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计数法范文

时间:2023-09-05 11:01:23

科学技计数法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1篇

国内开始科技统计方面的时间非常晚,发展非常缓慢,科技统计调查措施始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这些调查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国家科委于1985年牵头,与教育部以及家统计局等多个中央管理部门,共同实施以及开展了我国首次科技大普查,为提升国内科技统计发展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看成我国在科技统计领域的里程碑。自1985年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执行科技活动的相关部门为基础的国家科技统计工作体制,比如:科技主管部门、统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分别负责和管理独立开发与研究机构、企业所开展的科技活动、国内全日制高等学校实施的多种科技活动以及国防科工领域的统计业务。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科技综合统计年报的规定制度,负责收集以及汇总国内此领域的全部数据。随着国内外迅速地增加科技经费支出的总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针对科技管理领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管理要求。国家于2007年实施了全国工业企业创新首次大调查;2009年又实施了全国第二次R&D资源调查,很好地收集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在科技领域的系统化发展资料和信息,通过实施这几次R&D清查活动,很好地得到了我国在促进科技发展以及创新方面的努力以及变化,把握了它的总体面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进行自主创新的总体实力,与促进国际对比以及接轨,提升国内综合实力以及科技领域的实力,持续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稳定地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广大企业的进一步创新,科学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能够发挥重大促进作用。

2科技统计为我国管理技术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地改革和完善统计制度与方法,相关统计部门、企业分别构建以及实施了科技综合统计制度以及统计报表体制,收集到了诸多能够反映企业以及社会创新发展实际状况的具体指标以及数据。从实践来看,科学决策是技术创新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任务之一,科学决策需要以丰富多彩的科技统计数据为前提。相关人员能够从科技活动中得到反映企业具体状况的很多统计信息以及资料,如此以来,相关人员能够定量地研究和管理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是技术创新管理不同流程以及环节的科学依据。为了很好地开展技术创新管理,要严格按照科技统计的相关规范和具体指标,整理以及采集相关的科技信息与资料,有步骤地统计诸多相关数据。除此之外,伴随着我国逐步健全科技指标体系,相关单位必须始终完善和健全本阶段所开展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就科技统计而言,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科技活动的结果以及过程。只有确保技术创新管理最大限度地吻合我国科技统计的多方面需求,才能够实现和促进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从科技统计数据来看,其实际水平对技术创新管理效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所整理、加工的统计资料越有效、越充分,技术创新管理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也就越高。从科技统计来看,它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分析以及把握所获得的诸多科技统计信息以及数据,形成正确的概念,做出准确而合理的价值判断,写成数据充足、观点鲜明、分析合理,建议科学的具体统计分析报告。就科技统计信息而言,其水平重点体现在提炼、加工、分析以及整理各种统计数据的程度上,只有最大程度地运用以及挖掘调查中所获得的原始数据,方可以合理地提供科技统计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技统计活动应有的作用。

3技术创新管理在科技统计方面的具体应用

为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制定以及实施科技规范以及制度,务必要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具体现状,有效地把握国内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动态,科学地预测以及调研科技创新中所用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先进性,做出合理化的管理决策。科技统计活动能够有效地检验和测试监督技术创新管理的实际状况,通过追踪调查具体执行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反复比较具体目标和相关的反馈信息,找到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科技管理措施,对其进行协调;在做完了相关的技术创新项目后要第一时间提供项目执行结果的详细统计报表,反复对比该统计报表以及考核指标,将其当成工作评价的直接根据。

4科技统计为科技管理部门实施技术

创新管理提供了必要手段在进行技术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制定科技统计指标具有重大意义。如果科技统计的指标非常单一,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技术管理创新活动自身的多种功能。因此要全方位地表明技术管理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整体特征,数量关系之间的多种列统计指标(即科技统计指标体系),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表明技术管理创新活动的总体状况。如果科技统计资料不具备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就无法科学地拟定出技术创新管理的多种规划,也难以在多种技术管理创新活动中科学地分配有限的科技资源,遑论技术创新管理评价的实施效果。

5结语

眼下还亟需完善国内科技统计的指标体系,了更好地满足新的发展形势对具体统计活动的详细需要,国家统计局也在不断地开发和设计各种创新指数。只有全面地构建和健全一套非常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才可以综合、直观地表明国内外的创新潜力以及水平。随着国家持续地完善创新政策,健全调查企业创新制度的具体措施,我国在统计指标体制方面的创新和制度必定会越来越健全。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2篇

以珠海市2000-2014年的投入产出统计数据为例,测算出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科技进步贡献率与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变化趋势,并就正确评估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

科技进步贡献率;经济增长;影响;珠海市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整体进入结构性减速期,研究科技进步贡献率(又称全要数贡献率TFP)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由于外界冲击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度量短期内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意义不大。因此本文采用2000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出珠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再分析评估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局限性,并就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出阐述。

1测算方法和数据处理

1.1测算方法目前,以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的索洛(Solow)余值法是测算科技贡献率最为广泛的研究方法。该方法要求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等约束条件。本文采用索洛余值法对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主要原因是自2000年以后,该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可近视为符合完全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等约束条件。

2数据来源及处理

测算数据来源于2000年至2014年《广东省统计年鉴》以及珠海市统计年鉴。

2.1经济产出量Y的数据处理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产出量Y,通过2000年至2014年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可以得到200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城市实际地区生产总值。

2.2资本投入量K的数据处理将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量K,采用“永续盘存法”(PIM)来计算,即对该市历年来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价后,再根据所选的折旧方式来确定资本消耗,最后逐年推算得出历年的资本存量总额,其计算表达式为:Kt=It+(1-δ)Kt-1其中Kt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It为第t年的固定资产形成额,δ是固定资产存量折旧率。本文固定资产存量折旧率取国内各研究的综合估计值0.13,同时参考和借鉴现有关于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历年来固定资本存量估算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成果,利用该市历年来占比珠三角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序列,估算2000年至2014年该市的固定资本存量。

2.3劳动投入量L数据计算劳动投入量L,采用可直接用于对比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作为计算数据。

2.4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根据上述统计数据,可计算出产出量Y、固定资本存量K和劳动投入量L的增长率,代入上述索洛余值法测算计算公式,即可得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1所示。

2.5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关系由图1可知,2004年至2008年珠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一个峰值,其后表现较为平稳,2007年至2011年出现一个明显的下降,之后在2008年至2012年又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出现上述现象,本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2008年以前,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对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依赖不大,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平稳上升趋势;二是2008以后,受金融危机的整体影响,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对资本投入的依赖开始增大,导致科技进步贡献率出现一定下降;三是2012以后,该市整体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成效开始逐渐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大,科技进步贡献率又开始呈现上升。从整体上看,2000年至2014年珠海市年均科技进步贡献率年达到52.12%,并且与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现高度正相关性,说明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潜在促进作用。

