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时间:2023-02-28 16:48:00

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1篇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部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

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影响公司竞争力。(*,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监管和内部控制考察报告等。

三、国内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

1.内部控制的概念探讨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国内在对内部控制文献介绍时也主要是以引入内部控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来进行讨论。比如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2001),就分别对应美国的二因素法、结构三分法和COSO报告,当然我国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根据国情需要对会计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探讨。

在中国较早期的文献中对内部控制概念的讨论较多,且先是主要以会计控制为讨论对象的。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所谓“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阎达五,宋建波,2000)这种定义主要还是在会计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来认识控制,把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局限在会计这个领域,这也主要基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应用,主要还是会计内部控制。再比如从实质上来看,用契约理论解释,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就契约本身而言,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契约的完备性程度不同。所以,企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种不完备性也就视为减少交易成本收益的一种代价或成本。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刘明辉,张宜霞2002)可见我国学者也在使用实践和理论来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在内部控制的文章中,以委托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探讨的文章非常之多,因为内部控制是在一个企业中实施的,他的实施环境自然就是公司的治理情况,但是就是说公司治理就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吗?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根据所引文献,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只是描述联系的模糊界定到后来的界定边界和分析相互作用,也见证了研究者们认识的逐渐成熟。本人认为有下面几个有代表性的阶段、观点。

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委托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出资者(企业所有者),他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手段间接地进行控制。而会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合约。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借助于这一机制来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并提出广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原则,要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会计环境。(冯培根,2000)我觉得应该是没有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严格加以分析、区分,只是点出了他们之间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作用,即用内部会计控制来加强公司治理,但却没有明确给出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公司治理是源头(高层组织结构源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是中间机制,执行层组织结构则是末端,三者之间有两个交叉区域,公司治理结构变革追求治理效率,组织结构变革追求经营效率,这些变革共同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这个论述就不仅仅局限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关系,而是界定了他们的范围、区别和联系,又更走深了一步。或者把这种观点叫做“环境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包括(阎达五、杨有红,2001)、刘明辉、张宜霞(2002)、张安明(2002)。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相互链接或关联的,主要表现在目标上具有的衔接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上的。内容也关联。在公司治理结构三种权力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监督权主要由股东、监事会行使而独立于企业的业务系统外,决策权和执行权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上述可知,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既有分离区域,也有交叉领域。并认为:“嵌合”更能准确地描述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2005)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在前面环境论的基础上,更突出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

3.国内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探讨

这几年在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进展,如《会计法》中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把这一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财政部在2001年~2006年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固定资产”、“存货”、“筹资”、“对外投资”、“担保”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等问题都有研究。但是对比美国还存在没有理论框架支撑、控制方法单一、层次还比较低的不足。

此外,除了在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证监会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只局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要么局限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针对普通上市公司而言,年度报告的披露,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具体评价意见;对于年报摘要,更是允许公司监事会在认为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时免于披露。一般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的法制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比国外尚存较大差距。就目前的内部控制相关政策中,对于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性要求,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强制性文件。对比美国更具强制性和规范性的披露制度,我国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定期报告的重要内容,建议随同年度报告一起披露,增强他的强制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宜采取相对固定的格式,要研究探讨应该予以披露的内容还要统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核的标准。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2篇

高校是公益性机构,其主要表现是它的非营利性质。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与社会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其职能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高校内部控制的内涵是财务控制,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学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保障学校的经营和管理在有序和有效的环境下运行,从而有效降低高等学校运行过程的风险。对此,有必要在以后工作中切实强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关键词: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外部环境问题

由于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者们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理性认识,他们将大多数精力放在资金核算和分支管理上,忽略了真正的内部控制。这样,没有真正地将有限的货币资金投放在教育事业发展、文化建设、教师素质提高等利于学校的发展方面上。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整体形成的只是资金管理,真正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建立。

(二)体系建设不完善

高校把教学做好就行,内部控制不重要;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内控体系建成后要多走很多流程,严重降低办事效率;很多高校建立了内部控制系统,但是也无法避免产生腐败。特别是在科研经费和专项经费的使用上缺乏制度的约束,部分教师甚至认为科研经费是个人争取来的,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干涉过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有章难依。

(三)管理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实际的管理权力,由于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许多高校长期重于制定计划而轻执行,制度是有的,但关键还是执行力的问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这就是所谓的执行力度不够。在重大项目支出规划时,没有相对可靠的资金支出回收方案,没有应对风险的措施,或者计划制定了,但由于有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进入决策高层,资源调配有限,也就无法发挥全部作用,最终影响了管理的执行力度。

(四)会计稽核与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稽核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会计核算工作上的差错和有关人员的舞弊行为。《会计法》虽几经修订,但始终强调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内部稽核制度。目前一些高校的财务部门在会计稽核工作上多偏重于会计规范化,忽视对经济业务活动合法性的监督。普遍实行的做法是事后稽核,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发现问题的滞后性,也容易与教职工产生矛盾。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措施探讨

(一)优化内部财务控制环境

首先,在高校内部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其次,落实各个岗位职责,建立人员责任追责制度,要大大提升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专业化素质,包括:依法办事,坚持原则,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意识,从财务内部控制开始,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将内部控制理念作为学校的文化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在高校内形成内部控制“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为进行内部控制财务体系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

