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21:15:21

城市管理学论文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由于我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办学历史不长,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学校背景迥异,有综合类、财经类,也有理工类、师范类,甚至还有农林类,开设专业的学科散布在公共管理、经济与管理、文法、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各类学院里,导致学科建设方案多样化,人才培养缺乏统一的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浙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系组织教师对美国一流大学城市管理相关学科的办学方案进行了研究,旨在指导我系的学科定位和培养方案制订,并为我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美国高校城市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考察

城市管理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公共政策、规划、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基于这一特性,美国高校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本科专业也被设置于不同的院系,大致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公共事务或公共管理院系,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公共事务学院”、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公共管理系”;第二类是建筑或规划类院系,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规划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以下简称北卡教堂山分校)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第三类是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学院,如罗格斯大学的“Edward J. Bloustein规划与公共政策学院”、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城市规划与公共事务学院”;第四类是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伊利诺伊大学。但无论专业设在哪个院系,美国高校在城市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上体现出来的一个最显著特色就是学科交叉,相应地,在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手段等方面也以灵活性和多样性来充分展现跨学科培养的特色。

首先是课程设置的多选性。课程体系通常涵盖入门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总整课程(Capstone courses)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内的课程结构及数量没有太多一致性,而是与其培养目标紧密相关。以核心课程为例,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城市研究”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以下8门课:城市政策形成过程导论、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城市政府内部环境管理、可视化城市、城市政府外部环境管理、城市政策分析方法、全球化与城市公共管理、公共预算与金融管理。而北卡教堂山分校“城市研究与规划”辅修专业的学生只要求修“城市的未来和解决城市问题”两门核心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学校,核心课程未必是必修课程,也是可选的。最典型的属布朗大学,选择该校城市研究专业方向(The Urban Studies Program)的学生要求选修10门课程,包括1门入门课程、1门研究方法课程、3门核心课程、3门研讨课(Seminars)以及2门补充课程,以上所有课程都是可选的,没有必修要求。课程体系中的总整课程是一个能给学生提供统整、深化4年所学知识的整合性实践过程,课程学习情境与未来工作情境相似,需与同行共同面对和解决真实问题。但总整课程不是实习,随时会有专家教授的指点和引导。除以上模块外,很多学校还强调“独立研究”,这个环节可以与实习同步。虽然课程体系五花八门,但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强调研究方法类和实践类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与国内高校不同的另外一点是,很多美国高校为城市类学生开设领导力和艺术鉴赏课程,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以及欣赏艺术形式和美好事物的能力。

其次是培养目标的灵活性。美国城市类本科生有授予文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 BA)的,也有授予理学士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 BS)的。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学院,也有两种选择。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同样毕业于该校“公共事务学院”,所选择课程体系的不同也会决定学生最终学位的差异。获理学士的学生强化了统计学和计量方法的训练,侧重于在理解并解决问题过程中对科学分析、实验、原理及事实的运用。而获文学士的学生则要求掌握第二门外语,侧重于通过观点分析理解人类文化,辨别差别性,欣赏艺术形式、美好事物和对称性,关于形式、物质、论点和哲学的理论和原理。培养目标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划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以下方向(concentrations)可选:城市环境设计、环境政策、城市历史与社会、政策分析与城市问题、国际发展、教育;而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选项包括:城市与区域规划、公共管理、环境政策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最后是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专业设置上,除常规的主修专业形式外,不少美国学校选择开设城市研究辅修专业,如北卡教堂山分校、佐治亚州立和佛罗里达州立等;还有设置成在硕士层面常用而在本科层面不常用的证书班形式,如普林斯顿大学不仅为公共管理类硕士生开设了两个证书项目――“城市政策”和“城市政策与规划”,也在本科层面提供了一个城市研究的证书项目(The Certificate Program in Urban Studies),课程由Woodrow Wilson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建筑学院等院系提供。在课程学习上,即使是在本科层面,美国高校也比较注重研讨课程的学习。广泛参与各类研讨会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可以融会贯通各类交叉学科,找到它们与实践的结合点。在毕业论文环节,为数不少的学校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如麻省理工学院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毕业的本科生要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以是对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可以是针对实习经历或其他野外经历的一份研究报告,也可以是对城市事务的一个综合研究。

二、美国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总结美国高校培养城市类专业本科生的具体做法,对我国有如下启示。

(一)城市管理的学科定位不宜太窄

如上分析可知,仅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就有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设置了城市研究的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大量毕业生进入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高端智库。这说明,城市类专业是可以吸引精英学生并帮助他们实现成为高级专业人员的愿望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城市管理学科的定位还欠清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对“城市管理”的狭义化,未能把所培养的“城市管理专业研究人员”与城市执法中的“城管人员”区分。这种狭义化将对学生生源、就业和学习热情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危及该专业的生存。实际上,“城管执法”只是诸多城市管理深层问题的一个外在现象,并非城市管理学科的本质。城市管理学科目的是为城市问题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为此我们建议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应该避免狭义化,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加入,让该专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公共管理学科与城市规划学科要融合发展

综上可见,与城市管理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公共管理和城市规划两大学科。美国“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我国有明显不同,前者以政策为导向,主要培养具备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规划人才;后者以设计为导向,主要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师。在美国,无论在学界、业界还是政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以物质设计为主的城市规划已无法解决因快速城市化而带来的环境、经济及社会问题,而包含城市规划、城市行政、城市法规以及城市治理等跨领域的城市管理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一些大学干脆把“城市规划系”从建筑学院转到公共政策学院,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这其中以南加州大学最具代表性。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界人士在这一问题上也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于2016年6月组织召开的“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发展研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真正要落实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三)城市管理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不必强求统一模式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结合

2011年起,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统一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四统一”的大类培养:统一编排班级、统一安排辅导员、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统一培养方案。城市管理专业和其他几个专业一样,前3个学期不分具体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授课,进行通识教育。统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应用写作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二是全校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与科技类、语言与文学类、健康与艺术类、职业发展与就业类、经济与管理类、校际选修类(含网络通识课、短期国际交流、校外选修、暑期国际学校等)共七类课程。其中前六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10学分的课程,第七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课程。三是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统计学等。

第3学期学生选报城市管理专业后会组建城市管理班,从第4学期开始即按照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对选报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及以后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其中专业课主要有城市经济学、行政学、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遥感与GIS应用、应用统计与统计软件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专业选修课涉及两个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城市规划管理方向和城市经济管理方向。城市规划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城市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学、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空间分析、中外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文化学等;城市经济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城市财政与金融、城市产业分析、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城市计量经济学、城市与区域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城市经济战略管理等。

城市管理专业参与公共管理类的大类培养,实际上也是实施不同专业联合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人才培养的“四统一”,尤其是教学方案的统一,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人格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通过“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全校选修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复合型、素质化、潜力大,专业型、特色化、能力强的培养要求。

二、校内外与海内外的联合培养

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之一是与校内相关院系或专业的联合。比如邀请同校国际经管学院教师为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双语课程、邀请同校法学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城市管理执法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统计学院统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华侨学院信息管理相关专业教师做城市管理智慧化的讲座等。2015年10月,城市管理专业还与信息管理专业联合申报“特大城市智慧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底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复为“2015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今后,城市管理专业拟和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学校其他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大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在培养方案、课程授课、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将继续发挥现有的数字城市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以及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实验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城市经济管理软件的作用,积极邀请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联合培养中来。

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的第二种方式是与在京其他学校的联合。比较早的联合培养始于2012年年初,城市管理专业所在的城市经济管理系与北京市政管委培训中心达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意向,双方在教学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实践、会议论坛等方面逐步开展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北京市开展“双培计划”,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积极参与,与在京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的政策联合,尝试输送优秀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行中长期访学。

