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1 16:52:37

三级课程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篇1

1 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是提高高考升学率的关键。

首先,加强班主任队伍的管理:⑴要求班主任每天早晚自习到班;⑵自习时间班主任坐班;⑶班主任每周必须下寝室一次,并实行签到制度;⑷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班德育工作,搞好本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包括理想前途教育、安全教育、宿舍管理、心理辅导、学习氛围的营造等;⑸实行优秀班级奖励制度;⑹班主任必须协调好学生与任课教师、基础学科与主要学科、优秀生与待进生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管理班级要积极开展如下工作:⑴不失时机的找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因材施教;⑵召开“班科”联系会,配合科任教师进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⑶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高考,以一颗平常心迎接高考,享受高考、体味高考、感悟高考,把高考当作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一处风景。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⑴对学生的品德、纪律和学习成绩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⑵坚持一个策略:“抓中、补差、促优”,实现“水涨船高”。帮助中差生增分、提档。方法是“夯实基础知识,抓好中低档题的落实”。⑶各班级通过黑板报、主题班会、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三个指导”:即心理指导、复习方法指导和考试指导。⑷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 教学管理工作

2.1 集体备课.⑴集体备课必须做到“四个研究”:研究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新课改地区的真题,特别是湖南省近两年的高考试题、试题评价报告;研究教材和复习资料;研究易错问题、学生学习的盲区和误区;研究训练题。⑵集体备课要做到“五必”:必看考试说明;必看以往相关的高考试题;必须思考相关考点高考会“考什么” “怎么考”“考多难”(要揣摩、要预测);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参与活动;必须有知识的整合、问题探究和答案指导。⑶备课组长要坚持“四查”:查备课、查上课、查作业批改、查培优补差。要把集体备课的成果应用到教师个人备课中,把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不断提高高三复习的效果。

2.2 课堂教学.⑴要注重研究三种课型,即单元复习课、热点渗透课、试卷评析课。①单元复习课的基本模式有:A“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拓展主干完善能力”;B“讲解辨析拓展深化体悟迁移实践归纳”;C“问题引入辨析讲解体悟运用”等。②试卷评析课的基本模式有:A“习题引入知识(规律、方法)回顾例题拓展训练深化”;B“读题(解读)剖析(分析题意)解题示范感悟方法拓展问题点拨要点模拟训练评析体悟”;C“综述知识问题引入点错评析类推拓展感悟运用”等。⑵要注重研究学情,尊重学生的需要,减少教学的盲目性。⑶严禁教师私自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晚自习坐班的老师原则上不准讲课。(4)课堂教学要特别注意资料使用与复习方法的有效性、练习与作业的有效性、评价与学法指导的有效性。

3 资料管理工作

⑴要建立学生手头资料的准入制度,要求教师在精选习题上下功夫,在题目的质量上把好关,确保进入学生手中的资料层次性强、针对性强、贴近高考考情、适应学生水平。⑵各备课组要选好三轮复习配套资料并用好所选资料,做到前置使用、优化使用、灵活使用,提高资料使用的效率。(3)杜绝无效、劣质的资料进入高三年级。

4 考试管理工作

⑴要注意选用外地高质量的模拟题,做到筛选使用、变通使用,避免照搬照用。⑵鼓励教师合作创新,编制富有新意、能力立意的新题,逐渐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系列训练题。⑶要建立高三年级试题审定制度。严把质量关,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努力使每一次考试都能发挥检测、导向与激励的作用。⑷考试后要认真上好试卷评析课。试卷评析要遵循“激励、重点、启发”的原则,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①做好统计,有的放矢――试卷统计分析是试卷评析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统计客观题的出错率、错误的根源,以及导致主观题失分的原因,为试卷评析提供依据。②情况介绍――主要介绍试卷的命题意图与其难度,通报相关数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③把握评析的关键――对出错率高的题目,一定要找到学生致错的主要原因,学生独到的解法要展示,思路正确而学生未能解到底的,要帮助学生分析受阻原因,力求达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的效果。(5)每次月考后,都要召开学科质量分析会、班级质量分析会、年级质量分析会,本学期要求每班召开一次家长,召开1-2次班科联系会。

5 作息管理工作

⑴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组织教育教学,既重视学生学业的进步,又要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更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人才。⑵注重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育资源,用足用好图书阅览室、实验室,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与需要,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发展。⑶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积极创设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

6 培优管理工作

三级课程管理篇2

1.1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入学资格要求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主要面向具备物流职业教育的人员招生,学制两年,通过物流管理职业三级教育后学员等同于获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并等同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历水平。

物流职业教育一级人员人学考试以职教二级的培养目标为依据,采用理论考试+技能测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学员是否已具备物流职业教育二级的知识、能力、素质,如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的入学资格。

