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培养范文

时间:2023-08-01 16:56:36

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1篇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8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理念已经被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所认同,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对科学素养的解释,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认识上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②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理科时能表现出很强的数理逻辑优势,有些则会在理科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所有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科学素养。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科学教育都要使这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严格地定义科学素养会有一些困难,因此一些专家和科学教育组织回避去直接定义科学素养,而是用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进行描述,间接地解释这一理念。如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务。理解这一理念,将有助于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实施中学生物学课程方案。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理科课程分科设课的国家、地区或学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课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来共同完成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要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国bscs(生物学课程研究所)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知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bscs还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出的具体特点: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论述。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态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

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东西,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认识或创造。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 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是生物学教育中我们熟知的一个领域。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指明了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任务是使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指定的方向上有尽可能大的进步。学生在刚刚进入中学生物学课堂时,他们每个人的起点不尽相同。按照澳大利亚生物教育家david morgan博士的观点,学生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是零起点;而当学生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他们大多数人也不会达到课程目标的100%。但他们所有的人都应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了许多。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也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该研究所还将这种连续的生物学素养分为4个水平,分别是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了解了生物学素养的特点,有助于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实现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来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2篇

1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

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目标的达成,往往忽略了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无非是灌输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教出来的学生不是具有一定的“模具性”,就是过于“理论化”,不会与生活实践衔接.绝大部分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探究课教学的时候,经常是简单讲一遍,即使做实验探究也是简简单单地自己做,学生看.这种“演示教学”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性,对物理实验探究没有兴趣,对于物理教学中的知识没有激情去钻研,致使课堂的效率低下.即使在讲到具体知识的时候,也没有与实践紧密相连,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提前计划与知识整合,这都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注重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2.1加强实验探究的开放式,发挥学生主体探究作用

开放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努力超越,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养成独立探索、研究的习惯.

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旁观者,如同看影视节目一样,观察教师把这些实验按照严格的步骤和要求,演示一遍,只看个热闹场面,对于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缺乏主动的探索.所以在开放式探究教学中把一些现象明显,不利于大多数学生观察的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例如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由演示改为分组,把学生5~6人分成一组,共同设计步骤,亲自参与,分工协作,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究,既观察到了清晰的现象,又锻炼了操作能力,达到了探究实验预期的效果.

加强分组实验的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在兴奋的状态中进行实验探究,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让探究向纵深发展.例如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他们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及规律的总结,认为实验已经结束的时候,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凸透镜残缺不全,还能得到完整的像吗?你如何进行实验?学生的思维顿时又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的讨论,最后想出了方法,用一张白纸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来观察现象,他们惊喜地看到了完整的像,只是像的亮度变暗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又上升了一个高度.这种开放式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既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又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2生活化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活化的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是探究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动力.所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是改革中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教学中多融入生活化元素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物理知识枯燥乏味,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而把物理知识生活化,让原本枯燥的内容贴近于生活,学生们能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他们不仅学会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找到自信的同时也找到了快乐.物理探究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探究,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检验物理知识.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也提高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探究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先给学生看,后讲结论给学生听,而学生实验则是先给定现成器材,学生按制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被动且茫然无措,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体现出来,学生也不可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获得,首先可以给学生建立信心和胆量;其次是多进行操作,学会实验观察和归纳;再次是给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权,学生亲身设计实验,作为教学的补充,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没有现成答案或不是唯一答案的发散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教材寻找答案.例如怎样测量一导体的电阻?请你设计出几种方案,这样既起到复习知识并将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复杂过程,我们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在教学中有计划,系统地安排好思维训练,自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4开展物理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理小实验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凸显初中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了杠杆平衡条件后,教师可以布置实验任务给学生:独立制作小杆秤,并且评选谁做得最好、最准确.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杆秤,能使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运用更加深刻.通过评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会思考究竟如何做才能在制作中胜出,这些别出心裁的小设计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在物理小实验中,教师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以及进行实验等,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以这样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5重视实验探究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