城市管理专业的海内外联合培养主要是与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高校的联合。20世纪80-90年代,城市管理专业与美国、英国等高校的合作较多,部分学生到美国等高校进行短期学习。近年来,首经贸陆续与台湾东吴大学、台南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克里夫兰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探索3+1、4+1等合作办学方式。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市也在推行“外培计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助学校的对外合作平台和北京市的“外培计划”政策,积极参与到境外1-2年的学习,目前已有多名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台湾地区和美国的高校访问学习,部分学生在美国的高校学习后,已申请在这些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海内外联合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积极探索和实施海外名师进课堂计划,让海外名师直接参与首经贸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都邀请境外部分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的名师为全校学生开设暑期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马里兰大学的丁成日教授还专门为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并为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研究生做了多场城市经济与管理的学术讲座,介绍西方城市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

三、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如果说城市管理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为目标,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模式则主要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领域。基于这一目标,城市管理专业自2011年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实习实践基地的规模。目前,本专业已建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城市管理学会、泛华集团等覆盖政府部门、省部级单位、行业协会、城市投融资公司等单位,涉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投融资、城市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管理方面的30多家实习基地。其中,城市管理专业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健康城市促进会、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公司等几家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

首经贸的“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模式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每年安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上述实习基地集体实习,学校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习基地也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很好的保证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是负责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的城市经济管理系或依托或建立了诸如“城市国际化论坛”、“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模拟市长”、“城市讲坛”、“城市辩论会”等多个学术或实践平台,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相关学术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尤其是实习基地的有关领导到首经贸大学做专业讲座,以此扩大学生对城市管理专业知识应用的理解和接触机会。三是邀请部分实习基地单位直接承担城市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通过与实习基地论文指导专家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思维碰撞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政府绩效管理与智慧城市管理

政府如何才能更快地提供服务、同时节省纳税人的钱?许多国家都迫切需要智慧治理。也许在众多手段当中,通过向企业家公开政府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够促进智慧政府的建设。毫无疑问,国际、国家、州和地方的电子政务已经变得更加智能。然而,我们需要更准确地知道,电子政务能带来什么益处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益处。一些国家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此进行了研究。例如,印度计算机化火车票订票系统研究(艾什沃V.阿纳德),尼日利亚无纸化行政的前景(A.I.尤瓦捷赫),哈萨克斯坦电子政务政策的实施和演化,印度警务行政中的信息通信技术(拉姆•雷迪M.文卡特),信息技术在印度部落生活中的渗透(拉奥K.阿尔琼)。智慧政府建设引起了数位学者的关注。大卫•奥利弗•卡斯丹研究了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紧急事件财务管理的战略途径;萨科瑞•纳亚麦评估了泰国教育分散化作为促进智慧管理的工具的效果;贾斯汀娜•纳姆库伯和金塞利•纳曼加拉研究了赞比亚地方治理为提升效果和效率而采取的新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构;远藤哲也研究了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灾后复原过程中的农村创新型领导;莱布赛探讨了澳门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此外,其他论文也对南非公共基准管理以及欺诈和腐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善治与行政体制改革

什么是善治?这个问题的答案广泛,颇有争议。善治是确保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繁荣发展?维护社会公正?还是主张伦理型政治领导?印度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尤其感兴趣,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印度的善治》(甘塔•多莱葛•拉奥),《基层治理授权》(K.希瑟拉玛•拉奥),《高效和善治促进繁荣发展》(N.N.奈克),《印度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困境》(D.斯里拉姆,阿姆瑞塔•杰哈),《公平选举的善治的基础》(拉内哈左维)。此外,俄罗斯学者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俄罗斯在建立促进金融和经济稳定的机制方面的经验,对善治进行研究。中国学者叶林等人的论文《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挑战、政策和善治》基于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搬迁至城市的农民工选择是否定居在某个区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许多制度因素都会影响农民工的选择,决定他们及他们的家人是否愿意成为长期的城市居民。这些因素包括生活福利、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就业保险以及工作保障。

三、网络化和合作伙伴关系

公共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国内甚至跨国合作。这方面的论文主要研究这些机构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合作伙伴和,探讨协作组织/管理的新特点。其中,有几篇论文以印度公私合作关系的迅速扩张为背景,讨论了医疗服务供给(南迪塔•考沙尔,拉维德尔•考尔,瓦桑塔•古里,D.斯里拉姆),高等教育(妮哈),以及现代化公共汽车站建设(L.斯蒂霍)。此外,美国72个政府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了多样支持活动,涉及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会计(加里•施瓦尔茨)。还有学者从倡导联盟框架视角出发,研究韩国医疗改革中的非政府组织(洪秀珍、孟相浩)。另外,南非学者提出了一种整体性管理方法,来综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活动(弗雷德里克M.尤以斯)。

四、“大数据”与公共管理创新

公共管理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和专业,尽管未来的事情不可预测,有少部分学者对即将面临的或是未来几十年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课题包括全球环境下的应变策略,改变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人类,跨边境治理,创造新型行政过程和结构,培养新技能和新能力,提升行政领导力,采纳新的财政和问责工具,探讨新的伦理挑战。涉及以上一个或几个话题的论文包括:《全球公共管理:推动力和约束力》(Y.帕哈萨拉蒂),《公共管理在线项目典范—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华莱士•斯旺),《政策魔力:领导在政策执行中的作用》(里安特•努格罗霍),《危机和应急管理中的合作:单个任务多个部门模式》(辛格纳特•拉波汉达拉克),《援助美国无家可归者策略研究》(乔安妮•格拉姆),《公共管理/行政相关性作为南非公共发展模范的一个条件》(哈利•赫伯特•巴拉德),《财务可持续的地方政府未来面临的挑战:南非案例分析》(恩瑞•库盖姆普),《中国公共管理大问题初探》(马修S.明格斯),《非洲理智主义促进未来行政领导和专业人才行政发展和领导力提升的模型研究》(卡里•莫夫奥),《印度警务改革潜能挖掘:猎狗突击队研究》(N.柴坦亚•普拉迪普),《成熟度模型在新兴民主/冲突国家能力开发中的潜在用途》(利达•波斯维尔,塔努施里•巴格瓦),《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内容优化研究———以中国21个省会城市为例》(汤志伟、易可、张会平)。汤志伟等人通过实证分析了中国21个省会城市医疗卫生政务微博的26994条微博数据,研究医疗卫生政务微博服务提供现状以及供需存在的问题。

五、社会管理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新进展,包括:核心价值的鉴定和评估,专业行政建设和择优雇用,公职人员招聘和保留的人口统计学影响,重视和促进种族多样性,人才招募,能力评估,引介和评价绩效管理,培训需求和策略,同种工作和不同工作的薪资福利对比研究。涉及这些研究课题的论文有:《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和公共组织离职意向:具有变革导向的公民行为的作用》(杰西W.坎贝尔,托宾尹),《南非基于性别敏感的服务提供》(B.C.姆邦奇兹),《公共管理行为培养和研究》(雷蒙R.布鲁斯)。本届会议特设2014年暨第二届国际行政伦理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行政伦理专家围绕主题“善治与反腐倡廉”讨论了当前行政伦理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借鉴与比较各国廉政反腐的经验,共商廉政反腐的对策与建议。大会组委会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共679篇,录用333篇,会议论文集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学术委员会评选出8篇最佳论文及10篇最佳提名论文,并举行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从2005年至今,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十届,成为公共管理领域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之一。前九届会议论文集已成功获得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WebofKnowledge(CPCI-SSH)的收录。2014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已送检。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城市化;城市管理;中国;韩国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4-0016-05