1.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职业面向及培养目标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各类主管类岗位如班组长、仓储主管、销售主管、运输主管、运营主管等,主要培养服务物流行业以及生产、商贸流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物流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具备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和货运等物流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物流配送、运输组织、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货运、物流企业管理、物流营销及客户服务等工作的物流操作及基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员招生的要求,此类人员在人学之前已经具备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流程及知识、熟悉物流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规范、会电脑基本操作、能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和物流管理软件、有叉车证或驾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如表1:

2.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2

3.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析

课题组以任务为导向,从物流职业的职业能力出发,按照“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四个部分组织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各级人才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开发课程教学模块,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训练与评价体系。

职业素养课培养学员具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岗位必须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职业基础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技能课是指培养学员具有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职业专项能力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是指提升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如表3:

4.建立多元化的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三级人才评价体系

①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面向企业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行动中学习。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程不同于职业基础课,应更多的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效果。

②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引人理论考核、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员的能力与素质。

③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企业人士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

三级课程管理篇3

一、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

实务处理往往是问题导向的,但知识的传授则往往需要先对知识本身进行研究与分类。知识的分类要求我们先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与非财务管理知识,例如,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会计知识体系,区分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与其他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等)。

这种区分可能首先需要对什么是财务管理,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可以是实务导向的,例如对高级财务管理的界定就有一种理念,以高级财务经理(财务主管)必须具备的特有知识为主线,就是一种实务导向。也可以是理论导向的,如王化成等从财务管理假设出发,以是否对财务管理假设有突破来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02。

区分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可以从基本的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入手,这种思路有利于对财务管理类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分类,如筹资涉及资本成本、筹资方式与渠道、资本结构等。也可以从较高一级的课程入手,例如目前许多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一般都开设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等课程,这个层次的分类往往与一个学校对专业的定位有关,因此不同学校有一定区别,这增加了在这个层次讨论的复杂性,但这种分类也有一个好处,可以更容易地进行讨论,因为我们可以直接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入手,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进行讨论。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分类,即对课程做一定的归并,例如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等,可以归并为企业财务管理。

这里对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是从比较广义的角度,主要从课程这个层次进行梳理,根据目前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包括的课程(这里并不企求避免课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所涉及的课程有: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初、中、高三个级别)、财务制度、财务案例、财务专题、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学)、技术经济学、投资评价(项目评估)、资本运营(并购与重整清算)、税法税务、财经法规、证券投资、资产评估、个人理财、风险管理(保险学)、金融学(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国际金融、期货期权、金融工程等;另外还有西方财务管理、计算机财务等课程。

上述列举中并未区分金融与财务,考虑到我国专业设置的现实,特别是许多高校可能既有财务管理专业又有金融专业,下文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公司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专业方向(特色)问题

根据专业定位可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或导向),各个大学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来确立自己的专业特色。专业方向可以按学科侧重进行区分,如可根据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区分为金融导向的财务管理、会计导向的财务管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也可根据理论与实务的偏向来区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实务(应用)导向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导向的财务管理。由于我国大学区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理论与实务导向的区分也影响着不同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及课程设置。

还可根据财务管理的行业偏向,进一步将管理导向的财务管理划分为国际化导向的财务管理、特定行业导向的财务管理,如资产评估师导向的财务管理、服务业导向的财务管理等等;就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又可区分为内部营运方向、资本营运方向、投资方向等。

专业方向问题作为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对体系中的课程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以高级财务管理为例,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设问:一是是否有方向不同的高级财务管理?二是是否有超越不同方向的高级财务管理?而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特别是基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往往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一事实,应该有能够超越不同导向的高级财务管理。

三、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

由于财务管理专注于管理的价值方面,因此存在着与一般管理不同的概念与内容体系,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独立于一般企业管理而存在的理由与原因。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正因为其偏重于价值方面,因此在进一步深化与分化中,它往往又不能孤立存在于一般范畴——管理之外。

以企业并购为例,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实际上有两种知识传授的思路,一是在传授企业并购知识中传授并购财务管理,一是从传授并购财务管理入手,兼顾一些并购基本知识。如果这样来分析,我国目前许多高级财务管理教材中关于并购的部分基本上可以归为第二类,而一些以并购为主题的教材或专著则可归为第一类。具体的代表如第一类的典型如任淮秀主编之《兼并与收购》(人大版2004),译著则更多;第二类如王化成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学》(第一版、第二版)、杨雄胜主编之《高级财务管理》(第一版)。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战略管理与财务战略、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治理,这些区分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的研究趣向,也反映了知识传授中的不同导向。

