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29 11:11:10

内部知识管理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一、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概念与内容

(一)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概念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是知识管理实践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知识管理责任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公司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科学地考察和评估,分析组织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提出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审计报告,以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目的,促进知识管理的绩效提高而进行的一种审计和知识管理相结合的活动。

(二)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内容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内容包括:知识主体(人)、知识客体(即知识本身)与知识环境三个方面。一是人。人是知识的拥有者,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里所说的人不仅指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还包括了客户、供应商等组织价值链上的知识主体。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一方面要熟悉企业各部门的工作内容与目标,以确定知识需求,另一方面要审计人的知识流程、彼此的关系等内容。二是知识。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容易被人们学习的知识。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是一些技巧,不易被他人学习。审计知识时,不仅要审计显性知识,也要审计隐性知识,在审计过程中捕获隐性知识很必要。三是知识环境。知识环境对知识活动起推动或阻碍的作用。知识环境有两个方面;技术环境与组织环境。技术环境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也可以理解为IT设施。组织环境包括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组织设计指组织的流程和结构,组织文化间接地反映了知识共享的文化和组织的价值观。

二、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流程

(一)计划阶段知识管理内部审计计划阶段是整个审计工作的起点,为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师必须在实施审计程序之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以保证调查取证工作有的放矢,该阶段要定义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目标、识别各种限制条件、制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计划、并确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指标体系。定义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目标,是为了规范审计的目的、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所以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识别限制条件和制定计划,是为了在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能有的放矢并将成本控制在预算之内。限制条件包括财务预算上的限制、组织内部基础设施的限制、时间限制等;确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指标体系,是为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提供比较的基准,前提是要对理想的状态有清楚的认识。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财务预算、组织内部基础设施等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态度,确定知识管理的受重视程度;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即公司计划、协调和控制的整体框架,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及组织单位内部责任权限的划分,确定知识需求;了解被审计单位企业文化、人事政策和实务,确定知识共享程度和组织的价值观;了解人们获取、传播和共享知识的流程,定义知识管理审计目标,规范审计目的和审计对象;确定知识管理审计的指标体系;初步评价知识资产;制定初步审计策略;选择审计方法;编制知识管理审计计划。

(二)实施阶段知识管理内部审计实施阶段是根据审计计划阶段确定的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其工作主要包括:通过问卷调查、个人面谈或群体集中面谈和运用知识管理软件系统等方式收集数据,揭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确定组织实际的和潜在的知识财富;采用一般性分析法、策略重要性分析法或数据流图分析法等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所反映的问题和机会进行解析和评估。

(三)完成阶段知识管理内部审计完成阶段是实质性的项目完成阶段。在该阶段,需整理和评价知识审计完成后得到的数据,形成审的意见和建议,编写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报告。主要工作有:整理评价审计实施过程中获取的审计证据;评价文档与信息系统中的知识内容的质量和相关性;评价旨在提高知识文档处理的速度、效率和安全性的技术运用情况;评价知识交换的机会和频率、激励机制等;绘制知识地图,揭示组织的知识状况、知识流、知识网络等,据以分析组织的知识差距;根据知识管理审计指标体系,形成审计靓,撰写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报告,对组织知识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方法

(一)知识管理统计评测法它是将知识的识别、存储、使用和创新进行数量化,用知识货币数量来表达的一种方法。例如:知识按累计分布(以应用模块和部门为单位,统计累计的有效文档数,图表展示),知识按周期分布(以应用模块和部门为单位,统计按月、按季度、按年的有效知识文档数,以图表展示),知识按增长分布(提供对比图表,控周期以模块和部门为单位进行对比)。

(二)指标度量卡法审计的实质是比较实际状况与既定标准,据以测评效率、效果。若要评定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建立知识管理指标度量卡,通过数字量化手段度量组织的知识管理。

(三)HyA-K-Audit方法HyA-K-Audit方法是由Ann Hylton博士提出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审计,它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估知识传播、使用和共享的水平。HyA-K-Audit方法的实施分为:知识调查(K-Survey)、知识清点(K-Inventory)和知识地图(K-Map)三个步骤。

(四)其他方法根据现代审计理论,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计算、观察、查询及函证、监盘和分析陛复核六种。这些传统的审计方法在知识管理审计中依然适用。例如,通过询问、观察可以得知企业的技术环境、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等情况;通过检查、计算、分析性复核可以验证知识资本的核算是否准确。如JaY Liebowitz等的知识管理审计方法,Jay Liebowitz博士是大学教授,同时也是研究知识管理系统方法论的专家,Jay Liebowim等人提出分三步进行的知识管理审计方法。再如,David Skyrme的审计方法,DavidSkgrme是一名咨询师,其审计方法受信息审计的影响,他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原理进行知识审计,Skyrme的知识管理审计通过对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的管理决策领域进行分析,区别出知识资产的重要性次序。另外,还有AmritTiwana提出的知识管理审计方法,他给出了一套知识评估工具,从基础设施、流程、技术、组织文化、声誉等多个角度进行知识审计。

四、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的报告

(一)标题与收件人全面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该为“关于+(被审计单位)+(时间)+的+知识管理审计报告”。专题知识管理审计报告的标题应在(时间)后面加上专题名称。对企业知识管理内部审计而言,审计项目往往是管理部门授权审计,此时审计报告的收件人为授权人。

(二)引言段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报告的引言段应当依次说明审计立项的依据;被审计事项的性质和范围;审计事项的要求和执行时间;其中审计对象的范围至少应当指明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时间和部门。

(三)范围段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报告的范围段应当说明已经实施的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审计责任等。审计工作应当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计划实施审计程序,且审计工作足以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内部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审计责任应当指出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报告属于诊断幽的管理建议。

(四)意见段意见段应该是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因而也就占据了审计报告的最大篇幅。一份知识管理内部计报告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意见段。这一段应该具体说明以下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对被审计事项的基本评价;主要成绩和问题;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审计师签名盖章、审计机构及地址知识管理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由项目负责人(或审计组组长)签名盖章。审计报告应当载明审计机构的名称及地址,并加盖审计机构的公章。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知识管理 实现 研究

1 企业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而产生的,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是管理学科的思想与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知识的组织管理是多方面的,要将隐含在网络数据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和利用,同时要把现行的被编码的数据进行组织整合,发掘出知识的内涵,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进行归类、总和、比较分类,按照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知识资源建立起网络系统,使知识在决策支持、智能查询、信息处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

企业是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场所,是知识生产和学习的地方。知识管理是时展的要求,是企业生存的需要,是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化的需要。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通过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完成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技术、成果、经验和管理方法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自90年代初,以生产复印机而闻名的施乐公司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目前,国外的知识管理已经逐步发展成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软件产品以及成功的应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本世纪初,知识管理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在软件公司,咨询公司等企业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并投入人力、财力将其付诸实践。但是,有调查统计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却仅有20%的企业经验知识被保存和文件化,换句话说,企业组织内外仍有非常多的和企业获利及竞争力有关的知识被隐藏起来而不自知。因此,采用知识管理手段把遗失的80%充分利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知识经济下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热烈的讨论,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实践。

一般企业专业设置繁多,人员岗位庞杂,面临着大量知识资源的流失,没有建立起自己核心的知识库,各类专业知识缺乏积累,大量员工创造了相当多的知识资产,散落在个人手中,其他员工根本没有办法得到知识的共享。这就会出现由于员工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原岗位的,造成知识资源的流失;甚至会出现个别员工自己多年积累的材料由于设备的损坏或个人失误,资料全部丢失,永远不可能挽回;另外,在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不到加强,难以避免的造成知识资产的流失,大量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着重复劳动,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从而使员工无暇进行专业知识的创新,同时阻碍了企业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3 A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实现

A企业是从事长输管道及其辅助设施、大中型储罐、电力、通信等工程勘察、设计、咨询、采办、施工及管理的跨国经营的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的管道工程建设专业化公司。该企业在施工、设计和石油工程项目管理领域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优秀管理知识,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大量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沉淀和积累,更无法实现在企业内部的高效分享,同时随着人员的流失,大量的宝贵知识也随之散失。

为此,A企业启动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A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3.1 企业知识库

企业知识库是整个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首先通过一个阶段的搜集过程,将A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涉及到管道科研、勘察、咨询、设计、采办、施工、防腐、管件制造到检测、维抢修、数字通信、投产试运完整的管道建设产业链上的核心知识进行筛选、分类、加工、存储,最后建立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完整的管道知识地图,建立相配套的服务器和其它网络设备,通过多种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方式,使A企业全体员工在配备终端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能够及时查询到所需要的知识。在建立管道知识管理体系企业知识库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保障企业知识库健康有序的运行,即沉淀机制、评价机制、固化机制、权限机制、订阅机制、机制和检索机制等。

