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开始科技统计方面的时间非常晚,发展非常缓慢,科技统计调查措施始制定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今这些调查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国家科委于1985年牵头,与教育部以及家统计局等多个中央管理部门,共同实施以及开展了我国首次科技大普查,为提升国内科技统计发展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看成我国在科技统计领域的里程碑。自1985年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执行科技活动的相关部门为基础的国家科技统计工作体制,比如:科技主管部门、统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分别负责和管理独立开发与研究机构、企业所开展的科技活动、国内全日制高等学校实施的多种科技活动以及国防科工领域的统计业务。国家统计局也制定了科技综合统计年报的规定制度,负责收集以及汇总国内此领域的全部数据。随着国内外迅速地增加科技经费支出的总额,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针对科技管理领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管理要求。国家于2007年实施了全国工业企业创新首次大调查;2009年又实施了全国第二次R&D资源调查,很好地收集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在科技领域的系统化发展资料和信息,通过实施这几次R&D清查活动,很好地得到了我国在促进科技发展以及创新方面的努力以及变化,把握了它的总体面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进行自主创新的总体实力,与促进国际对比以及接轨,提升国内综合实力以及科技领域的实力,持续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稳定地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广大企业的进一步创新,科学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它能够发挥重大促进作用。
2科技统计为我国管理技术创新奠定扎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地改革和完善统计制度与方法,相关统计部门、企业分别构建以及实施了科技综合统计制度以及统计报表体制,收集到了诸多能够反映企业以及社会创新发展实际状况的具体指标以及数据。从实践来看,科学决策是技术创新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任务之一,科学决策需要以丰富多彩的科技统计数据为前提。相关人员能够从科技活动中得到反映企业具体状况的很多统计信息以及资料,如此以来,相关人员能够定量地研究和管理技术创新,这些措施都是技术创新管理不同流程以及环节的科学依据。为了很好地开展技术创新管理,要严格按照科技统计的相关规范和具体指标,整理以及采集相关的科技信息与资料,有步骤地统计诸多相关数据。除此之外,伴随着我国逐步健全科技指标体系,相关单位必须始终完善和健全本阶段所开展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就科技统计而言,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科技活动的结果以及过程。只有确保技术创新管理最大限度地吻合我国科技统计的多方面需求,才能够实现和促进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从科技统计数据来看,其实际水平对技术创新管理效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所整理、加工的统计资料越有效、越充分,技术创新管理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也就越高。从科技统计来看,它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分析以及把握所获得的诸多科技统计信息以及数据,形成正确的概念,做出准确而合理的价值判断,写成数据充足、观点鲜明、分析合理,建议科学的具体统计分析报告。就科技统计信息而言,其水平重点体现在提炼、加工、分析以及整理各种统计数据的程度上,只有最大程度地运用以及挖掘调查中所获得的原始数据,方可以合理地提供科技统计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技统计活动应有的作用。
3技术创新管理在科技统计方面的具体应用
为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制定以及实施科技规范以及制度,务必要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具体现状,有效地把握国内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动态,科学地预测以及调研科技创新中所用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先进性,做出合理化的管理决策。科技统计活动能够有效地检验和测试监督技术创新管理的实际状况,通过追踪调查具体执行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反复比较具体目标和相关的反馈信息,找到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科技管理措施,对其进行协调;在做完了相关的技术创新项目后要第一时间提供项目执行结果的详细统计报表,反复对比该统计报表以及考核指标,将其当成工作评价的直接根据。
4科技统计为科技管理部门实施技术
创新管理提供了必要手段在进行技术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制定科技统计指标具有重大意义。如果科技统计的指标非常单一,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技术管理创新活动自身的多种功能。因此要全方位地表明技术管理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整体特征,数量关系之间的多种列统计指标(即科技统计指标体系),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表明技术管理创新活动的总体状况。如果科技统计资料不具备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就无法科学地拟定出技术创新管理的多种规划,也难以在多种技术管理创新活动中科学地分配有限的科技资源,遑论技术创新管理评价的实施效果。
5结语
眼下还亟需完善国内科技统计的指标体系,了更好地满足新的发展形势对具体统计活动的详细需要,国家统计局也在不断地开发和设计各种创新指数。只有全面地构建和健全一套非常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才可以综合、直观地表明国内外的创新潜力以及水平。随着国家持续地完善创新政策,健全调查企业创新制度的具体措施,我国在统计指标体制方面的创新和制度必定会越来越健全。
杂技是全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宝。我国的杂技,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且又生机勃勃的民族艺术样式,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但造就了“耍弄技”、“顶技”、“技”、“投掷技”、“力技”和“口技”等等诸多的艺术品种形式,造就了难以计数的杂技艺术名家、杂技艺术作品,同时更锻造出了其自身的独特艺术个性――一种“以人体的健美有力的形体动作、特定灵敏的口、手、神情、高难和惊险的技巧为主要表现手段,塑造艺术形象,以此并从而表达艺术家审美感受和审美意愿的艺术形式”。
《中华杂技艺术通史》,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它的特点和特色多多,而其中较显著的,我以为有着如下几点:
一、注重理论导引,讲究科学方法
所谓理论导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而所谓科学的方法,是以“科学的历史学”的方法进行撰写。更具体地讲,《中华杂技艺术通史》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科学的历史学”的专业化的方法撰著而成。恰恰正是由于如此,《中华杂技艺术通史》也彰显出了诸多的优长。
优长之一,从纵向上说,该著不仅以通史的架构为基干、为主线,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布局、结构框架,不仅使全作主体突出、主干分明,也使其整体体例更加严谨、完整。而著作内在组织、结构的正确、合理,则显然极有利于著作内容的表达、反映。因此该著便以翔实的史料,老道而精当的笔触,考察、分析、论证和阐述了中国杂技艺术,由上古至先秦、至秦汉、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轨迹。除此之外,全作脉胳清晰,背景清楚,史实诚笃、准确,确实是一部充满着严格科学精神的中国杂技艺术信史。
优长之二,从横向上说,全著对我国杂技在每个历史阶段内的发展状况的考察与论述,都将其放在了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姊妹艺术门类的背景与环境中去加以考察,放在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和环境之中来加以论述,就此强化了其客观性、时代性、确切性和浓重的历史现实感。以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杂技”为例,第一章“宋代的杂技”的第一节,即通过“经济的发展与杂技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与杂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杂技艺术水平的提高”、“‘瓦舍’、‘勾栏’的兴起与杂技的繁荣”、“‘社火’的出现与杂技的发展”、“统治阶级的导向与杂技的发展”等六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宋代杂技繁荣昌盛的原因。
优长之三,从整体上说,全著对我国杂技艺术史的阐述和论述,其出发点和落脚处全部放在从最基本史实出发的基点上。以第一编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杂技的发展”为例,就是从那个时代的“耍弄技”、“顶技”、“技”、“投掷技”、“力技”、“口技”、“角抵”、“俳优”、“幻术”、“斗鸡走狗”、“射雉弹鸟”、“秋千长跷”和“击剑”等十余项杂技艺术形式或技艺出发,加以阐释和论述的。因此全作的整体论述既是历史的、诚笃的,也是真切的、实际的和可信的。