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完成的具体情况给出鼓励性评价.在以往的教学中,评价学生常常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但是在创新教育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只看到学生在实验时操作的熟练度和准确度.特别是在实际的操作时更要向学生传递这种意识,对学生的创新表现给与积极的赞美.总的来说,创新教育的实施为物理实验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实验探究,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素养培养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空前密集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与人才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些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影响并推动着时展的进程。科技革命要求现代人具有一定的科技素养,能够掌握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知晓当代科技的基本原理,懂得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各种模式、方法,合理地享用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算不上是一个健全、合格的现代人,更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低科学素养的公众群体不仅无法承担本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而且将会在将来的国际竟争中处于劣势[1]。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化学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3],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

1.2改革演示实验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4]。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没有积极地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根本不动手,只是旁观,他们照样能将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写得比实验过的同学还好。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转

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地观察和描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使酚酞试液变红等,并能得出结论——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同时生成NaOH。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己有的知识并联系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这一系列现象进行合理地解释和说明。例如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化?钠为什么会和水反应等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事物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实验中掌握知识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2改进实验装置拓展和延伸实验

2.1实验装置的改进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并最终可以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这当中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将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使现象更鲜明使实验更客观

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当分析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后,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怎样重新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学生通过思考常可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成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设计中,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己经了解的,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

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可以接受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这对完善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图1改进后的氯气产生装置

2.2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5]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重视实验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并开发好应用型实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论文;讲到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可让学生回家做用食醋除水垢的实验;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利用常见植物花瓣制取酸碱指示剂;讲碘与淀粉变色反应时,可让学生用碘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还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调查报告,如调查汽车尾气的危害,调查吸烟的危害,调查城市中白色污染情况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及重要性,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光.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网.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李益军.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第8-9合期

4贾建刚.完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自然教学.2003(1)46-47.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4篇

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而且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建立科学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课堂之外,学校经常组织形形的有意义的活动,此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个契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活动类型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每年的三月十二日植树节的时候,学校都会组织同学们进行植树活动,此时,学生们在种下一棵棵小树苗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就感和希望,并且,借助植树节这个主题,学生么可以掌握更多的关于树的知识,比如,我们为什么要植树,小树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什么怎样的生活环境,树木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采伐后的树木的用途等。通过这样专题性的节日活动,学生了解很多节日背后的很多想多知识,并且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另外,根据季节的变化,我们也会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去郊外走一走,看看大自然都有哪些变化,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体验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变化,从而引导学生们探索为什么四季要更替,对于学生掌握跟多的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还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显示生活中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社会资源开展一些科技教育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去科技馆等地区参加,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科技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到科学技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当然也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好机会。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科技活动。教师选择一些科学课题建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小组之内互相讨论和整理之后,在全班集中学习。兴趣小组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宽松舒适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并且在集体讨论中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整理之后的发言,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自身素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总之,我们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活动都是为了为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的。

二、通过合作关系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关系的建立。作为教师,只有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才可以取得更多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才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掌握更多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因此,在学生对某些科学知识的探索遇到困难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激励,用自己独有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完整的科学知识框架,让学生可以到达科学的殿堂。教师和学生合作关系的建立,可以避免学生在科学进取的道路上走弯路,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生和学生合作关系的建立。俗话说:“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科技的进步同样如此,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这一成果的,这需要科学领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对地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中合作精神方面的教育。比如,一个相同的任务,教师可以分别让一个和一组同学来完成,毋庸置疑,肯定是一组人完成的效率高并且想的周到全面。此时,合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大家齐心合力团结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

三、把生活和科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建立浓厚的科学氛围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在充满科学氛围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可以不断地受到科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可以使学生渐渐地对科学产生兴趣,更甚至爱上科学。我们可以建立综合文化教室,教室里可以设置适合小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各种类别的科学知识,供学生们观察和学习。另外还可以在学校的走廊、墙壁张贴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图画,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科学的存在。总之,我们就是要多渠道、多方面地营造科学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肥沃的土壤。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所以,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探索和学习进行点拨和指导,并且对于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而且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烧开水而发明了“蒸汽机”等这些科学发明都是从基本的生活开始的。所以说,科学不是神秘不可及的,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生活的关系,让它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通过观察,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或者有些可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批评甚至挖苦,要采用激励的方式进行解答。提出问题是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具有好奇心的主要体现,作为教师,对于这种好奇心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给予满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教师就应该不断研究和探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体验科学的无限魅力。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师教育 幼师生 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幼师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对于有效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态度,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师教育一定要重视幼师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融入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幼师生的科学素养,能够为他们未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有效支撑,能够为其未来更好地发展做好准备。这是幼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创新的有效体现。