从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角度看,笔者倾向于在现有体系下的侧重于财务方面的知识传授模式,而不是单单剥离出其财务面(再加上一些基本知识),特别是其已有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就更应该如此。如果这样选择的话,象财务战略、财务治理、并购财务、集团财务等,可以通过学习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关于战略管理课程,自从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中增加了一门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之后,很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已经把选修或自学战略管理课程当作自己的重要学习任务)、企业并购、企业集团管理等课程来掌握相关知识;如果受限于课时等,则可通过专题研修的方式进行,这实际上也提供了一种确定财务专题研究课程的思路。

四、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

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问题具体体现为财务管理知识的分科教学问题。无论是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问题(包括上节所述财务管理知识的独立程度问题),还是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科教学问题,笔者认为,以现有框架体系作为基础,恐怕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思路。

人民大学曾经试图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分配管理独立出来,构建单独的课程,经过实践探索之后,还是放弃这一思路,将三者合并为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实际上这也是向国外公司财务的基干回归。这能说明一些问题:课程还是取比较成熟的框架体系更加合适。

2005年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曾对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教材编写进行研究,并确定了会计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公司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课程与教材,这显然是一个使会计与财务管理紧密关联的一种模式。

从财务管理类知识体系分科角度看,目前,已经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财务管理知识类的课程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与管理会计、资产评估、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学)、投资学、证券投资、税法税务、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如果考虑到通过其他课程传授财务管理知识这一途径,还可以把战略管理、公司治理、公司并购等纳入进来。

五、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级教学

在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需关注如何学的问题,因此会衍生出财务案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课程,而基本知识体系框架则仍然需要有较强的理论架构。

王化成等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架构,并提出财务管理基本假设、派生假设、具体假设等概念,从假设的具体内容来看,显然深受财务会计理论的影响,当然也预留下大量可以置疑的内容,但这一架构的提出与实践(包括编写教材等)对我国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次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价值是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真正稳定的知识体系往往是从研究对象着眼进行界定的。价值概念本来已经成为现有财务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财务管理内容的部分之一,比如在财务管理课程中会讨论企业理财目标,并讨论企业价值等相关问题,并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为两翼,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日常营运、分配等逐步展开。

价值的模糊性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相关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分级的内在基础,价值因此体现为现金、资金、价值(复杂价值)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也体现了价值的不同呈现方式,这三个层面已经可以初步为我们界定财务管理与高级财务管理的界限。现有的公司财务管理,只需小的调整,甚至不需调整,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现金、资金层面的财务管理框架体系的要求。

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构成

根据现金、资金、复杂价值对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进行初步分级后,高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复杂价值管理为对象的财务管理,复杂首先体现在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复杂性方面,如企业并购活动、企业战略管理等,就是企业非常复杂的业务活动。

复杂活动之所以复杂,更体现为价值估算的复杂性与价值控制的复杂性,计算服务于决策,控制服务于目标(价值实现)。因此高级财务管理是研究复杂活动价值计算与控制知识的一门学科,结合活动过程、价值估算与控制特征,可把企业的复杂活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是作为标准化交易的复杂价值计算与实现,如股票、期货、期权等交易的估价等,由于有标准化市场交易平台如股票市场的存在,这部分内容也可归为更基本层次(如中级)的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当中;第二种类型是非标准化交易的价值计算与控制,企业并购主要可归为该类,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规避是以风险转移为前提的,因此要通过交易来实现,可能涉及非常复杂的价值计算;第三是非交易型活动的价值计量与控制,即企业内部复杂活动的价值估算与控制,如企业业绩评价与薪酬管理、战略管理活动、对内的跨行业重大投资活动等。当然如果要进—步区分的话,企业的网络活动可能兼具了市场交易与企业内部活动两者的某些特征。

财务管理既然是价值管理,价值计量与价值控制应该是其主要特征,这并不是说其他方面不重要,例如财务活动的合规性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就业后上手快、能应用,对强调应用的大学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合规性也是价值控制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公司治理、公司财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都体现了这部分要求。

西方财务理论是以价值计量为核心的,并形成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市场效率理论、期权定价理论、股利分配理论、理论、行为财务理论等理论体系。我国财务管理知识体系也应回归其价值属性,并根据现有的知识体系框架与实际,以现金、资金、复杂价值三个层面区分来实现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分级要求。

三级课程管理篇4

(一)“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扬弃

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多种培养模式,如“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2零学费”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过多地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即“岗位人”的培养,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重视利用酒店企业(第三课堂)培养人才,但对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利用和改革创新研究不够,并且对于这三种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到位;三是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得学校和酒店双方的职责不够明晰,致使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三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二)“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而定。通过对武汉、广州、深圳等地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设置调查得知,高星级酒店的纵向岗位职级一般设有八级岗位(按由低到高排列):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调查显示,目前高星级酒店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高星级酒店的横向岗位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营销与公关、行政管理等。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前厅、客房和餐饮三大岗位群,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会展、餐饮专项服务(如调酒师、茶艺师)。

