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质量范文

时间:2023-03-15 09:04:58

内部控制质量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盈余质量 可靠性

一、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2008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其中,内部控制被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有五个构成要素:

一是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运行的基础。具体包括领导者的道德观、价值观、个人能力素质、管理风格,企业文化以及人力资源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机制等。

二是风险评估。具体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四个环节。

三是控制活动。是指企业采取的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一系列控制政策、文件和程序。

四是信息与沟通。包含内部沟通和对外沟通两个方面。

五是监督。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保障机制。

以上五个要素相互影响,组成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二、盈余质量

所谓盈余质量,简单的来说指企业盈余的优劣程度。根据现在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观点,盈余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

(一)可靠性

盈余的可靠性是指企业提供的盈余指标应是真实可靠的,当企业提供的盈余数据信息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该反映的情况供使用者作为决策依据。可靠性应是盈余质量最重要的属性特征。

(二)持续性

盈余的可持续性越好,质量越高。

(三)可预测性

可预测性是指盈余预测自己的能力。可预测的盈余被准则制定者认为是高质量的,同时也被分析师认为是进行价值评估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价值相关性

盈余质量较好的公司,应具有较高的盈余反映系数,即在股票市场上价格会有正面的反映。

(五)安全性

其实质是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的评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不同组合导致企业面临不同的风险水平,从而决定企业未来收益。

三、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相关性研究

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监督和激励。而盈余质量一个重要特征是恰恰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博弈之下会计盈余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如果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实现了平衡,管理者也丧失了动机进行财务造假,因此盈余质量能得到更好的保证。

从内部控制目标来说,报告目标是重要的目标之一。所谓报告目标,主要是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这显然也是会计盈余要追求的质量特征。如果企业很好地完成了内部控制的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层也再无财务造假的必要。同时,盈余的可持续性将会更好。

从内部控制的框架结构分析来说:

控制环境构成了企业的基本氛围,而盈余信息的生成、传递和披露都离不开企业氛围的影响,是保证盈余质量的基石。同时已有的研究还表明内部控制环境里的基本要素如治理结构对盈余质量会有显著影响。

有效的风险评估可科学的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并实施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这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安全性方面有重大影响。

会计系统控制是重要的控制活动之一。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统一的规章制度,选择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实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科学严密的会计系统控制与盈余质量息息相关。通过有效的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能够平衡信息的不对称,让会计盈余信息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

在实现监督的过程中,企业通过对盈余信息的记录、处理、报告持续性的监督,可以发现并纠正重大差异,这对会计盈余的质量也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四、政策建议

盈余信息是报表使用者尤其关注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盈余的质量不高,将会误导信息决策者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从而导致资本市场上资源配置的扭曲。基于内部控制对盈余质量的重要作用,企业要提高盈余质量,降低其资本成本,应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入手,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有限的信息沟通机制,实施强有力的监督。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加强宣传和内控业务培训力度,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内控的违规成本,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

[2]方春生,王立彦,林小她,林景艺,冯博.SOX法案、内控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基于中国石化第一手数据的调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8.

[3]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08

[4]Francis,J,R LaFond,P.Olsson,K.Schipper.The Market Pricing of Accruals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5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2篇

一、研究设计

(一)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 2008年是深市实施内部控制管制的第二年,因考虑到时间上的仓促和执行的成本问题,深交所在《深交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在本所上市的公司均须披露内控自评报告,仅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披露鉴证报告。因此,自评报的披露属于强制性披露范畴,而鉴证报告的披露属于自愿性披露范畴。

根据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披露更多正面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并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将该理论应用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公司自愿披露鉴证报告,即内控质量越高的企业越可能基于信号传递的目的披露内控鉴证报告。因此,披露鉴证报告可以视为反映公司内控质量水平的信号。根据对未披露自评报告的15个公司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经营状况不佳的现象,而不执行监管规则这个行为本身也说明公司的内控质量不高。综合以上分析,将自评报告和鉴证报告的披露情况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按内部控制质量由低到高把公司分为及格、中等、良好三个等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结果表明深市主板市场上内部控制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的公司所占比重最高,达到87.09%,内部控制质量处于及格和良好等级的公司占比较小,分别为3.07%和9.84%。总体看,深市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内控质量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格局。

(二)内部控制目标的度量 具体如下:

第一,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的度量。根据内部控制理论,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更可能收到审计师的标准审计意见,因此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类型可以用作度量财务报告质量的指标。除此之外公司在披露年报后年报更正或补充公告,或者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说明公司财务报告存在错报或遗漏,也即是说公司的财务报告可靠性不高,因此年报的更正公告也可作为衡量财务报告质量的一个客观指标。

第二,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度量。保证公司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止公司因违规经营、财务报表舞弊、信息披露违规、操纵股价、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等原因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因此,将上市公司的违规记录作为度量公司生产经营合法合规性的指标。

第三,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的度量。追求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是企业的基本目标,也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之一。理论上说,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因常用的衡量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的指标只适用于同行业或同一企业前后各期的比较,可以将是否亏损作为衡量公司经营效果的指标。

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一)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 对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的关系,通过审计意见类型和年报更正记录两个指标的来分别测试。

第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意见类型。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相比,无论是出于提醒报表使用者对强调事项潜在风险的关注而出具的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还是因会计政策的选用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而出具的保留意见,以及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的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都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深市主板公司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情况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深市主板488家公司中,有44家被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占总数的9.02%。内部控制质量被定义为及格、中等、良好的公司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比例分别是20%、9.65%以及0%,显然,内部控制质量不同等级的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内控质量等级越高的公司收到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公司通过职务分离、岗位轮换、内部审计等方法对财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可以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和舞弊,从而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披露自评报告和鉴证报告可以向市场传递公司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以及管理层重视内部控制建设的正面信息。相反地,如果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低,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财会人员和管理当局就有比较大的空间来粉饰财务报表,自然地这类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第二,内控信息披露与年报更正。将下列两种事件视为公司2008年财务报告可靠性不高的表现:公司披露2008年报后又2008年报更正或补充公告;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30日公司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中涉及会计交易及事项发生在2008年。