2012年10月27日,由青岛科技大学与韩国行政城市学会共同举办的“城市发展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2年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年会”在青岛科技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云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湖南城市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等14所国内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首尔市立大学、庆尚大学、青川大学、忠南大学、圣洁大学、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州立大学等7所国外大学的专家学者,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MBA学员、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等180余人参加了本次盛会,探讨现代城市发展与创新和城市建设与管理问题。

大会开幕式由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立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由青岛科技大学城市管理系主任刘广珠教授主持。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罗公利教授和韩国城市行政学会会长崔瑾熙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罗公利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对各位专家和代表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罗公利副校长指出,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山东省最早设立城市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在2005年获批设置城市管理本科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已为社会培养了百余名优秀毕业生。学校立足于现代城市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在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点设立了城市经济与管理学研究方向,在城市规划、房地产经营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丰富的项目经验和研究成果。学校还积极加强该学科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高校和学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崔瑾熙会长在致辞中认为,这次会议必将对未来城市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也会加深韩国和中国学者在城市管理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合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德起教授、首尔市立大学崔瑾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郐艳丽副教授、韩国庆尚大学许宰畅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陈维民先生分别做了“经济社会转型与现代城市管理”、“21世纪东北亚重要城市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城市管理本科教学理论与实践”、 “韩中外资利用(FTA)的影响与对策”、“中国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及青岛的路径选择”主题报告。大会设立了 “城市发展与创新”和“城市建设与管理” 两个主题分会场,对19篇论文进行交流。中外与会代表对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形势下出现的问题,对不久前纳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城市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对中韩两国城市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本次会议将对加速城市管理学科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对促进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加强城市管理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化水平从1950年的11.18 %,经历了1998 年的30.4%、2002年的39.1%、2004年的41.0%,到2011年达到51.3%,平均每年以高于1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华东理工大学纪晓岚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张本效教授提出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存在四大困惑:第一,农民工问题,城市化空间扩张带来了农民失地、失业、失居,土地城市化导致农民被动城市化;第二,空心村问题,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年人和儿童;第三,城市问题,各大城市交通问题急剧恶化,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质量下降,住房问题突出;第四,“空城”问题,由于缺乏必备的商业、交通、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导致城市的楼房盖好了,却很少有人入住。

青岛科技大学张志耀教授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城市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规划缺乏长远的思考和规划。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不科学,没有形成一个各层次规划定位明确、内容清晰、紧密衔接、有机联系的整体;各层次的规划都没有真正做到面向实践,没有针对复杂、多变的城市发展现实提出可以付诸操作的规划对策和开发建议,规划成果始终停留在本本的阶段;城市总体规划与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错位。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思想方面,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体缺乏明确的认识,建设管理体制僵化,浮夸风、腐败风仍然盛行。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质量方面,重复建设与供给不足并存,过度超前与滞后建设并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不高,甚至形成畸形发展的现象,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低,建设管理资金缺乏,效益不高。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一直是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韩国清州大学高秉浩教授分析了韩国政府的新兴发展范式和土地政策的调整。20世纪60年代,韩国遭受了严重的资源和粮食不足,建设生产基地是其国土规划的重中之重。20世纪80年代,政策制定者把和谐发展作为国土规划政策的基本思想。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均衡发展。2006-2020年修订的国土规划目标是实现平衡国土规划、开放国土规划、福利国土规划和绿色国土规划等。传统的区域政策是为了解决区域问题和实现国家均衡发展,现有的国土规划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区域竞争力。利益是区域政策制定的出发点,需建立一个集创新、环境、竞争力、地方治理、绿色增长的区域网络。全球竞争不断加剧,国土规划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正在努力开发绿色增长能源,如生态友好型产业和可再生能源,韩国新的土地规划政策要保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韩国忠南大学姜秉洙教授提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发展要保持理性增长。理性增长是指全国范围内的社区努力以最低程度破坏环境的方式管理和指导增长,创建宜居城镇或城市的过程。目前的格局,增长也被认为是“蔓生”,它有一些负面的文化、负面的经济、负面的环境、负面的社会后果。理性增长作为都市规划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内容包括“认清增长和发展的影响,包括环境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并试图去事先减缓和避免这些影响的策略”。理性增长的特殊目标包括公共物品的合理评价、减少不利的土地利用、增大有利土地的利用、减少公共财政支出、最大化社会公平、最大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表明,中国城市化应该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各国和其他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创新和探索,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加强管理,走适合中国国情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二、城市发展中的创新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发展表现为以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带为主导的空间形态,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仍来源于大城市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城市经济圈,一批具有较强集聚与辐射能力的大城市群逐渐形成并影响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其中长三角已经形成由数个城市群组成的世界第六大都市连绵带。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快速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张永庆教授以上海杨浦区为例提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即把大学校区建设、科技园区发展及城市社区繁荣三者协调统一起来,形成城市创新体系新形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和城区开发建设新机制。“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有效地整合了高校、园区与社区的创新资源,建立起以创新创业为基础、以知识与价值创造为纽带、以知识产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动体系,是“产学研”联盟的新形态,是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探索,也是发挥上海科技、人才资源优势的有效形式。“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与知识创新,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与生产力转换,城市社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构造了以知识为桥梁,以价值创造为纽带,高校、园区和社区紧密结合的知识链、价值链、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新模式,是城区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模式通过校区建设、园区开发和城市社区改造,有效整合协调了各方优势,包括教育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创新环境优势和政策文化优势,促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将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与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城市产业升级、社会功能拓展等有机融合起来,是一种城区开发建设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首尔市立大学崔瑾熙教授分析了首尔的发展,提出多中心城市模式,打造现代服务业基地。1991年首尔市还是制造业占比大,为34.4%,但是,到2009年制造业比重已下降到6.8%,以金融、房产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迅速,四个大的工业区已开发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基地。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城市的活动都集中在中央商务区(CBD),城市发展和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经济结构。首尔经历了大约40多年的快速增长,导致就业和人口的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尔政府实施多项发展政策,促进首尔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转变,从工业城市向后工业城市转变。首尔市政府计划将城市功能转移到首尔以外的地区(子中央商务区),首尔南部地区(又被称为江南地区)就是一个例子,首尔北部地区中央商务区的一些城市核心功能转移到了首尔南部地区。在首尔南部地区建设了各种公共设施(如学校、文化中心、宽阔的马路、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现代化办公场所),出台和实行了多项政策缓解城市中心区诸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工作-住房紧张等系列问题。目前,韩国正在建设“无处不在的城市”,首尔是试点城市之一。无论市民在城市的哪个地方都能得到城市的信息,这样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也可以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韩国总统通过改善社会建设状况,推行市民主义,例如,市民通过参与去年成立的“市民福利基金委员会”,可以直接参加制定基金。过去以美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逐渐转变为以欧亚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中国经济在全球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首尔、上海、青岛这些东北亚的中心城市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发展模式,城市发挥的作用有些甚至可以超过国家的作用。

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陈维民先生依据青岛的实际提出青岛城市发展的路径。青岛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已经进入中国城市前10位,综合竞争力处于国内城市第二方阵,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融入北京、上海两大中心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大格局中,不断提升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建设在东北亚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城市。应突出港口优势,提升国际空港能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发展以生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国际城市核心竞争力;实施中央商务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工程,提升主城区发展能级;实施城市群发展战略,形成国际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打造中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提升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韩国庆尚大学徐宰畅教授认为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途径,中国自贸区的发展很快,影响也很大,中韩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仅次于韩欧、韩美的自由贸易区,中韩自由贸易区必将提升国民福利待遇,增加就业岗位,为两国带来经济效益。

