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战略范文

时间:2023-02-27 09:51:20

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技术;技术创新;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7-0162-02

1 技术创新战略概述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市场发展方向、顾客需求以及自身资源及能力的指导之下,结合企业自身的总战略,而对产品的品种、产量、质量、服务等进行创新,为企业谋划新的长期优势。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所涉及到的创新目的、时间、方向、程度、重点等一系列问题,均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一个企业在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时,要做好企业自身的定位,确定在多大的市场范围内构建及发挥竞争优势,从而让自身的核心专长占据最有利位置。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按照不同的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即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它们自身各有特点。一般来说,自主创新对于企业的资金、研发能力、创新思路等要求很高;模仿创新则对这些方面的要求偏弱一些,但在对企业吸收和应用所引进技术上要求高效果,进而依托工艺上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合作创新则要求合作主体之间划分细节清晰,权责明确,这也是很多企业现在正在采用的方式。

2 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将不断发展的科技应用于企业创新战略之中也成为大势所趋。无数企业崛起以及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实践已经表明,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核心专长,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由此可知,企业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也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结合企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并有效实施,以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3 不同种类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

战略是指全局性的重大谋划,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具有协调性、全局性和可持续性这三大特征。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同分类,三种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各有其

特征。

3.1 自主创新型战略

自主创新型战略以生产技术为中心,以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基础,并保持后续的研发能力,使企业在行业技术领域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这样的企业在基础科研方面必须持续地投入资金,具有研发的独立性和不可预见性,而且对后续研发工作不需要依赖外部的技术和科研力量。企业往往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研发团队及实验室,并在该领域拥有大量专利,能够独立自主地实施从技术向产品的完整转化。

要制定自主创新型技术创新战略,要求企业具备以下几个基础条件:首先,具备良好的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其次,具备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再次,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最后,能够很好地保护和分享专利。以福建省华隆机械有限公司为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数字仿形控制技术、激光对刀、PLC控制技术等应用于传统的石材桥式切割机上,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也赢得了发展机遇。又如福建科创光电有限公司,以“新型高分辨率多点触控电容屏”等新产品带动生产,也依次成为莆田知名企业。

3.2 模仿创新型战略

模仿创新型战略指的是企业不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为战略中心,而是通过逆向工程手段来制造领先者成果的产品,从而以低成本的优势抢占市场。模仿型战略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中应用较多,这些企业在没有研发团队的情况下通过反向工程手段获得技术及信息,在竞争中,其技术实力与自主创新型企业和合作创新型企业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由此可知,在自主创新型企业的一线市场中,模仿创新型企业很难与之直接竞争,它往往会通过购买自主创新型企业的技术或者有偿使用技术,来体现自身的成本优势,以此重新占领市场。例如三星电子公司,它在整个70年代前半期一直致力于模仿合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广泛掌握先进技能,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及产品零部件生产,为今后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一般来说,模仿创新型企业具有以下几点特质:首先,具有非常敏锐的技术信息嗅觉;其次,具备异于另外两种类型的其它优势,如成本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在成熟工艺技术基础上直接打造新技术的优势等。当然,模仿创新型企业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技术创新的后续能力不足,当自主创新型企业有了技术上的突破时,就会将模仿者甩在身后,而模仿者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摸索阶段才能够弥补,这样的时间差会令模仿创新型企业陷入被动发展状态。与此同时,出钱购买技术的使用权,会增加这类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之后的成本优势显现。总之,企业欠缺自己的技术力量始终会受制

于人。

3.3 合作创新型战略

合作创新型战略是指企业主题之间在生产方面联系紧密,如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零配件生产,彼此之间形成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除了客户要求提供新的产品技术之外,合作创新型企业一般不会对其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或者模仿其它产品。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企业形态较为多见,其中有些企业在保持合作关系的同时,还会利用资金改进自己的设备、技术,培养研发团队,努力做自主品牌。

4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4.1 现状及问题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由于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和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效益等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普遍来说,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欠缺融通资金。企业的资金获取和融资渠道较少,同时相关的信用和担保机制也不够健全。第二,欠缺高新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人才是企业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在数量和质量上合理拥有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才能够使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第三,欠缺信息资源。企业外部的有效信息是企业发展技术、把握市场机会的基础,如果外部信息缺乏广泛性、准确性、及时性,会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4.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整体发展与进步中功不可没。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低成本和高差异战略是目前适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同时,实行先动战略能够使企业在动态的市场中环境获取竞争优势,进而打破和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并获得低成本、高差异及范围经济的优势,再让这些优势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具体来说,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率先创新,即依靠自身的努力及探索,产生核心技术并自主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率先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其次,模仿创新,即以率先创新者的思路和行为为榜样,以创新产品为示范,通过反求破译或引进购买等手段来吸收和掌握核心技术,并对技术进行改进及完善,在此基础上研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最后,合作创新,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应当加强联系,取长补短,共同开拓技术及市场。尤其是在与大企业的合作中,小企业能够发挥自身创新机制灵活、反应快的优势,充分利用大企业的设备、科技、资金等,快速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

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技术创新战略在企业整体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体制保障,为整个企业运作提供着新鲜的血液。只有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实现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多样化战略,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宫兴国.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系统理论构

建及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1.

[2] 吴焱,刘云彤,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1):33-36.

[2] 朱传宝.中小企业集群协同管理形成机制研究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武钢;创新战略;创新体系

一、引言

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建设初期武钢具有装备精良的技术优势,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日渐临近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钢铁工业作为国家全球的基础支柱产业将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峻挑战。

二、武钢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

1.建立初期很长时期的模仿创新战略

武钢1958年9月建成投产后,引进苏联炼钢技术,聘请苏联专家做技术指导,武钢也委派技术人员赴苏联接受培训。通过学习、消化和吸收,武钢初步掌握了平炉炼钢法和高炉炼铁技术。

进入20世纪70年代,武钢开始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其符合我国的特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果。1972年,武钢从原联邦德国、日本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开创了我国系统引进西方钢铁技术的先河。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武钢一米七轧机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到1982年,武钢不仅消化吸收了引进的231项专利和217项技术诀窍,还开发成功新技术新工艺275项,其中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47项。一米七轧机系统投产以来,新开发了22个钢种系列88个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33个,国际水平12个,国内先进水平的12个。

2.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战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外核心技术封锁,武钢走上自主创新之路,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向国外出口。

1987年,武钢自主研制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套设备获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荣誉证书。1991年,武钢获国家技术进步奖。1992年,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购买武钢4套APC自动纠偏装置,武钢首次向西方国家输出技术装备。1993年,武钢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日里制铁所、日本朝阳贸易株式会社签订《关于防塌卷技术转让协议书》,首次向国际市场输出技术软件。

进入90年代的中期后,武钢成立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集团,瞄准国内及国际先进技术水准,研发高附加值、高技术特种钢以及大型技术成套、设备成套。促进武钢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加强,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为面向市场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武钢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创新。仅1993年,武钢先后同中科院力学所、金属所等研究所及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签订49项科技协作合同,其中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的项目为16项,新产品试制项目6项,全年经费310余万元。2009年与国内重点院校开展技术合作项目51项,联合申报国家、省市项目8 项。2007年武钢研究院与奇瑞公司合作进行了奇瑞A5整车试制项目,成功完成典型零件试制,奇瑞A5车身零件采用武钢板材,为武钢轿车板品种钢在奇瑞其他车型及新车型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合作基础。2011年9月和2012年3月,武钢-奇瑞联合实验室和奇瑞-武钢联合实验室分别在武钢和奇瑞汽车工程中心成立,合作研发成套汽车用钢技术和试模料等。

