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范文

时间:2024-04-11 16:52:37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篇1

关键词:山区茶叶;种植管理;教师;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叶消费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饮品。目前我国茶叶种植由于经营比较分散,缺乏较好的栽培技术,同时田间的管理较为粗放等原因,导致我国当前的茶叶产量较低,品质不高。因此,强化技术引入,实现规模化开发,做好茶叶的种植管理能够很好的提高茶叶的产量,保证茶叶的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我国茶叶种植的升级,改进生产技术条件,实现我国茶叶种植结构升级。

一、山区茶叶栽培技术

茶叶的栽培种植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必须根据当地的土壤的情况采取科学适宜的栽培方法,不同的茶叶品种和生长环境需要有不同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茶叶属于多年生作物,科学的栽培有利于以后的规范管理,确保茶叶能够持续不断的生长,为农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因此,茶园建设是茶叶生产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在茶园建设时期,要求包括土壤的肥力要高,土壤要达到一定深度,保持良好的通风性能,不能够形成积水,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腐殖质含量,营养比较平和而又丰富并符合一定的卫生指标,重金属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当前的山区茶园种植一定要注重蓄水保土,结合当地的地势条件,围着地形地貌,根据茶叶生产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对土地进行相应的改造,确保适合茶叶的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肥力。由于茶叶不同于其它植物,山区茶园要选择较好的土质,并对土壤进行深翻,确保茶树生长需要的条件。

例如,深耕对种植茶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茶叶的根系生长,山区茶园建设初期在对土壤进行深翻之后还要平整,再根据山区茶叶的实际土壤肥沃程度选择不同的肥料,然后才能移栽茶苗。合理的茶树种植方式和茶苗的种植密度对于茶园的快速发展和茶叶的高效生产至关重要,种植密度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一般情况下都采取单行条栽培,结合山区土壤的地基土质条件、肥沃程度、管理能力、茶树品种来选择和实施合理的茶树栽培密度。

二、山区茶叶的管理技术方法

1、土壤管理

茶园土壤管理应从茶园覆盖和茶园耕作两个方面实施,其中覆盖主要是在茶园广泛种植绿肥,等长到一定程度之后采取埋青处理;也可以进行铺草覆盖,以便于更好的提高茶叶肥力,保土保水和保温的,通过覆盖有利于减少杂草的生长,增强土壤生物活性,同时,为了后期的管理以及茶叶的质量,还应该确保所覆盖的覆盖物不能有其他的危害作物和农药残留,尤其是严禁使用化学或者农药改良剂。

2、施肥管理

山区茶园需要提高提高土壤肥力确保茶叶产量和品质,应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要施用肥料,禁止使用各种形式的化学肥料,同时对有机肥还应该采取堆积腐熟高温发酵处理,确保无公害。每年秋季在茶园开深沟施用大量的农家肥并配制一定的天然矿物肥料和生物肥料,每年的春季是茶叶生长最为旺盛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茶叶产量的关键时期,在茶树开始萌芽时需要实施追肥管理,在茶园施用经过对堆腐处理的有机肥并且覆盖土壤,最好能够在茶树的根部进行浇灌。但严禁施用硝类氮肥,同时,在茶叶长出来后再施加一定量的叶面肥确保茶叶的生长和品质。

3、修剪管理

为更好地进行茶叶生产,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对茶树进行有效的修剪管理,采取定性管理、轻修剪、深度修剪和重剪等几种方式,这其中定型修剪有利于确定树冠的基础,轻修剪是为了更好的让树冠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茶树的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重剪则是为了让茶树能够根据一定的需要重新再造树冠。

4、茶叶采摘

茶叶的采摘一定要确保科学合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茶叶的质量,而且能够有利于茶树持久地生长,并且能够保证茶树的营养。采摘茶叶严格按照茶叶采摘标准,从小开面儿到中开面之间,在春秋季节和冬夏都各不相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合提前采摘的春茶主要以小开面开始、中开面儿结束,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茶树的生长,并且能够调整好茶叶的采摘与可持续生长、茶叶的制和茶叶的量之间的问题。

5、茶园冬季管理

茶园一定要注重冬季管理,因为冬季管理能够很好的恢复茶树的生长,为来年的春季茶叶树生长提供较好的条件,能够确保茶叶的产量,同时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病。因此在冬季管理中一定要抓好茶树的管理,做好施肥管理,做好修剪并对茶园进行清理,尤其是在秋末冬初的时候,茶树的地面部分生长非常缓慢,而地下生长显得非常的旺盛,就需要沿着茶树树根开挖较深的施肥沟,增强茶树的冬季抗逆能力,以便来年春天茶树能够长出更多的嫩芽,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对于茶叶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对于茶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了更好的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改善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实现我国茶叶种植和产业发展发展升级,一定要注重茶树管理。在茶叶种植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综合防治,生产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放心绿色产品,让茶叶真正做到无公害,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更大的市场,让茶农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刚.新植茶园栽培技术及管理[J]. 吉林农业. 2012(04)

[2]陈菲.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要点探讨[J]. 吉林农业. 2011(05)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篇2

关键词茶叶发展;措施;成效;安徽潜山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茶树生长,全县仅油坝乡没有种植茶树,其他29个乡镇均有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茶叶是潜山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通过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得茶树栽培面积达到3 500hm2左右,茶叶产量接近700t,产值超过2 500万元。茶叶已经发展成为潜山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潜山发展茶树栽培技术的措施及成效

潜山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是重要的茶叶产区。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县老茶园都面临低产改造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推行“三改”技术措施[1]。一是改园,以查苗补棵为主,补栽茶树至9 000丛/hm2;二是改土,结合农闲培土,将陡坡茶园逐步改成梯形茶园,以保土保肥;三是改树,在部分场地实施台刈更新技术;80年代将“三改”扩增为“四改”,即增加改革管理措施,以重修剪和深翻改土为中心,使茶叶当年不减产、翌年稍增产、第3年产量翻一番;90年代引进短穗嫁接改园技术,与“四改”相结合,在全县茶区推广应用,应用面积2000年为133.3hm2、2001年为200.0hm2、 2002年为206.7hm2,老茶园低产改造效果明显。在改造老茶园的同时,采取双条播密植栽培技术、茶树无性良种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改春剪为夏秋剪的整枝技术、速生密植技术、深秋施氮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发展一批新茶园。

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潜山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不断攀升。在茶园面积方面,1949年为37.4hm2,1978年为703.6hm2,1982年为1 144.8hm2,首次超过1 000hm2, 1994年突破2 000hm2,达到2 133.3hm2,2000年更发展到3 000 hm2,目前茶园面积已经接近3 500hm2。在茶叶产量方面,1949年只有14t,1978年产茶100.2t,首次突破100t大关,1984年达到208.7t,1989年突破300t,产茶308t,1996年产量达到412t,2000年突破500t,达到560t,2001年跃增到620t,2002年681.5t,产量增幅明显。

