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7 15:23:52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篇1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空间发展模式可分为:按照空间组合格局可分为据点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按照县域主导优势又可分为资源开发模式、区位发展模式、市场发展模式以及相互间的组合模式,一般根据每个县的发展阶段、经济特征、资源情况、区位优势等选择和确定不同的开发模式。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篇2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升高,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于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层面。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加速我国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以哈尔滨为例,对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展开探讨。哈尔滨作为大冰雪、大森林、大农业、大湿地资源异常丰富的大型旅游城市,其众多的旅游资源都处于城乡之间,各区县之间、各县域之间,相互交叉的资源成为哈尔滨旅游发展的主体资源,这对于县域旅游整合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县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意义

1.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影响我国新城镇化道路发展的根本性因素。2013年,中国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服务于民生的战略性产业的任务,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旅游业将会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考量而获得巨大的支持。加速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为实现广大农村落后地区的经济而提出的,国家要通过发展旅游来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是明确的,所以加强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对于促进城镇化发展有积极意义。

2.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实现城市旅游产业新布局、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提档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些年,城市旅游发展很快,但是由于所属县域旅游资源同质性较强,产品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形成恶性的竞争,拿哈尔滨来说,前几年的亚布力滑雪场就属于这种情况。加强县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城市县域旅游统筹规划,实行打造特色龙头品牌,分片布局,协调发展,对于改变城市周边旅游项目多、品牌少问题,实现旅游产业新布局具有现实意义。

二、哈尔滨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式

哈尔滨县域旅游协作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城区要素进入各县域,加速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县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可以为哈尔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哈尔滨旅游业科学合理进行整体规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方式应该在旅游产品规划、旅游产品建设、旅游产品消费方面实现目标统筹,通过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方式统筹发展,最终走区县旅游文化多元化、项目特色化协调发展之路。

三、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哈尔滨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往往不协调。哈尔滨很多县请国家或省内专家做规划,有做总规的,有做详规的,有做单个项目规划的,但是县域旅游规划的制定同哈尔滨旅游总体规划之间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很多重复性项目的上马建设、资源浪费情况存在。这一方面同市(县)旅游主管部门的决策地位不高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市(县)旅游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明确,造成很多时候项目决策存在割裂现象。

2.哈尔滨县域旅游职能部门行政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突出。虽然旅游业现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是作为基层职能部门的县域旅游局的作用发挥范围仍旧比较小。前些年,在一些县,尤其是相对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县域,旅游局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职能部门,有的挂靠在县政府办公室、有的在招商局、有的在文体局等。现在局面有所改观,但是旅游局在地方行政机构中仍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编制少,人员的素质也不高,专业性人才极其缺少,对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策划能力很弱,缺乏旅游政策制定和项目建设的论证能力,造成县域旅游项目的开发往往取决于领导的简单决策。

3.哈尔滨县域旅游公共服务缺位。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我们曾经对上海和杭州等地的区县旅游进行过实地调研,发现这两个城市不仅仅在中心城区有非常完善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系统,而且在下属的各区县都配有相对独立的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哈尔滨县域旅游这个层面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缺失,尤其在县域缺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对游客的疏导影响很大。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县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之间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目前,哈尔滨市周边游路线产品丰富,但是却无重点,线路较为混乱,缺乏层次性、合理性,缺少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哈尔滨旅游文化形象多而不具,形象多造成支持它的旅游品牌主次难定,品牌产品很难被重点突出,导致旅游线路和产品缺少层次性;另一方面,各级行政单位很难把旅游产品建设同《哈尔滨旅游规划》统一起来,在产品打造的时候疏于总规的考虑,都从各自区域的利益出发,造成同质雷同现象出现,旅游产品生产中都有的东西相当于都没有。此外,哈尔滨各县旅游资源同质性也是造成产品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5.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中大项目建设与经营参与度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发展形式实现统筹县域旅游发展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落后的问题。很多坐落于县域的高禀赋旅游资源,在进行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时,县域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很难介入,本地社区老百姓的参与度很低,受益率也很低。这是一个在县域旅游开发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四、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1.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要做好统一规划工作。旅游规划是指导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的总体性计划。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要坚持让关系全市旅游全局的大规划引领和指导各县旅游及个别项目建设的小规划相结合。大规划对全区旅游资源及发展项目有总体的把握。比如,哈尔滨周边县域的冰雪旅游发展,应该在明确县域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建设,而不是分散经营,遍地开花。要以亚布力这个品牌为龙头,对资源根据其特点进行细分定位,避免近距离盲目建设,恶性竞争。县域旅游小规划在大规划的整体布局下,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设计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务必要杜绝近距离、同质化模仿。各县旅游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区位、旅游交通区位、旅游市场区位、旅游经济区位等多方因素考察上马项目。