三 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的体系

1 清晰的战略创新为方向指导

武钢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战略的导向作用。早在1996年,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课题组就制定了武钢1996--2010年间的技术创新战略,确定技术创新的战略及战略原则,并提出创新战略目标和对策。武钢十二五规划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努力实现发展方式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2 庞大的技术研发队伍

与其他企业相比,武钢集团拥有庞大的专业技术研发人员。2003年,武钢技术中心拥有专业科研人员500余人。2009年,武钢研究院、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能源试验中心共有专业科研人员近900人。

3 高规格的技术创新平台

武钢一直重视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以此吸引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推动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武钢成立初期,就成立了武钢中央实验室。为增强企业后劲,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新技术,研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又具有国际先进质量水平的拳头产品,武钢于1994年成立了武钢技术中心。2004年,武钢技术中心成为国家首批认定的40家企业技术中心之一。为进一步实施研发资源重组,实现技术创新资源共享,武钢在2007年成立武钢研究院。

四 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的支撑体系

1.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武钢一直重视管理创新。武钢的技术创新工作,首先是领导重视,从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体制入手,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全国首创"质量效益"工程

从20时机90年代开始,坚持创建"质量效益"工程,开展"用户满意"和"质量效益纵深"活动。

(2)加快武钢研究院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

武钢研究院为武钢创新主体部分,是武钢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中心、重大技术决策咨询中心、新产品开发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对外技术合作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3)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

武钢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武钢拥有直属2所大学--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和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两所大学为武钢培养了大批管理人员和基层技术人员。另外武钢研究院和国家硅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为武钢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研发人员,武钢与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

2.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可以有效打破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界面障碍,提高创新的效率。武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破研发与市场、研发与制造和工业设计与生产制造间的界面障碍。

(1)武钢妥善处理专业研究开发部门与生产现场的关系。十五期间完成科研课题成果转化率80%。

(2)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抓技术创新。从总经理到各二级单位一把手抓方向,定目标,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并亲自担任重点产品推进组组长,协调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之间的关系。实施技术创新高起点发展战略,把先进性和适应性结合起来。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激励武钢人技术创新的动力。武钢以"质量效益、诚信共赢、创新超越"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务实创新,追求卓越"为企业精神。这都体现了武钢不懈创新的企业文化,必将推动武钢通过创新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武钢技术创新战略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武钢坚持自主创新战略,通过加强创新战略、研发人员与创新平台等创新战略核心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与文化创新等创新战略支撑体系建设,武钢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在国家发改委近7年组织的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武钢排名一直上升,从2005年的40名上升到2011年的第4名,2011年排名超越同行业的创新龙头企业宝钢位于钢铁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第一名。同时武钢的科研经费支出额由2007年仅占宝钢的31%上升到2011年的98%,说明在武钢正确技术创新战略指引下,武钢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亚飞,郑明慧.国际钢铁企业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以河北省钢铁产业为例.对外经贸实务,2011.2:27-29.

[2]康礼志. 武钢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分析及开发策略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3:45-47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3篇

在我国,无论是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向来重视硬件设备。近年来,随着知识经的

兴起,对软件知识也越来越重视,技术资产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且技术能力的评价极端复杂,难以用定量方法表达和计量,很多企业对其重视不足,最终导致难以制定出符合自身技术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有多种,典型的有技术领先战略、追随者战略、仿制战略或低成本战略等,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领先者战略对企业的技术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仿制战略对其要求就相对低得多。因此,创新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技术能力是拟定创新战略的重要依据。

技术知识具有隐含性、系统性、道路依赖性的特点,而且技术的使用与企业组织、文化与战略相互联结和相互适应,因此技术能力的评价是个多维度、多因素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呈现出变化迅速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技术变化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能力评价必须从现在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协调多角度来进行。学者Adler和Sbenbar将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维度:技术资产、组织资产、项目管理、外部资产。许庆瑞认为,技术能力虽然包含多个维度,但基础和核心仍是技术资产。因此,为了准确评价技术资产的优劣,客观评价自身技术能力,企业有必要在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工具,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即技术资产审计。

二、技术资产与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

技术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它是由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直接载体或与技术相关的有形资产等间接载体来展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技术资产是企业拥有的具体技术,包括产品技术、工艺技术与支持技术。这三类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和技术获得能力得到体现。与技术有关、或者其核心内容是技术的资产称为技术资产。所以,技术资产审计的重点是技术的审计。以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资产大多是以静态的专利、产品、图纸、资料、工艺、制度等形式表现出来,对诸如此类的静态的技术资产审计并不难,难就难在对技术本身的审计。技术本身是一种知识、技能、诀窍、能力等体现的综合体,难以描述和量化,所以其审计就显得非常困难,故称其为动态技术产。

2 技术资产审计

技术资产审计是用审计的原理、方法对企业技术资产进行清点、审查、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基本程序是首先确定技术资产的种类,然后清点企业的技术资产,评价技术资产的质量与数量,并采用高标准定位法与行业标杆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企业出于商业秘密保护原因,技术资产审计一般采取内审制度。但出于不同要求,比如对技术预测的审计,涉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与把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作,是一种高级活动,涉及技术轨道、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预测,企业仅依靠内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恐怕难以准确把握,这时就有必要聘请外部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决策,也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咨询。为保证企业技术资产审计取得实效,保证企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企业有必要成立审计小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开展起来[1]。三、以战略管理为目标的的技术资产审计

1.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的内容包括:清点企业技术资产存量、存在形式、所属部门及相关控制人。技术资产与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技能、操作工艺、使用方法、新产品开发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能力。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的流失,使企业蒙受损失。

技术资产存量审计可以帮企业摸清技术家底,同时可以发现企业急需的技术是否缺少储备,发现具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技术存储,暴露出现有技术储备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也会发现在哪些方面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便于管理着清楚自己的技术资产存量以及由此展现出来的能力。技术存量的清点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未来做准备,保证未来的技术发展不存在偏差,从而减少失误[2]。技术资产中,由于不同技术对象对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要求企业按照对竞争能力的影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对技术进行分类。

2.技术类别审计

企业的技术是一个繁杂的体系。根据技术在竞争中的地位即战略重要性原则,可分为基础技术、特色技术、关键技术。

基础技术是企业进入某种经营业务所需要的技能,被广泛用于现有经营业务中。此类技术已被竞争对手所广泛掌握和应用,在市场上会因缺乏特色而不再具有竞争优势,但对于拟进入相关经营领域而缺少这种技术的企业仍是不可或缺的。

特色技术是企业独家掌握的专有技术,具有独占性,能给企业带来独享利润。

关键技术是保证企业或其经营单位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最显着竞争优势的技术。它是企业战胜其竞争对手、增强其竞争地位的主要力量。掌握这种技术是保证企业成功地经营某种业务所必需的。

通过技术类别审计,企业可将现有的和正在研究与发展中的所有技术分门别类,便于鉴别它们的战略重要性程度,为进一步的战略拟定和管理做好准备。

对技术类型的划分是以技术的战略重要性为标准的,具有相对性,即同样的技术在某种经营业务中可以是基础技术,而在另一种经营部门中可能成为关键技术,在第三种场合下可能是试验中的技术。

上述的技术分类,只是提供了企业处于一定环境和技术能力条件下的一种静态印象,而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此要把时间考虑进去,从更加动态的角度审计技术资产。

3.技术生命周期审计

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产生到成熟再到淘汰的过程,根据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发展分为初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相应地可以把技术分为初生技术、发展中技术、成熟技术和下降的技术等。

