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12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篇1

关键词:SWOT分析;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

SWOT分析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指的是对企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其理论基础是有效的战略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和环境机会,同时使企业弱势和外部威胁的作用降至最低。已有大量文献运用该方法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进行分析,但很少有人用来分析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由于所处环境的资源、经济等条件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发展对策也应有区域特点。笔者试图以山西省贫困地区对象,对其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山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2001年山西省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精神,重新确定了35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未列入部级贫困县的原有其他17个贫困县,省里将继续给予适当扶持,扶持的重点是这些县中的贫困村。因此,目前山西省部级、省级两个层次的贫困县共有52个(赵俊超,2005),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移民为重点,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其中,产业化开发式扶贫,主要是围绕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推广“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促进贫困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山西省贫困地区现有近30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省扶贫办根据企业的发展潜力,筛选出120个企业作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因此,山西省的每个贫困县基本都有1~2个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其中14家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在2005年被列入部级扶贫龙头企业,享受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这些企业主要涉及四大农业产业:一是以晋北高寒冷凉山区草食畜为主的畜产品业;二是东西两山的干果小杂粮产业;三是以沿黄丘陵地区红枣、晋南山区水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四是中草药业。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山西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首先是草地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草地类型多样,非常适合畜牧业的发展。而山西北部的贫困县基本都具备这种草地和放牧地的资源优势。其次,具有生产小杂粮的自然条件优势,山西南北跨度大,境内山地、丘陵、平川、盆地错落分布,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粮食品种多而杂,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小杂粮大多种植在山区,而这些地区基本都是贫困县所在地,因此是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第三,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省丘陵山地,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约十多种。山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土地贫瘠,不适合大宗粮食作物,贫困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应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当地特色农业。

2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突出。贫困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很落后,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因此农村未就业劳动力特别丰富。据估计,山西省贫困县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50万人。除了部分劳动力以外出打工形式实现就业外,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妇女劳动力,他们的就业机会成本很低,而农业产业化生产中存在季节性变化,这可以通过短期雇佣形式解决问题,因此,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很明显。

3 产品区位特色突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某一地区的产品要比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有更优的品质,形成当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品。山西许多贫困县域就具有生产特色产品的条件,很多产品在全国位居前列,比如沁州黄小米、山阴莜麦、晋西北大豆、柳林红枣等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较高的声誉。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1 经济基础薄弱。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中型农业机械拥有量不高,因此,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生产规模小,直接造成了市场信息滞后、当地原料供给能力不强、产品输出成本较高等不利局面。另外,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低,当地市场需求规模也不大,这就从产前、产后两个环节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缺乏。人口素质低是贫困地区深层的贫困,在一个文盲率较高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温饱可能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考虑。大量低素质的人口,必然影响人们对现代生产技术的承受能力,而且商品意识差,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都比较淡薄。由于当地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外部人才又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去,因此,企业发展面临人才资源约束,直接影响到农业企业的发展。

3 企业生产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发展历史较短,自身积累薄弱,加之资金、技术等制约,因此生产规模偏小,而且生产多数停留在粗放型、小作坊式的层次上,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市场影响力很小,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低下,市场覆盖范围较小,从而赢利能力也不强,持续发展的后劲比较欠缺。没有强大的企业做龙头的话,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的扩大、经营层次的提高就不易实现。发达农业省份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升与壮大,龙头企业是关键。

4 资金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如果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要担当帮助本地农民增加收入、减缓贫困的部分社会责任,那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能力是前提,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贫困地区政府基本都是吃饭财政,很难保证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资金投入。银行在外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贷款质量,而农业投资收益低、风险大,造成银行对农业的借贷。企业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对产品创新、市场开拓方面的投入势必更低,从而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中。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下,中央一再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支持力度政策,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这些政策与战略的出台无不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态度正在向“多予少取”的方向发展。为了落实

这些政策,国家加大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空间。广大农民从这些政策中得到了比较多的经济和福利实惠,贫困农民从许多农村政策,特别是针对贫困问题的农村政策中获得好处,如退耕还林政策、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等。

2 国家扶贫政策的调整。我国从1986年开始大规模扶贫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和分散所带来的扶贫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在2001年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的扶贫方式有三个重点:一是整村推进,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三是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产业化扶贫的内容包括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提供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探讨运行机制,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等。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包括信贷扶贫政策、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3 省级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视。山西省政府在实施“扶贫纲要”的过程中,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7000多万元,分别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加工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了近400个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带动农户10多万农户。山西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大对产业化扶贫的投入力度,提高贴息水平,试行建立担保基金,除贷款贴息外,再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同时,山西省在此期间实施“两区”开发是本省扶贫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开发,制定了项目、资金、税收、信贷、土地、人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山西省“两区”开发领导组,2006)。

4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品质生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城乡居民对膳食要求也趋于多样化,食物结构随之出现变化,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为特色产品、绿色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

(四)外部挑战(Threats)分析

1 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山西贫困地区发展的几个特色农业产品市场,其竞争都比较激烈,特别是乳产品、畜产品、小杂粮等行业。比如,对于在山西北部有发展优势的乳业来说,有伊利、蒙牛、光明、三鹿等国内著名品牌对市场的强势占有,当地的著名品牌古城乳业就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另外,在区域市场内,同类企业产品众多,如部级贫困县壶关就有两家乳制品企业;小杂粮产品中,仅小米产品就有“汾州香”、“沁州黄”、“檀山黄”、“汾州黄”等让人眼花的几个品牌。这说明了该类产品市场的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其原因是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新企业进入壁垒低,企业之间的营销方式雷同、市场定位相似,各企业无心或无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市场细分等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创新,竞争主要以低价为手段,不同企业产品的独特性不够突出,品牌价值较低,因此,形成企业众多,但规模偏小的低层次企业群的市场结构。

2 外部环境存在制约因素。贫困地区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很少能得到当地政府的直接帮助,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当地少有的税收大户时,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部门干扰,如果企业处理不好与各部门的关系,那么其经营势必受影响;如果要处理好关系,则企业家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也要支付必要的资金成本,这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其次,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意识不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法律解决事务效率更低,这制约了市场主体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争端或冲突,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

运用SWOT组合分析方法,针对山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SO”战略(进取性战略)是最佳战略,所谓“SO”战略是指依托内部优势,不断发现外部机会,增强自身实力,创造优势品牌。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可以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牌,实现企业赢利、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