深市主板公司2008年年报更正情况的统计如表3所示,表中所列“年报更正公司”包含上述两种情形。

从表3可以看出,深市主板488家2008年报的公司中,共有64家公司事后进行了更正,占深市主板488家上市公司的13.11%。内部控制质量等级被定义为及格、中等和良好的公司其进行年报更正的比例分别是26.67%、13.41%和6.25%,显而易见,随着上司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等级的上升,进行年报更正的比例逐级下降。因此可以认为,从减少会计差错更正这一角度,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和内控鉴证报告对于改善内控质量有显著作用,即管理层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以及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内控缺陷,适时实施改进方案,对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违规记录情况 在查阅了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30日的上市公司公告以及证监会、深交所、财政部和其他监管部门公告之后,分析整理出涉及公司违规行为发生在2008年的数据资料,对其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共50家深市主板上市公司2008年发生违规行为,占488家公司的10.25%。内部控制质量等级被定义为及格、中等和良好的公司进行年报更正的比例分别是20%、11.06%和0%,显而易见,随着上司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等级的上升,公司违规的比例显著降低。在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48家公司中,无一家有违规记录。这一结果清楚地揭示了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公司更好地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因违法违规行为遭到监管部门处罚。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无论在哪个行业, 无论在哪个时期,公司经营发生亏损都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佳,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遇到了困难,公司存在的基本目标没有实现。以净利润指标来衡量公司的亏损情况,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深市主板2008年共有103家公司亏损,亏损比例是21.11%,内控质量被定义为及格、中等和良好的公司亏损的比例分别达到26.67%、22.35%和8.33%,公司发生亏损的比例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而逐级降低。以上统计结果说明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对深市主板488家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内控质量被定义为及格、中等、良好的三类公司中,内控质量良好的公司,即出具了内控自评报告,并聘请了注册会计师对自评报告进行鉴证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进行年报更正、受到监管机构处罚以及发生亏损的比例最低,而内控质量较低的公司即未出具自评报告的公司相应的比例最高,统计数据表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对内部控制的三大基本目标-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经营管理的合法性目标,经营的效率效果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危机。毋庸置疑,内部控制对于防范企业内外部风险,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2010年的配套指引,标志着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基本建成。随着国家法规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相关部委为企业内控实施应用划定时间表,企业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不可否认,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还处于中等水平,内部控制建设任重道远。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有效构筑防范企业风险的“防火墙”,才能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在危机中屹立不倒,才能在风浪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蔡吉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2]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3]袁秋云:《沪市上市公司2008年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分析》,《财经界》2009年第9期。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特征与质量

0引言

财务报告作为外界了解企业经营实力、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但某些企业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出具完整性、真实性缺失的财务报告,再者企业内部会计报告重视度不足,致使企业经营活动中错误信息的涌现。尤其以上市公司为主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尤为重要。对此,国家财务部《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制度的颁布,逐渐增大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以此实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工作的真实性。

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1.1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对企业经营业务、控制流程予以独立测评,并以此确定是否遵循公认方针与程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是否实现经济资源有效利用、是否体现企业组织目标等。另外,关于内部审计的特征也可表述为以下几点:内向性,即仅针对企业内部领导工作负有主要责任;独立性,即通过各部门间单独审查、评价与管理的方式,对国家利益予以严格维护;简化性,即审计流程和审计报告、审计决策与问题提出均采用简易化的方式,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系数;广泛性,即涉及企业内部各方面、各阶段经济活动审查工作;及时性,即企业内部审计实施阶段,若出现衔接或审查问题,则应在第一时间内和相关部门协商解决,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2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若要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对企业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性与可靠性的维护,贯彻落实企业经营方针。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能够确保企业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在短期内获取经济利益,以此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彰显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计划性、自我调整性和约束性、控制性、评价性等优势。而内部控制特征为:关联性、经常性、潜在性以及全面性;遵循原则:合法性、整体性和针对性、适应性、一贯性与经济性、发展性等七项基本原则。

1.3二者关联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二者关联相对密切,即具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特点。其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可有效确保企业会计财务报告真实性、可靠性,还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现阶段,全球范围内针对企业内部制度正在不断优化,促使经济学家全面加强关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相关性的探讨,即认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成因相对多样化,但其主要因素以审计规模、审计责任人为主。针对此,企业若要贯彻落实内部审计制度的重要性,则应对内部控制质量予以强化.

2关于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思考

2.1审计规模

从整体上来看,企业内部控制涉及控制规模、控制质量两点内容,而其更是通过内部审计强制力、约束力的方式所体现,亦可作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衡量指标。常规角度下,企业内部审计应具备相应的规模,如规模较大,则证明企业员工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从而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竞争力,再者企业各部门间互相监督原则的运用,可对企业内部潜在职能予以激发。除此之外,企业内部审计规模的大小,决定其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即大规模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便于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实施监督,以此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总之,企业内部审计规模的扩增,可有效促进其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化,即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呈现正比例关系。

2.2审计人员

企业经营活动、内部审计二者具有息息相关的优势,而其审计人员素质、专业能力对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此,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需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作为工作核心,即对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有着严格规定。第一,充足经验。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工作均属于财务工作的范畴,若审计人员缺少工作经验与阅历,则会出现审计结果误差,从而对企业经济决策造成影响。例如: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或阅历充足的审计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依据自身经验对审计问题予以合理应对,而经验过少的审计人员,往往会受到多角度因素的制约,但能力强和经验少的审计人员除外。第二,资质。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自身资质和审计质量有着密切关联,如资质较优的人员,可对企业所涉及的财务、金融等知识予以全面解读,同时在审计期间可实现思维发散性思考,从而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另外,职称也是对审计人员资质水平、专业素养的核心体现,例如:获取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职称的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于普通审计人员。第三,学历。关于审计师学历问题,也会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造成影响。其原因在于:审计师学历高低,可真实反映其受教育程度,从而对审计师教育广阔度、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总之,以企业经营发展的角度,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可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优化或提升,加之可及时发现内部控制问题,将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2.3管理体制

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工作应以管理体制作为辅助项目,例如:某企业在2016年初,为提升自身工作效果与职能优势,对审计部门实施优化与调整,即对“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管理体制的体现。而在此期间,审计部门负责企业内部整体审计工作,再者对审计服务、人员业务实施指导,以此贯彻落实企业经营发展目标。该种企业管理体制的运用,能够实现职责明确、政令畅通的目的,便于企业内部审计规范化管理、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

