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01:47:21

旅游资源论文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优质资源的共享现状

共享的形式。调查表明,3个省份的高校正在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方式的探索,共享的形式主要是有以下几种。(1)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与示范。教育部、教育厅或高校自身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资金扶植,进行特色专业和优质专业的建设,培育和建设优势教学资源,并进行示范推广。各高校通过委派教师到这些示范点进行考察学习或挂职锻炼,学习先进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的软实力。(2)精品课程建设。为了进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建设,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行教育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从2003年开始,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点项目在全国各高校展开,教育部专门设立了共享平台———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同时,各省份和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也进行不同等级的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大地推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3)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的开放与共享。为了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从2002年4月开始国家财政部启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在原有共建实验室的基础上,财政部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地改善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实训条件,进一步推进了优质资源的建设。共享的范围。为了了解西部3个省份优质旅游教学资源的共享范围,笔者随机从3个省份中抽取了9所高校进行电话调查,结合精品课程和案例资源等的网上共享查询,结果表明,9所高校中有8个的实验、实训设备在校内实现了专业间的资源共享,有一个实现了同城高校间的资源共享。而对精品课程的抽样调查发现,有部分精品课程的网站不能访问或出现网页错误,能访问的精品课程网站都或多或少地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了限制。例如37%的精品课程网站要求有本校IP才能正常下载课件和教学视频,94%的精品课程网站要求有用户名和密码才以登录BBS。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

重申报、轻建设。当前,在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和绩效评比,以及第三方机构对高校进行综合排名时,诸如精品课程、优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质量工程项目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因此,各高校对这些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积极性很高。但当项目申报完成后,例如精品课程网站申报成功后,很少进行维护和更新。我们随机调查的9家精品课程网站中,本年度作过资料更新的仅有2家。有少数网站建成后从未进行过更新。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当前,我国用于高等教育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迫切需要集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然而,由于缺乏规划,存在大量重复建设的情况。以旅游管理专业较为流行的导游模拟实验室为例,很多高校采用3D景点虚拟平台,其硬件建设就需要100多万元,软件投入还需数十万元,且每两年需升级维护一次,建设运营成本很高。但多数高校建成后应用的仅为每年1—2门课程,大部分时间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而在同一城市不同高校往往都建有相同类型的实训室,且没有此设备的高校也正在申请筹建中,重复建设相当严重。共享范围有限、共享形式单一。笔者对不同高校实验室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西部3个民族省份都没有大学城,大多数高校的实验设备主要是在校内不同专业之间共享,高校间共享非常少,共享范围十分有限。对精品课程而言,虽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共享,受益群体较广,但由于高校间课程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且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仅有少数教师的示范性授课视频,对于案例资料、优质教学素材的共享较少,且交流平台往往仅针对本校师生开放,受益面较窄。共享利益机制不健全。当前,不同高校相同专业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专业排名不仅关系专业生源的质量和数量,而且关系到专业的综合绩效考核。因此,为了保证和保持自身的领先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往往不愿其他高校分享自己专业建设的经验和优质教学资源,从而避免让自己处于竞争劣势。同时,在资源共享的利益协调分配方面,由于缺乏协调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校和教师在资源共享上的给予和获取严重失衡,主动性不够。

优质资源共享的模式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在环巢湖乡村旅游地,不可盲目地开展“城镇化”建设,建造和城市类似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道路,而应保持乡村风貌的自然性特征,从而保护乡村环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形态模糊美。主管部门应保护好环巢湖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完整性和本真性,如:银山智人遗址,古巢城水下遗址,周瑜墓,中庙,淮军昭忠祠,三河、柘皋、烔炀等古镇,张疃、洪家疃等“九龙攒珠”古村落,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孙立人、杨振宁等名人故居;对老街和古民居的修复改造,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历史文化遗址景区内外商业设施的布局和数量,严控历史文化遗址景区周边建筑的高度和风格,不可使商业气息和现代气息过浓,同时,应保护好具有巢湖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如巢湖民歌、庐剧)和民俗风情(如开湖祭祀),避免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亦真亦幻的时空界限模糊美。巢湖姥山岛上的文峰塔具有建筑、雕塑、音乐这三种艺术品类互渗的界限模糊美。一方面,塔内有砖雕佛像802尊,融建筑和雕塑于一体;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的空间结构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应对文峰塔进行修缮、保护,使这种模糊美得以永续呈现。古希腊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没有胳膊,是不全之全,是寓整体美于美之残缺中的一种模糊美。[4]位于巢湖市北郊的王乔洞石窟造像也具有这种模糊美。洞壁有石刻佛像500余尊,但只有一尊观音像尚且完好,其余佛像有的没有头部,有的面部受损。旅游者会发挥想象,将残缺部分补齐,但这种“齐”毕竟是想象中的整体,因而是模糊的,魅力无穷。景区管理者应加强宣传和日常管理,提升旅游者的古迹保护意识和行为文明度,避免石窟造像受损。

2创造人工景观与设施的模糊美

2.1旅游地在环巢湖地区,为接待旅游者而建的旅游咨询中心、宾馆、娱乐场所、旅游商店等新建筑的外观均应体现“巢文化”特色,与原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仿佛是当地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自然生成的,形成整体模糊美。假山能以小见大、以假乱真,具有亦美亦高、亦真亦幻的界限模糊美,雕塑可呈现以静显动、有无相生的界限模糊美,而有些假山和雕塑还能体现内涵模糊美(即因内涵的多义性而呈现的模糊美),因此,可在环巢湖地区的街道、广场、绿地、水岸,设计一些具有模糊美的假山和雕塑。其中,可在巢湖周边选址修建有巢氏雕像和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场景群雕,既彰显、颂扬中华人文第一始祖“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创举,又让旅游者体验雕塑的模糊美。