高等学校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特点的内部控制规范。高校应当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调研、学习、探讨,及时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规范性文件,以指导各高校内部控制的展开。校长办公室或财务处是学校内部控制的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协调学校内部控制相关部门对本部门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流程梳理和风险评估,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学校经济活动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三)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其廉洁诚信、秉公办事的工作作风;会计人员职业教育要随着新的法规、政策出台不断加强,以便于员工学习认识了解新政策,并灵活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对于本身工作完成出色的业务人员,应当根据相应的制度给予一定鼓励,这样能够有效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并产生主动提高自身能力的想法;管理层在管理日常财务工作时,不能够只着眼于基本流程,更应该有全局意识,把握学校发展的整体动向,并作适当引导。

(四)创建有效的监管评判体制

判断监管体制能否成功创建的方法是看是否控制了每个需要控制的环节,各个部门一定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每个教学单位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从普通的教学员工到上级领导都要紧密地把他们联合在一起,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是否已经创建好完全的审查监管体制。更关键的一点就是判断高校的总体目标和高校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监管评判体制有没有相互矛盾,是否已经做到协调统一好每一个具体的控制环节,并且做到的每个控制举措是否都能够与之相契合。

(五)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建立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一是财务综合实力评价,即学校的办学经费筹集能力。包括国家教育经费拨款额、科研活动收入、学校资产总额等。二是财务运行绩效评价,即按照收入和产出相比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对学校财务运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事业发展效率指标、自筹经费能力指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等。三是财务发展潜力的评价,即评价高校在负债和财务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该类指标包括年末借款余额、年末流动资金、资产负债率、负债收入比等指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等学校的非营利性和国有性、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均衡性、经济活动的日趋多元化是高校内部控制特殊性的主要表现,也由此决定了高校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为保证高等学校内部能高效的运行及高校资产的安全,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且又高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对财务的内部控制,进而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凤鸣.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9

[2]吕蔚琼.试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会计师,2015;05

[3]林洁莹.试析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及完善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4;14财会研究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更加复杂,企业根据内外环境合理有序配置各种资源变得越来越困难,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变得尤为重要。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完整安全,保障会计信息高效真实,企业经营计划的执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没有当代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就无法做强做大。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控制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各企业都应当高度重视。

一、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控制环境差,企业内部控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只有良好的控制环境才能形成稳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当前由于缺少对企业内部控制强有力的管制,导致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只停留在表面,企业并没有真正去重视。关键问题在于企业的治理层和管理层没有真正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甚至对内部控制缺少最基本的了解。片面的认为严格的内部控制会让本可以灵活处理的问题变得复杂化,领导的权力大大削弱,甚至增加管理成本。此外大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对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其他管理重视不够,内部控制的效能得不到充分的应用。

(2)缺乏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得力。我国企业对内控制度的落实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还处在探索、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及落实内控框架布局阶段,内控真正到位并严格执行的不是很多,很多企业存在风险意识较差的通病,没有认识到企业当前或未来面临的风险,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认识不足,对风险的防御措施也很少。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去重视长远的目标,导致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及时更新,更没有应对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当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无法做强做大而破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与缺少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很大关联。也有许多企业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些文件文本而已,之所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外部监管机构的检查,本身没放在心上,一开始就是放在纸面阶段,没有人员去认真执行。

(3)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为准则、共同理想的文化体系。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形成一种上下齐心的凝聚力,促使企业全体员工为共同实现企业的愿景而去努力奋斗。真正让企业员工产生一种主人翁的精神,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可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不太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

(4)内部信息沟通不畅。要建设内部控制,离不开企业良好的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了解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进展状况。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部门之间存在利益之争,为了各自利益,信息系统无法共享,有限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信息的沟通不畅增加了企业管理层做决策的风险。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让企业领导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观。要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需要外部的监管,关键的是规范企业领导的行为,让领导从内心懂得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重要的是完善干部管理体制,选拔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担任企业的管理层;还要明确委托关系,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企业领导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充分发挥领导的聪明才智。让每个企业领导内心都重视内部控制制度。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我国法人治理机构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现象。董事会这一企业的治理机构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当前许多企业存在治理层和管理层的人员重叠。这种责权不分的机构,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机构名义上受董事会控制实质上还操控在经理层手中。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理事会、经理层,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形成良好的权力制衡机制。

(3)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创新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关系到企业部门的各个环节,只有企业各个部门加强信息沟通,互通有无,才能真正建立起真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此外企业应形成自己大众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借鉴先进企业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改变以往注重事后监督的现象,建立预防为主的监督机制,还要明确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全方位、全过程的原则。但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控制还要分清重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对高风险点进行重点控制,以保证内控高效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监督,是检验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的最重要的手段。所要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检查内部控制的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完善提供意见。必要时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外包,将内部控制度交给专家众多、财务管理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来完成,当然外包可能导致所建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多,一个企业要想真正的立于激烈的商战中而屹立不倒愈来愈困难。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目标,历来是企业所关注的问题,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企业实现目标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徐哲.董事会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创建.经济与管理,2008(2)

[2]胡玄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解读.新华出版社,2008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4篇