2.4企业发展方向

审计产品营销模式的运用,可对企业内部审计价值、方向予以明确诠释。近几年,随着集团公司、综合型公司的推进,促使企业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尤为重要,即以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企业生产发展的新方向。对此,企业若要实现长远发展,在内部审计工作应采用“审时度势”、“化压为动”、“以挑战为机遇”发展模式,使其形成“高精度”内部审计,从而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经营管理、经营作业等环节需求。

3实证探究

笔者以本市上市公司为例,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筛选,阐述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意义。首先,该公司控制变量为总资产(Lnasset)、资产负债率(Leverage)、净资产收益率(ROE)、财务报告审计意见(Opin)、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事务所规模(Big10)、内部控制缺陷(IC)。其次,模型建立:ICPOI=β0+β1IAquality+β2Lnasset+β3Leverage+β4ROE+β5Growth+β6Opin+β7Big10+β8IC+ε。再次,变量样本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最后,探究结果。在针对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质量关系探究中,可知需以内部审计衡量指标设计为前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的方式,判断内部控制质量指标,而其相关性的假设,应以变量模型构建为前提,对样本数据予以收集,使其形成样本数据观测值,通过stata13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稳健检验的方式,可对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控制的关系予以进一步论证,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奠定基础.

4结束语

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分析,可知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对此,各企业应在不断发展期间,强化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通过对其审计工作的优化,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意义,如扩大审计规模、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优化管理体制、“精品”审计等措施的开展,贯彻落实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齐卉.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关系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5(9):240-241.

[2]方红星,陈娇娇,于巧叶.内部控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31(4):21-29.

[3]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4(6):100-107.

[4]张静.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60-61.

[5]郭春林.基于签字注册会计师特征与独立审计质量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4(1):102-109.

[6]龚晓利.非营利组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3):32-35.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联系

一、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概述

1.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审计形式的一种,主要建立于各个组织和机构体系内部,是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工作。在企业单位中,内部审计部门有较强的独立性。企业生产运营的过程中,不仅对内部的财务和管理实施监控,更对各项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与此同时,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服务于财务管理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形势的不断多样化,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局限于对财务和管理进行检查,而且还对组织机构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分析。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相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其作用更多在于对企业各项措施与管理进行保护。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上,内部控制不仅要保护其内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更要保护战略方案的安全推进。通过这种保护机制,让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在“无障碍”的环境下迅速成长,提高企业效益和生产效率。为企业不断完善自我工作进程和计划做出约束和调整。

二、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联系

内部审计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向型。内部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一种,其主要任务在于对企业的内部各部门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核实,不对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原因进行调查,并且不对其他单位进行干预;第二,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够独立的对企业内部问题进行核查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进行评估分析,且不需要其他部门的协作,完全独立完成,并能够积极的维护国家利益,防止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和偷税漏税等现象;第三,简化性。企业在对内部财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各个环节较为繁琐,但内部审计工作实施时可以对相关环节的取证进行精简,进而让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提高。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特征的贯彻和内部控制质量的保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很多管理者往往无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明晰的认识,为此,笔者对内部审计特征和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管理做出整合,具体如下。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便十分重要,一个准确的财务收支情况是企业生产经营优良的反映。然而,企业的整个运作需要多个环节同时进行,不同环节有各自的利益链条。受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管理人员便容易为了一己私欲,进而对财务报表进行弄虚作假,以此来实现个人的经济利益。为了能够充分保障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需要内部设计工作的严格落实。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极强,其部门主要职责在于对企业自身财务信息进行核查,进而确保企业利益的准确性。在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工作亦随着产生,所以说,内部审计工作决定了内部控制质量。即内部审计包含于内部控制当中,属于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一项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从事于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监督。伴随着许多企业内部的现象被曝光,很多企业都在着实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问题的监管,目前,依然以内部审计工作为主,强化内部监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内部审计特征显示出了其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性,但归根结底,其亦是内部控制工作的组成部分,要想做好审计监察工作,仍需不断对审计工作做出革新和调整。

三、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结果

1.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范围。内部审计工作部门的规模范围是企业自身的审计实力高低的重要显示,此外,其审计的规模范围还彰显了内控质量的高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规模较大,其审计结果透明、科学,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审计工作范围广标志着该企业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部门的规模决定着专业技术人员的素养和人员基数。审计部门的范围大、专业技术人员多和审计人员素质完善,以上三种优势的集合就会让审计部门在工作中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更深度的挖掘,更多潜在问题的解决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为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规模和审计质量成正比,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内部控制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4]。

2.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素养。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形成直接影响的是审计人员素养,审计人员专业素养高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专业、更完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得以保障。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企业招录审计人员或会计师都有工作经验的限制。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掌管着财务准确性审任,很少有企业会在审计工作中录用或培训一个专业知识不全面的人。此外,工作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或会计人员在处理各项事务时,其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往往要强于其他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优化亦起到重要的影响力;第二,资质的限制。虽然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观念是“学历不等于能力”,但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当中,高的资质便说明其能力多数能够符合企业的标准,缩小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担忧;第三,拥有过相类似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若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丰富或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培训成本,并防止工作进度被拖慢,进而提高企业运作的速度[5]。审计工作是一项较为重要的研究工作,若拥有审计工作经验,便会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谨慎度和敏感度,对审计工作质量的保障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3.加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双重管理。若要保障企业的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质量,就必须要有良好完备的管理体制作为依托。其中,强化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机制就是其中最重要一项。我国早在2013年就对企业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具体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双重管理机制就是审计部下发的一项指导方略,审计工作统一进行管理,审计部门对企业内的其他部门进行相关财务业务和管理模式的指导,并对各个部门的运营模式进行风险评估,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解决建议。各个部门积极对审计工作作出响应,让审计工作呈现规范化发展。进而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的审查,进而让企业明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审计部门在根据相应的报表来做出规范化管理,并向管理层做出相关整改建议,进而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做出经营战略的调整。使内部控制质量逐渐完善,企业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郑伟,徐萌萌,戚广武.内部审计质量与控制活动有效性研究——基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及沪市上市公司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4,01(06):100-107.

[2]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2(01):76-84.

