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4-04-11 11:18:13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篇1

关键词: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统一步调

课程管理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是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关乎课改全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该项改革反映了新课改之下课程管理的一个趋势: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级课程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课程管理指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中观层次的课程管理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微观层次的课程管理指学校对课程编制选择、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从行政权限的角度入手,既发挥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领导和统一作用,又把部分课程管理权限下放,调动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课程管理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其概念处于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综合分析这些课程管理的定义,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管理的主体;二是管理的内容。管理主体往往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与管理内容联系起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和学校内部对课程的生成、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进行的组织和控制等。

新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课改之前,由于受到苏联教育理论的深刻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主要采取中央集权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建国初期曾对国家教育和课程体系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政治文化的统一。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集权型管理逐步暴露出弊端,该管理模式开始脱离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没有课程管理的自,学校就像培养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工厂,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影响。这种课程管理模式开始逐渐不适应现代多元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这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非常迫切。

因此,我国新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时代变换的现实需要,是“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动态平衡”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三、对“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动态平衡”的解读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反映了“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动态平衡”的课程管理趋势,该趋势意味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思维方式上的革新、管理方法上的变革。

1.从现代走向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在人们为了使教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现代性下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等,这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2.从预成性思维走向生成性思维

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生活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断流动和变化,面对鲜活的生活世界,只有面对人的现实存在本身,关注现实中丰富多变的问题,才能使生活本身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思维模式。它“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对以二元论和预成论为特征的预成性思维进行了批判和驳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它已经成为当今一种主导的思维方式。

“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动态平衡”的课程管理趋势开始关注生成性思维重视动态、差异性,重视具体、实在的课程和课程的实施,重视对计划外生成性资源利用等理念。国家宏观层次的课程管理和课程计划,随地方和学校以及班级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校本课程、园本课程。在学校内部,变固定计划为弹性计划,变统一量化检查为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学校有权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并实现自身的特色。表面上是权力的下放,其实质是管理者思维方式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生成性思维关照的结果。

总之,“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的动态平衡”是我国社会文化进步、思维方式转变和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课程管理应使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之间,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相互协调的动态中求发展,在相互映照中保持平衡。

参考文献:

[1]黄春平.课程管理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改革,2006.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管理主体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教育部推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高校申报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积极性很高,截止2010年2月,部级精品课程已达3020门,加上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程,数量就更多了。随着精品课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慢慢浮出水面,尤其在高职院校,“重申请、轻管理”等现象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何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科学管理,已成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管理至少需要明晰三个主要问题:“由谁管”“管什么”和“怎么管”。“管什么”即精品课程管理的客体问题,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管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才既能把握建设的方向,同时又能调动相关教师的积极性。“怎么管”即管理的方法问题,涉及到应为精品课程管理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机制等问题。而“由谁管”则是精品课程管理的主体问题,精品课程建设到底应当由谁管才最科学、最合理的。明确管理主体,清晰管理权责,对于高职院校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院―系―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即在院级,成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办事机构一般设在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指导、监督与检查;在系部,成立系部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由系主任担任,主要做好课程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与督促工作;课程负责人则具体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经费使用等事务。三级管理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其在运行中却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院级管理主体:有权无责,导致建设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教务处作为精品课程院级管理层面的主要机构。笔者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的10所院校为例,搜索其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构,其中80%是由学校教务处承担。

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负有从整体上规划、宏观上指导的权利,然教务处等部门作为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重要行政部门,存在着行政话语强势,在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中会出现由少数部门负责人作决定的现象,而一旦工作有误失则将责任推卸至系部或具体的负责人员,从而出现有权“无责”的局面,致使精品课程建设流于形式。

(二)系部管理主体:无权无责,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系部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的中间层,理应发挥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对上,其负责着学院有关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政策的传达,而无权进行相关内容的修改;对下,系部对某一课程的理解深度往往不及课程负责人,某一精品课程如何发展,如何规划的任务最终都落在课程负责人身上。实施权利的架空与责任的下放,使系部成为一个“无权无责”的管理主体,无法实现其监督的职责。

(三)课程负责人:责大于权,导致利益色彩浓厚

课程负责人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师德风貌直接决定课程的质量。一般而言,课程建设经费安排、年度检查、鉴定验收等皆属课程负责人工作范围,并承担直接责任,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将荣誉归负责人,片面强调负责人作用而忽视院、系及其他建设人员作用和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等,荣誉归属的偏差,导致建设过程中利益色彩浓厚。

三、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中的权责划分

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和优化相关资源,形成的院、系和课程团队三级管理层次,它通过层层分权和管理中心的下移,明确各级职责和权限,形成学院宏观上决策,系部精细化管理,课程团队实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由此,构建高效的精品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院、系与课程团队之间能有清晰的权责划分,本文试图从地位、管理方式与职责分工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院级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院级管理主体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应由原来的决策与管理中心转化为决策中心,对涉及精品课程建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为整个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管理方式:核心地位的转变要求院级管理主体将主要精力放在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的事项上,同时应赋予系部充分的建设自,因此,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关注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否。

职责分工:院级管理主体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应着重于宏观决策与管理服务,而脱离于具体事务。具体而言,院级管理主体主要应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制订配套的奖励与建设管理制度、组织教学团队参加校内外培训、协调各级部门的资源以及实现院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等,同时还负责学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工作,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 (校) 级精品课程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程的检查、验收以及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二)系部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系部管理主体的地位应随着院级管理主体由管理中心剥离而成为新的管理中心,其在院级管理主体的指导下相对独立的指导精品课程建设事务,包括管理监督、协调下属各课程团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