(一)从企业方面

1 加大引进、培养人才力度。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吸引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技术、管理、营销专业队伍。但由于贫困地区的吸引力较弱,很少有外部高素质人才愿意来,留住人才也很困难。因此,可行的办法是企业应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采取包括选送技术人员到相关院所学习进修、请专家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人员到现代化企业观摩学习等措施。

2 增强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的优势。贫困地区比较优势突出的是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因此应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战略。绿色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反映全球消费趋向的战略。农业企业通过实施绿色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还有利于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都直接取决于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但由于贫困地区技术落后,农业企业缺乏直接进行研究、创新的技术基础和资金实力,所以,应依托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或直接运用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或委托其进行品种改良。除了生产技术外,农业企业也应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规范生产管理,实现科学决策,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4 实施品牌战略。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市场需求,农业企业应该着力培育有地域特色和差异性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品牌质量管理;并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范围。

(二)从政府方面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包括对基础实施的投资、扶持政策的贯彻执行、相关软环境的优化等。

1 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的封闭性与经济开发的相对滞后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交通、通讯比较落后。因此,企业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时间较长,对易腐农产品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应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网络、大型产品储藏设施等。

2 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如前文所述,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扶贫政策,山西省政府也有“两区”开发等扶贫工作重点政策,这些政策必须予以落实才会给农民,包括贫困地区的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增进。因此,各级政府的贯彻执行是关键,尤其是涉及到不同部门的政策,更需要高效、廉洁、务实地实施,不应该让企业、农民在享有政策优惠时,付出比所得到的优惠更大的成本,如果这样,就违背了决策者的良好初衷。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篇2

大学生创办企业卖云南产品

2014年3月,受到校长盛军教授的启发,一支由已毕业的2008级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毕业)陈元林牵头,2010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刘健、马冬冬和汤泱,2010级生物技术的吉韬组成的创业团队正式组建。他们结束了之前的一些兼职项目,决心在云南农业的领域进行创业,并为下一步创立服务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企业做准备。

2014年底,他们注册成立了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云南高原特色产品的实体展示和电商销售。目标是以“互联网+”扩大云南优质农产品销售,引导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维护消费者食品安全利益。为了便于农产品展示和销售,他们租用了实体店铺,也设计了网络销售平台。

公司注册了“晟世彩云”品牌,建立16州市农产品展示平台,和各州市建立了产品供应合作关系。与华大基因旗下华大优选签订稳定的玛卡供应合同;不断开展“惠民进社区”活动;建立酒店旅游特色产品展区,有效扩展了云南高原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晟世彩云”品牌的知名度。为了帮助学弟学妹们增加实践机会,创业者们还和经管学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为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岗位。

探索“创业+大学+扶贫”模式

自“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模式实施以来,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作为大学生创业公司,幸运地参与到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的扶贫项目中。盛军校长亲自到展示店查看,对他们的创业精神给予了肯定,此举极大地鼓舞了豪晟商贸的创业者们。在盛校长的关怀下,创业者们开始探索精准扶贫的“学校+大学生创业+农村合作社”模式。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沙桥镇和姚安县前场镇是云南农业大学对应的扶贫对象,为了有效并持续地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学校经过考察和深入了解情况,对两个地方进行精准扶贫的要点之一是进行产业扶贫。建立支柱农业产业的前提是市场,因此,农产品销售是制约当地发展农业产业最大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农超对接”、“农产品进社区”、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销售都可以帮助农产品扩展销路。但是,如何保证农产品品质、如何包装和运输、如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等等又成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创业者们决定依靠云南农业大学的科技力量,与对口扶贫的地方合作,一方面对产品质量进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在城市打开农产品的实体销售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力求探索出一条以大学生创业为平台,高校科技帮扶的产业扶贫之路。

第一步,创业者们将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沙桥镇和姚安县前场镇两个挂钩扶贫点品质较好的山药、天申堂萝卜、新华白芸豆等农产品按照一定标准收购,销售到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食堂和教职工手中。这次一共销售山药8.4吨,萝卜8.4吨,白芸豆5.6吨。由于沙桥镇和前场镇的农产品质量好原生态,绿色环保,消费者吃过后都对产品很满意,向他们打听着下次销售的时间。

下一步,公司计划继续扩大该销售模式,并积极开发APP平台,及时推送更多品种的时鲜农产品;另外,公司还准备进行“山区农产品进社区”的活动,让更多的昆明市民了解、品尝到生态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还有,公司继续发挥网络销售平台的跨地域优势,积极探索有效的网络营销手段和措施,扩大云南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公司注册的品牌知名度,为下一步更好的服务于云南“三农”奠定基础。

“新时代大学生农场主”

第一次扶贫点产品得到云南农业大学教职工和学生的认可之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的新模式,通过“晟世彩云”,建立新时代大学生农场主。

引入“农场主”概念

创业者们通过在贫困地点建立农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流转土地、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和劳动力入股的方式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逐步替代当地的一般种植作物,形成蔬菜种植、黑山羊养殖的产业化发展路线,提高当地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最终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帮助当地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大学生农场主”依托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精准扶贫”项目,旨在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大学生创业+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既能为大学生创业作示范,又能将高校科研成果技术融入扶贫中,走出一条“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的科学持续之路。

为了配合国家十三五全面脱贫,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和云南农业大学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帮助挂钩扶贫点建立支柱产业,把农业科技、产业扶贫、大学生创业融为一体,依靠市场拉动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经过实地调研、贫困村农产品的试销,确定在挂钩扶贫点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为当地农民做示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期间,云南农业大学负责种植养殖技术支持,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则利用自已搭建的网络销售平台及传统展示店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

“农场主”项目三步走

大学生农场主项目的实施中,三方分工合作。种养殖技术依托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和云南农业大学,包括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指导、检测和改良,为当地选择适宜的农畜禽产品;大学生农场主则建立种养殖基地,在学校专家指导下进行种植/养殖示范,并对当地种养殖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负责市场开发、品牌建设等销售活动。