[3]雷英,吴建友,孙红.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13,11(11):75-81.

[4]范经华.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审计研究,2013,12(02):82-89.

[5]刘桂春,叶陈刚,邹亚生.审计质量、产权性质与内部控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05):70-76.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有很积极的作用。而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加以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内部审计;特征;内部控制;质量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想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建设,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要紧紧把握其特征和优势,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了内部审计的特点以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一、内部审计特征

1.内部审计发展概况。

内部审计对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从未停下脚步。当前内部审计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其职责是根据各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开展调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民主的氛围,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从而有效保障企业政策、制度的实施效果,促进企业更加高效地运转。同时,内部审计能规范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内部审计的特点。

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时,要把握好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审计活动。

(1)独立性。

和外部审计一样,内部审计也必须具备相当的独立性。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之外,根据地方法规、公司章程等依据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各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查,才能帮助企业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服务内向性。

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是从企业内部发起的自发的审计行为,因此审计的重点在于通过评价等措施加强对各部门经营管理的监督,促使各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利益。通过对工作人员的监督,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同时加强对公司领导权利使用的监督,确保公司领导能够全心全意为公司服务,正确使用公司赋予的权利。

(3)范围广泛性。

为了全面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的效果,内部审计的范围必须覆盖到公司经营的方方面面。大的方面来说,审计要对公司决策的制定、财政项目的管理、经营过程的合法性等进行监督。具体的来说,审计要对项目具体负责人、每一笔投资的走向等进行监督。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客观性。

二、内部控制的质量

1.内部控制的缺陷。

内部控制是指通过企业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共同进行自我审查,发现并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内部控制分为五大基本要素: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监控。通过实施这些步骤,来保证企业的经营符合法律规范,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仍有很多缺陷:

(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下,没有积极实行内部控制。大多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企业自身的建设。部分企业在形式上实行了内部控制,但是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深刻理解,没有真正做到从企业内部出发进行自我监督,实现自我成长。

(2)缺乏风险意识。

现代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很多企业往往只重视解决眼前的困境,而没有为企业的发展做长远打算。风险意识的缺乏导致企业缺少健全的风险评估、风险抵御机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一旦企业的发展出现问题,在面对紧急情况或意外风险的时候,企业没有足够的自救能力。

(3)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差。

内部控制必须有良好的控制环境。良好的内控环境包括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企业管理、畅通的内部交流等因素。但很多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切实际、重叠复杂;企业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指导;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狭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2.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措施。

为了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企业应当结合自身需求,改善内部控制环境。根据企业现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整改措施:

(1)重视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控是提高企业管理成效的有效途径,必须加以重视,才能从思想上改变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内部控制的措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积极作用。

(2)强化风险抵御能力。

建立并完善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对可预见的风险提出应急措施,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3)完善企业管理结构。

不断扩大企业领导层与员工间的交流,保证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实施十分关键,而内部控制是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当不断完善内控环境,为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刘欣欣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晓.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5)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煤炭采选业

一、引言

相关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由于控制环境建设薄弱,风险意识淡薄,监督不力,导致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隐患,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经营风险增大。那么是这些内部控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什么因素在左右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呢?已有的文献大多为规范性的理论研究,实证性的定量研究教授,并且现有的少量实证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煤炭类上市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乏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总体的考察。为此,必须深入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我国煤炭采选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

二、实证分析

加强和规范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各类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煤炭企业利益相关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已有学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同时借鉴杨清香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对我国煤炭采选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可能因素主要有公司治理水平、公司业务复杂性和公司财务特征等几个方面。

(一)相关说明

1. 内部控制质量的界定

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如何衡量内部控制质量是一个难题。本文借鉴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做法,采用如下两个指标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煤炭企业是否公开披露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和煤炭企业是否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根据这个指标,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ICQ)分为两个档次:内部控制质量较差(赋值为0),不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内部控制质量较好(赋值为1),既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又公开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这样定义是出于以下原因: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促进公司加强自身管理、解除受托责任、保护资产安全的一种制度安排。煤炭企业提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需要对公司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有助于管理层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并能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改进。此外,从信号传递的角度来看,对内控质量高的煤炭企业而言,自愿披露鉴证报告是一种有利并且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越可能披露内控鉴证报告。

2.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本研究以2009年度上交所A股煤炭采选业(采用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没有像传统做法那样将深市A股包括进来是因为,两市有不同的上市规则,在内部控制方面有系统性差异,因此直接将两市公司直接放在一起考虑没有意义。截至2009年年末,沪市共有15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本文实证分析中使用的数据资料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上交所网站等公开网络。

因为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较少,采用基于大样本的统计检验和回归方法获得的结果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后面的分析采用更简单直观的方法。

(二)内部控制质量总体情况

在被调查的15家公司中,共有6家煤炭企业对外公开披露了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据搜集到的数据,披露的核实评价意见均为无保留意见,因此无法再具体根据核实评价意见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占40%,这些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高。其他9家煤炭采选公司没有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占60%,有的公司甚至没有披露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这些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我国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总体不高。

(三)公司治理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内部环境。一般来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助于良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即控股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掠夺公司资源,从而牟取私有收益,损害其他股东利益。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并且上市公司的投票权都是“一股一票”,控股股东“掏空”问题更为严重。La Porta等研究发现,外部分散的小股东和公司控股股东之间经常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在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中,控股股东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牺牲小股东利益,由此就会造成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下降。据此,作者提出研究假设:煤炭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负相关。

2. 实证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作者以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公司治理水平的代表变量,搜集了公司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样本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低为18.09%(贤成实业,600381),最高为75.90%(山煤国际,600546),平均为55.59%,可见“一股独大”的现象在煤炭采选类公司中普遍存在。表1列示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公司,其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较高,而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矛盾。经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是,我国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多为国家控股,国家会处于长期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考虑而不“掏空”上市公司,因此,虽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但外部分散的小股东与公司控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不严重。

(四)公司业务的复杂性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与公司经营环境有关,从事复杂交易和多样化经营公司对内部控制有较高的需求,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实施内部控制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正相关。另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内部控制缺陷出现概率大的公司往往在公司运作上更加复杂,公司业务复杂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兼并与重组多、分部较多或国外收入占的比重较大等。也有国外学者基于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存在并购重组等重要组织变化、组织结构复杂等特质。作者提出假设:公司业务复杂程度与内部控制质量负相关。

