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手段范文

时间:2024-04-24 16:58:38

城市设计手段

城市设计手段篇1

【关键词】城市景观 手绘设计 艺术与技术 传统与现代 思维培养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35-03

城市景观设计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外延甚至涵盖了我们可以探寻到的全部自然界。城市景观设计中艺术表现思维能够有效地生成设计,而最终是通过技术表现来实现设计的目的,手绘表现设计能够快速将景观环境空间内在的一些内容借以表达出来,是一种较为便捷且高效的手法,在整个设计的程序中对于艺术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景观关于设计思想进行良好交流的一个方法,审视设计中的一些较为本质的内涵以及艺术与技术的主题。景观手绘设计最终的一个目标是表现,艺术与技术两者之间总是相伴相随和谐共生,手绘景观设计表现是对传统艺术形象进行消化吸收和深层次的再创造,使其既不失传统性,又不乏现代设计的时代感。手绘设计主体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土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艺术。针对城市景观专业手绘设计的教育研究,我们应将西方的设计精神和我们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中力求创新,在全面提高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艺术素养的同时,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这样才能使中国的手绘表现设计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之林。

一、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中的艺术与技术

包豪斯学派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要充分结合,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尽管艺术和技术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改变,但二者在人类建造实践活动中结合的本质依然不变,因此,以建筑为依托的城市景观设计必然是艺术与技术二者的结合。对二者关系的不同解读,或者说如何平衡艺术与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城市景观手绘艺术设计表现的理解和认识。景观手绘是艺术毋庸质疑,景观手绘的目的是设计,但手绘的深层次追求却是艺术性,艺术个性才是手绘的灵魂。因此,技术只有服从于艺术表现过程的需要和规律才可彰显其作用与意义。在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中,点、线、面、元素之间的构成应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并非貌合神离于形象整体,正确认识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是提升技巧的思想基础,对景观手绘设计表现的有效、生动和艺术性把握是衡量景观手绘设计教学综合素养的一种标准。

城市景观手绘表现是一种设计语言,这种语言被赋予在每一件设计作品中,只有与艺术相结合、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遵循美的规律、体现宜人性原则的创造性活动方能称为手绘艺术设计。城市景观手绘设计的特点是能较直接地传达设计理念,富有独特的审美与文化意蕴,具有回归自然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学研究证明只要有很好的创意思想和扎实的绘画基本功,经过连续的后期训练,掌握手绘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技巧,才能真正迈进手绘设计的大门,现代许多国际设计大师的作品仍然以手绘方式为主,这无疑是渐入佳境的最好方式。我们常说心手相印,指的就是用手把心中所想传达出来,这是最为便捷的,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采用手绘方法绘制城市景观设计作品,在建筑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的表现更突出,应用更为广泛。因为丰富的技巧产生于设计思路、设计对象的形态特征、构筑物的体面材质、画面色彩调子、构图布局的整体要求,也是艺术修养、造型基础、表现习惯、思考方法的流露与体现,它如同旋律中的音色、大自然中色彩的作用一样决定着设计对象的特色和风格。由于手绘技巧和方法自由随意的特点,在丰富表现语言方面具有其它表现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手绘艺术生动的技巧在灵巧的手笔之间流泻并贯穿于表现的始终,掌控着景观环境设计的表达效果能力,廖廖数笔利落于把握准确的形象特征之间,简练而不单调,严谨而不呆板,笔法沉稳而流畅、转折而富于变化,形态准确而生动,笔顺有序而和谐,是艺术地增强画面效果感染力,加强设计表现力的有效手法。手绘设计彰显的是技巧与方法的基础,能够有效地将目标外在形象以及环境内涵进行艺术性再次加工的一个过程,建构起这种特定的语言形式。手绘设计是丰富而自由的,必须利用和发挥各种工具的优势因势去表达整体景观环境,恪守“外师造化而不为造化所役”之信念,才能不断的将自己的表现语言创新和突破,在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中,从局部入手深化去把握统一环境整体设计,进而发现更新更高的形式美感。

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艺术必须成为调节人的视觉感受、体验设计作品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城市景观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过程中手绘表现技术与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手绘表现技巧自由任意的性格、纯然质朴的品质、凝练艺术的手法,可感染和触动人的审美意识去感受艺术的神韵而进入美的意境,如同心灵感受天籁悠远而神奇的述说一样美妙,这就是手绘表现的设计价值和艺术魅力所在。

二、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

城市景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景观设计,而手绘表现设计又离不开传统与现代美学的渗透。从我国传统美学的角度考虑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吸纳传统与现代的美学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自然的无为之美、设计创新的热烈之美、文脉延续的内省之美。

城市景观设计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在古代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传统园林都是围墙内的景观,而现代建筑设计意义上的景观是建筑以外的所有设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含义更加广泛。然而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城市景观设计专业,只有认识到这种区别,才能从本质上理解现代景观手绘艺术设计的概念和灵魂,现代城市景观手绘设计是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趋势,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观设计手绘艺术,有什么样的创意思维,你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城市景观手绘设计。现代景观设计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碰撞的结晶,人们在崇尚异国文化后,心灵得以回归,转而皈依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现代手绘景观设计得以重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立足于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创造性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赋予现代手绘设计教学新的内涵。优秀的手绘设计作品,本质在于既能了解传统的文化历史,也能认清时代文化趋势,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美与博大,才能拥有一份精神与文化上的底蕴,并能更好的加以利用以彰显现代建筑景观特色。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的探索过程中,应该有符合我们时代的全新思路,符合现代手绘景观设计的传统文化理念。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只有体现传统思想内涵的城市景观设计教育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体现传统文化特征的手绘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归属感。

在当今文化互动融合的时代,将传统艺术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只有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再生”和“创造”,才能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意蕴的现代城市景观手绘设计作品。在城市景观设计艺术的开放与互动精神中发展,尊重文化差异和传统,用开放的头脑面对未来,合理地利用传统的文化元素去研究现代景观艺术设计教学,更好的挖掘本民族的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对现代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专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手绘设计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城市景观空间品质,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城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手绘表现设计的思维培养

景观手绘艺术设计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运用艺术观察的能力、运用形象思维创造的能力、运用艺术语言表现能力等因素,因此,城市景观手绘设计思维培养是提高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城市景观设计作品的创意构想能否被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绘设计的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图式语言的表达能力。景观手绘表现设计教学课程现在众多专业院校的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纳入了重点课程,其目的是利用手绘表现的训练,培养心、眼、手三位一体的思维创作能力,在景观设计教学别强调手绘设计表现训练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徒手描绘是对人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创意能力和整合思维能力的锻炼。手绘设计的灵感来自思想撞击之后产生的激情,手绘表现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此外,城市景观设计体系是严谨的,必须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作品的大小、比例、透视、色彩搭配、场景气氛等;必须掌握透视规律,并应用其法则处理好各种形象,使画面的形体结构准确、真实、严谨、稳定;必须学会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对待每个形体内在构成关系和各个形体之间的空间联系;另外要特别强调构图训练,这是任何绘画形式都不可缺少的最初表现阶段,景观设计手绘表现图当然也不例外。城市景观手绘设计表现除了提高造型能力,还要增强对造型艺术的敏感度,并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更重要的是通过手绘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景观手绘表达是灵感的瞬间闪现,有时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刻画出设计构思的精髓,在方案创作的初始阶段,更需要用手绘草图设计来诠释自己的设计和思维。

景观手绘表现是设计的原点和终点,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创意,往往只是设计者最初设计理念的延续,而手绘则是设计理念最直接的体现,转而形成设计理念和设计表现的一体化。景观手绘设计,自始至终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整个身心围绕着设计主题进行创造,这无疑是渐入佳境的最好方式,形成了惯常的艺术神圣感。要想创意一套完美的城市景观设计作品,一是必须掌握手绘设计的技法,二是必须理解手绘设计的精髓。景观手绘设计的特点是:能比较直接地传递设计理念,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情感因素,有很多偶然性,手绘方式实际上是沿袭绘画艺术的精髓,这也正是手绘设计思维培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景观手绘设计产生的某种不确定性使设计表现艺术更加生动,手绘更能体现出设计的灵性。