2.2景区首先,应营造整体模糊美,不可醉心于局部的风景而打破了整体的和谐。[5]人工设施应在位置、体量、造型、材质、色彩、风格等方面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氛围融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人工植被的体量、造型、色彩、意蕴应与景区的主题意境相协调。其次,塑造界限模糊美。善用曲线来设计景区道路,以营造无尽绵延的空间感,形成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模糊美;运用草坪、铺地、水流等的延伸、渗透,使一些空间渐变转换而非界限分明,形成空间融合的模糊美;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路转溪头忽见”的古诗意蕴,藏露有致,营造明暗掩映的模糊美;运用象征、隐喻、变形等艺术手法设计建筑、水系、绿地,创造有无相生的模糊美;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艺术,实现景区内外景色交融的模糊美;根据环巢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如:楚汉、三国、淮军等)事实和神话传说(如有巢氏、焦姥等),复建已经损毁的历史建筑(如亚父祠、巢由二贤祠等),合理地规划设计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或街区)及现代科技娱乐主题公园,力求场景逼真,模糊时空界限,呈现亦真亦幻的模糊美。第三,在一些景区,可设计具有模糊美的、内容符合景区主题的假山和雕塑。

2.3宾馆在界限模糊美设计方面,一些宾馆的建筑可融雕塑于一体;在大堂设计瀑布景观,在客房放置微缩盆景,以小见大,亦美亦高;在宾馆内部建透光庭园,组以绿植、水系、游鱼、假山、亭台、廊桥,模糊室内外的界限;在西餐厅,使灯光柔和、色调模糊,营造明暗掩映的模糊美温馨氛围。根据环巢湖地区的自然和历史,运用文学方式对餐厅和菜点命名,使客人因联想和想象而体验到象外之象的模糊美,并对菜点进行艺术化造型,创造以小见大或不似之似的模糊美;设计以环巢湖历史文化某一片段或整体为主题的宾馆,创造跨越时空界限的亦真亦幻的模糊美(如规划建设一批“概念树屋旅馆”以凸显有巢氏文化;模仿“九龙攒珠”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设计度假村等)。一些绘画作品具有画面的形态模糊美;绘画的界限模糊美主要为不似之似和寓动于静,而中国传统水墨画还常呈现黑白互渗、有无相生的模糊美。中国书法艺术,尤其草书,具有断与连、枯与润、刚与柔的界限模糊美,又因吸收了绘画的形象性、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美、舞蹈的流动美而与这些艺术品类之间具有界限模糊美。因此,作为装饰,大堂、客房、餐厅、会议室可悬挂此类书画作品,屏风和窗帘也可采用此类图案。从塑造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的内容应以反映环巢湖地区的自然和文化为宜。此外,可在宾馆里设计内涵模糊美,引发客人的思考,丰富其审美体验。例如:在客房和会议室布置具有内涵模糊美的绘画作品,在大堂布置具有内涵模糊美的假山或雕塑,将柔和静谧、富于内涵模糊美的器乐作品选为客房走廊、西餐厅和草坪的背景音乐。

3策划具有模糊美的旅游体验项目

3.1夜旅游月光较淡,在云层的掩映下更是半明半暗,于是,当旅游者月下夜游,便会体验到一种明暗掩映的幽静、含蓄的模糊美;夜旅游的环境以静态美为总体特征,但又因有动态美的因素(如船行、虫鸣、桨声、微风)而呈现寓动于静、动静相生的模糊美;由于月色朦胧,旅游者在观景时看不真切,便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产生虚实相生的界限模糊美感;如有观月听琴之类的古典音乐欣赏活动,则更有助于让旅游者的思绪飘飞至千里之外,强化虚实相生的模糊美感。即便在看不见月光的夜晚,只要照明系统设计得当,也能让旅游者获得模糊美体验。因此,应开发巢湖的夜旅游资源,融夜景观光、夜演欣赏、夜钓寻趣于一体,让旅游者体验夜旅游的模糊美。水上项目以游船为依托,沿岸项目则以湖岸为空间轴线(沿岸应做适当的亮化设计,但不可光线过强)。在捕鱼季节的夜晚,旅游者还能欣赏到巢湖渔船上渔火点点的模糊美。

3.2演艺娱乐很多表演艺术是富于模糊美的。曲艺和戏剧表演中的停顿,时常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有无相生模糊美;不少戏曲融歌舞、武术、杂技等于一体,其唱腔由多地、多时、多种声腔曲调演化而成,具有艺术品类互渗的界限模糊美;戏曲表演充分运用虚拟的时空、场景和动作,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具有虚实相生的模糊美;哑剧还有内涵模糊美。音乐因音符之间的流动性、连续性以及能使听者情思翻涌、品味象外之象而具有界限模糊美,而且,一些作品还有内涵模糊美。舞蹈因动作的抽象性和象征性而具有内涵模糊美,又因动作的连续性很强而具有界限模糊美。杂技和武术融优美和力量于一体,有刚柔相济的模糊美。因此,应将环巢湖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成为演艺娱乐项目,丰富旅游者的模糊美体验。例如:策划一台堪比张艺谋导演“印象系列”效果的、能反映“巢文化”特色的大型史诗剧,将远古有巢氏构木为巢、陷巢州、成汤放桀、巢父和许由谢绝禅让隐逸山林、王乔炼丹、亚父范增请归、项羽散兵、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李鸿章巢湖训练水师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编排进去,并综合运用巢湖民歌、庐剧、曲艺、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形式。可设计陆地室内场馆版和夜间水上实景版,也可在游船上表演精选版。

