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2-24 18:24:14

技术经济

技术经济范文第1篇

2.知识与信息:学习成本与交易成本技术经济 刘洪伟,吴贵生,和金生,LiuHongwei,WuGuisheng,HeJinsheng

3.产品并行开发项目中标杆进展度模型研究蒋伟良,许明嫄,JiangWeiliang,XuMingyuan

4.基于知识系统工程观的企业集群核心能力解析彭灿,PengCan

5.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路径选择——政府介入下的业主与中外厂商博弈研究原毅军,耿殿贺,YuanYijun,GengDianhe

6.我国内蒙中部褐煤资源绿色开发与区域发展孙启明,刘立志,张白玉,郑欣,SunQiming,LiuLizhi,ZhangBaiyu,ZhengXin

7.FDI与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协整检验与分析王海军,WangHaijun

8.金融危机背景下北京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预测秦建军,程杰,闫逢柱,QinJianjun,ChengJie,YanFengzhu

9.农户生计资产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与验证——基于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家庭瞄准效率的调研数据谢东梅,XieDongmei

10.BOT项目风险多属性群决策识别方法刘宁,戴大双,吴海西,LiuNing,DaiDashuang,WuHaixi

11.铁路重载运输组织的规模经济性分析模型冯芬玲,李夏苗,周艾飞,FengFenling,LiXiamiao,ZhouAifei

12.变电站投资费用模型及敏感因素分析黄瑞萍,夏莹,HuangRuiping,XiaYing

13.用EXCEL实现油气可采储量估算的蒙特卡洛模拟分析刘清志,马二领,LiuQingzhi,MaErling

14.我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60年的回顾和展望李开孟,LiKaimeng

15.工程造价、项目总投资、流动资金有关概念辨析李明哲,LiMingzhe

16.电动汽车项目可行程度评价方法研究李北伟,杨春丽,LiBeiwei,YangChunli

17.房地产市场租金与空置率调整机制研究述评应佐萍,朱萍,杨鸿,YingZuoping,ZhuPing,YangHong

18.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需求分析——基于北京市的相关调查数据张冉,范子文,ZhangRan,FanZiwen

19.社会资本影响农村中小企业正规信贷可得性的实证分析——基于福建省350个样本的调查林丽琼,张文棋,郑境辉,LinLiqiong,ZhangWenqi,ZhengJinghui

20.农村金融监管中的博弈行为分析张前程,ZhangQiancheng

21.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商业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综合评价研究余中福,李涛,程瑞,YuZhongfu,LiTao,ChengRui

22.军工企业军民价值链网络中的协同关系与合作效用研究张颖南,姜振寰,ZhangYingnan,JiangZhenhuan

23.组织变革、企业文化与领导力的关系研究赵钊,王云峰,陈晓春,ZhaoZhao,WangYunfeng,ChenXiaochun

24.广西研究生教育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唐拥军,杨飞飞,吕欣,TangYongjun,YangFeifei,LvXin

25.基于复杂网络的山东汽车制造业集群实证研究孙敏敏,高光锐,任俊义,SunMinmin,GaoGuangrui,RenJunyi

1.从我国羊毛业的发展历程看乳业面临的风险和对策乔光华

2.论创新茧丝绸产业机制许冠钧

3.企业视角的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兼析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宏观及产业环境董春林,乔忠,池仁勇

4.西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ELES分析吉敏全

5.技术经济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协调推进的逻辑陈永国

6."长珠闽"对江西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李红,戴鸿,卢晓勇

7.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文化产业链魏中俊,包训文

8.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李纪珍

9.农资经营的创新模式:特许连锁经营王芙蓉,李含伟

10.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袁维海

11.企业自主创新的几种关系彭品志

12.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杨平,黄华

13.依靠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林佩元

14.中关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闫耀民

15.企业内技术创新集群浅析韩颖,杨雪

16.浙江省慈溪市家电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董永虹

17.我国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莫良元

18.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创新谢仁寿

19.注重人力资本投资是新时期反贫困的关键李朝林

20.开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主创新源泉安广实,戴儒鸣

21.知识经济对管理会计的冲击技术经济 丁和平

22.利益相关者对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制定的影响及启示周远祺

23.基于模仿创新的我国企业组织战略选择卢晓勇,波,李红

24.浅析企业实施ERP的难点与对策王卫东

25.企业负债水平与可持续竞争能力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家电行业的实证分析赵自强,韩玉启