城市景观手绘表现是设计作品的语言,这种语言赋予于每一个设计作品中,在设计与表现的教学实践中强调:美是手绘设计追求永恒而高尚的目标,对这一目标的追求是艰难而痛苦的探索历程,在对美的探索、发现和创造过程中,美可以上升到纯粹的精神境界。就景观手绘设计表现的思维方式而言,“约束中的自由”是手绘设计表现对技法的认知和表现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归于成熟的表现,表现美是心灵感悟的成熟、是表现的自由,用艺术手法将精神和生命注入城市景观设计形象是手绘设计表现的艺术目标,在这样的创作思维方式中去揭示艺术真谛和美的情趣,我们情感获得的就不仅是城市景观的表象形式,而是手绘设计艺术的灿烂和珍贵价值。

四、城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手绘表现设计的运用

在整个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实践过程中,通常采用一种快速表达的形象语言来检索自己的设计,利用生动简约的手绘来表达自己的创意,手绘设计就是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城市景观手绘表现教学过程中发现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和完善。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手绘设计表现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创作过程而言,借助手绘表现使创作由初始到终结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不确定到确定,由不完善到完善,创作每深化一步都要由设计者通过手绘表现自审、自识、推敲来逐步完善。景观在设计初始阶段,表现为模糊意向性的粗犷而不具体的概念草图,这种草图只需掌握相对尺度关系,用笔简化快速记录。在景观设计初始阶段后,对草图中选定的方案进行充实,在探索中比较、深化和完善,使景观手绘设计进入中间性阶段,而后进入最后完成阶段。在最后阶段中着眼于表现细部造型、比例尺度关系及构造关系,并用适当的配景渲染烘托出设计的环境氛围,在表现运用程序构思中完成的设计及渲染图必须取决于人的能动性,是心、脑、手的统一运作。目前在国内专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重视手绘设计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否则做出的设计方案往往缺乏设计原创性,其原因在于:创作的初始阶段,设计者往往会出现多样并发的灵感闪现,不注意迅速捕捉并记录,会转瞬即失。正如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所说:“自由地画,通过线条来理解体积的概念,构造表面形态……首先要用眼睛看,仔细观察,你将有所发现……最终灵感降临”。

景观手绘设计表现运用过程中草图阶段须具备的三要素,景观设计草图和传统绘画创作一样,是创作立意、省审与表现之所需,因此不能存在任意性,许多国际设计大师徒手画的一些设计草图与以后实施建成的实景极相吻合,它既可是完美的建筑画,又可是提供实施设计的蓝本。因此,手绘设计草图要达到真实的运用必须同时具备准确性、生动性、概括性三个要素。第一,准确性。准确形象(包括准确真实的尺度与比例),准确的光影、透视,以尺度恰当的配景与人的行为描述。第二,概括性。手绘草图的优势在于其“快捷性”。在繁杂的设计过程中如不加取舍、不分主次,追求细节的表现定会花费过长的时间。虽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极易产生平淡、板滞,而且也很难显出设计的精神所在,达到感染人的效果,因此抓住关键表现部位,重染精绘、放松一般、轻描淡写是达到概括性的重要原则。第三,艺术性。快速草图是一种科学性较强的设计手法,其手绘表现图纸也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品味的写实性绘画艺术创作,但它在艺术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景观手绘设计草图重在结构、造型、比例关系,要求具备准确原则下的生动。所谓的手绘表现设计运用就是把众多的造型要素在画面上有机结合起来,并按照总体创意设计所需要的主题,合理地安排在画面适当的位置上,形成既对立又统一的设计意蕴风格,以达到视觉心理上的美感。

五、城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手绘表现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景观手绘表现设计最重要的本能是特有的感知和手绘表现能力,感知和手绘表现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城市景观手绘设计表达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建筑、室内、园林、景观、工业设计等领域广泛运用,不但用于创意草图,而且相对细致的手绘直接参与设计方案交流,充分体现了手绘在设计交流中的优势。景观手绘设计作为表现手段,使其能迅速完成设计构想,快速记录设计灵感,迅速完善和修正设计,可见在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手绘表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手绘设计的表现过程是产生技巧和方法的本源基础,是刻画形象、塑造环境的思维过程,如果把景观手绘表现技法理解为描述设计的语言形式,那么具体的笔法技巧就是构成这种语言形式最基本的符号。景观手绘是设计表现的原点,景观手绘的绘制过程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提高在设计表现方面的能力,提高对景观的形体塑造能力,提高处理明暗、光影、虚实变化、主次等关系及质感表现、色彩表现与整体协调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手绘设计的表现,而且景观手绘设计表现作为一种基础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必须掌握的技巧。手绘设计表现返璞归真,归根结底是一种创意的行为,是为设计创意全面表达服务的,景观手绘不仅是一种技能,还是个人修养与内涵的表现,这是景观手绘设计教学中强调的重要环节,城市景观设计作品的价值在手绘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因此,在景观教学和设计实践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手绘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必须进行正确的设计观念的教育,使其认识到手绘设计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手绘设计作品进行进一步研究,在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中挖掘手绘的巨大潜能,丰富手绘的表现手段,从传统中继承手绘艺术的精髓,让景观手绘设计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景观手绘设计教学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评价以及培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景观手绘设计作品可以称为艺术作品,手绘设计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是其他画种无法取代的。艺术是“人类以感情和想象作为特性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景观手绘设计表现自然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也是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更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因此在城市景观专业教学中手绘表现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

六、结束语

在当今城市化的背景中,景观设计艺术和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了新的内涵,将构建一个全新的创意境界。景观手绘设计表现是艺术素养和表现技巧的综合体现,它以自身的魅力、强烈的感染力向人们传达设计的思想、理念以及情感,景观手绘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熟练的表现技巧,来表达城市景观最美的创作思想。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手绘设计的学习和应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景观手绘设计观念的教育,使其认识到手绘设计的重要性和手绘表现设计旺盛的生命力,加强对传统的景观手绘设计作品进行再研究;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中,挖掘景观手绘设计表现的巨大潜能,丰富手绘的手法与技巧,从传统中继承景观手绘艺术的精髓,让手绘设计表现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城市景观设计艺术手段更加丰富与完善。以城市景观设计为发展语境,也将是手绘景观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手绘景观设计表现艺术也将迎来发展的真正春天。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陆震纬、来增祥.室内设计原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 西蒙兹、斯塔克著.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金 科.手绘表现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 徐 伟、罗 婷.文艺复兴前的外国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发展研究[J].艺术百家,2010(8)

9 张 尧.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手绘表现[J].才智,2011(12)

城市设计手段篇2

关键词:城市设计;管理工作;分析研究

1、城市设计管理的必要性

城市设计与其说是一个“理论”的领域,更不如说是一个“实践”的领域。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全国各地城市都出现了所谓“千城一面”的“特色危机”。历史街区的破坏、环境景观失控、高层建筑遍地开花、绿化休闲空间的奇缺等等对公共环境的忽视现象十分严重。设计“失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随着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各地城市规划的重点正从“生产设施”转向“生活设施”,主要是试图弥补快速城市化初期造成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足和环境质量不尽人意的缺憾。城市设计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在城市“生产功能” 的速成过程中强化“生活功能”。而这种“生活功能”,既不是抽象的美学符号,也不是形式化的艺术造型,而是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能亲身体验到的生活环境,它应具备安全、方便、舒适等最基本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设计面临的紧迫工作并不是如何去创造精彩绝伦的旷世杰作,而是怎么能避免日益严重的破坏性的设计行为,特别是那些不顾左邻右舍的唯我独尊的设计行为!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设计行为本身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避免“万国建筑博览会”式设计的任意蔓延。

城市设计管理的理论前提

2.1 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美学”问题

在城市设计的理论探讨上存在着这样一些误区,即:有人简单地用城市美学甚至建筑美学的观点概括城市设计,似乎城市设计与城市美学可以划等号。还有的人在所谓“二维”与“三维”等“纯粹空间型体”的讨论上争论不休。凡此种种,都涉及到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我们在研究和探讨城市设计问题时,到底应该关注什么理论?

