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56

农产品生产加工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贵阳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营销

一、贵阳市现阶段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销售模式

(一)渠道销售模式

渠道以农产品渠道商为主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目前是贵阳市农产品销售体系的主要模式,此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的主要特征有:第一,由于渠道商普遍具有较强的把握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需关系的能力,以及运输农产品的能力也较强,获得了农户的信赖。因而农户往往会通过农产品中间商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运输到农产品消费市场,在这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第二,由于贵阳市农产品销售所跨区域较大,农产品销售过程的信息不对称,这些农产品中间商也无法做到及时的把农产品销售信息反馈给农产品销售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也无法及时判断农产品市场走向,从而造成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三,在这种模式当中,由于单个农产品企业技术相对落后,其所销售的农产品数量不多、与市场中其他农产品企业相比没有太大差别,农产品企业以及其销售的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市场营销环节中的地位都较为弱势,农产品企业沦为了市场中农产品价格的接受者,完全没有议价和谈判的可能。

(二)订单销售模式

在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成员中,有关的农产品企业在农产品市场营销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原始的交易关系,由于这种原始的交易关系,农户往往得不到农产品加工贸易所带来的增值和相关利润。这种农产品市场营销模式缺乏对农产品贸易双方的约束,在实际运行中的调节仅仅凭借市场来进行。因而如果农户在某一年获得了大丰收,那么他们所生产的农产品在当年的销售会变得极为困难,并且该农产品的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挫。从农产品企业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当年的产量如果上升,虽然可以低价收购农产品,但也面临销售困难的可能;农产品当年的产量如果下降,农产品企业就需要以高于往年的价格进行收购,增加了自己的成本,即便提高价格收购也会面临收购困难的局面。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问题

1、农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目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贵阳市的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和花溪区这四个地区。这四个地区占据了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总额的一半左右。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和花溪区一直是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传统四大市场,这四个地区不仅占到了农产品企业份额的60%左右。由于受到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便会导致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农产品销售额减少或增加,情况不定。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市场过于集中,依赖性过强,容易出现这样一旦某个地区的农产品需求减少,农产品销售立马大幅下降的局面。内部的激烈竞争,降低了顾客满意度,影响了市场营销的效果。2、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技术水平低下。在农产品产业结构方面,虽然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很早就参与了农产品的地区生产销售分工,但是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生产的农产品一直处在农产品制造价值链的低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技术上,也表现在农产品知名品牌的空缺上,这也就导致了贵阳市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成为了价格低廉,质量不高的代名词。3、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当中“50%以上的农产品是当地农产品,30%以上是外地农产品,加工获得增值的农产品仅占10%左右”。这种情况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农产品企业都在研究和发展的投资舍不得下功夫,“模仿加工”的行为十分猖獗,改革等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且与农产品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实施和得到足够重视。目前贵阳市的农产品行业生产以大量的加工为主,也就是说销售的农产品也是以加工贴牌的产品为主,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而农产品销售企业的利润率非常低,仅仅来自于农户生产的普通农产品,利润微薄。加工和开发水平不高,没有自主研究、生产、销售自产农产品。如何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升产品附加值,已成为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和整个农产品行业目前应该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外部问题

1、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近年来,受贵阳市农产品的销售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级等因素的影响,贵阳市农产品企业的原料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市场价格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价格竞争力的削弱就意味着贵阳市农产品销售贸易的根基被损坏。目前随着贵阳市农产品制造成本的不断上涨,甚至是本地的农产品销售企业已开始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贵阳市农产品企业销售贸易微弱的成本优势被抵消后,再加上农产品贸易相关限制的取消,贵阳市农产品企业在农产品市场上价格优势已经不再明显。2、农产品企业之间无序竞争。贵阳市农产品销售企业在农产品相关限制取消后出现销售增长较快、但农产品企业的效益却没有相应增长的现象。这是因为尽管贵阳市劳动力成本低,农产品在价格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当农产品供应过大,导致在贵阳市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根据供应和需求的规律来看,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较低的价格。损害了农产品企业的利益。

三、营销策略建议

(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要想满足顾客满意度,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过硬顾客满意度才会高,农产品也不例外。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要在现代社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并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就要求农产品要有过硬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持续保持业务增长和企业盈利,并最终从根本上满足顾客购买农产品的需求,达到理想的满意度。要想保证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农产品的生命,尤其在现代社会,注重生活品质的社会,对农产品的质量更为重视。同时,加强控制农残标准及有关生产过程使用到的技术对农产品生产可能带来的隐形影响,现代社会的农产品的安全需求大于一起,收到污染的、农残超标的农产品一钱不值。2、走社会公众认可的地标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道路。加强农产品的地标认证、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不可否认,有的产品认证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取得该项认证能增加顾客满意度的显著提升。所特定的地方出产特定的产品,每个产地因为土壤情况、气候环境水平的差异,种植文化的差异,造就了完全不一样的产品特性,并造成了产品在社会上流传的特性。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该种自然文化属性的使用,增强顾客的认知,可以强化顾客满意度的显著提升。加上国家认证的无公害、有机等属性,农产品在市场先天占据先机。3、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面对贵阳市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在贵阳市农产品市场上的份额,提高所销售的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而贵阳市农产品市场要求日益增加,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这样的产品线根本无法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导致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低下。因此,农产品销售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一定要强调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的自主创新。

(二)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农产品顾客满意度的思路要求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把顾客需要作为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销售农产品的源头。在能提供良好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服务水平的提升。现在大多数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的销售网点没有体现自己的特色,从购物环境上来说大同小异,更有甚者因为不重视购物环境的建设,不仅无法激起农产品顾客的购买欲,还会适得其反,然顾客产生厌恶情绪,原理农产品呢销售网点。因此,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必须要完善农产品的销售购买环境,只有完善农产品的销售和购买环境,顾客才会感觉到购买农产品的舒适性,获得了农产品购物完美体验的消费者,自然会有农产品购物时最高的顾客满意度。

(三)打造品牌

在农产品市场上,真正成功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是那些能及时改变经营观念,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的企业。为了满足贵阳市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农产品市场营销企业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促进本企业农产品销售的整体形象的对策。销售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企业的工作中心应放在质量过硬的农产品上,扎实注重以农产品品牌创建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东升,高彦彬.差别定价在鲜活农产品销售中的运用[J].江苏商论,2005(05):21.