二、该著是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中国的杂技艺术,种类繁多,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车技”、“爬竿”、“走索”等等。从广义上讲,还包括着“口技”、“魔术”、“驯兽”和“滑稽表演”等。不同种类的杂技,有着自身的技艺特点及其独到的审美个性。而对其总体的审美特征,可以大致上概括为:“险、难、奇、巧、壮、柔、谐”之美。“险”美,如“走索”(走钢丝)之美。像架在高空的钢丝上,走索者表演的“钢丝定车”、“钢丝上飞行”以及“滑稽走钢丝”之美;像“顶技”中的“顶竿”之美,如唐代石火胡的顶百尺长竿之美。 “难”美,像“上刀山”、“走火海”、“穿火圈”的“难”美;以及像“马术”中的“八步赶骣”、“镫里藏身”、“马上倒立”、“飞马骑射”、“一人跨双马”之“难”美等等。“奇”美,像“古彩戏法”、“魔术”中的“奇”幻之美。“巧”美,像“耍坛子”、“耍流星”、“耍叉”、“空中飞人”、“蹬伞”、“蹬缸”、“蹬大车轮”、“蹬人”、“翻九九台”(用桌案叠置造型表演的一种高空技巧)等等技“巧”之美。“壮”美,像“拉硬弓”、“耍春秋大刀”、“耍中幡”、“霸王举鼎”、“大武术”、小武术”的雄“壮”之美。“柔”美,像“柔术”(“叼花”、“软骨绝技”、“童子倒顶托塔”、“顶坠子碗”、“顶散碗”、“顶宝塔碗”、“顶盆景”等等)的“柔”美,以及“软腰与顶功”(软腰功的表演主要有“元宝顶”、“回龙顶”、“卧桥顶”、“叼手娟”、“倒喝水”、“左右叼钱”等),“柔”美,是一种“柔术”的“柔”和之美,或者说是一种展现腰、腿柔软功夫和倒立、顶力等等技巧的“软柔”之美。“谐”美,即谐谑、滑稽、招笑之“美”,或称为“滑稽逗笑”之美。如“侏儒巨人,戏谑为耦”(汉代一种类于后世“对口相声”的滑稽逗笑形式)、“猴戏”(即通过耍猴逗笑的技艺)、“口技”(“学乡谈”,即通过学各地方语、土语或乡音等,引出笑声的技艺)、“小丑”(杂技艺术中作滑稽表演招笑的演员)。
多种多样的杂技艺术之美,作为杂技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魂魄,深深蕴涵于杂技艺术的形式、内容和多彩多姿的各类杂技技艺之中。而作为杂技艺术通史,则以史中寓论的方式,对之进行了言简意赅和要言不烦的叙述、表现或揭示。也恰恰如是,因而撰写、锻造出了一部图文并茂的杂技艺术信史,同时又进一步将其撰著、打造成了一部颇具中国审美气派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
三、立史明鉴,着眼未来
撰写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的经验、发扬优良传统和吸取必要的教训。但是著书立史,更为重要的也在于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在继承、借鉴以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创新、立足发展。谨就杂技艺术而言,是为了使中国杂技艺术得到更进一步的辉煌发展。有关情况也正如该著的“结束语”所说的:“今天……对中华杂技艺术历史的研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与和谐社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该著的“结束语”所讲,我们以为是中肯的、实事求是的。同时也深信,这一部贯通古今的“中华杂技艺术通史”,对我国活跃在当前国际杂坛上,处于领先地位和被誉为“世界杂技比赛的金牌库”的当代杂技艺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而言,不仅有着积极深刻的历史参考价值和十分有力的现实指导意义,相应地对于中华杂技艺术新的腾飞和迈向新的高峰,以及步入新的审美境界,也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跆拳道;优秀女选手;技术;战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26-04
Study on Taekwondo’s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Elite Female Athletes in
the 27th, 28th and 29th Olympic Games
ZHANG Hui-jing
(P.E. Dep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ince 1995, China has introduced and developed Taekwondo. With the coaches andathletes’ efforts, Chinese women’s Taekwondo has entered the ranks of advanced level in the world, winning the gold medal in the Olympic Games for several times. By watching video of competition,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s,the paper researched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lite female athletes in the 27th、28th and 29th Olympic Games.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to the skill training of Taekwondo, and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s for the 2012 Olympic Games.
Key words: Taekwondo; elite female athletes; technical;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投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张会景,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我国自1995年引进跆拳道项目以来,女子项目在世界级比赛中屡建奇功: 1997年取得世界锦标赛银牌;1998-2000年中国女队三人次获得亚锦赛金牌,一人次获得世锦赛金牌,两人次获得世界杯金牌[4];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陈中为中国跆拳道队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陈中再续辉煌;2008年奥运会上吴静钰再次摘取奥运金牌。中国跆拳道女队发展至今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基础,十多年内在国际比赛上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值得总结和研究的,尤其是面对2012年奥运会中国跆拳道队对夺取更大的胜利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本文以录像观摩为基础,采用常规数理统计和调查访谈法,对我们跆拳道优秀女选手奥运会比赛中技、战术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所采用的技、战术特点。以此探讨我国女子优秀跆拳道选手在比赛中的技、战术特征,以期为跆拳道技、战术训练科学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备战2012年奥运会提供有效的、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以此丰富对我国跆拳道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第27、28和29届奥运会的中国跆拳道4名女选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基本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录像观摩法 录像观摩2000(27届)、2004(28届)和2008(29届)年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参加的预、决赛,共20场比赛。分类逐级别统计共60局比赛中各项技术动作使用次数和每场比赛运用的战术情况。
1.2.2 数据统计法 通过对第27、28和29届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比赛录像的观摩,对技、战术相关数据进行观察统计,采用SPSS12.0统计分析各种技、战术应用情况。
1.2.3 调查访谈法 深入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队进行国家跆拳道队的实践调查,并走访国家体育总局拳跆中心副主任跆拳道部长赵磊、国家跆拳道队总教练陈立人等,获取了国家跆拳道备战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女子跆拳道队训练的第一手资料;并与主要负责跆拳道队女子项目训练的国家跆拳道队教练卢秀栋进行访谈。
同时针对每场比赛赛场的具体情况,与参赛运动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访谈,并详细记录。
1.2.4 跟踪观察法 研究过程针对运动员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技、战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日常训练的观察和了解。
表2 调查访谈专家基本情况一览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技术研究 跆拳道是以腿法为主的技击术,以其灵活多变、丰富精妙的腿法著称于世。其常用的腿部技术动作主要有前横踢、后横踢、后踢、下劈和侧踢等几种行之有效的得分技术[6]。在跆拳道比赛中手法往往只用于防守搁挡,主要常用技术是指正拳,主要用来防守和配合腿的进攻[10]。
2.1.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技术应用情况 跆拳道比赛中进攻时主要运用腿法的踢踹,且规则规定,腿法的得分要优于拳法,腿法是最重要的得分手段,在实战竞技中,跆拳道极少采用闪躲防守的方法,而多以搁挡防守,以刚制刚,直接接触,方法比较简练硬朗[11]。进攻时,多采用直线式的连续击打,以快速连贯的腿法组合击打对手,令人防不胜防。因此本研究主要统计分析腿部得分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表3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
技术应用情况
由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应用的技术主要有:前横踢、后横踢、下劈和后踢四种技术,其中前横踢和后横踢技术使用次数最多,高达500多次,而且技术成功率也较高,在我国跆拳道女选手中属于主要技术。在各项技术中前横踢、后横踢为主要的进攻技术,占全部进攻技术的63%;反击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是后横踢和后踢技术,其中后横踢的反击成功率高达88%,是所有技术中成功率最高的;总体来说进攻和反击中下劈、后踢技术运用较少,其技术成功率相对稳定,平均在40%左右,但总成功率比较低,说明下劈、后踢技术的击打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表4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
技术应用情况分类统计
由表4各项技术应用情况分类统计表可知,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主要运用横踢技术进攻、反击,其运用效率最高且成功率较高,但击打的有效性不一,总击中百分比为:前横踢进攻29%、后横踢进攻24%、后横踢反击7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优秀跆拳道女选手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以后横踢技术为主,反击以后横踢技术为核心。