26.论信仰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汤明,裴劲松

27.网络企业技术经济特点及评价方法探析孟丽莎

28.大型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综合评价模型初探刘岗,赵品华,宋道路

29.农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后评价的逻辑框架分析张敬伟

30.高校课程建设中运用价值工程的探讨佘金凤,蒋景楠

31.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沈剑飞,张学江,张文泉

32.西部大开发需要高质量的工程咨询--兼谈大学参与西部大开发柳屹立

33.港口通过能力的系统优化研究何学斌

34.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黄邦根

35.基于DEA-like模型的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王宇,冯英浚,赵雪燕

36.动态产业价值链理论分析模型与资源整合战略王文亮,冯军政

37.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处置中的"博弈"分析聂锐,蒋华

38.煤矿实施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邵良杉

39.关于动态投资回收期评价准则的比较汪世启

1.核心企业集约的多产品、多级供应链库存控制策略研究白少布,薛恒新,林琳,BAIShao-bu,XUEHeng-xin,LINLin

2.我国中小商业企业集群的演化机制分析武云亮,WUYun-liang

3.构建我国消费现代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刘兴维,汪燕敏,李超,LIUXing-wei,WANGYan-min,LI-Chao

4.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价值链重构研究包菊芳,BAOJue-fang

5.论正常垄断与非正常垄断孔小红,管德华,KONGXiao-hong,GUANDe-hua

6.基于道德风险管理与控制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徐虹,林钟高,XUHong,LINZhong-gao

7.技术经济 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绩效变化的研究董梅生,查会琼,DONGMei-sheng,ZHAHui-qiong

8.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全面观何郁冰,HEYu-bing

9.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实证分析巩斌,GONGBin

10.制造业产业聚集与纵向分离的实证研究李婧,丁盈,LIJing,DINGYing

11.基于联合分析的新产品市场占有率预测——学生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实证分析路世昌,王吉娜,LUShi-chang,WANGJi-na

12.突破"绿色壁垒"应对新的挑战——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影响及对策苏昕,吴隆杰,SUXin,WULong-jieHtTp://

13.连续流量下的投资决策分析王守祯,凌冬生,WANGShou-zhen,LINGDong-sheng

14.中国森林资源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分析王文烂,WANGWen-lan

15.技术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探讨徐公达,孙瑞红,XUGong-da,SUNRui-hong

16.石油销售企业配送网络优化研究郑玉华,罗东坤,ZHENGYu-hua,LUODong-kun

17.基于判别分析的R&D项目中止决策周晓宏,孙元,ZHOUXiao-hong,SUNYuan

18.股票期权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张斌,兰玉杰,ZHANGBin,LANYu-jie

19.长三角地区两层次行为主体利益分享机制——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分析李庆华,王文平,LIQing-hua,WANGWen-ping

20.新时期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潘和平,PANHe-ping

21.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陈钦,魏远竹,CHENQin,WEIYuan-zhu

22.虚拟水、虚拟水贸易理论研究综述董桂才,DONGGui-cai

23.国外农业合作保险经验的解读与借鉴谢汪送,蒋铃,XIEWang-song,JIANGLing

24.农户畜禽防疫服务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贺文慧,高山,马四海,HEWen-hui,GAOShan,MASi-hai

25.经纬度延伸:发展劳动价值论洪世勤,朱孝忠,HONGShi-qin,ZHUXiao-zhong

26.基于行政学原理的区域旅游不合作研究熊元斌,李红,XIONGYuan-bin,LIHong

27.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万红先,黄玉霞,WANHong-xian,HUANGYu-xia

28.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研究技术经济 吴顺发,程和侠,WUShun-fa,CHENGHe-xia

29.高校管理法治化探析陈巧玲,CHENQiao-ling

30.物业管理与品牌效应朱传华,ZHUChuan-hua

31.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王春雷,孟枫平,WANGChun-lei,MENGFeng-ping

1.突破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分类及发展思路陈劲,何郁冰,金鑫

2.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短期性和长期性分析尹伟华,张焕明

3.人际冲突理论研究评述宝贡敏,汪洁

4.国际收支约束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基于BPCG模型的实证分析顾国达,李丹玉

5.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数据的分析与检验杨振宁

6.国际创业高管团队结构因素及其有效组合研究林士渊,王重鸣

7.土地资源约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杨杨,吴次芳,郑娟尔

8.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及对民营企业的启示衣长军,胡日东

9.衰退困境中企业CEO变革的机理项保华,冉敏

10.农户投资机电井的财务效益与障碍因素分析——以世行贷款内蒙古巴林右旗机电井子项目为例林万龙

11.一个优序融资理论的解析模型童中文,丁家云,俞梅珍,邓熳利

12.我国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分析程鸿群,王先甲

13.基于不对称需求信息的激励机制模型研究冉翠玲,杨桂元

14.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税收理论解析及对策构想经庭如,储德银

15.中美贸易不平衡探悉——一个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的视角刘莉,万光彩

16.基于演化博弈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陈小霖,冯俊文

17.基于Hofstede理论的企业文化测度研究郭跃显,陈宝峰,杨彦波

18.工程建设中基于博弈论的动态联盟采购模式研究柳瑞禹,胡勇

19.基于品牌生命周期视角的品牌危机产生机理研究许安心

20.组织标杆管理研究综述与评析李晓燕,冯俊文,王华亭

21.现代工作价值观研究述评杨建锋

22.技术经济 基于地下经济行为的博弈分析蒋玲

23.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农民的几点思考——基于河南省326个农户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句芳,张正河,高明华