对10余家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星级酒店“招聘酒店员工最看中的素质”专项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与礼仪、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应变能力。在调研过程中,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学校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貌、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中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康乐企业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能够胜任酒店一线服务接待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所谓“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产物[1],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公共课、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素质拓展方面课程的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校教育情境中除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2],包括学生日常班团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自信心、吃苦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第三课堂是指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酒店企业,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及其他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三课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时在师资、场地、技术、情境等方面的局限性,目的在于依托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学生,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三个课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一课堂侧重于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同时,理论课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职能。第二课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舞台;同时,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等活动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三课堂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第三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在实践锻炼中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三个课堂教育并没有明显的学期划分,而是将专业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一体化发展。这一模式体现了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需求的特性,突出了综合素质的全程培养,实现了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双结合。

(一)加强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注重职业素质的渗透培养

随着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的加深,酒店行业对人才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学校以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将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分为公共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三个教学模块。其中,公共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而拓展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素质。三个平台依据所培养的素质与能力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课程,见表1。

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专业平台课程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它为“第三课堂”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堂实训环节,教师应增加创造性技能培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运用。例如,在使学生掌握酒店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的标准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设计项目考察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对策,如菜单设计、酒店宴会组织与策划等项目,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第一课堂”教学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讲座、网络平台学习系统等形式。

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理论教育,使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中进行微笑服务、礼貌服务、酒店服务原则、服务人员职责、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在《酒店服务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酒店职业活动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学生牢固地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顾客、奉献社会的酒店职业道德;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并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由此,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结合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实施或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加强。

(二)创新第二课堂形式,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为了彰显第二课堂的特色,学校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开展常态化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引导学生以一种“准员工”的使命感自觉学习和实践。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引入酒店管理机制,增强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形式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入校后,班级统一定做制服,参照酒店制服的式样,并统一佩戴校徽和姓名卡(中英文),班级成员间需用英文名称呼。同时,将酒店管理班级的班干部按酒店人事编制命名,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副经理,各项委员为各部门主管,如学习主管、体育主管、生活主管、劳动主管、文娱主管等,组长为领班[3]。经理定期召开班务会议,及时向辅导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酒店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内容上,根据酒店工作人员规范要求,提倡微笑服务。学生的寝室管理采用星级评定方法,辅导员和班干部参照星级酒店的评定内容,共同制订学生宿舍的评定方法和评分细则,每学期进行星级宿舍的评定。同时,为提高学生实操技能,依据酒店行业职业资格的标准和酒店企业评定优秀员工的方法,不定期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通过礼仪课教学和实训演练,使学生掌握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和服务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求学生注意仪容仪表,按酒店的礼节规范要求自己。

(三)提高第三课堂职业技能培养成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三课堂”是将第一课堂的书本知识和第二课堂的职业素质训练进行消化、运用和升华的载体。通过第三课堂的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服务与管理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三级课程管理篇5

伴随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着眼于基本技能和基层管理的传统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亟待进行调整[1-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旅游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管理的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满足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旅游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较大

江苏师范大学地处徐州市,旅游管理学生就业主要面向长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长三角旅游业的迅猛发展。2010年,江浙沪共接待入境游客2189.7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51.1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8.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856.34万元,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地。

2010年,江浙沪共有1807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139家,678家a级旅游景区,4311家旅行社。三大旅游行业共吸纳劳动力43.5万人,其中星级酒店吸纳劳动力28.8万人,成为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旅游行业,a级旅游景区安排9万人就业,旅行社从业人数为5.7万人。按照江浙沪地区每年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10%的速度增加,则每年新增从业人员4万人,旅游人才需求较大。

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将增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而全国旅游院校仅能提供10万毕业生,旅游管理人才短缺。Www.133229.Com201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鼓励旅游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对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机遇。江浙沪地区旅游业将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旅游高级管理、专业技术、服务技能型人才短缺将成为旅游产业升级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力度。

二. 国际化旅游管理(专转本)课程体系构建

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转本)从2005年开始招生,生源主要来自旅游专科学校和相关专业院校,学生已经接受过酒店、导游、景区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培训,但需要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和旅游管理管理能力。鉴于此,我院探索“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模式,构建一个基础厚实的平台,设置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专业模块,贯穿专业必修、选修、实践项目(包括技能和管理项目)三大层面,构建三大模块的课程群。课程群遵循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注重实践环节等原则,依据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具体特色如下。

1.专业英语课程。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导游英语,鼓励学生在取得中文导游证以后,积极报考英语导游证,提升自身素养;开设饭店英语,适应国际化品牌酒店的需要,引导同学报考并取得中高级饭店英语等级证书。

2.补充基础课程。搭建旅游管理本科知识框架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开设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等课程。

3.提升管理能力课程。针对旅游管理(专升本)学生在专科段以技能型培训为主的特点,亟待提升其管理能力。开设饭店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旅行社计调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危机管理等课程。