韩国圣洁大学林景洙教授提出将城市地位和社会资本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城市地位和社会资本与城市竞争力高度相关。当公民有明确的城市竞争力以及他们分享着更多共同的城市形象时,就形成了社会资本。世界银行(2003年)将社会资本分为六类:(1)团体和网络,(2)信任和团结,(3)集体行动与合作,(4)信息与通信,(5)社会凝聚力和包容性,(6)权利和政治行动。这些社会资本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居民中形成的城市地位和社会资本决定了城市竞争力,强大的城市竞争力是从明确共同的城市公民身份以及构建良好的社会资本中积累起来的。

北京大学博士后、青岛科技大学杨友才副教授认为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如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作用大小不一样。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是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而是表现出边际效率递减的特征,东中西部边际效率递减的特征也不一样,其原因是东中西部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不同。

三、经济转型时期城市管理发展方向及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GDP年均增速接近10%,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10.1%、46.8%、43.1%;2012年,经济基本稳定增长,非农经济贡献率已达90%,城市经济已居绝对支配地位,中国城市运行环境平稳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转型、城市化加速、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迅猛发展也给中国城市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城市管理研究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德起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管理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有:GDP增长中资源消耗过多,城市更新中出现政府决策与市民意愿冲突,部分特大城市房租房价过高、增长过快,公共设施安全隐患较多、危机重重等。我国经历了较长期的持续经济增长,在边拆边建式的追求GDP的过程中,消耗资源的胃口也越来越大。比如,近年来全球石油的新增需求一半来自中国,铁矿石和主要金属40%左右由中国消耗,水泥和玻璃大约50%由中国消耗。GDP的增长很大部分是依靠资源的超强度投入,而实现的财富积累和国民福祉却相对很少。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的老路子,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避免大搞“拆毁性建设”,停止付出高代价来追求GDP增长。王德起教授提出城市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重点:第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城市生态管理;第二,遵循“新公共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效率;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宗旨,实行公众满意导向管理;第四,推动“公众参与”方式的主体多元化管理;第五,推行“网格化”管理,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第六,加强城市文化管理,构建市民精神家园。

社区是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社区构成社会的有机体。城市社区是城市管理体制的基层单位,同时又是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是社区居民生活、学习、参与城市管理,享受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实现养老、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终身教育等各种切身利益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它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管理的末端,也是最重要、最具体的一个管理环节。云南大学文正祥教授提出加强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昆明市江北社区云大教工小区管理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管理案例。这一管理模式为:在小区组织管理方面,业主委员会、黉正物业公司和业主三方合作管理;在小区党建管理方面,小区成立了离退休党支部,定期开展活动,并发挥离退休党员在小区管理中的垂范作用;在小区服务管理方面,物业公司设有保安组、保洁组、绿化组、维修组等,在小区的服务管理中,部门各司其职;在小区环境管理方面,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的目标是:“创建优美、安全、文明、和谐小区和争创优秀示范小区”;在小区治安管理方面,通过保安组全体保安的共同努力,采取对周边治安环境进行监控、加强门卫通行管理和夜间巡逻等措施,坚守岗位、精心防范;在小区文化、教育管理方面,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业主三方合作,通过在小区内收取车辆占道费的办法筹集资金,办了社区小报,建立图书阅览室,羽毛球、乒乓球活动室,健身室,室,小区艺术团等,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华东理工大学罗建平教授认为,人口的融入产生公共性,城市化主要体现于人口的流动及其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入状况;公共事务管理主要是公共性问题,体现于其公正性、公益性、公义性等。城市化与公共性相辅相成,都强调容器,即城市空间或公共空间的容纳问题。城市化是个动态过程,大量的人员、信息、物质、技术、媒介的进入,需要有效地被吸收、消化,这就出现“转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不仅是农民工,其他“进城者”都有这个转化问题。转化最为关键的是心理文化方面,而不唯身份、政策方面。转化与公共性原型的释放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公共管理的理念、措施和目标上。

四、城市管理专业建设与未来发展

(一)城市管理专业定位

城市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不同于国民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等经济管理学科和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行政管理学科的专业。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管理专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市政管理,偏重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的技术管理;第二类是行政管理,偏重政府内部运行的制度管理;第三类是广泛分布于各学科的部门管理,比如交通管理、治安管理等。这三类管理专业的共性是专业性强,综合性不足,缺乏应对和解决重大的综合性经济社会问题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郐艳丽副教授提出城乡发展规划与管理专业发展思路,认为该专业源于两个母体—城乡规划学与公共管理学,既是对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探索,也是对公共管理学科如何更加具体、可实施地服务于社会的探索,是一门新兴学科。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胡小岩教授认为,专业定位是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所以无论依据什么样的现有条件,都要严格分析论证专业办学方向;城市管理专业应着眼于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在公共管理视域下,依托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整合校内建筑规划等相关优势学科,共享校内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城市管理专业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规划的优质资源,使城市管理既拥有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又拥有土木建设背景;城市管理专业应该定位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包含城市规划、城市市政交通、城市基础建设、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社区及城市软环境治理等内容。

(二)城市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郐艳丽还总结了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他们从2005年本科培养开始,对该专业课程设置每年都进行调整。调整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学校的资源选择教学最好、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讲授公共基础课,学生反映不好就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整;(2)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基本是结合教师的进展逐步完善、调整的,开设教师擅长教又符合培养计划的课程;(3)研究其他院校的课程设计,征求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及专职委的意见。根据城市管理前沿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学科优势,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形成与工学互补的城市管理本科教学体系,构建了“4+2”课程结构,即4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主线:公共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2类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包括GIS分析、CAD等规划制图方法)和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

山东农业大学康维波副教授提出,按模块设计的思想,将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为四个模块。第一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城市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城市管理的实际状况及发展方向,如何解决城市管理现实问题等相关内容,设置城市管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发展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遥感、城市管理案例分析等课程。第二是组织管理体系,包括普适类管理模块、政府组织管理模块(包括行政管理理论、办公管理、行政职能三部分)、非政府组织管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社区管理、非营利组织三部分)、城市危机管理模块(包括城市制度设计层面、城市危机预防应对)。第三是技术管理体系,包括城市设施技术模块和城市设施(硬件)管理模块。第四是毕业生就业应考模块。

青岛科技大学刘广珠教授认为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应按照课程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模拟实验、毕业实习等模式构建城市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案例分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设计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形式完成实习任务。城市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围绕通用基本技能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采用课程、案例、教学软件等形式,尤其对于一些专业主干课程,如城市管理学、城市规划设计、土地管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组织编写典型案例教材并开发相关教学和学生模拟软件,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解决城市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可以通过构建城市管理实践平台和建立实习基地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城市管理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是加强这一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建立城市管理模拟实验室、城市规划实验室、城市仿真实验室等实战平台,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应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思路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管理 创新系统 构建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1、创新系统的概述

创新系统是以城市政府为主体的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信息收集与接收子系统、创新方案设计子系统、执行反馈与监控子系统构成完整体系,各子系统分别是负责某一方面职能并且相互的配合,充分的确保管理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因其城市政府内部机构关系的复杂以及管理对象的庞杂,在客观之上,充分的要求城市管理创新系统具有一个比较高的权威,从而为城市管理系统与城市管理的总体创新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指挥与协调具体的创新行为。在其组织的形式之上,城市管理创新系统应该是以委员会的形式来出现的而不应该是作为职能的部门。

2、城市管理创新系统构建的环境分析

2.1、内部环境分析

2.1.1、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模式是由传统的管制型逐渐的转向现代化的服务型,而且还冲击着城市政府的管理基础。假如我们没有系统地开展管理创新,则就很难以真正的保障在其新基础之上的城市管理系统功能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发展战略选择的可靠性,进而通过对规划的评估、监督与实施执行城市管理系统转型的风险以及成本,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2.1.2、治理理念的变革