24.高学历新员工多路径离职理论的实证研究张小林,杨维维

25.家族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金毓,焦丽娜

26."生物经济"的兴起与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孔令刚,蒋晓岚

技术经济范文第2篇

《技术经济》(CN:11-1444/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技术经济范文第3篇

《长江技术经济》(CN:42-1896/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长江技术经济》杂志定位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展现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学术探讨与研究为宗旨,构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

技术经济范文第4篇

2.我国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谭显东,胡兆光,TANXian-dong,HUZhao-guang

3.非化石能源份额与排放强度变化的互动研究张树伟,ZHANGShu-wei

4.信息动态

5.基于线路潮流转归分量的阻塞成本分摊黄泽荣,龚演平,HUANGZe-rong,GONGYan-ping

6.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柳一兵,赵晓华,LIUYi-bing,ZHAOxiaohua

7.韩国绿色增长战略与智能电网王雪,张义,李立理,张义斌,WANGXue,ZHANGYi,LILi-li,ZHANGYi-bin

8.输变电工程综合造价指数分析方法李敬如,赵彪,史雪飞,郑燕,LIJing-ru,ZHAOBiao,SHIXue-fei,ZHENGYan

9.城市电网通道优化利用研究白宏坤,李干生,BAIHong-kun,LIGan-sheng

10.我国燃煤发电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效果分析李爱军,LIAi-jun

11.300MWCFB锅炉冷渣器结焦问题的处理及改进效果张卫志,孙后军,张涛,ZHANGWei-zhi,SUNHou-jun,ZHANGTao

12.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王学亮,WANGXue-liang

13.发电企业应收款信托融资探讨苗玉振,杨慧,MIAOYu-zhen,YANGHui

14."X-非效率"与电网企业经营绩效评估程涛,周人杰,CHENGTao,ZHOURen-jie

1.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方式及其效益研究白建华,BAIJian-hua

2.影响西北区域风电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莫勋,MOXun

3.西北区域自备电厂情况调查分析李英华,邢明德,刘健,LIYing-hua,XINGMing-de,LIUJian

4.北方分布式联产供能系统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倪允之,晋宏师,王爱华,张洪伟,隋军,NIYun-zhi,JINHong-shi,WANGAi-hua,ZHANGHong-wei,SUIJun

5.山区输电线路塔位边坡治理方法及技术经济分析曾二贤,陈治,胡星,王开明,ZENGEr-xian,CHENZhi,HUXing,WANGKai-ming

6.远程在线监测分时电能表的时钟超差问题研究郑文华,唐学东,ZHENGWen-hua,TANGXue-dong

7.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巴合提瓦尔·马苏尔,曹婷婷,Bahtiwar·Mansur,CAOTing-ting

8.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方法研究石奇光,SHIQi-Guang

9.住宅小区公用电力设施的公益信托管理模式刘克智,许石慧,LIUKe-zhi,XUShi-hui

10.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戴彦,DAIYan

1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输配电价的影响分析李红军,段燕群,王卫军,LIHong-jun,DUANYan-qun,WANGWei-jun

12.电力企业资产证券化风险探析胡志成,卜兆冈,HUZhi-cheng,BUZhao-gang

13.水电企业生产运营对标管理研究黄青刚,HUANGQing-gang

14.信息动态

15.电网企业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具小平,王波,江克宜,张勇,JUXiao-ping,WANGBo,JIANGKe-yi,ZHANGYong

1.核电机组参与南方电网辅助服务提供与补偿的探讨陈明辉,黄日星,文福拴,CHENMing-hui,HUANGRi-xing,WENFu-shuan

2.基于监管发电商报价行为的FSS-SVM模型刘文琼,钟波,汪满满,LIUWen-qiong,ZHONGBo,WANGMan-man

3.2010年上半年电煤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黄忠,朱发根,顾宇桂,单葆国,王楠,HUANGZhong,ZHUFa-gen,GUYu-gui,SHANBao-guo,WANGNan

4.中水回用于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现状和经济性研究高轩,吴智泉,GAOXuan,WUZhi-quan

