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26 17:06:41

内部审计方式

内部审计方式篇1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组织结构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公司就是一组契约关系的结合体,正是由于这种契约具有不完备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使得契约参与各方之间存在委托问题,因此产生了公司治理。它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公司治理机制,按照具体的治理措施,可分为信息披露制度、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按照机制设计或实施所利用资源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如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股权激励机制等)和外部治理机制(如外部审计、政府监管、债权契约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衡等)。

内部审计是解决问题的控制机制,它不仅是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信息披露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也离不开内部审计活动。20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使内部审计从以检查、评估为主要内容的符合性审计向以增值和改革机构运行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增值型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

传统的内部审计被视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仅仅评估内部控制是否能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是否可靠、是否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21世纪初,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在这一新的定义下,内部审计完成了由管理功能向治理功能的转变,其治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缓解信息不对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企业风险、重新介入内部控制等方面。内部审计也从管理导向型转变为风险导向型。

从受托责任的角度出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能动管理控制机制,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审计对象从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等扩大到治理程序,直接作用于公司治理,对公司治理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相比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的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测试相关的控制机制能否管理这些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能动式、前置式的治理特性也改变了传统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

二、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实施及其效果,会受到相关制度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每一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既要考虑该制度本身,还要考虑其他相关制度的安排(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的制度)。同时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性,还必须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实施机制。内部审计制度作为公司治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和有效程度的大小除决定于该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外,还取决于与其相关的制度结构,即其他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内部审计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该制度的实施机制。

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的基本目的是帮助组织完成其目标,为此要披露相关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了达到这一制度的目标,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即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人员的客观性,因此内部审计章程必须获得董事会的批准,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活动不受限制。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也必须与其他制度安排相适应。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关系到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对内部审计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根据企业规模、管理方式、企业目标等实际情况,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设置也有不同。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常见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有以下几种:

(一)财务总监领导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治理框架内层次较低,只能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不能直接为经营决策者服务,更多地是履行检查功能,并未涉及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独立性较差,如图1所示。一般多见于企业规模较小、股权结构简单的企业。

(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比财务总监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来得更高,更接近于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日常经营决策服务,审计的范围主要是经营审计和总经理对董事会财务责任的审计,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组织地位,但难以对总经理的受托管理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价。

(三)监事会领导的组织结构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及各利益相关方作为委托人,分别将各自的资源交董事会,并委托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对其进行监督。这一结构的内部审计部门地位较高,有利于履行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鉴证功能,监事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履行其自身职能,如图3所示。但这种结构下,由于监事会属于公司高层制衡机制组成部分,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相应地内部审计部门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难以实现其对企业的增值功能。

(四)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结构

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其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等重大事项,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地位较高。审计委员会作为隶属于董事会下的一个专业委员会,代表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制衡董事会的内部董事。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部门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组织地位,更强调完成董事会的责任,有利于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监证和咨询功能的发挥,如图4所示。但这种组织结构下无法监督董事会的受托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功能。

(五)双重领导的组织结构

以上的几种组织结构都不能同时平衡内部审计职能与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即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业绩,在职能上向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结构,符合公司治理对其履行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鉴证和咨询的功能,而且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如图5所示。

三、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方式:现实选择

IIA在其2004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提出了下列要点: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对组织中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负责人负责;二是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董事会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三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董事会一致同意确定;四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应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五是内部审计机构应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六是内部审计机构应定期评价其章程中规定的宗旨、权力和职责是否继续适用和有助于完成任务,并通报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有四个基本主体,分别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发展与其他三个主体的关系来促进公司治理。

根据研究者(程新生、张宜,2005;廖洪、邹冉,2006)的调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最常见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当属董事会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的组织结构,其次是监事会领导的组织结构,接着是总经理领导的组织结构,这三种结构合计约占被调查公司的70%。换言之,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选择单轨报告体系。风险导向审计延续了原有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报告关系,但是由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面向未来、前馈式的特性,这种报告关系正逐渐发展为能动式的双轨报告体系,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较大变化,从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扩大到了风险管理、道德氛围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在以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审计委员会需要内部审计提供关于内部控制的可靠、全面的信息与客观的评价,以便更好地履行其监督职责;需要内部审计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从而确保公司有效地遵守法律法规。因此面向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的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提供内部控制及企业合法性等方面的评价信息以供审计委员会履行监督职能。高级管理层需要内部审计对其下属的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对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内部审计把握经营管理的关键,对企业管理目标、方针和决策提出建议。面对高级管理层,内部审计服务内容主要表现为以评价各种管理活动和决策,对完善经营提出改进建议为主,并监督管理层下属受托责任的履行。因此,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依然是监督和评价,面对审计委员会时以前者为主要职能,面对高级管理层时以后者为主要职能。因此,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佳组织结构是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最优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但是在实践中,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直接受到企业管理理念、企业规模、内部治理结构、人员水平和胜任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企业股权结构、治理模式的不同现状,在构建内部审计组织结构时还要遵循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或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无论选择哪种组织结构,都要兼顾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专业性。

【参考文献】

[1] 贝利,等.内部审计思想[M].王光远等,译.中国时代出版社,2006.

[2] 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05(1).

[3] 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机会[J].审计研究,2006(4).

[4] 廖洪,邹冉.从一项调查看我国内部审计现状[J].审计月刊,2006(7).

[5] 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2).

[6] 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

内部审计方式篇2

    20世纪90年代起,经济全球化以及顾客需求的多样性使统治了企业管理领域几十年的理念——“大批量生产及销售”不再满足市场的变化趋势。价值理念在管理中成为主流思想,企业致力于增加价值,此价值不仅包括财务,也包括信誉、品牌、顾客满意度等其他方面。价值创造成为贯穿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理念。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增加价值不仅是企业的目标,更是衡量企业所有活动的标准,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将成为冗余的活动被摒弃,在组织中余下的是能够成为企业价值链环节之一的职能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同样面临着去或留的问题,是被视为“成本中心”而取消机构设置,代之以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完成必要职能?还是调整自我,以创造价值为目的,成为能够贡献于企业的“利润中心”?Chapman及Anderson认为,增加价值不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选择之一,而是职业必须达到的要求(Chapman及Anderson,2002)。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全面审视与变革,提供增值产品。