2潜山发展茶叶加工技术的措施及成效

茶叶加工需要优质的原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茶树良种和采摘技术。为了制作高品质的茶叶,潜山对地方品种资源——天柱山群体种进行分类,开展天柱山中叶茶种的优良单株选育工作。先后从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舒城县等地引进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福鼎大白茶、舒茶早、龙井长叶、仙寓早等茶树良种,进行科学地繁殖培育,为茶叶加工提供了优质鲜叶,更使潜山成为安徽省14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在鲜叶采摘方面,改革过去“一扫光”的采摘方式,推广新的采茶方法。幼龄茶园以养为主,重养轻采;成龄茶园以采为主,采养结合。适当提早开园,早采嫩茶,分批勤采[2]。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实行不同的采摘标准,使得鲜叶原料具有良好的适制性,有利于加工出外形、内质均符合要求的成品茶叶。

优质的鲜叶只是茶叶加工的原料,要制作高品质的茶叶还必须采用适宜的加工方法。潜山的科技工作者和一线茶叶加工人员,进行大量的尝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969年,建立全县第1座绿茶初制厂,开始推广机械制茶,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制茶方式;1978年新建机械制茶茶场5个,开始推广“一灶多锅”技术,控制温度的一致性,并且提高燃料利用率。1979年横中乡下河茶场首次推广长滚筒“一滚到底”制茶技术,开始试制特种绿茶“滚青”,滚青后来发展成为名茶天柱弦月,于1985年被定为安庆地区优质茶。

为了改进茶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经济效益,1980年潜山县开始名茶创制工作。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名茶创制小组,样品分别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进行品质分析鉴定。1985年邀请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著名制茶专家陈椽教授到下河茶场现场指导,对制茶工艺和品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并建议将茶叶定名为天柱剑毫。当年天柱剑毫在南京全国名茶评展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从此,潜山开始生产全国名茶天柱剑毫,茶叶加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天柱剑毫名茶开发成功之后,潜山又陆续开发出天柱银曲、天柱翠竹、天柱仙芽、皖山翠曲、天柱毛峰、天柱云雾、天柱香尖等名优茶,形成了品种丰富的天柱名茶系列。

3潜山发展茶叶经营管理的措施及成效

1984年以前,潜山的茶叶经营由县供销社统购统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85年开始放开茶叶市场,县农业局成立了潜山县名茶联营公司,翌年改为潜山县名茶开发公司,一直延续至今。该公司在抓好本县茶叶生产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自始至终引领全县茶叶市场的走向,发展成为全县茶叶经营的排头兵。公司还主动参与茶区茶叶初制厂的建设,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茶叶的发展。1996年,潜山县茶叶税收实行以亩定产、以值定税的源头控管方法,使茶叶流通更加便捷,茶叶市场日益活跃,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为有效保护天柱剑毫名茶品牌,县农业局联合县工商局、县技术监督局多次开展整顿茶叶市场活动,治理假、冒、伪、劣茶叶,维护市场秩序。

本着规范茶叶市场经营,加快茶叶产业化步伐的思路,潜山县实施茶叶品牌、流通、产业化“三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天柱剑毫的品牌效应,扩大市场份额;组建茶业协会,提高茶农的市场组织程度,改善流通渠道;以潜山县名茶开发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3,4],建立具有潜山特色的茶叶经营网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潜山茶叶的发展,2002年全县茶叶实现历史性双突破,产量达到681.5t,比1995年增加301.1t,增幅达到79.1%;茶叶产值达到2 500万元,比1995年增加1 630万元,增幅达到187.4%,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4结语

综观潜山茶叶的发展,总体上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邻近的岳西县相比较,在无性系良种比例方面,岳西县茶园总面积8 533.33hm2,无性系良种茶园1 773.33hm2,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20%以上。潜山县茶园无性系良种比例只有近10%,还需要扩大无性系良种繁育规模,以便提高鲜叶产量和品质,为茶叶生产提供更多优质原料。在茶园开采率方面,岳西县开采茶园6 666.67hm2,开采率在78%以上。潜山县的4个茶叶产区,2002年中低山茶区茶园面积2 176hm2,开采1 188hm2,开采率55%;低山和丘陵茶区茶园面积786.7hm2,开采593.3hm2,开采率75%;冈地茶区茶园面积443.6hm2,开采163.3hm2,开采率37%;低冈地茶区茶园面积67.1hm2,开采43.3hm2,开采率65%。在茶叶营销方面,岳西县成立了一家茶文化传播公司,提升岳西茶叶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知名度。而潜山县目前还没有成立茶文化传播机构,但是潜山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富有底蕴。历史文献中不乏诸多赞誉天柱茶的文化作品。天柱茶产于部级风景名胜天柱山及其周围,名山名茶,富含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在当前全国茶叶科技与文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潜山茶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参考文献

[1] 蒋俊云.常州茶叶发展现状及思路[j].茶叶经济信息,2004(2):9-10.

[2] 王云.关于加快四川茶叶发展的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08(9):9-11.

[3] 姚信恩,陈荣冰.福建绿色食品茶叶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2002(2):11-13.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篇3

近年来,随着林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我市林业发展自身的结构矛盾和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林分生产力低,生态稳定性差,重大灾害(现阶段主要是松材线虫病和森林火灾)发生严重,困难造林地多,林特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加工增值不高,产业链不长,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滞后,产品不太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市林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实施现代林特业发展科技专项,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制约我市林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实现林特产业的技术跨越,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生态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要求,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提升优势林特产品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一批林业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和推广一批制约我市林业生态安全与林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推进我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的持续发展,为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基本建成适应现代林特业发展,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林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林特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改善,林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林农收入显著增加。在特色果树、茶叶、林业生态工程、花卉种苗、竹子、森林重大灾害控制等6大领域突破10-15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自主育成5-6个林特优良品种,建成5个高标准的林特良种示范园,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林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和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优势果树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

杨梅、南方蜜梨等优势果树资源的保存、利用与优质、早熟、丰产、多抗优势新品种选育技术;设施栽培与数字化栽培技术;重大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采后保鲜、贮运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2.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

竹林低产林改造和可持续经营技术;笋竹两用林生态型高产高效技术;竹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综合配套技术;竹林的覆盖增温新材料、新方法;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竹笋保鲜加工新技术;工艺竹材培育技术;竹材集成工艺板材开发。

3.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

白化茶新品种育成与良种产业化技术体系;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技术;低值茶鲜叶资源增值产业化技术;春茶低温侵害防御技术;茶综合利用开发技术。