5.2008年电力线路工程造价变化情况分析张健,张昊昱,李敬如,赵彪,ZHANGJian,ZHANGHao-yu,LIJing-ru,ZHAOBiao

6.我国能效电厂建设试点分析吴鹏,谭显东,单葆国,韩新阳,WUPeng,TANXian-dong,SHANBao-guo,HANXin-yang

7.一种小水电厂T接入配电网分摊线损的方法林建新,温步瀛,陈庄龙,LINJian-xin,WENBu-ying,CHENZhuang-long

8.信息动态

9.当前抽水蓄能电站电价疏导问题分析李红军,李成仁,王卫军,LIHong-jun,LICheng-ren,WANGWei-jun

10.公允价值会计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讨李经彩,LIJing-cai

11.火电"上大压小"企业人员分流问题的思考曾宪权,ZENGXian-quan

12.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崔洁,CUIJie

13.国外分布式发电发展情况分析及启示魏晓霞,刘士玮,WEIXiao-xia,LIUShi-wei

14.肯尼亚电力投资的机会与风险杨刚,杨毅,YANGGang,YANGYi

1.关于低碳经济几点思考李南翔,赵勇,LINan-xiang,ZHAOYong

2.论中央能源企业的产融结合之路余嘉明,刘洁,YUJia-ming,LIUJie

3.基于序优化理论的电源规划方法研究易海琼,李隽,YIHai-qiong,LIJun

4.欧洲风电并网研究项目概述周原冰,王乾坤,方彤,ZHOUYuan-bing,WANGQian-kun,FANGTong

5.信息动态

6.节能减排下热电联产燃机项目电价政策的思考陈国伟,郭希成,何春,CHENGuo-wei,GUOXi-cheng,HEChun

7.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动作机制及其对电力市场的影响庄彦,蒋莉萍,马莉,ZHUANGYan,JIANGLi-ping,MALi

8.以技术动力学视角看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张树伟,ZHANGShu-wei

9.几种烟气脱硫工艺的运行费用分析韩彩玲,桑斌修,宋建军,HANCai-ling,SANGBin-xiu,SONGJian-jun

10.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分类比较高金凤,廖文炜,曾二贤,GAOJin-feng,LIAOWen-wei,ZENGEr-xian

11.平衡计分卡在我国电网企业绩效评估的应用分析郭磊,李云峰,盛晓萍,GUOLei,LIYun-feng,SHENGXiao-ping

12.电力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向保林,李珞新,XIANGBao-lin,LILuo-xin

13.电网企业实施轮岗培训的探讨杜晗晗,冯来富,DUHan-han,FENGLai-fu

1.对我国电力适度超前发展的评价及再认识王志轩,WANGZhi-xuan

2.上网电价政策对发电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叶泽,王准,YEZe,WANGZhun

3.基于微分博弈的发电商报价模型及其分析李文娟,张新华,LIWen-juan,ZHANGXin-hua

4.基于节能减排的厂内发电权交易机制研究柳瑞禹,陈岸,LIURui-yu,CHENAn

5.信息动态

6.安徽省实施节能发电调度的探讨冯沛儒,陈中元,吴迪,李晶,FENGPei-ru,CHENZhong-yuan,WUDi,LIJing

7.地区电网负荷特性研究兰宇,谭剑中,李轩,彭剑,王红卫,LANYu,TANJian-zhong,LIXuan,PENGJian,WANGHong-wei

8.基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火电项目经济评价研究陈国伟,何春,郭希成,CHENGuo-wei,HEChun,GUOXi-cheng

9.基于主材的输电线路工程本体费用估算方法梁跃清,LIANGYue-qing

10.重庆电网输配电压序列优化研究崔凯,聂端,张昊昱,孙洪波,李红军,CUIKai,NIEDuan,ZHANGHao-yu,SUNHong-bo,LIHong-jun

11.电动汽车研究综述夏德建,XIADe-jian

12.日韩居民阶梯电价经验与启示李成仁,余嘉明,LICheng-ren,YUJia-ming

13.实施峰谷阶梯电价的计费方法及执行措施施建锁,SHIJian-suo

1.电力企业在低碳经济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康重庆,周天睿,陈启鑫,KANGChong-qing,ZHOUTian-rui,CHENQi-xin

2.坚强智能电网——服务国家碳减排目标吴鹏,单葆国,葛旭波,顾宇桂,赵静,WUPeng,SHANBao-guo,GEXu-bo,GUYu-gui,ZHAOJing

3.15%发展目标下的我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研究张栋,ZHANGDong

4.大面积停电应急监控与启动机制设计的探讨于雷,张建华,YULei,ZHANGJian-hua

5.我国"三驾马车"与电力需求关系研究谭显东,单葆国,TANXian-dong,SHANBao-guo

6.一季度电煤供需形势分析及展望朱发根,黄忠,顾宇桂,单葆国,王楠,ZHUFa-gen,HUANGZhong,GUYu-gui,SHANBao-guo,WANGNan