“以人为本”已成为几乎所有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共识。既然如此,城市设计研究应该更多关注与“人”密切相关的地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和环境生态等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宏观的大生态,也可以是微观的小环境。但最后的归结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一个或一群生活在当代城市里的活生生的空间环境的使用者!如果离开了对具体使用者的丰富多样的行为心理需求的关注,而去空谈什么城市设计,就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2 城市设计不仅仅是“设计”问题

在城市设计的研究上则存在着“就设计论设计”的不良倾向,过分指望通过更细更具体的“设计”去解决城市设计面临的问题,而忽视了设计“管理”的重要性。其实,城市设计如果不与管理相结合,而仅仅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其效力往往是苍白无力的。“设计”只是从决策管理到建设实施全过程中的一个“技术环节”或“技术过程”, 只有经过政府的有效“管理”和开发部门的“实施”,甚至“市民参与”等许多更重要的控制环节,才能变为实实在在的城市环境。实际上,不仅仅是专业人员在设计城市,在城市中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尽管大多数人从未画过图,但他们的确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面貌。城市设计其实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设计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周期延续很长的建设决策过程。

2.3 城市政府应从直接参与设计转向对设计的“管理”上来

从近年来的城市设计实践来看,许多城市所进行的城市环境的整治工作(类似于西方国家本世纪初的“城市美化运动”)确实改善了城市的景观环境,并受到普通市民的欢迎,短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但问题在于,所有这些环境整治工作都几乎完全由政府包办并依赖于财政一次性的巨额投入,这还不包括今后维护费用的来源等问题。从长远看,许多类似工作(包括投资、建设和维护等)将逐步转向市场、推向社会,而城市政府将仅仅起控制和监管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政府而言,城市设计主要不应该是指某个阶段的某种具体建设项目,而更多是一项设计指引,是一种政策手段,关键在于技术和管理的紧密结合。解决城市设计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建设管理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实行更严格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说,应系统和全面地研究如何将城市设计转化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

3、城市设计管理体系的构成

3.1 设计管理的层次与重点

在探讨城市设计管理问题时应作适当的层次划分,大体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其中,宏观的城市设计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在总体规划层次,城市的总体结构和格局是所有下层次城市设计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在总体规划时就建立一个疏密相间、结构有序的城市总体空间格局,那将十分有利于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城市设计中的落实集中体现于总体层次。

3.2 设计管理的类型与效力

不同层次、不同重点的设计管理可以采取不同的控制类型,其效力也自然不同。

设计控制的类型按照其效力的强弱依此可分为以下三类:

(1)法规类:即地方条例,如策略性层次的城市设计通常可以通过市人大颁布有关条例的方式,对其所希望控制的重点城市设计要素实施最严厉的管制。例如,可以颁布一项类似于“全市建筑高度分区管理条例”的法规,来杜绝高层建筑遍地开花的不良现象,同时,也将有效地遏制城市密集地区建筑总量失控的势头;

(2)规章类:即由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各类管理规定以及设计图则等;

(3)规范性文件类:包括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或由各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图则等。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详细蓝图”和“城市设计指引”,均属此类型。

3.3 设计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设计管理的出发点是以政府主导的方式通过有关政策引导市场的开发行为。但是,它与规划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基本属于“政府行为”,而后者则更需要“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通力合作。

虽然设计管理在必要时可采取较为严厉的管制措施,但大多数的方式仍然是以“导则”、“导引”或“指引”的形式出现,并不具有法律的或行政的强制效力。因此,设计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恐怕更多采用宣传推广的形式,特别是采用直观易懂的形象化方式。政府的角色更像一个热情的“推销员”,而非板着面孔的“法官”。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城市设计的观念、原则、设想、构思以及优秀的方案推荐给开发公司或市民大众,最大限度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政府最终不能代替企业做设计,只能对开发行为进行原则性引导。否则,就又有走回“形体设计”的老路上去的危险。

4、实现城市设计管理的必要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促使城市管理者越来越把工作重点转向城市环境的营造上。对于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政府已越来越少直接干预经济事务,而只能以市场为杠杆来间接调控经济。而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典型的政府行为,正是间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抓好城市规划和设计正是一个城市政府最重要的本职工作。

4.1 设计管理需要必要的法律地位

在我国现行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法律文件中,极少见到有把城市设计作为一项法定内容的。目前许多城市设计的目标也主要是靠行政强制手段达到的,但从长远考虑,如果不为城市设计确立必要的法律地位,是很难保证其实施效力的。

4.2 设计管理需要客观性的技术准则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整套技术标准和规范。而城市设计却由于众说纷纭而一直难以形成统一的、尤其是“客观的”技术标准或准则。无论是在内容、程序、做法,还是在“定性”和“定量”等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争论和分歧。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在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上难以实行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也使城市设计的评价上更多的依赖于主观的经验和直觉,而缺乏客观公正的设计评估体系、方法和机制。

4.3 设计管理需要稳定的政策保障

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城市设计方面的投入和实施主要是依赖于政府领导层的临时决策,而没有长期的制度性保障。本来,城市设计的需求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长的,相应的,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也应逐步追加,但很少有城市在这方面制定了稳定的发展政策。

假设政府并不愿意进行长期或大量的投资,那么,又有什么政策能鼓励和吸引民间经济实体在这个看似属于“公益事业”的城市公共环境上进行投资呢?例如,可否参照国外经验,实施一种针对提供额外公共空间的业主的容积率的奖励政策?这样哪怕是很简单的一条“政策”也往往比一百种具体的“设计”还更能有效地达成城市设计的目标。

4.4 设计管理需要步调一致的行政管理体制

城市形象和景观的混乱现象许多并不是由于缺乏设计手段,而是某些现行体制的矛盾造成的。如:“城乡结合部”几乎成为所有城市最混乱的地区,这正是城乡两种不同的土地和规划管理体制相碰撞的必然结果。

再如,规划和建筑以及其它相关行业管理的分割状态,导致规划师和建筑师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的机会。而行政和技术的两层皮现象也使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缺乏经济、社会、政策、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协调能力。又如,城市管理部门(如规划、建设和城管部门)的分割状态,导致广告等重要城市景观要素经常处于“三不管”地带而任意蔓延。

4.5 设计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

城市设计手段篇3

【关键词】城镇建设 设计 提高水平

就城市规划领域而言,城市设计发挥着独特的价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想提升城镇的建设质量,必须有效的提升设计的水平。学科的交叉、高效的机制、灵活的形式对城镇建设水平的替身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先回顾了国内城市设计发展的历程,然后就提升设计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近40年,国内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全市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大量的人们涌入城市让土地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开发城市的时候忽视了城市原貌和历史文物的保护,资源浪费情况严重,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严重匮乏,这些情况的存在让城市风貌逐渐丧失,竞争力不断下降。国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城市设计,九十年代大力的推广,进入21世纪后开始对城市设计进行反思和完善,在实践中应对各种出现的问题,慢慢的到完善并开始走向成熟。国内六百多座城市和一些乡镇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城市的环境面貌和质量有效的被改善,有力的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城市的竞争力也在稳步提升。通过城市设计,国内建筑学界和城市规划强化了和外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很多知名的设计师纷纷进入中国,有效的提升了国内城市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城市设计的意识,广大的设计人员、开发商、人们以及官员明显的加强了环保理念,这必将有效的提升国内城市的建设水平。

