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09 18:22:40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 职业教育集团化 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91-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高职衔接、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办学理念。广西教育厅下发的《广西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要通过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创新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激发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重要作用,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彰显职业教育集团在地方产业发展及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功能,让职业院校与龙头优势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深层开展教学、科研及项目合作,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体系机制,是职业教育集团研究的目标及方向。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南方)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整合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完善“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以全面推进中高职衔接为重点,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立交桥”,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路

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紧紧抓住了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但要发挥集团内各方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形成利益共享链,让企业放心与院校开展合作,学校积极投入企业,确保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效高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棘手的问题。因此,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一核心两轴两线”的技术研究框架。

“一核心”,就是以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为研究核心平台,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融于集团化办学之中,来综合探索研究专业建设、课程优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开发、教师团队培养、人才质量考评等,通过这一核心研究,摸索出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

“两轴”,即校企深度合作和中高职衔接,形成两个主研究轴。对于前者重点在合作机制、运行模式、资源共享、生产性基地共建、合作育人等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侧重集团内校际间通过集团平台探讨中高职教育链接问题,这一研究轴要解决中高职衔接中专业结构调整与布局、课程开发与优化、人才层次与质量、师资扶持与互动、评价方式改革与互认等。

“两线”,就是林业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两条专业线。专业线不是相互单独进行研究的,而是两个专业融于林业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中,根据各自的特色推进项目研究。既是相对的专业线,又是综合的专业线。这样的研究组织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领域和技术范围,发掘集团的资源侧重面,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岗位差异性。

二、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近年来,学院一直坚持“以专业为依托,以科研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树立“主动适应社会,全方位服务社会”的服务观,完善了“校行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实施了“品牌办学、开放办学、合作办学、质量立校、人才校、创新交校”的战略构想,建立了产学一体、政校企社联合、社会服务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运行方式,对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创新集团工作机制,激发集团化办学的原动力。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产业优势,在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引导下,于2010年牵头组建了广西林业职业教育集团。2014年学院又牵头组建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由南方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38所涉林院校、88家行业企业、14家科研院所、8家行业协会学会联合组成。集团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纽带,通过搭建集团内林业行业产学研结合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验实习设施、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教科研成果、教育信息、产教结合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新林业职业教育新模式,增强林业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服务现代林业发展的能力。

至2016年5月,我们从林业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的办学特色与育人方向针对性地选择了集团内典型企业合作。校内,选择沙塘林场、广西艺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森态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君武森林公园作为核心企业。校外,首先筛选大型企业,其次是行业内优秀企业。据此,我们重点形成了园林、林业两个专业面的合作企业群体。其中园林类核心企业6家,林业类企业10家。如园林企业中,多年来一直有深度合作的柳州园林科研所、柳钢集团钢星园林公司、柳州园博园、柳州中华园、广西润泽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林业类如国有三门江林场、乐业雅长林场、鹿寨林业局、融水林业局、防城港金花茶培育基地等。

通过集团化合作办学的有益探索,形成了集团内“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学研共生发展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社会培训与服务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共赢发展效果。

(二)建立中高职学校合作办学人才共育模式,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具有鲜明的林业行业特色和南方区域特征,它的成立对深化林业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搭建林业职业教育集团,中高职顺畅对接,形成中高职系统培养技术人才的“立交桥”。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与15所中职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尝试了多种模式:一是“2+3”模式,前2年在原中职学校就读,后3年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读。这种模式比较理想,兼顾了中高职两校利益,学生在环境熟悉方面也比较有利。二是全程指导模式,即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中职学校开展培训提升工作。我们共计有35人次的老师到中职学校开展技术支撑工作,不仅如此,我们还到柳州市5所高中、4所初中开展相关咨询工作。在柳州市一职校建立了园林类等多专业校际合作,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民族职高联合办学、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定向培养民族类学生(年定向60名)等。三是学校间资源共享,园林专业充分利用温室大棚、设计室、插花室及模型实训室吸收中职师生到校参观学习,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林业专业利用中草药室、土壤室、组织培养室、病虫害防治室等与中职学校共享,为它们提供培训平台。

从运行机制方面,双方本着共同进步、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与思路,从比较容易的合作点开始,如双方先互访,建立合作意向,构建协议平台,初步合作(如生源开发、校园绿化、老师互派、学生参观、教材开发、课题研究),到合作评估,再深度合作,建立序列化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中高职合作文化,打造示范。

(三)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研究。通过集团化办学研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方面有突出成果。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紧密企业岗位工位,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知名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课程与企业一同开发,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如林业技术专业的“校场一体、融入行业、工学交替”全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学校完善的“校中有场,场中有校,校场一体”的特色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林业行业企事业单位,以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又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导向、真实情境、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园林工作的内涵特点分解为若干个教学项目,以园林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贴近生产、体现工艺、实现技术为基本出发点,依托“一站式”实训基地和园林行业企事业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仿真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培养园林工程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教学。如通过立项一批教学改革项目,着重在课程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入探索和改革,以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融入当代科学技术、工艺、材料的新成果,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加强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2014―2016年共立项区级教改课题20多项,结题区级教改课题30多项,组织开展了40多场次的院系公开课、汇报课。如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课程参与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教育部林业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同时参加“生态文化馆”和“数字标本馆”的建设,现已完成2016年建设任务,进一步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实训基地共建教材开发研究。研究集团化办学中实践教学与实用教材的研发编写,利用集团内高效丰富的资源形成资源平台,利用教学资源库建设,做到集团资源共享。如以各获得1000万元建设资金的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这两个广西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平台,根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情况,重点营造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在厂中、厂在校内的现代职业教育氛围,打造功能更完善、服务水平更高的两个专业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

专业教材开发突出企业生产岗位性,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出发点,融入行业企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成果,密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成就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两个专业特色实用指导性强的专业教程。至2016年,学院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编写林业类、园林类国家规划高职高专教材和其他各类教材有10多部。其中主编公开出版教材4部,副主编4部。

(五)教师团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在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施行有效的培养流程。集团内校企之间互派互学,学校选聘企业优秀专家、技术能人参与专业办学指导,学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历练,提高生产技能。同时,校企间通过教师参与项目合作、技术研发、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形成技术、服务、成果双向互动,确保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国培、区培、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及各级各类行业培训计划等项目外派教师300多人次参加培训。同时,也积极开展对流活动,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下转第110页)(上接第92页)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进行学习考察,加强专业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在校内学院组织举办了师德师风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等系列讲座;组织观看了职教优秀成果大讲堂;组织示范课、赛教课;开展“以老带新”活动,并评选出多队优秀师徒等,提高了教师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行业为依托,以林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发展为龙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经过几年的大胆实践,在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探索与研究中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了资源共享,深化了教学改革,激发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校企协同共建平台:培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

[2]谭柳青.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9)

[3]邱金林.新时期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4(26)

[4]侯晓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林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2014JD302)

【作者简介】陈翠玉(1978―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职业教育;陈科东(1963― ),男,广西玉林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园林职业教育;罗掌华(1969― ),男,湖南安化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及电子商务;冯立新(1979― ),男,吉林白城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森林培育,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理事长、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兼任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同济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欧低碳经济推广合作中心副理事长、浙江省循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是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采访单胜道并不容易,不只是因为他一贯的低调作风,作为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理事长、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同时又是循环经济与资源管理领域的专家,他的忙碌是显而易见的。

当终于有时间坐下来接受记者采访,没有过多的寒暄、客套,他便直奔采访主题——而今,身为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理事长的他,正卯足了劲去突破传统职教集团“集而不团”的困局。在他看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产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产学研合作,是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根本出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地地道道的温州人,44岁的单胜道虽然为人低调,但是骨子里却透着温州人敢闯敢干的实业精神。因此,自2011年5月25日就任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以来,他一直苦苦探索学院的品牌创新之路。

2011年7月,上任两个月后,单胜道当选为嘉兴市欣禾职业教育集团新一届理事长。该职教集团是在浙江省教育厅、嘉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于2010年1月由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区域内兄弟院校、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87家单位组建而成。作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其使命是促进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对此,单胜道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在强校如林的浙江高职界打响自己的品牌,必须找到发展的利器,以寻求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突破。而职教集团,无疑为学院实现新一轮腾飞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随即,他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国约7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结果发现,大多职教集团以合同或契约形式组建而成,在实际运行中偏松散,且体制僵化、运行随意性大,效率偏低,真正陷入了“集而不团”的困局。

对于年轻的欣禾职业教育集团,当初嘉兴市政府为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专门组建了由分管文教的副市长任主任,分管副秘书长、教育局长为副主任,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经济局等15个政府职能部门参与组建的集团指导委员会。对此,单胜道一再告诫自己和同事们,一定不能重蹈“集而不团”困局,从长远来看,只有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才是职教集团的根本出路。

为此,他积极与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特别是各产业管理部门领导进行汇报沟通,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听取、了解学院产学合作、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的情况,加深了上级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全面了解与认识,促成了政府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