7.我国工业终端能源消费与合理用能浅析赵静,ZHAOJing

8.电力工程招投标复合标底的应用分析陈浩,CHENHao

9.能源经济资讯

10.我国电费类诉讼案例分析黄怡,杨辉耀,官瑞云,HUANGYi,YANGHui-yao,GUANRui-yun

11.电力营销工作的法律风险与防范吴运刚,武玉凤,王玲,WUYun-gang,WUYu-feng,WANGLing

12.电力应急物资联合储备管理系统设计尚敬福,张瑜,张建华,SHANGJing-fu,ZHANGYu,ZHANGJian-hua

13.增值税转型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及相应举措刘盛,LIUSheng

1.对"十二五"加快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王信茂,WANGXin-mao

2.信息动态

3.煤电企业近三年运营情况分析李有华,郑厚清,LIYou-hua,ZHENGHou-qing

4.提高核电比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张明,朱文斌,刘松华,孙福荣,ZHANGMing,ZHUWen-bin,LIUSong-hua,SUNFu-rong

5.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陈武,李云峰,CHENWu,LIYun-feng

6.300MW空冷发电机与水氢氢冷发电机技术经济比较王娟,姚雯,WANGJuan,YAOWen

7.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目标电力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研究赵巧芝,ZHAOQiao-zhi

8.同塔多回高压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原则及其经济分析周传让,宋钢,阮源源,ZHOUChuan-rang,SONGGang,RUANYuan-yuan

9.2006-2008年输变电工程场地建设清理及补偿费用趋势分析史雪飞,赵彪,宋毅,郑燕,郑海峰,SHIXue-fei,ZHAOBiao,SONGYi,ZHENGYan,ZHENGHai-feng

10.电网工程滑坡灾害的鉴别方法及处理对策研究严福章,袁兆祥,王修全,YANFu-zhang,YUANZhao-xiang,WANGXiu-quan

11.国产300MWCFB锅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及节能效果分析牛树赟,李胜,袁登友,李晓东,NIUShu-yun,LISheng,YUANDeng-you,LIXiao-dong

12.电厂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节能改造及效果分析王祝成,WANGZhu-cheng

13.贵州省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化建议胡钦,陈治国,陈泽华,HUQin,CHENZhi-guo,CHENZe-hua

14.国外电网成本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电网企业的启示张爱红,郑厚清,ZHANGAi-hong,ZHENGHou-qing

15.对火电企业燃煤管理中的问题探讨陶钰,TAOYu

1.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分析及战略选择建议唐元,TANGYuan

2.西班牙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周原冰,王乾坤,方彤,张运洲,宋卫东,ZHOUYuan-bing,WANGQian-kun,FANGTong,ZHANGYun-zhou,SONGWei-dong

3.能源经济资讯能源技术经济

4.日本新能源推进机制建设的最新动向及启示王峰峰,WANGFeng-feng

5.二氧化碳捕集现状和展望李新春,孙永斌,LIXin-chun,SUNYong-bin

6.西北地区农村供电情况调研雷金娥,张新联,刘佳鹏,唐博奇,LEIJin-e,ZHANGXin-lian,LIUJia-peng,TANGBo-qi

7.电煤矛盾对火电企业成本的影响与对策冯丽霞,曹峰,FENGLi-xia,CAOFeng

8.从经济学视角看电力监管合谋任玉珑,杨菲菲,周滢露,RENYu-long,YANGFei-fei,ZHOUYing-lu

9.基于PSA的核电站重要设备备件经济分析方法探讨王浩,郭保辉,许林,WANGHao,GUOBao-hui,XULin

10.影响公众对核电接受度的因素分析朱文斌,张明,刘松华,孙福荣,李锦,ZHUWen-bin,ZHANGMing,LIUSong-hua,SUNFu-rong,LIJin

11.工业用户用电信息互动通信平台技术经济特性分析高峰,GAOFeng

12.供电企业岗位薪酬一体化建设方案分析吴玲,刘萍,蔡应洁,袁翔,WULing,LIUPing,CAIYing-jie,YUANXiang

技术经济范文第5篇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6年1月11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公 司: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行 业:房地产开发

职 位:部门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技术经济

学 校:上海大学

自我评价

具有多年证券行业的工作经验,熟悉证券各部门工作的相关流程和事项,学习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预算控制和投资建议等。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办公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房地产开发

目标地点: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部门经理

工作经验

2010/8—至今: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 2年]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研究中心 部门经理

1、负责开展重大投资项目的前期市场调研,深化行业研究,分析商业模式;

2、负责组织指引下属做好公司年度投资规划及投资预算,并且全年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调整;