1.1现有管理制度烦乱,缺乏系统体系。从目前多数经营管理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看,比较健全的有人事方面的管理制度,其中包含员工手册、考勤制度、工薪管理制度、招聘管理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也相对健全,如资金收付管理制度等。其它部门制度较少,部分部门只有几份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有的部门有管理制度,但是非常监督,类似于操作流程;还有很多部门的制度形同虚实。制度与制度之间不透明,没有办法有效衔接。1.2业务流程制定不严谨,人为可操作性较大。在对采购与付款管理、存货管理、销售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权管理等事宜中以人为中心、或者以部门为中心。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甚至能够将一个业务从头到尾的进行跟进,完成业务操作的全过程。有的管理者认为这样操作起来效率高、或者管理工作保密程度高,但忽略了其中的纯粹舞弊及因个人或者部门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度而影响到可承担风险的能力。1.3单位一把手未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由于公司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与上级单位的沟通及完成总部的各类报表上,财务管理者并未参与到内部管理经营中,对日常经营的风险达不到控制的目的,在货币资金的审批及日常费用管控方面,财务管理者也未获得一定的权限,都是单位一把手在发挥作用,没有发挥财务管理者在公司应有的作用。削弱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把控。对一些非财务的重要事项,单位一把手也往往拍脑门,直接下结论,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更别说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

2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

内部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牵涉到各个方面,实际工作中实施与运动起来也是十分复杂的,想要设立各个方面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清晰的思路,完整的体系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管理更加规范,才能使风险降到最低,才能提升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把制度落实到各个环节中,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具体设立思路及内容如下:2.1要具备特有的内部控制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缺的一个管理平台,完善的企业文化文卫能够创造非同凡响的的管理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并能够形成一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管理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能使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管理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管理的竞争力。文化是内部控制通畅的基础,管理文化与内部控制休戚相关,文化是一种经营观念,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依赖于管理文化建设,因此要从文化层面管理内部控制管理,通过培训、日常工作管理不断灌输内部控制管理的文化,使员工有内部控制管理的管理思维,提高思想认识,使员工的行为方式与内部控制管理紧密结合,发挥内部控制管理的效能。使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相关内部控制管理的工作。2.2建设有效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可包含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有效,部分管理者尚不了解内控规范的内容,很多单位只停留在内部财务管理的层面,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问题,没有站在全局的层面考虑内部控制管理,认为财务管理做好了就是内部控制管理了,实际上内部环境包括很多层面和内容,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有赖于员工的全员参与,因为每个员工都负责某个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环境。2.3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查找关键控制点。风险控制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失去控制并且不一定产生不可接受的内控风险的环节或步骤。”那么关键控制点是指那些能把握控制风险因素的任何流程操作环节、步骤或过程。这种风险控制点的查找、分析、解决过程是渗透到单位的业务规章制度、流程管理规范和操作手册中的。因此前期在设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先对风险进行评估,查找关键风险点,进而进行风险控制。查找风险控制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财务管理部门牵头,以财务管理业务为核心,进行辐射,逐个部门、逐个业务节点进行梳理,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根据财务管理的需要将这些风险进行梳理归类,把与财务管理相关的风险作为一类,把与财务管理不相关的风险单独列示,分类管理,在设立内部控制环境的时候进行充分考虑。2.4要有完善的自我评估系统。控制环境建立起来后,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因此需要一个完善的自我评估系统,在评估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完善后再不断评估,不断提高,进入一个螺旋循环的模式。具体来讲,一个是具体操作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估,一个是外部中介的评估过程,它们都是自我评估的一种手段。操作层次的内部控制评估主要指具体操作人员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人员对具体操作人员形成的监督。外部审计监督是指独立于具体操作和具体管理之外的内部审计。管理者应建立自我评价体系,组成由具体操作工作人员,内部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组成的小组。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内部管理的环境进行自我评估与控制,只有不断自我评估,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在单位建立其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使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有效的发挥内部控制的管理作用,为单位的经营管理贡献力量。2.5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归根结底是依照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将来的发展规律制定的,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带来经营单位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内部控制管理的中作用。每个单位发展规律不同,具体的经济业务会有很大差异,需要具体的分析其所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稳定性及适应性。以充分发挥内部财务制度的核心控制作用。根据财务制度的设定,分析其经济活动的特有规律。具体操作时,要考虑到财务管理部门及财务总监在内部控制设立中的核心作用,以财务管理部门为牵头部门,向外辐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不断更新的,所有业务的更替都离不开财务管理部门,因此要重视财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核心作用。同时要重视财务总监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让其充分发挥审批、决策作用,适当放权,使财务总监不仅仅是执行命令的普通管理者,要充分发挥财务业务知识的核心引领作用,使财务总监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责。2.6需要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上述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需要一个大的前提条件就是单位内部领导班子的支持,应该成立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的专门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严格要求内部控制管理的各个部门和人员,只有自上而下才能带领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小组成员要主动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阶段、过程、遇到的问题等。要求每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参与人员合理安排日常工作,保证面谈时间,积极沟通、虚心学习。

3小结

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合理有助于实现特定组织内部的既定经营目标,同时能够提高工作开展效率,提升资产价值,同时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对提供一个单位的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陆续颁布,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度的设立也有了一定的依据和指引范本,因此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必将成为未来提升内部管理的一个有效抓手。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5篇