3科技进步贡献率参考价值的局限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对于评价一个地区、一种产业或行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特别是当它与其他指标相结合时,可以反映出一个国或者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是根据当前的测算数学模型,认为经济产出中除了劳动与资本之外的部分全部都是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是忽略了资源配置、规模经济、产品构成、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时,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力增长率三个统计数据易受到影响,测算出来的数据往往严重失真。因此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一指标,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从使用性质上来看,该指标不适合作为绝对值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同于其他总量指标或者平均指标,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增长率之比,其大小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科技进步速度之间的关系。当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时,科技进步贡献率就会较大;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科技进步贡献率就会较小。即使是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其经济繁荣时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不是特别高。不能简单依据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低,进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2)从测算时间长度上看,该指标不适合作为短期指标。因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往往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表现在分析图表上就是一定的滞后性、长期性及周期性。这是因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储备和积累的过程,与经济周期和科技进步自身发展规律密切相关。因此,在运用这一指标上,建议有关部门要积极宣传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正确涵义,避免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作用过分夸大,特别是不能简单地将科技进步贡献率跟考核评优联系起来,要综合资本和劳动的角度,分析评价一个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进而说明在一定经济增长率前提下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锦义.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几点认识[J].统计研究,2012(8).

[2]郭存芝,杜延军,李春吉.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9.[3]黄国华,吕开颜.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6(3).

[4]孙辉,支大林.对中国各省资本存量的估计及典1978-2008[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5).

[5]赵修渝,皮俊锋,黄河.重庆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3篇

杂技是全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我国的杂技,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且又生机勃勃的民族艺术样式,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但造就了“耍弄技”、“顶技”、“技”、“投掷技”、“力技”和“口技”等等诸多的艺术品种形式,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杂技艺术名家、杂技艺术作品,同时更锻造出了其自身的独特艺术个性――一种“以人体的健美有力的形体动作、特定灵敏的口、手、神情、高难和惊险的技巧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艺术形象,以此并从而表达艺术家审美感受和审美意愿的艺术形式”。

《中华杂技艺术通史》,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它的特点和特色多多,而其中较显著的,我以为有着如下几点:

一、注重理论导引,讲究科学方法

所谓理论导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而所谓科学的方法,是以“科学的历史学”的方法进行撰写。更具体地讲,《中华杂技艺术通史》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科学的历史学”的专业化的方法撰著而成。恰恰正是由于如此,《中华杂技艺术通史》也彰显出了诸多的优长。

优长之一,从纵向上说,该著不仅以通史的架构为基干、为主线,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布局、结构框架,不仅使全作主体突出、主干分明,也使其整体体例更加严谨、完整。而著作内在组织、结构的正确、合理,则显然极有利于著作内容的表达、反映。因此该著便以翔实的史料,老道而精当的笔触,考察、分析、论证和阐述了中国杂技艺术,由上古至先秦、至秦汉、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轨迹。除此之外,全作脉胳清晰,背景清楚,史实诚笃、准确,确实是一部充满着严格科学精神的中国杂技艺术信史。

优长之二,从横向上说,全著对我国杂技在每个历史阶段内的发展状况的考察与论述,都将其放在了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姊妹艺术门类的背景与环境中去加以考察,放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和环境之中来加以论述,就此强化了其客观性、时代性、确切性和浓重的历史现实感。以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杂技”为例,第一章“宋代的杂技”的第一节,即通过“经济的发展与杂技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与杂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杂技艺术水平的提高”、“‘瓦舍’、‘勾栏’的兴起与杂技的繁荣”、“‘社火’的出现与杂技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导向与杂技的发展”等六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宋代杂技繁荣昌盛的原因。

优长之三,从整体上说,全著对我国杂技艺术史的阐述和论述,其出发点和落脚处全部放在从最基本史实出发的基点上。以第一编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杂技的发展”为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耍弄技”、“顶技”、“技”、“投掷技”、“力技”、“口技”、“角抵”、“俳优”、“幻术”、“斗鸡走狗”、“射雉弹鸟”、“秋千长跷”和“击剑”等十余项杂技艺术形式或技艺出发,加以阐释和论述的。因此全作的整体论述既是历史的、诚笃的,也是真切的、实际的和可信的。

二、该著是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中国的杂技艺术,种类繁多,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车技”、“爬竿”、“走索”等等。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着“口技”、“魔术”、“驯兽”和“滑稽表演”等。不同种类的杂技,有着自身的技艺特点及其独到的审美个性。而对其总体的审美特征,可以大致上概括为:“险、难、奇、巧、壮、柔、谐”之美。“险”美,如“走索”(走钢丝)之美。像架在高空的钢丝上,走索者表演的“钢丝定车”、“钢丝上飞行”以及“滑稽走钢丝”之美;像“顶技”中的“顶竿”之美,如唐代石火胡的顶百尺长竿之美。 “难”美,像“上刀山”、“走火海”、“穿火圈”的“难”美;以及像“马术”中的“八步赶骣”、“镫里藏身”、“马上倒立”、“飞马骑射”、“一人跨双马”之“难”美等等。“奇”美,像“古彩戏法”、“魔术”中的“奇”幻之美。“巧”美,像“耍坛子”、“耍流星”、“耍叉”、“空中飞人”、“蹬伞”、“蹬缸”、“蹬大车轮”、“蹬人”、“翻九九台”(用桌案叠置造型表演的一种高空技巧)等等技“巧”之美。“壮”美,像“拉硬弓”、“耍春秋大刀”、“耍中幡”、“霸王举鼎”、“大武术”、小武术”的雄“壮”之美。“柔”美,像“柔术”(“叼花”、“软骨绝技”、“童子倒顶托塔”、“顶坠子碗”、“顶散碗”、“顶宝塔碗”、“顶盆景”等等)的“柔”美,以及“软腰与顶功”(软腰功的表演主要有“元宝顶”、“回龙顶”、“卧桥顶”、“叼手娟”、“倒喝水”、“左右叼钱”等),“柔”美,是一种“柔术”的“柔”和之美,或者说是一种展现腰、腿柔软功夫和倒立、顶力等等技巧的“软柔”之美。“谐”美,即谐谑、滑稽、招笑之“美”,或称为“滑稽逗笑”之美。如“侏儒巨人,戏谑为耦”(汉代一种类于后世“对口相声”的滑稽逗笑形式)、“猴戏”(即通过耍猴逗笑的技艺)、“口技”(“学乡谈”,即通过学各地方语、土语或乡音等,引出笑声的技艺)、“小丑”(杂技艺术中作滑稽表演招笑的演员)。

多种多样的杂技艺术之美,作为杂技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魂魄,深深蕴涵于杂技艺术的形式、内容和多彩多姿的各类杂技技艺之中。而作为杂技艺术通史,则以史中寓论的方式,对之进行了言简意赅和要言不烦的叙述、表现或揭示。也恰恰如是,因而撰写、锻造出了一部图文并茂的杂技艺术信史,同时又进一步将其撰著、打造成了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三、立史明鉴,着眼未来