项目实施的中期目标,创业者们计划要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利用二维码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食品安全追溯查询,为中高端消费者群提供优质农产品。销售采取“互联网+实体店铺”的模式,利用云南豪晟商贸有限公司的“晟世鲜品”在线平台、APP、微信商城、淘宝和地区性O2O平台,多渠道展示和销售项目点的生态农产品,实现同城配送。线下实体店铺建立“互联网+”下的产品展示区域,现场参观体验、线上订货配送。为了更好地树立中高端优质产品形象,豪晟商贸还计划与中高端餐馆合作,举办大学生农场优质农畜禽产品菜肴品鉴活动。并在楚雄扶贫点建立大学生农场示范参观体验活动,引导省内旅游者到场体验和品尝。把第一产业的种养殖与第三产业的餐饮、旅游相结合,增加产业链和附加值。实现依靠市场需求拉动楚雄贫困村产业发展,使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项目的长远目标是将这一模式进行复制,在更多的地方建立示范农场,引导支柱产业。随着规模扩大,逐步建立生鲜农产品冷库、食品加工厂、农业观光示范园和种植参观体验馆,把农业(种养殖)、工业(加工)、服务业(餐饮、旅游)三个产业有机结合,促进整个云南农业的现代化,带动云南农业和农产品的升级。

扶贫成果走出大山

与扶贫点签署蔬菜销售意向书,得用现代销售手段让生态蔬走出云南,走向北上广的饭桌。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从确立项目至今,姚安县前场镇木薯村已经收获第一季蔬菜,作为扶贫的成果,在“云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项目――生态蔬菜成果会”上,生态蔬菜开始向广大师生销售,并且木薯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大学生农场主”创业团队的云南万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扶贫点蔬菜销售意向书,共同将扶贫点的优质生态蔬菜销售至省内乃至省外,实现当地贫困村民的可持续性增收。

作为云南农业大学挂钩扶贫点之一的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心新华村,扶贫工作也热火朝天的进行中,与姚安县不同的是,这是由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农场主”创业团队结合云南农业大学技术指导团队共同建立的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结合“市场+云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互联网+贫困村”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基地蔬菜已在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学院的指导下种植完毕,预计在八月下旬收获。其中基地的运作以云南万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新华村蔬菜种植合作社、贫困村民的共同管理为主,切实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最终带动当地贫困村民致富。

线上线下助推村民脱贫

“大学生农场主”晟世彩云团队通过O2O模式,线上完成订单,线下实体店为消费者提供品尝、试用,让消费者体验通过网络观察自己所购买蔬菜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通过农产品追溯平台可以直接感受产品生长环境中的水源、土壤和空气状况,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报告,多种服务帮助消费者购买到真正的生态产品。

运用线上和线下营销方式吸引用户、方便用户。如运用互联网体验区域引导更多的消费者实现网络购物体验。鼓励他们撰写消费体验,形成良好的口碑;针对老年消费者不善于使用互联网,为他们开通电话订单、微信订单以及现场由工作人员帮助其互联网订单。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篇3

这对于养羊户来说是个常识,正常比例是1∶20左右。

河南一位通过5万元扶贫贷款养羊的贫困户对此并不熟悉,40多只母羊才配了一只公羊,导致一部分母羊怀不上小羊羔,只好将空怀母羊低价卖掉。新生小羊体质孱弱,这也是因为贫困户不清楚母羊怀孕时要添加蛋白质等营养饲料。

同村另一些贫困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养羊,技术培训、防疫、饲料、回收等都由企业负责,贫困户只要按照企业标准饲养,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在河南调研产业扶贫时了解到的这件事令他感触颇深。“可见,产业扶贫模式相当重要,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养几只羊还可以,规模大了,技术和管理上就会出现很多纰漏,难以通过产业脱贫致富,甚至还会为此背上债务。”

产业发展是脱贫的重要引擎,但如何成功地发展脱贫产业,使其成为贫困户“会生蛋的鸡”,需要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循因施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精准脱贫的可持续性。

抱团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合作成L

十以来,我国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方略,精准脱贫主要途径中“五个一批”首要的就是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对精准扶贫方略的真正涵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他对《经济》记者说:“精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准,由大水漫灌改为效率更高、定位更准的扶贫,包括对贫困人员、实施的方法、策略的提升;二是精,各参与主体要由动员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考验的是机制模式服务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进入良性运行;三是久,要保障扶贫产业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不能离开帮扶的支撑又回去了,要让脱贫产业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其中,实现贫困户的持续性增收挑战性最大,这也是我国提出千年发展目标中的重要部分。

“首先,现在的市场条件与以往大不一样,以前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都没解决,扶贫项目多用于生产粮食供自己消费,现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的产品需要在市场上实现更多价值。其次,目前很多农产品都是过剩的,市场上都是农业新型主体,拥有很强的竞争力,让贫困农户以单门独户的方式与他们竞争难以成功,很多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多是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创新,让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合作,在产业链中做能做的事,把技术、管理、市场等交给专业的主体去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汪三贵对《经济》记者说。

对此,雷明强调:“产业扶贫的对象是具备劳动能力的对象,重要的问题是,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贫困户要提高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发挥我国政府主导扶贫的政治优势,通过与企业和合作社的合作帮扶,让贫困户有个依托,有事干,干成事,实现将资源转化为财富。贫困户能力提升后就能实现永久的自我脱贫,融入大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劳动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十八般武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各地充分发挥“十八般武艺”,开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汪三贵向《经济》记者介绍,总结起来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是让贫困户直接参与“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中的生产过程。企业帮助他们选好产业,统一技术和服务,贫困户只负责生产。

二是加入劳动密集性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农业产业过程中能够提供大量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就业机会,贫困户尽管能力弱,但工资要求低,还能照顾家里,老弱病残都可以参与。例如四川苍溪县猕猴桃产业,一年留给村里的劳务收入有300万元。山东省建成“扶贫车间”2790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8.9万人。

三是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贫困户通过自有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扶贫资金、贷款等量化入股,获得资产性收益,这主要适合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起到补充低保的作用。由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经营,并将收益落实到每个贫困农户,为其带来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这种扶贫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补充,不宜将其作为主要模式。

四是把这几种模式混合起来,既有生产、就业,又有资产收益。重庆石柱县发展乡村旅游,投资较大,单靠贫困户做不了。政府将给每个贫困户的3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交给旅游山庄,要求山庄每年给予贫困户10%的分红,其中,1500元是直接给贫困户,另外1500元交给合作社,40%的分配奖励资金用于鼓励生产,山庄的交易额越大,按照分配的比例,入股贫困户得到的就更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贫困户按山庄要求进行生产,山庄进行包销,比如养殖土鸡可以卖到25元/斤、种植小西瓜2元/斤,这些旅游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更高的产品让贫困户的钱包很快鼓起来。此外,贫困户可以优先就业,这些家庭中不少高中生、大学生的假期打工,能够增加好几千元的收入。