2.1.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技术特点的分析 技术训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掌握了全面、实用的技术,才有可能运用多变的战术[7]。跆拳道技术按技术的结构可分为基本技术(一般为单一动作技术)、组合技术(即根据需要将几个动作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的基本动作使用方法和技术)和综合技术;按技术动作的功能:进攻技术、反击技术、反击进攻技术、反反击技术、连击技术、攻防组合技术[11]。
表5 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
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应用的技术比较全面,前横踢进攻技术、后横踢进攻和后横踢反击技术运用率高,而且击中效果明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则呈现出与前两届不同的主要技术特征,选手对各项技术的应用分布均匀,即主要技术仍是前横踢进攻、后横踢进攻和后横踢反击三项技术,各项技术的应用次数基本相同,均匀使用,但前横踢进攻技术的击中效果降低,明显低于2000年,而后横踢进攻、反击技术使用次数降低,击中效果有所提高。
通过录像观摩,统计归纳最近三届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应用的主要技术组合包括以下几种:1)前腿组织进攻技术组合前横踢:前横踢+后横踢(中、高位)、前横踢+后横踢两次、前横踢+左右后横踢、前横踢+前横踢;2)后横踢反击组合:后横踢+后横踢(中、高位)、后横踢+左右横踢、后横踢+后踢、后横踢+左右横踢进攻、后横踢+左右横踢进攻。3)前腿下劈进攻+左右横踢、前腿进攻+双飞进攻、前腿进攻+后踢反击。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女选手2004年的出腿率明显低于2000年,2008年的出腿率又低于2004年,而且同一个技术进攻、反击都能够灵活运用,同时能很好地利用自身优势,有变化地进行击头动作等。由此可见参加奥运会的我国女选手都是技术很全面的运动员,无论是大级别还是小级别都能做到技术运用灵活,战术思维多变。
2.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研究 战术是合理使用技术和素质条件的能力,格斗项目是两人对垒,双方都在活动中防卫和攻击对方,场上千变万化,对方条件千差万别,技术方法千姿百态,只有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和身体素质条件的优势才能取得胜利[8]。战术在格斗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2.1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中国女子跆拳道队比赛的战术原则是:以攻为守、攻守平衡;每场必拼、有点必抢、有空必击、有击必反、有反必防、每连必多。本研究中战术主要包括进攻和反击两方面,其中进攻又被具体分为有效进攻、有效反击、佯攻和无目的打空;反击具体分为有效反击、佯攻和无目的打空[6]。通过观摩比赛录像,以此分类对2000、2004和2008年奥运会比赛中我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表6 2000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通过录像分析,归纳统计了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跆拳道女选手运用的主要战术,基本情况如表6、7、8所示。
2000年奥运会上我选手总出腿次数高达800多次,但仔细分析,大部分出腿属于防守性干扰出腿,不是以得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破坏对方进攻为目的,但由于对对方的进攻时机把握准确,造成反击判断失误、无目的出腿,甚至造成失分现象。2004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总出腿次数明显降低,其中防守型干扰出腿比例大大降低,改为主要运用通过步法移动和突然的快速抢攻达到得分目的而且能量节省的主动打法,更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合理运用前腿下劈等技术,有效的防御对方进攻,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技、战术表现。 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选手出腿率与2004年基本保持一致,在充分利用通过步法移动和突然的快速抢攻和关键时刻前腿下劈技术破坏对方进攻打法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多次连续击打和变化中高位的技战术风格,形成了有效制约对手进攻,并主动攻击对方的成熟技、战术,形成了更主动、更从容的技、战术状态。
表7 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表8 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跆拳道女选手的战术运用情况
2.2.2 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中国跆拳道女选手战术特点的分析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在比赛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及时准确地观察、判断场上的情况,随机应变,迅速而有预见性地决定自己行动和对付对手策略的思维活动[1]。战术在格斗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跆拳道女选手在第27、28和29届奥运会上的战术特征如下:
2000年奥运会,我国跆拳道女选手首次出征奥运会,拼搏与机遇并存,主要采用单一技术连击和左右横踢多击战术破坏对手的进攻,形成以进攻为主,主要以后横踢反击为主要得分手段,以身高优势形成出腿线路多变、先发制人抢攻的战术特点,但由于缺少大赛经验,可以明显看出战术反击运用中没有出现进攻的战术。2004年奥运会,我国选手拥有了一定的大赛经验,在自我的控制和比赛节奏的自我调节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进攻和反击的准确性得到提高,且在比赛中能灵活变化战术,其主要特点是:运用步法的调动组织果断的主动反击技术,准确把握进攻和反击时机,提高出腿击中成功率,其中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形成了以佯攻战术调动对手,连击过程中变化击头的战术。2008年奥运会,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选手在技、战术安排上,相对主动和从容了很多,在利用原有稳定技、战术的基础了,变换形成新的特征,最为明显的是小级别选手灵活运用多变的连击技术,在连击过程中变化技术加入下劈技术击头的连续踢击战术,形成了我国优秀小级别女选手的优胜技、战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第27届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是以前腿进攻和反击变化,左右腿(后横踢)连击作为主要进攻手段和主要得分方式,同时适时开展一定的反击战术。
2)第28届奥运会的主要技术是后横踢进攻、反击技术,且运用有效性及得分效果有明显提高,逐渐形成运用步法的调动组织果断的主动反击技术,准确把握进攻和反击时机,灵活变换战术,多种技、战术得分的局面。
3)第29届奥运运用的主要技术是以前腿进攻为主,突出技术组合连续踢击,在连续攻击腹部的过程中突出变化踢击对方头部。而且在战术运用方面主要突出进攻和佯攻的战术,调动方出击进行反击和连续攻击对方。从而形成始终处于主动的状态,在控制之中进行攻击,一直压制对方的优势的优势局面。
3.2 建议 1)与其他国家选手比较,我国优秀女选手应注意提高后横踢连击能力和其有效得分率,同时应注意在与对手强对抗的过程中要加强后横踢高位技术的应用。
2)前横踢的技术细节需加强,尤其是前腿反击的击打效果要强化练习。
3)日常训练中应设定高难度竞赛,选择好的陪练和模拟的方法手段,培养竞赛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杨煜琳.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指标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03):315-318.
[3] 高炳宏.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19-21.
[4] 金明泽.跆拳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华武术,2002(6):17-23.
[5] 陈立新.试论我国跆拳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0(9):131-136.
[6] 刘卫军.女子跆拳道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7] 陈小蓉.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理论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1.
[8] 陈晓容.体育战术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 魏香明.台湾优秀跆拳道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暨专项训练手段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 钱纪明.跆拳道踢腿动作速度研究[J].台北国民体育期刊,1998(13):123-126.
[11] 高谊,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技治主义 官僚政治 科学主义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ent reasons of technocracy. although technocracy is better than bureaucracy, it still has many shortcomings. for example, it lacks to manage the other necessary knowledge of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quality; it has no an ability to choose the value and the target; it easily sinks into tradition of mechanical determinism and classic cause and effect doctrine; it ignores or despises the complexity, variety and chaos of the social and human problems; the politician and the citizen is deprived of political rights; the person's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s violated or stopped. this should be cognized and gradually overcame.