2. 实证分析

煤炭企业所控制的子公司数目越多,其经营情况往往就越复杂,这类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情况下,如果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市场都设有子公司,则这些子公司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不同,客观上就增加了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难度。因此选择所拥有子公司的数目(Segments)作为煤炭企业经营复杂性的变量。作者从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搜集了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数目情况,数据显示在15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中,拥有子公司最少的是恒源煤电(证券代码为600971,拥有3家子公司),最多的是山煤国际(拥有28家子公司),平均为10.80家。表2按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分别列示了拥有子公司数目情况。

可见,拥有子公司较多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而那些拥有子公司较少的煤炭企业,其内部控制质量则相对较高。也就是说业务复杂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这与上面理论分析的结论一致。因此出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考虑,应适当限制煤炭采选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如年度报告显示,山煤国际子公司的一些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性很小,造成公司业务复杂,内部控制质量下降。

(五)公司财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实际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数量以及内部控制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必然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只有财务状况较好的煤炭企业才有能力对内部控制进行投入,因此公司财务特征会影响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也发现,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越差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就越难以得到改善,内部控制的质量可能越低。Mitchell Franklin认为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连维护其公司日常运营都有困难,它当然就更难在建设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上进行投入了,公司会认为内部控制系统等不会为核心营运能力增加价值,由此影响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据此,作者提出研究假设:公司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

2. 实证分析

蔡少娜研究表明发生亏损的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可能性更大,也有研究发现披露内控重大缺陷的公司整体上比那些没有披露重大缺陷的公司盈利能力要差。本文选择基本每股收益指标度量公司财务特征。作者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检索出了样本公司2009年度的基本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最低为0.17元/股(圣成实业),最高为2.22元/股(兰花科创,600123),平均为1.17元/股。下表按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分别列示了不同类公司的平均基本每股收益。

由表3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其基本每股收益也较低,而基本每股收益较高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一般较高。这与上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因此公司财务状况会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更有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又将有利于公司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煤炭采选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问题。发现企业业务越复杂,其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普遍高于盈利能力弱的公司,这可为监管机构和煤炭采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哲.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04).

[2]杨清香.内部控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0(05).

[3]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02).

[4]胡卫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D].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Dyck A, Zingales L.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4(02).

[6]张兆国,闫炳乾,何威风.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5).

[7]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 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06).

[8]Ge W, Mcvay S.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03).

[9]Franklin M. Sarbanes Oxley Section 404: Can Material Weakness be Predicted and Modeled? An Examination of the ZETA Model in Prediction of Material Weakness[D].Walden University,2007.

*本文受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新常态下河南区域金融风险及对策研究”(立项号:2016B138)资助。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质量;财务困境恢复;假恢复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3GL035)。

作者简介:和丽芬(1972-),女,河北蠡县人,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朱学义(1953-),男,江苏通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务理论与资本市场研究;王传彬(1984-),男,江苏徐州人,管理学博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计学、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1-0118-06收稿日期:2012-11-14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困境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财务困境恢复开始成为财务困境研究的新着眼点,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财务困境恢复的影响因素,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高管薪酬、CEO变更等。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目标包括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2006年,上交所和深交所相继出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出台,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已基本形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具有显著影响。那么,内部控制质量对财务困境恢复能否产生影响,其作用机理如何,目前尚无研究。本文以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实施以来的A股ST公司数据为依据,对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困境恢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探索。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国外对财务困境预测研究起步较早,对财务困境恢复的研究则比较晚。Casey 等(1986)采用probit模型研究发现自由资产水平和盈利前景对困境公司的成功恢复具有显著的判别能力。Robbins等(1992)研究发现效率主导战略对于困境成功恢复是必要的。还有的学者对影响财务困境企业恢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区分重组成功与破产清算公司的模型。Bibeault(1982)、Arogyaswamy等(1995)则指出更换高级管理人员是财务困境公司成功恢复的重要一步。

国内一致以ST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困境的惯例研究对象,困境预测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而财务困境恢复研究是近几年才展开的。赵丽琼等(2008)以1998年~2002年被ST公司为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建立了财务困境恢复预测模型,发现财务困境恢复与自由资产数量和效率主导战略呈正相关关系。过新伟(2012)就CEO变更研究发现,公司财务困境期间非正常更换CEO对于困境恢复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倪中新等(2012)利用生存分析中的Cox比例危险模型对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影响其成功恢复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困境公司能否顺利摆脱困境受到财务和公司治理因素的共同影响。

从以上研究可见,财务困境恢复的研究角度已有若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进行财务困境恢复的探讨尚未出现。内部控制是为达成既定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作为企业的一种内在制度安排,其建立、健全能够制约和监督公司的经营决策,最大限度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和降低交易风险,并缓解问题。已有研究发现,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更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因为盈余管理更容易使ST公司脱星摘帽。而内部控制一方面能够抑制盈余管理(方红星 等,2011),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那么,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使盈余管理降低而妨碍财务困境恢复,还是使公司经营效率提高从而摆脱财务困境?从内部控制的5大目标来看,如果公司内部控制是健全和有效的,那么其战略、效率、财务报告真实、资产安全、法规遵循这些目标的实现会得以合理保证。当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契约各方的冲突不能好好地解决,从而滋生财务困境诱因,使公司面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增大(李万福,2012)。那么,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后,如果能主动从提高其内部控制质量入手,同样有助于其从财务困境中恢复。因为内部控制是企业运行中的一个系统工程,内部控制质量提升和有效运行能够最大限度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困境公司仅仅基于盈余管理在短时期内或能摘帽,然而,基于低质量的内部控制而摘帽的ST公司其财务困境不能从本质上得以恢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困境恢复正相关,即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财务困境越容易恢复;

H2:内部控制质量与上市公司假恢复(即是否反复被ST)负相关,即在摘帽ST公司中,内部控制质量高的公司其财务困境真正恢复,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公司只是短期摘帽,不久又第二次甚至多次被ST。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内部控制质量衡量