1幼师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容

幼师生要具有广博的科学视野。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幼师生要具备广博的科学视野,不断了解世界的变换,尤其是要了解在幼儿教育领域产生的变换,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科技研究活动,才能有效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为未来幼儿教育工作服务。

幼师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探求真理、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一种勇气,也是现代人,尤其是幼儿生必须具有的一种人格。作为幼师生要有实事求是、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科学探究精神,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追求真理,才能在有效探究幼师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为未来成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师生要具有科学的研究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是科学素质中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创造性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掌握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科学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等等,作为幼师生要具有科学的研究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创作出极大的价值,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生活工作的品质,促进自身的完善发展。

幼师生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当今的幼师生,要具有为党、为国家、为人们努力奋斗的精神,要有自信、自强、自理的意识,并发展自己的与人合作共识的能力,发展自己的优良品德。幼师生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要成为一个谦虚谨慎同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乐于为人们服务的人,只有幼师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有效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获得成功,活得快乐。

2幼师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2.1积极完善幼师专业教学理念

幼师教育要按照“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顺序完善幼师生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科学素养教育纳入到幼师生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去,要重视幼师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能够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对幼师生进行科学素养的知识补充,通过完善幼师专业教育理念,使幼师生重视自己科学素养的培养,并主动配合教师进行学习,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2开展问题式教学,提高幼师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幼师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开展问题式教学促进幼师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中心内容,如果幼师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一些基本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方式引入到幼师生的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能够通过科学方式掌握最基础的科学知识,并能够积极引导幼师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探究未知、不断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开拓问题研究思路。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方法、新手段,要鼓励幼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幼师专业新的教学理念和精神,研究幼师专业领域的新问题,新内容,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实践活动,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3为幼师生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

学校要积极为幼师生营造生动活泼、勤奋学习、崇尚科学、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要积极为幼师生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通过环境的营造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多方位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为幼师生组织系列科普讲座和人文讲坛、建立科技协会、创办科技小刊物、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幼师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更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学校要积极的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的环境,积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批判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思想,积极引导幼师生参与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学习活动,促进幼师生科学素养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幼师教育中,培养幼师生的科学素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幼师生更应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生活学习,用不断探究的精神钻研专业知识,用真诚的态度与人交往,这样,幼师生才能更具有人格魅力,才能具有丰富的学识,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脱颖而出,才能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跃珊,张春荣.幼师生幼儿教师专业态度的培养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2] 傅冲燕.如何培养中职幼师生专业素养[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2).

[3] 罗秋英.关于培养幼师生学习态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5).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6篇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8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理念已经被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所认同,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对科学素养的解释,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认识上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②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理科时能表现出很强的数理逻辑优势,有些则会在理科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所有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科学素养。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科学教育都要使这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严格地定义科学素养会有一些困难,因此一些专家和科学教育组织回避去直接定义科学素养,而是用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进行描述,间接地解释这一理念。如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务。理解这一理念,将有助于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实施中学生物学课程方案。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理科课程分科设课的国家、地区或学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课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来共同完成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要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国BSCS(生物学课程研究所)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知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BSCS还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出的具体特点: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论述。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态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东西,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认识或创造。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是生物学教育中我们熟知的一个领域。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指明了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任务是使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指定的方向上有尽可能大的进步。学生在刚刚进入中学生物学课堂时,他们每个人的起点不尽相同。按照澳大利亚生物教育家DavidMorgan博士的观点,学生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是零起点;而当学生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他们大多数人也不会达到课程目标的100%。但他们所有的人都应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了许多。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也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该研究所还将这种连续的生物学素养分为4个水平,分别是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了解了生物学素养的特点,有助于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实现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来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 培养途径 STEM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1983年,米勒教授提出了科学素养概念的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即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科技社会影响的理解。2009年,NAEP(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进行了诠释:首先,要具备识别科学原理的能力,即能够理解科学的事实、概念、规律、定理和理论;其次,要具有运用科学原理的能力,即能够运用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去解释或预测观察到的现象;第三,要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即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第四,要具有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即应该知道如何采用科学技术去解决现实问题[1]。