2011年8月,嘉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嘉兴市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嘉政办发[2011]67号)和配套的《嘉兴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细则》(嘉教职成[2011]236号),为集团建设运行与集团化办学提供持续性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受此鼓舞,单胜道一方面积极探索构建产学合作长效机制,加大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及时制定实施了《嘉兴欣禾职教集团分会(合作委员会)年度考核奖励办法》,将集团年度工作要点与建设发展目标的有关内容,层层分解为定性或定量的考核指标,建立针对各合作委员会的考核指标体系;制订实施《集团产学合作先进单位、产学合作先进个人、校企合作优秀项目、职业教育功勋奖评比奖励办法》,对优秀合作项目与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按照集团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集团换届考核,实施成员单位退出机制,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健全的管理激励制度,从制度上规避了“集而不团”的运行风险。

为了促进集团内外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单胜道倡议建立了集团定期会议制度,还通过建设与运行集团网站、编印《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工作简报》,为成员单位提供快捷、方便、高效的信息服务,使集团成员单位能及时了解集团运行的情况。同时,协办全国集团化办学专题网站,积极参加各类集团化办学交流活动,承办第五届集团化办学交流会,广泛组织开展职教集团建设与集团化办学的考察交流,通过学习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为集团自身健康发展与学院集团化办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发展,人们欣喜地看到,欣禾职教集团成员队伍不断壮大,区域辐射性进一步增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搭建了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了集团常态化运作,为区域职业教育校际、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单胜道办公室,记者拿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欣禾职教集团现有成员单位142家,其中地方高职院校2所,本地中职9所,中西部地区中职1所,区域行业协会12家,科研机构、继续教育机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各2家,区域内骨干企业113家。同时,一批企业学院等办学共同体,如碧云学院、创正学院、正原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建设中,“校中场”——澳杰商业联盟实践教学平台也于新学期开始启动。

集群对接实现“抱团取暖”

嘉兴科技城拥有软件、通信、芯片等园区,是嘉兴市本级电子信息产业最大、具最好成长性的区域,对信息电子类人才的需求量大。科技城入驻有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有闻泰集团、德景电子等行业龙头企业,积聚了大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此,单胜道给予了重点关注。他敏锐地意识到,由于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企业,随着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同一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会呈现出动态的变化。由此,职业院校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必将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嘉兴科技城集聚了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领先的企业,对人才需求具有产业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必将为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在他看来,如果将职教集团各单位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整合成群,并与嘉兴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接搭建产学合作服务平台,不仅可以加强与集团成员院校及科技城信息企业的联系,而且可以进一步落实各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外包)培训、技能鉴定、人才招聘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那么,如何才能将集团内部专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呢?对此,单胜道在集团内部进行了广泛征求意见,经与集团指导委员会沟通协商后,决定组建集团化办学促进中心,推进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建设。

“只有把产权改革作为解决职教集团纵深发展瓶颈的战略突破口,赋予职教集团独立的法人资格,才能从实质上提高集团内部各方主体的运行效率,从而转变目前联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粗放运行模式”,单胜道告诉记者,探索以资产为纽带的合作载体建设举措,着力构建专业(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融合的体制机制,是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途径。

在此情况下,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集团内部积极探索尝试产权联结灵活、公益互利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建设,号召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按照自愿原则,共同投入一定的注册资本成立从事非盈利性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各主体所占股份根据注册资本的数额,通过章程和契约的形式予以约定,一举突破了非法人性质所带来的制约,真正促进了集团内成员企业、学校用人机制的互补与配合。

与此同时,他号召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共同组建集团内的产学合作共同体,“只有形成校企利益相关的产学合作共同体,才能使各方真正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联合’,并通过优选合作单位、实施统一管理、拓展合作领域、完善育人机制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合作方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政府以协调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参与集团运行,主要起政策指导、组织协调以及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等作用”。

在他的积极推动之下,欣禾职教集团通过加强内部专业群产学合作委员会的建设与经常性活动,强化了校企之间群体对流互动,体现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利益,带动了集教育、培训、研发为一体的多方合作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逐步推进了职业院校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的对接合作关系。

2012年4月25日下午,在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1号楼内,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嘉兴科技城信息产业集群工作站正式签约揭牌成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研讨对接会同时召开,两家正式“联姻”标志着由政校企开启的专业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合作逐步走向深入。自此,嘉兴职业学院与整个产业园区企业开始了深度合作。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将依托学校的专业基础和企业的实践教育平台,全力孕育优秀的电子信息类实用型人才。

事实证明,专业集群对接合作关系的建立,有效突破了传统校企之间“一对一”合作的局限性,快速推进校、行、企联合的跨界教学组织建设,校企之间在教学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合作成效逐步显现。

记者采访时获悉,自集团化运作以来,成员单位互信互助,合作内涵日趋丰富,使嘉兴职业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全面改革和实施,集团化办学成效初步显现——学院先后与30余家企业成员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与行业协会联合举办成人“双元制”学历提高班,进一步扩大了“3+2”中高职衔接、专科自考衔接,人才合作培养渠道大为拓宽;与会员单位合作建设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真实性教学场境与条件明显改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院重点课程开发建设、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合作开展员工培训与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与指导、科技项目合作申报与攻关等技术服务,社会服务成效初步显现……集团化办学既为职业教育赢得了优良的外部资源,也加速了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互动,更是有力促进了合作各方的共同发展。

在单胜道看来,这是对他和集团所有成员单位一年来艰苦探索的最好褒奖,从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发展理念——强化地方政府及产业管理部门对区域职业教育办学工作的指导,畅通各方供求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沟通协商,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各类优质资源,从而创新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模式。

2013年4月,作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典型模式,嘉兴职业学院专业群与产业群“集群对接”模式被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对进行了重点报道。

通过集群对接,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产学合作良性机制与现代职教体系的有效构建,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单胜道看来,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抱团取暖”。

让“走出去”文化成为时尚

2013年年初,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科研项目——一项使“屠宰废水”变废为宝的课题,凭借其环保低耗、增利增税的广阔市场前景,获得了2012年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立项,使嘉兴职业学院部级立项课题实现了“零”的突破。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如此重大课题竟源于该院教师走进基层和一线企业实践时的灵感所得。而像这样的应用性科研成果,在嘉职院还有很多。仅仅2013年上半年,该院教师获得授权专利高达109项。

在单胜道看来,之所以出现科研成果井喷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能“走出去”,在企业真刀实枪的锤炼中接触到真正的问题,从而使科研方向有了灵感和问题意识。

而这一切,与他对科研的“情有独钟”是分不开的。凭借多年的高校科研经历,他深刻体会到,“科研强则教学强、教学强必须科研强”。而学院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让教师们具备在科研领域勇往直前的冲锋精神,“有信心、下决心去冲击高层次的科研项目”。

为了培养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敢拼敢闯”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单胜道以“双素质、双结构”为标准,在嘉职院积极推进“理论导师、实践导师,校中厂、厂中校”的“双导师、双场所”人才共培互用机制,同时突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依托嘉兴市委、市政府“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和相关政策,完善学院配套政策,增强吸引力,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优化了师资结构。

同时,他创造性地实施了“四个一”工程,即让专业教师“联系一家企业、做一项课题、结对一个师傅、带一批学生”,鼓励广大专业教师勇敢“走出去”。

在此基础之上,单胜道进一步建立了教师产学实践成效与教师评价考核挂钩的机制,完善团队发展机制和考核机制,着力提高专业教师职业实践能力,推进了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的快速成长,使“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等各类人才的申报、管理及考核工作得到大大加强。

平日里一有时间,单胜道就跟教师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并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报类别、申报材料组织、选题、创新点把握,甚至申报表填写及行文细节等方面为大伙儿指点迷津。他认为,只有建好团队、整合好资源、早作准备、勇敢前冲,才能使学院科研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了夯实科研基础,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单胜道组织专门力量,以专业群为依托,加强了学院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并通过加强与主管部门联系,鼓励老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国家、省级和市厅级项目立项。同时,加大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合作,主动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科研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2012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循环农业关键补链技术”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获得嘉兴市批准。该团队面向基层农村,以提升地区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为目标,以具体的课题研究为载体。经过一年多努力,该项目不仅集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团队,而且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申报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新型实用专利授权60余项。目前,该团队正积极申报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筹建“嘉兴农业生态与能源实用技术研究中心”。

在单胜道看来,如果教师只是从学校到学校,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不到实践中去;或者只能从毕业生口里、从企业人员那里间接地了解企业需求;或者即使下到了企业也是绕着走,走马观花搞搞调研和观摩,那就永远隔了一层,抓不住实质,“就是要让老师‘接地气’,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激发创新的火花”。

在这一思路直接带动下,如今,在这所位于嘉兴市南湖之畔的高职校园里,教师主动走出去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时尚。