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此过程之中难免就发生利益之间的冲突,在深层次方面就是文化的冲突。其旧有夫人方式不能够很好地整合到各种文化之中的时候,就会造成社会主流文化和管理文化之间的摩擦、原有落后的管理文化对新兴文化的阻碍等等的问题。

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一方面是可以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而培育其开拓城市管理的思路,吸收其中先进的因素,进而创新管理文化;另一方面正确、和谐的管理观念,进而减少价值取向个体因思想观念的偏差所产生错误行为。

2.1.3、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转型与结构调整

机构与部门具有了新的职责权限,也相应的改变着其行为方式。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可以充分的利用其创新的知识优势为机构与部门的改革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从而使得政策的主体与行为权责相互匹配,使政策的产出与预期效果相互匹配,目标群体与政策相互匹配,进而加速城市管理系统的整合。积累具体的政策创新,逐步的实现政策系统的整体创新,并且最终在其新形势之下积极的政策产出的最优化管理。

2.2、外部环境分析

2.2.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突破国家与区域的界限,其允许的要素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之内来进行流动。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逐渐的强化,使得作为重要经济主体的城市非常快速的融入到全球的市场之中,城市中各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城市事件的影响通常是不再局限于城市的内部,在某些情况之下就会迅速的扩散到区域、国家乃至是整个世界范围之内,从而造成严重的现实或者是其潜在的后果。

2.2.2、技术进步的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行政生态,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社会中流动,冲击着社会结构与公众心理。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快了社会管理对象,尤其是社会公众政治人格意识和利益主体意识的迅速觉醒。

2.2.3、知识经济的影响

知识在目前已经逐渐的成为关键性的支配与经济资源的因素,也许是唯一的较为有优势的主要来源。其从根本之上变革着生产方式,直接性的打破了原有的产业的布局与结构,这就得要求城市管理的系统调整执政理念,重视、突出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进而就进一步的加强其强化的服务的意识与职能。

3、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主体对系统创新认识模糊,缺少构建创新系统的明晰思路

系统创新在实践与理论之中均处于的是初步的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通过摸索以及完善才可以有效的指导行动,其重要性也是有待于人们逐渐的认同与发现。其城市政府主导着其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构建过程,其对创新系统与创新在其构建的进程受到城市管理中作用的认识程度的所决定。因其大部分的领导者从来没有接收过专门的训练,创新系统与管理创新的相关知识是有限的,或者是畏惧风险或者是认识不清,不敢创新或者是想创新却根本就无法创新,延缓而来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构建。

3.2、创新知识储备不足,缺少适用的理论模型与模拟技术

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且系统性较强的工程,期间所涉及到信息工程、组织理论、管理学以及创新学等等多种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无论是在施工阶段、设计阶段,还是在系统运行的阶段,任何一种知识的缺乏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重则就是限制其功能的充分的发挥,轻则就是打断其建设的进程,而且这还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解释和挖掘,也就是即使拥有了先进的技术来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假如没有一个强大的知识提取的能力与信息的处理技术,面对数量庞大的信息依旧会束手无策,根本就无法转换为自己所学的知识。

3.3、创新系统的构建缺少高阶位的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有限

与创新建设相关的政策规定的大多为部门性的规定,而且还缺少其内在的一致性,政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不断的增加政策系统的内耗,减低政策支持的效力。城市政府的制度供给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而起更高层级的宏观政策供给非常缺少其可操作的配套政策的支撑。政策的保障是处于最基础的层面,政策体系内部的紊乱,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创新系统建设的无所适从。

4、推进城市管理创新系统构建的策略

4.1、加强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再造核心流程

借大部制改革的契机,完善创新促进委员会与创新咨询委员会的建设,统筹创新和创新系统建设事务,切实发挥综合协调和咨询参谋作用。细化创新岗位责任,落实具体任务。重新识别创新活动的核心流程,打造精简、高效的创新链,通过创新知识的积累、流动、共享和转化实现新的价值。

4.2、推广知识管理,加速创新理论模型和模拟技术的本土化

知识管理有助于城市政府的管理创新,可以增强政府的学习能力,促进知识共享,使政府的知识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建设知识导向型与学习型政府的行政文化,让所有的人员都可以充分的参与到其中,充分的挖掘其系统内部人员的所有潜力并且可以积极的利用系统外部的智力资源。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管理的知识,科学、合理、高效的传递、加工、存储与收集,并且同管理创新相关的信息以及创新系统的构建,提取并且转化为所需知识,构成一个有力的智力支撑。借鉴国外成功的理论模型,然后再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来进行分析,重新的进行验证以及调整其中的关键要素以及变量,进而就形成了本土的有效地理论模式。

4.3、培养创新战略思维,完善创新系统建设规划

城市管理主体应认清时展的形势,通过比较分析有无创新系统统筹管理创新的成效的差异,明确构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积极意义。调整价值理念,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在亚洲文化圈中的重要性,吸取精髓构建新型的核心行政文化,促进管理创新。

总之,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生产方式,还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关系。城市政府若固守传统模式中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将难以在变革的社会中持续有效的发挥作用,迫切要求以管理创新作为新生动力,改进自身结构与管理方法,培养核心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裴乐.论城市管理创新系统的构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7-12.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四步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77-02

公共政策学是教育部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求开设的所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四大平台课程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现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等四个专业,且公共政策课程均已在上述四个专业开设。因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唯一拥有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交叉优势的学院,教学研究覆盖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因此本文拟在此学科交叉背景下,针对《公共政策学》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19世纪80年代以前,西方的政策研究还只是附属于经济科学。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ddrow Wilson)提交关于行政研究的论文开始,美国公共行政学科方始建立。因此,公共政策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于新兴学科,也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维尔共同主编《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该书第一次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论述,被人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中国公共政策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活力的部分。由于在我国发展较晚,还属于一门新兴学科。总的来看,公共政策教学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高校教师在公共政策学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在关注社会公共政策现实、提出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较为欠缺,从而使这门课一定程度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案例教学和社会现实的结合不够紧密。由于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课程需要把纸面研究和实践轨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案例教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公共政策概论课程中的很多政策热点与问题均与实践紧密相关,其理论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而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从“课堂学习”到“政策实践”的转变与体验。案例教学也是公共政策学发源地美国的MPA、MPP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一、《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原则

结合自己的公共政策学教学实践,笔者总结提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的案例教学思路,经过课堂教学验证,效果良好。现叙述如下。

1.创新原则:以交叉学科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按照公共管理大类进行培养,第3学期实行专业分流,第4学期开始专业学习。公共政策学既是大类平台课,也是专业必修课,在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发生的诸多公共政策事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根据我国“稳增长、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军事外交均为国家发展服务,总的来看近期出台的公共政策均可以归纳为经济管理领域。所以,以经济、管理两大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为切入点,既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也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学原理,还要会基础的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做好课堂组织和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充分突出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就显得非常重要。

2.创新流程:构建“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案例教学法。基于上述考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摸底—点题—仿真—实践”四步教学法,凸显政策实践中的理论脉络,注重理论讲解中的实践能力,力图通过“实时新闻、现场分析、政策把关、实践验证”的教学思路来切实提高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学理论的把握能力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公共政策学》案例教学创新分析

1.摸底学生情况,准备实施案例教学。公共政策具有强烈的个人理解倾向。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政策理解的角度都大相径庭。为此,在公共政策学第一节课,应摸底学生情况。这里是课程摸底问题清单。

通过摸底,可以了解大家对于这门课程的熟悉情况、希望得到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从摸底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不接受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方法,而希望代之以新鲜的案例分析。这就为顺利实施案例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鉴于公共政策学的社会属性,为启发锻炼公共政策课程必需的思辨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摸底之后即对全班进行分组,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如2012级行政管理班自由组合为“萝卜开会”、“未来组”、“请门安东回答”和“群英荟萃”四组,每组7人左右,增强了团队归属感,也融洽了班级气氛。

