个班级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学校,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虽然都是公办的,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多方面赶不上城市的学校。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就是看重的是城市学校的教学质量比农村要好,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管理,不仅在办学经费上加大投入,使农村学校没有后顾之忧,还要加大对于人才的引入,高级人才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有了人才的优势,农村学校才有可能与城市学校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吸引许多农民工子女就地上学,而不用进入城市去求学,不仅减少了城市学校的办学压力,还可以减轻农民工的家庭负担,可谓实现双赢。

2.4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管理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因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其管理,不仅包括办学条件的管理,还包括教学行为、学生学籍、教师的管理,使之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对于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有效、时时的监管,使其依照法律来办学,对于聘用的教师要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教师资格,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待遇,例如:福利、医疗等问题。对于有条件的教师可以依照政策转为公办学校的教师,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进入,进而有了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其次,定期组织农民工学校教师到公立学校去进行教学交流,或者选择部分优秀公立教师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教学,帮助其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还可以与各大师范院校进行合作,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来实习,不仅解决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的问题。

3总结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开展农民远程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其管理体制比较完善、组织形式也比较有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与培训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知识化、个性化阶段。注重发挥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发达国家在农民职业教育和远程培训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完善中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现代职业农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外农民远程教育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模拟农业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应用的远程设备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信息系统RS)等,这些技术具有网络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特征。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网络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模拟农业系统,农业支持决策系统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和应用。美国建立了国家、区域、州3级的国家农业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得到了政府的重点支持。德国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计算机仿真和建模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都位居世界前列。法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点是实时监测技术,天气预报,病虫灾害预警,数字土壤和数据分析,农业生产、收获、储藏和加工等环节。日本信息和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服务,使每个家庭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1.1美国美国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和农民培训的国家。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接入到美国的农民家庭中,农民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得到各类农业信息。在信息技术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美国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和培训方面,一直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比如,在农闲季节广泛地在农村地区对农民进行各种系统化的农业培训,向农民讲授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就出资建立了农村电话和视听教育电视台,通过这些基础设备大量的农业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起到了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搞活农业市场的作用。美国对农民的教育经费财年度达600亿,在2005年美国农业部就成立了专门为农村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服务的远程教育计划。美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传统的大学组织实施,远程职业教育主要分布在“职业学院、私营企业机构和以国防部为主”的政府机构中,并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1.2英国英国是实施农村远程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在英国,通过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业培训机构相结合方式实施农村远程教育,运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形式的培训教育,大学、研究和咨询机构的辅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教育培训水平。目前,英国农业劳动者的30%每年都会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培训。

1.3韩国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农村远程教育和农民培训,韩国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农民教育相结合。比如,利用远程信息咨询系统来对农民进行远程培训,采用先进的摄像机和无线通信设备进行现场演示教学,通过互联网会议系统实现农村远程教育等等。农民可以在家里接受各方面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教育。每年12月,韩国的种田能手还能通过网上会议系统参加农业新技术的讨论。到2004年底,韩国农民网上会议系统已经发展了70个地点,在韩国农村地区的计算机普及率从1997年的18.7%,提高到的47%。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管理体制、完善的法律保障、有效的组织形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虽然不及发达国家,但是也有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培训来促进本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国家虽然为农民建设了提供农业信息、电子商务、广告宣传等服务的金农网,但借助网络对农民进行远程教育和培训在中国则是刚刚起步,借鉴发达国家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经验,加强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基础建设,使农业技术有效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网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中国农村网民发展现状及农民远程教育回顾

2.1中国农村网民及上网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了“村村通”,“金农工程”和“农村科技110”等一系列惠农信息工程,遥感数据获取,专家系统,信息网络系统,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监测和预警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2013年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中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梦想·行动”寒假社会实践之“农村地区计算机普及情况调查”,对安徽省、河南省和吉林省的4个县200户农家进行了入户访谈。调查显示,计算机普及率为32%。由此可以得出,目前中国农村手机的普及率为90%以上,计算机的普及率在32%以上。

2.2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大学、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村,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制度和法律保障滞后等困难和问题。据测算,中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只有100万人左右。

2.3目前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是,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走向了城市,融入了城市。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数量急剧减少,40岁以上为主体,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劳动者素质低[27]。