4.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优质、抗逆、抗病虫、多用途优良花卉新品种的引进驯化及良种选育技术;红枫、杜鹃、樱花等我市优势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技术;乡土树种的选优、驯化及繁殖与生态应用技术;名贵、稀有花卉品种的快繁与工厂化生产技术,大规格容器苗培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及定向栽培技术。

5.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

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及困难立地特殊造林技术;以立地类型划分与适地适树为基础的生态公益林造林与经营技术;抗逆性植物材料选育及良种繁育技术;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和低效能防护林改造复壮技术;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全程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价技术。

6.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

“3S”技术在林火预报、林火监测中的应用;森林火灾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应急防治和综合控制技术。

(二)中试、示范、转化及产业化

1.优势果树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

重点推广杨梅、柑桔等水果良种及配套技术;南方蜜梨、葡萄等的设施栽培技术、套袋技术;柑桔完熟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技术;产后保鲜与贮运技术。

2.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

重点推广毛竹笋用林肥水喷滴灌技术;竹笋有机化栽培技术;观赏竹培育技术;竹林覆盖技术;竹材集成工艺板材开发。

3.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黄金芽”、“千年雪”等*本地珍稀白化茶及其它茶树良种;引进推广新型高效肥料、生物农药;加快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在茶叶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4.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重点推广已引进成功的红枫、杜鹃、樱花、乡土树种等特色树种良种及配套栽培、繁育技术;生态公益林造林容器苗的工厂化培育技术;花卉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5.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

重点推广针叶林人工促进改造技术;新农村景观设计与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绿化示范技术。

6.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

重点推广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控制技术;松树树干注射剂及其它高效农药新剂型的引进与应用技术。

四、重点项目

围绕专项目标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按照“支撑和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未来5年,着力组织启动12个重点林业科技项目。

1.主要林特鲜活产品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杨梅、水蜜桃、竹笋等鲜活林特产品物流品质综合评判体系构建及适宜中长途贮运的水果品种筛选;贮运鲜活林特产品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确定;采后鲜活林特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建立;物流品质的维持与营养保健功能的挖掘;以采后鲜活林特产品预冷和物流冷链体系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与应用;从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物流技术标准制定。

预期目标:制定杨梅、水蜜桃、竹笋等鲜活林特产品采后物流冷链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建立物流品质综合评判体系;鲜活林特产品安全贮藏保鲜期、冷藏运输时限、目的地货架寿命显著提高,流通损耗明显减少;货架期内产品保持良好的物流品质和商品性;建立集成技术产业化示范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全市鲜活林特产品物流水平总体上明显提高。

2.水果设施栽培及数字化精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根据水果栽培设施的结构及其对树体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品质和商品性形成的影响规律,树体代谢对氮、磷、钾等主要元素的需求,以及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的水果栽培设施及结构;水果设施精细和精确栽培技术,水果设施栽培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栽培地土壤、气候、水分等环境参数的自动获取、无线传输和数据解析技术,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模拟模型和融合反馈机制。应用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达到水果的数字化精确栽培、优质高效的目的。

预期目标:提出优化的水果设施栽培模式及数字化模型;研发1套设施果园环境参数自动获取与处理设备;提出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的精准栽培技术,并提供配套的栽培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1套;建立2-3个设施栽培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申请专利1—2项。

3.优势果树良种选育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展杨梅、水蜜桃、柑桔、金柑、葡萄等优势水果良种选育及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进行现有同类水果品种的品质指标比较分析和分子指纹图谱构建及资源评价;筛选优质、适于鲜食、加工及设施栽培的专用或兼用优势水果新品种;研究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与生产技术规范,制定技术质量标准,并建立良种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通过目标选种及引种,每类水果集中20-30个优良单株或品种,建立1个品种试验基地,5-6个品种适应性区域试验点;构建主要品种(单株)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指纹图谱;每类水果选育出1-2个具有不同优良生产性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单株),并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认)定或林木良种审定;建立500亩示范基地;制订配套生产技术规范或技术质量标准。

4.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以“3S”技术、网络和质量检测等手段,建立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产中农药和肥料等施用、茶叶质量及商品流通去向跟踪等监控体系,包括茶叶产地编码系统、田间数据库以及基于WebGIS的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等,准确地评价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追溯问题源头,开展预警预报,及时提供优化质量安全的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

预期目标:建立*白化茶、望海茶、瀑布仙茗、东海龙舌等主要品牌3-5个代表性生产单位(组织)基地的茶叶安全生产数据库等基本信息系统;提出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完成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依据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制订安全生产操作规范、评价、控制等全程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开发出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和开展技术咨询,覆盖全市茶叶产区50%以上;提供茶叶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用说明书和技术总结报告;提供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和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申报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

5.全季型珍稀白化茶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开展全季白化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形态特征鉴定、白化机理等研究;选育春、夏、秋三季(全年)均能生产品质优异名优茶的白化茶优势种;研究优势品种的育苗与栽培技术;产品加工与品质提升技术;建立优势种高效栽培与繁育基地,推进名优茶机械化采摘。

预期目标:育成1-2个以全季白化、综合优势明显的新品种;申报1项专利;建成集母本园、苗圃、示范园于一体的种质基地50亩,推广生产面积1000亩以上,争取获得省级新品种认定或新品种保护。

6.沿海防护林体系高效构建与效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沿海防护林立地类型调查与评价,筛选适合防护林建设的高抗逆性植物新品种,研究新品种苗高效培育技术,防护林高效节本营建技术,优化防护林的植物配置模式,形成高效的防护林基干林带,建立防护林效益评价体系。

预期目标:摸清我市沿海地区基干林带和一线海塘的立地类型与林地生产力现状;建立沿海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方案;引进筛选出适于沿海不同立地类型造林的植物50种以上,其中初选先锋植物15种;选育出高抗逆性耐盐抗风植物新品种5-6个;营造不同类型的试验示范林500亩以上,辐射推广5000亩,成本降低30%以上,造林保存率达85%以上。

7.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特色花卉植物产业面临的特色品种不特、优势品种不优、品种结构单一老化、生产栽培效益下降、品种知识产权缺乏等新问题,开展红枫、杜鹃、樱花、乡土树种等特色花卉和草本花卉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与种质库建设;研究特色花卉品种资源保育技术,良种的扩繁技术,良种壮苗促成培育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及生态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收集保存我市特色名优木本观赏植物和草本观赏植物150种,营建遗传种质保存圃及观赏园300亩;育成优良特色花卉新品种10个以上,申报知识产权5项以上;研制一套集特色花卉良种扩繁、苗木培育、病虫害综合治理、生态利用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提出驯化、保育、筛选及高效选育技术3项以上;制定各种栽培标准、规范等3项以上;建立种苗培育示范基地3-5处,面积500亩,辐射推广5000亩。