长短互补,发挥各自优势

河南兰考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哈密瓜,贫困户每亩纯收入可以达到2000元;四川青川县红心猕猴桃可以实现2万元/亩收入,而种植天麻,最高可实现6万元/亩。

汪三贵在各地考查的结果打破了以往“土地不赚钱”传统观念,同样一块土地,种植不同品种产值差距巨大。一些贫困地区的土地上只种点粮食,价值很低,但流转过来经营市场更需求的种类,就能实现更高的土地价值。

汪三贵表示,贫困户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等产权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同时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尽快掌握技能,按照企业或市场标准做好生产或经营。

而能人、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的带动示范相当重要,他们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选准产业,找到市场受欢迎、有潜力的产品。成为有资本积累、有技术、懂管理、会销售的合格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例如湖南省养鹅企业,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目前带动贫困户饲养了上百万羽,使当地鹅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效益更高。

在谈到这些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时,汪三贵对记者说,要掌握比较好的机制,根据不同情况创造不同的模式,做好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而核心在于将参与产业扶贫的主体优势都能发挥出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雷明也表示,在经济学上,扶贫要形成激励相融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参与这项事业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对象,在这一机制下,都是心情舒畅地来参与和完成这个事业;如果不相融,肯定会形成脱贫攻坚的一个劣势。

运筹帷幄,建立好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的特色扶开发道路是以政府主导的开发扶贫为根本途径。特别是政府大力支持下的专项产业扶贫模式,例如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等使大量贫困人口迅速脱贫。

“但政府并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直接参与产业容易好心办坏事。新型的产业扶贫模式中,政府要为参与产业扶贫的主体提供扶持,包括财政资金的支持,贴息贷款,减轻产业资本的压力。同时,营造好环境,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机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农民素质。特别是在贫困户适应市场的能力上下功夫,包括职业培训,打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让他们在干中学,激发兴趣,不要课堂培训与实际内容‘两张皮’。”雷明向记者表示。

产业扶贫模式的链条中,不能忽视贫困户的利益。“因为企业在产业链条中属于强势的主体,既能看到市场又能联到供给侧,掌握全面状况,在收入分配时更容易向自己倾斜,因此,政府要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既能激发各主体动力,又能有效地约束自身的利益,保证形成的产业能够真正让扶贫对象公正地享受和参与,建立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参与主体打着扶贫的旗号过度追求自己的利益,形成互利互信、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雷明强调。

重庆市城口县,建立“互联网+市场主体+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规模化发展山地鸡、“中华红心”猕猴桃、马铃薯等农特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参与“大巴山森林人家”等服务。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签订协议,通过流转土地的租金、就地务工和股权分红,实现多路进财,分享农业增值带来的效益。

抓住良机,推进产业升级

产业扶贫立足于长效脱贫,尤其是在脱贫攻坚任务要求下,无论对政府、企业和贫困户来说都是有难度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创新模式的过程中,伴随的失败和挫折也相当多。

例如有些贫困地区找不到龙头企业,也没有合作社,需要本地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有的地方单纯搞资产收益性扶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并没有真正融入产业,虽然收入上去了,但并没有掌握增收能力,一旦没了优惠政策,很容易返贫。有的产业扶贫,留守贫困户能力欠缺,参与度低,例如互联网运用有困难,生产无法很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企业也面临农业波动性大、周期长、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市场推广费用高、品牌建设等难题。例如禽类市场的瘟疫尽管发生率很低,也会造成消费者大面积恐慌,造成禽蛋肉产品积压,价格直降。

雷明对记者说:“目前,所谓的产业有时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产业,只能叫做项目,离开了帮扶,在市场中很快就没了。产业要有产还要有业。给牛给羊等只是完成了产业扶贫中生产的一个选择。业是要形成一个业态,将供给侧的生产资料变成需求侧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市场消费变成财富,才成形成由产到业的联接。因此,产业扶贫要从这两个支点下功夫。一要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开展生产活动;二是要有好的生产环境和平台,包括产品的运营、营销,市场的开拓,等等。现在很多做法前一个支点用力多,后半段则关注和建设得少,或者两个支点没能形成很好的融合。在产业和参与主体的双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增加成本,甚至导致失败。”

然而,失败并非不正常,也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市场是公平的,它并不会因为产业是否具有扶贫的公益性来决定成败。产业发展初级时要有政策保护扶持,当脱贫后,扶贫产业主体与其他竞争主体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篇4

如何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海南省以“坚持党政强力推动,做到全保障”“坚持各方积极联动,做到全覆盖”“坚持线上线下高效互动,做到全服务”“坚持贫困户自觉主动,做到全参与”这“四动四全”为抓手,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把消费扶贫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从单向受益扶贫转为双向受益扶贫、从不可持续扶贫转为可持续扶贫,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消费扶贫,人人支持消费扶贫,人人宣传消费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

消费扶贫具有多重价值

消费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种创新举措,通过线上和线下多元渠道购买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和服务,将爱心行为、慈善行为与经济行为、消费行为有机结合,是一种“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模式。消费者既可通过网络线上平台或从线下贫困村、扶贫合作社、乡镇集市等处购买农副产品、手工艺品,也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形式购买旅游产品、劳动服务,以市场消费的形式帮助贫困户拓展收入来源,从而切切实实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从海南的实践看,消费扶贫具有多重价值。

对消费者而言,消费扶贫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人们都愿意参与扶贫公益事业,为贫困户做一点事、献一份爱心。但很多人跟贫困户接触的机会不多,对贫困户的需求也不了解,不知从何帮起。消费扶贫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消费者购买贫困户的产品,既能满足生活消费需求,又献了爱心、帮助了贫困户。可以说,消费扶贫给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赋予了良好的道德价值。

对贫困户而言,消费扶贫可以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消费扶贫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贫困户和消费群体之间建立起一个便捷的交易渠道,把销售渠道打通,解决贫困户会种不会销的问题,让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户通过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获得收入,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生产中来,其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自然增强。可以说,消费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比直接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更能有效激发贫困户的参与热情,提升扶贫的质量和效率。

对产业发展而言,消费扶贫可以倒逼农村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兴旺。随着消费扶贫的不断推进,城市消费者会更多地选择贫困地区农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会有力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消费扶贫主要是以销促产,市场需要什么,农户就生产什么,能满足订单农业、农产品认种认养、到乡村租赁“微田园”自己生产等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这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将更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和调整。还要看到,消费扶贫是一个全产业链行为,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能缺位,这将促使农产品