3.3角色模仿角色模仿,是旅游者从压抑、封闭的日常环境中获得解脱的方式之一。在角色的暂时性变换中,旅游者可获得亦真亦幻的模糊美感。因此,应设计一些角色模仿活动供旅游者体验。例如:对巢湖在楚汉、三国、淮军时期的军事故事进行情景化开发,建立作战体验区,供旅游者开展模拟作战活动;在鼓山,邀请旅游者参与佛教仪式,深入体验佛教文化;开发巢湖渔家生活体验项目,由渔家招募“弟子”,传授捕鱼技巧和湖鲜美食制作方法;在乡村旅游地,组织旅游者参与农事劳动和民俗活动。

4关注影响旅游者模糊美感的其他环节

4.1设计具有模糊美的旅游纪念品首先,从模糊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纪念品如果地方特色鲜明,就有地方文化象征意义,就有虚实相生的界限模糊美。其次,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在旅游结束之后回忆旅游经历的载体。旅游纪念品为实,而过往的旅游经历为虚,因此能让旅游者获得另一种虚实相生的模糊美体验。第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馈赠亲朋的佳品,可成为传播旅游地模糊美的一种载体。因此,环巢湖旅游纪念品应体现地方特色。就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表征内容而言,可从造型、图案、色彩及具体象征意义等方面来考虑,设计画面具有形态模糊美的旅游纪念品,也可设计具有以小见大、不似之似、有无相生的界限模糊美和内涵模糊美的旅游纪念品。例如:以有巢氏构木为巢场景、巢湖名人、龟山公园大小灵龟等为素材的竹雕、木雕、核雕、根雕、玉雕等雕刻工艺品,展现环巢湖风景或故事的装饰画、明信片、文化衫、帽子、杯子、笔筒、书签、鼠标垫、名片盒、手机套、打火机、冰箱贴、钥匙扣、折扇、伞,印有巢湖旅游徽标的泳衣、救生圈、泳镜等水上运动用品和钓竿、钓鱼服、钓鱼帽、夜钓灯等渔具。

4.2运用文艺作品渲染模糊美文艺作品能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引导旅游者的审美注意,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营造旅游模糊美情境,深化旅游模糊美体验。例如:一些旅游者在情感上深陷某影视剧,在“移情”心理的驱使下,来到影视剧拍摄地旅游,仿佛剧情再现,实现了情感满足,获得了亦真亦幻的模糊美体验;一些游记和诗歌生动地描绘了旅游地的模糊美,当旅游者实地旅游时,想起、看到、听到这些文学作品,就能引导、强化模糊美感;一些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本身具有模糊美,能直接使旅游者在观照中获得模糊美感。因此,应重视收集环巢湖地区的游记、诗歌、楹联、匾额、题刻、书画、神话传说、小说、戏剧、影视剧等古今文艺资源,合理地转化为景区景观、演艺娱乐项目、旅游纪念品、导游解说词、旅游宣传广告等旅游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并积极创作摄影、绘画、音乐、游记、宣传片、影视剧、动漫片等文艺作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手机等各种传媒渠道传播,从而描绘、渲染、展示环巢湖旅游地的模糊美。

4.3为旅游者解读模糊美由于旅游者的审美能力参差不齐,并非每位旅游者都懂得欣赏模糊美。因此,应为旅游者解读模糊美。首先,可对环巢湖地区的一些模糊美景命名,引导旅游者欣赏模糊美。但应注意,有些模糊美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硬性命名,则违背了模糊美学的“不确定性”精神,适得其反。其次,应通过旅游指南手册、景区景物介绍牌、电子触摸显示屏、自动讲解器、导游人员等解说系统的介绍,使旅游者知晓环巢湖旅游地或某景区模糊美的存在,并掌握欣赏模糊美的方法。例如:一些奇峰怪石的形态象两种以上的动物、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看才能欣赏到不确定的形态模糊美;在巢湖周边的山上或在巢湖岸边观日出、日落过程中明暗交错的模糊美,在森林感受光影明暗互渗的模糊美,均需注意时间的把握;善于凝神观照、潜心品味,才能体验到自然景观的景外之景和人文景观的界限模糊美及内涵模糊美。此外,导游人员还应掌握将实景讲解和典故、传说、轶闻、趣事介绍相结合的解说方法,用艺术化的语言为旅游者创造虚实相生的模糊美感。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沟谷森林景观是通道县面积最大,姿态多变的景观资源,沟谷内保存完好的中亚热带沟谷常绿阔叶森林生态系统,溪边古树参天,林间藤本攀绕,林下蕨类丛生,溪水清流,瀑布———深谭———流水自成一体,给人以原始、天然、清爽、静心、神怡感受。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环境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保护性利用。