1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

中国科协分别于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做过8次全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这8次调查都是借鉴和采用了美国米勒体系的测试题目进行公民科学素养测试。从第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3.27%。从国际上看,美国公民科学素质1995年就达到了12%,2005年为25%;欧盟国家公民科学素质1992年为5%,2005年为24%。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和美国、欧盟等国家公民在科学素质上的巨大差距。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中称,中国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接近8%。那为什么我国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仅为3.27%。究竟该怎样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美国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美国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是依靠其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尤其是如何提高科学、教育、工程及数学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企业的领导者、科学家和教师的人才造就问题。”奥巴马自担任美国总统以来,强调STEM教育的重要性,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STEM教育改革[2]。 当前美国正兴起一股STEM教育热潮,这对确保美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山之石,可否借为己用?下面将详细阐述STEM教育以及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

2 STEM教育

2.1 STEM教育的背景

美国是最早倡导STEM教育的国家,这是因为当今社会国际局势正朝向多极化、全球化趋势发展。美国为了树立其在国际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力,在2006年布什政府推出了《美国竞争力计划》,随后在2011年,奥巴马政府推出了《美国创新战略》,该战略指出,为确保美国经济增长与繁荣,美国未来的发展能力将取决于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活动”将引导各部门联合,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3]。

STEM教育除了美国主观因素的倡导以外,客观环境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影响。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各学科之间出现融合,各学科的专业研究技术手段也出现了融合,比如传播学研究除需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还需要懂得统计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因此,社会需要培养STEM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2 STEM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意义

首先,STEM教育有助于推动复合人才的培养。美国2011年于《人力资源调查报告》指出:多数美国雇主发现自己很难找到具备高等数学、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知识的员工[4]。 由此可以看出STEM教育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更加有助于推动复合人才的培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其次,STEM教育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很多知识点学生可以轻松的从各类媒体中找到,这就容易导致继续遵循老的教学方法的老师产生教学迷茫和困顿,而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究的跨学科STEM课程,将普遍会受到学生欢迎,满足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从而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第三,STEM教育有助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由于STEM教育融合了多种学科知识,这就使得受过STEM教育培训的学者具有了更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方法,从而有助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科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第四,STEM教育有助于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在管理中充分运用数学知识、信息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经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降低管理的成本,提升管理的水平。

3 STEM教育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的实现途径

3.1整合课程设置,强化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从结构上看,尽管目前的义务教育阶段有综合性的课程“科学”,也有分学科的课程化学、物理和生物,但各分学科的课程的设计思路,基本还是局限于各自的领域范围,几乎没有考虑到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从内容上看,尽管目前各课程标准都提及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但落实的具体的内容上,知识仍然是一个核心的目标,其他方面的目标基本上是服务于知识这一目标。

3.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项目式体验教学

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再是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更多的活动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的行动。学生变成了项目的设计者,真正通过项目的设计、讨论、评价和反思中培养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等。

3.3打破教育的空间局限,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信息化时代,教育者要勇于打破教育的空间局限,让学习的空间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等,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同时还要尽可能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的大环境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4通过政府主导,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

在STEM教育中,通过政府主导的平台,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和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积极参与到STEM教育中,最终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5 结语

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或许有很多种,笔者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通过STEM教育的方式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真正让公众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能够清晰分辨科学与伪科学,培养在科学研究和社会事务处理过程中的批判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群,许佳军.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李大光.美国公众科学素养研究及启示[J].科学,2012,64(6):30.