key words: technocracy, bureaucracy, scientism
技治主义(technocracy)一词源于希腊语techne(技术)和kratos(权力)。技治主义意谓由技术人员组成政府,特别意谓由技术专家管理社会。该词也被译为技术统治、技术治国、专家政治、专家统治、专家治国等等。
罗斯扎克(t. roszac)给技治主义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所谓技治主义,我意指工业社会用以达到它的有组织整合的顶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谈到现代化、时新化、理性化、计划化时通常考虑的理想。凭借毫无疑问必须履行的责任,诸如对效率、对社会安全、对人和资源的大规模协调、对始终较高水准的富裕和对人的集体力量始终更为印象深刻的表现这样的要求,技治主义发挥着把工业社会的不合时代要求的鸿沟和裂隙接合在一起的作用。系统化现在扩展到生活的所有领域,从而给我们以与我们的机械组织相称的人的组织。于是,我们达到社会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家把他的职权的才干扩大到特地安排工业复合体周围的人的全部与境。政治、教育、闲暇、娱乐、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无意识的内驱力、甚至反对技术本身的抗议——所有这一切都变成纯粹技术的研究和纯粹技术的操作的对象或题材。这种努力创造了新的社会有机体,它的健康取决于保持技术心脏规则跳动的能力。”他还简要地把技治主义描绘为这样一个社会:“在该社会中,统治者通过诉诸技术专家证明他们是正当的,而技术专家转而诉诸科学的知识形式为他们自己辩护。超出科学权威之外,没有什么可诉诸的。” 这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技治主义的思想底蕴和核心价值。
技治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历史并不很长。技治主义是1919年前后才出现的英语新词,大概由w. 史密斯首创。1931年或1932年,在美国纽约市出现所谓的技治主义运动。该运动主张由把技术放在首位的技术人员来治理社会和管理国家,其领袖是霍华德•斯科特,他在很大程度上受持不同众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t. veblen)的影响。斯科特提出,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极为丰盛的物质产品,先前所有以物质贫困为依据的经济理论统统失去了意义。他预言,价值规律将迅速崩溃,一个富裕的技治主义制度将取而代之。1932年秋,被经济萧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美国人立即接受了这一乐观的理论,全国出现了无数的技治主义组织。然而这场运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到1933年3月,技治主义运动差不多已经销声匿迹,代之而起的是技治主义大陆委员会,不过这个组织到1936年也无声无息了。 技治主义思想在加尔布雷思的著作《新工业国家》、《经济理论和社会目标》中做了详尽的阐述。他用“技术结构”这一中心概念表示,基于管理功能和决策水平正在社会上形成的技术专家阶层,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技术结构越来越大地参与政治决策。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 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文化矛盾》中表明,即使在后工业社会,也应该由知识阶层、科学技术专家治理国家。
诚如罗斯扎克所言,作为科学进步和科学精神气质的成熟产物,技治主义巧妙地躲避了传统的政治范畴。事实上,使它自己变得在意识形态上难以觉察,正是技治主义的特征。它的关于现实的假定和它的价值变得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不引人注目地弥漫着。虽然每日的政治辩论继续在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和集体主义社会之内和之间发生,但是技治主义作为一种超越政治的现象,在两种社会增加和强固了它的力量,这种现象遵循工业效率、合理性和必然性的要求。在所有这些辩论中,技治主义采取了一种类似于体育竞赛中纯粹中立的裁判的立场。因为技治主义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未被看作是政治现象,超越了政治立场和党派的争论,因此它在现代社会占据着毋庸置疑、无须讨论的大文化命令(grand culture imperative)的地位。 说起来也许是一个悖论:躲避传统政治范畴的技治主义其实是政治的科学主义的技术翻版——技治主义即是政治的科学主义在技术领域的对应衍生物向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渗透或入侵,也就是以技术的名义的科学主义在政治上的表现。
技治主义的大秘密在于使我们确信三个连锁的前提:(1)人的必不可少的需要在特征上是(与伟大的历史人物告诉我们的一切相反)纯粹技术的需要。其意是指,我们人类的需求完全服从某种形式分析的方式,这些分析能够由具有某些费解的技艺的专家实施,然后能够由他们直接转化为社会纲领和经济纲领、人的管理程序、商品、机械新发明的堆积。如果一个问题没有这样的技术解决,它必定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它只不过是幻想,是来源于某种退步的文化倾向的虚构事物。(2)对我们的需要的这种形式的(和高度深奥的)分析现在达到99%的成功。因此,尽管在我们中间非理性的成分方面有微小的故障和隐患,但是人们满意完成的先决条件几乎被满足。正是这个假定导致出下述结论:无论何处社会摩擦在技治主义中出现,它必然是由于所谓的“交流的中断”。因为人的幸福被如此精确地标准化,力量如此完美无缺地被计算,以致于争论不可能来自实质性的争端,而只能来自误解。因此,我们只需要坐下来一起推理,一切将好起来。(3)彻底了解我们的内心欲求和惟有其才能够继续提供我们的需要的专家,实际上知道他们正在谈论什么的专家,碰巧都是国家和/或公司机构的正式在职人员。算得上的专家是证明合格的专家。证明合格的专家属于司令部。于是,技治主义产生了自己的内部辩护:技治主义之所以是合法的,因为它享有专家的认可;专家是合法的,因为没有他们便不会有技治主义。当然,这是一个循环论证。
技治主义出现和流行的现实是有理由的。在20世纪,特别在二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的中轴。科学技术专家的队伍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益壮大,陆续进入政府和大型机构任职,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要求在重大的政治决策中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与此同时,工业化乃至后工业化的社会愈加复杂化、专门化、技术化,以至于社会的技术化已经化为技术社会,国家的技术化已经化为技术国家。因此,要就这样的社会和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制定合理的政策,要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知识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为这些决策和管理依赖非常繁难的专业分析和专业建议。在这种与境下,技治主义水到渠成地成为历史的选择。而且,比起官僚政治(bureaucracy)来,专家政治无疑还是要略胜一筹。因为官僚政治使权力完全垄断在官吏手中,直接危及平民百姓的自由,而且这种政治体制往往导致官本位思想的无孔不入,以及软弱无能、无功受禄、懒散不经、决策拖拉、专横跋扈、贪污腐化等不良后果。
尽管如此,技治主义有其先天的不足和后天的失调,并不是一种完善的或理想的管理模式和政治体制。技治主义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技治主义缺乏管理现代社会的其他诸多必要知识和素质。像管理学和政治学等管理社会的知识,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自然技术的知识,这是未经培训或自学的技术专家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技治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忽视了政治领导所应该具备的其他基本品质,诸如社交能力,辩论中的说服力,愿意让步妥协,重视普通人的需要,甚至是破釜沉舟的雄心壮志,这些完全不是科学态度和技术规范的特点。政治理论家一致认为,如果允许技治主义流行起来,那么它很快就会沦为暴政。换言之,在科学和技术中以及通过其所积累的经验和建立的态度,不适于成为引导社会运转的方式。
其次,科学和技术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价值中立的,或者说它们仅仅包含少量的价值,而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妥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目标确定和价值选择的问题,作为手段而非目的的科学和技术对此先天乏力。齐曼说得好,技治主义把政治本身变为“社会工程”,社会工程一开始在设计中就具有极大的自由决定的灵活性。科学和技术并不是完整的文化程式,它们无法就人类的理想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中肯地发言。任何对人类事务进行科学管理而制订的规划,在目标选择的紧要关头都大大地受到有关价值的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的限制。这些价值源出于确定的科学和技术领域之外的宗教、伦理和美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际上,技治主义违背了学术精神气质的基本宗旨:科学应该与政治和宗教的目的向分离。 卡瓦列里举例说,比如在尝试使最好者最大和最坏者最小时,技治主义者极为相信成本-效益(或风险-效益)分析。但是,这样的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不相干了;事实上,在许多领域,例如在工业理性的前景展望的改变中,成本-效益分析是完全不恰当的。审美的、伦理的和道德的问题卷入价值判断,为成本-效益分析要求的“硬”数字不能赋予价值判断。因此,包括这些问题的决定必然是政治的,而不是技术的。
再次,技治主义在思想上和行动中易于陷入传统的科学和技术固有的机械决定论或因果一义论的模式,无视或轻视社会和人的问题的复杂性、多变性乃至混沌性。这样一来,技治主义往往导致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在技治主义者的眼中,整个纷繁多样的社会只不过是一架庞大的机器,活生生的个人仅仅是这架机器中的可以随便拆卸和更换的齿轮和螺丝钉。在技治主义者的心中,人动辄被数字化,即使在数字化中,成千上万的人也在诸多统计数据中常常被忽略不计,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的弱势人群的悲惨状况往往消失在“升平”的平均数之中。因此,在技治主义风行的社会中,很难做到以人为本,自然也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还有,技治主义排斥乃至剥夺政治家和公民行使、参与政治的权利或权力。哈贝马斯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技治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技术变得越来越精致和数学化,社会本身日益变得纷繁,以致经济和行政技艺变得愈加错综复杂。这会把越来越多的技术专家引进为国家和大官僚政治服务,使得做决策愈来愈依赖十分精细的技术分析和技术设计。在这种境况下,技术专家很可能会完全摆脱政治领导人的控制,他们不再“招之即来”,而更多地变得“高高在上”。政治领导人也许会发现,他们自己不再有能力评价技术设计,并且不得不信任他们的设计者告诉他们的东西。随着政治领导人实际上变得无知,他们也就没有什么权力了:他们会发现,他们自己作为一些固定的专家和官僚的挂名负责人而行动,为那些管理行政帝国和工业组织的头头们处理公共关系方面的事宜。在技治主义的社会里,控制权掌握在专家和管理人员的手中,事务是由某种类型的科学知识分子安排的,人民大众依然是非政治化的。知识的分配正好界定了两种人,即专家和其余的人。知识的分配是强权结构(power structure):专家拥有强权,人民没有强权。“决断主义的”(decisionistic)社会的顶端群体即政治精英在技治主义中不再具有重要地位,在普选中选出的政治代表也就不像以前那样重要了。普通百姓很可能感到与政治的过程更疏远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技治主义侵害或消弭人的自由和自主性。正如罗斯扎克所分析的,在技治主义中,事物不再是微不足道的、或简单的、或容易弄清楚的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的活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的规模和错综复杂超越了业余的公民的胜任能力,不可变更地要受到专门训练的专家的照管。进而,在处理大规模的、必不可少的公共事务的专家核心的周围,发展起一圈辅助的专家,这些专家以技治主义中的专门技艺的普遍社会威望而自肥,甚至对最表面的私人生活方面呈现出权威性的影响:、孩子的抚育、心理健康、娱乐。在技治主义中,每一事物都渴望变成纯粹技术的,变成职业关注的对象。因此,技治主义是专家的王国——或者是能够使用专家的人的王国。在它的关键机构中,我们发现有“思想库”(think-tank)。其中寓居着许多亿美元的献计献策工业,该工业行动在舞台上的一切事物之先,并把它们十分简单地整合到社会计划之中。因而,甚至在普通大众变得充分意识到新发展之前,技治主义就拟订出它们,并把它的计划拟订好以供采纳或拒绝、提倡或轻视。在这样的社会中,面临因庞大和复杂而困惑的公民发现,必须在所有事情上遵从了如指掌的人。事实上,以另外的方式去做也许是违背理性,由于人们普遍赞同,社会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生产机器有效地周转。在缺乏专门知识时,巨大的机械确实会停下来,把我们留在混沌和贫穷的中途。