撰写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的经验、发扬优良传统和吸取必要的教训。但是著书立史,更为重要的也在于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在继承、借鉴以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创新、立足发展。谨就杂技艺术而言,是为了使中国杂技艺术得到更进一步的辉煌发展。有关情况也正如该著的“结束语”所说的:“今天……对中华杂技艺术历史的研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与和谐社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该著的“结束语”所讲,我们以为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同时也深信,这一部贯通古今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对我国活跃在当前国际杂坛上,处于领先地位和被誉为“世界杂技比赛的金牌库”的当代杂技艺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而言,不仅有着积极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和十分有力的现实指导意义,相应地对于中华杂技艺术新的腾飞和迈向新的高峰,以及步入新的审美境界,也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004-04

区域技术创新是地区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区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纷纷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技术创新发展较快的省市,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区相比,安徽省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安徽省整个区域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行研究,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区域内技术创新效率和能力,实现安徽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1 安徽省技术创新投入的比较分析

1.1 评价指标

根据科技统计数据可知,科技投入情况由全社会的R&D经费、全社会的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这些指标来衡量。本文把它们整合成三部分来研究。第一部分是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由R&D人员数表示;第二部分是科技研发投资的资金投入,由全社会的R&D经费表示;第三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由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表示。由《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整理出全国31个省市的R&D人员、R&D费用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的数据。然后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步聚类分析,得到下面的各种聚类

1.3 结果分析

(1)由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表可以知道,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都比较远,说明聚类分析能够较好地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描述。所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类别也是可信的。

(2)最终聚类中心把这些数据分为了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最多、R&D经费支出最多、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二位;第二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都排第三位;第三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排第二位,R&D经费支出排第二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排第一位;第四种类别的地区的R&D人员、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方面都是最少的。所以,可以把全国的科技资源投入分为四个水平:很高投入水平(第一类别)、高投入水平(第三类别)、一般投入水平(第二类别)、低投入水平(第四类别)。

2 安徽省的创新绩效的比较分析

2.1 评价指标

由安徽省的科技统计年报可知,衡量科技创新绩效的指标有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每百万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数、科技成果登记数和奖励情况、技术市场成交额。本文为了统计数据的方便,选择了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这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从《2010年科技统计数据》中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的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和两部聚类分析,得到下面各表格。

2.2 实证分析结果

2.3 结果分析

(2)由最终聚类中心表可知,全国的31个省市的科技产出情况分为四种类别:第一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是最多的;第二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二位;第三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排第三位;第四种类别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是最少的。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阶段:科技产出水平很高(第一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高(第二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一般(第三种类别)、科技产出水平低(第四种

类别)。

(5)结合上面所陈述的情况可知,安徽省的科技产出属于第四类别,即科技产出水平处于全国的科技产出水平的低位置上。

3 结论:安徽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1)由分析可知,尽管我省科研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投入资源处在全国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2%(2008年),而创新型国家的一般标准是不低于2%。如果是比较人均研发投入的话,就更低了。我省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2)在2009年的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评价中,安徽省处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于40%,但高于30%的地区之中,排在全国31个地区的第23位上,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排名分别为第20位、第16位、第9位。然而,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安徽省近5年波动较大,虽然2009年的第20位比2008年提高了5位,但是仍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知识获取能力,安徽省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其排名较2005的第14位有所下滑,但是比2008年上升3位,仅为1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波动后,2009年有所提升,居第9位,为近5年新高。总体来说验证了本文对安徽省技术产出绩效的实证分析结果,安徽省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仍处在全国的低水平位置上。这说明了安徽省没有对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换句话说,在创新活动中,创新资源存在着浪费的情况,没有实现较好的创新效率。我省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方面的成效与我省科技进步和创新资源还不相互匹配,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设计及实施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技术创新尚未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 许光英.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3).

[2] 任锦鸾.创新机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4-87.

[3] 仲伟俊,梅侏娥.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5-166.

[4] 谭清美,王子龙.区域创新经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17.

[5] 江蕾.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9-61.

[6] 张钢,徐乾,等.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网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7-30.

[7] 刘凤朝,等.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法与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8-109.

[8] 周勇.集群效应与企业进驻科技园区的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24.

[9] Amin A,Wilkinson F.Learing,proximity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an introduction[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23:121-125.

[10] 企业经济,2010,(12):20.

[11] 蔡庆悦,马光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之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2-64.

[12] 夏海钧.中国高新发展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5.

[1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24、222-227.

[14]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安徽省2009年科技统计报告[R].2010,(1).

[15] 中国科技统计http://.cn/sjkl/kjtjdt/科技统计数据,2010.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kjtj/.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

[18]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http:///.

[19] 贾丽艳,杜强.SPSS统计分析标准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53-279.

[20] 万伦来,王立平.统计学原理与应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1-72.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进步和创新重大政策及体制机制研究(2011AKRK0980)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跆拳道;优秀女选手;技术;战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26-04

Study on Taekwondo’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Elite Female Athletes in

the 27th, 28th and 29th Olympic Games

ZHANG Hui-jing

(P.E. Dep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ince 1995, China has introduced and developed Taekwondo. With the coaches andathletes’ efforts, Chinese women’s Taekwondo has entered the ranks of advanced level in the world, winning the gold medal in the Olympic Games for several times. By watching video of competition,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lite female athletes in the 27th、28th and 29th Olympic Gam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to the skill training of Taekwondo, and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the 2012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Taekwondo; elite female athletes; technical;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投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张会景,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我国自1995年引进跆拳道项目以来,女子项目在世界级比赛中屡建奇功: 1997年取得世界锦标赛银牌;1998-2000年中国女队三人次获得亚锦赛金牌,一人次获得世锦赛金牌,两人次获得世界杯金牌[4];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陈中为中国跆拳道队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陈中再续辉煌;2008年奥运会上吴静钰再次摘取奥运金牌。中国跆拳道女队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基础,十多年内在国际比赛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值得总结和研究的,尤其是面对2012年奥运会中国跆拳道队对夺取更大的胜利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本文以录像观摩为基础,采用常规数理统计和调查访谈法,对我们跆拳道优秀女选手奥运会比赛中技、战术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所采用的技、战术特点。以此探讨我国女子优秀跆拳道选手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征,以期为跆拳道技、战术训练科学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备战2012年奥运会提供有效的、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以此丰富对我国跆拳道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第27、28和29届奥运会的中国跆拳道4名女选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观摩法 录像观摩2000(27届)、2004(28届)和2008(29届)年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参加的预、决赛,共20场比赛。分类逐级别统计共60局比赛中各项技术动作使用次数和每场比赛运用的战术情况。

1.2.2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第27、28和29届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比赛录像的观摩,对技、战术相关数据进行观察统计,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各种技、战术应用情况。

1.2.3 调查访谈法 深入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队进行国家跆拳道队的实践调查,并走访国家体育总局拳跆中心副主任跆拳道部长赵磊、国家跆拳道队总教练陈立人等,获取了国家跆拳道备战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女子跆拳道队训练的第一手资料;并与主要负责跆拳道队女子项目训练的国家跆拳道队教练卢秀栋进行访谈。