    一、内部审计客户的需求

    如何以增值为标准进行产品变革呢?Marks认为,价值在不同人眼中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所有内部审计机构在试图增加价值时都会落入一个陷阱——单凭内部审计人员相信的增值为基础,然而价值是由客户决定的,并非由产品(服务)的提供者决定(Marks,2003)。因此,变革的第一步要从分析其客户的需求开始。与其他服务不同,内部审计有着不同的客户,他们的需求相差甚远。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指导任务小组(Guidance Task Force)的报告,内部审计的客户及其个性化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见表1。

    

    因此,仅凭传统的内部审计单一化服务——对经营活动的事后评价是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无法实现“增值”的目标。对客户需求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内部审计产品必须走“多样化”的道路,才可以满足多种客户类别的需求;第二,内部审计应当提供“客户定制”服务,根据客户的具体需要灵活地改变服务范围及内容:第三,无论提供何种产品(服务),是否能够实现增值是该产品(服务)设计中的重要标准。

    二、增值的定位和渠道

    既然增值是产品设计的重要标准,何为增值以及如何增值,这是产品规划时必须仔细剖析的。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的终端是顾客,也就是说增值最终要实现的是增加顾客价值,而顾客价值的增加是企业价值增加的根本源泉。因此,是否增值必须从顾客角度来判断。秉承这一基本原则,Roth详细研究了增值的标准,指出内部审计活动是否增值是由四大因素决定的:第一,深入了解企业,包括其文化、重要的合作者以及竞争环境等:第二,有勇气以企业所有者没能预料到的方式推动变革;第三,对职业公认的能增加价值的实务有广泛的了解:第四,拥有足够创造力进行企业变革并能得到令人惊喜的结果,超越所有者的预期(Roth,2003)。这四大因素揭示了内部审计提供增值产品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一种定性的判断。价值的增加虽然表面上看是可以用定量指标衡量的,而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却很难找到适当的定量指标,而大多以定性指标进行判断。

    具体到内部审计实践中,“如何增值”必须做更深入的剖析。Walz在其文章《增加价值》中对增值问题进行了深度研究:传统意义上,内部审计人员视自身的工作为“批评性的评价活动”——因此是可以被缩减规模以及外包的。管理层则将内部审计视为“资源的消耗者”,而非“增值者”。内部审计服务不仅应当证明自己能够“影响”市场价值,而且必须证明自己能够“增加”价值。从内部审计活动本身出发,增值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成本的降低及效益的提高。于是,根据这样的逻辑,Walz提出了一个增值的框架,见图1。

    

    虽然此框架是从内部审计活动本身出发考虑如何增加价值,但可以看到,除了“提高生产率”是内部审计从本身的程序、技术、战略方面需要努力之外,“摒弃无谓的工作”以及“通过提供审计建议改善经营”都是从顾客角度出发考虑的增值要求。“无谓的工作”是从顾客需求角度出发判断的,内部审计应当将审计资源分配于顾客最需要的领域,减少或者停止提供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服务。“通过提供审计建议改善经营”更需要在作出审计结论的同时站在顾客角度帮助分析、解决问题。

    在上述对增加价值进行研究的文献基础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内部审计产品(服务)增值标准的具体要求:第一,产品必须紧跟顾客需求,甚至要提供“客户定制”的专门化服务。传统的审计鉴证范式应当被摒弃,因为这是按照标准化的程序对公司的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提供标准化的审查与评价,并出具标准化的结论。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服务并不适合内部审计,同时也无法满足不同内部审计客户的需求。“客户定制”服务是根据不同客户的具体要求提供的特定服务,能够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内部审计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职能,扩展鉴证业务外延,开发新职能。第二,在产品设计中深刻体现出互相参与、合作的方式及理念。参与与合作的理念会使内部审计人员更加接近客户,双方互相理解,更好地解决问题。传统内部审计受到“独立性”原则的深刻影响,避免任何会涉及并参与到经营活动中的行为,这样的理念固然能从一定程度确保审计结论的客观性,但却在顾客需要内部审计专家建议的时刻关闭了大门。因此,抛却内部审计的神秘感,敞开大门,让客户了解内部审计,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经营中的具体问题,能很大程度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第三,内部审计产品必须是面向未来、充满创造性的,能够促进甚至发起企业变革。企业中的任何运营部门都应当以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越是和企业目标结合得紧密的部门创造的价值越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主动出击,以其对企业的深入、系统了解为基础,有勇气促进并发起变革,帮助企业更加有力地向未来迈进。传统内部审计面对已经完成的经营活动进行审查评价,其结论是“事 后”的,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为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信息,将“事后服务”转变为“事前服务”,帮助企业实现目标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应当重点关注的。第四,在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应当按照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将审计资源优先安排到风险高的领域,以提高内部审计产品效益。内部审计面对多样化的顾客,应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在安排项目的时候,必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考虑什么是企业最需要的服务,而并非由内部审计人员按自身标准判断决定审计资源的分配。传统内部审计在进行年度计划的时候没有系统方法,没有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先后顺序,造成资源使用中的低效率。将企业战略与审计战略契合,按经营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是增值型审计产品规划中的重要原则。

    三、内部审计服务的变革——增值产品的设计

    内部审计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的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财务、经营活动评价,内部控制审查,错弊查处,建议提供及专业咨询等服务。内部审计提供的这些服务就是它的产品,同样需要经过精心的产品调研、开发、设计、投产等阶段。在对增值标准进行深入剖析后可知,传统内部审计产品有很大局限性,无法提供能够增加价值的服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开拓视角,整合资源,重新梳理产品与服务。

    IIA在2001年颁布的准则中用了两个新名词来描述内部审计的职能——“确认”与“咨询”。确认服务是一种为了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或治理程序进行独立评价而客观地审查证据的行为。咨询服务是提供建议以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这种服务的性质与范围通过与客户协商确定,它的目的是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用确认服务取代了传统的评价服务,是因为确认服务更为客户化和目标化,是专门针对决策制定者改善信息质量或信息内涵的独立的专业服务,没有特定的报告形式,是针对不同顾客提供不同方面的确认服务。而咨询服务则从传统单一内部审计产品——在“评价服务”中附带的“建议”中分立出来,目的是为了直接为顾客提供专业建议,改善顾客的状况。这两种服务都是紧密结合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发展而来的。确认服务通过评估组织特定环境经营和数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来增加价值,咨询服务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寻求对组织或顾客状况或环境的直接改善,从而增加价值。

    确认和咨询,只是两个抽象的职能,每个企业都需要在其寓意范围内开发适合自身的内部审计产品。例如,杜邦公司开发了内部审计八大产品,分别是:过程审计、专项调查、系统实施审查、改善经营过程、内部控制教育、内部控制评价、咨询、自我评价。在这些产品中,杜邦公司根据经营风险评估的结论,将资源的一半以上用于注重预防和解决问题的产品上,即后六项产品上,而且这一比例仍呈上升趋势。