技术发展的初创阶段,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克服大量难题。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再想获得重大改进十分困难,到达技术极限后,若再追加投资,其效率是很低的,甚至无法收回投资,跌入创新陷阱,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安全。因此,及时把握技术极限就显得非常重要。预示技术极限的征兆有:(1)研发部门的效率明显下降;(2)研发部门中某一部分不能按时完成任务;(3)趋向于改进工艺而不是改进产品;(4)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采用迥然不同的技术方案;(5)不同竞争对手间,虽然其技术投入相去甚远,但其产品性能无甚差别[2]。这些征兆的出现,预示该技术已经达到它的极限,这时应及时从事替代技术的研发,而不应再投资现有技术的改进。

由此可见,企业完全有可能对技术变革进行管理。如果企业遵照技术发展规律,认清自身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就可以准确把握技术极限的到来,管理好技术的更替并进行投资管理,从而更加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4.技术投资审计

技术投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是购买别人的技术;二是自己开发技术;三是合作开发技术。企业的技术投资,完全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企业投资的技术一定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技术、特色技术,而不应该是基础技术、成熟技术。对技术投资时要考虑自身情况,比如企业实力较 弱,则不应该投资研发中或试验中新技术,但可予以关注,加以监视。当企业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实力时,则可以适当投资处在研发、试验阶段的技术。

5.技术定位审计

为了制定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需要对自身技术进行合理的定位。技术定位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内容,没有合适的技术定位,就谈不上技术战略。

企业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技术资产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是技术专家基于技术的主观预测,对技术发展态势综合分析后作出的结论,并借助外推法、前兆预测法、因果法、概率法等,对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客观预测。

在技术预测时,要把握技术范式、技术轨道、技术逻辑、技术极限等重要概念,科学进行预测。技术预测方法以及在预测过程中是否考虑了这些问题,在审计时都要进行一一检查, 以确保审计不走过场,做到审计取得实效[3]。

通过技术预测,就可以对关系到企业战略的重大发展趋势有一个明确估计,并以此为指导计划的制定,以求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

完成了技术预测后,就进入技术定位审计的阶段了。企业的技术定位是基于现有公司资源的最好技术方案。即在技术开发上,大致判断出是要做行业领先,做行业跟随者,还是通过仿制,以较低成本开拓市场。技术定位审计完成后,企业基本可以明确技术战略的方向。

6.包含技术的产品与组合审计

大多数技术都是以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对技术的审计可转化成对产品的审计,其主要内容是看技术产品是否先进并保持竞争优势。产品审计要把握两个维度,一是技术先进程度,即根据每种产品的技术先进性,也就是产品中所含的技术进行初步分析,是以前沿技术为主,还是以成熟技术为主。二是技术的成长能力,即通过技术生命周期审计,判断技术发展所处的阶段。经过每种产品在两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产品的组合规律以及产品的竞争性和未来的市场前景,作为拟定战略的参考依据。

四、审计结论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4篇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评述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机制研究 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国家玫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租金视角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的文献分析(2007—201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践和风险管理研究 宁波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阶段性冲突演化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的绩效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及其未来展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促进沈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周程.日本官产学合作的技术创新联盟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8 (2): 48―57.

[3]胡冬云.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美国SEMATECH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8): 21―24.

[4]邸晓燕, 张赤东.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类型与政府支持[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4):78―84.

[5]ALDRICH H E, SASAKI T. R&D consort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J]. Research Policy, 1995, 24(2): 301―316.

[6]DYER J H, KALE P, SINGH H. When to ally and when to acquir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4,82(7-8):108―115,188.

[7]後藤晃.日本の技g革新とbIM[M]. |京: |京大学出版会, 1993:85―110.

[8]EVAN W M, OLK P. R&D consortia: A new US organizational form[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0, 31(3): 37―46.

[9]付苗,张雷勇,冯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模式研究――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01:31―38.

[10]小m隆太郎, 奥野正. 日本のbI政策[M]. |京: |京大学出版会, 1997:297―323.

[11]CARAYANNIS E G, ALEXANDER J.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ssues of precompetitive R&D consortia: insight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SEMATECH[J].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4, 51(2): 226―232.

[12]潘东华,孙晨.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评价[J].科研管理,2013(1):296―301.

[13]苏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15―20.

[14]寇琳琳.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及测度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57―62.

[15]张光宇,许泽浩,廖建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理探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5(2) :86―89.

[16]罗嘉文,张光宇.基于SNM 理论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13 (8):241―245.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期权博弈模型;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最优时机

中图分类号:F4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093-004

企业在对技术创新进行战略投资时,并不能充分地依据现有的理论作出准确有利的决策。博弈期权理论的引入可以很好地弥补上述缺陷。其对不确定性充分有力的研究给企业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更加正确的思维模式。[1]

传统的思想将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机会看成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而且忽视了因不确定增加的项目价值。而实物期权作为一种金融期权的衍生物,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给企业提供的机会看成是一种权利,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正视不确定性,认为给项目带来高风险的同时增加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项目的潜在价值。不确定性造成的价值上下波动而使项目价值具向上增长的较大潜能,企业一方面可以获得这个向上增长的潜能,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机会中潜在的实物期权来减少不确定性,避免损失。实物期权补充与完善了传统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的理论与方法,为公司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公司在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样决策者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与潜在价值,而不是将净现值大于零作为唯一决策依据。

在非竞争条件下,等待是合理的,但是当企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时,时机与等待就同等重要。等待与抢先进入二者价值达最大的均衡点是企业目前所追求的最佳投资时机点。[2]

同样,在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能完全掌握其所需要的决策信息,但是,目前很多的学者将信息完全作为其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研究的前提条件,这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所以,针对目前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基于期权博弈方法对信息不完全掌握情况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将技术创新风险函数的内涵应用到竞争对手抢先进入企业目标市场进行创新战略投资的风险衡量中,并建立相应的测量模型,为企业在最佳的时机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提供参考依据,使其价值最大化。[3]

一、模型构建与求解

为了分析研究的方便,我们假设:(1)企业是在一个绝对理性的环境下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其核心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对市场中一系列的竞争信息不能完全地了解。(3)在同一市场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企业,而这两个企业是对手关系,他们均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行技术创新工作,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就抢占了市场先机,另外一个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就什么都得不到。(4)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企业都能够接受这些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实际的产品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具体的市场价格P表现为几何布朗运动,即满足(1-1)

dP=?茁Pdt+?滓Pdz(1-1)

其中?茁是瞬间期望报酬率,σ是P报酬率的瞬间标准差,dz是P变动的随机项,为维纳过程的增量。假定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及战略投资的过程中可能会消耗相应的成本,这个成本率为?酌。这个产品的实际市场价格P由于多种多样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波动变化。在它降低到比成本还低时,企业依旧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5)为了方便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假定企业的实际生产规模保持不变,同时它的资产水平保持在标准单位值1。企业在实施其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过程中为单位固定资产的支出为I,我们为了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可以率先在不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求解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佳时间段。由文献[4] ,可以得到在不存在竞争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优临界点Pm。

Pm=(I+)(1-2)

我们首先假设企业1只是了解企业2 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具体临界价格所服从的概率分布,却不知道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具体值,所以,企业1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时只能对此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企业2只有在到达其最优临界点P2的时候才会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为了建模和分析的方便,我们对相关函数进行如下定义:

(1)概率分布函数:

M(x)=1-e-?姿x(1-3)

则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M(x)=?姿e-?姿x其中λ>0

(2)生存函数

N(x)=p(X>x)=1-M(x)(1-4)

(3)风险系数

===λ

(4)风险函数

R(x)=x?灼=x=x=xλ(1-5)