3.2 企业交流社区

企业交流社区通过按照企业部门、业务类型而划分的企业社区,可随时或定期召开网络会议,自由发表意见,通过企业交流社区的建立,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促进知识交流和创新。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企业交流社区还可以为专门的工程项目建立“虚拟团队”,在这样的项目社区里,有关的讨论、会议、项目安排、资源都会在社区中进行共享、交流。当然企业交流社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能够及时解决员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员工可以在社区上发问求助,负责体系维护的知识体系管理人员将该问题通过网络反馈给相应领域的知识主管和技术专家,获取到答案后通过网络反馈给求助者。企业交流社区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整个企业的智力资源,避免问题的重复解决和资源浪费,更能够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为整个企业所共享。

3.3 专家网络

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专家网络是以管道建设各环节核心知识为分类依据,建立起来全企业范围的专家库,而后,以上述专家库为依托,通过网络搭建一个以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协助解决问题的平台。任何组织或员工在遇到某领域的问题时,都能及时通过专家网络获取支持和建议。通过专家网络,员工可以利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轻松地找到相关专家及其简介、资料和联系方式,然后就可以把遇到的问题提交给适当的专家。用这种问题导向性的方式,也同样能够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并整合到知识管理体系中去。

3.4 远程教育培训

远程培训是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持续学习也是绝不可忽视的重点,它是实现以知识创造价值,实现企业内部顺畅无间的合作的重要途径。持续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培训,培训并不是一定要到专门机构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就可以将企业自身转化为“知识宝库”。建立完善的网络培训体系,其范围包括学习管理系统、内容分发、内容创建以及技能管理的内容。管道知识管理体系这一解决方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整合,通过建立新型的网络培训平台,采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根据员工岗位以及需要而设计课程,通过Web和协作教学促进员工培训,随时随地的进行在职培训,员工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宝贵的财富实现员工自主,而且真正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建立基于B/S模式的综合性知识管理系统,它将企业知识库、企业交流社区、专家网络、电子协作、远程培训和电子图书馆等于一体,这样建成的管道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全体员工无需在客户端进行安装程序,就可以方便快捷的访问知识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将本企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汇集到一起进行集中管理,也使得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得到高效共享,进而集合整个企业的智力优势,提升企业的整体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27.

[2]林榕航.知识管理原理:从传统管理迈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54-55.

[3]陈锐.知识管理的实现思路与实现技术.图书情报知识,1999(1).

[4]张昕,庐万强.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1999(6).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1)制品(塑件)缺陷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制品(塑件)问题的多样化客观上导致了从制品(塑件)问题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形成的解决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工程师靠经验很难准确地把握问题关键所在。

(2)制品(塑件)问题发生原因的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判断的随意性。每个问题的症状可能是相同的,但其完全可能由不同的原因所造成,或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所致。则完全仅凭工程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因而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3)采用方法的不确定性。现在在修模这一环节中尤其依赖模具技术人员的经验,即主观判断。由于工程师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导致对同一问题症状的判断也会有所差别,所采用的解决方法也会不一样。基于前述的不确定性及多样化,使修模过程变得异常复杂与不明确。因此,要建立一个专家系统解决以上问题,这个系统必须具有能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2组织架构

2.1定位

企业产品种类型号虽多,相互之间大都存在系列化、标准化,其中某些制品(塑件)存在可互换的关系,为减少和避免同类型产品反复发生类似的缺陷,同时在各类修模过程中实现方案最优化和有效性,需在各类产品缺陷和制品(塑件)修模实施方案之间建立索引,即修模知识管理库。通过对模具的修模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技术资料,典型案例(包括成品修模案例、半成品修模案例)进行管理,建立修模知识管理系统库,整合为动态的知识体系。利用新系统的开放式平台,可提供从模具优化设计到成型工艺控制当中广泛的模具制造信息和解决方案,又能使用企业内部原先数年间积累的成熟的修模经验及数据、工艺。进一步实现打造企业内部自身的修模知识管理库升级版——“模具信息管理系统”。

2.2前期工作

对模具修模过程及其经验性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修模知识的要素组成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对系统需要的前期基础数据进行预先录入,在需要的时候方便调用。

2.2.1修模方案决策要素分析根据以往大量修模案例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在修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是采用纠正或补救的手段解决制品(塑件)缺陷的根源即问题的成因,因此问题成因对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有直接影响。

(2)问题成因是对某一类问题而非某一种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形成原因的抽象总结,各类问题可发生在同样的位置上,而同类问题可发生在不同位置,且制品(塑件)上存在某一类位置也不一定发生某一类问题。

(3)问题类型和问题成因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直接的。综上分析,针对某一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解决方法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问题的成因或形成机理以及具体的实际问题所处具体的位置.

2.2.2修模要素知识表达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具体问题发生于具体的位置,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考虑具置等的可行性和成本问题,因此采用什么解决方法与问题发生的位置等有直接关系。而问题成因又与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有直接对应关系。据此得到一系列制品(塑件)缺陷——问题成因——改进措施——制品(塑件)修模方案等的作业指导库。为符合一般模具修模方案制定的思维顺序,其表达方式确定为输入描述问题症状,输出描述问题原因,即故障诊断。

2.2.3修模要素关系架构分析与总结具体的修模问题、问题原因、修模方案之间的关系,为了能够表达和映射修模要素之间不同类型的信息,选择利用贝叶斯网络表示修模知识的模型。将制品(塑件)缺陷进行归纳分类,将每一类缺陷划分为一种问题类型(如毛刺、收缩、填充不满、接痕、变形、表面无光泽等等)。与相关修模人员一起对以往各类修模案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到具体这一问题缺陷类型的成因和该类型经常发生的位置以及它们相关的经常采用的解决方法,搭建起关于各类缺陷的作业指导索引,并建立模具修模贝叶斯网络,其数据模型(部分).

2.3结构设置

2.3.1系统功能针对知识库的目标定位及修模流程特点,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1)修模知识管理是对成品修模案例、半成品修模案例进行管理,对修模的问题类型、问题位置、问题原因等进行统计,可得出问题发生频率的高低,同时为有效解决高频问题提供支持。

(2)为技术人员推荐有价值的解决方法。在修模知识管理系统中,技术人员在查看修模问题描述后,可通过系统获得一些推荐的修模工艺方案以及一些相似问题的修模案例,根据方案生成修模工艺和修模设计。

(3)利用系统提供的修模工艺指导进行推理,从而可以不断提高其推理能力,使推荐的修模方案更加符合实际。相关修模人员将修模结果反馈回修模过程信息库,技术人员可以查看反馈的修模结果信息,并以此调整修模方案。当查看者对知识的内容发生质疑时,或者提示知识已经不实用需要更新的时候,可以提出其合理化参考建议。

(4)为优化加工流程提供可靠的数据报告。新的管理操作系统会在每一次修模加工完成后,都会生成并一个完整的综合报告。它包括所修模产品开关零件的名称、日期、设置以及发生的时间、问题事件描述、解决方案等。这个文件可以打印或记录以备设计、制造部门使用,以便进行跟踪、统计或重做相同的部分,具有质量跟踪的可追溯性。

2.3.2系统运行开发平台网络平台是知识管理系统动作的技术基础,考虑以企业内联网为核心作为信息交换平台。可为系统管理提供方便的系统参数配置和运行环境设定,包括服务器地址设定、数据库名称设置、登录名和密码的检验以及程序运行目录的授权等。基于某些企业技术保护、保密的原因,由于修(改)模过程一般只在产品设计、模具工艺设计、模具制造这三个部门内完成,可考虑在内联网中相对比较独立,技术部门内部专用网络平台上进行搭建。

2.3.3系统功能结构站在企业实际应用的角度,设计了系统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整个系统从功能上来分共有5个模块,分别是:

(1)基础信息管理。该模块包含有人员信息管理和权限控制两部分。其系统人员包括:网络维护工程师:负责修模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在系统建立初期由企业内部网络系统管理员、经验丰富的修模专家等和软件开发人员担任,后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的安装、运行、维护工作。具有对知识库全部的权限。系统用户:

a.产品设计人员:负责描述制品(塑件)需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成型”性问题,保证制品(塑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成性”性问题,制品(塑件)内部微缺陷产生的机理、成型与性能关系等),以技术(更改)通知书的形式向模具设计、工艺部门和模具生产制造部门提出更改要求。具有在系统上传、更改通知单和制定修改期限,查看了解修模情况的权限。

b.模具设计、工艺人员:针对制件技术问题及更改要求制定修模方案并根据修模方案进行修改设计。具有浏览更改通知单和输入、增加、删除、修改修模方案及图纸等权限。

c.模具制造部人员:根据修模方案执行加工、装配操作。仅有浏览《更改通知单》、修模方案及图纸和输入执行情况、进度及反馈建议的权限。由于是在内网平台上搭建,系统用户人员信息、权限设置可采用其系统配置和基础数据库快速建立完成。

(2)修模方案管理。该模块功能主要是针对更改通知单的内容要求辅助工程师分析修模原因,推荐采用并编制实施修模方案,同时也提供执行状态跟踪、反馈建议、文档管理功能。

(3)修模知识维护。该模块功能主要是积累修模经验知识,整理修模案例,分析修模问题与解决方案的特点,提取决定修模解决方案的修模问题特征与原因特征。可以用来统计分析修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利用贝叶斯网络和粗集理论对修模经验性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新的修模解决方案。

(4)修模统计分析。该模块主要提供修模的统计分析,用户可以选定不同的问题类型或不同的问题位置进行统计。

(5)修模知识搜索。该模块主要提供在系统中快速及时查询相关信息和知识,以辅助讨论和决策。可通过时间范围、产品图号、更改通知单编号以及模具令号等进行查询。3.3.4系统运行总体架构根据系统的功能结构,系统开发与运行遵循以下层次架构,共3层包括:外观视图表现层(用户界面):系统通过视图层提供给用户一个显示界面,供用户输入数据、获取数据。应用功能控制层:控制层是界面表现层和数据处理层的桥梁,它响应视图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模型层抓取数据,将需要的数据传送给视图层。数据存储处理层。实现数据库连接,定义、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它响应控制层的请求,为控制层提供数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此方案构建的修模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结合企业现状,现实可行的知识管理方案。根据修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类型、问题出处(位置)、产生问题的原因(通过修模问题描述获得),修模的效率和效果(从实际修模结果反馈的信息中分析)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它至少可以为企业提供如下效益:帮助主管部门了解模具制造质量和修模情况以及同此而带来的附加成本。同时为建立标准知识管理(模具标准、操作规程)、案例知识管理(设计、制造、质量检测等案例)提供支持,为企业各部门搭建一个知识存储的平台,实现知识搜索、推理和知识沉淀,为知识积累、知识共享起到促进的作用。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机构知识库 知识管理 立法决策服务

分类号 G250.74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2.013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Mao Rui, Xie Yanyan, Chen Miaoyu

Abstract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stitution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t Legislative Reference Department i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methods to cope with them from the angle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datory means and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function.

Keyword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Knowledge Management. Legislative decision-making services.

0 引言

机构知识库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而产生。机构知识库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研究的热点[1],也是众多图书馆、研究机构的建设重点。截止2014年9月28日,OpenDOAR(开放存取知识库名录)已收录知识库共2729个,其中中国39个[2],且呈不断增加趋势。

机构知识库已成为机构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3]。目前国内外对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放获取、传播保存等方面,对机构知识库在机构内部知识挖掘、知识服务等应用方面研究较少。而机构知识库建设的目的不仅仅包括对机构知识资产的管理、保存和传播,也包括对这些知识资产进行分析和深度标引,通过揭示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知识元,促进机构内部知识的深度挖掘,从而帮助机构知识库的用户提升知识能力[4]。

1 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与服务实践

为立法决策服务是国家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1950年国家图书馆成立参考咨询组,开始提供立法决策咨询服务,至今已有65年的历史。随着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数字化,以及员工信息使用习惯的改变,立法决策服务部原有的内部知识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机构内部知识管理的需要。为了长期保存机构产出,帮助员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机构内部知识交流的平台并促进机构知识产出,立法决策服务部于2011年开始了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1.1 建设模式

从机构知识库总体组织建设和推进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有两种建设模式:一种是由机构基层工作人员发起并参与建设,然后推广至整个机构层面的自下而上模式;另一种是由机构决策层和管理层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5]。

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如果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项目可能因不接地气、无法推广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采用机构知识库工作组的方式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组共6人,来自立法决策服务部的各个科组,以定期会议的形式推进机构知识库项目建设。出于业务和系统相结合的考虑,工作组由5名资深咨询馆员和1名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的每个成员,不仅代表本人的意见,也在每次讨论前征集全体组员的意见,因此也就整合了整个部门的意见。工作组全面负责机构知识库的功能设计、建设推广及运行维护工作。这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既有机构整体利益的考虑,又充分尊重馆员的意见,有利于机构知识库工作的建设与后续推广。

1.2 系统整体架构

按存储、应用及表现层来划分,系统的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由部处长、科组长、员工、管理员4种角色构成。其中员工可进行新建、编辑、提交、浏览、检索、下载、打印以及个人统计等操作;科组长在员工可进行操作的基础上,还可进行客户库管理、分类选项管理、工作流管理(如归档或驳回)以及科组统计;部处长在科组长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部门统计功能;管理员主要对系统进行管理,包括用户注册与管理等。整个系统将内部知识存储为咨询档案、部门文件、科研文献三大类文件,使用PostgreSQL数据库进行存储,并采用了Lucent全文搜索引擎进行全文检索。

1.3 系统基本功能

1.3.1 信息收集功能

所有员工都可在机构知识库中进行新建、编辑、提交操作。科组长及部处长可对提交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信息方可进入机构知识库。系统还从其他数据库中导入了部分数据。

1.3.2 信息组织功能

系统将机构知识库中的内容分为咨询档案、部门文件、科研文献三大类。所有用户都可对这些内容进行按科组、日期或按文献类型、文件分类等进行浏览,并可进行全文检索或全自动检索。同时系统提供了关联功能,可点击某一文件中的员工姓名,查看他所提交的所有内容,并按三大类型进行分别显示。

1.3.3 传播

机构知识库中的内容阅读权限不设限制,科组长和部处主任的特殊权限仅在工作流、整体统计等功能上。机构知识库内所有已入库内容都对所有员工开放。

1.3.4 长期保存

构知识库系统可将内容和元数据进行备份。机构知识库还可以支持各种数字对象的存储,包括文档,图片、照片、音视频、压缩文件等。

1.4 系统扩展功能

1.4.1 咨询档案工作流功能

咨询档案填写的过程不仅是咨询馆员梳理、评估整个工作的过程,详细的咨询档案也可以为其他人作参考。通过咨询档案工作流功能,机构知识库可嵌入咨询整个过程,将咨询工作中产生的各种非正式内容尽可能保留下来。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1)在接到咨询委托时,部处主任、科组长、员工均可在系统中新建一个咨询档案,系统自动生成“咨询档案号”,填写“咨询名称”“承办科组”“承办人”“委托日期”四个字段后保存,此时咨询档案的状态为“已分配、未完成”。

(2)“承办人”登录系统后,在自己的工作任务列表中会看到状态为“已分配、未完成”的咨询档案,“承办人”可以点击打开编辑咨询档案,首次编辑保存之后,咨询档案的状态转换为“已填写、未完成”;填写完成之后可点击“提交”按钮提交给“承办科组”的科组长进行审核,此时咨询档案的状态转换为“待审核,未完成”。

(3)“承办科组”科组长登录系统后,在自己的审核任务列表中会看到状态为“待审核、未完成”的咨询档案,点击可查看咨询档案的详情。如果遇到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可直接修改,也可以点击“返回修改”按钮将咨询档案发还给“承办人”进行修改,此时咨询档案的状态转换为“已填写、未完成”;如果咨询档案内容完全符合要求,可点击“归档”按钮,该咨询档案的状态转换为“已归档、已完成”。

(4)对于状态为“已分配、未完成”“已填写、未完成”和“待审核、未完成”的咨询档案,只有“承办人”“承办科组”的科组长和部处主任可以查看、检索、统计。

(5)对于状态为“已归档、已完成”的咨询档案,所有人都可以进行查看、检索、统计功能。

1.4.2 Web2.0功能

员工可对感兴趣的部门文件和科研文献进行收藏,并可对每个文件做个人笔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1.4.3 个人主页功能

员工可在个人主页中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包括教育背景,联系方式等,方便内部交流之用。同时系统自动汇集员工所有咨询档案、部门文件、科研文献,方便员工形成自己的个人简历。