4.提升人文素养课程。开设中国旅游文化、旅游美学、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中国饮食文化、文物考古与旅游、人际沟通艺术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中华文化的渊博。

三. 国际化路径支撑体系建设

1.教师队伍国际化。首先,鼓励教师出国研修,与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闲等专业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成功理念,提升自身办学、教学水平。目前,境外研修主要包括国际化双语教学培训项目(3个月)、专业境外研修计划(6-12个月)等形式。此外,通过建立境外酒店实习基地,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一起进驻境外酒店,加快了教师队伍国际化的进程。其次,聘请酒店、景区的国际品牌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进行讲学,与同学、教师进行座谈,拓展其视野。最后,配合学校153人才建设工程,引进具有境外教育背景的旅游管理博士,加速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

2.教材国际化。针对我国目前旅游管理英文教材缺乏的现状,一方面,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是可能会存在不适应国内旅游企业发展情况和学生情况等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国内原有教材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自编英文教材,并不断改进。

三级课程管理篇6

关键词:精品课程;SaaS;网站建设

作者简介:肖群(1978-),男,湖北省荆门市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算法设计。焦慧华(1985-),男,江西省浮梁县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图像处理。李湘一(1984-),女,山西省应县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从部级,到省级,到校级,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课程网站布局合理,制作精美,而有些课程网站内容与课程主题不符,简单的课程资源堆砌,在导航设计,页面布局上面也不专业。这是因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老师来自各个专业,他们对本专业的知识相当了解精通,但精品课程上网需要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可能就不甚了解。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他们往往因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就是基于解决精品课程上网这个需求,通过引入SaaS(软件即服务)这一系统应用模式,以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发为例,论述了以SaaS为目标的系统设计原理和思路。

1SaaS架构介绍

SaaS是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通过互联网直接提供软件服务,取代传统的软件购买与本地安装。服务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到服务器上,用户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通过网络按需购买和使用软件系统,也就是用户租用系统,成为租户。租户不用关心软件系统的开发,升级与维护,甚至安全问题也交给服务厂商来考虑。要使设计的软件系统具有SaaS的特性,就必须注意以下三大要素:可扩展(Scalable)、多租户支持(Multi-Tenant-Efficient)、可配置性(Configurable)。根据SaaS应用平台是否具有以上三个特性,SaaS成熟度模型被分成四级。每一级都比前一级增加三种特性中的一种。第一级是定制开发级,每个系统使用者都是软件提供者为其单独开发。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和应用的代码可能都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编写,相当于多次开发。第二级是可配置级,这个级别的系统不需要单独为用户开发,但每个用户都运行一个单独的应用实例,通过系统配置的修改来达到为不同用户服务的目的,相当于一次开发多次部署。第三级是高性能的多租户架构,这个级别的系统真正做到了SaaS,一次开发一次部署,多人租用。第四级是可伸缩性的多租户架构,在第三级的基础上,采用负载均衡技术,使各个租户之间的应用性能按需提供,实现用户最多,服务最优。

2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系统设计实用性原则,由于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设计主要是给校内教师提供精品课程资源管理与展示的平台,因此达到SaaS系统成熟度第三级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我们设计目标是让各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在系统上实现通过后台单独管理属于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站的形式展现出来。系统使用者包括两大类用户,第一类是系统管理者,负责系统的维护,包括网站模板管理,数据库备份和缓存数据管理,网站日志管理,课程与课程负责人的管理。第二类是课程团队,包括课程负责人和他的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整个课程网站的配置管理,团队成员管理与权限分配,网站栏目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

2.2系统的功能实现

整个系统采用4.0+SqlServer2008开发。系统结构采用三层设计(显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其中为了实现能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站界面风格,页面显示我们采用模板技术。在模板中我们使用Razor模板引擎,我们可以让网站开发者设计多套不同风格的课程网站模板供老师使用。为了应对精品课程中课程资源较多较大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资源采用FlashUpload控件上传。使用Flash控件上传,不会产生因上传资源过大而连接超时问题。在数据库设计上,为了保证组用户(也就是课程团队)之间的数据隔离,确保不同课程在同一平台下管理,却不互相影响。我们以课程的主键为核心,关联与整个课程及课程网站相关的数据。如图2所示。

3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优势

使用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来管理和课程资源解决了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与资源共享的问题,让精品课程团队专注于课程本身建设,其具体优势如下:

(1)建设成本低,周期短。精品课程团队只要在该系统上注册帐户后,就可以使用课程管理平台了,无需购买硬件,开发网站

(2)维护成本低,数据安全无需担心。系统更新维护由专业人员来维护,无需自己动手,只要把课程资源按要求传上去就行。

(3)课程资源集中管理,便于以后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扩展。

4结语

本文以服务的理念来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在系统设计中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选择SaaS模型成熟度的第三级为目标,在同一系统平台上为不同的精品课程团队提供课程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网站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卫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8):155-160.