就这样,除了少数技术精英外,绝大多数民众乃至身居高位的政治家,都缺失自由决断和自由选择的能力,听信技术专家的说教,听凭技治主义的摆布,直至最终变成技术的奴隶,使自由和自主性这一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丧失殆尽。其实,技术哲学家埃吕尔(j. ellul)早就有先见之明:“技术(technique)需要可预见性,居然也需要一样的预见的精确性。于是,技术战胜人是必然的。对于技术而言,这是生和死的问题。技术必定把人变为技术动物,即技术奴隶的首领。人的畅想在这种必然性面前破碎了;在面对技术的自主性时不会有人的自主性。个人不得不被技术塑造,或被消极地(通过理解人的技术)塑造,或被积极地(通过使人适应技术框架)塑造,以便擦去他的私人决定带入组织机构的完美设计中的污渍。”
既然技治主义有这么多缺陷,怎样才能扭转技治主义的趋势呢?我以为,这主要得从思想认识和公共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
一方面,我们要消除以客观性为标识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是人类唯一的知识的神话,要明确意识到,关于社会和人的知识即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尽管包含较多的主观性,但同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知识,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言,甚至是更为有意义的知识。罗斯扎克在剖析技治主义的知识观时说,专家是我们求助的人,因为他们控制着涉及到我们利益的可靠的知识。在技治主义的例子中,专家是那些支配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可靠地)知道所有与我们的幸存和幸福有关的事物:人的需要、社会工程、经济计划、国际关系、发明、教育等等。但是,什么是“可靠的知识”呢?答案是:可靠的知识是在科学上健全的知识,由于科学是现代人为确定说明实在而求助的东西。概括科学知识特征的东西本身是什么?答案是:客观性。科学知识恰恰不是情感、或思辨、或沉思默想。它是关于实在的可证实的描述,该描述独立于任何纯粹私人的考虑而存在。它是真的、实在的、可以信赖的。它起作用。这种知识观认为,仅仅存在接近实在的一种途径,这就是培育一种清洗掉所有主观插曲、私人卷入的意识形态。从这样的意识形态流出的东西才有资格作为知识,其他事情都不行。这是自然科学赖以建立的基岩;在它们的魅力的吸引下,知识的领域力图变为科学的。对人在他的社会的、政治的、心理的、历史的方面的研究——所有这一切必须变成客观的:严格地、周密地客观的。在人的经验的每一个层次上,想要成为科学家的人日益支持客观意识的神话,从而证明他们自己是专家。因为他们知道而我们不知道,我们服从他们的引导。 由此可见,技治主义思想的根子深深地伸进我们文化的历史,并最终陷入西方传统的科学世界观中。尤其是它的知识观不仅不合时宜,而且在学理上也难以立足:作为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只能尽量地排除私人的主观性,却无法完全清除人类的主观性;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是以实在的社会和人为研究对象的,其研究结果也还是要落实到社会和人,断言其与客观性无缘显然是不恰当的——这是另类的客观性即主体间性和实践可能性。从思想上厘清技治主义知识观的谬误,就等于挖掉了技治主义的根基。
另一方面,我们要从公共教育入手,在普及和通识上下工夫。哈贝马斯认为,正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方面的不平等,维持着权力分配的不平等。要把权力分散开,就必须把知识分散开。 这说明,要削弱技治主义,必须给每一个人以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在学校中则要重视通才教育或通识教育,使大多数人具有一定的或相当的科学和技术知识以及继续自学的能力,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也许是消除技治主义的治本之方。
参考文献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reflection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 youthful opposi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8, pp. 5~6, 7~8.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9卷,第540页。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reflection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 youthful opposition,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8, pp. 8~9.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pp. 10~1, 207.
齐曼:《元科学导论》,刘??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260页。
齐曼:《元科学导论》,第269~270页。
l. f. cavalieri, the double-edged helix,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39.
b. barnes, about science, oxfor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5, p. 120.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pp. 6~7.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p. 6.
t. roszac, the making of counter culture, pp. 208~209.
关键词科技创新文化指标设计评价
1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自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经济创新的概念以来,创新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具有不同于前人或超越自身的独特的途径和方法。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总称,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创新两个方面。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华,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是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复合体。管理心理学把“文化”定义为“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和拥有的一组管理理念与愿景、价值观取向和行为模式”,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科技创新文化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总和。创新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关系,既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先行,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需要一个重大的人文创新引导,需要文化的繁荣。科技史的发展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著名的李约瑟之迷和韦伯疑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元明以前,中国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后来的落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思想如忽视理性、注重伦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耻于竞争等不无关系。
2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
2.1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科技创新文化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涉及到影响科技创新的文化、制度等社会环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再到成果转移的完整过程和多种特征要素的集合,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尽可能将影响科技创新文化的主要要素囊括在内,以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全貌和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设计的指标体系面面俱到,而应从众多的指标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在技术处理上:一是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综合指标取代过多的单项指标,二是选择最能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发展状况的指标,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关联的指标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2)科学性原则。即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选取的指标应能准确的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以文化竞争力、公共选择理论、投入产出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利用静态指标反映科技创新文化的基础、现状和实力,又要利用动态指标体现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潜力、趋势和前景。并充分考虑指标数量大、各类中具体指标相关性强的特点,兼顾评价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前瞻性。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具有前瞻性,要考虑今后发展变化的可能。为某一区域的制度绩效和文化氛围提供定量考察,适应当前国际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形势与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引导各科技创新实体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引导各科研单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
(4)可比性原则。统计指标所测度的现象的性质具有可比性,当需要认识两种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数量联系时,要求对比的两个统计指标所度量的现象在性质上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两个指标的度量性质相同时,要使用相同的计算方法,使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具有可比性。可比性还要求对末级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或无量化处理。
(5)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每个指标数据都要有可靠的资料来源,指标的计算方法要科学,要便于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在科技创新文化的决定方面,往往有些重要因素或难以直接量化,或有某些对象具有统计数据,缺乏完整性。一般研究常常为了便于计算,略去了这些重要的方面,同时要删除一些内容重复的定量指标,以简化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
2.2科技创新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指标
(1)科技创新文化环境。政府文化投入率(单位:%):即政府文化经费支出与财政总支出的比率;家庭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单位:%);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单位:册);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单位:元);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单位:人);每万人拥有影剧院数(单位:个);居民文化程度(单位:人):该指标选用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外来文化的认同度(单位:张/人):该指标选用各地出版VCD数量与当地总人口的比重;经商指数(单位:%):即非公有经济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等等。