内部控制最初源于企业自身对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和股东掌握企业运营准确信息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外部审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在合理的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运营效果和效率,保护企业资产,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企业对法规的遵循。

关于内部控制的框架,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以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的“COSO内部控制框架”得到最广泛的认可。除此之外,加拿大的“CoCo内部控制框架”、英国“综合守则”下的“Turnbull指南”以及香港的公司治理实务准则等内部控制框架也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在国际上的发展

1 COSO框架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的虚假财务报告丑闻层出不穷,许多大公司出现业绩突变。财务状况变动剧烈,导致投资者以及债权人损失严重,立法机构,政府监管机构和职业组织对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出现了空前关注,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发起成立了一个民间组织――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希望研究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并推荐解决办法,该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将近50%的财务舞弊事件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地归咎于内部控制失败,继而。五个发起组织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即“COSO”,其建立的初衷就是负责研究开发 个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定义和指南。COSO在1992年9月完成了这个任务,公布了最终报告《内部控制――综合性框架》,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内部控制框架。

COSO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职员共同作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性、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适用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相对于传统的内部控制概念,这一定义的发展在于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是静态的制度来阐述。

COSO内部控制框架是三维的,内部控制的目标(第一维)是合理确保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法律的遵循。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控(第二维)构成,五个元素相辅相成,联系紧密,且必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此外,对于企业内的任何业务单位或者经营活动(第三维),同样也需要五个元素共同作用,方能达到该业务单位或者经营活动的相关目标。

2001年12月2日,位居世界500强的美国能源巨人安然公司宣告破产,投资者损失惨重,此案与后来的世通案件一起,直接导致了2002年7月31日《萨班斯法案》的出台。该法案第404条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需建立和维持充分的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并评估公司与财务报告有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6月裁定,萨班斯法案第404条款所制定的“最终条例”中并非唯一的制定标准,但是证交会,上市公司会计监督管理委员会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其对审计标准的有关征求意见稿中,曾多次提及COSO可以作为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所以,大多数美国上市公司皆采用了COSO内部控制框架作为评估公司内部控制的标准。

2 加拿大的CoCo框架

在美国提出COSO之后,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公会成立了控制标准委员会(CoCo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目标是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质量,协助公司通过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手段提升经营业绩。CoCo在1995年11月开发出了“控制原则标准”(即CoCo框架)。CoCo框架包括目标、承诺、能力、监控和学习四大类控制标准。

3 英国综合守则的Turnbull指南

英国的综合守则是1998年由公司治理委员会制定的,并于2003年7月进行了修订。综合守则为公司的治理制定了标准,并且作为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定的附件,对所有在英国上市公司都具有约束力,综合守则中涉及内部控制的条款要求主要有:董事会有责任维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以保护股东的投资和公司的资产,董事会应该至少每年一次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审视,并向股东报告其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审视工作必须覆盖所有重要的控制,包括财务控制、经营控制、合规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系统。1999年9月,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出台了Turnbull指南,即《内部控制――综合守则的董事指南》,对如何满足综合守则的要求提出了操作性指导,并最终成为综合守则的一部分,成为英国上市公司必须遵循的规定。

Turnbull指南的内部控制框架与COSO较为相似,也把控制分为经营、财务和合规控制。同样要求评估与COSO相似的内部控制元素,其特点是更加关注风险与控制的关系并更加着重阐述这种关系。

4 香港的公司治理实务准则

2004年11月,香港联交所的公司治理实务准则(2005年1月1日生效)和公司治理报告(2005年7月1日起生效)要求,公司要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董事会应至少每年一次地复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复核应涉及所有重要的内部控制,包括财务、经营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守情况以及风险管理能力。与此同时,香港会计师公会结合香港本地资本市场和企业结构情况,借鉴Turnbull指南和COSO内部控制定义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框架。于2005年6月制定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允许公司根据企业自己的特点和环境制定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目的在于提高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概念框架的理解,并为公司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供一个框架。

5 对内部控制国际趋同的分析

从目前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来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赞同以原则为基础、风险为核心的方法,规则性和立法性要求不被认为是一种值得鼓励的最好的内部控制方式,在此情况下,企业更易于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一项法律法规的遵守活动而不是良好的企业实务的一部分。以原则为基础要求对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不加以限定,而是根据自己的外部环境来确定,在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明显受到偏爱,一致认为内部控制需要根植于企业,使员工知晓在监督和报告方面如何影响他们的作用和责任,企业的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应全面地被承认和考虑,这是内部控制

制度执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二、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公司的内部控制相对于国外知名跨国公司明显薄弱。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对企业管理极为重要的职能,大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完全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决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往往是一把手作决策,好多公司根本就没有合理的内部控制,或者有了内部控制也没有有效地执行,也没有在执行过程中对控制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控制效果是否有效进行评价。因此,企业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出现的内部员工舞弊事件层出不穷,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以及学术界的深刻讨论与反思。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审计詈,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被称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基本规范》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科学地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二是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三是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四是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和经验,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五是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coso报告 内部控制 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内部控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严峻的现实却告诉我们有关内部控制失效的种种表现:诚信缺失、会计信息造假、企业舞弊案件频发等等,表明内部控制如在设计上有缺陷,在作用上有缺失,往往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笔者就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作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商榷。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简史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内部会计控制”概念。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cap)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sasno.1)。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controlstructure)”的提法替代了“内部控制”的提法,正式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并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该公告可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1985年6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内部审计师协会、财务执行官协会和管理会计师协会共同成立了国家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又称treadway委员会。该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 sion),简称coso委员会。1992年,coso委员会报告,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也称coso报告。不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接受了coso报告的内容,于1995年据以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no.78),并自1997年1月起取代了《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

coso报告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制定和实施的,为达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大要素构成。这“三个目标”和“五大要素”各自含有丰富的内容,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说,统一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成为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内部控制概念。