[2]严琳霞,韦明.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05):4.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2篇

一、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内销的优惠措施。从年起,新办的农产品内销生产加工企业(特指青梅系列产品,荔枝、龙眼等水果烤干及罐头生产企业,下同)除按规定享受我县鼓励工业发展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新办的农产品内销生产加工企业,其注册登记、用地建设报批等手续办理由所在地乡镇(区)经贸办负责给予全程服务办理,投产后3年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税收的县级收入部分,由县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

2、在红星、太平、霞葛、官陂等大宗水果主产地,建设农产品内销生产加工企业,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

3、对于年加工青梅、荔枝、龙眼等水果5000吨以上的内销企业或固定资产投资额逾300万元的,其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由县财政给予贴息2年,年贴息额不超过15万元。对于生产规模更大的,由县工业领导小组进行个案研究。

4、新办的农产品内销生产加工企业参照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业企业和规模工业企业实行电价和水价优惠:每千瓦时电价优惠0.05元,每吨自来水价优惠0.1元,免征供电工程贴费和工业用电变压器容量每月每千伏安12元的基本电价。

5、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创品牌。新办及现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营销企业和营销大户,凡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作产品销售广告,县财政负责承担广告费用的50%;凡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1万元奖励;对新获得有机或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每个产品,县财政给予5000元奖励。

6、鼓励现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其内销部分的生产销售享受新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内销企业的政策优惠。

二、鼓励农产品运销的优惠措施。(特指本地产的水果及其加工产品)

1、经批准在县域内兴建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水果专业批发商场,其征地、建设期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属县级收入部分一律减半征收。三年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属县级收入部分先征后按50%奖励给企业扩大经营规模。

2、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到外地设立水果专卖店。凡在外县县城所在地设立水果及其加工产品专卖店的,给予奖励3000元;凡在港澳台地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立水果及其加工产品专卖店的,给予奖励15000元(直销店的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并须经当地工商部门注册,经营时间一年以上)。

3、鼓励水果运销。年销售青梅1万吨或荔枝2万吨或龙眼1.5万吨的营销企业和个人也可享受新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内销企业的政策优惠。凡运销我县水果经营销售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由县政府授匾,并给3000-5000元的奖励;凡营销额达50-100万元的,由所在乡镇挂送光荣牌,并给予1000-2000元的奖励;凡营销额达10-50万元的,由所在乡镇给予表彰,发给荣誉证书,并给予1000元以下的奖励。凡组织参加省级以上农产品展销会的企业,每次给予奖励2000元。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仓单质押;农产品物流;盈利模式

一、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的概念和模式

(一)仓单质押的概念。仓单质押是以仓单为标的物而成立的一种质权。农产品仓单质押业务的核心在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以在库货物(包括农产品原材料、农产品产成品等)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第三方物流企业经银行审核授权后,承担监管责任,并接受银行委托,质押物监管服务,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的质押物进行库存监管。仓单质押是一种衔接物流与金融领域的业务。目前学术界虽然对仓单质押的规律及内涵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有关研究还不够成熟。

(二)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的模式。现阶段仓单质押业务模式已发展形成的主要模式有:现有存货质押、异地仓库监管质押、买方信贷等。现有存货质押是指货主企业把质押品存储在物流企业仓库中,然后凭借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质押品的价值和其他相关因素向客户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异地仓库监管质押贷款是在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上,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拓展。物流企业根据客户不同,或整合社会仓库资源,就近进行质押监管,已极大降低了客户的质押成本;买方信贷或称保兑仓,它相对于现货仓单质押业务模式的特点是“先票后货”,即银行在买方客户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后开出承兑汇票,收票人为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按银行指定的仓库发货,货到仓库后转为仓单质押。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流程与业务关系所下图所示。

图2.1 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业务流程与关系图

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按照约定数量送货到第三方物流指定的仓库,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到到货通知后,经验货确认后开具仓单;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当场对仓单作质押背书,由仓库签章后,交付银行提出仓单质押贷款申请。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实仓单后,按照仓单价值的一定比例放款至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在银行开立的监管帐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货物进行监管并根据情况处置质押品。

在此业务流程中,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仓储协议,与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和账户监管协议。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签订不可撤消的协助银行行驶质权保证书。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银行签订仓单质押贷款合作协议书。

二、湘西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湘西北地区主要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已经形成。其中,大米主要销往广东、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部分销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鲜果省外销售市场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三省为主,占省外销量的80%以上。柑橘在俄罗斯、越南、蒙古、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均有销售。橘片罐头主要销往欧美和港粤台。茶叶主要销往我国新疆、青海、甘肃等边疆市场。生猪销往广东 (深圳)、港澳,分割肉及其加工品也较多。水产品中青鱼、 草鱼、鳃鱼、黄鳞等出口主要市场是香港、澳门;斑点叉系列产品出口欧热和美国;泥锹出口韩国。

然而,由于湘西北地区经济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制约,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底、生产主体结构松散、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致使农产品交易成本高,竞争力差。湘西北地区农产品物流运作流通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龙头企业,但受到资金制约无法形成一定规模,严重制约整个农产品物流运作水平。

目前湘西北地区农产品以常温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加之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保鲜技术等原因而损失较大。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由于资金短缺,很多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滞后,分布不合理,专用仓库不足,特种仓库(如低温、冷藏库等)严重短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落后,一些市场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流通、加工提供全面、持续的信息。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低,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以及有效监督缺乏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亟需通过融资将这些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规模。

三、湘西北地区农产品物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分析

(一)农产品仓单质押盈利模式分析。现有仓单质押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自有仓库仓单质押,异地监管仓单质押,统一授信仓单质押。

自有仓库仓单质押模式三方盈利分析。对于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通过仓单质押模式可以让企业通过流动资产融资,获得一定的资金乘数效应,使得企业总收入增加。并且企业借助专业的物流公司仓储中心可以节省仓库建设与管理费用,得到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与此同时还可以减少采用非正规融资手段和渠道所支出的关系成本。

银行增加大量业务,获得一定量的放贷手续费用;还可利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小企业的贷款获得利息收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此过程中可以分担部分风险,使银行贷款更安全。银行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优势对信用贷款对象进行甄选,可降低信息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向供方企业收取存放与管理货物的费用;还可为供方企业和银行提供价值评估与质押监管中介服务而收取一定比例资费;客户增加、规模扩大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4.1 自有仓库仓单质押盈利模式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微生物;循环农业;模式;关键技术;效益

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252-02

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是指利用微生物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如农作物秸秆、动植物产品加工下脚料、人畜粪便、城乡有机垃圾等进行分解消化吸收合成新的营养物再输入到农业生产的循环过程。发展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不但可以促进传统的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二维农业”向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微生物生产“三维农业”的转变,而且可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平衡,增加社会就业,提升劳动者素质,其经济、生态、社会意义深远。

1 微生物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

1.1 食用菌类微生物

该类微生物绝大多数为腐生菌,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香菇、木耳等350种以上。这类微生物通过菌丝体分泌各种消化酶分解动植物体大分子物质形成小分子单质后吸收合成自身营养物,其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动植物有机体及代谢产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等[1-2]。