在单胜道看来,这一切还只是开始,创新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只有牢固树立“堆山树峰”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完善集团化办学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集团化办学激励机制、不断创新产学合作模式,才能不断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真正促进区域职业教育长远发展。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一、挂职学校情况介绍

xxx小学是xx区一所名小学,坐落在xx区中心位置南坪,学校有59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157名教职工,市级骨干教师6名,区级骨干教师30名,是xx区教育均衡发展,一校多区办学模式的示范性小学。是一所充满生命活力,以儿童水墨画为特长,以幸福教育为特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学校秉承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培养言行儒雅,博学善思的小学生,学校为师生幸福人生搭建了成长的七彩桥,即幸福校园,幸福花朵,幸福园丁,幸福源泉,幸福乐园,幸福社区,幸福在线,让老师感到工作是幸福的,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幸福的。xx宝贝,幸福成长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XX年接收了一所厂办子校现花园校区,XX年接收了房开商配置的上海城校区,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具备了优质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明显优势,特别是进几年来学校发展很快,形成鲜明的幸福教育办学特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南岸区领先地位,学生美术、书法、科技作品,体育、英语、音乐技能竞赛多次取得国际,部级和市级奖励,学校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和赞许。

学校先后取得了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等部级荣誉,xx市红领巾示范学校 ,xx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市级荣誉。

二、学习工作情况:

根据学校领导的安排,我的工作主要是协助陈雅琳副校长分管教学教研以及图书课题管理等工作,陈雅琳副校长调离之后,协助李佳副校长,魏莉副校长分管德育和体卫艺工作。工作期间坚持按照教育局党委的工作要求,遵守学校作息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多做事,多反思,注重提高自己。

(一)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我总共参加学校行政会4次,中层干部及组长会6次,全体教工大会4次,参加班队活动9次,学校各项活动8次,听课28节,个别访谈几十人次。另,参加了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组织的课改六年经验交流活动,聆听了成都教育科学院院长陈大伟教授的《课程改革六年的得与失》主题讲座;参加了南岸区教育系统第18期校长论坛,聆听了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副院长龚春燕教授的讲座《学校创新与科学发展》;旁听了重庆市珊瑚实验小学组织的全国知名专家、尝试教学理论的创立者邱学华老师的讲座《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怎样做?》,旁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诗意语文的创立者王菘舟老师的示范课和王菘舟老师主讲的诗意语文,领我走进快乐课堂经验交流活动;参加了天台岗小学组织的幸福大讲堂3次,其中有重庆市教育科学院原院长唐果南教授主讲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通过和领导一起外出,参观了江北陪新小学,南岸川益小学,怡丰小学,青龙路小学等学校,使自己开阔了眼界,收获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同时,在参加各种活动时,经常思考这些学校办学成功的原因。

(二)虚心请教,注重积累

在充分尊重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前提下,经常和他们交流,特别是和班子成员交流,虚心向他们请教,在交流中吸取经验,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同时把交流所得及时积累下来,有经验点滴、有文本材料、还有电子档案和影像资料。

(三)结合实际,认真反思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与共享,是推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我省原有的职业教育处于条块分割、多头办学、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办学状态,职业教育规模小、条件差、资源分散且浪费大,已远远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发展“大职业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形势下,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功能,带动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职业教育不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支出每增长1%,经济将增长0.4%,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固定资产投资高23.4%。

职业教育融贯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通过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建设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顺应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有利于打破我省职业教育“院校分割、实训分设、后勤分散”的局面,搭建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平台,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养市场所需的大量技能型人才,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职教产业的全面升级。

高标准规划职教园区

“要加快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步伐,支持引导职业院校‘出城入园’,并享受与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同等政策,将兰州打造成职业教育核心区。”2014年8月,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这样说道。

建设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高水平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高质量建设职教中心工程,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约化发展,是甘肃职业教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兰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2014年1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自此,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进入紧锣密鼓的实施阶段。2015年2月4日,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立项。

“目前,确定入驻园区的学校11所,年招生规模可达4万余人。估算总投资约189.6亿元。职教园区建成后,将形成‘一园’(11所职业院校、高校入驻,规模可达15万人的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一中心’(公共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的新型现代职业教育格局。”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的李伟介绍道。

据了解,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共享区占地500亩(约33.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20.56万平方米,由共享实训实验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公共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教师单身公寓、商业服务、卫生保健等功能区组成。

共享实训实验中心在职教园区共享区规划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重点建设实训中心,即石油化工工程实训中心、新材料工程实训中心、装备工程实训中心、生物制药工程实训中心、电气工程实训中心、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训中心、现代农业实训中心、现代服务业实训中心。

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实训中心将紧紧围绕兰州新区产业结构和职教园区入园高校专业布局,重点对接新区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产业”,是兰州新区和周边地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共享性教育资源库。

“社会经济发展,决定了职教资源必须共享。这种共享,不但能打破校际间、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界限,还必将打破城域之间的界限。”甘肃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张天福说。

总的来说,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就是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领导、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稳步推进,坚持资源共享、特色鲜明、科学管理、效益优先的原则,整合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中高职一体化,相对独立,优势互补的现代职业教育集群。

协同推进 保障职教园区建设

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推进在兰职业院校“整合入园”,有利于形成集群效应,共享职教资源,增强我省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更好地为全省,特别是兰州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因此,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牵动着全省教育人的心,更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2014年11月,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主持召开的省长办公会上,专门听取了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的情况汇报。

会议要求省教育厅与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兰州市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做好衔接沟通,保证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积极稳妥,高效有序地进行。

与此同时,为便于具体协调和管理职教园区规划建设工作,会议同意成立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管理委员会,从拟入驻园区的职业院校中抽调部分熟悉教育规律和学校功能的骨干作为管委会成员。

制度保障是基础,除了建立相关机构,明确责任,理顺机制,对于职教园区的建设来说,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已经计划将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纳入全省2015年和“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予以优先保障和支持,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项目,助推职教园区建设。

作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的重要一员,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2014年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政府常务会,研究职业院校移交、整合工作,市委书记、市长亲赴职业学校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主管部门及职业学校领导班子、学校教师的意见。

兰州市教育局多次召开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论证会,反复听取各方意见,分析各学校现状、发展方向、职教园区管理模式、产业对接目标、出城入园教职工的困难和问题。经反复论证,兰州市委市政府已于2015年1月22日印发了《关于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的意见》和《兰州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出城入园工作方案》。

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

加快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既是适应产业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形势要求,也是落实政府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部署的需要,通过建设一个职教园,成就一个新的工业新区,把整个职教园作为全市实现城市化发展,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

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着力培育三大功能,一是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和输出功能。 面向全国和海外,吸引一批高层次职业院校和知名高等院校聚集兰州新区,充分发挥名校优势,形成以中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企业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为主体,商贸流通、财税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多学科培训教育体系,成为全方位培养、塑造、输出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基地。

二是科技研发和成果孵化功能。把职教园区建设成为甘肃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地,成为中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的成果孵化和项目转化窗口,逐步形成科技城科研开发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中试基地,西部职业教育实习训练基地。

三是城市副中心功能。通过院校建设、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和1号湖建设以及现代服务业、房地产开发、旅游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园区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将园区打造成集教育、文化、居住、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化园区。

兰州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魏小健认为,正是有了这种教育先行的理念,兰州市才在新城规划时优先安排职教园区项目,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需要。

根据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需要,兰州市将各部门所属中高等职业院校全部归口市教育局统一管理,组建高等职业教育性质的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实行五年一贯制、中高等一体化职业教育。

同时,整合资源,优化专业。将原10所职业学校按专业建设整合为8所,调整专业布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与新区产业对接,与高职院校对接,与省属院校相融合。

据了解,在兰州新区建设职教园区,包括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及8所整合后的中职学校,按照“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将应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到高职层次,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立交桥,开通职业教育的直通车。

入园学校做好准备

随着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项目的确立,甘肃银行学校的发展有了新突破,学校发展方向已十分明确,省教育厅七所直属中职学校资源整合组建“甘肃商贸职业学院”,甘肃银行学校校长周和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因此,面对学校发展的新形势,银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决定,一方面积极向全校师生进行宣传,通过校园宣传媒体、举办学校中层干部学习班和召开全校教职工大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教职工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和发展规划的了解,增强发展职业教育和办好学校的信心,凝聚力量谋发展。

同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夯实办学基础,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并根据未来甘肃商贸职业学院金融系建设的要求,加强金融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为未来高职学院的发展提前谋划,早做准备,把一支高学历并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带入未来的高职学院。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积极配合省教育厅等政府有关部门、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甘肃商贸职业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学校资产评估和甘肃商贸职业学院筹建有关工作,确保筹建工作顺利进行。”周和平介绍到。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答:2012年3月,扬州高职校在汇报工作的时候提出专业建设要进行集团化发展的思路,市教育局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想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积极促成集团的成立,并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学校对如何做并不是很清楚,我们不断地到学校去研讨,在大家思想统一的基础上,思路逐渐清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扬州市委市政府把太阳能光伏产业、电子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总量的一大举措,提出发展“三新一书一网”――“三新”指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一书”指电子书,“一网”指智能电网。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组建光伏职教集团切合了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支撑了产业发展。另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我们理解,集团化一是指同类型的学校聚拢在一起,研究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二是要求学校和企业更好地联系在一起,便于校企合作。扬州高职校是我市教育资源整合中由三所中职校合并组建而成,从学校自身来讲,作为新建的一所五年制高职学校,要想出成绩、打品牌、创影响,需要一个抓手来突破,我们组建职教集团也有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考虑。集团成立以来,学校该专业的办学品位有了极大的提升。从去年开始,江苏省技能大赛光伏专业的赛点、国赛的集训点都放在扬州高职校,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赛赛点。这些正反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信心。组建职教集团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标是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并以光伏专业引领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

我一直主张,职业学校要创新发展,光是做好日常工作,没有突破,没有创新,业绩只能平平。职业教育只有创新才会有质的飞跃。

问:就您看来,我们如何从职教集团的角度更好地去理解和促进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质量提升?