同时针对每场比赛赛场的具体情况,与参赛运动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访谈,并详细记录。

1.2.4 跟踪观察法 研究过程针对运动员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技、战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日常训练的观察和了解。

表2 调查访谈专家基本情况一览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技术研究 跆拳道是以腿法为主的技击术,以其灵活多变、丰富精妙的腿法著称于世。其常用的腿部技术动作主要有前横踢、后横踢、后踢、下劈和侧踢等几种行之有效的得分技术[6]。在跆拳道比赛中手法往往只用于防守搁挡,主要常用技术是指正拳,主要用来防守和配合腿的进攻[10]。

2.1.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技术应用情况 跆拳道比赛中进攻时主要运用腿法的踢踹,且规则规定,腿法的得分要优于拳法,腿法是最重要的得分手段,在实战竞技中,跆拳道极少采用闪躲防守的方法,而多以搁挡防守,以刚制刚,直接接触,方法比较简练硬朗[11]。进攻时,多采用直线式的连续击打,以快速连贯的腿法组合击打对手,令人防不胜防。因此本研究主要统计分析腿部得分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表3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

技术应用情况

由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应用的技术主要有:前横踢、后横踢、下劈和后踢四种技术,其中前横踢和后横踢技术使用次数最多,高达500多次,而且技术成功率也较高,在我国跆拳道女选手中属于主要技术。在各项技术中前横踢、后横踢为主要的进攻技术,占全部进攻技术的63%;反击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是后横踢和后踢技术,其中后横踢的反击成功率高达88%,是所有技术中成功率最高的;总体来说进攻和反击中下劈、后踢技术运用较少,其技术成功率相对稳定,平均在40%左右,但总成功率比较低,说明下劈、后踢技术的击打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表4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

技术应用情况分类统计

由表4各项技术应用情况分类统计表可知,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主要运用横踢技术进攻、反击,其运用效率最高且成功率较高,但击打的有效性不一,总击中百分比为:前横踢进攻29%、后横踢进攻24%、后横踢反击7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优秀跆拳道女选手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以后横踢技术为主,反击以后横踢技术为核心。

2.1.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技术特点的分析 技术训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掌握了全面、实用的技术,才有可能运用多变的战术[7]。跆拳道技术按技术的结构可分为基本技术(一般为单一动作技术)、组合技术(即根据需要将几个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的基本动作使用方法和技术)和综合技术;按技术动作的功能:进攻技术、反击技术、反击进攻技术、反反击技术、连击技术、攻防组合技术[11]。

表5 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

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应用的技术比较全面,前横踢进攻技术、后横踢进攻和后横踢反击技术运用率高,而且击中效果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则呈现出与前两届不同的主要技术特征,选手对各项技术的应用分布均匀,即主要技术仍是前横踢进攻、后横踢进攻和后横踢反击三项技术,各项技术的应用次数基本相同,均匀使用,但前横踢进攻技术的击中效果降低,明显低于2000年,而后横踢进攻、反击技术使用次数降低,击中效果有所提高。

通过录像观摩,统计归纳最近三届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应用的主要技术组合包括以下几种:1)前腿组织进攻技术组合前横踢:前横踢+后横踢(中、高位)、前横踢+后横踢两次、前横踢+左右后横踢、前横踢+前横踢;2)后横踢反击组合:后横踢+后横踢(中、高位)、后横踢+左右横踢、后横踢+后踢、后横踢+左右横踢进攻、后横踢+左右横踢进攻。3)前腿下劈进攻+左右横踢、前腿进攻+双飞进攻、前腿进攻+后踢反击。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女选手2004年的出腿率明显低于2000年,2008年的出腿率又低于2004年,而且同一个技术进攻、反击都能够灵活运用,同时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有变化地进行击头动作等。由此可见参加奥运会的我国女选手都是技术很全面的运动员,无论是大级别还是小级别都能做到技术运用灵活,战术思维多变。

2.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研究 战术是合理使用技术和素质条件的能力,格斗项目是两人对垒,双方都在活动中防卫和攻击对方,场上千变万化,对方条件千差万别,技术方法千姿百态,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条件的优势才能取得胜利[8]。战术在格斗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中国女子跆拳道队比赛的战术原则是:以攻为守、攻守平衡;每场必拼、有点必抢、有空必击、有击必反、有反必防、每连必多。本研究中战术主要包括进攻和反击两方面,其中进攻又被具体分为有效进攻、有效反击、佯攻和无目的打空;反击具体分为有效反击、佯攻和无目的打空[6]。通过观摩比赛录像,以此分类对2000、2004和2008年奥运会比赛中我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表6 2000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通过录像分析,归纳统计了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运用的主要战术,基本情况如表6、7、8所示。

2000年奥运会上我选手总出腿次数高达800多次,但仔细分析,大部分出腿属于防守性干扰出腿,不是以得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破坏对方进攻为目的,但由于对对方的进攻时机把握准确,造成反击判断失误、无目的出腿,甚至造成失分现象。2004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总出腿次数明显降低,其中防守型干扰出腿比例大大降低,改为主要运用通过步法移动和突然的快速抢攻达到得分目的而且能量节省的主动打法,更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合理运用前腿下劈等技术,有效的防御对方进攻,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技、战术表现。 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出腿率与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在充分利用通过步法移动和突然的快速抢攻和关键时刻前腿下劈技术破坏对方进攻打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多次连续击打和变化中高位的技战术风格,形成了有效制约对手进攻,并主动攻击对方的成熟技、战术,形成了更主动、更从容的技、战术状态。

表7 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表8 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2.2.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战术特点的分析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在比赛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及时准确地观察、判断场上的情况,随机应变,迅速而有预见性地决定自己行动和对付对手策略的思维活动[1]。战术在格斗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的战术特征如下:

2000年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首次出征奥运会,拼搏与机遇并存,主要采用单一技术连击和左右横踢多击战术破坏对手的进攻,形成以进攻为主,主要以后横踢反击为主要得分手段,以身高优势形成出腿线路多变、先发制人抢攻的战术特点,但由于缺少大赛经验,可以明显看出战术反击运用中没有出现进攻的战术。2004年奥运会,我国选手拥有了一定的大赛经验,在自我的控制和比赛节奏的自我调节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进攻和反击的准确性得到提高,且在比赛中能灵活变化战术,其主要特点是:运用步法的调动组织果断的主动反击技术,准确把握进攻和反击时机,提高出腿击中成功率,其中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形成了以佯攻战术调动对手,连击过程中变化击头的战术。2008年奥运会,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选手在技、战术安排上,相对主动和从容了很多,在利用原有稳定技、战术的基础了,变换形成新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小级别选手灵活运用多变的连击技术,在连击过程中变化技术加入下劈技术击头的连续踢击战术,形成了我国优秀小级别女选手的优胜技、战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第27届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是以前腿进攻和反击变化,左右腿(后横踢)连击作为主要进攻手段和主要得分方式,同时适时开展一定的反击战术。

2)第28届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是后横踢进攻、反击技术,且运用有效性及得分效果有明显提高,逐渐形成运用步法的调动组织果断的主动反击技术,准确把握进攻和反击时机,灵活变换战术,多种技、战术得分的局面。

3)第29届奥运运用的主要技术是以前腿进攻为主,突出技术组合连续踢击,在连续攻击腹部的过程中突出变化踢击对方头部。而且在战术运用方面主要突出进攻和佯攻的战术,调动方出击进行反击和连续攻击对方。从而形成始终处于主动的状态,在控制之中进行攻击,一直压制对方的优势的优势局面。

3.2 建议 1)与其他国家选手比较,我国优秀女选手应注意提高后横踢连击能力和其有效得分率,同时应注意在与对手强对抗的过程中要加强后横踢高位技术的应用。

2)前横踢的技术细节需加强,尤其是前腿反击的击打效果要强化练习。

3)日常训练中应设定高难度竞赛,选择好的陪练和模拟的方法手段,培养竞赛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杨煜琳.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03):315-318.