管理方式:作为新的管理中心,系部是学院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的实体,必须通过具体、细致的过程管理方式,才能确保院级管理主体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职责分工:过程管理方式需要系部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职责。申报阶段,系部要组织教师参与调研分析,选择优势专业和课程,组建相应的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组和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同时要注意团队教师的专兼职教师比例、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在建设阶段,系部要严格执行学院的各项政策安排,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建设规划和研讨,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共享,并能在建设过程中,推陈出新,及时补充和更新课程建设团队。

(三)课程团队管理主体的权责

核心地位:一个明确的、固定的、合理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课程团队作为单纯的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组织,执行中心。

管理方式:作为执行中心,课程负责人应该是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课程特色和课程内涵的把握者与提炼者,管理可采用绩效管理的方式,调动团队中其他教职工的积极性。

职责分工:课程负责人的主要承担着组建课程团队,带领团队成员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建设课程网站、与企业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对现有的实训基地进行改进、提前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以及今后课程建设的监控与管理等。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既需要学院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监管,也需要所在系部的协调和配合,更需要课程建设团队的自主建设,由此,理顺各管理层级的关系,清晰各管理主体的权责,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才能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才能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也才能体现精品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士献,李永平,张秀琴.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21).

[2]朱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0(10).

基金项目: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9年一般课题《建设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职后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湖南城建职院2009年一般课题《高职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机制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天(1982― )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篇3

新的一年,学校工作将围绕“改革创新提升效益,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大力提升办学内涵为重点,努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推动有效教学为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以学校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打造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在完善新校区各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达成“把学校建成教育理念先进、办学质量一流、人文底蕴丰厚、江苏省最具影响力的名校之一”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目标任务

1、紧紧围绕“十一五”目标,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对一中提出的办学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力提升办学内涵,全员参与创优争先,为创建江苏省五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强化责任管理,科学考评、督查,提高各项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进一步加强“三风”建设,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养;

4、以“课堂有效教学推动年”为载体,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强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提高教学效益;

5、认真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加强教研组和学科备课组建设,提高教科研的层次和水平,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6、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做好学科课程、德育课程、体育课程、文化艺术课程和劳技课程的开发工作;指导各类社团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

7、加强队伍建设,突出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管理和管理干部的目标管理,增强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8、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9、认真做好后勤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效能;

10、坚持不懈地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三、具体措施

1、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要着力构建并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打造学生自主发展特色,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一是加强校风建设,狠抓常规管理。要扎实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结合校情,进一步完善一中学生的常规管理制度,加大常规检查的力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开展系列化主题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二是要切实改进评价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要求,强化对学生的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三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执行教育法规的意识,抓好常规管理的责任意识,配合学校中心工作的大局意识,服从年级部和职能处室管理的规范意识。要加强学习研究,努力营造德育研究的氛围。要开好每周一次的年级部班主任例会,要通过典型教育案例的分析研究,提高班主任冷静、规范处理复杂班务的能力。全体班主任要做到关心、关爱、激励、帮助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去引导、感化学生。四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加强各类社团建设,指导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会和各班级班委会、团支部的管理效能,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2、教学工作:

一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认真实践“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方略,探索推进“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引导梳理-反馈矫正-迁移创新”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主体,促进自主,教学协调,坚决克服低层次、低效率的课堂教学现象,研究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各个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二要继续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督导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校本督导体系,重抓“五认真”细则、课堂主体性教学原则、八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坚持作业、练习自编和审核把关制度,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研究性。三要强化教学目标达成意识。抓实抓牢早读、晚自习、预习、课堂、作业、练习、复习和补差等各个教学节点的目标要求,突出教与学的过程管理和目标达成意识,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四要致力于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实现传承、共享、优化形成校本特色。继续推行教学案(导学提纲)、作业、周练自编,严禁统一订购和使用外来资料,各学科自编资料要做到规范化、序列化,要严格执行审核、把关制度,提升校本作业的质量,要认真做好校本资源的积累、传承工作,实现教学资源校本化、特色化。五要进一步优化考试的过程管理。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从命题、监考、阅卷等环节入手认真抓好校标考试的质量,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考试质量分析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校际联考机制,有效评估基础年级的阶段教学质量。六要牢固确立质量目标意识。高三年级要确保达到高考本科达线780人的基本目标;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要达到100%,达A率全市前三,联考达线人数1000人以上,高一年级联考达线人数1000人以上,各学科均分前2名。

3、教科研工作

重视教学研究,大力提高教科研水平。一要加强有效教学研究。要认真探究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科学有效的教与学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能力,努力使有效教学的推动成为师资培训的阵地,提高质量的手段,文化建设的载体。二要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工作。通过集体备课学要求,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要落实好听评课工作,学校管理干部要积极参与高三年级的教育教学研究。三要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既要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又要兼顾校级课题,要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全员化,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校本课程研发的成果。四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在学科课程、德育课程、体育课程、文化艺术课程和劳技课程的开发方面,要加大投入,在“男拳女操”和植物生长习性的观察、池塘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食用菌培植等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一中的课程特色。五要注重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确保年内全校教师发表有质量的论文200篇以上。

3、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校园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发展的凝聚力。要积极倡导和建设“奋发进取,创优争先,和衷共济,和谐共进”的群体精神文化,以“争创一流,共创辉煌”的团队文化引领全体成员积极向上。二要加强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管理。由教科处牵头,各年级具体负责,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确保教师的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三要加强校本培训,定期举办“教学论坛”,通过开设讲座、对外交流、观摩学习、帮学结对等形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四要加强管理干部的目标责任管理,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清楚,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轮岗、聘用机制,使管理干部在管理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管理能力。

4、教育技术装备:

要优化、整合校园网资源,保障千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继续强化责任意识,优化管理机制,保证网络中心各服务器的正常运转,给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科研提供信息化的平台。要制定网站更新计划,做大做优学校主页。搞好重点和特色栏目的建设,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BLOG,不断丰富校园网主页的内容,加快内容刷新的力度,全力打造有特色、高品位的江苏盐城一中网站。要严格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加强对现有设备、设施的管理,切实做好使用和维护的培训工作,提高使用率。要继续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的培训工作。

5、总务后勤及安全工作:

要加强后期服务人员的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考评。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完善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及时公示测评结果,着力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搞好校园基本建设,认真做好体艺馆的筹建、深水井的挖掘、绿化景观广场建设及校园绿化培植维护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规范三产管理,完善校产登记手续及物资采购和保管制度。建立巡查制,及时发现教育教学设施的损坏情况,高效率地做好学校的各项维修工作。

认真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确保优良的教育教学秩序。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件例》,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强化各级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认真落实“一岗双职”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资料,积极创建省平安校园。

6、体育、卫生和艺术工作:

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抓好“两课两操两活动”,精心组织各类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健体意识和体育技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要强化篮球队、校田径队和报考体育专业学生的训练工作。要重视卫生工作,通过广播、橱窗、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防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特长,做到人人爱艺术,个个有特长。

7、学校管理: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突出有效管理。完善“年级主线突出,处室职能鲜明,强化责任分工,注重统筹合作,严格目标考核,激活发展内力”的管理机制,继续探索南北校区分块管理、合作竞争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能动性,提高协调性,突出目标性,强化规范性。向管理要质量,通过管理出效益。二是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签订各层面、不同岗位人员的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结合起来,要认真实施每一项工作的目标质量管理,通过精心谋划,精心实施,全面督查,确保各项工作优质高效。三完善考评细则,发挥激励作用。在新工作津贴方案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评细则,及时考核发放。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与考核的关系,强化年级部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考核的职能,发挥校内津贴奖金方案在质量管理中的经济杠杆作用。

在新的一年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确保圆满完成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

四、主要工作日程安排

二月份

1、开学典礼

2、迎接市教科研优秀学校验收

3、第一个听课周

4、行为规范教育周

5、高三百日冲刺誓师大会及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三月份

1、高二学生参加省信息技术考试

2、高三学生体检

3、学雷锋活动月

4、有效教学论坛:“教育的视角”读书交流活动

5、法制教育

四月份

1、高二学生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

2、高一调研考试及选科分班

3、高三英语口语测试及第二次市调研考试

4、高二调研(校标)考试

5、集体备课形式探究及基础年级教学常规督导

6、革命传统教育

7、第九届科普周

五月份

1、高三年级模考

2、理想前途教育

3、基础年级第二次校标考试

4、高三毕业典礼

六月份

1、高考、中考

2、2009级高、初中招生新晨

3、基础年级校内常规督导

4、学生综合素质考评

5、第五届英语节

七月份

1、基础年级期末考试

2、评定“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干”、特长生

3、学期结束工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篇4

一、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要求,贯彻“因材施教”

湖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从2006年新一届学生开始全部实行“分级教学”。第一步,音乐学院领导组织全院师生学习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尤其是领会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必须从教学入手,大力推行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精神。经过学习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提高音乐表演技能课的教学质量,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要求,做到“因材施教”。第二步在全体教师会上让大家讨论,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表演技能课的教学质量?让各教研室拿出改革方案。钢琴教研室认为,钢琴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学生人数多,不可能采用专业音乐学院那种教学形式,“微格教学”只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分级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与“微格教学”形式结合起来,有望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声乐教研室在讨论中认为,要把普遍提高和个别提高结合起来,让最差的学生有大幅度的提高,最好的学生有突破性的提高,抓两头是关键。怎么抓?只有“分级教学”能解决问题,要坚定信心搞“分级教学”。器乐教研室的教师们提出了新招,学生选修的乐器五花八门,程度不一,如果不采取“分级教学”根本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要在“分级教学”基础上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在“分级教学”的实施办法中制定了可行的细则。舞蹈系的老师们关于“分级教学”的讨论更为热烈。舞蹈系的舞蹈教育、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既有师范专业又有非师范专业,实施“分级教学”与音乐系有着很大的不同。从哪找到突破口?大家认为首先应该把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分别开来考虑“分级教学”。对师范专业的“分级教学”意义更大,先在师范专业中搞试点,然后再逐渐扩展到非师范专业。舞蹈专业的课型不同,不能照搬音乐专业的分级教学模式。各教研室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取得了一致的意见。第三步具体实施分级教学。经过集思广益,决定把2006届学生的表演技能课教学作为试点,在这届学生表演技能课教学中全面推行分级教学。要求音乐系的各教研室严格按照院里制定的工作细则开展分级教学。其工作程序为:1.新生入学的第一周首先接受各表演课程的全面考查,确定同学们各表演课程的现有程度级别,明确自己在表演课程上处在什么级别上,以便让学生制定在四年本科学习的主攻方向。2.无论是教育专业还是表演专业全部纳入分级教学管理,声乐、钢琴、器乐及舞蹈教学课程全部实行分级教学。3.把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区别开来定级,师范专业表演课程定为三个级别,即“普通一级”(基础级)、“普通二级”(中等级)、“普通三级”(普通高级)。非师范表演课程定为两个级别,即“专业一级”(专业低、中级)和“专业二级”(专业高级)。