答:我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校企合作,任何脱离了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都不是合格的职业教育。江苏光伏职教集团的成立拉近了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光伏企业、职业学校集聚在光伏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上,形成合力,开展例如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工学交替、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等形式的合作,为实现“校、企、生”三赢的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与质量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上目标,我想有这么几点是职教集团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做的。

第一,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职教集团机制体制建设。集团必须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方针不动摇,以实现“校、企、生”三赢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效益为第一要务,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职教集团体制机制。

第二,作为我们教育主管部门来讲,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将出台相应的保障政策,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构建校企合作项目支持系统,营造更加有利于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三,必须要推进资源共享,实现集团资源优化整合开发。集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将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今后将推进集团内各单位按照现代市场机制开展校际、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师资、实训基地、研发成果、新技术、新工艺等资源的互助互补和优化配置。有效利用集团网站,使之成为集团成员的信息化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集团内文化理念、教学资源、实训资源、人力资源、岗位资源、研发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内引领其他专业的发展,对外辐射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四,要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行业高速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众所周知,目前光伏产业处于一个转型调整期,生产工艺的革新速度很快,但是学校的课程、教材等还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变化,所以校企双方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开展深层次合作,将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并动态调整,形成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这样才可以保证企业的需要与学校的培养能够无缝对接。

最后,要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借助职教集团这个平台,企业将会把自身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将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选派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同时也接纳学校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企业还会把自身的企业文化、考核标准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及考核要求相结合,对职业学校的育人质量进行评价与监督,并及时反馈,从而构建多元化评价的格局。这些举措,都将会极大地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

问:对光伏职教集团下一步建设的要求和希望?

答:集团目前建立了三个指导委员会,改革与创新指导委员会、校企资源整合与利用指导委员会、专业开发与建设指导委员会,我们打算经过一到两年的努力,对产业发展趋势、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及校企如何深入合作进行研究,形成一批成果,让参与的学校、企业感受到加入集团的“福利”,从而实现组建集团的初衷――改进教育教学,服务产业发展。希望集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首先,要加强学校的科研能力,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企业的设备优势,为集团内光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及工艺设计、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现有的场地和设备研发新项目;实现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互通,增强企业的科研力量,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大力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整体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素养。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其次,我们也要推进校际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协调、均衡发展。目前,集团的学校成员有中职校、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集团要寻求这三个层次的学校之间资源互补、协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模式,加强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的衔接与合作,为江苏地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创新平台和支撑体系。

第三,要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建设高水平的公共实训基地。光伏职教集团可以尽快建立一个公共实训基地,为省内光伏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公共实训平台。该基地应以校际合作、校企结合为纽带,以新资源共建、老资源整合为手段,打造出一个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服务完善的国内一流公共实训基地;盘活现有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资源,建成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于一体,与企业生产一线相一致,开放式、专业化的公共实训基地。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竞争

【Abstract】It is high time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graduat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ways and measures about how to help students plan themselves career,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hance the degree of employment guide.

【Key words】Career;Plan;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

苏南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北翼,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苏南凭借其得天独厚区位和资源优势,苏南依靠其各相关联企业之间各种社会资源与经济要素的互补搭配关系,对地理区域内各种要素之间有效的进行整合调整,形成了以外资、民资、国资三足鼎立成为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强劲动力。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比较长远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苏南县(市)域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

在新苏南模式中世界500强公司超过一半以上在苏锡常落户,民营经济实力雄厚,全国百强民营企业达三分之一以上,苏南企业成集团化趋势,正处在二次创业,二次创新的加速时期。如“江阴板块”现象,张家港“规模企业”异军突起,常熟“中国名牌”半壁江山,昆山“台资企业群”。因此,以苏南县(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需求为根据,重视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重点规划好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就业能力培养。通过面向企业的战略合作和服务,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 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与社会沟通,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加强学院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

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网络实现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构建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定期召开就业专题研讨会议和就业工作汇报,研究就业工作对策。

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制定就业创业指导大纲,并在学院范围内做好就业创业讲座和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同时对职能部门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开设就业创业课,并列入教学计划,由思政系列的教师承担教学指导工作,开展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认识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开设就业创业心理辅导,举办成功人士讲座、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2 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要符合学生自身特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就业信心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改善学生道德面貌,提升学生精神力量,提高学生开拓技能,形成成功心理和内部动力机制。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企业群培养输送具有成功理念和成功素质的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要针对学生自主性、个别性和追求成功的特点,落实“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教育模式。

引导学生接受现代就业新理念,从入学开始给学生提供职业方向的信息和建议,分析自身性格特点等。了解专业各方向的现状、特色和前景。了解现阶段有待继续解决的专业问题及如何解决专业问题的不同途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建议学生择业方向和职业取向,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在职业生涯的整体框架下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挖掘自身潜能,规划自身的教育发展和职业计划。

职业倾向测试:新生入学两周内学生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进行职业倾向心理测试,并对每位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初步规划职业与人生,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

职业规划指导:两课教研室负责职业规划指导方案的制定,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指导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为配合实施成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成功训练导师制。根据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为学生配备成功训练导师。

3 分阶段性就业指导

入学阶段就业指导:在学生入学之初,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素质能力等对其将来适宜的或者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成功职业设计导航,就学生为达到未来职业所需要完善的素质给予分析,对成功素质提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学生职业规划表。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有意识的选择成功素质拓展项目,并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成功素质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和分析社会及职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了解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了解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侧重建立开放的咨询平台,安排专业教师为指导主体,初步制定发展方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习阶段就业指导:给学生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品和开拓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和谐发展、潜在能力充分开发、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生生不息的源。结合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储备就业知识和能量。形成职业取向和自主就业能力。侧重于就业观念和就业素质指导,使学生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人才。

就业阶段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进行就业咨询、就业形势数据分析。熟悉求职的外在能力、技巧和有关就业政策法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服务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院成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大众企业的培训中心”,让社会接纳学生。侧重于需求信息与,召开校内人才招聘会,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现代班组长”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产品”的就业竞争力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

4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模式改革。

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此,学院在理论教学方面相应进行系列调整。课程模块化,教材项目化,按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结合企业需求设置职业技能模块。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阴市舜泰呢绒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开发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研究,完成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校本教材,教材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项目包括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与拓展、实训操作、项目考核五个部分编写。按照企业具体设备情况,编写个性化的教材和讲义组织教学,教材内容面向企业、服务企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机电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技术岗位要求。同时对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强调由结论性教学转变为过程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根据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模式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合作办学如化工系学生到中国软塑材料生产基地一一申达科技集团(上市,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该集团拥有从德、意、日、美等国家引进的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尖端设备。联合办学如纺织专业学生到精毛纺面料、服装生产基地一一中国最大的精毛纺生产企业江苏阳光集团(上市),学习世界一流的纺织、管理技术及高支薄型精纺生产及高支薄型精纺面料生产技术。订单培养如机电、数控学生到停车设备专业化生产基地一一江苏双良停车设备有限公司(上市),熟悉该公司引进的美国、日本等国的喷丸、割、焊、冲压、切削等先进设备,并学习模具设计、精密机械加工以及多层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式等系列机械停车设备生产流水线等。系列合作服务与课程模式改革,使学生的在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紧密衔接,有利于院校推进开放式办学,也有利于企业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等寻求合作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最大程度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创业,有利于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发自主创业就业思想,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途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动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平.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2005(2).

[2]吴江贤.职业教育与现代班组长培养[J].成人教育,2004(3).