从上述定义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1对于企业2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服从的分布推测为M(x),0≤M(x) ≤1,设企业2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价格变动区间是[Pa,Pb],即上限是Pa,下限是Pb。在t′这个时刻,企业2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临界点达到Pt时,企业1利用对企业2是否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分析研究来重新判断企业2具体的临界价格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在t′这个时刻,企业2在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那么它的实际临界价格P2=Pt时企业2没有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那么就可以据此推测出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临界价格比Pt大,也就是P2∈[Pt,Pb],所以,企业1对企业2实际给出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具体条件分布如式(1-6)所示:

M(P2|Pt)=P{P?燮P2|P?叟Pt}=

其中, Pt={P(?子)}(1-6)

式(1-8)是由企业1猜测企业2在P≥Pt时无法达到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实际概率表现,这个式子中的Pt实际上是一个单调递增的跳跃变量,它的值域是递增序列。那么1-M(P2|Pt)就意味着企业1猜测出企业2在P≥Pt时先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概率表示。式(1-5)表示的是企业1在t时猜测出企业2在P2这个瞬间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程度用Q(Pb|Pt)来表示,它的风险程度可以用式(1-7)来进行描述:

Q(P2|Pt)=Q(P2)=P2

(1-7)

[由P2≥Pt,可知Q(P2|Pt)=Q(P2)]

结合式(3-16),得到

Q(P2|Pt)=P2=P2h(P2)

=P2(1-8)

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企业1对企业2在P2时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可以用Q(P2|Pt)来描述,它的实际大小只由企业1对企业2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实际判断来决定,它和P当前的实际值Pt无关。同理可以得到下式,

Q(P1|Pt)=Q(P1)=P1(1-9)

就企业1来说,它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最优临界价格主要由不断更新的Pt来对企业2实际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临界价格的推测来决定,即企业1的实际收益L(P1)表示为Pt的函数。即

L(P1)=L1(P,Pt) P1

在Pt≤P ≤P1的时候,在Pt保持不变的很小的一个区间中,在不考虑Pt时,根据文献[4] 的表述,企业1的收益V1必须满足于式(1-11):

由于H(P1)函数在它的定义域中是一个连续函数,因此一定会存在一点P1使H(P1)] 等于0,也就是说方程(1-20)存在正解P1。并且由于上述的分析也能够得出P1

综合式(1-2)、式(1-23)与式(1-24)可知,Pr

综上所述,假设竞争对手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企业将可能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过程中对于市场中多样化的信息无法全方位掌握,即使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所选取的最优时机和在完全垄断情形下的时机相比要早很多,不过竞争对手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战略投资的实际风险并没有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快速进行,企业仍然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市场的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所以说不完全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减慢了竞争对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期权的影响。

二、 案例分析

华达集团是一家有多个实力雄厚公司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该公司奉行多元化的扩张战略,经营业务横跨多个行业。为了实施集团的扩张战略,企业决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战略投资,准备进入Y产品市场。经过市场调查和研究分析,计算出Y的价格变动率σ=0.12,而当前五年中长期国债的市场利率为2.00%,故可以认为无风险利率为2%。价值漏损δ=0.02,此次初始投资资本I=300, Y当前市价P0=25.5,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率=15。

由此可以得出:

故华达最优的投资价格P1:

假定该案例所采用的风险系数为0.2,可得,

最优价格Pa满足如下等式:0.2P-3.04P1-45.36=0。

解得P1=24.5。

运用matlab软件得到风险程度Q与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机P1的关系。Q越高,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最佳投资时机也就越提前;此时,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P1越小;且当0≤Q≤40时,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波动最为显著,当Q> 60时,在竞争对手开展同样投资的条件下,企业的最佳投资时机比较靠近传统马歇尔技术创新战略投资决策的临界值。

三、 结 论

本文引入风险函数,基于期权博弈理论,对处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难以拥有完全的竞争信息时,选择最佳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时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论表明,企业处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实施技术研发和创新战略的最佳投资时机介于传统的马歇尔临界点和完全垄断条件下的期权临界点之间。也就是说,竞争减弱了技术创新战略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故等待对于非完全信息下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战略投资是有利的(Pr

参考文献:

[1]Decamps.J.P.and Mariotti.T.Investment timing and learning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4,118:80-102.

[2]吴海兵.期权博弈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决策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24).

[3]梁益琳,张玉明.基于仿生学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成长机制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数据[J].经济经纬,2011,(6): 92-96.

[4]Smit.H.T.J.and Trigeorgis.L.Real options and games: Competition, alliances and other applications of valuationandstrategy[J].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 15(12) :95-112.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6篇

合并后的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思海辉)一直受到业界的瞩目,日前,文思海辉举办了2013年第一次“媒体开放日”活动。此次“媒体开放日”活动的举办意味着文思海辉正在极力改变业务单一的过往形象,其业务模式正在从“软件外包服务业为主”向“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和软件外包服务并重”转变,文思海辉希望成为中国IT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中的佼佼者。

大数据是重中之重

芮祥麟坦言,大数据是文思海辉选定的最重要的技术创新领域。他指出,大数据应用包含传统的数据分析,但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数据分析更大的作用是回顾历史,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归纳和总结,而现代数据分析要求能够展望未来,对业务进行前瞻性分析,在时效性、数据规模、准确度等方面比以往要求更高。”

大数据应用领域非常广阔,因为,数据正在被更多行业视为重要的生产原材料。芮祥麟以金融行业为例,“过去,金融行业认为其原材料只是金钱,现在金融行业已普遍将数据当成第二个重要的原材料,比如信用卡业务。”制造业同样如此,“以前,通用汽车是实行IT外包的领头羊,其IT外包比例最高时达到90%,而现在,其IT外包只剩下10%,因为其希望掌握最丰富的购车客户信息,以便制定高效的营销战略。”

芮祥麟指出,越来越多的行业客户希望把消费者的数字足迹记录下来,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指导经营决策,因此大数据应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在美国、德国已看到了很丰富的大数据应用案例,中国市场要慢一些,我认为在一些特定行业,如金融、旅游、制造等几个特定行业,今年会产生几个灯塔项目,大规模应用应该会发生在2014年。”

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金融商业智能事业部总经理王闯舟的介绍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芮祥麟的判断,“金融行业近两年新启动的大型数据仓库项目几乎都是文思海辉的团队在主导承担,比如国家开发银行、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等。”王闯舟指出,银行客户对大数据应用需求走旺源于业务发展需求,“尤其在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上,比如客户网银行为、Call Center各种交互信息、客户调查和客户投诉记录、内部分析报告、来自社交媒体的数据等,银行客户希望达成真正的360度视图,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与关系管理,以及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芮祥麟认为在大数据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如大数据整体技术框架、数据仓库技术、Hadoop应用技术、MapReduce并行处理技术等,文思海辉在这些技术领域都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有机会实现技术突破。

企业移动应用普及迅速

谈到企业移动应用,芮祥麟认为PC市场江河日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这并非意味着PC应用会被完全取代,但移动应用的发展确实非常迅速。

在企业移动市场,数据应用正在不断前移,以前绝大多数数据分析结果只提供给CEO、CFO、CTO等高管参考使用,现在不仅营运层面的中层管理者需要看到数据,依此进行业务决策,甚至一线操作人员也对数据应用服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比如说,做新能源的风电企业,一线服务工程师往往进行野外作业,遇到设备故障进行维修时,其需要及时得到来自总部的信息服务支持,移动应用就可以解决类似的应用场景问题。”