2.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要不断提高县域旅游部门的职能地位。根据国家和哈尔滨市的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很多县把旅游业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努力挖掘自身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内涵,突出资源特色,发展县域旅游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有战斗能力的管理服务团队做基础保障。我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旅游管理服务部门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杭州的旅游局多年前就已经变为旅游管理委员会,扩大了职能范围。哈尔滨县域旅游局要设置完整的编制,招纳专业的人才,在县域产业发展中要有话语权,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有建设性建议。

3.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基础设施联网建设。国家为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 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县域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接待地,需要大量接待和疏散游客,加强县域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同城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联网协作,对县域旅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要加强县域旅游基础设施联网建设,提高县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整合能力。建设重点应放在共享旅游资源和客商资源信息、共建跨区县重点旅游线路、旅游项目建设、加强跨区域的旅游市场营销宣传等。

4.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要为城区旅游提供支撑点。建议各县以“据点”式与“点―面”式相结合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县城或重要景区、景点为依托,培育县域旅游优先发展的“据点”,逐渐由“点”到“面”,推动县域旅游的整体发展。鼓励县域以自身为一个旅游中心点,通过调动县域自身财政力量和社会力量,建设小城镇旅游活动集散中心,成为哈尔滨旅游集散中心的辅助点。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篇3

(一)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目前,我市县域工业化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化。推进县域工业化的核心是培育企业,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质量。

(二)截止年底,全市县域工业发展到2.3万户(含个体经营户、县域国有企业,不含秦、渭两区),从业人员21.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68.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1.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0户,从业人员8.67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54.6亿元。县域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我市县域工业发展潜力大、任务重。我市县域工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原有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绝大多数县域工业是经过多年改制重组和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其产能、效益未达到很好发挥,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38.9%,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也应看到我市县域工业化发展进入新的难得的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召开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为推进县域工业化指明了方向;国家实施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推进县域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国内产业加速转移,西咸一体化为县域承接先进技术和资本,拓展发展领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尤其是园区建设、项目建设、龙头企业和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落户,为推进县域工业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兴县富民、建设西部强市为目标,坚持“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立足市情,突出特色,明确产业定位,科学规划,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县域工业化发展路子。

三、奋斗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奋斗目标

到2013年,全市县域工业总产值达到1415亿元,年均递增20%,其中规模以上总产值882亿元,年均递增20%,县域工业增加值达454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7.8%。

——全市县域工业(含个体经营户)数达到2.8万个,年均新增1000个;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00户以上,每年新增加65户。产值过十亿元的企业30户,过亿元企业达到200户。

——全市县域工业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0%以上。

——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31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削减数达到全省要求指标。

——县域工业发展分年度计划(后附表)

(二)产业布局

1、坚持立足县情,突出特色。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主导产业,集中抓好北部以彬县、旬邑、长武等县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中部以三原、泾阳、乾县、礼泉、武功等县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和建材产业基地,南部以秦都、渭城、兴平等为主的高新技术及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坚持科学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工业化布局。

2、按照“东进、西联、北强、中富”的县域经济发展布局,推动全市县域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在装备制造、化工、能源、纺织、食品医药、建材、航空、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形成产业聚集优势,着力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逐步形成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支撑,资源开发加工型、农产品加工型、为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并进的县域工业化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坚持科学规划,板块推进。统筹制定县域工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主要目标,实现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相互衔接,培育骨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

4、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同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增强吸收、转化其科技成果的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科技型企业,扶持新兴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四、发展重点及措施

(一)抓好园区建设。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对县域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土地利用、环保设施等进行充分论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全市已有35个园区,集中力量抓好26个重点园区建设,配套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聚集区,努力提升工业园区水平,使其成为县域工业的主要载体。一是对经省级认定的渭城民营科技产业基地、兴平现代装备制造工业园、三原清河食品工业园区等10个园区和要求整改拟认定的永寿县、旬邑县、淳化县工业园区要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不断提高企业入园率,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使园区真正走出一条产品互补化、产权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的发展路子;二是切实抓好秦都沣东工业园、渭城光伏产业园、礼泉资源再生产业园等13个重点新建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力争省级认定;三是各县市区要抓好其它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产业集群,把园区做强做大;四是要建立健全园区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对全市县域工业园区统一指导,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发展在于优势产业的支撑,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重点抓好以陕柴重工、秦岭电气公司等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以兴化集团、宝塔山油漆、泾阳统一油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企业的化工产业;以大佛寺煤矿、胡家河煤矿、彬长能源化工基地等为龙头的能源产业;以白鹿制药、华龙集团、鲁洲生物科技、白象食品、红星软香酥、海升果汁、汇源果汁、光明乳业等为龙头企业食品医药产业;以礼泉海螺水泥、泾阳海德堡水泥、泾阳声威建材、冀东水泥等为龙头的建材产业;以同润纺织、银华纺织等为龙头的纺织产业。支持县域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配套协作关系,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大中型企业。围绕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分层次、分领域培育成一批大型企业,力争3—5年,使全市产值或销售收入十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0户,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0户。