二、实施动态管理,把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推行一项教学改革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这个指导思想就是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又一次着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其理论依据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方案。为此,音乐学院领导组织学术委员会成员结合十七大总书记的报告,在分级教学中怎样体现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纲领,把科学性放在首位,由科学性带动实用性及效用性。经过民主讨论研究,制定了《分级教学管理细则》、《分级教学基本规范》、《分级教学的措施与方法》、《分级教学定级标准》、《分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级教学检查制度》、《分级教学听课制度》、《分级教学督导制度》、《分级教学学生评教制度》、《分级教学考试制度》、《分级教学学风、考风检查制度》、《分级教学学生联络员制度》、《分级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分级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等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经过反复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大家认为制定这些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必须体现六个方面的内容:1.管理上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制度上的健全和可行性;3.内容上的具体性和全面性;4.程序上的合理性和严谨性;5.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6.效果上的容易获取和明晰性。这些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是分级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各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教学纪律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提高本科表演技能课的教学质量,实施分级教学达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突出新观念、新思路、新策略、新制度、新办法、新手段,走创新之路

分级教学怎样贴近学生实际实施“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材使用、课程构建、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引领分级教学,整个教学工作要突出新观念、新思路、新策略、新制度、新办法、新手段,在创新上下功夫。在教学管理上重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分级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行。不定期地教学检查是加强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分级教学环节落实情况。通过教学检查对分级教学质量进行相应的检测,鉴定分级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分级教学的质量管理。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分级教学督导小组,音乐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对分级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教学状态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督导员深入课堂听课,对任课教师教学上的优缺点进行评议,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检查的形式和内容上针对分级教学的特点作了重大调整:将平时抽查与集中检查、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暗中检查与公开检查、针对性检查与全面检查等结合起来。教学检查人员对每次教学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及时处理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分级教学对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均作了相应的规定,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其教材和内容不同。这是分级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关键性内容。各教研室都拿出了自己的可行办法,在比较中确定了最佳方案。这个最佳方案是达标教学的重要依据,不能随意改动。督导员在查课、评课时必须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师范专业的三个级别以滚动形成模式,对于“普通一级”的同学如果不努力,一年之内上不了“普通二级”,那就要留级,留级意味着难以毕业,同时还要追查任课教师在教学质量上的问题。“普通二级”在一年之内上不了“普通三级”,也用同样的办法处理。在大二的同学中能突破“普通三级”的同学,同意进入非师范专业表演班学习。非师范专业确定的两个级别(专业一级和专业二级)也采取了滚动的管理模式。“专业一级”作为专业的普通级,在教材和内容上自然要高于师范专业的三个级别,按照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制定教材和教学内容。师范专业大一的同学在专业上经过考核达到专业一级的可以直接进入非师范专业级学习,相反,对于非师范专业考进来的大一学生,经过考核如果达不到相应的专业一级,可以劝其到师范专业相应的级别上学习。对非师范专业要求更加严格,因为非师范表演专业的同学未来的择业相对困难,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务必要在质量上下功夫。对于进入非师范专业二级的同学采取重点培养,在授课教师选择及课堂人数上大大优惠于专业一级。专业二级的任课教师采取学院择优推荐和学生选择双向互动确定的办法。分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和教师形成最佳的结合,互相关系相互促进。

四、以“分级教学”推进系列课程建设,带动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分级教学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在于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于培养表演专业尖子生。过去的培养方案突出的是音乐教师教育的基础教育,虽然也重视因材施教,但缺乏个性与个别培养,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受到压抑,学习自主性受到限制。分级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专业学习的广阔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教学主动性较以往有很大的提高,也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现在的培养方案坚持实施“质量工程”,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在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即“新教育分级教学质量工程”的框架下提出七大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优质课程工程”、“成果培植工程”、“特色强化工程”、“教材建设工程”、“数字化工程”。以分级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优质表演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系列课程建设,带动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原则,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构建合理的表演技能课程体系。开足开够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学生的专业学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在夯实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学术前沿讲座以拓展学生的发展能力。加强艺术实践演出环节,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技能与艺术创新技能的协调发展,合理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艺术实践课程与课堂技能课程的相互配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之中,促进艺术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结构在保证教育部规定公共课程不少于720学时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专业课的比重。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作了适当的调整,加大选修课的比例(由原来9个学分增加到13个学分),音乐表演类课程由原来8个学分增加到12个学分,艺术实践由原来6周增加到10周,每个学期至少保证有十天时间进行艺术实践课程与活动,第七学期集中举行毕业汇报音乐会。各个不同的表演方向在必选课和限选课上都有明确的规定,防止学生盲目选修。经过课程科学合理的调整,基本做到了优化组合。

分级教学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以更好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发奋努力,实现自己潜在素质的最完美的展现。然而,这项教学改革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谋发展必须付出艰辛,要继续保持过去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优良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和“穷究于理、成就于功”的治学理念,继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开创“分级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局面。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篇5

关键词:学分制 教务管理 创新

abstract: base on teaching manage system,educatilnal administration running model and manage means, the text expound the new change of educatilnal administration work after carring out the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 and depend on absorbing the former research harsvest,discussing educatilnal administration running model of high school in order to promoting science, standard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on high school educatil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

key word: credit system educational manage innovation

一、动态的教学管理机制:刚柔并举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推行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

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积极推进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进程;最后,组织、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选课,在入学第一学期,教务处将其所在年级的教学计划指导书发到他们手上,便于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研究生教育,1872年,美国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进而推动导师制在欧美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也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概括为以下三点:1.向学生宣传学分制及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2.指导和组织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选课和合理计算学分、学分绩点,并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任选课,督促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3. 通过交谈或网络等方式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三)弹性十足的管理制度

1.弹性学制。以教育部颁布的各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基本学制为参照,允许学生在3—8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允许优秀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迟毕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经济、家庭、创业等情况,暂停学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

2.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双重相关的量化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将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等级折算成绩点学分,将累积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学位评定、评优(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申请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的依据。

3.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制。辅修制是一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辅修制有辅修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两种形式,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后,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考试管理制度