(2)科技创新制度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件数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文件数量);拓宽科技体制融资渠道(文件数量);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文件数量);市场化指数(单位:%):即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知识产权指数(单位:作/万元):该指标选用专利申请量与GDP之比;政府规模(单位:%):即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与总人口的比重;对外开放度(单位:%):选取出口额加上进口额与GDP的比例。
(3)科技创新经济环境。城市化率(单位:%):即从事非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失业率(单位:%);通货膨胀(单位:%)。
2.2.2科技创新人力、物力资本基础
每万人口的专利申请量(单位:件);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单位:人):即登记注册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地区人口的比率;研发全时人员当量(单位:人年):研究与发展人员指参与研究与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全时人员当量是指全时人员数加所有非全时人员按工作量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的总和;科技机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单位:千元/人)。
2.2.3科技创新投入
(1)企业投入。技术开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单位:%):即各地区大中型企业中技术开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各地区大中企业中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单位:%);企业技改投资比率(单位:%)即企业技改投资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开发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单位:%)。
(2)高校、研究与开发机构投入。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单位:个);每万人高校教工数(单位:人);教学与科技中副教授以上人员(单位:人);高校科技服务课题数(单位:项);R&D投入占GDP比重(单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数(单位:万元);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单位:%)。
2.2.4科技创新产出
获奖成果数(单位:件);每百万人口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单位: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单位:%);技术市场成交额(单位:万元):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以及技术服务等有偿技术交易额;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单位:%):指新产品开发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单位:%);S&N、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单位:篇):即发表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的数量和;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科技论文数(单位:件):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T(《工程索引》)、ISIP(《科学技术会计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国内CSCD、CSSCI收录论文数(单位:篇):指被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每万人火炬、星火计划及成果推广项目(单位:项)。
3科技创新文化评价模型
3.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样本矩阵
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信息上会发生重叠,从而影响评价工作的进行。设某区域Ri(i=1,2,…,n)在指标Ij(j=1,2,…,p)下取值为,得到指标矩阵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反映问题的角度和形式不同,指标较多,且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为便于比较,对指标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令y=X/(对于逆指标如基尼系数、失业率等的处理需要把X取负号),得到规范化矩阵Y=(y)np
3.2计算相关矩阵
R=(r)=YY/(n-1)(i,j=1,2,…,p)
r=yy(t=1,2,…,n;i,j=1,2…,p)
3.3求特征值
解样本相关系数阵的特征方程|R-?姿Ip|=0得到p个特征值?姿1≥?姿2≥…?姿p≥0
3.4确定主成分
按≥0.85确定m个主成分,使信息利用率达到85%,求出前m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将之规范化,得到每个主成分的线性组合y1,y2,…,ym。
3.5综合评价
求出样本在每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构造综合评价函数F=a+a+…+a,ai为每个主成分yi的方差贡献率,(i=1,2,…,m)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分别按和F对样本进行排序,即可得到各样本的综合得分。其值越大,某一区域的科技创新文化越优。
参考文献
1蒋慧工.国家核心竞争力三元素:人才、创新、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杰.科技创新文化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4(9)
3陈依元.试论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2003(12)
4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
关键词:柔道;连络技;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4
柔道运动中的“连络技”即进攻中所使用的连贯动作,或谓之组合技术。由于柔道运动对抗较为激烈,进攻方使用进攻技术时往往很难取得即时效果,所以就需要根据对手位置、体态之不同,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进攻,以求得分、获胜。因此,柔道运动技术训练中,连络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关于对抗项目连贯技术训练,已有文章对其进行探讨,如韦晨阳、韦益毅对自由式摔跤连贯技术训练方法[1],苏日嘎拉图对连贯技术训练技巧都有论述。[2]但对于柔道连络技术训练的研究,则鲜有人关注。基于此,本文以文献资料及实地观察为研究方法,就柔道连络技的分类以及训练原则略作阐述,以期对训练、教学指导有所裨益。
1 柔道连络技技术分类
柔道连络技技术分类基于柔道技术的分类。众所周知,柔道技术所涵盖者较为复杂,可分为投技、寝技,实际上等同于摔跤项目的站立与跪撑技术。但细分起来,柔道技术则不仅仅局限于投技、寝技,以柔道寝技技术为例,其包括关节技、绞技及抱压技,可见柔道技术种类、内容是十分繁杂的。本文根据柔道技术分类,将柔道连络技技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见表1)
以上仅仅是包含两个独立技术动作的连络技。其实在实际运用中,例如投投寝或投关节抱压技术之类的技术组合也是存在的,比如一方使用投技中的大外刈接外卷z,然后将对手带入寝技,趁势转为后袈裟固。由于柔道连络技术技术组合较为开放、多变,因此柔道连络技技术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正因为其复杂多变,故其就成为比赛中得分、获胜的重要手段。
2 实际情况下柔道连络技技术的使用情况
本文以2015年阿斯塔纳柔道世锦赛比赛男子-60公斤比赛影像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前八名选手连络技使用情况加以统计,具体数据可参阅下表2: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连络技的应用在整个柔道实战的比重还是较大的,至少占百分之五十强。那么,具体到柔道连络技的微观层面,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依照前文所述之柔道连络技分类法,对上述选手所使用连络技加以归类,详细内容可参考表3:
由上表可知,在实际的比赛中,投技连络技技术也就是站立技术之间的转换是较为常见的,同时也是得分率最高的。因为柔道比赛对抗激烈,进攻方与防守方经常处于重心不平衡的状态,故使用站立组合技术比较容易破坏对方重心从而得分。
当然,投技连络寝技技术也是连络技技术得分的另一来源。其中,以投技连接抱压技技术得分最为常见,其次为连接绞技和关节技技术。之所以如此,应与比赛实际情况和竞赛规则有关。我们知道,柔道竞赛一直呈现出一元化与二元化并存的特点。所谓一元化,就是两大并存的站立技术和融合固技、关节技及绞技的寝技技术在比赛中同时使用,一旦从站立转到跪撑等状态,比赛自然进入到寝技技术的较量当中。但是,这种一元化并不能说明二者的技术特点、规则判罚标准的一元化。柔道项目的竞赛规则对投技技术判罚和寝技技术的判罚在许多细节是不一样的,具体到柔道技术实际应用也是如此。绞技、关节技之所以使用次数低于抱压技,基于两方面:一,防守方对于脖颈、肘关节的保护非常严密,方法也较为方便,这样就使得进攻方难以下手;二,时间限制也是制约关节技、绞技技术使用的另一因素。为了保持竞赛的激烈性与对抗性,裁判会根据双方对抗的程度来决定是否暂停比赛。由于防守方对于关键部位的防守较为严密,因此进攻方在使用关节技及绞技时,会出现一定的僵持,而此时裁判为了避免比赛出现此类情况往往暂停让比赛重新开始,这就造成了投技连接关节技、绞技后,难以立竿见影立即得分。相比之下,抱压技由于其技术较为简单,且防守方防守不如关节技、绞技便利,加之抱压技一旦形成即可计时算分。同时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双方由投技站立状态转为地面技术的最初状态很容易形成抱压技状态,例如外卷z技术一旦成功后直接转为后袈裟固,大外刈技术则可转为袈裟固。
3 柔道连络技技术训练原则
柔道连络技技术因其实用性,故在实际训练中应当强调连络技的培养与强化,本文认为连络技练习与强化过程别注意以下原则:
3.1 个体化原则
柔道连络技的选择应当结合运动员自身特点,切忌一刀切式的盲目练习。比如运动员擅长投技,其连络技术的选择就应当围绕着投技技术展开。反之,若运动员擅长寝技,则连络技的选择与制定就应当着重强调投技、寝技的结合。
3.2 合理化原则
柔道连络技术的选择与培养应当从实战应用出发,遵循实际情况,而不能为了连络技而连络技。如投技中的大外刈连接外卷z技术,此连络技在实战中较为常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抓握位置及发力方向负荷实战要求。当我方施展大外刈时,对手此时重心前倾,在对手反抗的情况下,我方转变为向前方发力的动作,则施技得分的几率便会增大。反之,在我方使用向后发力的大外刈技术未奏效的情况下,继续使用同一发力方向的大内刈技术非但不会得分,甚至增加被对手反攻失分的危险。因此,柔道连络技术的选择、搭配必须要遵从实际情况,合理搭配技术。
3.3 全面化原则
所谓全面化原则,一方面而言,柔道连络技的选择必须要涵盖投技、寝技。通过对柔道竞赛连络技技术使用的调查,发现投投技术与投寝技术在实战中 有使用。统计所得的65次连络技中,二者所占次数基本对等,说明柔道连络技的养成与强化是建立在全面掌握柔道技术的基础上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投投技术与投寝技术的具体技术选择搭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多样。如前文所举之例,若选手擅长大外刈,则搭配之投技技术除了外卷入外,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同为向前发力的技术如扫腰、内股等技术。因为,得分的多点化取决于技术的多元化、全面化。
4 柔道连络技的训练方法
4.1 技术动作要虚实结合、前后结合
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当结合运动员自身情况,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尽可能地按照“两个结合”去选择、糅合连络技组合。如扣腿连络背负投技术,可将扣腿技术当作“虚动作”,同时该连络技技术组合亦属于“前后结合”――扣腿技术与背负投动作发力方向前后互补。
4.2 投技、寝技相结合