3、负责编写重点项目进展报告,涵盖新项目调研、项目前期报建、工程进展等各环节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

4、负责对公司的操作性项目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并且编写具体可行性操作方案;

5、负责政府项目申报、外联等。

---------------------------------------------------------------------

2008/7--2010 /7:XX人力资源中心 [ 2年]

所属行业: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市场研究部 市场分析师

1、负责参与公司战略规划的讨论和制定,贯彻制度执行,推进公司发展;

2、负责关注市场以及国家经济政策走势,搜集不同行业数据进行分析为项目前期市场调研做宏观支撑;

3、负责参与新项目的投资分析工作,独立完成投资分析报告;

4、负责依据公司总部文件,制定相关的营业部规章制度并监督贯彻执行;

5、负责组建及管理项目团队,培训部门工作人员。

教育经历

2004/9--2008 /7 上海大学 技术经济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语言能力

技术经济范文第6篇

《能源技术经济》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重点宣传与能源发展有关的宏观经济形势、国内外能源工业改革、电力市场分析和预测、能源发展规划及研究、能源电力投资及其经济分析、财务与金融、能源企业管理以及其他热点问题。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技术经济范文第7篇

高职教育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推动力,社会是一个有机体,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密切,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的产品技术要先进、价格要合理、服务要周到;要求企业的员工知识结构中应当具备技术经济的知识。因此,技术经济学的社会作用日益明显,企业越来越注重产品开发的技术经济性,也越来越注重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技术经济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要求员工掌握技术经济的知识,经济合理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技术和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使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和节约。但是,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传统观念、社会环境、课程安排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对高职学生技术经济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技术经济的内涵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理论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产力的综合论证[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各种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的论证与评价;生产力布局、转移的论证与评价;经济规模的论证与评价;资源开发利用与有效配置的论证与评价;企业技术改造的论证与评价;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经济分析与技术引进的论证与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的论证与项目评价;企业技术经济潜力的分析、论证与评价;技术发展战略的研究、论证与评价等等。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转移问题;投资方向、项目选择问题;能源的开源与节流、生产与供应、开发与运输的最优选择问题;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问题;外资的利用与偿还,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引进后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技术政策的论证、物资流通方式与渠道的选择问题。技术经济学也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分析,新产品开发的论证与评价,以及生产运行各个阶段的技术经济问题[2],等等。

2对高职学生进行技术经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工程技术教育和经济管理教育是相互分离的,学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学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学工程技术,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高职毕业生只懂技术不懂经济,或只懂经济不懂工程技术。许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在生产流程和工艺制作过程中不考虑成本,或者不会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在技术投资和技术转化方面更是缺乏必备的技术经济知识,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企业的员工,不仅要精通专业技术,同时还要有经济头脑。因而对高职学生进行技术经济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凸显[3]。首先,对高职学生进行技术经济意识培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形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企业进步,愈加讲究经济效益,也就要求员工必须具有技术经济意识,只有企业员工头脑中有了技术经济意识,才会千方百计以有限的人、财、物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次,对高职学生进行技术经济意识培养是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在全面推进高职院校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技术经济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学会全面考虑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还有,对高职学生进行技术经济意识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教学内容与过程和现实生活及社会发展更加密切结合,使学生感到更加亲近,学有所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4]。因此,应当将技术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渗透于高职教育之中。

3对高职学生进行技术经济意识培养的措施与途径

3•1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培养技术经济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技术经济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如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讲到极值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懂得各种产品的成本如何计算,如何增收节支以提高经济效益,树立总成本及综合效益的观念。懂得产品(或工程)的经济性是指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大小,具体表现为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等。作为企业员工,一方面在开发生产某个产品时,不能仅考虑自己的设计、制造成本,而不顾用户的使用成本与效益,或是只顾自己的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社会效益等;另一方面,在购买某项产品时,也不能光图眼前的便宜,而不顾使用过程中的成本与效益。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使用价值工程管理技术。价值工程是既能保障产品功能,又能降低产品费用的一种管理技术。运用价值工程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基础上,排除产品的不必要功能,事先确定必要功能的最低费用和设计的目标成本,然后再进行策划。可以在生产制造、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在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基础上,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由于价值工程运用了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把提高产品必要功能和降低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既提高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技术经济意识。

3•2增加与技术经济相关的内容与课程,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与手段

在编写教材和选择教学素材时,可以多选一些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素材,增加一些与技术经济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或者增加一些技术经济,工程经济之类的课程,让学生学习技术经济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如,可以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企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课程,使学生学会企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现代化大生产中分工合作的技术依据,是保证国家各部门、各企业在技术上互相联系和衔接的基础。标准化的结果可以简化企业生产程序,优化生产环节,从而为组织专业化生产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高职学生应懂得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生产中实行和加强标准化管理。#p#分页标题#e#