1.2 高温发酵类微生物

主要来自土壤中的嗜热真菌、嗜热放线菌、高温放线真菌、高温固氮菌和乳酸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等微生物,该类微生物对动植物大分子有机物发酵分解为小分子单质供其他生物吸收利用。人类一般利用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进行发酵分解,合成优质菌体营养物,为食用菌及其他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养分。

1.3 沼气发酵类微生物

利用其发酵分解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生产沼气,这类微生物主要有三大类:第1类为发酵细菌,包括各种有机物分解菌,通过分泌胞外酶将动植物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单质,例如多糖转化为单糖,蛋白质转化为肽或氨基酸,脂肪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第2类为产氢产乙酸细菌,这类细菌将前一类细菌分解的产物进一步分解成乙酸和二氧化碳等;第3类为产甲烷菌,其利用乙酸、氢气和二氧化碳产生甲烷。实际发酵过程中3类微生物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完成沼气生产过程。

2 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模式

微生物通过分泌专一性、诱导性催化消化酶分解消化吸收自然界有机物合成新的营养素,从而实现食物链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推动生物与人类的循环发展。

2.1 以食用菌为核心的循环农业

利用食用菌生物学特性,以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为原料,通过食用菌微生物分解消化吸收生产优质菇类等食用菌。富含菌丝体的菌糠中含粗蛋白质7.2%~9.5%、粗脂肪2.7%~6.7%及大量的矿物微量元素,且气味芳香,既可用作动物的饲料,也可用作沼气发酵原料或种植业肥料[3]。其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

2.2 以高温发酵菌为核心的循环农业

利用高温发酵菌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进行消化吸收,合成自身营养物并进行大量繁殖。经发酵分解的物料粗蛋白质含量提高15%左右,纤维素、木质素等进一步降解,为食用菌生产、动物生产、植物生产提供优质高效的养分,且其中的有毒物质被分解,有害生物被杀灭,用于农产品生产则更安全,效果更好。其循环模式如图2所示。

2.3 以沼气发酵菌为核心的循环农业

在厌氧条件下,沼气发酵菌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分解消化生产沼气。沼液中富含多种水解酶、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用其浸泡植物种子,发芽率提高10%左右,其中的氨和铵盐可直接抑制作物虫害。沼渣中富含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可部分代替动物养殖饲料或用作食用菌优质培养基,腐植酸丰富,氮、磷、钾等元素齐全,可作为种植业缓、速兼备的优质肥料[4]。其循环模式如图3所示。

2.4 以多重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

综合运用食用菌、高温发酵菌、沼气发酵菌等微生物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依次或交错进行大分子有机物消化降解,使其更有利于其他生物吸收、合成、生产微生物产品、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其循环模式如图4所示。

3 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关键技术

3.1 微生物集约生产与应用

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配套先进的专业设施设备,筛选培育出具有繁殖优势微生物种群,为循环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遗传稳定性能优良的微生物种源。

3.2 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收储、加工与调制

采用机械化手段对剩余物进行商业化分类收集、存储、加工与高效利用,并对各种生物生产剩余物进行营养平衡调制,以满足循环农业中各类生物生长繁殖生产的养分需要。

3.3 循环工艺流程设计

根据循环模式确定生物种类与规模。要兼顾各类生物生产的空间区域合理布局,并将相互关联的生产要素及其功能,按照农业生产自身规律科学设计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各类生物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4 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效益

4.1 经济效益

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在传统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增加了食用菌菇类、沼气类等微生物产品产出,且农业输入物得到循环利用,投入成本减少。实践表明,1 t动植物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经加工调制后栽培食用菌菇类等,其干物质的10%可转化为优质菌菇类产品100 kg。食用菌菌糠替代动物饲料20%以上。1 t菌糠可生产沼气1 485.7 m3,发电2 674.26 kW·h。沼渣、沼液可减少30%农业化肥用量,且改善土壤性状,农产品品质提高。以高温发酵菌制作动物养殖发酵床垫料,可节省养殖用水、粪便清理、疫病控制等成本10%以上,发酵床垫料栽培食用菌,菌菇类产量可提高10%~12%。

4.2 生态效益

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经微生物循环利用后,消除了焚烧、抛弃、填埋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有害生物的传播与危害,维持了生态平衡,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4.3 社会效益

以微生物为核心的循环农业涉及领域多,科技含量高,根据测算,每循环利用1 t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剩余物,可增加1.0~1.5个劳动就业岗位,且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5]。

5 参考文献

[1] 曹志强.自然界最基本循环和微生物农业[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70-576.

[2] 孙文涛.发展微生物肥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资,2011(29):16.

[3] 李凤,曾光明,范长征,等.农业有机废物与城市生活垃圾堆肥高温期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J].微生物学通报,2009(11):1657-1663.

[4] 赵晓宇,张先成,王佳龙,等.土壤微生物资源在农业中的开发和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4):63-64.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RFID;农产品;溯源;成本低廉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1-00-04

0 引 言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最初是20世纪90年代末欧盟为了解决“疯牛病”问题,逐步由政府提出建立并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以GMP(“良好作业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为根本,食品链相关组织(包括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公司和组织)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的“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作为组织的核心管理要素,明确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对食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环节建立信息管理制度,实现向上追溯和向下跟踪的“双向”管理,并在超市类似ATM机系统的专门硬件上进行信息共享,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即可通过扫描食品标签上的追溯码在网上查询该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信息,从而明确相应法律责任的事故方。

食品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可通过食品溯源专用硬件设备,在食品流通、供应、消费、库存等各环节中进行信息收集、信息记录以及信息交换等操作,方便市场中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沟通。这种食品安全和食品行业自律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

1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至今,互联网高度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的交流与发展。但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出现,早些年的“三鹿事件”让公众对民族品牌出现信任危机,“地沟油事件”又引起了公众对餐饮业的斥责与不安……如何向公众确保食品安全不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还引起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注意,目前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焦点问题。

农产品具有的信任特性决定了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实施的必要性。信任产品特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后,没有能力了解农产品相关的生产信息和物流信息,如使用农药剂量,物流仓储信息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也属于信任品,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食品信息被生产商和经销商掌控,消费者并不知道,因此也从根本上造成了两者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信任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消除了消费者对生产商及经销商的“信任危机”,同时在系统的监督下建立企业间的优胜劣汰机制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近年来,物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认识计算和智能控制技术、纳米技术、网络融合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为追溯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1 具有农产品商品特征的追溯码编码

在国际上,EAN・UCC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商品的追溯码编码和条码表示中,将商品名称、产地、价格、规格等信息进行处理并储存在编码中。EAN・UCC系统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 International)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AA)共同建立的全球统一商品标识系统。消费者可以在销售终端通过POS自动销售系统查看食品链在生产、加工、运输、仓储等各环节的信息。

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地域性、鲜活性、种类性等特点,因此设计农产品商品追溯编码时要将农产品的产地、种类、等级、生产日期作为特征编码考虑进去。