本文依据COSO报告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五要素框架及其所涵盖具体内容,借鉴《中国上市公司2011年内部控制白皮书》(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2011)和杨玉凤(2010)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参考建立内部控制质量衡量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考虑到各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数目不相等,对表1中的各一级指标得分值确定为其所属二级细项指标得分值加总的平均值,内部控制质量总体评分为一级指标得分合计数①。

(二)模型设计和变量选择

根据前文假设,以内部控制质量为自变量,以财务困境公司是否恢复为因变量构建模型(1)和模型(2);以内部控制质量为自变量,以摘帽ST公司是否两次以上被ST为因变量构建模型(3)。三个logistic模型的控制变量均相同,包括公司规模、控股股东性质以及是否更换高管。

(三)样本数据来源

四、研究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一)结论

本文对ST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总体质量水平对ST公司的财务困境恢复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内部控制中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来自公司内部的监督相较于信息与沟通和外部监督更有利于帮助财务困境公司恢复。对已摘帽ST公司而言,内部控制质量对其是否“再次被ST”具有反向作用。即内部控制质量高的摘帽ST其恢复属于真正摆脱困境,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摘帽ST公司其恢复属于假恢复,因为这些公司再次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建议

1.继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启动内部控制建设以来,至今已取得很大进展。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呈逐年提升的趋势。但是,在ST公司中由于各种原因,其内部控制总评均值显著低于非ST股上市公司。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促使ST公司完善内部环境,提升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内部监督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促使其尽快摘帽并摆脱困境。

2.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迄今为止,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已有不少,但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格式进行规范,完善内控披露评价体系,逐步引导ST公司通过内部控制鉴证和披露发现问题,从而有步骤、分环节去实施内部控制完善计划。

(三)创新与不足

本文力求以最新数据求证内部控制质量与财务困境恢复之关系,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ST公司尽快摘帽的相关策略。无论是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是财务困境恢复方面,本研究尝试了一种全新角度的拓展。尽管研究力求创新和严谨,一些固有原因的存在使得本研究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其一,由于至今尚没有关于内部控制的官方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对内部控制质量二级指标设置未必合理和全面,使得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其二,在假设2的证明过程中,由于样本数量过少而向前追述,将不同年度样本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予以比较,尽管增加了样本量,但没有考虑内部控制的时间发展脉络。

①计算内部控制质量总分所纳入的一级指标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其中,“监督”指标分=50%×IM得分+50%×EM得分。内部控制质量总分介于5-25分之间。

参考文献:

方红星,金玉娜.2011.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8):55-62.

过新伟,胡晓.2012.CEO变更与财务困境恢复――基于ST上市公司“摘帽”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3):47-54.

李万福,林斌,林东杰.2012.内部控制能有效规避财务困境吗?[J].财经研究(1):124-133.

倪中新,张杨.2012.基于Cox比例危险模型的制造业财务困境恢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1):15-20.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2010.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成本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7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1):83-84.

赵丽琼,柯大钢.2008.我国财务困境公司恢复过程预测研究[J].统计与决策(14):139-141.

AROGYASWAMY K, BARKER V L, YASAIARDEKANI M.1995. Firm turnarounds: an integrative two-stage model[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32(4):493-525.

BIBEAULT D B. 1982. Corporate turnaround: how managers turn loser into winners[M]. New York, NY: McGraw-Hill Press.

CASEY C J, MCGEE V E, STICKNEY C P. 1986. Discriminating between reorganized and liquidated firms in bankruptcy[J]. The Accounting Review,61(2):249-262.

ROBBINS D K,PEARCE J A. 1992. Turnaround retrenchment and recove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3(4):287-309.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8篇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已成为企业越来越迫切的要求。通过对近年来内部控制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识别提供启示。

关键词:

内部控制质量;公司特征;治理特征;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系统;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归集更是日趋完整。从检索到的文献看,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即判断内部控制缺陷的定性分析、建立规范式定量评价指标的定量分析。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概括说可分为公司特征、治理特征、评价与信息披露、构建与执行四类影响因素。

一、公司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公司规模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越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徐菁忆(2014)认为,财务杠杆越高,外债角度力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也越高。但是,当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而触及退市临界点时,企业为了降低退市风险、转亏为盈,易于出现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王芸等(2011)认为,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2.公司的成长阶段与上市年限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表明,公司的成长阶段、上市年限与内部控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张颖等(2010)采用Likertscale,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会显著改善遵循法律法规的情况,更易于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促进经营业绩并与战略目标呈正相关。因此,成熟期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

3.企业的自身特征李越冬等(2014)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的自身特征对内部控制质量有重要影响。上市时间越久的企业,由于早期较为宽松的监管,以及为拯救国企而建立的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适应新颁布法规的滞后性,使得内部控制存在较多缺陷,有效性较低。周川楣(2015)认为,经营复杂程度越高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也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低。

二、治理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所有者影响程晓陵等(2008)以沪深股市1162个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发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质量显著优于其他公司。张先治等(2010)发现,国有控股及股权集中度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赵晓铃等(2015)通过深市主板6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发现控股股东性质对内部控制的质量不具有显著影响。除了研究股权性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外,许多学者对机构投资者也进行了研究。朱熙等(2012)发现,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专业的投资技能和投资规模,机构投资者持股越高,对企业内部控制越有积极影响。李阳等(2014)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并提出我国应积极引进诸如证券机构、合格境外机构等高质量的机构,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储成兵(2013)研究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实证检验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中,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数的负相关关系,即金字塔层级越多,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差。研究还发现,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选择和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来攫取控制权私利,因此,公司治理中应重点关注终极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