“种养加供销”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扶贫事业而言,消费扶贫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可持续扶贫方式。脱贫攻坚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不仅要如期脱贫,更要防止返贫,让贫困户走上稳定的脱贫增收致富道路。当前,社会扶贫、定点帮扶工作中存在“一捐了之”“一送了之”“一派了之”“一问了之”的现象,难以实现持久稳定扶贫的效果。消费扶贫则探索了一条持续帮扶的路子,是对传统帮扶方式的有力提升。

坚持党政强力推动做到全保障

消费扶贫有自发的因素,更取决于有力地引导。迅速打开消费扶贫新局面,必须更好发挥党委政府的作用,为消费者和贫困户建立供需对接渠道。基于发展实际和现实考虑,海南省要求各级各部门把推动消费扶贫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有力抓手,充分发挥体制和组织优势,力争尽快把消费扶贫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一方面,挖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集团消费潜力,调整采购结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活动,发动党员干部参与消费扶贫;鼓励机关单位在员工食堂举办扶贫爱心集市活动,并明确每年以不低于20%的采购量采购贫困户的农产品;鼓励商贸企业在超市、供销点设立扶贫农产品专区专柜,在市县乡镇定期组织消费扶贫专场集市。同时,研究制定相关激励办法,鼓励单位或个人以单位长期定向认购、单位临时团购、订单式生产认购、个人爱心认购、参与贫困地区

“共享农庄”、协助购销对接等模式参与消费扶贫。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帮扶责任人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把开展消费扶贫活动作为他们履职的主要工作,要求他们积极对接产销两头,千方百计保障贫困户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帮助贫困户在海南爱心扶贫网产品信息,核实产品信息,确保产品货真价实、情况真实可信;做好产品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贫困户的产品;对接物流、电商等,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等等。

坚持各方积极联动做到全覆盖

消费扶贫是社会行为,不能只靠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参与和推动,必须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真正把全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出来,力争形成领导带头、党员紧跟、大众踊跃参与的生动局面。

一是领导干部带头“以购代捐”。动员领导干部参与到消费扶贫中,每人每月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通过海南爱心扶贫网及其他渠道购买贫困户的农副产品,推动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题,起到示范作用。二是号召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消费是个人自愿行为,不宜强迫要求,但可以倡导。目前,海南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很高,很多人定期通过海南爱心扶贫网和其他方式参与到消费扶贫活动中。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的宣传,使社会各界对消费扶贫的意义和好处有进一步了解,同时定期在报纸

“海南爱心扶贫网订单排行榜”等,对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目前,海南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号召,参与消费扶贫。2018年10月16日,海南爱心扶贫网正式上线,200多款贫困户或扶贫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上线销售,受益贫困户共计1.69万户。截至2018年12月中旬,海南爱心扶贫网网上注册人数6.2万人,农产品种类450个,销售金额1807.74万元,受益贫困户数2.1万户。在线下,各类消费扶贫活动也陆续开展,各市县组织线下消费扶贫集市679场,交易金额1992.8万元,受益贫困户数4.6万户。

坚持线上线下高效互动做到全服务

“网购”已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方式,推进消费扶贫也要高度重视“网购”的渠道。从此前的经验看,部分消费扶贫实践很难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市场行为,关键就在于贫困户和消费群体之间没有建立起常态化、规模化、便利化、规范化的交易机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海南省打造海南爱心扶贫网,并将其作为开展消费扶贫最重要的载体和抓手,为广大消费者和贫困户搭建起便捷高效的交易平台。贫困户农产品的上架、销售、配送、售后服务都可以在爱心扶贫网实现。

应该看到,高质量的线上消费扶贫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要不断完善网站功能设置,精心做好产品组织、上架、销售、配送、售后服务工作,提升用户体验,并同步上线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购物;要做好贫困户农产品的信息汇总、资源调度等工作,同时根据消费扶贫的推进情况,指导贫困户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品种、增加产量、提升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品牌和产品;要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做好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的各项工作;要强化质量安全督查和检验检疫检测,完善农产品追溯机制,依法加强市场管控,严厉打击借消费扶贫之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扰乱市场等行为。同时,在传统集市、商贸点推进线下消费扶贫活动,比如,供销社就可以发挥有人力、有网点的优势,积极策划组织各类爱心扶贫集市活动,与爱心扶贫网密切配合、相得益彰。

坚持贫困户自觉主动做到全参与

贫困户既是消费扶贫的帮扶对象,也是消费扶贫产品的供应者。要重视并且做好引导工作,激发贫困户参与消费扶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创造条件,推动贫困户全参与。

一是要深化产业帮扶,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海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要千方百计提高贫困户的产业覆盖率,2019年要达到100%。目前,海南省各市县正结合消费扶贫活动,根据市场和爱心人士的需求,组织贫困户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受消费者欢迎的特色产业,争取每个贫困户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二是要加强培训指导,提升贫困户参与消费扶贫的能力。通过电视、报纸、帮扶责任人政策宣讲等方式让贫困户了解消费扶贫活动,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同时,根据贫困户的需求组织好各种技术培训,争取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一技之长,都有能力参与到消费扶贫活动中来。

三是要创新思路,帮助贫困户解决在参与消费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篇5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要求,结合“三严三实”等专题教育活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以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有幸成为扶贫大军的一员,在全国如火如荼的扶贫热潮中,本人就畜牧业精准扶贫浅谈自己的观点,以便业内交流,共同寻求扶贫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

畜牧业;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1贫困户的基本情况

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贫困户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意识落后,文化水平低,不善于学习,缺乏劳动力,缺技术,缺资金,缺少致富的路子,消息闭塞,没有发现和开发自身优势。许多贫困户存在于农村,中国农业从业人员较多,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是脱贫的一条好路子,也是一条切合实际,长远发展的路子,主要以转变农村传统养殖方式,走科学养殖的脱贫之路。

2畜牧业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

2.1防疫

防疫是畜牧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保障,“防重于治”一直是畜牧工作的疫病防控理念,在畜牧业发展中相对成本较低,效果最佳,是畜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在广大农村,规模户实行自主免疫,散养户实行强制免疫,往往科技意识落后,贫困户是最难接受防疫的,经常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组的“钉子户”,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制约了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2.2养殖方式