    从杜邦公司的八大产品系列可以看出,在增值型内部审计产品规划时,以确认和咨询为基本出发点,可以形成一个产品(服务)的连续统一体。这一连续统一体的一端是基于传统内部审计业务,而又充分考虑了客户具体需求而订制的确认服务:另一端是新开发的咨询服务:介于连续统一体中任何一点是两种服务的综合,通过提供确认信息但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咨询建议的方式增加价值。这一连续的统一体可以设计如图2所示。

    

    上述服务仅是列示了企业较普遍应用的内部审计产品的一部分,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就是符合增值标准,考虑不同用户需求而设计。而在产品提供的资源分配上,则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例如:当企业财务错弊风险很大时,财务审计的分量应当加重:而当企业经营效率较低无法完成目标的风险很大时,通过经营审计改善流程并提供一定咨询意见就应当摆到比较重要的位置。

    四、结论

内部审计方式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部分外包;全部外包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大多是由“作坊式生产”发展而来的,管理粗放,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审计中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现状

1.内部审计缺位现象严重,管理人员不重视内部审计

中小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企业内部缺少详细的职务分工系统,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必要性认识不清。比如,有些中小上市公司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管理层却不知道内部审计是什么,至今没有设立审计机构,甚至还没有专职审计人员;有些虽设立了审计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负责人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影响内部审计工作。

2.内部审计职能重监督,轻服务

在我国,广大中小企业是否需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家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对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其必须定期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公开披露。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最高管理层逐渐开始重视内部审计。但是,内部审计如何进行操作,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准则作指导,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只能效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做法,即内部审计工作仍然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而且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把被审计对象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致内部审计的起点和定位都不高。

3.家族式管理模式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中小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的分支机构很多。而民营企业中又以家族式管理模式居多。这就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即每一家分公司都有法人代表,且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亲情关系,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分割不清,导致利益冲突时有发生。而一旦家族成员的利益冲突超过了亲缘的维系力,企业就会分裂甚至破产。

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查各机构投资的可行性报告、处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反映背离企业目标、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等问题时,通常难以把握。

所以,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阻碍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履行和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4.审计手段落后,审计效率不高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及审计理念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一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新方法面前显得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5.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审计质量不好

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看,高职、中专及以下学历占了很大的比例,没有取得中级职称的也比比皆是。一部分内审人员原先从事财会工作,有一定的财会知识,但掌握的审计知识较少,缺乏审计的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很难操作。一部分内审人员是半路出家,连起码的财会知识也相当贫乏,更谈不上审计专业理论知识,这都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应该趋向于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此外,由于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制度滞后,缺少指导性较强的操作性规范,如有的年初没有审计计划,有的审计结果没有形成正式的审计报告,有的审计资料没有立卷归档,等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削弱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两种主要形式

正是由于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了内部审计外包行业的发展。内部审计外包,又称内部审计外部化或内部审计,即是指组织管理层将本组织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来实施。内部审计外包形式一是内审外包,将战略性管理在内的全部内部审计职能都托付给外部机构处理,企业内部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二是合作内审,是指企业内部保留少数内审人员,设置内审机构。对于一些经常性的、或者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核心战略控制等内容的,属于企业内部审计关键领域不外包,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完成;对于一些重要的,涉及面较广、需要较高职业判断技能和合理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工作则由外界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开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显然没有足够数量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于是,向拥有更为专业更高素质人员的会计师事务所寻求内审服务必将会成为中小企业的理想选择。另外外包带来的好处是审计费用的节约,可能这更能吸引管理者作出外包的决定。而从事务所角度来说,由于审计市场日益饱和,边际收益下降,迫使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寻找新的市场空白,不得不拓展服务范围,谋求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于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施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龚凤兰,2006)。可见,不论从需求还是从供给方面分析,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趋势。

三、我国内部审计两种主要外包形式的优劣势分析

(一)部分外包的优劣势

1.优势:(1)部分外包形式下,内审部门与外审部门合作,可以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均衡,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以合作审计为例,企业保留最少的内审人员,节约了人工成本,在合作内审工作开展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合作获得许多内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判断和知识技能,从而为企业节约培训费用,使企业以一定的成本获得最佳的内审结果;(2)由于聘请的是行业中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士,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服务水平;(3)外界人员参与企业的内部审计,给内部审计部门带来了竞争机制,向内审人员传递了一个信号,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只有提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才能生存下来,从而督促其提高专业水平;内审人员和外界人员并存,使两者均具有竞争意识,为了各自的利益及地位,都会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促使企业内部审计服务的整体质量的提高;(4)部分外包,使内审人员仍然常驻企业,可以继续保持内审职能的灵活性,并能实现对组织战略和经营情况的实时控制。

2.劣势:(1)存在不同的忠诚度,内审人员忠诚于组织,而外包承包者忠诚于承接外包的事务所,承包人不用承担最终结果,但内审人员必须承担最终结果,这种责任的不对称导致了外审人员不会积极主动围绕企业目标开展审计工作;(2)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保持其地位,可能不愿意与外部人员合作,两者之间的权利、利益的斗争导致内审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两者的分工也存在困难,容易造成分工的交叉,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3)由于信息不对陈,内审人员和外审人员各自做出的结论会出现争议,这样会导致企业增加审计成本。

(二)全部外包的优劣势

1.优势:(1)使企业获得高水平的服务。审计是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业务,由于长期从事该业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切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2)提高内审职能的独立性,由于与公司内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故他们能够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3)节约成本,同一事务所提供内审和外审服务产生协同效应,可以减少财务审计的收费。事务所有规模经济效果,可以更低的成本提供同样甚至更好的服务。

2.劣势:(1)企业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企业撤销了内审部门,因竞争的减弱其服务水平可能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不得不越来越依靠外部服务者,外部审计为其内审服务索要的佣金会越来越高;(2)外部审计人员不如内审人员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了解管理层所需,不能积极主动地围绕企业目标而展开审计工作,很难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符合管理当局长期战略的高质量的服务;(3)审计结果无法保密,企业将包括其战略性管理在内的全部内审职能外包,因而存在泄漏商业秘密的风险;(4)全部外包后企业会失去内部审计部门,无法为后备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5)如果同一事务所既做内部审计又做外部审计,其在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都将受到质疑,管理层将会丧失客观的信息渠道;(6)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实现增值,外包提供者只关注和约期内的事,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与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缺乏对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导致审计工作流于程序。