[3] 付德旺.奥巴马强调STEM教育的重要性[J].基础教育参考,2011(7):29.

[4] 李杨.STEM教育视野下的科学课程构建[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22-24.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8篇

这三个观点不仅有效印证了“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而且还阐明了科技教育的方法论。依据这样的方法论,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我们萌生了这样一条幼儿科技教育的路径。即:幼儿园的科技教育以培养幼儿科技素养为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环境的感染,以家庭的配合,让孩子在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问中学,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主动建构的能动性,使幼儿从小喜欢科技活动,培养幼儿科技意识。

在具体办学实践中,我们将“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作为自己的使命,选择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最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科技教育,真正用充满诗意的教育去贴近学生的心灵。

一、活动导航,培养素养

在幼儿眼中,大千世界无不充满神奇:为什么飞机能上天?我能做出飞机来吗……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这是科技素养形成的切入点。因此,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会观察、积极思考,给孩子一把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1.园内活动导航,培养幼儿科学素养

(1)小班化的科学活动

在每周一次的科学活动中,我们采取小班化的分组方式,把全班幼儿分成两组。小班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我们更多地关注幼儿,孩子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公共活动区域的轮流使用

我们在教室里开辟了专门的科技区,里面设有天平、磁铁、三棱镜、凸透镜、凹透管、多面镜、望远镜等有利于孩子操作实验的器具;我们设立娃娃阅览区,为幼儿提供1000余册浅显易懂的幼儿图书画册。我们活动区的设立,让幼儿有序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3)充分利用园内大型活动和班内特色活动

我们通过园内大型活动和班内特色活动挖掘幼儿的科学潜能。例如,我们在班级中举行小小科技周活动。在每一次科技展中都以不同主题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科技在我身边”摄影比赛、充满想象的“科学小画家”科技绘画比赛、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科技作品展活动,以及“超级变变变”家庭创意大赛等,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促使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

2.园外资源引导,培养幼儿科学素养

为了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让幼儿实地参加探究活动,把幼儿园周边资源加以利用,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得到发展。例如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来到翠湖园,进行植物亲子大发现。通过观察各种植物,使孩子们认识了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及特点。我们还组织幼儿参观图书馆、时代超市、武警中队等,让儿童们在自由自在的参观游玩中发展相应的科学素养。

二、环境感染,培养素养

环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墙面、地面和空间说话,让科学每时每刻进入幼儿的眼帘,这是幼儿科学素养形成的又一手段。

1.我们让幼儿充分感受幼儿园的绿化区,让幼儿探索认识各种树木,丰富科学知识

我们还利用班级的种植园地,带领幼儿学习种植,尝试播种、栽培和收获。孩子们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还有,“小动物饲养角”提升了儿童了解动物生长的科学素养。在底层楼道我们开辟了生活操作区,设有小屋、桌椅及电饭煲、微波炉、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在二楼道上开辟艺术创作区,设有小屋、镜台、矮柜、化妆品及各类演出用的服装道具,以供幼儿在实践中学习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2.创设班内小环境

我们在教室里创设自然角和科学活动区角。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自然角的内容随季节的变化而经常更新,以不断培养幼儿对植物持久的兴趣。科学区域活动经常配合主题的变化更换活动内容。例如,在有趣的颜色活动中,我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颜料,要求幼儿能够不断探索颜色的变化,把结果记录下来。在认识“雨”的实验中,也提供了相关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验,使其懂得“热气上升遇冷变成雨”的原理。科学区角活动提高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升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在班级墙面环境布置时,也要根据主题要求,在墙上布置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科学内容。如生活中常用的“纸”,内容包括纸的起源、纸的用途、各种各样的纸和纸的回收再利用等问题。通过相应的墙面布置,让幼儿不仅全面了解了纸的科学知识,更萌发了他们长大当造纸家的愿望。我们努力构建有利于幼儿科学素养形成发展的环境,让幼儿感到科学无所不在,无形中发展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家庭配合,培养素养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该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与家庭结合。幼儿园一方面培养发展儿童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还需培养能承担家庭中科学教育的家长。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提高家长的指导能力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专家讲座和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很受启发。此外,我们还通过与家长个别交流、定期在家园联系栏提供有关科学教育的介绍,提高家长的指导能力,使幼儿在家的科学素养也能得到持续培养。