1.5 现状与问题

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自2012年5月上线服务以来,截至2014年9月底,已成功收录咨询档案8678条,部门文件270条,成为立法决策服务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缺乏经验,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机构知识库收录范围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机构许多非咨询档案文件存在流失现象,对内部知识收集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其次,立法决策机构知识库主要由员工自行提交,由于建设初期,机构知识库对填写质量的并未做出明确要求,只依靠科组长进行人工判别,填写主观性较大,导致提交入库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同时,许多历史咨询档案由于当时缺乏规范,存在主题词不规范,无法更深层次的关联揭示等问题。第三,由于在机构知识库设计之初,仅考虑到收集机构内部知识产出的功能,导致机构知识库重“收集”轻“应用”。员工仅仅将机构知识库看作内容收集工具,甚至有人仅仅将其看作一个档案库,对机构知识库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也导致机构知识库没有充分发挥其知识交流、传播的功能,综合利用率不够,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

2 机构知识库建设思考

随着机构知识库建设和研究的发展,采用强制命令手段逐渐被认可,成为解决机构知识库发展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6]。笔者认为在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未来建设中,可通过强化强制命令手段完善激励机制、同时改善应用功能两个角度来对其进行全面提升。

2.1 强制命令手段

通过强化强制命令手段,可解决目前机构知识库中内容收集不全面、质量控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的问题。通过规范管理机制强化强制命令,是扩大收录范围,提升机构知识库中的资源质量的有效方法。通过加强行政管理中与机构知识库相关的内容建设,通过制定更细化的质量管理规范,可规范管理机制。

具体方法包括:首先,可将机构知识库建设作为机构保存知识资产、发展知识能力、构建知识环境的战略任务,并将其纳入机构的整体建设、管理和发展战略之中,以机构知识库白皮书、发展规划或管理应用指南等方式明确确认[7]27。其次,可将机构知识库中作为成果统计工具。有研究表明,工作人员主动向机构知识库提交智力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为了机构对其工作和学术成果的认可[8]。在机构管理中,将员工的业务、科研成果以机构知识库中提交的内容为准,与绩效考核等挂钩。在评比制度中增加机构知识库内容,通过奖励优秀科组与优秀个人等形式,提升员工对机构知识库这一工作的积极性,完善激励机制[7]27。第三,应明确机构内部负责建设和管理机构知识库的责任部门及其责任目标,设计和宣传相应机制与政策[7]27。机构可授权工作组或指定科组负责机构知识库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系统管理规范。第四,机构知识库建设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建设,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收集和存储。机构知识库的质量管理规范可包括以下内容:收集范围、提交内容填写标准、档案工作分配完成流程标准等,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目前我们已制定了《立法决策机构知识库咨询档案工作规范》《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管理办法――科研文献部分》《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管理办法――部门文件部分》,未来我们应在这些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将机构知识库内容管理规范进行细化。同时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配合机构的考核与评比制度。通过这些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加强对质量的控制。

2.2 改善应用功能

通过改善机构知识库的应用功能,可解决综合利用率不够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机构知识库不仅可以对本机构业务成果进行长期的集中管理和保存,而且在分析评价机构的业务发展方向、过程、和趋势;完善业务产出管理;提高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提升机构成果展示度,提升机构声誉和品牌,宣示机构的社会价值[9]。对于机构内员工,机构知识库可以有效地增加业务成果可见度,并能参考借鉴其他员工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效率。不同的用户群体对机构知识库的需求也不同。根据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研究的经验,可分别从机构视角和员工视角两个方面改善机构知识库的应用功能,提升服务能力。

2.2.1 机构视角

从机构角度出发,长期保存机构内部知识产出是机构知识库的首要作用。同时机构知识库可应用于整体知识的产生、存储、交流、传播、评价、扩大影响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机构管理工具。可以作为机构工作量、工作项目统计工具。机构管理者可通过机构知识库及时掌握整个机构的工作量和工作项目分配情况,为更合理地配置资源提供参考。

(2)人才培养工具。可作为机构组织培训材料,收集反馈意见的工具。可将机构内所有培训规划、培训课件、参会交流材料、年终总结等内容汇总在机构知识库中,方便员工查阅;同时,可提供对培训交流的反馈功能,方便主讲人对培训进行总结,方便机构对培训进行评价,更好的规划未来的培训。使得机构知识库成为新人培训、员工定期培训的核心工具,助力机构人才培养。

(3)知识挖掘与成果展示工具。机构知识库汇集了服务对象的历史参考咨询记录等信息,通过对机构知识库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可进行用户分析。通过分析用户感兴趣的问题领域或者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群体,可为以后的咨询服务工作提供有益借鉴。此外,通过机构知识库可对机构某类业务成果内容进行提取,及时进行成果展示以及汇编出版等。

(4)机构内部数字资源整合工具。通过与其他系统的结合,汇总机构的数字化成果,并进行资源整合。也可将机构知识库的资源提取出来,推送到其他系统。

2.2.2 员工视角

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使用中,员工积极性不高会大大影响机构知识库的实际使用效果,特别是机构知识内容收集的完整性。在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在机构内营造自由的、开放的良好学术研究及业务成果分享的文化,更要让员工切身体会到机构知识库带来的益处,使员工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成果存储到机构知识库中。从员工视角出发,机构知识库可应用于个人知识产出的长期保存,以及个人业务与学术知识的产生、存储、交流、传播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个人工作、研究成果的长期保存和及时汇总。机构知识库可对员工个人工作、研究成果进行长期保存。通过对员工个人所有工作、研究成果的收录,随时生成员工科研简历,方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科研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并对员工撰写个人年终总结、职称评审等工作提供材料支持。

(2)作为员工工作、科研的核心工具。机构知识库可成为员工及时获得机构内部知识的最主要信息来源。同时,机构知识库可更全面地嵌入工作过程,通过提供个人文献管理功能,并加强网页剪藏功能,提供数据库检索支持等,为员工工作及科研提供便利与帮助。

(3)强化Web2.0的功能。Web2.0的重点在共建、共享、共创,透过机构知识库Web2.0功能,可以更加完善机构知识库的应用,使它变得更具有自由交流的氛围。可通过加强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笔记、收藏功能,新增评价、标签等功能,并在首页提供最新上传资源、下载排名,对每个员工提供其个人文献的点击下载量排名等功能。通过Web2.0功能的强化,方便被评价员工及时获得反馈与评价[10],增强员工参与感,进而提高员工对机构知识库的认同度。

(4)加强对员工职业发展以及学术生涯的支持。对员工而言,职业发展和学术生涯是其最关注的地方。可根据员工使用习惯重新设计个人主页,并增强个人主页的分析统计功能,以可视化等形式帮助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学术生涯进行总结,并可针对每篇科研文献,提供“在Google scholar中搜索”和“相关资源”等功能。帮助员工了解自己以及他人在工作和科研方面的成绩,以及自己所关注领域的最新进展,方便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及学术生涯进行规划。

机构知识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机构知识库是建设者与使用者不断磨合、完善,共同建设的成果。立法决策服务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国内外众多机构知识库也在不断摸索中。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者们应从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机构知识库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使得机构和个人切身体会到机构知识库建设带来的益处,加速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柯平,王颖洁.机构知识库的发展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6):243-248.

[ 2 ] OpenDOAR: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EB/OL].[2014-09-28].http:///.

[ 3 ] 张晓林.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1-7.

[ 4 ] 周成效,江晓波,沈东婧,等.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与服务[J].情报探索,2013(12):89-93.

[ 5 ] 程波.2004―2008年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与建设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9(4):84-86.

[ 6 ] 聂华,韦成府,崔海媛.CALIS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推广、反思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2):46-52.

[ 7 ] 张晓林.机构知识库的政策、功能和支撑机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3-27,19.

[ 8 ] 李大玲.学术机构知识库构建模式研究[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1-52.

[ 9 ] 刘雅静,王衍喜,郝丹,等.机构知识库支撑科研服务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3):1-7.

[10] JAIN P. New trends and future applications/direction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academic institutions[J].Library Review,2011(2):125-141.