2.4农村远程教育研究现状中国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研究,主要涉及到培训的特点、培训体系、农民培训、技能培训、绩效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等研究。其中大部分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和对培训的特点等进行总结,对培训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研究则研究相对较少。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又包括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远程培训和对农村农民群众的远程培训,并且在文献研究中发现更多的是偏向于对中小学的研究,对农民的远程培训研究相对薄弱。在中国发达地区的一些省市已经建立起了农村远程教育网站,比较典型的有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安徽省农村远程教育网、上海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北京农村远程教育网等等,如表1所示。通过研究这些网站,他们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功能,有农民教育动态、政策法规、技能培训、网络教育、国际合作、技术推广服务、在线学习系统、视频点播、视频直播和课件下载等栏目。但是总体表现为利用率不高,缺乏交互性。

3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搭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平台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主要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来承担。这些教育机构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农民开展远程教育方面,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例如,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培训模式、“音像教材”+“专家现场指导示范”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培训网站”+“示范户”推动模式等,这些模式尽管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在实践中己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国家已经明确的交给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借鉴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经验,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与所在区域农村相互联系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平台。中等职业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制特点和修业年限的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招生对象是“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人员。学制是“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年龄50岁以下的农民,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能力不高,能吃苦。

但农忙季节时间紧,家庭负担重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时有些课程采用网络平台远程学习,远程与教师交互,在网上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探讨,在网上与学校教务系统沟通完成学业,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效果,具有实用价值。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方式是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可以在集中学习的时候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的内容放在平台上,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讨论、在线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使用平台的方法。在分散学习的时候,可以将教学内容放置在网络平台,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自身学习实际,在网上远程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离线指导、辅导和答疑。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解决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需要。农村信息化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结构不合理,基本是单向传递,局限于把信息传递级到农民手中,不能把农民的信息反馈回来。信息资源整合不足、平台承载能力有限,基层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普及。提高了农民素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职学校搭建远程职业农民教育平台,是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服务,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需要。职业教育本来就包括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这两方面已经做的很好,取得了一定成绩。

如笔者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辽宁省十大培训基地之一,自2009年开始承担辽宁省农委的各类培训任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阳光工程蔬菜类农民创业培训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县农技人员培训班、蔬菜类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班等43期,培训学员达5261人。自2010年开始承担辽宁省科技厅下达的农民技术员培训任务以来,培训了设施农业、养禽、养猪等培训班6期,培训学员1138人。辽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农业服务站成立于2009年,服务站下设园艺、农艺和牧医3个分站,对学校的毕业生及各类培训学员实施免费服务,并根据服务对象情况,建立了服务站定点帮扶单位。建站以来电话咨询千余次,下乡指导700余次。目前,3个专业服务站定点帮扶单位18个,其中对一些重点服务单位还实施了跟踪服务。这些培训和指导工作解决了大量生产实际问题,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此基本上,如果搭建网络平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会使培训和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更上一层楼。中职学校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远程教学服务,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融合传统教育培训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传播方式。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职业培训方式上,一方面,要坚持做好面对面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教训班”、“基层农技人员重点班”、“农民科技带头人培训班”、“农业创业培训班”等面授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培训班资源,让它们成为远程教育培训的引领者,让它们在农业技术上能够“可持续发展”。(2)建设农业远程培训网站,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利用涉农职业院校的网络中心设备,在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搭建职业农民远程培训网站,构建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最终实现资源共享。(3)开发中职学校所在区域的特色农业技术网络课程。这样的网络课程有别于传统的学科网络课程,要以解决区域农村实际问题、传播农民切实需要的技术和信息为切入点,针对中职学校所在区域,有地域针对性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利用中职学校的师资优势,开发名师视频讲座。在广大农村网络硬件设备已经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开发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视频资源,让职业农民在农村点播学习。中职学校的专家级教师具有多年农民教学培训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有能力开展视频讲座,也有义务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5)利用中职学校的专家资源,开展针对职业农民的网上答疑。网上答疑可以使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例如,使用已经非常普及的腾讯QQ、YY语音、飞信、微信和易信等视频、音频在线工具,采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在线答疑。也可以使用微博、E-mail进行离线答疑。解决职业农民在学习、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搭建这个平台后,农村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帮互学。(6)利用中职学校的专家级教师资源,开展农业技术问题的远程诊断。解决农业种植、养殖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也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实现产教结合,为职业农民提供远程现场教学的环境。(7)建立有针对性的论坛。中职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职业农民远程教育平台上搭建论坛,有针对性地开设农业技术专题版块,如果树栽培病虫防治、设施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栽培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繁育、农机具使用与维修、农村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等版块;也可开设其他相关版块,如农业法律咨询、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等版块。版主可以是职业中专的专家级教师,也可以是职业农民。(8)利用网络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民族素质是每一个教师的使命,作为教师,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农业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更有责任和义务把农业学科的最新技术传播到每一位农民学生(学员)的身边。另外,农业技术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很多先进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就已经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如何在第一时间把它们传递出去,为广大农民所用,也是中职学校要解决的问题。