二、理解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概念之切入点

coso报告已成为人们解释和使用“内部控制”等概念的标准和依据,而追溯其源头,我们会发现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法国法约尔创立的一般管理理论中就开始了。

被誉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是位法国工业家,他于1916年根据自己50多年的管理实践,发表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该书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适用于一切组织管理的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继法约尔之后,随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管理学家们通常把管理职能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管理的四大职能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管理的过程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四个基本过程来展开和实施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控制职能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是保证组织目标能按计划实现所必不可少的,任何组织为了保证有效地实现目标,都要对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加以控制。

控制职能具体包括确立控制标准、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活动。管理是一个大系统,内部控制则是内置于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相对独立的作用,同时又与管理的计划、组织和领导职能交织融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它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控制失效,管理就不会有有效的保证,组织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现有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只是将管理的控制职能作了专题研究和运用。细究之下,组织的管理目标与coso报告中所述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运用,应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整体把握,内部控制与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关,内部控制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有效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另外,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从属于管理目标的实现,而管理目标的实现从属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最终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只有确立了这样的视角,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找到促使内部控制有效的途径。

三、我国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之探析

目前,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相比,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较大差距,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无法对实践提供系统、规范的指导。我国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统一的、权威性的内部控制定义,无法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系统性内部控制理论,导致内部控制基础薄弱。

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权威的内部控制定义,企业界、司法界、会计界等不同行业与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一,因此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内部控制的提法很不统一。财政部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只是定义了什么是内部会计控制,至于什么是内部控制,其具体定义、构成及内容等都未予以明确说明。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虽然也偏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但与财政部规定的内部会计控制概念也不完全一致。《会计法》中有会计监督的内容,但它们被归入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范畴。此外,证监会、国家审计署、中组部、中纪委等部门以及各类组织的相关文件中所提到的内部控制概念虽然在内容上有所交叉,但都只侧重于内部控制的某一个方面,无论在字面上,还是在意义上都缺乏一致性,没有形成如coso报告内容比较完整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不可避免地带来认识上和实践上的混乱。我国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更多的是还停留在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还没有能从管理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整体把握,因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带有片面性。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导致内部控制实践的落后。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良莠不齐,不少企业对内部控制知之甚少,有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基础十分薄弱。

2.现有的内部控制目标未能体现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内部控制目标单一,缺乏多元性。

我国长期以来,内部控制一般是作为企业的内部事务,由企业管理当局来制定和实施。管理当局自然更多考虑本企业的利益,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关注相对较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细胞,往往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所有者、经营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它们对内部控制都会提出保障自身利益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追逐利益的要求,而常常忽略自己那份应尽的社会责任。

3.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我国内部控制脆弱不堪,甚至形同虚设。

内部控制是一套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因此,对自律系统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监督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一般由内部审计部门担任,但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较差,影响了它对这一职能的发挥。外部监督具体包括司法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但由于外部监督资源稀缺,监管不力,致使企业失去执行内部控制所需的外在公平性,直接遏制了企业执行内部控制的积极性。遵纪守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等相关的内部控制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许多企业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甚至弃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于不顾,对内部控制内容进行利益选择,形成内部控制成为“内部人的控制”的现象。

4.对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倒闭、破产或不能正常经营,外界常把原因归结于内部控制设计上的缺陷,这虽然没有错,但忽视了内部控制失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如果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也会直接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决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也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和困难,具体包括以下四大问题:(1)不能解决管理阶层人员素质问题;(2)不能左右政府政策或经营环境;(3)不能绝对保证企业完成经营目标;(4)不能绝对保证企业决策中不出现失误。其中局限性之一,即内部控制不能解决管理阶层人员素质问题在现阶段尤为突出。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道德品行素质几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

四、促使我国内部控制设计合理、执行有效的对策

1.由有关专业团体组成一个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门研究,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控制定义。

就目前来说,我国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能说不够,问题还在于各部门更多地是从本部门工作的角度出发,定义内部控制,并独立发文,使内部控制概念不统一,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还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不利于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coso报告堪称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和思想,值得我国理论界借鉴。此外coso报告产生过程也值得我们借鉴。coso报告是由多个专业团体组成一个专门研究内部控制的委员会研究出来的,它的内部控制概念兼顾了企业各个利益层面的要求,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具有全面、统一、权威的属性,这些特点也正是它之所以在现有的内部控制理论中拥有最高地位的原因。因此,我国可以利用这一成功的模式,组成一个专业委员会来专门研究内部控制,形成一个权威性较高的内部控制概念,据此统一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现阶段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偏于将内部控制理解为内部会计控制,从管理学及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角度观察,我国内部控制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总之,我国应在现实的内部控制基础上抓紧这一领域的深化研究。