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分制操作质量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考核,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充分体现了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1.免修、免听、间断听课制。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课程,本人在开课学期开始提出免修考核申请且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学分,准予免修;学生在课程开始两周内提出某门课程免听或间断听课申请,在完成课程实验和作业前提下,可参加该门课程统一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及实践性课程不能申请免修、免听、间断听课,每学期免修、免听、间断听课的课程的总学分不得超过6学分。

2.补考制。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理论上没有补考,只有重修。但实际上,由于课程安排、学生不及格人数多等限制,真正完全实施重修难度很大。所以给予不及格学生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再进行重修。这样可以减轻重修课程安排上的压力,也使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复习补考,从而减轻新学期的学习压力。

3.重修、重考制。经补考后不及格的必修课必须重修、重考;不及格的选修课应重修或改选;同一门课程可以多次重修、记载最高一次重修成绩;已获学分课程,可以申请该门课程的重新考核,记载最高一次成绩,从而给学生获得学分、取得更高成绩提供了多次机会。期末考试分年级错开安排,便于学生参加重考。

4.推行试题(卷)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是学分制下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试题(卷)库建设是高校加强考试管理,贯彻落实教考分离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课程要建立计算机试题库,或每次考试出几套在信度、效度和难度相近的试题,积少成多,进而逐渐形成试题(卷)库;建立严格的考试要求、考试纪律、考试管理处理体系,使严格考试制度对学生产生威慑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二、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校院分级管理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载体。长期以来,教学事务高度集中在教务处,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基层部门的增多,在管理上容易造成信息传递速度慢、数据失真、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不良现象,特别是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给教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学校一级教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此,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一)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1.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现代管理理论的组织管理幅度原理和集权与分权原理是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名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精力、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管理的效率,最高管理者理想的直接领导人数是3-4人,中低层管理者适宜幅度是8-12人;组织规模扩大后,组织的层次和部门会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不断增加。层次增多会使上下沟通的速度减缓,造成信息延误和失真,并意味着今后彼此间的配合工作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为了加快决策速度、减少失误,使最高主管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要决策,也需要向下分权。

2.学院制管理体制的改革成功。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增加管理层次来化解因管理幅度过于繁重问题,将校级管理者从日常事务摆脱出来,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当前,各高校已完成对学院在机构、学科、人员等方面的资源重组,学院制管理体制初具模型,学院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主体,在学校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各项事务管理。

(二)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的运作模式

实行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涉及管理学中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必须明确校院两级权责关系,然后各司其事,各负其责。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后,学校成为决策中心,学院成为管理中心。学校将很多权力下放到学院,学校立足于宏观调控、协调和监督,成为决策中心;而学院则是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实体,负责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是学校的管理中心。在教学管理方面,主要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如开课、选课、排课、考试和成绩等)和教育质量工作,以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等;在科研方面,负责学科建设(组织和规划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科研成果、成果鉴定、评奖等);在行政管理方面,负责学院下设的系、所、中心的主要行政工作,平衡各系、所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

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将教学管理工作等下移,明确校院权责,实行分级管理,学院在学校主导下,充分发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基于网络平台运行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实行全程监控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参与选课的学生和提供选择的课程很多,学籍管理、成绩管理、重修和辅修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和选课管理、毕业审核等教学工作较学年制难度大,为保证系统的顺畅,教学管理不能再依赖传统的手工操作,应采用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即依托计算机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校园计算机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网络管理软件——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校教学信息管理手段从手工管理到网络管理的飞跃。

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学分制实施的技术支持平台和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高校采用的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自行开发软件、校企合作开发软件和购买现成管理系统三种类型。无论采取哪种类型的软件,都要与本校长期办学中形成的教学管理模式一致,并根据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务管理软件。例如,我校使用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就是根据我校教学管理模式而设计、研制开发的管理软件,从2001年投入使用至今,经不断完善,现已成为教务管理人员工作上的得力助手。

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技术手段高度融合的产物。该系统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以本科生教务管理为主,面向学校多个部门和多类用户(学校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 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它对全校的招生、注册、收费、学籍、教学计划、排课、选课、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课程考试、成绩、毕业审查等教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实现全校信息共享。通过学校一级(教务处)授予用户不同的管理权限,实现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在网络平台下相互交流和信息传递,从而形成多维度、开放化的管理格局。这样,学校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监控,实现保证教学质量和促进学校教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宋尚桂等.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宇主编.广西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篇6

1、构建立体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构建以岗位目标为高度,以过程管理为宽度,以量化考核为深度,以年级、部门周历管理、干部日志管理和教师聘任管理为支点的“校长负责、分级管理、部门监督、目标考评”立体化管理模式,构建了目标定位、注重过程、全面量化、综合考核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管理从制定制度转轨到了执行制度的高度,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2、强化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将责任教育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总抓手,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明确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第三个月作为“养成教育推进月”,突出责任教育,细化标准,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标分解要求,做到目标与内容具体化,构建起以“纵向、横向、交叉”为框架的立体化学生责任心培养目标体系,使大德育环境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责任教育目标。

纵向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学段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形成一个序列。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负责中,我们要求初一学生做到“相信自己我能行”;初二学生“我的生活能自理”;初三学生在前面两个基础上还需增加“提高生命质量,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要求。

横向目标体系:将“中学生责任心培养”内容解成五个方面:a自我责任心;b家庭责任心;c集体责任心;d社会责任心;e国家责任心。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赛、普法讲座、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系列活动,利用学校网站、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校园广播等阵地,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责任心教育。今年11月,新道德教育实验课题《中学生责任心培养与研究》通过省课题组鉴定。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把青春期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利用家长座谈会、心理咨询室、青春期知识宣传阵地和青春期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了宣传教育、心理指导、家长辅助三位一体的青春期教育网络,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功能,有力的保证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加强过程管理,抓实教学常规工作