1.1南部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资源位于通道县南部的甘溪乡恩戈等的溪沟内,海拔300m以下。该沟谷为珠江流域,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使其形成的湖南其他地区不存在的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植物以喙核桃(An-namocaryasinensis)、楠木(Phoebezhennan)等为主,沟内以竹柏、华南栲等高大的季节性大叶落叶阔叶和常绿植物为主,伴生着绿黄褐树、变叶榕、白背鸭脚木等南、西南植物区系成分,高3m的仙人掌,小片的野芭蕉林等南热带成分的植物种类,林下海芋、华南紫箕等宽叶耐阴植物发育,林间藤本植物发达,气根缭绕,树体板根壮宽,老茎生花(善果),林内千姿百态,溪沟内怪石林立,天然一字水坝,十曲九回的溪流,多级叠水,从天而降的瀑布,清澈无污染的溪水,构成了大自然的优良环境。加上鸟鸣、畜啼、哗哗水流声,更是构成了大自然的人间仙境,沟谷高浓度的负离子含量更是吸引着人们向往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1.2宏门冲森林生态系统景观资源宏门冲位于通道县木脚乡溪上村,植物种类最丰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最为集中的区域,沟谷以木兰科、壳斗科、樟科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林内腐殖质层厚,藤本发达,清澈溪流常年不断,林内潮湿,乔层多亚层,层界难以分辫,反映出典型中亚热带沟谷常绿阔以林的森林景观特点。海拨900m以上分布着杜鹃灌丛,保存有结构最完整的具有复杂性和独有性的沟谷森林生态系统,实属难得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

1.3龙底河漂流景观资源龙底河以源于成步县岩寨乡,可供漂流的是溪上以下约5km的峡谷中河段。漂流河周围森林茂密,中山齿脊峪谷地貌发育,密林、怪峰、奇石融为一体。沟谷碧液,绿莹莹流得从容,流淌滩头,雪流飞溅。悬崖、老树、礁石及石缝里亘古树曳的水草错落有致。深潭、平流、急滩此起彼伏,是一处有惊无险的极佳漂流去处。同时,在河岸边天然岩石露头上有长6m,高1.5~2m的叠石层,呈熠皱状,所形成的同心层非常清晰,局部有如树木年轮。无疑,它为龙底河漂流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旅游景观点。

1.4珍稀树种园景观资源20世纪70年代末,通道县林业局在位于县城西北部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面积680亩。从20世纪80年代初林科所开展珍稀树种收集、森林培育、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共收集维管束植物108科3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经多年建设,林科所建立的珍稀树种标本园及其它科学试验林场已郁闭,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92%,景观效果十分突出,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科技普及与生物教学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户外休闲旅游胜地。

2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景观资源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她的历史渊源流长,曾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彩夺目的中华文化。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侗族聚居的村寨依山傍水,寨前是田园阡陌,寨后是青山叠翠,村寨左右还有竹林或古老的风景树,该溪流绕寨而行或从村寨中穿过,寨中有鱼塘,既有林木葱茏的山峦,又有稻香四溢的平坝。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搏斗过程中,他们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其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尤其表现在、侗款、乡规民约、树棕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保留至今,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保证了侗族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为后人休养生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2.1上湘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资源位于通道县播阳镇上湘村侗族村寨,距县城68km,该村有侗族聚居200户,村民700人。寨前溪河绕寨而行,清澈水流长年不断,有横跨溪河造型优美的风雨桥,村寨后是翠绿的风水林,面积280亩,该村寨在咸丰元年(1850年)立下蓄禁碑文,至今立在风雨桥旁,其碑文记载:“从来天之暖,物始生地之灵者,人方杰故……。我上湘后龙山,自祖辈合抱之树,常有数千年,后人不肖,私妄砍,以致山车之美,转成濯濯……。我等抚今思著,不胜伤也,因于咸丰元年共聚醮,共同计议,凡寨边左右前后,一切树木俱要栽培……。一切树木俱要蓄禁,不许妄砍,有不遵者,系是残人共责罚,决不宽容”。通过民众协商制度的保护森林的条款剖在石碑上,将石碑立在村寨风雨桥旁,以示众人遵守法规。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风水林内,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朴树(CeltisL.)、樟树(Cinnamomumcam-phora)等古树名木有500株,其中500年以上古树有312株,据调查,植物种类50科112属320种。侗族先民们以乡规民约去保护森林,保护人们平安和康宁,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产物,是包含着深刻的人类生态学观念。播阳上湘侗族村寨森林———人之景观学一体的乡村游,是最佳的森林旅游的胜地。

2.2孟冲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孟冲位于通道县北面,属于通道县溪口镇。孟冲村寨的村落座北朝南,聚居80户村民,500余人,依山而建,村前是一条小溪,并有一片稻田,面积60亩。东西是凉伞头,西面是白云山,南北是笔架山,东面是凌云山。村落四周封山育林,总面积2000亩。村后的针阔混交林,古树参天,先辈封为风水林,大古树封为神树。至今森林覆盖率达87%,基本保存原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风水林中的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gilva)古树被封为孔子树、财神树、扩寨神树、鸳鸯树、美女神树、九锤锣树、救生树、青云直上等神树。孟冲村寨可称为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呈现典型的侗族风光,是森林旅游的又一最佳旅游景观资源。

3通道县森林旅游景观资源评价

3.1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以壁、峰、峡、洞、桥为基本单元的丹霞地貌景观。以悬崖、峭壁、峰林、怪石、天桥、山洞、峡谷、森林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奇特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森林游资源具有如下特点:①面积大且地貌发育完全,面积160km2,丹霞景观资源组成单元较齐全、完整;②景观异质性高,奇特,除丹霞景观外,还具有丹霞景观与森林景观相映的特点;③景观集中,景观点错落有致,更显景观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习性。

3.2沟谷森林生态景观资源沟谷森林景观面积最大,姿态多变,具有生气活力的景观资源。主要有两处景观,一处是以恩戈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季雨林处貌与环境特征的景观资源,一处是以宏门冲森林生态系统、龙底河漂流为一体的景观资源。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外貌为湖南独有,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龙底河漂流也具特色,是一人一舟,双人舟漂流的好去处。