毛 瑞 国家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81。

谢岩岩 国家图书馆馆员。北京,100081。

陈淼欲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北京,100081。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知识管理;管理方法

当前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加深,国有企业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在管理上必须寻求转变才能获得新的发展,为国有企业发展获取新的动力,知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知识管理其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在企业管理当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因而国有企业也要不断应用知识管理方法,不断构建自身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从而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企业知识管理概述

随着人们迈进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也营运而生,如何对知识进行优化开发和利用,使知识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则是企业对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技术的一个全方位体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概念结构的分析,一方面是如何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国有企业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内容上入手,这样才能抓住知识管理的精髓,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效率。知识管理在国有企业当中的应用对于提升企业本身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知识管理能够通过构建知识平台来促进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增长。通过知识管理对外界环境的探查分析,能够让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当中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让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借助强大的数字平台让员工能够共享知识平台,从而不断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助力;二是知识管理能够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使得企业对于知识的应用利用程度达到最大化,通过传播、共享和使用知识来刺激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使得国有企业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创新循环,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知识创新机制,不断为国有企业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二、国有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分析

(一)、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层次分析

知识管理系统在层次上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方法层,这一层主要关注知识管理的实施和推进方法,管理的重点是在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动态性,对企业内部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方法论,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指导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本身不断进行探索的,通过方法层的构建能够帮助企业在内部更快、更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推进,能够让知识管理在国有企业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来;第二层是技术层,这一层关注的是知识管理中的技术层面,所涉及到的方面也比较多,所以这一层是需要注意全面性,在国有企业内应该建设知识管理IT平台,为企业内的员工提供共享的知识平台,让企业内员工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知识技术,并且要为知识管理提供安全系统平台,同时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实施方法来支持知识管理;第三层是应用层,这一层主要是关注知识管理的应用效果,利用知识、管理知识所得到的决策知识或是业务帮助都是知识管理的效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组织企业内员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深业务技能学习,从而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断提升员工自身素质,也能够提升整个企业的知识素质水平;第四层是战略层,这一层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综合性战略计划发展,关注国有企业在市场发展当中的知识竞争力变化,在这一层当中对知识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管理框架的全面认可和构件,并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上认可知识管理的地位,从而在企业内部构件起完全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为企业内部知识交流、共享创造良好氛围。

(二)、国有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方法

国有企业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框架过程中,除了根据框架四个层次来进行建设,还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自身的实际发展角度出发来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系统,从而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上首先是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转变企业管理观念,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让员工能够自然受到企业的知识管理熏陶,多进行自我学习和与人交流学习,不断碰撞出在知识上的新火花,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国有企业应该不断完善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业务知识库,让企业内部的员工都能够在平台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实现知识共享,发挥机体的智慧来不断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同时知识库又是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促使企业整个知识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结语:

知识管理内涵丰富,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因而国有企业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发展形势,应用知识管理方法来重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闻靓.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7(18):216-217.

[2]刘捷.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文档管理优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7):121-123.

[3]曾炜楠.国有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具体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5):24-26.

[4]韦颖.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17-19.

[5]刘其璧.企业管理新模式:知识管理——关于国有企业构建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思考[J].科学新闻,2008,(17):32-33.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媒体新生态”论坛中指出新媒体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把满足受众用户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日趋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很多企业利用微信、QQ等新的媒体方式在企业内外所形成的社交网络中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传播,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些新兴的知识和信息传播工具,更好的促进企业在新媒体所形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这是当前媒体变革发展中需要企业重新思考的新问题。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分别展开了针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IngiRunarEdvardsson等研究了知识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处,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员工能力、创新意识、客户满意度是推动企业发展知识管理的关键。JingyuanZhao等学者使用实践和案例方法对中国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包括知识管理的认识、知识管理的阶段和知识管理的应用。CuiKai利用SPSS中多元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估。国内学者黄蕾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分析企业如何利用知识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发挥主导作用。董小英等以共同演化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竞争战略和知识管理,并以李宁公司为例,提出企业模仿战略和运营知识管理。王娜以知识管理中的“PSCA(即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闭环理论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互动机理,以中国IT领袖企业联想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深入到企业内部,侧重于对知识进行管理、开发、利用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研究也逐步向企业延伸,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服务创新和知识管理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针对企业发展中所形成内外社交网络中的知识管理需求和特点,从信息生态理论进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要素视角,对新媒体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①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是什么?②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下,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根据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更好地引导企业利用社会网络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本文的研究试图回答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以更好的呈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特点。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应用层面能更好地指导基于中国情境的企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提出

(1)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InformationEcology)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信息生态的核心是强调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所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关于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国外学者GeorgeZillante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企业和系统环境共处的动态平衡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受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学者曲晨竹等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由企业信息系统及其内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其中包括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这种构成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存在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的研发、生产、业务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其知识管理的内容需要实现信息生态系统所强调的“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才能通过企业采用合理的新媒体技术,在内外新媒体信息环境的引导和作用下,实现社会网络中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员工所构建的社交网络或QQ群,新媒体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共享。AbeckerA认为,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等措施来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涉及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四个关键环节:①知识收集阶段,企业借助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简称KMS)或新媒体的相关工具对研发、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文档及隐性知识进行收集。②知识传递阶段,通过邮件、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和企业KOA(知识管理型办公自动化平台),以协同知识管理为基础,将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告、文件管理、知识经验、组织机构、审批手续等通过网络手段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各种知识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知识传递。③知识共享阶段,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内网为企业内外部的员工、客户、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大量信息,同时通过在线培训和微视频,为员工提供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④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创新的想法及创意利用新媒体工具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平台中进行,并在企业内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不断完善知识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成果。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信息生态系统。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需要构建信息生态系统,以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更好地整合。其知识管理中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信息人(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其中,信息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下所有企业以及其它组织,共同产生的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人的影响。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环境分为企业利用新媒体的内部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生态环境,也可称为微观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为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采取的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宣传活动和政策导向;宏观环境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受到的国家政策、经济、法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知识管理的过程来看,企业的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会受到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的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新媒体,新生态”所构建的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上看,主要强调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因此,本文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而指导中国的企业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知识管理,实现媒体变革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的内外整合。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1)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模型。国外学者Ed⁃garSernaM从资源组织、信息管理、环境优化等角度构建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成熟模型,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竞争力。国内学者赵西萍等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从管理性因素、内外部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张鹏等从管理者、员工、流程、文化、技术、内容等六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模型,用AHP决策分析法结合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帮助企业改进知识管理水平。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知识管理过程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特点,利用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三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2)文献回顾及假设建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相关理论,本文从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和假设建立。①信息人。即企业的员工,他们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推进过程中,在整体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知识共享意愿、分享意向和吸收能力对推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学者Simonin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将知识拥有者的共享意愿用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保护程度来度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探究了这种保护程度(发送动机)与知识转移、共享效果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学者Szulanski归纳了企业中知识接收方的消化知识能力对知识管理效果产生的影响,即接收知识的动机、保持能力和吸收能力对知识管理实现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1:信息人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②信息技术。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是企业之间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国外学者Hendriks的研究中指出信息沟通技术的使用对显性知识共享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学者Currie.G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中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会有效促进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发生。学者WhiteRS同样认为企业内部所采用的企业信息系统越先进,越能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国内学者张杰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等IT技术促进知识分享的程度越高,就会越有机会将问题进行反馈,加速信息或者经验快速增长,有效激发员工挑战困难的欲望,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成果的产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2:信息技术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③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一个微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员工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建设、组织结构和组织宣传活动等。国外学者Bartol.K指出团队的激励政策会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组织更好地实现。ConnellyC.E.在其研究中指出,企业对知识管理制度建设的支持程度,会促进知识管理的实现。Srivastava.A.等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的组织结构越复杂,越不利于知识转移与共享;而是精简的制度建设,相对分化的权力制度会促进知识转移与共享。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3:企业内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④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宏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国家宏观的政策、社会经济及产业网络环境等。国外学者Daven⁃portThomas等人指出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更好的推动了知识的获取与传递。国内学者赵爽认为国家政府机关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企业积极的参与到知识共享的企业联盟。邓少军等认为,在产业网络环境下应根据参与者的关系,提出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为知识共享营造良好的环境。H4:企业外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4实证研究

(1)样本及问卷设计。本研究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先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试调查样本反应出的问题和个别调查人员的访谈,课题组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正式调查实施的过程中,调查样本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代表性行业,重点针对汽车、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行业四个典型行业,样本发放的对象包括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富奥、郑州宇通、长春客车、通钢集团、吉化集团8家代表性企业。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形式采用了一般性选择和李克特五级量表。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组陈述遵循“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这五种由浅入深的选项构成,并分别赋予其相应的分数5、4、3、2、1。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实际有效回收样本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