可以说,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应用的人群层次更加丰富,应用的频繁度、颗粒度跟以往相比非常不一样,移动应用的设计场景和设计思路都在发生非常大的改变,这些变化带来了技术创新的机遇。

云计算更加务实

进入2013年,关于云计算的讨论似乎有所冷却,但芮祥麟指出,实际上云计算的应用项目在不断增长,“要认识清楚,云计算不是单纯的产品采购和应用问题,云计算是一个系统工程。”

芮祥麟认为,实现云计算,需要企业的IT部门做出结构性的改变,做到产品目录化、标准化,提供工业化服务,各种服务升级要自动化,还要解决系统安全问题,“这有些象麦当劳的服务模式,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应用需求。”

云计算的应用场景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芮祥麟以航空业为例进行说明,“飞机驾驶员在起飞前,要进行各种检查,以保证起飞安全,以往这种检查很耗时间,如果将其自动化,放到云端实现应会很快;再比如,机场地面工程师在进行机械维护遇到问题时,通过云平台,可以迅速得到总部最好的建议和诊断。”

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欧美研发服务事业群高级副总裁吴凯是云计算业务的主要负责人,他介绍说,文思海辉在云计算业务上定位很明确,“我们不会直接提供云计算应用服务,我们将自己的业务定位在向那些想实现云计算服务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服务支持,主要是在IaaS领域。”

“大数据、移动应用、云计算三位一体,云计算要实现IT资源的合理配置,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应用,而应用场景则向移动倾斜。”芮祥麟对文思海辉瞄准的三大技术创新方向进行了这样的解读。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网络;网络结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0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3)11―056―0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间分工更加细致,供应链发展更加成熟,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单一企业的竞争发展到企业网络的竞争,由以量取胜变为质、量并重。新时期,企业更多地依赖企业网络来传递知识、信息和资源,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企业网络成为现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有效获得外部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企业网络的特点,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分析。

一、文献综述

在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企业假设为单独行动的个体,忽略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机构、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分工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者们意识到原有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企业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网络之中的。近年来,网络理论的发展使网络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研究中的重要因素,企业网络在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网络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网络进行了诠释:基于企业间关系的视角,Dussauge、Garrete和Mitechell认为企业组织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进行资源、技术整合以完成项目或者开拓市场的合作关系,强调其动态性;…Yashino和Rangan从分析企业网络特性出发,认为企业网络中各企业具有相对独立性、收益共享性和战略领域持续性的特点;INKPEN通过举例认为,企业网络包括供应链、合作研发、战略联盟、特许经营、合资企业等。本文将企业网络定义为,企业基于信息技术和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为形成竞争优势并实现网络战略目标,以及获得竞争所需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形成的企业网络成员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根据复杂网络理论,企业网络是由企业作为节点,关系作为边构成,是具有小世界特性的无标度网络,可从位置、关系、结构三个维度进行特征分析。前两项可通过Burr的“关系一位置”模型进行分析,企业网络结构则通过其范围、规模、密度等方面影响企业网络联接模式,进而影响企业网络的稳定性。

企业网络由于其异质性和动态性,不仅在知识、信息等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而且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为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而产生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对于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Grandori和soda从资源、技术供给角度论证了企业网络的优势,间接证明了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高建根据对企业创新活动的调查,将技术创新因素归结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除此之外,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技术创新因素与企业网络优势的角度,指出企业网络内合作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而对于作用机制,则大多将知识学习作为中介,认为企业是通过网络间知识的转移、溢出等方式促进知识扩散和共享,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这些研究显然是不充分的,仅从溢出效应角度来研究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不够的,由于网络是一种知识、信息、资源流动的渠道,因此,必须将企业网络作为研究的主体,探索其对技术创新的直接作用。对于企业网络的技术创新实现过程,许庆瑞等强调供应链(供应商,消费者)对于技术创新实现的作用;陈学光等学者则认为应注重企业网络能力对于技术创新及其绩效的影响。这些成果虽然从企业网络的某一构成部分(如供应链)和能力对技术创新实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未能从整体上论证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综上研究,无论是将企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渠道,还是从企业网络的某一构成部分和能力角度,来研究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的作用,都未能深入到企业网络的本质。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网络变得更加复杂,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企业网络特点的分析,阐明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并以奇瑞汽车公司为例进行说明。

二、新时期的企业网络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企业网络这种组织形式还不被学者和企业所重视,其多以供应链、合作、合资、战略联盟等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开放程度不高,吸引资金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强,因此,企业网络成员的构成多局限于国内,与外部的互动交流较少,网络间的溢出效应不明显。相比新时期的企业网络,一方面,原企业网络节点数较少,关系较为简单。其中,供应链(如图1)作为较为常见的一种企业网络形式,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供应链组织形式虽然能将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联结起来,并联动发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反馈和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自主创新或向供应商提出需求,但这种形式的反馈机制单一,未将其他科研机构、企业间的联系纳入其中。另一方面,原有的企业网络尚未形成复杂网络,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弱,网络中节点成员较少,知识、信息、资源有限,网络间传递的效率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原有的企业经营发展模式已经不再使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越来越注重对国外领先企业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学习,通过代工、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入到全球供应链中。200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低迷,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面对恶劣的经济环境,我国企业需建立起应对风险能力更强的企业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资源,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风险防范能力。新时期的企业网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供应链、战略联盟、合作等关系,更多扩展了多种形式联盟、竞争、合作的关系,如产学研联盟等。这些关系原先已经存在,可能不明显或者未整合在企业网络中,未形成复杂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其间的关系联结程度更加密切、网络范围更广,具有复杂网络的特性。对此,本文认为新时期的企业网络模式应如图2所示。

图2新时期的企业网络

其中,垂直方向表示企业的供应链,水平方向是行业竞争,对角线方向是外部支持,由不同行业和组织构成。企业网络内各个节点相互作用,通过关系传递知识、信息、资源等。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图中连线关系不一定全部存在,但从宏观角度分析,这些连线关系存在且作用于企业网络。

根据新时期企业网络模式,本文认为新时期企业网络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1.复杂开放性。企业网络中的成员不设限定,各企业机构可根据与中心企业的关系自主决定是否加入该网络,具有开放性。而网络成员中的联结由其关系决定。如图2所示,每个节点均可与其他节点联结,联结方式多样,关系复杂。对于同一节点而言,其可参加的网络不唯一,在与中心企业合作的同时,可与中心企业的竞争者形成合作关系,两个网络间又呈现竞争关系。某一节点可以与任一节点直接联结或者通过其他节点联结,具有无标度的小世界特性,所以新时期企业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特性。随着信息流、知识流、资源流在网络内传递数据量的增加,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结程度更高,网络密度更大。企业网络规模随着成员的加入而扩大,因成员的异质性而扩大网络范围。

2.竞争合作关系占主导。在新时期企业网络中,垂直方向由供应商、中心企业和消费者构成供应链,以合作关系为主,企业间双向交流接触频率高,基于信任合作的情感强度大,呈现强联结状态;水平方向,中心企业与竞争对手呈现竞争关系,交互频率低,互惠性差,具有弱联结性;对角线方向,由中心企业与外部研究机构(科研机构、大学)和外部支持组织(政府、金融机构)组成,其联结不稳定,影响作用不确定。如果存在中心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关系,其以合作为目的,其间的联系多需通过孵化器。至于企业是否受到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影响则由企业自身决定,在以往的分析中多将其作为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而在企业网络结构的研究中,将其视为影响因素、支持关系。将企业网络进行分割,各个小网络间同样是以竞争合作关系为主导。