2.治理层影响姚嘉等(2014)选取2013年沪深两市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公司和ST、*ST、S*ST公司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人数越多,董事会会议召开的频率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步磊(2014)以上交所258个A股公司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资产负债率均值为4.84%。其中,214家公司财务报告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占样本数据的82.9%。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会议召开次数,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显著影响,说明董事会与监事会的会议质量能够发挥监督与战略决策的职能。而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显著,甚至出现消极影响,说明独立董事未真正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雷辉等(2014)采用面板数据模型、Driscoll-Kraay标准误差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权利结构,更有利于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而董事会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特别提到了异地独立董事因素的影响,证实异地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假设。陈汉文等(2014)借鉴Coles、Daniel、Naveen(2007)的做法,以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就职时间晚于董事长就职时间的人数占比,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董事长在内部控制有效性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审计委员会作用并不明显。刘怡芳等(2014)选择因财务报告违规披露被处罚、对财务报告进行重述和财务报告被出具费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及配对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规模、会议频率4个特征,实证分析审计委员会质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越大、成员专业性越强、独立董事占比越高、开会次数越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即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周敏(2015)与以往横向研究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不同,他将企业分为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下,企业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通过纵向研究表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管理层影响唐冬妮(2012)选用深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剔除异常数据后,共采用1215个观测值,其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显著负相关,即管理层持股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反而越差。原因可能是我国多数上市公司股权改革不彻底,管理层身居要职受利益驱使侵占股东利益等。蔚风英等(2015)与以往多元回归法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同,采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评价内部控制的质量。研究发现,管理层对风险持厌恶态度,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高管薪酬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好。吴秋生(2013)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领导者权利及其运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领导者的强制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不显著相关外,领导者的合法权、奖赏权、专家权和崇拜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赵晓玲等(2015)选用员工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反映管理层对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的重视,以此考察其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素质的员工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池国华等(2014)与以往研究影响内部控制的显性硬因素不同,而把研究重点放在了隐性软因素上,从管理层背景特征入手,以2009—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高管的风险意识、管理理念、管理哲学、价值观等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管背景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提出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发挥软因素的积极作用。刘长奎等(2015)以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包括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管薪酬、管理层年龄、管理层学历等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这些因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是相当复杂的,是通过影响内部控制目标的不同方面,进而对整体有效性产生影响。

三、信息披露的影响

张建儒等(2015)选择中小企业披露2013年财务报告的635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质量的因素。结果表明,2013年财务报告中,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高达98.93%,审计意见披露情况差异较小,对内部控制影响不明显,标准审计意见没有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蔚风英等(2015)的研究结果显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影响显著,外部审计的监督能够促进公司内部控制的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时提出,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披露,比自愿披露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更大。张加存(2015)以2009—2013年发表在《审计研究》、《会计研究》等期刊的相关文章为依据,从内控信息披露现状、影响因素、披露效果、改进建议四个维度,总结了内控信息披露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积极影响。

四、内部控制系统构建与执行的影响

李小燕等(2015)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分析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建构逻辑与执行偏差后得出,我国应吸取美国SOX法案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本国实际,从制度设计、执行机制和制度文化3个方面,建立制度的自强化机制,使制度的设计者、执行者与受益者达到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问题。王龙英(2012)提出,要设计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遵循内部控制基本原则,强化对会计信息和经营活动控制,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以此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孙洪哲等(2014)针对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从相关要素出发,提出构建和执行对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影响。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和谐;其次,在内部控制实践中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沟通机制,通过有效沟通,不断提升内部控制质量,达到自觉进行能力完善和行为监督的目的;最后,要重视风险防范和监督管理,提高风险评估水平,改善内部控制质量。齐保垒等(2010)以2007年、2008年沪深两市219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一个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使用Logit回归分析,验证了企业内部控制越好,内部控制出现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内部控制质量也越高。金成浩(2015)与以往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同,主要阐述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健全内控体系的措施,强调了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对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现实意义。

五、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图与结论

1.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图综合上述文献,将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用下图表示:2.结论通过从公司特征、治理特征、信息与披露影响、内控体系构建与执行四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分类回顾,具体阐述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企业构建科学、合理的内控体系,以及识别内部控制风险因子具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菁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4(11):44-46.

[2]蔚风英,林爱梅.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J].财会通讯,2015(18):87-90.

[3]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75-81.

[4]李越冬,刘伟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企业内部特征视角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4(15):86-94.

[5]周川楣.内部控制质量决定性因素研究[J].财经界,2015(12):100-101.

[6]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53-61.

[7]赵晓铃,李夏妮.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深市主板数据[J].财会通讯,2015(9):40-43.

[8]褚成兵.金字塔股权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3):78-83.

[9]陈汉文,王韦程.谁决定了内部控制质量:董事长还是审计委员会?[J].经济管理,2014(10):97-107.

[10]张加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国内文献综述[J].商业会计,2015(1):44-46.

[11]李小燕,杨济华,郭颖.美国萨班斯法案与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自强化机制的构想[J].会计研究,2015(2):66-72,94.

[12]孙洪哲,万云蕾,刘亚峰.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

[13]齐保垒,田高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2012(4):133-140,176.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要素;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98-02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

(一)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强人经济”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企业经营者为了谋取私利,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而给财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很大损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并非源于会计准则本身,而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不规范。只有通过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杜绝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体现内部控制的强弱

无数知名企业的倒闭证明了一个事实,在一个内部控制比较薄弱的公司里面,企业的会计舞弊和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就越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低。因此,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强弱的重要标准。

二、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

(一)内部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环境在实施内部控制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一个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可能造成公司股份掌握在少数股东手中,董事会功能无法有效发挥,监事会独立性无法保证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下降;董事会负责保证整个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监事会负责检查企业业务关系与财务相关的资料,所以完善的健全的机构设置以及有效的权责分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内部审计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举措。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将企业潜在的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避免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在人力资源方面,企业应当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竞争上岗制度,同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避免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在企业的文化建设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构建。

(二)风险评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风险评估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风险因素[1],为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决策依据,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中的风险因素。

(三)控制活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内部控制活动中,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可以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止财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2],从而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信息与沟通是指信息在内部员工之间,内部员工与外部相关人员之间的流通。通过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企业内部员工可以明确知道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关流程,并清楚自己的内部控制流程中相关职责,同时在沟通和交流中将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问题反馈给相关管理层,以便相关管理人员控制和协调出现的问题。

对于管理层来说,通过与内部控制活动过程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可以全面地了解过去和当前的财务信息,处理和解决会计信息质量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五)监督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监督控制是内部控制过程中关键环节,同时对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监督控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和真实、合理,防止出现会计舞弊和财务造假。

三、从内部控制要素的角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应对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第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防止股份过度集中于少数股东的局面,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加强对董事会的制约管理。同时,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董事会和监事会监督经营管理者各项经济活动,从而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

第二,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4],企业应该建立与本企业内外相适应的组织机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建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层次扁平的有机的组织结构,来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同时相关部分之间又有相互制约和协调,从而为企业信息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保证。