国内现有的追溯码编码系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编码长度不够短、数据加密性不强、实时追溯信息不畅等。而杨信廷等科研学者提出在设计农产品追溯码时采用26数字加密信息,并将位置码、产品码、生产日期码、认证类型码、多重校验码相结合,食品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可实时追溯至出问题的生产环节。将追溯码编码与Google Earth地图相结合,在可视化图形结合方面创新发展,这对于解决目前追溯码编码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2 农产品商品利用有机RFID标签追溯

追溯码的信息载体是产品标识,那么标识技术又有哪些不同呢?目前,市场上有两种主流的追溯码――二维条码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1]。

2.2.1 二维条码技术

二维条码技术通过对信息进行编码、印刷、光传感等操作,将食品质量信息及数据加密转化存储于二维条形码标签上,建立了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扫码可将二维条码附带的数据提取出来,并进一步转化成追溯所需的信息。条码存储信息上条码呈现高密度、大容量、支持数据加密技术等特点,在编码范围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由于条码本身的符号形状可变,可大大提高其适用性。但条形码只能用人力在可见的小范围内使用扫描器进行近距离特定方向的读取,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目前农产品市场使用的二维条码需要消费者通过扫描才能知道该产品来自于哪个企业,而消费者却无法得知农产品具体的产地、用药、施肥等生产信息。

2.2.2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2]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传输特性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并提取相关信息[3]。该技术具有多个标识,可以在任意方向远距离识别标签附带的信息,重复利用性好,防尘、防水、耐腐蚀性强。RFID标签通过对农产品的产地、种类、规格、生产日期、所在位置等信息数据进行加密编程[4],以保证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知情权。

RFID系统由RFID标签、RFID阅读器及应用支持软件三部分组成。RFID标签[5]由芯片和天线组成,芯片部分通过复杂的IC工艺在硅片上制备出来。每一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

无机RFID标签的高昂成本一直制约着该标签的大规模应用[6](RFID标签的成本大约为每枚0.2美元以上)。有机RFID标签则采用印刷电子技术,将IC电路通过机薄膜晶体管制备(DTFT)在低廉的塑料基底上。用金属和有机墨水在塑料基底上形成芯片和天线。

在实际操作中,在被标识物体上附有有机RFID标签,当被标识物体进入阅读区或工作区时,阅读器会以远距离非接触的方式自动识别有机RFID标签编码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物品的自动化识别,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机RFID标签具有低成本、简化制作流程等特点,可以制成随意粘贴的柔性薄电子标签。

有机RFID标签的工作原理、读取速度、读取距离等和无机 RFID 特点一致,其区别在于两者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好多公司都看好有机RFID市场,纷纷加大对其的研究投入,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5年、2006年,PolyIC、Philips先后宣布他们已经通过印刷+光刻的技术制备出了工作在13.6 MHz的有机RFID标签[7]。二维条码、有机RFID、无机RFID标签的比较见表1所列。

由表1可知,在成本和易用性方面,有机RFID标签和二维条码标签都具有成本低廉且方便易用的特点。在环境适用性、读取方向以及读取距离方面,有机RFID标签和无机RFID标签具有防尘防水、耐腐蚀、远距离任意方向读取的特点。如果商品需要贴有机RFID标签,那么物流运输、仓储、POS(Point of Sale,POS)以及超市不能要求标签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由此看来,有机RFID在读取速度、信息容量、重复使用、使用寿命上虽不如无机RFID标签,但也能满足商品对标签的要求。这为有机RFID标签的大规模推广使用提供了可能。

3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

3.1 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及信息模型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7]包括种植场运输物流加工生产物流仓储超市消费者的顺序流程和从消费者超市物流仓储加工生产运输物流种植场的追溯过程,其构成了整个食品安全的溯源流程。下面是不同的生产环节以及与之匹配的信息。

(1)种植场:种植场基本信息、肥料信息、用药信息、生长信息及转入转出信息。

(2)物流运输:物流企业基本信息与运输起止位置及时间。

(3)生产加工:加工企业基本信息、加工前基本信息、加工成品后基本信息及转入转出信息。

(4)物流仓储:仓储企业基本信息、运输起止位置、时间、温度信息、湿度信息等。

(5)在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对每个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标签技术对其标识,可以实现从餐桌到种植场的全程追溯,从而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2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基本框架

由于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每个生产环节对信息录入以及追溯的要求不同,信息量大且复杂,仅依靠追溯信息和标签很难解决,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食品安全数据中心,采用标签和数据中心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满足追溯系统的要求。农产品食品追溯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在种植场上,管理人员每天都要详细记录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及使用频率和剂量,待农产品成熟上市时,管理人员就把相关信息上传到“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消费者在服务终端硬件上可以依据相关标签的追溯码信息全面清晰地追溯到生产环节每一步的录入信息。

消费者在类似ATM机终端上可凭借信息标签清楚查看食品的产地、种植时间、营养成分以及种植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种类,包括种子信息和日常种植的照片。

在物流运输管理平台、生产加工管理平台和种植场管理平台等将类似的数据汇集处理,然后上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最终由消费者在超市终端查询。

在整个农产品食品追溯框架中需要政府建立自动食品安全监测平台[8],并设置专门机构对追溯系统涉及的种植场、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进行监督。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录入的信息都要通过相应的管理平台将产品信息汇集到“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消费者可以在公告查询系统根据标签附带的追溯码信息在“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查询到该产品生产环节的所有信息。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对农产品的向上追溯和向下追踪,从而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事故方。

4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

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具有多个生产环节,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且从餐桌到消费者的生产链也很复杂。同时,中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和科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整个生产链环节全部使用电子标签还不现实[9],因此农产品食品安全系统中的6个环节应结合标签技术的不同特点去选择标签。

4.1 种植场

农产品种植后,种植场管理平台会根据种植过程中农产品的批次、肥料、农药等情况,在种植场管理平台生成唯一的“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在管理平台上录入农产品的个体信息库并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由于农产品个体的信息量比较大,而且在信息录入环节需要逐个登记农产品的标签,因此在种植环节适合采用RFID作为“农产品生产标识码”的载体。“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在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有唯一的RFID标签与其对应。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和市场流通时间均低于一年,故采用有机RFID标签比较适合,该标签不仅信息数据加密性强,还降低了成本。

4.2 物流运输

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将农产品涉及的生产和物流信息通过物流运输管理平台传输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无机RFID标签适用于物流运输时间超过一年的情况,有机RFID标签适用于物流运输时间低于一年的情况。

4.3 生产加工

生产加工企业存在若干生产环节,可根据对农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流水线式监控,将每个生产环节的处理信息及时录入生产加工管理平台,并上传到食品安全追溯中心。即对生产加工过程生成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和“农产品生产标识码”进行登记,并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此时“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成为农产品唯一的标识。通过“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可以追溯到生产过程中的农产品,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可以追溯加工后的农产品,实现了从生产到加工的全部信息的全面追溯。