4讨论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将进入信息社会。“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到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一场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正在来临,信息技术将在培养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具有完备的教育教学资源,有责任更有义务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借鉴国外农民培训的先进经验,结合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学校和专业的公共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长效服务,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培养更多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近五十年来,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但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和专门的研究领域,至于“三农”问题,相关的教育的理念也有待规范和权威的界定。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政府的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二、全国各大高等学校开展的农业类高等学历教育;三、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这类学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农民特点来实施教学任务,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拓宽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施教范畴。

2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够广泛,一般只停留在眼前利益,以直接得到效益,短期内可以回报的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为主导,少数农民开始对投入时间长,获得利益大,同时伴随较大风险技能教育需求慢慢了解和认识到,农民学习技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转化成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也在逐步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农技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大量涌入城镇的农民必不可少,他们需要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获得新的实用技能。

3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征:显性需求少,隐性需求多,需求局限性大等。显性需求主要是有农民通过语言表达,对技能获得的价值和利益的表述,但是由于农民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显性需求较少;隐性需求是体现在农民的生产劳作中,不易于被农民发现和总结,必须通过农业职业教育的组织者观察农民的生产过程,从典型的案例、具体的生产细节和生产困难中总结出来,从而得到农民的职业教育的需求;生活环境和农民目前拥有的条件造成农民需求的局限性大,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部门的引导来打破,引导的方式有参观、考察等。

4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特点

一是办学层次丰富。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的特点,结合各地农村的现状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创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依次为实用技术培训、绿证教育、双证教育、初农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等。二是教学形式灵活。为了更加贴合各地农村特点,满足农业劳动者的需求,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出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其中,以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卓有成效。农民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脱产学习或者业余学习,另外充分考虑农时情况的季节性学习班因时间灵活,也受到农民的欢迎。三是办学途径多样。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正朝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目标迈进。特别是各地各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与其他教学机构的合作作为办学的一大主线,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普通中专、职业中学、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办学。四是培训学科涵盖面广。考虑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的大范围,农民职业教育也相应的设立了极其广泛的学科教育,从农学、园艺学、林学到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从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到农村基层建设,还有农业类的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产业等非农类学科,由这近百个专业可衍生出上千门的培训课程,从而覆盖整个大农业和城乡就业需求。五是参与办学部门多样。由于农民职业教育非单一的技术性培训,而是涉及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素质等方方面面,因此就要求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顺应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而诞生的专门机构,因而教育部、组织部、农垦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农学会等20个单位均鼎力支持,并成为了联合办学单位。目前,联合办学单位发展到18个,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六是教育服务对象范围大。总体上,农民职业教育将教育、培训、推广三者合而为一,有效扩大了其服务的对象范围,除了普通务农人员、乡村干部、农村服务体系人员、还包括一些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骨干农民,以及一些只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三后生”。

5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职业教育的主体

农广校自创立之初就坚持“面向三农”和“四个服务”;即:“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和“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基于以上的两个教学原则,农广校的教育培训工作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又适应当地农村生产实际情况,因而深受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由于农广校远程教育的开展,体现了其他学校无法相媲美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农广校覆盖范围广,建立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庞大的办学网络;二是利用电台、电视台、卫星网络、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了一个形式开放、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三是农广校远程教育使得办学成本低,资源容量大,培训方式开放。四是农广校面授课程安排到田间地头,农民在家里就可以得到培训,深入田间将农民实时的问题得到解决,得到农民的喜爱。五是农广校办学形式灵活。可以边学习、边生产,或是错开农时开展季节性培训。一般是以中专教育为主并结合实用技术培训,此外还有中专后继续教育,可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六是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由多个机构参与的联合办学特色,并且由农业部门统一管理。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但是由于农村软硬件设施不足,一些需要实习、实训支撑才能完成的课程在农村很难实现。为此,学校先后建立数控软件实训室、农化实训室、大型电子阅览室、标准语音室、电工电子实验室、中级电工维修实训室、电气控制及PLC、数控实训车间、部级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属八个县分校均配备有教室、计算机房等,学员可以就近进行网上学习、实践,方便培训、交流,降低了学习成本,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

二、坚持教育方针,明确办学方向

学习中心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确立了为承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为“三农”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教育规定,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学员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充分体现了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确保了远程教育始终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中发展。

三、提供教学服务,培养学习意识

针对广大农民学员知识水平偏低,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相关知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比较差等特点,学校本着“一切服务学员”的办学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努力办好农民远程教育。