[3]吴江贤.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一、工作总结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下达的目标任务,采取强基础、提质量、抓成效的工作举措,着重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推动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其中,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3%,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5%,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96.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1%,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截止目前,我县“育才兴教”总资助金额6267.4万元,并为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1000余万元,资助今年考入公办本、专科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700余名共234.4万元,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全县完成d级危房拆除3.3万平方米,封闭2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投入资金近1200万元。

三是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创新工作思路,优化教育管理,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各项指标连年攀升。市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县教育局、涟水中学、郑梁梅高级中学、县第一中学荣获“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奖牌;县教研室荣获市“高中教研工作先进单位”奖牌。

四是努力完成年度工作目标。我县着力抓好普职招生指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服务经济能力、教育科研工作等各项指标的落实。其中,完成普高招生数7052人、职高招生数8433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2万人次,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职教招生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创建移动通学校3所、数字化校园1所、通用技术教室1所,为64所农村中小学校安装并配备了“龙芯”电脑互动教室。有各级各类创建项目30大项,计145个小项,涉及到全县所有中、小学。截至目前,已有63项(个)通过验收。另外,梁岔中心园创省级优质园、高沟镇和岔庙镇创建省、市级社区教育中心、县第一中学创建3星级普通高中等80余项创建工作均已进入迎验阶段。

(二)具体工作举措

一是优化教育行风建设。以行风软环境建设为重点,以规范收费、查处有偿家教、民主评议城区校长、党员干部“四廉”教育为抓手,打造廉洁从教净化工程、教师专业成长武装工程、“人民满意单位”创建工程、“万人评教”监督工程四大工程,着力完善教育局机关干部的岗位责任制度、联系学校制度和“一岗双责”制。通过向社会发放评议书,广泛征求意见,努力改进工作;对所有来访、来信、来电及上级转交件及时登记、查处、报结、反馈,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办理率达100%。种种举措赢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支持,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二是创新举措提质量。一抓五严促规范。以建设教育名县品牌、兴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切实抓好“五严”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采取分层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步骤,自上而下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校长助理会、学校行政会、教职工会,并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

等新闻媒体,设立电子信箱、举报电话,加强专项督导和随机督查,突出抓好“四不四严禁”等工作重点。二抓师能促提高。坚持以打造名教师、名校长为目标,以培训为依托,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和管理制度,并深入实施引智、培训、青蓝、科研、储备五大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组织开展了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领航杯”说、上、评业务竞赛等16项竞赛3000余名教师参加活动;开展培训活动60余场次计6000余人次参加;组织25名业务骨干、校长赴国外考察学习。今年全县近70名教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487名教师晋升为中教一级、小学高级职称,一大批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省市名师领跑教育教学教研工作。三。抓管理促发展。建立健全“业务科室基层学校一线教师”三级联动的教育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坚持“实情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办法在一线产生,实绩在一线创造”的一线工作法。举办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优课、教学业务培训等活动共计100余场次,受益教师达8000人次,参与学生近10万人次,促进了师生素质全面提升和学校质量全面提高。

三是主攻重点求突破。(1)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今年,我县投入近10亿元打造涟水中学新校区、实小幸福里校区、县职教中心、红窑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第四中学新校区等一批工程。我们严格按照省、市、县要求,成立组织,健全制度,实行党委成员分到片,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帮办科室定到校、项目学校驻到点,先后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现场会,切实将工程打造成放心工程、廉洁工程、惠民工程。(2)狠抓安全常态管理。以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宗旨,多次联合县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开展大规模安全工作专项检查,狠抓安全责任落实,排查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今年,投入30多万元为学校配备安全防范器械、安装校园智能监控系统及与110联网的“一键式”报警装置,切实提高学校人防、物防与技防水平。全县学校校园秩序良好,无一起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一起交通、重大灾害等事故发生。

四是着力均衡促发展。组织全系统大力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教育返哺”行动计划、教育布局调整计划,着力夯实均衡发展基础。组建11个帮扶集团(涉及近40所学校),加大了对农村边远乡镇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以强带新”,使优质教育资源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扩张,进一步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五是做优细节上水平。一抓招生保稳定。相继出台了《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关于分解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的通知》等10多份文件,扎口把关,严格管理,并组织科室负责人到校进班组织学生填报中考志愿,坚决制止强制填报志愿、乱招生等违规现象,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抓育才惠民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育才兴教”、“助残一日捐”活动,还以学校为单位,以家长会、家访、发放宣传材料为途径,积极为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开展教育收费、中高考问题解答、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等咨询服务,深受社会各界好评。三抓学生增素质。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中小学生才艺大赛、网络读书活动等40多项赛事,吸引10多万名学生参加,促进了全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在活动中,我局获得省、市级先进单位20余次,近20所学校与1000多名师生受到省、市表彰或奖励。另外,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热烈,受到教育部、体育总局、团中央联合表彰。

(三)存在不足

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科

学发展观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段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尽均衡。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省、市级示范学校相对集中在城区,且城区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内部装备普遍好于农村,而我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达3.1万名。二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全县师资呈现出学段(高、初、小、幼)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之间、乡际之间)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状况。三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任务艰巨。我县要在3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在一些主要指标上还有很大差距。四是实施“校安工程”资金缺口较大。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是103万平方米,需加固维修41万平方米、新建32万平方米,需资金8亿元左右。

二、1年工作计划

1年,是“十二五”目标任务的起始之年,更是我县“教育立县”战略全面推进之年。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县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及目标任务,坚持“打造法治教育,强化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中心工作,以“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均衡、提高质量”为主线,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提升、服务经济建设水平的新提升和人民满意度的新提升,为加快建设教育名县、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创新局面。1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以下工作抓好落实:

(一)突出统筹协调,明确任务职责,在重点项目建设上求突破

一是强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1年,全系统有“校安”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涟水职教中心、涟水四中初中部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各项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举措加以重点推进,努力将各项工程建设打造成廉洁工程、高效工程、惠民工程。

二是致力抓好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按照教育现代化16项指标要求,并结合我县全面实施小康社会建设进度,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以城区及乡镇实力较强的部分学校首先创建为重点,先从局部或单项上先行推进。同时,把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及专业队伍建设等内容分解到责任目标中予以坚决落实。

(二)突出以生为本,紧扣质量中心,在深化素质教育上求突破

教育是主题,质量是根本。1年,我们将继续坚持旗帜鲜明抓质量,聚精会神谋教学,努力强化质量中心意识。

一抓德育固基础。提高教育质量,把德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开辟多条渠道,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努力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二抓评估提质量。以质量为核心,改革评价机制,优化教学评估,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监测制度体系化。积极构建发展性、成长性、动态性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各类招生办法,建立科学的评价导向,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校长管理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抓课堂促高效。围绕“课堂教学必须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一核心要求,立足课堂、聚焦课堂,以“说课、上课、评课”(三课)为重点,推动教师重视教学设计、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以“好课、好课例、好课型”(三好)为抓手,推进教师研究教学手段、提炼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以“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三品)为目标,引领全县教师朝着创新教学方式,形成自身独特教学风格的方向迈进。

四抓教研重指导。坚持研管结合、研训结合、研改结合,坚持以学施教,向高效备课要质量。围绕重点

学科、重点人员、重点活动“三个”重点,着力强化多元视导、业务培训、检查调研、教育科研“四项”工作,推进责任科室、学校、教研组(年级组)“三级”管理,将备、上、批、辅、考、研教学“六认真”业务一项一项抓实做优。

五抓师生增素质。强化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读一本名著、练一笔好字、上一节优课、写一篇论文、树一批榜样”的“五个一”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知识、练本领、开眼界,做到“勤勤恳恳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快快乐乐生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益的人。

六抓体卫艺促发展。按照“健康第一”的要求,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相关条例,保证体育课、艺术课开齐、开足、开好,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并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竞赛活动,形成特色,做优学校艺体品牌,努力争取市内一流、省内领先、国内知名。

(三)突出内涵发展,注重机制创新,在优化内部管理上求突破

坚持透明化、精细化、责任化、科学化原则,优化教育内部管理,建立层级分明、管理有力、协调一致、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

一是机制集团化。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建立“名校联盟”、“教育集团”、“姐妹园结对”机制,推进教育高位均衡。特别是要积极推行捆绑式考核,将集团内薄弱学校、托管学校的发展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与之捆绑的优质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考核之一。

二是管理制度化。全面推进内部管理制度化建设。根据教育教学、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制度,对涉及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制度精雕细琢,使每项制度目标明确、内容合理、奖惩分明、考核严密,程序环环相扣、体系井然有序、机制高效灵活,努力实现由规范管理向精细化、精致化管理迈进。

三是任务责任化。督促各校、各科室立足岗位,狠抓落实,切实完善民主决策、校务公开、财务收费、招生教学、后勤安全等各方面管理制度,坚持任务、措施、成效“三到位”,着重做好找准问题、突出重点、加强督查、整改提高、统筹安排等五方面工作。

四是考核绩效化。进一步学习领会教育部[]20号文件精神,深刻认识绩效工资的意义。进一步修改完善、科学制订1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细则,健全组织、规范程序、阳光操作,严格按照教育部、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执行,确保奖励性绩效工资顺利实施,维护系统稳定。

(四)突出德能并举,强化专业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一是大力实施厚德工程。继续引导广大教师努力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真谛。广泛开展优秀教师评比活动,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实施教师年度读书“四个一”计划(即一本政治理论书籍、一本教育教学专著、一部教育法律法规、一本其他文化著作),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作为绩效考评,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二是深入实施“三名”工程。继续实施“名校(园)联盟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特色的学校。积极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中小学校长的全员轮训。着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积极为名师成长、成名、成家创造条件。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和培训,坚持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五)突出依法治教,优化教育行风,在教育社会形象上求突破