3.3侗族村寨风水林景观资源通道县侗族村寨风水林有十多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就是播阳上湘、溪口孟冲两片风水林。侗族村寨森林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景观资源为湖南省特有的旅游景点,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

生态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融入了生态的观念,这就要求在旅游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在种类、品质、空间分布及资源整合方面都存在优势和提升的空间,为福州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在推广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一定更要注重生态观和可持续观,注重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注重培养旅游者环保意识,使福州市生态旅游成为带有责任感的旅游形式。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1.1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案例俄罗斯对本国古代宗教文明小城镇——苏仕达的开发、意大利对其南部阿玛尔菲海岸最漂亮的小镇——波西塔诺进行的整体规划。我国四川九寨沟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及正在规划的黑河新生乡的鄂伦春族聚居区等。

1.2对于怎么样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保证民族文化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和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乡鄂伦春族聚居区,该村和周围的一些村子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习俗。而正在研究当中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哈拉新村,民间也还普遍保持着传统的种种民俗,乡村里还自发组织的民间歌舞、民族节日等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会使更多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

(2)提高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识、自尊、自重的意识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时尚潮流是需要正确地引导的。由于受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影响,很多居民都想拆掉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改建钢筋水泥房,认为这才是进步的。事实说明,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就是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识、自尊、自重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减少“文化灾难”。

(3)采取多元性的方法进行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

①政府扶持

②民间艺术的经营

③居住环境的建设

④当地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2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原则及规划

2.1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原则

(1)开发民族旅游资源要做到保证其“原汁原味”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需要很多因素结合才能保留它的神韵。

(2)开发民族旅游资源要以市场为导向要针对自己民族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可以为风俗文化旅游创造更多的价值。

2.2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规划

(1)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特色,避免雷同化如果邻近两地民俗相近且都开发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则会导致两地竞争加大,且极有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或者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不利于长期发展。

(2)引进现代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民风民俗的商品化、市场化。由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企业归当地政府管辖,自主经营,同时发挥居民的作用,实施保护监管。

(3)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要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迅速有效的处理紧急情况并采取防范措施。

(4)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是解决经营、管理、服务等问题的根本措施。

(5)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创新。如建立民族保护区、开发民族博物馆、农家乐、生态园等多种形式。

(6)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主导,主要鼓励民众整合自身的资源开发经营,体现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突出原汁原味。专家规划,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达斡尔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突出纪念性、实用性等特点。做到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开发。

3结语

该研究对于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及民族特色旅游开发有着深远的见解,能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价值得到全面体现。通过对达斡尔族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其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规划。当然如果各地都能够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地方性保护条例,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会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大大促进和提高民族的文化传承发展。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一)望江楼公园旅游定位不明确,知名度不高望江楼公园目前无明确的旅游定位,在成都市民的印象中,它只是一处休闲、休憩的好去处,许多人只知其竹环境的优雅而不知其历史文化地位。进入园区,门票只需要10元钱,这与历史上三足鼎立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相差甚远。此外,望江楼公园设施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公园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望江楼公园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人文景观打造不够望江楼公园是一所名人纪念性质园林,园内关于薛涛的景观及文物较少,缺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薛涛纪念馆,馆内除了展示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的百米大型彩绘壁画和精品漆画“芳菲世界”及配诗外,其余展品并不丰富,缺乏鲜明特点,不能很好的展现薛涛作为杰出女诗人的历史地位。历史上望江楼位于成都东门锦江南岸,是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是历史悠久、舟船云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如今水码头已不复存在,昔日水码头周围成都的民风民俗也消失殆尽。进入望江楼公园旅游的游客也不能了解到这一历史事实。

(三)望江楼公园园林流线布局合理,便于游客参观游览望江楼公园内流线分为园林开放区的两个出入口连接在园内形成环园主干道,次干道沿河并且连接主干道,其次分出支路深入到具体景观处,而文物保护区的路线则自成一条浏览路线。整个园内流线主次分明,主干道沿园内景观环绕,次干道及支路与景观细部连接密切,十分流畅通达。

二、望江楼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打造休闲竹文化景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契合薛涛文化品位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上,将公园主景观道及左右两侧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带,通过修建竹道馆、竹艺馆、竹餐饮建筑和竹子博物馆,开发竹艺旅游纪念品,与望江楼竹子公园的美名形成完美统一,也更深层地通过竹子公园的文化活动,打造望江楼公园的竹道文化,使望江楼公园主题文化活动拓展到旅游产业中。

(二)打造现有文物区,丰富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这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对,恰如其分地彰显了望江楼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成都著名古迹之一的望江楼名胜(包括望江楼、薛涛井、吟诗楼、濯锦楼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望江楼是成都十景之一,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建筑。望江楼在入选成都十景之一时的入选理由是这样写的:“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望江楼就是成都,成都就是望江楼。这里,曾经是学子出川的希望之路;这里,也曾经是游子思归的回家之路。枇杷门前,薛涛井边,幽篁竹下,诗词唱和,绝句名联。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文风千古。”望江楼位于成都东门锦江南岸,是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是历史悠久、舟船云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确立崇丽阁(望江楼)“老成都标志性建筑”的城市印象,恢复打造明清成都水码头景观,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历史上的锦江是成都的经济大动脉,由于陆路交通的不发达,锦江水路曾经是进出川的主要交通方式。史料记载,古人进出川,皆由古成都水码头(今望江楼公园文物区内)登船,舟楫如梭,百船争流,商贾云集,文人荟萃。为了再现锦江古代水码头上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使现在锦江的园区河段与望江楼共同形成锦江河岸上一道亮丽的城市景观,恢复其成都城市标志的印象,增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韵味,加强旅游兴市的力度。打造“水码头文化景观”,可以从现在白鹭洲生态河堤沿河岸,恢复记忆中的原望江楼老码头。景观以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水码头为蓝本,打造牌坊、桅杆、江边渡船、水上四合院、雕塑装置等江边景观。同时营造老成都的民俗风情记忆景观和薛涛文化景观,形成极具历史文化氛围的热闹繁忙的水陆生活场景和城市夜景观。同时,也通过院落的建筑,打造望江楼公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达到旅游休闲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打造水码头景观要本着以保护文物和美化环境出发,在不改变现有文物景观的前提下,对现靠近河道因长时间受阳光、雨水、风蚀等造成年久失修的堡坎、栏杆和地面进行重新规划。同时,这部分场地过去一直也只是市民散步和露天喝茶的场地,没有起到很好的利用价值,现在要变不利为有利,使公园更具自身的文化特征和环境魅力,增添旅游价值。