1、提供学习资源与课程学习服务。由东北农大负责向广大学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科目主讲教师的讲课视频、教学课件、习题与作业、经典课程等,学习中心专业教师负责为学员进行网上学习与操作的讲解,通过电话、短信、QQ群、辅导教师和校园网等形式督促学员上网学习,按时完成了作业。辅导教师对各门课程进行辅导答疑,包括课程难点的讲评、学习重点的汇总和课程作业的讲解等,确保了学员的课程学习效果。

2、及时进行信息与咨询服务。学习中心配有专业的咨询服务人员,咨询渠道畅通,记录完整,能够及时与东北农大网络学院沟通,解决学员的问题与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话、E-mail、QQ群、学校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学员和传达各类辅导信息,确保了网络教学工作各环节的正常开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农民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取决于本身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习中心的组织和管理、教师的“导学”“助学”。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员自主学习意识:一是注重“两个教育”的组织。新生开学前及时进行入学教育,包括端正学习态度、网上学习指导、各项规定、学习任务等,使学员尽快适应网络教育这种学习方式。此外,加强毕业前教育,对学员进行守法守纪、职业道德、学以致用、岗位奉献的教育,为社会做出新贡献。二是加强远程教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助学”、“导学”功用。学员可随时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每学期均安排面授辅导,及时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四、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农民学员时间和精力主要都放在田间地头和家庭上,学习时间比较少,管理者和学员面对面接触时间少,教学管理难度大。学习中心采取各种规范化教学管理手段,促进远程教育有序、持久、健康发展。

1、教学与教务管理有序。严格执行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程表,面授辅导安排合理,特别加强了辅导环节管理。一是辅导教师聘用坚持责任心强、辅导经验丰富,每门课均有辅导计划和课程要求;二是开设开篇辅导和期末的面授辅导;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员面授辅导的出勤率,如学员每次参加辅导时数计入平时成绩,对于不足规定时数70%的学员不允许参加本门课程的考试,只能补修补考;四是加强对面授辅导的检查与跟踪,了解辅导的具体情况并做出及时处理;五是督促学员进行上网自主学习并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完成情况、网上学习记录与参加辅导情况组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2、考务管理严格规范。考试是保证教学质量、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学习中心始终秉承“对教育事业、社会、学生负责”的信念,按照《考务管理文件》严格组织和开展考务工作,制定了《考试环节管理办法》,规定考试实施程序、监考教师规则、考场规则等。每次期末考试,都由主管校长担任考试领导小组组长,选派有责任心、原则性强的监考老师,召开考务工作会议全面布置考务工作,对监考教师进行培训,以保证学员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考试。

在多年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中,学习中心经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逐步予以完善和落实,指导思想明确,教学设施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人员负责,严格辅导和考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不断消除了影响农民培训的不利因素,保障了远程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职业农民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教育形态。首先,远程教育培训溯源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至今已有35年历史,并经历了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的媒介过渡,是信息技术运用于现代教育的杰出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电大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战略为主导,教育培训从精英向社会大众普及,较早涉及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培训。其次,农业广播学校系统虽然主要面向职业农民开展远程教育培训,2003年后也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广播电视和网络形式开展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广西农广校每年面向农村招收中专生6千人,其中部分毕业生进入农民工群体,每年完成非农技能培训6万人。再有,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以广播、有线电视和互联网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培训,其中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通过乡村两级远程教学接收点实施农民工的就业教育培训。还有,企业的线上培训,以电子学习E-learning形式开展一线蓝领员工的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远程教育培训将资源丰富、方便快捷、平等互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并以其先进教学理念贯穿教育培训过程,带动师生交流和教学管理流程简化科学,带来教育培训理念、技术及机制的创新。

2广西电大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的实践

2.1广西农民工远程教育培训项目实施情况

广西远程教育早已涉足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广西电大于2004年列入国家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批试点,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培养农村基层政权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部分受益学员考取国家公务员以及参与非农就业创业。以后,广西农广校和广西远程办也开展农村人才培养。2008年,广西电大与中国人大、北航、中南等重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施人才培养远程合作项目,项目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的驻园远程学习中心,送教上门为企业员工进修学习提供服务,许多外来务工青年参与并受益。借鉴广东“圆梦北大100计划”经验,广西团区委于2011年春天在南宁高新区试点“农民工圆梦大学行动”,35名青年职工受助参加广西电大学历进修,接着,又于2012年春启动“万名青年农民工圆梦大学行动”项目(简称“圆梦行动”),广西电大作为首个合作高校将项目进行系统运作,至今已在南宁、北海等七个市资助了1500多位农民工报读高等教育本专科学业,“圆梦行动”人才培养涉及广西八个工业(产业)园区,受训学员平均年龄30.2岁;广西籍占90.7%,外省籍占9.3%;壮、苗、瑶、回、满、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占34.5%;生产经营一线员工占65.2%,后勤服务岗位员工22.4%,管理岗位员工占12.4%;专科学员占64.2%,本科学员占35.8%。首届试点班学员从南宁高新区学成毕业,按时毕业率为60.0%,能完成学业的占86.0%,辍学率为14.0%;以后届次学员各科平均及格率约为85.2%、补考率约为10.0%、辍学率约为4.8%;农民工学员学有所成可以期待。党的十广西农民工代表黄文宣(南丹县矿工)今年已获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专文凭。广西电大在“圆梦行动”受训学员中进行了多个专项调查,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等,相关信息已反馈到教学和管理中。