二、大力发展城市设计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国内城市设计有很多的成果和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国内城市发展过程中推动力是市场和政府,业主的价值观和利益需求束缚了城市的发展,在当前制度下,城市的发展在城市设计上采纳的建议并不多。所以,要想让城市设计的作用充分的发挥,有效的提升城镇的建设水平,在观念和制度上要有所突破。

当前,国内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已经不再是传统规模、要素驱动的阶段,而是朝着内涵和提升品质的方向发展。国家之所以不惜余力的推进城镇化进程,最主要的目的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整体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提升主要表现在收入、公共设施等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使用空间这一重要的手段,以空间为中心的城市设计科学应运而生。因此,城市设计要想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借助决策者、专家和全社会人们的力量共同推动。

1、在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内纳入城市设计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的提出“完善空间规划系统,有效的改革规划体制,有效的提升立法水平,最终形成衔接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城市设计在这个规划体系中被推向了重要的位置,在城镇建设水平的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保障城市设计学科内涵有效的提升

我们都知道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城市设计,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怎样回复存在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怎样把这种制度和观念有效的破解,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设计自身,对科学上的核心问题逐步厘清,有效的扩大研究框架,让其立足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进行城市设计,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并不断推广,扩充其科学内涵。

3、强化科技社团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在促进城市设计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和广阔空间的是科技社团:他们具有专业的资源,可以快速的对城市设计优秀案例进行选择,选出城市设计领域的专家,在业界和社会中普及正确的设计观念;依托传媒,把城市设计的理论、知识、实践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城市设计人员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培养水平,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城市设计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广泛的开展讨论,对存在于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诚布公的批评,对好的方面进行褒奖;同时,也可以举办科普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城市设计,拥护城市设计。

三、城市设计未来的发展

国内开展城市设计已经快四十年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必将赋予城市设计新的内涵,也肯定会出现新的特征和外在表现。就研究理论方面而言,必将进一步加强研究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和城市设计思想,城市设计过程中公众必将会参与其中,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相关设计意识、方法等;就城市设计关注的领域而言,除了城市景观、形象等问题外,还会对城市中国存在的其他问题诸如:民生、文化、经济等加以重视,让城市设计更加科学、规范、符合当地城市的特色;以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为依托进行城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管理需求,必将会出现更加多样化的城市设计产品和类型;随着人们深入的认识城市设计价值,不仅要从整体上有效的提升城市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城市设计还要积极的吸纳更多相关专业认识的参与。不管怎样,国内城市设计必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

结束语:

我们不能把城市设计当成一种理念来看待,要实际的付诸于行动;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方案更是管理的政策;它囊括人们在内所有人的品位,也包括所有从事城市设计人员在内的职业素养;它不仅是微观上的技巧,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宏观上的把握。在可续发展观和可持续战略的理念下,对城市设计工作大力的发展,必然会让城市的环境、质量、面貌等有效的提升,让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史国瑞,郭子成. 城市事件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索――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空间的解读[J]. 规划师,2012(S1):37-39.

[2]杨辰.面向“城市事件”的概念性城市设计---以2010 年上海世博会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为例[J]. 城市规划,2003(10): 81-88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Z]. 2008.

城市设计手段篇4

关键词:城市策划,城市开发,策划步骤

中图分类号:R126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须有预见性与合理引导,策划学方法的引入可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

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如何发展的决策在计划阶段即已完成,城市的开发只需经由简单的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过程,而开发的结果也无需市场的检验,故策划在城市开发中的作用不大。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除城市管理者外,开发商和其他社会力量也介入到城市开发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增多、自由度的增大,使得城市开发项目变得更加复杂,籍由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得出的、理想的城市形态亦时常与市场相冲突。有鉴于此,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设计者有必要因应市场开发的需要,在城市开发项目启动前进行相关的策划构想,使之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就国内目前实践而言,如何将策划方法科学有效地应用在城市开发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多数的城市开发项目,因事先缺乏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没有达到最初的设想。

策划学起源于市场营销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活动中,上世纪中,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策划研究在城市开发上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国内外相关学者相继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对比国内,国外学者在城市开发策划方面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与此相关的著作包括艾地斯.谢瑞的《设计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威廉.佩纳的《寻求问题》;日本设计师很早即开始对策划方面的关注,1990年由日本建筑学会所著的《建筑企划论》中,对策划在都市再开发、住区建设、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都市旅店建筑等城市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均做了系统、科学的阐述。

庄惟敏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策划学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的学者,其专著《建筑策划导论》(1995)从理论上对建筑策划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在清华科技园办公楼项目中进行了尝试,完成其全过程策划;顾朝林教授《概念规划》一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切入,对城市开发区的前期策划(总规阶段),城市商业带及城市居住区(详规阶段)等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并辅以实例验证。国内对城市策划在城市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期,尚无对“城市策划”的明确定义,也缺乏结合开发实践的系统的操作方法框架。

笔者结合国内外理论成果与城市设计实践现实,对城市策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试图整理出一套符合当前国情的城市策划框架体系。

1城市策划的概念

策划是一种“构思或理性思维程序”,是“人们为了达成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具体方案的过程。”[ 引自百度百科。原文为“策划又称‘策略方案’和‘战术计划’(Strategical Planning / Tactical Planning)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

]

“城市策划”可视为策划学在城市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可定义其为“以城市为客体,以城市开发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在具体的建造规划设计之前所进行的构思、决策、计划的过程”。

策划是基于市场而生的产物,符合当今城市建造活动市场化的潮流,策划研究的结论与品质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及其实施产品的最终结果。策划环节是城市设计行为的孕育阶段,对方案设计、最终成果编制、开发实施各个环节均有较强的影响,并决定着城市的最终走向。

2城市策划的性质

2.1预见性

(待补充)

2.2客观性

(待补充)

2.3综合效益性

城市策划并非针对某单一方利益、单一因素,而是政府主导,兼顾多方利益、诸多因素,具备很强的综合效益性。为某一地区制定城市策划方案时,需要兼具对该地区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公众与个体利益等多方面的考虑,而非唯一因素论。

2.4可操作性

城市策划实际上是建立了一套理性缜密的系统,藉以实现构想中的城市发展愿景。因此,城市策划必须保证它的每个环节皆是有依据的,以保证该系统在技术、经济、管理等环节是可操作的。

2.5动态性

城市策划所描述的愿景因为各种因素的变化,在执行中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这就需要给予策划系统一定的弹性,使之可因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内某些环节做出适度的调整。

2.6手段综合性

城市策划是一跨学科研究,策划方案中环境调查分析、对城市发展远景的构想、策划方案的确定等多个环节均需不同学科的技术手段方可达到理想效果。这就需要在策划方案的确定过程中,策划团队及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沟通,针对各类问题以相关专业的技术手段予以解决。

3城市策划内容

内容由环境调查分析、开发目标确定、城市策划方案研究、策划方案的实施等四部分组成。

3.1环境调查分析

环境调查分析是城市策划研究的基础,是策划案成败的关键。唯有对现有环境具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对项目远期发展愿景做出准确的描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除了在项目前期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调查分析外,随着策划方案的深入,还需根据方案需要进行数次该项工作,使策划研究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通常,对某一城市片区进行环境调查时可由三个层次进行循序递进的分析(图1):

3.1.1城市宏观经济状况调查

对某一城市片区进行宏观经济状况调查,是为了解这一城市片区所属经济区域带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状况、城市产业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预测等信息,藉以对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拥有大致的判断,并从中提炼出对策划方案有用的关键因素。

3.1.2所属城市环境调查

为给项目寻求良好的定位,同时也为保证项目在合理性上做到最优,避免策划方案脱离实际,需对项目片区所属的城市环境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内容可包括城市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人文风俗,城市的交通情况,该市各主要功能区在城市内的分布,当前有哪些产业为城市发展所缺乏并迫切需要等。