3.动态适应性。新时期企业网络中的成员具有自主性,网络是自发形成的,由关系联结。根据外部环境的作用,企业网络可以进行相应调整,包括节点的调整、关系的调整、联结方式及强度的调整等。处于网络中的企业不再局限于自身内部的资源,可利用网络的拓扑性质进行资源挖掘。新时期企业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特性,所以,节点与关系的更新变化影响企业网络的整体演化。随着网络节点和关系的变化,网络密度随之变化,企业所占据的结构洞位置数量不确定,获得的知识冗余度不稳定。

三、新时期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对企业网络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网络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上,认为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但对企业网络与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将深入探讨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

1.基于网络层次分析。将网络密度、网络规模、网络范围作为判断特征。网络密度是指网络中各企业、组织、机构间实际联结的数值与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最大联结数值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网络密度越大。高密度的企业网络中,中心企业与其他企业机构组织间联结多,知识流、信息流、资源流等传递效率高,易形成共同规则和行为范式。新时期企业网络具有复杂开放性,节点成员可以自主选择参加该企业网络,随着中心企业的发展,其相关联结会增多,密度增大。当企业处于高密度企业网络时,适用合作创新战略,尤其是产学研联盟、逆向工程等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可以充分利用高密度企业网络中各节点间高联结程度和高传递效率,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集中智力,实现技术创新。供应链方向,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包括潜在需求),提出技术创新路线,由供应商主导与企业合作研发,通过逆向工程研发,实现合作创新战略。与政府、金融机构等合作,政府政策导向和金融创新服务为企业提学研联盟的契机;与科研机构、大学等合作,通过孵化器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实现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宜形成行业联盟、创新集聚,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实现创新双赢。如果采取自主创新战略,则不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因为自主创新战略对于相关节点依赖程度低,主要依靠中心企业自身组织网络实现,即便是集成创新,也是对资源的需求相对较高,对外依赖度较低。

网络规模可通过与中心企业直接关联的企业组织机构的数量测量,网络规模的大小表示企业可获得资源的多寡;网络范围指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组织机构间关系种类的数量,范围的大小表明企业可获得资源的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程度。新时期企业网络是复杂开放的网络,节点成员、联结数量的增加,使企业网络规模和范围扩大。大规模大范围网络选择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战略均可,具体情况由其他影响因素判断。大规模大范围网络意味着企业可通过多渠道获得大量知识、信息、资源,企业既可通过吸收、消化、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自主创新,又可将其合理整合,与其他节点共享,实现合作创新。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企业均占据中心位置,掌握核心资源,可掌控创新整体进程。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可知,新时期企业网络由其复杂开放性决定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战略较为适宜,可充分利用网络获取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如果从自主知识产权的角度考虑,企业亦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企业网络的存在对此不存在阻碍作用。

2.基于企业间层次分析,将联结强度作为判断特征。联结强度是指网络中两主体间的关系,联结强度可用交互作用、情感强度和互惠程度表示。强联结表现为两企业间高频率交互作用,彼此信任,互惠程度高;而弱联结表现为两企业间低频互动,信任度和互惠度较低。在新时期企业网络中,竞争合作关系为主导,企业不再单纯追求垄断利润,更加注重合作双赢,呈现强联结状态,适合选择合作创新战略。信任是联结强度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信任度高,才能实现强联结。合作创新战略需要合作企业组织机构彼此信任,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利益分配合理。强联结通过节点间经常性的互动,培养并形成相互间资源共享、机制规范等合作环境,实现节点间联动互动,促进互利互惠,实现网络升级和技术创新。

3.基于企业层次分析,将结构洞作为判断特征。结构洞是指非冗余联系之间的分割。若供应链关系中供应商与消费者可通过中心企业相连接,其间即存在结构洞,中心企业占据了结构洞的位置,可获得非冗余资源;若供应商与消费者可直接相关联,则不存在结构洞。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占据结构洞的企业不包含孵化器企业,而将孵化器视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作者注),作为联结枢纽,可获得不能直接联系的企业间的非冗余信息资源,并通过联结互动获取优势。由于新时期外部环境的动荡,经济前景不明朗,中心企业所占据的中心性和结构洞位置及数量更加不确定,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增强中心企业的动态适应性。不过,相比于传统的企业网络,新时期企业网络占据的结构洞数量要小,因此,对于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由于处于两个节点联结的枢纽上,可通过桥接作用获取非冗余知识、信息和资源,并将其运用于技术研发,所以,这样的企业更适宜选择自主创新战略;而不占据中心性和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则更适合选择合作创新战略。

四、新时期企业网络条件下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以奇瑞公司为例

企业在进行具体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时候,应根据自身情况,对宏观环境、中观行业环境综合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企业网络结构及自身所处的位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优技术创新战略,实现技术进步、技术领先,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获取超额利润。奇瑞汽车公司深谙企业网络与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通过对企业自身的分析,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技术创新战略。奇瑞汽车公司始终致力于自主品牌的研发设计,注重创新,但是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有限也是客观事实。为此奇瑞汽车公司完善自身企业网络,针对不同项目实施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

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自主知识产权的角度分析,奇瑞公司注重将自主创新作为突破,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占据企业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位置,增加结构洞数量。大范围大规模的企业网络使其获得知识、信息和资源的渠道、数量增加,自主研发的能力增强。对于核心技术(发动机、变速器、整车开发等技术)的研发,奇瑞汽车公司实施的是自主创新战略。奇瑞公司的Acteco系列发动机是国内第一个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都完全自主的发动机品牌,其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设计研发过程中,与奥地利AVL进行了深度地技术合作,广泛地吸收了内燃机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实现国际领先地位。而奇瑞汽车公司的CVT变速箱,则是汇集自动变速箱技术领域众多专家,以及奇瑞近百名优秀设计人员共同开发,在产品设计、加工工艺、装配工艺、试验等关键环节实现了一系列突破的自主研发产品,打破了日系车企在CVT技术领域的垄断。自主创新战略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进步,更可以加强企业获取整合资源的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投入,注重自主创新战略,是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领先的必经之路。相比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自主创新战略往往具有开拓新市场的效用,如果获得成功,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技术的突破需实现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心企业可以通过中心性和结构洞获取的非冗余知识实现集成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集成创新是将各自生产要素进行创造性地融合,使之相匹配,从而达到系统功能发生质的变化,形成核心竞争力。集成创新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的累加,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配比来实现创新,追求1+1>2的效用。

从风险分担和提高创新速度的角度考虑,奇瑞汽车公司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新时期企业网络的特性实施合作创新战略。大范围大规模的企业网络并不是阻碍企业合作创新的因素,而是可被充分利用来获取更多知识、信息和资源的平台,以实现共享和加速创新进程。中心企业的中心性和结构洞位置相对于其他因素,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无论非冗余知识、信息和资源是否被中心企业获得,这部分内容都始终存在于企业网络中,基本不存在抑制作用。因此,依托于企业网络的合作创新,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内外的资源,还可以在创新过程中,加强网络间节点成员的关系,实现网络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角线方向,合作创新可以为企业与研发机构提供机会,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合作创新战略中,中心企业需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服务机构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技术和服务。建立产学研联盟,规范风险分担、利润共享、产权所属等关键问题,发挥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奇瑞公司对于前沿技术(如新型燃料的应用研究、纯电动轿车的整车开发、汽车电子的应用研究等)采取对角线方向的合作创新战略,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长春汽车研究所、合肥第38电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合作研发,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水平方向,企业间合作创新也是一种技术创新战略新方向,尤其是同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创新。对于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等软科学创新方面,奇瑞汽车公司通过与捷豹路虎、美国量子公司、克莱斯勒公司进行合资合作,获取知识溢出,实现创新。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8篇