(2)描述性统计分析。在211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问卷的答题者基本上都是企业中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他们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参与调查人员特征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通过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总体上把握被调查者的特征。从被调查者的职位看,普通员工占34%,管理人员占32%,技术人员占13%,调查结构很好地代表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层次结构;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的占37.91%,30-40岁占29.86%,40-50岁的占20.38%,50岁以上的占7.11%,反应出样本调查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占39%,硕士占21%,博士占12%,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分布较为合理;从性别来看,男性62%,女性38%,反应出企业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符合行业性别分布特点。因此,综合调查对象在职位、年龄、教育程度和性别方面的比例情况看,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3)信度和效度检验。为对样本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课题组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结果显示,KMO值为0.718>0.5,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Bartlett球体检验值,可知各变量独立的假设不成立,即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也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可以看出问卷的总体设计比较合理。因此,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问项的数据可靠性较强。

(4)数据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在本文中,因变量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现,自变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即可建立影响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a1+a2*信息人+a3*信息技术+a4*企业内部环境+a5*企业外部环境依据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R为0.714,R方为0.510,调整判定系数R方为0.502,即可认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大,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解释了知识管理总变异性的51%,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调整的R2对总体值做了更好的估计。由表3可知,该模型因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46.318,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3.389和18.347,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2.930和0.323。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6.85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包含所有变量的回归模型能够显著地预测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原假设R2=0被拒绝,在此过程中认为模型中的各偏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自变量与因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显著,可建立线性模型。由表4可知,在该模型中,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回归权重都是正值,说明各要素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同时,得到的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方程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0.551+0.270*信息人+0.194*信息技术++0.129*企业内部环境+0.102*企业外部环境由多元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可知,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均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产生正向影响,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影响因素将分别提高0.270、0.194、0.129、0.102个百分点,且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通过表4中预测变量的t和p值,可以检验每个预测变量的显著性,各要素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有支持原假设并且有正向影响,其作用关系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5)讨论分析。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从整体假设的支持结果进行分析,T值和P值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四个假设(H1、H2、H3、H4)均支持,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呈现正向影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信息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其理论研究基点具有可行性。第二,从影响因素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非标准化系数B值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要素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程度,按作用大小依次是“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人(即企业员工)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对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的实现起到关键的影响,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其次,是信息技术,企业在利用新媒体实现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新媒体技术技术的推动才能实现好的知识管理效果。第三,从所构建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分析,R值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较好,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可用,可以作为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过程的相关指导。企业在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知识共享的意愿,同时通过建立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管理的沟通、交流、共享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知识管理的步伐。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利用。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

5结语

本研究从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需求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基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角度,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利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基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的“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通过文献回顾提出相关假设。实证研究的结果证明,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所构建的“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拟合度较好。该模型可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为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纵深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应用方面的指导和借鉴。本研究在应用层面,结合企业中的汽车、装备制造、冶金、石化四个典型企业展开调查,利用SPSS对数据结果进行验证。数据研究的结果说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内部环境和信息外部环境”对企业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管理的实现都产生正向影响。其中,信息人(即员工)在企业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起到最为关键作用,是关键影响因素;信息技术对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进程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本研究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典型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对推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企业利用社会网络整合内外资源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所调查收集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使调查的数据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行业特点,致使本研究所构建的理论模型还存在一定的行业应用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课题组将扩大问卷调查的行业范围,并尝试对比分析不同行业信息生态系统下知识管理影响因素,以使本研究适用于更大的产业应用领域。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7篇

1. 区分组织内人员角色

对于知识管理工作而言,所对应的受众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知识交易员/经纪人、知识拥有者、知识获取者。知识拥有者往往在某个领域有较为精深的研究,有比较多的经验、技能积累,我们需要从其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而知识获取者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管理工作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有这两个角色可以理解组织内的知识供需关系建立起来了,但要完成知识的交流,还需要更重要的第三类人员:知识交易员/经纪人。他们往往在组织内比较活跃,经常传播分享一些新的知识、理念,是知识管理的忠实拥护者。

对组织而言,要保证知识管理在内部的持续推动,就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知识交易员的价值,给这个群体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带动内部的知识管理工作,由其定期以及不定期的组织内部交流活动,并将其知道的知识拥有者推荐给知识获取者,促进内部的知识分享与传播。

因此,从人的角度考虑,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对这三个群体有所界定,并明确哪些人员可以担任“知识交易员”角色。

2. 考核与激励不能少

人天生存在惰性,不论做什么事情,当初始的热情消退后,自然会对这件事情不积极。人对待知识管理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要保证组织知识管理能够长效推行,在找到合适的知识交易员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考核和激励,从而减少因为人的惰性而带来的知识管理工作不持续。

要做好考核和激励工作,需要有专人负责,由所谓“知识管理员”来监督、监控组织内个人知识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定期给出组织内各部门、个人的知识管理执行报告,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评判,比如,考核部门内部知识交流发生次数、知识创新文档的完成篇数、创新成果数量、员工知识管理系统平台访问次数等量化指标,并配合一些定性指标,比如,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同度、已有知识文档的质量等定性指标。基于相对科学的考核给出其知识管理的执行情况。

在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需要考虑激励问题。对于组织内员工的激励,应该既有“正激励”,又有“负激励”。对于知识管理的正激励,不能单单考虑物质层面,更应该考虑“精神”层面,比如,内部定期评选最佳知识管理部门、个人,最佳知识成果等,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内部宣传,从而创造一些知识管理明星,甚至推动个人成为某领域的内部专家。在“正激励”方面,往往精神层面的激励更为有效。而在“负激励”层面,建议可以多考虑物质层面,比如将知识管理工作与个人绩效相挂钩,基于个人完成情况,以确定个人绩效的评定与发放。通过这样有“推”有“压”的激励方式,让组织内拥护知识管理的个人快速脱颖而出,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管理工作中。

3. 定期组织知识管理阶段目标/成果修正

知识管理的推行是一个过程,可能在推行开始,我们设定了比较完美的知识管理目标,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工作后,可能原来设定的目标与现实情况有所偏离,这时,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管理阶段目标的修正工作中,让大家一起讨论,审视我们应该达到什么具体的目标,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哪里,等等。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大家感受到知识管理是“大家”的知识管理,不是领导的或某个群体的工作。

同时,对于已经产生的部分重要知识成果,可以由知识交易员组织相关的知识拥有者、知识获取者进行交流沟通,大家共同探讨成果的有效性,以及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调整补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一定部分的成果是精华的,也保持成果的吸引力。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系统 企业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企业已经具有明显的知识密集特点,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据此进行的企业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主要实践活动。为了实现企业有效的知识管理和高效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必须要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新时代的企业发展必须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将这些转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用的知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直接的交流沟通来促进企业的改革与知识创新。综合来说,知识管理系统是将计算机技术与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的手段,通过对信息、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的管理以提高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也是现阶段信息管理活动最有效的方法。[1]

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知识时代特有的产物,不难发现知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内在资本,知识管理的出现也体现出了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日常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知识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大限度的发挥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独特作用,产品的知识含量、科技水平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之中必然会带来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转变,自此知识作为一种资本正式进入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物资资料一样也是一种投资,知识可以代替物质投入,从而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节约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出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知识的进步对于一个国家、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在世界舞台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知识管理在知识快速更新和技术换代的潮流中,对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知识管理的形式只有不断更新才能适应这些变化。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保障,信息技术在改变人们交流沟通方式的同时,也为知识的创造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管理体系无疑将会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2]

2.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是构建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传统的管理系体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对知识管理的需求,这也是知识管理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整理、分析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库管理和协同工作能力,是现阶段实现知识管理最有效的手段。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前提条件是强大的计算机供给能力,能够保证从大量复杂的信息中,进行有效的分析运算,为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资源保障。合理高效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成为解决企业信息问题,强化网络技术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相互结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新型策略。高效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完整的知识管理方案,其有效性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企业的所有活动提供技术保障和知识支持。运作良好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还应当与企业内部的其他应用系统相互配合、紧密联系,帮助企业内部员工有效的完成生产的各个流程。此外,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一定要以企业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的调整知识管理系统,保证其运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

3. 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现阶段我国对于知识管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管理的领域和范围方面,对如何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充满挑战。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简单来说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导的应用系统,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创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库系统两个部分构成,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要求计算机系统具有大容量和较快的运行速度以及基本的网络功能,知识库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存放企业内部专业知识和信息以及外部环境相关知识主要场所。在知识库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数据资源的获取和输入是遇到的主要的难题之一,完善有效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要建立在完备的知识库的基础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将零散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可以识别的数字信息,知识管理体系才能实现自主分析。知识管理系统由于其涉及领域广,系统的构建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求整个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团结协调能力,企业背部各个环节相互配合,集中优势力量完善知识管理体系,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信息。[4]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内部其他系统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必须要与其他环节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只有企业内部的整体系统具有切实的政策统一性和一致性,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知识管理系统运作的过程中,通常会包含着与其他生产环节之间不同程度的合作与协同,换句话说,知识管理系统运行效率的高低会受到企业内部生产活动与人员专业素质的影响,政策的制定常常需要在大范围的讨论之后做出,具有良好生产效率和反应能力的活动也会有较高程度的协作性。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运行是否良好,主要是通过对其结果进行评价测定的,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能够将知识简洁的提供给使用者,帮助其进行分析决策。由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必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界面设计,在实现对信息资源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应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在复杂多变的企业外部环境中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才能满足企业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快速变化的应用环境。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运用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为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为企业更好的实现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社会竞争力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勇,陈钰,曹国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2002,25(11):107-110.