一是继续加强行风建设。以人民满意为最高追求,努力创新纪检监察机制,把民主理财、收费公示、规范招生、执行六条禁令、案件查处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采取明察暗访、跟踪督查、问卷测评的方式,查问题,看本质,找根源,责任到人,处理到位。通过举办家长会、素质汇报会、家长代表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看教育等形式,广邀社会各界进校园、看成就、提意见、话发展,着力构建“部门主管、学校主办、社会主评”的发展新格局,把教育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形象。

二是积极开展教育督导。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我县教育发展需要的督导机制,严格按照省定标准,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检查与评价。严格强化“五”个到位(即思想观念转变到位、作息时间执行到位、课程计划实施到位、考试次数规范到位、有偿家教查处到位),落实“五”项制度(即班子成员分工包片制度、职能科室包校联系制度、管理规范随机检查制度、违反“五严”责任追究制度、社会舆论监督制度),使规范办学行为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继续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认真总结多年持续安全稳定的宝贵经验,准确把握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把维护安全稳定的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到实处。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以矛盾排查和信息报送为切入点,以等级“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以防火、防盗、防毒、防交通事故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工作体系。

(六)突出创新创优,确立更高坐标,在打造教育品牌上求突破

一是规划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从我县教育实际出发,整合中小学校教育资源,通过合并、分拆、重组,实现“小学(幼儿园)向乡镇集中、初中向重点乡镇集中、普高向城区集中”的集约化办学模式,盘活存量资源,催生增量效应,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求。1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以“乡镇建好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城区办好教育集团学校”为重点,根据区域特点按照省市提出的教育现代化标准重点建好4所农村规模学校,强化集团学校管理,推动全县那一世乡一体化进程。

二是强化品牌建设,打造教育名片。大力实施“教育立县”战略,以打造“教育名县”为目标,按照“抓亮点,聚特色”的方向,紧紧围绕“巩固一个基础(义务教育)、坚持一个同步(普职同步发展)、实现一个飞跃(幼儿教育)、打造一个亮点(高中教育)”的品牌发展思路,以省级优质园为主导带动全县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精做活幼儿教育;以省市级实验小学、示范初中为主体引领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实做细义务教育;以三星级以上重点高中为龙头促进普高教育的发展,做优做强高中教育;以炎黄学院、县职业教育学校为中心强化职教工作,做大做全职业教育。通过创建提升办学档次、打造学校品牌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教育品牌,把我县教育事业建设成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内示范的榜样。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会议在南宁设主会场,各县(市、区)设分会场。教育厅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全区各市教育局局长和基教科科长参加主会场会议;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以及相关股室负责人、学校校长代表参加分会场会议。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秦斌作工作部署,自治区高校工委副书记秦敬德主持会议。

会上,自治区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编制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5部门联合印发了《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大通铺”攻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要用6年时间,即到2020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实现全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班额达到国家标准(小学45人以内、初中50人以内);全面消除寄宿制学校“大通铺”,实现所有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据介绍,目前,全区共缺学生宿舍388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超标学生达66.5万人,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6%。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方案》列出了各年份消除“大班额”“大通铺”的具体工作目标(详见文末“时间表”)。

秦斌在讲话中强调,各地要按照《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打赢这场攻坚战。为此,他提出了“加减乘除”4种“战法”。

“加”即加快标准化建设,有效增“加”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统筹用好建设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完善学校布局规划,要严格落实新建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学校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政策,严格规范撤并学校的程序和行为,坚持先建后撤,保证平稳过渡,避免盲目撤并学校导致“大班额”“大通铺”。各地要统筹用好“全面改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央奖补专项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大班额”“大通铺”问题;积极向当地主要领导汇报,争取前期工作经费,落实项目建设土地、配套资金,切实按照项目进度要求实现开工竣工。

“减”即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学校压力,通过全面实现阳光招生,科学均衡编班,严把转学入口关等方式缓解择校问题。坚持就近入学,禁止跨区域招生,严格控制入学年龄,加强寄宿生资格管理,逐步提高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定向招生名额分配到辖区初中的比例;按照“学生均衡编班、教师均衡搭配、先学生编班后配教师”的原则,对起始年级所有学生进行均衡编班;同年级教师均衡搭配,随机确定教学班级,禁止举办重点班、特长班;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学生学籍管理,坚持“一生一籍、籍随人走”,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无正当理由不能转学的规定,严格规范转学的条件和程序,坚决遏制借转学变相择校的行为。

“乘”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乘”数效应,通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化。要科学划分学区,促进学区学校管理一体化,构建学区教学研究和评价共同体,逐步实现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加强区域特色资源库建设,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城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组织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校本资源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认真落实新课标,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除”即均衡配置教师,逐步消“除”教师资源差距,通过落实教师编制政策,大力补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均衡配置教师资源。要优先落实保障义务教育所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清理规范教职工编制,千方百计解决教师编制不足问题。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和民族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中小学支教走教计划,研究制定农村教师的招聘、福利待遇等方面倾斜政策,逐步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因师资不足引发的“大班额”问题。抓紧制定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进一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逐步引导城镇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积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采取送教下乡、送培上门、对口支援等多种培训方式,为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推动置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培养骨干教师,逐步提升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教学水平,逐步化解因“择师”“择校”引发的“大班额”问题。

秦斌指出,消除“大通铺”“大班额”是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自治区将陆续出台、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各地要加强协调、制定方案、改革创新、强化督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在2015年7月底前制定本县(市、区)攻坚实施方案并报市里审核备案,各市教育局要在2015年8月底前制定本市攻坚实施方案并报自治区备案。

在会议的经验交流环节,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北海市、贺州市5市的教育局负责人结合当地实际,就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大通铺”工作分别作了经验介绍。南宁、柳州、北海、贺州等市在城区内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学校,增加了学校容量;柳州、北海等市制定了本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轮岗交流工作方案”,鹿寨县等14个县(市、区)制定出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方案;柳州试点“集团化办学”,贺州试点“大校长制”,促进了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南宁市规定转学手续只能在新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办理,要求转入学校、转出学校和主管教育局对转学材料严格审查,严格履行转学手续,防止随意转学插班;北海市拿出80%的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定向招生指标……以上做法均有效缓解了各地因基础设施不足、“择校”、“择师”等原因导致的“大班额”“大通铺”,为我区下一步的全面攻坚提供了经验。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依法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部

20年来,教育部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把职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认真履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法定职责,会同各部门依法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是着力构建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相协调。二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特色制度和标准。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逐步完善涵盖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实习、投入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办学标准。三是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建成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组建了1300个职教集团,开展了16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四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视培育工匠精神,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致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及时优化专业设置、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五是持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推动各地制定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面对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和产业革命新趋势,还需要攻坚克难、提升水平。我们将瞄准到2020年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坚定方向、准确定位、细化措施,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新的跨越。重点有3个关键词:

一是推进。加强对各地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等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对于成熟的做法,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提升为制度。对于工作进展不明显的,加大推进力度,加强指导和督促。充分用好"职业教育活动周"等载体,汇聚各方合力,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深化。完善引导政策和激励机制,确保职业教育正确的办学方向,推动学生多样化成才,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避免升学导向和升格趋向。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等,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资源,进一步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

三是提升。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打造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品牌,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贡献力。

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职业教育法公布施行以来,人社部作为重要实施部门,重点从4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促进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发挥各方面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形成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实施专项计划。自1998年实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以来,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每年2000余万人。

大力支持技工学校发展,着力培养后备技术工人。完善支持政策。1996年以来,3次出台推进技工学校发展的综合性文件,制定并完善技工学校设置标准、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评估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资助、生均经费、毕业生待遇等政策。坚定办学方向。指导技工学校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加大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70亿元。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需求。在评价方面,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在竞赛方面,初步形成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中国技能大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相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在表彰激励方面,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门表彰奖项,1995年以来,已开展12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累计评选出20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399名全国技术能手。

完善政策措施,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支持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与有关部门制定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学生实习管理、教师企业实践等方面的政策。加强人才评价工作。对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点在职业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创造平等就业环境。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晋升及教师工资福利等方面创造公平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制定并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制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实施技能人才激励计划;研究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做好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衔接,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发挥群团优势 助力职教发展

中华职业教育社

在举国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我们在这里召开"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纪念《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商讨推动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大计,可谓恰逢其时。

《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顶层制度设计。1996年5月,《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基于改革开放10多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和政策积累,《职业教育法》将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提升为国家法律,把发展职业教育的各方责任确立为国家意志,开启了职业教育依法治教的新纪元。

《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务院3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大检查。在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下,职业教育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明显改善,基础办学能力显著提高。

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是助推《职业教育法》出台、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的排头兵。中华职教社成立以来,始终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宗旨,宣传推广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引领者、践行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职教社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完成了多项部级、省部级重大课题,为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建言献策方面,依托人才荟萃,渠道畅通的优势,通过社员中1400多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在办学实践方面,大胆创新办学培训模式,积极开展温暖工程公益项目。在交流合作方面,发挥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成员单位优势,深化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为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搭建平台。