3•3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利用课余和假期,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勤工俭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面对市场,直接参与各种经济活动,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技术经济知识,培养技术经济意识。鼓励学生课余多看一些经济类报刊书籍,教育学生要关心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学习更多的技术经济知识。另外,教会学生依据技术经济观念懂得技术创新的重要。技术创新是通过由科技开发、生产、流通和消费这四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系统,实现其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生产和流通是技术创新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缺少这两个环节,科技发明就不能转化为社会财富,就没有经济价值。因此,作为企业员工在开发产品时一定要解决好产品的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可服务性及市场认可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促进新产品的诞生和传统产品的改造[5]。

技术经济范文第8篇

(一)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6、王雅鹏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7、蒋和平等著,《当代农业新技术革命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技术经济范文第9篇

0引言

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和哥本哈根世界峰会召开以来[2],世界实体经济的低碳化正在压过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寻求危中之机的最重要方向[3],科技教育界也迅速将热点转向低碳技术经济。河海大学已将低碳技术经济管理作为重点学科培育,建立了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所,正在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本文对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的认识,加以叙述。

1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

1.1低碳经济時代正在到来(1)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资源、向自然排放CO2等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碳排放和吸收的循环是平衡的,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消费欲望无限上升和无节制追求生活方式升级,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破坏森林、湿地和水体等碳吸收转化载体,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4]。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发表的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5]。日益清晰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使人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广泛共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加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协调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抑制全球变暖,并首先限制发达国家CO2排放量的国际法案。2007年12月,IPCC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6]。(2)发达国家抢抓低碳经济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当前金融危机像以往一样,都孕育催生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7]。奥巴马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上的讲话称:我们已不再是在保护环境和刺激经济中做出抉择,而是在繁荣与衰退中进行取舍。哪个国家在清洁新能源技术上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l世纪的全球经济[8]。随着坎昆会议标志的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到来,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碳关税”等世界经济新门槛和秩序的形成,将通过影响国际贸易与投资引发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以低碳产业兴起为重点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一场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国际标准、消费文化、居民意识的全面社会变革[9]。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角色的重新洗牌。那些低碳理念先进、低碳技术领先、低碳产业体系健全的国家,将在新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制定标准、抢占市场等发展先机[10]。2009年全球低碳市场价值为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能增加50%[11]。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构建下一轮国际竞争的长期战略优势,还有效刺激本国经济,增加国内就业,应对目前经济危机可一举多得。从近期看,也有相当的战略价值。(3)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我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是日本10倍,人均GDP仅为其1/10,而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污更是其十几倍、几十倍。这不仅使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而且自身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艰巨挑战[12]。我国政府庄重承诺,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碳减排40%~45%,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時期,我国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1.2低碳技术经济正在成为当代人才的通识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在低碳经济上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相反,如果继续以高碳方式增加GDP,那么现在每年获得1%GDP,将来每年得付出GDP5%~20%,仍无法逆转的地球生态灾难[13]。在这种“锁定效应”的警示下,教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当代教育培养的任何学科的科技人才,必须以具备主动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维持生物圈碳平衡,促进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意识和技能。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通识教育中,低碳技术经济地位凸显。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开设了新专业,河海大学也设置了面向本科各专业的低碳技术经济讲座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低碳技术经济教育将是大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1.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是创新人文社科实践教育可行路径自然科学技术素质不高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历来是我国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瓶颈,这与其基本沿袭“一本教材、一块黑(彩)板、一支粉笔、一张考卷”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建设较偏重于工业工程技术的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目前仍在摸索中。作为新兴学科,低碳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成熟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推动及检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低碳技术经济学在高校实验手段却又几乎为零。低碳(LowCarbon,LC)意即较低或更低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LCT)相对那些产生较高碳排放的传统技术而言,是指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替代传统能源或节能减排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能源使用方式。同样,狭义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相对低碳社会(LowCarbonSociety,LCS)而言,特指能源供给侧的低碳化,即通过利用新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LCS强调能源需求侧的低碳化,指人们通过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杜绝浪费,减少能源需求,实现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而广义低碳经济则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是狭义“LCE”和“LCS”的融合,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和管理标本,企业以LCS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因而是针对碳基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新载体和新途径[15]。我们认为,LCT经济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低碳技术,也不是纯低碳经济,而是一门把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应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低碳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低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低碳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低碳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其中,LCT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的交叉与集成;而LCE则研究微观和宏观层面低碳领域技术与经济资源最佳配置问题。因此,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开展低碳技术经济科学实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1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体系由以下5模块构成。(1)低碳技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两者的交叉与集成。(2)低碳经济理论。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论、生态环境科学、低碳技术经济学、城市化与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及低碳城市化、低碳能源技术经济、低碳产业技术经济、低碳流通技术经济、低碳消费技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低碳区域和社区、低碳宣传教育与科普、低碳经济国际比较研究和学术信息交流、国内外低碳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借鉴等。(3)低碳经济政策。含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低碳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低碳科技创新政策、流通和消费及财税金融低碳政策等,以及低碳技术经济衡量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4)低碳产业发展。含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低碳制造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公共事业、节能减排装备及工程、低碳交易(CDM和EMC等)的产业布局及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5)低碳计量方法学。基于IPCC框架温室气体排放和存储测量的T1、T2和T3方法学模式研究开发等。2.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16],是基于上述5大模块的看、听、写、说、做和走等6环节。(1)看。将每个模块制成40幅平面模板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共200幅,方便学生观摩,对低碳技术经济产生感性认识。(2)听。将“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划分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政策、低碳产业发展和碳计量方法学等5个单元,每单元平均讲授4课时,着重结合实体教具和多媒体仿真课件讲解5大模块基本原理及科普常识,使学生基本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知识。(3)写。“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每单元均布置单元设计或小论文写作。这其实是一个教学互动过程,在反馈前一环节教学效果,巩固看、听所得学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发下一阶段创造和创新的兴趣。(4)做。这一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兴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在专家和实验师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模型或小型实用产品,也可运用系统仿真软件设计供应侧、需求侧或两者综合的低碳技术经济项目实施方案,还可直接为低碳生产企业加工或组装低碳产品。这一创造和创新过程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动手能力,有意识地孵化实用新型专利,甚至申报发明专利,激励学生与教师联合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这一阶段的收获与毕业论文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大成就。(5)走。在初步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入低碳生产企业或低碳工程项目等现场实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向实际工作的飞跃,有针对性地为低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低碳技术经济人才。这个环节同时又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在校生的看、听、写、说、做提供了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坚实基础。