3.1.3开发片区环境调查

项目所属城市片区现存的特色优势或矛盾不足是催生优秀城市策划方案的最好触媒,因此对该城市片区的环境调查分析尤为关键。在实践中,可以从交通资源、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城市建设状况、历史文化资源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提炼最鲜明的特色和矛盾点,以此作为策划研究的依据。

3.2开发目标策划

开发目标策划由环境调查分析而来,是对现存优势与不足所蕴藏的机遇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中的城市优势与不足因素并非单一,策划目标的价值取向也绝非单一。如果把策划目标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一系统的终极目的并非为寻求某一方的利益最大化。相反,这一系统乃由多个目标组成,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赫尔辛基的一个城市策划案例即是如此,当地人曾就如何成为一座极具特色的城市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后决定充分利用“光”这一独特要素,提出打造“光之城”的城市建设目标,并建立了一个能够利用此资源要素,兼具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富有足够弹性的建设架构,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巨大成功。

3.3城市策划方案研究

城市策划方案通常包括如下步骤:

(1)策划方案的提出;

(2)可行性研究(组织协调、城市空间营造、经营等)

(3)最终方案的决定――各方达成共识(社会、政府、开发商)

(4)配套附属――宣传策划,营销策划

由设计人员参与的城市策划工作内容通常限于上述的步骤(1)-(3),笔者称之为第一阶段(图2)。而步骤(4)由于设计人员的背景知识所限,则移交于相关的商业策划公司做进一步的市场推广,该部分工作笔者称为第二阶段。

1.第一阶段――上述步骤(1)~(3)

图2 城市策划第一阶段流程图

该阶段策划经历以下流程:

①准备阶段――将经由环境分析得出的资源优势罗列出来;

②发掘阶段――详述上述诸般优势资源,并调查更具发展前景的部分;

③描述阶段――寻找相关的成功案例,匹配遴选出来的优势资源,对未来城市发展愿景进行描述;

④开展阶段――以描述的愿景为目标构建操作系统;

⑤推进阶段――与各利益方不断协商,藉以不断对系统进行调整;

⑥总结阶段――各利益方就方案达成一致,策划方案完成。

2.第二阶段――步骤(4)

方案付诸实施阶段: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方案描绘的城市愿景,为土地开发做好充分准备。受专业知识所限,通常设计机构于此阶段便退出城市策划系统,而改由相关领域公司进入或与其合作继续后续工作。

3.4策划方案的实施

3.4.1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

目前,因城市开发项目在开发规模、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城市开发组织管理模式通常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

政府主导

该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在行政主导方面的优势,在统筹管理、规划审定、建设项目决策等方面有较大的便利。得益于政府在行政方面显著的特性,其在土地收购、城市基建、土地转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面积大、功能复杂的城市大规模综合开发项目,如北京国贸区,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天津的滨海新区等。

企业主导

该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市场化程度高,因此在这一体系中政府参与的比重是非常小的。然而在开发过程中受企业权限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企业主导的城市项目通常规模不大,且功能较为单一。目前市场上企业主导的项目多集中于房地产业,且以居住开发为多。例如北京回龙观区,广州的五羊新城等。

政企合一

实行“企业主导、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模式,既有助于丰富待开发城市片区的城市功能,又使之适应市场化的开发,采用企业化的运行方式。成都市副中心三圣片区,由市建委和当地企业共同开发并实现双赢,是政企合一模式的成功案例。

3.4.2土地出让阶段策划

土地出让阶段策划包含初始时期――初期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完成时期等几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涵盖的一些主要内容见下图(图3):

3.4.3土地有偿使用方式的选择

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可分为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分年度缴纳土地出让金、土地年租制等三种。(图4)

4.城市策划在城市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

综上,我们可以尝试提出城市策划在一个完整的城市开发项目中的应用框架。当然,实际项目中变化的因素很多,其表现形式并不完全如此框架构成所示,具体还需结合项目具体情况而定。(图5)

参考文献:

[1]. 艾地斯.谢瑞.设计策划――从理论到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培尼亚,帕歇尔.建筑[]项目策划指导手册――问题探查 [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胡弘才主编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企划论[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 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5]. 夏南凯.浅谈策划在成片开发中的应用.规划师[J],2002

[6]. 金广君;顾玄渊 《论城市设计成果的特征》[期刊论文]-建筑学报 2005(02)

城市设计手段篇5

先来看几个数据:2007年全球城市人口首度超过人口总数的50%;过去的一个世纪,全球的百万人口城市从20个增加到450个;中国每增加1%的城市化率,就意味着有超过千万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可见城市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而中国的发展将比全球的平均速度更快。

普遍存在的问题

快速的城市化推进对信息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契机,但快速的城市化本身也面临着两个非常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第一,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困惑,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等。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有精确的管理与提前预警的措施和手段,用信息化、智能化、物联化的基础设施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支撑。此外,城市的管理现在是以行政管理为基础、条块分割的制度,而面向未来强调的是协同管理与协同服务。也就是说,城市的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也在发生着变革。例如,突发的大暴雨,气象、水利、交通、城管的信息可以实现完全共享,这就给政府在交通、应急、城管等方面的决策提供完整的基础信息,从而实施最优化、最精准的决策。

由此可见,城市化会给信息化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城市化问题的解决与城市管理的升级,都需要信息化作为支撑。因此,只有利用城市的信息化智慧化手段来不断地推动城市长效发展,才能解决城市化带来的这些负面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精细动态的城市信息化管理——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根本发展模式。

但是,我国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一次性投资效益的问题。很多城市的物联网建设是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推动。虽然城市管理者为智慧城市物联网的示范投入了资金,希望一劳永逸。但很多这样的系统也只能在一些很局限的范围内使用,同时这些项目又缺少持续的投入计划与管理支撑,导致许多城市基础项目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未能发挥预期的效果。第二是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计划往往由各个承建单位自己投入资金建设,于是对每个子模块的认知,完全取决于各个单位对物联网认知的水平。由于缺乏专业性,低水平的建设屡有发生。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承接整个规划的高度。这种模式缺乏前瞻性考虑,对未来整个系统的承接、应用的整合不利。第三,规划的完整性问题。现在很多智慧城市的规划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可实施目标。国外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中,除了信息基础建设外还有配套管理职能的表格,这种管理职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配套的方案设计,才可能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第四,协同标准化的问题。各单位承接的项目涉及到各行各业,统一在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下时,会出现标准化与开放协同的问题。这需要可实施的端到端的标准架构,而且必须考虑面向未来的应用聚合演进设计。第五,运营的可持续性问题。整个体系架构必须是可运营和可管理的。其中对于整个感知层的可运营与可管理,是整个系统最大的短板。最后一点是业界提及最多的垂直应用的模式。当前的孤岛式应用带来的问题是管理效率低下。在面向未来的模式中,应打破垂直式的应用,以利于后继应用的整合,实现整体与应用联动的全局布局的效率。

“开放”上的“智慧”

所以,大唐电信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要点建议是:一、前瞻性的考虑;二、整体的设计;三、在可控的模式下实现自上而下的建设的管控;四、考虑全局应用架构的有效规划。一定强调辅以管理职能、运营职能的对应升级。