在扶贫工作中,首先要对各村组户的情况及当地条件优势传统习惯进行深入的了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适度规模,适宜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通过调查,目前农村有大量的秸秆、天然野草、可开发利用农田种草,发展草食兽驴、牛、羊、兔等,可极大地利用农作物副产物,利用家庭半劳动力,发展家庭副业,规模以中小规模、家庭养殖为主,做到投资小、回报高,让贫困户做得了,做得好。使种养业有机结合,逐步增加收入,有效利用自身优势,及早脱贫致富。

2.3充分利用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目前养殖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是“种、料、管、防、训”,同时销售、引种、服务也要与生产相结合,信息化时代,既要养好也要卖好,经济效益才能最大化,服务体系建设也需要有量的支撑,所以农村贫困户采取的以养殖专业合作社牵头,政府给予经济、行业服务等政策支持,让养殖合作社引入种、扩繁后交给贫困户饲养,扶持以技术服务,最后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可获得更大效益,或以公司+农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政府将扶持贫困户的资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由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合同,政府作为第三方监督者参与,完成养殖方式合作的实施。

2.4畜牧部门的导向作用

加强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商品销售,深入扎实推进工作重点、区域布局、组织模式,促进养殖主体、模式、品种、技术、规模转型,促进生态特色畜牧业发展。加快从“粗放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营造良好交易平台。加强畜产品加工交易,让畜牧产业成为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经济效益良好,改善民生的支柱产业。

2.5畜牧业生产转型

畜产品已经产能过剩,依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总体精神,目前畜产品供给需要进行自我革命转型,人民生活日渐丰富,需求由量到质,由普遍消费心理转为更高层次消费心理,绿色、健康、环保,创新将成为时代主题,畜产品加工业将依据消费者需求调整生产结构。

2.6加强监管

畜牧业生产中动物卫生监管是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畜禽饲养、投入品的使用、畜禽产品等方面的监管,从源头抓起,保障肉食品安全。

3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3.1政策宣传

首先肯定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脱贫,走共同富裕之路。扶贫是国家号召,各地方、各部门、各级政府及贫困户几者之间共同参与,找方法、寻路子。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政策福利,更要发挥工作人员,特别是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政府负责找项目,贫困户要学习经营管理方法,因地制宜地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项目,做到做得了、做得好,量体裁衣,稳中求发展。

3.2业务培训

以村为单位,组织养殖专业户和贫困户,进行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并以帮扶形式,由懂科技、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户带动贫困户,讲课内容力求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并要常态化,避免形成科技培训走形式,做样子,要让贫困户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进而成为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3.3实践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建设贫困户与规模养殖户携手互助,在实际工作中作具体的看、做,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学以致用,从卫生清洁、消毒、配料、饲喂、防疫,档案记录等所有相关工作都要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等技术培训好后再依据各自特产、爱好,选择适宜的可发展项目。

4目的和意义

在充分利用现有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宣传发动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养殖积极性,依据各村、各地、各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定适宜的养殖项目,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促进自身造血功能,达到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柳大品.论畜牧业在云南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J].云南畜牧兽医,1997,(1):1-4.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篇6

一、教育具有扶贫的重要功能

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陆续关注起教育扶贫的功能。美国学者舒尔茨(T.W.Schultz)(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会上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学家的观点”的演说,提出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1]加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扶贫开发的内涵上拓展了教育扶贫的功能。林乘东(1997年)提出教育扶贫论。他认为,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功能,可以切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应该把教育纳入扶贫的资源配置中,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使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严万跃(2006年)认为,现代社会的贫困问题都是知识与能力贫困的表征和结果,发挥教育的扶贫功能不仅能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厦门大学杨能良教授(2002年)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使之接受帮助其脱离贫困的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普遍的社会保障体系,弥补贫困人口的收入缺口。20世纪中期以来,各国政府认识到教育贫困是制约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美国的“战胜贫困计划”(1964)、墨西哥的“机会工程”(1997)到我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攻坚战”,教育扶贫逐渐成为反贫困的重要内容。[2]针对我国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问题的实证研究也开始进行。

二、陕西贫困现状及特点

2014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显示,陕西省有43个部级集中连片特困县(市),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农村地区。

(一)陕西经济贫困的特点

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调查数据显示:到2014年末,陕西省贫困人口为35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0%,陕西境内的秦巴山区贫困带,人均年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有558万。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陕西山区和农村地区的贫困突出表现为:连片特困,山区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落后,贫困程度深。以陕西境内的秦巴山区为代表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地理上分隔着我国南北方气候,山区容易因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自然灾害;由于秦巴山区地跨南北方,生态环境独特,自然禀赋较低,不利于高品质的农作物大量产出;由于大山阻隔,造成交通与信息沟通阻隔,较少享有诸如文化、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不利于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扶贫成果,造成山区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

(二)教育贫困是导致陕西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陕西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这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打工致残导致家庭越发贫困,留守儿童和老人现象普遍,他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艰难和辛酸。其中,教育贫困是导致陕西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位于秦巴山区的安康市岚皋县,适龄儿童要上学,需要去十几公里外的镇上,因路途遥远,需要在镇上租房,而房租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无法承担的支出,迫使许多孩子很小就辍学。辍学的未成年人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大多选择去城市打工,放弃受教育机会出外打工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来源,然而由于缺少文化和技能,他们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工作,获取微薄的薪水,仅从眼下来看是能养活自己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经济上的匮乏是导致教育贫困的主要原因,而教育贫困则会使经济贫困代际相传,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逃离贫困的宿命,教育贫困是产生经济贫困的深层次原因。

三、推进陕西精准扶贫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策略

推进陕西精准扶贫,亟待着手改革当前的教育供给结构,注重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提高贫困地区的有效教育供给

现代经济社会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包括农业在内的任何生产经营性活动都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便于掌握相关生产和经营技能。掌握文化技能的劳动力资源,才能获取稳定的经济收入。马克思说:“要改变人的一般本性,使其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需要接受一定的教育或训练。”[3]贫困地区的有效教育供给重点在于提供生计教育和技能教育。目前我国实施的学校教育,难免存在重应试教育、轻技能培养的弱点,总体上不利于实现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终极目标。以消除贫困、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产品或服务应包括经营管理技能为主的技能教育、消费方式改造为主的生计教育,实践证明,生活在陕西贫困地区的劳动人民得到了生计和技能的教育,就会自觉地提高谋生意识和技能,主动寻求脱贫机会,而不是一味地等靠要。在进行技能教育同时灌输生活观念改造:一是劳动观念的更新;二是生活方式观念更新;三是消除小富即安的财富观念的更新;四是消除安分守己意识,树立竞争观念。这些观念的更新对陕西贫困人口提高综合素质极其有用。