(三)对两者优劣势的综合比较

上述两者外包形式各具特色,也有各自的优劣,因此,不能单纯地说哪种形式好与不好。由于企业规模及行业不同,是否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实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自设内审机构有两点优势是全外包情况下无法替代的:一是审计人员服务的忠诚度。内部审计职能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也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对公司的忠诚并非靠利益性的契约关系所能培养出来的,也并非靠经济利益的激励所能刺激出来的,只有成为组织的一员,审计人员才能真正站在组织的立场上,为管理层服务,为组织的长远利益着想。正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休戚相关,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忠诚度是外部审计师无法也不可能达到的。

二是内部审计作为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训练基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发展,许多大公司都将内部审计作为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训练基地。内审工作使有才能的人有机会接触重要的战略操作和组织控制。他们对企业广阔而深刻的了解,为其日后走上管理岗位做好准备。内部审计外部化可能会使这种领导人才的储备日益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地位的重要性,全部外包会使内部审计的一些重要职能不能履行。

由于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并不多,单独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可能得不偿失,此时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则可能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还是有必要保留专职人员作为企业与外部专业机构保持沟通的桥梁。另外,集团内中小型企业的最好外包方式是交由总部审计部门实施或交由其委托管理。

总之,无论企业选择采用哪种方式,都应由企业自身的管理需要和成本来决定。但是对于所花费成本的考虑将不再是企业管理层做出决定的唯一依据。审计服务的有效性,即能否在相同的成本条件下或更低的成本支出下,提供范围更大、更加灵活、技术水平更高、更全面的服务,将成为重要的依据。而从本文的分析来看,在企业有能力设置内审部门的情况下,部分外包都将是更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邹玉梓.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3).

[2]石恒贵.内部审计外包与审计独立性[J].商业研究,2011(08).

[3]卓和平.内部审计外包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6).

[4]龚凤兰.经济师[J].2006(2).

内部审计方式篇4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长时间以来,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没有把核算成本规划到财务管理中,一般单位都是采取粗放式管理方式,没有完善的成本控制意识,不会主动进行成本控制。同样事业单位内部也缺少控制成本的意识,不能很好地结合支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审计工作往往仅仅是注重效益而忽略效率和审计成本,从而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成本预算管理缺乏系统性 

在单位审计部门中,成本控制预算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但是成本预算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系统性,存在操作不规范、不安全等问题。现阶段,还没有单独的计算审计成本,仅仅只是利用审计部门的经费来核算内部的支出费用,没有明确地把成本管理归纳到审计配合成本中,导致占用了大量审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把审计成本转移到审计单位,从而导致审计成本管理不完善,预算过程中出现很大问题。此外,成本预算还与审计项目出现脱离现象,没有把外包成本归入到成本预算中,导致人员没有积极的态度,从而提高了审计的成本。 

(三)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部分审计部门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没有考核标准,考核仅仅限于形式上。一般只是重视完成项目的数量,而忽略了审计的成本和效率。在薪资方面,一般都与职称关联,没有考虑实际的经济效益。没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因此导致极易出现成本浪费,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人员的主动性,从而增加审计成本。 

(四)资源不足和闲置的情况严重 

第一,在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员、资金以及时间的不足。第二,没有有效审核工作量和可使用的资源,在审计过程中,一般都是遵循多就多配、少就少配的原则,极易出现时间和任务不符的问题,导致资源闲置问题非常严重。此外,还存在着调度不均匀、审计不彻底的问题,导致审计成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增加了审计成本。 

(五)审计方式比较落后 

有效的实施审计是保障顺利完成审计目标的主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由于程序比较僵硬和繁琐,非常容易出问题。一般情况下审计成本越高审计过程越繁琐。现阶段的审计方式还是比较落后的,使用的还是逐笔检查,没有合理使用分析复核。由于审计方式落后,导致审计效率比较低。 

(六)审计人员的素质过低 

现阶段,我国审计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和方式还不是很完善,不能科学的进行选拔,一般的选择审计人员,还是以经验为主要方式,着重在会计中进行选择,具有一定随意性,认为只有不断接近审计工作才可以做好工作,从而导致了审计人员缺乏一定的审计技能,水平不高,浪费时间比较多,从而降低了审计效率。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的对策 

(一)完善审计管理机制,降低审计成本 

第一,优化审计工作,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审计成本的情况。控制审计成本的主要手段就是结合审计对象和审计力量,合理的管理和组织。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明确审计的目的,突出审计重点;保持审计专业优势,利用科学的方式调整审计的力量,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减少审计成本。 

第二,建立奖励约束机制。奖励和约束机制是保障审计有效运行的手段。事业单位,应该依据具体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奖励与约束两种力量,完全发挥审计人员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第三,编制科学审计计划。在编制审计计划的时候应该具有选择性,要选择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事项来开展工作,还要合理选择能够有效提高宣传效果、扩大影响以及提高效率的项目进行审计工作,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 

第四,培养人才,提高素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会对审计的资金和时间造成影响。想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虽然会增加成本,但是会提高审计的效果和效率,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控制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第一,控制审计程序,改变审计方式。影响审计成本的直接原因就是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审计的重要性评估、分析性复核以及内部控制评审等先进  [h: 0px" />

第二,优化审计资源组合。审计工作,与需要审计项目的复杂度、审计规模、审计有效程度等有着很大关系。应该不断增加对审计对象和项目的了解和深入,选择符合要求的审计人员,匹配符合审计要求的审计资源,有机融合人员、资金和物资,从而降低审计成本。 

第三,审计调查和审计有机结合。掌握审计调查的作用,审计调查拥有时间短、程序灵活、形式多样、掌握情况多以及耗费精力少等优点,一旦出现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需要增加审计调查力度,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节约一定的审计成本。

(三)增强预算管理,控制支出规模 

第一,增加预算控制,限制审计规模。预算实际上是一种有效地控制手法,可以降低支出的费用。对于事业单位,审计预算实际上就是依据规定时间内审计的难度和数量来进行预测,把审计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此时就需要事业单位合理实施审计预算控制,依据实际审计的人员、时间、工作量来衡量审计成本。此外,也应该把审计外包项目归算到审计成本中。在制定审计计划的时候,做好审计预算工作,以此当做控制成本的依据。除此之外,可以依据审计的实际经验,来科学的进行审计预算,对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进行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预算结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 

第二,改变以往的预算管理模式,实施分项控制。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基本上还是财务部门作为总管部门来进行审计的预算管理,但是财务部门没有实际掌控审计具体的运行情况,使得预算控制效果不高。因此,就必须找到最合适的预算控制方式,也就是说可以把审计预算分离出来,让审计预算作为单独的项目,然后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成本控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预算成本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管理和监督,单项审计预算实际上是一种平行控制,也就是说需要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控制,增加适当的奖惩方式,从而降低了财务部门控制审计成本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部门控制成本的有效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成本控制又是审计工作的重点。现阶段,由于成本管理方式、思想意识以及控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不是很理想,导致了效益低、效率低的问题。因此,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挖掘审计成本控制的内涵,合理优化审计管理体系、控制成本等,从而有效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丁园园.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研究[J].现代商业,2010,(21):219-220. 