一是推行领导干部包级、包学科制度,校级干部深入年级蹲点指导管理工作,深入课堂全课时听课与指导,并组织同课异构式对比课堂、优秀教师磨课、观摩课、同科教师研讨课、优质课比赛、教学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二是注重过程,加强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管理。按照市教育局教研室要求,继续加强常规检查力度,实行教学常规间周检查制度,集体备课、课时备课、听评课、作业及批改、检测及二次过关等都在检查范围之内,同时辅之以年级间周自查,确保周周有检查。检查的结果及时公布,以反馈条的形式反馈给教师本人,并由年级实施督查,落实整改情况,确保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常规上都能做到规范、合格。对部分在屡次检查中整改不力的,由学校安排专人进行谈话,并在考核中落实。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动态分析。继续实行教学质量跟踪分析制度,定期召开各年级的教学质量分析会议(除大型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会外,还视具体情况举行阶段测试后的质量状况研究讨论会),从年级、班级、学科三个维度全面分析。年级、班主任要纵比找差距、横比找不足;任课教师从个人常规、课堂教学、时间利用效度、学生关注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查找主观原因,并提出改进后期教学的措施。三是加强学差生管理,深化单元达标教学。加强单元过关监控,对单元测试中未过关学生由年级采取集体管理方式,以通知书形式告知家长,由家长带领学生参加年级统一组织的二次过关,杜绝学科不及格学生出现。四是加强了音体美、微机操作、实验操作等考查学科的指导与考查工作。学期初我们根据学段和课程设置,指导音体美等教师制定出实用性强的学期教学计划,确定训练内容,在学期末及时针对教学计划进行期末考查。做到了有目标、有训练、有检测、有成绩记录。

4、全面落实听课、评课制度,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学校成立教科室,全面负责课堂教学管理与指导,并具体负责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开展好以班子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一般教师观摩课、研究课、示范课,公开课,教师平时随堂课三种类型为主阵地的听课活动。其中,骨干教师观摩课、示范课由教科室统筹安排并下发专门通知;教师公开课按照教研活动申报制度,由教研组长每周向教导处申报本组开课人姓名,由开课教师本人提前一周向教导处告知开课班级课题,并及时通过飞信公布;教师平时随堂课由学校主管业务领导,包年级领导与各年级主任完成。

切实落实好听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每次听课后,召集人召集听课者及时在集体商量、讨论的基础上对本堂课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评议,在评议的基础上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既尽可能发现、挖掘出该堂课的优点、闪光点,以供其余同行学习、借鉴,又要实事求是地指出该堂课的不足以及可资改进、完善之处,以利授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和改正,促进教师的深入反思探究和主动调整,让授课教师、听课教师和评课教师均有获益。评课则由相关人员及时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反馈给被听课教师来完成。

5、加强毕业班管理

一是实施目标控制。确定了毕业班教学管理整体目标就是以提高教学成绩为中心,提高中考达标率为宗旨,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一目标的调控下,按照学生学情,初步确定学生发展目标及教师培养目标。同时学校结合市教育局考评办法,在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平均分指标上相应确定了年级和班级的达标标准,对学科一分两率也按照学生情况确定了达标标准。二是结合初二期末考试成绩以及阶段测试成绩,分层召开学生会议,重点关注关键段学生(得分率临界80%-85%,70%-80%),营造积极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上进。三是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一是做好四个研究:研究课程标准及中考说明;研究近三年中考试题,把握命题趋势;研究试卷评价与分析,掌握答题技巧;研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二是加强学法指导,要求每个学生建立错题集,将每次考试、训练中的错题进行整理,分析做错的原因,总结解题技巧,避免重复性错误。三是及时了解中考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初三教学管理工作策略和思路;为教师提供各地中考试题,并要求教师每题必做,把握试题难易,分析命题理由,从而理清复习重点和关键内容。四是及时调节课程进度,确保各学科能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完成授课任务,留出足够的时间组织后期复习。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学校修订了教师考评方案,从制度上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对教师考评方案进行了调整,新的考评方案有几大亮点:a、实施学科捆绑评价与个体评价相结合,既考核学科三率在全市位次,又考察学科内部三率差距;既注重学生全面考核,又侧重各学科成绩较差学生群体的平均分考核,尤其加大对各学科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平均分评价分值,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和对教师积极性的调节作用。b、注重工作绩效及育人效果,由原来的纯教学成绩考核转变为全面育人。c、加大了学生及家长的评教分值。

(2)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规划教师成长轨迹。建立了教师业务成长档案,将教师的各项业务、每年的总结计划以及荣誉纳入其中,教师随时补充各项荣誉证书、继续学习情况,教学材料纳入。及时记录教师成长过程,按时更新成长材料,提高了教师业务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教师成长的真正实用的好帮手,也使学校对教师做到了动态可控管理,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3)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对参加工作不满五年的教师,实施青蓝工程,从思想、业务方面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7、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学校要求领导班子切实发挥好政治上的定向作用,决策上的主导作用,领导上的凝聚作用和业务上的形象表率作用。做到“五个一”即:带好一门学科;上好一节示范课;带好一条线;抓好一个班;搞好一个专题研究。每个领导明确个人职责,分工不分家,即整体配合各司其职,严格按照教育干部管理政策,严格执行教育干部考核制度。从校长到主任,人人担任主课,率先垂范,带动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8、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我们认真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山东省初中课程实施性评价指标》《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在课程安排上,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方案排课,不增加,不减少,保证各类课程开齐、开足、开好。