[3] 高炳宏.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19-21.

[4] 金明泽.跆拳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华武术,2002(6):17-23.

[5] 陈立新.试论我国跆拳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0(9):131-136.

[6] 刘卫军.女子跆拳道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 陈小蓉.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理论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

[8] 陈晓容.体育战术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 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 钱纪明.跆拳道踢腿动作速度研究[J].台北国民体育期刊,1998(13):123-126.

[11] 高谊,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6篇

区政协副主席 __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又是根本的根本。我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乡村,乡镇卫生院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广大群众的就医质量和身体健康。近期,我带着这个问题对乡镇卫生院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剖析制约基层卫生发展的症结问题,寻找破解思路。调研结果如下:

一、全区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有乡镇医疗单位28家。其中,中心医院8所,卫生院20所。在职职工785人,其中卫技人员697人。自20__年起,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计划在三年时间内,新建扩建乡镇卫生院22所,总建筑面积36810平米,建设总投资4279万元。截至目前,已有16所卫生院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另有5所正在进行主体施工,1所处在基础工程建设阶段。

二、当前乡镇卫生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医疗设备简陋老化。

由于多年来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卫生院底子薄,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及时更新医疗设备,致使部分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大部分卫生院至今只有如b超、心电图、血球计数仪、尿十项分析仪、洗胃机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且大部分医疗设备都已陈旧过期。

(二)医疗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据统计,785名职工中,本科学历50人,占6.4%;大专245人,占31.2%;中专415人,占59.5%;高中及高中以下人员75人,占9.6%。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44人,初级职称450人,分别占卫技人员总数的0.2%,20.7%和64.6%,中高级卫医技人员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员明显不足,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很难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因而绝大部分卫生院存在以药养医问题。

(三)医疗经费不到位问题。

目前,全区20所卫生院和撤乡并镇前的双树卫生院、大沙河卫生院、聂庄子卫生院、北蔡村卫生院、后巷卫生院,其经费由乡镇财政拨付。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拖欠医疗经费389.93万元。其中大孟庄镇、大碱厂镇、下伍旗镇累计拖欠经费均达到70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卫生院医疗经费拖欠总计29.35万元。

由于严重拖欠医疗经费,直接造成卫生院职工工资普遍偏低(大部分卫生院职工工资1000余元,如大孟庄、豆张庄卫生院人均工资只有六、七百元),导致无法吸引高素质医疗人才,造成卫生院服务质量和能力水平提不上去,业务开展不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调查显示,今年1至9月份卫生院业务总收入4207.79万元,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年度结余均呈现盈余状态。但是,由于购置设备及偿还陈年旧帐等原因,仍有12所卫生院流动资金结余呈现负数。由此看出,政府不加大投入力度,卫生院要发展光靠自身力量举步维艰。

(四)部分卫生院存在管理水平不高问题。

据调查,全区大部分卫生院院长都是从临床医务人员中选的,未接受管理知识培训,不熟悉管理工作,经营理念和办法缺乏,难以调动职工积极性。管理机制滞后,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医疗服务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五)“重医轻防”问题。

长期以来,乡镇卫生院的“重医轻防”现象非常严重。目前乡镇卫生院防保人员不仅数量过少,而且质量低下,使得乡镇卫生院防保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本应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重心,但是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使得原本在功能上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逐渐转为全面竞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共卫生服务无法带来明显收益,故被逐渐弱化,导致乡镇卫生“重医轻防”倾向不断发展。

作为“夹心层”的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领域,其便利性和服务价格不及村卫生室(所),在医疗水平上又难以与城区医院相比,在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惠及乡镇卫生院的政策相继出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新农合”在报销方面向乡镇卫生院倾斜,另外,“十八项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也为其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然而,这些政策仅仅只是“救活”乡镇卫生院,使他们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在乡镇卫生院回归其本来定位上做出实质性贡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然行进在“重医轻防”的老路上。

三、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功能定位。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在这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乡镇卫生院是“枢纽”。它以公共卫生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并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多年以来,由于人们对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认识偏差,甚至把它当作生产性企业来运营,以致造成对卫生院投入少、工作条件差、卫技人员流失多的难以生存的局面。要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变目前的状况,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切实把乡镇卫生院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中的枢纽作用,实现“常见病不出乡镇”的目标。

(二)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建设,深化内部管理。

当前全区还有多家乡镇卫生院存在着医疗仪器陈旧、医疗设备匮乏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要深化乡镇卫生院的内部管理,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来调动广大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推动乡镇卫生院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要把如何将乡镇卫生院建设与“新农合”、“十八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当前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一个重要问题深

入进行研究。(三)制政策、抓举措,稳定农村卫技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政府每年拨一定的专项经费,解决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保险、工资待遇等基本问题,使其能安心全力投入工作;制定并出台相应倾斜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卫生人才,充实基层卫生院人员队伍,提高其整体素质水平。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7篇

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之重,而这些都离不开“医”字,因此医改方案改革关系着每一个人的民生,是的重点。“看得起病”是人们的基本愿望,但“看病难、看病贵”却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在人们的心头。医改五年,我国政府以每年增加20%的医疗卫生支出来力图缓解这一现象,但是五年来,百姓们对政府大量的投入却感触不深,看病贵依然存在在民众的现实生活中。原因就在于财政新增投入大部分被流向了医院、药房和药企。

医院,应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基准的公益事业。但是,任何组织的建立运行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要让医院体现公益性质,就必然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只有解决了医院的“吃饭”问题,才能谈无私奉献之词。医院长期在市场经济弈,企业运行模式下日益走入金钱迷雾,而背离救死扶伤的公益服务本质。让医院回归到公益的轨道上来,加大财政投入是必要的,但却不能单兵突进。虽然医改投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但是由于物价的波动,医疗费用也在逐年增加,甚至高于20%,两相抵消之下,再多的投入也会被医药“吃”掉。因此,在财政投入做加法的同时,更应在医药费用上做减法,双管其下方能完善医改,才能让百姓切实感受政策善意。