(三)突出项目建设,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市每年计划抓好40个工业项目,采取综合扶持措施,重点支持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引导企业从比较优势出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谋划100个左右有前景、有特色、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项目,为县域工业化发展聚集能量,力争50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计划,重点支持,市、县两级对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予以扶持。要围绕县域产业重点招商引资,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的原则,整合招商信息资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主动承接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产业转移,多层次、多渠道、有选择地开展承接转移的洽谈,通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形成壮大一批无污染、绿色环保型的优势产业,力争每个园区都有3—5个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落户,实现工业总量新扩张。

(四)抓好成长型企业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全市每年筛选30户规模以上企业,实行政策倾斜,在用地上优先保证、资金上重点扶持,打造县域经济的“主心骨”。重点支持100户高成长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产学研结合,合作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实施核心技术项目或技改项目。加快县域国有企业改制步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收购、重组国有企业,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开展创业者、小老板培训活动,扶持发展2000个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鼓励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家庭工业,采取放宽准入条件,支持贷款、补贴、自主创业等办法,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待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拓宽发展空间。把企业二次创业作为一支重要力量,鼓励支持企业新上一批后劲充足的项目,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在全市形成群众竟相创业的新热潮。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人才兴县、兴工、兴企思想”,通过培养引进,把各类需要的人才聚集到企业中来。每年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企业锻炼成长。市县两级主管部门和企业完成职工培训任务4万人,其中培训企业家及管理人员2万人;每年以优厚的待遇聘请15—20名硕士研究生以上文凭和全国著名职业经理人等高级人才到企业工作,吸纳2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经过四年努力,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能力的职工队伍,造就一批在中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家队伍。

(六)拓宽金融渠道,支持县域工业发展。促进各类金融机构扩大县域和园区的银行网点覆盖范围,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开展综合信贷服务,加强银企沟通,支持县域工业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地方金融机构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小企业贷款经营中心和小企业支行。规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县域融资市场。重视民间资本对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贷款支持创办企业。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立一个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发展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市县建立担保机构,完善制度,提高素质,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提升担保能力。

(七)建立财政扶持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南部县市每年至少安排500万元、北部县至少安排300万元用于县域工业化建设的投入,主要用于引导支持创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和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等。并根据县级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优化存量结构,整合多方资源,逐步建立财政扶持县域工业发展长效机制。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增加对县域工业的投入。

(八)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县域工业科学发展。实行重点企业领导联系包抓制度,推行项目并联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服务能力。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合作,多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全市每年组织2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评议,努力营造宽松的投资发展环境。市、县两级必须优先保证县域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指标,土地利用存量指标和土地复垦、城中村改造、倒闭企业土地利用等可调剂指标要向园区建设倾斜。

五、组织领导

(一)各县市区委、县市区政府是县域工业化发展的主体。为加强工作推进,各县由一名常委或常务副县长主管县域工业化工作。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和落实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及责任,全市县域工业化工作由市中小企业局负责服务和工作指导,发改委、统计、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积极做好政策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

(二)各县市区要切实解决多头管理问题,专门成立一套班子,抓好县域工业化工作,要规划科学、计划周密、安排合理、措施得当,确保县域工业化发展各项工作落实。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篇4

Abstract: Tourism in Antu County has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But Autu County is a small-medium city, its tourism planning consciousness was weak for a long time. It has rarely mentioned planning in their master planning and leads to a weakened effect of tourism on the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rough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u County tourism planning and the master planning, it draws up the tourism planning strategy in Antu County.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ourism planning design and master planning design of Antu County and other small-medium tourist cities.

关键词: 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Key words: Antu County;master planning;touris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0 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 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 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 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 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 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 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 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 旅游路线规划策略 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18).

[4]公维坤.安图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0:42-43.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县级政府;新型城镇化;职能定位

一、科学规划城镇化建设,当好县域新型城镇化的规划者

一项事业的顺利推进,规划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能够制定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规划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推进各项事业的重要经验和有力手段。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也必须建立在规划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县级政府由于基层政府的角色,必然要成为县域城镇化的规划者。在县域城镇化中,县级政府要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注重城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调控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促进县域城镇化结构优化与合理布局,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发展。首先,县级政府要树立区域整体协调、分类调控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规划理念,加强对县域城镇化规划的指导、论证,依据国家总体规划和地方城镇化目标合理测算和确定县域城镇化发展目标、县域城镇化规模及功能分区,引导各乡镇科学安排县城建设、产业聚集、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其次,县级政府要按照有序推进、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地推进县域城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兼顾城乡各方面的利益,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在规划中重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整体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避免“摊大饼”式的扩张和各级城镇间的无序竞争。再次,县级政府要逐步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政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实现县域城镇化规划在技术层面、政策层面、资源层面的有机整合。