[2]徐明林.如何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J].新财经(理论版),2012,(2):211,213. 

[3]杨海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的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4):177. 

[4]张立华.试论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与效率提高方法[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3  [h: 0px" />

[5]王红艳.论事业单位成本控制[J].管理观察,2013,(11):135-136. 

[6]田园,郝向莉,钱巧等.刍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50. 

[7]裴青山.国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以培训中心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 

内部审计方式篇5

如前所述,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这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高校不能全盘复制。如果实行全外包,意味着高校不保留内审部门,全部审计业务交外部审计人员实施,这不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的“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以企业的全外包形式在高校行不通。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有明显不同,节约审计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但不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首要动因,高校审计费在专项资金中都有保证。根本原因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比较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审计业务需要。因此,高校是以提高审计质量为首要目标来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综合上述两点分析,高校应根据自身审计业务特点选择合作内审模式下不同的合作形式,以达到审计服务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高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有别于企业,将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模式下的三种合作形式,即补充、全部委托、部分委托,充分考虑了高校审计业务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需要,可结合高校审计业务内容和特点选择。

(一)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首次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计审计》中提出,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现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其内容触及到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管理活动中,被审计对象为高校各管理层。为客观、准确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要求内审人员熟悉学校业务流程,了解各被审单位审计业务特点及审计风险点,可以采取补充形式,即审计任务虽内外合作完成,但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为主,外部审计人员起协助作用,审计风险由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承担。该方法有以下优势:1.责任风险的明确性。外部审计人员仅对审计项目定事项发表专业评价,其专业评价是否被采纳并在最终的审计结论中体现,由内部审计人员决定,避免了相互扯皮并对审计结论产生分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2.审计结果的实用性。内部审计人员了解高校的组织构架、部门的利益格局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部控制审计需要内审人员掌控全局;外部审计利用专业特长,就事论事对特定事项发表意见,两者配合能确保审计结果具有深度和实用性,能够得到管理层的认可。

(二)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分为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由于其专业性强,审计内容涉及到土建、水电、设备、安装等基建工程不同专业领域,必须由专业工程咨询公司进行全面审计,采取的外部化形式是全部委托。与国内外企业的全外包形式相似,在保留内审机构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全部委托给工程咨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不参与到工程审计项目中,工程审计风险由工程咨询公司承担。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契约方式对审计质量进行把关。优势是能够发挥外审的专业特长,符合社会快速发展,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下的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精神。在实行全部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1.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事务所是关键。要综合声誉、资质、注册会计师数量、实力、等级等因素全面考量,防止资质低、市场份额占有小的事务所以低价位中标。2.完善合同内容。内部审计部门是通过契约方式对基建工程审计质量进行把关的,合同是监督外部审计单位是否全面履行职责的载体。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受托责任内容,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二是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真实报告或不真实报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某种规范,即受托责任履行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四是控制责任,即对受托责任关系中各方责任和权利的控制。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前,高校已发展成为产、学、研并行的巨大的经济活动主体,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构建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监督机制的需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采取部分委托形式,即审计小组由内外审计人员联合组成,涉及到内部控制评价的由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外部审计人员只对财务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意见。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对这种结合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和风险。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实际情况,了解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流程及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外部审计专业上具有优势,能够准确判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这样可以整合利用高校的内、外部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两点:1.配合的协调性。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往往就事论事,以完成合同内容为目标,而内部审计部门以服务学校管理层为出发点,由于审计目标的差异性,对审计结论往往存有偏差。2.审计结果的风险性。部分委托模式下,内外审计人员在一个项目中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同时承担相对应的审计风险。外部审计人员为规避审计风险,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审计、发表意见,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实际情况,审计结果缺乏深度和实用性,往往达不到管理层的认可,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风险性。鉴于以上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在实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建立沟通机制,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事务所交流中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确保沟通信息开放和富有成效性;另外要完善合同,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和风险,确保外部化目标实现,降低审计外部化风险。

(四)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是高校传统审计项目,在高校审计中仍占主导地位。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学校及所属单位和部门财务收支审计、各种专项资金审计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都属于财务收支审计范畴,应分别采取不同合作内审方式:一是以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主的财务报表审计,如单位下属的食堂、校办产业等实行全部委托;二是学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决算审计,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业务,不宜外部化;三是专项资金审计,如科研经费、公务招待费、公务用车经费等可实行部分委托,即对某一审计项目的审计,审计小组成员由内外审计人员担当,分别承担不同的审计风险。

三、结束语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个系统工程,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且尚在探索期。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定位为合作内审,并按内外合作范围的大小、风险承担的比重划分为:全部委托、补充、部分委托三种形式,这是符合高校审计工作职能要求的。如何选择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效果,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探索的。总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使之成为服务于高校管理层,确保高校各项经费安全、廉洁、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内部审计方式篇6

关键词:风险导向;企业经营;内部审计;优势;劣势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各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崛起并飞速地发展和膨胀,同时也伴随着出现了多起大型财务丑闻事件,这对各行业的发展和风气建设、对各个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发展都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审计模式是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工作时采用的一种范式,一般分为管理导向和风险导向两种主要的模式。所谓审计模式的导向指的是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始终围绕的一个中心理念,中心理念决定了后续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其中,顾名思义,风险导向即为以企业经营风险为核心和出发点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企业面临的风险与过去相比陡增,企业为了实现长久、稳定地发展,必须要对内部管理模式进行相应、及时的调整。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其中一种,兼备众多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是,这种模式自身又同时存在着几点劣势与不足,企业在应用此模式时需要多加注意,避免因此给企业的形象及财产带来损失。

一、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的优势分析

除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以外,其他的审计模式统称为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相比,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实现了审计模式本质上的改变