2.让家长成为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和合作者

我们以多种方法构建家长、幼儿和教师间良好的合作与支持关系。例如,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科学亲子活动,如踏青、采摘、挖掘和种植等;我们还设立了“科学小问号”角,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关注生活、搜集资料、探究发现。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的研究热情更高,家长在活动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每个家长都成为幼儿园编外的科学教师,与孩子分享探究活动、科学发现的乐趣。

今后,我们将在幼儿科技教育中进行更多的探索,促使幼儿获得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 探究问题 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 学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凸现出来,成为了课改的一大亮点。在科学课程改革实践中,要抓住这个机遇,在传授基础知识与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培养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培养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不同侧面构成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把过去传授式教育变为指导式教育,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过程、方法、步骤等,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可以通过自学或互助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思考、讨论,然后教师再从中做适当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主动地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达到理解教材,并将书本知识转变为能力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达到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实验室,自行设计、探索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实验。让学生分组边实验边讨论问题。如二氧化碳气体如何检验?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升上碳火盆,墙壁反而更潮湿?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在讨论中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对问题讨论的结果由每个实验小组向老师汇报,老师要――加以评价。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成果加以鼓励,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方式,被称作知识的“知识”。

1 使学生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产生兴趣

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本身是一种财富,要使学生认识到创造由此产生,使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快乐。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成分这一节时,通过向学生介绍氩的发现过程使其领悟科学的真谛。英国科学家雷利发现用氨气通过炽热的氧化铜制得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分离制得的氮气每升轻0.0064克,这一差异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雷利对此并没有忽略,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的关于存在“轻氮”和“重氮”的假说,更没有认为这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对“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来氮气的密度会有差别?”这一问题抓住不放,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稀有气体元素――氩。

2 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课题

在学习元素的有关知识时,探究蜡烛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在学氧化碳时,探究各种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学习铁生锈时,探究铜制品的锈蚀的原因与如何防护除锈的方法,铜锈由哪些元素组成;在学习盐时,探究含碘食盐中碘含量,食盐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在学习溶洞、钟乳石的过程中,探索保健钙中钙的含量;在学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时,探索白酒中甲醇含量等等。这些探究性的课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科技丛书,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军事天地”,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开放实验室等来完成。将探究报告张贴在教室内,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了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既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了失败的沮丧,既能鼓励做得好的学生,又能鞭策不认真的学生。

三、重视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有这样一个实验:科研人员把一个电极安装在小老鼠的大脑中,电极的连接点可刺激鼠脑产生“愉快”的情绪。电极由一个小老鼠够得着的踏板启动。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体会到了愉快的情绪,这一次的情感体验让小老鼠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它不断地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几千次。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情感丰富复杂,时时存在,所以,人的情感对人行为的控制力更大。人的情感通过人的潜意识左右人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人的潜意识总是推动人去寻找愉快的情感和避免痛苦的情感,这是情感把握行为的一个普遍规律。因而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探索的快乐。

1 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充满自信和活力,热爱所教学科,能很好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且实验技能娴熟,能起示范作用,常受到学生的推崇,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许多学生会应此而喜欢化学。

2 要充分发挥实验的自身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插入与所学内容有关的有趣实验,讲化学变化时,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布置家庭小实验,用醋酸清洗热水瓶或烧水壶的水垢,上课前学生报告实验结果:“太妙了!”然后与学生一起去探索醋酸为什么可以洗掉那些水垢?再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身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意志的总和。结合课本内容不断地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科学研究的感人故事,例如,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说,体现了他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莫瓦桑首次制得氟的过程,体现了他崇尚真理、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

四、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学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从学生的身边现象人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氢气、沼气、太阳等洁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如英国农场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洁精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定自来水的pH值,判断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等