二、合理整合各类经济资源,当好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县域经济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多层含义,是指“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涵盖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既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也有个体私有和混合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县级政府必须要担负起领导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首先,在城镇化进程中,县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县域工业化进程。实践证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相伴而生的,工业化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城镇化进程中,县级政府要根据县域经济结构和工业基础,制定合理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形成有县域特色的工业模式,促进人口、资本、消费、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为县域工业化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其次,县级政府要推动县域内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在转移农村人口的同时,推动资本、技术、信息等各项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极。再次,要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乡镇企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力量。最后,县级政府要在政策和制度方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畅通城乡之间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源流、信息流。形成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全面建设服务型县级政府,当好县域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县域是城乡的结合体,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是县级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最重要的一项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也一直是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乡格局的改变、利益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会有进一步的增长,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会相应的提出许多新要求。首先,县级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要把城镇化进程看做是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契机,树立服务市场、服务企业、服务公众、服务社会组织的理念。其次,要统筹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县级财政体制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满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的公共性,根据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搞好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再次,要整合县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明确各类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最后,要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相结合,充分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生态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努力建设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特色突出的宜居城镇,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公共服务。

四、深化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好县域管理体制的改造者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始终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行政区划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撤县建市、乡镇合并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县级政府的管理体制必然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根据中央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推动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报告指出:“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这为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县级政府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其次,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乡统筹的需要,不断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优化。县级政府要合理界定政府权力边界、科学规划各部门和县域内各级政府的职责、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再次,要建立符合城镇化要求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在考核中注重人本标准、生态标准和可持续标准,并与县域内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最后,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县级政府应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优化政府流程,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相互协调、通力合作的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篇6

他多年来从事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农业布局与农业区划、旅游开发与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擅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区域规划、城市发展研究与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研究与旅游规划、土地利用研究与土地规划等。自八十年代以来,他除了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先后在国内外主持完成了超百项规划设计和研究任务,其中有国家级项目,有省、部级项目和地市、县级项目。他坚持人文地理理论与实践结合,面向市、县,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既研究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研究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许多研究成果被评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多项奖励。

陈烈已先后100多篇,正式出版著作22本(合作),其中专著6本,代表性著作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南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广东地图出版社)、《雷州半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发达地区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广州增城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和《汕头市潮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广东科技出版社)等。他坚持多学科结合,从区域研究开始到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设计的科技路线,并不断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高。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多学科有机结合、综合性、系列化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方法得到国内有关部门的广泛采用,也被引用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越南将其作为“经验学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被指定为规划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省、市、县主管领导干部必读文献。自1995年以来,他应越南的邀请,以中国规划专家的身份,多次率团赴越讲学、开展区域研究与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区规划,不仅产生了重大的学术影响,更为建立中越新关系、开展中越学术交流和科技协作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1997年春,他作为“中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交流团”成员赴美考察洛杉机、华盛顿等十多个城市。

陈烈1987年发表文章率先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经济发展的突破口”;1988年发表“利用窗口条件发展深圳特色旅游业”;1986年在增城县开展广东省县域规划试点;1996年发表“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态势与雷州半岛

的战略任务与对策”;1999年率先开展“顺德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醒认识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陈烈一走就是二十年。

实践出真知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规划实践当中,陈烈院长体会最深的是要实事求是。凡他主持参与的规划项目,哪怕再小的乡镇,都要亲自去考察研究,“只有深入到一线,才能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凡是能到达的地方都要到达,凡是能收集的资料都要收集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公众声音, 不经过实地摸底,决不轻易动笔”,陈烈院长这样要求他和他的规划研究设计团队。20多年来,陈烈院长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广东和珠三角地区的每一个角落,此外还涉足广西、湖南、云南、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区的城市乡镇规划、研究工作,开展了为数众多的区域、城市旅游研究和规划。

谈起“可持续发展”,陈院长颇为激动: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陈烈院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发展研究与规划,实践过程中一直坚持运用发展、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作为研究和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其基本思想是以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以持续为特征的资源、生态环境和以公平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类发展中不仅追求经济效率,还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资源环境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有序、健康、快速、持续、和谐发展。”“在实际运作中,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第一发展和协调发展,第二集约和控制发展,第三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发展,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健康、快速、和谐发展。”陈烈院长说:“我们既要重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应该重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刻领会和应用,把实现区域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现代化之路。”

1999年,陈烈在广东顺德率先开展市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内专家们一致认为:“其(陈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目前国内尚属罕见”,“该研究与成果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开创性,理论性与可操作性,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成果的领先水平。”作为全国百强县之冠的顺德市,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先后请陈烈教授开展两次重大的研究和规划,实施效果很好,顺德市的领导经常说:“我们顺德市这些年的发展,中山大学陈烈教授为我们提出了许多决策性的好意见。”

以往有些区域规划只是将各有关部门的规划方案拼凑汇总在一起,既没协调,亦不整合,是综而不合。有些规划只是靠少数规划工作者,没有与利益冲突的各方充分协商,更没有取得他们的共识和认可。这样的规划用起来是要大打折扣的。