8.森林火灾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森林燃烧的可能性以及发生森林大火的潜在危险性大大增加的实际,研究森林火灾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等的相互关系及防控技术,包括气候条件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及季节变化规律,植被类型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的研究。

预期目标: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气候条件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及季节变化规律;用数据阐明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结构与引发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并提供相应的布控防范技术方案;提供林火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的蔓延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扑灭技术方案;筛选优良防火树种10个以上,生物防火林带配置模式5种以上,营造生物防火示范林带20公里。

9.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低质低效林分区域分布、立地条件和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不同类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经营目的)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树种选择及优化配置模式;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技术集成与示范;改良林分的质量、效益评价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提出低质低效林分的分类和评价标准;提出不同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技术规程和标准;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改造、不同经营目的应用的造林树种50种;建立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示范林600亩,辐射推广5000亩;提出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后的质量、效益评价体系与可持续经营策略

10.高抗逆性植物资源的引进、选育与生态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台风、洪涝、干旱、工业污染等灾害频发,给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实际,开展耐盐碱、耐水湿、耐干旱瘠薄、抗风、抗化学污染等高抗性植物材料的引进、选育及驯化技术研究;进行高抗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及抗逆潜力与生态安全的评价;开发高抗逆植物材料种质的保存、扩繁和生态应用技术,并建成种质繁育和生态应用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引进高抗逆植物材料50种,筛选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质高抗植物材料20种;营建遗传种质保存圃及采穗圃30hm2;掌握各引进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抗逆潜力与生态安全性;总结一整套高抗逆植物材料的扩繁与生态应用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应用示范林1000亩。

11.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外来有害生物和本土爆发性有害生物对我市森林生态安全、林特产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严重威胁,研究生态林、经济林、景观风景林、园林苗圃等重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监测、灾变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研究灾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寄主-病原-环境的互作关系,以及生物、物理、信息素、营林及化学减药等综合安全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危害,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森林健康,促进森林各种效益的持续发挥。

预期目标:揭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及其灾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建立预测预报体系和应急防控体系;建立天敌、环境等自然因子对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控制模式及效果评价体系;通过综合采用物理、生物、信息素、营林、化学等手段,确立一整套控制当地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安全防治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选育一批具有较强抗性的林特物种新品种(新品系)。

12.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大面积分布的竹林综合经营效益较低的实际,研究不同立地条件竹林经营措施与优化模式;竹林空间高效复合利用技术;不同经营目标竹林的笋、材利用优化结构模式;大径工艺竹材定向培育技术;废弃竹材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基于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肥料、水分、光照、土壤及有害生物等的优化控制技术;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竹笋保鲜技术。

预期目标:提出不同立地条件竹林的经营措施与优化模式2-3种;竹林空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提出不同经营目标竹林的笋、材利用优化结构新模式;总结一套大径工艺竹材定向培育技术;研制1-2种废弃竹材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出一套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肥料、水分、光照、土壤及有害生物等的优化控制技术;建成高效经营技术示范竹林500亩,竹林生产力较传统经营技术提高15%;竹笋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鲜笋保鲜期延长5-7天。申报国家专利1-2项。

五、创新平台建设

以支撑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现代林特业发展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林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加快建设林业工程技术中心

积极推进涉林类的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林业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林业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以面向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致力于林业应用类技术开发与服务的林业科技研发机构。重点建成市林特科技、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两大工程技术中心。

2.组织创建林特种质资源中心

创建林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林特种质资源中心,整合、保护我市现有各类林特品种资源,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我市林特品种结构,提高我市林业生态功能效益,提升林特产业档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林特种质资源中心将根据全市林特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资源分布现状,在全市各林特主导产业区建立杨梅、柑桔、水蜜桃、蜜梨、白化茶、观赏植物等六大种质资源库。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林业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林业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林业科技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林业发展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林业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市现代林特业及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林业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林业技术力量,力争形成2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林业技术骨干队伍。

4.积极利用国内外林业科技资源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篇4

关键词:茶叶 生产技术 无公害 贵州省

贵州省是我国绿茶主产区,2010年底全省茶园达18.87万hm2。其中,通过标准化认定茶园共3.899万hm2(无公害茶园2.388万hm2,绿色食品茶园1.157万hm2,有机茶园0.440万hm2)。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朝中、高档方向转变,加上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茶叶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贵州省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当前,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对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壮大全省茶叶产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茶产业生产技术措施

1.1园地选择

建茶园应尽量选择边远山区、没有污染源、水源清洁且充足、地下不积水、地下水位离地面1 m以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底土没有黏盘层、适宜种茶的酸性土壤地块。产地条件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5020)》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

1.2选择良种,合理密植

茶优良品系单株产量高,有了足够合理的株数,才能最有效地形成群体产量。采用高产优良无性系芽苗砧嫁接苗或短穗扦插苗造林,其植株个体较小,结果较早,树体发育相对迟缓,宜实行先密植后稀植的浮动密度。这样,可充分利用林地,争取与保证早期幼林丰产增收,同时又培养移栽造林的大苗,充分发挥高标准整地的积极作用。其栽植密度有以下三种,造林时可因地制宜地选择。

(1)坡度角15°以下的林地,株行距为1.5×3m,每亩栽植148株。

(2)坡度角15-25°的林地,株行距为2×3m,每亩栽植111株。

(3)也可在初植时,采用1×3m的株行距,成错位排列,每亩栽植222株。6-8年生时,隔株移走1株另建新园,最终每亩保存111株。

1.3施肥技术

1.3.1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兴宁市茶园的土壤多为红壤及黄壤,有机质含量少,在施肥中,要以有机肥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具体要求,确定是否配合施用速效性化学肥料,同时注意用量。

1.3.2平衡施肥。氮、磷、钾配施,幼龄茶树主要是为培养广阔的树冠和发达的根系,要提高磷、钾的比例,一般一至二年生茶树氮、磷、钾比例为1∶1.5∶1.5,三至四年生为2∶1∶1。随着树龄增长,逐步提高氮素比例,生产上一般可采用3~4∶1∶1.5~2.0。

1.3.3改善各季肥料比例。施足基肥,配施追肥。根据茶树生长特性,一年四季中以春茶、秋茶2季茶叶质量最好,尤其是乌龙茶的秋冬茶香气高,有时市场价格甚至超过春茶。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提高春季催芽肥和秋肥比例,分春、夏、秋、冬4次追肥,比例为30∶30∶10∶30,一年施2次追肥,其比例为60∶40,磷、钾肥作基肥施用。