为此大唐电信提出了“开放式架构”的智慧城市整体方案。开放式架构智慧城市整体方案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整体体系架构设计。主要是把整个网络中的智能处理、计算能力分布到三个层面上: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通过三层的智能分布与相互关联,实现整个系统的能力均衡部署,构成一个明确的、标准的、面向未来可自由扩展的开放式的体系架构。并在此架构基础上提供一个弹性的业务环境——可以自由地添加、删除业务,业务之间可以联动和协同。第二个层面是整体应用的布局,总共分为四大类:智慧城市管理领域;智慧市民服务;智慧的宜居设施;以及智慧城市的标志性产业等。在规划智慧城市物联网体系的时候把这几个方面考虑进去,就可以实现城市信息化的整体布局。第三个层面是运营管理的设计。通过统一的平台,可以在业务层面解决业务和资源运营管理的问题;在网络层面解决网络的抽象和资源的管理,以及应用的策略、控制等问题;在终端层面,除了终端和网关的管理,还应把管理的手段延伸到感知层,通过对一些传感器的管理,真正实现整个体系架构从业务到网络、到终端、到感知的、端到端的可运营、可管理的设计。所以,大唐电信智慧城市的整体解决方案,是带有三层智能化的、开放式架构,并可以弹性扩展的整体物联网解决方案架构。

当然,任何架构都需要演进,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架构也不例外。基于上文提到的核心“三层智能化”架构,大唐电信可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个长期演进,并且可平滑演进的方案。大唐电信建议,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重点项目先行阶段。在此阶段,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信息化重点方向选择。主要特征是独立和垂直的系统建设。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信息化建设都处于此阶段,如果从起始阶段就采用“三层智能化”架构,后继的长期建设就具备了平滑演进的能力和集约化的先发优势。第二阶段是单向信息整合阶段,通过应用层的“城市运营管理中心”部署,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整合的综合性信息呈现。第三阶段是应用聚合协同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同属大类业务的整合,实现一定范围内业务的聚合和协同,通过业务支撑平台扩展和共享即可实现。第四阶段是开放式应用和一体化架构阶段。此阶段核心关注的是无线业务的部署和承载,这需要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此阶段另一个核心就是一体化架构和支撑任意业务的聚合交叉和交互,并可实现更复杂的场景操作,包括泛在设备即插即用、上下文感知、群移动性、跨域协作、多模接入和聚合重构等。应该说到此阶段,面向e社会的4A模型就已经实现了。

回顾整个城市智慧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三层智能化”架构具备最好的可演进性和长期规模化应用部署的集约性。当然还需要强调三点:一是全面有效的城市规划支撑是必须的基础,不仅是信息基础设施,还有城市管理的升级;二是城市智慧化的发展,尤其是当信息化大规模部署的时候,云计算是一个必须的前提;三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智慧化必然会影响到城市民生、城市品牌和城市投资环境等,进而可以带动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手段篇6

【关键词】保障房建设计划;城市规划;连接体制

前言

自2006年5月,发改委、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调整保障房供应结构稳定保障房价格的意见》([ 2006 ] 37 号) (以下简称37 号文件) ,中明确指出要“制定和实施保障房建设计划。要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保障房”这一规定对城市规划有关单位提出了怎样理解保障房建设计划、怎样在城市规划作业当中与保障房建设计划实施连接的要求。

1、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内涵与背景

1.1 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概念内涵保障房建设计划作为一个新的规划类型,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概念。在理论上关于保障房建设计划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是: 保障房建设计划( HousingProgram) 是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保障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保障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中国地产商网) 。

1.2 保障房建设计划的编制要求

37 号文件提出了编制保障房建设计划的要求,具体包括保障房建设计划的编制主体、编制年限、规 划 内 容、公布时间、审批方式、主管部门责任等方面内容(表1)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37 号文件赋予了保障房建设计划内容的法定地位,即保障房建设目标要纳入到当地“十一五”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

1.3 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政策背景

尽管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推出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突然性,但如果将其纳入到我国保障房制度改革的政策演变历程中,就可以看出保障房建设计划是我国保障房政策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配套政策,它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保障房供应体系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保障房制度改革之初,保障房建设及其投资总体来看是国家的事权,这一特点从原国家计委的两份文件就可以看出来,2000 年国家计委《关于上报2001 年经济适用保障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指导计划的通知》(计投资[ 2000 ]2260 号) ,2001 年国家计委又了《关于下达2001 年经济适用保障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指导计划的通知》(计投资[ 2001 ]907 号) ,这种上报和下达的关系实际上表明保障房建设是国家而不是城市的事权,反映了保障房制度改革初期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1998 至2006 年的8 年间,国家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保障房供应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国家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计划导向逐步弱化,市场导向逐步增强。

2006 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保障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商品房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房屋租赁制度”,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保障房政策纲领。两个半月之后,九部委联合发文,提出编制保障房建设计划的要求。

从保障房政策演变的角度看,保障房政策的具体落实由原来中央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计划性的“保障房建设投资计划”转为地方调控管理的具有较强市场性的“保障房建设计划”,这标志着我国保障房供应体系在在逐步系统、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4 保障房建设计划的现实意义

(1)保障房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保障房、教育、医疗“新三座大山”之首;

(2)保障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保障房问题涉及到土地供给、金融信贷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保障房政策无法落实,土地、信贷等宏观调控的手段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3)保障房建设计划是体现保障房政策的重要手段。

2、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保障房建设计划以保障房建设为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以城市为工作对象,工作对象之间有着重合与交叉的关系,因此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政策目标与技术手段

37 号文件指出保障房建设计划要“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计划”。“十一五”规划是地方人大审批的代表地方事权的最全面综合的规划,近期建设计划是城市规划的法定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由此可见,保障房建设计划通过纳入到这两个法定规划从而间接地确定了自己的法定地位。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三类保障房的建设总量、比例结构、空间布局、时序安排等等,这些具体内容最终必将落实在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时序。而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因此保障房建设计划的具体内容必须、也只有通过城市规划才能实现。

2.2 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障房建设计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中小学校布点规划等类似,均属于相关部门推动的具有一定专项规划性质的规划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具有专项规划与综合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综合性的特点有助于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其他专项规划进行协调。

2.3 规划实施与连接手段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中,各个规划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15~20 年) 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一般是城市中的某片地块(新区或中心区等) ;近期建设计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时序上的局部实施,通常是5 年内的阶段实施内容。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相互连接逐步深入、细化,将城市空间布局推向实施。

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尽管都是以用地为对象,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规模、比例和布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在用地的建设强度,近期建设计划的重点在于用地的项目实施计划。

3、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连接方法

保障房建设计划的编制内容是“明确普通商品保障房、经济适用保障房和廉租保障房的建设目标”,具体应包括各类保障房的建设总量、分年度新建保障房总量和结构比例、分年度各类居住用地供应计划、分年度旧区改造计划等几方面内容,其中当年的建设项目选址应深化到具体地块及分地块建设量。保障房建设计划的这些内容要通过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而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的工作重点不同,那么保障房建设计划应与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从不同角度进行连接,才能获得有效实施。笔者认为,保障房建设计划与城市规划的连接应该重在目标、指标、时序三个方面。

3.1 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连接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较长一段时间内(15 ~20年) 的综合性规划,必然跨越3~4 版保障房建设计划,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预见到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保障房需求,确定各类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布局,为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滚动修编提供明确连贯的目标、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与保障房建设计划在建设目标上应充分连接。

3.2 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连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保障房建设非常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的指标,将其作为我国保障房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总量指标实际上却无法反映保障房套数这个反映社会总体居住水平的实际情况。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保障房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分布以后,在具体指标上与保障房建设计划进一步连接落实。

3.3 近期建设计划―――时序上的连接

保障房建设计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计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保障房建设计划与近期建设计划的连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保障房在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4、结束语

在新的保障房建设计划实施之前,我们要知道保障房供给系统要进一步完善,也理应认识到在切实实施过程当中会潜在的一些问题。本人认为,保障房建设计划编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注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保障房建设计划与相关城市规划没有一起进行,规划时间上也是不一样的。应当有效的兼顾到城市规划体质落后的因素,在保障房建设计划在一段时间之后,有关城市规划也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随时调节,确保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

应当有效的兼顾到市场的反应,强化利益指导。每一个城市政府都应该有效的使用税收等市场经济杠杆,来调动房地产市场开发普通商品保障房、经济适用保障房的积极性。

保障房建设计划的政策起点是利用提升各方面的保障房,尤其是政策性保障房,来确保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效益,城市规划空间在规划体制当中应当有效的连接,确保各类型的保障房一定要满足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房建设,使得人民群众能够人人有房住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保障房供应结构稳定保障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6 ]37 号) .