“规划应立足实际,把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结合,把经济规划纲要和具体专项规划相结合,突出可操作性。要力求简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公众声音。”

在规划过程中,陈烈带领的专家团队广泛吸收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社团、公司)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多学科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智慧,在充分交换意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发展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的方案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的根本利益。

1995年11月,越南建设部副部长听完陈烈关于《南河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南定市总体规划》以后,面对众多在场部委领导,用中国话总结说:“这些年来,我国请了许多国外的专家来帮我们搞规划,现在比较起来,你们的观点、思路和方案最符合我们的国情”。

县域经济是基础

2006年2月14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主席强调: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实际步骤,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对此,陈院长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仅把目光放在行政意义上的农村孤立地考虑其发展、规划和建设,那么必然会缺乏区域统筹,造成村与村之间的重复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概念应超越行政概念,将建制镇也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即农村是一个区域概念,是包括村庄、集镇和建制镇在内的县城(包括整县立市、整区立市)范围,称农村区域。

陈烈强调“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切入点是工业(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突破口在县域中心镇和重点镇。“新农村建设规划要以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依据,以乡村城镇化为目标,按引导发展、控制发展和限制发展三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实施。”

A 关键在于县域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一个县要发展首先必须明确自身在区域大环境中的地位和功能,根据县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资源、环境特点,从与区域周边大环境和国内外大环境的分析比较中,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近期发展的突破口以及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根据县内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县内拥有的资源和可利用的县外资源)、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特点,以及国内外同类市场的需求,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互补性产业和产品作为县内的主导型产业(产品)发展方向,并组织干部群众共同为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努力奋斗。实践证明,凡坚持这样做的,往往能实现县域经济快速或跳跃式发展,国内许多发达的市县都是这样做的。广东西翼一些县、市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没得到应有的发展,东翼的一些县、市迄今仍发展非常缓慢,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区域、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上。

县域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工业(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要走内源与外源结合、以内源为主的发展道路。要努力营造自身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县内优势资源招商引资,敢于引进“原生型企业”,如有的山区县利用丰富而且便宜的小水电资源引进耗能和污染较小的大型企业,并形成产业链,有效地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广东乳源县)。有的县利用省、市、县、区边界条件和经济地理、交通区位,就近引进相邻地区的能源(如煤炭)发电,然后利用便宜而充足的能源引进耗能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区,又从县内和周边引进劳动力,发展效果很好(如广东连州市)。后发展县域不能光寄托在先发展地区的产业转移上,据调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先发展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向外转移的企业比例是不多的,向远距离的山区转移比率就更小,已转移的企业中极少数是属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多数是低层次、高耗能、污染性企业。据调查,一些原来的后发展区域目前呈生机勃勃之势,进入跨越发展期,它们主要要还是靠“原生型”企业的引入或“自生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而不是靠先发展地区企业的二次或三次转移发展的。后发展地区若只靠等先发展地区的企业的二次转移来发展自己,那永远都处于后发展的被动状态,永远缺乏区域竞争力。

B科学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节点

科学确定和先准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培育增长点(极、带),是实现县域经济跳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范围虽小,但发展不能没有主次,尤其初期发展阶段要认真抓好经济增长极(点、轴),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集中布局和集约经营,引导城镇和区域有序发展。

广州增城市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就是遵照“以荔城(市域中心镇)为中心,新塘(市域重点镇)为次中心,广深线(铁路)和广汕线(公路)为重点,抓南部(平原河网区)带北部(丘陵山地区)”的点、轴、梯度空间发展战略模式。即先集中有限资源强化重点城镇、重点轴线和重点区域的发展,然后依托先发展的区域带动落后或缓发展区域的发展,达到区域协调、平衡发展。顺德市撤市设区以后之所以不被边缘化,反而被确立为大佛山市两个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区之一,正是得益于顺德市自2000年以来强力推行中心集聚战略,整合良(大良)容(容奇)桂(桂洲)三镇,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引导产业(尤其第三产业)、经济和人口集聚的发展战略模式。许多实践证明,县域空间发展模式的确定和增长极点的选择是县域发展的导向,是促进和带动城镇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模式的选择要靠科学分析和科学定位,绝不能想当然,随意性。模式和节点选择准不准确,事关区域发展的大计,搞得不好,将会对区域发展产生误导。如前些年有的县盲目推行“城乡一体化”模式,结果产业布局遍地开花,城镇无序发展,小城镇和乡村的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照搬大城市模式,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搞大而全,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不城、乡不乡的状况。