IT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从互联网出现到现在,IT业的发展速度惊人的迅速。IT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的在世界各个角落崛起。美国和欧洲的IT企业最为活跃,IT企业作为服务业的领军行业产值也是一路攀升。在这场科技大潮中,造就了一大批新型科技巨头企业。中国的IT企业相比较西方国家来说,虽然起步稍晚,但是发展速度同样非常的迅速。信息技术在我们信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对我们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IT企业及IT企业的特点

IT是信息技术的英文缩写。对于IT产业的传统分类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提供计算机硬件,信息产品硬件为基础的IT产品制造企业;第二类是以提供软件和解决方案为基础的IT服务企业;第三类是提供通信软硬件的服务的通信类企业。

IT企业与传统也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是路径依赖与路径传递。路径依赖指的是用户再使用该IT企业的产品后,会产生依赖性或者是转移使用产品会造成额外的费用。这就使得产品能够牢牢的抓住自己的用户。IT企业的产品相比较传统企业在这方面更加明显,淘宝就是这方面的例子。用户习惯在淘宝网购物之后,就很容易再以后的购物中再次使用这个网站进行购物。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路径的传递效应是IT产品路径依赖的副效应。用户在习惯使用某一公司的产品后,对于该公司相关功能的产品也会倾向性的选择。微软的操作系统与微软的软件产品就是存在这种传递关系,人们习惯使用某一产品后,会对该公司的其他产品自然产生信任和依赖。这就是路径锁定的传递效应。

IT企业另一个特征是网络效应。所谓的网络效应是指该产品使用的人越多,该产品对的价值效用就越高。比如电话的使用,一个人使用电话没什么意义。但是几十亿人用电话,就发挥出了电话的重要作用。IT企业的产品在这方面体现的极为明显。所以用户的数量对于IT企业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IT企业第三个重要的特点是低成本的扩散与边际效益的递增。IT产品是高投入,高附加值,高产出的产品。企业一般在研发阶段投入很大,一旦被用户接受,只需极低的成本就可以通过网络效应扩大用户数量,而极低扩散成本产品的扩展带来的收益可以使得企业边际效益不断增加。

2技术创新战略分类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按照创新活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自主创新又称为原创新,一类是模仿创新又称为跟随创新,第三类是合作创新。

自主创新就是指的企业自主进行技术的研发创造,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而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行为,吸取率先创新者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专利技术或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进一步开发。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重大联合技术创新,使得外部技术资源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益,最终使合作各方共同获益。

3我国不同类型IT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3.1中小IT科技企业

我国的中小型IT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匮乏,技术研发水平低的问题。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小企业难以进行新技术的研发。自主创新需要较高的投入,风险也大,小企业很难承受。中小IT企业最好选择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两条路。模仿创新使得企业可以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当然这里所说的模仿创新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独创,将重点转移到后期客户体验的提高上。纵观现在的科技巨头企业,在其刚刚起步的时期都是通过模仿和创新来争夺用户。百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设计就更加注重中国用户的习惯,在中国市场打败谷歌,后来居上。

此外中小IT企业还应该多多考虑合作创新,合作创新可以有效的为中小企业带来资金和技术,同时降低开发的风险。特别是同大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中,中小企业可以积累自己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水平。

3.2大型IT企业

大型IT企业跟中小IT企业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一般大型的IT企业不仅有充足的资金,还有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机构。大企业应该采取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是自主创新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可以让企业获得先入为主的竞争优势,确保自己的行业领先地位,攫取更多的利益。在雄厚资金的支撑下,大型IT企业依据自己多年积累的专利和技术可以比较容易的开发出新的技术。新技术具有自我催化的特点,手里掌握的技术越多,新技术的研发产出也就越快。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应该将技术和用户需求并重,一方面考虑新技术可以为用户带来哪些新的体验、满足哪些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用户需求需要企业研究哪些方面的技术,也就是技术和需求耦合状态下的创新。只有两方面都进行思考,才能促进技术的快速转化。大型IT企业同样也要重视合作创新,通过合作创新大型企业能够更方便的获得新技术,取得同行业的竞争优势。

3.3 IT企业战略制定的落脚点

IT企业根据其行业类型的特点,应该特别重视用户的培养。得到了用户的肯定也就获得了市场,用户真正的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不论是大型IT企业还是中小型IT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过程中都要认识到产品是做给用户用的。已经开发出的新技术在转化为产品的前更应该先做好市场调查,用户对于这种技术所带来的产品的需求怎么样。不论是自主创新,合作创新还是模仿创新,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用户。

参考文献:

[1]李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T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探讨.现代管理科学,2013.

[2]曾德明,张利飞,张运生.基于技术创新战略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软科学杂志,2004,18(2).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生态平衡战略模式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

总书记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创新已成为今天社会发展的主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活跃在市场中的企业是由大、中、小企业组成的企业群。在美国、日本这样发达的国家,既有大企业,也有为大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更有因企业性质不同,其最佳规模只能是更为独立的中小企业。企业是有其合理边界的,就如同自然界一样,企业也必须是大、中、小合理分布的企业群,才能保持其自身的经济生态平衡。中小企业的存在对于保持经济生态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看,不仅中小企业数量在快速增加,而且在工业企业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而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企业的生命力体现在创新上,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对外进程的加快,国内的巨大市场已开始融入全球化的市场,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不仅是和国内的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还要面对资金雄厚、技术设备先进的国外企业的竞争。因此,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其竞争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选择,而现实情况是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着不少困难。

(一)企业的组织制度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技人员70%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小,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过多的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科研经费、科研力量不能集中使用,造成了科技投入的浪费。以部门和行业为核心的隶属关系的羁绊,给科技系统结构上的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设置了层层障碍,使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一体化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相当一部分属于淘汰和限制技术,技术水平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所占比例很小甚至没有,直接造成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甚至污染环境。

(二)企业人员素质和经济实力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我国中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国有中小企业设备老化,冗员过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非国有中小企业以乡镇为主,高科技企业比较少。并且地区分布上不平衡,“家庭企业”和“亲友企业”为主流。在工程技术人员数量、素质和层次上与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非常有限,从而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政策和市场环境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由于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投资都集中在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得不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重视,一些有潜力、发展快的企业不能健康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存在着市场、技术和生产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这些都限制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因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企业自身的重视,才能顺利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技术创新战略的规划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时,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和技术能力,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式和目标,然后制定技术创新的实施计划,以便对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活动实行一体化的组织、协调和控制。其次要确定技术创新要素的来源和配置,如资金筹集、技术资源的获取方式及人员的组织等,同时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成果的奖励机制。此外,对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保护做出具体部署。即在发现和评估创新机会,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全面评估内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战略的规划。

(二)走先市场后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

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时,必须确定适合自己的创新途径。技术创新的途径可分为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类,前者着眼于技术上的飞跃性,强调技术创新的领先性;后者围绕市场的需求,把用户需求和改进现有技术不足作为创新的根源,强调技术创新的适应性和经济性。中小企业应选择后一种策略,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其反应灵活、贴近顾客的长处,从用户的需求中抓住重点进行技术创新。不少企业的实践证明这种市场导向型的创新策略可以使新产品或改进产品迅速被市场接受,从而以较少的支出和较低的风险获得持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领域和市场

中小企业在人才和资金等方面都无法和大企业相比,因而不能从事基础研究、大型实用技术和尖端技术的研究开发,而应培育“专、精、特”的核心技术,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方向发展才能在专门领域达到精深的技术水平,形成不易被模仿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要善于运用市场细分策略,寻找大企业不愿或难以顾及的某一市场,甚至某道工序、某个零部件的生产作为突破口。这样才有利于中小企业采用专用设备,开发专有技术,发展独具特色的核心能力,形成大企业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