[3]关于落实新建保障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建保障房[2006 ]165号) .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 .

城市设计手段篇7

关键词 滨水绿带;旧构筑物;改造设计

1,项目背景

1,1

概况:在追求地域性、文化性的城市建设理念已被广泛接受的今天,如何在城建改造中合理利用对待城市中的旧构筑物是许多人关注的一个话题。沙县沙溪北岸绿地景观改造设计或许能给大家一点有益的启示。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闽江支流沙溪河横穿沙县城区,是沙县的母亲河。沙溪两岸滨水绿带不仅是市民日常户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景观界面。为有效改善城市的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带动滨水地段土地开发。当地政府力图通过对两岸原有滨水绿地及防洪挡墙的整体景观改造,在滨河路沿溪段打造出一条优美、亮丽、舒适的城市滨水风光带,并使之成为沙县重要的标志性景观。该项目用地东起悬索桥,西至西大桥的北岸滨河路沿溪一侧绿地,面积总计约7.8公顷,其中北岸一侧2.6公顷,已于07年建成使用(图1)。

1,2场地现状:北岸场地呈宽窄不一带状,长l公里,由防洪挡墙纵向分隔成上下两个平台。上平台原为城市绿地,绿化基础较好,保留着“关帝庙”、“文昌庙”等古建筑。下平台为过洪滩地。防洪挡墙是利用古城墙几经改造而成。沙县古城墙竣工于明嘉靖四十一年,主要为防兵乱傍溪而筑。在该场地范围内,有许多区段还较完整地保留着古城墙遗迹,但因破坏严重,已基本失去文保价值,景观效果也较差。(图2)

1,3设计内容:依据场地特点和建设方要求,景观带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上平台原沿路绿地整改。(2)防洪挡墙景观改造。(3)下平台亲水游览带的建造。其中,如何改造防洪挡墙,对决定整个场地景观格调致关重要。

2,项目设计理念及手法

2,1

设计理念:在满足城市生态及人们休憩活动功能需求的同时,城市公共绿地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必须充分体现当地自然、文化及历史特色。特别是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趋同化现象日益严重,城市文脉传承受到极大冲击的今天,在城市公共绿地改造建设中充分强调这一观点显得犹为重要,也是改造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个目标,在该项目的设计中,提出了以下设计理念:

(1)尊重历史、传承文脉的人文理念:在景观带建设中注入一些历史人文内涵,保留一些城市记忆,是对一个城市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负责,也是保持和创造城市景观独特性的关键。

(2)尊重自然、妥善协调的生态理念:只有充分考虑滨水场地的自然生态特征,协调人工要素与自然要素间的关系,才能使场地的生态效益得以很好体现。

(3)因地制宜,合理经济的建设理念:最大限度的利用原场地地物地貌,减少工程量,以可实施操作为宗旨,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实现少投入高回报。

2,2对策与手法:改造设计采用以下对策及设计手法来诠释设计理念(图3):

2,2,1多视角发掘原场地价值:由破旧的挡墙,无序的种植,因加建改建而面目全非的古建筑及垃圾成堆自然驳岸共同构成的原场地景观,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显现出极度的不和谐,新的审美标准与趋向,使得民众对该段本应充满活力的城市滨水岸线不再产生愉悦之感。但它却保留了这个城市中人们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活动痕迹,记载下一段城市的历史,对于城市而言,具有极高的情感归属价值。特别是古城墙遗迹(图4),更具有一定的历史考古价值和审美价值,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其加以保护保留。保留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其物质本体得以延续,更重要的是使文脉内涵得以传承,城市历史得到尊重。

2,2,2

“减法”――恢复场地人文及生态景观肌底:场地整理主要包括:a,拆除临时搭建。b,清理亲水滩地垃圾,恢复自然驳岸原生态。c,拆除“关帝庙”“文昌庙”等古建及防洪挡墙上的加建扩建设施,还原其原貌。d,在保留上平台绿地中大乔木及生长表现,景观效果良好的植物同时,清除其余栽植无序,景观效果较差的植物。

2,2,3适地适建,合理布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按照民众游憩需求,针对不同位置场地条件及特点,布置不同的休憩功能空间,安排步游线路,设置不同的景观及游憩设施,以达到环境与场所行为高度和谐统一的效果,使得原场地的场所精神得以突显,文脉信息得以更好地传达。

2,2,4“加法”――完善游憩设施,打造新景观:为充分贯彻尊重历史的设计理念,硬质设施建设以完整保护原场地设施为前题,强调旧构筑的原真性。新建设施是在原场地上小心翼翼地“添加”上去的。同时刻意追求新建设施在形式,工艺,材质上与旧设施的差异性和距离感,通过强烈的对比来产生精致感并营造个性鲜明的空间氛围,形成极具时尚感和充满文化气息的景观格调。(在方案设计阶段,曾考虑为使旧挡墙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上下平台的竖向交通联系通过设置几个独立的交通塔来进行,以避免因设置踏步对挡墙造成破坏,同时,交通塔也可成为景观带上的一种标志符号。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没能实施,很是遗憾。)

另外,在下平台亲水游览带上,结合不同的游憩节点所需表达的人文信息,“以墙(挡墙)为纸,筑植为墨”设置园林小品,雕塑等景观构筑,点缀绿化,在绵长的水岸上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画卷,它即承载着历史,又刻划着时代,成为整个景观带最具特色的景观亮点。

3,方案分析

3,1分区:通过对场地的有机整合,设计将溪滨绿地景观带分成八段,形成有始有终、高潮迭起、过度自然的景观序列。(图5)

第一段: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段:根据其场地特点可利用现状把该区段建成绿色休闲垂钓区。本区段考虑夏季过洪,设计以硬质铺地为主,且分块面积较小,过洪时不易被损。适当配以简单的乔木、花坛、休息座椅和景观小品。

第二段: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至关帝庙段:本段场地狭窄,作为滨水景观带的过渡地段。在设计中,结合野生植物,保留原有的自然驳岸,外包塑石,维护自然生态。设置栈道迂回曲折穿行水上。

第三段:关帝庙段:本段以关帝庙为中心,结合两个水门组织空间,城墙顶铺地结合花坛,形成一处古风浓郁的户外休憩场所。

第四段:关帝庙至绿园酒店段:本段设计结合地被绿化在堤底处设置碑刻,供游人赏析,并向水面曲折延伸栈道,为游人的观赏提供不同的视距与视角。

第五段:绿园酒店段:该段作为景观过渡段处理,设计以丰富街头绿化层次为主,并适当增加休闲设施和景观雕塑小品,以提升该区段的景观效果。

第六段:绿园酒店至退休干部活动中心段:防洪堤

顶部结合原有雪松设置花坛。本段临水平台可利用面积较小,最初方案设计以架设滨水栈道为主并建交通塔解决竖向交通问题,后在施工设计中改成石步道及石砌台阶。

第七段:主广场:本区段是北岸滨水景观带的高潮段。设计在临街上平台大广场上布置座椅和小品,留出大面积硬质铺地为人们提供展开晨练、聚会、演义等活动的空间。上平台广场是最先建成使用的,现桂花树阵是市民乘凉的理想场所,广场中心景观柱成为整条滨水绿带的标志性景观。下平台驳岸处理成自然生态驳岸,临水面设亲水平台,平台设置结合水位变化设计成高低错落,既满足不同季节时段的游赏需求,又增加景观空间变化。考虑到过洪,下平台不设置过多景观构筑物,设施以花坛、座椅、栏杆为主,材料多选用石头,且形式简洁质朴,便于过水后清理。