C 重视县域中心城和重点镇的发展

区域发展要靠强有力的中心带动,县域中心城和重点(中心)镇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基础,是引进企业、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县内“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城镇化和区域现代化的重要基地。要高度重视县域中心城和重点镇的发展,要以超前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将其构筑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规划和建设要立足于营造两个理想的环境,即为外来企业和内生型企业提供理想的创业发展环境和为外来人口(包括本县农村转移人口和劳动力)提供就业和生活居住环境。要通过营造环境,不仅吸引企业集聚,还要及时配套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稳住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实现两个本地化,即外来企业本地化、外来人口本地化,形成两个竞争力,即区域竞争力和城镇竞争力,达到两个目标,即产业、经济、和人口集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进度,逐步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

总结国内先发展地区的经验,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产业发展,不一定一开始就强调高科技、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了加快发展,起步阶段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要求,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哪种形式的所有制,也不论是二、三产业,都要允许和鼓励进入发展。但要注意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带和产业集聚区,并根据企业的特点分类布局。为配合城镇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要有适当超前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相对配套,有一定档次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有些地方强调加速城镇化,甚至追求城镇化指标,如果城镇的各项设施没得到及时配套,城镇档次没得到应有的提升,城镇环境没及时得到改善,又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那么这种城镇将留不住人、留不住企业,将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初期,除借助一些优越的经济地理交通区位和位于省、市、区、县的结合部作为产业发展引进的吸入口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进行重点开发建设之外,一般都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优先投放在重点城镇的建设上,着力于营造城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高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产业集聚,形成经济中心。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要注意及时把着力点、尤其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上,要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重视县域综合性宏观战略规划

县域发展规划是对全县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的综合性宏观战略规划。即在摸清县域资源环境条件基础上,根据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对县内各个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为县域有序、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与相应的策略对策。在县域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和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先发展的县、市中,许多都坚持这样做。如顺德市在发展之初,1989年就开展县域发展规划,重点研究和制订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发展与城镇体系布局,基础和服务设施发展与配套等;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新世纪之初,针对顺德发展的新问题,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进行第二轮发展规划,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如何协调、创新发展的问题,都取得很好的实施效果。

陈烈教授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加强对区域规划的认识,不要把规划当作只是一项任务,而应把它当成生产力,抓紧抓好。”

一九九四年,越南从广东顺德、南海等地了解到,陈烈院长帮他们进行县域发展研究和县域发展规划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后就想方设法寻访这位著名的规划专家为越方的高级官员讲课,原定讲一个小时,因为学员的强烈要求而延长到两个小时。自1995年以来,陈烈应越南的邀请,以中国规划专家的身份,多次率团赴越讲学、开展区域研究与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其规划理论被越南推崇为样板,越南建设部和科学技术环境部的部长等都认为陈烈的观点、理论和方案最符合他们的国情。越南科技部还要求他到越南举办“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干部培训班”。听过陈教授讲课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已达数百人,陈烈的观点得到该国南河省、海阳省、宁平省、和平省以及建设部、科学技术环境部、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等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每次赴越都得到有关省、部级高级官员和中央委员的接见和热情接待,誉满越南。同时也为建立中越关系、开展中越学术交流和科技协作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越南有关方面还将陈烈的《南海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一书,以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规划的几个问题》等十多篇研究论文翻译成越文,并指定为全国各省、市、县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必读文献。2004年,陈烈应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邀请,赴越南指导水域生态旅游开发和主持海阳省《风翔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成果得到高度的肯定,现被作为“范例”在国内推广。越方总希望陈烈教授每年都能到越南对原来提出的发展方案,实施效果进行经常性、跟踪考察,对进一步如何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尤其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红河三角洲经济区进行的研究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考察和指导。)对于越方邀请其作“区域发展与规划”演讲的曲折过程陈烈院长记忆犹新。

正因为陈烈院长对区域与城市规划的深刻认识和独到的把握,同时怀着对祖国实现现代化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执着, 多年来在国内外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如顺德、南海、增城、三水、湛江、汕头等地开展了为数众多的区域、城市研究和规划,成果留下了可供后人敬仰、学习的有形无形的东西。其研究规划为当地、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烈教授经常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有个明确的科学发展思路。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围绕这个思路,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就会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开展一个地区的研究和规划,就是为当地的发展理出一个科学发展思路。”“规划出来了,不能只是是墙上挂挂,只有认真地去实施才会体现它应有的价值,才会成为生产力。”陈院长着重强调“一个县(市)如果能用科学的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案去统一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形成合力,大家共同奋斗,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

引起人们关注的佛山南海松岗镇南国桃园,在广东有“世外桃源”的美称,中央电视台在此还建有南海影视城。但在15年前,松岗还只是南海市一个最贫穷的小镇。1991年,陈烈提出了以旅游业发展带动乡镇发展的规划思路,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陈烈等的策划和规划下由其命名的“南国桃园旅游渡假区”终于在两年后正式动工了,央视的南海影视城等项目先后引入。现在南国桃园已声明远播,游人接踵而至,南海松岗镇也由此成为经济强镇。