教学中学生除了掌握那些基础性的科学规律外,应该掌握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让学生终生受用。例如讲解煤和石油时,向学生介绍煤和石油的燃烧造成了空气污染,同时还应讲解解决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科学措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污染,如何治理污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讲解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向学生介绍氢气作为能源有三大好处,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用水制氢气的廉价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儿;科学素养;培养

今时的幼儿,是明日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作为人才的培育阶段之一,也是最重要阶段的幼儿阶段,教育者一定要重视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培养好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起点抓起,成就未来的科学人才。

1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1幼儿需要科学知识引导,不断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幼儿天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周围的新事物。在幼儿进行探索时,我们要辅以科学正确的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认识习惯。例如,幼儿看见小鸡吃米以为自己也可以吃,这时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了解人和动物的差异。

1.2有益于幼儿今后的成长。诸多科学研究及实验表明,幼儿时代对一个人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极其关键。幼儿时代如果没有养成正确、科学的认识和生活学习习惯,长大后很难纠正。

1.3社会需要高科学素养的人才。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只有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若从幼儿时期抓起,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使之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必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更适应社会,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2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

2.1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天生爱动,因而在动手过程中,辅以科学知识的教学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对幼儿说,游戏是快乐的,在游戏中,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若游戏能以认识和运用科学为主旨来开展,在动手过程中领会知识,那么幼儿将会很快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例如,在认识物体的沉浮特性中,可提供多种不同密度的材料,在之前不传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让幼儿先自行尝试操作,看看不同的材料哪些会浮在水面,哪些会悬浮在水中,哪些会沉到水底。在他们尝试了各种材料后再告诉他们材料的沉浮性和物体的密度有关。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把材料的沉浮状态改变,让沉在水底的浮起来,让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此时必然会有不同方法呈现,这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更是活跃了思维,展现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2组织科学探索活动。根据幼儿天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可组织科学类探索主题活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观摩和操作,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更能使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认识空气的主题活动中,可发放不同的容器、袋子、气球等,让幼儿亲手触摸感觉空气的存在;可使用肥皂泡泡,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空气的知识,激发幼儿自主思考,答案有可能千奇百怪,但在思考的过程中也是锻炼幼儿思维方式的过程。

2.3在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也蕴含着广泛的科学知识,教学完全可以练习在日常生活展开。例如,在认识人的影子时,可与实际相结合,让幼儿观察人的影子,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比如影子长短和时间、人的高矮及角度的关系等。幼儿会自己,或与同伴一起摸索研究,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不管结论是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只要是经历了实践所得出来的,教师就应积极鼓励。

2.4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科学。“疑问—答案”是幼儿普遍经历的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幼儿提出的问题可能很细小或与科学无关,但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爱找答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幼儿提问,让他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习领会科学知识。例如,在幼儿玩气球的过程中提问:为什么气球一放就飘到空中?为什么铅笔向上抛就会摔到地上?幼儿会有个思索和探究的过程,他们会把不同的东西抛一下进行实验,找出原因。最后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气球比较轻、铅笔长长的等,然后会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再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幼儿既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稳固地学到了科学知识。

2.5与大自然结合进行教学。幼儿园除了固定的园内教学,还可以利用周边环境,带领幼儿走出园门,亲近大自然,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进行科学教育。如,适时带幼儿进入城市公园,看看公园里的动植物及其他娱乐设施等;让幼儿体会大多数树叶秋天会变黄凋落,而有的却四季常青;鱼儿只能在水中生存,小鸟可以飞翔;摩天轮可以把人带到很高的位置等。孩子们在欣赏游玩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

3结语

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主动扮演和幼儿一起探索学习的角色,切实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纠正幼儿不正确和偏移方向的思维方式。只有教师和幼儿一起发掘知识,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吸收和探索科学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季红平.幼儿科学教育的机会[J].知识窗(教师版),2011,(09).

[2]李满香.浅谈幼儿的科学培养观[J].安庆科技,2004,(02).

上一篇:企业内部监管范文 下一篇:财会档案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