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只局限在制度审计的层面上,而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是在现代知识经济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基本的审计模式,是更为现代化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是进行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方法。

2.实现了审计模式的全面化发展

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只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工作,故存在考察方面比较单一,全面性比较差的劣势。而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则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等因素也纳入考虑范围,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对企业的环境和业务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之后,方才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完成审计工作。这一模式完善了企业内部制度,使得企业审计模式更加全面化。

3.满足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领域的众多的企业都面临着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及企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包括流程风险、经营风险、资本获取风险、汇率和利率风险等)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时必须将风险管理纳入考虑。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由此应运而生,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满足了企业内部管理中对风险管理的需求,实现了通过风险评估来进行审计计划制定和审计资源合理化配置等目标,对企业在高风险的环境下能够生存和发展极其有利。

4.提高了审计效率

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比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具有更高的审计效率。应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时,审计人员以审计项目的风险分析结果作为选择标准,以确定审计重点。这一措施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项目投入,使得审计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科学的配置和收益,实现了节约企业成本的目的。

5.增加了企业价值

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以风险为核心和出发点,改变了企业内部的运行和管理方式,根据企业面临的多种风险,制定出一套最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因此,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相比管理导向的审计模式更能增加企业的价值。

6.提升了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受重视的程度

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均采取的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这些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企业发展的需求,并且长期以来这些审计模式仍然采取落后的审计方法和技巧,不能实现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审计,不能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导致现在的众多企业都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很多的企业都采用外包形式将内部审计工作承包给外面的审计机构。而采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能够增加企业价值、提升审计效率,为整个企业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产值、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必将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受重视程度。

二、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的劣势分析

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相比,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除了具有以上所述的优势外,自身尚存在一些劣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限制了内部审计的视角

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着眼于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既是有利的一面又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着眼于风险,可能会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视角有所限制,无法实现在企业内部审计时对企业的整体层面进行全面考察的目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部审计的视角范围;除此之外,虽然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相比,着眼于风险点的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依然是进步的,但其在模式、运行方式等方面尚未完善,仍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

2.行业内专业人才缺少,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要求从事内部审计的从业人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巧,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做出专业的判断和评估。除此之外,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除了掌握审计的专业知识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外,还需要在法律和会计领域有所涉猎和学习,对该行业领域的大的经济环境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均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风险做出恰当的评估。然而,就目前从事审计的人员情况来看,大多数人员远远未达到这一要求,基本存在的问题包括学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这两方面的问题。其中,首先就学历水平而言,据统计在我国,内部审计的人员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约占19%,而在国际上的一些先进国家中,这一数据为66%;除此之外,拥有内部审计职业认证资格的人员约有9%,而在国际上的一些先进国家中,这一数据将近70%,差距之大令人震惊。而在知识结构这一方面,我国的内部审计的从业人员中,审计专业的人员在全体从业人员中大约占了超过70%的比例,而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占全体人员的比例大约只超过10%,剩下的人员中还有建筑工程等专业人员。这些数据说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对从事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专业要求过硬,而这与国内的现状有所出入,实施起来问题重重。除此之外,为了对人才进行培养和培训,势必会导致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的投资增高,这也是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的劣势之一。

三、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领域内的众多企业开始崛起并且飞速发展和扩大,伴随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多起财务丑闻事件,这对各行业的发展和风气、对各个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发展都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尤其是自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企业面临的风险较过去陡增,为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必须对内部管理模式进行调整。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一种,兼备众多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此种模式自身又同时存在着几点劣势,在应用此模式时需要多加注意。本文对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优势进行了描述,包括提高审计效率、提升企业价值、实现审模式本质的改变、实现审计模式向全面化发展、以及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的受重视程度等;之后对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劣势进行了描述,包括限制内部审计视角,以及对从事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等方面。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逐条加以详细阐述和分析,对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飞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初探[J].财务与会计,2014(10):32-34.

[2]李放.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β系数风险评价模型应用--以商业银行为例[J].财会通讯,2014(7):81-84.

[3]孙静芹,党济深.神华集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践与探索--以业务外包专项审计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4(2):24-26.

[4]魏文婷.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基于风险导向模式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4(34):77-79.

[5]白华,刘蔓葶,康林.论风险导向审计中的“风险”定位--兼论风险管理相关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J].财贸研究,2012,23(4):149-155.

内部审计方式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在IIA的定义中,内部审计被定位于通过“确认”与“咨询”服务,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增加价值。随着企业面临风险越来越复杂,外部监管力度越来越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为企业增值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偏少,内部审计压力却越来越大,研究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内部审计质量的涵义

目前尽管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从注册会计师角度提出。例如Watts和Zimmerman(1980)认为当客户发生违约行为时,审计师报告这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可反映审计质量高低。Jacobson(1985)提出,剩余风险处于合理的低水平的审计师工作才是有质量的审计。在中国,审计大辞典(1990)中对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质量是指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这反映了审计质量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一种反映,而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是否能达到审计目的。

内部审计与独立审计不同,除关注财务报表的错报,同时关注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效果性。尤其是作为电力企业而言,财务报表的错漏报动机不强,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者更多关注后者。这也是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因此,笔者认为,内部审计的质量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衡量,一是内部审计工作程序的规范性,也就是内部审计的执业标准是否达到;二是内部审计提供的审计结果能否满足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需满足的两个条件。

二、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制定并实施系统、有效的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负总体责任。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组织必须其进行控制,它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进行的,是全体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共同参与的自律行为。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首先必须分析内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1)内部审计环境。企业中,内部审计环境包括文化环境、领导层对审计的态度、员工对审计工作的认可,这些环境影响着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价值实现、组织模式设置等组织模式,对内部审计质量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2)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内部审计组织模式首先体现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上,独立性是审计最本质的特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它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在集团公司中,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的设置对内部审计质量也造成了影响,集权与分权的选择将会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运作模式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审计质量。

(3)内部审计的人力资源。内部审计业务需要靠审计师去进行,如何培养合格的审计师、组成一个搭配合理的审计组都是内部审计人力资源要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师素质的高低将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4)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内部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对内部审计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处理的介质发生了改变,势必对审计技术与方法有着新要求。一个能顺应时展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才能有高质量的审计工作。连续审计、抽样统计、趋势分析、内部控制测评等现代技术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变革。