[2] 赵曙明,沈群红.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0.

[3] 常志平,蒋馥.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柔性战略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9):89-92.

[4] 武波,马玉祥.专家系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0-12.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9篇

伴随着市场全球化和数字化产生的知识经济推动3C(具体内容)竞争环境快速改变[1],激进式创新随时可能颠覆企业的竞争地位。对行业内非领导型企业,激进式创新能帮助企业重塑市场竞争格局、占据市场地位。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已取得战略地位的成熟企业不重视自身和外界的激进式创新一般会遇到以下问题[2]:(1)不善于管理和应对具有颠覆性或技术不连续性的商业机会的挑战;(2)面对外界激进式创新的产品/服务不知所措,导致企业失败。已有许多文献对促进企业激进式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3]。基于知识基础观(KBV)认为,新产品的创造主要归功于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及其日常管理和维护[4]。并且,对知识与激进式创新的关系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知识如何影响激进式创新[5],到明确提出企业知识是发展激进式创新的最独特的资源[6-7]。但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更好地促进激进式创新?Zack[8]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两种知识管理战略是否都能促进激进式创新?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才能有利于激进式创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探究采用不同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怎样才能促进激进式创新,分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由于知识导向不同,由不同的知识积累路径形成不同的知识存量从而影响组织创新,以及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为此,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并强调需要利用知识整合机制,包括外部市场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弥补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促进激进式创新上存在的弊端,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与不同的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才能促进激进式创新的观点。这也是本文构建知识管理战略和知识整合机制的适应性匹配促进激进式创新的概念模型的由来,并尝试得出有益结论。

2理论基础

2.1激进式创新

激进式创新(RadicalInnovation)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是指利用与现有知识几乎完全不同的新知识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创新。其特点是能产生根本性的突破,甚至是替代性的破坏效果。其与渐进型创新(In-crementalInnovation)相对,是企业首次向市场引入的、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产品、技术或服务。激进式创新能影响企业的竞争地位,同时企业面对激进式创新不充分反应会导致企业的失败[9-10]。所以,无论是企业自身为了增强竞争实力发展激进式创新,还是及时应对竞争对手激进式创新的挑战而开发激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都非常重要。正如前文所述,知识是发展激进式创新的首要资源,但是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在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掌控知识管理全貌,明确知识管理活动发展方向,避免知识资源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运用。Zack[8]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和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不同知识管理战略其知识导向不同,形成不同的知识积累路径,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识存量,进而影响组织创新。并且对于激进式创新,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会分别产生不同的弊端,因此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管理战略促进激进式创新变得更有意义。

2.2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Yogesh等指出知识管理是企业在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时,针对适应性和组织生存、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所采取的贯穿于组织发展整个过程的应对策略,探索和获得知识资产,开发新的市场机会[11-12]。Cohen等[13]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组织战略的一部分,主导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方向,决定其资源配置,促进组织变革和创新。并且,知识管理战略将组织内外部有价值的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从而提高组织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组织的核心竞争力[14]。实际中,组织并不是对内外部知识都非常重视,Zack[8]认为对组织知识管理战略的描述要从组织主要知识源入手———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存在于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业务活动过程中,记录在各类文档、数据库和在线知识库中;外部知识一般包括供应商、企业联盟、知识中介、大学和政府机构等。根据这两种知识导向,将组织知识管理战略分为保守战略与积极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组织以内部知识为导向,利用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构建产业进入障碍,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和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将自身知识看作重要的需要保护的资产,阻止知识向外扩散。采用积极战略的组织以外部知识为导向,利用推陈出新的方法不断追求外部新知识,力求走在竞争者前面,并自我摒弃陈旧的知识,将知识看作持续创造才能产生的资产[15]。另外,谢洪明等[16-17]提出从知识获取态度的维度,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保守战略和积极战略,并且认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对应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结合Andersen[18]提出的知识管理模型(KM=(P+K)S),利用其对知识管理构成元素的定义,本文分析和阐述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差异,如表1和表2所示。表2显示,两种知识导向的知识管理战略构成了知识战略的完全图。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其知识源大多存在于企业内部,包括内部数据、文档以及内部成员的隐性知识等,知识共享以内部会议、公布栏和内部人际交流为主,企业以内部知识为导向,不断深化和强化内部核心知识,产生异质性和独特性,构建产业进入障碍,为了保护内部知识资产,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反之,采用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其知识源大多存在于企业外部,包括产业信息、同行业情报以及关于顾客的隐性知识等,知识共享以外部研讨会、产业分析和企业间的合作为主,企业以外部知识为导向,与同行业的企业互动密切,知识交流频繁,知识生命周期短,企业通过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保持竞争优势。

2.3知识整合机制类型

知识整合的定义最早由任皓等提出。本文综合以前学者对知识整合内涵的诠释,将知识整合界定为在数据与信息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获取、识别、吸收与融合,将不同来源的、零散的、异质的知识进行联结化、结构化处理,进而建立新的、有序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包括内部知识整合和外部知识整合[19-21]。Kevin等[22]将知识整合机制分为内部知识整合机制和外部知识整合机制;在此基础上,Laursen等[23]认为市场知识获取是外部知识整合机制,有利于吸收外部市场资源中的关键知识;Kale等[24]认为知识内部共享是知识内部整合机制,有利于通过已有流程和路径整合成员与组织知识。Hans等[25]为与只专注于内部知识编纂、收集和传播等的知识管理相比,专注于外部知识整合、实践和监控等的知识管理可开拓知识领域,产生前沿知识和思想及其创新组合,增强公司对市场机会的洞察力,更有利于激进式创新。Laursen等[23]则认为外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虽然能开拓知识领域、刺激产生创新想法,但若没有内部知识整合,不具有足够的内部合成和利用能力,这些想法只能触及表面,不能深入地激发关于新兴市场的突破性想法,只是产生知识增量而不是激进式创新。因此Verona等[26]通过研究表明,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知识整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Kevin等[22]在以上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根据现有知识基础的特点,将知识基础分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两种,再分别与内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才能有利于激进式创新。所以,为了有利于激进式创新,知识整合机制不能盲目地运用,需要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才能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整合,如图1所示。

3概念模型

3.1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对激进式创新的影响分析

知识是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具有战略意义[27]。采取保守战略的组织,以内部知识为导向,其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强化和深化内部知识,并作为核心资产构建行业进入障碍,为了保护知识资产,与同行业间互动较少,以保守态度与外部进行知识交流[15]。而在现有知识基础之上,受企业历史发展环境影响形成的上层管理者思维模式和战略信念被Tripsas等[28-29]学者看作管理认知,并影响管理者构建问题框架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方式。而当面对颠覆性的激进式创新的挑战时,企业需要掌握全新的科学技术[30],但采取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过度依赖已有知识资产,管理认知扮演着束缚组织行为和组织能力提高的核心角色,难以随环境调整[28],从而形成认知惯性,导致企业失败。例如曾经拥有一流科技研发团队、庞大资金链、遍布世界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的伊士曼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但面对随着计算机、数码设备等新技术的成熟而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市场,该公司始终不愿放弃在感光胶片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资产,管理者的认知惯性使其难以判断新技术、新产品的未来经济前景并抑制其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最终错过进入数码领域的最佳时机,让竞争对手引领了新技术的潮流,柯达上百年积累的“优质资产”被数字时代的竞争对手拆分。因此,采用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在面对动态发展环境的挑战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发展激进式创新,但是,受现有知识基础和历史环境的影响发展形成的管理认知过度依赖已有知识资产,难以跟随环境而改变,产生认知惯性,不能及时吸收外部市场知识、勇于面对和承认自己落后的现状,阻碍了激进式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Zack[15]认为采取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行业内部互动密切、知识交流频繁,企业为走在竞争者前面不断追求新知识、摒弃旧知识。因此,采取积极战略的组织不断追求外界新的知识,利用这些新知识发展激进式创新,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然而,企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发展激进式创新:一是产生突破性的想法;二是实现该想法[31]。采取积极战略的组织重视外部知识包括产业知识、竞争者情报、顾客意见等的获取,这些通过外部整合和利用来的知识即使投入创新过程,但因为企业认知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的知识的流入造成企业信息过载和管理困难[22,32];并且由于内部知识管理流程和路径不够强大,重叠的市场信息的流入带来的只是轻微改良的想法或知识存量的扩充,不能产生促进激进式创新的突破性想法[27]。而在实现创新的过程中,内部知识整合力度不足导致知识在横向整合过程中不能向各部门提供不同的知识接口,组织成员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难以实现激进式创新[32]。所以两种知识管理战略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如图2所示。