(三)铸就薛涛文化品牌,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人纪念性博物馆,提升公园知名度。望江楼公园因修造崇丽阁俗,称望江楼而得名,历史上重建崇丽阁,既是为了振兴蜀中文风,祈求四川科举兴旺,也是为了纪念薛涛。薛涛(公元781-832年),唐代著名女诗人,巴蜀第一才女。她文采风流,多才多艺,不仅工为诗,精翰墨,还创制了风行一时、流传千载的薛涛笺。薛涛笺品质上佳,历代皆有仿制,明代蜀藩王即取用薛涛井水仿制薛涛笺。清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个大字,刻石立碑于薛涛井后,薛涛井即正式成为纪念薛涛的主要场所,浣笺亭、吟诗楼、濯锦楼、崇丽阁(俗称望江楼)、五云仙馆、清婉室等清代古建筑围绕薛涛井畔渐次修建,形成互相掩映,错落有致、庄重雅致的古建筑群和幽美的古典园林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文人雅士,邓小平、、刘少奇、彭真、肖克、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中外国家领导人也曾参观游览望江楼公园,并曾给予很高的评价。邓小平视察望江楼公园时曾说过:“望江楼公园之所以有名,还是沾了薛涛的光嘛。”

结合现文物建筑,在文物区与休闲景观道之间营造一个记忆景观广场,形成与文物区水码头景观群、竹文化长廊之间的活动和休闲空间,并从水上四合院延伸打造薛涛景观长廊和薛涛浣笺亭记忆景观。原有薛涛纪念馆内除了展示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的百米大型彩绘壁画和精品漆画“芳菲世界”外,其余展品并不丰富,缺乏鲜明特点,可以对外征集唐宋时期文物以充实薛涛纪念馆展品内容,生动全面地展现出唐宋时期欣欣向荣的政经、文化风貌,及与薛涛有关系的当时的唐代诗人,凸显薛涛在唐朝的历史地位;同时开发薛涛笺、出版薛涛诗集等旅游纪念品,多角度提升公园的知名度。此外,根据公园现状,对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从硬件设施上进行打造,将望江楼公园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提升公园作为历史文化名园的品位。将望江楼公园打造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知名的名胜景点,树立旅游文化品牌形象。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部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完全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完全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完全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

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最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完全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独一无二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完全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完全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完全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3]陶汉军·旅游经济专业知识与实务[M]·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

[4]仇保兴·简论旅游资源开发[J]·风景名胜,2000年第三期。

[5]黄大成·浅谈珠海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特区探索,1998年第五期。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互补性长江三峡金三角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统中最根本的要素。科学的对旅游资源展开研究是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区域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的意义

1.形成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学的利用好现有资源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不同思路的研究,我们总能找到其令人惊喜的价值,从而谋划出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就是从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围、不同的角度以互补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有资源,重新评价和定位现有的旅游资源,挖掘更多的资源优势。

2.为发展跨区域旅游、谋求共赢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利用已经逐渐打破原来的行政区划,跨区域协作、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旅游资源的互补性研究愈发显得重要,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共生互补,合理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序、重点和方向,最终获得资源共享多赢。

3.利于解决区域间旅游合作问题

区域合作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区内各旅游经济体能否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使区内差异性旅游资源可以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经济效应。例如长江三峡、川黔渝无障碍旅游区的建立均是一种新型互补的旅游竞争合作关系。

二、旅游资源互补性概念及模式

1.旅游资源互补的涵义

互补的概念来自于几何学,是指两个角度之和为180度的角互为补角。旅游资源的互补是指旅游资源之间由于种类、规模、形状、文化内涵、时间序列、区位等自身要素的差异而形成的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旅游资源互补蕴涵着中国古典哲学的精髓,其表达了阴阳既济方能生生不息的原理。犹如中国的易经和八卦所揭示的宇宙原理。

2.旅游资源互补的几种模式

从目前的常见的情形分,旅游资源的互补有规模尺度互补、形态造型互补、时间序列互补、种类异质互补、区域差异性互补、同构互补等多种模式。随着旅游理论的发展,还会得以丰富和完善。

三、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案例

1.小金三角资源互补性

奉节巫山巫溪的旅游资源总的说来,是以自然资源为其主要特色。雄奇壮丽的三峡,瑰丽幽邃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神奇迷人的高山草原红池坝,人迹罕至的白果林原始森林,动人心魄的“天坑地缝”无不是旅游者,探险家梦想的地方。仔细分析金三角旅游资源的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各个资源点之间具有极强互补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同类资源规模形态互补