9、保证学生休息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作息时间严格按照上级的规定安排,双休日、节假日不上课,每天休息时间不少于9小时,寄宿生晚自习时间不超过1.5小时。学生的双休作业量受到严格控制,必须“少而精”,能让老师及时批阅,教师来不及批阅的绝不允许布置。

10、加强体育卫生工作

a、抓好健康教育,做到教材、课时、内容和考核都落实。利用心理咨询室,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开好心理辅导课。b、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搞好兴趣小组活动,重视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美术、音乐、书法等活动。全市乒乓球比赛男子夺得团体第六的好成绩。c、抓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组织专项达标检测运动会。

11、均横发展,加强非考试科目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篇7

关键词:工程造价;cdio;课程体系;项目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04-02

工程造价专业是土建类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的综合专业,是经济类与工程类专业的结合,专业实践性强,实践面宽。工程造价专业要求的职业能力包括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能力。工程能力是指学生必须能熟练读懂工程图纸、掌握建筑构造做法、了解对现场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熟练运用计算规范和计算机软件计算工程造价;管理能力是指运用建筑市场相关的法律规范,解决合同纠纷;社会能力是指主要指从事工程造价职业活动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土建类专业中,工程造价专业招生生源往往优于其他专业,但毕业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知识面狭窄,面对实际工程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相当多的学生对于图纸的识读、构造做法和施工工艺不能很好地结合加以理解,虽然图例、标识能看懂,但对设计意图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平面表达上,不能形成实物立体的设计构想,对施工图的阅读停留在平面的、独立的感知上,不能形成立体的、联系的认识,究其原因是工程造价专业的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涉及到设计、施工、经济、管理等方面,在开设的课程体系中,往往“工程”“管理”两大体系各自独立,各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和灵活配合,大部分训练仍以单项技能为主,缺乏针对企业工作实际设置科学、实用、合理的实践内容和课题,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融会贯通。这些年我们不断在探索课程改革,大幅度地调整增加了工程基础课程,尝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多元整合课程模式”等等,但由于专业及行业特点,课程开发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效果总不理想。2010年学院派出了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学习,系统地学习cdio,全面了解cdio运行模式,受工程教育理念的启发,在工程造价专业开展基于cdio理念下融合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建立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cdio教育理念

cdi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分别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构思,即针对工作实践,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确定未来发展方向;设计,即以产品制造方案为核心,通过设计方案,拟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执行,即以产品制造过程为核心,强调一体化的课程观,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能力;运作,即产品应用的具体环节,学生必须了解掌握,并有能力提供服务。它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项目训练,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将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展开,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课程与项目的有机关联。在cdio的教育理念中,各层次素质的培养是融于总体培养框架之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等,强调各知识之间的关联,倡导从构思、设计、实施到完成的全过程训练。

二、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框架

基于cdio教育理念,参照企业对造价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入手,确定专业核心能力为造价计价与控制;针对造价岗位职业工作,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将核心能力分为造价计价、定额测定、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等四项专项能力,根据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分三个层次设立相关课程群,每个层次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群中的课程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项目设计贯穿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提升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按照课程群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建立一个将基本知识、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教、练、学融为一体的培养方案架构。

围绕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职业核心能力要求,设置体现本专业主要能力要求的一级项目,一级项目包含专业主要核心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根据造价计价、定额测定、招投

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等四项专项能力要求,建立二级项目,二级重点突出对某项能力要求,根据每一项专项能力要求,设立相关课程群,二级项目引导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按照课程群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建立三级项目,三级项目则针对单门课程,是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设置。

整个课程体系是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二级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与核心课程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将各项能力的培养分解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可以落实到具体学习课程和项目,建立了从专业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的映射、从课程目标到各知识单元教学目标的映射,进而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体系实施

cdio是一种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工程项目的设计以及教学流程设计是关键所在。

(一)工程项目设计

1、一级项目。从第一学期开始到第6学期,一级项完整地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每个学年都开设一个一级项目,一级项目之间围绕核心能力循序渐近设置教学内容,每个一级项目作为单独一门课程单独计分。

一级项目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分别在第一学年、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第三学年开展。第一阶段是从新生入学开始,新生的专业教育、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施工企业和工地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有深刻的认识,了解本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岗位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专业知识有整体概念。学生通过撰写专业调研报告、建筑市场材料调研报告等方式,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实施;第二阶段是在完成定额测定、工程计价两个二级项目后,针对某一工程完成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编制,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实施;第三阶段是在完成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等二级项目完成后,对同一工程在第一阶段成果基础上,完成投标报价书编制,合同签订,该阶段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实施;顶岗实践是最后一次一级项目训练,是在第三学年,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针对工程实际项目完整地展开构思、设计、执行、运作等全过程的训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验证、巩固、完善和提高,同时,学习企业文化、适应工作环境、培养团队意识与敬业精神,为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做好准备。 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出发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二级项目。二级项目包含一组相关课程群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的项目,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项目,通过二级项目训练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避免了学科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根据造价岗位要求,将核心能力分解为造价计价、定额测定、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四项专项能力,对应设置造价计价、定额测定、招投标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四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设立一个二级项目,每个二级项目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计分。比如造价计价课程群,由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价、安装工程计价等课程组成,根据课程群特点,设置二级项目,即项目针对某一实际工程,完成该工程施工图纸的识读、钢筋翻样、工程量计算、最后通过软件套用,计算出该工程的造价,形成计价文件。

通过二级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再次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了解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二级项目作为一级项目的支撑,既是对相关课程群的整合,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主体部分。

3、三级项目。三级项目针对单门课程,是基于单个课程而设计,是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设置的项目。三级项目的设立由各门课程大纲根据需要确定,如,在建筑施工课程中,设置施工现场观摩、钢筋绑扎、墙体砌筑等实训项目,通过三级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该核心课程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教学流程