做好医改减法,首先,应加强医药价格监管。“以药养医”早已饱受诟病,对药费的调控在医改中也属重要项目,随着近几年的调控也确实有一些成绩,比如医院削减加成比例,比如严控下抗生素等的减少使用。但是离真正的调控之路还有很远,只是敲动了山脚石而已。医院加价是小头,多重中间环节加价、定价虚高等才是关键,而一些药品更以换马甲等方式来规避物价调控,换个名字,换个定价。因此,药品调控应从药品定价机制和流通环节的根本入手,否则,调控药价就只是个笑话。

其次,器械、检查等同样是医院重要的敛财手段,骨科等器械大科一直是医院的摇钱树,器械在医疗中的滥用现象严重,石膏固定术日益罕见的原因正在于此。因此,对器械、检查等也应尽快出台规定和使用标准。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技治主义 官僚政治 科学主义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ent reasons of technocracy. although technocracy is better than bureaucracy, it still has many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it lacks to manage the other necessary knowledge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quality; it has no an ability to choose the value and the target; it easily sinks into tradition of mechanical determinism and classic cause and effect doctrine; it ignores or despises the complexity, variety and chaos of the social and human problems; the politician and the citizen is deprived of political rights; the person's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s violated or stopped. this should be cognized and gradually overcame.

key words: technocracy, bureaucracy, scientism

技治主义(technocracy)一词源于希腊语techne(技术)和kratos(权力)。技治主义意谓由技术人员组成政府,特别意谓由技术专家管理社会。该词也被译为技术统治、技术治国、专家政治、专家统治、专家治国等等。

罗斯扎克(t. roszac)给技治主义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所谓技治主义,我意指工业社会用以达到它的有组织整合的顶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谈到现代化、时新化、理性化、计划化时通常考虑的理想。凭借毫无疑问必须履行的责任,诸如对效率、对社会安全、对人和资源的大规模协调、对始终较高水准的富裕和对人的集体力量始终更为印象深刻的表现这样的要求,技治主义发挥着把工业社会的不合时代要求的鸿沟和裂隙接合在一起的作用。系统化现在扩展到生活的所有领域,从而给我们以与我们的机械组织相称的人的组织。于是,我们达到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家把他的职权的才干扩大到特地安排工业复合体周围的人的全部与境。政治、教育、闲暇、娱乐、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无意识的内驱力、甚至反对技术本身的抗议——所有这一切都变成纯粹技术的研究和纯粹技术的操作的对象或题材。这种努力创造了新的社会有机体,它的健康取决于保持技术心脏规则跳动的能力。”他还简要地把技治主义描绘为这样一个社会:“在该社会中,统治者通过诉诸技术专家证明他们是正当的,而技术专家转而诉诸科学的知识形式为他们自己辩护。超出科学权威之外,没有什么可诉诸的。” 这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技治主义的思想底蕴和核心价值。

技治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历史并不很长。技治主义是1919年前后才出现的英语新词,大概由w. 史密斯首创。1931年或1932年,在美国纽约市出现所谓的技治主义运动。该运动主张由把技术放在首位的技术人员来治理社会和管理国家,其领袖是霍华德•斯科特,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持不同众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t. veblen)的影响。斯科特提出,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极为丰盛的物质产品,先前所有以物质贫困为依据的经济理论统统失去了意义。他预言,价值规律将迅速崩溃,一个富裕的技治主义制度将取而代之。1932年秋,被经济萧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美国人立即接受了这一乐观的理论,全国出现了无数的技治主义组织。然而这场运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1933年3月,技治主义运动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技治主义大陆委员会,不过这个组织到1936年也无声无息了。 技治主义思想在加尔布雷思的著作《新工业国家》、《经济理论和社会目标》中做了详尽的阐述。他用“技术结构”这一中心概念表示,基于管理功能和决策水平正在社会上形成的技术专家阶层,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技术结构越来越大地参与政治决策。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文化矛盾》中表明,即使在后工业社会,也应该由知识阶层、科学技术专家治理国家。

诚如罗斯扎克所言,作为科学进步和科学精神气质的成熟产物,技治主义巧妙地躲避了传统的政治范畴。事实上,使它自己变得在意识形态上难以觉察,正是技治主义的特征。它的关于现实的假定和它的价值变得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不引人注目地弥漫着。虽然每日的政治辩论继续在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和集体主义社会之内和之间发生,但是技治主义作为一种超越政治的现象,在两种社会增加和强固了它的力量,这种现象遵循工业效率、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要求。在所有这些辩论中,技治主义采取了一种类似于体育竞赛中纯粹中立的裁判的立场。因为技治主义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未被看作是政治现象,超越了政治立场和党派的争论,因此它在现代社会占据着毋庸置疑、无须讨论的大文化命令(grand culture imperative)的地位。 说起来也许是一个悖论:躲避传统政治范畴的技治主义其实是政治的科学主义的技术翻版——技治主义即是政治的科学主义在技术领域的对应衍生物向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渗透或入侵,也就是以技术的名义的科学主义在政治上的表现。

技治主义的大秘密在于使我们确信三个连锁的前提:(1)人的必不可少的需要在特征上是(与伟大的历史人物告诉我们的一切相反)纯粹技术的需要。其意是指,我们人类的需求完全服从某种形式分析的方式,这些分析能够由具有某些费解的技艺的专家实施,然后能够由他们直接转化为社会纲领和经济纲领、人的管理程序、商品、机械新发明的堆积。如果一个问题没有这样的技术解决,它必定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它只不过是幻想,是来源于某种退步的文化倾向的虚构事物。(2)对我们的需要的这种形式的(和高度深奥的)分析现在达到99%的成功。因此,尽管在我们中间非理性的成分方面有微小的故障和隐患,但是人们满意完成的先决条件几乎被满足。正是这个假定导致出下述结论:无论何处社会摩擦在技治主义中出现,它必然是由于所谓的“交流的中断”。因为人的幸福被如此精确地标准化,力量如此完美无缺地被计算,以致于争论不可能来自实质性的争端,而只能来自误解。因此,我们只需要坐下来一起推理,一切将好起来。(3)彻底了解我们的内心欲求和惟有其才能够继续提供我们的需要的专家,实际上知道他们正在谈论什么的专家,碰巧都是国家和/或公司机构的正式在职人员。算得上的专家是证明合格的专家。证明合格的专家属于司令部。于是,技治主义产生了自己的内部辩护:技治主义之所以是合法的,因为它享有专家的认可;专家是合法的,因为没有他们便不会有技治主义。当然,这是一个循环论证。

技治主义出现和流行的现实是有理由的。在20世纪,特别在二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的中轴。科学技术专家的队伍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益壮大,陆续进入政府和大型机构任职,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要求在重大的政治决策中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与此同时,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的社会愈加复杂化、专门化、技术化,以至于社会的技术化已经化为技术社会,国家的技术化已经化为技术国家。因此,要就这样的社会和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要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为这些决策和管理依赖非常繁难的专业分析和专业建议。在这种与境下,技治主义水到渠成地成为历史的选择。而且,比起官僚政治(bureaucracy)来,专家政治无疑还是要略胜一筹。因为官僚政治使权力完全垄断在官吏手中,直接危及平民百姓的自由,而且这种政治体制往往导致官本位思想的无孔不入,以及软弱无能、无功受禄、懒散不经、决策拖拉、专横跋扈、贪污腐化等不良后果。