在推动《职业教育法》出台过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参与,勇当排头兵,助推《职业教育法》出台,积极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鼓与呼。从1993年1月起作为立法领导小组成员,先后4次参与领导小组会议。《职业教育法》颁布后,推动《职业教育法》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多次出席原国家教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法制局举办的贯彻《职业教育法》座谈会,为职业教育正名定位。1996年6月,《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召开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2006年6月,联合举办《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推动《职业教育法》全面贯彻实施。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党的十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先后制定50多个政策文件,建立30多项制度,形成了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

一、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突破口,破解职业教育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的体制障碍。一是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考试招生制度,对获得国家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免试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建立职普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三是建立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科学评价。四是加快推动本科院校分类改革,支持省属本科院校更多地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

二、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创新编制管理,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教授"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对教学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允许先行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符合要求者先录作兼职教师,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开展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试点。

三、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合作办学。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将校企合作项目收费标准浮动幅度提高到30%等。同时,按照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思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以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抓手,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一是制定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免除所有中职学校在校生学费。二是省级财政投入10亿元,全面完成每县(市)1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目标。三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建立民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奖补机制。四是加强市域统筹,将省属中职学校全部下放到市,实现属地管理。五是加强考核监督,省政府对各市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督导。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爱岗敬业、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落实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责任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党的十以来,重庆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制定出台《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有力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有职业院校254所,在校生73.6万人,近5年来,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10万人,城乡劳动力接受职业培训比例超过63.5%,助推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有效提升了各类劳动者的增收致富、就业创业能力。

落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战略重点,作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规划上优先安排,投入上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构建起适应五大功能区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一是围绕产业布局学校。按照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统筹安排城镇体系、产业和职业教育布局。二是对接产业设置专业。紧紧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特色农业发展需求,调整职教专业设置,培养产业和市场急需人才。

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培训体系。一是强化产教对接合作育人。把城市发展、工业园区、产学研训、城乡统筹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16个职教园区,促进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学生和学徒、招生和招工等融合。组建8个职教行业协调委员会、11个区域和行业职教集团、14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二是完善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探索建立学分银行,90%的中高职毕业生能够获得"双证".

健全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职教资源配置机制。一是完善职教学生资助政策。从2006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五类困难学生"全额资助学费、包干补助生活费和住宿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开始,免学费政策覆盖全市所有中职学生,外地来渝中职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二是推动城乡职教协调发展。建立市内学校与市外学校、城市优质职业学校与农村中职学校合作办学机制。近5年来,先后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中职学校建设实训基地55个、基础能力建设项目20个、国家和市级中职示范校19所。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党的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据统计,全国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的中、高职院校达800多所,每年向机械行业输送毕业生100多万名。这期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努力发挥综合性行业协会优势,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引,认真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与教育部、人社部、总工会等多部门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有力促进了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产教协同共进。

一是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在编制《机械工业总体发展规划》中,专门编制了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编制并了《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报告》和《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分析报告》及相应的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优化。二是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组织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先后参与了教育部委托的20个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标准制订、高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修订,以及部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制订、生产性教学案例库开发等工作。三是推动构建校企协同发展新模式。积极举办产教对话活动,召开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订《机械行业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行业内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

"十三五"时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建设机械制造强国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使命。机械工业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部署要求,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实现中高速、迈向中高端。一是在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院校为主体、社会支持、协同共进的工作新体系新格局。二是继续发挥行业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推进项目,积极参与专业师资培训和专业课程改革等工作。三是充分发挥部级培训基地、行业人才培养联盟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优势,联合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四是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点带面推动更多行业内代表性企业和优质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五是推进工业文明和企业优秀文化进校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培育新一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合格人才作出努力。

推进职教改革 助力企业发展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作为职业教育的参与者与支持者,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见证了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职业教育法》实施20年走过的历程。这部法律第一次把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对企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双向促进作用。

中铁工程总公司现有职业学校12所,其中,高职2所、职工大学1所、干部培训学院1所,国家重点中专6所、技校2所,分布在陕西、山西、黑龙江、湖北、贵州、河北、河南、甘肃8个省。2015年底,在册职工1745人,全日制在校生7万余人。

我们推进职教改革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实施专业化管理。2007年,中铁工程总公司专门成立了中铁宏达资产管理中心,对12所学校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办学体系,为学校发展搭建新的平台。二是狠抓薄弱环节,改善办学条件。针对各学校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调剂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投资6亿余元,为4所院校置地建设新校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各学校办学实力。三是改进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定集团支持校企合作的办法和实施意见,各学校与中铁工程总公司及子分公司、三级企业和项目部对接,在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订单培养、招生就业、师资队伍、资源共享等方面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四是对接企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紧跟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和走出去步伐,改革和设置急需专业,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等现代建筑领域形成高职、中职共50个特色品牌专业。如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高铁技术、盾构技术等专业。五是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企校专兼教师"互兼互聘、双向交流",选派企业技术专家到各院校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专业课教学,推进各学校专任教师到施工项目挂职锻炼,建立校企"双师型"师资人才库,为解决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20年来,各学校为中铁工程总公司、铁路行业和其他企业培养了十几万名优秀经营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各院校把企业员工培训作为重要的办学职能,仅2015年,就为中铁工程总公司培训生产一线急需的40个工种技能人才7000多名。各学校还通过技术开发与应用、技能鉴定、编制技师培训教材、举办技能大赛等形式,发挥了主动服务企业的优势。

为高端装备制造培养紧缺人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我校地处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德阳,是1959年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我们在办学中,始终坚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装备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这一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一是开放办学,融入产业,成为重装企业战略合作伙伴。近年来,四川省经信委组织所属学校与100家大型企业、10个重点产业园建立对接;省发改委组织、我校牵头,联合行业协会、装备制造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四川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机制。

二是省市共建,整合资源,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学校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德阳打造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和职业教育"两张名片"战略,先后与中航集团共建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与德国KUKA、成都环龙共建"四川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德阳市政府共建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联合装备制造大企业、大集团,建设"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高温合金切削工艺技术、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技术"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生产,助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立德树人,创新模式,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自2011年起,学校在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基础上,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级导师,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授担任,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与企业基层党组织建立"双汇报、双考察"制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先后与16家企业共同培养新党员329人。学校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8万吨航空模锻压机总设计师陈晓慈、中航集团材料失效分析首席专家陶春虎等大师、专家,直接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用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塑造学生。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让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

集团化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10篇

根据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督导检查的通知》(京督导〔〕31号)精神以及全市教育执法督导检查培训工作会议要求,__区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认真开展全区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督导自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

为做好检查自查工作、确保自查工作质量,__区成立了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自查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主管区长担任,成员单位包括区教委、区财政局、区地税局、区审计局、区文化委、区城管大队、工商__分局、公安__分局等9个部门。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此次督导自查的计划安排、业务指导、进度监控和材料汇总等工作。同时,建立了主管区长专题协调会议制度,通过部署工作、听取汇报、决策问题和协调进度,高效率、高标准推进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自查工作。

8月28日,主管区长主持召开了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各单位的自查内容、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要求各部门本着“实事求是查工作、明确差距促发展”的原则,要求自查工作与市级指导部门、区级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对口科室保持“三统一”。总体上看,全区教育执法检查自查工作进展顺利,工作部署周全,自查指导细致,按照规定内容和标准要求,按期完成了全区教育执法自查工作。

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自查结果

(一)教育费附加征管和使用情况

1.教育费附加的征管体制和缴存机制。近年来,区地税局在全力完成各项税收任务的同时,及时、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并与区国税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密切配合,协同工作。通过对增值税、消费税等相关数据的对比,及时采取措施,确保教育费附加按规定应收尽收的目标,并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做到50%上缴市级国库、50%转入区级国库。

2.以来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数额。,区地税局教育费附加征收8091万元,征收10478万元,征收10522万元,1至8月份已征收8183万元。-增长率分别为22.5%、29.5%、0.4%,上半年同比增长7.1%。

3.教育费附加的统筹办法和资金使用。教育费附加的使用,由区财政局、区教委共同协商,按照年初教育专项计划安排,确保了全部用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教育费附加的拨付,严格按照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程序进行,二级单位实行授权支付,资金直接拨付到学校零余额账户,做到了拨付及时和专款专用。对属于政府采购目录内的项目,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可由区教委统筹使用的教育费附加为5261万元,全区教育费附加实际支出为16977.78万元,其中,市级10672.6万元,区级6305.18万元,留归区教委统筹使用的教育费附加已经全部支出,在此基础上区财政还支出了结转的教育费附加1044.18万元。

4.教育费附加的资金安排。教育费附加资金的安排使用,坚持以全区教育发展规划为依据,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主要用于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优先保证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办学相对困难学校的投入。区级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以下四个方面:

(1)投入农村学校操场的改扩建项目。区教委、区财政局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投入资金见成效”的原则,在-期间,采取建设资金打包方式,分期分批完成了24所中小学土质操场的改造项目。其中,投入建设资金4062万元,主要用于布局调整后的学校操场改扩建,完成了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中关于办学条件主要项目的达标要求。

(2)补助部分农村学校和办学相对困难学校更换黄标车。按照全市治理黄标车的政策规定,先后投入338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学校和相对困难学校更换黄标车,确保校车符合环保排放和安全行驶标准。