第三,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政策。采取公平、公开、合理的竞争上岗制度来招聘员工,提高员工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考核机制和培训机制,从而降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假问题。

第四,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作用。

第五,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5],让员工更多地理解和认同企业的文化,同时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的法律意识,这些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风险,企业可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对各个项目进行事前风险评估,同时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将风险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三)完善内部控制活动

在实施控制活动时,企业应该明确企业具体控制方法,以及具体处理措施及应急处理机制等要求。企业应当采取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措施,比如严格加强会计系统、财产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6],以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

(四)建立健全的信息与沟通系统

企业员工应当通过信息和沟通系统,将内部控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反映给相关管理人员,以便他们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建立反舞弊机制,以防范财务报表舞弊,领导人等行为的出现,建立举报投诉和举报人保护制度,以保护举报人的相关权益。

(五)加强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企业的内部控制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使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应该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通过内部审计,可以防范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风险,同时对企业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形成制约。

参考文献:

[1] 王海林.IT环境下企业内部环境模式探讨[J].会计研究,2008,(11).

[2] 何玉芬.基于内部控制环境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崔进.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J].会计学,2004,(4).

[4] 许蔚君.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探析[J].内部控制,2012,(2).

[5] 史咏梅.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中国外贸,2012,(2).

内部控制质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信息披露质量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充分、及时的信息披露能够有效降低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和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于富生、张敏,2007;杜兴强、周泽将,2009)。同时,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形象,张宗新等(2007)发现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公司其财务绩效指标显著高于披露质量较差的公司,且其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优于披露质量较差的企业。此外,陈耿、陈诚(2010)发现一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较高可以改善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如何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永恒话题。为了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监管当局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完善信息披露的政策与制度,以加强信息披露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对内部监管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减少企业的舞弊行为,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信息。2008年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都致力于为企业构建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那么,这些措施是否能够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呢?为此,笔者选择2009年上市的中小板企业为研究样本,讨论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改善中小板企业信息披露质量。选择中小板企业的原因在于:虽然制度上中小板上市标准与主板无异,但是,对比主板市场来说,中小板企业的规模较小,且大多为高科技企业,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同时面临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也更大。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深交所加大了对信息披露的全程监管,且其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的作用已经在资本市场上开始显现。那么对内部监管来说,内部控制是否显著改善了信息披露质量呢?

在研究内部监管对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中,不少专家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在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上,并且获得了许多成果。王雄元(2006)发现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以及高学历可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而财务专家的比例以及开会次数却并不具备这样的效应。蔡卫星、高明华(2009)验证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显著因素。除了审计委员会对信息披露质量的积极影响之外,大股东持股、独董比例、财务状况等都影响着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例如,吕惠聪(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王斌(2008)发现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独立董事比例、获利能力和资产规模正相关,而与资产负债率和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负相关。从以上的文献分析中可以发现,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的文章较少,本文将从这一方面出发,探讨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问题,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以减少成本成为必要。在我国,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比较严格,多数公司对信息进行披露是因为外部监管的强制性要求,而非企业自愿行为,如果公司自愿披露公司信息,自愿聘请中介机构对公司信息进行鉴证,则可以大大提高公司信息质量。而内部控制作为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其有效性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有积极的作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公司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公司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于是,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内部控制质量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且获得深交所信息质量考评结果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按以下顺序进行剔除:

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

2.剔除无法获取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

3.剔除其他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

剔除后最终得到样本319个。本文中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信息质量披露考评结果来源于深圳交易所(/)。内部控制质量数据通过2009年年报手工搜集。其他公司治理数据和财务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以下表格数据均来源于Excel统计与SPSS17.0的统计分析结果。

(三)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信息披露质量

对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公司根据自行确定的评分标准对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分,以分数的高低评价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二是权威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深圳交易所对信息披露的质量评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级别。相比较于自行评价,深交所的信息披露评级结果更为客观权威。为了避免自行评价的主观性,选择第二种权威机构考评方式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曾颖,2006;王斌,2008)。将信息披露质量定义为Disclosure。“优秀”取3,“良好”取2,“合格”取1,“不合格”取0。

2.解释变量:内部控制质量

内部控制质量难以观测和直接度量,往往采用间接的方法衡量,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王斌,2008;曹建新,2011)。2009年中小板上市的358家上市公司全部按照证监会和深交所的相关规定披露了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那么,以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来研究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已经不能成立,本文以上市公司是否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进行鉴证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并且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报告被认为是具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

3.控制变量

(四)模型设计

表2中显示,2009年深交所对中小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考评结果中,大多数中小板上市公司获得了较高的评价,评级良好的比例高达70.8%,评级优秀的仅占样本总量的14.1%,合格与不合格的比例为15.1%。说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基本上能够按照深交所与证监会的要求披露信息,但是披露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检验

(三)回归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

本文选取2009年获得深市信用评级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论显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这一结论的实践意义将有助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促进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披露了2009年中小板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统计的结果显示,2009年中小板上市的358家上市公司全部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说明在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描述性统计的结论显示,在选取的319家样本公司中,284家公司聘请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鉴证报告,其中259家获得了无保留的鉴定意见,说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都较好,但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较低,获得优秀评级的公司仅为45家,占样本总量的14.1%,因此,公司应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以达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只选择了2009年获得深交所信息披露评级结果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数据的局限性可能导致结论存在着偏差,另外,关于内部控制的数据完全通过手工搜集,只分析了2009年一年的情况,没有进行趋势分析,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能够得到 补充。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S].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于富生,张敏.信息披露质量与债务成本[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3] 杜兴强,周泽将.信息披露质量与成本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2).

[4] 张宗新,杨飞,袁庆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升能否改进公司绩效[J].会计研究,2007(10).

[5] 陈耿,陈诚.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市场抗冲击能力国际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2010(3).

[6] 王雄元.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6).

[7] 蔡卫星,高明华.审计委员会与信息披露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09(4).

[8] 吕惠聪.大股东控制、审计监管与信息披露质量[J].经济管理,2006(22).

[9] 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J].会计研究,2008(3).

[10] 曾颖,陆正飞.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J].经济研究,2006(2).

上一篇:期权风险投资范文 下一篇:内部控制环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