尽管如此,技治主义有其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失调,并不是一种完善的或理想的管理模式和政治体制。技治主义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技治主义缺乏管理现代社会的其他诸多必要知识和素质。像管理学和政治学等管理社会的知识,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自然技术的知识,这是未经培训或自学的技术专家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技治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忽视了政治领导所应该具备的其他基本品质,诸如社交能力,辩论中的说服力,愿意让步妥协,重视普通人的需要,甚至是破釜沉舟的雄心壮志,这些完全不是科学态度和技术规范的特点。政治理论家一致认为,如果允许技治主义流行起来,那么它很快就会沦为暴政。换言之,在科学和技术中以及通过其所积累的经验和建立的态度,不适于成为引导社会运转的方式。

其次,科学和技术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价值中立的,或者说它们仅仅包含少量的价值,而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妥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目标确定和价值选择的问题,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的科学和技术对此先天乏力。齐曼说得好,技治主义把政治本身变为“社会工程”,社会工程一开始在设计中就具有极大的自由决定的灵活性。科学和技术并不是完整的文化程式,它们无法就人类的理想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中肯地发言。任何对人类事务进行科学管理而制订的规划,在目标选择的紧要关头都大大地受到有关价值的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的限制。这些价值源出于确定的科学和技术领域之外的宗教、伦理和美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际上,技治主义违背了学术精神气质的基本宗旨:科学应该与政治和宗教的目的向分离。 卡瓦列里举例说,比如在尝试使最好者最大和最坏者最小时,技治主义者极为相信成本-效益(或风险-效益)分析。但是,这样的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不相干了;事实上,在许多领域,例如在工业理性的前景展望的改变中,成本-效益分析是完全不恰当的。审美的、伦理的和道德的问题卷入价值判断,为成本-效益分析要求的“硬”数字不能赋予价值判断。因此,包括这些问题的决定必然是政治的,而不是技术的。

再次,技治主义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易于陷入传统的科学和技术固有的机械决定论或因果一义论的模式,无视或轻视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乃至混沌性。这样一来,技治主义往往导致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在技治主义者的眼中,整个纷繁多样的社会只不过是一架庞大的机器,活生生的个人仅仅是这架机器中的可以随便拆卸和更换的齿轮和螺丝钉。在技治主义者的心中,人动辄被数字化,即使在数字化中,成千上万的人也在诸多统计数据中常常被忽略不计,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弱势人群的悲惨状况往往消失在“升平”的平均数之中。因此,在技治主义风行的社会中,很难做到以人为本,自然也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还有,技治主义排斥乃至剥夺政治家和公民行使、参与政治的权利或权力。哈贝马斯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技治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技术变得越来越精致和数学化,社会本身日益变得纷繁,以致经济和行政技艺变得愈加错综复杂。这会把越来越多的技术专家引进为国家和大官僚政治服务,使得做决策愈来愈依赖十分精细的技术分析和技术设计。在这种境况下,技术专家很可能会完全摆脱政治领导人的控制,他们不再“招之即来”,而更多地变得“高高在上”。政治领导人也许会发现,他们自己不再有能力评价技术设计,并且不得不信任他们的设计者告诉他们的东西。随着政治领导人实际上变得无知,他们也就没有什么权力了:他们会发现,他们自己作为一些固定的专家和官僚的挂名负责人而行动,为那些管理行政帝国和工业组织的头头们处理公共关系方面的事宜。在技治主义的社会里,控制权掌握在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手中,事务是由某种类型的科学知识分子安排的,人民大众依然是非政治化的。知识的分配正好界定了两种人,即专家和其余的人。知识的分配是强权结构(power structure):专家拥有强权,人民没有强权。“决断主义的”(decisionistic)社会的顶端群体即政治精英在技治主义中不再具有重要地位,在普选中选出的政治代表也就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普通百姓很可能感到与政治的过程更疏远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技治主义侵害或消弭人的自由和自主性。正如罗斯扎克所分析的,在技治主义中,事物不再是微不足道的、或简单的、或容易弄清楚的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的活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的规模和错综复杂超越了业余的公民的胜任能力,不可变更地要受到专门训练的专家的照管。进而,在处理大规模的、必不可少的公共事务的专家核心的周围,发展起一圈辅助的专家,这些专家以技治主义中的专门技艺的普遍社会威望而自肥,甚至对最表面的私人生活方面呈现出权威性的影响:、孩子的抚育、心理健康、娱乐。在技治主义中,每一事物都渴望变成纯粹技术的,变成职业关注的对象。因此,技治主义是专家的王国——或者是能够使用专家的人的王国。在它的关键机构中,我们发现有“思想库”(think-tank)。其中寓居着许多亿美元的献计献策工业,该工业行动在舞台上的一切事物之先,并把它们十分简单地整合到社会计划之中。因而,甚至在普通大众变得充分意识到新发展之前,技治主义就拟订出它们,并把它的计划拟订好以供采纳或拒绝、提倡或轻视。在这样的社会中,面临因庞大和复杂而困惑的公民发现,必须在所有事情上遵从了如指掌的人。事实上,以另外的方式去做也许是违背理性,由于人们普遍赞同,社会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生产机器有效地周转。在缺乏专门知识时,巨大的机械确实会停下来,把我们留在混沌和贫穷的中途。

就这样,除了少数技术精英外,绝大多数民众乃至身居高位的政治家,都缺失自由决断和自由选择的能力,听信技术专家的说教,听凭技治主义的摆布,直至最终变成技术的奴隶,使自由和自主性这一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丧失殆尽。其实,技术哲学家埃吕尔(j. ellul)早就有先见之明:“技术(technique)需要可预见性,居然也需要一样的预见的精确性。于是,技术战胜人是必然的。对于技术而言,这是生和死的问题。技术必定把人变为技术动物,即技术奴隶的首领。人的畅想在这种必然性面前破碎了;在面对技术的自主性时不会有人的自主性。个人不得不被技术塑造,或被消极地(通过理解人的技术)塑造,或被积极地(通过使人适应技术框架)塑造,以便擦去他的私人决定带入组织机构的完美设计中的污渍。”