1.3.4绿肥的间作和使用。茶园绿肥是无公害茶园主要肥源。茶园种绿肥应避免与茶树争肥、争水、争光等现象发生,一至二年生幼龄茶园要选用矮生或匍匐型绿肥,如伏花生、绿豆。三至四年生茶园,可选用早熟、矮生的绿肥,如乌豇豆、小绿豆。绿肥的种植应及时数次刈青及埋青。此外,要充分发挥茶树自身物质循环的优势,大力推广修剪枝叶回归茶园的措施,每年修剪下来的枯枝落叶都要全部埋入茶园土壤中直接作肥料用,也可作茶园覆盖物铺于土壤表面。

1.4合理修剪采养

无公害茶园修剪技术、时间、方法与常规茶园基本一致,在修剪中不论是采用修剪还是机剪,都应注意培育伞形树冠蓬面,该种树冠有利于机械化采茶。在修剪时间上,据试验,乌龙茶在春茶采后进行修剪,更有利于夏茶早萌发、芽头密、整齐快长,能提高采摘指数和产量。对已经投产的无公害茶园应以采为主、以养为辅,要适时地、分期分批地采摘,做到先采正茶、后采脚茶、能采则采、采净而止,尽量不留或少留成熟新梢。对幼龄茶园或改造后的茶园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实行打顶养蓬、采中养侧、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措施,保持有一定量的嫩梢新叶,培育丰产高效的树冠。无公害茶园在鲜叶采摘中,应注意污染问题,特别是采茶机用油应选用无铅汽油为好,以防止散发的气体物质污染鲜味,影响茶叶卫生质量。此外,无公害茶园通过合理修剪与采摘后,还能减轻病虫为害,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园的综合效益。

1.5病虫防治

茶叶生产主要以防茶小叶蝉,茶毛虫为主;①在夏茶季节,每667 m2用40%乐果乳油100-200 g对水40 kg进行喷雾;②防治茶毛虫,一年可发生两代,即在春茶采摘后,用90%敌百虫200 g对水40 kg进行喷雾。

2无公害茶叶加工技术

在加工过程中注意防止第2次污染,防止重金属铅、铜等残留,包装材料要符合卫生标准。茶叶制作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无公害茶叶加工除要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质量管理的一般要求外,还有其他特殊的要求,一是要注意加工厂区的卫生要求;二是要注意加工工艺的卫生要求;三是原材料产品包装等应符合卫生的要求;四是要注意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确保茶叶不受污染,保证产品达到无公害的要求。

3结束语

随着人们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要求生产无害化食品和饮料呼声愈来愈高。茶叶是一种商品,又是食品,对卫生质量安全要求很高。因此,加快贵州省开发生产无害化茶叶,提高茶叶产品卫生质量,是保障人们消费安全、开拓市场营销空间,增强茶叶销售声誉与出口竞争实力的需要,也是发展贵州农村经济、促进茶农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要结合贵州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做大做强茶产业,推动贵州省茶产业的提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利,罗明.无公害茶园开垦和种植技术[J].农技服务,2008,(8)

[2]许小水,钱海山,方惠.茶树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8,(5)

[3]王荣民.庐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篇5

[关键词] 茶叶栽培 茶园建设 茶园管理 地产茶园管理改造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77-01

茶叶是浙江丽水的一项支柱性产业,更是兴镇的特色产业,也是我镇广大茶农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全镇现有茶叶2.65万亩产量达1500多吨,随看近几年来土地复垦的增加,村民基本上用来种植茶叶,创新茶叶栽培技术,提高茶园产量是势在必行的。

1 新茶园建设

1.1 园地规划

浙江丽水地区的茶园一般都在山上,因此,新茶园规划一定要因地制宜,选择土地集中、土层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之地作为新茶园。

1.2 园地开垦

园地开垦关系到茶园日后的经济效益,一般沿等高线挖水平台地,台距一般为1.5米左右,台面宽2米作用,并合理规划好绿化带、排灌系统的位置,园间设有植被。

1.3 茶树苗的挑选

要选择优质的茶树苗,在选择茶树苗之前还要做好茶树繁育工作,一般选择带一叶腋芽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插穗,采用黄壤卫生图作为苗床,以培育出良种茶树苗。

1.4 茶苗的种植

茶树种植一般选择挖种植沟种植,种植沟一般宽60cm、深80cm,选用单株种植方法,株距40cm,每亩种植2000株作用的茶苗,还要施足底肥,施肥量一般为100公斤/亩复合肥或者2000公斤/亩的农家肥。

2 茶园管理

2.1 幼龄茶园管理

在幼龄茶园管理上,需要特别防止牲畜踩踏和病虫害,经常耕锄培土,定型修剪。

2.2 投产茶园管理

在投产茶园的管理上,不仅要施足底肥(复合肥或者农家肥),冬季15厘米深翻,还要整型修剪,保持茶树的高度和发芽面,并选用高效无毒茶叶专用农药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

2.3 摘技术

留一叶采摘法、留二叶采摘法、留三叶采摘法是主要的茶叶采摘技术,鲜叶标准又分为五级,分别是一芽一叶的一级、70%一芽二叶和30%一芽三叶组成的二级、50%一芽二叶和50%一芽三叶的三级、一芽三叶和对夹叶各一半的四级以及粗老单叶为主的五级。

3 低产茶园的管理四改造技术要点

地产茶园改造是茶叶生产和茶树栽培的重要技术内容,在低产茶园管理改造中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根据茶树衰老程度、当地条件,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1 改土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源泉,低产茶园土壤一般表现为土性不良、肥力低下、土层浅薄。包括培土客土、砌坎保土、深耕施肥三大措施。培土客土适用于土层浅薄、肥力差、石砾多以及土壤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客土应选择塘泥、水库泥等富含有机质的肥土。砌坎保土适用于高山陡坡地带的地产茶园,可修建排蓄水系统,加强水土保持,用石块、草皮砖筑梯。深耕施肥一般在改树前进行,深耕30厘米以上,每亩施有机肥100担,磷肥50-80斤。

3.2 改树

改树即树体改造,包括树冠改造和根系改造两大部分。低产茶园由于树龄老化,茶树树冠比较稀疏,枝干育芽能力弱,有的枝干患有病虫害寄生苔藓,有的茶丛比较矮小,树幅仅在五六十厘米,茶园土地利用率低,还有的树龄虽不老,但是在管理上只采不养,诸多原因导致树冠和根系的生长都处于衰退状态。