因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后,需要标签数量相对较多,采用无机RFID标签不仅在成本上负担极大,在农产品跟踪管理上也只能分批次进行。有机RFID标签或者二维条码应用在这个环节很合适。但由于二维条码在运输过程中易受到污染等原因,有机RFID标签所具有的环境适用性及其读取方式更适合本环节 [10]。

4.4 物流仓储

基于4.3的分析,在物流仓储环节采用“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进行信息数据的管理。通过管理平台向信息中心汇总物流基本信息,仓储基本信息,多个时间节点的物流温度、仓储温度等信息,实现农产品在物流仓储环境的个体化管理过程。物流基本信息、仓储基本信息、实时物流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在管理平台进行统计整理,最后上传至食品安全数据中心。物流仓储环节实现了农产品在物流仓储转换的个体化管理。

4.5 超市

在超市出售农产品时,有机RFID标签标识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在超市的管理平台被读取,生成一个对应的“用户标识码”。“用户标识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在数据中心登记上传,两者之间有唯一的对应关系。使用标签上的“用户标识码”的农产品基数大,采用二维条码或者有机RFID标签比无机RFID标签成本低。超市是否使用二维条码或有机RFID标签还需要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和超市的具体配置来确定,两者在理论上没有差异。

4.6 消费者

超市向消费者提供二维条码或有机RFID标签,消费者可以通过公共查询系统查询到产品的“用户标识码”。通过“用户标识码”可以查到超市的信息,进一步追踪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标识码”可以追溯到农产品的加工与仓储信息,进一步追溯到农产品的“农产品生产标识码”。通过“农产品生产标识码”可以查询到农产品的批次、肥料、农药等信息。通过终端,消费者可以追溯到农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信息。

根据农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标签技术。标签技术和溯源环节的适配如表2所列。

5 结 语

在成本和易用性方面,有机RFID标签具有二维条码标签成本低廉且方便易用的特点。在环境适用性、读取方向以及读取距离方面,有机RFID标签具有无机RFID标签防尘防水、耐腐蚀、远距离任意方向读取的特点。尽管有机RFID标签在读取速度、信息容量、重复使用率、使用寿命方面不如无机RFID标签,但并非在农产品食品溯源系统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这些特性。这为有机RFID标签的大规模推广使用提供了可能。

农产品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的主要环节包括种植场、运输物流、生产加工、物流仓储、超市和消费者6个环节,应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标签技术。种植周期较短的农产品可使用有机RFID标签代替无机RFID标签,而在超市可选择性使用有机RFID或二维标签。引入溯源过程的有机RFID标签不但大大降低了农产品食品的溯源成本,还可以加快农产品食品溯源技术在实际中的普及与大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余平祥,巫远媚,胡月明,等.RFID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读取率优化策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7):132-136.

[2]黄锋,郝鹏,吴华瑞.RFID 中间件在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S2):177-181.

[3]任守纲,徐焕良,黎安,等.基于RFID/GIS物联网的肉品跟踪及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229-235.

[4]谭民,刘禹,曾隽芳.RFID技术系统工程及应用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张姝楠,郭波莉,潘家荣.RFID技术在食品全程跟踪与追溯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9):148-151.

[6]胡心怡.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规模化奶牛场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76-77.

[7]田雪雁,徐征,赵谡玲,等.有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J].半导体技术,2008,33(4):277-280.

[8]程雪,周修理,李艳军.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动物食品溯源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10):140-144.

[9]钱建平,刘学馨,杨信廷,等.可追溯系统的追溯粒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98-104.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6篇

所谓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结合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当地的文化因素,将这三者的优势挖掘出来对农产品进行包装,使当地的农产品具有与其他地区农产品所不同的个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使企业的农产品拥有与农产品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外部宏观环境相适应的产品名称与产品标志。

独占性是品牌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保证了企业的农产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推广宣传,还能够帮助企业建立顾客对其产品的品牌信赖感与品牌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品牌的树立对自己拥有的专利、商标以及企业所拥有的企业权益受到保护,并可以增强企业对其产品质量的责任感。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现状

(一)农产品营销规模小、杂、弱

目前,我国农产品经营者大多都是分散的农户,其经营规模大都比较小且生产加工地址较为分散,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经营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具有分散性,对农产品的品牌树立受到阻碍,或者品牌的倡导力度较小。

(二)农产品的环境依附性较强

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农产品的依附性更强,也就是说弄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其品牌对于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一旦出现自然条件的变化或者产品与自然环境出现分离,农产品的品牌将会失去其依托,且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将得不到保证。

(三)农产品单位价值较低,需求价格弹性较低

对于农产品来说,较低的单位价值以及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其产品本质所赋予的,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特点使得在短期内很难对农产品所树立的品牌所产生的效益所认识和认知到,也就是说,品牌效果显现的慢,并且由于品牌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大,使得农产品经营者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产品品牌,严重的阻碍了农产品品牌的成长。

三、农产品品牌策略的实施方案

(一)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农产品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商标是品牌的标志,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只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要使品牌成为名牌,还需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要下大力气对农产品的产品质量进行提升,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甚至是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并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对农产品质量从生产到销售整个环节予以监督,使农产品具有高标准的质量、规范的生产流程、强有力的品牌性、严格的市场监督,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品牌质量系统,步步为赢,才能创造出优质品牌产品来。

(二)进行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创建农产品品牌

卓越品牌的成长均以广阔的市场接纳为前提,品牌发展成功的起点,是对市场(消费者)的充分理解与开拓。在农产品市场中大多数农产品还都属于初级产品,往往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对于深加工产品来说还是很低的,其单位产品利润额就更是愈加的少,为了提高产品的利润,农产品提供商只能以扩大销售规模的手段达到盈利的目的。

为此,农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到既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生产出具有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创建名牌企业。同时,还可依托名牌企业为平台,不断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做大做强名牌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第一、应用科技力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品牌档次得以提升

我国伟大领袖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高级科学技术支持是优质产品产出的重要力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农产品种子的培育、农产品的储藏、农产品的运输以及农产品加工的技术都有了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高的产品质量,不仅保证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地域特色,还是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农产品的品牌档次得以体现和提升,加大了农产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

例如,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与农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从农产品研究机构中获得某些新品种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以便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种子上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产品的品种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企业形成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企业所不同的企业自身所独具的专利性品种,实现产品品种创新。

对于实力比较雄厚,资金比较充足的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可以建立企业所有的农产品研究基地,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制度、生产方式、培育技术等农产品栽培技术予以科学的实验调整和加强,并研究开发出一套绿色生产技术,使农产品的污染少、营养高、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使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品牌被大众所接受与重视,使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不仅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了保证,更使社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必须要以市场作为其生产经营导向,以家庭承包的经营模式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以及社会中各种中介组织的举动为依靠,将农业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以保证农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通常,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品牌企业以及品牌农产品对其产品的质量规模以及和科技含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他们对于这些要求的满足;