2.2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的特点

“圆梦行动”作为我区远程教育专门机构针对农民工群体的远程继续教育项目,具有学历层次高、系统大规模运作、网络技术全面支持,又面向产业园区实用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2.2.1政、校、企合作协调推动项目

广西电大面向农民工的远程教育培训源发于2008年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培养远程合作项目”,由北海市政府和教育厅主导启动,北海出口加工区管委迎合园区企业人才需求而协调项目落户,并解决场地设备困难,北海电大寻找契机主动服务企业,又得到企业和员工的广泛响应,形成政、校、企三方合力促进园区人才培养,推动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至今仍是电大系统的标杆。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由广西共青团组织发起,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亲自启动,电大各市分校找准项目落脚点,结合区域资金项目集聚的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开发人力资源,得到园区管理层的支持响应并组织协调,发动企业以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企业帮助学校建设驻园专业教学实训基地,政、校、企同心合力形成氛围、机制和措施推进,保证了项目的政府导向正确、符合企业需求、教学实用高效,项目持续推进。广西电大课题组对全区115个产业园区2438家共5.78万员工进行了调查摸底,对项目落户的工业园区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预测,结合各类企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异同作出规划论证,按企业各类岗位要求修订教学计划,还建立了企业推荐、政府资助、电大系统服务的有效机制,加上学校人财物的投入,使项目意义升华:政府作为经济升级优化的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行动去协调推进项目;企业作为凝聚人心的文化、招工引资的品牌和创新发展的尝试去维护项目的运行;学校也赢得服务社会的声誉和人心向学的呼应。为此,自治区政府专设项目资金,各级团委也筹资支持学员学习,南宁经开区连续五届资助学员学费达50多万元,占总学费近一半的资助成为项目持续进展的重要条件。

2.2.2产、学、研融合服务人才培养

电大看准广西产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结合解决人力资源供求失衡、门槛过低、建设开发粗放的问题,以区域发展目标为重点设置学历层次、专业分布以及教学改革,例如:北海出口加工区的装配特点、南宁高新区的前沿技术特点、南宁经开区和来宾华侨投资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南宁东盟经开区的轻工食品产业特点等,都纳入前期调研论证内容,各地电大因地因材实施项目,专业推介注意服务园区发展优势,听取企业的意见反馈,教学适应产业一线员工特点,着力解决各类学员的学习困难,完善适于园区生产生活的教学支持服务,还借力国开大《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核心理念和关键措施,大胆改革教学实训模式,着力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职业教育的转型融合,以现代远程教育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创新发展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提高学员实用技能水平和适岗能力。各地电大还积极整合资源开拓业务,将“圆梦行动”学历教育与企业员工的短期培养相结合,开办了涉及企业精神、团队合作、社交礼仪和营销策略等专题讲座。课题组对二年级以上学员的调查统计反映了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和明显进展。

2.2.3思、教、行互动提高员工素质

尽管“圆梦行动”属于成人业余教育范畴,广西电大依然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覆盖教学实训环节:设有班主任全程管理服务,选拔学员班干队伍构建自治机制,网络平台和交流介面常换常新,表现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感及感情宣泄,线上线下的班组活动形成制度;教师更是表现了教学一丝不苟和师生的平等互敬,各类讲座、公益活动和交友组织连通师生之间、学员与社会之间、校企之间对教学的监管互动以及合力参与,使远程教育培训达到传授技能、又兼顾学员素质提高的发展目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收到良好效果。