2003年,陈烈亲自主持开展的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重点镇)总体规划,被誉为“河南省一流规划”。他带领组织了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多名专家、学者现场调研,走遍了庞村的每一个角落,作出了一部总体规划。不到两年就初见成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副省长史济春、政协副主席张洪华、建设厅厅长查敏等多次到该镇考察,并在当地召开全省现场会,被称为“庞村效应”。2006年1月14日,鹤壁市淇滨区区委书记姚学亮和区长付国庆,专程到广州看望陈烈,他们说,“短短两年,陈烈院长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思路使淇滨区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这个规划成果已由河南省建设厅评为全省一等奖并申报建设部奖。

2003年春,潮南立区伊始,区委区政府就以超前的眼光邀请陈烈院长为他们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区域规划、城市中心区总体规划等,为该区的快速、有序、健康、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2005年12月28日,陈烈受潮南区区委书记谢泽生等的邀请,参加了海内外联谊会暨招商引资经贸会。他的《汕头市潮南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一书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海内外本土潮商正是由此看到了家乡未来的发展蓝图,大大增加了投资信心。

陈烈强调,区域发展要重视城市和产业发展战略定位。近年来,广东省湛江市出现20多年来最好的发展势头,正得益于对以往定位为“粤西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两水一牧”的城市和产业定位的提升,而将其定位为“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和“以临港工业为重点的华南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和汕头市近些年来发展缓慢,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也有对城市定位的局限性和产业定位的模糊性。 陈烈强调指出,汕头的发展要跳出汕头论汕头,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即海峡两岸经济圈的高度来思考汕头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汕头将是海峡两岸,尤其是西岸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强化其中心地位要将其作为参与海峡两岸经济圈的“桥头堡”加以重视,扶持和支持包括主导产业发展和区域行政资源整合等。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空间资源的整合。经济的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全面发展提升质量转变;经济发展由损害资源环境向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推进;地域结构由城乡分散向以城乡协调的城镇化阶段发展。因此,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   县域    经济    创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二)提高名牌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先导。政府要意识在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指导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及服务项目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利用技术协作网络,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所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名牌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适应市场潮流,引领市场潮流。(三)扩大名牌经营规模。名牌具有强大扩张的内在动力,名牌发展与规模经营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控股、收购等形式,聚集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力量,以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经营格局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 三、坚持不懈地推进市场机制创新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篇8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予少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十一五”期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增长幅度,县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开创经济与社会、城镇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突出解决给排水、清洁能源、道路、通讯、电力、住房建设等实际问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构建平安县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有文化、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认真搞好“百乡千村”试点,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各级政府和帮建单位要在制定规划、项目融资、促进增收、乡村建设等方面帮助基层办实事、做好事。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切实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水平,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广泛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实行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单位资源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培育一批种植业大县和畜牧业大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坚持粮牧主辅换位,继续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生产,全面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集中力量把优势品牌做强做大。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

(三)加快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强县,把工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发展格局。依托农产品优势,大力发展粮豆薯、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煤炭、 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矿产采掘和加工制造业。依托生物质能和风力、水力资源优势,发展绿色能源工业。依托口岸优势,发展进出口加工业。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产品链条,实现多层次加工增值。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整合品牌资源,引导县域企业依托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快发展。积极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辐射和扩散,发展配套产业,尽快在大中城市周边建成一批工业卫星城。加强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产业合作,搞好规划衔接,避免恶性竞争。防止工业污染,努力降低能源消耗。

(四)加快城镇化步伐。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突出特色,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完善城镇载体功能。支持区位条件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城,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镇。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大力发展旅游、物流、运输、商服、文化、信息、中介等第三产业,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专业市场。整合城镇优势资源,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反哺农村和农业的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源地保护和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五)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搞好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增强乡村服务功能。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和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营销组织,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多样化发展,不断壮大农民企业家和经纪人队伍。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兴县之路,创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优良投资环境。积极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招商引资升级。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进行资源开发和国际工程承包。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发展进出口贸易。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放宽准入领域,精简审批项目,落实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传统农业,开展国土综合整治,实行集约化经营。支持高新技术、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出口创汇、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发展,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健全和完善县域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辅导和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整体素质,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