(3)支持教育 后勤保障部门为学校做好服务工作。先后投入617.04万元,用于区教委后勤服务部门清洁吸粪车的购置及车辆运行、文秘站 域网扩充带宽、添置师生体检设备、改善成人教育中心办学条件等项目。

(4)其他教育费附加的使(来源:文秘站 )用。为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子女定阅报刊支出37.3万元,组织学生观看奥运比赛、发放误餐补贴支出199.67万元,支教大学生工资保险支出101.17万元,__二中教学楼及教师宿舍楼建设支出150万元,交通职业学院田径场及看台改造工程支出800万元。

(二)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1.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保障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区审计局通过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制度,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发挥了较好的保驾护航作用。一是较好地履行了依法审计和监督职责,实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目标;二是监督区教委机关和各类学校,强化会计监督工作,提高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对乱收费等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依法查处,及时纠正了违规行为。

2.审计监督的主要工作和总体成效。近年来,随着教育建设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工程项目不断增多,为保证教育建设资金的规范使用,__区把基建工程结算审计列为常抓不懈的重点工作。以来,区审计局先后对38所学校(单位)的教学楼、操场、食堂、宿舍新建、改扩建等基建工程进行了竣工结算审计,累计涉及资金2.02亿元,审计核减资金724.24万元。同时,对审计中发现的施工单位多计工程造价、合同要素不齐全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教育资金投资管理。

,配合市审计局对__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对11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重点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期间,__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增长,农村中小学校舍、设备设施配置基本达到标准,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程序合理,未发现违规违纪事项。

3.加大社会各界对教育资金审计结果的监督力度。在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时,单独报告对教育资金的审计情况,主动将对教育资金的审计结果纳入区人大的监督范围。同时,坚持把对教育资金的审计监督情况,通过《__周刊》进行专题登载。

(三)学校周边秩序治理维护的工作成效

1.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__区专门成立了由公安__分局主管局长任组长的校园及周边秩序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治工作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在先期摸底调查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明确重点,细化职责,落实责任,督导各有关部门、属地派出所狠抓落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动。

(1)秩序整治,宣传先行。在整治行动中,各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派出所与学校密切配合,通过板报、橱窗、法制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张贴横幅标语等方式,加大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和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师生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2)制度健全,情况明了。辖区学校安全制度健全,重点要害部位安全防范设施完备、措施落实到位。校园内和周边外来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进一步规范,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在规定的范围内合法经营,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净化,交通秩序良好,师生出行方便。

(3)保证警力,治理到位。以来,结合全区奥运安保行动,公安__分局在校园周边整治行动中投入警力累计1700余人次,保安余人次;保卫组织、治安联防、治保积极分子等各类安保力量近5000人次;出动车辆600余辆次;对全区学校及周边地区进行常规检查630次,安全大检查320次,专项检查170次。通过以上措施,学校及周边地区侵害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案件明显下降,治安秩序大为改观。

(4)整合力量,协同治理。在校园周边秩序整治过程中,区城管大队在学校周边安装城管公示牌,向群众和违法相对人进行宣传,对非法营运的各类“黑车”、店外堆物、乱设小招牌、乱设灯箱广告、违法建设、非法出租车、无照制售食品及无照经营小商品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基础台帐,依法依规进行查处。,区城管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15950人次,执法车辆1200余车次,取缔无照制售食品行为738起次,先行登记保存三轮车165辆,罚款43450元;查处无照经营小商品190起,罚款800元,共取缔无证非法盗版出版物经营摊点36个,收缴非法出版书刊18 35册,盗版光盘1846盘。通过以上措施,做到了校园周边环境干净、整洁、美观,校园200米范围内无违章建筑和无照商贩,周边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收到了较好的整治效果。

2.加强校园周边文化执法治理。,区文化委和工商__分局相继开展了文化娱乐场所、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反盗版百日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坚持实名制登记出入相关场所,并根据中小学校周边文化市场的特点,加强了中小学寒暑期和节假日的检查,坚持从严从快查处违法案件。,出动执法人员100多次,清理学校周边违法游商摊点20多个,收缴盗版图书6000多册,发放宣传材料3000多份;取缔学校周边黑歌厅、黑网吧、黑电子游戏厅21户,无照影视屋13户,罚款70850元,累计查扣用于违法经营的电脑116台,电视机86台。通过以上措施,对违法经营行为始终保持着高压态势,营造了中小学周边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职业教育法》、《北京市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执行情况

1.强化职业教育的规划管理。__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到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__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协调联系行业、企业等有关部门,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几年来,加大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力度,增加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建立和完善了政府统筹、分级管理、条块结合、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构建了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学制灵活、办有特色、健康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10月下旬,__区政府成立__区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始规划筹建__区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管理、组织、协调,更加有效的指导学校、企业行业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4月,__区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北京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五项工程,即:“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成人教育加强工程”、“社区教育普及工程”、“职工教育提高工程”、“新型农民培养工程”,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十项具体任务,并按计划推进实施。

2.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一是坚持将职业教育正常经费纳入全区年度财政预算给予保证,并按照《北京市教育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安排职业教育经费。下达职业教育正常经费预算1442万元,包括人员经费865万元,公用经费577万元。二是实现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逐步增长,教育费附加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全区职业教育专项投入5186万元,同比增长12%。其中,区级职业教育投入1636万元,占区级征收教育费附加的31%;职业高中生均事业费为5529元,增长0.3%;职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3045元,增长16.8%。专款重点用于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__职业学校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支持学校开展新课程研究、教师培训、农民实用技能培训等,用于__职业学校修缮改造1317万元,落实学生资助政策872万元,各类实训基地建设899万元,体育场及看台建设800万元,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建设262万元,新课程教学研究项目开发培训经费100万元,信息化建设150万元。

3.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做好专家听评课工作,通过聘请市职业教育专家评课,对__职业学校71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指导,大部分教师能力提升明显。二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考核,对全体任课教师从课堂德育、教学反思、课标研制、学科知识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基本功考核。三是加强新教师培训,__职业学校对到校新教师进行教案撰写、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专题性的集中培训。四是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强化教师职业生涯自我设计、实现专业化发展,全体教师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的潜力及发展方向制定了5年发展规划,形成了教师职业生涯设计落实控制体系。五是开展教学方法培训,由部分优秀教师、学科组、高级骨干教师工作室联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每位教师撰写了教学方法实施案例,形成教学方法案例集(据问卷调查表明,教师对此项培训的满意率高达93.9%)。六是深入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业实习锻炼,对取得“双师”证书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4.加强职业教育的干部队伍建设。区教委与__职业学校共同制定并实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干部“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培训、考核、提高”制度,不断强化市场意识、效益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注重提高中层干部的三个核心素质,即:管理素质、专业素质和人品素质。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了配合__区“一花三果”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区财政投入资金300万元,在__职业学校设立花卉实训基地,建设了占地200余亩的草莓、百合花种植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6.加强新农村成人学校建 设。以来,区文化委在全区304个行政村建立了化学校(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数字影厅”290个,为各镇(街道)配备了数字影厅流动放映车、配备计算机教室91个。区农委在38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民田间学校,每年每村投入农民实用技能培训费4万元。新农村成人学校硬件设备的改善,为农民文化活动和培训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区财政投入227万元,在全区开展了“农民教育大讲堂”教育活动,重点内容包括法律知识、文明礼仪、村民道德建设、健康知识、营养配餐、烹饪技能等,累计培训村民7200人次,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区劳动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培训各种技能型人才8500余人,取证率达到90%以上。

此外,为加强新农村建设、促进民俗旅游发展,成功开发了长陵镇康陵村“正德春饼宴”,在吕各庄村开展了“草编技能”培训,在南口镇羊台子村开展了“压花技能”培训,既为村民提供了就业途径,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7.强化企业职工素质提高培训。主要采用企业自主培训、校企合作相互培训、区总工会牵头的企业职工素质提高培训等三种方式,扎实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根据对__一建公司、凤山温泉度假村、十三陵特区等单位的督导抽查,企业能够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投入职工教育经费,并主要用于职工文化、技能培训。

(五)教育执法督导检查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

在的教育执法检查中,督导意见主要反馈了人口剧增后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围绕解决这一问题,在天通苑和__地区分别成立了__一中东校区和__第二小学,有效缓解了当前两个文化居住区的入学压力。特别是__一中的高中市级示范校的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__教育的满意程度。

三、存在主要问题、改进思路和计划

(一)优质发展与均衡发展的矛盾仍然明显

目前,__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平原地区和山区之间在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要求,坚持分期分批,使各项硬件配备达到规范化,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配置,努力促进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

(二)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不尽合理

目前,__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教学水平等方面还不尽合理。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岗位设置、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在聘用合同制基础上,加大队伍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干部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三)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从教育发展规律来看,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发展壮大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进程。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引进名校办分校”的思路,一方面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打造__教育品牌、创建一流城市教育”大讨论为契机,引导和鼓励一批区域优质学校形成特色,扶持和帮助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附件:

上一篇:田径队教练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学校建设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