2.点题政策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讲解。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结合,是吸引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进行公共政策学授课时,应在总结上次授课和课后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简单讲授当天要讲述的内容,随即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打开当天的新闻网页,浏览实时新闻,并要求学生各自选取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发言。如2013年3月26日“公共政策导论”课程,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分别选取了中国当前三公经费消费、出访身穿中国造、农夫山泉丹江口水源地垃圾遍布、养老金并轨等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国际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由教师给出问题,小组讨论后解答,其他小组质疑或评点,教师最后点评,结合西方和我国的公共政策发展进程讲解了公共政策学的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等内容。下一步,随着课程深入,教师应逐步将题目选择集中在单一焦点上,以便于学生深入对比分析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

3.仿真现实场景,模拟政策实施情况。在学生逐步熟悉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知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课堂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当前我国现实政策问题的模拟和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模拟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点评。如2013年4月1日,2010级城市管理学生模拟“胜利村分地”的政策解决场景。全班同学分为胜利村五个组,由村长和书记主持分地。模拟了初次分地、村民闹事、重新投票等流程。虽然过程相对简单,但对于土地分配这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地过程中体现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动态性等特征,加深了理解。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即对“三农”这一现实重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简单分地过程的公共政策学含义。现实场景模拟极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开拓性和解决临时问题的能力,对于政策实施的情况和流程也有很大帮助作用。

4.实践现实政策,还原理论指导作用。理论学习和场景模拟,毕竟还属于课堂教学环节,同学们对于真正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终结、分析等环节的了解还不是特别透彻;而且,虽然是实时新闻,但因为正在发生而同学们还身在课堂,所以难免有隔岸观火的感觉。为实现课堂教学和现实情况的无缝对接,应给同学们以公共政策实践的机会来深入了解。这一机会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到公共政策制定相关部门参访。如通过联系,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同学可以利用地利之变:行政管理专业同学可以到中央编制办公室综合司综合处参访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的拟定等工作流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同学可以到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参访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网上信息平台,实时收听国家部委对于有关土地政策的解释、处理情况等。其二,请国家机关有关领导讲座。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对口邀请相应的公共政策管理部门有关领导来校讲座。如经联系,城市管理专业同学可以邀请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领导来校做城市管理方面的介绍,邀请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领导来校讲解城市规划、城市功能疏解等方面的内容。其三,通过课题研究复证公共政策产生流程。可以由任课教师根据个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经验,筛选适合进行复证的研究课题,交由同学们进行研究复证,一步步再现政策出台的研究背景、研究流程、政策框架和政策实施结果。例如,本人曾把国土资源部委托软科学课题《土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北京市西城区委托课题《金融街国际化政策研究》等研究课题交给大家当场讲解复证,让同学们体会政策研究的一般流程,也锻炼了其项目研究能力。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能力培养;本科教学改革;公共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6)02-0074-04 DOI:10.14045/ki.rhen.2016.02.015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目前很多综合类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它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专业,随着公务员就业热,这个专业的招生前景越来越广阔。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毫无疑问,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类专业,其培养目标并不仅限于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的融会贯通,而应该更侧重于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高度公共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精神,适应当代公共管理现实需要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所有专业课程毋庸置疑的教学使命是追求教学效果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高度契合。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但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专业课程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导向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而这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被专业课程教师所忽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加上本科学生社会经历有限,且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在对专业课程的认识上,视其为“万金油”,什么都学,但觉得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专业性、实用性不强。在这种认知影响下,学生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难免大打折扣。因此,传统教学理念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与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的目标出现一定的偏离。专业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着手。本文拟从公共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出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上述角度逐一探讨。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专业课程的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重要指标。课程考核一直被学生重点关注,考核形式的变革创新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内容、形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考核内容、形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导向,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用闭卷或者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这种形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它固然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其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却无法有效开展,以至于长期以来,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在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程考核形式也应该尝试着多种形式的改革。各学校教务处对专业必修课程期末考试一般会有考试形式等方面的规定,而课程期中考核就可以由教师视不同课程的特点尝试灵活的考核形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焦点。其一,可尝试由学生分组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联系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结合现实公共管理实践案例,课下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各组将讨论分析结果在课堂上向全班作案例分析汇报展示,由教师为每组的案例汇报展示表现打分,这可以占考核50%的比例分,再由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情况,每人撰写一份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这也同样占50%的比例,两个成绩合一为学生的期中考核成绩。这种形式能有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充分锻炼学生思考应用、团队合作的能力。其二,可尝试写作课程学术论文的考核方式,这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具备从事专业科研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专业课程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训练机会,为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有效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学内容的优化、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等多种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靳秉强,王丽慧,高连香.公共管理类课程授课八忌〔J〕.教育教学论坛,2009(2):68-70.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

要实现能力和知识的双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尤其是实践教学方法的凸显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为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开放教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针对专业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尝试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较好发挥学生学习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

鉴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目前案例教学法是国内外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非常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典型的专业课程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把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公共管理实践中,在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结合专业知识研究分析,解决公共管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学习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服务于社会”。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课教师在案例可多选择一些视频资料。如《城市管理》课程,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教师引入了中央台“热线12”节目“恼人的夜市”报道视频,因为该报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学周边魏公村夜市喧闹、乱搭乱建等问题,学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体。在媒体报道一年多后,魏公村违章乱建的建筑均被相关部门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砖头、泡沫被乱扔,街上尘土飞扬,持续好几天无相关部门问津,给过往行人带来了诸多不便。教师又在课堂上以此为例,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门配合协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课教师查找课程案例材料外,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联系课程专业理论,主动寻找相关公共管理实践案例,并以小组形式分组在课下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形成系统的分析报告,在专业课程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享,展开充分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对案例及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教学法

所谓的开放教学,是指教学活动不局限于学校的象牙塔,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公共部门的工作环境,认知其管理程序和办事方式,从而认识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参与公共管理实践是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能力素养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学校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如在《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审批大厅参观,并与建委法规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座谈,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审批改革实践,学生在参观座谈中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这种实践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学生具体感知了行政机关的运作,对公共管理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课程实践方法固然教学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学生人数、场地、时间等多方面限制,相较而言,“请进来”的课堂实践方式受条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实现。“请进来”是指邀请公共部门的管理者来学校作专题讲座,结合其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与一线的公共管理实践者面对面沟通,了解来自公共管理实践一线的最新动态,实现对专业知识理论由表及里的认知。当然,开放教学法能顺利、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与公共部门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师的个人人脉关