(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列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合公共财政资源,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加大投入,保持地方和民族特色,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20__年,全省所有乡镇和一半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或沥青路。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看病难、农民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彻底消除中小学和乡镇卫生院危房,确保农村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县域卫生保健能力,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改善通讯、供电、供水设施,切实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强化防洪、消防等公共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安全消险能力。继续扩大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的普及率,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八)加快城市辖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统筹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辖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城市辖区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搞好规划。根据城市的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辖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集聚功能,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区旅游业。支持社区经济和家庭经济发展,为扩大劳动力就业安置创造条件。不断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城市功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各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调动城市辖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九)大力推进县与垦区、森工林区、油田、矿区合作共建。要充分发挥县、县级市、城市辖区、垦区、森工林区、油田、矿区各自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县与各方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合作,共同发展。合作共建要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行政推动为辅,合理调整各方的利益关系,努力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相互带动、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完善合作共建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规划相互衔接、信息相互沟通、工作相互信任、发展相互支持”的长效 合作机制。省里对合作共建项目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二、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一)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原需县审核、市审批或管理的,一律改为县审批、抄报市;原需市审核、报省审批的,一律改为县审核、报省审批,同时抄报市。由省管理的项目,可采取授权或委托方式交由市或县管理,向省有关部门备案。县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送计划,直接审批原来由市审批的政策性税收减免,直接向省有关部门申请利用国家和省资金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属于省有关部门发放的证照,由县有关部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批、核准,抄报市。省直部门要依法进行行政审批,公开办事程序,规定办结时限,提高办事透明度。

(二)实施财政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核算到县、结算到市”的财政管理体制。从20__年起,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政策外,继续实行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额度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各县增收的财力全部归县支配,政策性以外增支因素由各县消化。继续实施提高税收返还比例政策。从20__年起,对各县上划财政收入比上年增收部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返还比例。从20__年起,对县(哈尔滨市所辖县除外)实行上划省级营业税超基数返还政策。从20__年起,对新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实行省与县分成;对改扩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企业增值税留成部分,以上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实行省与县分成。认真落实国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政策,除国家给予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资金全部分配到县外,省财政也要加大对县的支持力度。按照“性质不改、渠道不变、突出重点、综合投入”原则,有关部门要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外贸发展、旅游、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农业开发、中小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前期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和信用担保资金等,加大对骨干财源项目的支持。采取前期费用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县域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外贸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和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

(三)改进建设用地管理。在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改革用地报批管理,确保县域项目建设的用地需要。优先保证县城及中心镇、县域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农业园区所需建设用地。县域内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不足的,由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预留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调剂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占用耕地,所在县政府和建设用地单位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不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可由所在县政府采取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的方式,申请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省内易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并依据规模和效益对重点项目的用地价格给予优惠。允许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采取出让、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有序流转,原建设用地转为耕地的,可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使用通过置换取得建设用地项目,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履行用地审批程序。按照矿产资源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大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力度,特殊重大项目可以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加以解决,支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四)加强金融服务。加强诚信安全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扩充资本规模,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供给能力。各级财政要对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统一法人社。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降低农民融资成本,合理调整信贷周期。科学谋划项目,为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投放搭建安全、高效的运转平台。支持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发挥民间融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鼓励和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拓展业务领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建立信贷投放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银行机构。进一步增强省、市政策性担保实力,鼓励有条件的县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支持民营资本进入融资担保领域,支持各级供销合作社参与组建农信担保机构,提高为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担保能力。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县域经济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积极推进县域保险业发展,扩大农业相互制保险试点范围,支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做强做大。

(五)继续实行帮扶弱县政策。在继续执行原有扶持弱县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凡需报请国家批准的建设用地,在报批阶段,经省国土资源部门报国土资源部审核同意后,基础设施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可先行用地。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可作为单独批次报批用地。在农村水利、县乡公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实行重点倾斜。实行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四位一体”帮扶弱县。继续支持社会各界以“光彩事业”等方式参与帮扶弱县。对于弱县新上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万元、具有可持续创税能力的项目,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奖励县级政府。退出弱县的县,原扶持政策三年内稳定不变。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六)加大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坚持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建立县科技投入的保障机制,增加县本级科技投入,改善基层科技基础条件。全面实施院、校、所(站)与县开展科技共建,并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县域企业进一步拓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组织实施好“星火富民”、“粮食丰产”和“科技入户”工程,办好“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继续实行“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落实好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的优惠政策。扩大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县域内的定向招生规模,每年选送一批基层科技人员到省内院校培训。县以下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新增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实施县乡实用人才工程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设立县域优秀人才奖励资金,重点奖励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第一线优秀人才。鼓励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 通过兼职、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为基层提供技术服务。支持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切实落实收益分成、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分配政策。

三、加强和改善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

各级地方党委要切实把县域经济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研究新情况,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抓好推进落实。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选配好县级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并保持相对稳定。进一步加强各级县域经济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设,扩大其在制定规划、管理项目、整合资金、强化服务方面的职能权限。积极支持基层在改革发展中的探索和创新[!],帮助总结经验,保护好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县域经济实绩的考核,对连续三年考核综合排序跃入十强县、退出弱县及位次前移的县、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行列的县给予奖励。对任职时间较长的优秀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加大选拔力度,在晋升职级方面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连续两年不能完成责任目标的主要领导,视情况予以调整。

各级人大、政府、政协要在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上形成合力。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要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出谋献策。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要加强与县的经济科技人才合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各市要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转变职能,下放权力,简化办事程序,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协调和指导,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家长对校园欺凌的看法范文 下一篇:旅游市场基本情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