第八段:悬索桥至文昌庙段:本段是整个滨水带地静态休闲空间,以绿化为主,与起点遥相呼应,保证空间景观的延续。

3,2意境:意境的处理上抓住整条溪滨场地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梳理并予以强化,以理性的画卷勾勒出明晰的功能结构,从而重整滨江各项功能空间,在尊重原场地格局的基础上,使上平台和下平台呈现不同功能特质,上平台以休闲为主,下平台以游览为主,场地空间形态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变化过程,不是传统的、静态的改造过程,而是将历史元素有机地作为设计的一部分,在外在设计手法的促进下自然演化而形成,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历史沧桑画卷,完整地呈现在游人面前。

3,3节点:节点空间强调“将整个场地作为一种充满情感的‘场’,当人群身临其境能够体会到丰富的空间变化和适宜的尺度感,把现代艺术与技术手段融入于每个细节设计中去,以人性化的空间节奏打动每个观赏者”,针对此,设计通过对区域历史和场地调查,确定在场地中尽可能多地提供形式丰富的步行空间、休憩这间、观景空间、交流空间,并通过古城墙、雕塑、灯光、小品建筑及绿化所营造的景观长廊为纽带,片断式的产生互动空间群落,在满足防洪功能的同时强调城市生活中各个层面对环境的支持和影响,在设施布置上尽量作到人性化,使市民依旧享受和延续建设的前的生活和感受,追忆往昔,避免以单纯艺术秩序代替生活秩序。(图6)

3,4绿化种植:上层平台绿化结合原有绿化以规整式种植为主,下层平台以生态种植优化环境为主。设计尽可能保留现状植物,应用乡土植物种植和自然群落形成绿化基底。同时,根据溪滨场点特点和植物特性,采用以下几种植被类型。

(1)溪边漫滩湿地:亲水平台、防洪堤底层平台以下的浅滩地。种植丰富多样的乡土水生、湿生植物。选用在当地长势良好的芦苇、菖蒲、大花萱草、汉伞草。

(2)耐水淹的灌木、地被、草地种群:沿城墙脚设置的自然驳岸上种植乡野的耐水淹、汛后恢复能力强的低矮灌木、草花,以减少驳岸的人工痕迹,不影响过洪,后期管养方便。选择的植物有:莎草、鸢尾、芦苇、千里光、美人蕉、香蒲、凌霄、蕨类、四季海棠等。

(3)藤蔓植物:主要在古城墙与防洪堤立面需绿化装饰处种植藤蔓植物,尽可能选用开花、有季向变化的爬藤植物丰富立面景观。增加现有霹雳的种植面,补植爬山虎、炮仗花、蔓性蔷薇、常春藤。

(4)堤顶休闲带绿地:北岸古城墙顶、南岸防洪堤顶腹地较宽处,以自然群落式种植,乔木、灌木、地被、草花互相搭配、疏密相间,营造多种层次空间,形成一个景观和驻足休憩的场所,在其间设置一些座椅和平台广场。保留原有的雪松、天竺桂、洋紫荆及行道树麻楝。补植有季相色相变化的紫叶李、鸡爪槭、南天竺,开花、香花植物桂花、紫薇。原绿地缺少灌木、地被。此次设计增加杜鹃、红叶继木、紫叶小檗、红背桂、月季、扶桑等灌木,丰富植物群落。

(5)广场绿地:以规则式大块面种植,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展示广场的气势。

(6)防洪堤斜坡绿化:由于其特性以种植地被草花为主,局部点缀小灌木。多采用模纹式种植。

(7)路边行道树:保留现状行道树,新植树应与保存的树协调。

4,结语

城市设计手段篇8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原则;方法

1旧城改造中完善城市设计要求的提出

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旧城改造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是城市发展的综合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旧城原有物质设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以及旧城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旧城人口膨胀、居住紧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越发难以解决,而且在工业离开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旧城出现功能和结构的衰退问题,亟需进一步配置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服务功能。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与城市功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完美统一的结合。

2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规划的深化和营造适用、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城市设计的内容是广泛的,对于城市设计含义的理解也是广泛的,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空间环境问题,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实体和空间这对互为依存的因素而组成,具有三维的概念。由空间和物质实体所组成的环境是显性的,可被感知的。

不应忽略的是,城市设计应和经济建设联系起来,应以有利于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资、购物和工作。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同时,城市设计也是为了管理和控制城市发展,使城市的发展与原有部分和谐融合,以维护城市环境的质量和特色。当今的城市设计涉及的环境质量内容,除城市“美”外,正越来越扩展到其他方面,进一步的涉及到城市的物质层面,尽管这种影响也许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这种观点无疑为我们开拓了视野和思维。

3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三个原则

3.1探索旧城的空间布局规律因为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面貌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建筑物之间良好的建筑关系,细腻而独特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城市最为重要的空间特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创造城市自身特色的场所。

同时,为了城市改造中新旧建设的和谐一致,我们在城市营造上需要探索和融汇旧城的空间组织规律,传统的城市充满丰富的空间,既是我们建设的基础,也是我们创造的源泉。

E·沙里宁受西特思想影响提出的城市建设三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

针对空间艺术的分析手法,更有丰富的艺术理论交织在城市研究中,例如常见的三种理论:图底理论(Figure-groundTheory)、联系理论(LinkageTheory)、场所理论(PlaceTheory)。

城市设计的几类手法包括序列性原则、侧面封闭和边沿连续原则、综合性跨接原则、轴线和透视原则、室内外融合原则、强调和暗示原则等(R.Trancik)。借此就便于创造出具有清晰的虚实结构,完善的场所联系,并考虑人的需求和文化脉络的、有特色的城市环境。3.2发掘旧城的文化底蕴文化特色与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同时文化特色的体现又是在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场所、感受、文脉等文化性的要求,因而有着更为深入和丰富的内涵。

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主要关注点首先是场所,场所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决定了人们的感觉。对城市中各种场所的特征加以总结提升,反过来再作为规律性的东西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是旧城改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考虑场所优先于考虑建筑;谦虚地向过去学习并尊重文脉;鼓励社区所有层次的混合功能;在人性尺度上进行设计;鼓励步行的自由;满足社区所有层次的需求并和他们协商;建设易读的环境;建设能够持久和适应的环境;避免太大规模地区同时变化;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促进建成环境的舒适性、愉悦性和观赏性。

3.3激发旧城的生命力把促进地段复兴作为旧城改造的首要目标。通过城市形象的再塑造,整合城市风貌,推动城市的二次发展。

整体协调观念,珍惜借鉴历史传统,推陈出新,综合各行各业的需求,即维护社会平衡的要求。

4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要点

4.1城市设计的延续性完成一个好的城市设计需要城市各个层面的人士来关心和参与,它可能包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当地的市民。城市设计也不应仅存在于建设城市的某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建设的始末,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应和城市规划并行参与到对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具体而言,就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的诸阶段。如果说,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对一区、一片、一街的局部设计,那么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较详细规划阶段更宏观、站得更高、整体性更强的城市设计,它是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各分区、片、街坊统一考虑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是延续的,在各阶段有相应的特征和任务。

4.2城市设计引导与控制功能城市设计要有引导与控制的功能,去指导城市的具体项目的建设,并由此促成城市建设有序发展。在当前城市建设的条件下,特别是旧城改造,它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目前运用较广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要素主要为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其中开发强度的指标,如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虽在一定程度从总体上决定城市建设的环境效果,但基本还是对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的反映。而相同的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求,通过不同设计思想的引导与控制,却会形成效果迥异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目前的开发方式多为开发商投资,从本位利益出发而较少考虑社会、公众环境的效益。所以也就要求设计者能预先从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可以引导与控制城市空间环境发展方向的城市构想。新晨:

参考文献:

[1]李龙生.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原则[J].邵阳学院学报,2003,2.

上一篇:跟踪审计审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日常纪律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