2.2.4上、中、下配合形成育人环境

电大系统上中下配合是“圆梦行动”广泛延伸的关键因素之一,线上线下(O2O)配合又是项目顺利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二。35年的办学历程,电大从中央至省到市、县“五个统一”的教学规范实现了资源共享、快捷时效、受众面广的优势,项目经试点到推广,共得到7个市级电大的响应配合,省校决策方案经市校协调组织直达园区学习中心,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资助政策等方面达成共识,上中下动作一致的系统运作受到政府的好评,项目受益面广,得到学员欢迎,层次分明的扁平化管理又增强了基层学习中心的灵活应对。同时,电大以网络技术支撑教学管理特色在项目实施中受益,专业广泛、资源丰富、网上学习个性化收方便快捷等特点较好解决了学员水平差异、工学矛盾突出和个人需求繁杂等问题,信息技术作为听课、自学、交流的工具适合农民工的时代特点和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需求。课题组总结归纳“圆梦行动”的实践创新,就电大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研作了总结分析,证明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培训适合大规模农民工业余进修、职业技能学习和市民素质培训。但是,“圆梦行动”也有专业分布不合理、重文轻理;课程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衔接不够紧密;企业一线蓝领人才培养不足;学员职业规划和人才交流还有待加强;农民工群体学习诉求不普遍,学员还不适应数字化教学等等不足;需要认真总结,加以改进提高。

3广西电大“圆梦行动”的启迪

和总理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都有重要指示(批示),国务院近期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又提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市民培训”等。各级政府的科学部署和各地的创新实践推动了这项工作的有效前行。从广西电大农民工专项远程教育培训的“圆梦行动”阶段性总结中,给出了经验的启迪。

3.1重新认识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仅限于提高人口红利、增加农民收入、或者提高生存技能和实用技能水平都是不够的。首先,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达2.6亿人),而且正在城乡社会中形成新的阶层,甚至上了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2月的封面,关注并扶持他们事关社会公平、缩小差距、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的帮扶措施能够改变命运、促进公平、构建和谐,运用互联网也突显民主公平属性。其次,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优化升级、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以及“一带一路”和“双核驱动战略”实施都需要大批人才支撑作为基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不可能再拼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要转向人口素质普遍提高上来,农民工教育培训应成为发展战略重点。再次,农民工教育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注重其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兼顾其基本素质提升和持续进步发展。教学内容应倾斜于技能知识又要兼顾理论基础,避免“以技能、以收入为标准”的人才培养观,促进农民工群体融入社会、融入时代。还有,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扩大农民工的受教育幅射面,以科技创新应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疏通渠道、提供服务,以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形式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和水平。对因政府职能出现条块分割造成农村新增劳动力(广西约70万人)享受中职免费教育与大量农民工(广西约1100万人)为生存打拼得不到培训的不平衡局面要认真对待。要在统一认识、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政府主导、财政资助、企业支持、学校参与、社会响应的协调合作机制,以提高受教育水平造福广大农民工。

3.2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首先是服务理念,中国教育具有平民化的历史渊源和人文传统,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延续至今并发扬光大,北京大学在1918年就创办了“校役夜班”,2006年北大校长又为学校保安甘相伟的专著《站着上北大》作序。为大众阶层服务、以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是大学的精神和传承,关注解决农民工群体的受教育问题,能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自觉、提高学校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功效,“圆梦行动”是远程教育机构办学理念的一次升华,这是高校办学理念转变促进为社会服务自信自为的案例。其次是教学理念,在社会各类形态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各界都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电大远程教育自谥为网络先驱,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驱动下,加上网络技术,带来了“教与学颠倒”、“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等教学模式改革,这还远远不够。用户至上(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为王(完善支持服务)、免费模式(类似“慕课”)加上颠覆创新(模式改革),这些“互联网思维”都在改革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及管理。当然,互联网以最低成本满足最大化需求的市场机制正影响教育培训,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合作,促进技术应用、搭建共享平台。2014年广西电商的政府统筹推动就是先例。再有是技术理念,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应用,加快了信息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扩张渗透,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电大教育也不能固步自封、自甘落后。电大要加快微博、微信、二维码、QQ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充分利用微课程的教学资源,尝试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学习在教学管理上的应用,重点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素质提高,促进学员适应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3.3融合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电大远程教育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战略,关注社会大众阶层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围绕职业教育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实训实习和考核管理方面进行改革,融合了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岗位职责、实操技能的多种元素,渗透国家行业技能认定元素,还建立了职业资格认证与学历学分互认等共享机制,满足了各类职业群体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实践,创新了远程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但是,电大也要在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和实习实训考核量化等方面加强完善,加快3D打印技术、E-learning员工培训模式、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教学实验室等的应用,以提高实训操作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农民工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农民工的闲暇时间逐渐的增多,闲暇生活逐渐成为农民工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为农民工提供了发展自我的机会和自由;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审美情趣不高、价值判断力较弱,这些影响了这个群体形成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习惯。有学者研究表明,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单调乏味,易受一些低俗色情文化的侵蚀,或产生极端心理,通过违规、越轨和犯罪等方式来发泄情绪,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农民工进行闲暇道德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杜威曾指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能培养人“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因此,对农民工进行闲暇道德教育有利于农民工群体形成健康的闲暇生活习惯、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农民工闲暇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