首先就是树冠更新。更新树冠的主要方法就是修剪,包括轻修剪和重修剪以及台刈。轻修剪的目的一是抑制茶树枝干顶端生长优势,二是更新树冠上的细弱分支。重修剪和台刈则要根据茶树的衰老程度,以及不同枝干部分的发育阶段进行适当改造。重修剪的对象是半衰老、未老先衰的茶树,以及那些由于采摘不合理等原因导致树幅矮小、育芽能力差、树冠参差不齐、分支稀疏的茶树,沿着水平高度剪去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而且重修剪以早春时节最好。台刈就是从茶树根颈(一般高度为离地面4-5厘米)以上利用锋利刀具砍去全部枝干,刺激潜伏芽抽发新枝,台刈后抽发的新枝还要在当年生长休止之后,离地面40厘米修剪。

其次就是根系更新。茶叶产量和茶树根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系越发达,茶叶产量就越高。但是当茶树到一定树龄之后,由于树冠衰老,根系萎缩,导致茶叶产量下降。根系更新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深耕,深耕时间一般在枝干更新之前,具主根20厘米之外,深度为40-50厘米,并结合磷肥和有机肥。

3.3 改园

改园就是园相改造,也是建立专业茶园是改园的重要内容,在低产茶园的改造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调整茶园布局,建立最佳的茶树生态环境合理设置茶园道路和灌溉系统,实现茶叶生产基地化。对于树龄老、产量低的老茶园,要选用新育的优良茶树品质,进行换种改植。

3.4 加强常规管理

改树、改土、改园是改造地产禅院的必要措施,但是要获得长期经济效益,还需要加强常规管理。比如采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以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果。

3.5 无公害茶生产技术

使用无公害茶生产技术。首先就要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一般提倡使用安纳 AO--318茶园专用剂),严禁使用禁用农药,提倡使用农药合理混配,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如苦参碱、BT(苏特灵)、绿浪、武大州6号等;积极保护利用天敌。其次,通过过合理修剪、合理间作等农业措施,改善茶园环境,发挥生态调控能力;再次,根据田间病虫数量、发生规律、防治指标,采用低容量或弥雾喷雾,严格掌握使用剂量和次数,严格安全间隔期。

参考文献

[1]杨芳.绿色食品茶叶栽培综合技术初探[J].福建茶叶.1999(04)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篇6

关键词 安吉白茶;特性;推广概况;栽培技术;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S57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132-02

宁国市地处中纬度,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总时数2 038.3 h,年平均气温15.4 ℃,降水量1 367.9 mm,相对湿度80%,全年无霜期224 d,森林覆盖率达75%。土壤pH值4.5~6.0,有机质含量丰富。全市茶园面积4 000 hm2, 85%的茶园分布在海拔150 m左右的高山,茶树品种多为当地群体品种。宁国市是安徽省优质绿茶的主产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制了部优名茶――黄花云尖、省级名茶――野兰香、虹龙绿剑等。这些名优茶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宁国市茶叶产业的发展,但良种茶园建设和良种的搭配存在不足,严重制约该市茶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1 安吉白茶特性

安吉白茶原产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海拔800 m,系单株德育的无性繁殖珍稀茶树良种。该茶具有独特的性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在特定温度范围内,其叶绿素合成受阻,导致叶色变白,同时因叶绿体不能继续发育,多余的可溶性蛋白水解,致使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经生化测定其氨基酸含量为6.19%~6.26%,为普通绿茶的2倍,而茶多酚含量为10.7%,为普通茶的1/2。用春梢1芽1叶或1芽2叶所制成的安吉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清鲜持久的香气、鲜爽甘醇的滋味、鹅黄明亮的汤色、玉(肉)白脉绿的叶底。该茶多次参加浙江省茶树良种名茶审评和全省名茶评比,获省一类名茶,深受消费者喜爱。安吉白茶树产白茶时间较短,通常仅清明前后30 d左右。

2 安吉白茶在宁国市的推广概况

安吉白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市场推广良好[1-3],在浙江安吉县等地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茶农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据相关报道,安吉县茶的平均售价为1 350元/kg。几年前,浙江省政府就把开发白茶列入重点农业开发规划。目前,浙江省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超过6 000 hm2,在安吉县周边市县,种植面积已达1.3万hm2,并被引种到安徽、江苏、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宁国市于2005年开始引进种植安吉白茶,小规模种植,获得成功。2008年宁国中溪镇一次性栽植安吉白茶16 hm2, 2010―2011年中溪、甲路、胡乐等乡镇,共栽植240 hm2,还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据了解2010年白茶鲜叶售价150元/kg,比一般绿茶高1倍,发展前景良好。

3 安吉白茶栽培技术

3.1 移栽前准备

安吉白茶和其他茶树一样,是深根作物,但安吉白茶具有独特的性状,即低温敏感型,因此选择的园地要求在海拔100 m以上,周边植被、森林保持良好、土层深、地下水位低,养分丰富的黏壤或砂壤土,pH值4~6的平地或缓坡地。安吉白茶的生理特性决定了该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因此园地应选择在海拔100 m以上的、周边森林覆盖度较高、生态环境优良、交通较好的山区。开垦时要保护生态,严防水土流失,留有一定数量的原有树木,做到山顶有“帽子”,山腰有“带子”,山脚穿“靴子”。同时,要根据规划,设置不同规格的道路和排灌系统,在茶园周围、路旁、沟边种植防护林,以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目前,很多地方利用高榜田地开辟栽种良种茶园,而高榜田从事水稻种植多年,表土以下25 cm左右形成了不利于茶树根系伸展的犁底层。因此,在高榜田中栽植茶树时,首先要深挖,打破犁底层;其次犁底层的土壤黏性较重,不易粉碎,要放在行间空地上风化,不能直接回填。

栽种前深耕和施足基肥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要求深耕在50 cm以上,结合清除园内的树根、石块,进行初垦与复耕。深耕时施入一定量的有机肥,建议施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150 t/hm2,中层施饼肥4.5 t/hm2和磷肥750 kg/hm2 [4]。大于16°的坡地建园,要进行等高开垦。开垦后要整细耙平,准备划行种植。

3.2 茶苗移栽

注意良种之间的搭配[5],错开采茶高峰期。安吉白茶幼龄期树势较弱,抗冻、旱、热害能力差,可以在茶行间作绿肥或其他作物,以增加土壤养分,提高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稳定地温等。间作作物品种要恰当,密度要合理。安吉白茶以晚秋或早春(11月或翌年2月)移栽为好。根据茶树的特点,进行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或双行条植。单行条植行距150 cm,株距30 cm左右;双行条植大行距150 cm,小行距30 cm,小行中株距30 cm,呈等边三角形。茶行等高,最长不宜超过70 m。安吉白茶茶苗较小,前期生产势较弱,建议采用双行条植。