3.2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对激进式创新影响分析

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非常重要。根据KBV的观点,知识被认为是发展激进式创新最独特的重要资源[6-7]。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引导知识管理的全貌,明确知识管理活动发展的方向,从而形成现有知识基础。Verona[26]指出仅利用现有的知识不足以获得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企业还必须建立知识整合机制来获取,消化和部署新的知识资源。Cassiman等[33]对比利时269家创新型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外部市场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是企业进行创新资源吸收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创新的战略问题,应加以重视。所以,保守的知识管理战略与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对促进激进式创新存在弊端,而应结合知识整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那么知识管理战略如何与知识整合机制匹配?如何促进激进式创新?采取保守战略的企业重视内部知识的强化与深化,其知识资产目前对现有的知识和技术积累了专门的经验和技能,容易产生认知惯性[28]。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Kale[24]认为若采用内部知识共享机制可进一步整合个体拥有的专门技能,对已存在的知识构建更深入、完善的理解。但是,这些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后被保护起来,减少与同行业的交流,使企业局限于现有的细分市场和已建立的技术框架中[34];更加依赖现有知识资产,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满足现有顾客的需求,忽略从新兴市场中探索新思想[35],不利于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所以,保守战略应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但是其怎样促进激进式创新?保守战略形成的知识基础擅长处理技术关键领域中的复杂问题,代表企业对某一领域独特的复杂技术的领会程度,是企业在知识纵向维度上的深入探索[27]。Ahuja等[36]指出为克服认知惯性和对现有知识资产的过度依赖,企业必须积极地向外部市场中的竞争者、供应商、顾客等学习,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不同想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通过外部市场知识获取机制,可以使企业不再局限于现有细分市场,扩大信息搜索范围,向新兴市场中获取全新的信息,从而有利于产生突破性想法[23]。这些从潜在新兴市场中获取的知识可扩充对现有市场知识的理解,探索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从而使企业重新审视现有知识中的因果关系,提出对认知架构的疑问,认识到潜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威胁,明确当前竞争力的不足[37]。此时,企业可更新和重建原有的流程和路径,利用从外部市场知识获取机制中得到的新知识产生新的突破性想法,并通过新的流程和路径实现激进式创新。采取积极知识管理战略的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知识交流频繁,不断追求关于竞争者、供应商和顾客的新知识,力求走在竞争者的前面[15]。若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结合,重叠的市场信息流入,企业并没有充分地吸收利用、逐步提升和精炼已获得的知识,而过多的市场知识获取给企业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又增加了负担,因为企业对新事物的认知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外部新信息过多时,企业不能充分注意到某一重要的创新信息[34],更加剧了企业知识整合负担,不能产生真正的突破性想法[32],不利于激进式创新的产生。所以,积极的知识管理战略应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但是其怎样促进激进式创新?积极战略促使企业不断拥有和掌握异质知识,其形成的知识基础反映了企业在知识水平维度上的广阔探索。在积极战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的前提下,Hill等[31]认为,为实现激进式创新应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产生突破性的全新想法,二是实现突破性想法,才能得以满足。对于产生突破性的想法,采取积极战略的企业已经拥有各类异质知识,使其信息过于繁杂、管理困难,为解决重叠的市场信息流入带来的只是轻微改良的想法或知识存量的扩充,而不是促进激进式创新的突破性想法的问题,Kanter[38]认为内部知识共享机制能强化内部知识管理流程和路径,起到像“万花筒思维模式”一样,产生潜在创新知识组合的作用。即当企业的知识包含各种不同领域的异质知识时,需要恰当的“shake”使其相互激荡与碰撞,整合现有知识,产生新视角和新的突破性想法。对于实现突破性想法,为解决知识接口不一、组织成员难以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来实现激进式创新的问题,Schulz[39]认为不同领域的异质知识涉及各功能单元不同的知识接口,内部知识整合机制通过增进不同领域中各功能单元成员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知识的集成度和利用效率,使不同功能单元的组织成员交流和分享各自拥有的专门技能和知识,便于利用这些专门技能和知识实现突破性想法,为组织激进式创新目标服务。根据以上论述,本文提出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促进激进式创新的概念模型,如图3所示。

4结语

激进式创新对企业非常重要,知识作为发展激进式创新的首要资源,如何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激进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在知识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发展激进式创新中又存在弊端。为此,本文提出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根据各自形成的不同知识基础,与知识整合机制适应性匹配,有效促进激进式创新的观点,即:(1)保守战略与外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2)积极战略与内部知识整合机制相匹配。两种适应性匹配分别解决保守战略对知识资产的依赖和管理认知问题与积极战略导致企业信息过载和知识接口不一致的问题,满足激进式创新产生和实现的条件。虽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结论,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特别是,本文没有对结论进行实证研究,缺乏完全可信度,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内部知识管理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而是企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知识将与人力、资金并列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国外先进企业大多非常重视组建企业知识库,广泛采集与企业经营发展有关的各种经验和知识,并采用知识管理软件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管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成为西方企业管理的重点。许多国际著名企业和跨国公司为保证企业稳定发展,都将知识管理理念、方法引人自己的企业,建立了本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世界500强大企业中已经有一半以上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推行知识管理。国内企业在知识管理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建立知识库井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1知识管理含义

知识管理是企业为实现其管理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尤其是隐性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整理,整合,存储,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将最合理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候提供给最需要得人,以便做出最科学的决策。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决策的质量,关键是实现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要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全面和充分的开发以及有效的利用,这也是知识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以往的管理无论其对象是人还是物,都没有将企业创新的根本力量一一知识看作企业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资源体系而加以全面和综合的管理。

2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措施

2.1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推行知识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即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以保证知识管理的有效推进。在企业内部成立知识管理部门,由知识管理部门制定企业知识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政策来约束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使组织的知识流有序地流动。知识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激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2.2开发企业知识管理软件

企业知识管理软件是支撑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IT系统,是一种由网络技术、知识库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等组建起来的应用平台、工具、软件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对企业知识管理软件需求是不一致。因此,要实施好一个企业的知识管理,企业必须拥有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知识管理软件。

2.3建立知识管理的规章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规范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维护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推行企业知识管理,必须将知识管理要求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使知识管理工作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在企业规章制度中明确奖惩规定,对于知识管理工作突出的部门或个人,给与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知识管理工作落后的部门或个人,给与给与物质和精神上的处罚。

2.4全面实现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条件。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对企业现有的设计、工艺、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降低企业内外部协同成本,并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使企业更加灵活、更具创新能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包括产品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市场经营信息化等五方面内容。因此,为实现企业信息化,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的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用来作为员工和领导进行信息交流、共享知识、获取信息资源和技术创新的平台。

2.5营造一个创造并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氛围

在企业内部倡导学习、共享、和创新,形成一种乐于交流、乐于共享、勇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为开展知识管理注人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出成就的企业,通常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种工作环境的制造。

(1)开展员工间的技术交流,将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2)经常组织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3)积极收集外部信息,并将收集到的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4)建立企业内部知识库,进行开放式管理,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创新平台。

2.6重视人才管理

人才是关键,是知识的载体,企业技术的创新只有依靠技术人才来实现,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因此人才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不仅要拥有人才,而且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只有对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并充分调动每个人才的积极性,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3推行知识管理的意义

(1)通过建立知识索引将大量无序知识有序化,为企业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避免重复劳动、重复研究和重复创造,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工作质量(2)改变企业内部知识资产大量流失的现状,构建知识的学习、贡献和创新环境,促进知识的沉淀、转换和传输,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3)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变成企业的共享知识,不会因员工休假、离职、退休而造成企业损失。(4)让年轻的员工能方便地学习、消化和吸收知识,轻松获取前人积累的知识,实现快速成长,去应对未来艰巨的工作任务。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4结语

上一篇:金融管理监管范文 下一篇:古代礼仪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