柔道项目分为投技与寝技两大技术体系,在实战中体现为投技、寝技两种形态的技术对抗,并且是直接过渡没有任何暂停。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强调站立技术的连络、组合的同时,也要刻意训练运动员投技完成后,主动连接关节技、抱压技及绞技的意识。同时,还要加强运动员善于捕捉“投寝过渡期”,即在对方刚从投技转为寝技,或刚从寝技挣脱又转为投技时,施加连络技得分的能力。因为根据对自由式摔跤比赛的观察、总结,认为对手的重心尚未处于最佳位置,此时施技得分是最为理想的。[3]
4.3 强化“得意技”,建立“技术树”概念
柔道连络技技术的使用和培养,必须围绕着核心技术展开,也就是柔道项目所言的“得意技”。“得意技”是一名柔道选手在比赛中最有把握得分的“看家本领”,然而仅仅依靠“得意技”很容易让对手防备,造成得分机率下降。因此,连络技的选择、培养必须围绕着一个主干,即为“得意技”施展创造条件,并可作为该技术未成功情况下的后续进攻直至得分的有效手段。
以“得意技”为核心的连络技训练,要建立“技术树”概念。众所周知,心理学关于提升记忆的能力、效率,提出过“记忆术”这一概念,即以主题为主干,相关联概念以树枝的形式向外辐射,如同树状。“技术树”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将“得意技”视为“技术树”的主干,则与之相关联的任何投技、寝技技术皆可视为由此主干散发的枝叶。这样一来,连络技的组合便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使运动员技术的全面化、多样化成为可能。而这也为选手在柔道比赛中得分手段的多元化、全面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韦晨阳,韦益毅. 浅析自由式摔跤连贯技术的训练[J].体育科技, 2005(1):26 -28.
[2] 苏日嘎拉图.浅谈自由式摔跤连贯技术的训练技巧[J].学术论坛,2013(4): 255.
1.1科技统计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自滨海新区科技统计调查制度实施以来,区科委不仅与市科委、市统计局、区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定期参加全市科技统计工作联席会,及时沟通掌握全市和新区科技统计数据,而且与科技部相关科技统计部门建立了紧密的沟通机制。2014年3月,区科委在市科委发展计划处、市科委统计中心的协助下,特邀科技部科技统计信息中心专家来区指导工作。通过专家实地调研,解决了政府R&D基建费长期未能纳入统计的问题。2014年,仅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新增R&D基建费达4.68亿元,准确真实地反映了新区的R&D资源状况。
1.2科技统计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了提高企业科技统计数据质量,在市科委统计中心的协助下,区科委与区统计局联合从企业入手,将科技统计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和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相关政策相结合,于2013年10月份连续组织4场培训会,对243家企业(其中,高新区150家重点企业、36家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57家滨海新区无R&D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进行了培训,近370名企业经理,业务主管或财务、统计人员参加了培训。市科委、市地税局、开发区国税局等有关处室领导、专家到会宣讲了相关政策,讲解了科技统计年报R&D数据的核算和填写方法,及企业R&D经费支出如何享受减免税与科技统计年报相结合,强调科技统计数出一门,受到了参会企业的热烈欢迎。
2存在的不足
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科技统计数据也反映出一些值得滨海新区关注的问题。企业R&D经费投入在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中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财政支持,引导滨海新区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加大R&D投入力度,是滨海新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1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3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144.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9.4%,不仅低于全区R&D经费增速(18.1%),而且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速(17.3%),占全区R&D经费的比重从上一年的77.7%下降到2014年的7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9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2个百分点(见图3);而2012年浦东新区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深圳为2.2%。
2.2三资企业R&D投入经费严重不足2013年,滨海新区只有18.2%的三资企业(港澳台商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低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28.9%)10.7个百分点;其R&D经费支出43.60亿元,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2%;平均每家三资企业研发投入684.5万元,R&D经费投入强度0.53%,其澳台企业为0.20%,外商投资企业为0.66%,分别低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强度0.70和0.24个百分点。
2.3服务业领域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较少2013年,滨海新区共有1,112家重点服务业企业(主要包括以下5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纳入市统计局科技统计调查,其中仅58家企业有研发活动,占比为5.2%,R&D经费投入4.65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22%,远远低于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0.90%)。其中,在研发投入相对活跃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只有20.5%的企业开展了R&D活动,而像腾讯数码、海泰数码、飞狐信息技术、南开创元等科技小巨人企业全年没有任何R&D活动。
3对策建议
从目前情况看,2015年滨海新区R&D/GDP要达到3.0%,任务比较艰巨,形势不容乐观。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应对。
3.1继续大力引进央企、科研院所等到滨海新区发展在“机遇叠加、政策叠加”的有利条件下,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滨海新区要充分发挥港口、制造业和人才的优势,大力吸引央企总部来滨海新区发展,不断承接高端制造、产业链转移和研发成果转化功能,进一步落实《关于借重首都资源促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工作方案》。数据显示,2013年滨海新区R&D经费中来自中央财政的资金在25亿元左右,约占全区R&D经费的12.5%,比上一年增长了19.6%,特别是中科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53所和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新增单位,承担了一大批部级科研项目,争取国家经费支持5亿元左右,为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2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企业R&D逐渐向少数行业集聚是当今世界R&D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虽然由于各国或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导致企业R&D经费的行业分布略有差异,但高新技术和软件产业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研发投入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2013年滨海新区高技术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3%,虽然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0.90%),但是像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只有0.06%、0.39%和0.95%,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3.3建立与重点单位的沟通服务机制借鉴市科委科技统计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经验,对滨海新区R&D经费投入前100名企业、国防科研院所、重点科技服务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帮助企业强化科技统计意识,提高科技统计报表质量,有效防止各类单位R&D投入的漏报错报。建立新区R&D重点企事业单位科技统计工作名录,强化日常调研服务,准确把握这些单位的研发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计划和R&D政策宣讲服务。
3.4挖掘新建项目R&D资源与市科委统计中心和区统计局合作,对滨海新区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分析,挖掘隐匿在一般投资项目背后的科技投资内容,确保在重大投资项目中的研发投入不漏统。
3.5加大对企业领导者的培训力度从统计数据分析、政策解读、R&D知识培训等方面入手,对企业领导者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强化企业领导者的研发投入意识,明确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建立科技统计工作对企业的直通车服务,建立渠道,确保企业如实填报。
1.1科技档案分散,资源浪费巨大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2012年承担各级各类大项目157项,其中部级大项目4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全年审定和登记作物新品种35个,获得各类成果奖项66项;2011年承担各级各类大项目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全年审定和登记作物新品种31个,获得各类成果奖项66项;2010年承担各级各类大项目91项,全年共审定和登记作物新品种36个,获得各类成果奖项46个。仅从这3a的统计数字来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项目多、成果多,相应的就会产生大量的科技档案,如此庞大的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由全院30个分院和研究所共同完成,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科技档案也分散在30个分院和研究所,无法发挥这些科技档案的集成效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1.2农业科技档案归档率低
一是科研工作管理体制不完善,有些单位科研管理和档案管理严重脱节,科研档案归档率低;二是农业科研工作周期长,档案来源比较分散,没有收集或没有全部收集到档案室统一保管,造成档案资源流失;三是有的科技人员视科研档案为个人财富,不愿意、不放心将科研资料交由档案管理人员管理,致使档案工作难以开展,甚至造成科研档案断档。
1.3科技档案整理与保管不规范
有的单位将耗费人力物力形成的科技档案散放在档案柜里,甚至是多年的科技档案堆放在一起,没有经过登记整理,容易造成档案损毁,更不利于档案的开发利用。
1.4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有限
科研档案管理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的问题,而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档案没有提供利用服务就是死档案,其价值和潜力就体现不出来。
1.5科技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21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但基层的档案管理工作显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还是传统的手工操作,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处理技术在档案管理上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2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具体措施