系外,更需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当地公共部门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认知的场所。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讲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但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单向性。而互动教学法恰好能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某些教学重难点,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鼓励启发学生思考,并由教师点评总结。这种互动能使教师有效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安排教学进度,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能力。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公文案例评析就非常适合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例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掌握写作的实践技巧。另外,在开学初,教师就可以公开电子邮箱及课程网络平台链接,方便学生在发现专业问题时随时答疑和下载相关课程资料。在实践中,这种网络互动方式尤其受到内向腼腆学生的欢迎,这既能避免他们和教师面谈时的紧张拘束,又能有效解决其知识困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配合讲授法,实现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时通常是54或者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要争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量,并有效培养锻炼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精心选择、优化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内容的区别,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专业学科的所有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在选择课程教学内容时,必须有所取舍,关注和重点突出学科核心知识和热点问题,而其它相关知识,则可以介绍参考书籍、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让学生自学相关的背景知识,锻炼培养其自学能力。其次,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然包含学科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但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会阅历的本科学生在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事实上,放眼世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活动比比皆是,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实践活动来说明和验证公共管理理论和规律当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用专业眼光筛选、梳理、分析有案例价值的公共管理实践事件,及时补充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现实事例,使之能有效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这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导向。如《行政学原理》,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就原理讲原理,则流于形式和枯燥,学生也难免兴趣缺缺。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在行政学各个主题领域的原理讲授中辅之以政府实践活动的内容。如行政职能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中,在介绍相关理论时,可加入我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案例,用以说明在政府职能转变实践中政府和社会构建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解,强化其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国内外学科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实践。部分高校教师可能会存在着一个教学误区,即“一套教案讲义可以用上好几年”。这种想法可能在诸如数学、英语等纯基础学科中有着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中,是绝对不适用的。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公共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更新变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保持教学与理论、实践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为体现课程教学的深度,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优势,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加部分专题分析的内容。专题分析可以增加学生对相关专业问题的了解深度,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课程,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管理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专题和城市社区养老专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管理实践热点,加深其对问题的思考,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考核改革

专业课程的考核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重要指标。课程考核一直被学生重点关注,考核形式的变革创新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实现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课程考核内容、形式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个无形的指挥棒,在考核内容、形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能力培养的导向,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用闭卷或者开卷的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是这种形式有着自身的缺陷,它固然是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对于其理论联系实文秘站:践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却无法有效开展,以至于长期以来,学生对待专业课程的考试基本上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在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程考核形式也应该尝试着多种形式的改革。各学校教务处对专业必修课程期末考试一般会有考试形式等方面的规定,而课程期中考核就可以由教师视不同课程的特点尝试灵活的考核形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焦点。其一,可尝试由学生分组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联系专业课程相关理论,结合现实公共管理实践案例,课下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各组将讨论分析结果在课堂上向全班作案例分析汇报展示,由教师为每组的案例汇报展示表现打分,这可以占考核50%的比例分,再由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情况,每人撰写一份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这也同样占50%的比例,两个成绩合一为学生的期中考核成绩。这种形式能有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并充分锻炼学生思考应用、团队合作的能力。其二,可尝试写作课程学术论文的考核方式,这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具备从事专业科研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是本科学生重要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专业课程论文,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训练机会,为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这也是有效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方式。综上所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学内容的优化、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智慧城市不仅能够对信息进行机器理性的智能化处理,还应拥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据环境的情景感知与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从技术层面和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来看,“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是通往“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自从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技术体系架构以来,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围绕着上述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0个智慧城市(镇)的建设方案出台,智慧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为人们创造智慧新生活的美好蓝图。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不仅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还应通过新一代智慧技术促进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深刻变革及其技术基础体系的提升,带动新一轮智慧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个阶段。智慧城市不仅对信息能够进行机器理性的智能化处理,还应拥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据环境的情景感知与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从技术层面和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来看,“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一、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各国学者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的流动特征、全面感知与互联、整合创新和为城市居民创造新生活,以及实现城市社会与经济包容式的“智慧”发展等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发达的智能”、“有效的运行”三者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科学、严格的界定。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将人类感觉、记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可以分别用“智商”和“能商”来描述他们的程度水平。智慧通常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也就是在面对具体环境中的事物时,发挥智能和运用智能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耶鲁大学心理系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Mayer发现智慧与人类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其程度水平的衡量指标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情商”,它可以调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确发挥,或控制二者恰到好处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把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和能力的综合称之为理性智能的话,对“智慧”的理解应侧重于如何通过情感智能来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上述理性智能。

自从城市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的表现形态、传播方式及其开发利用对城市管理与服务所产生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区分城市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从上述角度看,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个阶段。其中:信息城市通过电话、传真、电报、远程视频等电子通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数字城市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数字通讯手段使得上述信息的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新阶段;智能城市通过机器的理性智能对上述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以机器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各类智能化的服务;智慧城市将进一步使得机器能够根据对环境情景及人类情绪信息的感知、获取、计算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我们从信息的形态与传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关注重点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自情感智能的概念提出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icard出版了著名的《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一书,阐述了人类的情感能够通过外在表现出的情绪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计算机所获取、处理、计算和表达,使得机器能够给出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人性化反应,从而具备一定的情感智能。目前,上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众多领域,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了“智慧”的魅力。通过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的有机结合来感知人类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是智慧城市最基本的“智慧”特征。

二、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

从人工智能领域来看,情景感知(Context Awareness)是指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技术使计算机设备能够“感知”到当前的环境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动机,自适应地提供主动式服务。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机器能够“感知”人类的情绪信息,作出人性化的智能反应并提供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智能化服务。

关于“情景”的定义,较为广泛接受的是由DeyA.K.等人提出的:“情景是指能够用来刻画一个实体的情形的任何信息,所谓实体是指任何与用户和应用交互相关的人、位置或对象,包含用户和应用本身。”从这个定义看,情景这个概念的范围非常广泛。只要和实体所在的交互过程有关的信息,都可以认为是这个实体的情景。情景不仅包括物理情景,还包括虚拟情景,其感知方式也千差万别。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情景”分为以下三大类:自然情景、社会情景和心理情景。其中:自然情景的感知可以通过各类传感装置对具体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等变量进行测量获得;社会情景的感知需要通过对典型的社会环境及其表征指标的评测来获得;心理情景的感知是通过科学的心理学观测方法来获得的。

人类在受到特定的情景信号刺激时,首先通过选择性注意机制和外周的各种感觉器官及内部感觉通路,在神经生理整合机制作用下,将上述信号传送到大脑边缘系统,由脑机制激发相应的脑活动。大脑边缘系统在结合当事人个人特质的心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影响之后,产生了快速的第一性情感,形成直觉的情绪反应。然后,再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的交互活动,并经过大脑的高级认知过程以后,在已有的状态基础上继发第二性情感,形成较为理性的认知反应。第一性情感对不同的人而言一般具有共性,第二性情感与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有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上述情绪反应的作用下,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类相应的行为。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控,需要设计一系列新的情景刺激信号,以此来进一步调节人们的情绪状态和后续的行为表现。

上述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

人类情绪信息的获取、计算及其情感状态的识别,是机器情感智能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通过脑功能活动实验观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脑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s)、外周生理信号采集、外部表现及后续行为观测等方法来实现,如图2所示。

传统的情绪测量方法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测量法,有情感网格(Affect Grid)、ISO项目心境形容词表(MACL)和多种情感形容词核查表(MAACL)等,强调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通过被试者对特定情景触发下的主观体验自述来进行情绪的测量,已经形成了一套公认的测量方法和标准,应用于正常人的情绪分析以及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断中。然而,上述情绪测量方法主要依据被试者的主观自述和测量量表的模糊评判结果来确定其情绪的种类,没有给出可通过客观测量手段获取的情绪属性量化参数,因而难以很好地判断情绪的强烈程度,尤其是在多种情绪并存的情况下。