选一年生、苗高25 cm左右的壮苗,栽植时苗与苗之间不要靠拢,并注意根系舒展,过长的根可以剪除一部分;每穴栽苗2~3株,一手拿苗,一手将土壤填入穴内,埋土超过1/2时,要将盖土踩紧、踏实,并浇足定根水,待水分渗下后,继续加土压紧,直至茶苗根茎部位置,并使盖土略低于地面。定植后要及时进行修剪,留树高15 cm左右。若遇天旱还应继续浇水2~3次。

3.3 田间管理

一是补缺补棵。新建茶园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棵和小老树,严重影响成园、投产。一般采用间苗、补苗的办法,也可购入同龄茶苗进行补棵。补棵后要加强管理,促进生长。二是定(整)型修剪。白茶树修剪与其他茶树一样,第1次定型修剪要视苗木的生长情况而定,园内有70%的茶苗高度达30 cm、主干粗达0.3 cm时,可在惊蛰前后或霜降至冬至之间进行,定型高度为20 cm;第2~3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一次修剪后1年内进行,若茶树生长旺盛,也可1年定剪2次。第2次在第2年秋季进行,高度为35 cm;第3次在第3年秋进行,定型高度为50 cm。经过3次定型修剪的茶树,骨干枝已基本形成,即可适当打顶留叶采摘,在第4年时,可在剪口以上5~10 cm处进行整形修剪。三是耕作。幼龄茶园浅耕一般进行2~3次左右,栽植第1年茶苗周围尽量少锄。白茶园浅耕时间为春茶(3月)、春茶后(5月)、秋茶后(10月)。一般浅耕深度为10 cm左右,白茶园5龄前都进行浅耕。对5龄以上的白茶园进行深耕,深耕时间为秋茶后(10月),深度在30 cm左右,可结合施基肥一并进行。

3.4 科学施肥

白茶园施肥应在春茶前3月上旬,施尿素450 kg/hm2;秋茶前施尿素450 kg/hm2;秋茶后重施有机肥,可施茶饼2.25 t/hm2、磷肥225 kg/hm2、甸肥375 kg/hm2。有机肥的施入一般在霜降前后,宜早不宜迟。

3.5 病虫害防治

白茶较易遭病虫害,一定要加强对茶树的管理,以增强茶树的抗性,保持茶园无杂草,及时防治病虫害。要做好安吉白茶茶苗的检疫工作,防止带入外来有害生物。从长远利益看,新建茶园建园标准要高,茶园管理特别是农药、化肥的选用,一定要遵循无公害生产的要求。

4 参考文献

[1] 葛晋纲,刘海洋.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659-13662.

[2] 罗显扬,赵华富,周国兰,等.贵州省风冈县田坝村茶树栽培循环经济集成技术“3R”分析与应用推广[J].安徽农业科学,2010(26):14381-14385.

[3] 朱兴旺.福鼎大白茶树施用茶树专用生物活性有机肥的增产效应[J].河南农业科学,2003(4):22-23.

[4] 向家政,赵福广,董慧.豫南茶树害虫的无公害治理[J].河南农业科学,2004(3):29-30.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篇7

关键词:油茶;选地整地;种植;抚育管理;浙江景宁;九龙乡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中的常绿小乔木,耐酸耐瘠薄,生态适应性非常强,是景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九龙乡位于滩坑库区边,在浙江省景宁县城东北部,是该县山林面积较大的乡。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8℃,7月平均气温27.8℃,极端最高气温40.1℃,1月平均气温3~5℃,极端最低气温-9.1℃,年日照时数1848h,年平均降水量1510mm,年相对湿度79%,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地势复杂,自然条件良好,山地气候特征明显。九龙乡具有油茶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适宜,土地资源充裕,目前已规划油茶基地30hm2,油茶低产改造20hm2,乡镇府出台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油茶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油茶产业,笔者对九龙乡油茶栽培管理技术进行了论述,供种植者参考。

一、种植地选择与整地

油茶属于半阴半阳树种,幼苗喜阴,成林喜阳,选择海拔高度100~500m、坡向南坡或东南坡、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的中下坡酸性、微酸性红壤、黄壤。油茶是深根系树种,根深1m以上,一般生长有杉木、茶树、松树、映山红、铁芒萁等植物的山地都适应油茶造林。整地是油茶造林的重要环节。一般在栽植前1个多月进行,通过翻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通气状况,改善微生物活动条件,使土壤充分熟化。根据造林地的不同情况,可进行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在平地采取全垦整地,陡坡上采取块状整地,缓坡上采取带状整地。整地后按种植密度挖好栽植穴,施足底肥。

二、种植

应选择一至二年生优良品种或优良无性系嫁接壮苗。壮苗的标准是:顶牙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害。二年生壮苗要求高30cm,地径0.3cm;一年生壮苗要求高15cm,地径0.15cm。不用实生苗造林。种植一般在立春至惊蛰进行,有的地方提倡和推广10月“小阳春”植苗造林。种植方法为1穴1株。在已填好土的穴中,挖成与苗木根系大小深浅适宜的种植穴,将苗栽其中,舒展根系,栽紧踩实,深度以比苗木根颈高1~3cm,栽后覆1层松土。将基部堆成馒头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陷浸水死苗。为提高油茶林的前期产量,使之提前进入丰产期,可适当密植,一般要求1605~2505株/hm2,株行距2.3m×2.7m或2m×2m。

三、抚育管理

一是肥料料管理。幼树(1~5年)追肥以追施氮肥为主。每年需施尿素100g/株左右,分4~5次施肥,次多量少。从苗的4个方向挖穴进行穴施,距离苗10cm左右。进入丰产期(6~9年)主要施氮、磷、钾肥,比例为3∶2∶1,每年需肥量在250g/株左右,分2~3次施肥。进入盛产期(10年以后)消耗较大,需要肥料增多,在500g/株左右,氮、磷、钾比例为5∶3∶2。2月施氮肥200g/株,5月施钾肥100g/株,7月施磷肥150g/株。采用沟施,距树干20cm处沿树干周围开挖10cm深的环形沟,把肥料均匀撒入沟里,盖上土即可;也可采用放射状施肥,距树干20cm处按4个方向开挖10cm的4个穴,把肥料分配均匀后撒入穴中,盖上土即可。最好是雨后追肥。二是林树土壤管理。进入冬季,对油茶林进行全部翻挖,捡出大块石头和恶性草根,杂草铺在树塘内。翻挖的土块不能敲细,让其自然风化。全年应除草2~3次,让其在地里自然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倡林粮间种,以耕代抚。粮食作物应选择矮杆品种,以豆科较好。

四、病虫害防治

油茶炭疽病在我国茶产区普遍发生,引起严重落果、落蕾、落叶、枝枯,甚至整株死亡。防治方法:春季另行补植,结合修剪,清除病枝、病叶、枯梢、病果和病蕾;加强林地管理,清洁林地环境,保持通风通光,降低林内湿度,发病期间不宜施氮肥,应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危害油茶的害虫主要有油茶毒蛾,一般一年2~3代,以卵越冬,幼虫常聚集为害,在树干附近土中或在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成虫有趋光性,产卵在叶背中脉附近,覆有乳黄色绒毛,幼虫取食叶后,吃光后也取食嫩枝树皮和幼果,使油茶枯死或大量减产,防治方法:夏铲冬垦灭蛹、灭幼虫,人工捕捉和灯光诱杀,招引益鸟捕食害虫;3龄前可用0.2%阿维菌素2500~3000倍液进行防治;4月中下旬用白僵孢子22.5~30.0万亿/hm2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胡国华.油茶苗木培育及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7,(16):229-230.