2.政府应着力推动内部控制的完善,在全社会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执行内部控制的主体。

企业作为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主体,不但肩负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责任,更主要的是能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既能满足企业众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又能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益。从内部控制的责任看,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国家及其它有关各界的责任。从内部控制的内容来看,归根结底是由基本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及其构成方式的组合,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其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因此,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上,都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单凭企业的力量会力不从心。

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着力推动,主要需要两方面的支持系统:(1)需要有关内部控制的技术支持系统。任何一种内部控制理论,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化,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诸如行业性质、经营规模、业务特点、管理基础等,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同时,不同企业之间的内部控制又具有某些共性,如果对这些共性做出较高层次的统一规定,对切实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是直接有效的。我国在这方面也有卓有成效的经验。如财政部于2001年起陆续了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措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已经涵盖了《基本规范》中开列的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虽然这些规定主要还是限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但随着我国内部控制概念的逐步完善,对共性的规定也会越来越完整,企业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内部控制个性化的设计上去。(2)需要国家的法律支持系统。coso报告阐述的内部控制四大局限中的两大局限,即一不能解决管理阶层人员素质问题,二不能左右政府政策或经营环境,虽然企业在这两方面无能为力,但国家却是大有作为的。由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国家应从国家管理的高度加以重视。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条款越详细越好,并注意不同法律法规条款之间的衔接性,以提高实务的可操作性。通过国家立法的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力量,在全社会提高内部控制意识,有效防范管理阶层人员的道德风险,为企业创造执行内部控制的公平环境,使企业能够保持较高的动力水平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设计,并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3.企业自身在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过程中应转变思路,加强沟通,让内部控制真正为企业所用。

为促使内部控制的有效,企业在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加强内部审计是直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途径。从内部控制的起源研判,内部控制的产生其实是源于企业发自内心的真切需要。如在早期的业主组织中,业主是出于保护自身资产、防范错误和舞弊的需要。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与组织形式的复杂,出现了内审机构,并不断赋于内审机构在内部控制方面新的职责。内部审计的职责是协助组织管理成员和监督管理层成员履行他们的职责,特别是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的控制。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但现阶段由于我国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种种原因相对弱化,以及长期以来对内审人员素质培训相对滞后,客观上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相对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处在一个组织内部,更了解组织情况,有外部审计无法替代的相对优势。高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高内审机构的地位及权威性,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最终实现与外部审计的互动,防范各种弊端的滋生。(2)明确内部控制的责任,增强全员管理意识。在我国,涉及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往往成为中高层管理者专属的事务,这种官本位的立场,使内部控制成为管制和考核员工的手段,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形成管理层与员工对立的局面。coso报告第一次明确了承担内部控制责任的不仅仅是组织中的中高层管理者,而是包括了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管理层要树立全员管理意识,即“听民声,纳民意”,尊重员工,使企业员工参与制定与执行内部控制,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维护和改善内部控制,而不是被动地执行或与管理层对立。只有这样,内部控制才会具有不断自我修复的机能并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完善也不可能由企业独自完成。它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完善和有效执行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它需要方方面面资源的匹配,特别是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基于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水平,它必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完善过程。我们借鉴coso报告,逐步构建我国的内部控制框架,使我国企业能在内部控制的保护之下获得持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广平。coso报告及其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教育财会研究,2003(5)。

2.赵玲珍。浅谈如何加强内部审计。财务与会计,2003(8)。

3.张连起。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财务与会计,2004(6)。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 内部控制 现状与问题 改进策略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沿,多数企业的国际地位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国有企业,都应该认识到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内部控制现状,为企业的发展灌注更多的能量。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制度的过程,它是一个企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也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它能够保障企业进行正常的经济业务活动,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以及保证会计资料与财务资料的合法、真实与完整,找出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并制定相应改善措施。内部控制工作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并且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目前,国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存在缺乏内部控制意识的问题,一些管理者认为企业自身规模小,不必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单靠相关负责人就可以胜任内部控制工作。而且有些企业属于家族企业,一些负责人员都是企业创建者的亲属,根本不具有内部控制工作的职业技能,严重制约企业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一些企业虽然进行内部控制,但是相关制度存在缺陷,进而使得内部控制工作无法渗透到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与日常操作中去,而且也没有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眼产生影响,没有改善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比如说有些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仍未采用电算化,核算信息与程序混乱,再比如一些企业以自身规模小为借口,财务部门只有一个工作人员负责会计出纳及财务审核工作,没有细化各项工作的职能。

(三)内部控制职能软化

不少企业没有设置内部监察机构,而且尽管设置了该类机构,也因为缺乏专业审计人员而丧失其实际功能,造成了内部控制职能的软化,无法有效的评价企业财务信息与经营业绩,同时也无法有效的审计各个部门员工的工作绩效。

(四)缺少严格的监督体系

首先是部级的监督体系无法对一些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约束,因其经营多样性与复杂性,统一的监督体系难免存在漏洞。再者是企业自身的监督体系,无法对各个部门与员工进行有效监督,甚至形成个别负责人员专权专制的现象。这样会造成员工工作散漫,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严重的会激发资金犯罪的发生率。