[2]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J].苏州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1):31-33.

[3]王舜燕,黄芬,刘万春.基于SaaS模式的软件设计方法探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10:102-105.

三级课程管理篇7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并不是任何什么教育都能提高国民素质、都能培养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一百年前,面对内忧外患,志士仁人们喊出了"教育救国"的口号,呼唤新学堂、新教育问世。因为腐败的科举教育非但救不了国,反而祸国殃民,误国害国,甚至亡国。一百年后的今天,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他又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求学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只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兴国,而唯应试教育非但兴不了国,反而窒息人的创新精神,摧残人才,扼杀人才。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振兴中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培养一批又一批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举措,其目的就是要使全体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而唯应试教育的着眼点只在少数学生的升学;只追求考试科目的高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只是为了被动地应付考试。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全方位地推进,才能奏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使全体师生和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这是根本的前提;而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是核心;提高师资水平是关键;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是导向。四者缺一不可。

加强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就是要解决好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

课程,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定义。从内涵上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也即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或科目。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规划,或者说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大纲;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狭义的课程仅指第一项含义,或指第一、第二项含义。

学校课程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未来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培养需要蓝图。课程就是蓝图。今天的课程,就是明天的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要有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来培养;各级各类学校,要有各种不同的课程。课程蓝图有特点、有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可能有特点、有特色。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每一次教育改革,最终必然要深化、落实到课程这个核心问题上。如果没有课程的实质性改革,而只改学制,或只改教法,这样的教育改革,最后是不可能达到成功目的的。

(一)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趋势的共同特点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当代世界各国对中小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条:

1加强道德教育,重视人格培养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无论哪一个国家的教育也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知识是力量,道德更是力量。人们越来越具有这样的共识:智育不合格者是次品,体育不合格者是残品,而德育不合格者则是危险品。虽然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标准、方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至于如何重视,并不是一定要增设课程、增加课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改进学校德育的方法,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结合各科教学和各种活动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注意潜在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始终抓住基础,及时更新内容

中小学的"基础",不仅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应包括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但是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具有最强的稳定性,最长的时效性,最大的迁移性。在当今和未来社会,无论是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还是就个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在某一领域具有高新水平的人才,另一方面,具有高新水平的人才又同时需要具备更宽厚更扎实的基础。中小学的学制和课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制和课时里,抓住了基础,就是抓住了核心、抓住了关键。当然,"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地更新。但是这种更新必须恰如其分地选择,"新成果新成就"要转化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科学"要转化为"学科",必须适时、适度,"老知识老内容"是否要从课程教材中删除,如何删除,也要正确定位。

3发展智力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人脑加电脑,是未来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未来学校必将更加开放,更加社会化,更加国际化。为了使下一代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智能,培养他们独立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思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国际求学网委员会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是德洛尔,因此该报告又称德洛尔报告。参阅《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确切地说,此书名应译为《学习--内在的财富》,重在强调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此书中译本再版时,书名已改。此书已用36种文字在全世界出版。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也可称之为教育的四大支柱。根据笔者的理解,这四种基本能力的含义可作如下解释。

(1)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也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要学会广博与专精相结合,由博返约的学习方法。

(2)学会做事的能力(learning to do),也就是要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善于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从技能到能力的转变,也就是说,学会做事的能力,不仅要学会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综合而成的能力,它包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的态度,主观能动性,管理能力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因此,学会做事的涵义,在很大程度上同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

(3)学会共处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也就是在人类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一起参与。现代社会既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样化的现实,又要尊重价值观的平等,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4)学会发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也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每个人若要求得有价值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素质,增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

上述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是教育的四大支柱,缺一不可。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学生以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构想--一个目标,两段设计,三级管理,四个结合

在整个课程改革中,课程计划是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起决定性作用的。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构想,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即:一个目标,两段设计,三级管理,四个结合。

1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之纲

正确地规定中小学各学段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一个纲。而培养目标是由该学段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培养目标与教育方针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是同中有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各学段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关键。

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求这三大要素对学校课程所起的制约作用,是通过教育目标(含总的共同的"教育方针"和各级各类学校既同又异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既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又是课程设计的一个纲。

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求这三大要素制约着教育目标,而教育目标进而又制约着教育结构和课程结构。学校课程结构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既全面发展,又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不同的人才,来适应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课程结构不合理,必然使既定的教育目标不能完美地实现,从而不能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发展和品德陶冶的任务,不能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导致从根本上偏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可能。

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都属于教育目标的范畴。然而作为教育方针的亚概念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因此,恰当地确定和表述培养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共同的,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既同又异的。所谓"同",是指无论是哪一级哪一类学校,其培养目标都必须同教育方针相吻合,不能偏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所谓"异",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在整个教育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完成自身的任务。