2.1加强科技档案收集和管理力度
科技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是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材料的收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没有档案的收集工作,就不能把在生产、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作为国家的财富集中保管起来。我国档案法规定,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是保证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的重要措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应从研究课题项目的任务下达开始,经过各阶段试验,至最后总结、成果鉴定、推广示范的整个过程,材料收集整理后由各分院、研究所档案员定期向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档案室移交,以保证档案的完整、系统和有效利用。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还必须把好质量关,除做好科技文件归档前的监督、指导工作,还要特别加强接收归档的验收工作,确保归档科技文件的质量。
2.2加强各科研院所档案管理工作的合作
全院30个分院、研究所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种上下联动的网络结构,院机关档案室要加强对下属单位档案工作的管理,全面履行档案机构的职能。科研处对全院科研工作起管理作用,对全院的项目申请和科研成果应有全面的了解,科研处要协助院机关档案室做好全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每年向院机关档案室提交前一年全院的科研项目清单,包括项目申请单位、项目内容、项目年限、课题主持人等,以便对各分院、研究所的档案管理进行监督指导。各科研院所要把档案工作列入科研计划、科研课题、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中,把科研档案的形成、积累、归档等工作纳入科技人员职责范围,并作为科技人员晋级、授奖和评、聘技术职称的依据之一[2]。
2.3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不仅是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依据,而且是日常管理工作的操作指南[3]。档案工作人员要按照科技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整理是科技档案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其实质是对科技档案进行有序的组织,经过科学整理,科技档案能够保持内部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信息的准确揭示,从而易于科技工作者了解和熟悉所管理的科技档案,能够准确、迅速地提供利用。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掌握并落实档案管理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2.4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
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档案利用是实现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如果档案得不到利用,就不能达到为科研和农业生产服务的目的。首先,通过编制档案检索工具,提高档案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其次,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扩大科技档案的利用范围;第三,要进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使农业科技档案应用于农业生产;最后要通过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档案利用效能,档案编研工作是对农业科技档案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分类和整合,形成科技成果简介、数据分析、综合性述评、专题汇编等编研成果,帮助档案利用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对某一问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4]。
2.5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方法管理农业科技档案
传统的档案管理完全是手工操作,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效率低下。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给档案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介质的档案进行加工处理,将其制成档案信息数据库,使之能够通过光磁介质进行保管保存与提供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广泛利用,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5]。利用互联网,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向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提供档案信息的查询服务,使档案利用者借助于网络可以实现快速方便的档案信息查询,并通过网络完成档案信息的传输服务。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档案信息化服务水平。
我市乡镇卫生院17所,卫生系统现有医疗机构总共27个,在职人员557人,其中卫技人员441人。固定资产3555万元,业务用房面积32424平方米,专用设备总值978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54万元。年诊疗人次34万人次,收治病人1567
3万人次,业务总收入4398万元,约占全市的21.7。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基础设施差:主要体现在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和医疗设备陈旧简陋。由于历年来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卫生院底子薄,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及时更新医疗设备,致使部份卫生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医疗设备陈旧简陋,乡镇卫生院平均专业设备总值不足6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专业设备不足10万元。河、石望、马水等卫生院至今仍未能配备如B超、心电图、血球计数仪、尿十项分析仪、洗胃机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陂面、河口、永宁卫生院的检验室只能开展三大常规检验,大部分医疗设备都已陈旧过期。全市17所卫生院中仍有5所未配备救护车。医疗用房严重不足,河卫生院、马水卫生院只有750平方米,石望卫生院只有800平方米,双滘卫生院1300平方米,永宁卫生院1342平方米,松柏卫生院1480平方米,已不能适应医疗业务发展的需求。更需指出的是全市卫生院至今仍有1万多平方米危房,约占业务用房30。
(二)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低。据统计,441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5人,占1.1;大专85人,占19.27;中专179人,占40.5;高中及高中以下人员172人,占39。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1人,初级职称361人,分别占卫技人员人数的1.1,15.8和79.5,边远山区及镇域经济较差的卫生院情况更令人堪忧,河口、马水、永宁、双滘、石望、河等卫生院卫技队伍中最高职称只有医师(初级职称),放射、检验科目大部分人员都是无学历的“半路出家人”。中高级卫医技人员缺乏,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很难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
(三)业务发展不平衡,由于卫生院卫技队伍结构差别很大,卫生院之间业务发展极不平衡。目前,春湾、合水、潭水、八甲、三甲、双滘、圭岗、岗美、松柏等9所卫生院可靠本院技术力量独立开展普外、骨科、剖腹产手术及内科危重症病人诊治,永宁、河口卫生院只能开展简单的普外手术(如疝气、阑尾炎、胃穿孔修补手术),其余6所卫生院仅靠本院医疗技术力量不能独立开展普外手术。另外,由于近年来忽略了卫生院中医药队伍建设,目前本市只有春湾、合水、潭水三间卫生院能开展中医医疗业务。2006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超过300万元的有春湾、合水、潭水、岗美、八甲等5所卫生院,200-299万元有圭岗、松柏、三甲等3所卫生院,100-199万元有附城、双滘、河口、永宁等4所卫生院。年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有陂面、石望、河、马水、春城等5所卫生院。各卫生院年业务收入的不平衡加重了卫技人才队伍的结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卫生院之间的医务人员的收入和待遇差异,造成“恶性循环”。
(四)部分卫生院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机制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据调查,我市卫生院院长都是从临床医务人员选,未接受管理知识培训,不熟悉管理工作,缺乏经营理念和办法,难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导致部份卫生院管理紊乱,甚至有跨执业范围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三、几点建议:
(一)采取各种办法,稳定农村卫技人员队伍,提高队伍素质。
1、采取倾斜政策,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技术带头人。
2、严格卫技人员准入制度,临床医生进入镇级卫生院原则上要大专以上学历,可采取考试考核办法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3、加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培训,立足本市二级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的龙头作用,实行定向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卫技人员业务水平,推进整体素质提高。
(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建设,应适应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适应农民医疗卫生的需求,不应该是医院每所齐头并进的建设,而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医疗卫生需求和承受能力,并顾及周边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分别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确定侧重项目,配套项目,或完善其功能,或调整其功能,或侧重强化其某方面功能,以提高乡镇卫生院乃至整个农村卫生工作的功能。
1、把握“两基”方向。卫生院的功能是基本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不能把卫生院办成医院。
2、适应小城镇发展,办好中心卫生院(一个地区的医
疗、防保、卫生管理的枢纽)。
3、规范化建设一般乡镇卫生院(功能相对完善,能满足本乡基本医疗需求)。
市财政应量力而行,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1至2个中心卫生院重点建设和1至2个落后卫生院的危房改造和基本医疗设施配套。保证其开展基本卫生工作、卫生执法监督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
设施和条件,形成今后农民就医的层次格局:小伤小病在乡村,较大伤痛在中心城镇,重伤大病到县城(市)。(三)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强市工作,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先进市的成果。乡镇卫生院尽快建立、恢复、健全中医药服务功能,让简、验、便、廉的中医适宜技术进农村。
(四)积极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卫生院活力。
1、认真选聘好卫生院院长,重视对其岗前、岗位培训,落实其人事、分配、业务等管理自。2、加强对卫生院长的管理和监督,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不称职者予以解聘。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