对农民工进行的闲暇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原则,即引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浸润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一)引导性原则

引导性原则指对农民工的闲暇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积极、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审美观来引导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当今世界是经济腾飞的时代,是多元文化互相交融和碰撞的时代。社会中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影响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先进或落后的观念、积极或消极的文化、健康或落后的习俗并存;主流或非主流意识、核心或边缘的心态、高尚或颓废的精神共在。这些思想和观念弥漫在农民工日常生活之中,对农民工闲暇生活思想与行为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有学者按照闲暇活动创造价值的大小把人们的闲暇活动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即正价值型闲暇活动、零价值型闲暇活动和负价值型闲暇活动。其正价值型包括投入情感型、积极参与型和积极创造型;负价值型为活动型和伤害自我型;零价值型指消磨时间型。正价值型闲暇活动具有积极向上的意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社会道德的完善。负价值型闲暇活动具有消极颓废的意涵,它阻碍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社会道德。零价值型闲暇活动指对社会来说既没有促进作用又没有阻碍作用,却不利于个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大部分属于消磨时间型。这种闲暇活动仅仅停留在感官层面和浅层思维阶段,虽然这些活动不会直接地破坏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但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其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如长期看电视、上网或沉湎在玩牌、打麻将和酗酒等活动中。由于大部分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认知能力有限,判断能力较差,其自身特性导致其容易被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和低俗审美文化所影响。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民工进行闲暇道德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工树立科学、正确的闲暇思想,自觉地抵制消极落后的文化,正确地安排闲暇活动,激发农民工在闲暇生活中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愿。

(二)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要注重整合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社区、学校、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和组织,从而使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活动覆盖和融入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活动构成一个连贯、统一的系统。这个统一而连贯的系统应该站在促进农民工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探索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方式和方法。就整个社会来说,第一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各种文化服务设施,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探索各种提高农民工闲暇生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工建立阅览室、图书馆,向农民工开放博物馆、歌剧院、影剧院、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提供文明、高雅的平台。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城市文化福利向农民工覆盖的范围,制定农民工文化福利享受的条件、享受的方式、享受的程序,从制度上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提供保障。用人单位要重视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保证农民工拥有法定节假日和娱乐休闲时间。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为农民工设立娱乐休闲活动场所,经常性地举办各种文化讲坛、项目竞赛等活动,为农民工开展健康闲暇生活提供良好而文明的生活环境。农民工所处的社区也是其度过闲暇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社区成员对外来农民工的宽容态度、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向农民工开放的广度、社区休闲娱乐中心吸纳农民工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闲暇心态、闲暇方式和闲暇生活质量。因此,社区居民要对外来农民工抱有接纳而不是排斥、互动而不是隔离的心态,社区休闲娱乐中心对农民工实行开放而不是封闭的态度等能帮助农民工树立良好的闲暇心态,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完善其闲暇道德,促进其自我人格的完善。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培训农民工的各种工作技能和技巧、教给农民工各种科学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同时,也要重视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对农民工工作之余的正确闲暇观、闲暇方式进行指导,重视农民工在闲暇生活中对道德知识的认知、对道德情操的坚守、对道德情感的培育和对良好道德习惯和行为的培养,鼓励农民工在闲暇时间里进行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利用对农民工的帮扶服务或社工干预等方式,积极地帮助农民工开展健康文明的闲暇活动,引导农民工从玩牌、打麻将、酗酒等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性闲暇活动中走出来,培养其看书看报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非政府组织理应成为促使农民工从零价值型的闲暇活动转变到正价值型的闲暇活动的重要力量。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农民工在由社会、政府、企业、学校等机构所创立的闲暇空间中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闲暇生活方式、娱乐休闲内容、闲暇生活空间,以利于自身闲暇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由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校建构的一个闲暇场域只能为农民工闲暇道德教育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外部环境。农民工闲暇道德教育的主体还是农民工自己,他们是健康文明的闲暇道德的真正践行者,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任何外在的价值导向需要主体性的认同、理解和接纳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外部世界的闲暇道德理念和观念,需要农民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达到闲暇道德教育的目的。其二,农民工是一群心智已经成熟和定型的成年人,对各种是非对错有了自己的道德判断,也有权选择适合自身的闲暇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其三,农民工是由具有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个性的异质性很强的个体所组成。这决定了其对闲暇方式和闲暇内容的选择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闲暇道德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农民工的自身特点,让他们自主地选择闲暇时间、闲暇空间、闲暇方式和闲暇内容,真正能使其自身的闲暇生活提升到提高自我素养、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境界。