2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两段设计":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之异同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计,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是小学为一段,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为另一段。而现在的"两段设计"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一段,普通高中为另一段。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按笔者的理解,是普及型的基础教育,其课程应按九年一贯来设计,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业时间,而且可以避免学制不统一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普通高中是非义务教育,按笔者的理解,是分流式的基础教育。二者都是基础教育,这是共同性;但是"基础"的含义不尽相同,这是区别。在现阶段的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应当是一个标志。如果九年义务教育是合格的话,那么一个初中毕业生,应当具备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或者说应当打好一个合格公民所需要的共同基础。升入高中,当然还要打基础,但那是为分流进一步打不同的基础。乃至升入大学,也还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即使就业,也还要打基础。同是"基础",其含义其层次显然不是等同的。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幼儿园阶段的课程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越来越有必要也有可能融为一体,统筹设计,在发达地区尤其如此。二是今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结业点必将逐步提高上升,上述课程设计模式也必将作出相应改变。一个国家义务教育的结业点越升高,学生分流的时间也就可以相应推迟。

3加强课程管理的弹性,对课程实行三级管理

对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即中央、地方、学校,各司其职。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改革课程管理体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必要保证。我国的教育体制(包括课程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统得过死,地方和学校的权限太小,伸缩余地太小。这种体制,既不利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差异,又不利于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要求各地、各校执行全国统一的一套课程计划,实际上早已行不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各地、各校课程改革空前活跃。

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的一些做法可供我们借鉴。英国长期以来对中小学课程实行三级管理,即国家、地方教育当局(LEA)和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各有一定的权限。(当然,从传统上看,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英国的中小学校特别是校长在课程管理上权限过大,这应该另当别论,同时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使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以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课程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改革法》之后,对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仍然坚持。1989年笔者随国家教委课题组对英国中小学课程情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考察之后,曾向国家教委提出了专门报告,建议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十年后的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见《决定》第14条)。显然,这个决定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这十年的进程说明,即使是一个正确的理念、政策或措施,要转化为现实,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可能是认识跟不上,因此行动滞后了;另一种情况可能是条件不成熟,需要时间准备。可见,正确把握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的结果,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不是容易的事。俄罗斯近年来也一反过去中央统管课程的做法,赋予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领导机关以及学校以一定的课程管理权限。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我国中小学特别是普通高中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做法,是可行的。

也就是说,在课程管理的权限上,以及课程开设的门类、年级、年限和课时上,中央、地方、学校各司其职。中央对必修课程和限定性选修课程的设置(包括科目和总课时)及其标准,仍要统一管理,以体现国家对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中小学毕业生质量合格的基本保证。但与此同时,又给地方和学校留有充分余地,以便他们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弹性处理。地方(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权遵照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制订本地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有权对任意选修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提出实施方案。至于各种课程的具体安排,则学校有权根据中央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课程计划的规定,从实际出发作出决定,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这样做,有利于学校在实现国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办出各自的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级课程管理篇8

关键词:高职探索;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58-02

一、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1 建设项目的特性的需要。“专业建设与教改项目”规定了经费投入及用途、建设目标、主要建设内容,具有典型的项目要素,非常适宜项目化管理。

2 高质量完成建设项目的需要。各级示范院校建设的核心是项目建设,项目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示范院校建设的成效,必须按时、按质完成各建设项目,这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若用一般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难免会出现协调、沟通等各种问题,必须有高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项目管理正符合这一要求。

3 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需要。示范院校建设过程是一个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而项目管理方式正是一种公认的科学管理方法。在领导方式上,它强调个人责任,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在管理目标上,它坚持效益最优原则下的目标管理;在管理手段上,它有比较完整的技术方法。项目管理的精髓有两个:(1)系统思考,(2)对项目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以确保项目大体按计划进行。项目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示范院校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化管理机制构建

1 目标确立。依据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要求,确定专业建设与教改项目,明确项目建设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优质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个性化专业教材等。

2 组织运行机制保障。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组成的示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示范院校建设办公室,有专人负责项目运行和实施。

3 规章制度建立。为规范管理,有章可循,制定如下制度和规程:(1)教学项目建设经费及奖励管理规定;(2)教改项目管理办法;(3)学校教学委员会章程;(4)校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5)关于专业设置管理规定;(6)专业建设管理办法;(7)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8)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管理规定;(9)课程建设管理规定;(10)精品课程建设管理规定;(11)教材建设条例;(12)教师教研工作量计算管理办法。