三、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结合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1.建立项目主审负责制 加强审计项目督导。主审对一个审计项目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审计方案由主审制定,现场审计资源由主审进行分配,现场的审计重点、审计思路、审计方式方法和主审密切相关,因此首先,要明确主审在审计项目中的责任,其次,要定期对主审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审计沟通、最新的审计理念、审计案例分析等等,可以说,一个优秀的主审是审计项目团队中最宝贵的资源。第三,可以试行主审竞争上岗制,在薪酬计算上对主审主持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有所考虑。培养一支阶梯式的主审队伍是集团审计项目质量的有效保障。

2.利用信息化对审计项目及集团审计业务进行督导。审计信息化为远程监控和集团管控提供了可能。在审计项目方面,一是审计组长对审计组进行远程管控。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组长大都由部门领导担任,大部分时间不在现场。传统审计作业方式都是主审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形式向审计组长汇报审计进度、审计重大发现等,待现场审计完成后,审计组长通过审核审计取证表对审计质量进行掌控,不具备实时性。审计信息化可以使审计组长全面实时掌控审计进度,及时发现审计重大事项,对审计难点进行指导,保证现场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集团业务上,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审计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计划进行审批,对进度进行跟踪,对存在的偏差及时发现,从而提升了整个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

3.建立内部审计自我评估模型 实现内部审计工作持续改进。内部审计自我评估是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提出适当的改进建议,包括对内部审计活动执行情况的持续监督和定期检查。持续监督隐含在审计日常项目管理,以及审计综合管理的流程之中,例如主审检查审计员是否依据审计方案开展工作,审计程序是否满足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审计计划是否按时间完成,审计项目结束后应由不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人员有选择性地对工作底稿进行同业互查等方式方法。定期检查可以设计一个检查事项,每年评估一次,定期检查应偏向于整个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内部审计章程、目标、政策和程序的适当性;对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程序的贡献;审计业务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内部审计工作为组织增加价值等。该评估不仅仅是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评估,而要对管理层、职能部门、下级单位等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调查,从而能够准确评估内部审计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程度。通过内部评估可以适当调整下年度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IIA.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2009.

[2]剧杰.降低审计质量的审计行为研究――基于内部审计行为主体视角[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0.

[3]路基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4]赵宝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

内部审计方式篇8

关键词:浙江 内部审计 调查

一、调查背景和调查内容

为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一步推动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与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作用,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于2010年3月对全省开展了内部审计情况调查,本文主要针对杭州、衢州、绍兴、台州四市内部审计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专项检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方式进行,单位性质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地方金融机构、非公有制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其中80.6%为协会会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多份,有效问卷840份,占7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单位性质中行政单位占的比重最大(57.7%),其次分别为:事业单位(11.3%)、国有企业(10.7%)、其他(6.1%)、非公有制企业(5.7%)、上市公司(4.4%)、地方金融机构(2.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9%)(见表1)。有87.4%的单位已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加强管理需要(82.8%)已成为内审制度建立的主要初衷,外部法律、法规等要求已不再是内审制度建立的主要初衷(见表2),可见,建立内审制度已逐渐成为单位加强管理的自觉行为。有68.0%的单位已将内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有75.5%的单位向审计机关报送业务工作情况和成果,可见,各单位和审计机关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见表3)。

(二)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建设情况 调查表明,目前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的占54.5%,其次分别为:独立的职能部门(20.4%)、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13.3%)、其他形式(10.1%)、与人事部门合署办公(1.6%),理想的内审机构组织设置中独立的职能部门占84.3%,可见,大部分内审人员已树立内审机构应作为独立职能部门的理念,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内审机构设置还不够合理,内审机构独立性有待加强(见表4)。调查表明,内审机构分管领导中权力机构或一把手占54.1%,其次分别为纪委书记(26.1%)、其他(16.1%)、总会计师(3.7%)(见表5),可见,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正在不断完善,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调查表明,目前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中兼职人员比例过高(64.9%),专职人员比例过低(35.1%),内部审计持证上岗率不高(39.8%),取得CIA证书(3.8%)、CPAilE书(3.2%)的人员和高级专业人员(5.8%)比例过低(见表6)。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在2010年对全球内部审计的调查结果显示,取得CIAilE书的人员占30.3%,取得CA/CPA/ACCA/ACA证书的人员占20.4%,可见,浙江省内审人员中CIA和CPA的比例远远低于全球水平,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有93.8%的单位参加了后续教育培训,认为培训效果好的占63.6%;有42.4%的单位建立了内审经费预算,可见,各单位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正不断提高(见表7)。

(三)内部审计工作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浙江省份前审计隋况如下:

(1)审计理念与工作思路。调查表明,审计介入阶段虽然从传统的事后审计开始转向以事后审计为主、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事后、事中、事前审计并存和全程跟踪审计,但还是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和事中审计、全程跟踪审计比例过低见(表8)。审计模式虽然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但还是以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比例过低(3.3%)见(表9)。这些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和发展。根据IIA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和今后五年内使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中利用风险导向审计制定审计计划排在第一位。与全球水平相比,我省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情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目前使用的审计方式依次为:财务审计、专项审计或调查、经营审计/综合审计、协助外部审计、为公司提供内部控制建议、舞弊调查、审计人员管理、协助公司的控制自我评估、协助公司的质量控制活动、协助公司的流程再造活动、IT审计和其他。可见,审计方式中除了财务审计、专项审计等传统方式外,一些新的审计方式如Ⅱ审计、协助公司流程再造活动、协助公司质量控制活动、协助公司控制自我评估等也逐渐被接受,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拓宽。但审计方式主要还是以财务审计(25.7%)、专项审计或调查(19.1%)等传统内部审计方式为主(见表10)。根据IIA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十位的内部审计活动分别是:经营审计(88.9%)、法规遵循性审计(75.1%)、财务风险审计(71.6%)、舞弊与违规调查(71.2%)、控制系统有效性评估(68.8%)、1T/ICT风险审计(61.7%)、信息风险审计(61.4%)、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审计(56.6%)、重要项目的项目管理保证/审计(55.4%)和安全评估和调查(52.8%)。浙江省目前采用的内部审计方式与全球水平还有差距。