(四)浸润性原则

闲暇道德教育不仅要坚持自主性原则,而且要坚持浸润性原则。由社会、政府、企业、学校所建构的健康、文明的闲暇场域中所倡导的文化理念必须对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发挥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让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处于这种宏观的闲暇场域中,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提高其闲暇道德水平的目的。因此,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对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教育,让农民工在自我闲暇生活的体验中理解、认同和接纳高尚健康的闲暇道德。社会、社区、企业和学校等组织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闲暇活动,如指导农民工阅读、观看演出、欣赏音乐和舞蹈、举办群众性的文艺表演等,丰富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农民工的审美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实现对农民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闲暇道德教育。

(五)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要贯彻科学精神,遵循科学规律,树立科学的闲暇休闲方式。坚持对农民工闲暇教育的科学性原则,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其一,要引导农民工正确定位闲暇生活,合理安排闲暇时间。提倡闲暇道德教育并不是否定或排斥农民工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伦理。农民工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伦理仍然是闲暇生活和闲暇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闲暇时间安排是在农民工工作之余后的时间安排。其二,指导农民工合理安排自身的闲暇活动量,闲暇活动不能损害个体身心的健康。其三,指导农民工科学安排活动内容,要使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多姿多彩,内容丰富。既要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文化素养的读书、写字等活动,也要有提高农民工工作技能技巧的各种比赛,还要有各种提高农民工审美品味的歌唱演出或体育健身活动。其四,指导农民工科学地安排闲暇活动方式和形式。闲暇活动的时间安排、空间布局、活动展开等都要精心设计,使农民工在高质量的闲暇活动中获得健康、文明的情感体验。

三、农民工闲暇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不仅包括闲暇生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闲暇理念的理解和闲暇意义的洞察。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闲暇道德观念、习得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闲暇心理状态、践行多元性的闲暇道德活动、养成高尚的闲暇道德自律习惯等,从而最终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

(一)正确的闲暇理念

闲暇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是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闲暇理念。正确的闲暇理念会引导农民工选择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和闲暇内容,选择从事具有正向价值的闲暇活动,减少从事具有零价值的闲暇活动,避免从事具有负价值的闲暇活动。大多数农民工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判断能力较弱,这些使得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极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政府及各社会团体应该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闲暇理念,激发其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端正闲暇生活态度,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提高自我素养、促进自我身心愉悦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二)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

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不单纯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中的法律章程和规章制度不仅规范着农民工的工作活动,而且规范着农民工的闲暇活动。在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中,要特别强调把农民工的闲暇活动纳入健康、文明和遵纪守法的轨道,引导农民工养成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经常开展阅读、表演、唱歌、健身等活动来愉悦身心。

(三)健康的闲暇心态

健康的闲暇生活需要以健康的闲暇心态作为基础。农民工在城市中一直处于一种“边缘人”的位置,“漂泊”在城市中难以形成稳定感和安全感,跟城市市民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容易和城市市民之间产生各种矛盾和纠纷,因而总怀有一种“边际人”的心态,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从而引发农民工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引发农民工的违法和犯罪行为。这些越轨或犯罪行为一般都发生在那些在城市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或是空闲时间过多无法排挤解孤单和寂寞的农民工身上。因此,对农民工进行健康的闲暇心态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解决其心理和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境界。

(四)多元的闲暇活动

闲暇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各种丰富多彩的闲暇道德实践活动。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要浸润在各种闲暇道德的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农民工各种闲暇活动中进行实践和体验,在参与各种闲暇活动中去辨别真伪,体悟道德力量,领悟道德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农民工在这种多元的闲暇道德活动中,正确的闲暇道德观念得以贯彻,文明的闲暇生活态度得以养成,健康的闲暇心理得以健全。

(五)高尚的闲暇自律习惯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农民工可以通过闲暇生活的有意义活动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闲暇时间里,农民工应加强高尚的闲暇自律意识,养成较好的道德习惯,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提高和完善自我。在闲暇生活中遵守公民道德,并把这种坚持化为自我闲暇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内化到自我的闲暇活动之中,使自己的闲暇活动与工作需求、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四、结语

总之,对农民工进行闲暇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农民工进行闲暇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引导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浸润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对农民工的闲暇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了正确的闲暇理念、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健康的闲暇心态、多元的闲暇道德活动和高尚的闲暇自律惯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坚持闲暇道德教育的原则,才能不断提高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工精神境界的提高、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身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范文 下一篇:职业技术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