近年来,随着DTI(扩散张量成像)、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ERPs(脑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等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对人类情绪变化的脑功能活动进行更为地直接的探测和定位,并依据其激活水平与静息态水平的比较对情绪的强烈程度进行较为客观的标定。例如,图3是我们针对震惊世界的中国“7?23温州动车事故”网络舆情信息所引发的人们情绪反应的f-MRI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观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景信息刺激下人类大脑的典型激活模式与激活水平,运用脑功能定位分析技术和认知神经学的分析方法就可以获得公众对上述情景的态度、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统计性特征。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图1所示的脑活动过程模型,我们提出了突发事件“情景-应对”的脑心理机制模型及情绪调控模型,为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以符合公众心理认知能力及其接受模式的方式来设计上述事件的处置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例如,在“9?27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中,通过官方微博及时有关信息、澄清谣言并和网友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这一做法就很好地符合了上述“情景-应对”方法的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类的情绪变化除了在大脑特定的功能区域产生相应的激活信号以外,还会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人体外周各类生理信号(如:脑电、皮肤电、心电、呼吸、体温等)的变化及外部表现(如:语音、表情、姿态、动作等)的改变,并可能引发后续的行为。通过研究脑功能活动与上述生理信号、外部表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情景感知环境下的后续行为表现分析,就可以在实际应用环境下实现对情绪信息的自动获取及情感状态的计算与识别,还可以对其后续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控,从而使得机器具备一定的情感智能。采取多通道、多模态信号的融合识别方法可以获得高达80%以上的情感识别准确率,我们已经将上述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施工人员现场情绪观测、银行信贷审核、企业员工情感管理、医生处方行为分析、艺术作品接受分析、广告营销策略设计和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计算等众多的领域,为分析和理解人们的情绪心理与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使得我们的管理与服务更加令人愉悦和更具“智慧”。目前,上述领域的各项研究已经形成了神经管理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城市的管理与服务产生深刻的变革。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上述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趋势进行深入思考,并纳入到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

三、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城市发展观的共识,创建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智慧城市,就必须真正从“以人为本”和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出发,通过城市的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为人们的城市生活提供无比愉悦的情感体验。

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技术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在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各个应用领域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技术基础设施规划与应用体系的构建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上述技术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应用需求,以新的理念通过上述“智慧之门”,步入智慧城市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011.

[2]中国智慧城市论坛./index.asp, 2012-06-30.

[3]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论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7).

[4]Salovery P.,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3):185-211.

[5]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 USA: Bantam Books,1995.

[6] Picard R. W. Affective Computing[M]. Cambridge, USA: MIT Press, 1997.

[7]魏景汉,阎克乐,等.认知神经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鄢辉华.基于现场观测信息的施工员工情绪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汤祥琴.基于脑心理机制的员工情感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杨漾.基于情感计算的银行信贷审核系统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胡晓华.基于f-MRI的脑心理机制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万熙琼.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机制及其应急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王春诗.基于脑心理机制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认知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周杰. 基于脑心理机制的突发事件情感反应识别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城市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秋去冬来,从卫生局来到人大工作很快就近一年时间,在人大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应该说情况基本熟悉,工作基本适应,任务基本完成。

在新的岗位上,分工联系社会事业部门,更切身体会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一年来和工委同志们一起,围绕相关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关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任会议议题调查工作。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市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和工种日益增多,在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6月份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了我市《职业病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为了做好议题的审议工作,6月上旬我们的同志分别到卫生局、安监局、疾控中心和车逻镇走访调查,听取相关汇报,并召开由乡企局、卫生监督所、相关重点企业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形成了全市《职业病防治法》贯彻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我们认为,针对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现状,要强化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职业病防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建立统一高效的监管机制;狠抓基础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不断提高职业卫生监管水平。市政府十分重视,分管市长明确表态,要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抓好企业法人培训,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重点企业的重点检查。

二是围绕食品卫生安全“难点”问题,搞好联动执法检查。近年来,国内乃至全球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不断,“问题食品”屡禁不止,广大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今年__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从8月份起在全市进行一次食品卫生市县联动执法检查活动,根据方案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精心安排,深入走访、调研。总的看来,我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食品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群众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由于监管力量薄弱,农民自身防范意识差,令人担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报送的调查报告中,建议强化《食品卫生法》宣传,增强全民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实行市场准入,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抓好重点环节,提高食品卫生监督效能;加大领导力度,提升食品监管水平。

三是组织好关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视察活动。根据主任会议安排,3月份我们主动与卫生局对接、认真准备,对汇报材料的准备、视察单位等精心安排。3月31日市人大对市合管办、疾控中心、人民医院病房楼、开发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文游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进行了实地视察,在听取了卫生局关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情况汇报后,认真进行了审议。针对实际情况和问题,向市政府和职能部门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的宣传,提高全民预防疾病的水平;切实关注民生,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作为民生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强对困难群体大病统筹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建设。

四是关注城市发展,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东扩战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促进__城市新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增强后发优势,采取bt模式对海潮东路、通湖东路延伸建设。我们与有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细致对接,建议市政府认真测算,严守诚信,确保政府对外形象;加强规划,充分发挥该路的土地优势,使土地增值后减轻政府的资金投入压力,同时还要坚持标准,坚持质量,建好形象路。经过政府的努力,目前该路已建成通车,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与此同时,还对政府申请农发行贷款建设甸汤等农村骨干公路项目,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促进了该项目的有序推进。

五是抓好常委会议题,推进旅游业发展。为了切实做好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听取市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准备,我们拟定了调研方案,经领导审定,常委会组成五个调查组,于8月至9月上旬分赴旅游局、文化局、宗教局、商贸总

公司和马棚、界首、天山、菱塘、八桥、临泽、龙虬等乡镇走访调查,并赴仪征市、盐城市盐都区等周边县市学习考察。撰写了综合调查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我市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还不相符,与先进县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围绕“小、低、散、旧”的突出问题,就继续转变观念,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整合全市旅游业资源;完善投入机制,着力打造旅游拳头产品;精心组织实施,合力推进旅游大市建设五个方面向市政府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市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落实了市人大的审议意见。六是配合__人大联动执法检查,推进《环境保护法》的贯彻。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__市人大的统一部署,从4月起开展了环保联动执法检查活动。常委会决定成立了执法检查组,于4月上旬动员部署,具体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定检点。4月中下旬市政府及各乡镇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自查。同时,市人大执法检查组分别赴天山、市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汤庄、八桥、车逻、__镇进行执法检查。5月上旬,在听取政府和相关单位汇报、广泛调研及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报送__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6月至9月,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__市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和要求,督促政府及职能部门认真整改,狠抓落实。

七是认真办理领导交办事项,推进城市绿化、城市管理和盐河小岛地块的实施规划的调整。5月上旬按照主任会议安排,我们就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和城市绿化工作,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分别听取建设局和城管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城建、城管下属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和社区主任、市民代表、市人大代表、开发区、__镇分管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城区道路、绿化现场,还走访了部分市民。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重点提出了城市管理八个方面薄弱环节和城市绿化方面的四个问题,建议重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管队伍作风建设,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同时,加强规划,配套完善各类绿地;依法规范管理,抓好绿化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对此,两个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整改,尤其是建设局行动迅速,制定了“管、补、创”整改措施,按序时分解了城市绿化整治及维护补植任务。5月中下旬,我们就陆宇公司盐河小岛地块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调查,分别走访建设局、国土局,并实地查阅资料、察看现场,形成客观、真实的调查报告,认真负责地根据调查情况,结合盐河风光带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和专家意见,从三个方面对盐河风光带的开发规划提出了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年来的工作在紧张和压力中基本顺利,在工作中我能够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遇事多请教、多沟通、多交流,重大或重要问题多请示、多会商,广泛征求意见,力求建议或意见的提出,都能符合__的实际切实可行,都能有助于__又快又好的发展。

在工作之中、之余,不放松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一年中先后三次参加__党校理论学习班、省社会主义学院无党派人士培训班和省委组织部、统战部举办的为期两个月的第十二期县处级党外干部主题教育培训班。三次学习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我国的政党制度、统一战线思想、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与实践等,有了更深、更新、更全面的理解。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顺利完成了历时三年的__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行政管理方向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撰写的论文《新农村建设框架下农村卫生事业投入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一次全票通过论文答辩,同意授予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mpa),论文被答辩专家预评为优秀论文得到推荐。

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人大机关和人大的同事们,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要求,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宽松的工作氛围,对自己工作的

上一篇:管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学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