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主要措施

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除硬件设施投入外,软件环境建设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支队伍”。3.1始终把握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和教育目标本实验室建设科学目的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突出本校学科特色建设并强化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填补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空白,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加快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应用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技术范式,尤其是低碳城市化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构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和科研公共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通用性强,主要为本科生服务,面向全校开放;科研公共平台主要针对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方向而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以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主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17]。2个平台将采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两系列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两系列是指技术类和专业基础类两个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实验技术层、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术层、专业能力培养实验技术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诸如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实验基本技术以及专业技术等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标准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进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包括验证基础层、探究综合层和设计研究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能力以的培养。2个系列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起到相辅相成作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理论,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2个平台建设贯彻资源共享原则。教学实验室应以功能为主建设,按功能相似原则使用,不仅避免类似功能实验室重复建设,而且使实验中心涵盖的实验功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搭建科研公用平台,形成完整的实验室共享平台,充分地利用资源。3.3抓好实验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师三支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班子、实验室主任构成,基本职责是实验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如实验教学目标计划制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设备等硬环境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实验教师队伍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组成。理论课教师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任务;实验室教师主要完成实验技术培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技师队伍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验教学服务和保障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三支队伍”建设的成效,抓好高水平的三支队伍是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工作。应确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团队为骨干、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适应学科发展的创新型实验队伍建设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实验技师队伍建设,他们既要熟悉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现代低碳技术科学前沿的实验技术;既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某专业某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如聘用高水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设置实验教师岗位,吸引博士、硕士充实实验教师队伍,现有人员赴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等,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娴熟掌握实验技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

4结语

技术经济范文第10篇

技术经济的产生与西方的管理科学和工程经济、苏联的技术经济分析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曾先后产生了对工程项目和生产经营决策进行分析计算的一些方法,如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等。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经济建设,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产力的综合论证。

技术经济学把研究的技术问题置于经济建设的大系统之中,用系统的观点,系统的方法进行各种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

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

技术经济学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涉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也涉及生产和建设的各个阶段。

从全局的范围来看,技术经济学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效果、结构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转移问题;投资方向、项目选择问题;能源的开源与节流、生产与供应、开发与运输的最优选择问题;技术引进方案的论证问题;外资的利用与偿还,引进前的可行性研究与引进后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技术政策的论证、物资流通方式与渠道的选择问题;等等。

从部门和企业范围看,技术经济学研究厂址选择的论证,企业规模的分析,产品方向的确定,技术设备的选择、使用与更新的分析,原材料路线的选择,新技术、新工艺的经济效果分析,新产品开发的论证与评价,等等。

从生产与建设的各个阶段看,技术经济学研究试验研究、勘测考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行等各个阶段的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综合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论证与评价,等等。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有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技术的研制、应用与发展进行估计;方案论证,即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

上一篇:交通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运输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