既然技治主义有这么多缺陷,怎样才能扭转技治主义的趋势呢?我以为,这主要得从思想认识和公共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方面,我们要消除以客观性为标识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是人类唯一的知识的神话,要明确意识到,关于社会和人的知识即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尽管包含较多的主观性,但同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知识,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言,甚至是更为有意义的知识。罗斯扎克在剖析技治主义的知识观时说,专家是我们求助的人,因为他们控制着涉及到我们利益的可靠的知识。在技治主义的例子中,专家是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可靠地)知道所有与我们的幸存和幸福有关的事物:人的需要、社会工程、经济计划、国际关系、发明、教育等等。但是,什么是“可靠的知识”呢?答案是:可靠的知识是在科学上健全的知识,由于科学是现代人为确定说明实在而求助的东西。概括科学知识特征的东西本身是什么?答案是:客观性。科学知识恰恰不是情感、或思辨、或沉思默想。它是关于实在的可证实的描述,该描述独立于任何纯粹私人的考虑而存在。它是真的、实在的、可以信赖的。它起作用。这种知识观认为,仅仅存在接近实在的一种途径,这就是培育一种清洗掉所有主观插曲、私人卷入的意识形态。从这样的意识形态流出的东西才有资格作为知识,其他事情都不行。这是自然科学赖以建立的基岩;在它们的魅力的吸引下,知识的领域力图变为科学的。对人在他的社会的、政治的、心理的、历史的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一切必须变成客观的:严格地、周密地客观的。在人的经验的每一个层次上,想要成为科学家的人日益支持客观意识的神话,从而证明他们自己是专家。因为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我们服从他们的引导。 由此可见,技治主义思想的根子深深地伸进我们文化的历史,并最终陷入西方传统的科学世界观中。尤其是它的知识观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在学理上也难以立足:作为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只能尽量地排除私人的主观性,却无法完全清除人类的主观性;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是以实在的社会和人为研究对象的,其研究结果也还是要落实到社会和人,断言其与客观性无缘显然是不恰当的——这是另类的客观性即主体间性和实践可能性。从思想上厘清技治主义知识观的谬误,就等于挖掉了技治主义的根基。

另一方面,我们要从公共教育入手,在普及和通识上下工夫。哈贝马斯认为,正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不平等,维持着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要把权力分散开,就必须把知识分散开。 这说明,要削弱技治主义,必须给每一个人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在学校中则要重视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使大多数人具有一定的或相当的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及继续自学的能力,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也许是消除技治主义的治本之方。

参考文献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reflection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 youthful opposi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8, pp. 5~6, 7~8.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9卷,第540页。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reflection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 youthful opposi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8, pp. 8~9.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pp. 10~1, 207.

齐曼:《元科学导论》,刘??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260页。

齐曼:《元科学导论》,第269~270页。

l. f. cavalieri, the double-edged helix,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39.

b. barnes, about science, oxfor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5, p. 120.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pp. 6~7.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p. 6.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pp. 208~209.

科学技计数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技档案 ; 创新体系 ; 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企业科技档案往往多是企业内部在生产实验和科研开发,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小改小革,因此其作用长期以来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久而久之,科技档案的管理也因此常常演变成仅仅是档案的归拢与存放,许多存在着价值的档案因此最终被人淡忘,科技档案故而有“尘封的故纸堆”之称。

本文仅就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对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与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就其本质而言,科技档案管理包括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照片、音像资料等科技文件材料。

1.1企业科技档案管理的表现形式。按照档案管理的基本规程,首先收集工作,即把企业在生产、科研中形成的各类文件(包括实验过程、试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结论或者已发表的文章等等)收集起来,其形式既有收集、整理的上交文件,也有指定上交文件,还有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的主动提交文件。这项工作有利于使各类生产、科研活动的成果以书面的方式加以保存,为实现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1.2及时归纳整理是有效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档案整理,顾名思义是将集中起来的科技档案按其形成规律和内容、形式特点,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排列和基本编目,实现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组织和系统化。

1.3科技档案的鉴定是未来科技活动的动力和诱因。科技档案鉴定工作是通过对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的质量和保存价值的鉴别分析,决定其保管等级的科学划分及筛选存毁。

1.4良好的保管措施是未来科技档案再次激活的保障。保管工作是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保护科技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保证科技档案在质量上的准确,维护库藏科技档案的科学序列,为最大限度地延长科技档案的自然寿命和保证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条件,并通过有效的监督确保延长科技档案的生命周期。

1.5科学的统计为科技档案未来发挥最大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统计工作是通过统计数字的积累和分析,掌握库藏科技档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的基本状况,既是保护科技档案对其实行监督的基本手段,也为科学地组织和管理科技档案提供了数字依据。

2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2.1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2.2科技档案管理在企业是一项技术性基础工作,为企业生产与科研开发活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同时也为企业的组织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依据,是生产技术管理、科研、设计管理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科技档案管理为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产业升级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技术创体系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表明,利用好科技档案,将使企业更加有效的整合企业的创新资源,进一步赢得丰硕的创新成果。

3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对构建区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生衍射作用。

科技档案管理不仅对档案所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良好的促进影响和作用,同时也对区域性共性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产生衍射作用。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区域内行业的共性特点,纷纷建立起区域内的同行业技术创新协同机构,有的发动同行业企业组成创新战略联盟,为区域内行业创建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成果的应用,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以吉林省为例,即在国务院1999年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后,率先建立了省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并依托这一体系逐渐形成了吉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国企科技档案管理内在价值

4.1国企科技档案是企业多年技术经验的总结与沉淀。

作为“国家队”,国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技术进步的时代重任,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成为时代进步的一个典型缩影。而以企业科技经验的总结为主形成的企业科技档案不可忽视的成为企业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即知识产权(这个知识产权包含了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和企业的特有技术包括技术机密和工艺秘密及工艺配方等)。作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科技档案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企业的技术资产,是国有企业宝贵的也是重要的企业财富。

4.2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为国企增效显著。以吉林通化矿业集团公司为例,作为大型国企的吉煤集团下属企业,通化矿业集团把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知识产权矿藏,始终在企业综合档案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通矿集团科技档案管理积极改善科技档案的归档率,遏制了归档率下降的势头,有力地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水平,强化了科技档案管理能力,使企业科技档案管理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通矿集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项目资源数据库。

4.3科技档案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生产科研的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2008年,从科技档案管理中尝到甜头的通化矿业集团继续强化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其八宝矿改扩建工程的成功,在将煤炭年产量提高到300万吨的良好经济形势下,同时兴建了洗煤厂、煤矸石发电和粉煤灰砖厂,形成了集煤炭开采、洗煤加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为一体的闭合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链条,实现污染零排放和资源的再利用,真正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八宝煤炭循环工业园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到22.2亿元,每年上缴税金3亿元,企业可实现利润3.5亿元。在这个项目实施中,科技档案发挥了的重要作用。

结语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的推进,企业对科技档案需求日益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科技档案工作者只有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及时调整档案工作方向,踏准企业发展的节拍,想企业所想,做企业所做,将科技档案工作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抓好重要领域的档案工作,切实增强与企业发展的互动能力,紧密配合,与企业发展形成合力,才能发挥科技档案资源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与企业的和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Z].1987年.

[2]企业档案管理办法.国家档案局、国家经委、国家计委[Z].

[3]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财政部,1988.

[4]阎浩. 浅谈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J].河南水利,2006,(06).

上一篇:标准博弈法范文 下一篇:村级土地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