大三峡雄伟壮丽,小三峡、小小三峡绮丽幽邃,虽同属峡谷风光,但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给予游客感觉截然不同:大三峡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小三峡柔媚秀丽、小桥流水。如果把大三峡比做满汉全席,那么小三峡、小小三峡就是席上精美小点。使得游客游大三峡后游小三峡、小小三峡而不觉得有丝毫雷同重复之感,反觉得不游小三峡便不完整。

(2)同类资源时间序列互补

“金三角”有起源于204万年前的原始人时期,以巫山猿人为代表、其后产生的巴文化最早形式——巫文化;新旧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宁厂古镇盐文化;以岩棺、悬棺、船棺为代表的巴文化;以汉墓、三国文化遗址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代表的明清文化;这些不同时间段上的人类文化资源串联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书。如果把他们整理加工、科学地重组之后,整合潜力巨大。

(3)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互补

自然资源因人文资源的补充而产生丰富的内涵;人文资源因自然资源背景而显得独特、神秘和与众不同。4A级景区“白帝城—瞿塘峡”就是典型的例证,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瞿塘峡为代表的大江峡谷绝世奇观交相呼应,瑰丽动人,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由于瞿塘峡的雄壮和长江的波澜壮阔更显得英雄意气,豪气干云;而当置身瞿塘,面对滔滔的江水,把酒临风,仿佛那些人、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山、水都似乎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向游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完美组合最终使资源的吸引力达到了极至,成为国内外独特性的旅游资源。

(4)旅游资源地域差异性互补

“金三角”地跨巫山、奉节、巫溪三县,旅游资源差异性比较明显,南部主要以大江大河、峡谷风光为特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重。北部则以高山草原、原始森林、漂流河段为主,人文资源为辅。人们在欣赏了汹涌澎湃的长江三峡、领略了动人心魄的三国文化之后,神秘的原始森林、别具特色的南方高山草场、神奇的夏冰洞,便会产生强烈的诱惑力,使游人真正体验到融于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

2.金三角区际旅游资源的互补性

四川省品牌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六大片区:①成都古城文化旅游资源②川西北高原奇山异水旅游资源区③乐山佛教文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川南恐龙竹海旅游资源区,⑤攀西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区⑥川羌风光旅游资源区等

湖南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大片区:①张家界—武陵源—猛洞河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②岳阳楼楚湘文化旅游资源区③南岳宗教名山旅游资源区④近代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区。

湖北省旅游资源区集中在四大资源片区:①三峡坝区与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武当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区③神农架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区④清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区等。

陕西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大资源片区:①西安三秦故都文化旅游资源区②革命圣地与黄土高原风情旅游资源区③秦岭文化旅游资源区。

四、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结论

分析周围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四川、湖南、湖北、陕西都有自身独特的资源点。金三角和周边相比,旅游资源存在着普遍的同构现象:森林草原、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等等,但是金三角在峡谷山水、漂流河段、古代文化资源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正是这种强强对话的局面,创造了强强合作、优势互补的绝佳前提。

1.金三角拥有瞿塘峡、巫峡;宜昌境内有西陵峡。这些都是品位很高的资源区,但无论离开西陵峡来谈“三峡旅游”,还是离开了瞿塘峡、巫峡谈“三峡旅游”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三峡概念,也不科学。大三峡的整体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对其进行任意地肢解、分割,划地而治均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这些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进行大整合,才有大旅游、大发展。具有典型的同构互补性。

2.位于“金三角”区域内的白果林原始林区实际上是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们都囿于行政区划,把它们割裂开来,使其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得不到充分发展,这都是因为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强烈的互补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具有明显的同源互补性。

3.金三角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见证地。以龙骨坡巫山古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文化、大溪遗址为代表的旧、新石器文化,以宁厂古镇白鹿盐泉、宁河悬棺、古栈道为代表的巫文化、巴文化、盐文化,以白帝城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大昌古镇为代表的明清文化,如果与陕西以兵马佣为代表的秦汉文化,湖南以岳阳楼为代表的楚湘文化结合起来,不但是中华文明一部完整的史书,更是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大观园。文化互补性十分显著。

4.金三角地处“重庆—西安—武汉——张家界”旅游黄金圈的正中心,拥有众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相互填补资源类别的空白,并促使旅游黄金圈向旅游黄金面发展。所以异质互补性十分突出。

五、结语

旅游资源互补性研究是基于探索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改变旅游竞争模式的一种思考。是在区域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是所出现的产业竞争与合作问题。通过对旅游资源互补性的研究,找出区域和跨区域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共同文化内涵,最终达到停止恶性竞争、求同存异、多赢互利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张述林.旅游项目策划理论与实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黄羊山.旅游规划.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1999.

[5]马勇.区域旅游规划.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9篇

(一)产茶历史悠久

湘西产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据《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王威廉考证,武陵七县包括现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怀化等地。《永顺县志》载:“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贡,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杜佑)记载:“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贡”;《辰州府志》记载:“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者为最,今且已充上贡矣”。《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届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说明湘西从唐朝开始就有茶叶入贡,在清朝就有了以种茶谋生、靠茶致富的专业化的茶叶生产方式。