其次,当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自己企业品牌或者品牌产品的品牌得以树立之后,品牌将会逐渐为企业带来市场的强竞争力、产品消费者的信任感以及产品依赖性、增强企业的形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等品牌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有利于对这些产品效益作用的发挥,还能帮助企业对市场进行推动。

再次,从农产品的自然环境依附性,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农产品的品质具有较大的约束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帮助企业可以农产品这一性质,使农产品销售突破地域的限制,加大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了。

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小、杂、弱、散的农产品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区域化的经营模式,不仅使传统的经营模式得到了改善,还使农产品经营的营销措施得到了优化,使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得到了扩大。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7篇

所谓农产品品牌,是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结合农产品生产地区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当地的文化因素,将这三者的优势挖掘出来对农产品进行包装,使当地的农产品具有与其他地区农产品所不同的个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使企业的农产品拥有与农产品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外部宏观环境相适应的产品名称与产品标志。

独占性是品牌的最大特点之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保证了企业的农产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同,增加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推广宣传,还能够帮助企业建立顾客对其产品的品牌信赖感与品牌忠诚度,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品牌的树立对自己拥有的专利、商标以及企业所拥有的企业权益受到保护,并可以增强企业对其产品质量的责任感。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营销现状

(一)农产品营销规模小、杂、弱

目前,我国农产品经营者大多都是分散的农户,其经营规模大都比较小且生产加工地址较为分散,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经营在地域上还是在产业链环节上都具有分散性,对农产品的品牌树立受到阻碍,或者品牌的倡导力度较小。

(二)农产品的环境依附性较强

众所周知,自然环境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农产品的依附性更强,也就是说弄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其品牌对于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一旦出现自然条件的变化或者产品与自然环境出现分离,农产品的品牌将会失去其依托,且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将得不到保证。

(三)农产品单位价值较低,需求价格弹性较低

对于农产品来说,较低的单位价值以及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其产品本质所赋予的,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特点使得在短期内很难对农产品所树立的品牌所产生的效益所认识和认知到,也就是说,品牌效果显现的慢,并且由于品牌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大,使得农产品经营者不能正确的理解农产品品牌,严重的阻碍了农产品品牌的成长。

三、农产品品牌策略的实施方案

(一)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农产品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商标是品牌的标志,农产品有了自己的商标,只是品牌战略的第一步,要使品牌成为名牌,还需要在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上,要下大力气对农产品的产品质量进行提升,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甚至是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并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对农产品质量从生产到销售整个环节予以监督,使农产品具有高标准的质量、规范的生产流程、强有力的品牌性、严格的市场监督,只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品牌质量系统,步步为赢,才能创造出优质品牌产品来。

(二)进行市场定位,因地制宜创建农产品品牌

卓越品牌的成长均以广阔的市场接纳为前提,品牌发展成功的起点,是对市场(消费者)的充分理解与开拓。在农产品市场中大多数农产品还都属于初级产品,往往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相对于深加工产品来说还是很低的,其单位产品利润额就更是愈加的少,为了提高产品的利润,农产品提供商只能以扩大销售规模的手段达到盈利的目的。

为此,农产品生产企业必须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到既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生产出具有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创建名牌企业。同时,还可依托名牌企业为平台,不断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各具特色的品牌农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做大做强名牌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第一、应用科技力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产品品牌档次得以提升

我国伟大领袖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过程中高级科学技术支持是优质产品产出的重要力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农产品种子的培育、农产品的储藏、农产品的运输以及农产品加工的技术都有了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高的产品质量,不仅保证了产品本身所具有的地域特色,还是产品的质量水平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农产品的品牌档次得以体现和提升,加大了农产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

例如,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与农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从农产品研究机构中获得某些新品种的部分或全部使用权,以便从农产品的生产源头——种子上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产品的品种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企业形成与其他农产品生产企业所不同的企业自身所独具的专利性品种,实现产品品种创新。

对于实力比较雄厚,资金比较充足的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可以建立企业所有的农产品研究基地,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制度、生产方式、培育技术等农产品栽培技术予以科学的实验调整和加强,并研究开发出一套绿色生产技术,使农产品的污染少、营养高、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使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品牌被大众所接受与重视,使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得到提高,不仅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得到了保证,更使社会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对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必须要以市场作为其生产经营导向,以家庭承包的经营模式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以及社会中各种中介组织的举动为依靠,将农业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以保证农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超级秘书网

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通常,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品牌企业以及品牌农产品对其产品的质量规模以及和科技含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他们对于这些要求的满足;

其次,当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对自己企业品牌或者品牌产品的品牌得以树立之后,品牌将会逐渐为企业带来市场的强竞争力、产品消费者的信任感以及产品依赖性、增强企业的形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等品牌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有利于对这些产品效益作用的发挥,还能帮助企业对市场进行推动。

再次,从农产品的自然环境依附性,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对农产品的品质具有较大的约束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帮助企业可以农产品这一性质,使农产品销售突破地域的限制,加大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了。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包括种植、养殖形成的未经加工或者经过初级加工的粮食、蔬菜、奶类、水产品、禽畜产品等农产品,以及经过工业加工、制作的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制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第四条本市实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本办法所称市场准入,是指在本市经营的食品应当经过检验、检测,禽畜产品应当经过检疫,符合国家、省、市质量卫生安全要求,未经检验、检测、检疫或经检验、检测、检疫不合格的食品不得经营的管理制度。

政府鼓励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优质食品。对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等称号或认证并以品牌经营的食品,在称号或者认证的有效期内可以免检。

第五条本市建立食品生产者自检、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监督体系。

食品生产者应当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自检或者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检验、检测。

行业协会应当加强本行业的监督、自律。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定期对各类食品实施检验、检测;指导、规范、监督食品生产者自检和行业自律行为。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成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依照本办法负责本辖区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一)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流通领域的行业指导和管理;整顿和规范食品流通秩序,推进食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负责禽畜产品屠宰加工的监督和管理,以及禽畜屠宰加工厂(场)设立的审核;负责全市食品经营网点规划及其调整;协同有关部门对食品批发、零售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划和组织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负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防疫、检疫和质量安全监测;负责种子(种禽、种畜)、肥料、农药、兽药等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市饲料管理部门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等生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

(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和食品质量的监测;负责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农产品等农业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实施;负责食品质量认证认可的监督管理工作。

(四)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内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审核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食物污染物监测网络。

(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负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登记注册;监督检查流通领域食品质量;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以及无证、无照加工和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

(六)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食品加工厂(场)、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经营场地环境状况及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七)公安、规划、药监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食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并推行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规范,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信息、技术指导和服务。