(五)没有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效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魅力,具有团结员工与对外宣传的作用。而一些企业不注重将内部控制理念与自身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无法形成有效的作用机制,执行情况只是局限在财务部门,而其他部门则不会进行内部控制。这样一旦遭遇经营风险,企业会受到很严重的打击,甚至濒临破产边缘。

三、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

内部控制是进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手段,因此要提高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度,所有与企业经济相关的活动与环节都要与内部控制挂钩。企业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和集中培训的方式向员工灌输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员工个体做起,提高内部控制力度。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依据财政部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其他规范性文件,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与管理模式,制定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要将控制制度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经营领域和环节,提高内部控制的可行性与针对性。

(三)以经营活动为中心严格进行内部控制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要在企业各个经营活动中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各个部门与岗位以及进行的各项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三步控制,特别是投资、融资等设计企业资金流动的活动,更要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减少企业担负的经营风险。比如说在银行进行资金支取活动,应该有出纳负责,而其他人员临时负责时,要经过特殊手续办理,并且事后进行严格审查;再比如一些会计资料的核算与保管工作要分开进行,特别是相关原始凭证,更要进行严格审核。

(四)提高会计与内部审核人员的素质

对企业在职会计与审计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使其能够娴熟掌握内部控制的主要工作流程与内容,并结合企业发展特点开展财务工作,以此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保障。

为了企业能够更好的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是其必然选择,因此企业领导人员要重视内部控制,在实践中完善相关控制策略,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邢小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探析——对一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调查的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2]邢庆娇.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3]胡勇.分析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思考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在降低事业单位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事业单位资源的合理配置,规避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并进行合理的思考,制定科学合理的完善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提升,实现事业单位持续健康发展。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控制措施,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工作的效率,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事业单位在实际的内部控制中,主要是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共享等组成等。而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事业单位的经营与业务活动的相关成本,确保事业单位体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充分展现。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也日渐显现。但是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经济业务活动中,需要合理的进行内部控制,促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能够顺利进行。通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增加各个部门的执行效率和工作效率,从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能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能够将单位的各类财务记录和财务报告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事业单位的资产保护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并有效的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避免舞弊与违法乱纪的发生,内部控制还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最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能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单位的经营目标,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认识仍需加强

现阶段,许多事业单位始终存在内部控制认识不够清晰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中部门未能对内部控制有着直观的认识。在实际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喊喊口号”的阶段,没有切实进行内部控制,导致内部控制控制没有对单位的各项经费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与管理,也就造成开支没有明确的规范、单位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需要加强

内部控制的制度和相关决策制定完成后,需要由单位各个部门去落实和执行。但是在实际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举措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传递缓慢,不但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还造成制度与决策的落实存在滞后性,制约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一些人为因素也会制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下降,影响内部控制水平。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许多事业单位都重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外部市场情况,制定了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制度。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只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控制差错与舞弊的发生,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责任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全面落实责任制度,导致事业单位一些岗位存在职能不明的状况。此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涵盖面积不够,没能明确的对固定资产、购置资产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导致漏洞频出。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良好的考核机制是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果的评价。但是,事业单位缺乏良好的监督考核机制,不能科学合理的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此外,考核机制还面向单位的员工,由于缺乏良好的监督考核机制,影响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制定。现阶段,事业单位以往的审计工作,逐渐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需要。而且,监督考核机制的不够健全,不能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制约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质量。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

(一)强化事业单位全体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决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因此,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者,在自身认识到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从而有效的转变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和基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并动员事业单位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中,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水平和管理质量。而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时,需要充分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制衡原则、适应原则、前面性和重要性原则,从而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

(二)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在实际的内部控制中,内部控制的相关决策和制度的执行是影响内部控制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事业单位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决策的传递效率。内部控制系统,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内部控制系统不但能够实现各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还能有效的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共享能力的提升,实现事业单位各个部门间的智能联动,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增加内部控制执行效率。另外,还需要配合良好的激励机制,促使相关执行人员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提高执行效率。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事业单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市场情况进行良好的调研,并将调研结构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完善的责任制度,充分落实责任制度。例如:某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责任制度落实的过程中,将各项机械设备落实到各个部门,由部门的负责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落实到个人,实现“一对一”,由个人承担设备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如果设备出现问题,事业单位可以直接找到第一负责人。事业单位通过责任制度能够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此外,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还需要不断增加内部控制制度的涵盖面积,尽可能的囊括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业务活动中的全部内容。

(四)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执行状况进行考核,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制定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及时发现单位经济业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完善对员工的监督与评价,并将绩效考核与员工执行程度相挂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最后,需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对事业单位的相关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避免舞弊违法的事件发生,规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的现象。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行理性的思考,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实现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红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18:75+77.

[2]徐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J].中国内部审计,2014,11:30-33.