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项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小企业必须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从事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分析,还要和国家的创新体系相结合,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战略思路和模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才能真正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模仿创新战略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各种试验和设备相当落后,为推动技术创新,首先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是具有模仿能力的企业的战略选择,它是对率先者的技术进一步开发,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并不是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技术,在进一步的开发过程中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其优势在于企业可以节约研究开发和营销方面的资金。首先模仿者可以认真分析率先者的创新行为,在众多可行性新技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技术成果进行引进、购买、消化、吸收、改进和完善。这可以大大节约研究开发费,降低投资风险。其次,模仿创新企业所进入的是率先者已经开发成功的市场,又可以降低市场开发的风险,回避了新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再次,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模仿创新,新技术得以迅速扩散,并在扩散中被不断改进,所产生的新技术成果又再次通过模仿创新而扩散,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联合创新战略模式

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采用联合创新战略的中小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弱弱联合,优势互补,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联合创新模式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以行业为依托的联合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利用本行业的资料、人才和技术等优势,组成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项目开发。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开发的产品或项目使用范围行业强、技术人才集中在某一部门的行业。其二,是区域联合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是由地方科委、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等单位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自愿参加。地方科委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企业、科研部门、金融部门为某一项目成立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要实现的目标。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能够推动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合作创新战略模式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分工协作的优势,与大企业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灵活、市场适应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企业的科技、设备、资金等优势,快速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大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然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桎梏,求助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为中小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生存空间,这种相互依赖关系可以称为生存互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时,应尽力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技术创新战略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合作关系;有利于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联盟长效稳定发展的关键。联盟的创立是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联盟的核心任务是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在核心技术产生的基础上出现了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核心技术的保护和内部共享;二是权利的归属;三是利益的分配。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保持联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化是保持联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核心技术研发过程中及时申请专利或以技术秘密进行保护,进行全程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核心技术形成后确定其权利归属,采取许可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的办法,使利益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保护联盟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联盟长效稳定的发展。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是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行业的获利能力是衡量行业核心竞争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的产生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的产生不能直接提升行业的获利能力。在产生核心技术后,积极的将技术知识产权化,在取得多项知识产权后,积极的进行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设计,将知识产权的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逐步提高行业的获利能力,最终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成立了10余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成立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几乎涵盖了黑龙江省所有优势支柱产业。联盟成立后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签订了一批科研攻关项目,目前项目正在积极的研究实验中,部分项目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联盟初步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有利于联盟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尚未到位,宏观政策提倡多,具体政策支持少;二是联盟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大多只落在纸面,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各方只是以获取资源为主,大多数企业的目的是为了从大学、科研院所获得技术解决方案,而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没有真正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三是推进联盟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有效安排,往往造成本来就匮乏的技术创新要素分散、交叉、重复,难以集成并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难以对黑龙江省优势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重大作用。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工作在黑龙江省尚处于起步阶段,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也仅仅处于纸面协议阶段。调研过程中发现,在联盟成立的合作协议中大多都将知识产权的管理列为协议的一部分,对专利的权属、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划分,但在联盟常设机构中却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的人员和部门,没有设立专项基金用于知识产权工作,联盟成立至今没有相关的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业务产生。

三、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联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的构建为基础,以产业共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生为重点,以发挥联盟的组织形式的优势为主线,以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和优势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目标,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明晰知识产权归属,以企业的创新需求为纽带,不断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不断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推进“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十大工程”,为构建创新性省份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的联盟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权属明确,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在生物医药、煤炭开采、石油石化、食品加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重要的行业技术标准,以联盟为组织单位承担一批重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以知识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为依托,使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持续稳定发展,形成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为联盟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一批行业自主专利群(网)。培育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全国的试点示范单位,使黑龙江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

(三)发展重点

1.健全联盟知识产权制度。根据联盟的实际明确联盟知识产权涵盖的范围,明确联盟共同出资、成员自筹经费、国家资助等资金来源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定知识产权保密制度,签订技术保密协议或条款。明确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和实施技术转移制度,制定严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联盟内部成员退出和新成员加入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国外成员的联盟应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审查制度。联盟涉及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众多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联盟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以知识产权引导技术研发和科研项目。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技术研发的全过程,提高科技研发的效率和效益。研发前注重专利检索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研发中进行全程的知识产权跟踪,确保研发阶段成果得到保护,研发成功后要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成果保护,注重知识产权转化和许可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3.利用联盟成员单位行业集中、研究领域相似的特点。集合联盟成员的优势,以联盟为依托,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采取灵活的方式吸纳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利检索人员,加强对重点关注领域专利的查阅和研究,定期行业关注领域专利研究报告,提高联盟成员单位的利用专利文献的意识,提升联盟成员单位利用专利文献的能力。

4.立足于企业群的创新需求,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紧迫需求和技术瓶颈,制定技术开发的方向,充分查阅、研究专利文献,确定研究的国际突破点,明确核心专利和专利群的方向。在取得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后,积极将技术成果专利化,针对核心专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从战略高度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的共享和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托,建立持续稳定的产业技术创新链,不断取得行业发展急需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专利群,使联盟成员单位更有效地利用专利战略占领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

5.充分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展开联盟成员单位的全面的合作。联盟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加强企业科研队伍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吸纳专业的知识产权人才,加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高校、科研机构应利用企业的优势,加快自身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6.积极申请国家科技计戈Ⅱ项目。联盟应从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申请并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积极向主管部门反应,争取立项。要严格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所有。联盟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依据联盟协议在项目申请书和任务书中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许可实施及利益分配,以及联盟解散或成员退出的知识产权处理方案。对于知识产权约定不明确的项目不予立项。如联盟及课题承担单位违反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约定,5年内不得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联盟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有向国内其他单位有偿或无偿许可实施的义务。联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向境外转让或许可独占实施的,须报科技部批准。

7.在注重核心技术研发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标准的制定,在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标准。在联盟内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8.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注重商业秘密和国防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对外合作的知识产权审查和管理。联盟的核心技术尽量采取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并针对核心专利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联盟知识产权巡查机制,加强成员单位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联盟联络员制度

针对每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指派专人负责与相关部门对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日常协调工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创建联盟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快速通道,在遭遇知识产权纠纷时,要帮助和支持企业积极应对,为其提供及时可靠的技术、法律分析,并给予维权援助资金支持。政府应充分利用职能部门的优势,针对联盟开展知识产权的培训,尤其是联盟成员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定期组织联盟与省外相关联盟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经验交流。

(二)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根据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经济区、十大工程”的建设目标,积极进行引导和扶持,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与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联盟的知识产权工作为我省的总体战略服务。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对联盟的倾斜,对联盟提出的产业重大创新需求,可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直接委托联盟组织实施,指导并监督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工作。引导和监督联盟根据具体积极的进行成果扩散,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大扶持力度

指导联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积极为联盟培训知识产权检索人员,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对全省优势支柱产业技术领域,如装备制造业、石油石化产业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和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状况研究,及时知识产权预警信息。指导重点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外知识产权壁垒,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并对重点企业科研立项、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进出口、专利侵权纠纷等起到参谋作用。

(四)积极协调联盟内部成员的关系

引导联盟成员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构建。积极协调联盟内部的知识产权纠纷,促进联盟知识产权共享和技术转移,监督联盟使行业共性技术向行业内部扩散.

(伍)加强社会中介的建设

上一篇:管理创新范文 下一篇:创新无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