(二)茶种丰富且品质出众

湘西有历史悠久的古茶树。例如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们称为“可以拿来喝的文物”的古茶树;在桑植、永顺等县,有野生茶树分布,主要以小茶树为主(大茶树因为当地人民的滥砍滥伐而没有保存下来)。此外湘西还有很多品质出众的名茶,有闻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湘西古丈茶获金奖;1982年在全国供销商品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美誉的保靖黄金茶,2012年保靖黄金茶和古丈毛尖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的特色农产品。还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称的碣滩茶、张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雾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丰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楼或是茶园门口都有有关茶的楹联,湘西的茶联可主要分为两种类:一为赞茶联,如:“时到茶园自然绿,穿来芳草依旧苏”、“古丈毛尖清香扑鼻驰名遐迩,狮口银芽白毫显露誉天下”等。二为饮茶联,如:“岭上绿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万家”、“饮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结五洲群贤”等。在湘西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茶歌,例如“采茶调”、“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调”、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过赶年时,要喝“眼屎茶”;结婚时讲究“三茶六礼”和“三道茶”;相互沟通表达情感时有“扛碗茶”、“筛茶”等等。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湘西作为湖南最早开发的旅游地之一,很多旅游资源已经开发得非常成熟,例如凤凰古城、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近年来在旅游中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元素,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已成雏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文化节的兴起。湘西的茶文化节主要以古丈县的茶文化节为主,自2011年以来古丈县先后举办了“中国(古丈)首届茶文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中国(古丈)第二届茶文化节‘红石林’杯茶歌大赛”,在茶文化节中有许多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茶礼仪、茶俗、茶歌、茶联以及茶艺等表演,还有茶叶的现场交易,这对于追求新颖的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导游培训中,增加了湘西茶文化的专题讲座。此培训不仅增加了导游人员对湘西茶文化知识和内涵的了解,也丰富了导游人员的讲解内容,让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间接向旅游者宣传了湘西茶文化。三是景区各类茶馆方兴未艾。目前,湘西地区茶馆的消费人群主要以本地人为主,但本地人进入茶馆并不是为了品茶欣赏茶文化,更多的是以打牌、搓麻以消磨时间为主。景区的茶楼也不是为了让客人体验茶文化,而是以贩卖茶叶为主。湘西茶文化的旅游资源虽有一些零散的开发,但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产品,在其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意识

在湘西的旅游规划中,很少提及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湘西仅将茶叶作为农业作物来发展,很少有企业把茶园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与茶文化有关的休闲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场中很少能见到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产品,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旅游路线更是从未涉及。

(二)缺乏专业人才

茶文化内容包涵茶种、茶具、茶俗、茶礼、茶歌、茶寺以及与茶有关茶精神。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茶叶技术专家45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茶农近百人,茶农技术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却几乎空白。

(三)缺乏宣传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现外地茶叶一枝独秀的场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对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节庆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节为例,古丈的茶文化节自2011以来举办了两届后就再没有其音讯。此外,湘西旅游市场上销售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叶,且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冒牌商品层出不穷。在景区随处可见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黄金茶。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广,同时也使旅游者对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湘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时,可以依托其它已经开发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资源,结合茶文化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建设相配套的能体现茶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更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

(一)树立茶文化旅游开发意识

要想促进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自上而下树立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意识。一个产业的顺利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的正确引导、宏观调控可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开发规模和数量,避免盲目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因无政府调解而导致的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等情况。相关部门更应把茶文化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规划中,用湘西丰富的茶文化为当地旅游注入新鲜的血液;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创新,开拓茶文化旅游资源,开拓茶文化旅游市场。

(二)注重对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旅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对从事茶事活动的人进行旅游方面的专项培训,对从事旅游行业的人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来充实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依托湘西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参照其它地方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1)茶民俗风情游。

湘西因地处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处,地势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当地有许多各个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门可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来,为游客展现具有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戏等表演活动。

(2)茶文化学习考察游。

旅游者可来此考察、学习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艺、茶道、茶俗、植茶知识等。

(3)茶保健游。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茶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种功效。特别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杀菌等作用。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茶的医药作用,并将其大量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旅游企业可利用茶的这种医疗健身作用,开展休闲保健旅游。

(4)茶节庆旅游。

如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古丈茶文化节”。不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乡生态游。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释放。茶乡生态游不仅可以让旅游者在旅行中体验自给自足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体验的同时学到关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热爱。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

(四)加强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首先湘西茶叶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叶为主导,创精品、创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礼与茶具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例如在按比例缩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艺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礼及图画,这不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对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颇具开发价值。再次,湘西地区可以尝试把当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例如针对游客注重饮食养生,可以尝试向游客开放一些茶园,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点,让游客在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以后,品尝到自己亲自收获的美食素材。此外还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的茶叶和茶点。

(五)加强宣传不断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场

有了好的产品就得积极去宣传。就目前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而言,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影响力也较小。为了增加其宣传力度,笔者认为湘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工商部门以及企业应联合起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电话、电视、网络、微博、讲座、节庆活动等,做好市场宣传、市场开拓、产品介绍以及市场营销工作。在宣传中应注重介绍湘西茶文化所蕴含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内涵,让潜在的旅游者对湘西茶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茶文化旅游的兴趣。在开拓海外的旅游市场中,可以将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作为我们的主要开拓地,因为他们在古代都一定程度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饮茶的习俗。以韩国和日本为例他们不仅都是湘西地区国外市场中的主要客源国,且他们国家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饮茶的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果湘西地区推出关于茶文化旅游的产品线路,并打出促进与国外友人友好切磋茶文化的宣传口号,必能吸引大片的国外旅游者。

四、结语

总之,湘西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资源,它的发掘和利用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思考。要注重把茶文化旅游与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规划,要注重以市场导向为原则,以满足旅游者体验需要为首要目标,开发有本民族本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仅占8.6%,“购”占14.4%,“娱”占6.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1968.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1994.714—718.

[2]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7]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8]徐蓉.从资源优势看四川旅游业[J].四川省情,2003,(2).

上一篇:目标责任制范文 下一篇:旅游体验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