[3]马艳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04:53-54.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规模 现状 实践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内部控制的创新愈来愈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在2008年,我国财政部牵头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控制规范要求企业从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约束,加以规范,内部控制成为了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法定依据。不少大型企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还处于不完善、落后的阶段。目前,国有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较好,中小型企业一般,外资企业、股份制上市公司较前两者更好。

一、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一)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观念淡薄

受传统经营管理观念的影响与束缚,很多企业治理层的管理者并非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观念淡薄。一方面,在内部控制建设与执行上重视的力度不够,所处的高度不足,其内部控制依然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相分离的控制模式上。另一方面,我国当今大多数理论界学者一般都将重点着眼于对西方内部管理理论的介绍和借鉴上,对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较少,对适应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践创新研究更显不足,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往往重管理,轻内控。这种管控脱节现象愈演愈烈、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流失、腐败滋生甚至破产的结果。

(二)内部控制运行的环境质量参差不齐

企业的内部运行环境关系着企业的纪律架构,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规划,还关系着企业文化的塑造,是企业看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数企业缺乏完整、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应当依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规范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议事程序,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在我国,多数企业没有规范的治理结构,就缺乏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建立实施的保障,就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一言堂现象。在此情况下,内部控制不能得到执行,何以谈及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呢?

2、多数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

企业需要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以及对于内部控制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明确规定其责任和权利,负责落实企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设置,没有明确其职责权限,权利与责任落实不到位,即使有健全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其运行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效率严重下降甚至丧失。

3、多数企业缺少高效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工作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履行内部监督检查职能,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在我国,多数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就没有专职部门及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能,有的企业虽设置了专职的内部审计机构,但其独立性严重受损,形同虚设,仍然无法有效履行监督检查之职能,何以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

4、多数企业人力资源政策受到限制

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将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作为筛选、考核员工工作的重要标准,始终坚持“以德率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重视对员工品德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我国,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具有片面性,在德、才两方面有所偏废,重才轻德,只顾实现的即期利益或达到的短期目标,却忽略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长远目标,因此,也就忽略了促进企业发展战略长远目标得以实现的内部控制。

5、多数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与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企业要重视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公司员工的重要力量,培育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倡导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诚实信用、团结协作的企业精神。在我国,多数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一位强调经济利益,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三鹿奶粉”、“红心鸭蛋”“绿色皮蛋”等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案例,企业及直接责任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果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在有效运行基础上,相信不会出现这些没有社会责任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内部控制实践创新与研究

(一)企业内部控制观念的实践创新

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内部控制,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内部控制理念在符合本企业业务范围、竞争环境、经营规模和接受风险水平基础上,还要随企业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站在应有的高度去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贯穿于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整个过程、覆盖企业的各种业务范围和事项实现的全过程、进行全员性控制,不留内部控制盲区。更为重要的是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格外关注重要业务事项以及高风险领域,采取更为严格和周密的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

(二)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内部环境的实践创新

内部控制现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财务工作,现状,内部控制,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司规模的不断加大,财务内部控制也日趋复杂化,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现实中,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案例时有发生,如何在实际中有效提高财务工作内部控制,是如今一些大中型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一个企业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发展战略,同时其内部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和主要的应对对策谈出了几点看法。

二、我国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现状

(一)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环境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观念比较落后,或者有些企业根本不存在内部控制这个东西,对财务工作内部管理不够重视,内部控制监督规范作用发挥不够,管理层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性比较差,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无法为企业的资产管理作出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企业一定要打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不彻底

目前,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于保证财务工作人员按照既定的要求完成各自任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内部的领导人员来说,却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并且在执行力度上根本不够,这些规章制度如同虚设。

(三)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的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给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多隐患;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等方面的不断变更,有些会计人员根本跟不上知识变化的步伐,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不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建立高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自身公司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身公司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范围要涵盖公司各部门的各项经济业务,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司经济效益,避免重复开支;同时,公司的财政工作人员还要根据公司的不同活动、不同的经营项目制定不同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

(二)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财务工作内部控制环境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为了保证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企业管理层必须让企业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明确内部控制的目的和意义,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考核与检查,保证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适合公司的发展;高层管理人员抱着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公司内部管理控制,上行下效,严格要求公司的各个部门人员执行制度,并且公司要定期检查制度的可行性,根据信息技术的更新而制定有效的制度。

(三)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定位与内容

内部审计可以给企业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应对财务风险,提高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效率,企业要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中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广泛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明白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有效控制公司的成本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企业还要明确内部审计的内容,为了提高财务工作内部控制的质量,保证信息的可靠真实,防范风险,企业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例如:内控、风险和公司治理等内部审计工作。

一般企业的审计内容要包括:财务审计、内控审计、新建项目与技改项目审计、合同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等。

在展开审计时,财务工作部门应当抓住那些容易出差错、产生舞弊现象的关键环节,对违规现象作出警告,严重时作出处罚,明确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确保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执行。

(四)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要适当地对公司内部的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个会计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并根据企业的本身特点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完善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五)制定奖罚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奖罚制度是财务工作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执行的关键,公司要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贯彻执行奖罚制度,让各个部门严格遵守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内控制度能够有效执行,促进财务内控工作顺利完成,为企业的资金管理起一定的作用,

四、结束语

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监理良好完善的财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一些企业内部关于财务的问题,如、管理不足、控制薄弱和偷空公款等现象。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根据企业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转变理财观念,创新理财手段,加大理财力度,提高理财水平,完善财务内控工作,让财务内控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廖良林,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联性思考[J],贵州工业 大学学报,2008(1)

[2]熊萍,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状况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02)

[3]黄伟伶,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路径[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10)

上一篇:证券风险投资范文 下一篇:现状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