第二章食品生产加工管理

第一节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

第九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符合卫生、质量、环境、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规划;扶持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的设立和发展。

市农业、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条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应当实行农产品安全跟踪制度。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记载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以及防疫、检疫等情况。

其他农产品种植、养殖业户应当参照生产基地的管理方式,记录农药、肥料、兽药、鱼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使用情况。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制定农产品安全跟踪制度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应当建立农产品安全检验制度,提供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牲畜屠宰厂(场)屠宰的牲畜应当具有产地县以上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出厂(场)的肉品应当加盖定点屠宰厂(场)的肉品检验合格章及本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兽医检疫合格章,并具有本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定点屠宰厂(场)出具的牲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经过加工、有包装的农产品,应当在产品包装物上附具标签。标签应当以中文标明产品标准代号、产品名称、净重、生产基地、加工单位、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第十二条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应当建立农产品安全承诺制度。

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应当就其产品的安全状况向农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经营者作出承诺。

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安全承诺制度,由市农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本市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制度。

农产品生产者可以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程序》的规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

通过国家或省认证的,可以在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及其包装上标注相应的认证标识;未通过国家或省认证的,不得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标识。

第十四条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以及其他种植、养殖业户对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上市销售。

屠宰场、禽畜饲养基地(场)以及其他场所对经检疫不合格或者病死、死因不明的禽畜及其产品,染疫的禽畜的排泄物,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第二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

第十五条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和食品生产许可证,按照食品卫生和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生产加工食品。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跟踪制度。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采购食品及其原料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索取检验合格证明,保留原材料、半成品和出厂前成品的检验记录,并留有样品。所留样品应当按照品种、批号分类存放于专设的留样库内。

市卫生、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食品安全跟踪制度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检验制度,设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卫生和质量检验室,对其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检验。

第十八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按照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规定对本企业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卫生检验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代检,出具卫生检验合格证书。

第十九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按照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规定对本企业生产加工的食品实施检验。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不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应当委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公布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产品出厂检验。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具有产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以自行检验其生产加工的属于食品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内的食品质量。国家对于某些特殊食品的检验另有规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出厂前必须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QS”标志;“QS”标志应当在最小销售单位的食品包装或者标签加印(贴)。

第三章食品经营管理

第一节食品经营者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制度,索取所进货物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并建立台账。

第二十二条食品市场经营者应当对未经检验、检测的农产品进行检测,不得经营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食品。

本市宾馆、酒家、医院、学校、幼儿园、机关和其他企事业等集体用餐单位应当采购经政府认证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或经检验、检测、检疫合格的食品。采购不合格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追究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市、区、县级市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定期对各类食品实施检验并指导、监督企业和行业的检测活动,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处理机制,配置流动食品安全监测设施。发现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等质量卫生安全要求的食品可以进行现场监控和封存处理,并及时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复检,复检合格的,应当立即解除行政强制措施。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食品市场进行联合抽查,并将抽查及依法处理结果定期公布。

第二十四条本市实行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市政府应当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定期食品安全信息,并为消费者提供举报和信息查询服务。

第二节食品市场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所称食品市场是指食品批发市场、肉莱(农贸)市场、食品超级市场。

政府扶持、鼓励生鲜超市的设立和发展,鼓励现有肉菜(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或超市化改造。

肉菜(农贸)市场的改造条件和要求由市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工商、规划、卫生、环保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六条设立肉菜(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应当符合本市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和设立条件。

肉莱(农贸)市场、食品批发市场的设立条件,由商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工商、农业、卫生、环保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本市实行食品市场经营者责任制度。

市场经营者对其市场内经营食品的安全负有管理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市场经营者具有以下责任:

(一)配备与食品市场规模和食品经营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专职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监督管理人员;

(二)配置与食品市场规模相适应的检验设施;对市场内经营食品进行抽查、检测,并按有关规定送检;

(三)配合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督促市场内经营业户合法经营,督促市场内经营业户销售检验、检疫合格的食品;

(四)组织有关食品经营业户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配合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执行临时控制措施;

(五)核验、登记场内经营业户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各类经营许可证;

(六)与进场经营业户签订食品安全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就其场内销售的食品安全向顾客作出承诺;

(七)市场经营者应当在市场显著位置设立警示牌,对市场内经营业户的不良记录定期予以公布。

第三节废弃食用油脂的管理

第二十九条禁止将废弃食用油脂用于食品加工。

本办法所指废弃食用油脂,包括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动植物油脂、从“潲水”中提炼的油以及含油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或者隔油池分离处理后产生的油脂。

第三十条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区、县级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如实申报产生废弃食用油脂的种类、数量、回收单位。

第三十一条废弃食用油脂应当由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二、三十三条规定条件的单位回收、加工,禁止擅自处理。

第三十二条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单位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掌握防止废弃食用油脂污染环境知识的收集人员;

(二)有符合环境、卫生和公安交通管理等方面要求的运输工具;

(三)转运废弃食用油脂的储存场地及其设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回收单位应当与所在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废弃食用油脂回收环保责任协议书,以及与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单位签订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协议书。

第三十三条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经营地点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规划;

(二)具有掌握废弃食用油脂加工技术的专业人员;

(三)具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

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单位应当与所在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废弃食用油脂加工环保责任协议书,以及与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单位签订废弃食用油脂处理协议书。

第三十四条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加工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废弃食用油脂来源、数量和去向的台帐制度;

(二)实行废弃食用油脂转移联单制度;

(三)建立、健全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四)按照规定的标准治理产生的污染物。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生产加工食品有下列行为的,给予以下行政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违反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屠宰厂(场)出厂(场)的肉品未加盖肉品检验合格章、兽医检疫合格章,或者不具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和牲畜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的,由商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肉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三倍以下罚款;违反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改正。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收缴其标志,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二倍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代作处理,处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限期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责任。

(五)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照各自职能予以警告,责令改正。

(六)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未对生产加工的食品进行卫生检验,或未提供卫生检验合格证书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食品生产企业不具备产品出厂质量检验能力且未按规定进行委托出厂检验而擅自出厂销售的,或者食品生产企业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而未按照规定实施产品出厂检验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八)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按规定在食品《装上加印(贴)“QS”标志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食品经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以下行政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未建立进货查验制度或者台帐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一千元以下罚款;不执行已建立的检查验收制度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

(四)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由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五)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将废弃食用油脂交由不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规定条件的单位回收、加工的,由区、县级市环境保护部门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规定条件,擅自从事废弃食用油脂回收、加工活动的,由区、县级市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未建立台帐制度,未实行废弃食用油脂转移联单制度的,由区、县级市环境保护部门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市场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五)(六)(七)项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三千元罚款;违反第二十八条第(二)(三)(四)项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生产者、销售者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拒绝、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理;使用暴力、威胁方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处理。