调查表明,对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进行独立评价被认为是内部审计最主要角色,其次分别为:对经营效率进行独立评价、培养财务或管理人才、其他,可见,内部审计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但还是以对传统的财务信息等进行独立评价为主,管理审计、培养财务或管理人才等角色所占比例较低,内部审计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职能有待进一步拓展(见表11)。有41.2%的单位认为参与内部控制建设是内部审计承担的最主要管理职责,其次分别为:参与经营和管理、参与物资采购、参与合同签订、参与企业决策。可见,内部审计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管理职责,但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参与内部控制建设为主,参与经营和管理、参与物资采购、参与合同签订、参与企业决策等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较低,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见表12)。调查表明,有69.7%的单位已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但全面开展的比例较低(16.5%),开展的目的和用途依次为:使内部审计活动与组织战略相一致、推动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促进更有效的利益相关者沟通和管理、证明内部审计活动的价值、保证遵守职业标准、其他;面临的问题依次为:风险意识淡薄、缺乏较为完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人才严重匮乏、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对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定位不够清楚、准确和其他见(表13至表15)。开展财务审计、经营审计、

合规性审计、Ⅱ审计时,被调查对象最关注的事项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列如(表16)所示。

(2)审计管理与程序。调查表明,内部审计内置与外包比例基本持平,可见内部审计外包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接受,但全部外包比例(8.5%)明显低于部分外包比例(37.1%)(见表17)。根据IIA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SOA法案的限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内审外包比例从2006年的13.8%下降为2010年9.74%,浙江省内审外包水平高于全球水平。调查表明,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得到执行,全部执行和部分执行的比例分别为56.4%和41.1%,但全部执计准则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表18)。

调查表明,对审计长期计划涵盖的年数看法不一,依次分别为:1年、3年、5年、没有、2年和4年;有83.7%的单位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81.7%的单位制定审计实施方案。85.3%的单位在实施审计前将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对象。93.3%的单位就有关事项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63.7%的单位在每次签发审计报告后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69.5%的单位开展后续审计,57.9%的单位内部审计就被审计对象满意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方式主要采用正式的调查;内部审计结果的表现形式依次为: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审计决定;在确定审计计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高级管理层要求、循环法、审计风险评估一主观判断、被审单位管理层主动请求、审计风险评估模型。内审程序基本符合内审工作要求(表19至表24)。根据IIA调查结果显示,内部审计计划制定时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使用审计风险评估方法(21.9%)、管理层要求(18.1%)、参考以前年度审计计划(15.3%)、咨询分部或公司领导(14.2%)、法规要求(13.9%)、审计委员会要求(12.6%)、外部审计要求或咨询外部审计(8.2%)、其他(2.1%)。与IIA的调查结果相比较,浙江省内部审计计划制定方法显得不够科学合理。调查表明,被调查单位认为做好审计工作最需努力提高的能力依次为:专业判断力、实际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业务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见(表25)。据IIA的调查结果显示,内部审计人员一般能力中核心胜任能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沟通能力(包括口头能力、书写能力、审计报告撰写能力和表达能力)、辨别和解决问题能力、能跟上行业、法规和职业标准变化步伐的能力。IIA全球调查结果将沟通能力排在第一位,而本文调查结果将沟通能力排在第三位,专业判断力排在第一位。内部审计人员希望开展的培训主要有: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法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见(表26)。

(3)审计技术方法。调查表明,已有52.5%的单位利用计算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单位内部或与所属单位网络连接的占47%见(表27)。全球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平均水平是46.9%,浙江省内部审计中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普及率略高于全球水平。

(4)2008年审计成效。调查表明,内部审计在完成审计项目、增加效益、减少浪费、提出审计意见等方面成效显著,内部审计在促进单位发展方面作用依次为:加强内控制度、规范经济行为、促进廉政建设、防范风险、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表28至表29)。

(5)审计存在困难。调查表明,影响和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依次为:专业人才缺乏、审计理念未及时更新、领导不重视、经费不保障、其他见(表30)。

(6)内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情况。调查表明,69.4%的单位已建立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机制,30.6%的单位未建立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机制,可见,内部审计管理中的协调机制正进一步得到加强,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见(表31)。

(四)对审计机关及协会的建议

调查表明,被调查单位对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活动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9.1%,并认为内部审计协会应该依次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为会员单位服务:寄送文件、通知,公布内部审计发展动态;现场经验交流;举办学术和培训性质的会议;深入单位进行调研,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和资料库,为指导内部审计提供依据;提供专家咨询服务。被调查单位希望内审协会应该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才更有效果,培训形式依次为:集中培训、参加审计机关项目、同步实施审计项目、案例分析并汇编成册、参加CIA、CCSA和内审人员岗位资格考试、其他见(表32至表34)。

三、结论

(一)内审机构组织和制度建设、人员配备较为健全,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据调查,绝大部分单位都设立了内审机构,已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已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被调查单位中目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数已在5000人左右。这些都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虽然绝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内审机构和内审制度,但据调查,内部审计设在财务部门的比例过高,而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比例过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有待加强。从事内审的人数虽然不少,但具备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人员、取得CIA、CPA证书人员、高级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过低,并且存在专职人员比例过低、兼职人员比例过高的问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但内审工作转型面,临问题较多各内审机构的审计理念与工作思路、审计管理与程序、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较为规范,保障了内审工作的正常开展,但内审工作转型面临较多问题:审会计入阶段还是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和事中审计、全程跟踪审计所占比重较小,审计模式还是以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为主,风险导向审计占的比例过低,审计方式还是以财务审计、专项审计或调查等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为主,最新的审计方式如Ⅱ审计、协助公司的流程再造活动、协助公司的质量控制活动、协助公司的控制自我评估等方式采用的比例较低;内审程序基本符合内审工作要求,但审计工作程序还有待改进;审计技术方法不断提高,但开展计算机审计和连网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内部审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但有待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角色除了传统的对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进行独立评价外,对经营效率进行独立评价、培养财务或管理人才等也正逐渐被视为内部审计的角色。但还是以传统的对财务信息等进行独立评价为主,管理审计、培养财务或管理人才等角色所占比例还较低。内部审计承担了相应的管理职责,但主要还是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为主,参与经营和管理、参与物资采购、参与合同签订、参与企业决策等所占的比重还相对较低。内部审计的职能有待进一步拓展。

(四)内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仍需加强 据调查,绝大部分单位执行了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基本得到执行。但全部执行的比例不够高,内部审计准则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大部分单位已将内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向审计机关报送业务工作情况和成果。内审机构分管领导属于权力机构或一把手的占一半以上,绝大部单位参加了后续教育培训,大部分认为培训效果好,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绝大部分单位对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培训等活动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由此可见,各方对内审工作重视程度加大,内部审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还需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加强内审机构组织和制度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变内审理念,建立评估机制,推进审计转型;完善内审管理模式,提升内审工作质量;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优化内部审计发展环境。

上一篇:医院防震减灾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