(二)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

广义上说,与教育相关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房屋校舍、黑板、多媒体课堂、运动器材设施、师资水平、生源多少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学校或各类教育之间进行分配,力图使投入的教育资源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充分有效地被利用。陕西贫困地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首先需要实现优质教师资源补偿机制。陕西作为教育大省,以优秀教师为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贫困地区和山区的教师数量少,教师质量相对较低。尽管通过征募志愿者支援山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只限于小规模实施,对于优化师资资源,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最好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贫困地区教师编制并保障教师薪资福利待遇,规范管理,让当地优秀的教师不为生计所困,甘愿留在贫困地区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指令与自主流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优秀教师资源在山区与城区、学校与学校之间流动,从政策层面实现师资流动的长效性和持续性,有利于知识优化和信息传递,促进教育资源动态平衡。在引入优秀教师资源的同时,还应尽力优化落后农村地区已有的教师资源。因此,地方政府应拓宽渠道,为贫困地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学能力。其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需实施教育弱势群体补偿机制,保障贫困地区适龄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优化教育供给结构是为了带动并满足教育需求。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政府应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尤其需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平等地获取接受教育公共服务的机会。所以,对经济困难、确实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家庭,政府应给予一定数额的教育补助和家庭生活补助金,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没有思想负担和后顾之忧地上学。补助的形式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券”方式划拨经费,专款专用,避免中间环节。政府在统筹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时,鼓励并表彰社会办学捐助,最大范围地募集教学资金。此外,设立流动农民工子女专项教育补助经费,不要让一个孩子因政策补助疏漏而失学。

(三)建设贫困山区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

贫困山区由于学生居住地分散,通常会选择就读寄宿制学校。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北京歌路营教育公益机构成立课题组,实地走访了西部地区的寄宿制学校,重点对四、五年级的农村寄宿生,他们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校园人际关系和学业发展四个维度调查寄宿制在校生的成长发展,以便探索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课题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寄宿生在身体健康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无几,然而在心理方面,65.7%的被调查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抑郁的很大原因是在校园被欺凌,48.2%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在校园被欺负过。此外,有27.5%的学生看到同学被“严重欺负”,校园欺凌现象有损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碍校园人际关系发展。被欺负的学生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其学业发展。贫困山区寄宿制学校存在校园欺凌现象,欠缺有益学生身心的教育文化活动,缺乏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措施,这无疑是贫困地区教育供给的一块短板。改善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措施是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教育、道德教育,以此丰富校园生活,改善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实施贫困家庭就学子女精准资助

我国的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强调的就是精准,重点是教育资助精准到户,精准到人。通过对符合补助条件的贫困家庭建档立卡的方法,实施贫困家庭就学子女精准资助,建档的贫困家庭除享受国家教育资助外,地方政府再给予分批分次的扶贫助学补助金,逐步分类推行中等技术职业教育减免学杂费政策。此外,鉴于山区贫困家庭有因病致贫返贫、因学返贫的因素,家里出了个大学生,因支付高昂的学费而使全家陷入经济困顿,对他们应实施在校大学生资助政策,完善教育精准资助,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实现学费、生活费、住宿费补助全覆盖。通过教育精准帮扶,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教育供给侧改革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学有所成的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和服务,使教育扶贫得以传承。

四、结语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本文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出发,探索符合陕西实际的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路径,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贯彻由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教育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的“精准扶贫”新局面。

作者:李晶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婷婷.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与劳动力非农收入差距[J].经济问题探索,2016,(8):142-146.

[2]徐水晶.贫困者的社会流动瓶颈———教育差异与自我淘汰[J].学术界,2016,(9):95-98.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篇7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打赢扶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策。甘肃临洮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和成就启示,精准扶贫,金融不能缺席。临洮以金融扶贫为龙头,撬动多方扶贫资源,促进和加快脱贫步伐的做法充分证明,中小银行是我国精准扶贫和扶贫攻坚中的重要力量。

为贯彻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借临洮金融精准扶贫会议召开之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全国地方金融论坛办公室会同与会的60多家中小银行向全国中小银行发出倡议:

一、倡议全国中小微银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踊跃投身精准扶贫伟大事业,用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优异成绩彰显中小银行的社会责任!

二、勇担责任,做精准扶贫的践行者。精准扶贫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把参与精准扶贫作为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的善行义举,让贫困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金融服务,让更多的贫困群众通过金融扶贫走上小康之路!

三、尽心尽力,做精准扶贫的推动者。我们要尽单位和个人所能,走进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以扶持一个龙头企业、支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贫困农户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广产业链扶贫金融模式,打造银行+龙头公司+基地+贫困农户、银行+龙头公司+合作社+贫困农户等贷款模式,通过引进各项先进科技,对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为社会提供良心产品,扎扎实实助力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四、点面结合,全力做好精准扶贫研究基地的工作。积极支持和参与临洮筹建扶贫产业专项基金,通过产融结合方式支持临洮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和参与银监会全国金融系统农产品销售(临洮)基地建设,在本单位开展消费扶贫,让临洮的农产品进驻本行电子商务平台,为解决临洮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做更多工作;支持临洮富民金融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通过创新金融引领精准扶贫,切实解决临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五、探索精准扶贫新思路新路径新措施。中小银行要开拓金融精准扶贫的思路,与贫困地区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做好工作对接,从机制建设、资金安排、流程简化,打造精细化扶贫产品,稳步扩展授信范围,积极推广中小银行金融服务与扶贫信贷新路子。

六、同频共振,形成中小银行精准扶贫的共同行动。要充分争取各种扶贫优惠政策,切实降低参与精准扶贫的经营成本;共同争取监管部门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充分发挥中小银行小快灵、点多面广的优势,推动全国金融精准扶贫新气象的出现。

各位中小银行家,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今天开始,从我开始,为精准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金融精准扶贫倡议书二:

全县各族同胞,社会各界企业家、爱心人士、朋友们: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国7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分别就扶贫开发事业作出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