第四十条市商业、农业、质监、卫生、工商、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活动中,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职责或者、、、索贿受贿,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9篇

第二条生产出口农产品的,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大力推广国际通用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按照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选用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用药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行出口生产体系建设,鼓励、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出口生产基地。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将已经备案并按照国际通用“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建立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名单向国内外公布。

第四条外经贸、出入境检验检疫、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配合协作,建立出口农产品联席工作机制。

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植物产品原料种植环节和动物产品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

海洋与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品和水生动植物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加工出口农产品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配合相关部门实施出口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管。

外经贸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出口农产品市场开拓及相关信息服务事宜。

第五条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及时制定、调整、公布与出口农产品生产有关的技术规范,加强对生产者的监督、指导与服务,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禁用、限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名录。

出入境检验检疫、质量技术监督、外经贸等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部门做好出口农产品生产的监督、指导与服务工作。

第六条生产经营出口农产品的,应当建立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和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做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进货、使用、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记录,并妥善保存2年以上。

出口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应当按生产经营环节依次追溯质量责任。

第七条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信息共享的要求,相互提供出口技术规范、国内外市场动态、生产经营者诚信状况、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状况等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外经贸部门应当对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进口国家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发生变化的,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外经贸部门应当及时向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及时向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外经贸部门提供生产环节防控疫病、疫情、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等信息。

第八条加工出口农产品的,应当建立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自检自控体系,对出口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安全实行自检自控,并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根据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检自控能力、质量诚信状况和出口农产品风险程度高低等情形,实行不同的监管模式。

法律、法规对出口农产品加工监管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出口农产品质量检测的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完善检验检测条件。

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相互间的检测协作,充分利用现有检测资源,并积极为企业提供检测便利。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扶持、鼓励出口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对特色出口农产品原产地的保护力度和出口农产品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并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和商标注册。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鼓励、支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其在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控制体系以及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效能。

第十二条农业(畜牧)部门应当向畜禽养殖基地派驻经资格认定的兽医技术人员;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向出口肉类屠宰厂派驻经资格认定的兽医技术人员。兽医技术人员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对畜禽养殖、产品加工实行产地检疫和屠宰监管,并搞好衔接。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安全风险基金,专项用于补偿出口农产品质量风险损失。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出口农产品的种植、养殖进行合理布局,制定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规划并组织实施。

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部门应当按照动植物种植、养殖规划,制定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规范,并合理确定动植物种植、养殖密度。

生产出口农产品的,应当严格遵守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规划和种植、养殖规范。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生产区域土壤及水源的环境保护。

生产、加工出口农产品的,应当根据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环境要求,严格保护出口农产品基地的环境,并加大对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第十六条生产加工出口农产品的,应当严格按照农药、兽药、废弃物、病死动物、畜禽粪物及其包装物品等废弃物的处理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回收前款规定的废弃物。

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生产、销售或者使用违禁农业化学投入品;

(二)藏匿、加工、贩卖病死畜禽;

(三)破坏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其环境;

(四)伪造检验检疫证件、农产品生产加工记录及其他证明文件,或者对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隐瞒真实情况;

(五)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不得实施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由农业(畜牧)、海洋与渔业、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和卫生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处以警告,并对非经营性的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违反规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农产品生产加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对策;措施

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就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1.我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快速发展。从1997年开始,我市提出了“提高质量创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工作思路。1998年,启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1999年经检测,辽宁省农业厅批准我市5个乡镇3万亩保护地为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2001年,我市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现在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面积达23.5万亩,年产以黄瓜为主的各类无公害蔬菜80余万吨;无公害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二是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步入新阶段。目前,全市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87万亩,产品认证11个,绿色食品认证6家17个产品。已经认证的绿色食品有蔬菜、果品、杂粮、豆酱、酱油等十多个品种。

三是管理体系已经建立。目前,我市成立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公室、农业环境保护站、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2.优势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是交通通讯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我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界处,近沈阳、临北京、接锦州、依承德、连内蒙,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关内外“天然孔道”之称。这些都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二是资源优势。我市属低山丘陵区,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1%,生态质量较优,无工业“三废”污染。我市的土壤、大气和农用灌溉水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生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的条件,独特的光、热、水、土、气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设施蔬菜、花卉、优质水果、优质杂粮、优质牧草及经济林的生产。

三是产业规模优势。多年来,我市紧密围绕大力发展避灾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不断培育壮大保护地、畜牧业、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已发展到23.5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以无公害黄瓜为主栽品种的设施反季蔬菜年产量达80余万吨,鲜切花、种球年产销量达到3.5亿枝和3.5亿粒。在畜牧产业发展上,全市畜牧小区已达到309个,规模饲养户发展到8415户,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2万头、16.5万头、43万只和650万只。在经济林产业发展上,加快以“两杏一枣”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全市以已发展到105万亩。

四是气候条件优势。我市气候特点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光热充足。年平均气温为8.3℃,年日照时数为2844.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477mm。非常适合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特别适合发展设施农业。

在看到上述优势的同时,更应看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工作手段。我市目前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全市大规模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需要。

二是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执行绿色(无公害)标准难度大。农村土地资源分散经营,生产者为千家万户,限制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也影响到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实际执行,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市场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三是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牵动能力不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主体应当而且必须是企业。我市涉农企业多数存在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与农户的经济联系松散,约束力较差,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不易保障。

四是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差。很多人对绿色食品的概念、特征、标志知之不多,消费者缺乏对其概念及内涵的准确理解。农事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非绿莫入”的发展趋势和逼人形势普遍缺乏紧迫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的积极作用及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发展对策

建设基地。要围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建设以设施蔬菜、玉米、杂粮等为主的种植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苹果、葡萄等为主的水果业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肉羊、肉牛、瘦肉型猪、肉鸡、肉鹅、蛋鸡、奶牛等为主的畜牧业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

培育企业。要以基地为依托,发展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生产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延长农林牧各业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达到经济增长、财政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开发产品。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杂粮、果品、肉蛋奶等。

开拓市场。要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培育工作,要积极鼓励企业生产和经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4.保证措施

(1)要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切实体现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要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把发展绿色农产品工作纳入各地、各相关部门工作计划,与干部、特别是要与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2)要加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要适应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需要,尽快完善绿色食品的环境监测和产品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更有效地检查、监管农产品质量;要以我市配肥站为基础,建设覆盖全市的有机肥生产营销体系,满足种植业和林果业生产对肥料的需要;要根据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规划建设全市生物农药生产、销售、推广服务网络,满足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物灭虫的需要。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绿色食品主导品种生产示范园区,引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健康发展,促进相应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筹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信息网,实现与市、省、全国联网,及时、准确了解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信息,推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提拱信息服务。

(3)要加大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的培训力度。要大力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加强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知识、技术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从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管理等方面人员素质。要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

上一篇:水旱灾害防治范文 下一篇:煤矿灾害治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