4 项目任务量化分解。为便于操作,将项目目标细化,任务量化分解为四个二级项目,每个二级项目又分解为数量不等的三级项目,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负责。一级项目(1个)主要有专业建设与教改;二级项目(4个)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四个模块;三级项目(113个)包括9个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9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1本教材出版、4个专业实训基地(中心),与之对应,共有一级项目负责人1人,二级项目负责人4人,三级项目负责人113名,每个负责人目标明确,形成了由上到下、全方位、立体的责任体系,保证了项目实施落到实处。

三、项目运行与质量监控

1 立项。(1)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三级项目,除学校建设确定的省级重点建设四个专业外,为带动全校所有专业共同发展,另遴选出5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合计确定9个重点建设专业,涵盖了全校所有二级学院。(2)课程、教材建设。学校《关于启动优质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项目遴选工作的通知》,就申报范围和限额、申报项目要求、遴选程序等方面进行说明,启动三级项目的立项遴选工作。该通知明确提出:所申报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应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所申报的特色教材应强化应用,注重实践,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跟踪先进技术。在各专业认真研究,组织论证,根据申报限额确定本部门推荐申报项目,确定项目申报负责人后,项目申报负责人分别填写《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特色教材建设项目申报书》,并于规定时间报送至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以答辩的形式进行申报答辩,专家组综合申报材料和答辩情况初步确定立项项目,最后由学校教学委员会审批确定立项项目。(3)实训基地建设。经学校教学委员会讨论决定,4个省重点建设专业同步建设4个实训基地。上述三级项目确定后,学校行文公布,配套项目经费,下达《项目任务书》。

2 中期检查。项目管理是过程管理。为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及时监控与指导,对所有项目进行三次中期检查。(1)重点检查项目成员构成、项目实施计划编制、项目准备等情况。(2)检查分两组进行。项目负责人按项目任务书建设目标要求,汇报课程建设情况并展示课程网站;检查小组成员与课程负责人交流指导,提出意见。(3)组织专家对所有课程项目进行网评。专家对所有课程建设项目的网站进行评议打分,提出项目课程网站主要在电子教材、教学课件、学习指南、实训实习指导、在线答疑和在线测试等方面需要完善;对项目验收申报书填写进行指导;对项目建设总结撰写情况进行指导,提出修改意见;对项目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指出需完善的内容;对教材建设项目出版情况进行摸底落实出版。

3 自查验收。为保证验收质量,分两批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项目包括9个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19+29门课程、20+31本教材。验收依据包括:《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教改项目项目任务书》;《校教改项目建设验收自查表》;《校教改项目建设验收申报表》;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专业网站。验收过程由四阶段构成:(1)自查阶段。项目负责人依据项目任务书执行情况,填写自查表。(2)申报阶段。提交申报表、自查表,同时展示课程支撑网站。(3)初评。教务处组织专家依据申报表、自查表和项目任务书,结合课程网站建设情况,进行评议,填写评议表。(4)终评。在初评基础上,教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初评结果和需要重点讨论的问题进行审议,确定验收结果。验收材料包括:《校教改项目建设验收自查表》;《校教改项目建设验收申报表》;教改项目建设总结(包括项目任务书执行情况、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课程是如何改革的、课程内容是如何整合的、教学方法是如何改进的、课程实践环节是如何解决的、课程师资是如何配置和保障的等内容);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支撑网站。网站内容应包括课程概况(课程简介、课程特色、师资队伍);课程规范(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教案、学习指南);教学资源(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课程录像、实训实习指导、课后练习、在线答疑、在线测试、文献网站);录像包括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20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

四、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化管理的特点

1 量大面广,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在1个一级项目下,细分为4个二级项目和113个三级项目,除省重点建设的4个专业外,还在无省重点建设专业的学院遴选出5个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合计9个重点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也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并且建设要求、标准、实施等完全相同,带动了全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2 创新项目经费管理。(1)项目经费足额下拨。一般重 点建设专业3万元/专业、核心课程2万元/门、教材5000元/部。(2)经费分二批下拨。前期启动经费下拨计划的一半,剩下的等到项目验收通过后划拨,验收不通过者不下拨。(3)经费使用权下放。建立项目负责人专用账户,负责人有权使用账户上的专项经费,不需另外的审批手续。

3 注重管理创新。(1)注重项目规划。项目规划应包括时间、内容要求、项目分工、项目制度等。一旦项目启动,就进入到运作当中,什么时间发文,各项工作什么时候到位,中期检查什么时间,各级项目负责人、校和院二级管理人员、参与教师该做什么,等等,这些都要明确具体。(2)注重项目激励,做到随时检查,随时公布结果,随时表扬好的做法和个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3)注重严格督促。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督促就没有成果。可以通过中期检查、项目进行情况汇报会、说专业竞赛、说课程竞赛等方式进行督促。此外,一级和二级项目负责人要利用项目建设网站,对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即时监督与关注,随时掌握项目进展,提出管理意见。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年轻人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下一篇: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