每一级项目教学过程都注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指导学生遇到问题自己主动寻找答案,所有的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锻炼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完威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将“构思一设计一实现一运作”这一核心

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每一项目实施一般分五步骤:

1、教师下发任务书,给出项目任务、进度和资源要求,指出涉及的教材相关知识章节,启发、指导学生选择研究对象。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组长,明确分工。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要求,查找资料,共同讨论,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

3、按照小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分阶段项目运作,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4、对分阶段项目汇报,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对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考核。

5、对项目的成果进行技术检查与运行,给出验收结论和团队及个人考核成绩,团队成绩看整体效果,个人成绩看参与贡献度。

项目运作之中,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学会检查,学会管理计划与时间,学会探索学习知识,项目构思、设计后,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启发学生分析失败原因,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评价合格的进入后续操作,项目实施后进行项目总结交流,实现经验分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沟通协调能力,加强系统思考和知识发现的能力。

四、一体化课程体系效果

(一)拓宽了专业知识的广度

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群中的课程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将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广度,能在毕业进入企业后很快学习并掌握进一步的专业知识。

(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实际工程情景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开展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三)提高了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cdio教育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构思到成果的评估,学生参与整个过程每个环节,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不仅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训练了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基于cdio的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外,还应该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如何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是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顾佩华.从cdio到eip2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黄道业.基于cdio的机械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6).

[3]毕凤阳.cdio指导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篇8

(一)“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对现有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扬弃

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办学实践中,提出了多种培养模式,如“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2零学费”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但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过多地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即“岗位人”的培养,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重视利用酒店企业(第三课堂)培养人才,但对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利用和改革创新研究不够,并且对于这三种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不到位;三是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使得学校和酒店双方的职责不够明晰,致使校企合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三课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二)“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素质要求而定。通过对武汉、广州、深圳等地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设置调查得知,高星级酒店的纵向岗位职级一般设有八级岗位(按由低到高排列):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基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和部门经理属于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高层管理人员。调查显示,目前高星级酒店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最大。高星级酒店的横向岗位群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营销与公关、行政管理等。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前厅、客房和餐饮三大岗位群,也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会展、餐饮专项服务(如调酒师、茶艺师)。

对10余家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高星级酒店“招聘酒店员工最看中的素质”专项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职业道德与礼仪、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应变能力。在调研过程中,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提出,当前就业的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并建议学校在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礼仪礼貌、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精神、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中高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康乐企业等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能够胜任酒店一线服务接待及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所谓“三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课堂(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是“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必然产物[1],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公共课、酒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素质拓展方面课程的教学。第二课堂是指学校教育情境中除第一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2],包括学生日常班团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责任心、自信心、吃苦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第三课堂是指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酒店企业,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及其他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三课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时在师资、场地、技术、情境等方面的局限性,目的在于依托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学生,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三个课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一课堂侧重于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阵地;同时,理论课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职能。第二课堂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舞台;同时,通过开展“学风建设”等活动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三课堂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第三课堂是对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在实践锻炼中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三个课堂教育并没有明显的学期划分,而是将专业理论教育、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素质+技能”的一体化发展。这一模式体现了酒店管理专业职业需求的特性,突出了综合素质的全程培养,实现了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双结合。

(一)加强第一课堂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注重职业素质的渗透培养

随着服务业国际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的加深,酒店行业对人才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出更高要求,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学校以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将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分为公共平台、专业平台和拓展平台三个教学模块。其中,公共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而拓展平台侧重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素质。三个平台依据所培养的素质与能力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课程,见表1。

在“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中,专业平台课程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它为“第三课堂”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基础。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相对接,突出职业性和开放性;在教学方法上,应灵活运用情境模拟、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课堂实训环节,教师应增加创造性技能培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觉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运用。例如,在使学生掌握酒店前厅、客房和餐饮服务的标准操作流程的基础上,设计项目考察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对策,如菜单设计、酒店宴会组织与策划等项目,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第一课堂”教学除了课堂授课外,还有讲座、网络平台学习系统等形式。

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在第一课堂教学中还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理论教育,使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相结合。如在《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课程教学中进行微笑服务、礼貌服务、酒店服务原则、服务人员职责、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在《酒店服务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酒店职业活动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学生牢固地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顾客、奉献社会的酒店职业道德;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并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由此,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结合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实施或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加强。

(二)创新第二课堂形式,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为了彰显第二课堂的特色,学校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特点开展常态化的职业素质养成训练,引导学生以一种“准员工”的使命感自觉学习和实践。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引入酒店管理机制,增强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形式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入校后,班级统一定做制服,参照酒店制服的式样,并统一佩戴校徽和姓名卡(中英文),班级成员间需用英文名称呼。同时,将酒店管理班级的班干部按酒店人事编制命名,如班长为经理,副班长为副经理,各项委员为各部门主管,如学习主管、体育主管、生活主管、劳动主管、文娱主管等,组长为领班[3]。经理定期召开班务会议,及时向辅导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在班级中营造一种酒店管理的氛围。在管理内容上,根据酒店工作人员规范要求,提倡微笑服务。学生的寝室管理采用星级评定方法,辅导员和班干部参照星级酒店的评定内容,共同制订学生宿舍的评定方法和评分细则,每学期进行星级宿舍的评定。同时,为提高学生实操技能,依据酒店行业职业资格的标准和酒店企业评定优秀员工的方法,不定期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通过礼仪课教学和实训演练,使学生掌握酒店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和服务技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求学生注意仪容仪表,按酒店的礼节规范要求自己。

(三)提高第三课堂职业技能培养成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第三课堂”是将第一课堂的书本知识和第二课堂的职业素质训练进行消化、运用和升华的载体。通过第三课堂的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企业服务与管理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上一篇:医疗服务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