去年冬天以来,若羌县委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开发战略,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民生情怀,创造性地提出城乡贫困群体一年高标准脱贫、四年稳定致富宏伟目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群体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目标任务有难度,全县1300余户3000余人的贫困群体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既有高原牧区守土戍边的牧民群体,也有企业改制下岗致贫职工群体,还有因病因残、就业上学、无劳动力和资金的农民群体;但也体现了我们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挑战不可能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深入分析研判每一村每一户每一人的致贫原因,综合施策提出了通过教育、促进就业、扶持生产发展、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兜底、民生改善、经营项目收益、社会帮扶八个一批脱贫的针对性措施,集中力量高位推动,突出重点进行攻坚,确保打赢今年的精准脱贫攻坚战。

实现城乡贫困群体一年高标准脱贫、四年稳定致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即要县委举全县之力攻坚克难,也需要我们每一个若羌人奉献爱心,全社会广泛参与、众志成城就会无坚不摧。我们问计于民,希望各族同胞群策群力,出点子、想办法,在激发贫困群体就业创业热情、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发展生产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引进事关全局性的产业、企业落户。您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认真对待、积极采纳;不管是短平快还是管长远的项目,只要对促进扶贫开发事业有贡献,我们给予一定奖励。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县委、政府专门在县慈善协会设立楼兰爱心基金和义捐帐户,接受大家为若羌县精准扶贫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基金收支情况在楼兰爱心网上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在此,我们发出倡议,由衷的希望全县各族同胞,社会各界企业主、爱心人士,可以选择优先吸纳当地贫困户就业务工,可以选择引导贫困户参与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帮助贫困户发展红枣、土鸡、恰玛古、黑枸杞等特色种养殖业,也可以捐款捐物,针对性地认领一户 亲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爱心无论大小,善举不分先后。我们坚信,有了你们更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就一定能够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者的优良品质篇8

____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包帮__乡__村,干部职工结对帮扶9个村民小组86户251人。__村隶属__省__市__县__乡,是__保护区周边经济不发达地区中的贫困村落之一,地处__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距__县城120公里。__、__等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30户 1546人,劳动力780人。贫困人口165户502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500毫米。有耕地面积1704亩,人均耕地1.23亩,林地11000亩。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元。全村党员44人。

要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就要充分找准客观和主观存在的问题。客观因素有: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未通达村组路四个社;二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跟上时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三是缺失致富带头人;四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无村集体经济,对村里基础建设无能力投入。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干部职工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职工有畏难情绪,认为扶贫主要抓好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到户的就不细做了;二是个别干部职工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脱贫致富举措不够科学合理;三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极少部分贫困户在规定时限难于彻底脱贫致富。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聚焦问题,就能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因病致贫。86户贫困户中因残致贫1户,因病致贫的占6%;二是因学致贫。受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占6.8%;三是因缺技术致贫。贫困人口中有近90%的年轻劳动力思想观念陈旧,务工技能缺乏,只能选苦力型工种。因缺技术而致贫的占25%;四是因缺经济致贫。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因素,因缺经济而致贫的占18.7%;五是因缺劳动力致贫。村内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因缺劳动力而致贫的占13.5%;六是因灾致贫,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了农民生产的不稳定,损失较大。因灾致贫的占10%。七是因其它原因而致贫的占贫困户的20%。

针对__村贫困现状,通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多次商讨,拟定了扶贫发展规划。力争在2020年前,通过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包户促动、整体推动的方式,把__村打造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文化事业兴旺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是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相结合的策略,关键是要找到市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需求,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群众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着力点。无论是精准扶贫“造血功能”的建设,还是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认可和实现。现代市场需求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生态和环保。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精准扶贫,就是要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找准扶贫攻坚突破口,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局面。一要推动绿色生态为重点的产业开发。要在发展蔬菜、畜禽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花椒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将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重点开发市场前景广、比较优势显、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生态特色产业,逐步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花椒核桃魔芋种植。规划种植花椒500,魔芋1000亩,腊虫500亩,核桃800亩,同时对已种植的核桃、花椒进行补植补造。引导群众加强对核桃、花椒的种植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二要大力发展规模养牛、养猪、林下养鸡等养殖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形成规模养殖,促进农民增收。规划3-5户养牛大户,4-6户养猪大户,鼓励2户群众到本村的羊角垴社去种魔芋和养鸡,发展林下种养殖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三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分别成立核桃、魔芋产业合作社和养殖产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业化经营,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问题,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四要加大以生态环保为核心的科技兴农力度。要把生态产业开发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开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提升村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加强对贫困农民扶贫技能培训,根据__乡__村的实际需求,聘请核桃、花椒等经济林

木和农产品方面的专家到村开展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咨询、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劳动技能,提高农林作物的产出水平。调动贫困农民利用生态建设增收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种养观念,推广生态农业科技,实行生态种养,以科技服务促进29户贫困农民增产增收。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解决好“怎么扶”是精准扶贫落脚点的问题。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保护区资源权属问题致使管护和安全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保护区管理条例”(管理者)和《物权法》(林权所有者)的矛盾,对保护区周边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是解决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的办法。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 (智慧)的有机统一,为__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7户由社会保障来兜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按照扶贫对象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围绕饮水、道路等贫困群体最关心的问题,加强群众受益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自然环境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清洁等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规划新修通组公路26.5千米,建到户户间道8100平方米,建取水池5个,蓄水池10个,入户管道20.15千米,改造危房50户。使贫困群体既享受到扶贫的效果,也美化了生态环境。

积极协调危房改造、特色农业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为扶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助推扶贫攻坚,用政策调动企业扶贫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要积极协调金融、扶贫和房建等部门为扶贫融资予以大力支持,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的提供一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及专项资金拨付。这样,既可以减轻包保单位的负担和压力,又能确保扶贫目标的实现。要在项目上给予支持。项目扶贫、项目拉动,是农村扶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政府应在各贫困村争取项目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使他们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拉动,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强村级卫生所的建设投入,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水平。针对村小学教师缺乏,师资水平低的现状,开展支教扶贫,同时依托国培计划对村小学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培训。

完善制度机制建设。一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产业信用品牌,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既要激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坚定“守住绿水青山”的信心和决心,也要防止出现因环境保护而跟不上社会整体发展步伐、守着绿水青山“饿饭”的尴尬局面,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二要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要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三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三要落实责任考核制。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四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只有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上一篇:安全隐患问题及整改措施范文 下一篇:县级产业发展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