[2]俞秀兰.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6(1):232-234.

[3]汪明正,张志明,朱才明.油茶的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6):33-35.

[4]冯维华.有机油茶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8(5):16-17.

[5]李娟.油茶育苗及其栽培技术的探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8):143-144.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篇8

一、茶树种植

1.茶园建设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茶园必须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隔离带,隔离带最好是山、河流、湖泊、自然植带等天然屏障。坡地种植茶要沿等高线或修筑梯田,山脊、山顶之间要留有自然植被,减少水、土、肥的流失。

2.茶苗定植

采用单条或双条栽(大行距1.5m,小行距33~40cm)方式种植,丛距20~30cm,每丛1~2株,每亩栽苗4000~8000株。种植茶苗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扶正茶苗,踏实根部土壤,同时浇足定根水,培土壅根,必要时对符合要求的茶苗进行第一定型修剪和行间进行覆盖。

二、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

1.茶园的土壤管理

其主要包括浅耕除草、深耕改土、间作、铺草、灌溉等。

1.1茶园浅耕除草

茶园浅耕,一般是指深度不超过15厘米的耕作。改善土壤的通气和透水状况,消除茶园的杂草,茶园浅耕除草。

1.2茶园深耕改土

新建茶园,若是采用“条状深耕,回填表土”的方法开垦的,要争取在建园后头二、三年完成茶园行间的土壤补耕,

1.3茶园间作

在低山、丘陵和易受干旱影响地区的新建茶园, 一般不应主张间作高杆作物, 只能间作矮杆的豆科作物做保肥。

1.4茶园铺草

茶园行间铺草, 可有效地保持水土和抑制了杂草生长, 夏天可降低土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冬天可增加土温减轻茶树冻害。

1.5茶园灌溉

茶园在7-27、 9月的干旱季节, 能根据茶树的需水情况反时灌溉, 是增加夏、秋茶产量和提高其品质的关键措施。

2.茶园施肥

茶树在生长发肓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但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又是有限的,且彼此之间还不平衡。因此,必须通过施肥来补充和调节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茶树的要求。

2.1茶园常用肥料

其主要有有机肥和无机肥两大类,除此还有徽生物肥。有机肥料,虽然养分含量不多,但养分的种类却很完全,有机质地很丰富,是生产有机茶的必备肥料。无机肥料,虽然养分含量多,对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都极有利,但对土壤和周围环境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为此,凡生产有机茶茶园,是不能施用化学合成的无机肥料的。

2.2茶园施肥技术

发展有机茶生产是当代茶叶一个主攻方向,但不能一哄而起,而必须遵守客观实际,在不断开拓有机茶市场的同时,把有条件的茶场(茶园)先搞起来;其它暂时还没有条件生产有机茶茶场(茶园),先从绿色食品的茶叶抓起,即在肥料上,以有机肥料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搭配一部分无机肥料。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

1.化学防治

就是运用化学农药直接杀灭病虫。

2.农业防治

就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素,使之不利于病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治病虫的目的。主要措施有:①发展新茶园时,选用抗病虫品种;②对假眼小绿叶蝉、茶白星等危害芽叶的病虫,可进行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其发生;③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可减轻毒蛾、蚧类、粉虱等危害;④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可以减少鳞翅目和象甲虫类害虫和密度;⑤清理深埋茶树根下落叶及表土,可有效防治叶部病害及越冬害虫。

3.物理防治

就是应用各种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利用害虫的群聚性和假死性,进行人工捕钉,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等。

4.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在充分考虑病、虫、草发生和所处环境,从茶园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项措施,强调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效果,减少化学防治次数,选择低毒、低残留,对人、畜安全的植物源农药。

四、茶树修剪和采摘

1.茶树修剪期

茶树最适宜的修剪期,是茶树根部营养贮藏量最多时候。茶树在年生长发育周期中,有两个阶段根部贮藏的养分最多:一是茶树从进入冬眠开始至翌年春茶发芽前,其贮藏养分逐步增多;二是春茶结束后到夏茶发芽前。为此,茶树修剪期,其别是茶树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的时间,一般可选择在2月中、下旬或5月中、下旬。

2.茶树修剪方法

其大体可分:幼龄茶树定型修剪、青壮年茶树轻修剪和深修剪,哀老茶树的重修剪和台刈等5种。

2.1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的对象是幼龄茶园和台刈后正在恢复的茶园。第一次定型修剪,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在离地15~20cm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栽后第二年3月上旬进行,在离地30~35cm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5cm处剪平;第三次定型修剪在定植后第三年春茶采摘后,离地45cm剪平,春、夏、秋辅以打顶。

2.2轻修剪

对象是成龄茶园。每年开春后进行一次,剪去树冠面3~5cm的枝叶,低山可在秋末冬初进行。

2.3深修剪

春茶采后剪去树冠面以下10~15cm的细弱枝叶层,更新树冠,重新培育有效枝条,剪后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实行留叶轻采,以后实行轻修剪。

2.4重修剪

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机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2或1/3,重新培育树冠,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2.5台刈

用台刈机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枝条在离地5cm左右处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树冠。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台刈后只需二次定型修剪即可恢复树冠。

3.茶树修剪后的管理

其管理除了树冠本身的剪、采措施要运用得当以外,要注意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其别是重修剪和台刈茶树,在建造新的树冠时需要有足够的肥水供应,因此在修剪前应结合茶园的深耕改土施足基肥,在修剪后应注意追肥和防治病虫害。

4.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茶叶采摘是连结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一顶重要技术环节,其采摘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茶叶质量,而且还关系到茶树生长的兴衰、经济年龄的长短和茶叶产量的高低。因此,茶叶采摘必需尽量做到合理,以充分发挥这项措施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熊社春;黄立新;茶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致富天地 2006.1期.

[2叶种.茶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12.10月.

上一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读书笔记范文